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24-06-16

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选8篇)

1.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一

・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索

・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索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本身 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 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成为学生素质能否全面提高的关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 为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 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 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 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 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综观许多优秀课的实例,无不说明了优化教学氛围的重要性。请看一位教师教学背诵古诗《草》的片断:

师:老师要求小朋友回家后把这首古诗《草》背给家里人听,他们一定会夸你能干。如果你回去背给奶奶 听,该怎么说?我来当奶奶,好吗?

生:奶奶,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草》,我背给您听,好吗?

师:(扮奶奶)我孙女儿真乖!草,干吗不写花要写草?

生:因为野草顽强,不怕风吹雨打大火烧,头年死了,第二年又会发芽生长。

师:噢,怪不得要写草。(生背)

师:什么叫“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

生: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意思是说每年冬天的时候好像枯死了,春天又会旺盛地长出来了。

师:噢,孙女儿真能干,这么小的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真高兴!(众笑)

课文背诵是语文的常规训练,形式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往往是带着被检查的心态,惴惴不安地接受训练 。这位教师将它作为模拟家庭生活中的.一件趣事来处理,气氛活跃,师生平等,学生毫无心理压力,在这样的 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灵活运用教法,激学生想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 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 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 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可化静为动。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学生 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积极参与,主动获知。二可变单为众。千课一法是造 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 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果都要学生查字典理解, 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教师可因词而异,有的可采用词素解词法,有的可用近义比较法,有的可用演示法,有的 可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等等。在具体阅读时,也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 ,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 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

[1][2]

2.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二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学生,主体作用,自主学习,实践

从新的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角色的要求。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效果也不显著。新的教学改革是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在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够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从卷面看,学生的成绩很高,但是实际上却扼杀了学生的相像力和求知欲。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课上放手,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想象的课堂。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对一个学科的喜欢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喜欢所教学科的教师。因此,我会特别注重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我尊重每一个学生,试着去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其次,我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可能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都会有让你称赞的地方。所以会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的优点,加以表扬。第三、在课堂上我会抓住每一个表扬激励学生的机会,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这样,不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以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才能真正的主动去学习。在教学中,我会利用生动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三年级下册教材中《一分钟能做什么》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我先是播放了一分钟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猫和老鼠》,然后假装播放软件出现问题,让学生在焦急的情况下等待一分钟,最后让学生交流,看动画片的时间长,还是等待的时间长。通过这样的情景实验式导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真正发挥

《品德与社会》课这门学科与主干学科不同。主干学科更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与准确性。《品德与社会》学科则更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分辨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我的课堂大多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老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课堂做的只是在关键处启发或者点播及最后的总结。这使得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既获得了知识,又学会了如何获得知识。

在讲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6课《隔海相望》一课的时候我就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布置下了这样的任务:(1)做个历史学家,介绍台湾的历史。(2)做个导游,介绍台湾的风景。(3)做个美食家,介绍台湾的饮食特色。(4)做个评论家,介绍台湾的文化名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查找资料,制作PPT。学生在课前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在查找过程中,对台湾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了解要比教师在课堂上填鸭式的讲解印象更加的深刻。课上,我又引导学生把握教材,充分阅读,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查找资料心得,及对资料内容的看法。最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小组在这一课中的收获。

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校外资源辅助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能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现,必须要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教师讲得再多,再精彩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解程度。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行为习惯。

在教授小学六年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第二单元“社会文明大家谈”的时候,我采用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要求学生有目的的对自己生活的学校、社区或进出的公共场所做了一次调查,找出身边的文明与不文明的现象。并分组撰写了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撰写报告,学生找出了一些文明行为,如公交车上给老人和孕妇让座位、主动排队上车、银行取款时站在一米线以外等。同时也列举了一些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扔纸屑;随意践踏绿地;说脏话;便后不冲厕等不文明现象。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大家分享,并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小事做起,慢慢使自己成为一个讲文明的人。

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目的。思想品德教育又源于生活,最后的教育成果又在生活中得以体现。所以一定要学生主动参与进课堂课堂效果才会好。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袁忠德.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感悟[J].中国农村教育,2007,(Z1).

3.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三

一、面向全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

在英语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必须为全体学生着想,都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使其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在课堂教学质量上做到“上不封顶,下必保底”。可改用分排、分行、分组等多种操练方式,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方式来显示相同的信息,或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不同的信息。

总之,在有组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参与作用。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当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全球化,使英语教学有了特殊的重要地位,我们英语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学生是英语学习主体的意识。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并对他们充满关心和期待,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会使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因而提高学习效益,教师的一切努力,只有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每位教师都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發展个性,使知识、能力、个性和目标统一起来,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材。

三、教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牛津版英语教材,为师生创设了大量的生活化情境,如见面问候、互相介绍、电话联系、表示感谢、节日祝贺、朋友邀约等。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特定的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扮演当事人,进行“现场表演”,要求学生不仅会说,而且会演,把课堂变成教会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将英语真正地付诸实践,活跃学习气氛,在寓教于乐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此外,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不仅要给优秀生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而且要兼顾到那些天生胆怯或因怕发音不准而不敢大声发言的学生,鼓励他们走上讲台,扮演角色,与其他学生进行外语对话,然后在给予他们指正的同时,还及时表扬其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都共同进步。

牛津版英语教材中单词量大、阅读量大,如果对于每一章节都要专设场景进行“现场表演”的话,那么,从课程的安排上就不能按期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即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比如,可以在刚开课时,给同学们放一些优美的英文歌曲,并让学生跟唱,然后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单词和语句,包括语法,进行限时讨论,然后,指导学生结伴对话,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老师及时检查新课程自学情况,把握学生课堂学习进度,确保自学进程,掌控学习节奏,并及时“补遗拾漏”,突出重点,在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的同时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注重优化课堂结构,促使学生获得最佳效益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学生为主体的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尤其是英语的课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指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才会让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

1. 知识趣味化

辩论是唇枪舌剑的“战斗”,是思想与思想的撞击,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它能使英语知识趣味化,寓教于乐。如Fire(SEFC Book 1B)一课,我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辩题是:Fire is our friend;反方辩题是:Fire is our enemy.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我记得一位反方同学站起来说:"Yes,I agree that fire is our dear friend."正方同学热烈鼓掌,反方同学惊讶万分,可稍作停顿后这位同学又说:"But we should not forget a hundred years ago, our friend burnt Yuanmingyuan in Beijing."话音刚落,教室里掌声雷动,课堂气氛达到了白热化。辩论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适宜在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中使用,适当的时候可提前将辩题告诉学生,让他们“有备而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活他们的思维,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2. 活动竞争化

学生的自尊来源于自我能力的认识和肯定,所以课堂上我就多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或以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游戏中加入竞争,或进行具有竞争意识的比赛(在男女生中各选出2—3名程度相当的学生进行比赛)等,效果较好。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学本族语如此,学习英语更是如此。但是如果做法得当,便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亚平.《英语课程标准》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Beebe, L. Risk-taking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 in Seliger and Long (eds.) 1983.

4.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四

南召县四棵树乡中学 王帮权

新型的教学观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以生为本,重视合作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下总结。

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学生们坐在座位上毕恭毕敬,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流,且不能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 威,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在教与学的 关系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新时期的教学过程已经趋向于教学交往和对话的过程,平等性和民主性是必然前提,因为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教 学主体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进而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亲近一些,用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能说自己的心里 话、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老师。

二、更新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 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如教学《骄傲的孔雀》 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 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 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语文教 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三、要重视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只着眼于评价对象过去的表现,学生处于被评、被考、被管理的被动状态,考试也就成了主要的评价方式。如此的应试教育,造就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但有教 师评学生,更多的则是学生的自评、同学的互评及家长、社会的评价。“成长记录”就是一种较为提倡的评价方式,它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 资料,如关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最能反映学习进步的成果、学生的作品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同学的评价、家长的反应等等,将这些优 秀的案例装在一个档案袋,便形成了“成长记录袋”。它不像笔试测验,用分数定终生,让很多学生埋头于题海战术,不断地产生畏惧考试、厌倦学习的心理。评 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可“成长记录袋”的收集过程耗时费力,有的地方采取的“素质评价手册”相对来说很简单,但对 学习过程观察少,观察内容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我们在结合多种评价方式的同时,要构建起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成功的地方。

四、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后,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到教学中。比如,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以表演帮助体会课文中的情趣、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学习竞赛、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师生角色互换、以教师之 情激发学生之情、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或随手画上几笔,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良好手段。高中阶段,我们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学习兴 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 力,促进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这种方式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 责任。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以灵活的教法、新颖的学习方式关爱学生的成长,让 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作者:王帮权

通讯地址 河南省南召县四棵树乡第三初级中学

邮编 474669

5.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五

湖北省云梦县隔蒲中学教师     余国福

内容摘要: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在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写作指导,结果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因为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所以就不会主动参入到作文教学中来,因此老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策略,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尝试:先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再引导学生写日记,自由表达真实自我;然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发现生活的美;并注重从欣赏包容的角度来批改和讲评学生作文,还要让学生参入到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来,让他们成为作文批改和讲评的主人。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写作兴趣

导语

时至今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课程理念不断更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可是一直困惑着我们语文老师的问题是: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一问题曾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里,我恍然大悟,想起了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众所周知,它的意思是做任何事兴趣十分重要,没有兴趣将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学生写作也不例外,假如他们对写作没有半点儿兴趣,那么,老师付出了劳动,也不可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呢,机械重复花费了心血,也不可能多劳多得,苦尽甘来。这就好比让又饥又渴的叫花子去坐豪华轿车去戏院看戏一样,他饿着肚皮哪有心情去坐车去看戏,所以即使你把他生拉硬拽到戏院,他也心不在焉,因为那不是他目前所需要的所感兴趣的。因此人们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学生才可能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人。但是,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常常看到一些与之背道而驰的现象:老师们从对工作对学生负责的角度考虑,如果不指导,老师就不能称之为老师,而学生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怎么会写好作文呢?所以我们老师往往在学生对写作还没有兴趣的情况下就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进行作文指导,满以为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了,然而,事与愿违:因为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完全听不进你的作文指导,所以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对写作不仅没有兴趣,而且变本加厉--更加厌恶写作文了,就更不用说主动参入作文教学,也更不用说提高写作水平了;老师呢,因为没有学生的主动参入,所以愈是怕作文教学了,面对作文教学表现得力不从心,甚至是无可奈何、束手无策。这里,我又想起了那些优秀的作家们,他们有时为了完成自己的文学创作,毅然放弃城市优厚的生活环境,专门跑到那些艰苦的地方去体验生活,这说明了什么呢?毋庸置疑,这说明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他们对自己还未完成而即将完成的文学创作满怀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这些事实表明:在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老师最好不要盲目地强化作文指导,而要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策略,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正文

孔子尚且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因此,在这里我只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 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

这是培养兴趣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

既然已经明确了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那么,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包括作文目标、学期目标、写作意义。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源泉和动力。换句话说,学生明确了以上写作目标才有可能对写作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可能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这就好比举世闻名的航海家麦哲伦一样,当年在他准备带着他的船队出发之前,他肯定在心中早已拟定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于是才有了他那样伟大的壮举。所以首先要在学生心中确立写作目标,这个目标有三点:

(1)作文目标。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文目标即好作文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在心里确立一个“模式”,好依“葫芦”画瓢。要知道,对中学生光凭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是无济于事的,得来点实际的例子: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下优秀作家的作品,感受一下优秀作品的文学魅力,这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可望不可即;那么,就再让学生欣赏一下中学生自己身边的优秀作文,让他们感觉看得见摸得着。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谈谈这些作文好在哪里,小结一下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2)学期目标。如果把一学期的写作当做一次长跑,那么,在“写作长跑”前,就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规则,明确前进目标:每月评比日记和作文,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民主集中的原则,凡被多数学生公认的作文为班级优秀作文;每月优秀作文较多的学生就荣获当月“作文之最”或“小作家”的称号;然后累计每月的成绩,凡一学期优秀作文篇数最多的学生就荣获班级本学期“作文之最”或“小作家”的称号;并把评比结果及时公布在班级专栏里。有了这样一个适当的激励机制,学生会觉得通过努力完全能够达到,自然对于写作是跃跃欲试。

(3)写作意义。引导学生探究写好作文的好处,再小结:如果作文写好了,自己的语文成绩就相应提高了,学习其他课程就更有信心了;作文写好了,自身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当然也就提高了,那么,在生活中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也就相应增强了。这样,就为自己的人生奠定了走向成功的基石。既然如此,何不积极主动地参入到属于自我的写作实践中去呢?!

值得注意的是,评选班级优秀作文的“门槛”应该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也就是说开始最好不要设得太高,这样会把许多学生拒之门外,会打消他们的写作兴趣,会使他们不再积极主动参入写作,那么我们想把学生变成作文教学的主体这个愿望就难以实现。

(二) 从训练写日记入手,引导学生表达“真实自我”。

这是培养兴趣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

在学生初步明确了写作目标有了一点儿写作兴趣的情况下,趁热打铁,先引导学生练习写日记而不是写作文。

(1)比较。这里,我们先要区别一下“日记”和“作文”这两个不大相同的概念:在学生看来,作文,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惜“自欺欺人”,它带给学生的信息是作业的、限制的、必须的、生硬的、冰冷的、虚假的、无情趣的;恰恰相反,日记,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自由写作,它带给学生的信息却是自我的、自由的、内心的、温暖的、无限制的、真实的、有情趣的。这样一来,就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写作文的时候,由于学生是带着极不情愿的情绪写的,他每写一个字每写一句话都是艰难的、痛苦的、无可奈何的,他写出来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生硬的、虚假的、无趣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只不过是简单的机械的文字的排列与组合;而写日记呢,由于学生是感兴趣的、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随心所欲的,因此他每写一个字每写一句话都是兴奋的、愉快的,整个写作过程陶醉在情感的激荡和生命的宣泄之中。他这样写出来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带着他自己的体温和情感的,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生动活泼的,在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觉到他的真诚,触摸到他的心跳,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的思想,包含着他的情感。

(2)小结。经过了上面的比较,我们不言而喻:写日记的过程就成了学生表达自己心声的过程,不仅表达了学生自己真实的熟悉的和喜欢的内容,而且还表达了他们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样的写作过程又有谁不愿意参加呢?!自然,写日记就能使学生对写作兴趣盎然,能引导学生逐步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所以,我们要使学生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就应该从引导学生写他们自愿写的日记着手,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并把写日记这一特点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写作文就跟写日记一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三)  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

这是激发兴趣发挥主体作用的重点

实践证明,除了要引导学生练习写日记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去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入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作文教学和写作实践中的主人。这里,需要说明三点:

(1)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更不可能有好的创作。只要引导学生想一想他们所崇拜的那些优秀的作家们,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作家,为什么写出来的作品生动活泼,让人读了一见钟情、爱不释手,成为人们喜爱的宝贝,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吸取了许多好的写作素材。这正是他们常常主动去体验生活的真正原因,他们深深懂得:如果离开了生活,写出来的文章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趣的,写作就要被迫停止,创作就不能进行,而且作为作家的生命就要结束。这就好比鱼儿离开了水而不能生存一样。遗憾的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是好心办了许多坏事,总是在学生还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的情况下,就进行作文指导,这就像还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吃饱肚子却考虑着要他去穿漂亮的花衣一样。

(2)强调要写好作文,不仅要观察生活,而且关键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生活“美”的心灵。然而,学生往往认为观察不就是用眼睛看吗?其实不然,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都在用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观察着生活中的一切,可是,我们许多人就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总觉得没什么可写。而作家呢?他们好像也是用一双常人一样的眼睛在观察着生活中的一切,但是要知道他们不仅仅是用眼睛观察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观察中发现了生活的“美”,即用一颗善于发现生活美的`心灵发现了“家庭的温暖”、“人间的友爱”、“生活的真谛”、“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社会的本质”、“科学的精神”“大自然的奥秘”……,这就难怪作家们写出来的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了,如果他们也只是和常人一样用眼睛看了而不善于发现这些“美”,那么他们的作品也只能“来源于”生活而不能“高于”生活了。因此,生活中许多看起来极为平凡的小事,在作家的眼里却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他们的笔下都能写成一篇篇优秀的文章。这些恰恰表明学生如果也有了发现生活美的心灵,就能找到生活的美,如果找到了生活之美就能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和兴趣,就会使写作成为他们的迫切愿望和第一需求,这个时候,你要想他们停止积极主动参入写作都难了。

(3)要强调既然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就不要过多地片面地追求“创设情境”,如让学生集体看一场电影,观看一次实验,或参加一项活动,然后就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老师自认为这样做了,就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就能写出较好的文章来。其实呢,由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们每个人的思想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所持的观点和态度不同,写作的基础不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同,还有语言表达的方式也不同,结果,经老师这样一“创设情境”,就限制了学生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情感,约束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扼杀了学生主动参入写作的积极性,导致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 一律、一个模子造出来的,往往能有几个学生写出像样的东西就不错了。这就刚好违背了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各类人才的需求。所以,少创设一些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在生活的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或许他们会飞得更高。

(四)从“信任包容”角度看学生作文,让学生参入批改和讲评。

这是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挥主体作用的强化。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还要注重以信任之眼光以包容之爱心认真地批改和讲评学生已经写好的作文,并让学生参入到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来。

(1)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叫人痛心的是老师往往只注重作文指导,相反忽略了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学校也常常专门组织老师去听作文指导课,而很少听作文讲评课。试想:在学生未动笔写作之前,老师苦口婆心地进行作文指导,大多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因为他们没有亲自进行写作实践,所以他们肯定对你讲的没有兴趣,也不会认同,也不会接受,能够接受的寥寥无几,最多只有几个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可能理解了接受了,这样做的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广种薄收。更令人惋惜的是因为只注重了作文指导,就把批改当副业,其结果是:老师就会简单地用一些批改作文的“套话”给学生作文写尾批,不痛不痒,敷衍了事,完事大吉,或者干脆交给一些实习生代为批改,腾出自己的手脚去“精心”设计“作文指导”课了。这样,学生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文就被老师“处理”了,断送了“性命”,学生既不清楚自己的作文究竟好在哪里,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道今后的努力方向,当然也就丧失了进一步写好作文的信心和兴趣,自然更不利于学生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人;而老师呢,当然也既不知道学生作文好在哪里,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知道今后的作文教学如何改进。这样一来,作文不批改的结果是: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有提高,老师的作文教学也很难有起色,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看不到希望。再说,因为老师没有认真批改作文,所以形成恶性循环,作文讲评就更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老师往往在进行作文讲评的时候,只能笼统地、模棱两可地说几句“好、不错、还可以”诸如此类的话,蒙混过关,不能有的放矢,不能道出问题的实质,更无法做过细的耐心的辅导工作,作文教学就成为空中楼阁。相反,如果老师认真批改了再进行作文讲评效果就迥然不同了,这样的讲评针对性强,易于落到实处:学生由于经过了自己的写作实践和亲身体验,所以无论你讲评他的优点还是缺点,他都能产生共鸣产生认同感,都能欣然接受。这样的讲评是学生乐意接受的,能增强学生进一步改好写好作文的信心和欲望,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以为,这个作文教学实践过程就好比师生同行:如果老师总是跑在前面,把学生放在后面,这个时候就是有学生掉队了老师也不知道;相反,如果让学生走在前面,老师远远地跟在后面,这个时候要是有学生调皮了、掉队了,老师都历历在目,可以一阵吆喝,一一及时纠正。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跑在前面--事先写好作文,然后老师跟在后面--认真批改和讲评学生的作文。

(2)同时,还要用包容的胸怀和欣赏的眼光去批改和讲评学生的作文。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有时候,为了激励学生促进学生成为写作实践的主人,我也会把作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作文找出来,从中尽可能找出一些优点来,就像探求宝藏的人在沙滩里寻找金子一样,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写得好,我都会把它用红笔圈起来,然后再兴致勃勃地把他的作文拿到班上去,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慎重其事地满心欢喜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的作文优点用兴奋的语调宣读出来,像是宣读特大新闻一样。读的时候,完全沉浸在欣赏他的“艺术作品”的幸福之中。然后,也会利用下课的时间把他叫到办公室里,也用欣赏信任的眼光看着他,用包容的胸怀原谅他作文的不足,用诚恳的话语耐心地辅导他,鼓励他改正作文中一些他目前能接受能改好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不经意中发现他睁大了一双充满信任的眼睛看着我,不住地使劲地点头。此后,我又惊喜地发现他的写作兴趣大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学习成绩慢慢提高了,和我的距离也拉近了。

(3) 还要更新观念,让学生当作文批改讲评的主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曾尝试了以下做法:一种做法--经过几次“学生写,老师改”后,有时让学生当一回批改作文的主人“小老师”。具体做法是,先交换作文,让学生认真阅读手中的作文,再根据原来总结出来的好作文应具备的条件来批改;改完后,再进行第二次交换阅读批改,如此循环,并每次改完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便于老师查阅学生批改作文的情况;三十分钟后,所有学生停止批改,把手中的作文本归还给学生本人,再让每个学生向别的学生推荐他自己在刚才的批改过程中所遇到的好作文,互相传阅,互相学习。可能因为学生的能力不同,看的作文篇数也不同,改的质量也不同,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互批互改过程中,学生参入批改的热情高、兴趣浓、效果好,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另一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把我自己已经批改好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看看他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再让学生看看别人的作文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阅读和讨论本组里最好的作文,看看这篇作文好在哪里,总结出个一二三来;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向全班推荐本小组的最佳作文,一要读出这篇作文写得好的句段,二要归纳出它的几个优点来。并把这一做法与全面讲的“写作长跑规则”结合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参入讲评的积极性高人数多效果好,学生能在一节课内欣赏到较多的学生作文,而且进一步明确了一篇好的作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学生真正成为了作文讲评的主体。

所有这些事实表明:用欣赏眼光去批改和讲评学生作文的同时,还要有包容之心--决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作文,一味地去评头论足、求全责备,把学生批驳得体无完肤。这样会把学生对写作已有的一点儿兴趣弄得荡然无存,这样学生就再也不会主动参入到作文教学中来了。另外,取消作文批改讲评“一言堂”,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参入到批改和讲评中来,刻不容缓,它也是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结论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老师不能把以上几点分割孤立开来,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持之以恒地运用,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才有可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真正“活”起来,才有可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效果即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才有可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早日迈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看文献:

1、毛新梅《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效率的另一种思考》。[DB/OL] C:Documents and Settingswangxiong桌面教师园地 河北远程教育网.mht

2、郑承祚《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扬州教育学院报,3   月第1期.

3、赵淑芳《浅谈中学作文教学》[DB//OL] ./赵淑芳%20浅谈中学作文 教学_网易新闻中心_files/r(4).htm

4、张振芬《作文教学中应实施创新教育》[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

5、吴燕《作文“变法”[A]: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

6、管建刚《我的另类作文教学观》

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作文教学专题讲座11月06日

www.yuwen168.com/Web168/ZKZWFD/zwfdstly//10/09/22115813394.html

云梦县隔蒲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余国福

2010.12.30.

6.数学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六

数学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新《标准》,改革旧教材”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位教师,我也在最近粗略的看了新《数学课程标准》。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本人有以下几点粗浅建议:一、发疑才能有悟,把提问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在许多教师眼里,学生不断的提问是其“顺利”教学的绊脚石,严重“阻碍”了学生获得知识。“教师提一个问,学生答一个题”才是正常的,“师不提而生自问”是无法接受的。让平静的教学局面起了**其实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体现,也正是教师所求之不得的现象。爱因斯坦曾讲过一段精辟的话: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都知道一切伟大的发明创造源于人类的提问与假设,可能孩子的提问是天真的、荒谬的,但即便如此,教师也应加以引导和保护,绝对不可以给与否定,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教学中,有一类学生是教师既爱又怕的,那就是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怕,怕他们在上课时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爱,则是喜欢他们这种爱“钻牛角尖”的个性。说也奇怪,每到课堂中出现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劲头就来了,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各抒己见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通分”一课,讲到为了计算简便,通常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时,一位学生却提出这样不简便,他说:“每次通分都要再求一次最小公倍数多麻烦,我有更简便的方法:用原来几个分母的积作为公分母,不是既快又方便吗?”说到这里,其他学生也讨论开了。这时我们及时引导他们讨论两种方法的利和弊,整节课气氛浓烈,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常常利用课余问师长,查资料。对此,我们深深感到学生“钻牛角尖”是一种勤奋好学的表现。所以我们在平时课堂中非常注重民主,总是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质疑,允许不同意见在课堂上讨论。虽然有时侯学生的提问有点幼稚,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但是科学上的创新和发明,往往是从异想天开地“钻牛角尖”开始的。明代教育家李贽指出:“发疑才能有悟。”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也说过:“天才的特征是:不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凡人所造的轨道上”,这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满足前人现成的结论,敢于质疑,勇于幻想,这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一种璀璨闪亮的智慧“火花”。因此,教师把提问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解决,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都是大有好处的。二、善待童真,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入学的新生好像是一个个呈不规则状的、棱角分明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而到毕业时,却快成了磨光棱角的、整齐划一的椭圆型。学校不是军营,培养的不是只懂服从的军人,而是要培养有个性、富有想象力的人才。想象力也许是一种本能。教育主要是本能的培养,而不是压抑。对个性的造就来说,教育的秘诀就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益与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数学教学需要学生想象,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曾经在教育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小学生这样解答“鸡兔同笼”问题,他说:我的鸡和兔都是我培训过的,能听懂我们的命令。我向它们发命令:“鸡不动,兔子起立。”这时,兔子只有两只脚在地上和鸡一样,现在我可以把所有的兔子看成鸡……到此,这位学生的思路已非常明了。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啊!在这充满童真的言行中,迸发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展示了他们大胆的想象和新异的思维。罗素说过:“真实是重要的,想象也是重要的,但想象在个人历史中开发得更早一些,就像人类历史的开发一样。”学生幼小的心灵可以让想象的翅膀继续放飞,也可以从此平庸的如一潭死水。当孩子们已经学会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时,我们的老师却仍在为孩子不钻自己已经设定的“圈套”而烦恼。老师啊,请留住孩子童真的笑脸,还给学生想象的天地,给他们一把创新的钥匙吧!三、摘去“有色镜”,尊重学生的差异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学识水平的提高,却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许多教师过于自信,总是以严师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习惯于灌输、说教,用规定和命令来使学生服从,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胆怯、从众、推卸责任等等影响个性发展的负面性格。刚走上讲台的我也喜欢以严师的面目面对学生,有时也常会用“有色镜”去审视一些学生。在上完《真分数和假分数》这部分知识后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 “小军3分走182米,小宋4分走245米,小王5分走306米。谁走的最快?谁走的最慢?”学生基本上都是先求每个人的速度(分数表示),然后比较速度得出谁快,谁慢。但是,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解的:[3,4,5]=60,小军:60÷3=20,182×20=3640米 小宋:60÷4=15,245×15=3675米小王:60÷5=12,306×12=3672米 3675>3672>3640 答:小宋最快,小军最慢。当时,我一看解法与所学的知识毫无关系,毫不思索给他打上了错号,看了看名字是个有困难的学生。就在要合上作业本的一刻,我的脑子里一闪――有名堂,细细一看这种解法完全可以,他先统一了三人走的时间,算出相同时间走的路程,然后进行比较,思路新颖,很有自己的想法。当天那节课,我就组织学生讨论这一解法,并鼓励了那位学生。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用“有色镜”看人。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由此可见,教学是要求教师去迎合学生,而不是学生来取悦,迎合教师。四、以开放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的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开放题会给课堂带来生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在课前安排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比吗?让学生将拳头翻滚一周的长度和脚底长度比?身高与两臂平伸的长度比?脚底长度与身高比?并引导学生想想在生活中的用处……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开放题,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探索新知识。“一题多解”是设计开放题的一种典型代表,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很有作用的。但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不是来展示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需要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而是要寻找一种最佳、最近的途径,也就是说,掌握“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一题一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求认识问题的正确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要害,这是培养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所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解决多个相同数相加时,乘法的应用就是一个捷径,假如这时仍有学生用机械的加法来做,你会怎么想呢?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更要善于帮助他们总结归纳问题,使其认知水平有所提高。由此反映出新旧教学认识和观念的差异,是重形式还是重实质,是看过程还是看目的,是侧重知识的机械记忆,还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教师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特思维,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以新《标准》为指针,处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推向新高潮。

7.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七

一、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学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是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也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 又相对枯燥无味, 与学生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和生动活泼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好奇心, 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中, 使他们跃跃欲试。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作如下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 (1) 有4个苹果, 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 (2) 有2个苹果, 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 (3) 有1个苹果, 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这时许多学生都被难住了, 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 问他表示什么意思, 回答说, 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 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 一种新的数 (分数) 的学习, 成为学生自身的欲望, 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对学习“乐”还来不及, 何愁主体地位不保, 主体作用不发挥呢?

二、注重学法指导, 使学生会学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 是小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为此, 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并能选择和运有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1) 会读。要求学生沿着教材所揭示的知识发生、发展顺序, 循“序”而读, 探索每一步骤的算理依据, 抓住提示性文字, 重点精读, 斟词酌句, 做到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边读边记。

(2) 会听。“听”是一个人吸收信息、丰富感性知识的重要渠道。会听, 听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要教会学生“四听”:即“听”要专心, “听”要有重点, “听”要有思路, “听”要发现问题。

(3)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 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鲜明准确、能唤起学生兴趣的观察材料,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或思路观察, 边观察边思考, 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观察结果。

(4) 会思。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足以说明思考在学习知识, 发展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学习数学, 学生善思则学得活, 效率高, 不善思则学得死, 效果差。因此, 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 让学生有机会动脑去思考问题。

(5) 会作。即动手操作。操作前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要求和程序;操作中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操作后要引导学生利用表象、运用语言再现操作过程和结果。

三、鼓励质疑问题, 使学生善学

古人云:“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 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 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鼓励质疑、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 首先要注重情感投入。教师不以权威者形象自尊, 而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等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 一起探索、研究, 以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 造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其次要教给质疑方法。比如:在概念形成时, 让学生思考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 里面的字增加或删改了行不行等;在计算时,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算, 有没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 某步骤省去可不可以等;在解应用题时, 思考列式的依据, 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哪一种解法更合理等。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去钻“牛角尖”, 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 不要怕“多而杂”, 最后可以通过老师启发点拨, 把“多而杂”变成“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 学生就能有所发展, 逐步学会质疑。值得注意的是, 质疑是手段, 释疑才是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不要急于回答, 更不能轻易否定。有的可发动学生相互解

应近年来, 由于现代小学教学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引进了代数、几何的初步知识, 融进了用求的提高有关集合的, 现代数学思想必然要求教学方, 法改革教材的改, 变才能, 适应新教学要尝采用一种新的教学要求。于是的教学, 方法——尝试教学法我在近几年的教学过。在教程中, 试一学过程中、什么叫尝加以完善, 试教学法使教学效果良好。

教上课时, 先让学生尝试做教师设计好的练习题, 在尝试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学引讲导解学。生讨论, 在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再进行

这种先让学生尝试的方法, 在二十世纪

法初, 国外的教育心理学家就提出了, 他们称之为“尝试错误学习”, 认为学生可以在没有模仿◇进菊之后官声的情, 会逐况下, 步纠正错误自己去尝试, 从中学习, 学会知识和技能在犯了许多错误。行学习而在教”中的盲目性师的指导下尝。试, 可以减少“尝试错误数1二、、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尝试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论思想学与中养传由学统单生教纯独学传立论授获思知取想识和的, 运根变用本为知区在识别传的, 播能在知力于识, 教的发学同展过时程能培教思力, 开发创造力想的要求, 改变, 了传统的“教师讲尝试教学法适应现, 学生听代教学论”学一起来的注入。运用尝式教法。试学法把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

分体现了三个为主: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

以学生为主:尝试法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

行尝试学习, 就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当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 他们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 而主动去阅读课本和听教师的讲解, 使学习变成了自身的需要。

以自学为主:尝试法是一种积极的自辅导法。因为它以尝试题引路, 使学生自觉去自学课本, 学会解答尝试题。又使学生能检验自己的结果。

以练习为主:尝试法把练习放在主要地位, 它以尝试为线索, 形成一个多层次不断尝试的练习设计, 在不断尝试中, 一步比一步有所提高。

2、促进学生认识结构和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

尝试法充分体现了学生认识结构的特点:提出问题→学生尝试→教师指导→学生再尝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反映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

3、合理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尝试法是从整体的观点出发, 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教法指导, 研究教学方法的最优组合。尝试教学法中, 既有教师讲解, 学生阅读;也有师

疑, 有的可引导学生自己解疑, 充分创设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样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参与而就会更广。

四、强化个体活动, 使学生能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其认知的过程、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等都不能越俎代疱。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 才能落实。因此,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体作用, 必须强化学生的个体活动, 扩大个体活动的参与面。首先要注重过程教学。一是精心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二是精心设计知识的运用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阶梯式、多层次、生谈话, 学生练习;有时还有演示教具、做实验, 把几种基本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因此, 尝试教学法是综合性教学的一种。

4、充分发挥四个作用。

尝试教学法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科书的示范作用以及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较好地发挥出来。

三、尝试教学法的教学环节

尝试教学法分五步进行, 也可以叫“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上课之初, 先出示尝试题, 即提出问题。出示的尝试练习题与课本中的例题相仿 (同类型结构) 便于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课本去解决尝试题。

例如:课本例题一个商店运进4箱水瓶, 每箱12个, 每个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尝试题:文具店有20盒乒乓球, 每盒6个, 每个卖2角, 一共可以卖多少钱?

我在宣布尝试题之前, 就向学生明确指出, 这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 要求是什么。尝试题出示后,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提出启发性问题, “老师还没有教, 谁能动脑筋, 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一番, 这时, 只有少数学生会做, 其余则不会做, 此时就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学生自学课本。出示尝试题后, 学生产生了好奇心, 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就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同时, 还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作指导, 由于尝试题与课本问题相仿, 学生经过一定的训练能看懂的, 通过看例题举一反三, 学会尝试题的解答方法, 这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的方法, 目标明确, 要求具体, 效果好。通过自学课本例题, 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 都跃跃欲试。这时就马上转入第三步。

第三步:尝试练习, 既然学生已产生做尝试题的强烈愿望。我就让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同时在草稿上练习。巡回观察, 及时了解学习尝试练习的情况, 学生练习时, 也可以继续看书上的例题, 边看边做。尝试练习结束后, 转入第四步。

第四步:学生讨论。尝试练习后, 只有一部分学生做对了, 根据三类学生板演的情况, 引导学生评讲讨论, 板演学生可以讲讲那样算的道理。不同的看法也可以争论。在评讲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已在讲了算理, 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学生在尝试算, 尝试讲以后, 就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 讲得对不对。这时, 听教师讲已顾为他们强烈愿望, 就可以转入第五步。

第五步:教师讲解。学生会做题目, 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 还必须懂得处理, 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有的同学会做尝试题, 可能是依样画葫芦。因此, 在学生尝试练习后, 我就进行系统的讲解, 这时就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 教材重点, 关键的地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培养技能, 发展智力。

这五步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环套一环, 便并不是一堂教学课的全过程。所以, 每种教学方法, 只要遵循教学规律, 还可以与其它教学方法配合教学。既使学生获得知识, 又培养能力, 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素质。

多形式、有弹性的练习, 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过程中。其次要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差异出发,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 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能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或个别人代替;更不能由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有效参与, 可以采用分层教学, 做到制订目标因人而异, 不求“齐步走”, 设计练习、布置作业因人而异, 不搞“一刀切”;评价学生因人而异, 不用“一把尺”。尽量为各个层面的学生辅设好展示自我的舞台, 力争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

8.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八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会影响和制约人的品德、人格、行为和其他思想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做法: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明确学习目的、自觉地参加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动性。第二,注重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其可以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有选择地加以吸收、改造和加工,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内化为自身财富并用于实践。第三,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培养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

魏书生老师也曾说过,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容易打胜仗。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例如让学生预习新课、自由阅读、合作讨论等。学生主体意识强了,学习就主动,学习能力就强,成绩就会越来越好;学习成绩好了,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就更主动。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二、改变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

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展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填鸭式”的方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其主体性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所以,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使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课堂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平台。语文教师应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或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语文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参与并能有效参与学习过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师要选择好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情况适时调整。“现在着眼的是一种教学方法体系或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2]所以语文教师要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之上的。”[3]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要不断改进教法,同时要更注意指导学生改进学法,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总之,语文教师要注意改变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表达和分享创新性见解的平台,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使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构建和谐平等的、新的师生关系

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不敢发言,这种类似“主仆关系”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4]“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5]所以,发挥学生主体性需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语文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生成创造者,从信息传递者转变为对话交流者,从独断专制者转变为合作促进者;要把自己也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善待学习有困难的“学困生”,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交流,使其主体性能得到发挥。

语文教师还要注意评价学生的语言和神情,多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当学生的表述不准确时,尽量不要用否定词去评价,可以用鼓励性、赏识性的语言,如“要是能表述得再完整一些就更好了”。学生答错了,语文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应为学生提供线索,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引导其思考出正确答案,要避免尴尬,给予学生信心。评价时,教师应尊重学生,不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都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提出不同观点的学生。如果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互相欣赏、互相倾听、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那么就能使学生不断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能激励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在语文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四、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4]教师能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也能压制学生的主体性。要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语文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爱学生,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要尊重“学困生”,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二)教师要理解、信任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水平、心理发展情况甚至家庭情况,理解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语文教师应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想,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吸纳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并善于把这些新理念、新知识、新信息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四)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同时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纳入到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其主体性。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个性化教育,强调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要求的,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优秀人才。

注释:

[1]曾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对学生主体参与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8).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54.

[3]张俊友.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J].晋中师专学报,1997,(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

[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6.

上一篇:外贸销售的求职自我评价下一篇:如何领导团队激发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