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024-07-22

教学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15篇)

1.教学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篇一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吉科联小 吴振娟 2013.10 内容摘要: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因此在小学生的教育中,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的心底播种感恩的种子,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育不只是思想品德老师的工作,同时也是其它学科老师的工作。因此只有将感恩教育同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本文从教师潜移默化;挖掘教材感恩因素;运用媒体教学和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

【关键词】:小学英语,渗透,感恩教育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接受感恩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呢?

一、教师潜移默化,发挥示范作用。

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渠道和民主平等、友善、活泼的教学气氛。课堂用语讲究文明礼貌,在叫学生回答时或坐下时,常用”Please“;请学生帮忙时”Excuse me“;学生帮了你或回答问题时,不忘对他说”Thank you“;叫错了学生名字,说声”Sorry“等。教师这种彬彬有礼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对培养学生感恩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就会在学习生活中时时对辛勤教育自己的老师和热心帮助了自己的同学说”Thank you“;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对辛勤抚育自己的父母和社会上帮助自己的好心人说” Thank you“。

二、挖掘教材感恩因素,做到智育感恩教育相兼

1、在单词学习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将单词分类,利用同一类的单词对学生渗透感恩意识非常容易而且效果还非常好。在教家庭成员的单词如:grandpa,grandma,father,mother等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家人的照片,先让全班说说父母平常多爱我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激发孩子们对家庭的爱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再让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家人:This is my grandpa.I love my grandpa!This is my …。又如在学习doctor, teacher, nurse, farmer, driver, cleaner等有关职业类单词的时候,我让学生学完单词后观看每种职业人在工作时候的情景图片,doctor和nurse在医院里帮助病人恢复健康,teacher辛勤教育我们成长,我们吃的大米,蔬菜,水果都在来自farmer们用汗水换来的,正是有了 cleaner的辛苦工作,我们的环境才能保持的那么干净…。各种职业的人们都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做出很大的贡献,我们对于这些人是应该心怀感激之情的。还比如学习了friend这个单词后告诉学生一定要和同学们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同时时时刻刻要对帮助我们的同学们说”Thank you!“。除了这些单词以外,在我们的课本里面还有很多单词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素材,作为教师要懂得如何加以利用。

2、在各类节日中渗透感恩教育

各类节日凝结着浓厚的社会情感,承载着宝贵的思想精华,集中体现勤劳勇敢、尊老爱幼、团结合作、保护环境等教育要素。在英语教育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英语教材中节日资源,挖掘英语教材中节日活动的教育价值是我们向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一片重要天地。要在教材中的各种节日里渗透感恩教育,老师可以模拟一些节日活动,在活动中提出感恩主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感恩教育的洗礼。教材里最能培养学生的节日就是——感恩节,在节日来临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了解感恩节,然后模拟活动让学生用”Thank my…。Thank the …。"等句子来向家人、朋友、社会和大自然感恩。老师也可在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让学生对老师和父母说声Thank you!I like/love you等句子。这样既能表达学生对老师和父母的感谢之情,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胆量。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为老师和父母制作英语感谢和祝福贺卡,通过制作贺卡,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父母之间的亲情。

三、运用媒体教学,净化心灵。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同时必须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但是感恩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师在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渗透感恩教育真可谓是声情并茂,事半功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多媒体技术教学,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活动时应多以好人、好事、感恩情怀和道德情操等素材,通过一系列这样的素材来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知道如何感恩,学会感恩。

四、开展课外活动,学习感恩。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一个有效延伸,它也是学生学习感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利用课外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通过举办手抄报、剪贴报、看图写话比赛、看图说话比赛、情景对话比赛等一系列英语学科比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设计出感恩主题,让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的同时通过感恩主题的渗透让学生在这些感恩主题中学习感恩,学会感恩。

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学好英语知识,养成优良的感恩道德品质,实现育人的宗旨.虽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但是只要教师在行动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利用好英语教材中潜在的感恩元素,充分开发英语课程资源,选择恰当的渗透点并辅之于有效的教学法,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2.教学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篇二

可是,当前社会人们道德却出现了一些畸形或缺失,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受宠而又孤独。他们衣食无忧,缺乏忧患意识;交往的狭窄,使他们显现出一种不健康自我与自闭;父母望子成龙的严厉管束,使他们脆弱而逆反;不良的文化侵袭,使他们好奇而迷失;少数学生面对良好的学习环境、优越的学习条件,面对父母的辛苦养育和教师的辛勤培育,不仅不能做出感恩之举,反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因父母不能满足其某些要求、教师对其略微严格就产生仇视父母或教师的心理。作为授业解惑的教师,育人树人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感到责任之重大,心情之焦急。因此,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尤为必要。

语文是百科之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蕴涵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因此,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其独到的优势。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捕捉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所设计,而且从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到写作,从现代文到文言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懂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如《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告诉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现实中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祖国是每一个人的家,没有祖国的繁荣强大,便没有每个人的一切。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因国家沦亡,即将失去自由,失去读书的机会,他对祖国、对自由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留恋与向往,“祖国”二字在他心中的位置何等重要。教师可通过赞美描写中国文化、建筑艺术和大好河山的篇章,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努力学习,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这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从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教材中都有歌颂赞美母爱、尊敬师长的课文。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我的老师》,充满了对恩师的怀念和高尚人格的赞美之情;朱德的《我的母亲》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母亲的敬仰;朱自清的《背影》充满了对父亲的深沉的爱。教师要抓住这些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知恩图报。

二、在探究学习实践中深化感恩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载体,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有所感悟、体验,学生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识。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气候变化,搜集农业谚语,然后写观察记录、编辑小报等,从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能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

三、在作文教学中升华感恩教育

作文是学生思维的创造,是知识的整合与运用,是情感的升华,是认识的提高过程。因此,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再结合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命题,将会使感恩意识在作文中得到升华。如结合“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国庆节”等,启迪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和学习体验,表达对祖国、对师长、对亲人的热爱之情,使感恩教育得到升华。

3.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渗透感恩教育 篇三

关键词:孝敬父母;感恩师长;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充分说明,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综观当今社会,与之俱来的就是很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改变了。流传几千年的“知恩图报”的美德也却日渐被淡忘。比如,溺爱孩子,不孝敬父母,嫌弃父母的卑微或辜负老师的良苦用心,金钱主义,对大自然冷漠等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忘恩负义,只懂得受恩,不懂得感恩,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献的社会现象很令人揪心。如此看来,感恩教育是一种任重而道远的事,也是当今学校德育的一项新课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学校经常开展道德讲堂和相关的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也都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但是我作为一名音乐老师,也应该利用音乐独特学科特点(它可以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感得以升华,也是一门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尽量发挥音乐特有的功能,充分挖掘音乐中的思想因素,渗透感恩教育,寓教于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

在学习“感恩父母”这一课题时,我寻找了一些关于歌颂父母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并介绍音乐作品的背景及所表达的内容,挖掘一切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在学习这一课题前,我让学生读读《弟子规》里面的几段感恩父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催人泪下的氛围,从而导入课题。接下来学习了一首《母亲的故事》,这是一首比较圣洁、深情、曲调缓慢的歌曲,里面有一句歌词“母亲用生命给了我生命”感人至深,整首歌曲教化世人要对母亲为我们的所做而感动。先让学生听赏这首歌曲,再让学生来讲讲自己母亲的故事以及对父母亲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这首歌曲,让他们小声地跟唱,随着“母亲衰老日,是我花开时,妈妈是儿女的心上碑,天地永相知”的歌声,他们陷入沉思的状态,接着进行热烈的讨论,有的说要立志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说出感恩父母的做法,有的顿时对父母产生无比热爱之情,有的却在忏悔自己伤了父母之心等等。短短的一堂课,虽说内容并不丰富,形式也不多样,但是能听到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也能感觉到学生对父母的恩情,我感到很欣慰。

二、引导学生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

在“感恩老师”的课题教学实践中,我主要还是以情感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充分认识老师的良心用心。从歌曲的学、唱、颂中升华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我以播放《老师,你好吗》导入课题,创造氛围,接下来通过多媒体展示汶川地震中感动中国的十大教师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你对师爱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也借机提出了问题:“面对老师,你是怎么做,才叫尊重她,感激他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再播放《爱的奉献》为背景音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悟,个个都表现得很出色。说完后,让学生学唱一首歌颂老师为培育新一代接班人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的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本课题还欣赏其他一些有关歌颂师爱的歌曲《不老的老师》《老师,我真的喜欢你》《好大一棵树》《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老师的爱是无私的,老师的工作是平凡的,引导学生要尊敬老师,热爱老师!

三、引导学生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在学习这节课题时,我从音乐作品中充分挖掘爱国主义因素,有目的地选择音乐形象较为鲜明,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音乐作品,通过听、唱、演,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民族文化。

四、引导学生感念社会之恩

在教感恩社会课题时,我先让每个学生课前准备一个先烈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然后再选择一些歌曲进行听赏,如《英雄赞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江姐》等歌曲,通过一些故事与音乐作品,逐步引导学生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培养学生成为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

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言传身教,充分挖掘一切有利的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报恩、感恩、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抓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努力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的源泉”,使感恩行为成为自然之举。

4.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篇四

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 郑继霞

当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应当和谐发展时,对小学科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科学既要探求“真”。又要追求“美”。于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正是契合了这一要求。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众多的美育素材。科学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素材并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用科学知识的形式美来感染、熏陶学生;用科学的内在美来感化、激励学生。培养他们感受美、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美学素养,让他们学会在思考中领悟。在科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更能使科学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科学的美,欣赏科学的美,追求科学的美,并不断地去表现科学的美,创造出美满的科学课堂。

一、美在生活中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科学,到处存在着科学思想。同样,科学中的美不单单属于教材本身,而广泛的表现于生活之中。如何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的科学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所蕴涵的科学美,展示科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花园,一起去感知体会。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材料,也 展示了生活中的科学美。如在教学:《木材》一课中,在认识木材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木材,他们的花纹形形色色,美妙绝伦,学生时而惊讶、时而赞美。在讲解木材的用途时,我又搜集了一些木制品图片,利用课件展示给学生欣赏,有精美的木质家具、漂亮的木雕、美观的木桥、美妙绝伦的木材建筑物等,学生边欣赏边赞叹,这一课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又如在教学《我像谁》一课中,我让所有学生带来他的全家福张贴在教室宣传栏中,这些全家福,形式各异、五彩缤纷,学生在欣赏时,时而传来××真漂亮,××的妈妈真漂亮,××的爸爸真帅气,××一家真幸福等,从学生的表情和言语中无不流露出美的赞赏。教学这一课时,我还把自己的全家福电子稿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帮着找一找我和家人的异同点,这样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也寻找到了生活中的科学美。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科学美的素材,感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美在生活中,美在科学中也就成为学生心中自然的感叹。

二、美在教材中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较强的可感性。科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首先科学教材本身的美,即外显美。科学教材是经过无数专家、学者 2 像艺术家创作作品那样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其精美的装帧,漂亮的封面,有序的编排,图文并茂的内容等,可以说是一件融多种艺术于一体的“艺术作品”。

其次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的美,即内在美。科学内在美是以和谐、对称、简单、奇异等为主要表现形态,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能体验到的美。在科学中,美主要表现于实验、理论、规律上。简单、统一、精确、巧妙、对称、和谐、奇异等特征,使得它具有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和神韵。研究科学中的美,不仅能够陶冶心灵,领悟科学之美,而其奥妙无穷的自然法则,更能启迪和推动人类永不休止地去探索物质运动的规律,在科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美的魅力,接受科学美的熏陶,提高对科学美鉴赏的能力,促进身心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以美求真,以美向善”的教育功效。

三、美在操作中

科学美在实验方面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感受美的常用方法。因为教学中的审美对象通过实验这一媒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观察和想象中去感受它的美。那些包含科学美思想的实验,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教学《降落伞》一课,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降落伞,然后在小组展示中评选出最实用的降落伞,学生设计方案,验证谁的降落伞最实用,通过对比实验得出了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此实验 3 其制作的精确完美,设计思想的巧妙,实验技术的精湛,都给人以美的体验与享受。借助精心设计的实验,往往会使学生激起强烈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筷子折了》一课时,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学生用激光笔分别直射和斜射入玻璃砖,发现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光直射入玻璃砖不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在操作中不停地变换角度验证,在操作中体验到科学的规律美。在科学实验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验方案安装仪器、操作、读数、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分析、判断、假设、推理等思维活动。这些都能使学生从中领会实验的科学思想、形成实验意识,感受实验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同样,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科学的美的感受会有更独到的领悟,会更强烈,更贴于心!

四、美在想象中

审美体验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某种独特的审美意象,而这正是创造与想象的作用,放弃了想象,一切就显得平淡和单调,也就无所谓审美体验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就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也就贫乏,“想 象就是创造力”,教师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领悟想象的美!

如在教学《未来的交通工具》一课时,教材中展示了各种交通工具,教师再借用电脑课件展示一些学生生活中未见过的交通工具,然后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你梦想中的交通工具什么样?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领悟想象中的奇特美。

五、美在创造中

创造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它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美的追求的一个重要动机。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创造科学的审美意境,以启迪学生科学美的直觉,以便作出科学规律的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正如美国科学家哈尔斯说的:“科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科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科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科学家象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

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自我设计课内演示实验、课外兴趣实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小实验等。组织学生参加“自制教具”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创新活动,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强化创新意识,丰富创新体验。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调查安全用电,要求学生发现人们违反安全用电的事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学生在亲身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操作、制作和创作活动,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且,通过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从中可以品味出“劳动创造了美”的深刻意蕴。

总之,科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科学的课堂时时闪烁着灵动的美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渗透,让学生要认真体会小学科学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体验、领悟、创造科学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让科学因美育的渗透而更完美!小学科学课中美育教育渗透的计划 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 郑继霞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关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之美”,要“不断地使学生振奋精神,以一种登山者的姿态投身科学探究活动,也使学生越来越乐观自信,朝气蓬勃,进而形成性情之美,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在科学课中渗透美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在相互之间交流受到启发,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如《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学生认识各种材料后,提问: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铁钉、铜片、铝丝可以让灯泡亮起来,有的说纸片、塑料、碳棒不能让灯泡亮起来等等。

教师把学生的这些猜想和假设板书出来,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科学课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丰富他们童年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张扬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自然美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不胜收的,如“人靠什么运动,小鸟靠什么飞翔,植物靠什么生长,汽车靠什么奔驰„„神奇的能量,神奇在哪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学会思考,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中美的事物,使学生得到享受和愉悦,得到美的熏陶。这些美的事物科学课中最多又显而易见。例如:《生物的遗传现象》一课中,出示家庭照片,让学生用连线的方法帮助他们三个同学找到自己的父母,这就要求教师能利用彩色照片、投影、录像等电教手段,指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找,鼓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发现自然美,再结合老师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对自然美的赞叹。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美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 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美。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例如:《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学生通过阅读“恐龙的化石”了解到,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在教学中,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科学课中美的教育要注重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其中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审美愉悦的感受体验。如:《磁铁游戏》的教学,学生通过“玩”得出磁铁能吸小刀、大头针、铁片等,不能吸纸片、橡皮、玻璃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得出磁铁能吸铁。学生又由磁铁隔着衣服、书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这是本课的两个知识点,推理过程清晰、严谨,给学生一种演绎推理的享受,孩子们就会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同时也从小树立了一种审美的观点。

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导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一名教师应用心捕捉时机,利用科学教学中提供的丰富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强调说:“你们看它漂亮不漂亮,美 不美啊?它们多有意思,多有趣啊!”用各种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去观察,发现。例如:《各种各样的能量》一课中,所探讨的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通过学生讨论得知,能量是一种驱动着宇宙万物运动的动力,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是它却无处不在,汽车在路上奔跑,喇叭发出声音,蜡烛发出光芒„„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而经老师点拨后他们就知道了,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是处在一种自然协调中,是非常和谐的一种美,在学生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

5.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五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我们以后的生活。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环境教育。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环境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公民有良好的环保行为,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此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也对环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关注这些比较重大的社会问题,环境保护自然也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呢?

一、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责任性

如:在教学“温室效应”的问题时,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材料明白,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的损害,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使全球的气温升高,海平面上涨,引发一系列问题。而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温度升高所带来的危害,这样可以更加加深他们的关注度,使其更好地意识到控制温室效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可以适时适当地加以介绍当前人类为了限制和改善温室效应所作出的努力,增加学生的责任感。

再如:在讲述“人眼看不见的光时”,紫外线与臭氧层时,明白臭氧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如果遭到破坏那么它将带来怎样的后果,而臭氧层的破坏也正是由于人们用空调中的氟利昂,甚至美发用的发胶摩丝也会带来这样的恶果,这样会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正是由于这一个个小的问题也可能造成许多不利的后果。同时这样也使他们感受到环保更加与他们息息相关,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他们才会有兴趣,而这样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在“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标准就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对物理学初步知识和初步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说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最低要求。它是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最低要求。它是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载体,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对促进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就规定了学生“初步认识资源利用御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了解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进行下一步教育的基础。基础知识的获得这要靠老师予以点拨、提醒。一方面对涉及到的知识及时的补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为进一步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再以“紫外线与臭氧层”为例,要使学生意思到对臭氧层保护的必要性,首先应使他们具备了一些紫外线的基础知识,明白了紫外线的过量照射会引发人的白内障和导致皮肤过早衰老,甚至会发生癌变,而臭氧层正是防止了紫外线的过量照射,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这样,他们才会更好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另一方面,教材中的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动手自主地去调查学生周围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在讲述“水循环”后便要求学生去调查学校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同时也使学生对环保的意识更加增强。

三、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物理教学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方位的立体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更多的还应包括课外的有学生参与的多种活动。在这其中也是我们渗透物理教学的好的着眼点。

1、结合知识点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考虑到初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教中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要对课程标准充分地理解,明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挖掘现在教学中包含的环境教育的好材料。如噪声污染、废气污染、放射性污染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材料。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寻找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揭示物理与环境的关系。如我在讲“音乐、噪音时,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引入音乐的王国,再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听了这些曲子,大家体会到音乐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常把欣赏音乐当作一种高雅的享受。然后在播放一段噪音,让学生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又如现代生活离不开现代灯光,我们物理书讲的光现象,大家也许只看到了它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可是现代化的灯光往往会造成光污染。当人们过量地接受日光灯里所发出的紫外线照射时,不但可导致疲劳,和可能发生皮肤癌,而白炽灯光含有黄、橙、红三色,不像自然光那样含有许多的颜色与波长,这样人们长期在白炽灯光下工作时,因它缺乏紫外线,从而导致婴幼儿佝偻病的发生、老年性骨折。现在有家用电脑的人多了,荧光屏终端显示器发生的绿光对眼睛的刺激较强,易使眼睛疲劳,甚至出现眼部疼痛、充血、实力减弱等症状。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也应该避免最常见的光污染,采取利用自然光,经常开窗,让太阳光入室等方法,让光既给人类造福,又不伤害人类。

2、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物理教学有一个优于其它学科的一个优势,那就是物理关注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众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物理来解决。而生活学习各部分是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教育应当考虑到每一部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借助教育手段使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治产生新的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环境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在我们周围,经常会有环境问题发生,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活常识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如为什么现在人们买冰箱时,售货员会介绍无氟冰箱呢?原来距地面20公里――30公里的平流层里有一层臭氧,它是一种不稳定的具有特殊“新鲜”气味的气体,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杀菌速度快、效果好,而且有去除色、味的特点。臭氧层在天空中就像一道天然屏障一样,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而电冰箱的氟利昂如果散逸、泄漏出来,上升到臭氧层会破坏那里的臭氧,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现在我们已经研制出了氟利昂的代用品,淘汰了这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于是就有了无氟电冰箱。又如前一段时间太湖水污染导致无锡等地用水紧张,水价暴涨。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的富营养化,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使水质受到污染。更有其它的许多地方河流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生产用水都出现了危机,让学生明白在未来的生活中,水资源的危机很可能取代能源危机而成为人类面临的更严峻的问题,清楚认识到水资源和其它许多自然资源一样,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油、煤炭没有了,可以用核能、太阳能来代替;钢铁不够用了,可以用铝、铜甚至用塑料来替代。可是水呢,水却没有替代品,任何别的东西都代替不了水在自然界的和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3、在实验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实验是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使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乐于进行的一部分,学生对它有极大的兴趣,因此如何把实验课这块“阵地”利用起来便尤为重要。平时的物理实验课都是教师准备好教材,学生到实验室按要求得到结果以验证所学的内容,学生多数是教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对于器材的来源从不过问,多数学生都认为器材是学校花钱买来的,没什么问题,即使损坏了,也只是让教师去调换。记得有一次在做平面镜成像时我问学生:“如果我不是提供实验器材,你们有办法去完成这个实验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最终大部分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成实验器材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有一个学生用报废的干电池,这个实验不但解决了原来实验中燃烧的蜡烛与镜后未燃烧蜡烛不完全等大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原实验蜡烛燃烧的时间限制问题,并且避免了众多蜡烛一起燃烧所引起的空气污染。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完成了任务,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废旧物品是可以利用的。

同时,在物理教学中的不少实验都可以自制器材去完成。如在制作天平的活动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废弃不用大小的电池来作为天平的砝码,横梁也可以用木棒来代替。像这类制作还有很多,而这些器材的用品来源完全可以用被人们扔掉的废物,如旧电池、易拉罐、木板、玻璃、塑料等来替代。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周围都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垃圾所占去,我们的空气会怎样,环境有会怎样?我们利用了废品,既减轻了垃圾处理量,降低了处理费用,有有利于保护地球的物资资源和能源,减轻了全球生态系统的恶化。又如在做碘升华、凝华实验时,课本要求将碘放在敞口的烧杯里进行,由于碘蒸汽有毒,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将碘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里进行。这样既可以避免有害物质的外溢,以免污染环境,又能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同时又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4、利用课外活动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学生对课外活动极感兴趣,他们的智能活跃能达到顶峰,因而对事物反应速度最快,印象最深,是物理技能教学的最佳时期。如果教师能瞄准时机辅以环境教育,则对学生物理的兴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去调查在我们的周围,尤其是在学校内外有哪些是我们物理书中谈到的环境污染,怎样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等,其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使环境意识在学生头脑中逐步扎根并主动地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养成良好的有利环保的行为习惯。而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中有具体化的要求。如:收集当地一段时间空气质量的数据,分析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的污染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止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止噪声的建议。老师可带领学生有组织有系统地去调查收集整理材料,这样在提高学生参与的同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样,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物理技能和环保技能,增强环境意识,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四、教师在环境保护教育中要注意示范性、长期性

6.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六

平坝区第三中学

张成祥

关键词:法制教育的意义、实验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化学知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刑法、消防法、食品安全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摘 要:通过阐述化学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和化学知识教学中联系相关知识渗透刑法、消防法、食品安全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

初中的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还必须坚持以德育为首,结合化学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真正的人才是德才兼备,才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有效的贡献。

新课程标准是强调学生的是全面协调发展,而法制教育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促进人类社会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一代新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法制教育观念的建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也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新生代教师,我们要抓住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实践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相关法制知识的学习,同时向学生介绍与化学学科

相关的药疗食疗知识以及相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感知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化学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愿望,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来改 善人类生活。

一、化学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

1、法制教育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来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但其心理特征的发展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尤其是对性知识充满了好奇感,若不正确引导就可能会走上触犯法律的道路,因此教师在上课时的时候要将相关的法律知识渗透到学科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事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在受到伤害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做一个懂法、知法的公民。

2、化学教学与法制教育密不可分在化学教学中涉及易燃、易爆、强氧化性、强腐蚀性、有剧毒等物质很多,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水体水体富营养化、光化学污染、臭氧层破坏、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而化学教学中的学科知识涉及应用于食品添加剂、漂白剂、消毒剂、防腐剂等。这些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生产中的法制紧密相连。化学教学环节中如能正确地联系实际案例适时地切入法制教学,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章。

二、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1、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很多化学药品属于易燃、易爆、强腐蚀的物质,如:酒精、氢气、氯酸钾、硝酸钾、浓硫酸,硝酸、氢氧化钠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易燃、易爆强腐蚀物品的存放和取用,知之甚少或操作不当,就有可能

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时,讲述了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不慎被洒上浓硫酸,不能先用水冲洗,而要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浓硫酸打击报复伤害他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益。应及时向学生指出:不仅用浓硫酸伤害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携带爆炸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毒害品等乘车、船、飞机都是违法的,要掌握基本安全法律 常识,以免不小心造成无意伤害,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遗憾终生。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正确存放和取用易燃、易爆及强腐蚀物品的重要性,同时渗透《消防法》的有关知识,学会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防火灾意识和灭火能力以及在火灾或有毒坏境中学会怎样自救。

2、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品由于污染而降低了卫生质量或失去了营养价值,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或潜在性危害,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 变作用。教学中,在讲化学与人体健康关系时,通过介绍“毒大米” “毒瓜子”等相关知识,并简单介绍误食后的相关症状;如猪肉中的 “瘦肉精”会使人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讲述污染食盐中的亚硝酸盐是强致癌物质;漂白剂——二氧化 硫;食品中的防腐剂——甲醛;粉丝、白糖中的“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等超标使用造成的食品化学污染。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也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让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使学生认识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置消费者的健康及生命而不顾,同时形成与那些违法谋取利益的奸商做斗争的意识。

3、在讲到有毒有害气体、有机物、加磷洗衣粉、重金属等相关学科 知识时,列举相关的的污染事例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学法、守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觉悟。如:每次做实验后,产生的废物、废水、废渣,如果乱排放不仅对实验环境造成污染,也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最终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学习重金属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的相关知识,如第三十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放射性的废水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将德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较高科学素质、遵纪守法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德才兼备人才。在工作中,结合化学教学的实际,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陶治富.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2]陆仁华.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7.教学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篇七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青少年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 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应该的;对他人的帮助也从不言谢, 稍有不如意, 便大发牢骚, 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 总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他们常常只顾自己的利益, 将父母、亲人、师长、朋友、同学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感恩之心到在哪里去了呢?“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 动物尚且感恩,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如此的冷漠呢?

孩子感恩之心的缺失,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再加上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长辈们都把他们当作宝贝, 捧在手里、含在嘴里。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吃苦”, 自然就觉得长辈付出他们接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另外, 隐藏于素质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 使得学校的品德教育出现了空架子, 政治教育多于情感教育, 从而导致青少年学生情感苍白、没有责任心、缺乏爱心、不懂关心他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教育也是人文教育, 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打好人生的底色。而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 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面对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感恩之心的缺失,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 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法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让学生识恩、知恩,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进而引导学生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报恩。

1.充分挖掘教材, 让学生知恩

感恩教育的第一步是知恩, 也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 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让学生识恩、知恩。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感恩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涉及自然之恩、养育之恩、他人之恩、祖国之恩等。

自然之恩。自然之恩在中学语文教材最为丰富。如,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为我们描绘了春天的婀娜多姿;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展示了北国风光的绚丽;沈从文先生的散文《边城》, 为我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故都的秋》则是在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写景状物中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 表达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 让学生明白:大自然不仅以丰富的资源养育我们的生命, 更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

养育之恩。中学语文教材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 有《傅雷家书》中对儿子深切的期待和感人至深的舐犊之情, 有《背影》中强忍悲痛宽慰儿子、无微不至地关爱儿子的父子深情, 有《我的母亲》中教之严、爱之慈的母子深情, 有《陈情表》中李密要赡养祖母的悲恻动人之情, 有《祭十二郎文》中韩愈强忍悲痛宽慰侄子、无微不至地关爱的亲情……教师应当在教材中挖掘这些无比深挚的感情和优秀的品格, 使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人之恩。中学语文教材也多方面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恩情。如《羚羊木雕》中好朋友万芳对“我”的恩情, 《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对阿长的敬佩与感激之情, 《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的报答, 《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对师恩的怀念, 《柳毅传》中龙女对柳毅感激之情……教材中这些动人的情感将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

祖国之恩。中学语文教材有不少歌颂祖国灿烂文化、民族瑰宝和民族精神的文章。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体现我国独特的建筑艺术, 《云南歌会》、《端午的鸭蛋》等展示了祖国灿烂的民间文化, 《黄河颂》、《邓稼先》等抒写祖国深厚的民族精神……这些感恩的素材将会激起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

2.深入品味文本, 让学生感恩

感恩教育的第二步就是感恩, 也就是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从而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 观。感恩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懂得珍惜生命。要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 是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二是学会承担责任, 要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报效祖国是自己应该尽的责任。三是学会和谐相处。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与自然、他人、社会和谐相处, 自己才会幸福快乐。

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感恩的价值观, 就要引导让学生深入地品味文本, 具体地感受、体验。可以在朗读中感受、体验, 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 可以反复引导学生品读阿长买《山海经》部分, 感受鲁迅先生对她的感激与怀念;在《背影》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品读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动作, 感受父亲的爱子之情;在《陈情表》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第一段, 感受李密家庭的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怀, 也可以在思考中感受、体验;在《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品读文章结尾并思考:是什么导致了美丽的仙湖消逝, 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品读文本中思考, 明白给别人幸福, 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道理。

3.通过实践活动, 让学生报恩

感恩教育的第三步就是报恩, 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 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教师可以在写作实践中, 通过指导学生习作, 让学生抒发感恩之情。比如,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 给妈妈写一封信, 表达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在教师节来临之际, 给老师写一封首诗, 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国庆节来临之际, 写一篇歌颂祖国巨大变化的文章, 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来报恩情。如在“走进大自然”的实践活动中, 除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在野外种上一棵树, 在公园里浇花除草;在“走进社区”的实践活动中, 可以让学生给社区的老人和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在“献给母亲的歌”的实践活动中, 可以激励学生为减轻父母负担而发奋读书, 也可让学生用为父母做家务、亲手为父母制作生日礼物等方式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8.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八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1.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而且壮丽秀美的山川也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了三峡在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描写了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学生心潮澎湃,赞叹不已。

2.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予我们生命,而且全心全意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背影》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3.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可以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母亲的地大物博,而且还能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和丰厚底蕴,从祖国优秀儿女为国献身的英雄事迹中感受到祖国强大的凝聚力。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则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祖国心和民族义。

4.社会之恩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1.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祖国为我们提供了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最好的回报。

2.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应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出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3.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1.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感恩的对象和目的。如表现感恩大自然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或事物的特点来感知大自然之恩;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来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2.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感恩教育的感知力度。

(1)在朗读中体验

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合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或描写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的语段,或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课文的美,领悟课文抒发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在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课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深入到意境中,大自然的美就能深入人心了。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描写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及祖国的壮丽。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厚。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刻认识到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于人类的不可替代性。

3.报恩

在教学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知恩和感恩的过程,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拓展,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表达心声,就能把情感上升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如在母亲节时,笔者让学生写一些祝福母亲的话语,或者写一篇表现母爱的作文,顺利地实现了知恩、感恩到报恩、施恩的过渡。

9.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九

作者:陈晓如 文章来源:中山小学 点击数:1179 更新时间:2010-4-19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写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一、提倡写真述实,培养诚实的品质

诚实是一种美德,它在小学生作文中的具体体现是写真人实事,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受一些范文模式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很难写出反映现实生活,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在指导中,也多侧重于培养。致使学生胡编乱造,移植别人的作品。不仅使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和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是相悖的。叶老先生还说:“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有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上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写真述实的良好文风呢?

1.严格要求,使之养成写真实的习惯。编造情节是当前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如要求学生以《拾到东西以后》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名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他在公共汽车上拾到两角钱,问身边的乘客都说没丢。怎 样处理这两角钱呢?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用这两角钱买了一张车票。周围的人向他投来谴责的目光。下车时,他向乘务员出示了自己的月票。小作者在文章结束时发表了议论,他认为:把钱留下来固然是不应该的,但 如果交给乘务员,又有落入个人腰包的可能,只有用它买张车票,才算真正地交给了国家。我在评改时,感到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很新颖的,但又认为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把问题考虑得那样复杂,深刻,似乎不大真实。经过一番了解,我才知道这个学生确实在公共汽车上曾拾到过两角钱,但他没有用它买车票,而是交给了乘务员。后来他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处理方法很独特,所以就照搬过来了。象这样编造部分情节的现象应引起教师的注意,如不防微杜渐,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所以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写假话的危害,让学生知道写假话就是说谎,是坏习惯。这样,使学生彻底打消胡编乱造、蒙混过关的念头。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使学生逐渐养成写真述实的好习惯。

2.拓宽领域,采取多种命题形式。作文训练要着重指导学生写自己的话,强调倾吐胸中的积蓄,使学生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务必要使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阶段以命题作文为主,这就和小学生写作素材少发生了矛盾。为使学生能把有限的素材写进文章里,而又不致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可采取灵活的命题方法。一是在统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例如,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给他们出了一系列题目:《这件事教育了我》、《班级里的新鲜事》、《我真高兴》、《后悔》、《我学会了做米饭》、《第一次学游泳》等,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 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二是半命题。就是题目写出一半,另一半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补充完整,并写出文章。例如,以《我的××》、《„„的人》等题目,让学生写一个记人的记叙文,要求通过二、三件事 写出这个人的特点。这样的命题拓宽了学生的选材范围,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了。三是教师提出要求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加宽广,也极容易写出他们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写出诚实的自己 的话。

3.开展活动,积累写作素材。应该指出,学生写假话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来源是 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地使学生写真述实。如要求学生写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个班48名学生竟有19名写拾到钱交给教师,16名学生写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据了解,他们所写的事件 都是真实的,但就取材范围来看,却窄得令人可怜。为解决这个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每开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向学生讲明活动的内容、要求和意义,让学生定向、定 式积累素材。比如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每周每个学生要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一篇日记贴在墙报上,互相交流。有的学生看了别人的日记很有感触,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为什么别人能写出感人的日记,而自己却把 这么好的素材舍弃了呢?教师抓住这个机遇积极诱导,告诉他们:“在作家的眼里,每一件事都是写作的素材。好多很有意义的事都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说明你们还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不具备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遇事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长此下去,就会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写文章时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面向社会生活,提高鉴别能力

社会生活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其中既有真、善、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假、恶、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思想、各种人物都会登台表演。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社会上 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提高他们对事物属性的鉴别能力。

1.定向观察,深入分析。小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对一些事物理不清头绪。教师在指导学生 分析事物时,不要急于让他们去观察社会,以免造成学生不知道看什么,想什么,写什么,而要从家庭或学校入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如命题为《我的××》,要求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或性格 特点,并要求从优、缺点两方面选材。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写此类文章时,往往只写人物的优点,不写缺点。这次把写人物的缺点作为一项要求提出来,迫使作者不得不认真地去观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这样 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定向观察分析的能力。比如在《给爸爸(妈妈)打分》的作文命题中,提出了上述要求,并要求在一周内完成。不料这次作文在班级引起很大的反响,第三天全部交齐。评改后,我把作文发给家 长核对,家长一致认为叙述的情节完全属实,有一些家长简直不相信是他孩子自己写的文章。有一名学生写道:“爸爸,您大概已经忘记了,有一次我向妈妈要零花钱,妈妈不但没给,还批评了我,您把我叫到厨房,背 着妈妈又给了我十元钱。„„您溺爱我,袒护我,却不能和妈妈一同教育我,您是我的好爸爸,可我只能给您打75分,而妈妈要打100分。”还有一些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爸爸或妈妈的缺点,并且观点都很正确。有位家长深有感触的说:“我这点毛病平时连自己都没有察觉,没想到会给孩子留下这么深的印象,看起来以后还真得改正。”学生们也一致反映这次作文没费劲,观察分析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2.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定向观察基本限于家庭和学校,情节是生活问题或学习问题。而全面观察的取 向要转向社会。社会上各种事物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政治色彩,如何定性,是学生难以把握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能不能让学生写社会的“阴暗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已久,目前似乎尚无定论。我认为不应该将 社会“阴暗面”划入学生写作文的禁区,因为它毕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极好的反面材料。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使之对事物有个明确的认识。今年春天我给毕 业班辅导作文,有一名学生在《我的爸爸》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爸爸在区民政局工作了16年,他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都说他是单位的工作骨干,还多次受到表扬。这些年,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叔叔们都先后当 了官,可爸爸还是一个普通干部。听妈妈说是因为没给管爸爸的官送礼。”抓住这个情节,我在班级进行了公开讲评,做了积极的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行贿受贿是一种腐败现象,在当前的社会上确实存在。但它不是 社会的主流,更不是社会的本质。党和政府已制定了严厉的措施,决心铲除腐败,净化社会环境。那些行贿受贿的腐败分子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提高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在观察分析时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三、创设良好写作情景,陶冶道德情操

认识是社会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对一个事物的评价,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好人做好事感到光荣,坏人干坏事不觉得可耻。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所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把 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的关键。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1.阅读优秀的文章,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各 级电视台也为少年儿童安排了大量的优秀节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写观后感,小评论,并组织学生讨论。切忌阅读和观看哪些凶杀、色情的书刊和电影、电视片。

2.多接触先进人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先进人物都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他们事迹中的闪光点 能够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产生作用,如请英模作报告,到军烈属家做好事,开展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等,使学生既从中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3.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强政治修养。如不要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在公共 场合遵守秩序等。戒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以自身良好的道德风尚去影响学生。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庞大的德育体系,学生置身于这个环境中,无时无处不受到感染和熏 陶,这样逐渐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10.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

招远市魁星路小学

李新蕊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深挖教材,科学使用

小学语文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还有科普的、渗透生态环境和环境卫生的等。其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品德因素,要看老师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不论是选修课本还是必修课本,其中有许多作品都文质兼美,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又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要本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原则,抓住每一个德育渗透的契机,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做到育人无声。

三、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质疑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爱发问”的好奇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以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德育渗透的途径也是丰富多彩的。在过去的五年多的教学中,我还尝试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促进德育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利用假期时间开展读书活动,给学生开适量的书目,《徐志摩诗歌集》《论语》《史记故事》《家》《巴黎圣母院》《瓦尔登湖》等等作品,每个假期选择一两本让孩子们回去看,并写心得体会,在开学的时候专门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大家积极踊跃、畅所欲言,或谈对作品中人物的看法,或对某一细节深入挖掘,气氛热烈、浓厚,在交流的过程中开阔了孩子们的视界,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促进了孩子们心智的提高,完善了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11.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篇十一

那么,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去根据教材和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感恩教育呢?

首先,教师应该更好地利用教材中一些渗透着强烈感恩思想的篇章来加强对学生的感恩引导教育。如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不仅写到母亲对兄嫂的容忍,写到对中伤自己谣言的憎恶,还写到了在自己患眼病时母亲用舌头去舔自己的病眼,如此这些让胡适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感受到深深的母爱,让他终身难以忘记。作者通过这些事情的记述,一个鲜活的母亲形象浮现在读者的面前,作者的一片感恩之心深深印在了读者的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平时是否体会到母亲的辛劳,是否曾经帮助过父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之事,让学生明白,感恩实际上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

其次,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鲜活事例来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名叫陈勇,是班上乃至全校出了名的“双差生”,不仅学习是班级中的倒数第一名,而且在班上是出了名的调皮鬼,经常与科任老师捣蛋,让老师难以将课上结束,还故意影响别的同学学习,搞怪的恶作剧经常使班级一片混乱。作为班主任,我也曾做了他无数次的思想工作,但都收效甚微,陈勇依然我行我素,要不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像他这样的“双差生”,早就被请出了校门。

可是,一件小事却彻底改变了陈勇。那是冬月末的一天,气温只有2度左右,他父亲穿着十分单薄的衣服,给他送来一件新棉衣,包里还带了不少好吃的东西。陈勇家本就不宽裕,他父亲因穿着破旧怎么都不进办公室,就在寒风肆虐的学校操场上等待陈勇下课。我为了借此机会教育陈勇,让陈勇隔着窗玻璃观察他的父亲,直到下课才让他去接他父亲给他带来的东西。陈勇隔着玻璃看他父亲的那二十多分钟,一直如坐针毡、喉头蠕动,下课钟响得到允许是大哭着跑去操场的。

这件事情过后,陈勇同学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不仅没再像过去那样调皮捣蛋、破坏纪律,而且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九年级时已经跃居班级前十名。

借陈勇同学的事例,我在班上召开了“如何才能报答父母”的主题班会,同学们援引的不少生动例子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同学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得到激发,不再让父母伤心、失望的感恩教育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

再次,学校关爱、教师关心、社会关注,帮助学生学会感恩。

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作为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代中学生不懂法不守法是难以实现的。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文文本材料,适时适当地引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的过程中学到法律法规常识,做一个遵章守纪、知法守法的学生,从而明白是学校、老师引导他们学到了知识,社会促成了他们健康成长,他们应该学会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我们班一个叫贺文的同学,父母外出打工已经五年了,还是读小学五年级时就离开的父母,直到现在已经是九年级的学生了,都没有和父母见上一面,最多也就是一个月和父母通一次电话。用贺文的话说,父母的模样都快要忘记了。这几年来,特别是进入中学以来,由于课程加重,作业繁多,心中有苦简直找不到人诉说。奶奶年纪大了耳背,说了半天也听不到几句,加上自己也不想让奶奶操心;想跟父母说,远隔千里,又不想给他们徒增烦劳和忧愁。这一切,确实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要不是老师和学校的及时疏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自己早就离开了学校,成了一个没有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辍学生”。

12.教学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篇十二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要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情感教育切入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理共鸣,增强个体责任意识,发展和深化个体道德情感。

二、感恩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当今,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因为考不上高中而无奈地选择上中职学校的。他们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家庭教育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中国特有的群体。家长们往往都只注重督促孩子学习,其他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忽略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很多问题,认为学习好就可以,其他的都可不在意。这样的结果致使很多孩子心理成长不健全,逆反心理严重,导致学习上也受到影响。本该好好学习的他们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稍有不如意,便怨声连天,殃及一切。这样的结果是学习上不去,成长中该具备的一些品质也丢失了,感恩心理的缺失就是其中之一。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很多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人人为我”的思维定势,只知道索取,不懂得给予、付出、回报、奉献,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的感恩之心,当然也不会产生感恩的行为。尤其来到中职学校以后,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住校,在感恩心理的缺失下,与同学相处中不懂得感谢别人,不会和同学相处,给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基于这样一些情况,对中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

三、中职语文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之一。在中职学校,语文退出了“主科”的位置,不用再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处理所教内容,让语文学习不仅体现它的工具性,更重要的让它成为一种文化构成,让它更多地成为文化载体,传达思想与情感,承载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而感恩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法让学生接受感恩教育思想。

(一)经典诗文的学习和背诵

在当今的很多媒体报道中,我们经常听到或是看到孩子弑母和弑父的消息,多是因为父母不满足孩子所需而引起的。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孩子不但不懂得感激,反而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稍有不如意就离家出走,甚至上演谋杀亲生父母的惨剧。这样的孩子是极其缺乏感恩教育的。

经典的诗文原本就是人类文化的精粹,其中不乏表达真挚情感又蕴涵感恩主题的篇章。通过学习背诵此类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在积淀语文知识过程中懂得什么是感恩,怎样感恩。

如孟郊的《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解读,用诗中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体会母爱的伟大,并试着理解母亲对每一个子女的付出。甚至可以超越狭义的母亲形象,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外在因素,使我们产生一种不但感谢母亲,更应感谢世界万物的向往。又如李绅的《悯农》可以引发我们用感恩的心态对最普通劳动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的珍惜,在内心中生发一些美好情愫。如果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背诵一首经典诗文,并搜集一些蕴涵感恩情感的优秀诗文,在赏析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那么学生就会蓄积丰富的情感,随着时间的延续从而产生感恩之情。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感恩情感的资源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不能只停留在讲空洞的大道理上,而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中专语文新教材任何版本都有许多篇目蕴涵着丰富的感恩教育情感,教师如能在教学中适时挖掘,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便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资源。如表达父母恩情的有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史铁生的《合欢树》等课文;表达他人之恩的有林清玄的《好雪片片》、日本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等这样的篇目;表达自然之恩的有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敬畏自然》、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等篇目;表达祖国恩情的有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一些诗歌。在每一个篇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加以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思想上受到熏陶,理解并懂得各种感恩之情,从而播下感恩的种子,逐渐学会感恩的行为。

(三)利用感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渗透

随着“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和建立,语文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也扩大到与生活同在,这样,语文学习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向,那就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综合性学习。现行使用的由倪文锦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中,就特意在每一单元结束之后策划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教师可利用教材上与感恩教育有关的内容及教育资源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角色扮演、事件辩论、名言警句的搜集等等。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情感的投入更真实,对感恩的理解也就能有更多更新的体会,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在一些重大节日,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写感恩书信,或做力所能及的报恩小事。如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时,都可写信,表达自己对父母亲及老师的感恩之情。春节、重阳节等节日,可以为长辈做一两件表感恩的事,即使是夹一次菜给家人都行。并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行动,当做一次作业交给老师,以此来督促学生做好感恩活动。

当然,写周记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既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开辟了一条师生沟通的渠道,同时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美好的情操。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做语文教师的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载体,充分让学生在学习中知恩、识恩、感恩。让好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的性情,让积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的诗歌和美文来丰富学生内在的感觉美、意象美、情感美,甚至是语言美。语文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些最能调动学生审美情感的名篇佳作,来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来引发学生学会感恩。

参考文献

[1]车军芳.《背影》中的感恩教育[J].文学教育,2007(11).

[2]邹品梅.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语文教研,2008(10).

13.在自然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篇十三

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 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我国环境工作和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任务之 一。 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 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 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要课程 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落实《课程计划》的 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 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 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 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 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 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统编教材 中有关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和渗透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 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 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 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 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 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 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

[1] [2] [3]

14.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论文 篇十四

教育是爱的教育,爱的外在体现就是情感的真诚,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而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之处,在于学生必须不断地亲自参加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因而,体育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娱乐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教师情感对教学效果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要取得成功,不仅有赖于教师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还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了自己的感染力。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新的知识,学生虽然有接受能力,但并不一定乐于接受,关键在于这些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感染力,给知识信息加上情感色彩,才能使课堂教学在轻松、融洽、温馨的氛围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准备,特别安排一些与主教材相关的游戏竞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充分体现出关爱学生,学生上体育课才会有劲头。其次,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知识、端庄的仪表和准确优良的动作示范,这样不但会使学生从情感上对老师有好的印象,也能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的情感是激励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情感对学生的作用很大。教师是否关心学生,是否对学生抱有希望,是否对学生投入情感,会很自然地影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好的情感能对学生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不良的情感也会给学生很大的打击。因此教师的鼓励、正确的保护与帮助,将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师生融洽的环境中学习,有助于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育不仅是教师向学生讲道理,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共鸣感和信赖感。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把对教师的热爱和尊敬,转移到教师所教的体育课上去,让学生感到锻炼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热爱体育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这是教学成功的可靠保证。

在教学中,教师应具有乐观的情绪、积极进取的精神,并热爱学生,这样对学生的影响就是正面的。教学中要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提出适宜的目标,加强区别对待和个别辅导,热心、耐心、诚心地帮助他们一点一滴地学、一点一滴地进步,使他们也学有所成,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对于少数体育尖子,要积极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去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加强对他们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厚爱。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有点滴的进步,树立坚定的信心,继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不歧视而是关爱,心里热乎乎的。

三、课堂情感交流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探索真善善的一项伟大工程,老师要与学生做好感情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三种功能: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调节功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尤为重要。只有在平等、和谐、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师生间积极的相互交流,学生才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情育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主要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应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和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同时还应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这些意志品质、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情感的投入。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教师抓住时机寓情于教,把育体和育心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地引导、帮助、保护、鼓励学生,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师生的情感要真诚

受现在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教师对教育工作不是很热心,对学生也不够真诚,这必然会影响教育质量。只有真诚才会培养出真诚,只有爱才会产生爱,所以我们老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去热爱教育、关心学生。不论是上课下课师生的问好,还是对学生讲授知识,都要真心实意。具体到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要对每一位学生充满爱心,不虚伪,不假装,不做作;同时要求学生向老师敞心怀,有事和老师谈,把老师当成朋友。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15.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十五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 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化程度逐渐提高, 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加重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如黄河断流、北京的沙尘暴等。所以, 在化学教学中, 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将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的习惯, 是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针的必由之路。

二、在化学理论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作为化学教师平时要多收集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 把收集到的材料自然渗透到教学中, 使化学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 又紧密联系实际。如有关大气污染的教学:

1、CO污染。

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 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 (CO) 罐泄漏, 造成25000人死亡, 5万人双目失明。

2、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

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矿物质的燃烧, 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 发电厂的“黄龙”等是重要的污染源。SO2为大气污染的元凶, 有一定的致癌作用。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 其毒性为CO的五倍,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如空气中NO2浓度达到0.5ppm可使树叶全部掉光。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含量过多会形成酸雨, 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如我国的乐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均遭酸雨浸蚀而严重损坏。

3、CO2污染。

结合讲CO2性质, 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导致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物种变迁、疾病流行、海平面上升等生态问题。防治措施:大力开发利用电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 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有计划地植树造林, 使其消耗空气中的CO2。

4、卤代烃污染。

讲卤代烃时介绍氟里昂 (C F C) 和哈龙 (HALON) 的两大类化学合成产品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 减弱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 使人类患皮肤癌和白内障。近年来, 我国青藏高原上已出现了儿童白内障患者。我国政府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的政策, 且每年的9月16日都要组织一系列活动, 纪念9·16国际臭氧日。在氟利昂 (CFC) 和哈龙 (HALON) 这两大类化学合成产品中, 有近百种物质在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中被列为“受控物质”, 并被规定了淘汰期限。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 我们要尽量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贯彻环保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 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 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因此, 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 从课堂做起。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以身作则, 规范实验操作。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 教师要言行一致, 做到实验操作规范, 药品用量适当, 废液、废物不乱倾倒。如在药品的取用和称量、液体的量取和转移、过滤等基本操作中准确熟练的动作可避免药品的洒落、挥发造成污染;药品取用少量, 废液、废气经过化学处理再排放, 可把污染降到最小。如硫在氧气中燃烧时, 硫粉取少量, 并事先在氧气瓶中装适量NaOH溶液, 这样能把污染降到最小, 有利于师生健康, 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 化学实验从内容到形式都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化学实验的清洁化, 特别是绿色化学理念的提出, 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它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 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 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 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 结合已学的知识, 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 可以到现场去教学, 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 (如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制革厂等) 。去看一看, 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 还可以指出尚有哪些不足之处, 让学生开动脑筋, 设想对尾气的处理和废液的转化利用, 如何变废为宝。通过实地参观, 既丰富了学生环保知识, 也加深了学生环保的意识, 从而形成了一种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五、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 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 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 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 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总之,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适时联系实际, 渗透环保意识, 树立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观念,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刻苦专研, 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 优化产业结构, 变废为宝, 保护环境, 这样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人类才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上一篇:2022年度小学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海孜中心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