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教学工具与方法的开发的论文(共16篇)
1.机械设计教学工具与方法的开发的论文 篇一
《选择工具与填充工具的使用》课堂设计
一、概述
本节课节选自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著,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上节课所讲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和提高,同时又为后面所讲的高级技能的学习进行一个铺垫,是一个转折点,也是本章的第一个难点。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选择工具的使用方法。②掌握裁切工具的使用方法。③掌握改变画布大小的方法。④掌握选区的编辑方法。⑤掌握填充工具的使用方法。⑥掌握新建文件的设置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讲授、演示、引导,学生以探究的形式完成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制作“证件照”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劳动也能给自己节省时间和金钱,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并且养成主动观察探索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年龄在13-14岁,对计算机兴趣浓厚,但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正处于一个身体、心理发展的加速期,而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他们正处于一个形式运算的阶段。
通过本章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Photoshop cs的编辑环境,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容易上手,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和自主探索的能力还有一定的差异。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课前调查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准备学生自己的生活照片,教师准备本班学生团体合影并将合影ps到其他风景图片上;
2.导课: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明星和学生本人的证件照谈起,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会本节课利用photoshop制作证件照,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劳动也能给自己节省时间和金钱
3.课中进行自主探究、团结合作、交流分享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认知的多样性。在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在班里巡视,在给学生辅导的同时,记下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并在交流分享活动中,教师进行演示。
4.课后延伸活动——布置作业,拓展认识。
作业:让自己的照片傲游整个世界。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上网查找资料,制作相关课件,运用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心理,展示一些与荧屏上差距较大的明星证件照,并且展示我利用今天将要学习的photoshop知识所做的本班学生集体照在月球和沙漠的合成照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提出根据今天课堂情况及学生学习状况设定:最佳团队协作奖,制作最迅速奖,最佳效果奖,最具创意等奖项,来激发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1)提出问题:一寸、两寸和五寸照片的尺寸参数。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证件照的尺寸参数,增强学生对证件照尺寸概念的理解。
(2)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参照本教材任务一的操作协同制作自己的一寸“正面免冠(红背景)” 照片。
(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浏览学生完成的情况,发现问题个别指导,并找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当有学生完成“活动一”时,举手示意,教师检查后,记下完成的最快或最好的小组和个人,然后让完成“活动一”并做的比较好的学生去帮助那些没有完成活动一的学生,以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效果,从而避免了两极分化。
其中,这个部分因为是整个课程的重难点
3.汇报交流 解决问题
(1)让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观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教师针对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讲授和演示的方法进行重点和难点的讲解。
4.提出问题 引出任务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照相馆中取得的每份证件照和刚刚完成的一寸免冠(红背景)照片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活动二”,制作一张相纸上有多张照片的“证件照”。
5.学生演示 自主探究
1.让在“活动一”表现出色的一名学生上台讲解并演示他制作“活动二”的过程。教师则在一旁补充这名学生在讲解和演示过程中忽略或者错误的操作方法。来达到师生共同完成任务,增强团结协作,增近师生关系的效果。
2.让台下学生根据刚才的讲授和演示来完成“活动二”。
3、利用分层法,给已完成本节课内容的学生将自己的数码生活照的背景更换成其他风景或建筑。例如金字塔,天安门,白宫等。
6.交流评价 归纳总结
在交流评价这一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和总结的学习方法。
7.展示作品 拓展主题
1、展示学生作品,评出最佳团队协作等奖项。
2、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做的证件照还有很多的不足,例如更换背景后人物脸色变黑,裁切下来的人物边缘不整齐等等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学习phostshop cs的其他工具才能将自己的照片打造的完美无暇!以达到增强学生继续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七、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2.小组间相互评价,探讨学习方法
3.学生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4.对于学生的其他特殊表现和行为习惯的重要转变给予相应的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以讲授、演示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并且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比如:有些学生做的非常快,老师还没有讲,学生已经将整个教材内容都做完了,那这些做的快的学生,脚要给他们布置更难一点的任务(人像和背景颜色相近的,给照片背景换成风景图片等),让他们自主探究,获得一定的拓展提升。而有些学生做的很慢,不知道该怎么做,那就需要教师,非常耐心的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并且教师教一遍,让做的好的学生再教一遍,这样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固。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布置作业:将自己的生活照ps到其他风景照片上,并且看能否让人像和风景照融为一体,把思路拓展photoshop其他工具的应用上。
2.机械设计教学工具与方法的开发的论文 篇二
个性化金融分析工具是基于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特定的金融数据进行高效分析的工具。当下,银行、证券公司每天的业务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利用目前的数据库系统可以高效地实现数据的录入、查询、统计等功能,但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预测数据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基于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和回归模型)的预测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模糊逻辑)的预测方法。金融时间序列的预测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每个周期包括模型训练和对下一交易日的回报价值预测两个阶段[1]。而神经网络作为一种高效的数据挖掘方法,已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复杂的模式识别问题,包括股市预测[2]。本文主要讨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发个性化金融分析工具,分析股市交易数据[3]。
目前国内关于金融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金融数据和金融数据挖掘的研究理论、金融数据挖掘算法和技术掌握的不多,而且也不够成熟,对金融数据挖掘的应用也处于试探阶段[4]。此外,传统的金融数据服务软件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于普通的行情推送、行情展示、简易的行情数据描述、普通无序的资讯等,并不能做到全面、准确、高效的帮助用户掌握市场情况;然而如大智慧DTS这样的高级服务平台,需要专业的人士了解金融、计算机、数学等专业知识,才能合理应用。高级服务平台专业过高,而且服务价格不菲,让大多数非专业投资者望而却步。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致力于研发出个性化金融分析工具,提供相关服务,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求[5]。
金融市场正在不断产生数据,而这些数据一般类型多、关系复杂、规律时效性较强、数据量非常庞大。面对海量金融数据,基于传统统计技术建立的模型假设条件多,实际应用难以奏效。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在目前是非常高度关注的技术,同时在很多方面都与股市技术具有密切的关系[6]。因此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个性化金融工具的开发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通过相关技术对个性化金融工具进行开发,从而对海量金融数据进行有效分析[7]。个性化金融分析工具可以使我们获取个性化金融数据,用户可以通过个性化金融分析工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数据,降低了用户信息的搜寻成本。还可以挖掘与分析金融数据,通过使用个性化金融分析工具,用户可以用多样化的方法对金融数据进行高效的分析。
2个性化金融分析工具的设计(The design of personalized financial analysis tools)
2.1重心线
(1)含义和计算方法
金融交易数据分析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就是K线[8],但有时因为人为的做盘,K线会失真,不能客观反映行情的真实情况和后续趋向。可以按如下公式来定义某一交易品种在交易日i的价格重心Gi
其中,w1、w2、w3、w4为系数。把相邻交易日的价格重心Gi连起来,就得到了重心线G。
(2)流程图
绘制重心线的流程如图1所示。
2.2价格带
可以按如下公式来定义某一交易品种在交易日期t等于i和j之间的价格带
用图来表示就是把相邻交易日的最高价连起来,得到曲线H,再把相邻交易日的最高低价连起来,得到曲线L,两条曲线中间的区间就是价格带。
价格带能直观反映价格的轨迹区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情波动的加剧或者收敛,最高价的后续趋向,最低价的后续趋向等。
2.3扭曲线
把相邻交易日的开盘价连起来,得到曲线O,把相邻交易日的收盘价连起来,得到曲线C,两条曲线及其交叉关系,就是扭曲线。扭曲线可以反映涨跌趋势的变化,当开盘价曲线O向下而收盘价曲线C向上形成扭曲交叉时,表示上涨趋势,当开盘价曲线O向上而收盘价曲线C向下形成扭曲交叉时,表示下跌趋势,当然在震荡市中,这种变化会很频繁。
3个性化金融分析工具的开发(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zed financial analysis tools)
本文所述个性化金融分析工具在Visual Fox Pro中开发。VFP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将数据库操作和高级语言编程融为一体,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可视化系统开发工具和向导工具,支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因此,不需要其他高级语言和开发工具,就可以直接使用Visual Fox Pro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
3.1重心线
(1)关键代码
(2)执行界面
执行时首先获取每个交易日的最高价、最低价、开盘价和收盘价,然后根据收盘与开盘价的大小关系判断该交易日的显示颜色并画出K线,再根据公式计算得出重心点,最终通过不断迭代连接相邻重心点画出重心线。执行界面显示如图2所示。
3.2价格带
(1)关键代码
(2)执行界面
执行程序首先获取每个交易日的最高价和最低价,通过迭代将相邻交易日的最高价点、最低价点分别连接得到H线、L线,两线之间的区间就形成价格带,执行界面显示如图3所示。
3.3扭曲线
(1)关键代码
(2)执行界面
执行程序首先获取每日的开盘价和收盘价,通过不断迭代分别将相邻交易日的开盘价点连接起来得到曲线O、收盘价点连接起来得到曲线C。扭曲线即两条曲线及其交叉关系,执行界面显示如图4所示。
4结论(Conclusion)
本文及相关学习研究工作,受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项目资助。本项目课题主要是设计和开发个性化金融分析工具,并在实践中应用和改进。我们团队通过本项目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不仅学习和掌握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方法,更培养了自己设计和开发应用软件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了一定基础,并且该项目将软件与金融两大学科知识相结合,为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贡献了一点力量。数据分析与挖掘是时下研究领域的新鲜血液,后续我们将会继续以数据挖掘为基础,设计开发更多更好的个性化金融分析工具。
参考文献
[1]Rosas-Romero R,Diaz-Torres A,Etcheverry G.Forecasting of Stock Return Prices with Sparse Re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Time Series over Redundant Dictionarie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6,57:37-48.
[2]Ravichandra T,Thingom C.Stock Price Forecasting Using ANN Method[J].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2016,435:599-605.
[3]Barak S,Modarres M.Developing an Approach to Evaluate Stocks by Forecasting Effective Features with Data Mining Method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5,42:1325-1339.
[4]余春.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金融数据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6):69-78.
[5]蔡俊杰.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下的金融分析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6(11):87-88.
[6]陈格.数据挖掘算法及其在股市技术分析中的应用解析[Z].第二届今口财富论坛,2016:21.
[7]戴鹏.基于ABS算法的可视化金融数据挖掘平台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3):2977-2978.
3.机械设计教学工具与方法的开发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GeoGebra;课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4-0061-02
1 前言
为适应学习者的发展和需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更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知识被发现的过程,给学生创设愉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本文以“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三边关系知识点为例,使用GeoGebra交互式工具开发小学数学课件并应用于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自我发现知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交互工具GeoGebra
蒋鸣和在《将“互动”进行到底——数学和科学教学中的互动课程》一文中提到:交互工具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构建的具有良好交互性的学习软件,适用于“以问题为导向,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新型课程[1]。
GeoGebra作为一款跨平台优秀数学教学软件,在国外的应用较多,国内也有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其功能及与数学学科整合方面,这些研究成果表明GeoGebra的功能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可实施性[2]。GeoGebra作为一种交互模拟软件,在数学学习中有强大功能,有效地利用交互式工具,对于学生学习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 可行性分析
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单纯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客观知识,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自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建构[3]。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自我认知、主体探索,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课堂的引导者。
2)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设计“问题”情境以及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过程[4],目的是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环境进行协作探究、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技术支撑 我国重视交互工具的开发,有关交互工具的开发工程层出不穷,这些交互工具覆盖各个学科,涉及许多专题,大部分设计精美,功能强大,素材资源丰富。笔者能够根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利用设计使用恰当的交互工具,制作合适的课件供学生使用。
4 学习分析
学习者分析
1)知识基础分析:学生通过之前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中分辩出三角形。
2)能力基础分析:按照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阶段,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5],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
3)学习动机分析:根据以往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可以发现,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以外部动机为主,所以在教育中应尽可能采用积极奖赏、及时反馈、适当竞争等方式,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产生内部学习动机,促使其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4)学习风格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还很差,对于学不会的知识容易产生焦虑厌学,需要经常受到鼓励和安慰。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
学习内容分析 本知识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三角形的认识”中很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征、分类,知道三角形性质。
2)动作技能领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分析三角形,能自由绘出或摆出锐、钝、直三角形。
3)情感态度领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分辨出三角形,并分析它的稳定性。
本知识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属于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是三角形性质中极重要的一点,同时也是学习三角形分类知识的一个基础,所以在三角形这一章节中至关重要,起着桥梁作用。
5 使用交互工具GeoGebra的方案设计
使用GeoGebra交互软件意在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用小棒拼三角形,在虚拟教师的提醒下得出拼成三角形应满足的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方法引领 首先可以点击“怎么玩”这个按钮,明确操作的要求,如图1所示,软件给出长短不等的六根小棒,学生点击小棒左端为选中,拖动到右面;如图2所示,连续选中三根小棒时,点击组合;如果可以,就会拼出相应的三角形,如图3所示;如果选择的三条小棒不能拼出三角形,那么点击组合后,就会出现如图4所示的情况。
学生操作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每出现一种情况在表1中记录下来。
分析表格 记录n组结果,并提出以下问题。
1)能围成三角形的有哪几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又是哪几组?它们有什么特点?
2)观察“比较三条边的关系”选项中所填的符号,比较一下出现这两种情况的每组线段有什么不同,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数据的部分和让学生判断填写“能”与“不能”的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去观察、去计算、去分析能围成与不能围成的情况。此处,将判断、评价的职责交付计算机,一是激趣,二是便于学生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随时修正和调整,提高教学效率。
小结规律 教师指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需满足的条件是:任意两条边长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长,也就是较小两条边长之和大于第三边。这就是三角形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协作记录数据、处理数据、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从数据中提取出规律,得出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形成结论。
6 方案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4—6年级学生要能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特征。根据课标要求,本知识点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遵循课标要求,利用GeoGebra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发现并总结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其本身也可以实现很好的交互。
虽然利用交互工具可以积极控制课堂,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但是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在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时实验时间有不可控性,学生对教学设施存在一定好奇心等,因此会有一定的影响,希望在后面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凌秋虹.基于“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5).
[2]左晓明,田艳丽.基于GeoGebra的数学教学全过程优化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0(1).
[3]张庆守.现代学习学导论:学与教的促进原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4]胡奇光,祝青.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设计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
[5]师保国,许晶晶.小学高年级儿童认知需求及其与班级气氛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
4.机械设计教学工具与方法的开发的论文 篇四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Visual C++是一门最好的实用软件开发工具,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C++语言得以实现,而且能非常方便的进行Windows编程。该课程主要从软件开发工具开始讲起,一步一步的把学员引导到Visual C++这个工具中来,然后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介绍当今最重要的一些编程和编程思想。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起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Visual C++编程工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最重要的编程思想,开发技巧和Windows的高级特性开发方法。
二、先修课要求
C语言程序设计(C++基本概念、面向对象的方法)、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编程实践、软件工程等。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了解当前流行的软件工具与环境的主要特点及适用领域,逐步熟练运用VC++这门工具。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本课程实践性强、涉及面广,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形式以面授方式为主,辅之双向视频、电子教案,考虑到本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所以在完成讲授之后,应有大量的上机实践。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保证上机机时不少于34学时。
3、如条件许可,应利用多媒体技术基础CAI课件和网络技术进行授课、答疑。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
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每一章教学内容之后给出,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了解是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具体考核要求分为几个层次:
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所学内容。掌握(*)::要求学员理解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思维方法,了解VC++集成环境的基本组成及运用方式。这是学员进行面向对象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但是理解,不是死记硬背。
熟练掌握(**):要求学员能运用一个或多个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程序开发,并能够分析、初步设计和解答与应用相关的问题。
第二部分
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议
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授课时间为45学时(含面授、视频点播学时),实验课时为27学时。总学分数为4学分。
二、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与CAI课件的配合
1.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文字教材担负着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形式。因此教材要求内容新颖、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在内容上要紧密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反映当代最新技术及应用。
2.音像教材与CAI课件作为文字教材的强化媒体,配合文字教材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以 及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两者互相补充,彼此配合。
三、主要教学媒体的使用与学时分配
授课学时
教学内容 实验学时
(含视频点播学时)3 <一>工具的选择和Windows程序设计的原理 3 <二>多任务与多线程编程 3 <三>多媒体编程 2 <四>动态链接库 <五>数据库编程(选做)3 3 3 <六>网络编程 2 <七>组件对象模型 <八> ActiveX控件(选做)2 2 <九>容器和服务器(选做)3 2 <十>自动化的实现(选做)3 2 <十一>活动模板库 <十二>混合编程 <十三>自定义VC++的工具
27 合 计
四、考核
本课程采用笔试和上机实验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由重庆电大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命题,占总成绩的80%;上机操作和平时作业由市电大完成考核,占总成绩的20%。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 工具的选择和Windows程序设计的原理 教学内容
1.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的概述 2.开发工具的选择
3.工具的实现—Windows编程 教学要求
了解软件工程上常用的一些工具;
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和Windows程序设计的特点; 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 [二] 多任务与多线程编程 教学内容
1.程序、进程和线程的概述 2.线程的种类
3.线程的创建、启动和终止 4.线程的操作和管理
5.在VC++环境中使用同步对象 教学要求
熟悉线程与进程的基本概念;
了解几个重要的Win32 API函数的使用方法; 掌握多线程程序的编制方法。
[三]多媒体编程 教学内容
1.多媒体概述
2.VC++开发工具中声音的处理 3.VC++开发工具中图像的处理 4.VC++开发工具中视频的处理 教学要求
了解多媒体的基本理论,Windows媒体控制接口(MCI); 掌握一些实用的多媒体编程技术。[四] 动态链接库
教学内容
1.动态链接库的概述
2、动态链接库的基本理论
3、用VC++开发环境生成DLL
4、使用动态链接库
5、用VC++工具开发DLL的实例 教学要求
理解动态链接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掌握动态链接库的使用和生成方法。[五] 数据库编程
教学内容
1.数据库编程的概述
2、ODBC
3、DAO
4、VC软件平台中的数据库编程实例 教学要求
了解数据库编程中的关键概念;
了解ODBC与DAO、MFC对数据库编程的支持及相关的MFC类;掌握用VC++作为开发工具编制数据库应用程序的方法。[六] 网络编程
教学内容
1.网络概述
2.网络应用程序编写 3.DHTML 教学要求
了解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及概念; 了解基本的网络编程方法; 掌握网络编程的步骤。[七] 组件对象模型 教学内容
1.COM的历史足迹 2.COM的基本理论 3.ActiveX的组成 教学要求
理解COM的概念和理论; 理解ActiveX的组成。[八]
ActiveX控件 教学内容
1.实例、ActiveX控件简介、属性、方法和事件 2.ActiveX的创建过程 3.ActiveX的测试及实例 教学要求
了解ActiveX控件的属性、方法和事件; 了解创建ActiveX控件的过程; 了解ActiveX控件的测试方法。[九]
容器和服务器 教学内容
1.用编程工具实现容器应用程序 2.服务器应用程序的编写 教学要求
了解容器应用程序和服务器应用程序的编写过程。了解ActiveX控件的测试方法。[十]
自动化的实现 教学内容
1.自动化服务器的编写 2.自动化容器应用程序 教学要求
掌握自动化的概念;
了解自动化服务器应用程序的编写; 掌握自动化容器应用程序的设计。[十一]
活动模板库 教学内容
1.创建活动模板库 2.增加COM对象 3.实现接口
4.WEB上加ActiveX控件
5.编程实例 教学要求
了解活动模板的创建,COM对象的增加,接口的实现,事件的添加,控件的上网。[十二]
混合编程 教学内容
1.混合编程的介绍
2.VC和Fortran的混合编程 3.VC和VB的混合编程
4.编程实例 教学要求
掌握Visual C++与Visual Basic的混合编程;
掌握混合编程时消息的处理。[十三] 自定义VC++的工具 教学内容
1.自定义VC++编程环境 2.定制AppWizard 3.编程实例
教学要求
了解自定义Visual C++的环境;
掌握自定义Visual C++的AppWizard。
第四部分
课程实验内容及要求
一、实验要求
1.注意自始至终贯彻课程中所介绍的程序设计风格,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2.通过上机,理解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体会编程的思路,熟悉VC++集成环境。3.学员应独立完成所布置的习题。
二、实验安排
实验
一、C++的重要性质(3学时)
熟悉软件开发工具VC++的集成环境,利用向导编制最简单的应用程序。实验
二、MFC类层次结构(2学时)
实验
三、MFC程序的初始化过程
(2学时)实验
四、简单MFC应用程序设计(2学时)实验
五、多线程程序设计
(选作)(3学时)编写一个多线程程序,能够对线程进行操作。实验
六、利用AppWizard编程(3学时)实验
七、多媒体程序设计(2学时)
熟悉多媒体编程,编写一个小型的看图程序。实验
八、动态链接库
(选作)(2学时)练习将一个对话框资源放入DLL中的方法。实验
九、数据库编程
(选作)(2学时)利用ODBC类,操作Access数据库。实验
十、网络编程
5.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总结 篇五
0 综述
作为软件开发与平台结业的一个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门课的学习做一个小的总结: 背景知识 2 软件建模工具在需求收集中的作用 3 软件设计中的作用4 软件实施工具在代码设计中的作用 5 学习的收获与感想 6 结束语
背景知识
软件开发平台是一种软件开发工具,以通用技术架构为基础,集成常用建模工具、二次开发包、基础解决方案等而成。软件开发工具是很方便地把一种编程语言代码化并编译执行的工具。现在的软件开发工具逐渐显出智能化、网络化、一体化、标准化的趋势。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软件开发平台只被定义为信息化工具,但成功进行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CIO们会对软件开发平台有着更为正确的理解,那就是软件开发平台不仅是信息化工具,更是管理思想的沉淀。
随着在企业中发挥出的作用被逐步肯定,目前软件开发平台在国内信息化领域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相对于传统开发模式,许多软件开发平台具有很多显著优势,包括优化产品基础架构,提升软件开发质量;减少编码率,提高开发效率,提升开发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关注客户需求,实现按需定制;实现配置组件的标准化,提升产品稳定性和兼容性;提升企业开发能力,降低后期维护的时间和成本等,可以使开发者有更多时间关注客户需求,在项目的需求、设计、开发、测试、部署、维护等各个阶段均可提供强大的支持。这些都使得,软件开发平台在企业眼中成为非常给力的信息化工具。
但这并不是对软件开发平台的全面解读,因为软件开发平台的强大并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的先进,更在于让管理思想有效落地,实现管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事实上,优秀的软件开发平台不仅仅是一种软件开发工具,而是融合了先进的管理思想,能有效地梳理各种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论。而蕴含了管理智慧的软件开发平台既能实现跨平台、语言独立、松散耦合的异构应用的交互和集成,还能使应用系统更具易用性和可扩展性,进而消除信息化建设中常见的应用 孤岛、数据孤岛、信息孤岛和流程孤岛,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软件开发平台对管理思想的沉淀也是为了更好地顺应市场化要求。而今很多企业都面临着构架新型管理模式,进行资本结构优化,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需求,也因此对信息化在管理水平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单纯的信息技术是无法完成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任,更不能达到帮助企业高速发展的目标。对信息化工具来说,让产品设计中蕴含更具实效的管理思想是产品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的核心,软件开发平台也是如此。
需求收集中的作用
需求收集真正的体现了需求的市场和用户驱动。访谈,调查表,头脑风暴,竞争对手和产品分析都是需求收集的方法。需求收集我们需要搞清楚用户真正的需求,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这样才可能为挖掘需求提供数据。需求收集的过程应该流程化,收集的需求应该分类入库的归档化。必须将需求收集活动看做为一个结构化的流程或过程,以真正的促进收集的过程和采集的数据的有效性。
收集的需求在论证分析中应该确定优先级,而优先级的确认应该引入价值工程,即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需求的重要性应该体现到它对产品价值的短期和长期的增值上面。要理解这个,就必须要考虑收集的需求是普遍需求还是特殊需求,是核心业务对应需求还是辅助业务对应需求,是使用频率高的需求还是偶尔使用的功能点需求。我们必须有清晰的头脑来分析用户急的是否就一定是优先级高的需求。
用户往往习惯了给我们提希望系统实现什么功能,这些需求往往是用户已经转换后的需求而不是原始需求。当用户遇到业务上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假设了一种实现方式,如果在需求收集过程中错误的把问题的解当做需求,则我们就忽略掉了真正的原始需求。需求收集的重点应该在用户真正面临的问题域和问题场景的收集。
需求收集人员的业务背景和经验往往对需求收集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需求收集的访谈过程不是简单的听用户如何讲,而是需求我们去引导用户讲出他们真正面临的问题。通过我们积极的沟通让用户把他们真实的想法真正的表达出来。需求收集是整个软件产品开发的源头,是确定产品方向和定位的重要活动。需求收集活动出现大的误差将是方向性的重大错误。如果我们开发出来的产品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要和得到用户的认可,那产品本身就不可能创造价值,及时这个产品有很好的质量,易用性和功能等,这个产品仍然是失败的。
需求分析中的自动工具按不同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工具是为自动生成和维护系统的规格说明而设计的。这类工具主要利用图形记号进行分析,它们产生一些图示,辅助问题分解,维护系统的信息层次,并使用试探法来发现规格说明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类工具能够对更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跟踪新系统与已存在系统之间的连接。事实上,这种工具与其他多数自动需求工具的好处在于将“智能处理”应用到问题的规格说明中;另一类需求分析工具要用到一种特殊的以自动方式处理的表示法。用需求规格说明语言来描述需求,它是有关键字指示符与自然语言叙述组合而成。规格说明语言被一个处理器以产生需求规格说明,更重要的是产生一组有关规格说明的一致性和组织方面的诊断报告。
软件设计中的作用
结构化方法进行系统建模过程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思想基础,UML建模语言和ROSE工具建模已成为面向对象设计的工业标准。采用结构化建模和UML建模方法,在系统架构设计及相关数据处理分析中进行应用系统的创建过程,是构建一可伸缩、高效、易维护和具有可重用性系统模型的有效措施。
经典的软件工程思想将软件开发分成5个阶段: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实现测试及维护五个阶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软件开发中包含了物和人的因素,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软件工程不可能像理想的,可以其于物理学等的原理来做的物质生产过程.3
如想建造一幢高档的写字楼,那么刚开始便将一切材料和工具全准备好显然是无比愚蠢的行为,因为有可能你正在使用他人的钱,而这些人将是建筑大小,开状和样式的决定者,通常情况下,投资方会在开工生改变想法,这样你必须有额外的计划.而对于整个工程,你也许只是其中的某一个工作组,因此,你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图纸和模型同其他小组沟通,达到联合工作.很显然,在客户的需求与实际的建筑技术之间找好一个契合点,是做好工程的关键.许多软件工开发过程也如同上面例子一样,软件问题不仅仅是代码的问题,而成为了一个怎么样将整个过程转变成一个结构,过程和工具相结合的问题.建模,即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提供系统蓝图,包含细节设计,也含有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同时模型可以帮助开发小组更好地规划系统设计,更快的开发.UML是一种功能强大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系统分析的建模语言,它的各个模型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业务流程,建立更可靠,更完善的系统模型.从而使用户和开发人员对问题的描述达到相同的理解,以减少语义差异,保障分析的正确性.系统建模对软件开发过程相当重要,UML的扩展机制为应用系统的建模提供了必要的支持,.NET框架为系统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系统采用UML和ROSE技术建模和利用ADO.NET关键技术访问数据库有明显优势,使系统在分析阶段,就能严格把握软件的质量、提高软件的可能性,使系统在性能和功能上都具有可规模化和可靠性,能够形成大规模协同工作的软件系统群体。
代码设计中的作用
良好的代码设计风格,使程序代码易读、易懂、易修改,增加程序的可执行性和可维护性。
代码设计的原则包括惟一确定性、标准化和通用性、可扩充性与稳定性、便于识别与记忆、力求短小与格式统一以及容易修改等。
确定性:一个对象可能有多个名称,也可按不同的方式对它进行描述。但在一个编码体系中,一个对象只能赋予它一个唯一的代码,反之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对象。
标准化:代码结构应与相应的分类体系相对应。通用性:应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备将来不断扩充的需要。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一,能否将原来不能度额定的东西,唯一地加以标识是编制代码的首要任务。二,唯一化虽是代码设计的首要任务,但如果我们仅仅为了唯一化来编制代码,那么代码编出来后可能是杂乱无章的,使人无法辨认,而且使用起来也不方便,所以我们在唯一化的前提下还要强调编码的规范化。三,系统所用代码应尽量标准化。
学习该课程的感想
软件开发特别是大型软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几个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合作开发几个月、十几个月甚至几年。要保证系统的协调性、统一性和连续性,就需要在开发之前制定严格、详细的开发规范。开发规范的制定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相当于把今后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都要遇到的问题提前做了一个考虑。有了开发规范,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设计人员就不必每次考虑如何为一个字段命名,编程人员也不必去想某个程序的结构和布局应当 怎样,测试人员也有了判断程序对错的标准。开发规范在项目开发工作中起着事前约定的作用,需要所有开发人员共同遵守。它约束开发人员的行为和设计、编程风格,使不同子系统和模块的设计、编程人员达成默契,以便形成整个系统的和谐步调和统一风格,也便于今后的系统维护和扩展工作。
结束语
6.客户管理的工具与方法有感 篇六
销售平台由市场平台、工作平台、购买平台构成。业务员可以从市场平台中找到合理的工作平台,从工作平台中创造有效的购买平台,从购买平台中发展KA(Key Account)客户。
由于一个人的能力、时间是有限的,销售人员应该懂得设计自己的工作平台,掌握80/20定律,掌握艾森豪威尔原则,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例如,领导要求业务员最少要有效地管理50个客户,有的业务员随意选择了50个客户,既不进行客户分析,也不懂得客户管理,很可能选择了45个C级客户,业绩自然无法完成;而有的业务员会根据客户分析,将目标锁定市场中最有可能成功、最有价值的客户,工作平台定为A级客户20个、B级客户30个,另外选取10个B级客户备选,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谈成交易、产生购买的客户就是业务员的购买平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业务员与购买客户会建立一种人际关系,其中一些客户会成为业务员的KA客户,即大客户、重要客户。
当业务员经营较好时,购买平台的上限是可以提升的。需要注意的是,上限不能无限度提升,否则会影响A级和B级客户的品质。控制购买平台的数量,要求业务员多与KA客户沟通,从KA客户中找业绩、挖资源。例如利用KA客户的人脉资源,让其提供其他客户的资料,也就是缘故法。但业务员不能放弃开发客户,对于开发难度越大的客户,越不能放弃,因为这样的客户更有价值。
满意的服务是指,除了提供基本的服务,还要有良好的态度。
满意的服务不一定能留住客户,客户如到竞争对手处同样有满意的体验,就会被游离。因此,应该继续提升服务等级,使客户得到超值的服务,即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让客户感到服务超出自己的预期。
发展客户关系最关键的是让客户感动。事件是让客户感动的主要来源,比如投诉,将客户投诉处理好,不仅可以留住客户,甚至可以使客户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
没有效率的业务员常常在“救火”,忙于解决客户出现的问题。经过路线管理,这种情况就减少很多。客户能够确知业务员何日来访,以便安排订货;业务员的日常工作得到有效管理,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销售量与拜访的客户数成正比,客户越多,销量就越多;销售量与客户活动率成正比,客户活动量是指业务员与客户之间的联络次数,决定了客户的有效性;销售量与平均订货量成正比,平均订货量是指现有客户与业务员之间生意的成交情况。
7.机械设计教学工具与方法的开发的论文 篇七
多年来, 各个工科院校一直以减速器的设计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题目。但从机械的整体设计角度以及从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精神与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来看, 仅仅以减速器的设计这一题目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题目, 让学生只了解减速器, 显得又太单一; 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动手操作技能与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因此, 为了更好地满足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培养的目标与任务以及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精神与提高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 我们根据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平台提出实施“机械设计与制造”综合工程训练创新项目开发。工程训练是一种以工程环境为背景, 以工程内容为载体, 以实际操作为手段, 系统、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学生通过进行工程训练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目前逐渐成为高等学校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发挥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实施“机械设计与制造”综合工程训练项目训练开发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来弥补机械设计与制造在理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工程素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一、建立以无碳小车为“机械设计与制造”综合工程训练创新项目载体训练教学模式
我们以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主题“无碳小车越障竞赛”作为“机械设计与制造”综合机械工程训练创新项目。设计一种小车, 驱动其行走及转向的能量是根据能量转换原理, 由给定重力势能转换而得到的。该给定重力势能由竞赛时统一使用质量为1Kg的标准砝码 ( ¢50 × 65 mm, 碳钢制作) 来获得, 要求砝码的可下降高度为400 ± 2mm。标准砝码始终由小车承载, 不允许从小车上掉落。
无碳小车是一种可将重力势能转换为机械能并以此驱动小车行走的装置。无碳小车要求具有转向控制机构, 且此转向控制机构具有可调节功能, 以适应放有不同间距障碍物的竞赛场地。要求小车为三轮结构, 具体设计, 材料选用以及加工制作均有学生自主完成。
无碳小车是最具典型的“机械设计与制造”综合训练创新项目。该项目从学生对小车的结构方案设计、传动系统的设计、零件的设计制造以及装配调试、综合集成运用了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体系以及零件各种不同加工方法基础工程训练平台等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锻炼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机械工程设计与制造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和效果, 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采用“项目驱动法”实施工程训练一体化实践教学
结合无碳小车综合工程训练创新项目载体, 先讲授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学生再以小组的形式分别对无碳小车进行方案优化设计。在方案设计过程中, 各小组成员集思广益, 相互沟通交流、发表各自的见解完成项目最优的设计方案。这样, 使各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融入到项目学习当中去。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表达交流能力。在实践项目载体制造环节, 各小组在各加工训练区分别独自加工零件。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 指导教师亲自指导其完成。通过这一项目载体的制造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水平以及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及敬业奉献精神。在实践项目载体装配调试阶段, 各组分别对项目载体进行产品的装配、调试。最后指导教师分别对各组的项目载体进行答辩评价、验证实践项目载体的科学、合理、正确性、并对所出现的问题现场给与指正, 最后结合各组成员实施项目载体的设计环节、制造环节、装配、调试环节进行成绩考核。在项目载体实施的整个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指导教师巡回指导, 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为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激发了每名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 调动了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训练平台为该项目的建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指导的学生曾在多届省赛, 国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 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现已将“无碳小车”这一综合工程训练创新项目成功纳入到常规综合工程训练教学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工程训练教学,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结合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平台, 开发建立实施以“无碳小车”为综合工程训练创新项目载体的教学模式, 从而培养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机械工程设计与制造能力及创新能力, 使学生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和效果, 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无碳小车,工程训练教学,机械设计与制造
参考文献
[1]成琼, 郝建平.培养综合工程素质创新工程训练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08) :130-132.
8.《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学设计 篇八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长江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二课时,前两节中国地形和地势,气候的学习是这一课时的知识铺垫,反过来这一课是对前几节内容的实践与运用,是接前几节内容更直观动态地反映中国自然环境的一课时内容,同时是第三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自学指导,又与第三章自然资源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本阶段的学生对地理的认知还处于感性阶段,对于地理问题的分析有了初步的能力,但见解较为简单。可以初步做到将地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基础知识不牢固,归纳整合知识点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专注自律能力水平也不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长江流域水系图,了解长江的自然概况。
(2)理解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水能宝库”的作用及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长江流域水系图、我国地形分布图、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等,培养学生获取及分析利用地图信息的能力。
(2)课前搜集有关长江的文字、图片资料,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长江开发和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增强人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长江的源流概况
难点:阅读图表资料,分析长江的水文特征,并能合理地进行开发与整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之歌》的视频
教师:这首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长江既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自古至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河流之一,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长江,了解长江。
设计意图:增强对长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了解长江
(学生自学完成,教师启发点拨。长江流域在全国的位置;长江的发源地,自西向东,流入东海;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城市宜昌、湖口;长江上众多的支流及城市。长江流经的地形区、省区。长江与其他几条河流在水量、流域面积和长度等方面的比较。)
【小结承转】:这么大的一条河流,流经那么多省区和地形区,不同的河段一定会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开发重点。今天,长江迎来了两家公司,水电公司和航运公司,作为决策者,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一河段进行投资呢?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图表资料、分析下概括归纳河流的特征,继而推测如何开发,教师利用视频资料进行验证,符合原理—推理—验证的方式,关注过程与方法教学。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2.长江的开发
(1)图表呈现,探究任务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手中的地图,思考水电公司和航运公司的选择。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启发点拨。老师小结学生探究结果,结合课件,帮助学生梳理认知过程。
课件呈现:
点拨:刚才我们从地形图、剖面图中发现了长江上游主要流经山区,落差大,推理出河流的流速快,我们从降水量分布图中发现长江流经地区降水丰富,推理出河流的水量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可以用来发电,所以水电公司应该选择在上游。中下游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水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适合航运,所以航运公司应该投资在中下游。
【承转】:其实,世界上的许多大河也和长江一样有丰富的水能和便利的航运条件,你能举出例子吗?请同学们看老师给出的这两条河流。莱茵河北称为欧洲的“黄金水道”,而非洲的刚果河水能资源丰富,你能解释原因吗?
(设计意图:该内容是拓展迁移,体现本节课学习目标不仅仅是学习长江的开发,而是学会开发利用河流的方法,还能教给学生运用地理的视角来欣赏和观察周围的世界,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地理观。
)
【承转】:经过一系列的考察,最终专家选择在长江的这个位置建了三峡水电站,你能解释原因吗?(课件给出长江三峡位置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长江三峡。通过了解,三峡的最主要功能是防洪,那么我们可以推测,长江的中下游多洪涝灾害,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原因。
3.长江的忧患与治理
(1)学生观看视频后总结长江忧患的原因
(2)长江沿岸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如果发生洪涝灾害,那损失就更大了,所以现在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就是什么呢?生:防洪!同学们可以做水利专家来治理长江的洪涝灾害。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启发点拨。老师小结学生交流结果,结合课件,帮助学生总价梳理。
课件呈现:
(四)回顾总结,盘点收获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承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课后请同学们运用今天的认知过程与方法探究黄河对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把地理学习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科学研究精神。)
板书设计
一、长江的概况
二、长江的利用和开发
9.《照明工具的研究》教学设计 篇九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研究各种代表性的照明工具,了解它们的优缺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照明工具将依据人们新的需求不断发展,并将继续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观察、研究各种代表性的照明工具,了解它们的优缺点
三、实验材料:
A组(火把):棉布、一次性筷子、柴油、铁盘、沙子
B组(蜡烛):蜡烛
C组(白炽灯):电池、电池盒、小灯泡
D组(LED灯):电子、LED灯泡
E组(油灯)植物油、蒸发皿、棉线、煤油灯
演示材料:25W白炽灯、25W LED灯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前概念
1.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晚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他们就创造了很多照明工具。
2.揭示前概念: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你知道有哪些照明工具?
(二)体验照明工具
1.人类创造出来的照明工具,不是一下子出来的。这些工具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今天模拟了几种典型的照明工具,观察这些照明工具有什么特点。
3.介绍几组材料,它们分别是火把、蜡烛、白炽灯、LED、油灯。特别提醒火把注意安全。
4.提供学生记录单,学生分组轮流实验、记录。
5.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整理你们的发现,思考这五种照明工具的发展顺序,你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三)观点交流
1.你观察研究了哪些照明工具,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发展历程,后一种工具解决了前一种工具的哪些问题?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便捷、经济、安全、卫生、美观等角度看待照明工具,提出自己的见解。
3.播放从火把到LED的视频。
4.各种照明工具发展的时间。
5.欣赏LED应用相关照片。照明工具向其他工具发展,进行整合,它不仅是照明,还满足其他需求。
(四)头脑风暴
1.LED就是完美无缺了吗?今后,人类的照明工具将怎么发展?现有的LED有哪些缺点?如果让你来设计新的照明工具,你会考虑哪些因素?
2.30年后的照明工具可能会怎样?
3.学生头脑风暴,照明工具发展,下一个关键词会是什么?
4.新的照明工具会取代旧的照明工具,旧的一定会完全淘汰吗?(如野外用火把)(在特殊的情景下,老旧的照明工具还会有它存在的价值,只不过它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小),让学生辩证思考问题。
5.小结:回顾一下,在本节课你感觉学习最困难的地方。
6.拓展:将照明工具的研究做成实践活动,开展长时探究。
板书设计:
照明工具
安全 持久 方便 环保
10.机械设计教学工具与方法的开发的论文 篇十
一、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1. 学生学习兴趣不够
由于“机械设计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且涉及面也相对较广泛, 同时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得也相对较少, 因此,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往往会感到非常的吃力。此外, 该课程中含有较多的图表及公式, 内容也比较枯燥和单调, 往往造成教师即便讲了多次学生依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的现象发生。此外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将教师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虽然有融入多媒体教学, 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也会逐渐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2. 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许多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往往都以理论教学为主, 忽略了实践教学, 许多高校甚至没有完善的配套实训教材, 而且实践教学往往是由相关老师决定的,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高职院校应该在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 从而使其能很好地满足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的需求。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需求, 而且, 单纯地注重理论教学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严重地影响到教学质量。
二、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地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该方式就是以某个案例为依据, 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某个观点、理论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 同时要保证案例的典型性及争议性, 通过学生间及师生间的讨论、分析来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启发及学生的讨论分析能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 在加深其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还能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二是实践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针对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章节, 教师要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 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客观地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指出其不足之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情景模拟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形象的语言、现代化技术手段、直观的教具等的应用, 对抽象的内容进行模拟, 触发学生直观的感受,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其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和认知, 培养其观察力、创造力及实践能力, 从而使其更好地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企业单位逐渐加大了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因此, 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对“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视, 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唯伟.高职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 (2) :89—91.
11.学习机械设计的方法 篇十一
当然理论是做一个合格设计者的必要条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经验,这个经验有两种,一个是自己的亲历亲为的经验,还有一个就是别人传承下来的经验,下面我就说说就我个人而言这些经验的获取方法:
第一:拍照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看着比较好的机械机构拍照,把一些细节拍下来,留着以后设计的时候参考,上次我设计了一个小车,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就是看到我拍的一个液压车的机构图片,一下有了思路,做出来还很可靠。平时出门我也会带着相机,像娱乐场里边,那些海盗船,旋转木马,碰碰车一类的,玩的时候顺便拍一些照片,看看那些机构是怎么链接的,动力是怎么传递的,防护措施是怎么做的,控制系统是怎么样的,这样的照片多了你就算见多识广了,以后有类似的设计时候,你马上就有思路了,我觉得这些相片很有用,拍的要是很多了,电脑上放不下,就放在网上的相册里边,我就是这么做的,
第二:笔记
我说的这个笔记不是工工整整的那种笔记,而是类似与札记或者还不如札记的,就是一个一般的笔记本,平时就放在手边,听见别人说了 一个关于机械的什么想法的时候,就写下来,像我,我们经理坐在我的后边,有时候客户打来电话问设备的事情或者设备有问题的时候,他会说很多机械上的概念和一些处理办法,我真的学习了很多,还有就是自己设计出来的时候主管或者别的领导点评的时候也一点点记下来,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数字,反正自己能看懂就行了,比如我在笔记本上有一天记录了一个确认,我现在一翻开就看见,意思就是我设计所有涉及到的外加工产品。或者电机功率,或者冷水机大小我都要确认清楚,不能外边的东西到我的设备上装不上。
第三:论坛
12.图形工具的使用教学设计 篇十二
石家庄市裕华区位同小学
杨英英
一、教材分析
《图形工具的使用》是河北大学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第二单元的内容,现行的中小学信息课程都是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本课是基础模块中画图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已经掌握“铅笔”和“刷子”、“直线”和“曲线”、“喷枪”和“颜色填充”画图工具上,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并掌握矩形工具、椭圆工具、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工具的认识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自主思考创作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习信息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利用图形工具画出各种图形。
教学难点 :多边形工具的使用。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五一小长假刚刚过去,你们都去哪玩了?
生:动物园,植物园……
师:老师也去玩了,我去了一个农家小院,我把它用画图软件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画了什么? 展示图片。
生:房子,树,小鸡……
师:再看看小房子都有哪些图形组成。
生:长方形、正方形、椭圆、三角形、多边形等等。
二、互动学习,掌握要点
师:画图软件里就有画这些图形的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这些工具“盖”我们自己的小房子,好不好? 生:好。(情绪高涨)
师:首先,同学们先认真看老师怎样“盖”房子 师:房子的外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教师演示讲解用矩形工具画长方形。
师:房子都由什么组成? 生1:窗户。生2:玻璃。生3:门。生4:灯......师:教师分别演示讲解椭圆、圆角矩形工具按钮的使用。(按住shift画正方形)
生:利用以上三种图形工具画简单的房子。
师:同学们真棒!学的也很快,刚才我们学了三个简单的图形工具,还有一个工具按钮,这有点难,但是我想,这是难不住咱们的小天才的,对吗?请看老师的演示。
师:房子最重要的的是什么? 生:房顶。
师:教师演示讲解多边形的使用。
师:小天才们,你们太棒了,四种图形工具都学会了,想不想重新“盖”一座漂亮的农家小院。生:想
师:画纸上这些图形怎么清理。生:橡皮。
师:操作演示。并讲解演示撤销命令和清除图像命令。
三、自由创作,合作探究 师:那我们就根据老师提出的创作要求选取适当的工具和颜色来画自己的小房子
吧,咱们比一比看谁画的房子又快又漂亮。
四、展示汇报,体验成功
师:画的真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生:生:抢答“我”。(指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师:大家这节课表现的都非常好,下课大家可以互相参观别人的作品。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3.新型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的设计 篇十三
1 机床工具箱的改进设计方案
笔者根据对目前的机械加工工具箱的使用现状的分析, 认为要想对工具箱进行结构上的改进和设计,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首先, 要改变工具箱的上台设计。
目前的机床工具箱的上台设计普遍不合理, 容易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各种上台工具的掉落, 不仅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也不利于机床作业, 所以, 在工具箱的结构改良时, 要重点改造现有的工具箱的上台设计。
1.2 其次, 要改变工具箱的分层设计。
就目前机床工具箱的分层情况来看, 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结构分层不符合工具的摆放习惯和摆放需要, 所以在工具箱的改良设计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工具箱的结构分层的重新设计, 使其能够更加适合不同的工具, 如对量具、刀具、工具等的摆放和取用。
1.3 再次, 要改变工具箱的外轮廓和门的设计。
目前的工具箱的外轮廓和门的设计存在线条过硬, 角度尖锐, 容易导致使用过程中的意外伤害的问题, 所以在设计工具箱的外轮廓和门的时候, 有关设计人员应该从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发, 改进现有的工具箱外轮廓和门的设计方案。
1.4 最后, 要从便于移动的角度考虑, 改进工具箱的四个脚的设计
形式, 因为工具箱的施使用特点决定了其要存放大量的机床工具, 所以导致工具箱的重量较大, 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工具箱进行移动, 将会十分困难, 所以, 设计人员应该从工具箱的四个脚的改造上提高工具箱的可移动性, 将其设计成开关型的滑轮结构。
2 新型工具箱设计内容
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 以及上文中总结的工具箱的改进方案的几条原则, 对现有的工具箱做出了改进设计, 改良后的工具箱的整体结构为圆筒状, 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实现工具门的三百六十度随意转动;在工具箱的箱底部位按照四个能够调节方向的固定脚, 使得工具箱的移动和摆放更加灵活方便;此外, 为了防止工具箱的上台工具的掉落, 将上台的水平设计改为凹槽状, 可以有效的避免工具的碰掉或滑落。对于工具箱的分层结构, 笔者将其设计为独立的盘形凹状, 同样可以起到防止工具碰掉和滑落的效果。下文中笔者将对工具箱的具体设计方案进行分析:
2.1 工具箱的装配分析
在工具箱的设计和装配阶段, 可以根据装置的二维实体建模和一维平面结构图, 了解工具箱的各个环节和部位的装配关系和结构设计, 并且可以根据具体的比例切换, 得出每一个零件的大概尺寸, 有助于知道工具箱的装配实践。
工具箱的主体部分, 也是装配的重点部位是工具箱的基本框架以及箱顶、箱底部位, 所以在装配工作中, 工作人员应该首先做好基本框架的装配, 保证其角度和整体结构的稳定, 然后再进行箱顶和箱底以及工具门的装配, 完成工具箱的主体结构。根据上文中笔者对于工具箱的设计方案的调整和改进, 工具箱的基本框架应该是圆筒状, 其框架的连接是通过板材焊接的方式完成的。此外, 在箱底和箱顶的设计上, 还增设了两个圆门槽, 以使其能够同箱门的圆形结构相对应。与此同时, 把两扇圆筒状门分别装在相对应的槽里面, 门和槽之间采用间隙配合, 以便于工作人员根据操作者的需要可以旋转移动打开。工具箱的上盖和箱底是采用焊接的方式和箱内部框架连接固定在一起的。最后, 工具箱底部的四个万向脚轮和固定支撑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箱底上的, 万向脚轮起到的作用是可以任意方向移动工具箱, 而固定支撑则可以根据需要将其固定在现有位置上, 防止接触过程中的工具箱移动。
2.2 工具箱零件结构设计
2.2.1 门的结构设计及尺寸
工具箱的外层活动门的基本厚度为五毫米, 外半径约为八十九公分, 内半径为八百八十公分。工具箱的外门的形状为半圆, 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让门把整个工具箱都能包围起来, 所以一扇门要大于1/2圆。而根据上文中的门的尺寸要求, 大于1/2圆的平而长度为十公分左右。另外, 在们的设计和安装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技术要求是:在门的表面涂一层防锈漆再刮一层腻子, 以保证门面的光滑, 防止任何形式的割伤, 同时也能起到美观的作用。
2.2.2 箱底层的结构设计及尺寸
工具箱底层的设计中, 箱底的直径大约为九十一公分, 高为四公分, 门槽的宽度为一点五公分, 铁板的厚度均为零点五公分。外门槽的外半径九十公分, 内半径八十七公分。内门槽的外半径为八十六公分, 内半径八十三公分。
箱底的四个脚均为万向脚轮, 由于万向脚轮本身是一种标准配件, 所以可以根据工具箱的设计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寸进行购买, 具体型号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其承重能力。在安装过程中万向脚轮应该尽可能的靠近具有偏心距的支架上。
2.2.3 层挡板的设计及尺寸
工具箱每一层的层挡板谁和安装中, 每层挡板的半径为七十八公分, 层底的厚度为零点五公分。在安装过程中, 应该注意的技术问题是在层底的表面涂一层防锈漆, 再刮一层腻子, 同样是为了保证挡板的美观和安全防护能力。
2.2.4 框架的结构设计及尺寸
为工具箱的内部框架, 它是山环形的3x4的角钢和板材焊接而成的, 框架的尺寸为框架的外径八十公分。框架分为4层, 每一层的高度都不一样, 第1层的高度为二十公分, 第2层的高度二十公分, 第3层的高度三十公分, 第4层的高度四十公分, 这样设计是为了满足不同工具的不同高度需要, 可以使工具存放更有条理。框架的总高度为一千二百公分, 板材的截而长度为四公分, 宽度中间是一公分, 两边是十公分。
技术要求:用砂轮打磨焊缝, 再用砂纸打磨表而, 在表面涂一层蓝色的防锈漆, 再在表面刮一层腻子。
2.2.5 工具箱顶层板的结构设计及尺寸
在工具箱的顶层板设计和安装的过程中, 要注意的是它是一个圆盘状的结构中间有一个直径为七十七公分的凹槽, 作为工具箱的上台面, 操作者用过的工具可放在上面, 不容自由滑落, 操作者也不会在无意中把工具箱上而的工具碰掉。顶层板的尺寸除了刚才介绍过的凹槽以外, 其余全部一样。顶层板上的门槽和箱底层的凹槽是相对应的, 二者的各种尺寸基本一致。
3 材料的选择及零件间的配合
3.1 材料的选择
结合设计的实际情况及力学性能要求, 最后确定工具箱的两扇门采用45钢, 工具箱的箱盖、箱底、内部框架、层底、固定支撑和4块垫片采用Q235。
3.2 零件间的配合连接
箱底层和万向脚轮, 可调整固定支撑之间的配合, 这3个零件是通过焊接固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箱底层和框架之间采用焊接固定连接在一起的。框架与层板之间的配合是采用焊接固定在一起的。层挡板和框架之间采用焊接固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内、外门和箱底层、顶层板之间才有间隙配合。便于门的旋转打开。
4 新型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的设计与原来工具箱区别
14.机械设计教学工具与方法的开发的论文 篇十四
关键词:一次性机械;设计方法;对比
1一次性机械设计方法的主导思想
机械零件的失效方式主要有表面损伤失效、断裂失效、破坏正常工作条件失效和变形失效等。所以,机械零件的失效除了非正常的原因外,大多是由于工作时间较长引起的。常规机械零件的设计都会留有余量来延缓疲劳和磨损等失效形式的发生,但一次性机械的使用寿命较短,一些失效形式不会发生在一次性机械中。在一次性机械零件的设计中,不用预防疲劳,只要保证其在使用中不会受力破坏即可。一次性机械的设计一般只考虑静力破坏,即一次最大载荷作用下的破坏。另外,一次性机械的设计还应考虑将体积和重量最小化,去掉余量,保证静应力小于强度极限或者屈服极限即可。一次性机械是一类特殊机械,其设计方法的相关研究也是一个新的方向。就一次性机械设计的现代化方法而言,和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和有限寿命设计等方法有所不同,下文是具体的分析。
2一次性机械设计方法和可靠性设计方法与有限寿命设计方法的对比
15.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教学设计 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波是一种比较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是后续电磁波、光波的基础。《波的形成与传播》一节是《机械波》的第一节,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对后续课程波的描述、波的图象、波的各种特性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波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联系实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能想象出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形成波的(空间传播)情景。教学重点:横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的规律。教学难点: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教学疑点:波传播的是什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波的形成与传播。知道产生机械波的条件。(2)知道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3)知道机械波,理解机械波传播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2、能力目标:
(1)通过波动模型的建立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2)根据对机械波模型的分析判断,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从波的形成过程中,体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明确个体动作要服从整体动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观察波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体验大自然各种波动的自然美感。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实验观察法。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化的动态情景并提出相关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研究和总结得出结论并能回答相关问题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问题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首先让学生观看四个事先拍成录相的演示实验现象课件(水波、随风飘的旗、绳波和电磁波等四种波动情景),让学生观看后对波有个初步印象。并提出两个问题以引入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1)波是如何形成的?
(2)波在传播过程中有哪些规律和特点?
2、新课教学
(1)实验:老师先演示两个实验(横波发生器和纵波发生器)。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验,你能从整体上“感觉”到什么?(感觉到往外传播的“波”)
其次,由十几个学生表演实验(分三种不同情况):一是各个动作杂乱,没有规律情况;二是各人的动作整齐一致情况;三是各人动作不整齐,但有先后之分情况。同时给出问题:三种情况的学生动作有何区别?个体的运动如何才能形成波?(引入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2)观看机械波形成与传播动态课件(自已制作)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式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此充分体现)
以绳波为例,分析机械振动如何才能形成机械波以及获得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规律。在观看课件之前,引导学生可把绳子看作由许许多多个质点组成的,各个质点间存在有相互的作用力。并把本节课要求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体会一个问题:“波动问题本质上是质点的振动问题”这句话的含义并回答。
(1)各个质点的振动彼此间有何规律?(振动依次滞后)(2)每一个质点刚开始振动的方向是否相同?(相同)(3)质点的振动如何才能形成波?
(4)波源完成一次全振动,波传播的距离在波形上如何体现?(5)波动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有何关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6)在波传播过程中,质点是否“随波逐流?”(7)在波动过程中,往外传播的是什么?
对于上述问题,让学生观看课件后,教师提问,由学生逐一回答解决。若不能回答,则继续观看直到掌握为至。
掌握了横波的形成与传播规律和特点后,接下来通过观看纵波的传播过程(可结合纵波演示器再次演示),让学生了解纵波与黄波的区别。并知道机械波可分为横波与纵波两种类型以及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概念。(本课件的观看用了十多分钟时间)
3、引导总结分析: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振动:研究的是单一质点的振动过程。
机械波:研究的是多个质点的同时振动过程。而多个质点的同时振动不一定能形成机械波。
多个质点的同时振动有三种情况:
(1)同时同步。给人整体感觉到动作整齐一致性的统一美。(例:运动会上的广播操评比)
(2)同时不同步且没有规律,杂乱无章。
(3)同时不同步但有一定规律:离振源比较远的质点振动时间依次滞后。即离振源比较近的质点带动离振源比较远的质点依次做受迫振动。给人感觉到动作..的和谐美、统一美。(在此可结合高一学习的受迫振动特点说明在波动过程中,介质中各个振动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由振源决定的与介质无关)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并不“随波逐流”,传播的不是质点本身,而是质点的运动形式(传播是运动的信息),通过“波动”这种特殊的运动方式把运动的“信息”和“能量”往外传播。(说明波能传播信息)
4、巩固与练习:
在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后,通过三个题目,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第一题关于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区别。第二题关于机械波的概念问题。第三题关于机械波与机械振动的综合性问题。
1、关于振动和波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
B、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其中介质质点一定在做机械振动 C、如果振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也立即停止
D、介质中每一个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一定和振源开始振动的 方向相同
2、关于机械波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振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波传播的方向 B、横波和纵波可同时存在于介质中
C、机械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在波动过程传递能量,传递振动信息 D、横波中质点不随波迁移,纵波中质点随波迁移
3、如图所示为一列向右传播的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由图可知此时刻波上质点M的速度v和加速度a的方向是()A、v向上,a向上 B、v向上,a向下 C、v向下,a向上 D、v向下,a向下
通过三道练习检验,学生基本能掌握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
五、板书设计
一、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
1、机械波的形成条件:(1)振源(2)能传递振动的介质
2、机械波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特点(规律)(1)离波源比较近的质点带动离波源比较远的质点做受迫振动。介质中所有质点的振动周期一样。
(2)介质中任一质点的起振方向都相同。与振源的起振方向一致。
(3)机械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中的质点不随波迁移。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二、波的纵波
1、横波
2、纵波
三、机械波
1、机械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
2、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
机械波的传播是运动方式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能传递能量和信息
16.机械设计教学工具与方法的开发的论文 篇十六
1 试验台的总体结构
该试验台总体上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即负载系统、输入系统、多自由度调整系统、卡具部分。如图1。
从整体上看, 该结构充分发挥了T型槽的优势。T型槽允许我们在一定范围内随意调整输入系统和卡具的位置, 可以测试一系列不规则的转向器。
1.1 齿条输出负载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日本伺服电机、美国park电动缸、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组成, 既可驱动也可负载。可以实现转向器齿条的往返移动, 并对其速度, 位置, 精度和负载力的精确测量控制 (见图2) 。
1.2 输入驱动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日本伺服电机、扭矩传感器和角度编码器组成, 以实现对测量扭矩和角度的精确测量控制如图3。
1.2.1 扭矩传感器选择及其安装
在测量转向器刚度时, 扭矩传感器经计算量程选用50Nm的。测量转向器传动效率时, 量程要选用10Nm的, 用50Nm的测传动效率的时候, 是不能保证相应的精度的。因此必须采用两个量程的扭矩传感器机构设计。如图示结构的扭矩传感器两端用波纹管涨套联轴器连接。波纹管涨套联轴器零回转间隙, 拆装方便, 而且能够径向、轴向和角向偏差。这样可以使两个量程的扭矩传感器替换使用。
1.2.2 角度测量安装位置
从结构设计上看, 把编码器放置在输出端, 减少了角度测量误差, 显得更合理。
1.3 多自由度调整系统
该系统功能:通过对输入系统输出端的四个自由度的调整:X向、XY面的旋转、XZ面的旋转、Z向以实现输入系统的输出端和转向器的输入端的对接 (X向:丝杠10的轴向;Z向:丝杠3的轴向) 见图4。
2 实验台所测项目及其工作原理
2.1 输入轴全转角
根据输入轴在两端的旋转扭矩远大于其他位置的原理设计.用工业计算机控制电机, 使电机旋转, 当电机旋转到转向器输入轴一个极端时, 扭矩传感器测量值经A/D转换后提供给PLC的数据超过控制系统中一个预定的判定值, 表明转向器输入轴已经旋转到一个极端位置。此时计算机角度编码器数值显示清零并发出一个指令并将电机反转, 当电机旋转到输入轴下一个极端位置时, 将编码器测量出的角度给计算机存储并作为最大旋转角度, 按照圈数经计算机处理后即为所测得的最大圈数。
2.2 输入轴空载转动力矩
根据某一任意时间扭矩和角度一一对应的特性设计.启动电机, 数据采集卡将将角度编码器和扭矩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经由计算机处理做成相对应的输入轴转角O-转动力矩N.m曲线图显示出来, 即为所测量结果。
1.输入系统2.负载系统3.多自由度调整系统4.工装卡具5.T型槽
1.电动缸2.减速机3.私服电机4.测力传感器5.位移传感器
1.伺服电机2.减速机3.扭矩传感器4.波纹管涨套联轴器5.nemicon编码器
1、6减速机2、7、11手轮3、10丝杠4.立柱5.升降调节板8.旋转调节板9.线性导轨
2.3 传动比特性
线角传动比计算公式:
式中:L-齿条位移距离, mm
φ-输入轴转角, (°)
irp-线角传动比, mm
利用角度和位移在任意时间内相对应特性设计., 集到的模拟信号经过数据采集器传送至计算机中, 经其按线角传动比计算公式处理之后可得所要的结果.
2.4 传动间隙特性
利用齿轮齿条啮合原理来设计.由于输入系统在减速机无通电情况下有自锁功能, 所以可认为转向器输入轴已固定.用电机带动电动缸, 使其拉动齿条位移.当测力传感器所测的齿轮齿条啮合力超过400N, 这一信号会传递给计算机, 计算机立即控制负载系统伺服电机停止, 同时计算机会将输入系统在计算机上显示的角度值清零, 并开始计数。此时将数显千分表表头接触齿条回程的一端并调零, 启动电机反转, 齿条力值大于400N立即伺服电机立即停止, 此时将输入轴的角度和千分表的读数填入测试表中即可。
2.5 传动效率特性
传动效率的计算公式:
W1, W2-分别表示输入轴的输入, 输出扭矩 (Nm)
F1, F2分别表示齿条的输入输出力, (N) irp-线角传动比, mm/°
正传动效率均方差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σa-均方差值
η1……ηn-各测点的正传动效率值
η均-平均正传动效率值
n-测点总数
根据输入轴扭矩与齿条负载力可测性原理设计.驱动输入系统电机, 负载电动机不启动, 此时负载系统整体可看做一个载荷施加在齿条上.驱动后, 输入端扭矩传感器值和负载端力传感器经数据采集卡采集到计算机中, 计算机按照传动效率与正传动效率均方差的计算公式求解出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1]QC/T29096-1992.汽车转向器总成台架试验方法[S].
【机械设计教学工具与方法的开发的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的教学改革10-01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做什么的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简介12-23
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思考论文11-24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考试复习总结12-17
机械设计与制图要点07-08
搬运机械手设计论文08-06
机械类毕业设计论文09-30
机械论文毕业设计题目汇总01-10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学科概论论文07-01
论文封面电大机械设计制造毕业论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