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意向协议书的范本

2024-08-31

就业意向协议书的范本(精选11篇)

1.就业意向协议书的范本 篇一

合作意向协议书

甲 方: 乙 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其他相关规定,经过双方友好协商,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基础上,达成以下战略合作意向协议,现初步拟订合作条款如下:

一、协议内容

1.乙方预租赁甲方知豆新能源电动汽车辆。2.甲方须在正式协议生效后个月完成车辆交付。

3.双方约定租赁知豆新能源电动汽车价格为每年每辆车¥元。4.租赁期间乙方只有车辆的使用权,车辆所有权归甲方所有。

二、责任与义务:

1.甲方责任:

1.1.甲方需保证车辆交付前所需手续齐全及随车设备齐全。1.2.甲方需保证车辆交付前车辆不存在安全隐患。

1.3.甲方需提供后期的有偿租后服务,包括车辆维修、检测、保养、救援等一系列服务 2.乙方责任:

2.1.乙方需保证在约定日期内完成打款。

2.2.乙方需保证在车辆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违反法律法规。若有违规违法案例,由乙方主动自行承担所有处罚。

第 1 页 2.3.乙方需保证在车辆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损坏损伤车辆。若有损伤,由乙方自行承担维修所需所有费用。

三、违约责任: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条款,应当由违约方因自己违约造成的错误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六、其他约定:

1.双方签署本合作意向协议书之日起,乙方可以对甲方公司的进行职能调查; 2.若双方不能达成正式的合作协议,且双方均无意进行继续合作洽谈时,该合作意向协议正式作废。对此,双方同意互不追究对方违约责任;

3.在合作意向协议签署后,双方均对本次合作的全部资料、文件、信息负有保密的义务,除双方董事会成员及接洽人员外,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有关合作信息; 4.本协议为意向合作协议准确订单以实际协议为准。

5.本合作意向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自双方正式达成合作协议之日止失效。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乙方协议代表人签名: 甲方协议代表人签名: 日期:

日期:

第 2 页

2.就业意向协议书的范本 篇二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2012年助产专业3个大专班即将毕业的16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均为女生, 年龄18~22岁, 其中农村生源95名, 城市生源73名。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 当场填写当场收回。

1.2.2 访谈法

对接受问卷调查的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了解学生真实的就业心理。

1.3 统计学方法

计算率, 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68份, 回收有效问卷16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6%。

2.1 助产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

调查显示, 20%的学生 (33人) 表示愿意从事助产专业相关工作, 43%的学生 (69人) 表示可以考虑助产专业相关工作, 而37%的学生 (60人) 则表示不愿意从事助产专业相关工作。

2.2 不同就业意向学生对助产专业的认知情况

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对助产专业性质的了解程度、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及是否看好专业前景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3。

2.3助产专业学生的择业观

助产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关注较多的问题见表4。

3 讨论

3.1 就业意向

调查结果表明, 比较愿意 (包括愿意和可以考虑) 从事助产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约占有效调查人数的2/3, 但仍有1/3以上的学生不愿意从事助产专业相关工作。这反映了不少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 专业思想不牢固[2]。

3.2 专业认知

有1/3以上的学生不愿意从事助产专业相关工作, 这与她们对专业的认知有关。这部分学生中, 很了解专业性质的人数占比为0.0%, 而不了解者的占比在3种就业意向中最高, 达11.7%, 高于愿意从事助产专业相关工作学生的比例 (9.1%) , 两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由于对助产专业缺乏正确认识, 所以学生不愿意学习助产专业[3], 这部分学生有近一半 (48.3%) 对助产专业不满意, 与愿意和可以考虑从事助产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由于这部分学生在校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因而有18.4%的学生不看好将来助产专业的工作前景, 远高于愿意和可以考虑从事助产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 (P<0.01) 。

3.3 择业观念

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 考虑较多的问题居前2位的是将来的个人发展空间和工资待遇问题, 其人数占比分别为85.8%和69.1%。考虑社会地位和工作强度的学生也都在50%以上。

3.4 就业教育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的情况应使学校教育工作者, 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和授课教师深思[4], 在今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至少应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

3.4.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要认识到助产专业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性, 它是不可缺少的专业, 从事助产工作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5]。

3.4.2 加强择业教育

正确对待择业中的各种问题, 要以工作为重, 对个人利益不可过高要求, 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庞汝彦.我国助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7 (7) :293-294.

[2]魏碧蓉.我国高等医学助产专业教育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1) :13-14.

[3]赵风霞, 周菊芝, 常金兰.我校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7 (8) :353-355.

[4]顾春怡.瑞典助产专业的现况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4) :379-380.

3.就业意向协议书的范本 篇三

关键词:淄博职业学院 毕业生 就业意向 就业指导 调查

1 问题的提出

高职高专院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个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招生数量以及办学前景。毕业生不能如期就业或用人单位不能如愿招聘,常常使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人员处于尴尬局面。这样的现象往往是由学校和学生双向造成的。学校作为人才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和提高教学质量来解决,而一个大学毕业生如何对就业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位进行选择,是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虽然个人选择就业问题,最终能通过实现就业而得到解决,但往往是以毕业生错失最佳就业时机和离校后独自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代价的,同时也影响着学校的“一次就业率”。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体系,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任务。作为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淄博职业学院一直把就业指导与服务作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摸清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我们在全院09届毕业生中进行了此次就业意向调查。

2 调查研究的实施

2.1 调查范围与对象。本次调查范围覆盖了淄博职业学院所设的工商管理系、会计系、电子电气系、信息工程系、生物制药系、建筑工程系等14个系部约5000名毕业生。我们从各系具有代表性的专业中按毕业生人数12.0%的比例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

2.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并以个别访谈为补充。整个调查活动由5名指导教师和10名学生参与合作完成。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进行问卷设计、样本抽选、调查过程的组织与指导、调查结果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和个别访谈;学生的工作主要是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调查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并归纳得出初步报告。

2.3 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本次调查内容主要从“职业定位”、“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就业薪酬期望值”、“就业去向”、“就业准备”、“影响就业因素”、“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等八个方面展开,设计了20个封闭式单项选择题。为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形成正式问卷之前,调查组对《淄博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在工商管理系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试测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筛选了问卷题项,调整了问卷结构,以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2.4 问卷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从2008年12月25日至2009年2月30日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2份,回收率为93.7%。在回收的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14份,有效问卷共548份,有效率为91.4%,从有效率和回收率看,本次问卷的调查结果真实可信。调查分析以有效问卷的数据为基础。

3 调查结果的检验

为了检验抽样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随机抽取了淄博职业学院学生(共50人)关于第10题的回答做统计检验。大样本为本次调查全部的548份有效问卷,小样本为50份问卷。第10题的问题是:您是什么时间开始关注就业的?A.大一B.大二C.大三D从未关注过。为检验小样本结果的准确性,以大样本为标准进行统计检验,有关数据如表1。

抽取其中的A与C两项做检验,有统计检验公式:

Z=│p-PO│/〔p(1-p)/n〕1/2pA=0.34 POA=0.343 n=50

代入公式求得:ZA=0.04 查正态分布表得Z11-A/2=1.96 ∴│Z│=0.04∠1.96 同理求出ZC=0.16 查正态分布表得Z1-C/2=1.96 │Z│=0.16∠1.96

以上说明,抽样结果与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统计结果应该是准确的。

4 结果统计与分析

4.1 职业定位 在职业定位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在上大学时或毕业时对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职业已有清晰的定位的学生分别占56%和16%;而选择在毕业时对今后的职业选择仍然不太明确或根本没有定位的学生分别占22%和6%。这说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部分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已有了战略意识和长期规划。个别访谈结果表明,少数职业定位不太明确或在毕业时对今后的职业选择仍然不太明确或根本没有定位的学生,一是打工的学生;二是谈恋爱的学生;三是家庭较富裕的学生;四是贪玩的学生。因此,学校有必要针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面向低年级的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促使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决定学生职业定位因素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自身的兴趣爱好(50%)、社会需求(30%)、家庭要求(16%)、学校指导(4%)。这表明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注重发展、稳定、实惠,但也从侧面说明了部分学生对家庭仍然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思想,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4.2 就业观念 在就业目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就业有明确的判断和意愿,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选择实现自身价值的学生(占46%)少于选择生计需要和享受物质生活的学生(占52%),这表明现代社会中讲求利益导向、效率优先等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行为,限制着他们专业水平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以“为社会做贡献”为就业目的的仅占2%,这表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性。在人才的评价标准方面,选择企业最关心应聘者的素质为综合能力的学生竟高达58%,这说明在清纯、听话、考试高分等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大学生理想化、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而随着以各种尖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高技能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既要有创新意识和专业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则被42%的学生所忽视。

4.3 就业心态 在对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上,认为形势好、就业没有压力的为0%;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的为6%;认为形势较严峻、就业比较困难的为52%;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的为42%。这说明,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在专业对口方面,58%的学生选择了愿意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有36%的学生主张“先就业,再择业”;有6%的学生选择了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其中,选择专业对口的比例最高,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学以致用”的工作认识。这启发我们:在今后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取长补短。另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学生能理智地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工作,但也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有平静、乐观、兴奋,更多的是紧张、无奈、烦躁、焦虑。

4.4 就业薪酬期望值 对于将来就业薪的期望值,1000元以内的学生占8%;1000~1500元的占68%;1500~2000元的占14%;2000元以上的占10%。这说明学生对于薪金的要求主要集中在1000~1500元。这与淄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是比较相符的,说明大部分学生的薪金要求已趋于理性化,能开始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以提高应聘工作的成功率。个别访谈结果表明,在选择接受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的学生中,只有23.8%的学生愿意努力适应工作,有高达76.2%的毕业生则准备“跳槽”或继续深造。如此高比例的学生选择就业后再“转业”,意味着他们在初次就业后流动的可能性和比例都较大,这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说明高职学生对学历的看重,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把“高职高专毕业”与“就业”直接联系起来,这将直接表现为求职行为的被动与消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学生的就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4.5 就业去向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70%的学生首选城市就业;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占22%;愿意去县级及以下地区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各占2%和6%。这符合地方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当然,也反映了学生在就业选择中更加看重自我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尽管学校大力宣传并采取了许多鼓励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这不能不引起重视。个别访谈表明,学生选择回生源地的原因,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有这样的要求;另一部分则是希望借助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获得理想的工作。在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选择自主创业的为30%;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为26%;选择中外合资企业的为26%;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为18%。可见,学生基本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就业行业意向相对分散,已明显呈多元化趋势。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严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学生就业趋于理性化,自主创业成了学生就业的第一选择,这是一个巨大的观念变化。政府部门应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应进一步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以此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工作比较稳定,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等方面占有优势,仍是不少学生就业的选择,而人才相对缺乏的乡镇集体企业仍然不为绝大多数学生(占0%)看好。

4.6 就业准备 在关注就业时间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从大一开始关注就业资讯的占34%;从大二开始关注的占52%;从大三开始关注的占10%;从未关注过的占4%。可见,在就业准备上大部分学生具有主动意识,但还有部分学生未关注或关注时间相对滞后,这不得不引起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重视。在就业渠道的选择上,选择家长和亲友介绍、学校推荐、校内招聘会和网络招聘的分别占46%、24%、16%和14%。上述数据显示家长亲友介绍的比例仍然较高,其它各种求职方式比例相差并不悬殊,表明学生能开拓多种渠道求职,另网上求职的方式也开始为学生所接受。在访谈中,有的学生提出应提高校内招聘会的针对性,只有专业对口率较高的招聘会才能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4.7 就业因素 在影响就业因素的调查中,学生对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哪些条件的选择依次是:职业能力与特长(占54%)、所学专业(占34%)、相貌(占8%)、学历(占4%);对于影响就业的不利因素,学生的选择依次是:缺少实践经验(占46%)、自身竞争力有限(占28%)、学历层次偏低(占14%)、社会关系不足(占12%);对于影响就业的主要问题,毕业生的选择依次是:人才供大于求(占44%)、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期望值过高(占24%)、就业市场不规范(占18%)、凭关系走后门现象严重(占14%)。以上调查结果说明:①学生已经认识到用人单位首先看重的已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②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历与就业竞争力信心不足;③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这表明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程度与公平性较低,大学生在就业时仍然存在依赖心理;④学生认为现在的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这反映了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忧虑。

4.8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在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方面,有76%的毕业生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对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的占68%;选择就业指导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和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的各占16%。对于希望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哪些服务的回答中,选择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比例高达74%,选择为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搭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培训和宣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分别占16%、6%和4%。这说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就业市场行情,然后把信息提供给学生,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特别是对就业相对比较困难的专业更应该加强针对性的指导,从目前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我院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还得不到广大学生的认可,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培训的作用,认为对将来就业意义重大和有影响的高达90%(各占32%和58%);仅有8%的认为可有可无和2%的认为不必要。而对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应从何时开始,64%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一开始,18%的认为应从大二开始,14%的认为应从大三开始;认为毕业后才开始的仅占4%。对于学校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42%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50%的认为有必要,6%的认为不太必要,2%的认为没必要。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对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开始相关培训的时间,只有64%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一开始,说明在就业准备的认识和实践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滞后的情况。

5 总结与建议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08届毕业生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自我定位较准确,就业态度务实,就业选择趋于理性,但也发现少部分学生存在对就业形势过分悲观,就业态度相对被动,或者就业准备不足等问题。对于学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绝大部分学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意见。结合此次调查,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加快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近年来,我院就业服务机构虽建立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就业网站,以及相应的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但其人员队伍建设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应尽快配齐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争取实现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以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性。

5.2 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就业指导不能只停留在为学生提供有限的需求信息、讲解简单求职技巧等方面,而是要结合地方院校实际,明确办学目的,按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有选择地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建立并规范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等教育,切实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实现全程就业指导。

5.3 加强学科建设,重视理论研究。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也一样。但从我院就业指导的实践来看,这一部分的理论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在学院内部也没有一支有组织、有领导的专门研究力量。

5.4 规范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对择业人员进行职业设计、职业培训和职业实践咨询与指导活动。包括职业规划、职业设计、职业培训、信息采集与处理、素质测评、帮助实施六个技能模块。具体措施包括:①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讲授就业形势与择业观点、就业政策与择业程序、就业市场求职向导、择业方法与求职技巧;②发放《大学生就业指南》;③邀请专家、校友等举办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题系列讲座;④召开各种类型的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价值倾向等信息,并加以分析和正确引导;⑤广泛邀请用人单位,举办校内供需洽谈会和招聘会。洽谈会和招聘会不要求“大而全”,而是要“精益求精”,便于学生参加,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⑥收集、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⑦开展职业素质测评。运用科学的测评软件和工具,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能力、职业性格的素质测评服务,并对测评结果加以科学的解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定位,避免盲目求职;⑧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分折自己的职业取向,指导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未来职业取向,指导学生科学分析和认识自己的职业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

5.5 加强大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教育,其落脚点还是在于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形成、自我定位与评价、对就业时社会因素的看法以及就业观念的确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如有些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形成较晚,直接影响到他们顺利地择业和就业;有些学生在面向落后地区、支援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态度和认识上仍较淡薄等。这就提醒我们,要在今后加大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力度,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岳昌君.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行业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2]谢维和.高等教育内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3]傅方正,阮啸.高校大学生群体新特点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

[4]杜文忠,吴贺珍.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4.就业意向协议书 篇四

乙方:

身份证号码:

所在学校、院系:

联系电话:

紧急联系人:

鉴于乙方已进入实习期但尚未毕业,乙方作为实习生在甲方处实习,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经甲、乙双方协商,通过甲方学生与乙方双向选择,乙方初步面试考核合格,录用甲方学生到乙方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成绩合格者乙方录用安排就业。为了确保甲方学生顺利实习、就业和乙方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维护双方的权益,特签订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一、实习岗位

1、甲方为乙方提供实习岗位,并根据实习进程安排对乙方进行培训。

2、乙方应服从甲方安排,按照实习岗位要求进行培训。实习生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在培训部接受培训和实习工作

目标:融入公司文化,掌握培训部全面运营流程,从学校人转变为职业人。提高产品专业技能,熟悉客户心理,熟知部门业务流程。

目标:具备独立完成项目工作的能力,具备培训部门所要求的工作技能。

3、乙方实习期间应遵守甲方规章制度。

二、实习期限、实习期间工资

就业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其一般由国家教育部或各省、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表。就业协议书是作为学校列入派遣计划的重要依据,由学校发给、毕业生签字,用人单位盖章,毕业生本人保存一份作为办理报到、接转行政和户口关系的依据。

1、甲乙双方约定的实习期限为: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终止。

2、乙方在甲方实习期间,甲方将按照工作报酬标准发放给乙方,报酬将按月发放。

3、在实习期间,如乙方通过甲方的实习考核,甲方将从7月1日(乙方正式毕业)起与乙方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培养方式:乙方第 _____学期前半学期在丙方进行定向培养课程学习, 第 _____学期后半学期和第 _____学期在甲方预就业(顶岗实习), _____年 _____月甲方与乙方签订就业协议书, _____月乙方获取丙方毕业证书。定向培养课程的选取办法是:乙方按工作岗位的需要,在甲方人员和丙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 从丙方“定向培养课程库”中选取培养课程,取得本学期相应学分。乙方在甲方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4、乙方保证按上述实习期限完成实习任务。

一方违约向另一方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_____________ 。约定支付违约金的,违约金额最高不超过20xx元。违约方应征得另一方的同意,另一方签字盖章后方可解除协议。

三、实习终止及提前终止

1、本协议期满即为终止。

2、本协议期间,如乙方不能通过甲方的阶段性考核,本协议将自动解除,乙方不再作为甲方实习生在甲方实习。

3、如乙方违反甲方规章制度,或无正当理由脱离实习岗位,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且不需要提前通知。

四、其他未尽事宜及补充条款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订立补充条款解决。

五、协议生效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盖章):乙方(签字/盖章):

第五条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就业协议的成立,有其他约定的,须在就业协议书中注明。例如:用人单位进人需要经人事主管部门核准的,应当在协议书中约定,核准后就业协议成立。

5.就业意向协议书的范本 篇五

业协议书范本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简称”就业协议书”或者”三方协议”。是为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毕业生所在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经协商签定的协议。那么就业协议书范本到底是长什么样,想先了解一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就业协议书范本的模板,希望对大家有用。

就业协议书范本篇一

毕业生:__________________

用人单位:________________

培养单位:________________

签订本就业协议应遵守的条款:

第一条 本《就业协议书》适用于参加初次就业的普通高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部队以及依照中国法律核准登记的外因公司、分支机构。

第二条 签订本就业协议应当遵守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三条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有权利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被了解方应当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不得弄虚作假。

第四条 《就业协议书》如增加其他约定条款,约定条款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和行政规章的有关规定,不得损害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声誉及合法权益。

第五条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就业协议的成立,有其他约定的,须在就业协议书中注明。例如:用人单位进人需要经人事主管部门核准的,应当在协议书中约定,核准后就业协议成立。

第六条 本协议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字或盖章后生效,经学校鉴证登记后作为签发报到的依据。

第七条 本协议一式四份,毕业后、用人单位、毕业后所在学院和学校各一份。

双方协议的主要条款

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名称:_________ 主管部门:__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

联系人及电话:_________ 单位性质:______________

档案:_________________

接收单位 名称: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

详细地址:_____________

毕业生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_________________ 出生年

月: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面貌:_____________ 学位类别:______________

学历:_________________ 培养方式:______________

生源地:_______________ 婚姻状况: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

双方经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毕业生工作的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条 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 毕业生户口迁入地地址:________________

用人单位每月支付的劳动报酬是:________________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初次服务的期限是:____________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是否签

订:__________合同。

本协议是否需要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后成立

双方商定按下列步骤解决争议:

一、对本协议产生纠纷和争议的,协商解决。

二、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任何一方可向当地政府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申请调解。

三、调解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方违约向另一方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_____________。约定支付违约金的,违约金额最高不超过2000元。违约方应征得另一方的同意,另一方签字盖章后方可解除协议。

其他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业生意见:___________ 用人单位意见:_______________

签字:_________________ 签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字、盖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就业协议书范本篇二

甲方: ____有限公司

乙方: ________

甲、乙双方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经双方自愿、平等协商,达成如下就业意向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安排乙方在____部门____岗位工作,乙方须根据甲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履行职责。

2.甲方根据需要应对乙方进行相关的培训,如乙方培训不合格,甲方有权对乙方做出相关的经济处罚、职务调整直至辞退。就业协议书样本

3.甲方应依照国家《劳动法》的有

关规定,同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为乙方提供相应的福利保障。

4.若乙方违反此协议的相关规定,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协议。

6.就业合同电子协议范本 篇六

乙方:(以下简单乙方)

因乙方为超龄人员,不属于社会保险参保对象或个人已缴纳了社会保险无法再为其参保。为了保障合同双方的劳动权益,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至,特订立如下合同。

一、合同期限年: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二、用工性质和形式:乙方通过公开招聘录用后,实行聘用制,随聘随用。

三、双方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岗位责任和工作要求,检查考核乙方完成工作任务(见用工单位考核表);

2、按照有关规定,决定乙方劳动报酬的分配形式,对乙方实行奖惩;

3、根据工作需要,变更乙方工作岗位;

4、根据有关规定,按时支付乙方劳动报酬。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照规定领取劳动报酬;

2、享有休息,休假并获得劳动安全保护的权利;

3、服从甲方及用工单位的管理,尽职尽责,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4、遵守用工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法律,讲究职业道德。

四、工作时间与劳动报酬:

(一)甲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实行不定时工作制,节假日如用工单位需安排加班,由用工单位按有关规定给予补休或补发加班工资;

(二)乙方在甲方安排的劳动时间内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用工单位的工作任务,甲方支付给乙方工资每月元,支付时间为下月初。

五、意外保险:因乙方无法参加社会保险,为了防止工伤意外,特为乙方购买人生意外保险一份,保额赔付万元左右。

六、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一)在下列条件下甲方可以解除合同

1、因用工单位裁员乙方被退回;

2、乙方违反或不履行合同的;

3、乙方严重失职,给用工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乙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被用工单位退回的;

5、乙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6、乙方患病或因工负伤,在医疗期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

7、聘用期限届满后,不能续聘的。

(二)在下列条件下乙方可以解除合同

1、在试用期限内;

2、甲方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的;

3、甲方有侵害乙方合法权益行为的。

(三)合同期届满,自行终止。如工作需要,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续聘。

七、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7.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实证研究 篇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云南省某高校2015届毕业生为对象, 采用自编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对188名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共14个题项, 主要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观、 就业期望和就业心理三方面的情况, 其中包括一个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建议与意见的开放式题项。

二、研究结果

1.毕业生就业观的基本状况。1就业地点意向。在 “就业地点意向”这一题项上, 52.13% (98人) 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四级城市, 27.79%的毕业生则倾向于选择回家乡就业, 11.17% (21人) 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三级城市就业, 而仍有极少数毕业生比较看重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就业, 同时也还有极少数毕业生未考虑这一问题。这一结果提示, 目前毕业生中尚有少部分在选择就业地点时存在不够理性的观念。2就业单位意向。在“就业单位意向”这一题项上, 调查结果表明, 54.79% (103人次) 的毕业生选择“中初等学校”, 40.96% (77人次) 的毕业生选择“其他事业单位”, 26.06% (49人次) 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 25% (47人次) 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22.87% (43人次) 的选择“行政机关”单位。按所选择的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中初等学校>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自主创业>行政机关;而选择比例最低的为“民营企业”, 这一结果可能与本次调研的毕业生主要是师范类毕业生有关, 诚然, 也可能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关。3就业途径意向。在“就业途径意向”这一题项上, 选择参加“用人招聘考试”的为139人次, 占72.88%;选择参加 “校内招聘”的为19人次, 占10.11%;选择“人才市场或校外招聘”的为45人次, 占23.94%;选择“亲朋好友或熟人推荐”的为15人次, 占7.89%;选择通过“人事网站”的为79人次, 占42.02%;选择“其他途径”的为6人次, 占3.19%。以上数据提示, 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意向主要表现为通过“用人招聘考试”、“人事网站”、“人才市场或校外招聘”这三种途径。4基层就业意向。在 “基层就业意向”这一题项上, 选择“愿意”的为137人, 占72.88%;选择“不愿意”的为24人, 占12.76%;选择 “说不清楚”的为27人, 占14.36%。说明大多数毕业生愿意选择到基层就业, 这可能与目前国家、地方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有关, 同时也还有少部分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持消极看法。5基层就业政策了解程度。在“基层就业政策了解程度”这一题项上, 选择“了解”的为26人, 占13.83%;选择“不太了解” 的为117人, 占62.23%;选择“不了解”的为45人, 占23.94%。该结果提示, 目前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政策” 了解不够, 高校应加强对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与教育。

2.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基本状况。1就业期望意向。 在“就业期望意向”方面, 50% (94人次) 的毕业生关注就业单位性质, 62.77% (118人次) 的毕业生关注个人发展空间, 46.81% (88人次) 的毕业生关注个人兴趣, 47.87% (90人次) 的毕业生关注就业地点, 而分别有31.38%和23.94%的毕业生关注薪资待遇和专业对口。 依据所选择的百分比高低排序分别为:发展空间>单位性质>就业地点>个人兴趣>薪资待遇>专业对口, 由此可知, 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意向”倾向于关注发展空间、单位性质、就业地点和个人兴趣, 薪资和专业对口的关注程度有降低的趋势。2月薪期望。 在“月薪期望”这一题项上, 选择“2000~3000元”的为137人, 占72.87%;选择“3000~4000元”的为43人, 占22.87%;而选择“1000~2000元”和“4000元以上”的各为4人, 各占2.13%。调查数据表明, 大多数毕业生对月薪的期望水平为“2000~3000元”, 部分毕业生的月薪期望水平为“3000~4000元”, 而极少数毕业生的月薪期望朝向两个极端, 一是过低, 二是过高。3最低月薪期望。在“最低月薪期望”这一题项上, 毕业生“最低月薪期望”为“1500~2500元”的比例为81.91% (154人) , 即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最低月薪期望”具有一致性, 也具有务实性;另外有5.86% (11人) 的毕业生“最低月薪期望”水平为“1000~1500元”, 有12.23% (23人) 的毕业生“最低月薪期望”水平为“2500元以上”, 说明少数毕业生在“最低月薪期望”上尚存在一定的不理性观念。

3.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状况。1就业信心状况。 在“就业信心”这一题项上, 19.15% (36人) 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充满信心”, 36.17% (68人) 的毕业生在就业时 “比较有信心”, 而35.11% (66人) 的毕业生则表现出 “信心不足”和9.57% (18人) 的毕业生表现出“迷茫”, 其结果提示, 仅有一半左右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出 “有信心”, 其余的毕业生要么“信心不足”, 要么“迷茫”, 这就要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引导毕业生理性认识自我, 理性认识就业形势, 并通过提高自身就业技能等树立信心。2就业压力状况。在 “就业压力”这一题项上, 结果表明, 36.17% (68人) 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很大”, 37.77% (71人) 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较大”, 18.09% (34人) 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一般”;而仅有7.97% (15人) 的毕业生感到“基本没有”或“完全没有”就业压力。该结果说明, 目前, 就业压力在毕业生中具有普遍性, 即大多数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或择业时均感到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3就业压力源状况。在“就业压力源”这一题项上, 选择“招聘信心有限”的为107次, 占56.91%;选择“专业成绩不理想”的为41次, 占21.81%;选择“缺乏社会资源”的为64人次, 占34.04%;选择“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为113人次, 占60.11%;选择“缺乏求职技巧”的为111人次, 占59.04%;选择“就业竞争激烈”的为126人次, 占67.02%。从调查数据可看出, 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分别是:“就业竞争激烈” (67.02%)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60.11%) 、“缺乏求职技巧” (59.04%) 、“招聘信息有限” (56.91%) , 另外, “专业成绩不理想”和“缺乏社会资源”也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产生影响。该结果提示, 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 应重点注意大学生压力应对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能力的培养;同时, 学校应大力收集用人信息并向毕业生发布;另外, 作为大学生, 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以应对就业竞争压力。4就业决策状况。在“就业决策”这一题项上, 毕业生的就业决策为“自我决策”的占60.11% (113人) , 为“家庭决策”的为30.85% (58人) , 即90%以上的毕业生倾向于“自我决策”和“家庭决策”。另有少数毕业生可能会考虑“社会导向”、“同伴决策”和其他。

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在“就业指导期望”这一题项上, 选择“就业心态调整”的为62次, 占32.98%;选择“简历制作指导”的为68次, 占36.17%;选择“招聘考试辅导”的为139次, 占73.94%;选择“面试指导”的为132次, 占70.21%;选择 “提供更多招聘信息”的为105次, 占55.85%。根据这一调查结果, 再结合“您对学校就业指导有何意见和建议”这一开放式问题的作答情况, 本研究认为, 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 就业指导不能千篇一律, 而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的指导, 以提高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与技巧。

2.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近年来, 从国家到地方均出台了许多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高校应充分利用政策导向, 向广大毕业生进行广泛的政策宣传, 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了解、知晓并有效用好用足有关就业政策。

3.多形式组织就业专题讲座。应根据毕业生的不同的需求, 灵活开展多形式的就业专题讲座, 如求职技巧专题讲座、面试技巧专题讲座、求职材料制作专题讲座等, 以培养和发展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4.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引导。目前, 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就业心理压力过大, 这些都会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失利。高校应引导毕业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引导毕业生学会调整就业心理压力,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于社会。

摘要:为客观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 采用《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对某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考察, 结果发现, 部分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就业技巧缺乏、就业信心不足等问题, 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以促进其顺利就业、成功就业。

8.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意向分析 篇八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区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21-02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毕业生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社会群体,经过十余年的学习,大学生毕业生已经拥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且大多工作热情饱满,大学毕业生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承载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创造者,不仅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还可以为地区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持续贡献力量。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也逐年增长,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更将达到749万人,在2014年地基础上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这群拥有知识和技术的青年人才所作出的就业区域选择,必然会对区域建设和国家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而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家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宏观问题,也是关系到大学生毕业生自身的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流向的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确立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一线城市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善的社会服务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等优势,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就业者共同的区域选择,“聚集北上广”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趋势。但近年来,伴随着一线城市人口膨胀,房价物价高涨、环境污染、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相继产生,这些问题给就业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部分就业者包括大学生群体中甚至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现象。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大学毕业生留京就业的比例逐年减少,而到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却每年增长30%。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也得出类似的结论[1]。2013年度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也显示,多达46.9%的毕业生希望在二、三线的“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工作。而在“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2014和2015年的数据中,希望去“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作的大学生比例更是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且还有逐年增长趋势。[2]类似的现象在《2014中国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报告》中揭示的更加明显,该报告显示,大学生选择二线城市作为未来工作地点的比例高达57.2%,而北上广仅占29.5%。[3]当然,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选择这一问题而言,采用不同的样本框和不同的调查方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论。通过以上数据,我们虽不能得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已经普遍形成了“逃离北上广”的定论,但可以明显看出自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长期聚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趋势已经有所改变,“逃离北上广”的趋势已经慢慢浮现,与此相对应的是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开始受到更多大学毕业生的青睐。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区域选择意向,从而为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提供参考。

三、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研究小组共六人分成三组,通过个人社交网络,利用实地分发问卷和网上邮件问卷的方式,对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南湖校区和余家头校区的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最终参与调查的院系共17所,共分发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60份,有效问卷16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调查时间历时一周。

2.数据的初步分析

本项研究属于多变量分析,信息量较大,为保证统计数据准确可靠,笔者对所调查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主要借助SPSS 22.0来实现。

被调查的160人中,男生占83.1%,女生占16.9%,其中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和工科专业分别占比11.9%、11.3%和76.9%;本科、硕士和博士分别占比31.9%、1.3%、66.9%;城市生源(即来自城市、县级市和县城)占35.6%,乡镇生源占18.1%,农村占到了46.3%;在家庭方面,独生子女有46.3%,非独生子女占51.3%,另有三人漏填,家庭年收入在3万以下的占13.8%,3万~5万、5万~10万和10万~36万的人数较为集中,分别为25%和35.8%和17.5%,36万以上的仅占6.8%,另有一人漏填。

3.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意向现状

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我将城市分成五大类,第一类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四个一线城市,这类城市经济最为发达,区域位置优越,城市发展水平高且具有辐射带动能力强;第二类是其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如南京、杭州、天津、宁波等,这些城市拥有比中西部城市更为优越的区域位置,更加完善的城市建设且薪金收入也更高;第三类是中部大城市如武汉、郑州、长沙等二线城市,这些城市拥有很大的经济规模,能够容纳较多的就业岗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且薪金水平业比较高;第四类是西部大中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昆明等,这些城市虽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但都是各自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经济实力不容小觑。第五类是上述四类之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

考虑到可能会有一些被调查者在第二、三、四类城市选项中徘徊不定,研究小组将这一问题设定为不定项选择题。在这项调查中,我们一共收回有效作答158份,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本文制作出图1。通过图1,可以清晰的看到在158份有效作答中,将一线城市作为就业备选地之一的有51人,占比32.3%,而将其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部大城市作为就业备选地的分别为29.1%和38%,作处其他选择的比较少,仅占7.6%。由此同样可以得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已经减弱的结论。当然,由于仅在武汉这一中部大城市获取样本,生源中来自中部地区的人数相对较多,所以受家庭、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调查中毕业生倾向于在中部就业的比例可能会高出其他地区,因此这个分析结果在全国的普适性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证实。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仅对不足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有较强吸引力,多数毕业生则倾向于在其他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二线大城市工作。大学生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承载者,是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对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关键作用。因此,对于北上广深之外的其他沿海发达城市和中部二线大城市而言,这一趋势无疑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构建提供了契机,但是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大学生的反向流动却会造成劳动力匮乏、城市人才储备减少和城市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的出现。

一线城市是全国经济的重心所在,其发展好坏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线城市应充分重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效控制房价上涨等对居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持对核心人才的吸引力,以推动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应重视不同区域的发展,从政策上入手给刚毕业的就业者提供更多的保障,适当利用宏观调控措施,减少一线城市的经济压力;各地区都应当充分调研,准确掌握大学生就业意向的最新动态,结合本市实际情况,采取合适措施增强自身吸引人才的能力;对于高校而言,学生的就业是学校应关注的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学校教培养能力的具体体现,学校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就业状况,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葛玉好.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12).

[2]朱迪.北上广还是二线——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

9.就业意向协议书的范本 篇九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73-02

一、经济新常态的由来

“新常态”一词于2001年由美国学者首次提出,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又给“新常态”划定了几个特征: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高、公共财政面临挑战等。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强劲态势,依靠基础投资建设、人口红利和出口加工拉动等积极因素,国内经济高位增长;到了2010年前后,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硬,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的动力都在下降,但我国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发展。面对人口红利下降、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生态破坏、分配不均,以及国内外错综复杂、多重矛盾的严峻形势,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重申了上述经济新常态的观点。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和全面改革等做了重要论述。归结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征:一是增速放缓,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平衡;三是政策新常态化,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意向调研情况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非常深远。大学应届毕业生应该审时度势,看清国民经济走势的风向标,做好就业准备。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公告称:2005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提供70万~80万个就业岗位;2013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提供150万个就业岗位。按照这个比例,解决2016年将近780万个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不成问题的。然而,要让学生“能就业、就好业”,并且鼓励青年学子践行李克强总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择业理念,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是艰巨的任务。

要做好“90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我们首先要了解和分析他们的择业观,而后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才能得心应手。我们在四川大学(综合性重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工医学科交叉型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随机选取12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将近八成学生不了解何谓“经济新常态”,也有65%的学生不清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GDP预计增速。因此,不难发现当今大学生大部分对宏观经济政策和走势是不甚了解的。然而,有高达86.3%的学生却又坚持肯定GDP的增速对大学生就业有莫大的关系,学生们认为经济运行与就业有影响,但不知其所以然。

对于“最向往的就业单位类型”的调查:近15%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70后”、“80后”大学毕业生择业截然不同,选择留在体制之内的学生并不多,这也是“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新动向;而选择“国有企业”的学生占31.5%,再加上15%“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学生,不难发现在经济新常态下,近半的毕业生会选择较为稳定的工作,“稳中有进”是新的动向;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总数的15%,较之以往5%的“自主创业”意向有大幅提高,这也源于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导向及国家创业政策、资金的帮扶,同时,笔者认为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启发、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挖掘学生潜能,“90”后大学生仍有强劲的创业动力。在“假设选择创业”的学生中,40%的学生首要考虑“资金”问题,35%的学生则在意“创意”问题,19%的学生首要担心“技术”层面的问题,个别学生认为需要首先考虑“经历”、“市场”、“人脉”等因素。由此可见,鼓励大学生创业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而后要通过教育引导来挖掘他们的“创意”,最后在专业层面调动学校的有限资源来进行“技术”指导。

影响“90后”大学生择业的因素非常多,经过调查发现:“工资薪酬”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他们的期望起薪往往较高,忽略了企业薪资与雇佣员工能力之间的重要联系。其次,企业的“地域因素”也是大学毕业生较为在意的,毕业生会主要考虑与父母的远近、恋人的所在城市及北上广大都市等因素,往往更多是从情感的角度选择工作地域,却忽视了就业所在地的物价、房价、生活质量等现实因素,这也是学生刚从“象牙塔”走进社会的常态化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提及现实的“生活成本”因素,这样毕业生才会全面、综合地去选择就业地域。第三个重要因素是“家庭因素和父母观点”,家庭、父母的观点强烈地左右着毕业生的就业观,这让笔者觉得很诧异。原因在于“90后”大学生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独立自主的意识较差;父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倾注了更多心血的同时,也替孩子做了更多的决定。这三点重要因素左右着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而对于是否选择一个企业,将近60%的学生最看重的还是“发展前景”,从宏观上来讲,学生还是更看重“前景”而不单单是“钱景”。

三、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复杂的经济态势和“90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新变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指导工作要日益创新。

首先,在大学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尤其针对非文科类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要让其全面学习宏观经济的基本常识,作为就业知识储备,使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认清形势、关注形势,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发展是牢牢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关注经济社会的变革,对行业的前景要有清楚的认识,要知道宏观经济微小的调整,都会影响许多企业乃至于整个行业发展。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准备就业的学生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例如: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企业,在过去是井喷式发展,看似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政策导向稍稍转向,很多粗放式企业就面临升级或者淘汰的局面。如果大学生不审时度势、只顾眼前利益进入这些行业,那么有可能就面临“就业即失业”的局面。

其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丰富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追求自己向往企业的同时,要给学生全面、综合地分析生活成本、生活质量等现实客观因素,不能让学生的就业观过于“理想化”。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天之骄子们一定要在“理想”和“现实”的综合考虑下,追逐梦想、开拓人生。

再次,鼓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创新创业领域,在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要结合自己的所学专业,尝试创新创业。同时,高校自身应尽可能地开放自己的专业课题,让大学生在其中寻找创新创业的突破点,集中高校有限的资源,从技术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使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最后,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以薪酬的高低来评判工作的好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实肯干,一样能够绽放绚丽的光彩!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机遇和挑战并存,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今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为应届毕业生灌输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动向,全面、综合地分析就业环境,理清毕业生的就业思路,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同时,探索、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最后,挖掘学生潜力,有条不紊地推进大学毕业生创业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淼,李云路,刘斐.“新常态”来源考[EB / OL].http://news.xinhuanet.com / fortune / 2014-05 / 28 / c_1110905132.htm.2014-05-28.

[2] 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03):7-17.

[3] 汤薇.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5(8):99-100.

[4] 吴敬琏.努力确立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周刊,2015(4):18-23.

10.内蒙古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篇十

近些年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它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首先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加剧。从1999年开始, 伴随全国高校招生、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 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 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跃进式增长态势。有数据表明, 2001~2013年当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分别为118万、140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500万、559万、611万、630万、660万、680万、700万, 年均增长率达24.3%。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是再创新高, 达700万人。而与此相反的是, 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力却严重不足。据国家人事部统计, 2012年地区需求高校毕业生较上年各地已吸纳数量大幅降低, 降幅为22%, 其中专科毕业生需求降幅高达39%。

2013年内蒙古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13, 874人, 其中本科生49, 464人、高职高专生59, 445人、研究生4, 965人。在当前形势下, 用人单位数量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 但岗位需求数呈下降趋势。截至目前, 毕业生签约率为22.56%, 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94个百分点, 基本保持稳定。

与往年相比, 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一) 经济形势严峻导致就业需求有效岗位明显减少。持续经济低迷导致2013年全区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水, 其中以建筑行业、能源行业、传统制造业最为明显, 还有一些新兴技术产业也受到较大冲击, 另外, 近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 大学生数量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

(二) 企业在对人才招聘的质量把控上更加严格。

(三) 基础性岗位仍是企业提供给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纵观整个招聘市场, 为学生提供的多是基础性岗位, 如销售、家政、客服、装配流水线等, 那些被学生青睐向往的管理类岗位则很少。

(四) 毕业生求职择业趋于稳定化, 心态总体理性化、实际化。由于对就业环境的担忧, 毕业生求职意向更加趋于求稳, 热衷于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型私营企业, 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选择意向较弱, 仅占毕业生总数的2 0%。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 毕业生多数面向区内择业, 特别是集中于呼市、包头和鄂尔多斯等区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由于物价上涨和生活压力加大, 毕业生在就业薪酬方面的心态开始趋于理性化, 对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可以理性看待, 尤其开始重视各项保险费用的缴纳。

笔者分析认为, 由于就业竞争很激烈, 大学生为求得职位, 不论是什么性质的工作都愿意从事, 谋求先占得一席之地, 然而此时所有类型的工作都很紧张, 大学生就相继压低起薪标准, 打价格战, 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竞争到此种程度, 大学生都是背水一战, 并甘于此状, 以求日后再图发展的机会, 实现心中对职业规划的美好蓝图。正因为如此, 大学生更看重目标地域, 大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地区能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一展心中当初的抱负。

二、内蒙古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对策建议

从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当前内蒙古的一些大学生的就业意向:

第一, 在不同的就业压力下, 大学生就业时对工资要求还是非常理性的, 期望薪金与乐观薪金即社会实际的工资水平有高度相关性, 说明大学生对薪金的态度还比较务实, 期望值不再不切实际, 可能这也是近几年扩招和就业压力加大的影响结果。

第二, 我们也发现不管在何种压力下, 对于着重程度, 大部分学生都是把未来从事何种工作排在薪金和目标地域的前面。

第三, 竞争压力的增大, 会使得大学生在工作选择、起薪标准和目标地域三者之间做此消彼长的调整, 当竞争压力从宽松转向紧张时, 薪金标准的着重程度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愿意淡化对工作选择和目标地域的要求, 当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达到白热化的时候, 学生更看重未来的发展机会和机遇而对目标地域的着重程度加大, 暂时降低对工作选择、起薪标准的要求, 先就业再择业。

第四, 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我们发现, 不管就业压力如何, 9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 而愿意去中西部的学生却仍是微乎其微。

为此, 我们针对以上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分析结论, 提出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务实、灵活、明智就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要加强在大学生就业环节的监管, 切实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 保护大学生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 规避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利益和权益的贬损。

2、大学生要抛弃过去的精英情怀, 努力摆正自己的心态, 明白自己真正的优势和劣势所在, 扬长避短, 务实地定位好自己的位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必须把自己摆正到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 把自己的择业范围扩大。在工作选择、起薪标准和目标地域的要求上, 注意灵活把握, 尽可能地使自己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来选择自己的理想单位, 施展自己的才华。

3、在我们的实验调查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很大一部分还是在针对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突出才能, 学校要更加强化这方面的引导;另外, 要把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 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尽早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 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分阶段、分层次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心理咨询等各个方面的指导与培训, 从而减少由于学生在求职时不能正确向用人单位传递能力信息而造成的就业困难。我们的实验调查还显现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待加强,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这是社会的心声, 也是时代的呼唤。

参考文献

[1]葛新权, 王国成.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向磊.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新角度[J].高教研究, 2007.2 (上) .

[3]刘永君, 李宇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概述[J].经济师, 2007.6.

[4]龙庆华, 宋余庆.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 2007.9.

11.就业意向协议书的范本 篇十一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自主设计的问卷,从对定向单位的满意度、薪酬期望值、履约倾向性、协议期满后的意向以及基层工作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来了解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于2014年秋季学期在成都中医药大学297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中进行,回收问卷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81份,回收率95.96%,有效率98.60%。

1.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借鉴相关文献。将样本数据录入Excel软件,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以及其对医学定向生政策实施的意见与建议。

2 调查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281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中,大一学生98人,占34.9%;大二91人,占32.4%;大三92人,占32.7%。户籍多以农村生源为主,有204人,达到72.6%;城镇生源64人,占22.8%,较多;农转非13人,占4.6%。性别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有168人,占59.8%;男性有113人,占40.2%。独生子女有130人,占40.2%,非独生子女151人,占59.8%。

281名学生来自四川省各地市州,成都、绵阳、南充等地生源较多,定向单位主要为川西北高寒藏羌区、攀西老凉山地区、川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和川中丘陵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其中生源地与定向单位在同一地市州的有150人,占53.4%,而有131名学生与生源地外的卫生机构签约。多数学生基于经济和就业的原因选择报考定向生,调查显示,有176名学生(62.6%)认为定向生不必为学杂费担忧,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50.9%(143人)的学生看重的是不用费时费力去找工作。

2.2 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就业意向调查

就业意向是个体在就业选择中表现出来的比较含糊的需要,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实际就业行为[5]。问及对定向单位的满意程度,281名学生中选择一般的人数最多,有159人,占56.6%;不满意的居次,占23.1%,整体满意度偏低。薪酬意向调查中有44.1%的学生认为其毕业后可找到月薪3000至4000元人民币的工作。无协议牵制,在基层工作年限意向调查中有58.4%的学生愿意在基层服务的年限为2至4年,不愿意去基层与愿意在基层服务6年以上的人相等,为11人,占3.9%。无协议牵制下,工作地区意向调查中,65.1%希望在县/区级找到合适工作,其次是市级,有58人占20.6%。中医学免费定向生毕业意向调查中持“观望”态度的人最多,其有更好的选择就违约,没有就履行合约,为141人占50.2%,乐意去定向单位,有84人占,29.9%,仅2.1%坚决不去定向单位;协议满后2.5%会选择坚守岗位,继续服务基层,最多的是认为六年累积足够经验,到更好的医疗机构发展,人数是134,达到47.7%的比率,其次是选择性态度,认为自己有较好的发展的话就留,没有就离开占33.8%。详见表1。

2.3 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调查

对于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本研究采用复选形式进行调查统计。281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中,82.2%的学生在满足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条件后会更愿意留在基层;其次是单位提供进修机会,有205人勾选,占73.3%;选择解决住房问题会更愿意留在基层的学生也较多,有127人,占45.2%;得到领导的重视与赏识有27.4%选择,定向单位在生源地有28.1%勾选。可见,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福利待遇、进修机会。详见表2。

3 讨论

3.1 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缓解基层中医人才匮乏具有积极意义

虽然学生对定向单位的满意度偏低,但是在其毕业后意向调查中,29.9%的学生乐意去定向单位服务基层群众;17.8%的学生被动去定向单位工作:包括不愿去定向单位,受合同牵制被迫在单位工作至约满和受合同牵制被迫在定向单位工作,一旦时机成熟立刻违约两种情况;仅2.1%的人坚决不去定向单位。总体上看,免费定向生下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可能性较高。且大部分学生表示满足一定条件后其愿意长期服务基层,由此可见,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解决基层中医人才缺乏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3.2 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

无协议牵制,在基层工作年限意向调查中,多数学生只愿在基层工作2至4年,仅3.9%的学生愿意在基层工作6年以上,无疑定向协议规定的服务期6年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偏长。定向中医学生对定向单位的满意度不高,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其可以找到在县城的工作,定向协议中规定签订乡、镇医疗机构不满足其就业地区意向。协议规定与就业希冀存在差距,有50.2%的人对于学满后的就业打算处于“观望”态度,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他们就违约不去定向单位。去了就业单位,大部分是“过路客”,仅2.5%的人会继续为基层服务,明确表示会离开的人高达52.0%:包括累积经验,到更好的医疗机构发展和考虑换职业两种情况。可见绝大部分在校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目前没有扎根基层,长期为基层卫生事业做贡献的坚定信念。

3.3 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有待完善

访谈时,多数人表示医学专业学习投入成本高,人才培养时间长,专业技术性强,工作风险高,而基层工资微薄,发展空间小,工作环境不理想,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矛盾是其不愿长期在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在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调查中,82.2%的人表示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的条件下他们会更愿意在基层服务。且他们对于自身继续教育与在职培养也甚为关注,73.0%的人选择了此项。如若解决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矛盾,提高工资和福利,为其提供较多学习机会和较大晋升空间,其会更愿意长久地在基层服务。要让基层对医学免费定向生充满吸引力,还应完善工作期间的相关政策。

4 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定向生优惠政策,提高其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基层中医药事业欲谋发展,首先要保障中医药人才的生存。完善定向生优惠政策,从他们关注的利益点着手会效果倍增。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应在工资待遇上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设立专项津贴,缩小乡镇与县/区级医疗机构的待遇差距[6]。将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工资待遇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保障基层中医人才的生存环境。当然切实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环境,解决学生入职后的生活问题也需双管齐下,如此可提高基层对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吸引力,提高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变基层为吸引中医人才的“磁场”。

4.2 保障基层中医药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中医人才的存在价值

在访谈中,有部分学生担忧在中西医不均衡发展的今天,其在基层不能实现自我价值。可见,学生重视工作中自我价值的体现,唯有在工作中得到认可,其才会有长期服务基层,为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的意志与信念。因而,坚持中西医并重,完善政策,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将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保障中医药的服务功能则至关重要。改善基层中医药环境,给予基层中医药足够的发展空间,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存在价值,进而保障基层中医人才结构稳定,才能让基层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简而言之,基层有中医人才大展宏图的机会才能吸引更多热爱中医事业的人才于基层长期发展。

4.3 重视定向生在职培训,满足其继续教育的需求

医生职业专业性、技术性强,故而医生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而中医强调师承,在业务上宜选派有经验的医师对其加以指导,充分发挥“老中医”传帮带作用,提升其业务水平。并且在在职培训、在职进修以及提升个人发展空间方面提供更多可行措施,将其具体化、标准化。在职进修在满足学生继续教育需求同时可提升医生的业务能力的,提升基层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在基层工作可提升业务水平,提升业务水平为更好的服务基层”的良性循环。

5 小结

本研究对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缓解基层中医匮乏具有积极意义,培养的基层中医人才下基层的可能性较高。但是,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不能吸引中医学免费定向生扎根基层,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定向生优惠政策需完善,以提高基层对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吸引力。重视定向生的在职培训,满足学生入职后继续教育的需求。保障基层中医药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中医人才的存在价值。让中医学免费定向生毕业后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满足基层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真正缓解基层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意向,为更好地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的基层中医人才,缓解基层卫生人才短缺难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果: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缓解基层中医人才匮乏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协议规定与就业希冀差距大,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有待完善。建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服务基层意识;完善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提高其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基层中医药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中医人才的存在价值;重视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在职培训,满足其继续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就业意向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Z].中国网,2010(561).

[2]冯秋季.河南省订单定向医学生农村就业意向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5):394-396.

[3]范文燕,等.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专业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45-47.

[4]万秀珍.基层中医医院中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2013,21(3):275-277.

[5]付义朝,等,首届免费师范定向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50(4):144-152.

上一篇:妈妈的爱初中作文550字下一篇: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合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