走进心理课(12篇)
1.走进心理课 篇一
长春市东光学校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资料
让学生爱上名著阅读
课题课——《走进水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半学期以来,师生研究的名著阅读的内容,展示汇报所学内容。2.解读《水浒传》的情节、人物及作者等相关知识。3.培养学生热爱名著、研究名著的热情和兴趣。教学重点:
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解读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小说的主题的探究。教学方法:
研讨交流汇报。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活动——多媒体烘托气氛——走进《水浒传》音乐歌曲内容
导语:亲爱的同学们,好汉团结是座山,好山就在水旁边,风云际会人马动,一声长啸天地间,英魂聚散几千年,山高水远有遗篇。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水浒,重温英雄往事。
《走进水浒》是我们上学期与本学期要完成的明著阅读的任务。今天我们把自己研究的内容呈现出来,先来公布今天评价的规则,以录像资料为主,发言精彩的加大分,不发言的扣分。
好方法成就好学业,作为经典名著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六加一法
今天我们就以板块的形式把我们研究的内容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答题精彩、准备充分的小组加分不同,分数没有底线也没有上线,本节课我们要评选最佳探究奖、最佳发言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小组。最后一个环节,由光临我们课堂的领导老师们投票选举产生我们手抄报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下面进行第一板块:走进作者——施耐庵
第二板块:内容总括:用一句话概括 用一段话概括
第三板块:回目识记——四大名著的回目像诗一样精彩,下面我们进行回目的识记比赛。过渡语句:
《水浒》是一部老少皆宜,雅俗皆爱的名篇巨著,他引人入胜的连环章节塑造了不计其数的人物形象,个性之鲜明,在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常言道:“智不智,长春市东光学校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资料
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水浒》勇夫知多少,通过阅读,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多少凉山英雄好汉。请结合你所积累的章节的内容总结一下他们的任务形象,进入本节课的第四、第五个板块——
第四板块:精彩看点。
第五板块:典型人物
评价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故事情节来谈。
《武松打虎》2武松(行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扬志卖刀》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燕青打擂》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大闹野猪林》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风雪山神庙》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还有两个关键性人物,是他们组织领导了水泊梁山,也是他们小农阶级的局限性葬送了水泊梁山,他们是谁?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写出与下列情节相关的主要人物.⒈大闯五台山_______⒉误入白虎堂_________⒊风雪山神庙___________
⒋大闯野猪林_______⒌醉打蒋门神______ ⒍怒杀阎婆惜___________
⒎大闹清风寨_____⒏斗浪里白条________⒐智取生辰纲___________
⒑探穴救柴进______⒒浔阳楼题反诗______⒓血溅鸳鸯楼__________ 答案:1.鲁智深 2.林冲3.林冲4.鲁智深5.武松6.宋江7.花荣 8.李逵9.吴用,晁盖,公孙胜10.李逵 11.宋江 12.武松
一部伟大的著作,具有永恒的魅力,感动着不同时代的广大读者,这与作品人物性格的创造有密切联系,梁山好汉各个以正义和公理于一身,他们嫉恶如仇,除暴安良,所作所为,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大家既然知道了这些好汉的名字,我在考考大家,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这时那位英雄好汉,并说出小说中与他有关的故事或情节
人物竞猜:
1.他时江州知府蔡九手下的两院节级,他与无用是旧交,自幼练就一身行走如飞的功夫。人称“神性太保”。宋江浔阳楼题反诗,蔡九曾经派他捉拿,他让宋江 长春市东光学校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资料
披头散发,把屎尿坡在身上,装疯逃过捉拿,他曾经被蔡九派往东京送信,在驻桂的酒店里被蒙汗药蒙倒,后背连累入狱,或梁山好汉营救,排梁山好汉第20位。受招安后,被封为兖州府都统制,他不接受,在泰安岳庙陪堂,了此一生。此人是梁山好汉:戴宗
2.此人在梁山英雄中排行第六,马军五虎将第二,生的豹头环眼,早年是东经八十万禁军教头,曾得鲁智深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雪夜入梁山,为白衣秀才王伦不容,后火并王伦。三打祝家庄擒获扈三娘。极力反对招安,在征讨方腊时,得了中风,被迫留在杭州六合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他就是豹子头林冲
3.此人再梁山好汉36名天罡星中最后一位,在梁山十名步军头领总排行第六位。他从小死了父母,被卢遵义收养,吹萧唱歌样样能行,又射一手好箭,他曾经放冷箭救主人,曾和李师师拜为姐弟,面见皇帝,传递梁山消息,为宋江招安立了大功。
受招安后他预感卢俊义前去受封没有好的结果,边独自离去。
他是浪子燕青
4.他是梁山第25条好汉,步军头领第四位,原是郓城县步兵督头,打铁出身,学了一身好武艺。宋江怒杀阎婆惜后,奉命追捕,和马兵督头朱仝一起放了宋江,后来因为母亲遭到白秀英侮辱,一气之下,打死了白,被朱仝放走。他的绰号“插翅虎》
他就是雷横
„„
10.他在梁山好汉中排行第17位,在梁山军马中,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林冲上梁山时,取“投命状”,不巧与他向遇,后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征讨方腊途中病故。此人是青面兽杨志 小结,过渡性语句
一部伟大的著作,具有永恒的魅力,感动着不同时代的广大读者,这与作品人物性格的创造有密切联系,梁山好汉各个以正义和公理于一身,他们嫉恶如仇,除暴安良,所作所为,人们无不拍手称快。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一定也有很多独到的感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进入第六板块——读书有感
第六板块:读书有感
《水浒传》在结构上与《西游记》有很大不同:前70回以人物为中心,纵向推进;70回后以事件为中心推进。读《水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毛泽东爱看书,尤其爱看《三国》、《水浒》,他看了,水浒,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水浒》一书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水浒》是一部官逼民反的史诗。
长春市东光学校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资料
最后一板块:手抄报展评
总结:众多的人物故事加上精美的语言组成了一部宏篇巨著--《水浒传》。走进水浒,我们领略了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走进水浒,我们认识了水浒好汉的不同性格;走进水浒,我们感受了经典文学的魅力。希望这只是我们走进经典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它以梁山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小说真实地叙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但这场农民起义最终却以失败落幕,不能不引起深思。今天我们只是从作家,背景,作品的人物塑造、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来初步认识作品,更多的内涵还有待大家今后去挖掘。《水浒传》让我们认识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好汉成了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形象,让后人难忘。
2.走进心理课 篇二
我尝试在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寻找结合点,认为“数形结合”是它们比较好的疏通纽带.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通过数形结合,巧妙找寻学生现实起点;数形结合,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数形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感.从而为建构数学概念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数形结合,巧妙找寻学生现实起点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奥苏贝尔
学生走进课堂,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周围的环境每时每刻影响着他,他必定会“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交往能力.他们是带着自己的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形”来切入,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引发思考,理解概念.
●链接:(小数的初步认识引入片段)
1. 从元角分中引出小数
1角=()元=()/()元
6角=()元=()/()元
7角、9角呢?(生交流师板书)接着出示:
7分=()/()元=()元
师再用电脑出示不同分币的格子图让学生探讨,如1分=()/()元=()元,()分=()/()元=0.15元,()分=()/()元=0.68元
2. 从长度单位中认识小数
出示米尺图让生观察,并完成3分米=()/()米=()米,8厘米=()/()米=()米
这时师引导生尝试归纳:一位小数跟怎样的分数有关系?两位小数跟怎样的分数有关系?
在“小数的认识”教学中,最符合他们的数学现实还是货币单位中接触到的小数,如果离开了这个背景讨论分数和小数的关系,无疑放弃了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先通过购物经验直接引出小数,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小数;接着通过格子图,引导学生把货币单位中的小数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沟通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再引出米尺,认识长度单位上的小数.由于有前面的元、角、分的小数认知基础,学生就比较顺利地在米尺图上找到小数、分数的对应关系.
借助直观形象、栩栩如生的人民币等量替换图和格子图,把小数置于现实情境图中,以“形”引入,为学生认识小数搭建很好的桥梁,既生动形象又浅显易懂,突破了知识难点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经验同化,使数学思维得到提升,建立系统的数学认识结构,从而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数形结合,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创造性地思索解法.——斯蒂恩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形象思维占主导优势,学生熟悉的直观的“形体”无疑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素材,它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实质.通过“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形象的图形联系起来,把数学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用恰当的图形演示出来,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建构数学概念奠定扎实的基础.
●链接:(小数的意义探索片段)
1. 认识一位小数的意义
(1)认识0.1
师:关于0.1,你知道些什么?
师:(师呈现一张正方形纸)如果这张纸用“1”来表子,如果老师想涂出“0.1”那么大小的一块,请你估计一下大约应涂多少大?你能准确地分一分,涂一涂吗?(生涂然后展示,共同交流学生的不同涂法)
(2)师用课件展示(把1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1份)演示一次.
师:那0.1到底什么意思呢?
(3)师指着课件上的图形问:除了看到0.1以外,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0.9.
课件分别演示涂不同格数的阴影格子图,问:“你现在又看到了哪些小数?”
师结合板书内容问:这些一位小数都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吗?
2. 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表示出0.01那样大的一块,你会用纸来表示吗?
生: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0份,涂其中的1份就是0.01.
教师用课件进行演示.
师:仔细观察这张正方形纸,你还能看到别的小数吗?(生答略)
师提出问题:自己先想好一个小数,然后在方格纸上涂一涂.学生热火朝天地进行了创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小结:大家创造的小数都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是为什么?
3. 认识三位数、四位数……小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那么三位小数呢?四位小数呢?
4. 动态演示拓展延伸
电脑动态演示:如果把一个立方体看成“1”,那么它的一个面就是“0.1”,“0.01”可以看成是一条线,“0.001”看成是一个点,这里利用了直观模型从体面线点就把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使学生能够系统的联系的看待小数.数与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也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正方形纸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物品之一,借助正方形分割为条、块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涂一涂,从格子图中找到小数以及相应的分数,由此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通过直观模型数形结合的方式,把小数的最本质的属性用恰当的图形演示出来,促进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的意义建够,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数感,为后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以“形”助“数”突出图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联想,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形象化,最终理解概念的实质意义.用“形”来理解它们的变化,从而再用数来表示,达到用“形”来理解“数”,用“数”来表示“形”.
三、数形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感
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具有真理,而且也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罗素
数学是美的!这是我几年来大量涉猎数学专著、数学学科文化所得到的结论之一.数学独具的简洁美(抽象美、符号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形式美等)、奇异美(有限美、神秘美等)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数学学习的过程让我自由地漫步美的境界,数学所揭示的美学规律又使我对美的鉴赏更为深刻,而对美的追寻正引领着我的数学学习不断深入,这一切即为美的力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许多课程内容,我们都可以尽情展现数学的美,并把这种美带进课堂,与学生一起分享,使其感悟数学美的真谛.
●链接:(圆的认识沟通联结与审美延展片段)
在学生区分圆是曲线图形,探求圆的基本特征后.把圆与其他直线图形进行沟通联结,打通了“直”和“曲”的界限,对圆具有同长无限性的特性进行阐述.
1. 沟通联结,由直化曲
师:是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在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所以才使圆看起来光滑饱满匀称,圆的美通过研究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有人会说在同一个图形中,具有等长线段的又不是只有圆一个,你们相信吗?我们来看一下,这是一个正三角形,从中心出发,连接三个顶点,这三条线段一样长,这样的线段有三条.正方形有几条?(生:四条)
课件不断演示从正三角形一直到正八边形让生观察从中心点出发等长的线段有几条.
师:难怪有人说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
我们会发现随着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更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图形越来越接近圆形.看一看这个正十六边形,正三十二边形,和刚才的正八边形相比,更接近圆,但不是圆.有时思维需要跳跃一下,现在看看正100边形,更接近了,这才正100边形,想象一下,如果正1000边形,正10000边形,1亿,10亿,直到无穷无尽,直线图形居然在它最遥远的地方和曲线图形圆交融在一起.
2. 审美延展,旋转成圆
师:回顾一下,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圆,又近一步感受了圆的特别,其实圆还有一个更特别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是一个正三角形,现在我们把它的中心点稍微选中一下,绕着中心旋转,结果发现和原来的三角形没有完全吻合.现在来看看圆,绕着中心旋转,随便怎样转,都能吻合,数学上我们把圆的这个特点叫做旋转不变性.那三角形有旋转不变性吗?
生:没有.
师:如果我们照这样的角度继续转下转,你会发现什么奇怪的现象?
生:近似一个圆.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旋转的是什么呀?
生:中心.
师:如果不用中心旋转,就不行吗?这里有一个正方形,绕这个顶点来旋转,知道行还是不行?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能转成一个近似的圆吗?所以可以知道正方形,三角形,绕着一边,随便旋转,都可以得出一个近似的圆.一条线段绕中点旋转,请同学们仔细盯着线段的两个端点,看它的运动结束以后,成了一个什么?
生:圆.
师指着又一图形:这是由什么图形旋转而成的?(生:椭圆.)
师:其实就是特定的点运动的轨迹.今天我们还接触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甚至是任意的多边形,等等,那么它们绕某一点旋转,能出现圆吗?回家去试试,也许一幅一幅美轮美奂的图形就在你们的手下诞生了.
在直线图形与圆沟通联结时,利用电脑动态的“图形变换”,让学生惊奇的感受到边数越多越接近圆,由“直”到“曲”,联系了圆与正多边形之间的关系.虽然径都相等,但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越接近圆,这是圆的形成又一美丽的延伸圆是所有正平面图形最后的一个,让学生在这一系列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到美感,生动形象揭示了圆具有同长无限性的特性,同时灌输了极限的思想.
通过电脑动态演示,利用生动美妙的“图形旋转”,拓展了对圆的认识,明白了圆经过旋转的不变性,而其他直线图形经过旋转将形成怎样的美丽图形,这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联系,体会圆与旋转的内在关联,深刻揭示圆具有无限的同长的特性,同时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的内在美感的认识.
由于数形结合具有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的优点,它对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开拓精神,使学生充分张扬个性,真正实现个体的最优化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数与形本是相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少直觉,形少数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让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敢于开创先河,敢于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探索新方法、好方法,让概念课不再枯燥,让我们的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夏俊生主编.数学思想方法与小学数学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12).
[2]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运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3]孔企平.近年来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趋势.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走进欧美名校公开课 篇三
事实上,网络公开课在西方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物。麻省理工学院是网络公开课的先驱,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将大量课程资料放在互联网上,其目的在于“期望全世界的学习者能够公开、自由地分享知识与交流思想,并从中获益”。从那时起,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进入该校的专门网站下载,并且在非营利的前提下免费使用这些内容。如今,麻省理工学院已经将两千多门课程向全世界免费开放,以飨全球的求知者。
继麻省理工学院之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也都开始共享部分精品课程,内容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经济、金融等多个学科。使用者只要注明版权出处,不涉及商业用途,都可以自由下载、分享这些材料。目前在网络上流行的公开课大多是比较受欢迎的本科课程,主讲者也都是国际顶尖的教授,有着独特的讲课风格和个人魅力。最火爆的课程当属哈佛大学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耶鲁大学的《哲学:死亡》,麻省理工的《微积分方程》《线性代数》,加州伯克利的《人体解剖总论》,斯坦福的《现代理论物理:爱因斯坦》和罗伯特·希勒的《金融市场》。这些公开课除了上传课堂视频文件外,还提供教学大纲、题目汇总等课程相关材料。
一般而言,公开课的制作费用多来自公益基金。最初是相关机构付给老师一定费用,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课件和视频上传到网络,后来则是学校专门组织人力制作。一般的公开课制作费用大约2000美金左右,但制作精细的热门课程,如哈佛大学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耶鲁大学的《哲学:死亡》等则需要三万美元左右的制作费。如今,开放课程不仅让主讲教授名声大噪,而且带来了意料之外的物质收获,他们编写的教材销量大增,出版社也主动找到他们,帮他们出书。回想当初,还有一些教授不愿意加盟公开课,担心如果课程内容全部公开,会影响出书的销售量。(美国大学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形:学生们上课首先要签保密协议,因为任课教师已经和出版商谈好,上课内容要出书,笔记外传可能影响销量)如今,事实证明这些教授的担心是多余的,也吸引着更多的教授积极参与其中,如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的教授保尔·布鲁姆(Daul Bloom)在课程开场白中表示:自己的课程是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的一部分,“本年度结束时,所有视频录像都会放在网上。”他也不忘向学生们打趣:“由于有可能被拍到,如果你们是证人保护计划的一员,或者是逃犯级的人物,最好就不要坐在前排了。”
笔者以为,名校公开课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开放而思辨的授课方式。实事求是的说,这些公开课难度并不大,但教学方式与国内有较多不同。国内许多学校授课相对刻板,学生处于一种“被上课”的单向灌输状态,而欧美名校公开课更为生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多,讲述知识面更广角度也更新颖。教授并不强制你去接受他的观点,而是向你展现某个领域的知识,启迪你去思考,自行判断什么是合理的。
其二,世界顶尖学府和学者的感召力。众所周知,就算TOEFL和GRE得到极高分数,专业成绩历年满分,都不一定能申请上世界一流大学;更何况这些公开课的教师都是该领域内的泰山北斗。虽然“淘课”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享受学习乐趣,但毋庸置疑的是,哈佛、斯坦福、耶鲁、麻省理工、剑桥、牛津等顶级学府的课堂实录,满足了普罗大众对名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三,中文翻译使其如虎添翼。其实,这些名校公开课早在多年前就可以在相关网站上公开下载。但是,由于语言限制,关注它的大多是英文功底很好或者有留学需求的人,传播范围相对狭窄。直到近期,随着国内网络字幕组YYETS和TLF的介入,这些课程的传播范围才开始爆炸性增长,进而成为网络流行词。
迄今为止,欧美名校公开课的相关网站已经吸引了全球两百多个国家数亿次的点击,全球近千所高校也纷纷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藉此辐射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给全球求知者提供多元的学习选择、便捷的学习方式。不过,目前能下载的开放课程,基本上都是文化艺术类,而理工高新技术类课程则并没有出现,这或许是出于保密的考虑,毕竟核心课程是每所大学的竞争力所在。
在所有的网络公开课中,哈佛大学麦克尔·桑德尔(MIchae Sandel)教授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l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和耶鲁大学谢利·卡根(ShellyKagan)教授的《哲学:死亡》(Philosophy:Death)最为火爆。在国内大学,政治哲学课程经常位于学生逃课选项的最前列,为什么这些美国课程如此受学生欢迎呢?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一起去感受两位教授的独特风采。
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尔·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开始于30年前,迄今共有两万余名学生上过该课。30年来,《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始终是哈佛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创下了哈佛有史以来累计学生人数和单学段选修人数(2007年秋季,1115名学生选修)最多的纪录。近年来,每学期选该课的学生近千人,课堂只好设在哈佛古色古香的Sande rs剧场。
桑德尔教授的课堂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演讲厅,各种皮肤和国籍的人聚集在这里,课堂气氛轻松自在,不少学生嚼着口香糖,还有的将笔插在耳朵上。但请不要误以为桑德尔教授就是那种纯粹喜欢风趣的老师,其实,从边沁的功利主义到康德的推理主义,他的教学极其严谨,恨不得把所有东西的来源和出处都交代清楚,所开出的阅读书单也多得惊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桑德尔教授的上课节奏已经炉火纯青,能够把深邃的哲学问题讲得妙趣横生,并善于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利用一些情境让学生参加讨论,训练其思维,启发其心智。因此,桑德尔的授课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机巧算尽,充满着暗地铺陈和峰回路转。
在第一堂课《杀人道德的侧面》开场时,桑德尔教授向学生举出这样一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这个时候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5名工人在干活,你试图刹车,但让你惊恐的是,你的手刹不灵了!你很清楚,如果电车撞向这5位工人,他们必死无疑。你不知道如何是好,直到你突然发现,在电轨的尽头,刚好有条岔路,而在那条岔路上,只有1个工人在干活。电车的方向盘还没有失灵,所
以你可以选择把车拐向那条分岔路,撞向那1位工人,从而救了另外5位工人。此时,你觉得怎样的选择是正确的?”接下来,桑德尔教授会邀请几名观点不同的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带领学生讨论为什么“牺牲1人救5人”的原则在某些情况下可行,在某些情况下却不可行,继而引出“后果主义道德推理”和“绝对主义道德推理”这两种迥异的道德推理模式。最后,桑德尔教授引入19世纪漂流船食人自救的道德困境,在师生之间的辩论交锋中,自然引出“功利主义的幸福观”、“程序公正的必要性”等议题。这样的授课方式无疑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当然,桑德尔教授也不是一味要求学生耽于哲理沉思,他特意警示学生道:“通过阅读这些著作,讨论这些话题,你将成为更优秀、更有责任感的公民。你将重新审视公共政策制定的前提,你将更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但是这一许诺也许具有片面性和误导性,也许会使你成为更糟的公民,因为哲学可能使人疏离现实,甚至可能弱化行动能力。”不过,这并不影响学生对桑德尔教授的追捧,他曾来中国复旦大学演讲,当时的主办方对于这次讲座的受欢迎程度显然估计不足:只可容纳100多人的报告厅最终挤进了300多人,而更多的人则在报告厅外的大堂里观看电视屏幕直播。恐怕连桑德尔本人也没有想到,这场讲座后来被称作“复旦校史上最火爆的一场讲座”。
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主讲的《哲学:死亡》无愧“坐而论道”的称号。和国内大学老师正襟危坐,配合PPT的授课方式不同,面容瘦削的卡根教授总是穿着格子衫、牛仔裤、帆布鞋,盘腿坐在讲桌上,身旁只放置一盏台灯。卡根教授从头到尾侃侃而谈,说起话来动作不停:时而双手飞舞,时而挪动肢体以寻找最舒适的姿势,时而跳下讲桌,时而又一屁股坐回去。单是这种别开生面的授课场面,就已经给中国学生以很强的冲击感。
《哲学:死亡》是耶鲁大学本科生的公选课,主要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看待死亡,而不是从生物学、社会学、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待。卡根教授的口头禅是:“We’resitting here to……”其语言风趣幽默,且富有感染力,能够-将深邃的哲理讲得深入浅出,再加上良好的课堂互动和轻松的氛围,使得这门课成为耶鲁所有公开课中最受欢迎的一门,每学期选该课的学生达上千人。
卡根教授在第一节课便向学生们宣布:“导论课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罗列各种不同的观点,教授自己保持中立:而另外一种是教授会说服你接受他自己认为唯一正确的想法。我的课程是后一种,但是我并不强迫你们接受我的想法,至少你上过这门课,对这个问题有思考了,这就是收获。”作为讨论“死亡”的始发点,卡根教授认为人并没有超越肉体的“灵魂”,并希望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同学与自己辩论。在授课时,他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譬如:“如果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恐惧?”“死亡以及死亡过程究竟有什么不同?”此外,他还向学生们表示,第一件希望学生做的事情,就是管自己叫“Shelly”,因为自己对“Professor Kagan”的反应比较慢,不过遗憾的是“喜欢叫我Shelly的同学越来越少了”。从这一打趣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理解教授的平易近人风范。
当然,网络公开课并不是欧美名校的专利,中国高校在2003年曾经推出“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如北京大学的“北大教学网”、中国人民大学的“网上人大开放课程”等。不过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有网友评价说,国内的开放课程比起海外高校呆板许多,视频上呈现的基本上是文字和PPT,缺乏教授与学生的互动,未免有些乏味。比较而言,国内高校还有很多的工作要作。
4.走进心理学试题答案 篇四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
A、荣格B、华生C、斯金纳 D、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
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 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D)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C、安静型 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
A、l个月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A、C,D)
A、需要 B、气质 C、动机 D、能力 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E、兴趣
3、信念是(A,B,C,D,E)
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 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 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B,C,D,E)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 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A,B,C,D)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A,B,C,D,E)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C,D)
A、荣格B、华生C、斯金钠D、班杜拉E、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C,E)、
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16人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A,B,C)、
A、再测信度 B、等值信度 C、分半信度 D、内容信度 E、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A,C,E)、
A、强 B、弱 C、平衡 D、不平衡E、灵活
11、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A,C,E)、
5.走进心理课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的交流,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童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3、学会基本的读书方法,从而读懂童话人物和道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童话吗?你都看过哪些童话故事呢?
(美人鱼、丑小鸭、白雪公主……)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知道这么多的童话故事,真了不起!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阅读童话故事中有更多的收获呢?
二、阅读交流
师:接下来请几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推荐给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同桌互相说故事。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童话,更亲密的接触,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美丽。今天我们阅读活动的主题就是——走进童话世界。
师:我们应该怎样读一篇童话故事呢?这里有一篇老师非常喜欢的童话,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读读?(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①快速读,童话中有哪些人物?
②精读,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③小组自由交流,作者写下这篇童话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或者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道理?(领悟到了什么?)
三、总结读书方法
1、师:故事读完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如果我们碰到好词好句又该怎么办呢?(对,摘录,做读书笔记。真是好办法。)
你想摘抄哪些好词?你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2、师:细心的同学们,通过大家一起读了这篇童话,你知道怎样读一篇童话了吗?(抽2、3名学生回答后,板书:怎样读一篇童话故事?
1、先把故事读通、读懂;
2、一边读一边思考;
3、好词佳句要积累。)
3、师:读了童话故事后,用什么方式懂得一些道理呢(对,共同讨论,互相交流获得知识)
四、拓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不能只问谁是好人或坏人。还要动笔,随时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2)要留心观察、反复观察,留心生活中各种事物,做有心人。通过反复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3)要积极思考。读书要边读边思考,观察事物要注意分析。
(4)要爱护书报,注意用眼卫生。对公共的或别人的书报,更要注意做到不撕页、不卷角、不涂抹、不乱折乱卷。要注意阅读姿势,不要躺着或歪着头读书;不要在吃饭、走路、乘车、光线太强或太暗时看书。
五、布置作业
1、写读后感
6.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化学课堂 篇六
【摘 要】二十一世纪改革的重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仍有不少学校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甚至以此来调整教师的工作岗位,从而导致不少教师只注重当好“教书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从“化学史的丰富内涵” 、“ 化学实验的潜移默化” 、“化学家的风范熏陶” 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化学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期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化学史;化学实验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培养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提到德育工作,许多教师就把责任推给班主任老师和政教老师,似乎其他教师只要当好“教书匠”就行了。其实只要做个留心人,不管哪科教师都可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从“化学史的丰富内涵” 、“ 化学实验的潜移默化” 、“化学家的风范熏陶”等方面谈谈在化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
1。化学史的丰富内涵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教学中,我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中化学家的艰苦工作的具体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如18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论学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粒”,而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级实验发现了电子,大胆地向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的学说发起挑战,提出了原子中还包含了更小的粒子电子,进而于19提出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这是对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的一种突破,大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在19,卢瑟福又根据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有核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中有一个坚实的原子核,核外是空空荡荡的空间,只有几个微小的电子在运动,这又是对汤姆生结构模型的突破。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科学是不能讲名人效应的,追求真理,就要用实验说话,不能盲从伟人、大师;要有突破就必须有创新,一个重要概念的提出、确立或重大变化,一种新的有重大影响的方法的采用,一种重要物质的结构的发现和确立,一种有重大影响的新现象、新规律的发展,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在“苯的结构”的教学中,我给同学们讲了苯的结构发现:十八世纪中期,人们已测出了苯的分子式为C6H6,但与当时已知的一些链烃的性质又很难吻合,苯的分子结构困扰着化学界的一些有志之士。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也致力于苯分子结构的研究,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凯库勒在梦中悟出了苯环结构,他成功了,从而解决了苯的组成与结构的关系,这对芳香烃的研究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当时他的同事们也学着他的样子,躺在安乐椅上睡起觉来,期望也能从梦中捕捉到科学的灵感,然而只有一个人睡着了,可惜只梦见打牌打输了。这告诫人们,机械地模仿他人,而不脚踏实地地去干,是不会成功的。而我们在学习中,也应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每天祈祷自己成功而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学习无捷径,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
2。化学实验的潜移默化
7.走进心理课 篇七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 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 没有丝毫的隐瞒, 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灌注在里面”。古人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但在实际的情形中, 中学生由于常年坐在教室里, 阅读不多, 积淀不丰, 视野狭窄, 感受浅薄, 语言很难写生动。他们把写作文视为按老师意图编“官样文章”, 把循规蹈矩写成的送给老师批阅的作文视为上交的“差事”, 只是消极被动的应付了事, 压根就没有“我手写我心”的意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何会变成“鸡肋”?而学生为何在作文课上就变成缺少感情、缺少思想的木头人了呢?
二、原因分析
现在大多数学生写作文都感到没东西可写, 究其原因除了缺乏丰富的社会生活外, 还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其实日常生活中可供写作的素材真可谓是“黄花遍地任采撷”。而课堂上的写作不过是教学生作文的最后一个环节, 我认为应该把功夫放在教会学生“如何让作文走进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体验感悟, 并创造机会使之养成一种自觉的意识。
三、具体做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想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不能单纯让学生为了作文而作文, 而是有必要在教学生写好作文之前为他们补上一课。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建议, 旨在教学生如何“让作文走进生活”。为他们创造定格精彩生活的机会, 给他们疏导成长道路中的困惑, 使写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 留心观察
生活是个万花筒, 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写作材料。只要我们留心观察, 生活中值得写的东西是很多的。即使是一件非常平凡的小事, 如果你能留心观察, 写出的作文一样能打动读者的心。我班有位同学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食堂吃相面面观》。他描写一位文静的女同学吃馒头:先是用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夹起一个馒头, 然后仔细端详一会儿;接着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扒馒头皮;且不停的向馒头的两端表示不满:边吃边不停地往下拽。吃法很文雅:小咬一口, 喝一口稀饭, 来一点菜;且看不见牙齿, 听不到声音。而写一位男同学, 则说:上去抢一个馒头, 到手不管三七二十一, 先分成两半, 左边咬一口, 右边咬一口;叉开筷子, 三下五除二把菜吃个精光;咕嘟咕嘟, 一大碗稀饭下肚。然后将筷子朝桌子上一扔, 没吃完的馒头向碗里一塞, 转脸就走。这平时我们天天经历但或许我们都没注意的生活场面, 经他留心的观察, 两位同学不同的吃相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作文看后怎不让读者动心?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 忽视生活、脱离生活那只会使文章成为无源之水。
当然, 如果观察不仔细, 写作时就会闹出笑话。我曾经改过一篇文章, 学生在文中写道:“在除夕的夜晚, 皎洁的月光照耀这大地, 我和小伙伴们在家门口的草堆房捉迷藏。”仔细推敲, 这句话很不合自然规律:除夕之夜哪来的皎洁的月光呢?很明显, 这是不留心观察导致的笑话。留心观察, 是作文走进生活的前提。
(二) 随时积累
我们说光留心观察还不行, 还要学会把观察到的东西随时记下来, 多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当我们看到一些感人的生活画面, 生动的生活细节, 还有随之而产生的真实的内心感受, 我们都应随时把它们记录下来。否则, “时间会冲淡一切”, 那时, 到写作的时候便会搜索枯肠而不可得。即使对某一事件印象非常深刻, 但记得也只是大致的情节, 对于事件详细的来龙去脉及当时的真切感受已模糊不清。把这样的材料搬到作文里去, 怎么可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写随笔文集, 要求学生以自由灵活的随笔形式, 任意挥洒。可以是“思想火花集”, 可以是“网页制作式”, 可以是“手机短信式”, 可以是“梦中呓语录”, 可以是“美文批注”, 也可以是“开心一刻”……总之, 只要你想去积累, 都可随手记下来。这样, 在写作的时候, 任何一种体裁, 你都可以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 到那时还怕无从下手, 还会出现无病呻吟的现象吗?随时积累, 是作文走进生活的保证。
(三) 认真体验、感悟
想让作文走进生活, 光靠观察, 积累还远远不够, 还要求我们对观察到的或积累到的东西进行体验、感悟。然后把所看所想都写下来, 那样才能写出血肉丰富、文情并茂的文章。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每学期, 我都会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几次, 去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让学生对“熟视无睹”的事物有新的认识, 从而感知出新的东西来。有一次课间, 十几名学生围在花池边看花嬉戏, 我自觉不自觉地走到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赏花, 在他们情绪高涨时我适时的予以鼓励, 向观花的学生问:“这些五颜六色, 姿态不同的花好不好看啊?”同学们脱口而出:“好看!”我再问:“你们不妨用手摸一摸, 看有什么感觉, 再闻一闻看味道怎样?”这一说, 大家有的摸, 有的闻, 有的从不同角度反复地看, 思考感悟。上课我趁同学们已观过而情未尽时, 当即出一道作文题《赏花》, 获得了较好的写作效果。认真体验感悟, 是作文走进生活的有效途径。
总之,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 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 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 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多体验感悟。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纷繁复杂的人生。其实, 人的心理也许就隐藏着无穷的奥秘, 往往只要搭建一个平台, 人们就乐意从心里把它们掏出来展示, 那么无限精彩就会纷至沓来。
摘要:作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块阵地, 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如何“让作文走进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 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 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关键词:作文教学,现状,原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张建华.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8.“小剧组”走进作文讲评课 篇八
遭遇尴尬促反思
那天的作文课我遭遇了空前的尴尬,这是我从教15年来首次遇到的。当时的我一下子懵了,自认为驾驭课堂游刃有余的我,竟然手足无措了。
这是我那天的教学日记:“按照惯例,今天的前半堂课要对上一周的学生作文进行讲评。我挑选了几篇优秀作文,并且不仅设计了幻灯片。还创造性地让小作家们录下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在课内播放。正当录音机播放着学生‘声情并茂’的录音时,‘呼噜噜、呼噜噜……’我循声望去,小金竟然睡着了!我急奔过去,好在小金坐在最后排,等跑到他身边时,我的气也消了大半。真不敢想象,如果小金坐在我的教棒可以触及的范围内……‘陈老师,小金是假装睡觉的。’邻座的汪德馨告诉我。作文讲评课上,小金竟然搞起‘假寐’的恶作剧?‘他刚才还说,这样的作文课真没劲儿,老一套!反正不关他的事!’汪德馨的‘小报告’引起了我的深思。
课间,我没有回办公室休息,而是坐到小金身边,跟他聊了起来,从他的谈话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他是从心底里讨厌这样的作文讲评课的。根据我对小金的印象,他的作文水平一般。语言通顺但无精彩之处,事情清楚但不鲜活生动,中心明确但缺乏升华主题的点睛之笔。总而言之,讲评课不会作为优秀作文来展示,也不会作为病文劣作来剖析,他们成为了作文讲评课上‘被遗忘的角落’,难怪他要提出‘抗议’呢!”
巧用评语得收获
既然孩子们如此关注教师对自己“得意之作”的评点,我决定先给作文评语实施“换脸术”:变“刻板”之容为“平易”之貌,尤其是给中等生作文撰写评语时,我尽可能筛去套话,而是用交谈的口吻,提出我对这篇习作的评价和修改建议,甚至多次用上了商榷的话语。不知怎的,几周过后却收效甚微。不会是我的评语没有切中关键处或者与小作者的写作动机发生偏差了吧?直到有一回,我完成了一次比较“笨拙”的调查后,才发现孩子的视线都被老师给定的等级吸引过去了。他们大都能记住每次习作的成绩,但是要他们把老师的评语复述出来,哪怕只是其中的只言片语也是勉为其难。如何让评语增添吸引孩子“驻足品思”的魅力呢?我先施用了一个“笨拙”的方法,要求学生在作文讲评前,必须把老师给定的评语读三遍。但实际上,有口无心地念读并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该不会是老师写评语属于“一家之言”的缘故吧?受到网络论坛的启发,我要求孩子们在老师的评语后面增加“回音壁”,他们可以就老师的评语做些互动,撰写“评语的评语”,可以写“顿悟”之言,可以写“困惑”之言,还可以写“执己”之词。“回音壁”开展半学期后,我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也体验到了作文评语“点石成金”的快乐。
讲评引入“小尉组”
评语尝试的成功让我对作文讲评课的改革信心十足。有人这样来描画理想中的作文讲评课:教者创设情境、调适氛围,提供作者与文中人物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平台,从而引领作者“丈量”出文字所展现的“生活”与作者竭力表现的“生活”之间的距离。不断地缩短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直至能“心心相印”。然而,我们惯行的讲评模式(选几篇范文读读,找几篇病文批批,煞费苦心地度“文”定制些写作“利器”)是很难让学生“丈量”出我(作者)要讲的故事与“我”(文中主人公)所讲的故事之间的距离,更难以达到缩短距离的目的。看来,作文讲评课是该尝试着变脸了。
在讲评记事作文《爸爸(妈妈),这次您让我受委屈了》时,我选取了几位中等生的作文。他们的作文虽然平铺直叙,缺少波澜与奇笔,虽然淡淡道来,缺少情味与灵气,但总能够行文顺畅。达意清楚。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作文因为缺乏典型性的讲评价值,往往不会撞人教师点评的视线。这堂课我不仅选用了他们的文章,而且还让小作者出任编剧兼导演,招募演员,成立小剧组,就以自己的作文为剧本蓝本,编演习作剧。刚开始,这些小导演、小演员们虽然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爱好表演的天性使他们劲头十足,颇有“名导”的架势。折腾了大半堂课,好几个剧组宣布自然解散,仅存的两组在展演后竟然没能激起同学们的一点掌声,要不是我不住地暗示,可能喝倒彩的倒是不少呢!看着一群耷拉着脑袋的小导演们,我请他们交流执导的感受。
“我写的几处对话,起初自己读读还觉得不错,但是在演员们对白时,我却明显地发现,因为我没能很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使得性急的爸爸、温柔的妈妈竟然是同一个腔调。”“我也是,写人物对话时没有把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写好,因而演员们很难把握。”
“在导演的过程中,我还发现自己所构思的情节很粗糙,有很多地方没能展开,有果无因,甚至还有些地方前后矛盾。”
“我写的是和爸爸一起去马场骑马的故事。习作中仅用‘爸爸骑上马向目标奔去’一句,就把爸爸给我做示范的过程写完了。在指导演员们表演骑马时,我发现骑马的过程竟然可以细化成好多连贯的动作:双手抓紧缰绳,左脚踩上马蹬,身子向上一纵,右脚跨过马背,稳稳地坐上去,身子前倾,腾出右手一拍马屁股,马像离弦的箭冲向目标……”
“对了,我也有这种体会,要想把事情写得生动具体,应该把人物的动作变成‘慢镜头’来写。”
小演员们也不时地插嘴:“我看刘美的作文,通篇人物像是哑巴,没有一处对话,写得也极其简单,我们几个人跟着刘导没蹦跶几个动作就没戏了。”
“我参加了李建成的剧组,故事很感人,写自己平时乱花钱的事。有一次。他把学杂费的退款捐给了学校的‘蓓蕾工程’,可他爸爸偏说他饱了口福。编出谎言来蒙混过关,还打了他。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的作文虽然把事情叙述清楚了,但是‘流水账’式的记叙使得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演起来自然无法用‘情’来引起同学的共鸣。”
编演作文促成长
这节课我上得很轻松,除了参与几个剧姐的组织协调之外,简直是“无所事事”,然而从不少学生的眼神里我隐约读到了“豁然开朗”的喜悦。在后来批阅学生的“第二次习作”时,我欣喜地发现。我的另类尝试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习作情节起伏有致,人物活灵活现,情感蓄蕴充盈,读着这些习作,实有酣畅淋漓、如沐春风之感。
我们知道,小学生都有着表演的强烈欲望和内在潜能,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习作剧”。可以拉近“文本”与“故事”的距离,很容易发现自己或者合作伙伴的作文与生活、与情感之间的“梯级”,继而“拾级而上”也就水到渠成了。我的几节“另类”作文讲评课印证了我“另类想法”的可行性。
其实,作文程序和编演程序是一种倒逆的关系。作文是由事及文,编演则是由文现事。文与事、作与演是密不可分的,精彩的事让人有写作的冲动,让人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进入写作状态可谓是“万事俱备,不欠东风”了;精彩的作文,让读者身临其境,让表演者再现“此情此景”也并非难事。优等生的精彩美文亮点凸现。在评价时“好评如潮”,确实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后进生的作文别字、病句连篇,不知所云,这是所有读者常遇到的,在讲评时是最好的“解剖样本”。然而,中等生的作文正是因为“基本符合要求”而难登“讲评舞台”,可以说作文讲评对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效用较低。引进“自编习作剧”的模式,可以让小作者担任主演,在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作文的“慢镜头”描写和“细腻情感”描绘方面的不足;可以让小作者担任导演,在指导剧组实务中。从演员的“拙劣”演技中找到除演技之外的缘由,那就是描写的粗糙;甚至可以让小作者充当“第三者”,以观众的身份加盟,在欣赏或者挑刺的过程中,对文中的不足有所认识,有所得益。
细细揣摩,我确实没想到这样的“倒逆”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将有如此的魅力,让我乐意将它进行到底!
9.走进生活,让品生课生动有趣 篇九
——如何让品生、品社课上得生动而形象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作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福。
一、善于营造教学氛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如学习《繁忙的商业街》一课,我这样进行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场,这些商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接着提问学生:“天冷了,如果我想买件羽绒服,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我抓住时机,总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吧!现在出发!”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这样,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能够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以人为本,精心引导学生活动。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活动,比如:采访、调查、辩论、表演、辨析等,让学生自己调查、自己画、自己说、自己表现,在活动中成长,让课堂充满活力。
在教《春节里不休息的人》这一课时,对于“民工对城市发展有利吗?”这个话题,学生们意见不一,在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大家就议论纷纷。于是,我索性让他们开展讨论,在此基础上开了个小小辩论会。全班分为正反两方,大家依次陈述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还用一些具体事例来巩固自己的论点,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听完大家的观点后,有些学生也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片面性,最后,全班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民工确实会给城市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和他们为城市所作的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城市生活离不开民工。因此,我们在关注和尊重他们的同时,可以给他们提些合理化建议,让民工能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通过一个小小辩论会,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对民工有了客观公正的认识,从内心理解、关爱农民工,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也得以培养。
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上《春节里不休息的人》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景: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警察,我好象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食堂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就不能吃到这么好的午餐了。”学生通过这个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我又选择离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学校作为重点,通过播放保洁员的话,既让同学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在感情上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四、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时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10.第3课 走进具象艺术教学设计 篇十
第3课 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
——走进具象艺术
教学目标:让学生对具象艺术有更加深入、具体的认识,其中主要包括: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具象艺术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 3.具象艺术有哪些功能?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其三个主要特点及其功能的讲解,以及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并进而认识具象艺术的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
一、新课导入:
委拉斯凯兹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他始终担任西班牙画师,为国王、王后、教皇、宫廷贵族等上层人物画了大量的肖像画。1650年他去意大利罗马访问期间,教皇慕名邀请他为教皇本人画一幅肖像画。但是画完之后,教皇本人并不满意这幅作品。为什么呢?难道是委拉斯凯兹徒有其名?画中的人物不像教皇本人?结果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幅作品画得太像了,从而引起了教皇的不满。这是怎么回事呢?(展示《教皇英诺森十世像》)权势显赫的教皇正襟危坐在一把精致的椅子上,一双凶相毕露的眼睛直盯着观众,威严中包含着贪婪,凶狠中隐藏着狡诈。这个当时已76岁的老谋深算的教皇的面貌和性格特征,被真实地表现出来了,以至于教皇本人看了,也只能用半是不满半是赞叹的口吻说:“画得太逼真了!”甚至后来这幅肖像画挂在一间厅堂里时,从外面经过的几个主教,看到这一肖像还以为真的是教皇坐在里面呢!可见此画的高度写实和逼真。
先请同学们欣赏当代实力派的油画家王沂东和冷军的写实油画作品,看看这些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王沂东山东诸城人,中央美院教授,他的肖像画特点,纯古典写实风格,寻求民族特色、古朴凝重而又俏丽灵动的艺术魅力扣人心弦,具有乡土气息和精神内涵。冷军的作品特点极端写实,力求细节与整体的完美统一,千方百计的寻求新的技法,如木纹做旧,模拟物质表面质地生成过程,像这种如实的反映客观世界,真实的描绘世间物象的美术作品,我们称之为具象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二、讲授新课:
通过以上两位画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具象艺术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真实性(客观性)、典型性、情节性
㈠、具象艺术的特点及其功能
1、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
展示《清明上河图》请同学们回忆以往那些学科中学习过北宋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相关的内容?清明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有说是清明时节、也有说是郊外的地名、考证说是《后汉书》中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时”句中的清明,称北宋首都的太平盛世。我们看一下视频中的讲述吧。
具体讲解清明上河图
1、张择端(生卒年不详),是北宋末年画家,字正道,东武人(今山东
诸城县人)。幼年时喜好读书,青年游学京师,后习绘画。工于界面,尤善于画舟车、建筑物等现实生活题材。曾画有《西湖争标图》和《清明上河图》。后者至今尚存,是一幅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盛景象。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如载运江南粮米财物的漕船,与北方经济交流的骆驼队,以及各阶层人物的活动。其中有力夫、纤夫、小贩、市民,还有少数官宦人家的上流社会人物。整个画面有静场、有高潮,跌宕有序。船过虹桥的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的位置,是画面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紧张的场面。桥下河面水深流急,为使漕船过桥,船工情绪激动紧张,有的撑船,有的掌舵,放桅杆的、掷缆绳的、呼喊指挥的,加上桥上的人为之奔走呼号,显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中国绘图传统的“散点透视”得到了天才的运用,使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场面,通过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得到了集中而又生动的表现。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提出问题:
如果让同学们表现“跳高”这一主题,从助跑、起跳到跃竿、落地四个环节,你会选择哪一个环节入画?为什么呢?(跃竿更典型更能体现跳高特点)
虽然具象艺术是强调如实的再现客观现实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术家象照相机一样原封不动的照搬事物。为了能更贴切地表达美术家们的内心情感,为了使画面更具美感,通常美术家们会对现实生活加以筛选和概括。
作者为什么要把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呢?
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最具说服力,更有感染力,能简单而又快捷的将画中主题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他始终担任西班牙画师,为国王、王后、教皇、宫廷贵族等上层人物画了大量的肖像画。
《教皇英诺森十世》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1650年他在意大利罗马访问期间,应教皇本人的邀请而画的。权势显赫的教皇正襟危坐在一把精致的椅子上,一双凶相毕露的眼睛直盯着观众,威严中包含着贪婪,凶狠中隐藏着狡诈。这个当时已76岁的老谋深算的教皇的面貌和性格特征,被真实地表现出来了,此外,这一作品的用色也相当精彩,闪闪发光的冠帽和法衣,同洁白的亚麻衣领以及镶在衣服上的白花边,形成一种鲜明而有变化的色调,再加上暗红色的天鹅绒背景和镶在椅背上闪闪发光的宝石,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沉着厚重而又华贵的气氛,以显示出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
归纳: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要求比生活里的人更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充分体现一定历史时代某个人或者某一群人所共有的特征。这样,艺术作品才能深深打动、吸引和感染鉴赏者,才能增强艺术生命力。——这就是具象艺术的第二个特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3、叙事性或情节性
美术家们为了让艺术形象更典型、更具代表性,从而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创作理念,通常会让人物形象与相关事物作出典型的动作。然而这些动作会让我们产生一系列的联想„„
《韩熙载夜宴图》提出问题:当我们看到《韩熙载夜宴图》这幅作品时,我们会联想起那些故事呢?(请看视频)(上流社会的官员那种玩世不恭、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享乐富华 的夜生活)
归纳:由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和形象更具典型性,作品中会出现一些与主题形象相关的事物,并与之发生密切联系,使之形成一个可以讲述的故事。这就是具象艺术的第三个特点——叙事性或情节性
记录功能:
《货郎图》作品描绘了一位中年货郎挑着“货郎担”来到农村时,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货郎担上的小商品琳琅满目,品类繁多,货郎将有些商品作了分类,这些物品给后人留下了图像资料。
归纳:具象艺术是按照我们看到的世界的样子来描绘对象,所以它具有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的特点。而且由于画面的真实性,作品本身又会对那一时期的人和社会起到记录的作用。通过这一作用我们可以直观的认识到当时那个时代的人类生活状态。
社会干预性功能
提出问题:
你听说过田横起义抗秦的故事吗?(简单介绍)(秦代末年齐国旧王族田横不肯屈服于刘邦而起兵抗衡,最终失败而自杀的故事)
展示油画《田横五百士》 提出问题:
在鉴赏这幅作品的过程中,田横的神情与众将士的神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呢?(田横拱手辞别部下的器宇轩昂的英雄气概,部下悲愤激越的情绪)通过对作品的鉴赏,我们会为田横的英勇赴死、舍身取义的行为所感染,为他的部下从横而死,深深感动。整个画面中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影响了我们的人生观。
归纳:具象艺术美术家总是通过真实、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情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甚至政治态度。这就使具象艺术除了记录功能外又有了社会干预性功能
㈡、鉴赏具象艺术
肖像作品与主题性作品
出示作品《阿尔诺非尼夫妇像》《蒙娜利莎》《血衣》《石工》《王时敏像》五副作品,请同学们说出其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王时敏像》《阿尔诺非尼夫妇像》其特征只存在于这一个人或几个人中,要求作品集中传达出“这个人”的神态、气质、和精神面貌,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传神”或“气韵”;而《血衣》《石工》中的人物形象则集中和抽取了众多人的特征后塑造出来的。前两副作品是肖像作品,后两副是主题性作品,而《蒙娜利莎》既是蒙娜利莎本人的形象又是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它既是肖像作品又是主题性作品。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展示《血衣》问:看到这件作品会使你产生哪些联想呢?主题又是靠什么表达出来的呢? 王式廓(1911—1973)是中国现代油画家、版画家,山东掖县人。
《血衣》是王式廓以在华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 所积累的生活体验与素材为基础而创作的大型素描(油画稿),也是曾经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杰出革命历史画。它以一位农村妇女手持的血衣作为揭示主题和画面情节的中心,用一系列饱受封建剥削和摧残的农民形象体现了控诉斗争激情,显示了民主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的到来。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
世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示《石工》
在主题性创作中,如果没有典型环境的塑造就烘托不出当时的气氛,没有典型形象的刻画,我们就看不到画中的感人情节,注重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刻画,才得将人物形象描绘的鲜活而有血有肉。让人们通过观看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受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气氛,从中得到启迪,教育并且得到美的享受!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和描写才能完成。
㈢、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
美术鉴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价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一件作品的价值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还要看是否对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具象艺术的社会价值的就是它的社会功能有没有实现。展示两件六七十年代绘画的作品《夯歌》、《占领总统府》
这两件作品的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性功能同时具备,那么是不是代表这两件作品具有相同的价值呢?
《夯歌》由于具备了具象艺术的两个功能,记录六十年代大修水利建设,描绘了骄阳似火清空万里,一群姑娘在大坝上打夯的情景,歌颂了那种顶天立地健康乐观的精神,所以对社会起到了的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判断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占领总统府》不光具备了两个功能,而且对这一题材和画面形式上进行了新的艺术创造,画面的视觉中心集中于画中的红旗和举旗的人,升起的红旗,标志着蒋家王朝的灭亡,新中国的开始,明确强调出主题。且运用三角形构图法,使画面结实有力,象一座纪念碑一样,能撑得起这历史题材的画作。从而产生的价值与意义更大。
所以艺术创新也是我们判断美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方面。
当然创新的前提首先是继承优秀的传统,在继承中学习,在学习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这是创新的有效途径。离开了传统的“创新”不是哗众取宠,就是无源之水。
㈣、本课小结
对具象艺术的了解是我们欣赏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欣赏实践中去。经常运用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分析范例,使欣赏水平进一步提高。
㈤、课堂达标检测
1、下列不属于具象艺术的特点的是()
A.视觉真实性 B.典型的艺术形象
C.形象组合超越时空 D.叙事性
2、下列关于《蒙娜丽莎》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② 油画;③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典范作品;
④ 明暗与色彩过渡衔接自然微妙;⑤ 属于意象主义绘画;⑥ 画中人物神秘的微笑传达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自信和人文思想;⑦ 技法写实逼真
A.①②③④⑥⑦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⑦
3、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古代东方思想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传统思想的主体。2006年6月13日,山东省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鉴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济南向海内外正式推动孔子的标准像(见图)。这尊孔子雕像从艺术语言上讲属于()
11.“走进民风民俗”单元预习课 篇十一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剧种、旷野、和睦、酷热、激昂”等40个词语。
2.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
3.体会中华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二单元共有四篇阅读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风民俗”单元,了解中华民风民俗,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读“单元导学”,明确阅读要求。
2.读课题,初步了解单元所写的内容。
三、根据“预学单”预习新课
预学单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不会读的标上记号,并请教同学或教师。
2.在不理解的词语旁打上“?”,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
3.在文中进行批注,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以备小组讨论。
4.阅读《北京的春节》,完成下表。
5.阅读《藏戏》,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藏戏是如何形成的?
(2)藏戏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6.阅读《各具特色的民居》,完成下表。
7.阅读《和田的维吾尔人》,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l)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
(2)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哪些维吾尔族风俗?
四、根据“预学单”,汇报交流
1.认读生字,并组词。
旬熬蒜醋饺翡拦榛栗筝鞭麦
寺逛缰噬琼獠哉葩僻掺夯卦
贮篾嘶渺吭馕曳邃豁
2.理解词语。
初旬:上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
擦黑:方言,天快要黑的时候。
光景:境况、情景。
娴熟:熟练。
吞噬:吞食。
招徕:招揽。
奇葩:奇特而美丽的花朵。
渺渺:因距离远而模糊不清。
抽象画: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的绘画。
豁达:性情开朗,气量大。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张灯结彩: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残灯末庙:指庙会结束。
哄堂大笑: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大笑。
青面獠牙:旧时神怪故事中形容凶神恶鬼的面貌。
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
蜂拥而至:像成群的蜜蜂一样拥来,形容多而乱。
迎风引吭:迎着风放开喉咙高声唱歌。
3.了解民风民俗。
《各具特色的民居》(略)
《藏戏》(略)
《和田的维吾尔人》(略)
五、小结预习方法
主题单元预习步骤:
1.读导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读课题,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3.借助工具书,或同学、老师,读准字音;
4.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字词的意思;
5.借助问题或表格,初步了解单元主要内容。
六、存疑结课
延学单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阅读(写作)像第二单元这类的文章(或说明类文章)。
2.想一想,课文是如何介绍这些民风民俗的。
12.走进心理课 篇十二
1 幼儿“说谎”现象
案例:今天也是我生日。
一天早上,彤彤高兴的跟我说:“老师,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会拿蛋糕来幼儿园,请小朋友庆祝我的生日!正当我们准备给彤彤庆祝生日时,涛涛跑过来跟我说:“老师今天也是我生日,妈妈没给我带蛋糕。”我说,是吗?那涛涛和彤彤一起过吧!涛涛高兴极了,下午放学,我把涛涛过生日的事告诉妈妈,妈妈说涛涛的生日还没到呢!
这是小班幼儿发生的问题,说谎的幼儿涛涛,看到别人过生日很羡慕,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日,也希望自己过一个这样的生日,他渴望愿望能够实现,甚至就把今天当做自己的生日,所以才会说出“今天也是我的生日”。这一点也正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经常把想象和现实相混淆。
2 幼儿“说谎”为哪般?
2.1 无意说谎
(1)认知水平低。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正是处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的过渡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不高,幼儿的心理发育不成熟,经常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愿,易出现错误,有些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一种心理错觉,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
(2)幻想与现实混淆。幼儿在幻想与现实中常常分不清楚,常会把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了,听说别人得到某样东西后,会说自己也得到了。如老师问:“暑假你们都去哪里玩了?”有人说:“去北京天安门玩了”,接着有几个人也说:“我也去过了。”
(3)自信心萌动。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会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游戏时,我说:“谁的力气最大当大力水手!”结果所有幼儿都说:“老师,我的力气最大!”这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我们发现后不能认为孩子是“说谎”“吹牛”,相反要积极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教师应引导幼儿认清现实,并用实际来证明孩子的说法。
2.2 有意说谎
(1)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幼儿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其他幼儿面前有威信,会谎造优越感,如看见别人穿了一件漂亮裙子,就说自己也有一件公主裙,便谎说自己那件更漂亮;听别人说某样东西好吃,就谎说自己早就吃过了,怎么怎么好吃……面对这类说谎,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想法,然后耐心的开导他,用说服教育、讲明道理的方法,告诉他好孩子应该怎样做,让幼儿认识到说谎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2)寻找借口,编造谎言。幼儿为达到某种非正常的目的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有意夸大、歪曲甚至编造“事实”的行为都属于这类错误。例如幼儿早晨不想起床就谎称自己“肚子痛”;自己拿了别人的玩具不还却说是别人给他玩的;看见别人有个玩具特别喜欢,就趁人不注意拿到自己的柜子里,被人问起时嘴里还说着“我也不知道去哪里了”等等。幼儿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利用心理疏导法,先让孩子明白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要勇敢的说出来一定可以解决,其次利用正面教育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3)逃避惩罚,自我保护。当孩子发现在成人的逼迫下说出真话,是要受到一定的惩罚,为了逃避惩罚,就会进行自我保护而继续说谎。面对这类“说谎”的孩子,我们应当知道体罚并不能让孩子知错而改,相反会让孩子越陷越深,会用另一个谎言来填补之前的错误,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自卫”吧。对此,我们不能放任不管、顺其自然,而应从正面教育引导,鼓励孩子说实话,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危害性,并逐步形成“知错就改”的良好习惯。
3 幼儿“说谎”巧应对
3.1 了解心理需求,爱护自尊心
(1)读懂孩子的“心”。孩子说谎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在判断孩子说谎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说谎,然后再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真正懂得说谎是不对的,真实的回答更能得到别人的谅解。例如案例一中的涛涛当听到他说“今天也是我生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和孩子谈谈,是不是涛涛从未过过生日,或者是不是也很想过一个自己的生日等。
(2)爱护孩子的“心”。当我们在处理幼儿的说谎问题时,不能用成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幼儿的行为,如果按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幼儿的行为,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影响幼儿的人格健康发展,而且会导致幼儿更严重的“说谎”。
3.2 遵循年龄特点,循序渐进
3.2.1 小班幼儿:引导不“说谎”,从小做起
幼儿园小班幼儿认知水平低,多以无意说谎,我们要先教幼儿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别人不允许就不能拿的道理。幼儿园里经常发现幼儿拿了别人的东西,问后却说是自己的,这时教师要让孩子知道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如果自己想玩,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或用自己的玩具进行交换玩,互相之间要学会分享,这才是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
为了让小班幼儿认清事实,不说谎话,在教学中我安排了《狼来了》的故事,孩子通过学习故事懂得不能说谎,说谎了就会带来更糟糕的事情。
3.2.2 中班幼儿:理解“说谎”,因势利导
中班幼儿是处于幼儿园承上启下的阶段,在孩子说谎现象中要具体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如果幼儿是无意说谎,那我们就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耐心劝导解说。如果幼儿因好奇或占有欲强而有意“说谎”,我们就要让孩子明白,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时可以找老师帮助,或者询问老师这样做对不对,让“说谎”的种子不要生根发芽。
中班有一节语言活动《手拿空花盆的孩子》,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诚实的孩子做了皇帝,孩子们特别喜欢听,在故事中他们懂得了要做诚实的人,向这个诚实的男孩学习,不说谎话不做假事。
3.2.3 大班幼儿:正视“说谎”,勇于承认
大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如果孩子有说谎现象,教师首先要理清事实的真相,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个别教育,帮助他分辨是非。对大班幼儿我们要教育孩子“做错了事情要勇于承认”,让孩子懂得做错事不承认是不诚实的表现,不是好孩子所为,逐步让他们学会控制自我欲望。
如一天下午起床,耿心小朋友发现自己的手表不见了,于是就告诉老师,我一听就知道一定有人拿走了,于是我就对孩子们说:“宝贝们上午耿心小朋友拿来一个手表给大家玩,现在不见了,是不是你们玩的时候忘记还了,大家都来找一找。”孩子们接着七嘴八舌的说:“我没拿、不是我拿的、我可没看见、我根本没玩过……”过了一会还是没有找到,这时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头低低的不敢看我,我似乎知道什么了,于是我单独和她谈话:“老师已经知道手表在哪里了,也知道这个小朋友一定是特别喜欢这个手表,可是,喜欢别人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拿走吗?如果你心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你会怎么样?说完她就承认是自己拿了手表并表示以后不这样做了。借此,孩子懂得了别人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更不能悄悄拿走,她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也知道了应该怎样做。
3.3 家园密切联系,教育一致
(1)家园互动避免“说谎”。面对幼儿“说谎”问题,通过家园联系,教师和家长之间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多用正面的教育进行引导,让幼儿逐渐养成不说假话,真诚待人的良好品格。
(2)多种途径传递教育。幼儿的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只有家园教育一致,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每学期我都会通过家长会、家长讲座、家访、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把幼儿“说谎现象”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说谎”的心理动态,并通过案例让家长知道如何分析孩子的“说谎”动机以及采取怎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3)收集问题集思广益。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集大家的智慧一定能把问题解决。如在家长会上,我前先收集相关幼儿说谎现象,然后在会议中家长们一起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幼儿园网站也是一个很好平台,在“豆爸豆妈说”中我们把幼儿说谎的帖子发上去,然后家长们把好的解决方法进行回帖,这样疑难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走进心理课】推荐阅读:
《走进父母》心理辅导教案06-24
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走进校园08-21
阅读指导课教案---走进成语天地06-22
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10-05
高一物理走进运动习题课教案怎么设计11-27
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走进西部”单元导读课09-16
心理课结课作业12-10
坚持心理健康课07-09
片段心理描写(修改课)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