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放管服”改革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5-01-05

推动“放管服”改革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共2篇)

1.推动“放管服”改革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篇一

公务员面试热点:治理“挂证”乱象 推动“放管服”改革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热点链接】

针对一些拥有注册建筑师、执业药师等资格的人将职业资格证“出租”出去牟利的现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人社部将治理“挂证”乱象作为推动“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督促有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热点预测】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治理“挂证”乱象作为推动“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督促有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解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这项决策有利于解决当前的挂证乱象,值得肯定。

近年来,“挂证”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拥有某些行业资质证书的人,把证件挂靠在企业名下,只出证不出工,但还能领取不菲的报酬。还有些单位把“挂证”当成了经营主业,将非法的“挂证”行为公司化运营。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行业管理秩序,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更给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甚至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隐患。有关部门逐步加大清理打击“挂证”行为的力度,“挂证”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还没有被根治。

“挂证”现象之所以如此难治理主要还是“挂证”背后的双向需求,一方面从挂证人的角度来说,挂证可轻松带来可观的收入,一年可获几万元的利益;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一定数量的持证人员既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硬性要求,也能体现公司的实力,同时“挂证”现象也为企业节省了成本。此外,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监管难度大,对于人证分离现象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治理“挂证”乱象的决策体现政府治理“挂证”乱象的决心,从而有效维护行业秩序和市场公平,此举应予以有效落实。首先,治理挂证问题应放管结合。对“挂证”问题较为严重的领域,进行调研论证,将那些可有可无的资格证书要求加以取消,做好“放”。而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设定相应的资质要求有其合理性,应加大“管”的力度。

其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违法成本。行业主管部门应集中查处一批、曝光一批,“挂证”严重的要对当事人、当事企业、违规中介、主管部门追责,让“挂证”行为付出代价,形成震慑。最后,强化监管。监管部门要对获得资质认证的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机制,确保人证相符。同时也要强化信息公开,鼓励行业和社会有奖监督举报。对监管部门和责任人的监督不力的现象,实行责任追究倒查机制,从根本上治理挂证乱象。

公务员面试热点: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热点回顾:

近日,河南濮阳一小学发生踩踏事故,一个幼小生命戛然而止、20多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让社会关注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校园安全。根据当地公告,事发原因是课间时间较短,学生集中去厕所,拥堵导致踩踏。考点预测:

近日,校园安全隐患重重;校园拥挤踩踏悲剧频发。对此,你怎么看? 考点解析:

此题为典型的综合分析,在社会上广泛引起议论的热点。只有让城乡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让孩子们享有教育的权利,沐浴安全的阳

光。踩踏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人群失序有关。造成秩序失常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引起河南濮阳学生人群失序的原因,竟是集体上厕所的争分夺秒。这背后,是短短十分钟的考前间歇、逼仄狭窄的楼梯设计、不合理的厕所布局。据记者现场观察,全校1700多人共用四间厕所,其中女厕坑位只有24个。中公参考答案:

教化之本,出于学校。这显然不是校园安全警钟的第一声长鸣,却依然让人们的心震颤不已。有研究报告显示,校园已成为少年儿童、青年学生最为安全的生活场所;但与此同时,另一份调查却表明,学校也正成为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这样的矛盾是因为,安全事故概率虽低,但对于当事人和家庭而言,每一起事故都是100%。近些年来,从食物中毒到校舍倒塌,从校车车祸到校园欺凌,校园安全事故多次演变成社会公共事件,所积聚的焦虑亟待通过加强校园安全建设来有效纾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然。在生产领域有一个海恩法则,是说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对校园安全而言同样如此。其实,无论是厕所还是校园的旮旯角落,不管是课堂还是课下对学生的每一句叮嘱,只有时刻控制好校园内外关系师生的每一个变量,才能解好校园安全这道难题。这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切实的检查督导,更需要教学领域所有参与者不只停留在口头的自觉与重视。往深层看,此次事故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校园安全问题,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教育资源分配课题。据悉,事发学校共有学生1704人、23个班级,这明显违反了教育部有关“城市完全小学最大规模是30班、1350人,班级平均规模不应超过45人”的规定。这样的“超载”,在很多地方都存在。

教育资源的现实布局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反映出当前不少地方教育实践的尴尬。教育部早就明确指出,“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大城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数量倍增,配套学校和教育设施未能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基础教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优质教育资源产生“马太效应”而聚拢大量学生,另一方面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既留下了教育的难题,也埋下了安全的隐患。这说明,只有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让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合理,才能让孩子们既享有教育的权利,也沐浴安全的阳光。

总书记强调,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保证校园里的一方净土,让设施齐备的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保护层,是实现这一心愿必不可少的“安全控件”。

2.推动“放管服”改革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篇二

来自黑龙江中公考研

“阿姨,来检查我们寝室吧!”临近毕业,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四毕业生的寝室走廊经常传来学生自请检查的声音。其实楼长阿姨知道,这些寝室都不用检查,同学们早已打扫的干干净净,因为在他们眼中,商大是家,离开时更要珍惜。毕业生用文明离校作别母校,已经成为了哈商大的新常态。而这,正是持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结出的硕果。

多年来,哈尔滨商业大学一直坚持“关爱型校园”建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办有责任感有质量有温度的大学。学校将“关爱教育”理念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原本“生硬”、“强制”的毕业离校管理,转为温暖的“离家”情感关怀,让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延伸到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毕业典礼上,哈商大近4000名学生共同高呼“我爱你中国!”“我爱你商大!”,哈商大师生浓浓的爱校情、爱国情久久回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品格;“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承担;“兴商富民、福泽万邦”的情怀;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从学生走入校门到走向社会,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浸润着每一个商大人。

为确保毕业生安全顺利离校,学校提前部署、全面落实,适时推出关爱系列服务。哈尔滨商业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饮食中心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6438名毕业生包制了6438份“上车饺子”,希望学生能前程顺利。饮食中心的工作人员说,“上车饺子”是中国人出门的习俗,饺子皮中央放置饺子馅,象征着“回”字,将“回”字包起来,既是对毕业生平安的祝愿,也是期盼毕业生能常回家看看。学生们吃着饱含母校深情的饺子纷纷表示,他们要将学校的美味留在舌尖,将母校深情记在心间。

在毕业生集中离校的日子,连续4年的“爱心送站”活动又一次如约而至。学校、教师及社会志愿者车辆纷纷聚集在学校送站点,为准备离校的毕业生提供送站服务,让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再次感受到母校浓浓的情和真挚的爱。坐在送站车上,毕业生们无限感慨,四年前学校用校车将他们接来,今天又坐上校车奔赴祖国各地,未来他们将用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体现自身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上一篇:幼儿民间游戏--占四角下一篇:分析建筑行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