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2024-12-06

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8篇)

1.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篇一

煤炭企业发展战略思考

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离不开党的好政策,需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走科技兴企战略之路;通过科学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安全高效、和谐稳定新矿区。回顾铜川矿务局近年来发展历程,对煤炭企业有以下几点发展战略的体会:

一、煤炭企业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贯彻十七大精神,面对金融危机,我局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加大投入,提升硬件设施和软件队伍建设;调整结构,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发展科技,走科技兴企之路;外强身体,内练筋骨,厚积薄发,跨越发展。

二、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注重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独创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及其显性形态;文化建设是企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形态;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完善的治理结构、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管理团队,更要有积极和谐的优秀企业文化。

近年来,铜川局以创建“三型六化” 企业(即“安全高效型、稳定和谐型、学习创新型”,“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职工培训制度化、行为规范军事化、井下管理工厂化、地面建设园林化”)为切入点,将其上升为战略目标,打造名牌企业文化;是铜川局在当前一段时间走什么路、怎么走、走向哪里的坚定回答,是企业文化在企业潜移默化作用下的生动体现。硬件抓投入,软件抓规范,在全局掀起了创建热潮,得到了全局认同,成为共同愿景,形成了浓厚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创造力、形象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1铜川矿务局是国有重灾煤炭企业,欠账多,负担重,原本有的人才优势,由于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人才流失十分严重,技术力量匮乏,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的技术工作需要,根本谈不上创新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1)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快乐工作文化。快乐工作文化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建设“三型六化”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职工快乐地工作、体面地生活。要坚持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给职工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实现员工的人生价值。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同时,切实把人性化管理作为创新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来抓,使管理更贴近人性,彰显温馨和人文关怀,实施感恩管理、善念管理和包容管理,实现人性、灵性和理性的有机融合,建设快乐工作文化。2)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提高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待遇,实行技术津贴政策,福利住房政策,提高政治待遇、政治地位;

3)强化进修、培训工作,选拔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到大专院、职业学校校进修,毕业后优秀者充实到技术队伍中;4)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等工作,调动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5)选拔管理干部,优先考虑技术人员,并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人有多大才,就搭多大台,干部上岗靠竞争”,努力为技术人员创造彰显个性、展示才华的平台。6)领导干部对待技术人员,要讲求工作方式方法。有些技术人员流失,不单是因工资待遇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个别领导干部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所致。要清醒的认识到煤矿企业属高危行业,工作压力很大,产生枯燥、单调、烦闷情绪在所难免,如何化解这种情绪,变不利为有利,是各级组织和领导的职责,尤其要对那些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诉求给予特别的关注,寻求积极有效地途径恰如其分的予以解决;高涨的工作激情来自强烈的工作兴趣,没有兴趣的支撑,任何工作都会变得索然无味,要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方法引导、培养他们。大胆启用他们,委以重任,开展技术革新,管理革新,作业循环不断优化,工艺流程不断创新,通过激励、鼓励等手段,激发工作积极性,充分体现其人生价值。7)广纳人才,对原来因各种原因流失的技术人员,只要愿意回来,敞开大门,热烈欢迎,主动到大专院校招聘应届学生,优先保证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通过以上七项措施实施,近几年来技术人员流失的问题得到遏制,技术力量的匮乏问题有所缓解,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尊重发展规律,做大做强企业,缩小与先进同行企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同时建立先进的人才发展机制,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四、发展是企业的生命,没有发展,企业无法生存

与现代煤炭企业相比,我们有先天的不足,负担重,现有生产矿井安全投入欠账多,资源逐渐减少,甚至枯竭,发展潜力很小,依托陕煤化集团航母,积极拓展煤炭资源,是我们光明的发展出路。对现有矿井按照“三型六化”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精心经营,稳定东区五对矿井,发展北区三对矿井,积极寻求新的资源,谋图做大做强;在抓好煤炭主业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煤电一体化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新兴建材、加工、化工、废气利用等产业,多面开花,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建设和谐稳定新矿区。

五、安全工作是煤炭企业第一要务,必须放在第一位

铜川矿务局是全国45个重点安全监控对象之一,特别是所辖焦坪矿区,自然条件极其复杂,煤油气共生,水、火、瓦斯、顶板灾害俱全,特别是围岩富含瓦斯和油气,顶、底板岩性很差,属国内少见的灾害严重矿区。“一通三防”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抓好矛盾的这一主要方面;从队伍建设、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生产安排上优先保障“一通三防”工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是失职,工作安排不位到就是严重的渎职。在资金方面,面对金融危机,其他投入上要厉行节约,但“一通三防”投入必须足额保障,局在资金计划上全力支持;必须明白,“一通三防”工作不是边走边看便投入的过程,而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提高,实现彻底的革命性的改观。在队伍建设方面,“一通三防”人员要相对固定,职业化配置;对关键岗位应形成流程化固定程序,形成潜意识下的习惯性行为,将规程要求内化为职业性自然行为。在素质提高方面,要享受定期培训的权利,要拓展视野,不能仅限于本专业,通过对各种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达到触类旁通、拓展思维作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机器设备需要检修,环节系统需要疏通,岗位工种同样需要充电、加油。各级领导要爱护、培养好“一通三防”工作者,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借助外力,充分发挥专家作用,革新管理方法,工艺流程,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解决瓦斯治理和防灭火关键技术。

推行精细化管理,将“一通三防”每一项工作量化细化,责任明确,责权平衡,细化管理,加强考核;沟通协调,提高效率;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超前防范,筑牢安全工作最重要的防线,实现管理工作革命性变革。

通过对“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的创新,引领示范其他专业共同提高。

六、推行“无形”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管理工作的发展历史,形成不同形式的各大流派,但管理工作的原理、目的是一致的。乱世宜用重典,是“有形”管理工作的典型,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等五个方面,企业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控制职能、协调职能、激励职能等六个方面,企业管理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伦理道德环境、自然环境等六个方面,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等四个方面,企业管理的方法包括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数理方法、心理学与社会学方法、教育方法等六个方面。

构建和谐社会应逐步过渡到“无型”管理,也是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它的初级阶段是首先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思维的能力,将企业的管理思想进行传播,并被员工认可接受,变成自觉的行为。它的发展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要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伴随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经历。当然这也不是遥不可及东西。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企业创业初期,制定过“不许在车间大小便”等现在看来很可笑的七项制度,但在当时是非常实用的,当时这七项制度的落实是“有形”的管理,而如今变成了员工自觉的行动,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也就是说企业在局部实现了“无形”管理;我局2008年推行四项禁令中的其中一条是“不许工作日午间喝酒”,开始有部分员工未能执行,通过一次统一全面体检,发现有不少人因饮酒引起脂肪肝、酒精肝等问题,认识到饮酒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损害身体,现在已将这条禁令形成自觉的习惯;再象我国武术哲学中的“手中有剑,心中无剑——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手中无剑,心中无剑”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有形到无形的发展规律。

现代企业怎样推进“无型”管理哪?一是要要结合本企业实际,做好“有型”的管理,建立完善科学的企业制度,彻底从粗放型的人的管理过渡到制度管

理,从制度管理到科学管理,让每位员工认知你的管理,自觉的服从你的管理;从科学管理到结合人的本性的以人为本的管理,逐步在某些方面推行“无形”管理;二是要进行素质教育,使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能够正确思维;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聘请于丹、孙立群、徐尊龙等知名学者做客铜川矿务局,现场讲授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思想上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畅谈领导干部做人的修养,做人的方法,做官的态度,首先让领导干部明白做人必须有宽和的胸怀和心态,做事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敏锐的思维,做官必须具有个人魅力,能够凝聚人心,形成团队精神,有知人善任的理念和惠及百姓的政绩等哲理;三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文化、精神、理念、发展的目标等深入人心,让写出来的东西深入人心;四是开办西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铜川矿务局研修班暨铜川矿务局大讲堂,先后聘请国际礼仪专家金正昆、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等40多名专家、学者、教授来局现场授课,提升干部的领导能力,让管理者引导员工的行为,最终融合员工的心理;五是在某些容易做到的方面、层面推行无痕迹管理。象一些矿井从要求员工打电话首先向对方问声好、见了来宾问声好、领导干部在井下巷道发现杂物随时清理、开会关掉手机等很简单的行为,已经成为自觉的行动,形成无痕迹管理的雏形。总之,通过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引导,行为的规范,将员工的思想与管理要求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主人翁精神,实现工作要率的最大化。

结论:

1、煤炭企业的发展,要紧跟时代潮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企业文化做基础,没有企业的精神支柱,没有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不可能实现,创建“三型六化” 企业是企业文化建设很好的形式;

3、“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理念,要求企业必须推行人才发展战略,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企业要建立人才发展机制,重视人才,广纳人才,关心人才,培养人才,并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创造财富、体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良好平台;

4、安全是煤矿企业第一要务,“一通三防”工作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着力抓好。从队伍建设、人员配备、激励政策资金投入、物资供应,生产计划,人员培训等方面优先保障;“一通三防”队伍建设按照职业化配置,准军事化管理,并带动其他专业管理水平、工作质量的提高。

5、发展是企业的生命。结合实际,确定发展思路,形成稳定、发展新格局,推行精细化管理;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6、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标志。在广泛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思路的同时,探索适合本行业、本企业的管理模式,适合才是最好的;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是将管理者的思想与员工的习惯行为融为一体,即“无形”管理,这与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相一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管理工作发展的最高境界。

2.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篇二

1 我国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生存状况

1.1 国际货代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国际货代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 由当时的几家国际货代公司发展至今正式登记备案的约21000家企业, 从业人员过百万。我国目前进出口货物的90%空运、80%海运、80%陆运和几乎100%的国际商务单据运输都是通过国际货代企业不同程度的参与完成的。作为年轻的货运服务业, 其长足发展令人瞩目,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不可或缺。这一成就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有着直接的关系。30多年中, 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由十几家发展到几十万家, 对外货物运量也增长了近30倍。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国际货代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 兴奋之余,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国目前国际货代行业的80%多纯本土企业中绝大多数不具规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变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 这些企业在迎接机遇的同时, 更多的是感受严峻的环境挑战。

从国务院1984年和1992年的两次关于改革我国国际海洋运输管理工作的通知, 到原外经贸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 再到商务部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我国国际货代行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外贸运输总代理”的独家专营到市场经济的对外完全放开的过程中, 除了政策上加速这一行业的市场化转变和控制对外开放的节奏, 政府对于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并无相应的实质性扶持。实际上, 广大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生长环境变得愈发复杂而艰难。一方面是相关体制的制约, 如亟待发展的跨行业、多部门交叉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基础设施, 滞后的网络信息化综合建设, 信贷和资本市场的融资障碍等, 都远非弱小企业所能应对。另一方面是外资货代企业涌入所带来的竞争压力。2008年底, 经商务部批准、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外资国际货代企业已超过1500家。这些外资国际货代企业,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的相关规定, 享有完全的国民待遇。可无论是运营网络基础、经营管理经验、还是资金规模, 我们本土的同行企业都根本无法与其相比。

1.2 中小国际货代自身局限性难以突破

1.2.1 不具核心竞争力, 缺少发展规划

我国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大都以经营传统的订舱、报关、报检等货运代理业务为主, 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据知, 我国目前约70%的对外货物贸易运输被国外具有全球网络优势的跨国货代所控制, 出口货物的价格术语都使用FOB, 进口为CIF, 国内货代无处插手。在剩余不多的国际货物运输量中, 由于经营这类业务需要专业技术化不高, 竞争主体多, 再加上运价和舱位等方面很大程度受制于承运人, 所以赢利机会也很难乐观。而为数甚多的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很多年来却一直满足于这种状况, 靠维系几家外贸企业的货运代理业务勉强生存, 没有远大的发展规划, 经营理念保守, 不舍得在人力资源和基本建设上战略性投入, 自然难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无法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1.2.2 专业人才匮乏, 基础设施落后

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为当前货代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一大生机。但是目前全国在商务部及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的21000家国际货代企业中, 只有约6000家注册为CIFA (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 会员可以签发FIATA FBL (菲亚塔国际多式联运提单) 。而在这些已注册CIFA会员单位中, 外资货运代理签发FIATA FBL的积极性和数量却远大于我们本土的国际货代。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本土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受限于专业人才和基础设施上的缺陷, 不能够顺应国际多式联运较快的发展趋势, 无法运作国际间货物的多式联运。近年来, 虽然我国国际货代行业的人才结构有所优化, “科班出身”的外贸、外语、物流等专业高等学校毕业生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但是在弱势的经营方略下, 人才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更没有配套的电子信息网络和营运网点可以支持, 跨国际运营很难突破。

1.2.3 诚信意识薄弱, 融资瓶颈制约

缺乏诚信和规范化经营是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经营中另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FIATA FBL是目前世界最为广泛使用的国际多式联运提单, 在我国正式落户是2007年9月。然而, 在短短两年的使用期间, 为了逃避FIATA (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 关于签发FIATA FBL必须投保货代责任险这一强制性规定, 中小国际货代企业中间频频发生签发盗版FIATA FBL的现象。在体制尚不完善情况下, 一些中小国际货代企业薄弱的诚信意识及其违规运作的低成本性纵容了自己逃避风险责任、不规范操作、恶性竞争等诸多不良市场行为, 严重影响了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总体社会形象, 十分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中小货代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更是如此。很少中小企业能够完全依靠自由资金而快速成长。然而, 外部融资渠道艰难险阻。信贷市场上, 一方面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可抵押、质押资产有限, 难以应对银行信贷制度的要求, 而民间借贷又尚未正式进入合理渠道, 缺乏市场规范;另一方面, 信用评价和担保体系的不完善现状也对中小国际货代的借贷融资行为极为不利。信贷市场之外, 我国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股权与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远未成熟。股权交易市场上, 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都偏爱高科技型企业, 门槛过高。债券市场审批程序繁杂、条件要求苛刻, 远不能为中小国际货代企业所介入。

2 我国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发展之路

2.1 自强诚信, 创新经营, 做强做大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经营者的意志和策略, 以及团队的能动性和职业技能。从发展策略、创新理念, 到核心技术, 生产运作, 乃至服务质量、诚信经营, 人的作用都至关重要。所以,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应该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其次是国际化经营所必要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国际间主营运输环节间的运营网点。这是国际货代业务特点所决定的物质条件。否则, 对货物国际运输全程的衔接、追踪、管理便无法实现, 货代业务就只能停留在低专业化、低附加值的简单层次上。因此, 中小国际货代企业要舍得在人力资源和网络建设这两个方面的资金投入。只有具备了人才和网络的基本条件, 才有可能创造和培养核心竞争力, 实现长远规划, 做强做大。

在创新经营、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规划上, 应以承接国际多式联运业务为契机、逐步向综合物流业转型为总体战略发展方向。国际多式联运是一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效益为目标, 通过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份单证、一次保险, 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由各运输区段承运人共同完成的综合一体化货物运输。由于相比其他运输组织形式具有成本、效率、安全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这种国际运输新技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以来, 已经在世界各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并正成为国际货运行业向国际物流业拓展的主干平台。

中小国际货代企业从事国际多式联运业务, 首先要具备三个部门的资质, 确保经营的合法性、规范化。一是要在商务部或企业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登记备案为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二是要在交通部门登记获得无船承运人资格;三是要注册为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 (CIFA) 会员。其次应通过签发FIATA FBL国际多式联运提单来促进运作国际多式联运的业务实践, 提升专业技能。国际多式联运提单不仅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对进、出口企业乃至银行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也是对国际货代企业的国际化运作能力的一个验证。在市场定位上, 要从主打某一类产品在某一条航线或某几国之间的国际多式联运市场做起, 稳扎稳打, 用高品质的专业服务将市场逐渐做大;彻底摆脱以往低端服务中眉毛胡子一把抓, 只顾眼前蝇头小利, 不做任何市场划分的混沌经营状态。对于眼下专业人才、网络规模、经营资本等缺口问题, 不妨利用经济衰退带来的机会, 通过联营、合作、合资等战略引进和引资手段, 整合外部资源, 取捷径来完成业务的转型、升级。最后, 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诚信经营至关其成长性。只有守法、诚信、负责的企业行为才能为社会所认可, 才会赢得越来越多的忠实用户和投资者的青睐, 最终获得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2.2政策扶持, 完善体制, 和谐发展

政府对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在政策和体制上的支持是责无旁贷的。原因之一, 通观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其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99%, 提供80%以上的就业机会, 贡献了60%的GDP, 战略性意义不言而喻。然而中小企业的生存脆弱性又是显而易见的, 必须有体制上的呵护。这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借鉴。其二, 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高达68%, 出口占GDP的三分之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其中离不开国际货代行业的相关服务。而我国国际货代行业主体80%是中小企业。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最后, 从服务业角度上看,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薄弱, 产值占GDP的比重不到40%, 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以上的平均水平。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可以带动物流和多式联运等相关行业的进步, 有助于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改善失衡状况、维护总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实际上我国政府近年来多次在高层经济工作会议上将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作为重点来强调。而管理层在宏观体制建设上对于扶持中小国际货代企业成长的相关具体措施还应尽快落实在法律制度、融资体系、税收政策、基础设施、机构服务几个方面。

法律制度上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货代行业、运输服务管理等相关行业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设立高层行政管理部门, 配合执法部门, 加强货代市场的监管力度, 维护一个公平、规范而有秩序的生存空间, 让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健康成长。融资体系应由信贷组织、资本市场、担保机构等多层次组成。政府应扩大中小银行数量并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 对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给予政策鼓励。要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 降低中小企业上市门栏, 加快民间借贷合法化, 鼓励风险投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担保和再担保机构, 并设立专项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有效分散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和促进融资规模与效率。对作为身兼物流服务和中小企业双重身份的国际货代企业, 国家应予适当减免其税收负担, 甚至直接进行财政补贴和提供贷款援助, 实质性鼓励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基础设施方面, 通过上述设立的高层行政权利机构, 协调铁路、交通、港口、海关、质检、电信、技术标准、行业协会等各部门,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大力投资于水、陆、空、物流园区等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规划和整合资源, 积极与国际运输技术标准接轨, 加强信息通信网络的配套建设, 着力于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 改革通关、检验检疫等监管、验放工作秩序, 加速构建国际货运和物流发展的基础平台。机构服务主要依托于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 一是作为政府与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接口, 在向企业提供行业相关咨询及培训等服务的同时, 搜集企业关于业务经营和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 做好行业调研与统计等基础性工作, 并向前述高层行政机构、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和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等及时建议制度的改进意见;二是加强行业自律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督促, 营造企业与社会和谐互动、共同发展的氛围。政府应赋予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相应的职能权利并提供适当的预算支持, 确保其对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果。

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于国际多式联运的经营并逐渐向第三方物流业的转型升级。作为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 信息化网络的创建、运营网点的拓展、经营人才的培养是基础工作。业务的发展除了依靠自强诚信、睿智创新, 还要充分利用政策体制所营造的外部环境机会。随着专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化、核心竞争力的逐步提升, 企业的规模还应发展到拥有自己的集装箱、运输工具、仓储设备、配送和包装等设施及相关业务, 进军物流业便水到渠成。2009年3月,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货代业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广大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成长壮

从发挥比较优势到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一个来自中日贸易历史的启示

北京大学刘念

摘要:以中日两国为例, 分析了在后发国家的赶超过程中, 如何发挥已有的比较优势, 培育新的产业优势, 进而建立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这一动态过程。对我国在今天如何抓住国际贸易机会, 提升关键产业竞争力提出了启发性建议。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00 (2010) 05 (b) -182-02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 比较优势是国际间贸易产生的原“赶超战略”时, 是为何产生了南辕北辙的结果的。

动力, 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的资源禀赋差异所带来的比较优势是产生进口或出口动力的一个重要源泉。而通过对外贸易, 利用比较优势, 输出本国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自然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换取先发国家的资金、技术, 进而实现经济赶超和制度优化, 是后发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但对于一个后发国家来说, 更有可能的现实情况是由后发带来劣势, 与先发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有的后发国家能够成功赶超, 而有的国家则陷入后一种情况呢?在贸易史上, 有一个绝佳的对比例子——19世纪中晚期的中日两国的贸易发展。当时, 这两个国家同样面对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 同样被动地卷入了以贸易为核心的早期全球化进程, 同样主动地进行了两个国家各自第一个“赶超战略”,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但结果却是日本在1894年赢得了甲午战争。因此, 对这段贸易历史中的两个国家进行探讨,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贸易在后发国家赶超中的意义, 理解成功的赶超是怎样实现, 而失败的赶超又是如何失败的。

1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贸易理论中, 有两个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前者重在强调各国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贸易模式, 而后者则是由企业竞争力演进而来的关于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将一个国家在国家贸易竞争中的优势分为了低端优势和高端优势, 认为要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必须培育具有高端竞争力的核心产业优势。一些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将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看作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 或者认为提出竞争优势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取代比较优势理论。

林毅夫先生曾专门撰文探讨了这两种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路径选择的意义, 而且不同于把这两种理论对立起来的观点, 林毅夫先生认为将二者结合起来, 更有利于后发国家理性地进行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后发国家要首先认清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积累资本选准目标, 进而最终实现在某个或某些产业的高层次竞争优势[1]。下面, 我们就来看看19世纪中日两国在采取了类似的

大必将为我国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中日两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转变

2.1 中日两国出口情况

在19世纪下半叶, 中日两国和英美帝国主义间贸易的最初需求是清晰简单的, 西方列强觊觎的是两国的茶丝陶瓷以及自然资源;中日两国需要外国先进的轻工业制品满足部分消费需求, 更需要机器设备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来启动本国的工业化。也就是说, 从出口上而言, 两国的比较优势都在于初级手工品、农产品、资源类产品, 而要发展工业化, 都必须从西方进口大量机器。而中日两国赶超战略是否成功, 则应主要考察两国是否改善了本国的出口结构, 在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比例是否有显著增长。

到1893年, 中国出口中占最大比重的是茶、丝两项, 占出口总比重的50%[2]以上, 而且占出口比重前列的其它产品仍然是豆类、棉花、糖等农产品, 因此虽然洋务运动自60年代就开始进行, 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 中国的出口没有实现从依靠低端农产品、手工业品转变为拥有高端竞争力的工业品出口国。而日本同时期的出口产品结构则发生了巨大变化, 八九十年代, 不仅其初级产品的出口在总量上降低到了30%以下, 而且纺织品 (棉布、棉纱) 的出口接近50%[3]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纺织业, 它是早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也就是说, 在短短二三十年间, 日本从一个只能出口手工生丝的国家, 发展到了纺织品占到其出口总量的近50%的工业品出口国。化学品、金属制品、机器也都出现在了该时期日本主要出口项目之中。当时, 日本国内的工业化开展已经涉及到近代工业的方方面面, 不但建立起了相关企业, 而且这些企业的产品已经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的贸易份额, 开始拥有高端产业竞争力。

2.2 中日两国进口贸易的结构转变

进口最基本的效应是满足本国对他国商品的需求, 但落实到对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则可以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其一, 进口可以提高本国供给方面的产出能力。进口生产所需的资源、生产设备、新产品生产线, 可以以满足生产需要, 可以开辟新的市场需求, 诱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是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而另一方面, 如果本国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中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9, (06) .

[2]杨志刚.国际货运代理实务与法规[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09) .

[3]张玉荣.国际货运代理与无船承运人比较及发展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 苏州:2007年第09Z期.

3.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篇三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并在9月份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美日欧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使全球金融市场处于大动荡和大调整之中。在此形势下,我国对外投资机会虽会增多,但风险加大。如何化危为机,危中择机,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1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投资形势不断恶化,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锐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初步预测,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降至1 45万亿美元,降幅达21%。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跌40%。最令人关注的是全球并购发生根本逆转。并购是全球FDI的主要组成,而杠杆收购和股权交换是跨国并购的主要交易方式,全球股票市场的大幅缩水必然对并购产生重创。据毕马威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并购资产规模减少30%,1309宗计划中的并购案被取消。私人股本公司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72%,降至五年来最低,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30%。根据UNCTAD测算,2008年全球跨国并购下降为1.18万亿美元,降幅达27.7%。绿地投资有较强抗危机能力。2008年前10个月,绿地投资项目已经超过13000个,超过2007年全年的水平。但随着许多公司宣布取消和延期一些项目,其影响将在2009年逐步反映出来。例如,中国香港和记黄埔地产是发展中国家最大跨国公司,也是全球建筑业的领先企业,已经宣布将暂停旗下所有新投资项目。

1.2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金融危机使投资领域和结构深度调整国际投资理论通常根据投资动机的不同,将FDl分为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等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也不同,迄今受直接冲击的公司主要为市场寻求型,特别是以发达国家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危机对效率寻求型投资的影响难以一概而论。但资源寻求型投资的萧条往往发生在一段时期的极度繁荣之后,危机一过,需求迅速回升,FDl支出会很快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与此相反,跨国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则相对谨慎,仅有17%的公司表示将实质性增加其海外投资。特别是对纺织和服装等中低技术领域,投资前景远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1.3金融危机正在加速改变全球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使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出现新变化在全球FDI总流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作为危机中的资本运送渠道,FDI正加速流向资本稀缺地区。UNCTAD预测表明,2008年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降幅为33%,其中欧盟、美国及日本分别下降33.5%、17%和10.8%。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总体增长15.7%。OECD预测,2008年非0ECD国家跨国公司在OECD国家的并购将增加25%,成为金融危机下少有的亮点。从占全球跨国并购总额50%的100起最大的跨国并购交易趋势看,到2008年10月22日,OECD国家源自非OECD国家的跨国并购已达到710亿美元,相当干OECD国家100起最大跨国并购交易额的15%,而2007年仅为9%。

随着资金可能一面倒地流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融资困难。0ECD预计,2009年发展中国家吸收FDI跌幅可能高达40%。只要发达国家深陷危机,资金就很难回流到发展中国家。

2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较大突破,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仍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经验较缺乏,在客观上中国的技术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偏小,投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近年来,尽管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在世界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从近年境外直接投资流向看,过分偏重初级产品的产业投资,忽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偏重生活消费品行业投资,忽视生产资料行业投资;偏重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忽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由于投资项目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和档次较低,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

2.2境外直接投资主体发育不成熟,政策支持与监管不到位目前国有企业由于产权所有者的虚置和缺位,产权约束难以到位,加上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容易造成企业盲目决策或缺乏投资动力。政府有关部门对境外投资主体重审批,轻监管;而国内母公司往往只顾及短期的利润,同样忽视对境外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状况的监管,导致国有资产在境外不仅没有增值反而大量流失。有些境外投资者利用东道国法律与中国法律不一致的矛盾,以个人名义用国有资产在国外注册公司,然后加入该国国籍,给国有资产流失造成严重隐患。

2.3境外直接投资项目缺乏前期研究,导致投资经营风险偏高境外直接投资比在国内办企业的风险更大,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但是,我国某些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不够重视,对东道国的资源供求状况、交通运输条件、企业技术装备、投资政策法规等缺乏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对境外投资的商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投资风险缺少深入和客观的分析,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境外投资企业中有1/3盈利,1/3持平,1/3亏损,其中盈利的多为非生产性企业,而亏损的多为生产性企业。造成这种局面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忽视境外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往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3当前发展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必将更多更深地嵌入世界经济,我国企业也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应积极面对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抓紧构建“走出去”战略的政策体系,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策,尽快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企业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3.1扩大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的产业结构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小,与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200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到32801亿美元,排在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2360美元;国际收支多年来一直保持顺差,2007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排在世界首位;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虽然仍将继续存在,但国家支持企业发展境外投资的政策导向是确定的。在适当扩大境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同时,还要合理调整投资的产业结构。现阶段重点投资于三类产业:一是能满足国内短缺要素需求的资源开发产业;二是能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如轻工、纺织、家电等制造业;三是有利于推动我国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向国内进行传输和扩散,充分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

3.2加快培育境外直接投资主体,构建实力较强的跨国企业集团我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必须抓紧时机构建一批集团化的跨国经营企业,使其成为境外直接投资的“排头兵”,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近年来的企业并购重组,我国已有一批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在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公司名单中,我国共有35家公司入选,其中港台地区有9家,内地公司有26家。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企业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应该下大力气,采取多种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为其迅速发展壮大创造优越的条件。诚然,在以大企业为主塑造我国境外投资主体群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营机制灵活、应变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精心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4.房产企业品牌的战略思考 篇四

作者:王震

作为一家有着近二十年开发经验的老牌房地产企业,A公司在当地曾经享有盛誉。但当公司改制后,随着市场经济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观念和政府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公司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适应这个市场的发展需要。A公司即将开始新的探索和新的征程。

【案例】

一、行业状况

2002年常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6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23万元,按现价均增长13%;财政收入达102.9亿元,增长35.9%。2002年常州市的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大幅增长

2002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1.01亿元,增长27.5%。其中,住宅投资为30.03亿元,增长14.59%,办公楼投资为1.29亿元、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为5.89亿元、其它3.8亿元。

◆住宅销售增势不减,价格稳中略升

2002年全市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为248.61万平米,增长43.83%。其中,市区内的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为212.89万平米,其中住宅为192.62万平米、办公楼4.82万平米、商业营业用房12.61万平米。

◆办公楼销售日趋火爆,个人购买渐成主流

2002年以来全市办公楼市场明显升温,销售面积成倍增长,到11月已是2001年同期的12倍多,个人购买办公楼也渐成主流,2002年同期已占到77.80%。办公楼销售面积的绝对值还较小,年底的最新数据显示为4.82万平米,同期竣工面积6.88万平米。

◆空置面积同比持续负增长

2002年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为50.68万平米,并且保持着持续减少的态势。2002年5月份武进并入常州城区,导致市内空置房有所上升,但总体上是持续减少的。

二、企业概况

A公司成立于1985年,原为国有企业,2001年公司本部改制,经营范围主要从事房地产经营、代建建设工程、技术咨询等。注册资本2000万元,现有正式职工40人,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人。A公司现下设总经理室、办公室、营销部、工程部、财务部等五个部门。

◆辉煌历史

A公司成立于1985年元月。近二十年来,公司规模、成绩和实力不断扩大,累计完成开发建设近百万平方米,由一个“小开发”逐步成为该市房地产开发行业的骨干企业,位于三甲之列。

在近二十年的开发建设中,A公司始终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公司决策层坚持“以销定产,适量开发,控制规模,提高质量”的渐进滚动开发模式,保持了开发建设的平衡性,有计划地安排处理好了长远和当前利益和关系,开发规模与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关系,并不断总结自身发展中的经验和规律,推动企业全面提高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至今共开发建设各类住宅近万套。

近二十年来,A公司以优质服务和优良工程赢得了社会声誉,市“先进企业”、“省房地产企业综合经济实力三十强”、“省‘AAA’特级资信单位”、市“文明单位标兵”、“省三产企业200强”、“省文明单位”、市“优秀房地产开发企业”,“C”商标为该市“知名商标”等。

◆企业品牌发展

1997年,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B针对实际情况,确定了A公司工作重心: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线,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实施品牌战略为突破口,以人为本,协调发展,造就创新优势,提高综合素质,从而给A公司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1998年初,A公司开始实施和启动CIS战略,并依法注册了“C”房产商标,实施了“C”品牌房产战略,通过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来精心培育“C”房产品牌,使“C”品牌房产逐步成为该市房产市场的精品,以期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培育品牌、丰厚底蕴、促进发展、占领市场”的目标。1999年,A公司开始了贯彻实施并与年底通过了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的认证,使“C”品牌房产战略纳入了条例化管理的范畴。

一系列的建设举措,使得A公司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企业文化,“诚实、坚实、踏实”的企业精神和“从细微处做起”的工作作风成为了A公司的社会形象,对工作开展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经营成绩

2002年,A公司完成销售面积为57728平米,销售额10802万元,是历史上业绩最佳的一年,超额完成了年初公司董事会在团拜会上提出的力争收回资金6000—8000万元的目标,从而为A公司的后期发展保证了资金来源。

三、面临抉择

成绩的取得只代表辉煌的过去。改制近两年来,公司发现内外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从外部讲:在新一届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常州市上下正在形成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城市建设投资连年突破记录,“特大城市”框架已开始显现。房地产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好形势。但外资的加入为本身较为透明的土地一级市场带来了负面效应,一些投资回报明显高的市中心地块没有进入正常的土地招投标或拍卖程序而直接转让,为本来竞争激烈的市场添加了不和谐音符。同时,众多的房产品牌和品牌公司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后来者居上的现象比比皆是。更多选择,给消费者更多的快乐,却给众多实力较弱、规模不大、风险意识淡薄的公司带来了深刻的震痛。

而在内部:随着改制后市场环境的变换,A公司领导班子的总体思路有所分化,部分上了年纪有经验的领导开始有所保留,不愿意“冒险”,造成A公司部分部门之间因领导之间关系的恶化而较难处理事情,使得工作效率受到极大影响,推诿不断。

经过改制,A公司流动资金被国家回抽相当一部分,对公司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目前该公司已经从全市一等一的老大公司后退成十名开外的“小型”公司,土地储备为零,实力受到了极大的损伤。2002年公司完成的销售面积仅占全市的2.7%,销售额占其2.6%,与A公司已有的市场地位不甚相符。

由于从国有企业改制过来,A公司人员对原来国有企业大旗下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习惯、用工薪酬等有较大的依赖性和眷恋感,更有一部分人混淆了股东和员工的关系和界限,造成对A公司推出的改革制度等的不满,新的制度不能有效的推进,遇到较大的公司决策程序过长,因此造成了至少两个重大项目的投资决策延误,对A公司长期发展和资金积累、市场机遇的丧失带来巨大损失。

观念直接影响了营销战略的实施。围绕项目的营销推广计划不能有效展开,常在讨论中拖延,贻误入市的最好成绩时机,丧失了多次城市改建带来了市场机遇。且品牌的维系和新的建设手段落后,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A公司的改制从大的方面看是成功的,这一点可由近两年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但不进则退,不快进也是退。当一系列新的问题出现后,A公司董事会成员已经深刻意识到A公司如不再进行有效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对公司的发展和品牌建设问题进行新的规划的话,公司将在吃完老本后推出舞台。A公司应该如何选择其品牌发展战略?调整还是继承?让市场拭目以待!

1、总结分析A公司十多年成功因素,是否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2、A公司目前遇到哪些挑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邮政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篇五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为此,应从建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制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

一、邮政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经过多方面的探索和工作,邮政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干部职工的认识在升华,领导者的意识和主动性、自觉性以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不断增强。体现企业价值观念的企业精神经长期积淀业已形成,各分公司不断丰富和创新者企业文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逐步实践探索并形成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建设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愈加明显。

但从整个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看还不够平衡,有些工作较为滞后,缺乏整体规划。

(一)邮政企文化构建面临的困境 应该看到,邮政企业文化上的自觉建设方面还处在初始阶段,还远远不可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传统文化中的惰性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渗透之深,影响之大越来越明显的成为企业现代化的阻碍力量。这种表现为:一是老人主义,论资排辈。长工资、分住房、提干部、定职称等一切与利益分配有关的事项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同工龄联系在一起。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今天,等级观念的影响很难培育出真正代表各方人员利益和要求的充实而丰富的企业文化。二是官职终身制。在等级观念的制约下,一方面出现了“多年媳妇熬成婆”的状况:科长、处长、局长慢慢熬年头成了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干部能上不可以下,官职终身制,冲淡了企业文化中平等竞争的合理内容。

2.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制度规范

邮政企文化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以至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存在把企业文化建设看得过于简单,认为提出几句响亮的口号作为企业精神,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行了,满足于表面文章,不愿花大力气,下苦工夫。这也是目前塑造邮政企业文化必然遇到的问题。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1.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新精神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本着全面建设现代化企业的要求,适应激烈市场竞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企业文化体系,突出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企业文化的灵魂,推进现代经营理念与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式的结合,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融合、打造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兴企为目标,以强化企业管理为依托,以制度建设为内容,以形象建设为载体,以文体活动为手段,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通过建立创新理念、凝练企业精神、培养好的作风、完善管理机制、营造学习气氛、建设过硬队伍、树立良好形象,构筑起“严谨、务实、创新、奉献”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生产资料文化、产品文化、环境文化,如:品牌、包装、厂容厂貌等。

行为文化建设,主要是对企业的人、财、物、事的各种动的和静的状态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如:行为、公关、服务等。

理念文化建设,包括变革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市场观念、服务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战略观念,还有民主意识、思维方式、经营管理思想,具体表现在劳动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方式方面。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1.确定理念识别,包括:

(1)确定全体职工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企业的命脉,关系企业的兴衰。现代企业不仅要实现物质价值,还要是文化价值,要充分认识企业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伦理智慧的竞争。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2)确立企业精神。培育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是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并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必须是集中体现一个企业独特的、具有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企业的信念和追求,并由企业倡导的一种精神。培养企业精神,要遵循时代性、先进性、激励性、效益性等原则,不仅要反映企业本质特征,而且要反映出行业的特点和本单位特色,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

(3)确立符合实际的企业宗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目的和根本追求,它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目的和发展方向来反映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解作出的评判事物的伦理准则。企业作风是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体现企业整体素质和对外形象。

2.确立视觉识别,统一标识、服装、产品品牌、包装等,实施配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还要以务实的态度不断完善企业视觉识别各要素,做到改进—否定—再改进—再确定。包含企业标识、旗臶、广告语、服装、信笺、徽章、印刷品统一模式等等。以次规范员工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建立起企业的高度信任感和良好信誉。

3.确立行为识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是对外经营、社会责任等内容。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企业确立的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企业和职工行为。

4.以人为本,树立精干高效的队伍形象,打造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把着眼点放在人上,分别达到凝聚人心,树立共同理想,规范行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形象扩大社会知名度的目的。为此要做好建立学习型组织;抓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育卓越的经营管理者,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等相关工作。

5.内外并举,塑造品质超群的产品形象,打造物质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应与塑造企业形象相统一,实现技术创新,做到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持之以恒,使之具备独特的技术特色和产品特色。创品牌,教育职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的品牌声誉,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在社会上叫得响、打得硬、占先机,展企业精华。要做到在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的统一;做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有职工行为及企业活动的规范化、协调化;做到视觉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相统一,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目标激励,塑造严明和谐的管理形象,打造制度文化。企业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战略、结构、制度是硬性管理;技能、人员、作风、目标是软性管理。强化管理,要坚持把人放在企业中心地位,在管理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确立职工主人翁地位,使之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尽其责任和义务。强化管理要搞好与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创新、市场开拓、实现优质服务等的有机结合。还要修订并完善职业道德准则,强化纪律约束机制,使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提倡团队精神,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有效发挥团队作用。

7.寓教于文,塑造优美整洁的环境形象,打造行为文化。人改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因此,要认真分析企业文化发育的环境因素,使有形的和无形的各种有利因素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采取强化措施,做到绿化、净化、美化并举,划分区域,责任明确,做到治理整顿并长期保持卫生环境。要开展各种游艺文体活动,做到大型活动制度化,即:体育活动、趣味运动会、企业文化艺术节等;小型活动经常化,即:利用文体活动等形式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1.处理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有机结合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又不能相互取代。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对于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为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更好地为生产经营服务提供了条件,同时随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加强,也必将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要以党的十六大倡导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从解放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入手,为经济工作和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稳定局面。

2.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培育,以此带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综合性的工作,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主要领导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中的重要经营管理者,不仅应当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组织者,还应当是模范的实践者,更应当是企业文化的直接体现者。领导者应该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提供可见的形象,同时特别需要企业领导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新的价值取向来倡导和配臵企业文化。

3.讲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企业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表现出来,也就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载体是企业文化的表层现象,虽不等于企业文化,但有重要作用。企业文化载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加快建立企业文化的体系框架工程。包括: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把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这一基本要求;体现“把握发展方向,具有先进性;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吸引力;塑造品牌标识,具有市场竞争力”这“三点内涵”;突出“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融于企业发展之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发展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市场竞争之中,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精神、把企业人文创造融入企业产品之中,塑造以企业品牌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形象标识”三项主要任务。

5.走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观念误区。一是鼓吹“文化功能”,认为“企业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此种说法不但搞不好企业文化,还会影响其它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二是曲解“以人为本”,现实中的职工切身利益和个人目的,难免出现与企业利益和宗旨不一致的问题,职工也必须遵守企业的一切准则规定,尊重客户和竞争对手,因为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三是滥用“民主管理”,决策要讲民主,但经营管理一定要有权威,在职工这种权威情况下,才能更加有效发挥管理的作用。

6.加大宣传力度。企业精神确立后,要想真正被员工所接受,就必须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各种宣传途径、各种宣传方式进行灌输教育,把企业精神所提倡的观念、意识和原则,把体现企业精神的先进思想灌输到员工的大脑中去,使之深入人心,从而使员工在企业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标语式,即把企业精神的主要内容制作成鲜艳的大幅标语,或体现企业精神的张贴画悬挂或张贴在办公大楼、生产车间等引人注目的地方,使员工随处可见,在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如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倡导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整个公司的标志就是一张微笑的脸,微笑的厂标在厂内举目皆是;日本索尼公司倡导“豚鼠精神”,经理室就长年悬挂着一幅企业精神象征的豚鼠画像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2)活动式,即经常开展各种为员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自始至终体现企业精神。

(3)广告式,即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在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时,巧妙地把企业精神融汇其中,使员工和大众一样在接触媒体宣传时接受企业精神的教化,将企业精神铭刻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

(五)企业文化的运作与管理

1.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当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于把企业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全过程,用文化的手段、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力量,去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文化运作包括:

(1)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其激励方式有:目标激励、参与激励、强化激励、领导者言行激励。

(2)纪律约束机制。要有明确的规范,落实上不走样,将企业理念贯穿到制度、纪律与行为规范中。

(3)凝聚机制。确立广大职工认同的企业价值观,确立企业目标,确立企业人际关系。

2.在企业文化管理上,一要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把握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化;二要处理好用文化手段管理文化,坚持以文化引导人、培育人;三要处理好虚与实、无形与有形的关系,坚持内外双修、软硬管理相结合。

6.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篇六

坚持规划引领,对接××主城区。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的“大××”发展战略,超前规划,科学定位,明确××城市发展的近期、远期和远景发展目标。以环庐山南大道及规划建设中的绕城高速为

纽带,加快对接××主城区,科学规划城区及周边乡镇的区域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完善功能配套,实现“形散而神不散”。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突出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以白鹿、归宗、温泉等集镇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规划水平高、建设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特色城镇,实现“市带县、县带镇、镇带村”。

坚持项目支撑,打造旅游城市。按景区形象标准建设城区,加快××由景区(点)建设向旅游城市跨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在总投资3亿元的湖滨大道、神灵湖大桥等24个在建城建项目的基础上,把环山公路及渊明塑像周边2平方公里范围,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投资2.3亿元,高标准、高要求启动沿山新区、西湖新区等项目建设,炒热一批生地,开发一批熟地,提高新城区热度,提升城市景气指数。按照“把××县城建成山湖联动的中转集散地”要求,加大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力度,启动文秘杂烩网中心码头等项目,改造一批老路,开辟一批新路,美化一批主干路,打造脉络畅通、充满活力的旅游城市。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精心修缮的周瑜点将台、爱莲池为支点,以滨湖景观带为纽带,推进旅游大厦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配套,带动县城旅游资源全面开发。

坚持城市经营,破除资金瓶颈。城市建设是撬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近年来,××县通过多渠道融资,启动环湖路、南康大道东、西延等项目建设,以路网完善、功能提升和景观绿化等方式,拉开土地级差,促进了全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土地出让交易价格屡创新高。坚持政府小投入撬动城建大市场,加大了对市政设施的投入力度,以基础性、功能性强的投资项目为支点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坚持城市经营理念,把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方式等多种要素引入城市建设,把可以投入市场营运的城市基础设施推向市场,已成功运作了神灵湖大桥等项目。做好“以地生财”文章,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土地的升值空间和潜在价值,发挥好城市投资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融资www.功能,盘活存量土地,整合城市资源,集聚城市发展资金,通过以“土地滚动”带动城区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7.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篇七

(一) 扩张型财务战略

该种财务战略是企业集团处于形势较好时的常见战略。其目的是为了尽快确立企业集团的市场地位, 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扩张型财务战略主要表现为迅速扩大对外投资规模, 并购价值链上下游企业, 扩展营销网络, 抢占原材料市场和商品市场份额等。使用扩张型的财务战略, 需要注意防范扩张过快导致未来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二) 收缩型财务战略

该种财务战略是企业集团调整性的后退战略, 其目的是为了调整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度过财务困难。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主要表现为采用外部收缩方式、即以企业重组收缩方式, 包括同行转让、股本抽回、管理层收购等方式收缩集团规模, 在内部管理方面, 通过对子公司 (事业部或成员企业, 下同) 采取债务偿还、集权控制加强、持股比例减少和经营范围收缩等方式尽可能减少亏损。采取收缩型财务战略, 是企业集团处于严重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之中不得不进行的决策, 需要注意资产评估、收缩方式选择的决策问题。

(三) 稳固发展型财务战略

该种财务战略风险较小, 且能够保持既定的发展速度, 是大多数企业集团常用的战略。其目的是保持集团长期平衡稳健发展。稳固型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不急于冒进, 确定合理的发展速度;实施稳健的财务政策, 控制负债比率和借款额度、掌管子公司留存收益;对外慎重并购, 确定并购标准底线;慎重决策进入新行业, 发挥专业化与规模化优势战略;在集团内部对组织结构一般不进行大的改变, 即使要变动内部管理组织, 也力争将其控制在微调范围内, 以保持管理上的连续性等。该种财务战略比较保守, 往往不被激进型集团管理层采纳。

二、企业集团不同发展阶段财务战略选择的一般原理

(一) 企业集团初创期的环境与财务战略选择原理

企业集团初创期集团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层次较低。规模较小, 核心产品尚未成熟, 产品市场份额较小, 难于取得规模效益或规模效益不大。另外, 消费者和客户对集团产品缺乏认识度, 投资项目容易失败, 经营风险较高, 所产生的经营现金流量较小或为净流出, 集团应税收益不多。在内部管理方面处于磨合期, 不同成员企业之间的管理程序无法及时规范, 无序化运行现象常见, 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资金实力不雄厚, 筹资环境相对不利, 上市筹资条件不具备, 很难上市筹资。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惜贷或不愿借贷给集团, 财务风险较小。

初创期的财务战略定位应以集权型为主。在筹资战略方面, 统一对外筹资, 并以权益资本型筹资为主, 尽可能吸收股权资本投资;在投资战略方面, 将所有投资项目决策权集中在集团总部, 对内部项目选择实行优先顺序排队、投资资金、项目实施进度和拨款时间由总部集中负责的一体化管理战略, 严格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和拨款进度管理制度。分配方面, 实行不分配股利策略, 以最大限度掌握可供使用的资金。在成本战略管理方面, 针对产品类别选择使用差异化战略或成本领先战略。内部财务运行管理方面, 以集中管理为主, 下属成员企业财务机构尽可能压缩。

(二) 企业集团发展期的环境与财务战略选择原理

进入发展期的企业集团, 集团内部管理程序和规则开始走向正常, 经营状况开始变好。此时, 集团的产品已逐渐被消费者和客户认识, 产品定位已得到市场认可, 对目标市场的渗透力增强, 市场份额逐步增加。由于发展状况较为乐观, 投资项目成功率提高, 集团下属成员企业投资积极性高涨, 投资盲目性开始出现, 对现金需求量增加较快。发展期的财务战略定位应以稳固发展型为基础。筹资战略, 以权益筹资为主, 考虑上市融资或增发新股, 增加对成员企业的留存收益控制;投资战略, 实行投资总额集团控制、适度向紧密层、半紧密层成员企业分权的策略, 由其安排挖潜革新和技改项目的投资决策和管理;分配战略, 实行对股东少分配或不分配策略, 对成员企业的留存利润实行统一管理方法;成本战略, 以差异化为主, 培养特色产品市场和忠实顾客群, 以成本领先策略增加企业利润;内部财务运行管理方面, 分别不同层级成员企业实行不同财务管理体制, 增强核心竞争力, 重点是预防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的投资风险。

(三) 企业集团成熟期的环境与财务战略选择原理

企业集团进入成熟期, 规模日益扩大, 产品市场份额基本确立, 现金销售收入形势令人鼓舞, 成员企业经济状况日益好转, 对外扩展投资需求旺盛, 股东对集团投资回报要求压力巨大。大多数集团实行事业部制度, 管理层级增多, 集团内部运行已形成固定管理程序与规则, 成员企业已能自主处理经营中的难题, 向总部要求放权的呼声大。

成熟期的财务战略定位应以稳定型战略为主。筹资方面采用激进型策略, 利用借贷资本发挥财务杠杆作用, 提高股权资本回报率, 利用财务公司调剂子公司资金头寸, 努力将子公司推向上市, 募集资金, 集团总部执掌对外借款的终审权;投资方面以技改、挖潜投资为主, 集团总部以年度预算控制总额, 子公司在授权范围内自行安排与管理投资项目;分配方面对股东实行高股利政策, 对成员企业实行按股分利政策, 尽可能将下属成员企业的利润收归总部;成本管理方面强化全员成本约束, 实行目标成本确定与责任成本考核相结合, 并以成本领先策略扩大市场;在内部财务运行管理方面, 实行资金统一管理与分权使用的策略, 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工作重点是处理不同层级成员企业的利益分配矛盾。

(四) 企业集团调整期的环境与财务战略选择原理

调整期是指企业集团的经营需要通过新产品的开发与新产业的投资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在集团调整期, 内部组织机构和人员增多, 母、子公司产品销售情况逐步下滑, 面临集团经营定位、集团组织结构调整或再造、产业再构、产品市场进入与退出选择等严峻问题。难点工作是判断企业集团价值, 考虑不盈利子公司去留及处理 (变卖或改造) 。

调整期的财务战略定位应以收缩型战略为主。在筹资方面, 可采取子公司高负债的激进型策略, 增强集团的资金实力;在投资方面, 重新回归集权制, 集中财力支持集团确定进入的领域和行业, 适当收缩子公司股本, 将发展前景不大的子公司股权变卖, 收回资金;在分配方面, 利用控股关系对子公司实行高股利分配、高支付策略, 集中子公司利润。对股东谨慎分配现金股利, 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在成本管理方面, 尽量压缩人工成本, 实行成本领先策略, 控制总部职能部门的固定成本;在内部财务管理方面, 利用资金中心或财务公司, 强化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如表1:

(注:根据王斌张延波著《企业集团财务》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55-75页内容整理)

三、企业集团不同发展时期财务战略选用的思考

(一) 在同一时期同一集团内部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财务战略从企业集团整体发展态势看, 当企业集团处于一个特定发展阶段时, 其子公司有可能在其经营范围内已经步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或仍停留在上一发展阶段。因此, 在确定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战略的前提下, 应该结合企业集团内部不同子公司各自的发展态势决策不同的财务战略, 以利其子公司运营管理效率提高。

(二) 在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期要从安全角度慎重选用财务战略在持续经营前提下, 企业集团生命周期中的四个发展阶段是相互衔接的。除初创期外, 其余三个阶段有可能周而复始地运行。在理论上, 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采用相应的财务战略。但是, 如何准确地判定企业集团所处的发展阶段, 目前还难以找到量化确认标准, 在现实中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在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 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是处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 这时如何选用对应的财务战略, 在理论上暂时难于找到明确的答案。本着谨慎性的原则, 企业集团应该尽量选用财务风险小的财务战略, 这包括对下属子公司的放权不要太快, 子公司投融资权限的执掌尽可能纳入集团总部年度预算, 利润分配政策制定要着眼于集团未来发展需要, 财务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和选聘尽可能进入集团总部控制范围等。

(三) 选用的财务战略应与实施的经营战略互逆在战略管理中, 财务战略与经营战略是企业集团发展的“两条腿”。为保持企业集团发展的平衡, 两种战略的选用与实施最好呈现户逆性, 即当经营战略激进扩张时, 财务战略应该适度稳健, 或者反之。在两种战略的选用与协调方面, 尽可能避免同时采用激进扩张型战略, 以保证将企业集团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四) 财务战略的选用必须与时俱进着眼于培养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财务战略应该围绕着增强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适时调整, 与时俱进。这主要是根据资本市场、原材料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 在整体财务战略未做大的改进之时, 可以选择一些筹资策略、投资策略和股利分配政策进行一些微调,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促进企业集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8.制鞋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篇八

【关键词】制鞋企业 发展战略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制鞋业也经历多次大规模转移,在第二次产业转移中,我国借助自身低廉人力资源成本、生产材料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鞋产业生产、销售中心。但从2008年开始,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下,给我国制鞋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我国制鞋企业必须以前瞻性眼光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切实抓好转型升级,构建错位品牌优势,注重“人本”管理理念,推动企业进入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我国制鞋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制鞋企业过分依赖代工产业

从我国制鞋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由于企业自有资金非常有限、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主要以贴牌生产(OEM)代工为主。在制造品产业链中,OEM属于产业链中游的代工组装环节,由于对代工组装环节具有严格的要求,且技术含量较低,与研发环节和市场环节相比利润非常低,自然议价权利也无法与其他环节相比。因而我国鞋企在国际成品鞋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产品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

近年来,我国鞋企品牌逐渐增多,由于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而导致行业内部竞争非常激烈。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鞋企增加数量达到1万多家,其中大部分为微小鞋企。这些微小鞋大多采取压低接单价格的方式来谋求订单,这种价格战方式使得本身产能过剩、利润稀薄的制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际华三五三九制鞋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际华三五三九制鞋有限公司始建于1912年,公司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目前公司在职员工有2000余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资质人员达200余人,公司生能可实现5000万双/年,独立资产2.79个亿。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按照集团公司整体部署,以改革为动力,以调整为主线,以创新为手段,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布局,现将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如下:

(一)切实抓好转型升级战略部署

在2015年乃至今后两三年,胶鞋行业将是群雄逐鹿、转型升级和大调整大变革的分水岭,际华三五三九制鞋有限公司需要切实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市场导向,坚持科学发展,推进转型升级。

因此,公司制定了“强二进三”、“一体两翼”的战略突围计划,以“225”体系为抓手,以“强二进三”为工作重心,内强管理,外拓市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通过精心组织、规划,目前已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大公司、小工厂”的哑铃型运作模式,其中公司75%的大底、90%以上的鞋帮、60%以上的成型也已成功实现梯度转移,这样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市场保障能力,而且使得我们成本优势更具竞争力。

(二)构建错位品牌优势避免价格

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形势,鞋企应借鉴国外营销企业先进的品牌定位方式——错位品牌优势,这样可以避免与同类鞋企产生恶性竞争。具体来说,鞋企实施错位品牌优势战略大致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执行错位价格区间,鞋企可将产品价格区间设定在同类企业价格之上或者价格之下,这样可减少价格的重合度,同时注重自身产品类型、质量的拓展与发展,在品牌构成、产品类型、质量上与同类鞋企之间形成明显区别;第二步错位定位目标消费群体,专门针对不同目标消费群体,针对目标客户的工作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鞋款,公司近年来成功开发了5KV工矿绝缘胶靴、防刺穿胶靴、防砸胶靴、劳保绅士靴、劳保长筒胶靴等十多个特种劳保胶靴产品,这样有助于抢占市场,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大驱动力;第三步是错位不同地区、区域,由于我国地域分布比较广,东部、中部、西部的气候、生活习惯等均有明显差异,对鞋款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而不同类型城市、农村等对鞋款的消费需求也不尽相同,鞋企可根据自身技术优势,系统性分析不同地区、区域消费群体喜好的鞋款,以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三)注重“人本”管理理念提升团队凝聚力

企业的主体就是员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目的就是要做到企业与员工的最佳融合,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才能使员工把自身的潜力的最大限度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个优秀的企业的管理者,要善于把员工的个人价值变成企业价值,尤其是要善于任用贤能人才,并通过透明、公平的竞争机制,磨炼企业员工的工作意志,培养其人性品格,为企业员工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为了确保职工队伍稳定、企业稳定和谐的发展,企业应重视提升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只有增加员工的工资,才能提升团队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的企业之间竞争格局由封闭式变成开放式的格局,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也是这个时代的需要。鞋企作为我国制造行业的支柱性产业,企业应抓住发展转型机遇,发展品牌错位优势,强化团队建设,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丁青,吴秋明.企业战略生态系统及其策略支撑体系[J].系统科学学报,2010,18(4):58-62.

[2]戴勇.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制鞋企业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57-62.

上一篇:2.14情人节给女朋友的贺卡祝福语下一篇:文化节开幕式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