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2024-07-20

浅议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精选3篇)

1.浅议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篇一

浅议安全文化内涵,结构与层次特点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特征

安全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模式、安全机制体系。安全文化的实施靠员工来完成,只有全体员工共同认知,共同参与,共同行动,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所以,实施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好四个作用。

1、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作用。安全文化是人文文化,它以企业员工关注生命价值为出发点,以企业安全发展为落脚点。通过塑造安全文化环境,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营造员工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好的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发展有直接推动与促进作用,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安全文化其形似水,虽不具强制性,但却有水滴石穿的作用。它的作用也如同水,无处不在处处在,用是不觉其重,离开却寸步难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好它企业繁荣昌盛,否者企业发就成无源之水。安全文化对员工的导向作用十分重大。先进的安全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指导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安全文化是隐性管理,是原则性导向,又有明确性标准规则,它对员工的思想行为直接产生影响,让企业安全文化与员工行为合二为一是安全文化导向作用的终点。

2、发挥安全文化的凝聚力作用。安全文化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员工共同的安全理想、安全目标、安全愿景及共同的安全使命感,它是使企业内部形成齐抓共管,人人有责,奋发向上,一致努力抓安全的合力,也就是安全凝聚力。被企业员工认同接受的安全文化,如同一面旗帜,使员工自觉簇拥其周围,吸引着员工为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如铜川矿务局提出的创建“三型六化”企业目标,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就如同地心引力,把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牢牢地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文化观、价值观、发展观、战略观。先进的安全文化会对企业安全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力,能激发员工的信心和凝聚力。

3、发挥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先进的安全文化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安全是关系到每一个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就是让员工增强自觉性,明确重要性,提高主动性,使其从主人翁的高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安全行为。思考安全工作的职责,树立强化安全管理的自觉自愿行为。员工的安全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自信心、信任感、成就感和认可度,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成效之一,必须重视发挥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

4、发挥安全文化的提升作用。安全重在落地生根,发挥作用,而不是包装炒作,扯虎皮、树幌子,挑一些时髦口号应景做文本。安全文化要渗透到制度建设、流程建设、管理模式及员工的行为规范过程中,要把制度建立在心理契约的基础上,使员工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使企业安全管理提升到最高境界―――文化管理。

二、安全文化的结构特点

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安全是政治,安全是经济,安全是效益,安全是形象,安全是煤矿工作重中之重。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从业人员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限制。如何利用人的有限认知达到和多元限制的协调、融合,这是各级煤炭企业管理者至高至上的追求。而培育安全文化,则是实现这一追求的唯一途径。煤矿安全文化,其关键在于通过积极塑造员工和团队的行为举止,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彻底扭转员工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侥幸、盲目的扭曲心理和粗放、凑合、应付的行为习惯,努力使员工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作风和行为,不断提高员工应对、预防和规避各种危害的能力。安全文化来源于员工实践,又高于实践,这种安全文化需要人人参与和高度融合,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其特点,掌握其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强化全员教育,建立安全培训文化。煤矿安全的根基是以人为本,抓好全员安全教育,使员工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完成这一过程的唯一途径是落实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建立安全培训文化应注重四个方面:一是加大安全培训硬件

投入,建立安全培训基地,在师资、设施方面投入到位。二是强化安全舆论文化的宣传教育,利用简报、标语、广播、闭路电视、板报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规程。要建立起广泛性、群众性、大众性安全宣传文化阵地,如安全文化手册、安全文化牌板、安全事故案例、安全漫画、安全文艺演出、安全演讲、安全知识竞赛等,让安全文化根植于员工心中。三是加强安全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心。四是加强新工人和特殊工种的安全培训,促使安全技能、安全素质不断提高。

2、强化过程安全管理,建立安全制度文化。安全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准绳。煤矿安全制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与之相适应配套的各种岗位责任制、精细化管理考核制等都属于安全制度文化范畴,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制度文化其一是显示科学的安全管理,其二是显示精细化的安全管理,其三是显示严格的安全管理。安全制度到位,可以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打击“三违”,执行严格考核安全内容。

3、强化现场重点,建立安全管理文化。煤矿安全管理重点在现场,各项安全生产的计划、措施、检查、考核、评比都应该以班组安全管理为“圆心”,以区队生产现场管理为“半径”,围绕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现场的安全系数展开。现场安全管理主要突出四个方面:(1)、现场安全环境治理;(2)、现场安全检查;(3)、现场安全隐患整改;(4)、完善安全设施。安全管理还包括管理干部跟班指挥、班组安全制度考核落实、班组员工安全行为规范、安监部门和职能部门安全工作协调、安全质量标准化落实等多个方面内容,是系统精细化管理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文化的基本宗旨是全力为生产一线服务。

4、强化共保体系,建立安全机制文化。安全工作必须是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要以开展安全效能监察和党员身边无事故为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广大党员主观能动性,为安全生产出谋划策;行政以制度落实、隐患治理、责任追究为安全工作重点;工会以群众安全第二道防线为突出点,共青团以青监岗、岗位练兵、青工技术比武为活动重点,还要调动退管、家委会、女工委各方面力量,结成安全共保体系,建立安全共防机制,促进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三、安全文化的层次特点

安全文化是煤炭企业推动安全工作发展的支柱,如果没有安全文化做保障,企业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安全文化是煤炭企业“全覆盖”系统工程,渗透于企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就其层次结构特点来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企业主题安全文化。企业主题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核心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内容包括安全核心理念、安全指导思想、安全价值理念、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教育理念、安全发展理念等,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彰显企业特性的安全文化精神和安全思想。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安全文化手册、安全学习宣传、安全文化牌板、安全考核管理等各种方法来体现,营造企业浓厚安全文化氛围,奠定安全发展基础。

2、区队安全管理文化。区队安全文化建立要结合单位生产特点、其主要内容有安全管理理念、团队精神、安全愿景、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精细化考核、安全培训、安全帮教、员工安全学习制度、安全事故分析等,表现形式可通过班前安全学习讲评、安全礼仪、安全全家福、安全亲情、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安全奖罚制度激励等,使员工对安全行为养成自我约束,由应知应会向规范操作延伸,由普通性操作向程序化延伸,提高员工对安全的执行力、服从力和战斗力,达到思想明确、目标明确、团队素质整体提升的目的。

3、班组安全文化。班组是企业安全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安全文化重点一是给班组长在安全管理上“松绑放权”,让班组长充分行驶自主管理权;二是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安全岗位责任制,发挥每个员工的安全主观能动性;三是严格贯彻好各项安全规程,突出反“三违”教育;四是班组安全理念愿景起点不要太高,要循序渐进,让员工能接受执行。

4、员工个人安全文化提升。员工个人安全文化素养主要包括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安全行为的养成、对安全制度的遵守、安全责任的落实及对安全观念的理解和认可度。对员工重在教育,重在启发,感染和触动,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认识转变是安全文化教育的凝聚点。

5、员工家庭安全文化要点。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员工家庭安全文化以亲情为主,用亲情、友情、温情为安全联结纽带,让家庭情、亲人情、生活情、幸福情与安全溶为一体,让每个员工家庭参与安全活动,用情感化员工,感染员工,警醒员工,增强安全意识。如“全家福”宣传栏、安全亲情寄语、安全亲情卡、家庭联保等都是较好的方法,体现了安全文化的渗透力。

2.楚文化形成原因及特点初探 篇二

一、 楚文化形成原因

楚文化是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一支,它以江汉地区为中心,在原始宗教、巫术、神话的沃土中发展起来的一支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

(一)自行其是的发展道路。楚国是一个在丛林草莽中拓荒生存,经历艰难而发展的一个部落。到殷商末期,与中原王朝融合,成为受封于楚地的殷商小方国。到周成王时,楚部族首领熊泽才正式被周王室册封,实质上周王朝承认了已经独立发展起来的楚人部族,但仅封为子爵,不能与中原诸侯相比。真正的飞跃:是周幽王镐京之变后的熊通成立。熊通极为强悍,他在位第35年,楚国发展为江汉山川间最大诸侯,趁平王东迁忙乱,攻打姬姓诸侯随国,一战便俘主将。楚国与随议和,要求提高封号,遭到周王室拒绝,熊通自立为王,为楚武王。开始了春秋楚国迈向大国的历史。楚国自行称王,在春秋初是震惊天下的大事,对楚国影响深远:(1)是对中原礼法的极大破坏,开始了中原诸侯长期歧视楚国的历史。(2)周王室拒绝提高楚国的封号,意味着它拒绝楚与中原文明的靠拢,激起了楚人逆反的心理,淡化了楚对中国文明的遵奉,减弱了自觉靠拢中原文明的仿效性,从而开始了其自行其是的发展。

(二)楚大族分治的传统。楚国起于江汉,整个春秋战国期间,楚共计灭国四十余个,是灭国占地最多的国家。但是楚国的扩张方式与中原诸侯有很大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形成了楚国远远强于中原各国的分治传统。

中原诸侯臣服其他诸侯国后,维持君主族的利益,被灭君族成为战胜国君主的治下臣民,而不是以邦国为根基的盟约臣服。君主族很难形成治权独立的封邑部族,因此,统一性更强,中央法令变更的阻力要小。

而楚国的扩张方式是不同于中原诸侯的。(1)迫使相邻部臣服。这些部族都是未曾王化的部族,既没有正式的政权形式,也没有浓烈的权利意识。只要生计相当稳定,臣服于某种有威胁的权利或坚持自治分别不大。楚崛起之前,整个南中国基本上处于自治自立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楚国具有相对发达的政权形式,接受了王室的封爵。也就是说,只有楚国具有维持扩张的组织条件,然而和中原相比,楚要吞并周边部族还是力不能及,于是便有了盟约称臣方式的软扩张,带有相互称臣的一面。臣服部族独立自治,有自己的武装,楚不能任意夺邑,臣服部族称臣、纳贡,不能叛楚。(2)武力吞并。成为邦国真正统治的地方,楚国后来将这种武力吞并而丧失的部族渐渐视作了王族势力,楚国后来的屈、昭、景三大族,以及庄氏部族、黄氏部族之所以被史学家认为楚国王族,原因在此。这种部族有王族名义,又有自己的姓氏,于是他们成为一种新世族,且主要靠这种族系来统领人民,因此不得不把他们分封到特定区域,依靠他们来形成完全自治部族势力的王族直领势力。

以上两个原因使楚国没有形成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这对于楚国同北方国家的对抗也许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

(三)桀骜不驯的楚国人

战国时期:中原大国变法此起彼伏,几乎都曾有过至少一次变法。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赵武灵王变法,而楚国只有一次短暂的吴起变法,虽然世族权利有所削弱,但和中原各国的聚合力相比,仍然是最弱的。其后的变法只要有一点迹象就被合力扼杀。但是楚国却在灭国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聚合力,楚人也表现出了自尊自爱的一面。楚国面临灭国产生聚合力的原因:①幅员辽阔,人口众多。②老世族在绝境下不得不合力抗秦。然一次大胜之后,老世族掣肘的恶习复发,聚合产生了巨大的裂缝,灭亡也就不可避免。楚灭亡前的两次胜仗:①以成功的自卫反击战败秦军主力二十万,追击三日三夜不停顿,攻破两壁垒,杀七都尉,以最保守估计,秦军战死也当在七八万上下,还不包括伤残。此战规模之大,超过了战国中期六国合纵抗秦的最大战役——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战,成为整个战国百余年整个山东六国对秦作战的最大胜仗。②第二战。秦以举国兵力60万南进,楚军以60余万应战,对峙年余兵败,但虽败犹荣。一则,楚国在奄奄一息之于尚能聚集与秦国对等的兵力,形成战国之世唯一能与长平大战相媲美的平原打战场、大相持,其壯勇气势可谓战国绝唱;二则,国君为主抗秦而城破不降,统帅殚精竭虑而兵败自杀,从来分治自重的楚国世族也没有出现一个大奸卖国者。凡此等等,皆有最后的尊严。

二、 楚文化的特点

原始楚文化以神巫性、浪漫性、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的总体特征,对文学加以渗透,形成了南楚文学的独特风格,为后世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神巫性。人好巫,所以先秦的巫风,以楚国最为盛。汉代的巫风,以楚地最为盛。楚人的巫风,在楚辞、汉赋中较诸在其他文献中留下了更多的记录。楚地之巫具备的才能分两类,一类是巫技,一类是巫法。巫技不需要通灵,巫法需要通灵。而巫技涉及到祭祀、乐舞、占卜、医药等,巫法则需要通过娱神、邀神,以达到祈福禳灾、慰鬼、驱鬼、招魂之目的。

祭祀神灵和祖先是巫风的重要成分。楚人祭祀的对象,一曰神,二曰鬼。屈原的《九歌》是一组祭神乐歌,描写了楚越民间盛大的祭祀场面,其歌词情意绵绵,所祭之鬼神有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湘君、湘夫人等,楚人对·鬼神的态度,与中原华夏是不大一样的。孔子主张对神鬼敬而远之,楚人的态度却是敬而近之。《九歌》中描写的神人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若亲若疏,异常微妙,这是中原华夏诸族是所难以理解的。2、楚人为了知天命,解惑释疑,预测前途,经常占卜。其占卜所用卜具与所取方式的多种多样,远非中原及北方各国可比,颇有独特之处。楚人工具有龟甲、草、贝类等。3、医药,楚国的的巫师就是医师,生活在原始社会中的人类,惯于用想象来弥补知识的缺陷。他们以为万物不仅有形体而且有灵性,其灵性可互通,其形体可相变,这是原始思维的互通相变律。

(二)浪漫性。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异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后世的诗人有巨大的影响。大量神话传说,楚地风貌人情的描绘,更加的动人,让人浮想联翩。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

(三)综合性。楚辞又是南方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出国也受到了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国发展的历程是一个生死不屈的历程,楚人敢于打破陈规,向自认为不合理的事物挑战。熊渠封儿子为王,熊通自称武王均属离经叛道、惊世骇俗之举,别人不敢做出人做了;问周鼎大小轻重,各路诸侯想都不敢想,楚庄王不禁想了而且做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是楚人的一种性格,最后逐渐上升为以蔑视既存、敢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饶宗颐:《楚辞学建立的意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2]潘啸龙.毛庆:《楚辞著作提要》[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3.妈祖文化与客家文化之关系 篇三

一、从妈祖信仰说起

妈祖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妈祖,原不是神,上确有其人。据《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载:姓林,名黩,也叫黩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莆田湄州湾的一个渔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去世,时年28岁(实岁27岁)。妈祖,被视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榜样而千古传颂:“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墙一信风。”--这是宋代黄公度的诗句;“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这是宋代刘克庄的诗句;“桅樯出火海浪破,神鬼役使忘险艰。”--这是元代洪希文的诗句;“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这是明成祖朱棣的诗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无疑是妈祖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诚然,妈祖本身没有什么经典著作,历史留下的只有一大堆神话传说。但神话既是科学蒙昧时人类的某种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是人们在同自然和命运搏斗中所产生的愿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征。它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应当承认,也必须承认,神话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迷人的神话。而妈祖神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从海外评价的角度来说,它是中国的“土特产”,她自然也是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

妈祖,同神州版图的许许多多地名关联在一起,成为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一条精神纽带。传说香港的香炉峰是由于妈祖庙的流入港而得名。澳门之所以被西方人称为“妈阁”(MACAU),就是由于葡萄牙人初登岸见到妈祖庙殿阁即以之为名。澎湖列岛则由于“屿中曰娘宫屿,其状如湖,因曰澎湖”,其首府马公市也是由“妈宫”间转而来。总之,从祖国东北的丹东至南海群岛的许多地名,都与“妈祖”有关。此外,以天妃宫或天后宫为乡、村、寮、街、巷、澳、路命名的则不能悉计。

妈祖,在中国和平外交史上享有特殊的美誉。15世纪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访问了亚、非两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靠的是祖妈精神统率数万人的意志,才能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在世界航海史和外交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中日友好关系的厉史更是同妈祖密切相关。自15世纪至19世纪,中国的使船和琉球的学者、商人都是以妈祖为护佑而频频往来于两国之间,而长崎的自然航标野间岳(娘妈山的日译),则堪称历史上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门户。

妈祖,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纪录。

妈祖,对推动中国近代商品经济发展起着重的作用。由于中国海运贸易与妈祖信仰息息相关,所以中国沿海沿江的.许多港口、商埠的开发,也是以妈祖信仰在当地的开始传播为标志的。各地天后宫保存的清代以来的碑刻,都记载着极为丰富的有关海运贸易和商港开发的珍贵资料。

妈祖,这一名字凝聚着千千万万海内外炎黄子孙爱国爱乡,虔诚向善的心愿。瞻拜妈祖,已成为许多华裔、华桥和台湾同胞寻根谒祖的美好寄托,因此有了今天的“妈祖热”。

妈祖文化不仅是上述所提及的思想文化,妈祖文化的全部还应包括宗教、民俗、文学、艺术、建筑、服饰等等。可以从各个领域去探索、研究。

二、妈祖文化与客家文化

客家人是汉族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

客家民系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它继承着中华民族众多优秀传统品质,又是最具开放性和最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汉族民系。客家先民来到闽粤边区和当地土著民族杂居在一起,一方面与当地人友好相处,吸收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海洋文化,一方面面又顽强地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振兴中华作出了卓越贡献。

客家人所居的地方属于绵延千里的大山区,条件极为恶劣,交通极为闭塞,因而受外界的冲击和影响较小。千百年来,他们虽然也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前进,但在客家人的这个文化圈内却始终保留着一些古代的文化特征,诸如信仰习俗等。他们一方面保留中原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吸收新鲜的东西,使之互相渗透、融合。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著名法医学家宋慈任长汀县令,为缩短运盐路程,沟通汀潮经贸往来,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接受了沿海一带崇祀盛行的妈祖信仰,从此妈祖信仰就融入了汀州民众民俗信仰的大潮,成为民间十分崇敬和信仰的“妈祖女 哩”。( 哩即母亲,把妈祖喻为母亲以上的祖辈之意)。妈祖是民众对这位海上女神的俗称呢称,天后则是清朝康熙皇帝所赐的封号。在客家地区,妈祖信仰和福建沿海及广东潮汕地区一样,十分普遍。可以说,几乎每县都有妈祖庙(宫)。在长汀城区就达6座之多。此外,庵杰(龙门)、古城、策武、馆前、水口、濯口、铁长、羊牯等乡镇也在汀江或其它河边建有妈祖庙(天后宫),尽管规模不一,但建筑风格却大同小异,妈祖信仰还启遍及城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家民俗文化现象。妈祖信仰和妈祖庙宇作为载体,对于了解客家人外传、海交、商贸、民间信仰、居民迁徙、会馆组织等都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可以认为,研究妈祖文化是研究客家大文化圈中一个有机的整体,应从广义的角度去认识、去理解、去探究,应该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去发掘。 三、汀江与妈祖

汀州天后宫,是汀州群众为纪念聪慧、善良的海上女神林黩娘而建的庙宇,它寄托着汀州民众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妈祖“升天化仙”的祖籍地湄州岛,后人建祠奉祀,这是陆地上最早的妈祖庙。妈祖原是一个地方的民间神,为什么会成为远近闻名至高无上的海上女神?以历史观点考察。总的来说应与航海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当然这也与科学不发达,民众有迷信思想以及历朝皇帝出自统治的需要不断给妈祖加封有关。

“客家母亲河”汀江,是福建省四大水系之一,是福建省第三条大江,是唯一通往外省的航道。汀江发源于宁化治平赖家山将军凹,流入长汀境内大屋背、赤凹背、上廖、上赤、庵杰,穿过龙门,流经新桥、大同、汀州镇、策武、河田、水口,左纳南山河,右纳濯田河、再纳武平县桃兰河,经武平县店下,再经羊牯的回龙,直通上杭,经永定县峰市入广东,在三河坝与梅江汇合称为韩江,主流在澄海县入海,全长328公里,其中 福建境内285.5公里,长汀境内153.7公里。“汀江自古以来便有舟楫之利”,一度号称“上河三千,下河八百”。到了宋代,汀州已建成相当繁荣的城市。

古代,汀州没有公路,交通极为不便。汀州各县市和外界经贸往来的通道主要是靠汀江航运。汀江沿岸居住的客家先民的生产、生活和汀江有着密切的关系,妈祖信仰和汀江航运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著名法医学家宋慈出任长汀县令,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使汀州与广东潮汕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但汀江河道曲折,水流湍急,有险滩27处,“三百滩头风浪恶”。州县吏和商贩们在潮州了解到妈祖作为海上航运保护神有祷必应的传说,很自然的接受了妈祖信仰,并按潮州“三圣妃”宫的样式在长汀自建一“三圣妃宫”以求得妈祖庇护。

四、研究妈祖要有正确的导向

信仰是对某一种学说、某一种宗教或某一个人物的崇拜、信奉。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对美好操行德性的崇仰。而迷信则是人们在对自然力无能为力时,用想象或者借助想象造出一种神力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当今,世界经过工业时代,已经进

上一篇:马克思哲学观下一篇:新疆部学生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