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文化的魅力,莲文化的魅力作文

2024-07-29

莲文化的魅力,莲文化的魅力作文(精选13篇)

1.莲文化的魅力,莲文化的魅力作文 篇一

莲花,大家一听到这个词就会想到“一尘不染”“出水芙蓉”……这几个词。

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北部者为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洲莲(N.lutea)古植物学家还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发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万年前)的莲化石,和现代的中国莲相似;在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的1000万年前荷叶化石,和现代中国莲相似。20世纪70年代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区早第三纪孢粉》一书记载:在辽宁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饶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有两种莲的孢粉化石。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我国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发现有莲属植物的化石。现我国黑龙江省扶远、虎林、同江、尚志等县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莲分布。莲花的历史跟我们的恐龙差不多!

莲花有很多品种,比如说:

1. 北京传统栽培品种。单瓣花型。花蕾桃形,绿色,上部红色,花白色。花开较早,6月上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左右。结藕较早。7月下旬,将新藕二次翻盆,花期可延续到10初左右。有自然变异的红娃莲和粉娃莲。

2. 厦门传统栽培品种。单瓣花型。花蕾桃形,绿色,尖部带红色,花粉白色,初开时类端微红。6月上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其花瓣细长,花托细小,叶茂花繁,极易开花。

3. 广泛栽培的著名品种。重瓣花型。花蕾圆桃形,紫红色,着花较多,花红色。6月中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花色鲜艳,盆栽易开花。

4.古老的碗莲品种。重瓣花型。花蕾圆桃形,粉红色,花粉白色,花瓣尖端边缘为红色。着花较繁,6月下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盆栽极易开花。

5. 浙江杭州花圃选育。植株矮小。单瓣花型。花蕾长桃形,绿色,花小,白色。非常适于在盆、碗中栽培。开花多,群体花期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

莲花有很多品种,这只是莲花品种中的一个小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品种需要大家去发现!

莲花在很多地方都很出名,观看莲花的季节最好是夏天,观看莲花也有许多胜地,著名的有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山东微山湖、湖北洪湖、湖南洞庭湖、扬州瘦西湖、河北白洋淀、承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台x台南县白河镇等处。在这些地方,你都可以看到荷花的芳容,领略到“红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

莲花是佛国的象征和圣花,大家都知道寺庙里通常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他身穿通肩大衣,手持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通往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引导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净土。在翻读佛经典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有的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做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莲花是多么的伟大!历史悠久,把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莲花这么宝贵大家一定要保护它!

2.莲文化的魅力,莲文化的魅力作文 篇二

关键词:瓷器,莲纹,式样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瓷器因其种类繁多, 纹饰精美一直备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吉祥寓意的图案在宋词上兴起以后, 至明代以成为陶瓷装饰的重要内容, 入清以来更是发展成‘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的境地”。其中的莲纹式样, 因其所代表的特殊的文化及宗教意义, 更加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下文就具体来论述一下清朝瓷器莲纹的式样。

一、莲以及“莲”文化

莲花, 在古代称为芙蕖或芙蓉, 现代人称之为荷花。莲花是我国的传统花卉, 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更是印度的国花。莲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 花、茎甚至果实, 或可食用或可入药, 真可谓全身都是“宝”。它的果实莲子寿命特别长, 即便是千年前的古莲子也可以萌发新的花朵, 足见其生命力的顽强。北半球许多水域中都种有莲花, 在我国的南北各地广泛种植, 成为夏天一道亮丽的风景。

因为莲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 自古人们对它就特别喜爱。文人墨客都喜爱用它作为文章或者绘画的主题, 流传下来的佳作数不胜数, 《诗经》中就有许多对莲花的描述。宋代的周敦颐更是极爱莲花, 著有《爱莲说》一文, 把莲花纯洁、孤傲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莲花还被当成古代士大夫的象征, 衬托出了君子高风亮节的个性。而莲又与“廉”同音, 一直被君主认为有警示朝臣的作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不仅被文人、君主喜爱, 在佛教中更是被推崇至极。不仅莲花被称为佛教的圣花, 寺庙被称为“莲舍”, 甚至佛经中把佛国都称为“莲界”。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随着佛教的传播, 与佛教息息相关的莲纹式也愈发被人们喜爱, 莲纹是也逐渐出现在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就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莲不断被人们赋予各种各样的涵义, 逐渐汇总形成“莲”文化。

二、瓷器上莲纹的式样

因着对莲花的喜爱, 千百年来以莲花纹作为基本纹饰的器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小到发饰及衣饰, 大到寺庙、宫殿建筑都能发现莲花纹饰的影子。渐渐地, 莲纹成为瓷器纹饰的一大主题。清朝时, 由于我国辞其绘画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 许多的画家也加入到瓷器绘画的行列。这个时期瓷器莲纹式样受国画的影响非常大, 逐渐消减了佛教对其的影响, 具有更加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下面对清朝瓷器莲纹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单瓣莲纹也称为莲瓣纹, 一般指的是以简单的莲花花瓣为模版, 把莲花花瓣进行重复放置和设计形成新的连续图案的装饰形式。这种纹饰兴起于春秋时期, 在其后的时间里得到一系列发展变化。但是到了清朝时这种单瓣莲纹通常被用作在瓷瓶、瓷罐的足部或者口部, 起到衬托的作用不再作为器物的主体纹饰出现。不过这种单独的莲瓣形状多被进行了夸张的变形, 连伴随着瓷器器形的变化也产生了诸多的变异, 形成独特的纹饰带, 在本文中就不多做介绍了。

独莲纹指的是以一支完整的莲花以及莲蓬组成的纹样, 一般是装饰在敞口的碗或者盘子的底部以莲蓬为中心把莲花花瓣一瓣瓣重叠排列形成独立且完整的莲花式样。以独瓣莲装饰的器物画工一般都很精细, 莲花形状饱满、立体, 给人以极强的视觉效果。以这种式样进行装饰的器物在康熙、乾隆时代较为常见。

三、莲纹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莲纹的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叙述, 一方面是莲纹所具有的婚俗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是莲纹所具有的文学意义, 最后一方面是莲纹所具有的宗教方面的意义。下面就分三部分来叙述莲纹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1、莲纹所具有的婚俗方面的意义

莲纹所具有的民俗意义主要表现在古代人民为了繁衍生息而产生的生殖崇拜, 是人类文明起源的几种基本崇拜之一。“莲”因与“连”同音, 所以莲子有连生贵子之意, 一般用在新婚之时长辈送给晚辈的, 以此表达希望两人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同时因为“莲子”还有“怜子”的谐音, 相恋双方中的女方时常送给男方, 用来委婉的表达女方的爱意。莲子还有一种不表达男女之间感情的用法, 传说中金圣叹在临死前为他的儿子写了一副对联“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表达了父子之间对于生离死别的哀伤和不舍。

2、莲纹所具有的文学方面的意义

自古我国就有许多描述莲子的诗句, 南朝乐府诗中就有比较著名的“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的佳句。其中“莲子”因与“怜子”谐音, 乍看之下以为这是一首描写采莲情景的诗句, 实则作者是借“莲子”来表采莲人相思之情。清代的恽寿平也写过与莲有关的诗句“萍风将散绿, 香气欲成露。美人采红莲, 曾过南塘路”。自古人们就借莲花来表达爱意, 借莲子来表达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同时由于莲花花期短暂的自然现象, 人们便把莲花以其他形态为依据附着在器物上, 于是就产生了莲纹, 借此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情感。

四、综述

莲纹是我国传统的纹饰题材, 我国瓷器上的莲纹式样深深地受着佛教的影响。从东汉时期开始莲纹开始出现在瓷器上, 随着佛教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莲纹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到了唐代, 莲纹与我国本土的文化融合程度越来越高, 其式样也有较大变化。经历了金朝、元朝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洗礼, 莲纹在清朝时期就呈现出了跟前朝不同的特点。清朝时期, 缠枝莲纹逐渐变为瓷器纹饰式样的主题。即便到了现代社会, 莲纹装饰式样依旧被人们所喜爱, 莲纹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我国人民高洁的思想品格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8.

[2]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3]汪庆正.中国陶瓷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铁源.清代青花瓷器[M].北京: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9.

[5]铁源.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四季花卉卷[M].北京: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5.

[6]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8:15-16.

[7]余勇, 张亚林.常用陶瓷纹装饰纹样[M].南昌:江西美术竖版社, 2002:111-122.

3.莲文化的魅力 篇三

1.荷花是人们最喜爱的花。现要在莱芜市举行首届“莲花节”。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事情

(1)请你为“莲花节”写一条宣传标语:

千年莲乡一杯酒

喜迎四面八方客 弘扬莲乡文化

展示中华风貌

2请你为“莲花节”设计四个活动栏目:

品尝莲的美味

欣赏莲的风姿

领略莲的文化

演绎莲的魅力

3请你为莲藕写一则广告词: 清热润肺,健脾开胃,只有莲藕好!莱芜莲藕

洁白爽口

藕断丝连,情意缠绵

4.莲花有袅娜多姿、青翠欲滴的叶,娇嫩鲜艳、雅致迷人的花,洁白无暇、甜美可口的茎,沁人心脾、引人入胜的香,请你选择一个侧面为她写一段赞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赞美品质)

荷田里,荷叶竞相媲美。有的平展浮于水面,如薄薄的圆盘;有的在清风中轻摇,撑起朵朵黄伞,似婷婷玉立的少女;有的露出水面,紧紧地卷着嫩叶,像丹青妙手得意的一笔。

5“莲花节”的开幕式上,有一个大形的以莲花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现邀请你作为主持人,请你为自己写一段开场白和结束语。

开场白: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问候语)在这莺歌燕舞、百鸟争鸣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莲花节!莲花,它圣洁高雅,清丽脱俗,是美好的象征;它婷婷玉立,风姿绰约,是美丽的代言。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来欣赏莲花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宣布开始)

结束语:时间过得真快呀,美妙的歌声还在我们的耳际飘扬,美丽的舞姿还在我们眼前晃动,晚会就结束了。(宣布结束)可是我想莲花这美好的形象将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祝大家生活快乐,象莲花一样充满花香!(深远意义)6请写出与“莲”相关的诗

采莲曲 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4.莲文化的魅力 篇四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她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他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百花争艳,牡丹芍药,艳丽妩媚,使人为之震惊;夏日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也常常是不公正。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人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畏惧,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应抛开自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5.莲文化的魅力——莲的故事 篇五

莲花池神

有一位在森林里修行的人,非常纯净,也非常虔诚,每天只是在大树下思维,冥想,打坐。一天,他打坐感到昏沈,就起身在林间散步,偶然走到一个莲花池畔,看到莲花正在盛开,十分美丽。修行人心里升起了一个念头:这么美的莲花,我如果摘一朵放在身边,闻着莲花的芬芳,精神一定会好得多呀!于是,他弯下身来,在池边摘了一朵,正要离开的时候,听到一个低沈而巨大的声音说:是谁?竟敢偷采我的莲花!修行人环顾四周,什么也看不到,只好对着虚空问说:你是谁?怎么说莲花是你的呢?

我是莲花池神,这森林里的莲花都是我的,枉费你是个修行人,偷采了我的莲花,心里起了贪念,不知道反省,检讨,惭愧,还敢问这莲花是不是我的!空中的声音说。

修行人的内心升起了深深的惭愧,就对着空中顶礼忏悔:莲花池神!我知道自己错了,从今以后痛改前非,绝对不会贪取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修行人正在惭愧忏悔的时候,有一个人走到池边,自言自语:看!这莲花开得多肥,我该采去山下贩卖,卖点钱,看能不能把昨天赌博输的钱赢回来!那人说着就跳进莲花池,踩过来踩过去,把整池的莲花摘个精光,莲叶全被践踏得不成样子,池底的污泥也翻了起来。然后,他捧着一大束莲花,大笑扬长而去了。

修行人期待着莲花池神会现身制止,斥责或处罚那摘莲花的人,但是池畔一片静默。

他充满疑感的对着虚空问道:莲花池神呀!我只不过谦卑虔诚的采了一朵莲花,你就严厉的斥责我,刚刚个人采了所有的莲花,毁了整个莲花池,你为何一句话也不说呢?

空中莲花池神说:你本来是修行人,就像一匹白布,一点点的污点就很明显,所以我才提醒你,赶快去除污浊的地方,回复纯净。那个人本来是个恶棍,就像一块抹布,再脏再黑他也无所谓,我也帮不上他的忙,只能任他自已去承受恶业,所以才保持沉默。你不要埋怨,应该欢喜,你有缺点还能被人看见,看见了还愿意纠正教导你,表示你的布还很白,值得清洗,这是值得庆幸的事呀!

莲与桔藕树

相传,莲从前是长在陆地上的,而桔藕树是生在水中的。他俩常常往来探访,促膝谈心,成了很密切的知己,便结为同年。

有一天,他们谈到两人的居地时,桔藕树想自己常淹浸在水中,很是凄惨,就起了和莲换居的念头来,于是就对莲说:“同年,我居住的地方,无论怎么样旱也不会受灾,你天天受着旱灾,我真是难过,这样吧。我俩换换住的地方吧。

当时,莲有些不愿意,说:“你那里旱灾虽然可以避免,但天阴下雨恐怕就要受水泡了吧?”

桔藕树怕莲不愿意,就急忙说:“不会的,你有大叶子顶在头,完全可以抵御的。” 莲听后犹豫了,他想了一下说:“那我们暂时调换一下吧。如果我住着感到不合适,咱们仍然要换回来的,行吗?”

桔藕树一心想快些和莲换居,见莲还是不十分愿意的样子,就向莲发誓说:“行,行!那是一定的!如你住到我处后感到不合适,我们完全可以再调换回来,要是我不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那么以后就让天刮大风吹脱我的叶子。”

莲见桔藕树说得那么认真,而且还发了誓,就换到水中住起来,桔藕树就搬到了陆地上。

莲住到水中后,总感到受水淹浸非常难过,便向桔藕树提出要换回原来的地方。这时桔藕树坚持不肯换了,而且翻脸不认人,恶狠狠地说:“岂有此理!不爱换,早就可以不换,现在既然换了,为什么又来后悔呢?不行!不行!”

莲听了这话,知道自己上了桔藕树的当,但也没办法,因为桔藕树就是赖在陆地上不肯搬走,所以它只好仍然住在水中。由于被水淹浸得太厉害了,又没其他法子,只得尽力向泥中钻进去躲避,所以现在的莲的根都是藏在泥中的。

桔藕树因为发誓后食言,所以直到现在大风一吹,它就要掉叶子。

古莲子神话

在很久很久以前,辽东半岛,在渤海与黄海交界处一个地方叫做普兰店。普兰店东三华里处有一片水乡,水乡深处,有一片莲花怒放的地方,人们叫它谷泡或叫莲花湖畔。湖里住着一位美丽而善良的莲花仙子。湖两岸百姓在莲花仙子的呵护下过着美满祥和的温馨生活。可是这些朴实善良的人们和百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将发生一次惊天动地的劫难。

渤海湾里住着一条凶狠、丑陋的蛟龙王子,他听说莲花湖里住着一位非常美丽动人的莲花仙子,领着这里的百姓过着安逸的生活,就决定占领这个地方,霸占莲花仙子,让当地的百姓听从他的,为他效力。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莲花湖畔的百姓向往常一样在这里耕耘、织布、养蚕、守猎„„突然间西南方向,空中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风沙翻滚,渤海里一股黑色龙卷风向着莲花湖袭卷而来,蛟龙王子露出狰狞凶狠的面孔,大吼大叫的说到:“我要在这里称王,莲花仙子我要娶你为妻,你们都听着,从现在开始,都要服从于我。”当地的人们早就痛恨这条蛟龙,便拿起武器同他斗争。可是纯朴的人民哪里是他的对手,看着百姓不断地倒下,莲花仙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穿上自己最心爱的粉红色长长的衣裙,手拿家中祖传的双锋宝剑冲出湖面与蛟龙展开了一场生与死的搏斗。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与蛟龙激战了九九八十一回,七七四十九天,天地万物都在感受着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与较量。就在最后关头,莲花仙子再次手持双锋宝剑挥出闪眼光环,顿时,天地间一道耀眼的光亮从莲花湖里升起,深深地刺向蛟龙的眼睛,说时迟,那时快,莲花仙子一次再一次使出全身力气一个腾飞的健步冲向蛟龙,用锋锐无比的宝剑刺断了他的喉咙,此时疼痛难忍的蛟龙翻腾着身子撞断了莲花湖南岸边的高山逃回渤海湾里一命乌乎了。后来人们发现那座山的形状象两个车轮,就起名车轱辘山。东方升起了一轮红日,万物复苏,而美丽的莲花湖因这场大战湖水因此而枯竭了,所有的莲花都渐渐的谢调了,而疲惫不堪的莲花仙子奄奄一息的说:“我不行了,我死了后,把我身上的莲花籽全部留下来,埋在莲花湖中,让以后这里飘满花香,让这里的人民充满希望”。只见莲花仙子站在湖中,伸出双手,一股热量由此生散发出,大地万物都能感受她的温暖,此时一粒粒晶莹剔透的莲花籽从空中飘落下来,投入大地的怀抱,深深埋在这黝黑黝黑的土地之中。而美丽的莲花仙子却再也回不来了。

一转眼几千年过去了,在普兰店西泡子黝黑的大地土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灼灼动人、坚忍不拔、出污泥而不染的千年古莲籽。这就是古莲子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

布依族神话

传说天帝成天寻欢作乐,把给人间以光明的红、白元宝常常收藏起来,因此人们在地上经常是漆黑一团。虎威神将谏请天帝把元宝拿来给人间以光明。天帝不但不给,反而大发雷霆,一怒之下,用草药根把两个元宝煮死,连同虎威神将一起,压在人间红水河边的卧龙山上。当万和蓉莲克服了千难万险,爬到卧龙山顶去质问天帝,天帝却不予理睬。虎威神将给他俩托了一个梦,他俩按梦中所讲的办法,用眼珠砸破巨石,救出了虎威神将。虎威神将得救后,就对他俩说:“若要使两个元宝还原发热发光,除非要有人把它们吞下肚里,人体被烧化后,元宝立即还原,飞上天去,用光和热照耀人间。”夫妻俩听了,毫不犹豫,当万吞下红元宝,身体立刻燃烧,飞到天上变成了太阳。蓉莲也吞下白元宝,化身飞到天上变成了月亮。从此天上有了太阳和月亮,人间随之有了光明。布依族为了纪念这对舍己为人的夫妻,就把太阳叫当万,把月亮叫蓉莲。

莲的由来

莲花原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仙女玉姬,因看到尘世繁华美丽,世人成双成对,男耕女织。于是动了凡心和河神之女来到秀丽的西湖,被这里的美丽的风景所吸引,在西湖玩到天明仍不肯离去。偷入凡间,玉姬也因此触犯了天条。王母知道此事后用莲台将她打入西湖,惩罚玉姬从此“坠入淤泥,不得再登南天门”。那日是农历四月二十八,成了她的生辰。虽然坠入淤泥,可是仍然有着高贵纯洁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玉姬的化身莲花也因此成为世人盛赞的对象,多少的文人墨客写诗作赋感叹她的美丽。而西湖也因此更添光彩,西湖莲花也成为西湖秀丽的一景。

莲的爱情

有颗古莲的种子躺在大树下,已经沉睡了千年。一个小男孩蹦蹦跳跳的走过来,他一眼看见了这个种子,好奇的把她捡了起来,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古莲的外壳硬如盘石,小男孩用牙咬用脚踩用石头砸,都没能打开。小男孩想了想,开始坐在河边用卵石磨她,一点一点的磨。古莲被磨的很疼,她抬起头看看小男孩。他完全没有注意,只是在专心的磨啊磨,汗水流下来,濡湿了地面,他拿起古莲看了看,居然丝毫无损,他呆住了,很久很久。古莲垂下眼皮,正要沉沉睡去,突然觉得身上一凉。是泪水。小男孩为古莲流下了一滴眼泪。古莲的心好象被刺了一下。

古莲开始觉得小男孩的手心好温暖,想就这么永远的躺在那里。小男孩又继续磨,古莲渐渐融化了,她也尽力把自己变薄变软,快快打开,给他看看自己那颗柔软的心。古莲想,我愿意为你付出任何代价,为你腐烂在泥土里。古莲想,只要你把我种下,我会为你发芽、开美丽的花,结许多的果实。终于被磨开的那一刻,古莲微笑,以为自己可以和小男孩永远相伴。小男孩好奇的打开,看见了里面饱满的果仁,终于弄明白这只不过是一颗种子。

他不喜欢只静静的守在一颗种子的身边,看她长大、开花,哪怕这颗种子愿意为他腐烂。他的心里,前面的风景更有吸引力。他拿起她,准备要把她扔掉。他不要为一颗种子守护一生。古莲着急了,她说不出话,心里却颤抖的厉害,她大叫:不要扔掉我。那是种子的呼唤,小男孩听不懂。他听见的只是哗哗的流水声。小男孩说:“呸!”抬手把古莲扔进了河水里。她看见小男孩的背影渐渐远去,终于消失不见。流水刷过她的身体,河床中无情的粗沙磨砺着她的心,让她疼痛难当。她随着河水四处漂泊,前面是未知的未来。哗哗的流水是她还给小男孩的那颗泪。

6.班级主流文化活动的魅力 篇六

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 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班级的感情, 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班级文化是利用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有效活动。它不是一种刚性、粗暴、说教式的固定模式, 而是一种充满柔性、温和、富有情意的精神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 形式多样, 寓教于乐, 易于接受, 能使一个班集体拥有主流价值观。

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 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 班级文化能够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其次是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群体文化寄托着大家共同的理想追求, 体现了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激发他们对班级目标的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班级文化还具有激励功能, 为每个学生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 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班主任应掌握班级活动技巧, 创建班级特色文化, 关注学生精神生活, 营造书香班级。开展寓教于乐的班级文化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 帮助孩子走出误区, 养成习惯, 完善自我, 铸造人格,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提高审美观念和未来的生活情趣。也能丰富想象, 美化心灵, 增强体质,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的综合素质, 促进班级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二、加强德育建设, 提升学生的素质

学生入学后, 我对三年的教育作了一个整体策划。第一年开展养成教育,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过硬的心理习惯。第二年加强责任教育, 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 进行诚信教育、良知教育,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第三年进行成才教育, 鼓励学生奋力拼搏, 勇攀高峰, 实现人生理想。通过开展班级文化活动, 学生在各方面经受了锻炼, 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开展班级主流文化活动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主题活动让班级充满活力, 为大家创造一个团结、拼搏、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同学温馨的家园。

2004 年, 我创立了“致远班”, 这个班有班号、班歌、班报、班训, 制作了班牌, 还设计了班徽和班旗。所谓致远, 含志存高远, 志向远大之意;又有宁静致远, 追求卓越之意;还有团结拼搏, 勇于开拓之意。致远不仅是一种精神, 一种追求, 也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主流文化, 还是一种情分, 是魂牵梦绕、永远抹不掉的师生情、同学情。通过举办系列活动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 为大家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从2004 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连续四届沿用“致远班”这个名字。每届致远班揭牌以后, 我还专门为学生写下了体例不同的嵌名诗, 有四言体、五言体和七言体, 把全班学生的名字和班级活动通过几十句诗歌展现出来。其实这也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班级活动总结。致远是一个团队, 一个品牌, 一种精神, 也蕴含着一种力量。致远是我们的标志, 是我们的班魂!在这个大家庭当中, 同学们在勤奋、刻苦、自主中学习, 在团结、友谊、愉快中生活, 在顽强、拼搏、激励中奋斗, 在合作、竞争、超越中进步。

三、开展班级活动, 展示文化魅力

创设静态文化, 培养钢铁团队。静态文化是班级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室的前后门分别贴上“拼者请进, 怕苦莫入”“不敢高声语, 恐惊苦读人”。墙壁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把励志性标语“致远三军, 满怀信心;激情飞扬, 敢闯敢拼”制成横幅悬挂在教室里, 把班训、班级格言制作成版面挂在墙上, 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 使大家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心桥”联络本,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胜利号”班报 (手抄报) 是我们活动的重要载体, 伴随大家走过三年时光, 记录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学楼黑板上的“张老师与大家共话高三”是静态文化的一大亮点且具有创新的成分, 对高三学生复习备考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强化动态文化, 打造精神家园。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班级活动是最有魅力的德育, 主题班会是我们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学期开学之初我们设计“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如“激发梦想闪亮登场”“拼搏高二策划人生”“激情高三为我而战”“春天里梦在飞翔”“马年春天催马扬鞭”“飞扬 (羊) 吧青春奔跑吧兄弟”等。再如“梦”系列主题班会是班级文化活动的主线, 我们从怀梦、话梦、寻梦、追梦、圆梦到梦想成真。这项活动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贯穿我们三年的学习和生活, 使大家魂牵梦绕, 激励大家为梦想拼搏。我们开展的“我为同桌写赠言”活动、课前朗诵、读书会、辩论会、演课本剧、英语走廊等活动精彩纷呈。这样把学习变成活动, 活动演化为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强化了班级凝聚力。致远班揭牌仪式的主题班会活动像一台小型晚会, 同学们进行演讲或才艺展示, 或演出小节目, 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加强情感文化, 走进学生内心。情感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基础。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感发展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文化的场所。而“爱心”的培养则是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核心, 班主任则是班级情感文化的缔造者。我们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及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如“寸草之心报春晖”“父爱如山”“爸爸去哪了?”“辛劳的爹娘啊, 听我说”等主题班会打开亲子之间的心扉。“一封家书”活动加强了亲子之间的交流。同时我利用业余时间为班里的每位同学写了一封信, 同学们也给我写了回信。这些书信文化活动打通了彼此的心结, 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传统节日或到外地出差时, 我买一些小礼物给学生带来很大惊喜, 也加强了师生的情感。

四、传递正能量, 引导主流价值观

班级活动需要全体同学的投入和参与, 班主任要善于了解学生, 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以平等的爱心对待学生, 他们才会在心理上与你产生共鸣。良好的班级主流文化,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我们班的“梦”系列主题班会活动持续为大家传递着正能量, 同学们通过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得到鞭策和鼓舞, 强化了道德认同感, 增强了集体荣誉感。通过开展班级主题文化活动, 弘扬主流价值观, 激励学生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培养良好个性, 矫治不良性格。我们还通过系列主题班会不断传递正能量,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为此我还给学生写了一些诗词如 《我优秀, 我是致远人》《人生因拼搏而精彩》《怀揣梦想启航》《水调歌头·高考明志》《沁园春·圆梦》等, 让大家课前朗诵, 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激情是工作的灵魂, 激情增加一点点, 教学态度就会提升一大步。班主任应该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以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以自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 以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 以自己的信念坚定学生的信念。对工作充满激情, 可以使我们不畏现实中的困难和阻碍。因此, 班主任要保持心灵的善良与纯洁, 保持情感的热情与丰富, 保持精神的进取与激昂。点燃自己的工作激情, 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 不断鞭策自己。

7.莲文化的魅力阅读及答案参考 篇七

(1)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请写出两句含莲的诗句。

(2)仿写。

莲被誉为“花中仙子”,历来被文人骚客赞颂。

例如: 莲花高洁,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其实,像梅菊竹兰、松柏桃杏也是诗人笔下的宠儿,请仿照例句选择你喜欢的两种植物来赞颂她们的美好品质。

(3)对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赞美,但现在也有人认为,如果强调得过分,就不能适应今天的时代,你的意见呢?

参考答案:

(1)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不唯一,写出两个即可)

(2)“略”

8.莲文化的魅力,莲文化的魅力作文 篇八

盛夏的风,挑起湖面层层的微波。莲香散布了整片呼吸的天空,熟悉的白荷摇曳着岁月的蜕变。伸手抚摸往昔的容颜,发现——穿透了尘封已久的不变。褪色的记忆泛起模糊的涟漪,幼嫩的手执着一株带泪的白荷。身旁爷爷和蔼地笑着。坐在阴凉的水泥门槛上,数着有多少莲子躲入蓬的怀中。爷爷说:“给,这是爷爷新采的莲蓬,剥着吃。”于是,接住了整大把递来的绿色。晚间的夕阳,映照着我稚气的脸。拨弄着饱满的莲蓬,挤出一颗乳白色的莲子,嬉笑地送入嘴里。咀嚼的,仅仅是莲香的清甜?

“等爷爷病好了,爷爷带你去看荷花好吗?”„„

“爷爷答应过要带我的小孙孙看荷花。”苍老的手撑着伞,握着我。“爷爷不会让你失望。爷爷疼你。即使不久后,爷爷不在了,爷爷也会看着你。”午后的雷雨打在荷叶上,打在荷花上,打碎了宁静,打碎了我的意志。我放肆地哭泣,抽泣。我知道那将意味了什么。“我要爷爷永远陪我。我要爷爷为我采莲蓬到我长大。”

有谁能再为我采一束莲香?这些年来,荷花盛开了一次又一次。绽放,凋谢,枯萎,悄悄的,孤寂了将近一个时代。我久久地伫立,熟悉而陌生的荷塘„„ 当大理石取代了那方凹凸不平的地,“将军红”如玉般的光泽嘲笑这地下深藏的黄土。何时,还能遇见你的笑?是你,带走了我依恋的莲香。

浙江绍兴上虞市上虞市沥东小学六年级:景龙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习作500字——莲文化的魅力

有许多人喜欢莲花,喜欢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气质。也喜欢莲花那独特幽深的香气,正如一句诗所述:“香远益清。”而我,在书中,也闻到了这味道。

这味道,不只是书本特有的那种清香,更是那些文字的味道。有人问:“文字怎么会有味道?”当然有。人们说:“书籍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所以,我用心在闻,闻到了那“香远益清”的味道,干净的没有一点瑕疵。

平时,苦于难得抽出时间,这使我难得与书结缘。而这个假期,则成了我的大好时机,真的是沉溺于书海了。

每一本书都是我的莲塘,那一种唯美的意境征服了我的心灵,所以,当我用“心”读每一本书时,我看到了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树林,巍峨的高

山······听到了月光的声音,阳光的节奏,生命的旋律······闻到了那阵阵的莲花香。

把时间交托于书籍时,书籍不会让我们失望。每当我打开书本,干净的莲塘与满塘摇曳的莲花,使我的身心干净而透明。在那些简简单单的文字里,我追求到了唯美的意境。

这就是书籍带给我的力量,那些简单而深邃的启迪入繁星般装饰了整个夜幕,渗入了我的生命。

我既已与书结缘,那么,这莲塘就不只是赠我一个芬芳的假期,也将陪伴我的一生。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习作500字——莲文化的魅力

人生既是一个美丽,你来到世上,那么你就注定了是一个美丽,即使你没有漂亮的身材和脸蛋。

人生在也会面对许多美丽,这些美丽的夏夜的精灵一般躺在任何地方发光。美丽是一颗流星,转瞬即逝。

美丽是一朵娇荷,即开即落。

美丽是一只蝴蝶,飞旋而过。

美丽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若能退一步仔细观察生活的话,你就会知道再平凡再无聊的生活中也藏着美丽。

冬天,每当下雪时,路上总有人铲雪,我为他们感到婉惜,难道没有发现他们面对的不就是美丽吗?瞧,那些可爱的小天使总是那么的调皮,时而飞到行人的头上,时而越过树梢。累了,便落下来,给大地披上一层白色棉袄。晚上的雪更是无与伦比,灯光洒落在大地上,这时的雪便如金子一般发出炫眼的光芒,面对这样美丽的场景,时常会让我想起,也许这时,在丹麦的小巷子里,有一个小姑娘披着金色的头发,破旧的衣袋中有一大捆火柴,手中也拿着一小捆正一家家叫买着,叫买着„„

美丽同样也出现在家中,餐桌上书橱里甚至你能想象到的任何一个地方,曾经应有美丽滑过我们的身旁。那种美丽就叫幸福。小学的生涯中,我无数次地面对它,也无数次地让它流逝。

其实平凡就是美丽,不是吗?

面对美丽莲音,我爱她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习作500字——莲文化的魅力

在那些静静的池塘里,总是少不了那优美的绿影——荷花。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诗人们都会赞赏她们,使她们原本美丽的身姿有添了一份可爱。

在周敦颐的《爱莲说》的映衬下荷花显得更是一位君子;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难道不是一位君子的品行吗?不和他人同流合污,即使在那个时候,只有周敦颐独爱莲,他也正像文中的莲花,是一位君子。

莲不是只可以观赏的,从《爱藕说》中我在知道莲有多大的用处。莲在《本草纲目》中被李时珍称为“灵根”,不仅可以止泻、止痛、散瘀、生肌,还有其他的许多功效。在莲无私的为人们奉献时,可有谁关注过那委身于水下的她;在莲无私的为人们奉献时,人们仅仅看得见眼前他们的好处,可有谁关注过莲奋力生长却被人们割下食用的痛楚。莲如同一位母亲,无私的为我们奉献。还记得前人的一句诗吗:“莫嫌一点苦,便拟弃莲心”,莲的心是苦的,但是你们是否看透了这美丽的莲花的背后,她也是经历过多少痛苦,才有了现在美丽的身姿。我们工作、学习也不如此么?想要取得工作、学习上的成功,没有莲子这样的“苦心”是不行的。

莲,有着这么多的好处,可世人却没有多少喜爱她的,喜爱的人们都是君子。我也要成为君子;像莲那样经历过风雨之后,肯定能绚丽的绽放。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初一:饶思成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习作500字——莲文化的魅力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南麻第二下学三年级四班丁雨婷今天,我看见了一盆花,叶子狭长碧绿,花朵鲜红艳丽-----那就是韭莲。

韭莲那狭长的叶子从暗红色的根部一簇一簇地对生着长出来。长大了叶子又宽又长,像一把把绿色的宝剑,在太阳下还闪着绿莹莹的光。小的叶子又细又长,像一个个真正的韭菜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占满了花盆,远看,像一群孩子在举着双手欢呼胜利,又像一群小士兵在保护那美丽的花,中间那两片高高耸立的叶子重叠在一起,多像一只美丽的仙鹤在驻足观望。

韭莲那美丽的花开放在一根又长又圆的茎上,这条茎足有40厘米长。一个浅红色的萼片里就长出了五六个花骨朵。开放的花鲜红鲜红,像一把大红伞,又像一个大喇叭,还像一顶红草帽;快开放的花骨朵像吹起的小气球,饱胀的马上要破裂似的;刚长出的花骨朵像一枚绿色的纽扣隐藏在花萼里。每朵花有六个花瓣,里面有十几根花蕊,像一根根长长的细丝;花儿依次开放,花期很长,能持续一个多月!望着这美丽的花,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韭莲花,正在与蝴蝶翩翩起舞,与蜜蜂快乐地歌唱。

啊,美丽的韭莲花,你使人赏心悦目。我爱你----韭莲花!

指导教师:牛继芳

[推荐给朋友][显示打印]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习作500字——莲文化的魅力

记得小时候,我家旁边就有一个池塘,那个池塘里种的全是莲花。

一到夏天,莲花开放了,刚开放的是嫩黄的,盛开的是粉红色的,花朵中间,几片花瓣托着莲蓬伫立在水中,中间还露出几个花蕊,花瓣下部分是粉色的,上面泛着白,真像一位浓妆淡抹的少女!几片莲叶围着这朵莲花,如众星捧月般,莲叶是那样绿,把池塘里的水也染成了绿色,莲叶是一簇簇的,挤满了整个池塘,莲花的艳丽把鱼儿也吸引过来了,鱼儿跳出水面,想亲吻一下这美丽的莲花,鱼儿把水珠也带到了莲叶上,这时的莲花好似一个洗完脸的孩子甩了甩头,把身上的“珍珠”又甩了下去。

莲花与其他的花不同,它不与莲叶在一起,它是一枝独秀,没有莲叶也能如此美丽。

池塘中那朵朵莲花,把我和村中的孩子吸引过来,我们赶着早晨的时间来看这美景,早晨的莲叶上有无数的“小珍珠”,它们闪着银光,尽量的显现出自己的美,在早晨阳光的照耀下十分美丽。但是,过了早晨,它们就蒸发了。看过美景之后,我们又去挖莲藕、捉泥鳅、钓鱼、玩耍、嬉戏了。

总之,这一片莲塘,给了我无数的欢乐,它充实了我的童年,它甚至代表着我的童年。

9.莲文化的魅力,莲文化的魅力作文 篇九

在 《现代汉语词典》 中“祖国”一词的注释:自己的国家。此时,贝聿铭的身份是“美籍华人”, 他早已加入了美国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籍法》 第八条至第十条的规定: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 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人就不具有中国国籍。由此可以推断:已经取得了美国国籍的贝聿铭,并非中国公民,因而无法表述成“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40年的祖国”, 而应该像原文那样“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40年的中国”。

“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这一部分,实际上是要表现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香山饭店和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的建筑中表现出来的建筑风格是“多变”,但其中不变的是他骨子里流淌的华夏文化的血液。向世界展示的是建筑的艺术,也是华夏文化的魅力。因而这里的“中国心”,是指贝聿铭对华夏文化的热爱,其中应该包括他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热爱,对凝聚着传统建筑艺术精华的中国的一片深情。

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又道: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在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中,“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2004年 《中国青年》 第7期刊登贝聿铭先生的文章,文中谈及了他的建筑及人生时说:我一生之中设计了70多件作品,在建筑界小有建树并获得荣耀,那是因为我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范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注释人生。这里,贝聿铭先生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就是贝聿铭 “寻求到了建筑和艺术”“二者和谐统一”的方式。所以,编者要尊重原文作者的意图,无须人为拔高文本主旨。

当然,“中国心”相对于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来说,在一定的语境里也可以指爱祖国之心。例如,钱学森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 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这里的 “中国心”,就是指钱学森的一片爱国之心,因为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

通过以上分析,课文中,美籍华人贝聿铭“回到阔别近40年的祖国”的说法不妥,混淆了其国籍,应该改为美籍华人贝聿铭“回到阔别近40年的中国”更为准确贴切。在这里,要表现的,不是美籍华人贝聿铭爱祖国之心,而是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融进了华夏建筑艺术的精华,他向世界展示的是建筑的艺术,更是华夏文化的魅力。

教材编者为使课文的主旨更鲜明突出,立意更富感染力,以利于师生的教与学,而进行必要的删改的确不可或缺。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像上面例句的修改,人为地、故意地拔高文本主旨的修改, 就有弄巧成拙之嫌,反而影响了文章的真实性,且与上下文脱节,语句也不顺畅。同时,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树立良好“文风”的导向也产生不好的影响。

笔者认为,编者在修改原作时,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因为语文教科书是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文学、科学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事关一代青少年的素质。 它所传授的知识必须准确无误。绝对不能将疏漏流入教科书。二是尊重作者原意的原则,语文教科书, 尤其是中学课本,都要署上作者姓名,对课文的加工修改要慎之又慎,切不能损伤作者原意。

10.莲文化的魅力,莲文化的魅力作文 篇十

尊敬的市委刘和平书记,尊敬的省文化厅舒仁庆书记,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乡亲们:莲香中国,花开盛世。我们在这里举行2012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国莲花·莲文化旅游节颁奖晚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共莲花县委、莲花县人民政府和全县26万人民,向光临今天颁奖晚会的各位领导和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莲花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莲花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县,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县,是一个以花卉命名的行政县。这里因红色而经典,是毛泽东引兵井冈的决策地和起点,是秋收起义的终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胡耀邦同志革命生涯第一站,是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诞生地;这里因绿色而璀璨,是江西省首届十佳生态县和全国文明县城;这里因古色而深邃,千年古县、人文荟萃。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打造名副其实莲花之乡的发展战略,以四区目标为龙头,加快四园建设,兴莲产业,创莲文化,树莲品牌,育莲新人,加速推进莲花之乡崛起进程。

11.《感受荷文化魅力》作文课实录 篇十一

一、综合性活动,激发兴趣

从古至今,荷花就是为中国人熟悉和喜爱的植物。莲子和莲藕是民间餐桌上的美味,莲子是传统中医的一味良药,荷叶除了餐桌上的用途外,还是孩子们在夏日里游戏嬉闹时的一把遮荫碧伞。总之,荷花渗透在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又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对象。作为一种寻常的植物,荷花遍布大江南北,为普通百姓所接近;但它不寻常的品格又令人肃然起敬。对于它,中国人有着特殊的理解与感情,是中华文化的典型符号之一。课前大家上网搜集有关荷的材料,利用多媒体技术,师生一起做校园荷文化网页。学生能自主点击进入荷文化网页,查阅有关荷的图片、视频、文本资料。

二、通过观察,细致描绘

(一)赏荷

师:当我们敞开心扉,走近自然,与一花一草来个亲密接触时,常常对事物的形状、形态、颜色等特征特别关注,这时仔细观察,抓住特征来描写,“物”的形象就鲜明了。让我们一起欣赏荷花图,感受荷花的魅力。

生1:你看她,上着素装,白如雪,在墨绿的荷叶中,犹如一位身着罗裙的少女,微微提起衣角,在风中翩翩起舞。

师:噢,你让我们看到了荷花生命中青春的美。

生2:盛夏之时,放眼望去,方圆百里的荷塘:荷叶田田,层层叠叠;莲花朵朵,窈窈窕窕。绿的宛若碧天,粉的宛若彩霞。或如淑女撑开翠伞,将自已的 1

娇颜隐藏;或如曼舞的仙女,亭亭玉立,冰清玉洁。

师:你让我们感受到绝尘脱俗的美。那是一种自然的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难怪周敦颐赞莲说:“出于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3:她扎根民间,从容大度,不与群芳争艳,也不盛气凌人。在春花飘零之后,有一泓清水,一抔黑土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她挺立娉婷身姿,于山乡村落间,绽放她的芬芳蓓蕾,散发她的一抹清香。叶捧水珠摇碎玉,花含雨露散幽香,我深深地为她高雅的气质所折服。

师:“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好一个不卑不亢的花之君子,淑雅娴静。

生4:这是一幅“傲莲图”,没有莲独有的甜美姿态,纤细的墨杆直挺挺地立着,怪异地将花骨朵高高托起,花朵竭力地向上仰起,昂着他高贵的头颅,述说着“贫贱不能移”的情怀。

师:“汲天地灵气之精,拥潇洒儒雅之神”,让人叹为观止。

(二)话荷

师: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人们的劳动生活,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优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千百年来,诗人们对荷花情有独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吗?

生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意境辽阔深远,大气磅礴,蕴涵着清风朗月般的明净与幽深。生2:我喜欢“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 2

始觉有人来。”

师:荷叶田田、荷花艳艳,笑脸相迎、艳若荷花,一派少女采莲欢快的劳动生活。展现了独具江南韵味的采莲风俗。

生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声、莲动、舟行,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意趣。

师:是啊,王维借莲花营造了一种和谐、恬静、雅致的景象,宁静而欢愉。生4: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借荷花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

师:残荷衰败,凄婉动人。像“留得残荷听雨声”,败荷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颓废,但是它若与作者心境结合,也是一种凄美,一种令人悸动的美。

生5:莲花还有高洁之气的象征,屈原说:“筑室兮水中,葺之以荷盖”,“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师:荷花入诗,情彩飞扬,有人借荷花淡淡,抒发清闲散淡的情怀;有人借荷花艳艳,展示生命的意趣;有人借荷花生死,倾诉相思之苦;有人借荷花纯洁,表达自己的高洁之志。下面就请大家以“荷”为话题,把你心中的荷花讲给大家听。下面请大家围绕话题,先给你的作文拟一个题目——好的题目,好比人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

(三)写荷

生1:我的题目叫“莲角牵衣”。我想起了“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荷依人,人恋荷。依依之情,这让我想到“我”小时候,妈妈带我去看荷花,她在浙江打工,我非常想念她。

师:母亲是我们永远的依靠,你这么懂事,她一定为你感到自豪。生2:我的题目是“隔云端”。因为李白在《长相思》中有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这很像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嗯,李白也是写荷高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莲纯洁高雅的写照。

生3:我想到席慕容的《一个画荷的下午》中:“我的一生/本来可以有/不同的遭逢/如果/在新雨的荷前/你只是静静地去过/在那个七月的午后/如果/如果你没有/回头。”流逝的时光不可再来,清而淡远,正如荷花一样,我由此想到的题目是:恋念回首。

师:那你要采用倒叙的手法,在时间的回流中,在回首的一刹那间,把昨日的故事向人们细细述说。

生4:我想写一个儿时的朋友,她就叫莲儿,她长得就像莲花一样,那样纯净、无瑕,看到白莲,我就想起了她。在我们这个像花儿一般的年龄里,最纯洁的莫过于朋友之间的友谊。我就用“莲儿”作题目。

师:“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民间很早就有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荷花本就是友谊的象征。我想莲儿要是看到你写的作文,一定会珍惜你们之间的友谊。

生5:我拟的题目是:芙蓉独开,我觉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莲一般的女子,就像天山的雪莲,清雅、脱俗,花开花落间,凌波翠盖,清香远溢。

师:以花喻人,人比花更美。

生6:我的题目叫“莲花心”,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位寺庙的方丈临终留下遗言说:“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莲花。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宽容、不肯相信的心。”我就写一个老师与学生的故事。

生7:我的题目叫“寒塘残影,冷雨花魂”。师:一缕古典之风,你想写些什么?

生7:《红楼梦》中,林黛玉称赞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写得好;再看林黛玉与史湘云在月下即景联诗云:“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心里总有一种失落、惆怅的。我就写这位大家心目中最完美的芙蓉仙子。

师:看来你读过不少课外书,可见课外阅读真会让我们的心变得丰盈起来了。生8:我的题目是“莲女怨”,我解释一下,古时女子盛行裹脚,三寸金莲成了女人一生的痛苦,为了这畸形的美,多少女子付出了“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代价,为争取自由的权利,多少女子与命运抗争,谱写了一曲曲生命恋歌。

师:你将莲与女子的不幸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意思。

生9:我的题目叫“莲爱·怜爱”。莲象征纯洁高贵,由此想用一个故事把莲的特点表现出来。用“莲,花之君子者也”贯穿全文,母亲的怜爱唤回一个“迷路”的男孩。

师:你的题目很别致,用上间隔号,借助谐音,意蕴含蓄。老师提醒你作文时要注意前后文呼应。

生10:我的题目叫“莲花嫁衣”,相传民间有女子嫁衣上绣莲花的习俗。

生11:我的题目叫“与荷共舞”。见到荷花,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爱恋,这种爱荷情愫可以追溯到很小的时候吧。那时候,我父亲每周都要送我去少年宫学画画,那一年的夏天,老师带我们去公园写生,我一眼就看到荷花,碧绿的荷叶中粉色的荷花婷婷玉立,小荷正露尖尖角,几条小金鱼在碧波中游弋,真是美极了。我至今还依稀记得,我当时画的那幅画,还作为学期末优秀作品进行了展览。所以,我特爱观荷。我觉得荷好像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师:因为这张画里包含着父亲对你的深情厚爱和希望。爱花、爱画、更爱父吧。

生12:我的题目叫“思莲”,我看过《荷塘月色》,非常向往清华园。四川汶川大地震,死伤无数,在那里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我就用莲花来写一位母亲的无私,寄托我们的哀思。

师:噢,你的思路很敏捷,马上就能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太好了,那我们就等着拜读佳作了。

生13:一直就想写老师,他们普普通通,我有时还嫌他们唠叨,可周末一个人在家里,又特别想学校的老师,平时就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今天赏荷时,我就想那位老师多像莲花,给予的很多,要求的却很少很少。我的题目叫“莲蓬头”,这是我曾给老师取的绰号,因为老师长得粗粗壮壮,莲藕一般,头发松松垮垮,仿佛就像一个倒挂的莲蓬。你们知道我说的是哪位老师了吗?

师:你很可爱,老师为你的坦诚与真诚而感到骄傲。„„

师:正如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样,我们对莲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爱恋,用席 6

慕容的话来说:“有那么多张美丽的画,那么多首美丽的诗歌以及那么多篇美丽的文章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热爱莲花,欣赏莲花,赞美莲花。”就让我们再次打开电脑,感受荷文化的魅力,提起笔抒写我们对“荷花”——一切美好事物的情意。

三、再赏诗文,完善构思

自由到荷文化网页上欣赏有关荷花的歌曲、诗文。

四、独立作文,展示个性

一节课时间,自由写作。

五、互评互改,小组交流(略)

六、展示习作,炫出精彩

莲爱·怜爱 涂萌

“妈,你来了„„”

一阵沉默,谁也开心不起来。

许久„„

“儿子,看妈带什么来了,”说着,拿出一朵洁白的莲花。

儿子望着它,那一朵被母亲捧在手中的白莲啊,多么无暇,多么令人怜爱呀,“妈,您买的?”

“咱家后院的。”

“那„„不是早就„„早就荒废了吗?”

“是呀,可自从你走以后,妈就自个儿重新照料起它们了,现在,又长得 7

特好了。”

白莲在儿子眼中模糊了,消融了,滴哒!一滴泪水正掉在从母亲手中接过的白莲上,那么晶莹,此刻的莲,像是有了灵魂一般„„

儿时,家中后院有母亲亲手栽种的荷花,在那一片小池塘中挤得满满的,密不透风,那么多的莲,怎么就忘了呢?

儿时的记忆,忽而闪电似的复苏过来。那年我是几岁来着?—— “妈妈,这莲花真白,真美呀!”

“是呀,儿子,他们就像仙子一样,对吧!莲花自古以来就是君子的象征呦!” “君子的象征?”

“对,莲花是从池塘的泥巴中长出来的,可是你瞧瞧,她身上一点泥巴也没有,一尘不染,这就是君子,是圣洁的象征,你知道观音是坐在什么东西上面的吗?

”莲,对吧?”

“嗯,那你也要像纯洁的莲一样,做一个正人君子哦!” “妈,我要做正人君子!”

“做正人君子”这句话在孩子心中随着荷塘的荒废远去了。男孩自上中学后,随那帮狐朋狗友,偷鸡摸狗。而今入了监狱,面对四周冰冷的墙,面对母亲怜爱的目光,男孩知错了,后悔了,流泪了„„

滴哒!又是一滴泪落下。男孩抬起头,发现母亲的头发也白了,皱纹也增多了,可从母亲眼里透出的神情却未改变,母亲的目光永远充满着怜爱之意,仿佛自己永远是那个孩子——“妈,我要做正人君子!”

七、教学后记,共同成长

这一堂作文课,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特别能说、能写。为上此课,花了大量时间作网页,似乎偏离了语文课堂,可课堂上,学生积极性特别高涨,我想前面所有的功夫都没有白做。为写作而写作的苦差事,学生是永远不会爱上作文的,只有创设一个个语文活动,在生活情境中,才会有才思泉涌的学生出现。

观点阐释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激发学生作文潜能

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一个研究小组承接了一项课题——研究人类的智力潜能及其开发。4年后,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发表了《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的著作。一经发表,就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8种智能构成。能有效地“写作”,具有致力于增强自己语言运用能力特征的人是一个语言智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因此,教师有必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引导他们认识作文的重要和价值;教给他们写作方法,作好作文,领略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动力,把写好文章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

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教师就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引其“鸣发”,表其“感兴”。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所有的学生在八项智能中有不同的倾向,所以对于语言智能较弱的学生,教师更应顺着“语言为要鸣发内心 9 的感兴”的倾向,了解他们的强项,充分利用其他智能,培养他们的情趣,把语言的训练与情感的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教育者应该开发受教育者的各种智能,通过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在八种智能都得到充分地协调发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呢?我着重谈一谈在本次课上重视语言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的培养。将荷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荷花的美德,让荷香飘满课堂。

一、荷文化的魅力

荷用她的纯洁端庄感化众生,她的美包含着一种庄严。生于浊世,却十分清高,有着几许矜持。想想观世音的莲花座,与佛家的莲宗,荷与佛有着不解的渊源。但荷却不安逸于极乐的世界,她沐浴绵绵法雨,聆听梵音,却跻身尘世,不以屈居于山野村陌而吝啬她的芬芳,她将缕缕清香,随悠悠清风,飘进了寻常百姓家。“荷深风水阔,雨过清香发”,荷的美在于她的博爱与仁兹,她昭然令人心悦诚服的大家风范,是人间游子的精神寄托。她那“超然世外的达观,悲悯苍生的情怀”滋润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腐败之风似有蔓延趋势,人们躁动的心中缺了许荷花的美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此,我们的课堂应将这颗千年“荷花”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

(一)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我以为在本次作文课上,应该加强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 10

言智能。通过有关“荷文化”话题的交流,切实体会荷对中国人内在气质的影响。

(1)积累语言的训练

学生作文写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贫乏、材料不足。因此,让学生大量收集有关荷花的诗文等材料,让学生积累下来,课前读一读,读得“琅琅于口,烂熟于心”,甚至脱口而出,那么,学生的语言水平就会在这日积月累中达到相当程度,语言智能便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这方面,老师是最好的示范者。学生尝到甜头后,就会自觉养成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

(2)理解语言的训练

理解语言的训练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占课时最多,又收效最低的一个环节。从学生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说,理解语言的训练应该侧重于理解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规律,而作文时是最好的阅读迁移实践,将课堂上学到的规律用于作文中,极能检验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像在作文拟题这个环节,学生不由自主地从诗歌中引入话题,说明这些诗文早已熟烂于心。

(3)运用语言的训练

实际上,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时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级别,只能理解、不能运用的词汇是“消极词汇”,而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汇才是“积极词汇”,作文课上通过个人发言的比较、体会以及模仿运用,写作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调动表达的主动性,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语言传递自己的见闻,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白自己的心声。

(二)自然观察者智能

自然观察者智能,这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的才能。在“赏荷”这一环节,让学生仔细观察莲花的各种形态,使学生在观察外形特征的同时,积极探究它的内在蕴含,找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依据,深刻地体会莲的君子形象。

(三)数学逻辑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即有效利用数字和逻辑推理的才能。数理逻辑智力特别发达的人对数字特别敏感,具有强烈的探求欲望,人们通常称这种智力为科学思维。

在这堂作文课前,我召集那些平时喜欢摆弄电脑、上网冲浪的学生,成立开发荷文化网页小组,请计算机老师在活动课时间教他们做网页,上网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整整半个月,十二个同学分组协作,与老师们一道共同完成了荷文化网页制作。让学生制定网页设计学习时间安排表、网页制作时间推进表、网页制作流程图以及各小组完成任务进程图。让这群学生运用数理知识来统筹安排时间、设计流程,不让一个人窝工而影响制作进程,最后顺利提前完成了网页的制作,为课堂上全班同学上机查阅资料,顺利开展荷文化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又称视觉—空间智能,这是一种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运用和操作模式的能力。通过网页美工设计,展示莲花图片,开发了学生的空间智能。

(五)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指感知、欣赏、创造音乐的能力。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最能调动人的情感的。

课堂上通过听歌曲、诗文朗诵环节,营造视听结合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吸引他们的注意,以激发学生对荷文化的兴趣。在情与境,人与歌高度融洽的最佳时间,让学生进入自由写作环节、互评互改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倾吐心声。

总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找答案,再经过合作学习,活跃了学生思维,树立了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作文潜能,并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融洽,作文教学的效果也随之而提高。

参考书目:

《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

加德纳著

霍力岩等译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

王成全译 《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

吴志宏等著 《中国荷文化》

12.茶的多维魅力——英美茶文化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茶叶,多维魅力,英美茶文化,体系研究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也是人类活动的有效记载,一直以来,我们对文化的研究和传承都是从文化自身出发的,多呈现出站在自身文化立场来分析和看待其他文化,这不仅使得对整个多元文化认知不到位,同时也存在一定文化认知偏差。英美两国虽然不是茶叶的发源地,同时其饮茶历史也较为短暂,但是经过近代两百年的融合发展,这两大国家也形成了极具自身特色的茶文化体系,无论是其茶文化内容,还是其茶文化特点,都展现出了茶文化的多元魅力。通过对英美茶文化形成过程进行有效认知,便于我们及时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1 英美茶文化形成过程概述

1.1 英国茶文化形成过程概述

英国本土是不生产茶叶的,所以其茶叶及茶文化都是在后期形成的。尽管英国不生产茶叶,但英国是世界上极早进入全球扩张的国家。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公元1848年,当时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与我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而东印度公司中有一位名叫罗比特的员工来到中国之后,将茶树种子偷偷带出中国,然后将其带到印度,并在印度地区进行种植,由于南亚地区气候适宜,且印度地区土地极其肥沃,茶种很快就在印度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茶园。茶叶在印度生产之后,就运往欧洲。但客观上讲,在茶叶运往欧洲初期,由于南美和非洲的咖啡、可可很早就进入欧洲地区,因此茶叶在传入初期,并没有得到欧洲大陆的欢迎。但随着后来茶叶进入英国之后,却出现了与欧洲大陆完全不一样的现象。才实现了茶叶融入英国本土,自此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认可茶叶,并且逐渐形成了与茶相关的行为规范和茶文化。经过两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在英国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英国茶文化。

1.2 美国茶文化形成过程概述

美国也不是产茶国,更独特的是美国是移民国家,因此在大批英国人迁移到美国之后,就将茶和饮茶习惯带到了北美大陆。1773年,英国出台了相关规定,只允许英国东印度公司向北美销售茶叶。而因为这项规定,波士顿发生了美国独立革命史上的著名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事件在美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美国不产茶叶,所以美国饮用茶叶主要依赖外国进口。正是美国的氛围和环境,使得多数美国人在品茶时,往往只是在意茶水的成色,并不注重茶叶的形状和包装,所以在美国茶叶市场中,多数人选择的是速溶茶和冰茶粉,或者是瓶装的茶叶饮料等等,因此美国喝茶,更多在于茶的口感,并不在意茶叶的外形。正是茶叶的不同,使得美国人在喝茶时,就与其他地区不同,美国人习惯速溶茶冲泡,或者用红茶泡。冲泡完之后,就将其放入冰箱之中,等饮用时,再加入各种配料,比如柠檬、甜果酒等等。可以说美国人的饮茶习惯与喝咖啡的习惯比较类似。特殊的是美国人不喜欢喝热茶,尤其喜欢喝冰茶,美国人的冰茶饮用量是全球最高的。在美国有着各种茶叶,同时其更注重市场需求和产品内容的不断更新,因此美国的茶文化也由此形成。

相比而言,美国茶文化是对中国茶文化的补充,也是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有效发展。首先美国创新了饮茶的方式,相对于我国的饮热茶,美国的饮冰茶,可谓是饮茶的一次极大创新。此外,美国饮茶习惯,大大推动了袋装茶叶的发展。最后,就是美国研发了瓶装茶,通过工业化的方式,实现了人类饮茶方式的革命与创新。

2 英美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

英美地区并不产茶,在以往也没有饮茶习惯,其茶文化的出现也是在世界文明融合后的产物,因此两地茶文化有着从外延到内涵的区别。茶叶发源于我国,经过世界贸易,进入英美地区,并实现了与英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对英美茶文化的传播载体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内涵,主要表现为:

首先,英美茶文化都直接反映了近代以来,英美两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变迁。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其往往会与各种社交场合和宴会活动相融合,因此形成的茶文化就成为我们研究同时期社会风气和文化的重要内容。茶叶传入英国,并形成茶文化的过程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并崛起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过程,迅速积累的财富,为英国人讲究饮茶过程,丰富细化饮茶行为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在英国茶文化中,最重要的无疑于其下午茶茶文化,甚至到今天,英国的茶文化对我国也有着重要影响,英国茶文化中极其注重品质和程序的细化,这正是英国积累了大量财富。而相对而言,美国为移民国家,而其在茶文化形成过程中,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其很难对饮茶过程做出较高要求,所以美国的茶文化更突出展现为便捷、快速,更讲究实用性。美国发明了袋装茶,也创造了冰茶这一特殊的茶饮形式,这可以说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上的创新和发展,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美国茶文化中看到科技化和工业化的身影。

其次,英美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都形成了相应的文学、艺术形式,在很多散文、诗歌和小说中,乃至在许多舞蹈、音乐中都能找到“茶”和“茶文化”的身影,茶文化是一种文化形式,也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深度、体系化了解茶文化内容,就必须结合相应描述茶文化的传播载体进行了解,而通过这些传播载体,能够为我们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同时期茶文化的具体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诗歌看到一系列描述茶的经典诗句,而我们通过散文,可以体系化了解描述茶的优美文章,通过相关小说,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与英美文化的深度融合。小说中一系列关于茶的描述句子,让我们更清楚、更贴近实际的了解到茶文化的特点。可以说,茶文化不仅有效丰富了英美文化的创作素材,同时更是赋予了其特殊时代背景的文化,比如在美国与茶相关的艺术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浓厚的“独立意识与民权思维”,而从英国茶文化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可以看到其中彰显的工业时代文明。

最后,英美茶文化相对独立,却又与整个茶文化体系存在联系。尽管英美茶文化的形成过程、融合内容以及具体表现都与其他国家的茶文化表现出某种不同,而且两国的茶文化也有区别。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两国茶文化形成的背景,就是时代融合的背景,所以整个茶文化中也能看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的特点,而英美地区迅猛发展的茶文化,正是整个世界文化融合、统一的表现。同时英美两国因为其强大的国家实力,也将自身形成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包括茶文化的发源地,从而加速了整个茶文化体系的深度融合。

3 从英美茶文化分析茶的多维魅力与价值

自东西方融合程度不断提升,茶就从我国逐渐传入世界各个地区,而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与茶一起,进入英美地区,日益形成成熟的文化体系。而茶文化在英美两国的形成历程也并非易事,从初期的药用到后来的贵族使用,直到后来融入人们生活,成为大众生活习惯。这一过程也形成了极具英美特色的茶文化内容,英美茶文化中融入了具有英美特色。新形成的英美茶文化,是对整个茶文化内涵的有效发展,也是提升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当前世界多元文化不断发展,各种文明之间的融合度逐渐提升,英美茶文化与我国茶文化同为茶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深度了解英美茶文化特点,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整个茶文化机制的有效了解,通过对英美茶文化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和认识,结合历史发展视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借鉴与学习。事实上,茶文化在我国和欧美地区有区别,也有联系,尤其是在英美地区所形成的一些极具地区特色的茶文化典故和词汇,通过体系化总结之后,便于我们了解英美茶文化的特点与内涵,从而实现对茶文化形成背景的深层次理解。

茶传入英美之后,对英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带来了一系列深远影响,比如饮起床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普遍饮食习惯。多数英国人对茶文化充满了深厚情感,整个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情感,更是茶文化融入人们生活的巨大价值,而这也是茶文化的魅力。茶文化在英美地区的成功融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创新与发展,正是茶文化多元魅力的重要表现。

文化作为一种理念和意识,只有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借鉴,学习才能实现其发展目的。无论是英国茶文化,还是美国茶文化都是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今天,仍然在不断发展,并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充分彰显了其影响力和价值,同时也阐释了文化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在中西方沟通交流不断深化,全球文明逐渐融为一体的同时,各种文化之间也互相融合,并且相互借鉴。茶文化最大的价值无疑是承担了全球文明融合的重要媒介。

4 结语

随着多元文化交往沟通不断成熟,加上当前文化理念不断成熟,理性认知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就成为当前我们学习和认识文化的基础。茶作为一种饮品,发源于我国,但在全球融合步伐下,其已经走出中国,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尽管美国是移民国家,且文化历史相对较为短暂,但是其作为现阶段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茶叶进入美国之后,实现了空前发展,并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茶文化。

参考文献

[1]孙芳.茶在英国的普及时间辨析[J].农业科技.2013(11):20-26.

[2]马晓俐,沈生荣.英国饮茶风俗对“茶为国饮”的启示[J].中国茶叶,2005(3):11-12.

[3]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J].农业考古,2010(5):324-333,338.

[4]杨青.多维观照: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建构研究[J].观察与思考,2015(13):56-58.

13.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篇十三

作者:大龙

[作者按:本文原是系列连载《大棋局:美国、伊朗与世界局势-兼论中美博弈》中的一节,因其有一定的独立性,故在此单独成文。]

人类现在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对世界了解得更多了。我们知道中国近代是落后了,而且挨打了,因此我们得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结论。所以我们现在也一直在补课,补经济发展,补科学、民主的课。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在我们努力融入全球体系中的时候,我们却对中国自己,尤其对中国自己的文化,越来越不认识了。所以,我们有必要来谈谈中国文化,我们谈它,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优势所在。

有人可能觉得中国文化是很空泛的东西,其实,它是很具体的。具体到武术、医药、琴棋书画、梅兰竹菊、诗词、京剧、昆曲、品茶、饮食、赏石、养鱼、陶瓷、微雕、剪纸、灯笼、对联、谜语等等,这些都能见出中国文化,见出中国文化的神韵来。但是,如果要问: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中国文化的神韵、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到底在哪里?恐怕很少有人能说清、说准。当然,在谈论中国文化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

有一个词也被经常提到,那就是“文明”。有人可能觉得“文化”就是“文明”。其实,“文明”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根本不能混为一谈的。“文明”是凝固的东西,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结果;它一定是离散的,一定是历史的。它是人创造的,但作为一种结果,它和“人”本身是分离的,是“死”的。“文化”则与此不同,文化一定是“活”的,是和人融为一体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高于生活成为艺术,但这本身也是生活。“艺术品”可以成为“文明”,成为一种结果而凝固,但艺术本身则是“文化”。

“凝固”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文明,但不能用来形容文化。文化可以被保存、被发展、被延续,这时候,我们可以说“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承”这样的词语。“文明”可以一直遗留在那里,就像金字塔;但文化不能这样,文化必须是活的,必须是发展的,必须由承载这种文化的民族不断延续下去,否则,它就消失了,就不存在了。所以,本文不是谈文明的,也不谈中国文明。所以我们也就不会谈中国的长城,不谈兵马俑,不谈那些作为文明而凝固的东西。当然,文化对文明有推动作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只会在谈到文化对文明的推动作用的时候,才会提及“文明”。但除此之外,我们不再谈及文明,而文明这个课题也是很大的。

文化是作为一种民族的共性和区域的差异性而存在的,它一定是活的。文化有它的内涵,也有它的外延即形式。其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哪怕谈其中某一个形式中某一个小的方面,都需要花一部很厚的书或者多卷书才能勉强谈好,所以,本文主要谈文化的内涵,谈中国文化的实质。但这毕竟太抽象,所以我还会简单提及一些文化的形式,以便对中国文化内涵加以阐发。

另外,文化也不是哲学,但两者有一定联系。因为文化特性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到这个民族对世界的看法。反过来,哲学观念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也有很大影响。所以,本文会谈一点中国哲学的东西,但不会谈太多。我们主要还是谈文化,谈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不仅有神韵,而且很神秘。因为很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问题很难解答,许多学者也一直为此困惑不已。这里开列几个比较大的或者普遍的问题:

-中国文化5000没有断过。而世界上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其文化均已不复存在了。埃及除了遗留下金字塔,再也看不到古埃及的痕迹了;印度在雅利安人入侵后,原有的文化也随之消

亡了;古巴比伦更是除了两座河流,没有遗留下任何东西。而唯有中国的文化绵延不绝,至今依然。这是为什么?

-中国历史上屡遭外敌入侵。元朝和清朝的中国是被少数民族征服的中国,确切的说,是被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征服的中国。但是以汉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却以自身的渊源宏大吸引了这些征服者,使他们自愿被同化,自愿融入中华文化。没有中国文化的深刻和坚持,中国恐怕早就不存在了;中国文化如果缺乏它的生命力,也不可能吸纳征服者,延续五千年。那么,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这样超强的同化能力和生命力?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产生?为什么中国高端制造业不发达,但手工业却很发达?我们的前辈努力了200多年,从李鸿章开始就在努力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我们从五四运动就引入了科学精神,我们改革开放也已经有将近30年,我们也在全力以赴、全心追赶,但我们今天的轿车制造水平还落后于韩国,落后于美国,落后于日本,更落后于德国。这又是为什么?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态度、性情、意念何以具有明哲保身、无动于衷、知足常乐、小富即安、马马虎虎、随随便便,抑或具有隐士风度、游侠气质、阿Q精神,所有这些今天仍然活泼泼的存在着,这又是为什么?

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说清楚,我们就会觉得很迷茫,我们对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形势就不会清楚,应对世界文化形势也无从把握。如果对中国文化的价值不明了,对它的信仰也会动摇,对它作用的发挥信心就不足。因为对它迷惑,中华民族的身心就不能落定,许多中国人正处于心神不定的状态,这与文化的迷糊有关。

所以,我们要谈中国文化,就要谈它的精神实质。事实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哪怕只谈它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也需要一本书甚至多卷书的篇幅。所以,我们先来谈谈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然后我们再来追根溯源,看看这些特征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脉络,从这里,我们就能清晰的看到中国人思维的渊源。我们也因此能顺利的回答前面的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

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 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而且,就教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庞大和复杂,恐怕世间再没有其他宗教能够与佛教相提并论了。佛教经书卷迭浩繁,达几千卷之多,一个人穷其一生恐怕也是难以阅尽。印度的瑜珈也是非常有名的,和今天很多人所练习的瑜珈不同,印度最早的瑜珈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一直与任何宗教信义或伦理保持分离状态,其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完美平衡的发展,而冥想和苦修是其主要的形式。瑜珈也可看作是一种信仰,只不过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对人自身的最终极潜能的追求。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我们这样分类,并不是说,西方人只有生理上的需求,而没有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印度人只有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中国人只有心理上的需求。而只是在表明,这三种族群,他们在各自方面的所侧重的追求和需要;也是在表明,他们的文化在各自方面所达到的极致。物性的文化必然会在(自然)科学方面会有重大的发展。因为科学是脱离人的情感和信仰而存在的。解释冰冷的物质世界正是科学的追求,也是科学的必需。严密的形式化的逻辑学以及公理和定理系统也诞生于西方,因为这是表达物质世界所必须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得以诞生的手段上的基础条件。如果我们承认西方在“物性”方面的坚持和追求,就不难解释近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方诞生了。

上一篇: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及对策-以美的集团为例下一篇:给予领导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