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共18篇)(共18篇)
1.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地图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史料教学一直是历史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地图史料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在教学中能够清楚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史学概念,并在教学中升华学生的情感。初步探讨了史料的分类以及地图史料在教材中的地位,进而以三个部分的内容分析了地图史料的三个教学上的应用:战争教学、自然环境、国家意识,最后根据地图史料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分析地图史料的作用,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提供经验和服务。
【关键词】地图史料 高中历史教学 应用
历史是人类对于已发生事情的探索,从中寻求借鉴和启示,目的是为了为现在的社会服务。人们依据史料来进行研究,史料本身是客观性质的,不同的历史学家的不同注解造成了史料的主观性。梁启超谈论史料时论述道:“史料何者?过去人类思想形式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流至今日者也。”白寿彝认为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教学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历史史料教学中,师生将文本和搜集的史料引入学习,通过史料的媒介作用,让学生能更清晰、真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在对史料的分析归纳理性化的过程中张扬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史观。史料的构成形式也较为复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图片史料。在图片史料含有地图史料、文物史料等。
任何历史的研究都不能离开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所以地图史料就是更为重要的构建学生直观想象的史料。“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与特定的空间相关,离开了空间的历史事件、历史进程、历史现象就无从谈起,因此,把握历史空间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人教版为例在整本书中应用了大量的地图史料,尤其是在战争中的应用,更能够清楚的使学生了解战争的过程和辅助教学。此外,在教学中,对于地图史料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图史料的?鹫?教学应用
人教版必修一教科书中包括了12幅地图史料,而其中有5幅都是战争教学应用的。战争也分为古代战争和近现代战争,对于年代久远的古代战争,虽然教科素并没有将其划归为重点学习内容,也没有专门的地图对其进行解释,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中地图资料的影响。在古代战争中,自然地理环境占大部分的比重。在作战地的地势、地形上可以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在作战双方层面,可以通过各方生活环境地图理解双方实力的差距;在战争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地理环境的构建直接了解作战的过程、战争的走向以及结果;战争结束后,可以了解双方的国家或者地区的走向。古代战争同时以其难以具体形象的教学而限制教师的课堂活动,在补充地图史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展示地理环境地图使学生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现代形成对比,有调查结果表明补充的地图材料在文科和艺术体育类专业普遍反映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为了更好的应用于战争的教学,教师还应该加强战争直观地理地图的整合,不要重复教材上已有的内容,应多扩充课外知识。
近现代战争以其史料的翔实作为主要特点,记录角度多样。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将现代战争的庞杂和翔实的历史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选用。首先,在现代战争中时间和地点是一直困扰教师的问题。大量战争的繁杂不便于学生的记忆,地图史料的使用能够将历次战争的基本史实以过程性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使其方便记忆。其次,近现代战争中的过程可以利用三维还原的模式,在时间、地点确定的基础上,还原战争的双方、战争过程、导致战争结果的因素,还能够将战争背后的引申情况和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更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地图史料还可以扩大教学规模,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但是还要注意的是战争角度的切,如果说角度切入是定向、主体截取是构筑框架,那么细节的讲授则是为课堂教学输送血与肉,使之完整。在教授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作战双方的势力对比和各国参战的先后顺序使得学生产生了很多的疑惑,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地图史料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各主要国家的基本形式以及战争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记忆。除了书上的地图史料,教师也可以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根据书上的地图史料制作立体地图,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清晰的认识。立体地图的制作、实际地理形势的展出,这些较传统教学要更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能力。对于导致战争结果的因素,在分析比较各国基础的情况下,可以与现今的社会进行相联系,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地图史料的自然环境教学应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中有2幅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的地图史料,分别是“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罗马扩张示意图”,在这其中能够看到自然地理在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历史环境的形成不仅仅是发展过程的展现,同时也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地域范围的形成。只有在这样的地理范围之下才会出现特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环境,这也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展现。自然地理环境利用地图能够更好的讲解具体的知识,并且能够更好的展现自然环境的作用。长久以来,自然地理环境在历史学的发展中占据了较少的地位,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地位。年鉴学派第二代布罗代尔的史学家曾经将自然地理视为历史学的新方向,但是都没有脱离人类作为主体征服自然的地位,到了现代环境史的发展对于自然地理的作用起到了正名的作用。虽然上述的自然地理发展过程与实际教学关系较松散,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自然地理对于史学地位的提升,也会直接影响到历史的基础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跟随历史发展的潮流重视自然地理环境的教学。在讲授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影响因素的课程时,就更应该重视地图史料的重要。根据地图讲解生活状况,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地图上展现的自然环境,推导出自然环境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随之而确立的经济生活方式,人们在此种环境下选择的政治制度。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6课的讲授为例,可以发现罗马法之所以从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疆域的扩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决定因素。而疆域扩大这一事实则是从罗马每一个时期疆域的地理范围确定的,可以发现罗马地理环境逐渐扩大。在第5课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讲解中,可以从地图史料中发现希腊围绕大海,进而分析出人民的生活方式以海为主,结合自然地理能够推导出被大海包围的环境使得人民更倾向于开放的经济活动方式如经商,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政治习惯也是自由和开放的,是向往共治、自由、民主的,最后使学生自主产生希腊民主制度之所以能够产生与它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理解。
三、地图史料的国家意识教学应用
地图史料除了上述两种教学应用之外,还有一种展现国家地理范围的直观表达。在实际教学中,地图史料将国家以地理范围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展现的是各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这一内容,也可以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体现出来,表达方式上主要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第一课“西周分封示意图”、第二课“秦朝疆域图”、第三课“元朝行省图”均体现了这一原则。在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分封示意图”虽然是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向学生讲解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时也是向学生讲解中国早期的历史,使学生形成地理范围的概念,培育早期国家意识。第二课的“秦朝疆域图”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大一统的含义以及对于中国形成的巨大意义,使得学生能够直观的形成对于自身国家范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三课的“元朝行省图”在教学中通过讲解各省的设置、中书省管理地区、少数民族管理地区,对各区域设置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自动形成元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国家,并且将元朝对多民族地区进行管理的政治制度提炼出来,升华出对国家的感情。将第一单元的地图史料联合起来展示给学生会使学生产生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国家的历代发展的整体印象。国土范围的变化、国家变化的原因以及现在国家的制度等等都可以通过地图史料展现出来,不仅辅助了教师的教学,也会增加学生的国家意识,进而可以达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绪。
除了展现各国家民族融合的过程,教师还可以将各国发展的历史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讲授,展示各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各国的关系。如第25课的“北约和华约对峙示意图”作为一则政治形势的地图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各国地位和阵营。该则史料能够展现各个国家的地理范围和势力范围,展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对比。在教学过程中,国家意识的培养超出了国界,在了解国际环境的基础上还可以与自己国家的发展进行对比,对学生的学习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上述提到了地图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但真正的能够发挥史料教?W尤其是地图史料的作用还需要教师主体的发挥、学生的理解,史料的正确选用等方面。著名历史学家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提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定不疑,后患实无穷无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作用对于地图史料进行鉴别,还要在书上史料基础上为学生选取课外的地图史料,在去存取精、去伪存真方面做到最好,将地图史料的功能发挥出来,更好地辅助教学,丰富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白寿彝.史学概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3]谢波.史料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的整合.上海教育科研,2005,(02).[4]赵跃青.如何树立历史空间概念.中学政史地,2009.[5]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在历史教学中, 地图能够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既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同时又加深印象, 便于理解和记忆, 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一、通过地图直观展现教学内容,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讲中国历史第二册“隋朝的大运河”这一内容时, 如果单纯地向学生介绍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和四段的划分等, 是很枯燥乏味的, 而学生死记硬背的结果恐怕在填图时还是会把起止点、中心和四段之间弄混了。我在历史教学中不仅提倡学生对知识要理解记忆, 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去理解记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活跃和积极有效的课堂氛围。
我在设计这一问题时, 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等式:2+3+4+5=1, 在课堂上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学生一片哗然, 同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然后我向学生解释说, “1”代表的是一条贯通南北的隋朝大运河, “2”代表的是大运河的全长 (两千多千米) , “3”代表的是大运河上的三点, 包括中心 (中心是洛阳) 和南北起止点 (北至涿郡, 南至余杭) , “4”代表的是大运河的四段 (从北至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 “5”代表的是大运河连接的五大水系 (从北至南依次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 同时边说边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在说到某个地方的时候分别呈现闪烁状态, 但不说明是什么地方。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并在图上找到各部分的确切位置。学生能够兴致勃勃地回答这些问题, 同时让学生填图来巩固知识, 这一内容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鲜明生动的形象, 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就在学生的头脑中牢固地扎下了根。
另外, 在讲隋炀帝乘龙舟游江都时, 还可以让学生在图中画出隋炀帝乘龙舟游江都的路线或者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效果, 从而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隋炀帝的奢侈腐化, 以及沿途给黎民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所以隋朝的灭亡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在这一节课的历史教学中, 利用历史地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主要内容,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理解能力和填图能力等。
二、利用地图压缩概括知识, 反映教学主要内容
地图还能够压缩概括知识, 即把一节课的某些主要内容尽可能在图中反映出来。
在学习中国历史第一册“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的过程中, 在导入新课时, 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战国七雄”指哪七个国家, 并填出在图中的位置。学生会依据前一节讲的知识按着“东南西北到中央”的记忆方法依次填出七个国家 (齐、楚、秦、燕、赵、魏、韩) 。在讲到秦灭六国的时候, 继续利用这个地图来演示秦是如何依次灭掉六国 (韩→赵→魏→楚→燕→齐) , 实现统一, 建立起强大的秦朝的。另外, 秦朝的疆域四至更可以在图中表示出来, 这样就充分地利用了地图来压缩概括知识, 并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 同时真实感受到了地图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我在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这一课内容时, 首先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要有这幅地图, 在想到某一知识点的时候, 会自然而然地把它填充到图中, 这样不仅记得牢固, 而且印象深刻, 不容易忘记。或者当你看到这幅地图的时候, 你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就把地图与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互相配合, 互相联系,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三、充分利用图片等来展示实物资料, 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数不胜数,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 让学生领略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感受中华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为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而骄傲自豪!
3.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一、历史地图的涵义和分类
历史地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历史现象的一种动态反映,能表现出人类历史发展所特有的进程,揭示不同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类的活动。历史地图能够以简明的地图语言重现历史,满足历史教学的需要,它的编制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制图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总而言之,将历史地图运用于历史教学中能够取得文字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历史地图可以分为经济发展图、政治局势图、战争形势图、交通路线图、水利工程图,也可以分为综合性地图、专题性地图、局部性地图,不同种类的地图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二、利用历史地图进行历史教学的方法
1.把历史知识讲解与历史地图结合起来。
相对来说,高中历史知识要点在教材中的分布是比较分散的,考试也经常考查一些细节性历史知识。因此,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历史知识讲解与具体的历史地图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照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知识,这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丰富学生历史细节知识的储备。例如,在学习现代史中《南京条约》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本中的地图上沿着海岸线从南往北依次找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在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对于此后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教师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每个条约的不同之处,以及资本主义的侵略是如何从沿海延伸到内陆,从通商延伸到主权侵犯。历史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看懂地图所呈现的表面知识,也要让学生看到地图隐含的深层次意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2.鼓励学生画历史草图。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地图,然后结合地图逐一讲解历史知识。讲完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画图,让他们自己把历史事件用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将画的地图与书本中的历史知识对应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通过画图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空间上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容应对考试。
3.先看图,后讲解。
历史教师在讲解课本知识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历史地图,以此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我在讲解古代史的时候经常用这种方法。教材中古代史部分的历史地图主要反映的是一个朝代从统一到分裂或从分裂到统一过程中疆域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包含了“统一的历史事件有哪些”、“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来维持封建专制统治”、“经济方面有哪些发展”、“科技方面有哪些发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古代史的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地图,使其掌握大致的历史轮廓,然后再进行详细的知识讲解,让学生具体形象地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
4.运用多媒体讲解历史地图。
现在很多学校都实现了现代化教学,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广泛起来了。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地图的讲解,把静态的历史地图转化为动态的视频演示,以此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5.对历史地图进行分类。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以及不同性质的历史地图进行分类讲解,不能“一刀切”,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比如,对于古代的地图,教师可以将其与现在的地图进行对比,通过古今对比,使学生更精确地掌握历史知识,更好地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
4.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延长历史知识的存储期限,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他的特点:辅助性、长期性、实用性、共享性。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大,学习者将能把这个世界范围的网络用作全面的参考物指南(词典、百科全书、数字博物馆)、电子顾问、传播工具(电子邮件、有共同兴趣的人的闲谈会),以及获得资源的工具(地址和网址联结)。互联网为青少年探索各种兴趣,了解周围精彩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也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读、写、算的学习方式已经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新式教学的平台,信息技术也“从技术上升为文化”,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风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
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这一全过程,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也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定能事半功倍。
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
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多媒体教学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表现力强的特点。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
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模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格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使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率时发现,对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3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为40%;如果视觉、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保持90%,3天后可保持75%。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对开发智力、加强记忆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四、利于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素质教育的三个任务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导向,应把其放在首要地位。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过去我们也十分注意进行德育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例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
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狡毒的教育。
又如,在讲授《中国历史》时,可播放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和辽宁电子出版社共同发行的《爱我中华》系列片,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亲自领略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博大精深,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五、有利于延长历史知识的存储期限
教学中的多媒体程序具有极长的存储期限。众所周知,中学教科书的某些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可以长年使用。比如,有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图片、图解、表格甚至与教科书配套的一些录像资料等媒体信息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在文字的表述与评价上会出现差异。因此,相同的媒体信息就可以存储在光盘中,只需要备有学习工具即可长年使用。信息系统一旦建成,就可以在教学中一直保持长期使用。这样,历史教师的备课效率可大大提高,他们可以利用更多的备课时间去不断学习、研究新的科学知识,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师调换工作,其经验和信息也就随之而去。可有了多媒体程序,就可以让经验和信息得到永久性的保存。优秀历史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对历史教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由于知识存储期限的延长,使教师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这样,教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每一个学生,去参与学校大事。教师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学生思想、行为、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教师将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历史教育,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为历史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应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加强历史教师的现代科技理论素养和提高对现代科技设备的实际操作水平。从目前的情况看,几乎没有教师反对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但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却是参差不齐。有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教师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
本操作和进行文字处理,但能够进行数据、图形处理,利用和编辑网络教学资源的还只是少部分。目前,一些有条件的学 校正普及计算机硬件等设备,但是,正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教授A·K·狄更逊在其《历史教学与资讯科技》 选择中所说:“由于教师和决策制定者,过高估计了电子计算机立竿见影的功效,又过低估计了其长远的影响,及教师面对的实际困难,因此只是大量增加装置器材,并没有为大部分教师提供基础训练。”例如,开展CAI,由于缺乏从理论把握CAI的实质,表现在观念上,习惯人对工具的作用,而不注重人对使用工具的设计 ;在应用上,往往不能自觉体现人机交互和智能的两大优点,把计算机仅看作是一种传统的电教手段,所以普 及历史教师的CAI理论知识,对应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开展和推广是极为必要的。“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不再是仅供选择的和非必要的,你必须发展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你要尽可能熟练地、广泛地运用新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
2.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他的特点:辅助性、长期性、实用性、共享性。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不应忘记他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和传统教学法不应该忽视,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地美观、新奇而忽略其实用性。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有的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目前,在多媒体教学初步开展起来的学校,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一场公开课,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甚至请人代做,方才磨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了。这种做法绝对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诸多作用,而是成为教师装点门面的一种手段,不利于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来完成课件制作;也可由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各自制作一定量课件,而后资源共享;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学校可利用电教代办费适当购买一些,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了。对于现成的课件,教师可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或者溶进执教者的意图,在充分考虑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与加工,才能达到真正有利于教与学。我们坚信,只要
在多媒体的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大的灵活性,那么,不光是中学历史课,任何学科都将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获得益处。
随着课改脚步的加快,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这些都为我们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历史教学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兴起,更给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注入新的内容,将之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其形象、逼真的直观效果、反映内容的丰富性,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观,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历史过去性、综合性、具体性问题。
3.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应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引入,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增强了真实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使我们看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方面,我们常常发现一个通病:将多媒体简单、生硬嵌入课堂教学,它的动画效果、声音效果没有目的地随处使用。例如:有一个课件,光是短短的一行课题文字的出现,就在屏幕上持续翻滚跳跃1分钟之久。这些处理方式带给教学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效应,难怪一些教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兴趣不大、信心不足。要想真正发挥出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我们在历史课件制作方面就应该重视以下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课件制作中常规思维的束缚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种固定模式。常规教学的时间很长,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思维往往受约束,从而忽略了多媒体自身特色的发挥,影响了课件制作的质量。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熟知多媒体自身的各种特点。比如:各模块之间的灵活跳转、各种交互方式„„只有不拘一格地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灵活的教学,才能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历史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板块教学,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重视教学情景营造
我们制作的课件一般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多为演示型为主的课件。制作这
类课件首先要注意到课件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智慧。要达到这项要求,教学情景的营造非常关键。因而我们可以使用影音资料,可以设计简单的动画,使之更贴近现实,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根据不同的历史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综合演示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各种功能的优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三)、重视选题与创意
历史学科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很好的结合点,许多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制作CAI课件,如音像资料、图片和地图等,这与计算机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的功能相吻合。但在制作的过程中,特别在选题方面,扬长避短,例如文化史部分的世界建筑、绘画、音乐这些内容正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地方。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综上所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应用并被证明是切实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对历史教学,它更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线,使 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观古今于一瞬”。能较好地解决历史的过去性,使 “死”去的历史在学生面前“活”起来,减轻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确立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多媒体立足于教学需要,为教学目的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历史教学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前景将无限广阔。
参考书目:
1、冯长运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金相成:《历史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3、熊英、李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4、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5、刘海燕编著《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
6、徐锡祺主编《中学历史微格教学教程》科学出版社
7、杨志才主编《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泾县稼祥中学方静
我校历史省级课题《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和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通过走访古民居、查阅文化名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方式进一步的开发了大量的乡土历史资源。乡土历史的教学与运用应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学活动相结合,在整个的过程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所做的一切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整个活动过程,从而使其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就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浅谈三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讲述。发生在本地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文化古迹等,对广大初中生来说是已有耳闻但又知之不祥、理解不深的,但同时又是他们极其感兴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的穿插渗透,是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渗透呢?
1、穿插讲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穿插讲述乡土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教授七年级第7课《唐朝的文学艺术》时,我便以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赠汪伦》来导入新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背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大家都很陶醉的朗诵完这首诗后,我便启发性的问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哪 1
一年代的诗歌?”,学生们热情高涨的回答:“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故作很惊诧的说:“哇,原来李白还来过我们这里的桃花潭啊?”,学生们纷纷笑了起来。然后我再讲述,唐诗是唐朝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唐朝的文化艺术还有哪些其他的方面呢?这样,便在学生的满足与好奇中,轻松的引入新课。
2、实物史料展示。实物史料是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实物史料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而乡土历史资源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一点,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泾县是一座革命老区,这里场面着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广大新四军烈士,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带领学生前去“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扫墓。在陵园中,我会为他们讲述各种建筑的含义,比如,纪念廊里圈排列着九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当年新四军九千健儿从云岭出发,东进抗日,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围歼,致使这批民族精英大部分遇难,巨柱摧折令人痛心泪下,而突围出来的两千健儿,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就好像这两根雄伟屹立的擎天柱和柱上的巨梁,七个单元的纪念廊和九根纪念柱,还象征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不断壮大发展为七个师九万余人的抗日队伍。通过学生们的参观和我的讲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新四军英勇顽强的崇高精神,并加深对国民党当时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理解。
3、问题引导。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能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带动全局的问题来推进教学。而适当的设计一些有关乡土历史的问题,则在推进教学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中,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我便结合我们泾县名誉中外的特产——宣纸,提出了相关问题。首先我问:“大家知不知道在我们的宣纸之源泾县小岭曾经有一个名人的塑像?”这个问题有少部分同学知道,他们便回答:“是蔡伦的像,不过现在没有了。”我说:“是啊,很遗憾!那同学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宣纸是由什么原料制成的呢?”这个问题立刻引爆了学生的兴奋点,纷纷举手回答。等他们回答完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请他们找一找蔡伦是运用了哪些原料改进了造纸术?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使的学生对于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节内容加深了印象,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提升其人文素养。初中生是好动的、充满好奇心的、动手欲望及能力都非常强的阶段。因此,把乡土历史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对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举办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历史资料撰写乡土历史小论文,这种方式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历史教研组每年都会举办这种比赛,并积极参见由市县组织的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并且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其实,最初举办此比赛还是比较担心的,但是等到他们把论文交
上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太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比如,查阅图书,上网查询,询问父母等,搜集了许多的乡土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合加工,呈现给我们一篇篇非常精彩的论文,其中有很多乡土历史人物及事件是我们老师也不知道的。
2、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泾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的事件,如皖南事变。在这里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有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有激战地茂林东流山、有项英遇害的南容密封洞。这些地方都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因此,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我便会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这些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体会历史的真实性。前段时间,我组织了部分学生去参观了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在纪念馆内学生们看到了现存的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馆内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参观后,我带领新入团的团员学生在威武的叶挺像前光荣宣誓。通过参观考察,大家都感到历史不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3、开展乡土历史图片展。我校的学生来自县城周边的各个乡镇,其中很多乡镇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史称“江南名镇”的茂林、“情意深千尺”的桃花潭、“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査济、“洋船屋”——黄田等等。因此,可以将学生按所住乡镇分成各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拍摄家乡的照片,搜集家乡的故事,将照片和故事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文历史。最后,将各个小组的图文集中进行展
览评比。这种做法不仅培养的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三、开办专题讲座。乡土历史资源包括文化名人、古民居、历史遗迹等相关的资源,因此可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我曾经为学生举办过《稼祥学子爱稼祥》、《茂林“三吴”、美誉天下》等讲座。比如,在《稼祥学子爱稼祥》的讲座中,我首先向同学们阐述了我们学校名称的由来,我们泾县稼祥中学是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其次,介绍了王稼祥的生平。再次,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王稼祥铜像以及《王稼祥生平展》的展室为同学们讲述了王稼祥为我们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最后,号召广大稼祥学子应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奋发有为的学生。通过这类讲座,使得很多同学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他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会向家乡的名人学习,以后也为家乡增光添彩。
6.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篇六
一、运用地图, 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讲清重点、难点
在教学《甲午战争》时,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使学生清楚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地图, 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在学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课时,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时局图》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通过两者对照, 使学生加深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认识。
二、利用地图,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地图册中的地图有不同的组合形式, 如全图与扩大图、地图与图片等。在提供宏观、整体的历史大势的前提下, 展现微观的、局部的历史近景, 这就是全图与扩大图的有效搭配。如表示第二次鸦片战争, 将《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与扩大图《京津形势》《塘沽形势》相呼应, 整体与局部呈互补特点, 在历史的长镜头与近镜头之间自如地切换, 给人以完整的历史认识、美的享受。在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图片, 包括人物、文物与遗址、遗迹、历史场景等, 为说明地图某方面内容而配置, 图片绘制精美清晰、色彩鲜艳, 展示了图片所处时代的特征, 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和欣赏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历史人物的风貌, 增强了地图在视觉上的吸引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三、借助地图,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是课标的规定。通过比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
例如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 所以, 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 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 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 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 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 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 引导其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 把散乱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如果在教学中随时提醒学生把类似地图进行对比, 养成一种习惯, 比较能力肯定会有显著提高。
四、巧用地图,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从前自己做学生的体验, 加之几年教学经验的积累, 我觉得如果对课本中的一些地图加以深入研究, 就能够运用它来激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时, 单凭老师的讲述, 学生对长征所经地名的先后顺序会非常模糊。对此, 我在讲完之后, 让学生把重要地名列举出来, 然后加以联想, 用一个类似的图形来形容。结果他们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象“L”形, 有的认为象“C”形, 有的则用“月牙”二字来形容。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只要善于发掘, 注意左图右史, 史地结合, 就能使学生易于学, 乐于学, 提高思维能力。
7.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一、据史读图
即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地理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能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开辟了10个通商口岸。这10个地名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不容易记牢。对此,我们可以借助教材所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形势示意图》来记忆:首先把这10个地名分为3类,长江沿岸的从东往西依次为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沿海的从北到南依次为营口、烟台、汕头,位于岛屿的有琼州、台湾、淡水。然后把这10个地名编成口诀:长江镇南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琼台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方位,记住它们的名字,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史读图有两点应予注意:
1.中国古代史教材上历史地图下面的古今地名对照,必须作为重要知识掌握。这个在高考试卷中多有考查。
2.教材文字叙述涉及到地理分布状况,但教材相应章节没有历史地图,这种情况有三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借助与材料配套使用的中学历史地图册进行落实。二是利用材料其他章节的地图落实。三是借助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落实。一般来讲,中国首级行政区及其简称、省会及重要城市、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世界政区、大洲大洋的位置、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各国首都及重要城市位置的掌握,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准确的历史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据图说史
即根据历史地图复述材料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和巩固记忆。其方法有:
1.根据地图,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全面回顾材料内容。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为例,即可据图复述协约国阵营、同盟国阵营的国家组成、参战时间及意图,复述欧洲战场态势(战线位置及对阵国家,分析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对德国的影响)和战争进程,又可由此回顾一战爆发的原因,分析一战的性质和影响。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邻土的变化》图还可着重分析一战对欧洲、中东及非洲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地图,把历史知识系统化。例如,通过对中国近现史下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四幅图的对比分析,学生就能掌握各个时期建设的主要特征,把散乱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据图分析
例如,在《第一个一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一五计划建设的一些大型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得益于苏联的帮助)反映了什么问题(说明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关系非常友好)。再如,在《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中,建设成就明显比此前时期减少了,说明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
四、以图释文
即利用地图,对教材文字内容进行诠释和说明。例如,教材正文在講百团大战时只提到作战区域在华北,具体涉及哪些抗日根据地并未说明,借助《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即知是指晋察冀、晋绥、晋冀豫三个抗日根据地。
五、以图补文
就是利用教材地图中隐含的知识点,补充教材正文内容。例如教材中讲锦州战役是整个辽沈战役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战,是东北解放和平津解放关键性的战役。然而具体的原因教材却并未提及。但通过《三大战役作战形势》图就不难理解。锦州地处关内外交通要冲,辽宁省西南部是丘陵地,在渤海湾沿岸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宽度从一两公里到十几公里不等,最狭处正是位于"山海关"这个点。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这条"辽西走廊"背山面海,形势险要。锦州位于"走廊"的东北端,人民解放军夺取了锦州就是握住了东北地区的咽喉,拦住了东北敌军向关内撤退的通道,锦州及其外围的地理形势是理解这一战役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锦州战役胜利结束,入关的通道打通,平津战役的胜利便已成为军事上必然的结论。这一形势发展在地图上表现得很清楚。但如没有地形图的帮助,仍然是不容易理解的。
8.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摘 要: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历史素养很难得到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强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故事;应用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历史教学忽视了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知识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巧妙应用策略。
一、运用历史故事,巧妙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亦是如此。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导入新课,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这样可以让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邓世昌坠身入海,在海中不接救生圈,决心与战舰共存亡的故事,通过这一故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被增强了,学习氛围也被渲染了,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历史故事,发挥学生主动性
新课标下的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还应该具有创造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很多学生的课外知识都比较丰富,他们知道不少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给全班学生讲故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还能够使学生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收集相关故事,课堂中讲解相关人物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运用历史故事,重现历史事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抵挡的.趋势。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历史故事,以重现历史事件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科知识。例如,在教学《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新中国成立的视频,通过毛主席铿锵有力的语言再现新中国成立的盛大场面,也给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将历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舒锐奇。历史故事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分析.华人时刊:中旬刊,2014(06)。
9.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贯穿古往今来,横跨世界各国各个地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等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历史影视的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丰富的历史题材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极为丰富、取之不尽的资源。
历史影视资源就是一种以电影或电视为手段,借用历史人物、事件、背景,使消逝了的时空与人物通过文字、图像、屏幕得以“复现”的“拟真”拍摄,它是一种对历史的具体化、形象化的叙述。这种历史叙述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叙述,而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叙述,它包含着艺术想象。
历史学科的特征之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历史远离现实,它无法像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人们再次去经历、去体验。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去想象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而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这一现状。世界信息化是今天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历史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是历史学科自身提出的要求和必然方向,且势在必行。通过以“展示历史情景、整合历史教学”的方法来进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整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
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学校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历史学科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显性学科。但如果用教条式的说教在历史课堂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不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兴趣特点也不符合改革开放的精神。如何让历史课堂生动活泼或严谨客观,在课堂上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锻炼一定的方法和能力,又培育民族精神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插播影视剪辑是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的良好途径之一。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始终是我们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得以胜利展开的关键。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影视作品恰恰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材料。
学生产生兴趣,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历史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优秀的影视作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它以其包含的各种各样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
历史学科具有一度性和过去性的特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能再现,这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它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实现突出教学重
点、突破教学难点。影视片段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的真实现象,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历史画面。中学历史语言表达以史学术语为主,强调理性思维,如果加以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作为课堂的导入则可以令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实现。
10.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关键词]历史地图 高中历史 运用策略
历史地图反映着历史事件及其相关的历史活动,是史实静态的再现形式,包含着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历史内容的信息,反映着历史事件的地域以及空间上的分布,同时,通过历史地图可以观察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年代变化、地域划分等各方面的信息,采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能够将历史事件最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根据地图对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并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还可提高教学的效率,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真实性。本文将高中历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应用策略及其产生的意义进行浅析。
一、历史地图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历史地图反映了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关情况,体现着人类活动的发展变化,对历史进行客观的反映。因此,历史地图可作为高中历史教学重要辅助工具,与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将人类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历史现象等重点展示,具有直观性、可靠性、真实性等特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表现力,表现出各种重要的历史内容,例如国土的疆域变化、战事的形式、河流水域以及手工业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况等。因此,通过历史地图来对高中历史进行教学具有很大的正面作用,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1.采用地图导入历史内容
教师应善于利用历史地图导人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历史地图的适时导入十分重要,可以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恰当地导入,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构建。以殖民地扩张的相关内容为例,教师可借助英法于1750年在北美殖民地的地图将相关内容导入新课中,通过向学生展示以及解析地图,让学生尽快了解教学内容,此時,教师便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于地图的内容对于历史事件进行大胆猜测,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吸引学生,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开展一堂精彩的讲课。
2.对地图信息进行整合
图例是一张地图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地图进行观察前,第一步应先观察地图的图例,并在此基础上对地图中的其他内容进行了解。历史地图与我们现在所用的地图结构较为相似,包括图例、比例尺、标注等重要内容。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地图时,应引导学生先认真阅读地图的图例,通过图例来了解整张地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再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去阅读地图其它的内容,并对整张地图的信息进行整合,使学生对地图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对地图的阅读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地图中地名的异同之处,将历史地图与现代地图相结合,观察其所发生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较为形象立体的空间概念。
3.通过手绘的形式将地图向学生展示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手绘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地图,并标注出地图上的历史变化,以及与现如今的差异,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变化一目了然。这种方式在操作上较为方便快捷、灵活多变,可根据教师的意愿、想要表达的形式、以及想要展示的内容即时地绘画出来,并可以一边绘图一边讲解,并根据课文的理论知识进行绘画,让学生可以将地图与课文中较为抽象的内容与教师所绘制的地图相结合,让学生对于抽象的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从课文中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试着绘制与之相关的历史地图,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课堂气氛,一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风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4.采用动态地图授课,打破学生常规思维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以及相关软件将地图制作成动态的,进而对历史上地名地域的变化以及历史事件的发生进行标注,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能够直接了解到历史的发展进程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况。动态地图的制作是一种地图上的创新,该方式能够打破学生在静态地图上的局限思维,将抽象的历史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内容记忆更加深刻。
三、历史地图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的积极意义
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教师能将历史地图应用好,定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并且能够使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善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还能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祖国疆域及其省份的分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于历史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
11.浅谈历史教学中地图的运用 篇十一
关键词:地图,历史教学,类别,作用
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 置书于左, 索象于图, 索理于书。”指出文字叙述与图片之间的关系, 即文字叙述在于说理, 图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 二者互为补充, 能加深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近年来,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历史地图册渐渐淡出了一些历史教师的教学, 很多学生也将历史地图册放进了课桌的最深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却深深感到历史地图册在历史教学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应知道, 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在地理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历史地图正是表现种种历史现象的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轨迹的载体。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状态方面更具有简明、形象、直观的特征, 它是历史课内容的有机结合体, 是教学的有力工具, 绝不可束之高阁。那么, 上历史课时怎样发挥地图的作用呢?
一、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我们常说“史地政不分家”, 可见历史和地理是密切相关的。学习历史时, 要求记忆的地名很多, 很多学生缺乏地理常识, 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缺乏了解, 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适当运用地图, 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历史教材中, 每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中大部分配有1-2幅图, 从这些地图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发展的态势, 借助这些地图来讲述相关内容, 可调动学生积极性, 有利于记忆重点知识点。例如, 甲午战争是教材的难点, 如何突破这一难点, 使学生认识此次战争对中国的严重危害呢?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地图进行分析语综合。教师可以展示《甲午战争形势图》, 引导学生形成“经过甲午战争,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的概念;连同战争中开放的通商口岸, 帮助学生得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得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结论, 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 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
一般来说, 凡是教材内容涉及的历史空间概念, 都应当尽可能使用历史地图。例如, 讲述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 首先就必须使学生形成关于“西域”“西洋”的空间概念, 从而为学生掌握通西域和下西洋的前后经过创造条件。在学习元朝行省制时, 参照《元朝疆域图》和必修Ⅰ《清时期疆域全图》, 可以理解行省制设立的作用和对后世所沿用的情况, 以及对元朝行省制的评价等问题。再如, 讲授美国南北战争时, 查看地图《美国南北战争》, 对理解南北战争爆发的背景, 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等若干问题, 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三)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形成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在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运用历史地图使学生有所认识。例如, 在讲述新航路开辟时, 通过地图认识西班牙、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是位于大西洋与地中海交接的地方, 可以直接进入大西洋, 使这两个国家最早开辟新航路。
(四) 帮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部分高中学生的学习思维虽有一定水平, 但还需要直观材料的辅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如果对课本中的一些地图加以深入研究, 就能够运用它来激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其思维能力。例如, 在讲述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时, 就可以运用《战略反攻示意图》, 向学生说明大别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使学生认识我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整个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在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影响时, 如果让学生看《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标出台湾、辽东半岛的位置;结合条约的第一条“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学生分析得出其对中国影响是: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 割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 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那么, 甲午中日战争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也就一目了然了。
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 适时出示地图
出示地图要把握好时机。过早, 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听课;过迟, 又与教学内容衔接不上, 影响效果。
(二) 边讲述边演示, 讲述与演示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 应当以讲述为主, 以演示辅之。教师不能背向学生演示, 而应当侧立面向学生, 边讲边演示。如讲述新航路开辟时, 就应在地图上准确指示出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位置以及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开辟新航路的路线。
(三) 由简到繁, 由局部到全面
演示教师地图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如演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应首先指出魏、蜀、吴三国的位置, 再指出三国的都城。随着演示的层层深入, 三国鼎立的形势便逐渐明朗了。
(四) 讲清重要地名的演变
如演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形势》图, 要指出说明:太平天国都城天京, 三国时为吴国都城建业, 东晋、南朝四代建都于此, 均称建康, 元朝命名集庆, 明朝定都时叫做应天, 后改为南京。讲清地名的变化, 既可避免学生认识上及记忆中的混乱, 又可使学生了解地名的历史变迁。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 历史地图不断地以新面孔出现在教学中, 以其方便、简捷、实用而被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认可和肯定。相信历史地图会呈现出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2.启发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二
启发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形式:判断启发、类比启发、对比启发、情景启发、观察启发、反问启发、扩散启发.最终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作 者:李秀坤 作者单位:四川省叙永县龙凤中学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年,卷(期):“”(3)分类号:G63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形式
13.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影视资源;中学历史教学;应用
1引言
14.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四
●运用多媒体技术,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 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和情感相联系, 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 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活动, 调动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完成教学目标。
如讲《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时, 先播放电视纪录片《拒绝毒品, 远离毒害》让学生明白鸦片之害;再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禁烟措施片断。进而引导学生看书思考: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向中国输入鸦片?清政府对待鸦片的态度如何?鸦片战争的爆发因何而起?让学生看书展开讨论, 主动发言, 教师给予辅导补充。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 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的参与, 很好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
●运用多媒体技术, 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气氛
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 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采用信息技术, 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将知识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 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
如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一节的教学中插入《三大战役》的相关电影片断, 使学生能以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理解战争胜利发展的原因, 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积极性, 从而活跃历史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 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 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 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行积极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最终形成一种能力。
如讲《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内容时, 先播放有关介绍金字塔的录像, 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外观宏伟、庄严;内部结构复杂, 装饰精致;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象征着什么?在地处沙漠地区、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的前提下, 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它的建造体现什么?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积极发言, 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既学到了知识, 锻炼了思维, 又使思想得到升华。
●运用多媒体技术,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好教材, 它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是,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课堂教学, 单靠语言来描述, 缺乏情景和环境渲染, 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优势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自觉地接受熏陶。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 最佳情境的创设, 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 有利于强化学生。
历史知识丰富性使其教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尤为突出, 如历史事件给后人的启示, 历史英雄人物对人思想行为的影响, 历史文化对人修养的提高, 历史变迁对人类发展的启迪等, 这些在多媒体教学中都可以用生动直观的历史事实去引导学生发现、体会、理解, 并内化成一种思想意识和行动, 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增强学生历史的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中通过有关甲午战争的有关电影、图片、漫画、诗歌等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使学生在课件创设的新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 首先从战争的失败中认识“制度的腐朽与政治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源,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从而增强学生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同时也从战争中的一些英雄人物 (如邓世昌、林永升等) 的学习中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15.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五
【关键词】《历史地图册》 高中历史教学 辅助功能
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图片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图片资源十分丰富,除了教材本身附带的插图外,还专门搭配一本《历史地图册》,这些图片资源以其精美的设计,图文并茂的历史知识,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充分利用好《历史地图册》对历史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谈《历史地图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功能。
一、辅助开展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是现今主流的教学方式。广大教师在史料搜寻方面可谓煞费苦心,查书、上网、编资料、做课件,忙得不亦乐乎。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一个便利、可靠、易读的史料资源库——《历史地图册》,我们应该多多加以运用。
例1:宋朝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突破时期,我们结合《历史地图册》三则史料(如图1、图2、图3所示)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宋代城市商业比前朝的突破表现:
图1 唐长安城
图2 北宋东京城
图3 北宋东京城商业概况
(1)根据图1,指出唐朝长安的城市布局有什么特点。
(2)根据图2、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城市商业较前朝有何突破之处。
从上述史料和课本信息分析,唐长安城布局严格规整,交易场所只有东西两市,与居民区严格分开,按时开闭市,闭市后不准交易。北宋东京城布局与唐长安城不同,坊市界限打破,大街上店铺林立,还有瓦肆等娱乐场所,晓市夜市昼夜相接,通宵营业。总的来说,宋朝城市商业的突破之处:时间和空间界限被打破,商业更加自由繁荣。上述三则史料反映的信息和课本叙述互相印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掌握。
二、辅助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我们注重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历史地图册》中的许多素材可以用于探究学习的辅助资料。
例2:开展“毛泽东军事指挥智慧和艺术”研究性课程学习时,我们指导学生对经典战例“四渡赤水”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历史地图册》中配有一幅“指挥四渡赤水”示意图(如图4所示),是开展这一探究学习的重要辅助资料。学生结合此图和其他资料,对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开展探究,了解并归纳出其中所包含高超的军事指挥智慧和艺术:
图4 指挥四渡赤水
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最突出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指挥才能。四渡赤水的作战方式:先是声西击东,佯攻遵义,再是虚北实南,突破乌江,然后声东击西,兵临贵阳,接着调虎离山,威逼昆明,最后虚南实北,巧渡金沙。实施了能打则打,不能打就走,一切以掌握战场主动权,保存和发展红军实力为目的的运动战,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风格和精髓。四渡赤水的精髓所在是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战术,以“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通路,突出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四渡赤水使红军一反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从被迫转移变为主动调敌、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突出反映毛泽东的指挥才能。
三、辅助主干知识的归纳总结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一直有许多问题困扰着学生,如时间记不住、线索理不清、关系不理解等。实际上,历史学习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背诵,掌握科学归纳方法才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所在。历史归纳就是将众多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探求反映历史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方法。具有归纳意识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更多的发现和创新,能更好接受历史的启示,汲取历史的智慧。《历史地图册》在辅助学生开展主干知识的归纳总结有重要作用。
例3:结合《历史地图册》图表,对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内容进行比较(如图5所示),提出问题,归纳孙中山晚年伟大的革命进步,学习孙中山坚持不懈、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1)根据图表,指出与旧三民主义对比,新三民主义有什么新发展。
(2)根据上一问题的分析并结合课本知识,概括归纳孙中山晚年革命的伟大转变。
学生结合图表和课本展开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目标,进一步肯定 民权的广泛性,提出节制资本,强调大众能享有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并进一步归纳总结出新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广泛团结各界进步人士争取民主富强,体现时代的进步性。
图5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四、辅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历史地图册》中有不少素材有助于辅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例4: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时,我们结合歌曲《春天的故事》和《历史地图册》中“邓小平光辉足迹”示意图(如图6所示),展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富强道路的贡献。两则材料反映邓小平以过人的智慧与胆略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已经接近90岁高龄,仍不辞劳苦地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似春风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指明中国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方向。在重大历史关头和对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求实精神、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并集中全党集体智慧,做出了创造性的伟大贡献。
图6 邓小平光辉足迹
16.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六
浅谈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雷明
摘 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崇尚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建立交互反馈,体现信息技术优势。
现代教育之所以区别于传统教育,除了教育理论、观念等的根本不同外,教育手段的更新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令人欣慰的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潮流,把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
体会。
一、情境再现,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乐于学习的动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用语言文字去表述的,但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有些问题更是十分复杂的,就算是口才再好的教师也无法用语言再现历史原貌;也有教师运用历史挂图,但它是静止的,同样有不足。但假如把多媒体引入历史教学,以上不足便可迎刃而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因为这些素材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如历史地图,采用路线方向的移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等演示方式,可使书本上的死地图变活,学生对该知识点也产生了经久不忘的深刻印象。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尽管学生本来对战争的内容有兴趣,但如果用表述法,其效果远远不如放一段录像好,其结果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挫伤和打消了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不失时机地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例子很多,在此不逐一列举。
二、视听结合,提高效率
效率的提高应当理解为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呈现给学生较多的知识,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得较为深刻。简言之,涉及到两点,第一,学习时间;第二,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掌握了大量的视觉资料并展示出来时,其意义就不单单是增加趣味性的问题,更是一个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最多历史信息,增加课堂容量并理解得更为深刻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个重要任务,达到这一步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而最好的方法应当是视听结合。如,讲《瓜分中国狂潮》时,我依法处理,既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效果很好。
历史遗留下来了浩如烟海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而且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断涌现。历史教师应关心如何在有限的时空把学生带回历史情境中去,并使其对它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法就是要集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作用于一体,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
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时,我将金田起义到天京变乱前的胜利发展过程用动态的.图演示出来,并配以解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这样学生普遍感到直观形象,清晰明了,在感知生动具体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节省了时间。在讲《中国边疆危机》时,我同样采用此方法,使学生对我国西北、西南和东南边疆遭受列强侵略的情况一目了然。
在运用视觉资料时,应该遵循两个原则:(1)真实性原则。选择的资料应该是真实、准确的,否则历史教学就丧失了科学性。(2)精选性原则。由于教学时间限制,必须依据历史知识的特点,特别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具体教学目标选取典型的人物和事件的影视材料,以强化教学效果。
三、开阔视野,深化认识
形成历史表象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发现和认识纷繁芜杂的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性才是最根本的。而要实现它,仅靠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所容纳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少了,而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法则可以很好地突破此难关。这样能够开阔视野,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培养学生比较和鉴别的能力准备了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增加一些资料,补充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教材内容,为教材中结论性的话找到依据,或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意思并深化认识。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先确定一个研究题目,然后和学生一起确定研究提纲,把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承担相应的任务,接下来让学生到网上搜集和查找有关材料,并在组内展开讨论、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有效结论。随后,小组间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此,这一过程并未结束,还可以指导学生就研究学习的问题制作网页,发布在网上。很明显,采取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认识历史,而这样的知识是难以忘记的,并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和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让他们终身受益。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历史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等资料于一体,丰富教学内容,再现具体的历史情境,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学习历史,提高学习效率,弥补和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这将成为新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钟祖荣。教育学,北京出版社,-04.
[2]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海教育出版社,-07.
[3]丁志刚。运用校园网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宁波大学学报,(05)。
[4]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04)。
17.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七
摘 要: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如果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或教学只围绕课堂和课本进行,那么新课程的要求将无法达成。因此要求学生和教师需要对乡土资源、校本资源、图书馆及网络等课外资料充分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作为一种补充教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究其的运用方法,以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64
历史教学和乡土文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对丰富民族情感、民族智慧、人文典故及历史知识充分包含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伦理性、知识性、社会性及人文性。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能够促进学生显著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其文史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同时能够对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弘扬,使国民素质显著提高[1]。
一、在历史课堂中对乡土历史资源有效运用的必要作用
历史学科存在一定的独特性质,导致它拥有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例如历史遗址遗迹、历史文物、影视资料及文字资料等,其获得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包括网络、参观访问、社区、学校、传播媒体及文化机构等。因此,乡土教材的人文魅力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乡土人文的影响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人文,对社会科学魅力充分领悟,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2]。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乡土文化历史资源有效运用的相关途径
1.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新课程将“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明确提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使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发展个性、学会协作、学会学习、合作交流及自主探究。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引入乡土文化资源,对两者契合点努力寻找,并对两者实现有效融合的教学种类、教学方法、深化途径和拓展途径积极探究,促进历史内容综合性显著加强,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乡土文化历史资源有效运用的相关模式
1.对“乡土文化之旅”活动积极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积极主动探究,对乡土文化大力弘扬和继承。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充分展示,例如名人演讲稿、历史舞台剧表演、历史诗文朗诵及调查日记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历史内容实现自觉学习,促进其历史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2.对乡土文化阅读课积极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的开设能够使学生阅读范围扩大,促进学生阅读视野拓宽,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同时在阅读中能够促进他们的文化底蕴不断加厚。鼓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相关文章积极阅读,通过乡土文化对学生的情感积极熏陶和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乡土人文,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豪感和亲近感,更加热爱家乡艺术、历史和大自然,同时能够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充分领悟,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未来发展[3]。
3.对乡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对先进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乡土文化资源,使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更加丰富。此外,教师在对过程方法和知识技能积极传授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关注,要有机地联系国家和世界的“小历史”和“大历史”,要在教学的相关环节积极渗透乡土文化,并在历史教学期间使其贯穿始终,以促进统一整体有效形成。
四、对运用原则充分把握,加强对教育人文性的重视度
1.灵活多样性。教师在对乡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期间,需要对相关方法合理应用,例如主题的选择,积极研究专题,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更好地感受社会生活,有利于获得来自于书本外的相关资源和知识;对乡土文化中的名人事迹积极采访,对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探究,对艺术造型保持欣赏的态度,对家乡饮食文化和历史文化充分感悟,并对民族的传承积极探究等。在对乡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对综合性学习积极开展,使得学生对自然风光充分感受的同时,还能通过心灵对家乡之美合理解读;能够与诗文、名人、文物、古迹及自然等进行对话,除开阔视野外,还可以加厚文化底蕴,促进语文素养显著提升[4]。此外,积极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青少年使乡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
2.学科整合性。地理课和历史课均存在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与相关史地知识积极联系,做到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形象化和具体化部分抽象知识。为此,学习历史课程过程中应当积极整合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使它们实现相互融合和相关渗透,促进学生情感教育显著增强的同时,还可以使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相?P目标要求有效达成。此外,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充分培养,视野得到开阔,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促进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有效提高,使健全人格积极形成。通过合理途径积极整合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能够促进地理教学和历史教学质量共同提升[5]。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地区历史文化认同也包含其中。教师应当将乡土历史文化向学生积极传播并充分展示,将乡土资源教学努力抓好,从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乡土资源有效发挥,实现对相关知识充分传授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的热爱和认同家乡历史文化。只有做到真正的热爱家乡历史文化,才可以培养自身对家乡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加热爱,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8.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八
在教育学中,期望是一种教学理念,教育者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途径,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究的欲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的期望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学生如能感受到教师的正面期望,就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迸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激情。在新课改的滚滚浪潮中,历史教师要做一名“皮格马利翁”,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倾注良好的、积极的期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内部潜力,引领学生朝教师期望的方向努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一、以全方位的认识确定适当的期望值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和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同一班级中有的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对历史学习保持旺盛的热情,但也有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渐渐失去学习历史的信心,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我们要从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针对有差异的学生,确定有差异的期望,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完成有差异的发展”,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不同的知识依靠点选择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他们不同的期望目标, 引导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不断发展。
例如,在学习《缔结盟约的狂潮》一课时,我们可以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状况、能力结构、学习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将班上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A层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要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能运用多个历史概念、规律和方法,综合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B层学生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之中,具有初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C层学生能应用历史概念和规律解释简单的历史现象。对C层学生,我们设定的期望内容是要知道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使欧洲各国充满了浓烈的火药味,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对B层学生,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史为鉴,对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论述:比如,朝鲜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发射光明星3号火箭,多次进行地下核爆实验;韩国在俄罗斯的技术帮助下, 发射了罗老号火箭;日本也宣布发射“爱普西隆”智能运载火箭。这3个东亚国家之间开展的太空军备竞赛,会对东亚地区本来就非常复杂的紧张局势造成哪些影响?以此作为对这类学生的期望内容。对A层学生,则应设置更高的期望值,鼓励他们假设自己是中国政府派出的特使,“你有什么办法在确保中国利益不受损害的条件下,调节韩、日、朝三国间的紧张关系,消除东亚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二、用历史偶像的感染力传递对学生的期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期待效应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38.8% 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对自己抱有期望。这说明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业进步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没有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将内心深处的期望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期望情绪体验,从而将其转化为学习历史的强大动力。
当代中学生有追星时尚,崇拜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而历史长河中有着许多富有个性的杰出人物,他们身处逆境,不气馁,不退缩,通过自身的拼搏与奋斗,博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们的高尚品质、人生态度、进取精神在时空中循环流转,不因时间而淡化,经久不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当代中学生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历史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历史偶像的感召力,依托众多的杰出人物,传递对学生的期望。北宋范仲淹小时候生活极其艰苦,喝粥度日苦读;欧阳修年少时家里买不起纸笔,他母亲以芦秆代笔,在沙上教他识字、写字。这两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文学大家、朝廷重臣、国之栋梁。贝多芬后半生耳朵完全失聪,他执着追求,奋斗不已,一生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命运交响乐》《英雄交响乐》《田园交响乐》等60多部乐曲,至今仍享誉全球……这样的杰出人物还有很多,历史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学习他们不畏困难、争取成功的坚强意志,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感受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学好历史,将来运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三、用发展的眼光提升期望的层次
哈佛大学塞德兹博士特别欣赏《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作者卡尔·威特的父亲老卡尔· 威特的育子经历。博士认为在老卡尔·威特对儿子的诸多教育方法中,最值得众多家长学习和借鉴的是教育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可变的, 隐含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原来的中下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发展为中上层次的学生,而中上层次的学生由于诸多原因,也可能退为中下层次。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变化,对学生的期望值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水平,没有及时调整期望内容,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发挥期望的正效应。教师要重视和分析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实施动态管理,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内容和期望值,鼓励中下层次的学生朝中上层次发展,将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提高。
在《“大危机”与“新政”》一课的新授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新政的实施实际上是罗斯福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一次改革。当进入《美国史》的专题复习时,对学生的要求应提到更高的层次:新政中的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失业工人的救济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那么罗斯福是共产主义者吗?通过引导、分析、探讨这些措施的实施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罗斯福本质上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客,他的种种措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工人阶级所做的微小让步,目的是缓解社会矛盾,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局部调整,这一切改变不了他的阶级立场。明白了这一点,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了罗斯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能满足于学生取得的阶段性进步,而应及时针对学生的认识层次进行拓展,更新目标,提升期望,使学生获得持续前进的动力,从而进入自主发展的阶段。
四、用充分的信任保持期望的持久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历史学习是一个充满着许多未知因素的不稳定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可能会偏离教师预设的发展轨道,与教师的期望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这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正常的,是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的。面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出现的“倒车”现象,我们要牢牢确立科学的学生观,用变化的、发展的、信任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和研究学生的倒退、失败,对每个学生都保持积极期望,告诉他们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困难,经历挫折,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困难与挫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教他们学会如何锤炼自己、知难而进;告诉学生明代文学家徐祯稷的 “多经疾苦,可与谋摄生;多历忧患,可与图涉世”一句古语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可以引用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百折不挠、逆流而上、战胜挫折、最终获取成功的实例,引导学生善待挫折、 磨练意志、迎难而上,从而走向成功。
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战国时期,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秦国将领,由于骄傲轻敌,在肴山被晋军打败,只身逃回秦国。国君秦穆公并没有责备他们,而是主动承担责任,对这三位败军之将仍委以重任,继续担任秦军统帅, 表达了充分的信任。他们感激秦王的知遇之恩,整顿军队,训练士卒,为秦国开拓疆土,为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自己也成为一代名将。“如今,虽然你们在学习上遇到了暂时的挫折,但老师对你们的信心并没有丝毫减弱。我相信,你们定会像故事中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猛将一样,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大步跨过这道沟坎,去成就自己的梦想”。
信任对于没有志气的学生来说,只是一剂失效的中药,对于志向坚定的学生来说,则是奋斗的基石。在学生遭遇挫折、意志消沉时,历史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及时传达对他们的信任, 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振奋精神、不断进取,进而达成学习目标。
【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09-09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0-12
历史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09-14
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08-02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10-28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08-29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励机制的构建07-12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宋学涛08-30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