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体育教案(共7篇)
1.小学五年级下册体育教案 篇一
五年级体育教学计划分析
(A)学习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体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运动意识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有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和运动方法,但这个阶段的学生穷,不能很好地掌握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位,其运动技能稳定。因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体育活动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运动技能,并愿意参加活动,对于这些情况对五年级课本做了以下分析:
本书的目的: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体育健康教育给学生,提高学生健康,提高体质,促进道德,智力和身体发展,提高全国的素质放置基础。
本书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展主动性,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行为,表现出对学习的意愿和对体育活动的强烈兴趣,以及有自我渴望和热情体验体育活动的活动 移动的乐趣。
(2)让学生学习田径,体操,球,民族传统运动,节奏活动和舞蹈的基本技能,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体能,提高基本体力活动。
(3)培养活泼开朗,积极,友好,团结合作,竞争激进,进取精神,勇敢,顽强,不傲慢,失败不沮丧,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其他精细品质。
1,教学内容
A,体育保健基础知识
B,队列和体操
C,节奏活动和舞蹈
D,田径
E,体操
F,小球
G,广播体操希望帆
2,重重困难 在上面七点内容上,a,d,g作为关键内容,其中d,g很难。体育医疗保健知识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运动与保健教育结合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体育教育的理论教学主要是通过易于理解,使学生了解表面体育运动的保健知识。而第九集广播 学生不会做,应该作为关键内容,组织课堂教学,在教会内一个月。
教学措施
1,教育学生爱中国共产党,爱祖国,逐步提高身体的主动性,关心自己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2,运用对学生的独特影响,学生的审美文明行为,逐步完善和培养学科,尊重他人,团结友谊,互助等集体意识和良好的风格。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注重培养,激发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能力。
4,特别是加强无线电体操的教学。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应加强体育发展,加强课堂三基础教学,往往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两个方面的热情,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首先,老师:
1,仔细准备课,仔细写课教案,不准备课,没有课程计划不上课。
2,认真学习贯彻纲要,学习材料,明 教材和任务的目的,掌握教材,难以清楚本课的教学任务,完成教学原理,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的任务数量。
3,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场地,设备和教学设备,教师不允许缺勤,扔教训因某种原因不能上课,必须由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做得好。
4,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课程标准的任务。
5,教学原理,使用教学方法,从加强学生体质,根据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密度和锻炼。
6,注意干净整洁的仪表,慷慨大方,态度严肃,自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三分钟前上课为好衣服。等待类中的类。
7,做好本学期学生的学生运动成绩考核评估,注重信息的积累和保存,定期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指导和完善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8,教学充分发挥体育会员,团队领导和活动家的作用,经常做他们的训练 培训工作,使他们真正发挥教师助理的作用。
9,教学应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严格的安全措施和要求,防止伤害事故发生时及时向领导报告并妥善处理。
二,学生: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有意识良好的体育。注意听,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基础知识和科学练习方法,逐步发展自觉运动的习惯。
2,在体育方面,衣着要轻,整洁,做穿轻便运动鞋类,不用钢笔,刀等,提前根据教师的要求,等待指定地点在班上。当团队做得快,安静,气
3,不是没有理由缺席,不迟到,不提前退休,遵循命令,遵守教室的规定。
4,在课堂上严格执行教师的要求,未经许可不得移动设备教导老师严格执行保护措施的规定。
5,关心运动器材,不故意损坏各种运动器材及用品,放学后根据教师的要求退还各种设备。
2.小学五年级下册体育教案 篇二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自测题 篇三
一、看拼音写词语。(6分)
羊群走到哪里都像是给无边的绿()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
),不用墨线(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
)。
二、填空。(11分,一空一分)
1西部,祖国地图上神奇的土地!本学期第一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那里别样的景致,如果有机会,你想去那儿看一看_____。
2四大名著里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是_____,书中有个军师智多星叫_____。
3我们的祖先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现在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来传递信息,真正做到了快捷方便。
4看到你的同学小明整天沉溺于网络无心学业,请你用一条名言劝说他珍惜时间:_____
5徐庶进曹营_____
6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_____
7“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来自于_____,后来用来称赞_____
8为了让同学们养成随手关好水龙头的习惯,学校将在各个水池上方贴上宣传标语,请你写一条:_____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一题一分)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陈述句)
2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_____。(将句子补充完整使之更形象生动。)
3()能捐出70元钱,()能帮他们挖一口井。(填合适的关联词。)
4《西游记》是四大名著。(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5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肯定句,意思不变)
四、判断题。(8分)
1“美伦美奂、莞尔一笑、迫不急待、铤而走险”这四个成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
2剧本这种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3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一个吝啬鬼严监生的形象。(
)。
4,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足汽车。(
)
5,“走了许久,远远地望到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破折号表转折。()
6“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说的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7国外有一家钟表公司的广告是: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这说明他们的维修人员非常不敬业,工作不认真。(
)
8“折”是个多音字,“折本”时读“zhe”。()
第二部分阅读鉴赏(35分)
一、古诗词赏读。(10分)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_____。
1将此词补充完整。(1分)
2这是_____朝_____ 的作品。(2分)
3,“清平乐”是_____,“乐”读_____ 。“村居”是_____。(3分)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相媚好:_____
亡赖:_____
5作者最喜欢小儿,为什么?(1分)
6在这首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你能再写出两句写儿童生活的诗句吗?(1分)_____。
二、课内阅读。(10分)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曾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1这个片断选自于____的_____。(2分)
2诸葛亮是作者极力赞美的一个人物,他料事如神,心思灵巧得到了神奇的地步,可以用“_____”成语来形容他。(1分)
3从哪儿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在文中划上波浪线。(1分)
4诸葛亮为什么要下令将“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1分)
5他为什么又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1分)
6曹操为什么不敢派兵出来?(1分)
7诸葛亮为什么敢“饮酒作乐”?(1分)
8在小说中,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你认为他是“神”吗?为什么?(1分)
9你还能写出一个出自于这部小说的一个故事吗?(1分)
三、课外阅读。(15分)
母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3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3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5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畜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3斤,放在牛的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出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它们掉转头,慢慢地往回走……
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上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的热泪。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戛然而止
骂骂咧咧
皮开肉绽
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
2为什么“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却“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2分)
3“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中的“它们”指_____,“这般”指_____ 。(2分)
4文章第三段中,从描写角度看,“鲜血沁了出来……显得分外的悲壮”是对老牛的描写,表现了老牛_____;“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运水的战士违规取水,这是对老牛的描写,有力地表现出老牛的_____ 。(2分)
5第四段中“没等主人吆喝……慢慢往回走”照应了第二段中的哪个语句?请在文中用横线标出来。(2分)
6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_____(1分)
7读了此文,我们深深为伟大的母爱而感动,作为孩子,永远也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正如那两句歌颂母爱的千古名句所言“_____,_____”。(2分)
8我们在为老牛无私的母爱感动的同时,也深为祖国西部严峻的缺水形势而忧虑!但愿地球上的水资源能得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保护!请你写一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一起保护水资源(2分):_____
第三部分作文(35分)
从小到大,你一定经历过许多“错”的时候,或许是做错了题,或许是出门走错了路,或许是说错了话,或许是做错了事……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错,才使你认识到了对,才有了今天的成长。哪次错或哪些错令你特别难忘?请把它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书写规范整洁。
4.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四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六 年 制 小 学
数 学 第 十 册 教 案
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简单的统计
(一)8课时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5课时左右 2.求平均数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机动1课时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15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8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约数和倍数 17课时左右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课时 2.能被2、3、5整除的数 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3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 5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0课时左右 1.分数的意义 6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 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 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2课时左右
(六)总复习5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
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6.约分和通分。7.分数大小的比较。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方法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分组整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教学用具 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姓名 王兰 刘方 张欣 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143 140 142 144 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课题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复式统计表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教材中有说服力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教学用具 投影仪和放大的例3 统计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出示。
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数学组:男生14人,女生8人。航模组:男生13人,女生4人。生物组:男生7人,女生12人。美术组:男生12人,女生12 人。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美术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生物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数学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生物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2.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每张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
(2)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用这四张统计表是否方便?有无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
显然用这四张表比较不方便,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讨论
(1)把这四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要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组的情况,也就是分几个组;另一个是各组的人数情况,也就是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的人数。)
(2)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用投影一部分一部分地显示)
(①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②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学生性别和合计;③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2.小组合作实践
①让学生翻开书第8页,小组合作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填写第9页上的第(1)~(4)小题。②填好后回答: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外?
三、课堂实践
做第9页的“做一做”首先让学生口述怎样填写;再让学生独立去填;最后回答:从这张表中你能看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①今天学习的内容;
②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的第1、3题。
课后反思: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2.求平均数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重点 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用具 投影仪(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2)必须要知道什么?(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列成综合算式是(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 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 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列成综合算式是:(2.5×12+3×11+3.2×10)÷(12+11+10)=95÷33
≈2.9(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的第2题。
2、练习三的第1、3、4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掌握统计的步骤(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会认识统计表、会填充统计表。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教学准备 投影片(仪)教学过程
一、边练习边复习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3.求平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习四的第4题。课后反思:
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题一: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要求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用具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0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并将教材第169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观察后回答: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2.实验
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 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2.练习五的第2题。3.练习五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题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要求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教学用具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2页的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投影仪。②学生准备: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投影显示)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2、填好表后请回答:(投影显示)(1)什么叫做棱?(2)什么叫做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1)观察并回答:
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
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投影出示)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正方体
(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正方体是由 个 的正方形围成的 图形。正方体也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正方体也有 个顶点。
(4)做第22页的“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首先将复习与新课的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 12 8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 12 8 都是正方形 都相等 都相等
(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
(2)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投影显示)
长方体
正方体
三、课堂实践
1.练习五的第5题。2.练习五的第6题。
3.练习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口述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的的长和宽,再让学生观察后归纳出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1)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五的第8题。
2.练习五的第9*、10*题。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课题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这个长方体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解法
(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解法
(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2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1、2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七、课后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3、4题在作业本上。
课题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正文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
或者
× 6 =9×6 =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 表示2个3相乘。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课题一: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要求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教学重点 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3)做第30页的“做一做”。2.教学体积单位。(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投影显示第31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题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学生准备: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 = 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课题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教学要求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教学重点 理解底面积。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2)长方体的体积=。(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 = 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课题四: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 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如教材第37页的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③正方体体积=。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正方体 棱长 1分米 = 10厘米
体积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38页的表)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出示例5。(投影显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解法一:
2.2×1.5×0.01=0.033(立方米)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解法二:
2.2米=22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三、课堂实践
将练习八的第1、2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八的3、4、5题。
课题五: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②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③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重点 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 容纳1升液体的量杯和1000毫升液体的量筒各一个。一个长20厘米、宽18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纸盒和木盒各一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2、一个长方体纸盒,它的长是2分米,宽是1.8分米,高1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索研究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老师将长方体纸盒的盖子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
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的容积,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在这里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2)学生举例。①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容积?②从大家举的例子看,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它才有什么?如果一个长、正方体铁块,它们有容积吗?(板书:容积)(3)容积的计算方法。
师: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师:这是为什么?(出示一个木盒)
2、教学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1)翻开书第40页,让学生看第三自然段。板书:升 毫升
(2)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1升=1000毫升。(3)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3、应用。
出示例6,指一名学生读题。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第40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题、第2题;练习八的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思考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8、9、10题。
课题六:表面积和体积的对比
教学要求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分清表面积和体积各自的计算方法以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重点 分清这两个概念和各自的计算方法。教学用具 一个可以展开的长方体纸盒。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节课我们就对表面积和体积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拿出一个长方体,观察并回答)(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体积指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长方体纸盒先拆开展平演示给学生看,再重新围起来,形成一个长方体,并板书)表面积:是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
体积:(是6个面围成的)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2)表面积和体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面积单位有:、、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常用的
体积单位有:、、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3)计算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需要测量哪些长度?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
体积=长×宽×高
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2、应用。
出示例7,学生独立审题解答后并让学生自己讲讲为什么这样做,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44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九的第3、4、5题。
三 约数和倍数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课题一: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1)23÷7=(2)6÷5=(3)15÷3= 11÷3= 1.8÷3= 24÷2=
2、观察并回答。
(1)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 ②商必须是整数 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 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2)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 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3)在复习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 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3.做练习十一的第2题。4.做练习十一的第3题。5.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6的倍数有。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课后反思:
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学习掌握概念。
课题二: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求法
教学要求 ①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②使学生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知道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③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教学用具 教师和学生都准备一套教学用的奎逊耐彩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下面的数中,哪些是12的约数,哪些是2的倍数?1、2、3、4、5、6、7、8、9、10、11、12、13、„„
12的约数有:。2的倍数有:。
师:上面我们找出了12的约数和2的倍数,如果不给你这些数你能求出12的约数和2的倍数吗?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求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研究例2。
(1)思考并回答:求“12 的约数有哪几个”就是求什么。(2)从摆彩条的规律中找方法。
①从小往大找,看哪些相同的彩条正好摆出12。②一对一对找,看这些相同的彩条是否正好摆出12。③得出12的约数有:1、2、3、4、6、12。并用图表示: 12的约数 1、2、3、4、6、12 ④比较:哪几种方法好?(3)尝试练习。
做教材51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做完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4)观察并回答:(观察例子和练习)
一个数的约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多少? 2.小组合作,学习例3。
(1)思考:求2的倍数有哪些,该怎样想?(2)从摆彩条的规律中找方法。
①从最小的倍数摆起,边摆边列算式。②你发现规律了吗?
③2的倍数有多少个?为什么?
④得出2的倍数有:2、4、6、8、10„„ 用图表示为:
的倍数 2、4、6、8、10„„
(3)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52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圈、写,集体订正。
(4)观察并回答: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最小的是多少?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一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写,教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做练习十一的第6题。要使学生明确:40以内7的倍数为什么不打省略号。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求一个数的约数 = 求能整除这个数的所有整数(或者说是求这个数能被哪些数整除)求一个数的倍数 = 求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所有整数(或者说是求哪些数能被这个数整除)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最小的约数是1。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2、能被2、3、5整除的数
课题一: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整除。②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掌握能被2 和5 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你说出整除、约数和倍数的含义。2、38970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可根据整除的含义进行判断,但比较慢,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1)写出2的倍数: ×2 1 2 2 4 3 6 4 8 5 10 6 12 7 14 8 16 9 18 10 20 „ „
(2)观察: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2的倍数,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如观察有困难,可作提示:看他们的个位有什么特征。
(3)特征:让学生说出观察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4)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2.小组合作学习----奇数和偶数。
(1)翻开书第53页看“能被2整除的„„”以及“注意”。(2)让学生举例分别说出几个奇数和偶数。(3)比较奇数和偶数个位的特征。(让学生填)①偶数的个位上是: 0、2、4、6、8、。②奇数的个位上是: 1、3、5、7、9、。
3.小组合作学习---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1)要想研究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做法是:写出5的倍数 观察这些倍数 概括观察的特征 进行检验。(3)让学生按这四点自己去体会并找出能被5整数的特征。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5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按这个格式回答问题:
能被2整除的数有:。(2)做练习十二的第1、3题。(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4)做练习十二的第4题。①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数”,这个数一定具有什么特征?为什么? ② 再让学生去找并检验讨论的结论。③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写出3个能被5整除的奇数和3个能被5整除的偶数。
课题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 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②要想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做法是:(根据学生说的逐一板书)
① ② 观察: ③特征
×3(分组讨论,说发现的规律)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 1 3 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看和有什么特征。的和能被3整除,这 2 6 个数就能被3整除。3 9 4 12 5 15 6 18 7 21 8 24 „ „
(3)检验:由学生和老师任意报一个较大的数让学生检验观察它的特征。如:8057921。
因为:8+0+5+7+9+2+1=32 3+2=5 5为能被3整除,所以8057921不能被3整除,8057921÷3=2685940„„1。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5页下面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5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6题。
4、做练习十二的第8题。
①让学生明确这个图所表示的就是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 整除的顺序和方法。②让学生按这个顺序和方法判断上面的3个数。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思考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7题。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课题一:质数和合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谁能说说什么是约数?
2.请写出自己学号的所有约数。
二、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求一个数的约数,那么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
三、探索研究
1.学习质数和合数。
(1)请同学报出你们学号的所有约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观察:①每个约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②按照每个数的约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归纳)(3)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
①有一个约数的数是:。
这些数中 ②有两个约数的数是:。
③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是:。(4)再观察。
①有两个约数的如:2、3、5、7、11、13、17、19等。这几个数的约数有什么特征? 讲: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②4、6、8、9、10、12、14、15„„这些数的约数与上面的数的约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讲: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别的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
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举手,点两名同学板演学号,大家检查。
③请学号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的同学举手并报出学号,大家检查。④学生看书第59页,读书上的小结语。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1)根据什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教学例2。
让学生独立写出后讲所写的数为什么是质数(或合数)。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60页的“做一做”。2.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1)按要求去做后看剩下的数都是什么数?
(2)讲: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如第59页的100以内的质数表。(或者看6的倍数的左右)
3、做练习十三的2、4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质数——只有两个约数。
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为)合数——两个以上的约数 1——只有1个约数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三的第3题。
2、“你知道吗?”
课题二:分解质因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教学用具 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合数有。
3.观察:2、3、5、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4、6、8、9、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习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把6、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6=2×3 28=4×7 60=6×10 60=2×30 60=4×15 „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6=2×3 28=2×2×7 60=2×2×3×5(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如把6、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2.学习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 ”叫做短除号。
除数„2 6 „被除数 3 „商(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 60 2 14 2 30 7 3 15 5 28=2×2×7 60=2×2×3×5(3)学生小结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后看教材第62页的结语。(4)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分解质因数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让学生说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习十三的第17*题。
4.最大公约数
课题一: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4能()12,12是3的(),3是12的()。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③10的约数有()。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1 3 2 4 6 12
和12 的公约数(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3.学习例2(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18=2×3×3 30=2×3×5(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题二: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②什么是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回答后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约数?
3、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7和21 8和1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这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1)求出下列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7和21 8和15 42和14 17和19(2)观察结果:通过求这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你发现了什么?(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9页的结论。(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后由学生讲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看哪几组数是第一种特殊情况,哪几组数是第二种特殊情况,再解答出来。
2.做练习十四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后再让学生讲明判断的理由。3.做练习十四的第9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8、10、11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和思考题。
5.最小公倍数
课题一: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3和8 6和11 13和26 17和51
2、求30和42的最大公约数。
二、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已学过两个数的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现在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 及画好的数轴。
(1)学生口述4和6的倍数,投影显示在数轴上。(2)观察并回答。
①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
②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有无最大的?为什么?(3)归纳并板书。
①4 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②也可以用图来表示。
4的倍数 6的倍数
12 24 6 8 30 „„ „„ „„
和6 的公倍数(4)抽象、概括。
①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让学生说)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1页有关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3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分别填写出6和8的倍数,再让学生说:两个圈交叉部分应该填什么数?为什么不打省略号?填好后集体订正。2.教学例2。(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写出短除的竖式并指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哪些? 2 18 2 30 3 9 3 15 3 5 18=2×3×3 30=2×3×5(3)观察、分析。
①18(或30)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②如果2×3×3(或2×3×5)再乘以2或3或5得到36、54、90(或60、90、150)都是18(或30)的什么?
③18和30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3×3×5)
(4)归纳:18 和30 的最小公倍数里,必须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3和5)就可以了,所以18 和30 的最小公倍数是: 2×3×3×5=90(5)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为了简便,我们通常用短除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写成下面的形式,求最小公倍数,如: 18 30 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小公倍数了?(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4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然后集体订正。(7)抽象、概括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①谁能说说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②指导学生看第74页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五的第1题,让学生讲讲为什么?
2.做练习十五的第4题,先让学生也按要求去做,再回答谁做得对,谁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及方法。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2、3题。
课题二: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练习:将练习十五的第五题做在书上,做完后集体修订正。2.回答问题: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是最小公倍数? 3.求24和32的最小公倍数。
4.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12和36 4和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1)先让学生用上节课学的方法分别求出这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2)观察结果:通过这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3页的结论。(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4页下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判断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解答出来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五的第6题,先让学生写,再让学生说,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让学生正确、熟练地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并订正。
3、做练习十五的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再点几名学生讲打√或×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8题。
课题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重点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区别。教学难点 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时,点几名学生说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8 7和28 12和16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怎样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4。
(1)请同学们把8、12、和30分解质因数,并指出公有质因数是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8=2×2×2 12=2×2×3 30=2 ×3×5(2)分组讨论。
①8、12、30的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②如果先取这三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再取每两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和1个3,最后取各自独有的质因数2和5,(2×2×2×3×5)这些质因数是否包含了8、12和30所有的质因数?
③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3)归纳:
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这三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2和5),这些质因数积(2×2×2×3×5=120)就是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4)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大同小异。(板书短除式)8 12 30 ①先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
②再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重点指导:另一个数要移下来)③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④最后怎样做就可以求出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比较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不同?(先可让学生说,然后老师归纳)
相同点:都是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都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不同点: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这止;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要先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再用两个数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商中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两两互质)为止。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75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五的第12题,先让学生看,再指出它的错误,使学生明确:错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还没有找完。在用6除时把8移下来,就等于在最小公倍数里多取了一个质因数2。3.做练习十五的第13题,学生口答。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五的第10、11、14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十五的第21*~23*题。
课题四: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教学要求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正确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教学用具 在投影片上画好教材第80页的表格(留空备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先让学生将能被2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5整除的数用□圈起来,做在书上,集体订正。2.很快说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7 9和45 9和12 2、3和11 8、10和40 3、4和6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5。
(1)出示例5(点2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8 42 28 42 7 14 6 7 14 6 2 3 2 3 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 42和28的最小公倍数是: 2×7=14
2×7×2×3=84(2)揭示课题:我们现在来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3)出示留空的表格。
先让同桌的学生互相说说,再点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归纳填表。(4)看表上的不同点回答。为什么它们在计算时不相同?
使学生明确:①因为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只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所以只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②而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仅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还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所以要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然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六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点。
五、课堂作业。做练习十六的3、4、5、6*题。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课题一:分数的意义
(一)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分母、分子,认识分数单位的特点,能正确读、写分数。②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③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用具 教材第84~85页有关的投影片、线段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①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3个)②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2.指定一名学生用1米长的直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比3米长,比4米短)。3.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分数。究竟什么叫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算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例如:
(1)出示月饼图。提问学生: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2)出示正方形图。提问:把这张正方形纸怎样分?分成了几份?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样的3份呢?(、)
(3)出示线段图提问: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这样的1份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这样的4份呢?
如果把1分米的长度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7份呢? 表示什么?
2、进一步认识单位“1”。
以上都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如4个苹果、一批玩具、一个班的学生等。例如:
(1)出示课本第86页的苹果图。提问: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出示熊猫图。提问: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表示什么?
(3)练习:说出下图中涂色的部分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 ●
●○○○○○ ● ● ●○○○○○
● ●
● ○ ● ○ ● ○
3.揭示分数的意义。
(1)观察以上教学过程所形成的板书。一个物体
计量单位 单位“1”
一些物体 ★★★★
告诉学生:像这样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2)反馈。①在以上各图中,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②、、各表示什么意义?③议一议:什么叫做分数?
(3)概括并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4.练习。练习十八第1、2、3题。
5.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单位。分数的读、写法。
(1)教师任意写出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阅读课本第85页最后一段并思考:一个分数中的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3)认识分数单位,初步了解分数单位的特点。练习:① 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
② 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
③()个 是()。
④ 是()个。
(4)想一想:读、写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读作,表示 个。
读作,表示有 个。
三、课堂实践
1. 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的数。2. 读作(),分数单位是(),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是整数1。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分数?如何理解单位“1”?
2、什么是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5、6题。
课题二: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并能正确地应用。学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能联系分数的意义,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 ▲▲
△△ ▲▲
2.口答:什么是分数?如何理解单位“1”? 3.填空。
是()个。的分数单位是()7个 是()。的分数单位是()
二、揭示课题
出示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三、探索研究
1.认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分数也是一个数,也可以用直线(数轴)上的点来表示。(1)认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画出等长的距离表示0、1、2。
②根据分母来分线段,如果分母是4,就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如:、:
0 1 2(2)提问:如果要在直线上表示,该怎样画?启发点拨。①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应把0~1这一段平均分成几份?如果分母是8呢?分母是10呢? ③ 应用直线上的哪一个点来表示?
(3)如果要在这条直线上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该怎么办? 这条直线上0~1之间的第七个点表示的分数是多少? 2.练习。
(1)教材第87页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3.教学例1。
(1)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出示讨论题,同桌讨论。①这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②1人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③5人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3)汇报讨论结果,板书答语。
(4)小结分析思路。口答这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题目时,一般要根据分数的意义先找单位“1”是几,就是分母平均分成几份,其中1份是分数单位,再看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几。
4、练习。教材第88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87页的“做一做”。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下面的分数:、、、、。
3.食堂有一批面粉,吃了45袋,还剩28袋,吃了的和剩下的各占这批面粉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1.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2.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依据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怎样思考?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4、7、8题。
课题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③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材第89页的饼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表示()。(2)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计算。(1)5÷8(2)4÷9
二、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2(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板书: 1÷3=(2)讨论:1 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3)教师画出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1米
?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1米的,就是 米。(3)写出答语。2.教学例3。
(1)读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3)请几名学生口述分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4)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知道,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即3个 块,把3个 块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即 块。因此,3÷4=(块)。
由此可见,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1÷3=、3÷4= 这两道算式,想一想:
①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归纳出以下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板书:被除数÷除数=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发怎样表示? 板书:a÷b=(b≠0)
(4)想一想: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b≠0。(5)再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着重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
四、课堂实践
教材第91页中间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到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六、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1~3题。课题四: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学要求 ①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②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③知道“事物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30分米=()米 180分=()时
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2.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算式的商。
(1)7÷9(2)4÷7(3)8÷15(4)5吨÷8吨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学习“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出示例4。
(1)出示例4并审题。
(2)提问:根据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这两题该怎样计算?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商应该如何表示? 让全体学生尝试练习。
(3)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比较例4与复习题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重点说明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其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2.练习教材第91页下面的“做一做”。3.教学例5。
(1)出示教材第92页复习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订正时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把谁与谁比,求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把什么看作标准,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怎样列? 板书:30÷10=3 答: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
(2)出示例5并读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方法。讨论后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从分数意义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②从倍数关系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以鸭的只数作标准,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7÷10=。
(3)比较复习题与例5异同点。
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都拿作标准的数作除数,得出的商都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所不同的是,前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大于1的数,后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小于1的数。
4、练习。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实践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8厘米=()米 146千克=()吨 23时=()日
41平方分米=()平方米 67平方米=()公顷 37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五(1)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4人。(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1、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当得不到整数商时,该如何表示?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4~7题。
七、思考题。
练习十九第8题及思考题。
课题五: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掌握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几个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分数的大小。②应用观察图示边比较边归纳的方法,渗透化归、分类等思想。③培养学生口述算理及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材例
6、例7直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材第93页复习题,请一名学生口答。2.看图写分数,并比较分数的大小。0()()1
二、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初步学会了最简单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这节课就来进一步探究“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1)比较 和 的大小。
出示例6左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 和 相比,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板书: >)如果没有直观图,该怎样比较 与 的大小呢?
因为 和 的分母是相同的,它们的分数单位都是,是2个,是1个,2个 比1个 多,所以 >。
(2)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 和 的大小。
(3)观察例6这两组分数,找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请一名学生口答)
板书: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2.练习:教材第93页“做一做”。3.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1)比较 和 的大小。
①出示直观图,使学生从图上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所以 大于。② 和 的分子相同,表示所取的份数一样多,它们的大小是由分数单位决定的。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分的份数少,每一份就大,也就是分数单位大;分母大的分数表示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就小,也就是分数单位小。所以 大于。(2)比较 和 的大小。
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 <。
(3)想一想:上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4、练习:教材第95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首先要看清是分母相同还是分子相同。如果分母相同,关键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如果分子相同,关键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五、课堂实践
1.练习二十第1题。2.练习二十第3题。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2、4题。
七、思考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
2、真分数和假分数
课题一: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③渗透集合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教学用具 投影仪,例
1、例2的直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填空。
3÷4=
8÷11= =()÷()=()÷()
二、探索研究 1.认识真分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比较例1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的分子都比分母小)。(3)联系直观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
(4)指出:像、、这样的分数都叫做真分数。你能再举几个真分数吗? 提问: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2.认识假分数。
(1)出示例2 直观图,指点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2)联系直观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1,和 都大于1)(3)像、、等都是假分数。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3.练习:教材第99 页上面的“做一做“。4.揭示课题。
从上面的直线图中可以看到,分数可以分为几类?哪两类?(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5.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2)第2题。练习后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真分数和假分数用线分割开来。6.认识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1)观察上表中的分数,哪些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 板书:、、、、、、、、、、、。
(2)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商是多少?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 结论:当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这些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2)结合例2直观图进一步说明 =1和 =2的算理。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99页的例3下面的“做一做“。2.判断。
(1)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2)假分数都大于1。
(3)小于 的真分数只有6个。3.游戏。
形式:教师出示带有括号的分数,让学生举出手中的数字卡,按要求填数。(1)使 为真分数。(2)使 是真分数。
(3),组成分母是5的假分数。(4),组成分子是5的假分数。
五、课堂小结
谁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获得了什么知识?对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3题。
七、思考练习
写出分母是7的所有真分数和分子是7的所有假分数。
课题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带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带分数;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②培养学生总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③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 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观察以上假分数,根据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这一特征,假分数可以分成几类?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整数 板书:假分数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分数 3.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化成整数。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又可以改写成怎样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认识带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方法。(1)出示例2图③,向学生指出:这是我们昨天认识的假分数。从图上可以看到 是由(就是2,教师把黑板上的圆片翻一面成2个整圆)和 合成的数,可以写成2。2 就是带分数。(2)观察2,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 板书: 整数部分 分数部分(3)提问:什么是带分数?
板书: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4)认识带分数的读法。①2 读作:二又五分之一。②练习。读出下列各带分数。1 5 3 6 2.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1)自学例4,把 和 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2)组织学生讨论。
①把 和 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根据分数单位的个数怎样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怎样化?
②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改写的方法是什么?
归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除分子,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3)练一练:把复习题第1题中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4)引导学生总结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9页最后一段话。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100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一第4、6题。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就化成带分数。16÷19 180÷15 27÷23 104÷5
五、课堂小结
1、什么是带分数?带分数有什么特征?
2、带分数与假分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3、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的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5、7、8、9题。
课题三: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把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及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③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把1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
(1)出示例5后,着重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白“把1化成分母为2、3、4、5„„的分数,也就是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分别取它们的全部。(2)直观演示。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里有2个,2个 是,1=。也可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圆里有3个,3个 是,1=。同样可以得到1=、1= „ 由此可知:1= = = = =„
(3)小结:1可以化成分子、分母(0除外)相同的假分数。练一练:1= = = =。
想一想:其它整数能不能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呢?
2、把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
(1)出示已画好的例6直线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下列整数对应的假分数是几? 1= 2= 3= 4= 5=(2)把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因为1里面有3个,所以2里面有(3×2)个,即(在直线上数出6个)。板书:2= = 或2=(3)把5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想一想:1里面有()个,5里面有(□×□)个。板书:5= = 或5=(4)怎样把2、5分别化成分母是4的假分数?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讨论: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5)小结:①和其它整数(0除外)都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②把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练一练:8= = 12= =()3.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1)出示例7直线图,让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进行自学。①2 这个分数是由哪两部分合成的? ②怎样把2化成分母是5的假分数? ③真分数部分是多少个 ?
④把整数部分和真分数部分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个 ?(2)汇报自学情况,教师板书: 2 = =(3)引导学生归纳出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练一练:1 = =。4 = =。
四、课堂实践
教材第104页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1、把整数化成用指定分母作分母的假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2、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3、两者在方法上有什么不相同?有什么不同?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七、思考练习一个带分数,它的分数部分分子是5,把它化成假分数后分子是21,这个带分数是()或()。
3、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题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③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用具 每位学生准备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教师:纸条、投影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2.说一说:(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 3.填空。
1÷2=(1×2)÷(2×2)= =。
二、揭示课题
让学生大胆猜测: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性质存在呢?这个性质是什么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探索研究
1.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1)让学生拿出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并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色,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2)观察比较后引导学生得出: = =(3)从左往右看: = = 由 变成,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有什么变化?
把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2,就得到,即 = =(板书)。把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3,就得到,即: = =(板书)。
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4)从右往左看: = =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 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同理,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也可以得到。
板书: = = = =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5)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与前面的猜想相回应。
(6)提问:这里的“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补充板书:零除外)2.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的比较。
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3.学习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出示例2,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启发:要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 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应该怎样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
(3)让学生在书上填空,请一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 = = 4.练习。教材第108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实践。
练习二十三的1、3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七、思考练习
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4、约分和通分 课题一:约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渗透恒等变换思想。教学重点 约分的意义和方法。教学用具 例1的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下面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3?哪些数有约数5? 16 20 36 45 27
2、教材第110页复习题第(1)、(2)题。
二、揭示课题
前面同学们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约分”。(板书课题)
5.小学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篇五
小学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转载)
1、编写我的演讲稿――创建Word文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册教材是学习Word文字编辑处理的基本方法及其使用.由于文字处理,涉及到的知识与操作比较多,为了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与掌握有关内容,教材将文字处理分为二个单元进行教学.而本单元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文字编辑方法,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的简单设置及对表格的简单编辑操作.体现出《课程纲要》中关于课程安排要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的思想. 本课是了解和认识Word 的基本操作课,内容是按启动Word,Word窗口,输入文字,保存Word文档,退出Word的顺序编写的.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认知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因此本课的任务出示应该考虑到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可以考虑用直观演示与直观图形展示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Word 2000窗口的组成和各部分主要功能. 2,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学生虽是第一次接触Word软件,但学生对文字处理并不陌生,在第一册文字输入部分,学生已经对写字板的基本功有所了解,曾接触到了一些有关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简单操作.Word的操作界面与写字板中的界面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只是Word的功能更多,工具按钮更丰富.学生学习成绩可能有差距,天才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3,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目标 1,学会Word的启动和退出的方法及其操作. 2,了解Word窗口的组成和使用. 3,掌握Word的文档的建立,打开及保存的方法与操作. 4,学会工具栏的打开,隐藏及工具按钮的认识,文字的基本编辑.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能运用本课知识初步使用Word进行基本文字处理操作.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上的创新精神和积极参予的热情.通过你知道吗中关于WPS office内容的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 知道Word窗口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与作用 5,教学难点: Word各窗口的主要功能.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通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 新知园时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科整合及知识迁移的方法组织教学;对大显身手采用比赛,评比,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教学资源:多种常规文档的范例. 3,情景创设:中队竞选活动. 4,重难点突破所采取的措施:演示,动手操作与交流相结合. 5,教学准备:硬件:多媒体电脑室 软件:Word 2000 广播教学系统 三,教学过程 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下面这些漂亮的作品都是用word做的,新学期开始了,我们要竞选新的中队长,你想参加吗 那你可要准备好自己的演讲稿呀!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先做一份漂亮的竞选演讲提纲. 2,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答疑.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所以要告知学生,如何启动Word及如何使用Word帮助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基础. 这就是Word 的快捷方式图 3,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1,教材的阅读,2,同学之间的帮助,3,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 (二)认识Word 窗口 启动Word后自动新建一个命名为文档1的新文件.观察窗口,看一下Word和写字板的窗口有什么区别;分别找出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光标,编辑区,状态栏在哪里 Word 窗口和Windows应用程序窗口很相似,你能记住窗口中的哪些名称呢 (1)标题栏(左边是程序名称和文档名称,右边有3个控制窗口按钮) (2)菜单栏(分别单击9个菜单命令,看看它有哪些菜单项 ) (3)工具栏(认识常用和格式工具栏,并学会打开或删除其它工具栏) (4)文本编辑区(认识光标和段落标记) (5)滚动条 (6)状态栏 (7)OFFICE 助手 师:这么多的命令按钮,你如果一时记不住怎么办 (三)输入文字 1,在Word中输入文字的方法,与写字板中输入文字的方法一样吗 2,输入特殊符号 (1)单击插入菜单中的符号命令,出现符号对话框; (2)再单击字体列表中的[Webdings]看一下都有哪些符号; (3)选中 符号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3,自学学习一点通相关内容 (四)保存并关闭文件 文章写完后,要把它保存起来.保存Word文档的方法与保存写字板文档的方法基本相同. 1,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第一次保存这个文件时,在屏幕上出现另存为对话框. 2,在保存位置中选择我的文档,在文件名文本框内输入文件名. 3,单击保存按钮,刚才的文档就以输入文件名为文件名保存在我的文档文件夹中. (五)退出word 退出Word文档的方法与退出写字板文档的`方法相同. 单击标题栏右端的×按钮或在文件菜单中选择退出命令,都可以退出word. (六)完成大显身手及又进步了和问题口袋 1,标尺,工具栏的显示与隐藏. 2,独立的新建空白文档,输入文字,编辑文字,保存文档. 3,在今天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把它放到问题口袋中好吗 对个性问题,个别交流;对共性问题进行总结,点评. 4,在本课的学习中,你能得多少分 学生交流,自评,互评. 5,阅读你知道吗.重点介绍WPS office的重要意义,及office助手的使用. 4,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一定技法,就有一种创作欲望.这时让学生自主创作,充分利用本节课学习内容,创作出一篇自己的竞选演讲提纲然后教师引导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写得好的让全班评.课文中又进步了是对新知园和大显身手项目以及行为养成,学习兴趣的评价,在评价中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与指导及鼓励.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出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结果多样化.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在我们信息技术所致力求的目标. 学生作品1 学生作品2 学生作品3 四,教学效果及体会 学生对Word的操作还算熟悉,但是具体运用起来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Word 2000的启动方法有多种,学生掌握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可行的,方法的多样性是介绍,了解的,不强求学生掌握多种方法,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其中一种方法是必要的. Word 2000窗口组成和各部件功能是认识和使用Word 2000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这之前对Windows 98,画图窗口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窗口中很多内容是相通的,教学时,这部分知识可以考虑运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先复习学生已经认识的窗口名称,并说出其功能.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新知进行探究.内容并不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应用,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标题栏,菜单栏,文本编辑区,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位置及其主要功能,至于其他组成部分以及相关部件的操作,可以在以后学,用相关内容时逐步讲解,教学中应紧密结合Word 2000窗口结构图讲授,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Word 2000结构,弄清每一个功能区在窗口中的位置.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1,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教师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2,协作学习,交流的方式只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学,3,创造学习,即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新问题的解决.4,学科整合,本课整合了语文写作,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第3课 修饰我的演讲稿 ――设置字号、字体和颜色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个三月正是我校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月,我知道咱班好多同学选择了《西游记》这本书,并且特别喜欢书中英勇善战,变化多端的孙悟空是不是?他本领高强,会七十二种变化。大家很想跟他学几种变化?我也很想,所以,今天我把孙悟空也请到了我们的微机室,请看他来了。他今天要展示他的“文字”变化本领,大家细心观察他的“文字变化”本领有哪几种?变化后效果怎样?(注意这两点),(厉害吧,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比较,我们一定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学生观察:我们来比较一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改变了字体、字号、颜色)(他说字体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字的模样变得不一样了,在这里我们叫字体。他用了一个很准确的一个词“字号”,也就是字的个头越来越大了,象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个头越来越高了,我们的穿的鞋号也越来越大了,这里叫字号,颜色也变了,这么多种颜色,五彩缤纷,非常漂亮。(解释字体、字号、边搬书于黑板)(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真是火眼金眼、你真棒)。(孙悟空能使文字的变化原来如此精彩,他原来那七十二变,我们没学会,但今天这种变化我们肯定能怎么样?“学会。”指着黑板“我相信 我能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探索第3课《修饰我的演讲稿》-------设置字号、字体和颜色的秘密。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常言说:三个臭皮匠,能抵过一个诸葛亮,现在,咱们一个小组有4个人,一起来探索文字的字号、字体和颜色变化的秘密,试一试能不能抵过一个孙悟空呢?有信心吗? 好,新学期,我们四一班进行了班委改选,班上很多同学对班长、副班长、等职位进行了竞选演讲。下面是我们的班长 的竞选演讲稿,打开《竞选演讲稿》一文,当时我们投了他神圣的一票,他确
6.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课文中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3、凭借文中语言材料,激起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通读懂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情景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课文。
2你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3是呀,周围静得出奇,灰椋鸟归林了。请齐读第三自然段。
4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灰椋鸟怎么归林的?)
5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二学习第四节。
1请同学们速读第四节,边读边思考:灰椋鸟怎么归林的?
2交流。
3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出示填空(用简要的语言):
灰椋鸟归林了。一开始,_______________,没有几分钟,_____________。先回来的鸟______________,后到的鸟_______________。
4第四节就是讲了灰椋鸟归林的这几个场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四节,看看哪些句子所描写的场面给你的感受最深刻?边读边想象画面。
5交流:出示
△“没有几分钟,……从头顶飞过。”
(1)指名读句交流,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a“排空而至”: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排空而至”的意思?齐读词语。
板书:排空而至
B“浩浩荡荡”:你看到过什么情景可用“浩浩荡荡”来形容一下?(水、浪、军队)那情景怎样?(气势大、壮观)
这浩浩荡荡的灰椋鸟飞过来是一幅什么情景?
读词。
(2)这景象太壮观了!老师非常想读这段文字,请你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一下,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师范读后,指名说。
(3)想不想欣赏一下这么有气势的场面?课件画面。
师配音:列队……数百米长……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结束)这就叫-----“排空而至”!
(4)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把这种壮观的景象放声朗读出来吧!齐读这段话。
还有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很深?
△“先回来的鸟……汇合。”
(1)指名读句交流,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2)鸟儿在林中鸣叫,叫声像什么?
A“好像…倾诉”什么叫“倾诉”?它们在倾诉什么?(见闻、收获)
B“又像…呼唤”呼唤谁呢?为什么呼唤?
C“应和”谁在应和?
(3)女生读句子。
(4)如果你就是这些灰椋鸟中的一员,你会和同伴倾诉什么?怎么呼唤?怎么应和?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它们的叫声,边听边想象。
(5)请同桌互相练习一下。指名讲。
(6)它们的叫声太丰富了,让我们读好这个句子。
还有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很深?
△“一开始,……投入刺槐林。”
(1)指名读句交流,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一小群一小群”“盘旋”“陆续”
(2)这景象虽没有大部队的壮观,但也够吸引人的,请齐读。
6:刚才我们跟随作者看到,仅仅几分钟,灰椋鸟归入了刺槐林,是那么壮观,它们悦耳的叫声又让人感到那么愉快而又亲切。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面,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评一评,挑选一个,
板书:归林图
7让我们把这幅“归林图”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三学习第五节。
1过渡: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林中的灰椋鸟在干什么呢?
2请你(出示)自读第五节,
①找出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认真读一读,边读边想像。
②为什么喜欢?在句子旁边简要写出原因。
3交流。
△“看,这几只刚刚……翩翩起舞哇!”
(1)指名读句交流,为什么喜欢?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a活泼好动:(哪里体会到的?)点击:刚刚落在……又马上飞起。
指名读出它们的活泼。
B美丽:(哪里体会到的?)(为什么成金红色的了?)
点击:“盛装”什么时候穿的?那一定很美丽。
“像…少女…”比喻、拟人,
把它读得美些,指名读,齐读。
(2)这景象太美了,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树林内外……天然的俱乐部。”
(1)指名读句交流,为什么喜欢?(写出了热闹场面)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谁能把这些词读得热热闹闹?
板书:百鸟争鸣
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2)这么热闹的声音,(引读并点击)似-------,如---------,
a似飞瀑落入深涧:“飞瀑落入深涧”是怎样的景象?(哗哗哗、直泻而下、雄伟壮观)说明鸟叫声-------?
B如惊涛拍打岸滩:“惊涛拍打岸滩”的景象哪儿见过?(哗啦哗啦、汹涌澎湃)说明鸟叫声-------?
(3)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热闹的鸟叫声。播放鸟叫声。感觉怎样?
(4)这真是一幅多么热闹的百鸟争鸣图啊!让我们也读得热闹些。齐读。
4我们把两段话联系起来,你能说说为什么说树林成了天然的俱乐部?(出示两段话)
5是啊,鸟儿们在这儿多快活!读到这儿,我不禁要问,它们怎么会如此热闹?引读: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还是在……?我被这喧闹的……竟情不自禁地……。
6请再读末句:“我被这喧闹的……竟情不自禁地……。”
你会欢呼什么?
7:这真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这么一幅喧闹而热烈的图画,我们又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板:闹林图
四学习第6节,。
1今天,我们欣赏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非常想说(出示):“鸟是人类的……场面呢?”
2你能将最后一句反问句改成带句号的句子吗?两种句式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3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4齐读句子。
5:这是作者对林场工人的感谢,也是因人们植树造林、保护鸟类而感到无比欣慰。知道作者是谁?(出示简介)
徐秀娟正是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恶劣,在一片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欣赏)
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读):“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五课外:
7.小学五年级下册体育教案 篇七
(略)
二、教材分析
原地快乐运球练习使适龄一年级学生掌握正确的触球部位,以及养成良好的运球身体姿势,为熟练掌握运球突破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动作做法和要点:
要点一:手掌的边缘触球,手掌心不能触球。要点二: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体会手按拍球和迎引球的动作。要点三:拍球部位为正上方,力量适当。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常见错误现象及原因纠正方法手打球运球时用手去打球,而不是用手腕、手指按拍球。学生仔细观察并体会正确的原地运球的手型,并通过反复练习巩固动作。
运球时低头看球运球时低头看球,不注意观察场上情况。加一些辅助的熟悉球的练习,增加球感;增加眼不看球的原地运球。手指并拢运球时,五个手指不分开,减少控球面积。组织学生观察运球时手指接触球的正确方法和手型,强调运球时五指自然分开,以增大控球面积。可采用从原地慢速地运球,体会手的动作,逐渐加快练习速度。
三、单元教学建议
单元第1课时:
(一)学习内容
1.熟悉球性;2.复习原地拍球。
(二)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上体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手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上下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进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指分开,自然弯曲,难点:球反弹时的手腕的緩冲动作。
(四)教法提示
1.通过语言提示和评价激励,让学生的拍球动作准确;2.在比赛中,教师要不断渗透诚信的品质。
(五)练习方法提示
1.自主拍球:每人一球,散点自主练习拍球;2.拍球比多:1分钟计时,看谁拍球次数多;3.拍球比快:规定次数,比一比谁先完成;4.听信号拍球: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各种信号,如哨声、掌声等,有节奏地拍球;5.拍球接力:四人一组,每人运球10次,看哪一组最快完成。
单元第2课时:
(一)学习内容
原地快乐运球
(二)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上体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掌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上下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进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球正上方;五指自然分开、弯曲。
难点:上下按压。
(四)教法提示
1.教师注意练习中的信息反馈,及时纠正错误,重点提示学生体会触球部位;2.听信号练习时,教师要不断变化信号,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五)练习方法提示
1.学生每人一球,集体和分组练习原地运球,重点体会手触球的部位;2.集体听教师口令,模仿教师运球动作,体会手触球的部位和手型;3.原地半蹲高运球和低运球:让学生半蹲,左右手交替运球;4.听信号运球: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高运球—低运球—高运球—低运球的口号,有节奏地运球;5.教师讲解并示范游戏“蚂蚁运粮”的动作要领及游戏规则,同学们仔细听讲并模仿“蚂蚁运粮”的游戏动作,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快乐游戏。
单元第3课时:
(一)学习内容
1. 原地抛接球;2. 原地运球游戏。
(二)动作要领
手腕柔和发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手对球的控制能力。
难点:上下按压。
(四)教法提示
1.运球练习时,提示学生注意手腕柔和发力;2.“石头、剪刀、布”游戏时,提示学生加强对球的控制能力。
(五)练习方法提示
1.球性练习:抛接球:每人一球,将球向空中抛起,看谁抛得高接得牢。熟练后增加难度,可以增加击掌后接球的练习;2.运球比低:每人一球,两人一组,要求拍得低又不能失误;3.边运球边“石头、剪刀、布”游戏:两人一组,每人一球,一手原地运球,另一手进行“石头、剪刀、布”游戏,要求既不运球失误,又要争取游戏胜利。
单元第4课时:
(一)学习内容
原地运球考核
(二)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上体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掌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上下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进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球速度快。难点:上下按压。
(四)教法提示
1.语言提示原地运球的考核要求和考核标准;2.让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考核。
(五)练习方法提示
【小学五年级下册体育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体育五年级教案06-09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8-24
五年级下册体育教案07-09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07-17
2016小学花城版音乐五年级下册教案11-14
五年级体育下册教案分析07-11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草原》09-16
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和教案10-16
习作八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教案11-20
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