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微型课教案

2024-09-23

七年级数学微型课教案(精选10篇)

1.七年级数学微型课教案 篇一

认识钟表练习课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86-87页练习题 【课程标准描述】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巩固学生完整说出钟面上有什么。

2、通过闯关练习题,巩固整时内容,能正确读出、写出整时。

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重视珍惜时间好习惯的养成。【学习重点】整时的认读方法和记录方法。【学习重点】特殊时刻的认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巩固学生完整说出钟面上有什么来评价目标1。2.通过闯关练习题,巩固整时内容,能正确读出、写出整时来评价目标2.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重视珍惜时间好习惯的养成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练习。(评价目标1)

(一)拨钟游戏

1.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小结:时针和分针,12个大格,12个数。

2.教师拨钟,学生说时间。3.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

(二)想一想,拨一拨,感受“快到”与“刚过”。这是什么时间?怎样说就更好一些。(评价目标2)

1.钟表模型先拨出2时,请学生认真观察,继续拨动分针,问:“还是2时吗?为什么?”之后板书:“2时过一点儿”。

2.继续拨动分针,不断问:“快到3时了吗?快到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3时了”

3.练习巩固。

(三)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评价目标2)1.钟表模型先拨出1时,请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拨至2时,问“过了几个小时?”板书“过1小时”。

2.学生拨钟,练习过1小时是几时。

二、情景导入:尼莫闯关

看,这是谁?

尼莫是一条正义而且勇敢的小丑鱼。今天他要在规定时间完成闯关任务,你愿意帮助他完成任务么? 1.第一关: 看时间画出缺少的时针和分针,并写出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学生书写)。(评价目标2)

2.第二关:快乐的周末(评价目标3)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联系自己周末的生活实际来想一想,自己每个时刻都在做什么?帮助小朋友找出活动发生的时间吧!(小结:以后我们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周末时间。)

3.第三关:看图解决问题(评价目标2)出示龟兔赛跑图。

龟兔赛跑,请大家做小裁判。谁赢了?你是怎么想的?

4.第四关:找规律。(评价目标2)

认真观察,前面的钟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有什么变化规律,最后的钟表怎么表示?

5.第五关:拨一拨(学生操作钟表)。(评价目标3)

我们从9时开始在公园里玩,11时结束,我们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 尼莫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任务,快看,他摇摇尾巴对同学们表示感谢呢!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习目标检测】

1.同桌互相说一说,钟面上有什么?

2.妈妈的一天

3.按顺序将小明的周天的活动与时刻连起来

4.圈出正确的答案。

5.按规律画出时针和分针。

2.七年级数学微型课教案 篇二

1.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

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3.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重点: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游戏对双方公平的认识.教学难点:游戏公平性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分四组做游戏:

下图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6个相等的扇形,利用这两个转盘做下面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1)甲自由转动转盘A,乙同时自由转动转盘B;

(2)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几,就顺时针走几格,得到一个数字,(如转盘A中,如果指针指向3,就按顺时针方向走3格,得到数字6);

(3)如果得到的数字是偶数,就得1分,否则不得分;

(4)转动10次后,记录每次得分的结果,得分高的为胜.想一想:这样的游戏对双方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二、议一议:(题见课本)得到结论:

对于转盘A,“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这个事件是必然的;

对于转盘B,“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这个事件是不确定;由于转盘A、B使“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相同,所以这样游戏对双方是不公平的.

通常用1(或100%)来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表示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图表示如下:

三、按课本做一做内容做游戏,并画图表示

小结:

1.通过做实验知道三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2.怎样评价一个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

教学后记:

3.七年级数学微型课教案 篇三

一、教学角度:析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评析。

二、主要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情况。2.就课文的语文常识、字词、情节内容进行质疑问难比赛。3.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析读”--评点式阅读。

三、析读训练实施过程:1.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读课文中编者写好了的对课文的评点。2.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老师也同样配读课文中的评点。3.教师讲解:我们应学习课文的评点方法,把它运用到阅读中去,就是一种“评点式阅读”的方法。如课文对第一段是这样评点的:“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我们还可以这样评点:“文章开门见山,点出两狼,扣人心弦。”“‘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可从用词造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性格特点、故事波澜等各方面对课文的`各段进行分析、评点。4.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教师组织交流。5.互读互“评”:一组读,二组评点;二组读,三组评点……读读评评,评评读读。

4.七年级数学微型课教案 篇四

王晓宏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非常感谢为我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完全平方公式。

以下我就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第一方面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第三方面教学设计,第四方面说课小结。

一、教材内容的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代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基础上的拓展,而且公式的推导是初中代数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通过对公式的学习来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且在以后学习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勾股定理及图形面积计算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内容共安排两个课时,这次说课是其中第一个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经历完全平方公式的探求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熟悉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求简意识、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树立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完全平方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判别要计算的代数式是哪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四)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一)学生学情的分析

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化能力有限,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推导过程、结构特点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突出完全平方公式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基本形式,并用语言表述其结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化能力。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

1、说教法:由本节课实际,我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和交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并采用小组讨论,大组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2、说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材处理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将以“扩建后的正方形广场面积是多少?”这个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关于两数和的平方公式通过实例、推导、验证几个步骤完成。关于两数差的平方公式,将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思路,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理解,然后再归纳方法,再通过分层次练习,加以巩固。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在复习整式乘法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 b 米。形成四块 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广场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情景出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运用数学的能力。我选择用填空形式引导:

⑴ 四块面积分别为:、、、;

⑵ 两种形式表示广场的总面积:

① 整体看:边长为 的大正方形,S= ;

②部分看:四块面积的和,S=。

在学生探究出(ab)2a22abb2的基础上,提问:你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吗?

222(ab)a2abb设计意图:学生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出并说出每一步运算的道理。让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在从代数角度推导公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提问:如果将该正方形田地的边长缩减b米,则其边长又为多少?面积呢?

要求:让学生分组动手拼图:用手头的彩色纸,在原有的正方形广场上,拼出现在的广场,探究其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及其内在联系,体会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合作、相互交流)

222在学生探究出(ab)a2abb的基础上,提问:你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吗?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鼓励算法

22多样化,尤其是对(ab)[a(b)]这种用已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应给予肯定。

3、观察特征、深入探究

222222(ab)a2abb(ab)a2abb在学生自主探究出和这两个公式,并明白其几何解释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

问题:① 这两个公式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②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两个公式吗?

顺口溜强化记忆: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两倍中间放,合是加差是减。

设计意图: 教材对这两个公式的语言叙述比较抽象,理解有一定难度,为此结合两个公式的特征,可用顺口溜强化记忆。

4、范例解析,深化新知(1)、探求规律,注重双基

例1:给出一组简单的习题,对照公式,模仿练习。(口答)(1)(a5)2(2)(y7)2(3)(3x)2(4)(2y)2(5)(x2y)2(6)(10ab)2

x(7)(3y)2(8)(2x3y)2

2让学生通过口答明确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一般步骤:(1)确定首尾,分别平方;

(2)确定中间系数与符号,得到结论。

练习1: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法则的理解,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以下练习:

①(2x3y)2 ②(2x3y)2 ④(3)2 ⑥(13x)(3x1)

t3六个小组选代表回答问题。

考虑到运用法则,解决问题

练习2: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何改正?

①(ab)2a2b2 ②(ab)2a2b2(a2b)2a22ab2b2 设计意图: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作及时的预防。(3)、发散练习,勇于创新 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1)992(2)100.12(3)10

22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可让同桌相互出题,比一比,再次体会公式的妙用,实现了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性认识。

设计意图:基本的数学运算是数学知识最直接的应用,也是学生体会公式“优势”的最佳实例。上题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也获得了升华。

4、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乘法的两个公式: 我们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是任意代数式;公式的结果有三项,不要漏项和写错符号

5、作业布置延伸新知

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分层要求。必做题是基础训练题,全体同学必须完成;选做题是提高训练题,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

设计意图:作业布置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说课小结

我将本节课定位为探究式教学活动,通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反思等,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

5.七年级数学微型课教案 篇五

分析

教学目标:、认识“宿、寺、恐、危、辰、惊、敢”7个生字,正确书写“危”。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引导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引导谈话法,品味语言、诵读体会法。

学法:朗读法,观察法,图文对照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夜宿山寺》。

(1)读题,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2)解题意

a从题中你能看出这首诗所写的时间是---,地点是---。理解“宿”的意思。

B.说说题的意思。(晚上“我”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请大家心里想着题目的意思再读一遍题。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

.师: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师: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宿、寺、恐、危、辰、惊、敢”。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

(1)出示“危楼”。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危楼高百尺”。

(2)出示“星辰”。读好前鼻音和后鼻音。通过图片理解“辰”就是太阳、月亮、星星的总称。——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手可摘星辰”。

(3)出示“不敢”。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敢高声语。”

(4)出示“恐、惊”。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诗句“恐惊天上人。”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教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出诗的节奏。

(1)师: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配音范读)

(2)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给老师一点掌声吧!告诉你们一个读好古诗的窍门:读得时候要注意停顿。老师刚才就是在这些地方注意了停顿,而且读得声断气连,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3)现在大家试着再来齐读一遍古诗。

三、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初知大意

学习第一、二句

(真是聪明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掌握了读诗的诀窍。你们读得这么好,诗中有一个字急切的想来和大家打招呼。出示“危”的小篆)

(1)字理识字“危”

(猜猜它是哪个字?它是“危”的小篆体,上面是一个人,中间是山崖。本义指人站在山崖上心里很害怕,说明这个山崖怎么样?所以“危”就是高的意思)

(2)指导书写

a观察

b范写

学生练写

d展评

2我们已经知道了危就是高的意思。现在请同桌合作交流,看看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楼的高。

(1)高百尺:“高百尺”是不是说这座楼真的有一百尺高呢?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首诗学过没有,是谁写的?你能从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吗?

(2)摘星辰

如果你站在这么高的楼上,看着满天一闪一闪的星星近在眼前,你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辰,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形象的表现出了楼之高。多么奇特的想法啊!

(3)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带着动作读一读这两句诗。

2学习第三四句

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应该高声吟诵一番,可他却……

(1)出示第三四句。学习生字“恐、惊”。谁能用“恐”和“惊”各组一个词语。(老师最欣赏刚才几位同学组的词语。给“恐”组的是“恐怕”,给“惊”组的是“惊动”。其实和“惊动”相似的还有一个词“惊扰”,今天我把这个词送给大家。)(看看老师给它们组的词语。老师给“恐”组的是“恐怕”,给“惊”组的是“惊动、惊扰”。今天老师就把这些词送给大家。)这也是“恐”和“惊”在这首诗中的意思。让我们齐声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2)朗读指导。(李白是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天宫中住着许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3)生齐读这两句诗

四、诵读积累

.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与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老师描述一个画面,看看你们能不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一句与这个画面相对应。

2.师:大家找得可真准啊!可是调皮的星宝宝还想进一步考考大家。他们把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藏起来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3师:现在星宝宝把所有的字都带走了,你能根据这幅图,把他们全部找回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配音乐读)

(设计意图: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五、拓展

“诗仙”李白很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作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他的诗,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吧!

出示古诗《秋浦歌》

.找出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

2.在拼音的帮助下生齐读。

(设计意图:《夜宿山寺》和《秋浦歌》这两首古诗都是李白写的,都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拓展这首古诗增加学生同一作者的古诗积累。)

六、总结

这节我们学习了古诗《夜宿山寺》,今天回去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背会,并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作业

板书:

8夜宿山寺

(唐)李白

微型《夜宿山寺》教学设计及教学点评

高百尺

6.七年级数学微型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做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3.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5.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准备:

三角尺、小棒、纸、钉子板、线、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看:(多媒体演示:带着红领巾的喜羊羊,一只手拿数学课本,另一只手腕上戴着一只表)师:喜羊羊今天非常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本领: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找一找

师:喜羊羊手上拿着什么书?你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角吗? 师:请你说。师:请你说

多媒体演示数学书封面上的角

师:大家看屏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角。

师:喜羊羊也是一位光荣的少先队员呢。你能找到红领巾面上的角吗?

让学生指出红领巾面上的角。(多媒体边演示)

师:我们再看看喜羊羊手上还戴着什么? 师:你能找到表面上的角吗?

(多媒体演示表面。请学生指出手表上的角。)师:小朋友你们可真聪明,对,这些都是角。(多媒体演示:隐去三件物品显出三个角。)

师:为了区别于其他平面图形,通常我们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

2、摸一摸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三角板,我们来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摸一摸角的顶点处)师:对,尖尖的地方我们可以叫它“顶点”。(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顶点)师:再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再让学生摸一摸角的两条边)师:直直的,我们叫它“边”。(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边)师: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让学生分别指出第二、第三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辨一辨(想想做做第1题)

师:喜羊羊的好朋友也来了,他们画了一些角,你们看看它们画的对吗?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如果是角,要说出理由,如果不是,也要说出理由。)

5、数一数(想想做做第2题)

师:你们表现真棒!喜羊羊邀请大家去他家做客,你们愿意吗?(多媒体演示出喜羊羊家的外景)

师:糟糕,喜羊羊把开门的密码忘了,怎么办?你们愿意帮它找密码吗?(多媒体出示喜羊羊家窗户、屋顶和门的边框图形)

师:只要你们能正确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就能知道密码了。

(师:指导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一找身边物体上的角吗?)

6、试一试

师:真棒,门打开了!咦,桌子上有什么呢?哦,是一个角!

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可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师:我们来一个比赛好不好?

师:我先做一个角。你们能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 师:请你说说看,你是怎样做到的? 师:能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吗?

师:请你说说看,你是怎样做到的?

师:看看活动角下面还有什么?

师:你能找到像老师手上这个样子的三角板吗? 师:(取一名学生找出的三角板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介绍重叠法(想想做做第4题)师:刚才我们比一比角的大小,有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一眼看出,我们就要用重叠法来比较了。

师:喜羊羊家的墙上挂着3个钟面,这3个钟面上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多媒体演示,想想做做第3题)

7、游戏时间:

刚才大家表现很棒,喜羊羊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

游戏要求:(指名学生读)小朋友,你们好!刚才你们认识了角,现在我为大家准备了吸管、小棒、纸片、钉子板和线等材料,请你任选一个你喜欢的材料做一个角。加油吧!(让学生各自选用吸管、小棒、活动角、彩色纸等物品做一个角。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作品。)师:请第一小组来展示一下。师:第二小组你来。

这是刚才这个小朋友用纸做的角,你们能用长方形纸片做一个角比这个角大吗?

三、小结全课,拓展新知

师:喜羊羊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学本领很开心,你们开心吗?谈谈你的收获。师: 小结

7.初中七年级写字课教案 篇七

内容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前五课笔画练习和第六、七课随形结字与横竖变化的基础上,来学习独体字结构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对称均衡、重心平稳的知识与书写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独体字笔画虽然连接在一个单体,但笔画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应该对称均衡、重心平稳。

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独体字笔画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对称均衡、重心平稳的书写技能。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以自主合作的方式习字方法。

4、体验汉字字形均匀平整之美,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体验到独体字笔画虽然连接在一个单体,但笔画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应该对称均衡、重心平稳的道理。

2、初步学会独体字笔画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对称均衡、重心平稳的书写技能。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独体字笔画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对称均衡、重心平稳的书写技能。

2、针对提供内容运用书写规律进行创作。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说明本课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体验:独体字笔画虽然连接在一个单体,但笔画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应该对称均衡、重心平稳的道理。

1、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同一汉字不同字形的字(每字三种形态,分别是符合美学规范1种字形,不符合美学规范2种字形)。

火、央、乐、文、义、耳、内

2、指导学生逐个评议分析:

① 你认为在一行字中,哪一个字最美?为什么这样说? ② 你认为在一行字中,哪一个字最不美?为什么这样说?怎样修改才能让他美起来?

③ 教师在黑板上逐条记录学生发现的美学规律。

3、教师总结:对称均衡、重心平稳的规律。① 火――左右对称 ② 央――左右均衡 ③ 乐――把握中线 ④ 文――上下对正

⑤ 义――撇捺伸展 ⑥ 耳――间距均匀 ⑦ 内――布白均匀

三、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独体字笔画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对称均衡、重心平稳的书写技能。

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汉字加点画部件(见下发资料)。教师提供以下21个汉字的缺笔字形:

①火、父、业、其②央、公、女、发③东、不、求、来④文、主、支、方、⑤义、更、水、及⑥耳、言、世、州⑦内、母、曲、井

2、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书写姿势正确。

3、学习小组对加部件后的完整汉字相互之间交流、评议

4、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加部件后的完整汉字。

5、师生根据对称均衡、重心平稳的要求评议。

6、指导学生临摹(课本P3页中选字。每生临摹10分钟左右。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书写姿势正确)。

7、组织学习小组间相互讨论、评点临摹作品。

四、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创作(见下发资料)。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书写姿势正确。

五、组织学生总结交流书写体会。

1、你学习了本课后有什么收获?

2、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3、还在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六、教师抽样点评作业。

8.七年级思想品德优质课教案 篇八

说 课 稿

说课时间:2011年12月1日 说课教师:杨德荣

说课课题:第三单元 第九课 地球的叹息 第一节 第一声叹息

一、说目标:通过对地球的第一声叹息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球的第一声叹息的原因。

二、说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怎样保护地球上的植被。

三、说方法:采用讲授法、观察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1、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一是地球上存在自然美丽的画面;一是地球环境遭受污染的画面)的对比,导入地球的第一声叹息是植被遭受破坏。

2、分析地球植被遭受破坏的原因。

3、让同学们讨论地球植被遭受破坏带来的后果。

4、最后让同学讲讲地球植被遭受破坏后人类的感受和补救的办法

五、布置作业:预习第二节,地球的第二声叹息。

9.七年级上册历史15课教案 篇九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5分钟)

导学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

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5分钟)

导学3、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5分钟)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5分钟)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情况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当堂训练(15分钟)

〖单项选择〗: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下列不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产活动的是()

A、种植粟、黍等农作物B、已经挖掘水井C、制作简单的乐器和原始音乐D、饲养家畜

3、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遗址在()

A、云南元谋B、西安半坡C、陕西蓝田D、浙江余姚河姆渡

4、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是()

A、元谋人B、河姆渡人C、大汶口人D、半坡人

5、同属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和山顶洞人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题〗:

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过着的生活。

2、原始居民会制作简单的和原始。

3、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石器。

4、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会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有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雏形。

〖连线题〗:

1、半坡原始居民A、种植水稻,生活在长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B、出现了贫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蔬菜

〖列表题〗:

刚才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的基础题目,现在关上课本,考考你的对比能力

名称

项目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所在地区

粮食品种

出现时间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10.七年级数学微型课教案 篇十

荔枝小学:杨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折叠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通过实践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折、画、制作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彼此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欣赏并体会对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与成轴对称的概念,识别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三、教学难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学。

师:自从走进数学世界以来,我们就一直体会数学带来的 美和乐趣,今天,我们将欣赏并探求一种新的数学美——对称美。(揭示课题,播放千手观音视频)

(二)探索新知 1.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在引入的基础上,由多媒体展示轴对称图形,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最后教师完善定义,加深理解。

2.联系生活,突出重点

(1)明确定义之后,设计活动一:首先请学生列举一些轴对称图形,再让学生在矩形纸上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2)练习

下面路标有多少个是轴对称图形?

(3)动手操作、巩固提高

活动二:拿出准备好的图片找出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并通过折、叠、画的方式找出图形的对称轴,你会发现什么?

生:自述总结。

师总结:a.轴对称图形有的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由此可见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对称轴;b.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要画成虚线。

3、类比观察,形成概念

活动三:动手制作墨水画。老师利用墨水画得出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生自我总结然后老师小结)

(三)课堂练习

采用游戏闯关的形式呈现,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由生总结)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轴对称

↙ ↘

上一篇:彩云衣教学设计下一篇:春天惆怅和落寞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