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共12篇)(共12篇)
1.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篇一
中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
政史地组杨素田
中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
政史地组杨素田
中学生在校园里的安全一直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特别是2008年5月我国汶川大地震以来,包括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在内的校园安全问题得到普遍重视。国家有关方面做出积极响应,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的教育。为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在校安全情况,本文以佳木斯市为例,展开了其城区中小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的抽样调查。通过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实地调查与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存在问题及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建议。
一、中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现状
1.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到位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在校如何处理突发和意外情况的安全教育,但是教育的系统性不够,且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演练的倾向。接受调查的对象中,高达98%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学校安全教育,同比之下接受家庭安全教育的占85%,这一比例也较高。并且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和信任教师传授的安全知识。对于父母传授的安全知识,则认为比较零碎不够全面。由此可知,学校应急避险教育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突发危险时能否很好地保护自己,并避免人身伤害。全面、系统的安全知识传授有助于学生形成面对校园危急情况的第一道“安全防火墙”,起到积极作用。当然,家庭安全教育也不能忽视。父母起着“榜样”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家庭对孩子的校园安全知识教育。只有学校、家庭双管齐下,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2.师生对常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
踩踏事故是校园最常见的隐患之一,如在平常放学或做广播体操时,大量的学生涌出教室就可能发生事故,而在大型集会散会之后学生拥挤入教室造成踩踏的事故也屡见不鲜。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踩踏事故离自己很远”,部分教师也持此观点。调查同时也显示:在出操时,大多数学生会“沿着楼道右行,尽量不走中间”(比例达到了96%);当发生拥挤导致有同学被踩踏时有93%的学生会选择“保持镇静”;对于这一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差异不大。访谈中一些学校的负责人表示,为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其采用错时放学的方法,这一方法值得考虑推广。但仍需要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控制拥挤的人流,从根本上解决踩踏问题。笔者认为,踩踏问题的解决,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基础设施之外,师生足够的重视也很重要。
3.学生实际安全技能欠缺
火灾初发时,使用灭火器能够控制火患,保护自己,从而大大降低火灾威胁。然而调查结果表明会用灭火器的学生数目偏少。关于灭火器的使用,中小学生们的表现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小学生们表现的情况反而较好,有52%表示“会使用”;初中年龄段的学生仅有33%的表示“会使用”;高中年龄段的情况并不乐观,高达68%的学生不会或者没有用过灭火器。之所以造成这一差别,可能与现在正进一步推广的“消防教育进校园”有关。调查也显示由于不存在直接的“升学率”等负担,小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较多相关安全教育知识而中学阶段则更多地把时间用在了课业上。
4.安全逃生演习效果欠理想
佳木斯市中小学生普遍认为地震离自己较远,在问及地震来临的对策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逃出教室”或者“躲在桌下”,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拨打急救电话”。实地走访中发现,师生普遍认为地震的威胁离自己十分遥远,几乎“无须考虑”。但是,所有学校也都组织了相应的“地震逃生演习”。在对地震逃生演习用时情况的分析中发现,全体师生逃离现场所用的时间偏长,基本都在两分到两分半钟之间,有一所小学竟然用时8分钟,很难实现疏散的真正目的。究其原因,学校对此类演习尽管比较重视,但是细节组织不到位,靠近教室前后门学生的出逃顺序、不同班级学生楼梯间的使用先后等问题没有考虑周全。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学生对此不够重视,往往以“游戏”心态来对待逃生演练。
5.安全设施存在诸多隐患
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教学楼中灭火器被锁了起来,应急灯具则没有,安全逃生通道等设施往往运转不良,形同虚设。可见,许多学校对校园安全设施投入不足。目前佳木斯市的教学楼都有安全通道,但绝大部分无法起作用。究其原因,虽是安全通道同时也为盗贼提供了方便,因此,许多学校出于财产安全的考虑选择了关闭安全通道。另外,教学楼的质量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在的教学楼安全与否并不太清楚,对建筑物质量的普遍怀疑导致学生对教学楼安全保护能力的担忧。再有,中小学生的课间活动主要地点是教室、楼梯间的走廊以及操场,而这些地方大都比较狭小,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如佳木斯城区学校的操场一般都很小,一到下课时间,大量学生涌入狭小的操场玩耍,极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摔伤、撞伤等。而高密度的学生活动,往往也会引起一些纠纷甚至导致事态扩大并造成群殴事件。
6.系统安全教育与心理辅导有待加强
座谈中了解到,佳木斯市区的中小学生普遍缺乏面对校园危急情况的心理应急教育。实际上,迄今为止,我国并未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的面对危急情况的心理教育,仅在部分地区有针对危急过后的心理疏导等。中小学生在独自面对前所未见的意外和危急情况时,心理往往极不平静,很容易反应过激或者失去理智。据报道,很多学生在楼内起火很小的时候就选择了跳窗逃生。而许多学生在校园里遭遇勒索敲诈或者殴打之后,要么反应过激拿刀伤人,要么忍气吞声被继续敲诈。种种现象表明,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急情况,学生并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另外,除了面对突发和意外事件时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防御以保
护身体健康之外,也要防止与身体伤害同时发生的心理伤害,这样的伤害是不直接呈现后果的、隐秘的、影响滞后的伤害,可以认为是伴随身体伤害发生的“二次伤害”。
二、中小学生校园安全应对措施
1.物质工程与技术是基础
物质工程建设包括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楼,把学校建设成最安全的地方,把“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到实处,对地质情况复杂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其它防灾避险安全要求。物质建设还包括紧急逃生通道、应急灯以及消火栓等基础设施的配备。而技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采取的保障安全与物质建设直接相关的技术,载体是物质,另一部分则是载体为人的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前者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求助系统、校园广播公告系统等,其广泛采用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警、解决各类校园安全问题;后者包括通过有效的教育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和应急逃生技术,包括必要的灭火知识和实践技能、危急时刻按指定方式逃离的能力、特殊情况下自我急救和求救技能等。物质和技术,是学生校园安全得以保证的基础。
2.制度建设是保障
制度建设应该是保障各类设施正常运转、提供校园安全正常运行的依据;其制定应科学、合理、可行,应明确与校园安全相关的各方面责任和义务。实际上,鉴于越来越多的以人际间冲突形式出现的校园安全隐患,应该以专项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学校、学生和社会的行为边界,尽快创立《校园安全法》。有了法制性的刚性制度,还应辅以柔性制度,可以保障校园安全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措施的准确、及时执行,并实现安全管理机构网络化、危机防范常态化等,进而保障学生安全。调查中发现,众多学校此项工作尤其薄弱,需要特别加强。
3.教育心理防御是重要内容
安全教育与心理防御是重要环节。安全教育是以旨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以及应对不安全事件的处理应对能力教育。如今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忽视能力发展与意识养成的问题。今后的安全教育要编制一定计划并注意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对学生进行危机心理应对的教育,其核心在于心理防御,只有把心理防御做好了,才能在突发事件面前镇定自若、从容不迫,从而减轻伤害。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自我保护能力弱,加之校园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多,群死群伤的几率比较大。因此,应认清形势,尽快构建物质与技术、制度保障、教育与心理防御三维一体的保障体系,有效地保障学生的在校安全。这是宏伟的工程,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义务。▲
2.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篇二
2015年2月3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在网民的年龄结构统计里面我们发现20-29岁的人群占比为31.5%, 而在网民的职业结构里学生群体占比为25.5%, 是网民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群体, 目前大学生是学生网民的主体, 而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 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进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网络在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负面问题, 如网络成瘾、网络犯罪、信仰危机以及遭遇网络诈骗等, 网络素养成为了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实施。问卷旨在通过实证方法来了解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分析其缺失成因,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根据我们的收集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具有如下特征:
1.1网络的使用率较高, 缺乏自我约束
能力较差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不高, 上网目的不明确, 对网络功能利用不够, “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比例相当低。据我们的问卷调查表明, 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 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38%, 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20%, 其他占8%, 62%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
聊天、游戏等这样的网络娱乐不是不能提倡, 但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自觉约束自己, 能否把网络娱乐当成一种适度的休闲方式, 而不是沉溺其中害了自己。
1.2年轻冲动盲目跟风, 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在学校集中生活, 上网频率高且访问站点集中, 当遇到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 敢于表达、勇于质疑, 易于形成网上网下互动, 但由于心理不够成熟, 人生阅历较浅, 对网络信息的真伪和性质缺乏辨别和分析能力, 多是对吸引眼球的语言和哗众取宠的做法产生兴趣, 从众心理导致人云亦云。
1.3网络防范警惕性差, 法律意识亟待强化
大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阅历浅, 法律意识不高, 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等不良情绪的煽动。如在多起网络人肉搜索事件中, 有的网友误当做被搜索者, 手机和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都被公布在网络上, 更有甚者不堪压力, 自杀身亡, 这已涉嫌侵犯他人隐私, 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1.4道德责任意识下降, 价值观念容易偏差
一些大学生乐于在网络上宣泄情绪和寄托感情, 而网络的虚拟性, 也让大学生误认为可以免除道德约束和承担责任。例如, 一些大学生采取极端的网上攻击行为, 宣泄情感, 导致校园事件波及社会, 造成问题复杂化;有的沉迷于网恋, 同时和几个网友交往, 形成错误的爱情观;有的肆意抄袭网络文章, 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助涨了不良学术风气;有的浏览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网站, 身心受到负面影响, 价值观也发生扭曲。
1.5大学生利用网络发展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大学生最常登录的网站类别是娱乐类 (占59%) 、新闻时事类、招聘求职类和专业知识类, 娱乐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上网目的, 有51%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不能直接促进专业学习, 但能增强综合素质”, 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不能有效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形势如此严峻, 这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思考。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因素包括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
首先, 个人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大学生对网络认识的偏差, 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上网多在课余时间, 放下了繁重的课程, 上网时便希望能放松, 而不再是学习。在没有人正确引导的情况下, 聊天、游戏等易学、大众化的消遣性娱乐自然成了大学生们的最爱。
其次, 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发展步伐不一致, 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没有及时跟上网络迅猛发展的步伐。近年来, 相对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功能的拓展与应用软件的快速创新、网络虚拟世界的风云变化而言, 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观念明显陈旧和滞后。另外, 高校尚未建立系统的网络素养课程教育体系, 对网络素养教育只是零散地分布在计算机基础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进行讲授。在新形势下, 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 而仅靠这些课程的非系统化教育, 显然是不够的。同时, 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网络素养育人环境, 努力构建对“网瘾”学生的早发现、早挽救的预防体系, 建立“网瘾”大学生的治疗方案和对策, 加强对沉迷网络低俗信息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处理好网络犯罪大学生事后工作等等。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应具有前瞻性并形成合力, 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第三,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家长对互联网络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针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方式, 有专家提出了“家长与子女共同提高网络素养”的观点。“家长应该是自己孩子的最佳保护者, 因为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互联网络, 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 家长自身网络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第四,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文化多元化和各种思潮给大学生带来了剧烈冲击, 功利型和强调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以及西方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金钱至上”、“金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挣钱才是硬道理”等观点被许多大学生所接受, 他们视“首富”“新贵”为偶像, 一些学生热衷于“网赚”, 一些学生追求“个性”“自由”, 流行什么就学什么, 随心所欲, 不加思考判断地“跟贴”“围观”, 导致部分大学生网络素养意识渐淡、水平下降。另外, 网络虚拟社会中“自由的传播者, 自由的信息, 自由的受众”, 共同建构出一个崭新的个性张扬、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博大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时时推陈出新的信息内容, 同时也混杂着大量的暴力、色情、虚假、欺骗、反动、歧视等有害信息。这些消极因素对自控力、识别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强烈冲击着大学生原来所具有的传统伦理和价值理念, 造成了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 弱化了行为自律意识, 出现一些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去做的不道德或违法行为。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
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 需要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 齐抓共管, 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2.1个人方面
培养对网络信息的敏感程度, 对网络信息能够有特殊的、敏锐的捕捉力, 能够捕捉真实信息, 增强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对网络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对有价值的信息保持足够的专注度, 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一种习惯性倾向。
2.2学校方面
一是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通过开设网络素养教育专栏、举办培训班、设立网络素养教育咨询点等多种方式, 创造积极健康网络环境;通过校园局域网、远程教育平台、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页等网络平台, 推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 为他们提供健康的媒体空间。
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网络修养, 一方面学校重点开展对网络素养教育专任教师的培训, 大力推动教师网络素养的普及工作;另一方面, 教师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 把握学生舆情动态, 做好学生舆情引导工作。
三是设立合理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 明确网络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使网络素质教育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同时注重将网络素质教育参透到不同的课程教学中。
四是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督机制。分级设置网络舆情监督员。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 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而对于特殊性的网络舆论, 一定要做好搜集和整理, 及时汇报,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2.3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增强, 对家庭的情感依赖逐渐减弱, 但家长的嘱咐和家庭的责任仍为大学生所重视, 家庭亲情联系仍然是多数学生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家长要放弃高考成功等于子女教育任务完成的观念, 而应定期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 了解他们使用网络时间和上网内容, 并经常提醒, 防止出现“网瘾”问题, 努力做到在学习上不断鼓励, 在情感上经常沟通, 在生活上时常关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年学生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开朗活泼, 增强安全感与归属感,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格, 使他们更不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迷惘、堕落、犯错。
对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接触行为失控的大学生, 家长更要重视, 配合学校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亲情的感化更容易帮助大学生走出误区, 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4社会方面
一方面国家应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 鼓励相关的公益性组织和社团, 对我国高校学生和网络媒体的关系现状展开调查和研究, 引进和借鉴其他国家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成果, 开展媒介素养的社会宣传活动, 着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工程。另一方面, 大力倡导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 为高校学生提供良性的媒介服务和消费。网络媒介要注入关爱大学生的人文底蕴, 大力弘扬优秀网络文化, 适时推出喜闻乐见的大学生网络文化产品, 为他们提供健康的媒体空间。
总之, 高校、家庭、社会应该共同努力, 推动网络素养教育, 建立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 构建知识社会中网络与高校学生的良性互动的平台, 使他们建立正确的网络信息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 并具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未来。
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更多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都已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然而, 网络始终具有“双刃剑效应”, 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引导大学生网民群体的价值取向, 就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因此应主动开展了以网络舆情管理、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素养教育为载体的系统探索, 对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网络安全意思及网络行为规范等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3.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篇三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理解、一种思想,它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子孙后代一种责任心的体现,这也从侧面突出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必须不断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学校教师应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的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好习惯,使绿色、低碳的生态化生活方式充满校园,整体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问卷结果分析
本文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依据,在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中展开广泛深入的调研,共发放纸质问卷5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83份,有效率96.6%。在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接近1:1,其中男生人数261,女生人数222。问卷主要分为: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解、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生态文明现状的认可度、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四个方面。按照这四个方面设计出选择题、倡议题等题型。通过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校园生活中大学生在关于生态文明教育方面表现可观,这与学校老师在这方面的教育力度分不开,是值得肯定的,但问卷也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大学生普遍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抽象认识上。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大学生仅仅占64.18%,其中35.61%的大学生在脑海中自觉得有生态文明意识,28.57%的大学生的只停留在听说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阶段。通过上图发现,虽然随着生态文明教育的加强,了解生态文明概念的大学生不断增多,仍流于肤浅的认识层面上,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解和体会。
虽然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解相对比较薄弱,但85.09%的大学生在回答问卷中“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发展是否起到积极作用”这道题时,都给出了正面积极的答案,这反映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态度和心理,侧面烘托出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性。因此,完善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材至关重要。同时,在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方面仅仅占14.91%,大学生的参与比较少而且模式比较单一,很多大学生在“怎样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问题时,只停留在不践踏草地、不乱扔垃圾等简单的层次上。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这个问题上,大学生的表现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高、参与热情程度大,每个人都想培养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但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改正的,更加突显出学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无规律,不成方圆,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大学生自觉建立整体的、完善的生态文明观念。课堂乃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科学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党和国家生态文明方针政策教育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进而促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飞跃式发展。
2.在实践中培养理性生态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条条框框,那些枯燥的文字,会让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引导大学生深入实践,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观察对比自身行为和身边同学差距、与朋友探讨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不断提供对它的认识、拓宽生态文明在自己视野中的范围和能见度。如在校园中开展以“低碳、环保的生活消费方式”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和提倡绿色消费,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就在自己身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中。
3.树立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典范。在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中,树立生态文明保护的典范,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宣传,让学生通过对典范的学习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切实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必然要求。
4.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篇四
题目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完善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应有的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个人亟需正视和重视的问题。许多当代大学生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随着福建农林大学办学规模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增加,同时农大大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机会增大,如何有效的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和掌握避害技巧,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1、农大通过各途径采取安全教育措施
农大通过保卫部门和人员增强校园巡逻,关注校园治安状况,加强学生宿舍门卫监管,排查宿舍外来人员的登记和管理,防止校园各类治安事件发生。并且在新生来校期间,发放校园通讯录,宣传校园保卫处电话,在必要的地点设置监控设备,这对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和事故的侦破很有帮助。
借助活动日和典型事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农大借助“安全活动周”“消防演练活动”“安全用电检查“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侦查,增强大学生安全保护意识,创平安学校。农大校园典型的安全事例,也会通过校电台广播、校园论坛网络等方式,对同学进行宣传教育,防范事例再度发生。这些教育内容及形式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具有针对性强、内容贴切等特点。目前,发生在大学生校园的各类安全事故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由于大学生自身警惕性不高而发生的安全事件较多,如大学生参与传销事件、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行为、宿舍偷窃行为等。农大有关部门将此类事件作为反面典型教材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对大学生进行警示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课程,将安全教育在专业中推广运用。农大为综合性大学,专业分类较多,各专业专业性强。将安全教育与课程专业教育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防范学生在外兼职实习期间,被社会不法分子欺诈的风险,加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存在的问题与隐患
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径狭窄。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自然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是安全教学又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其他的课程教学,学生可通过自身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安全教育如安全防患技能、防身术、遇火灾逃生等都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所以,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内容中,只有23%是通过教师传授的,其余则多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手段自己学习。
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不强,不重视安全问题。许多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校园的安全教育由于局限性,更新不及时,内容不全面,学生在许多方面的安全意识模糊,例如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知识等。大学生也缺乏理性分析,对许多知识面掌握度不足,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有调查显示:16%的大学生曾在寝室违章使用电器;35%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24%的大学生对安全防范存有侥幸心理;17%的大学生对于消防观念仅仅局限于火警电话或发生火灾后等待消防队员扑救,对于消防监督、火灾隐患整改火场逃生和疏散以及如何加强消防工作感到茫然。
大学生安全意识亟待提高,学生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少数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安慰辨别能力不强,道德法纪观念包若,大部分学生对安全基本知识和基本规范了解甚少,生存自救自护能力差,大多数当时学生对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面对突发的意外事故及人身伤害不知所措。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学生及家长认为,学生进校,安全应有学校负责,学生在学校或社会出现了安全状况,责任归为学校和社会。而许多时候,安全事故可以自身防范,安全事故也有自身的责任。
大学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由于学习感情等因素引发的恶性行为。随着高教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必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之感到心理有压力,表现为各种心理上的不适。诸如:焦虑、强迫、恐怖、抑郁、冷漠、固执、消沉、暴躁等等,情绪色彩十分强烈,如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有可能导致各类安全问题。近几年来发生在学生中的自杀、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多数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以及有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感情,学习上的问题,收到挫折无法承受,导致悲剧发生。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分析
诸多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安全事故足以说明,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教育,加强教育实践环节
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荀况提出“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从当前发生在高校学生中的人身安全意外事故的原因分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大学生安全防范不到位。大部分的学生希望学校举办实践性和针对性强的安全教育活动。另外,学校应增加联合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组织进行消防安全演练教育的次数,通过举行灭火救援演练、采取现场演示、实际模拟等多种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使大学生亲自参与组织逃生,学会使用消防器材等。
在当前人们对综合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更大程度强调大学生安全教育“进教材 进课堂 落实学分”,无疑是值得推广的一项强有力措施,要有教材、学时、考核保证,要算学分。在高校师生对安全教育的教与学还未达到十分自觉的情况下,安全教育“进教材 进课堂 落实学分”无疑是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2、利用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构筑一个思想和心灵交流的新平台 网络是把双刃剑,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多,迫切需要进一步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是当前学生工作的新途径。在网络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建设好网络团队,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确保网络信息的方向性和原则性;设立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页面,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建立网上咨询制度,加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消除学生中的不稳定因素;设立网上课堂,定期邀请安全工作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信念教育和安全教育。
3、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选择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欠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加强安全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高校保卫干部和大学生辅导员是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要加强安全教育干部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鼓励团队教学;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面对互联网的挑战,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特别是大学生辅导员应主动应对,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和网上行为的自律能力。
4、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努力创建和谐校园
大学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以期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这些归根结底就是文化育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注重校园安全环境的营造和学校安全文化的建设。环境氛围和文化熏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力是深入持久的。在安全教育中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物质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精神建设是关键。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努力形成一个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自觉维护校园秩序的优良安全文化氛围。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才能创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5.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篇五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湖中学邱员太
摘要:农村中学学生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有增长的趋势,隔代管理产生了诸多矛盾。因此,农村家庭教育的滞后很可能成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为此,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积极应对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长,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矛盾、新特点。我认为,如果不及时妥善地处理好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经过这几年艰辛的努力才取得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很可能功亏一篑。在这诸多的新情况、新特点中,农村家庭教育的滞后很可能成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我于2011年3月开展了“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获得的大量真实数据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从中折射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
一.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座谈、个案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以罗湖镇初级中学为中心,辐射了临川区部分乡镇的12所初级中学,因而数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也具有真实性、准确性。
我设计的《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表》共分五大部分:1.对学生家庭情况的问卷调查;2.对学生本人情况的问卷调查;3.对家长情况的问卷调查;
4.对教师情况的问卷调查;5.对学校情况的问卷调查。共有12个乡镇初级中学的16个班级的1031名同学就表1和表2作了回答,收回有效问卷994份;220位家长填写了表3,收回有效卷196份;386位教师回答了表4的提问,收回有效卷356份;12位校长填写了表5,全部收回有效;24位班主任提供了24个个案分析;参加座谈的学生76人,家长28人,教师46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详细分析,我认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从调查中发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仅占2.3%,这些人主要是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高中毕业的占9.6%,初中毕业的也仅占32.7%,初中以下文化的却占了55.4%。究其原因,相当多数家长自己的读书时代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时,国家刚刚拨乱反正,也没有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初中毕业的人数也很少。即使那些初中毕业的家长,在那个年代里学到的东西也很少,何况,“知识老化”的速度又是那样的快。这组数据向我们显示出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农村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调查中的另一个
数据向我们显示:83.4%的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就是一句话:考上大学。其余的什么都不想管,也不知道怎样管。由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家庭教育极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只一味地关心子女的考试分数,对其它问题一律不闻不问,把其余的事情全部推给学校;二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除了给钱让孩子吃饱喝足外,其余全部听其自便,只为混完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值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注意。
2.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人数高达39.31%,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只占34.39%,其余的父母双方多数只有母亲一人在家。在农村,父母的外出和文化水平的偏低,导致了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初一年级家长双方都到外面务工的人数比初三要高出3个百分点。另外,我在一所中学的调查还有一个重要发现:这个学校某年级按成绩编成两种类型的班级,结果成绩较好的班级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高达48.4%,而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却只占24.56%。究其原因,由于父母不在子女的身边,相当多数的家长产生了一种负疚感。因此,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不尽完全合理的物质供给,反而促使了孩子不正当的消费观念,导致了孩子对学习的放松,对游戏和网吧的迷恋。在座谈中,很多班主任向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案例。某校一位初二学生,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也赚到了一些钱,自己手头比较宽松,因此,给孩子的钱也相对较多,以为让孩子吃好些也是应该的。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不但花光了零花钱,连每个星期的伙食费也花光了,过年的时候父母回来傻了眼,仅伙食费就又欠了一千多元。这些钱干什么去了呢?老师告诉我们:游戏厅是主要开支,其次是吃零食。由于迷恋游戏,导致了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老师稍微要求严一些,他就背着书包回家,为了不出安全事故,老师只能听之任之。打电话与家长联系,学生阳捧阴违,千里迢迢之外的家长也是无可奈何。也许有些人会责怪老师说,老师没有负起教育的责任。凭良心说,有多少小孩子能经得起游戏的诱惑,而愿意过上清苦的学习生活呢?很多时候,有些人总在责怪老师没有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可是,当老师的教育在某些人身上不奏效时,老师很可能就无能为力了,更何况现在的老师最害怕的是出安全事故,因此,老师们有时只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况学习的的确确是一件苦差事呢?一位伟人的话似乎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如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
3.隔代管理产生诸多矛盾
在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这一部分学生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高达94.6%。在农村,有两句俗语值得人们深思:一是孙子孙,隔了村,这是对爷爷奶奶们说的。意思是,孙子和自己隔了一代,自己的孩子早已成人,现在自己一大把年纪了,也该享享清福了,因此,能放就放,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卖力地管教孙子的。一是蠢鸭子,带鸡仔;蠢外婆,带外甥,这是对外公外婆们说的。意思是,外甥虽然是自己的亲人,却不是同一宗族的血脉,因此,只要管管外甥的衣食住行就行了,其余的事情完全可以不管。而孙子或外甥们则认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只是替父母暂行管理,完全没有必要像父母那样严格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两个矛盾:
①监护难,一味溺爱。有74.8%的学生认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自己十分疼爱,关系容易处理。究其原因,大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孙子或外甥都有一种特别的宠爱,因为他们认为,钱是他们的父母赚来的,自己只要管好吃住
就行,因此只是一味地溺爱,对他们百依百顺。偶尔孙子孙女或外甥的父母打来电话询问,又怕他们在外面分心,结果即便有事,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番。这样一种不很负责任的爱,其实是一种溺爱。某校一位班主任向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这个学校的一位初三学生,由于爷爷奶奶只生了他爸爸这一个独苗,现在他爸爸又只生了他这一个男孩,因此,爷爷奶奶对孙子是百般宠爱。虽然学生的爸妈反复交代少给钱孙子花,可爷爷奶奶却瞒着孩子的父母每月多给孙子三四十元。孙子为了要钱,用爷爷的话来说,他对爷爷奶奶特亲,叫得爷爷奶奶骨头都酥了,以致爷爷奶奶发现孙子经常进游戏厅都不会批评,甚至站在孙子旁边看着他玩游戏,还一个劲地夸孙子聪明。结果是谁都拿他没办法,老师随便多说两句,他就背着书包回家,尔后是爷爷奶奶又牵着孙子来求情,他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谁能剥夺?现在很多学校面对这种情况都是束手无策。
②沟通难,一味责骂。有25.2%的学生认为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关系紧张,难以沟通。究其原因,这一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自己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看到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中却不知道什么叫幸福,花钱大手大脚,很是看不惯,就经常唠叨个不完。而孩子的心理却在想:我用的是爸爸妈妈的钱,要你管干什么?这样,两代人各有各的想法,从而造成了两代人在思想上无法沟通。思想上的无法沟通又导致了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方法的简单,态度的粗暴,方式的过激,以致非法打骂。某校一位班主任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校一位初二学生,有一个星期天在游戏厅玩到下午3点多钟还没有回家吃午饭,爷爷奶奶不见孙子,急得团团转,找到游戏厅发现孙子居然在这里,气不打一处来,拿起棍子就要打人,谁知一棍子没打过去,孙子负气离家而逃。后来在学校的帮助下才找到了人。从此,爷爷奶奶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只管孙子的吃住,其余的什么事都撒手不管。
4.少数家庭只单独留下子女在家
在调查中,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极少数家长只留下子女一人在家,父母双方都外出,也没有委托任何人照顾,这种情况虽然只占2.4%,但情况却十分危险。我认为这种情况至少有两个无保障:生活无保障,安全无保障。
在老师们给我们提供的材料中,某校张某同学的情况最有代表性。该同学今年14岁,爷爷奶奶早已过世,外公外婆又在较远的外地,加上该同学的脾气又有点特殊,亲朋好友家他都不去。无奈之下父母让他一个人在家。学校也不知道这种情况,还是这位班主任家访时才发现的。我们与这位同学座谈时他告诉我们,星期一至星期五他住在学校附近的私人家中,星期五至星期日在家,为了不让自己太寂寞,他每个双休日都会邀请两至三位同学来家陪着吃住。使用液化气和高压锅等工具做饭,而这些工具使用时大人都必须十分小心,这位同学的家长却随意让几个小孩使用,安全实在令人担心。我问这位同学,万一碰到意外情况怎么办呢?他说,不知道。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矛盾,我认为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积极稳妥地巩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成果。根据我们的思考,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要有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我们这一代孩子从小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将是人生的一大缺失。我们呼吁,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不能进
入的地方,坚决不允许他们进入。就在我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到2010年11月23日《临川晚报》发表了一篇记者在一个县城的调查,文章说在网吧、游戏厅《未成年人唱主角》。县城尚且如此,农村更是这样。在我的调查中,有54%的学生认为,双休日最好的去处是网吧和游戏厅。在我与学生、家长、老师的座谈中,大家一致认为,学生产生厌学的注要原因是迷恋网吧与游戏而不能自拔。很多老师坦言:老师辛辛苦苦花了一个星期做好了某位学生的思想工作,可是游戏厅或网吧老板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能又把他拉了回去。很多老师和家长对网吧和游戏深恶痛疾,可是又无可奈何,他们强烈呼吁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要一管到底,不要紧一阵松一阵,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
我认为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因为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因此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即使城里能够容纳他们的子女入学,他们的子女也无法跟在父母的身边。而农村初中教育资源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足够使用的教学设施,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有善于管理学生的优势,因此,开发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农村初中可以做如下工作:
①开设家长学校,对监护人进行短期培训。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又苦于文化太低而无法进行家庭教育。在对家长的问卷中,有5
6.7%家长认为学校可以对家长进行短期培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一辈更是有86.4%选择了这一答案。其实这一做法在很多高级中学早已开展,我们认为在农村中学这样做也是完全可行的。
②丰富双休日学校文化生活。很多农村初中双休日校门永远是紧闭的,这主要的原因是都不愿承担安全责任,现在老师不论想干什么,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因为谁都负不了安全责任。学生的安全责任问题,也是老师最头痛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读万卷书,却无法让学生行万里路。现在,还有多少老师敢带学生去参观,去访问,去郊游呢?不是老师在偷懒,而是无法负起安全的责任。很多学校想在双休日开展一些活动,可是又为安全问题而苦恼。我们可以想象,农村除了学校还有哪里可以找到学习娱乐的场所呢?因此,建议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③让学校教师做代理家长。在我们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到了一份材料,介绍了湖北竹山县实施亲情关爱留守学生工程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效法。在我们与部分家长的电话交流中,我们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双休日如果能把孩子委托给老师管理,肯定是他们最为放心的。他们并不是想让老师给他们补课,而是希望能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因为,老师在这方面更有管理的经验。也许有的人会说,你不是与素质教育唱反调吗?天天让学生围着老师转,他们那里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呢?我们要说明的是,这是在农村,有3
9.31%的家长不在子女的身边,又有55.4%的家长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农村,你叫他怎样去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④对“留守”学生进行特别管理。在学校,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登记,定期对他们进行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父母也要进行登记,定期向他们汇报子女在校的情况。双休日,老师和“留守”孩子共同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让他们在快乐当中从老师身上体会到父母般的温暖,没有寂寞,没有烦恼。
3.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改革,不可是一句空话,也不可是一句不切实际的话。全国960万平方公里,每一处都有其特殊性,只有符合农村实际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为此,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解决。
①农村与城市教育改革不能一刀切。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城市的家庭教育有着极大的差别,城市家庭中父母的文化水平较高,不在子女身边的人更少,家庭中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步入信息时代之后,城市家庭电脑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可是在农村的孩子,多数只是在电视中见过或听他人说过,真正可以用来帮助学习的电脑大多数人没有摸过,玩过的除了游戏机还是游戏机。加上大量的父母不在子女的身边,爷爷奶奶这一辈的文化水平更低。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在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特殊性。
②尽快在农村初中建设公寓,实行住校制。现在,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租用学校附近的私人房屋,房东只问经济效益而很少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仅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且也使很多学生走进了游戏厅或网吧。加上我们上面提到的学校双休日文化生活不丰富,学生也只能在游戏厅或网吧找到一点快活。
③允许农村初中适当延长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经常进游戏厅的学生中,有76%的学生回答进游戏厅的原因是在“放学后无事可做,老师也管不了”的情况下才进了游戏厅或网吧去的。有些人总在可怜这些学生,以为在校时间太长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殊不知,他们出了校门之后,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发展特长,在健康成长,而是去了更加不该去的地方。在调查中,很多家长说出了他们的心理话:“我们在城里打工,看到很多家长都在请家教。本来,他们的文化水平就比我们高得多,却还在花钱请家教。我们农村的孩子,家中除了一台电视机,就什么也没有了。可是电视里除了武打与爱情,还余下多少适合未成年人看的东西呢?所以,适当延长农村中学学生的在校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我认为,这确实是农村中学的实际。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嗤之以鼻,以为我在睁眼说瞎话。报纸上不是经常报道很多城里的学校都在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吗?是的,这也是事实,但这可能适合城里,却不适合农村。
6.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篇六
【摘要】文章采用自行研制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表对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和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从而依此提出响应的干预对策和转化途径。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心理健康
目前,现代医学中的心理亚健康即指非心理疾病非心理健康状态,是处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被人们称为“第三心理状态”。[1]它是一种持续的消极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不能对社会作出良好的适应,影响身心潜能的充分发挥。[2]最为常见的亚健康心理是焦虑或抑郁。当前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更少。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聊城大学体育学院2~4年级在校本科生共614人为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取307人为调查对象,其中女生107人,男生200人。2年级抽取二班和三班,共104人;3年级抽取一班和二班,共99人,4年级抽取一班和四班,共104人。发放问卷307份,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为97.39%。二年级有效率为97.12%(101/104),三年级有效率为95.96%(95/99),四年级有效率为98.06%(101/103)。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在图书馆和Internet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且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参照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问卷及诊断标准,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制定出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标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3]
3. 数理统计。将原始资料输入数据库并核实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统一处理,首先用单因素卡方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再进行其他有关的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心理状态的比率分别是:心理健康占25.73% 、心理亚健康占69.90 % 、心理疾病占4.37%。在心理亚健康的不同表现中出现率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注意力不集中(66.95%)、学习效率低(66.31%)、记忆力减退(43.22%)、觉得生活很空虚(39.72%)、感到精神沮丧(34.85%)。总体来说心理亚健康症状主要表现在焦虑和抑郁两方面。
(二)不同群体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比较
1.不同性别间比较。体育专业男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68.72%,体育专业女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76.92%,女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生(x2 =2.27,p=0.000)。但具体到焦虑、敏感与多疑、抑郁、敌对四个方面。不同性别之间又存在明显的不同,男生的敌对情绪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敏感与多疑情绪明显高于男生。
调查显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影响体育专业男女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同。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就业形势”和“感情问题”两个选项的选择率在女生中高达3/4。
2. 不同年级间比较。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心里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2年级70.30 %(71/101)、3年级74.74%(71/95)、4年级80.58 %(83/103),年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3.28,p=0.000)。本调查显示,不同年级与心理亚健康状态所有项目都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心理亚健康状态越经常出现。并且从调查中得知就业形式、学习压力、感情问题是导致大四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考研压力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四学生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三、对心理亚健康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对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一点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2.26%,比较多的占21.70%,不知道的占9.43%,很多的占5.19%。通过多次调查和个别访谈得知这主要与体育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以及健康课程开设较晚有关 。
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二至四年级按各主要因素对心理亚健康影响的危险度大小依次为:
(1)就业形势;
(2)感情问题;
(3)人际交往能力;
(4)学习压力;
(5)家庭关系或家庭负担;
(6)社会变革及不良现象;
(7)生活方式因素。
五、干预转化对策
(一)体育学院是干预转化心理亚健康为心理健康的主阵地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有助于消除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并帮助其发掘潜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根据我院低年级心理亚健康现状,应在大一时就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尽早地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服务,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 完善心理咨询渠道。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面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这个不小的群体以及不断扩招的趋势,体育学院应建立自己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心理档案,并(下转第79页)(上接第74页)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设新的体育专业类型。我院应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单一培养模式,以全民健身和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适当缩小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相应拓宽其他体育专业的招生空间,从而不断减轻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好地满足社会体育事业对各种体育人才的需求。
(二)社会(家庭)是干预转化的重要途径
社会有关体育部门应支持和配合学校全面实施体育教育改革,营造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成长环境。此外,还应重视和家庭的支持作用,多渠道引导体育专业大学生不断深入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中去,使他们在体育实践中直面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断磨砺心智,从而远离心理亚健康。
(三)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消除心理亚健康的有效手段
众多研究表明群体的体育活动,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僻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心作用。调查结果显示,80%多的准毕业生是心理亚健康的高发人群,所以说学院领导和老师多关注体育专业准毕业的心理健康,鼓励他们在余暇时间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疏缓来自就业、考研、恋爱、家庭等方面的压力。
(四)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心理健康的基石
本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我校体院学生吸烟、喝酒、沉溺网络、不吃早餐等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体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此现状,体院有关领导和老师应制订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监督和督促这部分学生,大力宣传不良恶习的害处,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此次调查结果表明造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有就业形势、感情问题、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压力、家庭关系或家庭负担、社会变革及不良现象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并且各种因素互相关联。
2. 本调查显示,不同年级与心理亚健康状态所有项目都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心理亚健康状态出现的机率就越大。
3. 本调查显示,女生的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生。由于体育专业本身的特点,女生只占总体学生的一小部分,但她们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二)建议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以预防为主,充分利用本身专业的优势,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借助建立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当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心理调适。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可进行药物治疗,一旦患上心理疾病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占平.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
[2]卢金福,许慧琴.浅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J].江苏预防医学,2005,(16).
7.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篇七
1.1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手机短信作为“第五媒介”闪亮登场,使信息沟通变得更加便捷。手机短信以其便利、经济、快速、私密和娱乐的特点迅速风靡大学校园,成为现代大学生人际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和大学生生活的一种新时尚,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现象。然而随着“拇指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渗透,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随之暴露,“手机依赖症”[1]成为最严重的问题,它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探寻指导在校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对待手机短信的对策。
1.2 调查方法
1.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医学院等10所高校中随机抽取750名大学生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1.2.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及其行为特点调查表》,主要涉及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的基本情况,包括使用动机、时间、内容、时间段选择以及发送短信数目、短信使用后的行为反应。问卷采取自填、不记名的方式,问卷下发完成后由调查员当场收回。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收回有效问卷655份,有效回收率87.3%。
1.2.3 结果处理
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调查结果用VISUAL.FOXPR06.0建立数据库,输入SPSS/PC+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手机短信基本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在655名大学生中有100.0%的大学生使用手机,而且99.0%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短信进行沟通。大学生每月发送手机短信条数的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每月发送短信的条数平均为100条及以下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42.7%;只有3.1%的大学生每月发送短信条数在400条以上。95.2%的大学生的短信内容是日常交流,2.3%的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讨论。对联系对象的调查结果,显示81.1%的大学生短信发送的对象是亲密朋友,发送对象是亲人的只占4.8%。手机短信使用目的方面,39.5%的大学生是用于联络朋友,倾诉生活烦恼的则只占18.1%,用于寒暄问候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9.0%。
2.2 大学生对手机短信的依赖现象
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在大学生中,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2~5小时的占18.6%,1小时以下的占32.6%,而且有80.6%的大学生会将手机随时带在身上并保持开机状态。22.7%的大学生没有手机会感到空虚,有33.2%的大学生已经习惯通过发短信来解决问题。对用手机短信进行人际交往的看法及影响的调查结果来看,66.4%的大学生认为手机短信已成为日常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70.5%的大学生认为手机短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交往的不足,还有15.7%的大学生认为短信交往使交往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3 讨论
3.1 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概述
本研究发现手机短信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率非常高,而且使用时间也相对较长,这与目前国内调查研究的结论一致[2]。手机短信的使用使信息的交流没有了空间、时间和环境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和追求时尚的欲望。
3.2 大学生对手机短信的依赖性比较突出
为了解手机短信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特意设置了关于手机短信使用行为及心理的问题。调查显示,有39.7%的大学生如果一段时间没有检查短信会产生焦虑感,而且有45.3%的大学生会不时地查看手机,总觉得有人给自己发信息。手机短信在给我们带来信息共享化、生活便捷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驱其弊,趋其利,更好地让手机短信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3.3 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短信
3.3.1 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短信
本调查显示,有80.6%的大学生习惯将手机带在身边并保持开机状态,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大学生在积极利用短信为自身服务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迷恋手机短信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危害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实际,从慎言、慎行、慎习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短信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手机短信的识别力和判断力,使大学生可以正确区分短信的优劣,自觉抵制不良短信。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提高自控力,养成良好使用手机短信的习惯,缩短使用手机短信的时间,控制每天发送手机短信的数量,尽量做到不在课堂上、睡觉时和走动时使用手机发短信。
3.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调查显示有22.7%大学生觉得生活中如果没有了手机短信会无聊、空虚、没有乐趣。有19.0%的大学生反映发送短信的目的是寒暄,和朋友聊聊天,打发时间。因此在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短信平台提供一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短信,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开展一些思想教育活动,如开展各种学术报告、讲座、征文等活动。丰富的课余生活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不仅能加强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流,增进本校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短信中转移出来,降低大学生对手机短信的依赖度。同时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自我展现的舞台,有利于学生时代精神的培养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3.3.3 成立相应的教育辅导机构
本调查显示33.5%的大学生认为手机短信并不能满足自己的交往欲望,11.3%的大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使交往关系变得生疏。因此建立相应的辅导机构能够为大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提供帮助,使其摆脱沉迷于手机短信人际交往的现状。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人际交往方式,疏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端正对手机短信的态度,提高学生对健康、科学、积极的社会生活的兴趣,扩大交际范围,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3.4 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控能力
大学生应培养健康的信息化观念,对手机短信交流有理性的认识,正确区分手机短信的利弊。在对短信内容的调查中发现有2.5%的大学生最喜欢的短信类型是恶搞类,本调查中有35.9%的大学生每天收发短信的数量为101~200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不能把握好手机短信的使用度。大学生不应沉迷于手机短信的人际交往,而要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参与到大学的交际圈中。另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用手机短信进行作弊的比例高达52.6%[3]。大学生要提高自律意识,在理性认识手机短信交往的同时加强自身道德教育,提高自控能力,正确处理学习、休息、生活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时间,不能让手机短信干扰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正确认识自己,维持身心健康,做到全面发展。
3.3.5 提高相关部门的重视
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对手机短信使用者进行宣传教育,同时要做好对信息传播的监控工作。文明办和信息产业部应和中国通讯公司携手为净化短信空间多作努力,加强监督和规整。例如由中央文明办和信息产业部指导、中国移动主办于2006年发起的以“倡导文明、传递爱心”为主题的公益短信大赛, 便是针对目前存在于短信平台的问题而发起的净化短信空间的活动。
3.3.6 全社会要共同关注
短信空间的净化离不开广大手机用户的参与。作为手机使用者,我们要积极倡导绿色网络文化建设,引导短信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要不断增强自律性和警觉性, 对于不良信息要自觉做到不制作、不传播、不放过, 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各种不良的手机信息,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短信交流环境。
3.3.7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性控制
目前我国没有完善的有关不良短信的法律法规,现阶段只能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中国治安处罚法》对手机短信进行规范[4]。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对制造和散播不良短信的犯罪行为采取有效的惩治措施提供了保障,能有效地遏制利用短信从事违法犯罪的活动。
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手机功能已趋于多样化,价格也趋低廉化,手机普及率日趋提高。对追求潮流化、大众化、时尚化的大学生来说,手机短信已成为他们进行人际沟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手机短信在大学校园的渗透和风靡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对待手机短信,正确地辨别手机短信带给我们的利弊,科学合理的使用手机短信。如何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合理的使用手机短信以及控制通过手机散播的不良短信,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短信的使用现状, 正确地指导在校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短信。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及其行为特点调查表》对广州市10所大学的750大学生进行不记名式问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使用手机发短信的占99.0%, 手机短信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高, 使用量大。有28.1%的大学生每天都会发短信, 有32.1%的大学生经常发短信, 51.5%的大学生对短信有总也发不够的感觉。结论 大学生对手机短信的依赖现象较凸出, 影响了人际交往及正常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现状,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用, 张剑, 李新玲.73.2%的大学生已形成“手机依赖”[J].中国青年报, 2006-11-6.
[2]刘传俊.江苏省513名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5:357.
[3]沈娟.大学校园短信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7:114~115.
8.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研究生 创业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6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把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研究生实施创业教育意义重大,既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全面揭示创业教育现状和问题,探讨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为高校研究生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问卷的基本情况
问卷的设计分为学生卷和导师卷(内容基本相同),题目答案参考liket五级量表,以满意度的形式反映。在问卷发放前,对湖南农业大学的50名研究生进行了预调查,并进行信效度分析,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后,修改和剔除了其中不合理的题目,确定了最终的问卷。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以电子档和纸质问卷的形式,对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四所高校中导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发放导师问卷90份,有效问卷81份;发放硕士研究生问卷530份,有效问卷499份,样本的有效回收率为90%、94.15%。问卷的分析,在收集相关数据后采用SPSS软件处理。
1.2 访谈的基本情况
为保障实证研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采用了访谈的方法。访谈的对象为创业教育的管理者(湖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雷老师、中南大学创新创业中心杨老师)、研究生创业者(湖南农业大学食科院2009级周同学、中南大学2009级李同学)。
2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 主要通过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来了解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满意程度,经过效度分析后将研究生创业教育认识、创业教育的现状、创业教育影响因素、创业教育的效果与展望四个维度作为创业教育测评指标。 问题得分有五个分值选项,1分表示很不同意,2分表示不同意,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同意,5表示很同意。平均值:为该调查结果的所有数据的数学平均数。
2.1 研究生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认识
从表1的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和导师对“创业”认识满意普遍较高,超过了“一般”(3分)的标准。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也说明对该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而不再单纯注重其外在形式(开办企业)。
2.2 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教学基础设施(实验室、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完善程度”,从表2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和导师对创业教育教学设施的感受基本一致,满意度为一般,说明高校对硬件设施方面有一定的投入,但是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能修到创业教育(创业基本理论、创业心理学,财物、税收、法律等、个性话指导、人际交流与沟通)相关课程,并且课程实用性强”,从表2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和导师的不满意非常明显,分别只有2.46、2.40,说明了对研究生课程的开设更多的还是注重专业知识方面,而关于创业综合素质技能的课程还是较少。
“开设创业理论课程,模拟创业实践,开展创业论坛、讲座、竞赛、等学校创业教育途径”,从表2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和导师对创业教育的途径满意度为一般。
2.3 研究生创业教育影响因素
从学校层面影响,“师资队伍优良,授课方式多样,内容新颖(创业案例和模型分析)”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和导师对创业教育的师资的满意度都比较低,分别只有2.42、2.75;“研究生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式(导师负责制)有利于研究生开展创业教育”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和导师的满意度也很低,特别是学生,满意度才2.09,也说明了大家对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培养方式不太利于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创业的教育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学校给学生创业提供政策、资金、可行性分析、指导协助办理相关的手续的协助”,学生和导师对这指标的评价不是太高,说明学校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太好,应该给予创业学生更多的前期指导和一定的资金资助,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从学生层面的影响,“有创业的想法并付诸实践”“您的学生有创业的想法,支持他们付诸实践”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满意度为1.90,而导师的满意度则达到了4.09,说明学生的创业意向还不太明确,这也正符合研究生传统的就业观念,但导师对学生的创业想法还是持十分肯定的态度。
从社会层面的影响。对“指导研究生的经费充足,有社会机构、企业、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支持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调查数据显示,导师对这面的评价满意度为2.64,为不太满意,说明经费还比较欠缺。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费的支持。学校要想全社会的广泛争取创业教育的经费。对“创业宏观环境,影响研究生自主创业”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和导师的满意度为一般分别为3.02、3.06。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利于创业的法律和扶持政策,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对中小企业和高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但还存在有些政策的针对性不强,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2.4 研究生创业教育效果与展望
创业教育的评价是长期动态的、复杂的一个过程。但可在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创业率和就业率等方面进行直观评价。对创业教育的效果与前景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和导师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情况,为高校对研究生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通过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学习,在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调查数据显示,两者基本达到了满意(4分)的程度,说明创业教育对研究生的作用明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创业研究生的数量和就业成功率提高”的满意度评价,学生和老师的满意度评价都比较高,对于接受了创业教育的学生,创业的信心得到了增强,更容易将想法付诸实践,在就业中所表现出的实践能力优势得到了体现。
3 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对策探析
由上述调查不难看出,目前研究生创业创业教育还存在着:创业的认识不统一,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创业教育内容滞后方式单一,创业教育重形式不重实效等问题。而归结其原因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1)学校方面,学校领导重视度不够,大多高校把创业教育的重心放在本科教育,而忽视了研究生创业教育。(2)学生方面,就业观比较落后,对自身的价值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发挥自身在创业中的优势,导致了创业意识不强。(3)社会方面,社会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许多高校面临经费、场地不足的困境。
因此,研究生创业教育因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学校要加大对创业教育重视力度,树立清晰的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理念,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不同的价值取向:1)以培养研究生的创业素质为主,非功利性的共性目标,以便满足社会的长远需求。2)以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能创办企业功利性的个性目标,以满足近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2)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类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等,通过竞赛让学生全面了解创业的过程,明白自己的优劣势,提高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其次,学校应该指导和支持研究生创业社团和,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各类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科技作品竞赛。(3)优化创业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要把优化创业教育校内和校外环境相结合。政府方面,要对创业教育进行积极的引导,政府的支持形式主要定位在政策支持、资金供给、创业科技园的基础建设,创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企业应该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后盾。学校方面,要成立专门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保证创业教育走向规范化各项事务进行有效的运作与管理,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光华,闫煜欣.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
[2] 翟文艳,赵海琳,卢进丽.浅谈我国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2).
9.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篇九
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和优惠的政策环境,是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信息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相继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制度改革,建立电子政务,实施政务公开,规范从
政行为,开展绩效评估,提高服务质量,强化行政效能,改善公共管理,展开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探索中国行政改革的路子,1994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行政效能监督试点工作。1999年福建省漳州市等地探索提出通过效能监察抓效能建设的新思路。之后在福建、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区市相继推广。尤其在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后,在全国掀起了加快行政效能体系建设的热潮。
近年来,我区为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行政管理绩效,通过开展大力整治投资发展环境、“树立机关干部形象”教育活动、推动机关制度建设和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等等,不但使行政机关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改善,办事效率得到较大提高,**的投资发展环境有了明显改观,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与周边区县相比,我区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速度不够快,财政实力不够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经济发展差距仍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区内一些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不高、工作效果不好的现象等依然存在。为了客观、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我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和绩效管理的现状,按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要求,**区政协成立了以黄大勤副主席为组长的重庆市**区政协行政绩效管理课题调研组,历时两个月,开展了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政令畅通、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发展”为主题;以“区委、区政府的决议、决定及交办任务、区领导指示、交办事项按时完成情况;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要求限时办结的审批情况;行政部门职责范围内日常工作任务按时完成情况”为主线,对我区行政绩效管理、监督、投诉、考评等行政效能体系建设和绩效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收集问题的科学归纳、综合分析,进一步揭示当前我区行政效能建设和行政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和措施。由于调研时间紧、抽取样本较小、典型性不强,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科学,所以本调研报告仅供领导参考。
二、**区行政绩效管理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与范围
这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电话征询、网上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围绕“主题”“主线”对区政府47个主要职能部门、驻碚重点企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所联系的部分企业和部分群众就各部门对全区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制度建设、政务公开、机制创新、绩效评估、效能监察、效能投诉等行政绩效管理的主要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还到周边区县考察学习,借鉴了他们成功的做法,并采用统计比较的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因子分析和对收集的问题进行科学归纳、综合分析,汇总形成以下数据和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行政职能部门中心工作任务按时完成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10.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篇十
作者: 刘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2013年
11.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现状调查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79-02
近几年来,在大学生的群体中,忧虑、迷惘、焦虑、抑郁甚至自杀、杀人等现象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据对2011年以来媒体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报道的不完全统计,就多达40余起,大学生杀人的事件也屡见报端。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学习、经济、情感、人际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无法释放,导致学生心理失衡而走向极端。面对挫折和打击,有的大学生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自我调节释放压力,顺利解决矛盾和冲突;有的大学生比较悲观,自我封闭,无法释放压力,从而走向极端。
在社会心理学中,挫折心理就是指个人a在实现某种目标或达成某种愿望的过程中,受到了内部或者外部的阻碍、干扰,导致其动机没有实现,产生失败感与挫折感,出现沮丧、抑郁、紧张、失意等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可见,导致大学生挫折感的根源有两部分:从客观方面来讲,是指个体因素以外的社会、学校、家庭这些外部环境带来的阻碍和干扰,致使个体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挫折感,即挫折事件;从主观方面来讲,是指由于个体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阻碍,使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沮丧、失意等消极的不良情绪反应,即心理挫折。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备良好的心态是大学生把握现在、迎接挑战、面对竞争的必备素质之一,是现实教育的当务之急。基于以上现象及客观现实,笔者带着几位学生在三江学院开展了一次关于三江学院大学生挫折心理及挫折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三江学院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挫折教育现状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我们首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问卷调查的十道题目。题目涉及“对自身心理状况的认知”、“对挫折心理来源的分析”、“遇到挫折时的解决方法”、“对于挫折教育的认识及期待”等问题。抽样对象为每个二级学院总人数的10%,采取随机取样和有针对性取样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数据的随机性和科学性。我们一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50份,其中男生812份,女生738份。在大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整合,定性分析,其中有代表意义的分析数据如下:
(一)对自身心理状况的认知:从调查结果来看,90%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状况需要被关注。其中认为自身心理状况很好的占11.84%,认为自身心理状况一般的占64.17%,认为自身心理脆弱的占21.03%,认为自身心理不堪一击的占8.63%。
(二)挫折心理持续的时间:来自农村的学生,挫败感比较容易消失,其比例为28.39%,而来自城镇和城市的学生挫折感易消失的比例均小于20%。来自城镇的学生挫败感持续一两个星期,所占的比例达30%,比农村和城市的高出近20%。男生的挫折感比女生的更易消失。
(三)挫折心理来源分析:主要有人际关系、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家庭经济压力、家庭成员关系、情感问题等。来自农村的被调查者的挫折感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其中人际关系占压力来源的26.27%,就业压力占19.32%。来自城镇的被调查者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关系和人际关系,其比例均为18.64%。来自城市的被调查者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均接近20%。
不同年级的被调查者的挫折感来源也不尽相同,一年级学生的挫折感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关系和人际关系,其中家庭成员关系影响占35.20%,高于其他选项10%。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压力来源主要是人际关系,其比例为25%。四年级学生的压力来源主要是就业压力,比例为27.09%。
对不同院系的调查问卷发现,文理工科学生的挫折来源也存在一定差异,理工科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大,但在挫折感排遣、抗压能力方面比文科学生强一些。
(四)遇到挫折时的解决方法:当遇到挫折的时候,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能调整心态,积极应对,通过自我释放来排除挫折感。仅有2.5%的被调查者选择消极逃避或者觉得无法应对。男生选择较多的方法是自己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女生则较多地选择找他人倾诉。独生子女选择找他人倾诉的比较多,其比例为42.17%,非独生子女较多地选择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其比例为58.48%。而倾诉的对象大多人选择朋友、同学,只有极少数人选择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
(五)对于挫折教育的认识:关于目前挫折教育开展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0.70%的被调查者听说过挫折教育,仅有12.20%的被调查者亲身参与过某种形式的挫折教育,如社会实践、学校开设课程、体育拓展训练等,而37.1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挫折教育。有23.5%的调查者认为进行挫折教育很有必要,57.0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16.64%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参与拓展类的实践活动或通过接触社会来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在各方面遇到挫折的情况非常普遍,但也存在各种差异,如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差异,农村、城镇、城市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文理科生之间存在差异、家庭环境存在差异等。大部分被调查者能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寻找原因,积极寻求好的方法摆脱挫折感,但本次调查中选择消极选项的比例也不低,这说明这部分大学生不能够认识自我,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针对部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情况以及大部分学生自身对心理关爱的需求,高校应对大学生开展认识挫折、预防挫折、应对挫折等方面的训练和教育。挫折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在校所有大学生而非少数问题大学生,其性质应当是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导而不是阶段性的治疗模式,要注重个人的潜力和价值。
二、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育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一个以“智育”为主的结构体系,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是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重视度明显不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存在同样的问题,学习成绩虽好,但心理素质却较差的学生屡见不鲜。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稍受挫折就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走上自杀或犯罪等极端的道路。因此,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帮助大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
(二)发挥社会实践在挫折教育上的作用
挫折教育应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适当地进行“磨难教育”、“劣性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野外求生素质拓展”活动让大学生学会如何面对野外生存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挫折教育上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和基础,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但也存在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的特点。家长应认识到,家庭教育具备高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家长忽视对子女的心理教育和意志培养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低、抗挫折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家庭因素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也非常高,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宽容受挫者的不良行为
学生在遭受挫折之后,可能会产生积极的挫折反应,也可能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沮丧、压抑、冷漠、轻生。我们既要赞赏学生积极的挫折反应,又要宽容学生消极的挫折反应。人在受挫情境中往往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而这种不良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宣泄和排解,就可能导致病态心理乃至攻击行为的发生。我们不能采取打击、讽刺、嘲笑、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攻击”者,而应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从不良的情绪反应中尽快地解脱出来,以避免加深他们的挫折感,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五)发挥大学生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之间“互教”的良好氛围
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了来自学生自己的声音,不少学生在生活中能积极有效地排解各种困难和干扰,被调查者中58.48%的人表示可以自己调整心态,积极应对;22.1%的被调查者的挫败感很快会消失,可以开一些交流会让这些学生分享经验,以亲身经历教育身边的同学。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艳兰.从大学生自杀看挫折教育的缺失[J].科技咨询导报,2007(25):241-243.
[2] 宋东颖.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12):28-30.
[3] 杨潇,张兰英.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2008(3):67-69.
[4] 赵建霞.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D].南宁:广西大学,2008.
12.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篇十二
1 语用能力
1965年, Chomsky在《句法理论若干问题》一书中率先提出“能力”这一概念, 又被称为“语言能力”, 1977年Chomsky将这一概念细化为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从此以后, 学者们便对它开展了海量研究, 包括对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实证研究以及对语用能力性质和内容的探索。D·H·Hymes提出交际能力, 并认为其由四个部分组成:可能性, 可行性, 合适性和出现性。Widdowson则进一步将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中的可能性等同于语法能力, 可行性、合适性和出现性等同于语用能力。而Bachman则认为, 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与心理—身体机能这三部分构成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又可进一步细化为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Leech主张区分社交语用学和语言语用学。近年来, 国内学者也日益意识到这一问题, 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研究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希望能够验证并汲取国外理论。何自然提出教师在课堂上以一定的方式教授学生跨文化语用知识。洪刚则强调要提高语用能力必须教授语用知识。至此, 语用能力的概念外延已包括:施为能力、推理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话语分析能力。具体来讲, 语用能力指有效使用语言以实现某种目的的能力和理解在具体情景中如何使用语言的能力。它是交际能力之重要组成部分, 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理解进而表达实现交际目的的能力。若是缺乏语用能力势必引起语用失误, 导致交际的失败。目前国内实证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以定量手段调查目标人群的语用能力。而研究者主要运用书面问卷的数据采集工具来了解目标人群的语用能力。这些工具大多以情景会话为语料背景, 判断正误、填空、多项选择等形式设计而成。
2 语用能力研究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而交际能力又由语用能力和语言性能力组成, 前者是指在特定交际环境下运用语言的能力, 包括语篇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 而后者指能运用抽象语言知识正确遣词造句的能力, 即常规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交际语言务必合适而且得体, 而语境则是衡量话语得体与否的唯一尺度, 偏离了语境便使得话语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语言能力较好并非意味着语用能力好, 不管交际者如何优美措辞, 如果不把影响交际的各个因素同时考虑进去, 同样不会实现成功交际。由此可见语用能力在整个交际环节中的重要, 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交际能力。
然而在实际外语教学中, 往往凸显了语言能力却并未足够重视实际在交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语用能力。但若要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两种能力得以并驾齐驱、同步发展。
3 独立学院语用能力现状调查
对语用能力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以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的还可谓凤毛麟角, 因此笔者选取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调查, 旨在了解目标学生目前的语用能力现状, 论证其成因, 并力求找到一些针对性措施, 来减少乃至避免目标学生的语用失误, 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另外, 试图弄清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关系, 语言水平较高是否必然意味着较高水平的语用能力。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新模式的独立学院, 已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 经笔者前期初步调查了解到, 独立学院在大学英语教学上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 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的大学英语也是其实用型教育的关键环节。既然语用能力是其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 那么经历了几个学期的大学英语的学习, 学生的语用能力现状如何, 是否能与其语言能力均衡平行发展, 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而强化学生语用能力又有何途径或者有效措施。
为解决以上问题, 笔者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三个班级中的105个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为了便于区分, 将这三个班级命名为一班, 二班, 三班, 其中一班是A班, A班的学生高考成绩比其他的两个班级略高, 因此, 我们可以假定一班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 二班和三班的学生相对A班来说高考成绩较低, 都被划分为B班。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作为研究工具。作者首先对三个班级从学生的语用意识和文化意识、语用失误的情况及其现有的语用能力等方面展开问卷调查, 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然后随机抽取六名教师和十二名学生进行访谈, 探索语用失误的成因。基于以上调查,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语用失误问题在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 形势不容乐观。二、较高语言能力并不一定意味着较高的语用能力。三、目标学生的语用失误的类型主要包括:词汇短语的误用、由于缺少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知识造成的语言负迁移、不符合相关语用原则等等。
4 教学启示及对策分析
经过以上调查笔者发现:虽然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有多年学英语的经历, 但其语用能力仍不容乐观, 语用失误率较高, 包括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另外, 文化意识薄弱。虽意识到文化知识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但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主动学习教材中提供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课后也极少通过其它途径了解英美文化及中西方文化差异。此外, 多数学生对英语语用规则、语用知识相当陌生, 教师也鲜有讲授。
针对这一被动局面的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逐步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进而实现成功交际:
首先应将语用知识渗透到语言知识的输入。现阶段, 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材提高英语能力。因此, 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需求, 在进行词汇、语篇等知识输入的同时渗透语用知识, 增强其对语用失误的敏感性, 使学生能了解相应语用规则。同时发掘目标语言和母语间的差异通过在语言实践中运用所学语用知识进而提高语用能力。
其次, 营造真实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语境, 比如课堂上, 教师进行全英授课, 潜移默化提高学生语用能力。课下多给学生推荐目标语言的书籍、影片, 来丰富学生头脑, 拓宽知识面, 帮助学生了解国外文化, 另外尽量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 通过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材料, 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如话剧表演、英语角等。
再次增加英美文化内容, 加强文化教学, 提高学生文化意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中西方在文化演绎和风俗习惯上, 以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传授西方文化的相关内容, 比如英语中禁忌话题及习俗化的语言形式乃至语言禁忌。
5 结束语
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实施。因此可以这样讲, 了解目标学生英语学习的语用能力现状从而挖掘出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各大高校及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们迫在眉睫必须考虑的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 我们将结合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我校人才培养定位优化我们的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使之有助于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从而提高其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同时相信本项研究将进一步提高本院的大学英语课程实际教学效果, 并为省内同类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及同行们的教学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跨文化交际的加强, 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过去几年中, 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 英语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技巧的重要性。因此,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不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基础。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新生事物的独立学院也在逐步适应这一趋势, 强调语言学习者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 更要具备必要的语用能力, 减少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现象, 从而实现成功交际。该文通过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现状的调查, 探讨语用失误的成因, 并进一步分析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能力,独立学院,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Dash P.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 definitional Anal-y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Teaching[J].Asian EFLJournal, 2004.
[2]Jaworski A.Pragmatic Failure in a Second Language:GreetingResponses in English by Polish Students[J].IRAL, 1994.
[3]Pohl G.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nd Implications forLanguage Teaching[J].SLLT, 2004.
【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10-08
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08-12
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11-30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论文09-05
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08-30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08-13
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问卷07-14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10-06
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