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学概论试题

2024-08-12

英语语言学概论试题(精选8篇)

1.英语语言学概论试题 篇一

2010汉语言文学业余班(专升本)《语言学概论》作业 岳云平E100131018

六、简答题

1.什么是语言问题的“名”和“实”之争?

答:“名”“实”之争自古就有。古代哲学家都把对语言的哲学思辨作为语言研究的重点。他们的兴趣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所谓“名”和“实”之间的关系上,即语言中的“名”(名称)和客观世界中的“实”(事物或现象)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实”决定了“名”,还是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派认为是“实”决定了“名”,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一派则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我国哲学家荀子。2.结合例子,简述语素分类的类型。

答:语素可分成四种:①“成词语素”(如“灯、走、看”)和“不成词语素”(如“机、子”)。②“自由语素”(如“好”)和“不自由语素”(如“了、吗、企、技、头、阿”)。③“定位语素”(如“了、儿、老、”)和“不定位语素”(如“笔、体”)。④“实义语素”(如“灯、大、民、迹”)和“虚义语素”(如“的、被、子、儿”)。3.目前关于儿童语言获得原因的倾向性看法是什么?

答:一是儿童的语言发展肯定具有先天的生物学基础,特别是大脑的语言功能或语言遗传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语言环境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必要条件,其中包括模仿和强化这样一些外部因素都有重要的作用;三是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影响儿童的语言获得,其中包括知识积累的阶段性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也都有一定的作用。4.简述洋泾浜语的特点。

答:洋泾浜语的特点是:只用于特殊的交际场合,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和使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成为某一社会主要的交际工具,成为人们的母语。一旦发生了这种语言社会地位上的变化,洋泾浜语就转变为克里奥耳语。

5.简述歧义与语义模糊的区别。

答:歧义与语义模糊性质不同。语义学所谓的“模糊”,是指语言形式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是指一个意义与别的意义难以绝对划分清楚,歧义则是指同形的语言符号序列可以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义。在言语交际中,歧义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来消除,而模糊词语则始终是模糊的,除非能以定量化的方法来定义它们。6.简述元音与辅音的主要区别。

答:①发元音的时候,声道完全开放,呼出的气流在整个声道内顺利通行而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的时候,声道的某一部位封闭起来而形成阻碍,气流必须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发音时声道内是否形成阻碍,是元音和辅音之间最主要的区别。②发元音的螩,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发辅音的时候,要形成阻碍不让气流外出,因而形成阻碍的部位就会特别紧张。③发元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发辅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必须冲破阻碍才能通过,因而气流较强。④发元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辅音的时候,有的振动声带,有的不振动声带。

7.有一段广告词这样说道:“吃了这种药,手也不麻了,腰也不酸了,背也不疼了。”请以此为例说明语法中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答:“手、腰、背”与“麻、酸、疼”可以分别出现在句子中主语、谓语的位置上,这两组词分别可以构成聚合关系,属于名词和形容词。同时这些词之间又两两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又从横向构成组合关系。

8.用手风琴和小提琴演奏《二泉映月》,两种声韵的区别在哪里?试用语音的物理特性知识分析说明这种现象。答:两种声韵的区别在音质不同。而音质的不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发音体不同,一个是手风琴,一个是小提琴。二是发音的方法不同,手风琴是又拉又弹,小提琴是用弓拉。三是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一个是风箱,一个是共鸣箱。

9.词的语汇学分类角度有哪些?

答:从词的重要程度上分,可分成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一般语汇);从词的使用频率上分,可分成常用语汇和非常用语汇;从词的使用范围上分,可分成通用语汇和专用语汇。

八、论述题

1.论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并说明区分两者的意义。

答:①区别:我们首先应该在口头交际活动或者说从言语活动这样的社会现象中区分出两个因素,也就是“语言”和“言语”;“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别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这也就是说,“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每个人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等方面都有个人的特色,而且每一个人每一次说话都可能是不同的,这些都是言语现象或言语要素,不属于全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简单地说,“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因此也可以说“语言”是一个抽象的实体,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个均质的系统,而在抽象过程中就必须把所有的个人要素或者说个人杂质全都排除出去。这样,“语言”就有内在一致的规律,而“言语”则很难找到内在一致的规律。因此,语言学的对象应该限于有内在一致规律并且成系统的“语言”,而排除无规律可循的言语因素。索绪尔特别强调指出“语言科学不仅可以没有言语的要素,而且正是要没有这些要素掺杂在里面,才能够建立起来;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一下子就把⑴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⑵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多少是偶然的分开来了;我们关于语言的定义是要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排除出去。

②联系: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为社会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言语是指个人说的行为和结果。语言存在于言语中,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语言在言语中起规范作用。

2.什么是社会方言?影响社会方言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就其一因素谈谈社群分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答: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影响社会方言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有阶级和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等。如文化程度对社会方言的影响。一般来说,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往往使用的是民族标准语;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往往使用方言土语。这是因为民族标准语越高,使用“胰子、姆末”等土俗成分的比例就越低;文化程度越低,使用这些土俗

2010汉语言文学业余班(专升本)《语言学概论》作业 岳云平E100131018

成分的比例就越高。我们在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常常会感到知识分子说话比较“文”,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说话比较“土”,这种感觉实际上也是文化程度影响语言的一种反映。

3.论述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观点。

答: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语言,语言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他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随着手的发展,随着劳动,人开始了对自然的统治,这种统治在每一个新的进展中扩大了人的眼界。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各种属性。另一方面,劳动的发展,必然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恩格斯根据当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正确地指出了劳动在语言起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劳动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应该说恩格斯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

4.举例说明语言中的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哪几种,各种语法单位的定义是什么,怎样理解各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答:语法单位可以分为语素、词、词组和句子。如“我粉刷了房子”这句话。这一句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语素,“粉刷”是一个词,“粉刷了房子”是一个词组,“我粉刷了房子”是个句子。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词组是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圈套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书面上用句号、问号等表示)的语言单位。

各种语法单位相互之间实际上具有不同的关系。一种是量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只是所含成分数量的增减,性质和作用不变。如词和词组之间就是这种关系:因为词组一定是由多个词组合面成的,即词组总要比词长些;但它们的作用都是作造句的材料(独立使用),这一点相同。还有一种是质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表现为所起作用的差异,但成分数量未必发生变化。如汉语词和词组与句子之间就是这种关系:因为词和词组没有表达功能,句子却要求必须说出来和用于交际(前后停顿和证据句调),即它们有不同的功能;但句子中成分数量有时可以与词或词组相等,这一点又是相同的。

2.英语语言学概论试题 篇二

语境(context)作为语言学概念,1885年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提出。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转引自裴文2000)。后来,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i在1923年又将语境划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前者指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后者指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如时间、场合、话题、身份、文化背景等非语言因素(转引自桑德拉2006)。纵观近年高考英语试题的全国卷和地方卷,语言知识类试题越来越呈现出语境化的趋势,即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语境中对语言的认知、理解及运用能力。这一趋势和《英语课程标准》[1]中所要求的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总体目标是契合的,也是对此目标的很好诠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对英语教学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语境并准确理解语言,对于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正确解答高考语言知识类试题,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近年来高考语言知识类试题语境化的特点

(一)真实性

近年来,高考试题多呈现生活化的真实交际情景,而非脱离情景的纯语法或词汇试题。如2012年全国卷(Ⅱ)第6题(曲一线2012:132)[1]:

一What shall we do tonight then?

—_.Whatever you want.

A.Help yourself B.It's a deal

C.No problem D.It's up to you(答案为D)

此题呈现的情境真实生动,是日常生活中家人或朋友之间对话的再现。

(二)完整性

虽然试题只提供一个微型语境,但话语结构完整,信息充足。如2011年全国卷(I)第21题:

一We could invite John and Barbara tothe Friday night party.

一Yes,?I'll give them a callright now.

A.why not B.what for

C.why D.what

(答案为A)

此题只通过简单的问答,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语境,且Yes和I'll give them...是关键提示语,学生做题时需兼顾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语境。

(三)隐蔽性

隐蔽性指试题将考点通过语境巧妙地隐藏起来,学生需通过辨析认定潜在考点从而解题,属非显性考查,对语言运用要求较高。如2008年上海卷第28题:

—Do you know if Terry will go campingthis weekend?

—Terry?Neverl She______tents andfresh air.

A.has hated B.hate

C.will hated D.hates

(答案为D)

此题考查时态,但无明确的时间状语,隐蔽性较强,整个语境提供的时间信息只有现在(Do you know)和将来(will go),而never一词否定了将来,故选一般现在时。

(四)复合性

试题考查目标不局限于单个语言点,而是通过语境巧妙融合对两个以上知识点的考查,属多重化、复合性语境,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求甚高。如2010年全国卷(Ⅱ)第9题:

Barbara is easy to recognize as she'sthe only one of the women who______evening dress.

A.wear B.wears

C.has worn D.have worn

(答案为B)

此题包含对定语从句先行词确认(是被only所修饰的不定代词one为先行词而非women)、时态选择(语境呈现的是一般现在时的特征)和主谓一致(即单数第三人称one和从句谓语动词wear之间的对应)等三方面知识的考查,可谓一石三鸟,综合性极强。

(五)文化性

试题考查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及文化意识等“隐性”知识。如2008年江苏卷的第26题,要求依据题干所呈现的语境,选择一句英语谚语作为答语。原题为:

—It shouldn't take long to clear up af-ter the party if we volunteer to help.

—That's right.______.

A.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B.Something is better than nothing

C.The more,the merrier

D.The sooner begun,the sooner done

此处答案为A,意思相当于汉语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是英语中常见的谚语,凝练而富有文化意味,如果考生缺乏此方面的英语文化知识,则不具备解题能力。

三、语境解读

Hanks(1996)指出,意义源于语言与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语言本身。一定的语言总是处在一定的语境中,离开语境,其表达的语义就很难确定。语境对语义有解释作用、制约作用,而对语言理解则会起到传递信息和激活认知的作用(武永芳2010:38-39)。因此,理解了语境,也就理解了语义。结合前述对高考试题语境化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准确的语境解读正是破解高考英语语言知识类试题的关键。那么,又如何进行语境解读呢?在指导高三学生复习的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解读高考语言知识类试题语境的六种有效方法:替换法、化简法、还原法、推断法、逻辑认定法和结构分析法。本文以还原法和结构分析法为例,对如何进行语境解读加以分析,其他四种方法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详加探讨。

(一)还原法

还原法主要针对近年来英语高考试题中语境设置简洁直白,常有省略的特点,需要学生对语境加以复原完善,补充省略信息,才能准确解读语境,理解语义。例如2007年全国卷(Ⅱ)第15题(杜志建2012:58):

一Is there anything wrong,Bob?Youlook sad.

一Oh,nothing.In fact,I of myfriends back home.

A.have just thought

B.was just thinking

C.would just think

D.will just be thinking

(答案为B)

此题在考查时态,但题干中没有明确的时间状语,好多学生误以为是强调动作对现在的影响,故错选含有现在完成时态的选项A。其实通过分析语境不难发现,尽管提问方用一般现在时询问,但其潜台词是What has happened to you?而应答方的回答可以理解为:I was just thinking of my friends back home when you asked me just now.只有还原了when you asked me just now这一时间状语,才能复原一个完整的语境,明确动作发生的时间。原题把过去正在进行的动作隐含在语境中,巧妙地考查了在交际情景下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受时间状语界定时态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找不到明确的时间而无法解决问题。因为在真实情景下“活”的语言中,动作的时间是交际双方明晰的,无需强调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解读语境,才能把“死”的语法巧妙转换成“活”的语言,正确解决问题。

(二)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指面对一些题干较长、语义复杂、语境解读困难的语言知识类试题时,解题者应从句法结构的外部形态入手,对其结构组合进行层次性的切割分析,弄清语言内在的逻辑关联,理顺语义,解读语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句子结构划分、各类从句用法等基本的句法知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仔细梳理句子结构,恰当断句,确认考查的语法项目,联系所学内容,正确解题。如2011年上海卷第38题:

The message you intend to conveythrough words may be the exact opposite of_____others actually understand.

A.why B.that C.which D.what

(答案为D)

此题需要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正确断句,The message‖you intend to convey through words‖may be the exact opposite of‖______others actually understand.显然you intend to convey through words为省略了关系代词that或which的定语从句,这样句子主干结构应为The message may be...,结合所学句法知识,可确定介词of后应为宾语从句,且宾语从句缺少宾语,故选择D项。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已经把一个较为复杂的语境通过结构分析法分隔成几个单元,从它们之间的结构关联中理顺了语义,解读了语境。事实上,结构分析法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处理一些复杂语境下的疑难长句,培养其英语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掌握语境解读的技巧可以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语言学习樊篱中解脱出来,使其学会借助上下文揣摩语句含义,了解情境语境,准确解读语境,形成语境解读意识,生成语言运用能力,达到语言学习从“知”向“用”转化的目的。故在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境解读能力,引导其通过解读语境来理解英语语言,正确解答各类语言知识试题,提升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语境解读能力的教学对策

(一)打造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五方面内容。这里要强调词汇和语法,这是英语试题语境设置的两个基本要件。掌握大量的词汇,娴熟地驾驭语言规则,这是英语学习者必备的技能,也是理解英语语境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对高考必考词汇和基础语法含义谙熟于胸。同时还应纠正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片面理解。如2011年全国卷(Ⅱ)第16题:

As he reached______front door,Jack sawstrange sight.

A.the;不填B.a;the

C.不填;a D.the;a

(答案为D)

此题考查冠词的基本用法。但一些学生在学习中过于强调冠词的特殊用法(如零冠词的情形等),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定冠词the表特指、不定冠词a/an表泛指的用法,故在面对题设语境时选择错误答案。纵观近年高考,部分试题主要强化对词汇基本运用、语法意义理解等基础知识的考查,故其语境设置的目的在于为语言知识考查创造条件。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通过语境透析语言真相。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语法学习。理解是最佳的认知方法,切忌死记硬背,机械套用。以动词时态这一难点为例,学习重点应放在对各种时态基本含义的理解上。从近年高考看,时间状语只能帮助解决常规问题,已远达不到高考所考查的语用能力这一要求。因为高考有关时态的考题多以语境化形式呈现,很少出现各类语法书中强调的时间状语。如果学生时态概念不清,不懂语境,则无法正确解题。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薛金星2006:3)[1]:

Jone,a friend of mine,who got mar-ried only last week,spent 3000 dollars more than he______for the wedding.

A.will plan B.has planned

C.would plan D.had planned

(答案为D)

此题没有标志性的过去完成时的时间状语,如by、since、before等,但动作“过去的过去”这一特性已通过语境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学生没有对过去完成时的正确理解,就无从下手。因此,外显的语法规则知识只有在情景化的交际环境中,在较为真实的话语环境中得以运用才能实现真正掌握(李建军2010:4)。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各种语境,引导学生在相应的语境中主动感受语法的使用情形,理解各种时态的真正含义,不可用一些固有的时间状语去禁锢其思维。

(二)形成深刻的语言领悟能力

深刻的语言领悟力是语境解读的关键。英语语言的领悟力,就是领会、理解、感悟英语的能力,是指善于用英语语言进行由此及彼、融会贯通的思考和认知的能力,是一个人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连贯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体现。可见,这是比语言理解力更高层次的语言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语料,通过阐述其深刻内涵引发学生思考并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语言领悟力。笔者曾以2006年上海卷高考阅读题C篇中的一个句子为例,指导学生分析该句的语境内涵。原题为:The shop has chairs where women can park their men and women will spend more time in the shop.本句中park一词原意为“停车”,但此处的使用精彩且富有张力,即语言本体park在特有语境的作用下直接促发了多重意义和别样意蕴,对单纯、有限的语言外壳形成冲击,为阅读者的思维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形成了领悟语言的丰富载体。基于此,笔者及时捕捉这一难得语料中的有效信息,合理发掘该词的语义内涵,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首先让学生阅读此句,对park一词予以解读。并提示学生回想生活中购物场景,结合语境展开大胆充分的想象:妻子在购物时把丈夫“停”在商场入口的椅子上,在这个生活细节上用park一词是什么寓意呢?这一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踊跃发言,有的学生理解为drive,有的学生理解为stop等等。这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既然妻子可以像驾车一样将丈夫“停”在商场入口的椅子上,那么park一词不就等同于control吗?而且还风趣地补充说,他的妈妈在生活中购物时就是这样控制爸爸的。学生大笑,并为其精彩解析鼓掌。笔者在肯定其理解后,又进一步就全句的理解追问学生:此情景下丈夫会是什么心态呢?而商家又为什么在门口设置椅子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该句不仅将女性在购物这一生活细节上对丈夫的掌控描绘得入木三分,还体现了女性购物时的毫无节制、男性在陪伴时的无奈和商家的精明等等。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不仅兴味盎然,高度关注英语语境,而且深深体会到英语语言的表达是如此富有魅力。因此,在教学中多开展这样的语言鉴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其对英语的理解,提高其语言领悟力,促进语境解读能力的提高。

(三)生成灵活的语言辨析能力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诸方面的不同,造成了英汉语言表达方式上的较大差异。英语表达跳跃性强,富于变化,给学生理解语境带来困难。高考题也正利用这一点设置语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灵活转换头脑,用英语思维去辨析语境中的潜在提示,利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如2006年上海卷第26题:

—Where is my key?

—Oh,dear me!You______it in the taxi.

A.had never left B.haven't left

C.won't leave D.never left

(答案为D)

此题没有动作发生时间的任何提示,初读时不容易确定钥匙在与不在,但从语言逻辑上判断,dear me这种表达方式肯定对该问题有所提示。故教师应引导学生辨析语境提示词dear me所承载的信息:问话人询问现在钥匙在哪儿,应答方dear me(天哪!)的回答含有吃惊、嗔怒等含义,潜台词是you have lost it!(你居然丢了钥匙!),而埋怨接踵而来:You never left it in the taxi (你过去从不把它落在出租车里的呀!)这种生活化的语言直接以过去时作答,故选择含有一般过去时的D项。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此类语境时,应使其认识到英语表达简洁灵动,精致细密,富有跳跃性,需要用英语语言逻辑和思维去深入分析体验其中的细微差别,审慎辨析,避免掉入语境“陷阱”,造成解读失误。

(四)储备充足的英语背景知识

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文化是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普遍性知识,文化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吴文胜2009:60)。因此,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确保形成语境解读(特别是文化语境)的能力。例如一学生在美国听到一工人说,“Today the eagle flies.”他仅据字面误解为:“今天老鹰飞起来了”,结果不知对方所云,无法应答,造成了交际中的尴尬。其实the eagle是指美钞。因为美钞上有鹰的图案,类似我们中国人过去把十元钱称作“大团结”一样。因此这句意思是“今天是发薪的日子了!”如果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不重视对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造成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则易导致其望文生义,解读失误,造成英语交际失败。《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所谓文化意识应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传授给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帮助其储备充足的背景知识,形成文化意识,这是语境解读的有效保证。

五、结语

高考英语语言知识类试题的语境化趋势,使高考的考查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对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要求也更高。学会语境解读是促使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培养其语用能力,帮助其适应高考考查趋势的有效策略之一。这一策略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英语语境的准确解读,促成其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必将引起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乃至英语教学方法的革新,这正是《英语课程标准》理念下高考试题对英语教学的导向作用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杜志建.2012.2007~2011新高考5年真题汇编[M].乌鲁木齐:新疆少年儿童出版社.

李建军.2010.在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J].中小学英语教学-9研究(2):2-5.

裴文.2000.现代英语语境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曲一线.2012.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英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桑德拉.2006.英语语境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文胜.2009.再论跨文化视角下的外语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9研究(2):60-65.

武永芳.2010.依托语境提高听力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9研究(3):38-40.

薛金星.2006.2006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全解[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3.英语语言学概论试题 篇三

关键词:高名凯;语言学概论;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61-02

高名凯是新中国成立后非常杰出的语言学家,其在语言学领域、翻译领域均有大量的作品问世,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与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虽历经岁月冲蚀,但至今仍被很多高校作为最重要的语言学教学参考书。

《语言学概论》是高名凯先生对学术生领域的一大巨献。该书编写于1961年5月,1963年正式出版。这一时期的中国理论语言学,按照石安石《中国理论语言学》一文所划分的阶段,正处于我国语言学的起步时期。该时期我国语言学界受到苏联学界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在斯大林的总结性文章《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等发表之后,我国语言学界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语言理论受到空前的重视。第一个效应就是“语言学引论”课程被列为高等学校中外语言文学各系科的必修课。

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一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编辑了《马克思主义与语言》。1961年4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在讨论统编语言学教材时,决定以《语言学基础》为蓝本,在原班人马基础上组成编写组,按新老结合的原则,以高名凯、石安石为主编,编写《语言学概论》。初稿经试用和听取各方意见后,作了较大修改,于1963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至此,高名凯、石安石本《语言学概论》(以下简称“高本”)终于开始和广大学生见面,并一直在语言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高校语言学教材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语言学教材,如当前高校比较通行的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以下简称“叶本”)、岑运强的《语言学概论》(以下简称“岑本”)等。但是翻开一般的语言学参考书目,里面必然会大量引用高本《语言学概论》,可见其影响之大。

一、高本《语言学概论》的影响

1.本书理论体系影响深远。高名凯的《语言学概论》深受索绪尔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思想的影响。如在语言的本体研究中就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为依据。比如第二章“语言的本质”部分就明确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第三章“语音”部分,运用了结构主义的分支流派布拉格学派中特鲁别茨科依的音位学理论,使用了音位、音位变体、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音位系统、区别性特征、语流音变等概念。此外,书中还贯穿了共时和历时规律,并且以共时为主。全书重点用四章来介绍语言系统的各要素,且以共时介绍为主,然后在各章后介绍了语言要素历时发展的情况。第五章,语法分析中,词素分析运用的对比法、分析句法结构运用的层次分析法均源于结构主义的另一分支——美国结构主义。

总体而言,高本《语言学概论》在理论上基础扎实,但对结构主义的借鉴还不太完整,但是这种教材体系框架给后来的语言学教材编者提供了借鉴,后来的教材均借用了西方语言学体系,当然以借鉴结构主义的居多,尤其是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

2.本书结构堪称典范。高本《语言学概论》在内容的安排上,结构严谨,系统性强。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从形式到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层次,有系统,非常适合用做普通语言学教材。如第二章“语言的本质”,从宏观上探讨了语言理论问题。第三章“语音”、第四章“词汇”、第五章“语法”、第六章“文字”则是从微观角度探讨语言结构。第七章“语言的发展”是从宏观上来探讨语言理论问题。这种教材结构体系,在后来的语言学概论编写中几乎都延续下来。我们选取了当前比较实用的六个版本的语言学概论教材,与高本进行进行了对比。

通过表1可以看出,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内容体系基本上延续了高本的框架,既有总论,又有语言的结构,还有语言的发展等内容,可以说高本的结构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高本在每章节后还附有参考资料,以便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并且,高本在每小节后设立习题,均准确地概括了所学的知识点。而后来的叶本无参考资料,也无习题,后来为弥补叶本的不足,又单出一本《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

3.本书旁征博引,语料丰富。高本《语言学概论》虽然出书较早,但是书中旁征博引,语料丰富,凡是涉及到语料的地方,均有丰富的语料阐释。对比当前的语言学教材,高本都可称之为这方面的杰出者。我们综合统计了一下,在书中各处共出现了十多个国家的详细语言材料例释,具体如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英语、土耳其语、波兰语、挪威语等,其中又以俄、英、法三国语言材料最为丰富。另外,书中还出现了十多种有具体语言材料例释的方言,如上海话、北京话、苏州话、广东台山话、天津话、西安话、福州话、兰州话等。书中还提到了蒙语、藏语、维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具体语料,可以说该书资料丰富,视野广阔。本书的每个章节之后还附录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如第二章附录的关于先天聋哑人的思维问题,第三章附录的国际音标表,第四章附录的词源和俗词源,第五章附录的语言的“形态分类”,第七章附录的世界语言的“谱系”图。可以说,本教材在知识的完整、丰富程度上,即使现在的很多教材都难以望其项背。

4.理论阐释细致入微。高本的教材编写一方面从知识的讲授出发,一方面又似和读者在交谈,对很多业内比较敏感的问题,教材均给出了较细致清晰的解释。如:调类和调值的关系问题,该问题在北大、首师大等高校考研题中均出现过,但是翻遍现有常用语言学概论教材甚至现代汉语教材,均无对这个问题的合理解释,但是该教材却阐释很细致。

二、高本《语言学概论》的局限

该书因为处于特定的年代,不可避免地存有一些问题。endprint

1.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过深,政治话语较重。教材中多次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列宁等人的观点,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

2.俄语例子较多,不太适应当前高校使用。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的俄语例子,一方面俄语是形态变化特别丰富的语言,便于阐释相应的问题,而且当时国内有俄语学习的氛围,所以在当时看来是比较合理的,但现在显然不合时宜。

3.部分内容介绍不够完整。教材的语法部分,分词法和句法,但明显重词法轻句法,词法分两节内容来描述,句法仅用一节,而且未阐述句子的类型。

该书由于受以上因素影响,现在一般仅作为教学参考书。而且,该书从1963年出版以来,从未进行修订,且一直使用繁体字,因此会给初学者的学习、使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界能得到该教材著作修订权,对该教材进行修订,就如北大王洪君教授对叶蜚声的《语言学纲要》进行修订一样,能对高本《语言学概论》进行适当的修订,那么该教材一定赢得更多师生的厚爱。

注 释:

①“邢本”即由邢公畹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1990出版。“王本”即由王红旗编著的《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出版。“岑本”即由岑运强主编的《语言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出版。“崔本”即由崔希亮著的《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出版。“张本”即由张先亮主编的《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出版.

参考文献:

〔1〕石安石.二十世纪的中国普通语言学[J].语文研究,1998,(2).

〔2〕于丽.两本普通语言学教材的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2009,(6).

〔3〕胡宛年.再谈高名凯同志的《语言学概论》[J].咸宁师专学报,1992,(11).

〔4〕薄守生.民国时期的语言学概论类教材史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1,(6).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中华书局,1987.

〔7〕邢公畹.语言学概论[M].语文出版社,1990.

〔8〕崔希亮.语言学概论[M].中华书局,1987.商务印书馆,2009.

4.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篇四

一、名词解释

1、历时语言学——就各种语言的历史事实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它的“亲属”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叫历时语言学。

2、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3、符号——符号是用来代表事物的一种形式,词这样的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任何符号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构成的。

4、语言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其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5、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另一方面,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

二、填空

1、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三个学派。

2、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4、一个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声音,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5、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

6、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

7、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8、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和聚合。

9、组合是指符号与符号相互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聚合是指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3、在现代社会,文字比语言更加重要。(×)

4、现代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语言的重要性日渐削弱。(×)

5、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思维。(√)

6、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7、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8、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9、人类选择语音而不是色彩、手势作为语言符号的形式,是因为语音比较好听。(×)

10、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是指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认同的。(√)

四、问答题

1、语言的作用是什么?同社会有什么样的联系?

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

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旅和民族。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有了语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共同斗争,协调在同自然力的斗争中,在生产物质资料的斗争中的共同行动。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

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但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

2、怎样理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有没有阶级性?为什么?

答: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首先可以从语音与语义的结合关系以及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来加以说明。

语言都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的,但相同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就能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在同一语言中也有用相同的声音来表达不同的意义的情形;可见,语音与语义怎样结合成特定的语言成分决定于一定社会集体的意志,决定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

其次,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也可以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另一方面,社会不能没有语言,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第一,从语言的创造者和语言的服务对象来看,语言是在许多时代中为全民所创造出来和丰富起来的。人类出现时语言就同时产生了,那时的人类社会不分阶级,语言只能是全民所创造并为全民服务的。第二,从语言本身的情况来看,不同阶级可能创造并运用一些自己的专门的词和语,形成所谓阶级习惯语,但是阶级习惯语并不就是语言,它没有自己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

3、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语言具有任意性?

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

不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音来表示相同的事物(如汉语的“shū”和英语的“book”),也可以用相同的、类似的音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如:汉语的“哀”和英语的“I”)。这些都是符号任意性的表现。

4、语言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为什么?

答:语言是社会现象,它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个人现象。①语言是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分化统一而分化统一,可见,语言绝不是自然现象。②从语言的音义关系可以看出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是天生的,世界上的语言就应该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区别,而实际上世界上不但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还有众多的方言。

5、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它们对于语言运用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语言符号中每个符号都处在既可以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样两种关系中。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

语言符号的组合方式处于一个前后相续的链条状,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的自然地聚集成群,它的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组成语言系统的一个纲,是我们观察、分析、归纳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的一把总钥匙。

6、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语言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体现在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装置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

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5.英语语言学概论试题 篇五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下午 03:23 1.第1题 [b]是一个()

A.双唇浊音 B.双唇清音 C.双唇鼻音 D.轻唇擦音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下列词中属于复合词的是(A.天子 B.傻子 C.席子 D.椅子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此题得分:3.0

3.第3题

下列句子中属于联合词组的是()A.小明和小光的卧室 B.教材和刚找来的资料 C.我和小张都生气了 D.咱俩是谁跟谁呀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下列属于形声字的是()A.玻、家 B.济、好.C.闻、汗 D.美、机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5.第5题 壮语属于()A.印欧语系 B.汉藏语系 C.阿尔泰语系 D.闪含语系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p/是一个()A.非音质音位 B.音质音位 C.音素 D.音节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汉语的“黑板”是一个()A.单纯词 B.词组 C.复合词 D.派生词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8.第8题

下列词中属于支配式的复合词是(A.解放 B.自杀 C.明显 D.司令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此题得分:3.0

9.第9题

在一种语言内部划分方言时,最主要的依据是()A.语法 B.语义 C.语音 D.词汇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0.第10题

汉语中“枯萎”和“干巴”这对同义词具有不同的(A.感情色彩 B.语体色彩 C.理性意义 D.形象色彩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此题得分:3.0

11.第11题

具有[+用于照明]、[-用电]义素的词是()A.台灯 B.路灯 C.吊灯 D.蜡烛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2.第13题

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应该是(A.形态 B.词汇意义 C.语法意义 D.语法功能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此题得分:3.0

13.第14题

以声音的高低来区别意义的语言单位叫()A.重位 B.时位 C.调位 D.音质音位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4.第15题

下列词语中属于音译词的是(A.电话 B.逻辑 C.西芹 D.面包 答案:B 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5.第16题

下列文字中,属于表音文字的是()A.纳西族东巴文 B.汉字 C.俄文 D.古埃及圣书字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6.第17题

一般来说句法结构具有()A.多样性 B.层次性 C.必然性 D.封闭性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7.第18题

语言混合的形式有()A.双语 B.洋泾浜 C.共同语 D.借词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8.第19题

开口度越大,元音的舌位就越(A.前 B.闭.C.高 D.低 答案:D 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9.第20题

用义素分析法分析多义词时,分析对象应该是()A.整个词

B.这个词的全部意义 C.这个词的某一义项 D.这个词的某些义项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20.第21题

汉语“坦克”中的“坦”是()

A.词 B.词根 C.词缀 D.音节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21.第12题 语言和种族无关。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2.第22题

语言自始至终都没有阶级性。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3.第23题

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4.第24题

由一个词根加词缀构成的词是派生词。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5.第25题

语言中任何词义都具有概括性。()

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6.第26题

义素就是构成一个多义词的各个意义。(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7.第27题

因为汉字是词语文字,所以汉字只表示词语,不表示语素。()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8.第28题

阿拉伯文属于表音文字,日文属于表意文字。()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9.第29题

任何词义都具有抽象性。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0.第30题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只有口语。()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1.第31题

语素是语言中能自由使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2.第32题

“女孩”这个词的词义包含下面三个义素:[+人,-男性,-成年]。()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3.第33题

在汉语中,一个音节不能没有韵母。()

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4.第34题

音位是一定的语言或方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5.第35题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6.第36题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p]和[p‘]是同一个音位的两个自由变体。()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7.第37题

分析语是以词形变化为主要语法手段的语言。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8.第38题

洋泾浜是语言转用的表现。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9.第39题

词义具有全人类性,概念具有民族性()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0.第40题

6.英语语言学概论试题 篇六

一、解释术语:

1、音位变体

2、内部屈折

3、积极词

4、社会变体

二、选择:

三、填空(20分)

1、关于语流分解。

2、结构主义各流派的代表人物。

3、语言的类型。

四、分析题:

1、分析下列词语的结构和构词法。

2、音标描写。

3、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短语。

4、分析“不适当地浇水施肥”的歧义。

五、问答题:

1、词汇稳定性的两大基础。

2、分析例句中使用的语言手段。(如:There are many books。)

3、人类语言与动物的交际方式的区别。

4、用变换分析法说明:“台上坐着主席团”与“台上唱着京戏”的不同。

7.英语语言学概论试题 篇七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现状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语言学理论的入门课, 具有专业性、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特点。该课程重在于阐明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是“从理论上对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进行研究的学问。”“语言学概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在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的基础上, 将学过的语言概念、语言知识和语言理论加以系统化, 从而整体提高我们的语言理论水平, 为深入学习和研究语言学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因此“语言学概论”被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十门专业必修课之一。其学科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语言学概论”的学科教学实施情况是怎样的?一般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大致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 “语言学概论”是相对于“文学概论”而言的基础理论课程, 同样是理论课程的“文学概论”和“语言学概论”理应是并举的, 但从学生写作学年论文的实际选题范围来看, 喜欢文学的学生远比喜欢语言的多得多, 这不仅因为文学以其巨大的形象魅力、情感魅力和人性魅力左右着人们的选择, 而且还因为语言学内容抽象和缺乏趣味性的特点使得不少学生望而却步, 以至于形成了“文学概论”和“语言学概论”两学科的巨大差异这样一种不争的事实。因此, 长期以来,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难度大, 人们常视“语言学概论”为畏途。形成了“语言学概论”课程难教、难学的现状。

罗耀华、柳春燕曾向学生进行了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态度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5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较大, 15%的学生认为课程枯燥、乏味, 30%的学生认为难度适当;56%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 32%是为了考研, 12%是缘于学习兴趣。可见, 对于“语言学概论”, 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课程的学科地位并不相称。造成该课程教学现状的原因, 细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本课程的理论性、抽象性较强

“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语言课, 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比较, 显得抽象、枯燥, 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 学生学习起来自然缺乏兴趣和吸引力;作为一门理论课, “语言学概论”重在于阐释抽象的概念、术语和语言学的相关原理, 具体的语言事实相比较来说较少, 因此学生不容易理解和吃透。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学纲要》 (徐通锵、叶蜚声著) , 书中就有数量繁多的概念和术语, 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语法手段”、“语法范畴”、“社会方言”、“亲属语言”、“洋泾浜”、“克里奥尔”等等, 这些全新的概念和理论与部分学生追求故事性、趣味性的轻松学习形成极大的反差, 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失去学习的兴趣, 从而导致厌学, 甚至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2. 学生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认识, 直接影响着其学习态度

近年来,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壮大, 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以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改革课程结构, 减少必修课、基础课和理论课的课时, 增加选修课, 应用型课程应不少于总课程的三分之一。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学生自然会产生重实用轻理论的观念, “语言学概论”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的特点而倍受冲击。很多学生有这样的认识, “语言学概论”是纯理论性的课程, 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远没有技巧性, 实用性的学科有助于就业, 因此便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 遇到疑难问题也不愿意花时间去钻研, 厌学弃学的情绪较重。

3. 运用于课程教学的语料单一

“语言学概论”是以全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由于语言学首先是在印欧诸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多数理论是以印欧语言事实材料为基础的。而我们熟悉的外语主要是英语, 这就导致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语料取材单一、贫乏, 多局限在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即使是专门讲授“语言学概论”的教师都缺乏别类语言事实语料的体验。因此讲课过程中, 师生很难游刃有余地运用别类语言来传递信息和对某个语言理论加以印证和反馈, 而且对于教材中的某些例证也缺乏透彻的认知和理解。如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中论及“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时, 有所谓的“复综语”, 代表语言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美诺米尼语, 此类语言本来就鲜有人知晓, 教师都很难解读, 更谈不上进一步深入论证了。这样单一的语料不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而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干巴巴的理论只会加剧学生对本学科的无兴趣。

4. 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语言学概论的学科地位虽然很重要, 但是一般院校很少有专任教师, 多数是由担任现代汉语或古代汉语等语言类课程的教师兼任, 这也是语言学概论教学力量薄弱的一种表现。由于人的精力所限, 作为兼职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注意力去更多的关注语言理论问题。因此长期以来, 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改善教学模式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 构建框架式教学内容模块

“语言学概论”虽然理论性强, 内容繁多, 但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教学中如若能针对教材内容, 构建一个大致的框架, 可以收到突出重点, 化难为易的效果。我校10级汉语言文学和12级专接本班使用的教材都是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 全书共有九章, 为了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上课之初先将教材内容重新架构, 大致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包括教材中的导言、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块是语言的结构要素, 包括第三章语音、第四章语法、第五章词义;第三块是第六章的文字和书面语;第四块是语言的发展, 包括第七章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这样各章节的相关知识点就归拢在有限的四个框架之内,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使学生对课程有了一个整体的系统了解, 便于学习和把握。

2. 补充、整合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内容

由于我们选定的《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 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教学用书, 虽然经典, 但文中没能反映语言学发展的新成果, 因此备课、授课中将教材作为一个依据和参考, 积极拓展和教材观点相关的知识信息, 联系学科的发展实际, 把语言学的最新发展方向、趋势和成果介绍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整合教学内容, 调整课程体系。如:“导言”部分补充了“语言学”学科的形成发展过程, 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语言是符号系统”一章节教材很简略, 但因为学界对“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已形成共识, 不细讲不足以体现语言的特点;对“语音·国际音标”部分增加了可操作性的练习和训练, 明确告诉学生这是学习的重点, 是考试的内容;在“社会方言”、“地域方言”部分, 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网络语言、社群语言以及不同地区的方言差异等学生熟悉的语言现象, 使学生感到语言学并不遥远, 它就在我们身边, 在每一个人的口头上, 生活中。经过这样的整合和补充, 整个课程的内容丰盈了不少, 由于结合学生们的语言实际, 也变得生动有趣得多了。

3.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多样性的、趣味性的语料, 不仅可以化解理论知识难点, 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言学概论”语料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应顾及古今中外不同的语言, 才能反映该学科关注全人类语言的普通特征, 但限于每个人的精力和学识的限制, 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涉猎更为广泛的语言类型, 现实生活中作为语言活化石的方言, 沉淀了大量历时的语言痕迹, 能够显示出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因此把更多学生较为熟悉的方言语料运用到语言学的教学中。以方言为例, 阐述语言学的理论, 会使学生容易理解。如在讲授“语音·声调”的“入声”时, 由于语言的发展演变, 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完全消失, 只存在于各地的不同方言之中, 并且“入声”在不同地域的实际发音并不相同, 于是分别请来自山西、石家庄和邯郸等地的学生做“入声”的方言示范, 这样既化解了知识难点, 又使学生感到亲切、生动, 印象深刻。

趣味性的语料由于带有搞笑的成分或调侃的意味, 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 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毕竟课堂上不可能总是严肃、紧张, 生动活泼的氛围远比沉闷枯燥干巴巴的讲述更受学生欢迎, 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法”历来被认为是最难引起学生兴趣的部分, 于是把搜集和发现的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 运用到语法教学中。比如在讲授语法的“递归性”的时候, 就选用王蒙先生在小说《相见时难》里的句子作为例子:

哪儿去了?

什么哪儿去了?

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我哪儿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会不知道我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

这一富有趣味性的例子, 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学习、研究语言的兴趣。此外, 赵元任、王力、吕叔湘、朱德熙、邢福义等语言大师们, 特别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一些鲜活而有趣的语料, 运用到教学和著作中。这些大师由于自身知识贮量大, 语料丰富, 课讲得十分生动而有趣。研究成果由于引用了多彩的语料, 通俗易懂, 因此向学生们推荐语言大家的经典的语言学著作, 感受生动有趣的语料带给我们的享受。

4.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以往的讲授式教学, 实际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因此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使我们可以将具有丰富的可观赏性的视频、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更能够生动、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增加学生对于理论的感性认识, 让“刻板”“乏味”抽象化的理论变得生动而形象起来。例如, 在讲授“语言的层级体系”时, 将语言的分层装置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 使学生对语言的结构系统一目了然。在讲授“洋泾浜”、克里奥尔等混合语时, 为了加深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搜集相关的音频资料播放给学生听, 并通过对这些语言片段的分析, 进行语言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学习。

5. 改变以往的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就“语言学概论”课程而言, 首先是要理解和掌握有关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具有一定的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传统的考察学生的闭卷模式虽然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往往会禁锢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诱导学生进入到机械背诵、生硬记忆的误区中。据调查, 大约有90%的学生在考试过后一个月, 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因此建立新的课程评价模式, 让学生多方面的展示自身的潜能, 真正、充分地认识自我;教师也能够在教学环节参照评价体系及时调整教学, 师生互动, 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课程评价模式可以采用1+1模式, 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 各占成绩的50%, 理论知识仍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实践能力重在于考察认识语言现象、分析语言现象和概括语言规律的能力, 可由平时课堂互动表现、小组谈论和应用语言调查等方面综合而成。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尝试和探索。古语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教师教学方法得当, 就会焕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求知欲, 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应该大胆地尝试和推行。一旦有一天, 在学生的心目中, “语言学概论”能够和文学类的课程一样生动、可爱, 我们“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摘要:“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基础理论课, 理论性、专业性较强, 在新时期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下, 该课程的教学面临诸多问题。为了改变“无趣”、“畏难”的现状, 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语言学教学中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教学现状,语料,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彭润泽.素质教育和“语言学概论”的课程建设.[J].语文建设, 1999

[2]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青松, 张先亮.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性质与任务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 2012

[4]罗耀华, 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8.英语语言学概论试题 篇八

[关键词] 语言学概论;教材;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95-03

一 “语言学概论”内容上的三大模块及与“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冲突性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专业素养,发展学生认识和研究语言现象的能力。

关于教材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模块: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论、语言发展演变论。这一模块的搭配和布局自早期的高名凯,石安石所编写的“语言学概论”(1963年版)就已如此,以后的教材也多不出这个框架,如高校较为通行的叶蜚声,徐通锵本《语言学纲要》(2010年修订版)的内容构成分别是:导言;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四章:语法;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第六章:文字;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这些内容中既有属于共时语言学层面的,也有属于历时语言学层面的。换句话说,“语言学概论”其实是兼跨着中文专业的另外两门语言学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这个情况是符合我国汉语言学科研究传统的。因为它表明我们在借鉴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同时,也兼顾到了我们汉语自身的特点和历来研究的传统,即对古代传统的语言学资料和研究予以足够重视。从内容的三大模块来看,“语言学原理”部分是具有学科“独立性”的,因为这部分内容作为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其他课程所并不涉及的,这部分内容很能显示出“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的价值及其独特性。“语言发展演变论”的部分内容,虽然也涉及到了“古代汉语”的内容,如中古音,古语词等,但主要的内容如语言演变的原因、特点,语言的接触,方言的形成等内容也都是相对独立的。而 “语言要素论”模块所涉及的内容则明显缺乏“独立性”,因为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内容都多和“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重合,不过语法及文字部分比之“现代汉语”(包括“古代汉语”)在内容上依然有较多独立性的部分,如语法部分所重点讲到的组合规则、聚合规则,语言的结构类型等章节,汉字部分所重点讲到的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文字的发展和传播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等章节,它们同样具有“半独立性”的特征。关于两者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的矛盾性问题,前人多有关注,如曾毅平(2001)[1],彭泽润、陈长旭、吴葵(2007)[2],刘淑霞(2010)[3],蔡旭(2011)[4]等人在其文章中都有相关的论述。对于此问题,有人认为“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应该作较大的调整(曾毅平2001),有人认为对两者重复的内容应该各自有所侧重(蔡旭2011)。我们认为在应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同时考虑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应该对两者内容上的相似性做更细致的分别;另一个是要考虑两门课程开课时间上的同时与否。

问题的出现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同时在大一开设;一是“语言学概论”在大二或更高的年级时候开设。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这种矛盾性便会非常突出,无论是对讲课的老师,还是对上课的学生都是如此。我们的做法是调整“语言学概论”授课内容的次序,目的是与“现代汉语”所讲的内容分别开来,如在讲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之后,直接跳到第四章语法,又到第五章时,则直接跳到第三节和第四节的语义和语用上,而暂时不讲第一、第二节的词汇和词义。这些暂时跳过的内容都是与“现代汉语”相关章节高度重复的部分。但跳过不等于不讲,而是放到期末临近复习的时候,将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交由学生,教师做必要的指导即可。这样的做法,一来可对此部分内容起到复习的作用;二来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无论是处理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还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的兴趣,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我们认为开设“语言学概论”的时间最好是放在大三的时候。因为此时,作为学中文的本科生,是已经修完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此时再来学习理论性更高也略显抽象的“语言学概论”是符合学习者在接受新知识时易从具象到抽象的心理学原理的。彭泽润、陈长旭、吴葵(2007)说到:“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既是对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理论提升,又是指导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原则。一般不要同时开也不要先开语言学概论后开现代汉语。”[5]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作为两门语言学基础课,相比较而言其实是更偏于具体语言事实的,因此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较好地建立起基本的语言学思维,所以这时候再来学习理论性和抽象性都更强,内容也更为广泛的“语言学概论”是极为科学的。另一方面,两者由于内容上的重复所造成的冲突性此时也会变得较小些,因此在大三的时候再来学习“语言学概论”,可以完全不必再顾忌到之前“现代汉语”所学的内容的重复性问题,而可以全面、系统地进行讲授,利于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理论架构。

二 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的扩充与增加问题

“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内容大致变化不大,基本都是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为主要框架并且始终将其贯穿全书的,这一点叶蜚声,徐通锵两位先生在《语言学纲要》的序言中明确说过:“贯穿全书的语言结构的总框架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本世纪初阐述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6]要说明的由王洪君,李娟重新加以修订的叶徐本《语言学纲要》,在语言学理论上已经有所突破,不是仅仅局限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框架之下,其在序言中明确说到:“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有许多新进展,我们认为,其最主要的进展表现在语义与语用、语言接触、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几个领域,它们代表了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结构主义只谈形式不谈意义的禁锢被突破,句法语义范畴、语用范畴成为语言学功能派和形式派共同关注的重点。” [7]所以我们看到修订版中增加了语用的内容,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的内容,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的内容。应该说王洪君,李娟对旧版所做修订只是适当地增加了部分能够反映语言学新的发展趋向的内容,而大的理论框架并没有改变。对这样的做法,我们是赞成的,一来适当的微调显然是必要的;二来不做重大的变化也有利于维持这门课知识体系的一贯性。

不过我们也看到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这门课的内容过于陈旧,已经赶不上时代知识的更新了,因此需要进行内容上大的更新,如曾毅平(2001)[8],申小龙(2005)[9],王建(2005)[10],谢奇勇(2010)[11],刘淑霞(2010)[12]等。比如刘淑霞(2010)认为“现代语言学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之后,已经又经历了‘转换生成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阶段。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在充分吸收传统教材有效内容的基础上,将一些已有公论的现代语言学理论补充到教学内容当中去,并根据教学需要构建新的教学理论体系。”[13]。其实这样的话,似有“过之犹不及”的不足。正如前面所说到的那样,适当地介绍一些新的可以代表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的理论是必要的,但是说要将像转换生成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说理论也都应该搬到大学本科生的课堂上,则是我们所不能认同的。现行的修订版叶徐本《语言学纲要》教材在导言部分的“语言学的应用价值”一小节中其实也都提到过这些和语言学交叉后所形成的新的学科名称,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人类学等等。[14]但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已,并没有展开,而之所以没有详细展开,显然是编者认为些内容本来就不当作为重点加以讲授的。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这门课的开设目的,汪大昌(2004):“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向学生介绍语言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基本规律。”[15]郭谷兮(1987)“主要讲述语言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结构体系,以及语言的发展规律,初步具有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语言事实和语言现象的能力,以利于有效地使用语言和驾驭语言。” [16]尤其是自1997年高考扩招以来,大学本科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了大众化教育,如果说之前的本科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的话,那么现在培养的本科生则更多属于应用型的,因此这门课知识面的扩充以及理论难度的加深,是应当放在研究生阶段来加以实施的。如此,对于现在的本科教育来说,基本上还是应该主要以介绍目前语言学界流行最广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主,在这个大的理论框架下,再适当补充一些能反映语言学新的发展趋势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认为才是比较得当的。

另外,我们知道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本身是来自于西方语言学家观察和研究印欧系语言现象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具体学习和研究的时候,还应考虑汉语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被其完全束缚住。同时作为从事汉语研究的工作者,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在教材编写和授课过程当中适时地突显我们汉语的特色,彰显汉语言学科的“本土”特色。而对这些引入到教材当中的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学习,也容易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汉语自身的重要价值,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母语的感情。比如修订版叶徐本教材中作为专节介绍的“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的内容,即是建立在对汉语语言事实研究基础上的理论总结。这一点叶蜚声,徐通锵在其序言中也谈及过:“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语言学理论出现了剧烈的震荡,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语言学界也活跃起来,汉语研究,特别是现代汉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扎实的进展。语言学的这些新进展,当然应该在本书中有所反映。”[17]适当介绍这方面的内容,一来可以给本来枯燥的理论学习增加几分趣味性;二来可以增强学生对汉语本身的尊重和兴趣,从而将课程培养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

三 以学生为本位,贴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语言学概论”不像文学课那样生动、有趣味性,它给学生的印象往往是乏味、枯燥,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重视这门课,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结合自己本人的实践经验,这里提出几点对策,以供大家参考、讨论。

1 明确“语言学概论”课程的重要性

作为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语言学概论”对于帮助完全文科知识背景的中文专业的学生初步形成语言学理论结构体系,进而提升其理性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语音历时演变规律的学习,通过实例的介绍,可以归纳具体的演变规律,在规律的指导下,可以继续寻找实例让学生作练习,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这个知识点。这样的学习过程会增强学生心中的专业“自信感”,突出专业优势,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学研究思维,为将来继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语言学概论”历来都是语言学、汉语言文字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通过给学生这样的信息传递,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让他们懂得这门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渴望学好这门课的动机,这样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 注意内容讲授的深入浅出,语料的灵活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

纯理论的讲述,亦或是照本宣科,都会增加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进而让其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如何多讲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就变得十分关键了。我们的做法是尽量少用或不用普通话的语料做实例分析,而是多选用学生熟悉的方言做理论阐释。从教学实践来看,利用方言语料进行教学的效果的确非常好。比如讲语音音位聚合部分的时候,会提及三个鼻音音位m、n、与元音组合的问题,和普通话不同的是,方言中m依然可以做韵尾,如粤语、闽南语和客家方言。又后鼻音在方言中同样可以做声母,学生的方言西安话或咸阳话中的“我”即发成21,声母就是这个普通话中只能做韵尾的。这些鲜活的语言实例直接来自于学生们的言语生活,让学生有一种顿时恍然大悟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在他们极度的认同感中,本来略显抽象、难懂的知识点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和掌握了。

3 寓教于练,寓教于动

和文学类课程不同的地方是“语言学概论”的学习需要学生作大量的练习,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词组的结构,义素的比较分析等等,光靠听显然是难以真正掌握的。另外,我们还组织语言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家乡方言的调查”或“语言情感态度的调查”,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包括主动地思考和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则只是起一个导引、启发的作用。有的甚至可以走出课堂,比如进行“社会语言的调查”或“某地地名的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调查活动同样可以让学生充满激情,充分激发出他们的主动性。最后还可以就调查的结果,指导学生写成一些小的科研论文,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8]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2][5]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4).

[3][12][13]刘淑霞.“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工程师,2010(6).

[4]蔡旭.“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教学衔接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6][17]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

[7][14]叶蜚声,徐通锵.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修订版序.

[9]申小龙. 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10]王建.“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

[11]谢奇勇.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几个问题的讨论[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15]汪大昌.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上一篇:广西巡视反馈整改方案下一篇:有几枝铅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