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心得体会

2024-09-03

礼仪文化心得体会(共12篇)(共12篇)

1.礼仪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要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点,以政教处为依托,少先大队和各班中队为主阵地,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生前呼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校通过学习、论证,转变办学思想,明确办学重点,统一了办学思路。一致认为,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习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健康的人生的基础是建立在良好行为习惯之上,不管是美好的品德,还是较强的学习能力,一切都依赖良好习惯的培养,抓住了习惯培养这一条主线,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主管德育和教学校长任副组长,以政教主任、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品德教师和骨干班主任等为组员的养成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养成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组织与实施,评估与奖励等全面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职责明确,分工具体,指挥畅通,运转协调。保障养成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将养成教育纳入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反馈、有成效。要求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前提是得让他们知道要养成哪些好的习惯,哪些习惯是好的。通过背诵,学生明确了要养成哪些好的行为习惯,更知道了已有的行为习惯哪些是好的,需要坚持;哪些是坏的,需要改正。

抓养成教育的关键是抓行为教育。我校的班主任、任课教师、中队辅导员都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讲礼貌的文明行为习惯、拥有良好的品德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全校上下一致行动起来,通过举行各班主题班会、全校演讲比赛,促进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报栏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向榜样看齐。

抓了一段时间,学校的养成教育初见成效:在自习课时间,你走进校园,学校中央挺立的的垂柳树静悄悄的,操场上盛开的白丁香静悄悄的,花坛里的花花草草也静悄悄的;走进教室,伴着舒缓悦耳的音乐,学生们有的看书,有的画画,有的练字??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了。耳边除了优美动听的音乐,昔日的嘈杂、争吵再也没有了。这是多么和谐的校园啊!在课间,学生们或在花坛之间,或在绿树之下散步、谈心、读书;或在操场上、球场上跳绳、踢毽子、拍巴掌、跳皮筋儿??昔日的追逐、打闹已无影无踪了。这是多么有序的校园啊!两人相撞,怒目相向的没有了,诚恳的道歉、真切的问候多了;校园教室,随手扔纸的没有了,俯身捡纸的多了;师生见面,形同陌路的没有了,互相亲切的问候、甜美的微笑多了;花坛之中,损花折树的没有了,浇水、施肥、除草的多了??这是多么文明的校园啊!看着这些动人的情景,我们喜在眼里,美在心头,这都是养成教育结出的硕果啊!

抓养成教育的要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校要求全校师生都作长远打算。教师,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师生密切配合,老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师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而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幼年养成习惯的好坏对人的一生有直接影响。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决定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基本素质程度,决定整个民族素质优劣的大事。我们作为教育者,肩负着社会赋予我们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重任,必将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严抓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相信,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随着养成教育的深入,文明之花一定绽放在美丽的校园!

2.礼仪文化心得体会 篇二

一、礼仪文化中的集体与个性取向

中西方礼仪文化中, 对于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有着明显区别, 总体来说, 中方重集体轻个人, 而西方先个性后集体。在宴饮礼仪的就餐方式中, 体现为西餐奉行“分餐制”, 中餐提倡“合餐制”;餐桌礼仪上, 西餐讲究“help yourself”, 中餐则讲究主人殷勤的敬酒和劝酒。

1. 西餐的分餐制:

强调个性存在。西餐是指欧洲国家和地区以及由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主要移民的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区域的餐饮, 其显著特点是用刀叉进食。就餐时, 为用餐者提供的主食、菜肴、酒水及其他餐具一律每人一份, 以“独享”方式进行, 是一种“你吃你的, 我吃我的”个人就餐行为, 强调个性的存在和个人对饮食的独占。宴饮中, 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 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 强调“help yourself”。宴饮中的人际交流, 主要局限于一对一或小群体间的自由平等的情感交流, 无须事事与大家共享, 加之西餐环境中的典型因素如熠熠闪光的水晶灯、银色的烛台、优雅的举止、幽雅的环境等较好地维护了西方人看重的隐私性, 强调个性存在和个人隐私。

2. 中餐由分餐制走向合餐制:

注重集体共享。中餐是指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原地区的主要宴饮, 主要以筷箸进食。先秦时期, 先民习惯席地而坐, 凭俎案而食, 人各一份。秦汉时期, 遵循商周时期传统, 盘腿坐于席, 一人一案。这种就餐方式在许多汉代壁画、砖画里得到证明。隋唐时期, 社会风气变得开放、兼容, 吸收外来文化, 其坐具、服饰、坐姿形制等发生很大变化。榻和案较前代增高, 进而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高桌大凳;坐姿由盘腿坐过渡成垂足坐;紧窄衣衫便于同享一份食物, 这些为合餐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现代式的高大椅、凳已取代唐代低矮的桌凳, 成为各阶层普通的日常家具。《清明上河图》中, 可以看到汴京餐馆里摆放的都是大桌高椅, 现代意义上的合餐方式已经形成。明清时期, 合餐的就餐方式完全定型。

现代的合餐式宴饮, 菜品并不事先分盘, 由进餐人根据自身喜好各自选取菜品及菜量, 就餐过程更注重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协调与分配, 交流的信息在圆桌上集体共享, 较少进行个别交流。非典的特殊时期, 我国的共餐形式由于卫生方面的弊端, 很多餐馆施行分餐方式揽客, 但国人习性难改, 时间不长, 很快又恢复为合餐制。中餐这种围桌而坐、集体交流方式在形式上创造出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二、礼仪文化中的席位尊卑

国际惯例中, 西方文化讲究右为尊;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是左为上。在宴饮礼仪中, 不同场合席位尊卑各有不同。

1. 西式宴饮席位排列:

右为尊。西式宴饮中, 最典型的餐桌是长桌, 其席位排列规则是:女士优先、恭敬主宾、距离定位、以右为尊 (男主宾坐女主人右侧, 女主宾坐男主人右侧) , 面门为上, 男女穿插而坐。西餐的席次排列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男女主人坐在长桌两端, 女主人坐在离门远的一端, 其右边和左边分别是男宾1和2。若两端不坐人, 则女主人面门居中就座, 其右手男宾1左侧男宾2, 男主人在女主人对面就座, 其右边和左边分别为女宾1和2。西方礼仪中的女士优先, 在宴饮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国际正式宴请中, 往往使用长方桌 (椭圆形桌) 宴请客人, 男主人居中而坐, 右座最尊, 其次是左座和对面。2009年4月1日晚于金融危机中举行的G20国际金融峰会, 英国首相布朗宴请各国领导人, 作为东道主布朗坐在椭圆形宴会桌主人坐的位置上, 他右侧那个众人瞩目的座位, 属于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按照西方餐桌礼仪, 这个位置是最重要的客人。国际席位排列依据主要是国际惯例和礼宾顺序, 此外还考虑宾客间的政治、身份、语言、专业等关系。但不论如何, 都把主宾置于尊贵位置, 即主人右侧。

2. 中式宴饮席位安排:

涉外、商务场合右为尊, 传统宴席左为上。

(1) 涉外、商务场合右为尊。中式涉外、商务宴饮中, 最正规、典型的餐桌是圆桌。主人坐在主桌上, 面门正中就座, 宾客距离定位, 近高远低;与主人距离相同, 右尊左卑。如2009年11月17日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宴请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胡锦涛坐在巨大的圆桌正中定位, 背依国画面对众宾, 右侧奥巴马, 左侧希拉里。

(2) 传统宴席左为上。我国古代宴饮, 席位排列以左为尊。《礼记·少仪》云:“尊者, 以酌者之左为上尊。”《礼记·曲礼》:“主人入门而右, 客入门而左。”《仪礼·公食大夫礼》:“宾入门左。”《史记·项羽本纪》中著名的“鸿门宴”中, “项王、项伯东向坐, 范增南向坐, 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 (清代学者凌廷堪在《礼经释例》中明确提出“堂上以南乡 (向) 为尊, 室中以东乡 (向) 为尊”。鸿门宴在军帐中举行, 座次尊卑按室内以东向为尊) 。很多学者认为, 项羽将范增置于高于刘邦位的排列, 突出了项羽自大傲慢的性格。

《红楼梦》第三回叙述贾府接待林黛玉席次安排:“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贾母正面榻上独坐, 两边四张空椅, 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 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 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 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 探春左第二, 惜春右第二。”贾母正中, 先左后右, 左座为上。

三、礼仪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一般来说, 西方礼仪文化侧重形而上学, 中式注重模糊娓美。在宴饮礼仪的饮食观念和制作过程中, 体现为西餐追求菜肴本身的自然属性和营养价值, 烹饪程序规范;中餐强调菜肴“色、形、味”的整体配合, 制作时随意灵活。

1. 西餐宴饮文化观念:

以营养价值为核心, 烹饪程序规范化。在饮食观念中, 西餐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首先讲究食物的营养价值得到保证, 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 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由于这一观念, 使得他们最注重保持菜肴本身的自然属性和营养价值, 而非对菜肴的色、形、味、香等人工技巧的追求。

西餐烹饪大多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行事, 采用机器操作进行规模化生产, 调料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从而达到每次出产的菜品不论其味道还是色泽惊人相似, 整个过程带有明显的规范性、机械性色彩, 从洛杉矶到纽约, 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 口味稳定, 缺少变化, 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 鸡就是鸡,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也是在盘中上桌时而不是在烹饪过程中进行的。如西餐中的“法式土豆羊排”, 一边放土豆泥, 旁倚羊排, 另一边配煮青豆, 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 绝非集土豆牛肉于一锅而炖, 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各是各的味, 简单明了。

2. 中式宴饮文化理念:

以美味为核心, 侧重制作时的知觉感悟。在宴饮观念中, 中式注重细火慢炖, 以菜肴精细、香诱食欲为特征, 以调和五味为根本, 以色彩艺术为精华,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要求色香味形俱佳。如有名的上海菜“咸笃鲜”, 其原料仅是简单的火腿、冬笋和鲜肉三味, 经中式烹饪后, 火腿、冬笋、鲜肉中都早已各含其他两种原料的味道, 从而形成了一道含三种原料而又超乎三种原料的美味佳肴。此味道与西式烹饪后泾渭分明的“咸笃鲜”截然不同。

中式烹饪不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 制作时注重随意与经验把握, 调料添加是“稍许”或“少量”, 即使是“20g”, 也很少有厨师用天平称量, 而西方很多家庭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等。这就出现了同一菜系的同一道菜, 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会依厨师个人特点而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厨师的同一道菜, 也会依季节、场合及用餐人身份的不同而加以调整。如同样一道“红烧鱼”:冬天色彩较深、口味较重, 夏天则色和味均清淡;宴请江浙一带的人在调味中加糖, 川湘顾客则多放辣椒。这使得中国菜品风格灵活且富有变化。例如宴请奥巴马的西式传统美食牛排, 使用中式方法烹调、调味, 将西方的牛油和奶油改成植物油, 把洋葱改成葱、蒜, 把番茄酱改为酱油和豆豉……通过中式烹饪方法, 或许令奥巴马一行在口味上找到新惊喜。

中西宴饮礼仪存在多方面差异, 我们不能以此简单判断中西两种宴饮文化的优劣高下, 因为这种宴饮文化适应了各自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俗, 体现不同的文化个性, 但其发展趋势是中西方宴饮文化的融合, 实现“西餐中吃, 中餐西吃”。在许多宴请中, 我们已经看到西餐中做, 或中餐自助大行其道。

西方的礼仪文化以基督教为核心, 强调的是一种“差异性”与“独立性”的文化观念, 普遍认为某一事物的价值在于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 “个性”意识非常强烈, 其思维模式中普遍强调突出自我的独立与个性。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儒家“和”的思想为基础, 强调共性与和谐, 这也养成了中国人好商量、好通融的性格。对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文化, 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 承认和尊重差异, 并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 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其他文化的适应力, 从而提高沟通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芳.由分餐到合餐[J].饮食文化研究, 2007 (3) .

[2]顾晓苏.G20峰会晚宴座次的政治玄机[J].新闻天地, 2009 (5) .

[3]侯嘉亮.中国传统家宴及其座次礼仪[J].中国机关后勤, 2002 (6) .

[4]王玉霞.礼仪中的左右尊卑辨析[J].兰台世界, 2010 (1) .

3.礼仪文化的历史远影 篇三

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不能只看礼仪的表面,一定要穿入其中看权力,否则不中肯綮

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但奥运开幕式的印象,依然挥之未去。记得当时我这样写道:“这次奥运开幕,我看得有些感触。那数千人如此整齐划一的动作,反反复复。以这样的大场面来呈现传统的辉煌,技术上完成了,理念上对接了,与此同时,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开幕式呈现的是一种集体主义美学。集体,如果没有一种权力意志贯彻,也就不成其为集体,而是一盘散沙。因此集体主义美学同时也是权力美学。”

当然,权力美学的表现不是直接的,而是包裹在传统的礼仪文化之中。因此,当开幕式以一个个华丽的场面,尽情展现我们古老的国度是礼仪之邦或礼仪文化时,隐含在这一美学表象下的礼仪观念到底是什么,就成为一个有待深入的问题。

中国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礼仪文化。这种文化渊源久远,以至直到今天,我们都习惯声称这个古老的国家是礼仪之邦。这确实没错。但,如果把礼仪简单地理解为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在奥运期间的文明礼貌和热情好客,就显得皮相。中国礼仪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权力文化,就此文化而言,礼仪所以需要,首先就是权力的需要。打开“三礼”之首的《周礼》,全书就是一部“设官分职”的权力分布图。这部原名即为《周官》的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备的体制化的权力谱系。

如果这样表述还显得抽象,那么不妨通过汉儒叔孙通的故事,让我们感知一下什么叫礼仪,什么叫权力。汉高祖刘邦初得天下,成天和那些群臣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群臣自恃有功,动辄饮酒相争,醉了就狂呼乱叫,甚至拔剑击柱。刘邦慢慢有点害怕,但也没有办法。这时儒生叔孙通给刘邦建议,让自己到鲁国故地去招几十个儒生,一道来制定一个“朝仪”。这本是儒家的拿手好戏,刘邦同意后,叔孙通就带着选来的上百人在野外彩排。一个多月后,他就给刘邦上演了一次君臣上朝开幕式。

自此,群臣在朝廷上再也没有那么随便了。他们得按照制定的礼仪,顺序进入殿门,文官站在西边,武官站在东边,恭候皇帝出来。皇帝前呼后拥出来后,还要行礼。礼毕,大家才坐下饮酒。饮酒也有程仪,坐在那里要伏首,不能昂头,还要以尊卑顺序轮流敬酒。就是这么一套仪式搞得群臣昏头昏脑,“莫不振恐肃敬”,且“无敢喧哗失礼者”。刘邦开心:“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皇帝之贵是通过礼仪显示出来的,礼仪之要,在于制定一种秩序,支撑一种权力,并彰显其权威。因此,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不能只看礼仪的表面,一定要穿入其中看权力,否则不中肯綮。

这是另一个我们所熟悉的故事。当年英国第一位来华使者马戛尔尼从广州北上要见清皇,乾隆非常看重这次朝见,更看重这次朝见的礼仪。他预先布置臣下转知马戛尔尼,朝见时要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深知中国人重视礼节,因此并不拒绝如此行礼。但他有一个条件,中方须派与他同等级的大臣在大英国王的像前也行三跪九叩之礼。他说得很明白,他所争的不是他自己的身份,是中英平等;并以此表示英国不是中国藩属,而是与其并列的国家。

马戛尔尼把他的愿望和要求函至中方官员,但遭到了拒绝。因此,马戛尔尼决定见乾隆时不行三跪九叩之礼,而是以见英王最敬的礼节来拜见。结果乾隆爷龙颜不悦,差官吏暗中设法使其早日回国。至于马氏提出的和平邦交、自由贸易等要求,乾隆也一概拒绝。在前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蒋廷黻看来:这是“天朝统驭万国”的观念在作怪。是的,前清只懂“天朝”,不懂“国际”,这礼仪之邦后面的“统驭”心态,就是典型的权力心态。这种心态需要的是万邦来朝而非平等交往,它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的被动,从一开始就形成的被动。

回到奥运开幕。如果这次开幕式是一道视觉大餐,导演的手笔证实了我的感觉。尤其灯光暗转之际,那蓝绿光线下匆匆换场的演员,人影憧憧,襟带风起,不禁让我感到礼仪文化的幽魂在场中飘荡。镜头一转,忽见各方来客,第次而座,果有一番激宕人心的万千气象。至于场上以当年的活字印刷呈现“和”字,更与《周礼》精神相契:“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而场上参演的万民,以一遍遍高度划一的动作,又形象地演绎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和谐”——在(导演)权力的统一指挥下。

4.礼仪文化心得体会 篇四

午休对于任何一个上班族来讲,相当于八小时紧张劳碌的一次“中场休息”,实在是必不可少。这是一个享受友谊和轻松的特定时刻。对白领女性而言,这更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好机会。此时,她们摆脱了柴米油盐和竞争的压力,既非妻子,又非母亲,更非秘书或领导,她们只是她们自己。利用这难得的自由时间,尽情享受美食和逛街、聊天的乐趣,是职业女白领的一种解放。

有关媒体调查,约有七成的白领女性在午间走出写字楼,与朋友约会。午间约会对白领一族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通常她们在一天之内有绝大部分时间呆在办公室,为了工作她们要拼、要干、要竞争,她们不得不打起全副精神来面对一切。“中场休息”在这时显得尤为可贵,李小姐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触很深:“许多人都很羡慕在写字楼里工作的女人,认为那里又干净又漂亮,挣钱还不少,其实我倒觉得,每天进了公司就像进了战场,不拼不行,丝毫不敢有半点松懈,一到中午就巴不得出来透透气,跟朋友聊聊天,诉诉苦,让老板和工作见他的鬼去。”午间约会对调节平衡她的心理功不可没。一座座写字楼相连的局面,为这群白领丽人的午间约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随着城市的扩张,白领丽人的居所散布在东西南北,晚间或节假日聚会,总有人要长途跋涉,十分不便。而在工作日的午间聚会却是一件惬意的事。远在城市两极的好友,彼此的公司却咫尺相邻,都在繁华市中心的大楼,趁此机会多一点友情联络岂不乐哉!一个电话打出去,不出十分钟两个人就可以面对面地在一起了。在约会交往中,十有八九的白领丽人会选择同性朋友。以往,朋友聚会,同事相约,女人往往会邀上自己的“另一半”参加。然而在现代生活观念的熏陶下,时下女性独身参加聚会却成了时髦。

出任某广告公司总监的张小姐,是个社交极广的职业女性。但不管是公司应酬,还是私人聚会,张小姐始终不携男朋友,神采飞扬的她游刃有余地穿梭在欢乐的人群中,那份自信、轻松及洒脱着实令人羡慕。其实,类似张小姐这种约会不带“另一半”的观念,已越来越被女性,尤其是事业有成、有一定经济基础、独立乐观的白领女性所接受。她们并不排除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和家庭,但又很注重自身的独立和自由.对女人而言,友谊大都是轻松惬意的,不像爱情,甜蜜却也充满了伤痛和折磨。

对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的白领丽人而言,“中场休息”时最需要的是完全彻底的放松,而不是悲悲戚戚纠纠缠缠的情感瓜葛,这无疑只能加重她们的心理负担。与其在工作爱情的双重折磨下心力交瘁,还不如和同性朋友交往来得轻松自在。林小姐觉得有时候女朋友比男朋友更为重要,理由是和男朋友会吵架、会分手,可是女朋友永远可以依赖、可以信任,最苦闷的时候可以与她倾诉,最甜蜜的时候可以与她分享。紧张的生活使格子间里的女性更渴望感情交流,而同性朋友是唯一乐于与之分享情感经历和生活细节的人。

5.酒水文化礼仪 篇五

8月份的时候几位外商来考察合作事宜。在欢迎晚宴上他就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不停地劝酒,一会儿来一句“感情深一口闷(干)”,一会儿又来一句“饮酒不醉非君子”,几位老外很快就“歇菜”了。

第二天一早,杨平美美地准备好了合同书,就等外商大笔一挥了。但就在第二天上午,外商们竟然直接回国了。

在西方礼仪里,喝酒的时候没有吆五喝六以及劝酒等我们认为热闹的场面,他们喝酒更多的成份是在品酒,而且认为劝酒、灌酒,是失礼的,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只要有一线的选择余地,谁愿意和不尊重自己的人合作?

一.酒的礼仪

1.选酒及取用

吃中国菜时可以喝白酒、黄酒、药酒、啤酒。西餐时,可以选用葡萄酒或啤酒,而啤酒只有在吃便餐时才选用。

在国内,白酒是饮用最普通的酒,它可以净饮干喝,也可以用来帮助吃菜下饭,甚至可以用来作为药引泡药。白酒一旦和其他酒类如啤酒、汽水、可乐等饮料同饮,就很容易醉。

在正式场合最好用专门的“肚量不大”的瓷杯或玻璃杯盛酒,这样就好“对付”我们中国人讲究的“一饮而尽”、“酒满敬人”等不成文的规定。喝白酒时,不用加温、加冰,也不必用水稀释。

西餐用酒分饭前、进餐和饭后三类。

一类是饭前酒或称开胃酒,是在入席前请客人喝的酒类,常用的有:鸡尾酒、威士忌、麦亨登、浮毛斯、马丁尼以及啤酒等。另外还应准备果汁、汽水及可乐等饮料。开胃酒的目的是刺激食欲,喝得太多反而没有食欲,所以,不要多喝。

一类是进餐酒,是上菜时配合菜肴用的葡萄酒,常用的有:雪醴、白酒、红酒、香槟等,以及我国的黄酒、绍兴酒等。宴会中,如果是喝中国酒类,主人仅供应一种酒,客人无需选择。但最好多备几种酒,请客人自行选用。正式西餐,每上一道菜,侍者就会奉上一次酒,酒随菜不同而不同。常用的葡萄酒有雪醴酒、苦艾酒、香槟酒或鸡尾酒。

一类是饭后酒或称助消化酒,常用的有:白兰地、雪醴及薄荷酒等。

在西方,正确的斟酒方法是只倒半满的酒在杯子里;而吃中餐时,我们习惯于给客人斟满杯酒,表示对客人的敬意。

不管在家里还是在饭店,如果你以你的酒为荣,可以让客人看看酒签。

如果不是名酒,最好放在一个漂亮的玻璃盛酒瓶里。

红酒应该保存在温度低的房间,好的红酒要在餐前先打开瓶盖,让它呼吸一个小时的空气,口味会更好。如果在很冷的季节为客人上红酒,应该建议客人把酒杯握在手里几分钟,这样可以使酒快速升温。

餐前,至少应该把白葡萄酒在冰箱里放两个钟头。如果你有冰酒器,在有冰块的水里放20分钟。要多准备一些酒杯,因为在用过的杯里倒另外一种酒,会使酒的味道改变。

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的尊敬。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也可以表示和对方碰杯。当离对方比较远,就可以用这种方式代劳。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

如果因为生活习惯或健康等原因不宜喝酒,可以委托亲友、部下、晚辈代喝或者以饮料、茶水代替。作为敬酒人,要充分体谅对方,在对方请人代酒或用饮料代替时,不要非让对方喝酒不可,也不应该好奇地“打破砂锅问到底”。要知道,别人没主动说明原因就表示对方认为这是他的隐私。

在西餐里,祝酒干杯只用香槟酒,并且不能越过身边的人而和其他人祝酒干杯。

二.茶水礼仪

茶和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我们在接待来访的客人时,沏茶、上茶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待客礼节。不管是自己喝还是待客,喝茶都很有讲究。

1.茶叶的品种和饮用特点

根据加工、制作方法的不同,茶叶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砖茶、袋茶等几个品种。

1)常喝绿茶的人都知道,当年的新茶,特别是“明前茶”(也就是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是首选。

绿茶更适合在夏天饮用,可以消暑降温。

我国著名的绿茶有:产于杭州龙井的龙井茶,产于江苏太湖洞庭山的碧螺春,产于安徽黄山的黄山毛峰,产于湖南洞庭湖青螺岛的君山银针,产于安徽六安齐云山的六安瓜片,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区的信阳毛尖,产于贵州黔南都匀山区的都匀毛尖等。

2)红茶的加工制作方法刚好和绿茶相反,它是以新鲜的茶叶经过烘制,等完全发酵后制作而成。在冲泡沏水之前,它的色泽油润乌黑。在冲泡后,它具有独特的浓香和爽口的滋味,还能暖胃补气,提神益智。

红茶性温热,适合在冬天里饮用。

我国生产的红茶品种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安徽祁门某地的祁门红茶。此外,还有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滇红茶等。

3)乌龙茶的制作加工方法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是一种半发酵的茶叶。外形肥大、松散,茶叶边缘发酵,中间不发酵,整体外观上呈黑褐色。

沏水冲泡后的乌龙茶色泽凝重鲜亮,芳香宜人。喝过后,不仅可以化解油腻,而且健胃提神。

我国乌龙茶多产于福建,其中最著名的是福建安溪某地的铁观音、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岩茶等。

4)花茶,又叫香片,是以绿茶经过各种香花薰制而成的茶叶。它的最大特点,是冲泡沏水后芳香扑鼻,口感浓郁,味道鲜嫩。一年四季都可以饮用。

花茶可以分为茉莉花茶、桂花花茶、玫瑰花茶、白兰花茶、珠兰花茶、米兰花茶等多个品种。其中以茉莉花茶最受欢迎。

5)砖茶,又叫茶砖。是特意将茶叶压紧后,制作成的一种类似砖块形状的茶叶品种。它很受一些少数民族的喜爱,特别是添加奶、糖等之后煮着喝味道更美。

6)袋茶,不是茶叶的某一个品种,而是为了饮用方便,将绿茶、红茶、乌龙茶或花茶甚至是加入补品、药品分别装入纸袋内。饮用时将纸袋放进杯子,然后冲泡就行。袋茶是茶的一种方便饮品。

根据生活习惯,南方人爱喝绿茶,北方人爱喝花茶,东南沿海一带的人爱喝乌龙茶,欧美人爱喝红茶,特别是袋装红茶。2.怎样选择茶具

喝茶时,因所选茶叶不同,所以茶具的品种也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喝茶都少不了储茶用具、泡茶用具、喝茶用具。

储茶用具的基本要求是:防潮、避光、隔热、无味。如果要存放好的茶叶,最好用特制的茶叶罐,如铝罐、锡罐、竹罐,尽量不用玻璃罐、塑料罐,更不要长时间以纸张包装、存放茶叶。

喝茶讲究的人,对泡茶用具也十分挑剔。在比较正规的情况下,泡茶用具和喝茶用具往往要区分开。正规的泡茶用具,最常见的是茶壶,多是紫砂陶或陶瓷制成。

喝茶用具,主要是茶杯、茶碗。用茶杯喝茶最常见,也正规。使用茶碗喝茶,多出现在古色古香的茶馆里。

为帮助茶汤纯正味道的发挥,茶杯应该选用紫砂陶茶杯和陶瓷茶杯。如果是为了欣赏茶叶的形状和茶汤的清澈,也可以选用玻璃茶杯。最好别用搪瓷茶杯。

如果喝茶时同时使用茶壶,最好茶杯、茶壶相配套,以便美观而和谐,尽量不要东拼西凑。要是同时用多个茶杯,也应注意配套问题。不要选用破损、残缺、有裂纹、有茶锈或污垢的茶杯待客。

3.敬茶的程序

不要当着客人的面取茶冲泡。即使当着客人的面取茶,也不可以直接下手抓茶叶,而要用勺子取,或是直接以茶罐将茶叶倒进茶壶、茶杯。

以茶敬客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客人的喜好、上茶的规矩、敬茶的方法以及续水的时机等几个要点。

可能的话,多准备几种茶叶,使客人可以有多种选择。上茶前,应先问一下客人是喝茶还是喝饮料,如果喝茶习惯用哪一种茶,并提供几种可能的选择。不要自以为是,强人所难。如果只有一种茶叶,应事先说清楚。

从医学角度来讲,喝茶不要太浓,如果客人有特别要求的例外。以茶待客讲究要上热茶,而且是七分满。上茶时还有“茶满欺人”的说法。

用茶待客时,由谁为来宾奉茶,往往涉及到对来宾重视程度的问题。在家里待客,通常由家里的晚辈或是家庭服务员为客人上茶。接待重要的客人时,最好是女主人,甚至主人自己亲自奉茶。在工作单位待客时,一般应由秘书、接待人为来客上茶。接待重要的客人时,应该由本单位在场的职位最高的人亲自奉茶。

如果客人多,可以遵循先客后主、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后男、先长辈后晚辈的原则;可以以进入客厅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也可以按客人的先来后到的顺序;还有一种“偷懒”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茶都泡后,让客人自己拿。

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最好别喝茶。即使要喝,礼貌的做法是小口地品尝。不要连茶叶一并吞进嘴里。万一把茶叶喝进嘴里,也不要吐出来或是用手从嘴里拿出来,而是吃掉,或是在其它地方吐掉。

主人如果是真心诚意地以茶待客,最适当的做法,就是要为客人勤斟茶,勤续水。这种做法的寓意是:“慢慢喝,慢慢叙。”以前,我们待客有“上茶不过三杯”一说。第一杯叫作敬客茶,第二杯叫作续水茶,第三杯则叫作送客茶。如果一再劝人用茶,而又不说话,往往意味着提醒来宾“应该打道回府了”。所以,在用茶招待老年人或海外华人的时候,不要再三斟茶。

在为客人续水斟茶时,不要妨碍到对方。一手拿起茶杯,使茶杯远离客人身体、座位、桌子,另一只手把水续入。最好不在客人面前续水。

三.咖啡礼仪

现在,咖啡已经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了。

喝咖啡,除了作为饮料自身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借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展现个人自身的教养和素质。越是正式的场合,就越是这样。

在正式场合,喝什么咖啡和怎样喝咖啡,不仅仅是个人习惯,也涉及到选择者身份、教养、见识的问题。

1.什么时候喝咖啡?

在家里用咖啡待客,不论是会友还是纯粹作为饮料,不要超过下午4点钟。因为有很多人在这个时间过后不习惯再喝咖啡。

6.商务就餐文化礼仪 篇六

1、如何选择餐厅

作为东道主请客户吃饭,最好是挑有沙发的包间,如果和客户不是太熟,吃饭前人没来齐时,可以先把事情谈谈,让人家吃得心里踏实。当然,一切还要以尊重客人的要求为前提。

2、用餐前礼仪

用餐前,与同席的各位握手。如果有必要,做个自我介绍,并在主人落座之前保持站立状态。

3、就坐礼仪

如何就坐也是门大学问。不过,商务用餐的气氛比较轻松休闲,就坐方面也无需太过拘谨。具体就坐礼仪可参考以下原则。

现代意义上的中餐就座礼仪:正对大门或朝东一侧的席位为主位。男主人坐主位,女主人坐男主人的对面。宾客通常随男女主人,按以右为尊依次排列,男主宾在女主人的右侧,女主宾在男主人的右侧。其他座位按照右高左低原则依次对角飞线排列(除男女主人,其他席次按国际上通用的来)。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尊重,也可安排其在主人位子上坐。

传统意义上中餐就座礼仪:如图,按主副相对、以“尚左尊东”的原则按顺时针排列,即主位的左手边依次为 2,4,6,右手边依次为 3,5,7,直至汇合。如果餐桌正对大门,则正对大门的位置为主位;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为首席(若是两人坐一起的八仙桌,则是右侧的位置为尊位)。

4、用餐中的礼仪

如果你的餐具不小心掉到地上,不需要亲自去捡,叫侍者换个新的即可。

礼貌饮食。如果你是被邀请的一方,即使上来的食物不合你的胃口,出于礼貌,你也应该尝试一点点。席间不要摆弄手机,最好设置成静音或震动。

小口吃,慢慢吃。吃的时候最好不要发出声音,刀叉切割食物的时候也应如此。与他人交谈时,最好放下刀叉,嘴里没有食物。

不知道如何使用的餐具或不知道怎么吃食物,可以效仿他人。

如果就餐中想要离席,把餐巾放在椅子边,将椅子往后拉。

万一你要咳嗽或打喷嚏,请将头转到左边,用手或纸巾遮挡,尽量将声音压到最小。

食物残渣、果核或骨头之类的勿直接吐向桌面、餐碟、垃圾筒、地面,应吐于纸巾中。

禁忌

着装切忌太随意。男士应尽量选择西装并应注意整洁,女士尽量不穿长筒靴和戴帽子,有质感的职业套装是不错的选择。

不管男女,不要使用香味过浓的香水,气味清新恬淡的香水是最佳选择,以免过重的香水味盖过食物味道,影响用餐气氛。

女士们喜欢涂口红,让自己看起来气色更好。不过,为了避免在餐具或酒杯上留下唇印,最好在用餐前把口红擦掉或选择防水口红。

用餐完毕后,别忘了感谢主人的招待哦,与对方握手,并进行眼神交流。如果你是主人,有客人要买单的话,礼貌地拒绝就好。

基本礼仪

以适中的速度进食,不要让别人等你,也不要早早的吃完,让别人有压力。请记住,您的首要任务是业务,而不是食物。

不要从汤匙搅动汤。如果你的汤太热而不能食用,请让它静置直至冷却;绅士淑女们千万不要把它拿起来吹呀吹的哈。

商务用餐最好点可以用刀叉吃的食物。用手吃的食物可能会变得脏乱,最好是在非正式用餐时才点。

不吃东西时,将手放在膝盖上或手腕轻放在桌子上(手腕在桌子边缘)。

吃完你嘴里的食物后才送入第二口。食物也是一次只切一片。商务用餐中,尽量保持餐盘里的整洁。

不要在嘴巴张开时咀嚼,或在吃东西时发出巨大的噪音。

如果您的餐具落在地板上了,让服务人员知道您需要一份干净的餐具。

7.武术礼仪文化推广模式研究 篇七

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然而, 作为我国特色传统项目之一的武术其礼仪文化的开展形式却不容乐观, 本文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 提出我国武术礼仪文化推广的基本模式, 以求为武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武术礼仪文化的价值功能

2.1、有利于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礼仪文化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经久不衰, 不仅是因为它的部分内容和要求对于人的思想和欲望有规约作用, 符合统治者的意愿, 更是因为其中也蕴涵着更为深刻的道德内涵。礼仪与人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密切相关。武术礼仪可以使习武者养成尊师重道, 见义勇为的个性。帮助爱好武术者调节他们行为的发生、发展、和修正, 理智文明的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而将习武者的行为控制在符合礼仪道德的要求范围内。

2.2、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也是历史唯一没有中断的现存国家。很多学者分析其唯一的理由就是我们的先祖给我们留下的精髓的文化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也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 传承与发扬优秀的武术礼仪文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有助于创造民主文明、公平正义、友爱诚信、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3、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礼仪文化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程度和公民的精神风貌,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礼仪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培养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的个体,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礼仪和法律一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控制和管理约束能力, 在一定的范围内制约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使人的社会交往在一定的规范之内, 保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礼仪本身具有人际协和功能, 能够促使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睦、社会祥和, 对于造就一个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礼仪文化得以承继和代代相传, 由此构成人们交往沟通的共同基础, 使得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发展。

3、武术礼仪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学校教育抓量不抓质

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只抓质。教学中, 教师只重视“硬件”的传授, 而忽视了“软件”的教育, 即武术教学中只教会学生武术动作、技法、招式, 却没有给学生灌输量的东西如武术礼仪以及那些比技术更深厚、更重要的武术思想、内涵和精神。然而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结果, 学生在每堂课上只学会了一些空洞的、没有灵魂动作招式。

3.2、竞技武术重物轻人

竞技体育在当今飞速发展, 给人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享受, 但异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物质利益对运动员的心理诱惑, 不断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夺标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思想不断侵蚀着他们的价值取向, 明显表现为“务实性”和“功利性”。此种环境下, 运动员眼中的武术仅有金光闪闪的金牌, “夺标主义”成了运动员心目中唯一的原则, 而体育的最终原则“育人”被当成了美化竞技运动口碑的挡箭牌, 成了政绩、业绩追求者的藏身之处。

3.3、群众对武术只知健身文化意识淡薄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身体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健身意识深入人心。而武术作为人们的重要的健身方式也大受欢迎。然而每天在公园健身的群众他们在健身的交流中只关注那种武术的健身效果更为优越, 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却很少谈及武术内在的修身养性。武术礼仪的魅力也没有深入人心。更不知道礼仪文化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石, 是人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提升的有力保证, 更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神符”。他们的儿女也就不能收到他们对礼教的言传身教。

3.4、传播媒介的疏忽

传播媒介如电视, 网络等关于介绍礼仪的东西却相对较少, 都是一些社交商业礼仪。关于能充实人们自身素质, 提高道德水准的却呈现微弱之势。武术礼仪也只是附带在某些武术, 散打比赛当中。运动员在场上的礼仪有的还是做做样子, 这不仅没起到传播的作用, 还起了反面作用, 给“礼仪之邦”四个字抹黑嫌疑。

4、武术礼仪文化的推广模式

4.1、学校教育推广模式

学校教育是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 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学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武术礼仪道德体系:首先, 要致力于灌输武术礼仪的观念, 并构建“内化”机制, 使武术礼仪观念深入人心。其次, 要致力于养成武术礼仪的行为, 轻构建“转化”机制, 是武术礼仪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习惯。

4.2、武术馆推广模式

武术馆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孕育出来的新生事物。武术馆为武术事业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 对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两个战略计划的实施, 做出了突出贡献。武术馆继承发扬地方的拳种的同时兼收并蓄, 打破门户之见和宗派之见, 打破封建禁锢的传承思想, 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4.3、武术赛场推广模式

武术赛场是武术爱好者的集结地, 是以武会友, 广结人缘的地方。做到武术赛场不仅仅是展示武术技能之地, 更是文化集结之所, 是彰显武德武礼, 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圣地, 其武术礼仪主要体现运动员和裁判员身上。

4.3.1、运动员礼节

套路运动员听到上场比赛的点名时, 应向裁判长行“抱拳礼”, 然后套路演练。听到宣布最后得分时, 也应向裁判行“抱拳礼”, 以示答谢。散打运动员上场当被介绍时, 先面向裁判长原地行“鞠躬礼”;再转向观众行鞠躬礼。场上裁判检查护具完毕, 双方运动员面对, 互行“鞠躬礼”。比赛结束, 双方运动员上场。当听到宣布最后胜负时, 应先向裁判长行“鞠躬礼”, 然后转向观众行“鞠躬礼”, 再面向对手行“鞠躬礼”以示友好。

4.3.2、裁判员礼节

裁判员穿着统一的服装, 佩带统一的裁判标志。比赛开始, 广播员介绍技术监督委员会成员时, 起立行“抱拳礼”;介绍仲裁委员会时, 被介绍者原地行“抱拳礼”;当介绍总裁判长、裁判员时, 被介绍者左脚向前一步, 右脚跟上并步站立, 行“抱拳礼”。礼毕, 右脚后退一步, 左脚向后与右脚并步站立。在比赛开始或结束时, 当运动员向裁判长行“抱拳礼”或“鞠躬礼”时, 裁判长应点头示意, 以示还礼。

4、结语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见证。武术礼仪是武术的精髓之所在, 习武先习德就是武术礼仪的最好佐证。武术要推广发展吸引世人的眼球就必须将武术礼仪文化作为向外界展示的窗口, 只有通过武术礼仪, 世人才能有机会感受武术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魅力, 只有加强武术文化软实力建设, 加大武术礼仪的推广才能彰显武术的核心价值, 体现武术的本质。当然, 武术的发展也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礼仪的形式上, 还有在乎于国人的思想、心灵, 在乎于我们的内心对礼仪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汤立许等.北京奥运会武术礼仪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

[2]张令.武术礼仪开展的重要性刍议[J].搏击.武术科学.2008.11 11 (5) .

[3]曹琼瑜等.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12 (2) .

[4]毛海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 :88-89.

[5]张令.中华武术礼仪文化的现实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9.

8.看似赛礼仪,其实拼文化 篇八

外交官的礼仪小秘密

开赛前有选手培训,让选手们对赛制、规则以及考察内容有大致的了解。预赛期间,穿插有专业的讲座和论坛交流。来自新华社的战地记者赵悦与选手分享自己的战地故事,张宏喜大使称“一个不合格的外交官交了一份合格的外交答卷”,来自对外友协礼宾处的刘芳处长为大家讲解涉外礼宾礼仪,外交学院熊志勇教授探讨“学者路与外交缘”。有选手疑惑:“明明是外交外事礼仪大赛,为什么四个分论坛仅仅有一个与涉外礼仪相关的分论坛呢?”遗憾的是,工作人员只从“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等较为空洞的角度去回答,却没有点出实质——礼仪的形成不仅和文化相关,礼仪的应用也与文化相关。

礼仪并不只是简单的规则罗列,而是文化进化、交融的结果。礼仪的背后,深藏着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对个人而言,礼仪是身份、地位、性格和修养的体现,是内涵的外化表现。穿着、言行举止都是礼仪的组成部分。而外事礼仪,更像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遇,有冲突,也有火花。同时,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又会影响到外交活动中的交往。因此,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本身,不是对规则要求机械记忆,而是对国际背景的把握,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前驻乌兹别克斯坦的大使,多次以评委身份参加外赛的李景贤谈及自己在多年外交生涯中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礼仪考验,分享了一个外交中与礼仪有关的小秘密:“即使是职业的外交人员,也没有办法清清楚楚地记得所驻国家的每一个有关礼仪的细节,尤其在一些突发场合,只能凭借对所驻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去猜测什么是可能不礼貌的,什么可能是合理的。大概就是学以致用,从实践中积累学习的过程。”董补明参赞分享过自己的礼仪小贴士:“要想表现得懂礼仪、有礼节,接受专业的礼仪培训是很好的方法,但还要什么都看一看,什么都听一听,对对方的了解,是最好的礼节。驻外的时候,如果连对方国家的情况都搞不清楚,那再套搬礼仪,不算是真正的尊重。”两位外交官的心得,正说明了在国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也许不是礼仪本身,而是对礼仪背后文化的学习。

预赛过后,六支队伍——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外交学院代表队、清华大学代表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代表队、中央民族大学代表队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代表队晋级决赛。周日,外交学院沙河校区的礼堂坐得满满当当,一场“风度大于强势,气度大于计算”的大赛,翩翩拉开帷幕。

看似赛礼仪,其实拼文化

前外交部礼宾司参赞马保奉对外赛的题目评价很高:“这次外赛的题目质量,可以说是14年来最好的一次。客观题上,不再一味追求偏题、怪题,而是重视基础知识、综合素质的考察,给各路选手都留有发挥的空间。”这也一语道破了外事礼仪应用的特征:礼仪并不是独立运行的规则,而是在一定的专业知识记忆以外,更多的是平时的积累以及危机应对能力。本次外赛设有三个环节:客观题、时事纵橫以及情景题。在以往的客观题部分,有些进入决赛的队伍会以零分告终,这多多少少有些尴尬。马参赞说:“最害怕有的队伍一题都答不对。毕竟都是进入决赛的队伍,如果决赛队伍都一题答不对,那可能是题目的问题了。”如马参赞所说,这次客观题虽然考察范围广泛,却都是在实践中极容易遇到的礼节性问题,如饮食习惯、问候礼仪、民族风俗;或是关于外交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如国书的递交、大使的任命;也有常识在其中,如根据文字描述说出国际组织的名字。

观看外赛,是趣味学习的过程。在选手答题时,观众也在台下给出自己的选择。在一道题的正确答案“对日本、韩国的同龄人在正式场合也要连名带姓地称呼”给出时,我旁边的女孩惊呼一声:“原来是这样!太不一样了!之前我犯了错误啊!”当笔者问及她相关的经历时,她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地说:“在韩国使馆文化中心正式交流会议上遇见了本校的留学生朋友,结果直呼其名了。因为在中国,熟人之间称呼不带姓名显得亲近一些嘛,所以没注意到这些。”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续补充道:“想想也有道理,韩国、日本都是礼节繁复又格外重视长幼尊卑之分,即使熟人之间在正式场合也会用敬语,这些我都知道,一到生活里,平时的习惯又会取代知识了。”

确实,外交外事礼仪的玄妙之一就在于需要知行合一,兼重积累。有时会因为“不知”或“无意识”而与尴尬不期而遇。好在在普通人也能参与的公共外交领域中,容错率是很高的,只要善于推敲思考、及时反应甚至事后道歉,即使缺乏足够的礼仪精神,保持有礼的态度也是非常好的办法。

在得知此次赛题全部由外交学院时事研究会负责出题、马保奉参赞负责审核之后,笔者在赛后采访了时事研究会现任会长闫宝生。考虑到外事礼仪实践性的特点,出题组将重点放在了常见的礼仪规则之上,结合自2015年5月以来的时事热点,加入中国外交礼仪的特点,各国国情、风土人情的考察,从1000题,筛选到500题,再筛选到120题,反复打磨,最终选100题作为最后的考题。在筛选过程中,马参赞读过全部赛题并给出更改建议。纵观赛题,主观部分严谨中不失趣味:对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地考察,如机构的设立顺序,虽难记忆,传达的是“读史以明鉴”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现在的外交政策;如西餐餐巾的摆放位置带有不同含义、在澳大利亚竖大拇指是粗野的动作等类似的体现文化差异的题目,是对全球化下的民间跨文化交流不断增多的反映,也是对于消除文化偏见和误解的一种小范围普及。

难度适中、综合性强外,赛题的另一个特点是既重对政府间活动,也重非政府间的民间交流。第二环节是模拟不同国家政府就打击IS进行磋商,与模拟联合国、模拟APEC之类的活动类似,给青年提供展示领袖气质和对国际政治、国家外交政策把握的机会,是选手们觉得“最专业、最过癮”的一个环节。但笔者认为略显遗憾的是,在此类活动中,选手常常把谈判与辩论混淆,在谈判中忽视了礼仪和风度。如将对方称为“你方”,将自己称为“我方”,是疏忽,也是失礼。在真实的外交谈判中,一般称对方为“贵国代表”,或者直呼对方姓氏和职务,自称则为“我国”。再者,谈判中忌语速过快、用词随意、插话。第三环节被观众称为“胜过春晚”的情景模拟,也是外赛十四年来的保留项目,以其一定的还原性和生活性受到喜爱。虽然对于观众来说,这个环节“好玩”,但对于评委嘉宾来说,这个娱乐性较强的环节很容易就显得“乱”。孙淑贞参赞说:“演员本身存在着背景知识不足的漏洞,在我们这些有经验的人看来,有些像热闹的情景剧。”董补明参赞以玩笑的口吻补充:“工作人员要照顾我们老人啊!演员和选手都穿着正装,望过去黑压压一片,没法分清谁是谁!”由此看来,礼仪还是要活用,穿上了正装并不等于礼仪到位,还得根据对象做调整!

除去布置上的不足,情景题的最大意义之一,就是还原。如闫宝生所说,这些场景很可能是我们经历过的,或是今后很可能会遇见的,是贴近每一个人生活的。如,同行业接待,中方医院接待古巴的著名医生,院长会见专家畅聊之时,护士突然匆忙打断告知院长有手术急需要做;如,亚洲茶文化座谈会中,来自五个国家的朋友汇聚一堂,某两国人相邻而坐,一国人愤愤要求换座。有人说,这样的突发状况是考量“情商”的时候。但情商并不是抖机灵,需要对本国、对他国历史文化以及现状的了解。

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模拟中国公司宴请以色列的合作伙伴,服务员介绍菜品“潮汕牛肉丸”时提问:“请问牛肉丸是什么肉做的呢?”服务员答,牛肉。这看似多此一举的提问引发了全场爆炸性的笑声。然而,评委点评时,有经验的董补明公使给了选手一个“正名”的机会:原来,考虑到犹太人不食猪肉的文化传统,餐馆肉丸的原料选取有时候不能保证完全不含有其他配料,人民大学代表队的选手才会多此一问,以防冒犯客人。解释之后,全场恍然大悟,并自发地送上了赞赏和歉意的掌声。

外交外事礼仪大赛已走过14年,因为定位单一而造成过发展的瓶颈——赛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渠道去了解;因为运用场合少,很难对参赛选手、观众有长期的启发作用。在发掘礼仪内在的文化的基础上,大赛开始“吸粉”。外赛虽然以专业性闻名,但随着公共外交概念的提出和推广,以及国际非政府交流活动和机会的增加,外事礼仪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推广中华之礼,推广他国礼仪、文化,不仅有益于个人修身养性,更有利于推动公共外交的发展。外赛目的不在“赛”,而是以礼仪为起点,揭开外交神圣的面纱。对于观赛者来说,也许一次外事礼仪的规则实践是遥远的事情,其实就藏在身边:海外留学或者旅行、使馆参观、与留学生的交流互动……机械地记忆规则只会让礼仪变得无趣,若是将礼仪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中去了解,就会发现:每一种文化的内在规律,是有迹可循的;每一次认识,是冲击,也是幸运。对于中华文化和其中的待人接物之礼,我们应有自信,不必盲目否认。

9.学生基本文化礼仪 篇九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学生,形象就不重要。你每天主要面对的是你的同学、老师。如果太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千万久之,会在别人的眼里形成邋遢的“深刻”印象,而这种印象且形成, 就很难改变。而且,一旦形成不良的习惯,一时也难以改变。虽不至于像上班族那样苛刻的要求自己,但只要有条件,就应该使自己的外在形象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不要有异味。

女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不化妆为宜;在社交娱乐活动中,可以化个淡妆。化妆的时候,应以自然、清淡为主,切忌人工痕迹过重,那会丧失年轻人自然的美感。中小学生女生连淡妆都没必要。不宜高跟皮鞋。

男生不可以穿背心光膀子、穿短裤拖鞋在外面活动。

2、语言要文明

现在的社会,说粗话、脏话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甚至是时尚,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也无所谓。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应该是积极的、阳光的、代表先进方向的事物。所以,大学生首先必须做到语言文明,和脏话、粗话、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说“ Bye-bye“。

3、人际交往应注意

和自己的老师、同学交往,不要以为都是熟人,一切都无所谓。起码的礼貌、尊重,任何时候都不可以丢,即使是对自己至亲的人。因为这些是体现你的素养,体现你对别人的敬重。还有就像诚信、守约等,都应该严格做到的。

4、沟通不可小视

10.英国西餐礼仪文化 篇十

1. 就坐

入席时,客人应该由座椅的左方就为,离席的时候亦应由座椅的左方退出座位。就坐时,人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身体要坐直,胳膊肘在用餐时自始至终不能搁在餐桌上。就餐前不要随意摆弄餐桌上已经摆好的餐具。如果是应邀到别人家里做客,应该待主人先摊开餐巾以后,才可以把放在桌上的餐巾铺置在自己的膝盖上,收起的时候也是一样,都要以主人为先。如果中途暂时离开座位,切勿将餐巾摊在桌上,因为这意味你不再吃,侍者便不会再为你上菜了,所以在离开时须将餐巾放在椅子上才对。用餐完毕,餐巾大致叠好,放在餐桌上,不要乱扔。

2.刀叉的使用

使用刀叉进餐时,由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一般情况下(左撇子例外)左手持叉,右手持刀;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表示侍者可以将餐具撤走。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做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切忌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

3. 点餐

在英国,去餐厅就餐也有不少学问,当你到达餐厅后,不要自己直接找餐厅里的空位坐,而要站在餐厅门口等服务员将你领到空位。点餐时,服务员将菜单交给你后通常会离开,直到你点完菜合上菜单后,服务员才会过来继续服务。如果你一直看着菜单不合上,服务员可能一直不会过来,以留给你足够的时间考虑,所以不要认为是餐厅的服务不到位。如果是在中档的餐厅,服务员一般会比较忙,所以你可以先看着离你较近的服务员,等他注意到你时,你只需点一下头,他就明白你的意思了。若是你许久都没被发现,这时你可以把手放在与肩膀平行的位置,轻轻挥一下手,以引起服务员的注意。

4.进食

英国人用餐比较讲究礼仪。他们用餐时从不会把嘴巴张得很大,咀嚼食物时上下嘴唇始终是严丝合缝的,因为让别人看到自己嘴里的食物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英国人不喜欢一边咀嚼食物一边说话,如果吃饭时需要交谈,他们通常每次只往嘴里放少量的食物,吃东西与说话交替进行。喝汤时,英国人会用汤勺舀汤,从汤勺边喝汤,而不会从汤勺尖喝汤。吃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吃面条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女生注意不要在餐桌边化妆。用餐时打嗝是最大的禁忌,万一发生此种情况,应立即向周围的人道歉。

5.甜品和咖啡

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4或6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餐具使用原则

怎么使用刀叉吃牛排呢?

美国式吃法:先把牛排从左侧向右侧切,切完了之后,右手放下餐刀,然后把左手的叉子换到右手,用右手插一小块一小块的牛排。

英国式(欧洲式)吃法:先用右手拿刀,左手拿叉,这时再从左侧切一块牛排。切下来一块,马上就吃这一块。

当刀叉呈现出“八”字型,没有交叉时,就表示正在用餐。

如果想上下一道菜呢?把刀叉呈“十”字型摆放,服务员就知道了。

当你要表示“我用餐完啦,可以收走了” 时,将刀叉竖着平行放即可。

要表达好评的话,就直接把刀叉横着平行放。

但是如果交叉了,那就是另一个意思了:“这顿饭差评。”

每种酒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那个杯

吃西餐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品美酒。一顿完整的西餐要用到水杯、香槟杯、红酒杯、白酒杯,以及雪利杯。

红葡萄酒最好选择杯身比较宽的酒杯,接触的氧气多,葡萄酒的味道会随着被氧化的程度不断变化,每一口都是惊喜!

其中,波尔多红酒杯是标准的葡萄酒杯,杯身杯口都较小,适合用来品酒。勃艮第红酒杯的杯身直径大一点,也浅一点,适用于餐酒。

白葡萄酒因为风味复杂,所以要尽可能地不和氧气接触,最好是用杯身比较小的高脚杯。

香槟杯窄小细长的杯身,则可以让香槟酒中的二氧化碳在酒中存留更久的时间。

不同杯子的拿法不一样:

英国旅游注意事项

1、小费:

英国人有付小费的习惯。通常在餐厅如果帐单内没有包含服务费,要按账单的10%左右付,行李员小费按件付,出租车司机可以按票价的10%-15%付,饭店旅馆等若账单中不含服务费,应将10%的费用分别付给对你有帮助的工作人员。

影剧院、加油站等场所无需付小费。

2、拨打电话: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国际漫游在英国都可以使用,与国内通话可使用购买的电话卡或酒店房间内的电话。

3、国家电话区号:44

4、电压:英国标准电压是240伏,50赫兹。

5、电视制式:通常用电器都使用标准三相方形插座插头。

6、英国旅游局官方票务信息网(英文):

11.体育舞蹈的礼仪文化及美学表现 篇十一

关键词:体育舞蹈;礼仪;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体育舞蹈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交际舞或交谊舞,最早是由一些民间舞蹈加以提炼和规范而成的宫廷舞,是宫廷权贵的特权,而后才流传到民间。体育舞蹈优雅高贵、规范拘谨,对舞蹈者的仪表和动作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虽然已经流传至普通民众但仍保持着盛行于宫廷权贵时的高贵和端庄。而拉丁舞的加入更是为体育舞蹈增添了更多亮丽的色彩和异域风情。体育舞蹈的礼仪文化和美学表现便是其文化内涵的主要表现形式。下面本文将从体育舞蹈礼仪文化内涵和美学表现两个方面解读体育舞蹈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 体育舞蹈礼仪文化的内涵表现

体育舞蹈不仅是一种流行很久的艺术形式,更是西方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体育舞蹈的演变过程便是对民间舞蹈的整理、提炼、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尤其是礼仪文化对体育舞蹈的约束、规范和革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舞蹈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在世界各国人们所推崇的体育娱乐项目,便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礼仪文化以及在人类文明建设过程中对礼仪文化的推崇。体育舞蹈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严谨的礼仪程序

前文已述,体育舞蹈在表演的过程中有着严格、规范的礼仪程序。而这不仅仅是其礼仪文化的表现也是体育舞蹈长期以其礼仪文化沉积的重要内涵成果。在体育舞蹈的表演过程中,舞蹈者需要本着对观众、裁判、对手甚至自己的尊重,认真完成规定的舞蹈动作,执行规定的礼仪程序。例如,在舞蹈的过程中,一定是由男伴引导女伴入场,并且在做完一个基本的舞蹈动作后向观众敬礼致意。其中的女伴更是需要向观众和评委行古典式的屈膝大礼。在舞蹈结束后,舞蹈者同样需要向在场的所有人致谢。在舞蹈的过程中,同样有根据不同类型的体育舞蹈特点而制定的礼仪,而在竞技比赛中,这些礼仪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舞蹈者最终的得分。

2 优雅的风度

体育舞蹈是一项优美的体育运动,展现的是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女性的阴柔之美。所以,这项极具审美思想和礼仪文化结合的运动必然十分重视风度的重要性。而在实际的体育舞蹈的礼仪文化中,同样包含了以优雅为主的风度内涵。体育舞蹈不同于一些民族舞蹈的豪迈、激昂,而是要求舞蹈者展现其潇洒、悠扬、自如、流畅的舞蹈内涵。在西方的礼仪文化中,优雅的风度是其主要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能够在体育舞蹈中看到体现这一文化内涵的规范,如前文所述对于舞蹈者形象和气质的要求。体育舞蹈的舞蹈者,男伴应该彬彬有礼,举止之间尽显绅士风度,女伴则应落落大方,仪表中尽露淑女风范。所以在体育舞蹈中,无论舞者跳起什么类型的舞蹈,什么花样的舞步都不能乱了舞程,而一定要沿着舞池中心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更不能横冲直撞,即使偶尔和别的舞者碰撞也一定要主动表示歉意。西方礼仪文化素来重视对风度的要求,以至于在体育舞蹈的评分标准上,优雅的风度是其必要的评分要求。

3 高尚的修养

体育舞蹈是西方重要的体育运动,因为体育舞蹈不仅可以突出地表现西方礼仪文化中所追求的高尚个人修养,还是西方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人公一身盛装,彬彬有礼地邀请女主人公并与其共舞的情节打动了无数的观众,其背后便是体育舞蹈礼仪文化中高尚的修养。在体育舞蹈早起的宫廷舞中,男女双方在舞蹈前需要一套复杂的邀请和接受动作。虽然经过若干年的演变和发展,这些繁琐的动作已经不在,但体育舞蹈仍然保留了其核心的文化内涵,即通过舞蹈体现一个人的高尚修养,而这也同样符合今天的文明要求——男女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是社会文明的基石。

4 多种民族文化的融合

体育舞蹈不仅是礼仪文化的一种表现,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承载方式。随着体育舞蹈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包括礼仪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能够看到这种集审美与运动为一体的舞蹈形式也在发生着融合的变化。如前文所述,起源于巴西的桑巴舞,在经过西方舞蹈的改造后形成了现在体育舞蹈中的桑巴舞。再如,在现代华尔兹的发展中同样吸收了拉丁舞的一些风格,不再像最开始起源的那样繁琐、复杂和保守。和其它的表演艺术形式一样,体育舞蹈的每一步发展都源于文化的发展和沉积。所以,在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融合日益紧密的今天,体育舞蹈发展中所体现的礼仪文化的融合便不足为奇了而且在以后的发展中,体育舞蹈将会继续以其独特的方式来承载和展现民族文化包括礼仪文化的融合。而在这样一种文化的融合中,体育舞蹈必然会和其它的艺术形式一样,获得更加丰富的表现空间和更加持久的表现力。

二 体育舞蹈的美学表现

体育舞蹈是一项极具美学表现的运动,相对于其它的舞蹈形式,体育舞蹈中的体育元素更能突出体现人体的生命之美。文化和美学是联系紧密的,文化内涵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而美学表现则作为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承载和传承。上文已经论述了体育舞蹈所表现出来的礼仪文化内涵,下面本文将从美学表现的角度对体育舞蹈进行解读。

1 体育舞蹈的情感美

舞蹈是一种语言,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体育舞蹈更是一项将运动和美学紧紧结合的表现艺术,所以能够释放出更加丰富的情感,创造出更加美丽的舞蹈世界。体育舞蹈的情感美具体表现在舞蹈者在舞蹈过程中所展现的生命的壮美、仪态的端庄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颂扬和对生命的解读。体育舞蹈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抒发心中的情感。而情感更是体育舞蹈创造和表演的源动力,体育舞蹈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演都发自于舞蹈者的内心,受制于舞蹈者的情感驱动。舞蹈语言是和情感最贴近的一种语言,正因为如此,18世纪法国舞蹈理论家诺维尔认为,舞蹈比所有美丽的语言更优美,更具有情感表现力。

体育是以运动为基础的美学表现,加之舞蹈的美学思想和形式,必然产生出最具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相对于单纯的语言表达,人体的行为能够更加直观和丰富地表达人的情感。体育舞蹈者在台上的每一个振臂,每一个甩头都可以向观众进行情感的传递。体育舞蹈者正是通过每一个动作以及每一个表情来表达自己所要塑造的情感表达,而这种情感表达一定是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甚至能够引起观众思考的。所以说体育舞蹈者所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意境是最高的情感艺术,它能够诱发人们去思考人生、品味生活。

2 体育舞蹈的道德美

前文已经论述体育舞蹈所表现的礼仪文化,而在礼仪文化的驱动下,体育舞蹈散发出独特的道德美。与其它形式的艺术表现生活中的美与丑不同,从主题上来看体育舞蹈表现的是生活、人性和生命美丽的一面,所以在体育舞蹈中我们能够看到的全是积极、阳光的道德表现。而这也是体育舞蹈的重要美学思想之一即通过舞蹈者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阳光。

体育舞蹈的道德美同样需要舞蹈者的动作、表情、气质来展现。体育舞蹈是由一男一女两个人配合表演,表演之间两个人所展现的友爱、合作、纪律、责任和礼仪构成了其道德美的主要内容。舞蹈过程中,男伴和女伴不但要有密切的配合,更要表现出对对方的关心、对舞蹈的热爱以及对观众的责任。忙碌的人们常常忽略道德的存在,而道德却和文化一样是极具力量的,是能够直接震撼人的心灵的。在冬奥会上,我国双人花样滑冰舞蹈选手张丹在意外摔倒的情况下,不顾同伴的劝阻,毅然上场,完成了剩下的舞蹈动作。当会场中再次响起《龙的传人》雄壮的乐曲时,舞蹈者以其坚强的道德品质征服了观众和评委。在这里我们无须辩论花样滑冰舞蹈是否属于体育舞蹈的,我们能够肯定的是体育舞蹈所表现的道德美同样是人性美学中美丽的一朵奇葩。

3 体育舞蹈的韵律美

韵律是指事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结构变化。无论是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还是跌宕起伏的音乐,又或是起承转合的诗篇都能给人以韵律上的美学享受。体育舞蹈的韵律美是指在表演过程中以节奏作为表现基础,结合音乐和动作有规律地反复表达感情,是音乐和舞蹈在节奏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动作流和旋律线构成的艺术形象美感。在韵律中节奏是基础的法则,节奏的变化指挥着舞蹈者的舞步、表情乃至情感的变化。丰富多变的节奏使得体育舞蹈的表演更加富有连续性和层次性。体育舞蹈的韵律美在于舞蹈者结合音乐中节奏和旋律的变化而和谐地释放出所要表现的情感,将情感表达与音乐的节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以,体育舞蹈的韵律美可以从舞蹈者的动作造型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来表现。两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动作造型为情感表达提供了必要的表达平台,而情感表达又是动作造型的指导纲领。体育舞蹈者在表演中,结合着音乐本身的节奏与旋律,翩翩起舞,每一个跳跃、每一次亮相都是体育舞蹈韵律中精心设计的一个停顿,而在这韵律特定的停顿之间便是舞蹈者感情集中释放的时刻。音乐、舞蹈、情感表达,体育舞蹈在这三者的韵律上是一定的,而正是通过这三者之间的互相融合,体育舞蹈才呈现出具有这种艺术形式特殊性的韵律美。

4 体育舞蹈的服饰美

服饰的发展和演变体现着文化的沉积和美学思想的进步。作为一项最具表现力的体育运动和最具运动感的舞蹈,体育舞蹈的服饰体现着不同民族的异域风情和各具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

体育舞蹈种类众多,主要可分为两个项,即摩登舞和拉丁舞。摩登舞是传承于西方早期的宫廷舞而拉丁舞则是通过拉丁美洲的舞蹈改进而成的。两种舞蹈的不同地域背景、民族背景和文化背景导致了两者在服饰表现上的差异。摩登舞的表演服饰传承了古典宫廷舞的礼仪文化和服饰文化,更加注重礼仪和修养的体现,所以摩登舞中男士要穿着深色裤子和外套,内着衬衫和领结,女士则是以白色为主的晚礼服。男女双方如同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在服饰的穿着上尽显礼仪、庄重之美。而在桑巴舞中由于表达的情感更加热情和奔放,所以舞蹈者的服饰相对也更加活泼和开放一些,即男士是紧身裤配长袖衫从而更加突出男性魁梧、豪迈的身材体格,女士则身着典型的南美草裙,更加突显活力四射的拉美风情。

除了样式以外,颜色同样是体育舞蹈服饰美学的重要表现元素。体育舞蹈在颜色的选取上不仅仅需要考虑舞蹈风格的音色还要考虑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如在巴西,紫色表示悲伤,黄色表示绝望。他们认为人死好比黄叶落下,所以忌讳棕黄色。人们迷信紫色会给人们带来厄运。所以,在起源于巴西的桑巴舞中人们一般不会穿着带有明显黄色或紫色的服饰。

结语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美学思想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起源于西方的体育舞蹈不仅以独特的舞蹈形式表现了西方的礼仪文化,体育舞蹈更是作为西方美学的重要载体体现着西方美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从体育舞蹈礼仪文化的内涵表现和美学表现两个方面对体育舞蹈的文化内涵和美学表现进行了解读,以期推动我国体育舞蹈的文化和美学表现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子、李沛立:《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实践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 许广玉:《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 韦广忠、梁宝君:《体育舞蹈教学特点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 王世斌、于秀梅、刘静:《谈谈体育舞蹈特征》,《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5] 黄寿军:《体育礼仪教育及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第4期。

12.学校礼仪文化建设实践探析 篇十二

一、学校礼仪文化建设的现状

1.学生礼仪意识淡薄,礼仪知识缺乏

中小学没有专设礼仪课,学生主要精力用于应试课程和各种技能考级,沉迷于网络游戏、手机浏览的学生也在虚拟世界很少得到礼仪知识的熏陶。 许多学生对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传统礼仪文化知之甚少,对现代交往的礼仪常识也知之不多。

2.学生日常言行举止不够文明,礼仪、礼节、礼貌缺乏现象较为普遍

在家庭,子女不尊重父母;在学校,尊师礼仪、 同学相处礼仪缺失较多。一些学生在公共场所行为粗俗,社交场合因缺乏必要的礼仪素养而举止失当,等等。

3.学校对礼仪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学校礼仪建设实施渠道较为单一,方法简单,基础薄弱;有的学校满足于搞一、两个礼仪教育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实际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让礼仪“入脑、入耳、入心、入行”, 对学生文明行为和礼仪习惯养成的作用有限,难免让礼仪建设落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窠臼。

4.学校礼仪文化教育理念不清、定位不准

一些学校在礼仪教育中片面推崇西方礼仪文化,热衷于现代社交礼仪和商务礼仪培训,只重视礼仪技能训练,忽视礼仪的思想道德素养培育。还有一些学校又偏重于传统礼仪文化地位的恢复,忽视礼仪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如何开展有特色的礼仪文化教育,工作思路不很清晰。

5.礼仪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社会环境尚需时日

一些学生家庭对学校礼仪建设配合不积极,有的家庭不理解礼仪教育,也不能为学生作出礼仪示范,甚至认为礼仪教育是“空的”。社会有关部门推进礼仪建设着力不够,某些影视、书刊挑战公序良俗,少数有劣迹的明星艺人越过礼仪人伦底线等, 也给学生礼仪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学校礼仪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学校礼仪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认为应该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中学生为76.6%,小学生为85%,职校生77.8%,只有占有调查总数5.8%的中学生、8.5%的小学生、 10%的职校生认为没必要进行礼仪教育。然而,在涉及具体礼仪认识上有较大偏差,据某所小学458名学生调查,知道春节哪一天的占74.4%,知道圣诞节的却占82.6%。在两个节日象征物方面,50%以上学生喜欢圣诞老人,远远超过了喜欢我国传统的醒狮、金龙等的比例,65%的学生认为中国人应过圣诞节。青少年学生对礼仪文化的认知令人忧虑。

2.学校礼仪文化建设组织落实不到位

一些学校管理层对礼仪教育这些德育工作远没有达到对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只是在开展行为规范教育、主题活动、班团队活动中进行点状式教育或阶段性教育。据调查,学生对生活礼仪了解的8个选项中,前3位的依次为婚礼、丧礼、节日庆典,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礼仪内容排序在第8位。 这说明礼仪教学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学校礼仪教学课时、教学措施不落实,是学校礼仪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校礼仪文化建设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

礼仪是一种行为文化,不少学校却把礼仪规范只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缺少行为的规范和训练。针对学校组织礼仪训练的多个调查选项,中学有63.5%学生选择了“自己训练”。这说明学校组织礼仪练习和实践是缺位的。礼仪教育不能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就形成了青少年学生中经常出现的“有知识缺教养,有文化缺文明”的现象, 也导致了多年礼仪教育效果不彰。

4.学校礼仪文化建设常规机制没有建立

一些学校受到形式主义影响,出现了“一阵风” 的礼仪教育,上级有关文件一下发,学校就进行单调的文件精神宣传,接下来把某个班级作为典型重点突击,号召大家来学习,于是礼仪教育就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最后请上级领导观摩指导。之后, 热闹的礼仪教育就沉寂下去了。校园礼仪文化要落地生根,就必须弥补学校礼仪建设常规工作、常规机制的不足。

5.学校礼仪文化建设合力欠缺

校园里,部分教师对礼仪教育彷徨观望,甚至质疑,教师的礼仪示范作用不明显,如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热情的尊礼招呼,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等。 一些家庭放弃了对学生的礼仪教化,据某中学的近年调查中发现,有50%的学生不能与父母交流,超过70%的学生与家长发生过争执,58%的学生不会主动向家长认错。学校礼仪教育缺少来自家庭与社会的紧密配合。

三、学校礼仪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强学校礼仪课程文化建设

(1)科学设置礼仪教育课程。课堂礼仪教学是实施礼仪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性质和特点开设礼仪教育课程,要注意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既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兼顾时代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礼仪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和发展规律性的要求。 中学阶段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校会、班会、主题活动等德育活动中。

(2)注重礼仪教材建设。礼仪文化教材是礼仪教育者用于指导受教育者的一切材料。中学礼仪教材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一日常规》的礼仪部分,《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学生文明礼仪》(初中版、高中版)等。小学礼仪教材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礼仪部分、《弟子规》等。校本类礼仪教材由学校根据礼仪教育要求自行编写。

(3)着力提高礼仪教学质量。实施中要做到:1突出重点,选定礼仪教学内容。中学可选“个人礼仪”、“校园礼仪”、“交往礼仪”、“社会礼仪”中某些部分;小学按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分段确立礼仪教学重点内容。2注重实效,改进礼仪教学方法。一些中小学把礼仪教学方法归纳为:视频观摩法、案例讨论法、情景模拟法、讨论实践法、游戏激励法、 激情感染法等。

(4)形成礼仪课程文化建设策略。礼仪课程文化包括礼仪课程的价值和理论、礼仪课程体系和整合、礼仪课程目标和序列、礼仪课程实施和评价。课题组归纳一些学校建设礼仪课程文化的策略有:坚持道德修养与礼仪教学相统一策略,“德辉动于内, 礼发诸于外”;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一致的策略,协调显性教育目标和隐性教育价值目标;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策略,系统掌握礼仪知识, 还要注重礼仪践行。

2.加强学校礼仪活动文化建设

(1)礼仪文化活动。礼仪文化活动:包括礼仪讲座、礼仪征文、礼仪故事会、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演讲比赛、礼仪辩论赛、礼仪短剧、礼仪童谣、礼仪技能比赛、礼仪形象大使评比、礼仪之星评选、礼仪文化节等。经常开展的有:礼仪系列活动、礼仪展演活动、礼仪吟唱活动等。

(2) 礼仪社团活动。中小学成立了许多学生礼仪社团、礼仪兴趣小组和礼仪队,发挥了礼仪社团在学校的示范作用。南宁沙井小学礼仪队由选拔考核的学生组成,接受了礼仪常识和形体方面基本训练后,每周集中训练和表演一次。礼仪队以表演形式向师生形象地展示每周礼仪教育内容,让学生们学有方向,做有榜样。

(3)礼仪服务活动。礼仪服务实践多种多样,许多学校以传播礼仪文化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优质的礼仪服务。

(4) 典礼仪式活动。学校典礼仪式活动是校园礼仪活动的一种。狭义的典礼仪式指学校的开学典礼、校庆庆典、升旗仪式、毕业典礼及成人仪式等。 众多中小学启动了“八礼四仪”主题教育活动,高度重视发挥开学典礼、青春典礼、成人典礼和毕业典礼四项仪式在塑造校园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加强学校礼仪训练文化建设

(1)学校礼仪示范训练。进行礼仪骨干训练,对全体学生礼仪训练发挥引导和辐射作用。1校级礼仪社团的训练。中小学礼仪社团注重了基本礼仪的练习和行为规范的示范。2学校礼仪训练营的训练。一是普及礼仪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二是重视日常训练,培养良好气质。开设礼仪实训和形体课程。 三是开展服务活动,内化礼仪要素。

(2)学校礼仪普及训练。它包括:1礼仪内化训练。将礼仪规范内化成自身素质,达到知行统一。2礼仪重点训练。以“规范语言、规范课余活动、规范队列”三个基本内容为突破口进行礼仪训练。3礼仪模拟训练。它是指教师按照礼仪训练的目的和要求,设计模拟情景、环境人物身份等指导学生进行礼仪训练。可分为:个人模拟训练、二人模拟训练、 多人模拟训练。4礼仪生活训练。它是把礼仪规范和礼仪行为训练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落实到日常行为各方面,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主动践行。5礼仪社会实践训练。社会实践是礼仪训练的大课堂,一些中小学采用社会行动法、 角色扮演、社会互动法、社区体验法等丰富了礼仪训练的模式。

(3) 学校礼仪养成训练。礼仪素质的养成要特别注重:1礼仪巩固训练。许多中小学校把礼仪训练与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生活、 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练习、一次次礼仪强化进行巩固训练。2礼仪矫正训练。如某校矫正小学生升旗肃立、早晨向老师问好行礼方面的松散动作,每天检查、纠正、训练,不规范当场矫正,指导进行训练,直到动作规范为止。3礼仪激励训练。激励训练有自我激励和群体激励。自我激励,如警牌提示、格言激励、榜样激励、比赛竞争。群体激励,如在全市中小学评选“礼仪之星”、“礼仪标兵”、“礼仪示范班级”等。

(4) 学校礼仪训练评估。学校礼仪评估可分为规范评估和随机评估。1规范评估。学校礼仪评估的内容,尽可能“小”、“近”、“实”、“有序”,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简明可行,形成系统。礼仪评估的方法,可每学期或每年举行一次,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主任评价等,也有日日查、周周评、月月总结的大密度评估的方法。2随机评估。如某市教育局对中小学校、年级、班级礼仪情况进行随机评估, 或者暗访式评估,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加强学校礼仪环境文化建设

(1) 学校礼仪物质环境。礼仪物质环境是一种礼仪文化景观,是学校礼仪文化的积累和沉淀。1礼仪示范形象布置。2礼仪提示语的布置。3礼仪规范要求布置。4正容镜布置。5其他礼仪物质环境布置。

(2)学校礼仪人文环境。校园礼仪人文环境里, 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要培训教师的礼仪修养,组建一支能够进行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队伍。 校园礼仪人文环境里,家长和家庭环境也形成了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礼、家规、家训, 有助于学生礼仪行为培养。

(3)校园礼仪网络环境。开展网络礼仪教育,指导学生文明参与网络活动,矫正不良网络行为,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帮助他们学会正确使用和对待网络。一些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礼仪网站,建设礼仪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上传礼仪图片、视频、漫画作品、著名礼仪专家讲座和礼仪推荐书目等,以学生喜欢的信息接受平台和终端来传播礼仪知识和礼仪实践的成果。

5.加强学校礼仪展示文化建设

学校礼仪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外显的行为文化。 礼仪文化展示可分为礼仪大赛展示、典礼节庆展示、日常生活展示等。

(1)礼仪大赛展示。1年级、级部礼仪大赛展示。 如某中学在班级礼仪建设基础上,组织年级礼仪大赛,表演微笑、鞠躬礼、握手礼、引导礼,动态展现站姿、坐姿、走姿礼仪等。2全校性礼仪大赛展示,体现礼仪实践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精彩纷呈。

(2)典礼节庆展示。其中有:1学校典礼节庆展示。在中小学的校庆、运动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中,常常以礼仪学生的大方端庄的引导和解说,展现了学校的礼仪风采。2社会典礼节庆展示。无锡市的中学生承接了2002年无锡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礼仪服务,各项礼仪任务圆满完成,打造了学校新的名片。

上一篇:《小红帽》新编下一篇:埔筏小学安全工作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