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共8篇)
1.三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 篇一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要求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2.本单元重点:
(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①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③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课文要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宇宙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①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没有生命的?②人类能否移居火星?这样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故宫博物院》一课的两个任务是:①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②为家人介绍景点。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地阅读。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竹节人》一课,作者在描写玩竹节人和老师也在玩竹节人两段内容时,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传统玩具的喜爱。《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生命之谜的好奇心和科学家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写事物时融入感情。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9.竹节人
本课写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竹节人带给人们的快乐和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的事实。重点是明白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学生分组,分别带着不同的任务去读课文,然后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本课作者先介绍了一些天体知识,提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然后讲出了人类生存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科学家在排除了好多行星之后,认为火星上可能有生命,但经过科学探索之后,这个可能也排除了。尽管如此,宇宙生命之谜并未揭开。本课重点是教学生学会探究不同的问题,要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美,10.宇宙生命之谜
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逻辑性强等特点。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问题,然后汇报,教师评价指导,使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阅读课文。
11*.故宫博物院
本课为了详细介绍故宫博物院,共提供了四份材料。这四份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故宫。重点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完成两个不同的任务。
学生分组,然后各小组选择要完成的任务,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搜集筛选相关信息。汇报后,教师点拨指导。
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
出示一些让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美食、旅行、梦想等,让学生先说说这些活动的作用,再来围绕话题写作文。
先说一说自己觉得给生活带来美好的活动,然后范文引路,学生练习,完成后交流提建议。
语文园地
学习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阅读;积累并练习写人入迷的情景,学会逐项说明理由;理解积累古诗《春日》。
指导学生先自我感知,然后听教师指导,再练习巩固。
2.三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 篇二
一、韩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
和中国一样, 韩国的小学也是六年制, 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韩国的语文称为国语, 语文教科书方面, 低年级分为“阅读”“写作”“说话·听力”三大本书。高年级分为“阅读”, “写作·说话·听力”两本书。本文着重对语文“阅读”教材进行分析, 其原因是韩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国一样,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着重强调识字, 写字, 标点符号使用等基础内容, 而高年级语文渐渐强调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韩国小学语文每本阅读教科书分为7-8个大单元, 每个单元有独立的学习目标。大单元里又分为几个小单元, 每个小单元里又独立有小的学习目标, 所以韩国的单元学习目标非常明确, 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掌握。
韩国小学语文教材也如同中国一样, 题材多样, 诗歌、散文、小说等都被收录, 由于篇幅的关系, 本文仅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
通过这8个单元收录的文章, 我们大致可以看出, 韩国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具有目的性和关联性。每个大单元都有其明确的主题, 此主题也是实用性很强的。大单元里的每篇文章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31篇课文中, 只有最后一篇是来自德国的文章, 其余全部是本国的。在教材的安排上, 我们不难发现, 韩国语文教材极为凸显韩国自身的文化, 表现在如何使用韩语中的敬语与非敬语, 韩国的传统游戏, 韩国传统的风俗和传说, 韩国的江山美景, 韩语的保护等方面。其次, 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判断和论述能力, 体现在如何查字典, 找资料, 判断别人的看法和说明自己的看法等方面。可以看出, 韩国教材的内容是极其重视民族传统和实用性的。
二、韩国小学语文教材特点
1. 韩国国语阅读教材收录国外文章的情况分析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韩国语文教材收录的外国文章非常有限。我们来看下表。
韩国小学高年级 (三、四、五年级) 语文教材外国文献收录情况
中国小学高年级 (三、四、五年级) 语文教材外国文献收录情况
表2.表3中可以看出, 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外国文献偏多, 占据教材的12%, 而韩国只占5%。
2. 文章体裁的收录情况分析
根据笔者调查发现, 除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基本体裁外, 韩国的教材还收录了“介绍文”“感想文”“报告书”“网络公告文”“小幽默”“广告文”“书评”“游记”等实用体裁, 总计体裁达到了28种, 体现了体裁的多样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相对中国的小学语文教材, 我们在题材上就比较单一, 缺乏实用性和创新,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文章内容的收录情况分析
据调查, 在韩国小学教材主题内容中, 信息传达类文章占了34%, 自我发展类占了28.7%, 思想品德类占了13%。而中国的研究表明, 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主题比重最大的是思想品德, 占了28.7%, 自我发展类占了19.7%。其中爱国教育为主题的文章, 中国教材占了21%的大比重而韩国只占了2.9%。由此可见, 中国教材非常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而韩国的教材更加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
3.三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 篇三
4.找出成语中意思相反的词。
扬长避短()——()
自始至终()——()
转危为安()——()
阴差阳错()——()
5.选字、词填空。
着了过
中国人民志愿军罗盛教正好走()这里。他听到叫声,知道出()事,就急忙向河边跑去。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下去。冰下的流水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给飞机装上雷达,()飞机在夜里飞行十分安全。
()爸爸的回头只发生在一瞬间,()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日积月累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
2.用动物的名填空,补充成语。( )视眈眈 画( )点睛 老( )识途
3.名人名言填空。
______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梁实秋多责备_______,多原谅_______。——谢觉哉
快乐读书屋
1.选择人物填空:
本册书第一篇课文就讲述了爱国将领邓世昌的故事,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些人物,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
吉鸿昌宋庆龄华罗庚贝多芬
选择人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从小就深知对人要讲信用的_____________
死也不倒下的爱国将领_____________
才华出众不畏权势的音乐家_____________
冲破阻力回国工作的数学家_____________
2.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溪里涨满了春水。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这段话共有______句话,描写的是小兴安岭______季的美丽景色。分别描写了树木、融化的积雪、_______、溪水、_______五种景物。
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___________像______。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是按_______顺序具体描写了小兴安岭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
3.读短文,回答问题。
爸爸告诉小华
( )爸爸告诉小华:“120是急救电话号码,像这样的服务电话还有很多,如110是匪(f5i)警(jing)电话,119是火警电话。 114是查号电话,121是天气预报电话,122是道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
()小华家最近安装了一部电话。
()小华问爸爸:“真奇怪,怎么一打电话救护车就来了______”
()一天,爷爷病了,爸爸连忙拨(b6)打120,救护车很快就到了。
()听了爸爸的话,小华觉得电话的作用可真大。
按顺序重新排列上面的句子,把序号写在( )里。
在_______上中填标点。
遇到下面的情况,可以拨打什么电话?你知道吗?
(1)小华想知道少年宫在哪,可以拨打______查问少年宫的电话号码。
(2)小华的妈妈想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可以拨打________查问。
(3)小华爸爸在路上看见一起车祸,可以拨打_______报警。
以《我喜爱的________ 》为题写一篇习作。
4.七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 篇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选文文情并茂,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主要特点是物象典型、意境优美、描写细腻、巧用修辞、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等。
学习这四篇课文,接受美的巡礼,汲取语文滋养,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1.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2.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要重点明确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并流畅、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1.春(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把握感情基调,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体会其作用,品味语言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之情,引起人们对春的热烈向往,激励人们在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赏析文中描绘的春天的五幅图画,概括景物特点。3.揣摩精彩语句,体会语言妙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找出喜欢的段落,注意重音和停连;把握感情,结合内容理解,直至全文背诵。
2.边朗读,边体会、欣赏,激发形象思维,体会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形象。3.从用词、修饰语、句式和修辞入手,体会准确、生动、形象、优美的表达。
四、教学建议 1.反复诵读
诵读是语文美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诵读可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2.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这一步宜采用跳读的方式进行,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
3.品味语言
《春》的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4.联想拓展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可采用搞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美读,从而激发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2.济南的冬天(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描述济南冬天的代表性景物,突出特点。3.体会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唤起对事物的细微感觉。
(二)过程与方法
1.依据对课文的理解,标出第三段的重音和停连,尝试朗读。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读议展点练”板块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的缘由。2.激发学生热爱一时一地,并能将景物写活,做到情景交融地表达。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重音准确,停连适当。
2.学会通过描写代表性景物呈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写法。3.品味精彩语句,体会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应以一段为例,着重练习重音和停连,教师要给足学生练习的时间,提供展示机会,适当点拨、示范,进而读好全文。
2.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作者写的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可以用原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3.知晓拟人修辞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恰当运用拟人,可以对所描绘的景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的作用。品味语言要从细处入手,避免空谈;要抓准要点,不要出现理解上偏差。
四、教学建议 1.整体感知
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散读等。在阅读时可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你读了课文,是不是觉得济南的冬天如作者所说,是“暖和安适”的?为什么?课文在写法上与《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理解
本文可作重点赏析的地方较多,如观察角度的选择与变化:描写景物,由于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的是处在观察对象的下面,从下面仰看上方;有的处在观察对象的上方,从上面俯瞰下来;有的是对描写的对象,一部分一部分详细观察,然后层层铺写,或突出某一部分加以描写;还有随作者立足点的变化,“移步换景”。又如语言的运用、色彩的调配、结构的安排、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情景交融的特点,都可作为重点来赏析。在赏析过程中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集中赏析几个重点语段,把注意力放在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这些上面。
3.比较阅读
写景的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绝不是随便一个比喻、一个拟人,外加些华丽的词藻堆积成的。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就无法把景写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师可以删掉原句中的一些富于感情的描写,比喻、拟人等修辞,将改后的句子和原文比较,从而体会表达上的不同效果。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粉色。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4.拓展练习
以《„„的冬天》或《„„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作文。要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抓住景物特点,用形象生动的笔墨进行描写。注意将景物写活,做到情景交融。
3.*雨的四季(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3.掌握调动视觉、听觉和嗅觉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和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思考课文的旁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雨的赞美、热爱之情,激发人们亲近雨,感受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赏析文中描绘的四季之雨的不同特点。3.揣摩精彩语句,体味语言妙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为基础,辅以师生范读,多给学生展示机会。2.边朗读,边体会、欣赏,激发形象思维,体会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形象。3.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角度入手,牵动联想和想象,全方位感受,体会准确、生动、形象、优美的表达。
四、教学建议 1.关于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尽可能绘声绘色,读出雨的四季的不同感受,景物转换处,应稍停顿,不能急促。
2.概括提炼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炼精准的语言来概括不同季节雨的特点。如果学生概括能力不强,可以先示范概括,再让学生去尝试。
3.品味语言
《雨的四季》语言精美,准确生动,饱含感情,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多处运用感官来描写雨后的世界。这一个步骤,要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4.借鉴仿写
可以引导学生在认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仔细品读,然后选取记忆中的自然景象,借鉴课文的写法,写片段作文。注意尽量写的细致、生动,绘形绘色。
4.古代诗歌四首(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欣赏精彩诗句,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品味,感悟。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滋润和净化心灵,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歌。2.感悟诗歌的名句。
3.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把握诗歌节奏,反复、变换方式诵读,熟读成诵,准确默写。2.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境、背景,作为感悟的基础。
3.读懂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仔细揣摩诗句意蕴,以兴趣为先导,读出“诗味”来。
四、教学建议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可自由读,可齐读,可分读;可范读,可美读,亦可唱读。
2.诗歌重在读懂,要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包含了欣赏的成分。旨在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并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3.教师的责任是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练,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不拿自己的见解限制学生。
4.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补充应适当。要求学生要记住每首诗的诗题及作者姓名。
第二单元
本单元所选文章以“亲情”为主题。学习本单元,可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1.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养成写周记的习惯,写清楚,有感情,注意锤炼语言。
5.秋天的怀念(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题目的寓意。3.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让你感动的理由。
4.联系上下文,谈谈对 “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尝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心情。2.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体会菊花的象征意义和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3.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读议展点练”板块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用追忆的形式,朴实的文字和平常的话语,表现母爱的深厚。2.反沐浴在亲情中的我们,要学会感动,懂得回报。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2.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细节描写,说说理由。
3.体会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以及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的深意。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感情朗读要建立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练读”的时间。把握感情基调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技巧上要注意语气和停顿,要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语气,还要体会作者懊悔的心理,读出意味。
2.跳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的精彩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抓住“悄悄地”“偷偷地”等修饰语,“扑”“抓”等动词,“憔悴的脸”“央求般的神色”,以及“忽然不说了”等细微的神情描写,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具体分析母亲的内心世界,体会母爱的深厚。
3.关于菊花的象征意义和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要让学生建立在对课文内容整体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仔细阅读最后一段,揣摩思考,感同身受,从而准确把握。
四、教学建议
1.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畅,注意感情色彩。要区别叙述语气和对话语气: 叙述语气凝重,对话语气激烈;要读出抒情的语气和自己懊悔的心理;最后一段,要读得有抒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课文的深层含意。
(1)抓四件事,事事真情。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母亲语言“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③母亲央求“我”看花。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④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
(2)读四句话,句句揪心。①常说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总是”一词,表现母亲时时把带“我”出去当作一件重要的事,而根据我身体的实际,除了看花,母亲没有办法想出第二种更让我觉得可以干的事情来。②双关的话。“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对于母亲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才知道。③多说的话。“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答应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以下的很多话,都是不知所措的表现,以至于说漏了嘴。“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一句,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④最后的话。她在生命的最终,想到的只有“我”和妹妹。于是,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3)赏一个景,情景交融。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也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散步(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探讨拟题的理由。
3.品味语句,理解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写法和重点语句的深层意蕴。4.找出写景的语句和对称的句子,品味它们的作用和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换个角度另拟题目,通过比较说明理由。2.仔细阅读最后一句,结合全文理解句子的深层意蕴。
3.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读议展点练”板块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以及理想的家庭伦理。2.明白敬老是和美家庭的一个决定因素。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探讨拟题的理由。
2.品味语句,理解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写法和重点语句的深层意蕴。3.找出写景的语句和对称的句子,品味它们的作用和好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感情朗读,读出意味。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标题艺术。可以认同本文的题目,也可以不认同;鼓励学生另拟标题,通过交流评判,鼓励创意。
2.大词小用有好几处,引导学生去寻找,看看都在什么情形下这样写的,然后要明白作者写作的深意: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借“散步”讲一个道理;对语句深层含义的理解,重点应放在“整个世界”四个字上,兼及其他。
3.仔细阅读文中景物描写和对称的句子,感受其具体、生动、优美、工整的特点和意蕴,结合内容体会作用。
四、教学建议
1.抓住两处关键,引导研讨。本文关键有两处:一处在面对“分歧”时做出的决定,一处在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从中悟出一个“孝”字和中年人的责任,以及亲情的美好。
2.引导揣摩、学习语言,品味对称的句子,研究遣词造句,仔细揣摩,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做好教学设计,全文感情朗读和跳读相结合,了解主要内容,谈谈整体感受,重点做好内容研讨,可提出如下研讨问题:(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题小用,小题大做?(2)作者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的那么郑重其事?(3)作者写散步一事有什么深意?在教学方法上,建议让学生质疑、提问,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教师启发、点拨等方式,加深理解。
4.在语言学习上,圈点勾画精美的句子,揣摩语句对称的美,还要用填词法,学会语言运用。
7.*散文诗两首(一课时)
金色花/荷叶·母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把握散文诗精粹、凝练的特点,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熟练朗读。3.学会作者通过细小的具体物象寄托情感的写法,品味清新雅致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品味文章的情感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并赞颂母爱的伟大,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2.理解、热爱母亲,热爱亲人。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散文诗,说说更喜欢哪一篇,理由是什么。
2.学习通过撷取日常生活中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情感,蕴含哲思的写法。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教师有必要介绍散文诗的特点,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呈现。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诵读上,让学生结合内容理解,流畅有感情地朗读。
2.边朗读边体会、欣赏,激发形象思维,体会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感。3.从用视角的选择,比喻和联想入手,以熟读为基础,结合具体语句和全诗内容,体会简洁、清新、细腻的语言。
四、教学建议
1.自读《金色花》,抓住孩子小小的心愿,理解课文,并着重研讨篇末含蓄的语句。
2.读《荷叶·母亲》,着重探究课文以花叶喻人的妙处。可以讨论: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作者情绪的变化怎样呼应着花的处境的变化?怎样以荷叶护红莲喻母亲保护子女的?
3.做好教学设计,《金色花》重在反复熟练朗读,并整体感受。研讨:“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荷叶·母亲》反复熟练朗读并整体感受。研讨:(1)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2)选取精彩段落,品味文章的语言清新典雅。(3)“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4.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同之处。
8.《世说新语》两则(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2.理解并记住“俄而”“拟”“若”“因”“乃”“期”“委”“去”等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准确翻译全文。
3.了解故事大意,对两个比喻的好坏有自己的看法,能指出文中体现元方的“方正”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把握文章大意;提出疑难,讨论交流。2.学会使用文言文工具书,初步了解文言词语的义项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2.能结合生活体验,吸收文中有益于提升自己素养的部分。
二、重点难点
1.熟读并能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准确翻译全文,了解故事大意,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时间,同时要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还要反复朗读,变换方式朗读。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翻译,抓住关键字,重点区分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学思结合,提出疑难,讨论交流,多边互动。
3.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宜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交流分享心得。
四、教学建议
1.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诵读练习,在理解上不必求深,要注意引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在关键字的理解和全文翻译上要下足功夫,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为自能阅读文言打下基础。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独立思考,联系实际,以加深体会。也可组织学生讨论,重在交流分享,不求解决所有问题。
3.要讲究导入的方式。可用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导入,例如《世说新语》中王戎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在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学有所得。
4.拓展延伸:可推荐《世说新语》中的其它篇章,让学生课外阅读。
第三单元
本单元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刚刚告别童年的我们细细体会、领悟。
1.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2.保证阅读感知的整体性和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阅读速度。3.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4.重点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默读全文,分别找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想两部分是怎样连接的,并能说出百草园“乐”的方面,简洁地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
3.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并能简析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赏析“雪地捕鸟”片段,抓住精准动词,分析其妙处。
4.能够评价文章的选材和“先生”这一人物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时,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2.了解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二、重点难点:
1.在规定时间内默读完全文,并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大意。2.赏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句式,以及系列动词描述过程的妙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教师给足默读课文的时间,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气读完全文。
2.找出并朗读精彩片段,从远近、动静、感官角度赏析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体会“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的侧重点及前两个“不必说”表达上的作用,并能仿照句式,描写一处景物。还要勾画动词,体会一系列动词的连续使用,生动准确,可以使叙事过程更明晰的作用,也要能仿写。
四、教学建议
1.教师可在课前介绍鲁迅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从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中引出本文的教学。
2.处理好教学重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处理更要多斟酌,三味书屋部分为教学难点,一是此部分内容理解困难,二是有些难解词语。只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适当引导即可。
3.品味语言。本文写景极为精妙,写景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如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的顺序等,并指导学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10.*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三分钟完成课文默读,注意在叙事过程中的抒情和议论,并体会其作用。3.学会人物刻画的心理描写,行为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层层铺垫的作用。
4.理解题目“再塑生命的人”的意义,注意与题目呼应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题目入手,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师生对话,多变互动,解决问题。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能够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2.能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
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文默读,并能准确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2.理解标题“再塑生命”含义,以及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含义。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适当引导,提供脚手架。巩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3.从标题、抒情句,议论句,细节描写句入手,对文本深入理解。
四、教学建议
1.注重选材研讨,引导写作。学生要筛选文中典型的事例,体会从不同侧面突出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和我的收获;了解文章结构安排的妙处,体会铺垫的好处。
2.关注细节描写,结合动词,理解“我”的心情和感受;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注意文章在叙事中的抒情或议论,体会其作用。
3.课外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并能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他们的生活世界,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
11.*窃读记(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设置悬念的作用和效果。3.赏析文中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体会小主人公的心理、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给足默读时间,交流基本内容,讨论、探究疑难问题。
2.采用自主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小主人公对读书的热爱和渴求,激励学生珍惜光阴,热爱读书。2.体察人情冷暖,在成长中感受爱与宽容。
二、重点难点:
1.一气呵成默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设置悬念的作用和效果。2.赏析文中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体会小主人公的心理、情怀。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继续巩固魔都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并借助作者设置的悬念插叙等激发的阅读情绪,一气读完全文,读思结合,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2.跳读课文,选择感动的段落,认真朗读,细细品味,体会小作者的动作、心理,感受她对读书的热爱和渴求。
四、教学建议
1.学习默读。默读是速读的一种形式,是日常阅读中最为常见的读书方式。掌握默读方法有利于扩充学生阅读量,学生终生受益。要在默读中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情感。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2.理清思路。本文较长,悬念的起笔、中间的插叙、突然的转折及深化主题的结尾,都是文章显得凌乱,有一定的理解上的障碍。要引导学生不断产生追问和情节猜想,从而真正意义读懂文章。理清思路。
3.品味语言。本文语言既朴实又生动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4.联想拓展。名家谈读书经历或读书体验的文章很多,可以找几篇来读一读,如冰心的《忆读书》、冯亦代的《书癖》、柯灵的《书的抒情》等,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12.《论语》十二章(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并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并记住“君子”“忠”“信”“义”“仁”等常用词语的含义,翻译课文,理解文章的意思。
3.体会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章大意;提出疑难,讨论交流。2.朗读,理解,感悟,背诵,默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端正学习态度,学会学习方法。
2.能结合生活体验,吸收《论语》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二、重点难点
1.背诵并默写全文,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中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的观点,以及修身的句子含义。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把握节奏,注意停顿,反复、变换方式诵读,熟读成诵,准确默写。2.找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方面的论述,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结合生活体验,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心得。
四、教学建议
1.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诵读练习,关键是熟读成诵,在理解上不必求深,要注意引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独立思考,联系实际,以加深体会。也可组织学生讨论,重在交流分享,不求解决所有问题。
3.要讲究导入的方式。可从曲阜朝圣之举和“半部《论语》治天下”说起,讲一些孔子个人的故事,顺带介绍孔子和《论语》,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4.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学有所得。
5.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组成。四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清明节的由来》《雪顿节上看赛牛》和略读课文《东郭先生和狼》《快乐过奇遇记》。课文从清明节的传说。藏族风情、中国的寓言故事、国外的童话故事等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世界文化”这一主题。
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孩子受到中外文化的熏陶,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的由来,感受到藏族的风俗、民族风情;懂得对待一些本性难移的恶人,不能心慈手软,不能有怜悯之心,做事不能没有主见,没有恒心,并且要知错就改;让学生积累词语、语言,提高阅读能力和飙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的29个认写生字,认识27个会认生字,提高识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边读边思考,并能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去查找收集有关资料,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把故事将给别人听。
3、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能够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通过语文百花园的训练,让学生积累词语,在积累句子的同时受到虚心好学的教育,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收集有关资料。
2、指导学生在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把故事将给别人听。难点: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重点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把课文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查找、搜集有关资料,扩大阅读量,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
2、教学时要让学生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让学生充分自由朗读,尽量带着感情来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仔细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加深理解。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以“爱国情怀”为主线,一共选入三篇课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几位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感受、学习他们炽热的爱国情怀。《我不能忘记祖国》这篇课文讲的是宋庆龄15岁被父母送到美国读书时,被班上的同学“侮辱”,仍温文尔雅的介绍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最后博得班上同学的激烈掌声。
《卢沟桥》介绍了卢沟桥的地理位置、科学设计、优美造型,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古诗两首》两首古诗《从军行》和《塞下曲》体现了古代人民为了捍卫边疆而英勇善战,宁死不屈的品质。
《民族英雄戚继光》戚继光为了抗击倭寇,努力组织军队,训练军队,培养军队,誓死不屈的抗击倭寇的品质值得同学们学习。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单元会认的字,牢记本单元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达到会被一些指定的段落课文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单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牢记生字、书写生字、将学到的生字运用于学习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爱国意识。
四、单元教学课时安排:八课时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这四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放飞蜻蜓》《在金色的海滩上》《和时间赛跑》和略读课文《“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大都与儿童生活有关,有一定的童趣,课文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禁方 面的美好品质。《放飞蜻蜒》是一篇写人的精读文章,通过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寻觅群孩子在捉蜻蜒时引导他们认识到蜡蜒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教育孩子放飞蜻蜒的故事,表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下一荤的关心爱护。《在金色的沙滩上》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通过记述在沙滩上,一位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却不肯收画家送给她的贝壳,并把画家故意丢在海滩上让她捡的贝壳还给了画家。赞扬了小姑娘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时间赛跑》也是-藤记叙文,写童年的“我”因外祖母去世丽悲伤不己,后来,在爸爸的启发下,从太阳落山,林鸟飞行中,“我”明白一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比赛的过程中,获得了无限乐趣,这种和时间赛跑的习惯,使“我,一生受益无穷,说明了假如一直和时间赛跑就可以成功的道理。略读课文《“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讲述了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阿兰图铃小时候思维独特,经常干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正是带着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思维,成年之后,他成为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语文百花园六由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五部分组成。主要是诵读成语、写字练习、读背三句关于时间的名言、阅读~篇短文、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主动积累、运用语言的习惯;强化写字训练,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进行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提高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的35个生字,认识27个生字。提高识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请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3、通过课文教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然后再跟同学讨论。认真体会课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
4、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事情,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
5、通过语文百花园的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养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进一步强化写字训练:进行习作训练,提高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认真体会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ktrl.文中人 物的好思想、好品质。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然后再跟同学讨论。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难点: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事情,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
四、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人物的认识,用心领悟人物特点,陶冶他们的情操,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放飞蜻蜒》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感悟陶行知教育孩子们的几次对话,从陶行知的神情、动作、说话的态度和语气等儿方面的描写,以及插图内容的观察,来体会陶行知的和蔼可亲与循循善诱。其中四次是以问句的形式呈现,充分体现了陶行知与孩予们的平等和对他们的尊重。
《在金色的海滩上》本文故事虽长,但情节简单,语言清新。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领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简单了解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小姑娘。接着深入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明这位小姑娘的好晶质。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把小姑娘的好品质写具体的。最后赏读课文,感受作者语言的美,海边风景的荧,小姑娘心灵的美。
在教学《和时间赛跑》时,由于学生受年龄、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对珍惜时间的意义惑受不深。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我”的感情变化,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写作目的;
二、结合实践懂得“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你就跑在别人的前面,跑在时间的前面。
三、拓展延伸感悟。从收集的名人珍惜时间的事例中汲取营养。
在教学《“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时,教师要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做切入口,展开教学。
五、教学准备:
6.三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 篇六
孔子拜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7.三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 篇七
2012年初,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2013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有详细的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吸收合理化建议, 实现平稳过渡。修订内容主要是:框架微调、阅读单元的调整 (撤并单元、调整次序) 、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练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练习的调整。
与2001版的初一语文教材相比, 新教材删掉了10篇课文, 分别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静夜》) 。
新增加的10篇课文分别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短文两篇》 (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 , 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 有三篇课文有所改动, 分别是:《散文诗两首》中的冰心的文章, 《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古代诗歌四首》删除了第五首辛弃疾的《西江月》。
而且, 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 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同时,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 从单元上来说, 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第一单元讲亲情, 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 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 新版教材由浅入深,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 编排更紧凑, 主题也更集中。
二、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总体变化
总体而言, 课后题的变化很大。题目的数量、问题的设置, 以及提问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题量而言, 题数有所增加。从原来的47个问题增加到62个问题, 增幅为32.91%。应该说, 这个增幅是新课改以来, 增幅最大的。新教材的题数大概有2到5个, 课后题中, 4道题的课文最多。而旧教材一般是3道题, 少数课文是2道题。
就问题的改变量而言, 绝大部分问题有所改变。而且问题的改变不只是单纯的问法的变化, 而是直接删除原题, 另改新题。其中, 第11、16、17、23、29课所有问题全部更改, 只有3、24、30课没有题目的更改。
同时, 还更改了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
如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的第一道课后题:
由“朗读全诗,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 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更改为:“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 往往另有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诗中的‘山’与‘海’有怎样的内涵。”
从表达来看, 教材对题目的叙述更生动了, 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 更改了刻板的表达。同时, 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 即“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具体意象的提问表达上, 也按照了文本的先后顺序, 不再按照意象的表达深意。
三、认知维度下的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
笔者此次选用的认知领域分析工具是以安德森为首的10多位学者对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完成的新分类。新分类采取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 本文采用了其中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分类,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采用这套分类工具, 是因为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而事实上随着实践应用问题的不断产生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当年的编写专家和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修订和扩充, 所以经过多次讨论, 于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一书, 此书中分类体系相对1956版分类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 新旧教材课后题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9.03%,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0.32%,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45%,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17.74%。即, 考查以“理解”为主, 其次是“记忆”, 在“创造”方面也有很多提及, 之后是“应用”、“分析”和“评价”。
在旧教材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7.66%,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8.30%,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38%,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26%,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0%,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3.40%。
分析比对可知,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些分类中,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变化不是很大, 但总体考核数量上升。而“评价”分类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相反, “分析”、“创造”这两个分类则有所减少, 特别是“创造”这一分类, 减少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 从认知维度的6个分类来看,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在命制时, 都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中,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提法, 是第一次出现。很明显, “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分类在新教材中也有新的体现和要求。以朗读为例:
如第十一课《春》的第一道课后题:
老教材的设题方式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背下来, 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细心品味, 入情入境。
而新教材的设题方式是:“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渐加重, 表达盼望的心愿, 欣喜的情怀) ’……”
很明显, 与旧教材不同, 对于朗读及背诵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 而且给了示范。新教材对于很多篇的朗读做了详细的界定, 有一些文章甚至做了示例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命制时, 虽然就单纯的“分析”这一分类的题目减少了, 但分析的深度和分析后的表达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明确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 增加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很显然, 就中学生而言, 简单的分析能力是应该具备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发现美, 感受美。
如第十四课《秋天》的第一道题:
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想写景次序, 再背诵全诗”改为:“全诗共三节, 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画, 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学语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感受美的一个过程。而所谓的评价就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 (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 和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所作的判断) 。尤其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 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 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作出的判断, 才属于评价。所以, 根据新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 如何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当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开篇第一页, 前言中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是2013版新课标新加的一段话,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而评价和鉴赏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之关键。
四、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的分析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新教材的课后题中的评价类题目, 既有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评价, 也有对文章中的人物、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评价。再如创造类题目中, 既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的作文和口头的训练, 也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作些讨论或辩论。可见, 新版教材在编写时, 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题目设置注重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
练习题注重整体感知是由认识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新教材的课后题与课文整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减少了句段的训练, 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观新教材的课后题, 理解型题目是练习系统的重点, 所占比重超过40%。这其中, 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思想感情, 说明性的练习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并且, 熟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这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活动, 在这版教材中几乎每课后都会出现, 这一分布充分反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特点。
在旧教材的课后题中, 还存在着诸如理解词语含义、造句、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之类的练习题, 它们无疑是从局部来分解课文, 使学生陷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在新教材中大有改观, 上述的练习几乎销声匿迹, 代之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包括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要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而对字、词、句以及一些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则是从文章的语境出发去揣摩的。
3.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教材的课后题在编写时,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由原来的单项训练变为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新版教材的课后题中有许多结合课文阅读而进行的片段写作, 它们或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或要求学习文本某种特点进行创作, 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 创作之前, 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所了解, 这就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读写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说:“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在旧教材中, 有一些练习只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 固定呆板的选项没有给学生一点自由思维的空间, 否定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而在新版的教材中, 很多课都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内容概括、针对文章中心的讨论、对文章中事件人物的评析等题目。这是新教材中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应是一个自动、自愿、自觉的活动, 能否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效果, 决定其能力的形成与否。同时, 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有主人翁精神, 即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主见,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旧教材的课后题就自主精神而言, 是不够的。而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就大量地出现有趣的实践动手题、拓展应用题以及多元开发的问答题。而这些都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实践中学语文,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个性。除此,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多元的、开放的、答案不确定的、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去完成的题。一些文章比较鉴赏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的。
由于时间仓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编著2013年5月第3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时出现了一些编校问题。当然, 教材出现错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但是, 新教材的课后题从整体来说是更适应学生发展和进步的, 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的, 也是符合认知维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8.三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 篇八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执教者:韦云碧
教研组长签名: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第三单元英才篇,三篇文章。前两篇是叙事写人文章,后一篇是剧本。本单元是三篇有关历史人物的课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它们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的崇高品质,刘备是为“公”求贤;祁黄羊是为“公”举荐;公仪休是为“公”廉洁。
《三顾茅庐》课文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讲刘备三顾茅庐,侧重写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品质,同时也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有所反映教学设计要注意因文而异,分清详略。从开头的“诚心诚意”导入,充分展开2—4自然段的教学,通过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特别是多处精妙的比喻,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课文之外的课程资源来深入理解。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看到的一些课例都是两课连上的,而现实的教学可能有出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分清不同课时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过程。
《祁黄羊》这篇课文讲了祁黄羊因病辞职、外举解狐、内举祁午三个小故事,表现了他出以公心的可贵品格。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清这三个故事的外在联系,还要弄清其内在的联系。建议可在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出示悼公的话,明确文章中心,接着抓住人物的语言讲读后面的两个小故事,然后再讲第一个故事,最后总结归纳。
《公仪休拒收礼物》这是一个独幕剧的剧本。其文本的核心价值在当代极具现实意义,尤其在中国这个讲人情的国家中,如何学会拒绝真是一门艺术呀!《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3篇课文的课后各项练习,都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的,诸如朗读、背诵、复述、演诵;识字、写字;理解、运用词、句;读写结合小练笔训练等等;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都涉及到了,从各题的训练看,是单项的;从整个单元来看,又是综合的。特别是“练习3”的安排,也与这一单元的阅读遥相呼应:“处处留心”先介绍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断,再让学生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成语故事,沟通了课内外学习的联系。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概括了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扩大了文本的张力,激励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对诸葛亮生平的探究。教师在本单元课文教学中要把历史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习作3:引言部分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学习如何从生活中选材,明确选材范围。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写出了小作者“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过,为学生提供了借鉴、模仿的范例。
练习3:处处留心:引领学生留心我国古典名著。写好钢笔字:字中部的撇、捺要写得如同鸟翅舒展。读读背背:简练的描述了三国时期蜀国军事家诸葛亮的特点。口语交际:学会说安慰别人的话,培养语言交往能力及爱心。教学对象分析: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优秀品质;
3、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熟记成语,了解一些“三国”故事。背诵《三顾茅庐》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的人格;
5、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学会安慰别人,培养语言交往能力;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习作的内容来自生活,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即使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中心;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学会安慰别人,培养语言交往能力;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习作的内容来自生活,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即使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教学难点:
领会文字技巧,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进行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教学用具:实物、图片、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时间:
三顾茅庐
两课时 祁黄羊
两课时 公仪休拒收礼物
两课时习作3
两课时 练习3
三课时
8.三顾茅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
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
晌(xiang shang)辰(cheng
chen)
诸(zhu zu)
卧(wo
wu)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3、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难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祁黄羊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读好句子,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一、提题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检查预习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故事中有哪些人物。随机出示下列名称:春秋
晋国
悼公
祁午
解狐 指导读好上述名称。
二、自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前鼻音: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后鼻音:兴亡
翘舌音:合适
召
慎重
其它:中军尉
兴亡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祁黄羊
祁午 多音字:解狐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内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后,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结合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预习时布置学生查字典): 征伐 郑重 举荐 使者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板书:举荐人才
四、指导书写生字。
1、给生字按结构分类。左右结构:祁 尉 慎 上下结构:晋 荐 召 半包围结构:选 适 避 独体字:亡
2、说这些字哪几个字比较容易写,哪几个字的什么地方要提醒注意。祁:左边是“礻”,而不是“衤”;右边是“阝”,而不是“卩”。选、适、避:“辶”的最后一笔要舒展,能托住里面的部分。慎:右边的“真”里面是三横,不能少横。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名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作业:完成习字册上的部分习字任务(字、词部分)。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一)、复习。
1、朗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兴亡 合适 召
慎重
解狐
2、读通重点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3、听写下列词语:兴亡 慎重 举荐 当此重任
二、理清文章脉落。
1、默读课文,思考:祁黄羊向悼公举荐中军尉人选,推荐了哪两个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2、讨论,板书: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内举祁午 根据上述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导读课文。
第一段.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的神态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想想人物此时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从悼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悼公对祁黄羊的高度信任)指导朗读悼公的话。
3、投影出示祁黄羊回答的话,指名朗读,说说自己人中体会到什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在“想了想”、“郑重”的下面加上着重号)指导朗读祁黄羊的话。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1)投影出示第五自然段,理解悼公所说的话,指导朗读,注意悼公说话时的神态(在“深感意外”下面加着重号)。
(2)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从祁黄羊的回答中,你能体会到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公私分明 心胸宽阔 不计前嫌)
5、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6、小结:祁黄羊外举不避仇,真是个公私分明,心胸宽阔,不计前嫌的高尚之士。板书:不避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3遍。2、辨字组词。
普()荐()伐()悼()晋()存()代()掉()板书设计:
9祁黄羊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不避仇 内举祁午
不避亲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教学目标:
1、能分脚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学习他清正廉洁的品格。教学重难点:
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2、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学习他清正廉洁的品格。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出从哪里看出公仪休很爱吃鱼。教学重难点: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2’
1、板书课题。
2、介绍剧本常识。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B、划出有疑问的地方。
2、检查自读效果。
A、出示生字词,正音。
B、指名朗读对话,学生评议。C、教师指导读长句。
3、再读课文。
思考:你明白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4、交流:
A、这已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有哪些人? C、故事分为几部分?
D、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学习第一部分
15’
1、自由读,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公仪休特别爱吃鱼?
2、学生回答。
3、指导朗读。
4、指名表演。学生评议。
5、再进行朗读训练。
四、课堂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公仪休的美好品质。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本。
教学重难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后,让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帮学生理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说说公仪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公仪休:爱吃鱼。清正廉洁。聪明机智。)这些都能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二、快速读剧本,边读边划有关语句。a)学生自由读剧本。
b)交流所得,把握人物个性特点
其间帮学生理解诸如:公仪休为什么不收鲤鱼那段经典的话语;管家为何要送鲤鱼给公仪休,为何偏偏送的是鲤鱼;公仪休是如何拒绝的等等有助于把握人物个性品质的问题。
三、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的台词。
四、表演。
1、分配好角色,大家当导演,有什么话想对演员说(说表演的要点)。(如时间紧就演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段)
2、表演
3、点评。有没有把大家的意图演出来。
4、学生对照看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再反馈表演,要求要加进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五、明理
追问: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原因你明白了没有?你认为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你以后会怎么做?
六、作业:课后试演课本剧。板书设计:
公仪休拒收礼物
读人物对话
揣摩人物想法
选择人物
体验内心活动
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及事情的发展。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使学生懂得两点:一是习作内容源于生活,我们要乐于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做事要有创造力;二是记事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3.按照作文要求,写好一件自己在生活中新发现的事,要写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重难点:
教育学生要有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好奇的眼睛,去了解周围的世界。注意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心中有作文,眼中有景物;眼里看着新景物,心里想着新发现。教学准备:
利用观察的机会,完成下面一张观察表。(要求重点写出解决的方法,不一定有许多发现,但是关键要有解决的过程)
我的新发现 我的解决方法 结果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最近都在读“名人的故事”。谁来说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2、是呀,许多科学家用他们独具的慧眼,观察生活,从中受到启发,获得了成功。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从洗澡盆中发现了浮力,聪聪发现小区里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当当发现一到秋天苹果就变红了……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项本领?赶快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吧!
二、开拓思路,选好题材
1.分组交流所得。通过中国人生活中的新发现,启发自己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2.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我们在生活中还有不少的新发现,请举例说说。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这些新发现可能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如风霜雨雷电等;可能是关于事物的,如蚂蚁认路、向日葵向阳等;也可能是关于人的,如爷爷迷上了电脑、奶奶最近不吃鸡蛋等等。
3.引导回忆:你在最近的生活中有哪些新发现?请选择最感兴趣的事相互交流。[可以是《科学》上的小实验。](学生自由交流,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小结出发现可以是来自自然界的,可以是来自生活的。)预设:
生:我有一次玩胶水的,发现胶水粘粘的,粘在手上洗不掉,然后奶奶让我用热水洗,咦,就洗掉了。
师:嗯,不错,你有一双慧眼,发现得不错,还有谁说?
生:我有一次去买菜的,在回家的路上发现有一只大狼狗跟着我,我吓得蹲下来了,没想到它竟然被吓跑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它是怕我拿石子扔它呢。生:我发现口香糖粘在衣服上可以用鸡蛋清洗掉。生:我发现衣服上油渍可用洗涤剂洗去。生:我发现鸡蛋壳可以去掉瓶子里的污垢 ……
三、学习例文,迁移写法
是不是把新的发现写下来就好了呢?来看严晓敏的新发现
1.阅读例文,思考并回答:奶奶要“我”做什么事?“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开始挑了约半小时,还有一大堆?为什么后来不到20分钟,“我”就巧妙地分开了?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例文分成三部分。想想小作者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具体写好 “分豆”经过的。2.引导归纳写法: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一步一步写清事情经过中人物,怎么做、怎么想?
特别要抓住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来写,这样才真实可信,让人乐意看。
四、明确要求,练习写作
1.读第三部分,明确写作注意点: 出示习作要求:
a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你的新发现
b把你发现的过程写具体。写清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写清有什么新的发现。2.指导说的过程。
指名先试说自己想写的事(主要选择一个发现,说清楚怎样解决的过程),随机评析,让学生特别注重说好找答案时怎么想、怎么做的,碰到什么问题以及怎么在探究中解决的。3.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一、教师谈本次作文的情况 1.总体情况
学生能通过一件事情清楚地介绍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2.普遍存在的问题。
事例不够新颖,绝大部分学生的发现让人感觉乏味。
二、展示优秀学生习作或片断
1.指名读优秀习作或片断(事例具体,详略得当)。2.讨论:有哪些优点?。3.交流。
三、修改习作片断
1.可选一篇写得比较差的文章进行评议。2.修改习作草稿。
四、自己再次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提高 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发现问题
生活中的新发现 探究问题
练习3 教学目标:
1、练习诵读《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讲跟“三国”有关的故事,知道从课外阅读中也能学习语文。
2、写好钢笔字。知道撇捺在字的中部要写得如同鸟翅,要舒展。
3、熟记八个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安慰。
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
1、熟记八个词语。
2、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安慰。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从课外阅读中也能学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你们了解吗?是哪几部?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三国演义》中写得非常精彩的一段,叫做“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3)学生借助字典读通。
(4)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间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讲解。(5)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看看文中的关云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6)学生练习诵读,要求能把关羽的神勇气概读出来。(7)指名交流,学生品读。
2、教学第二部分(1)“三国”的故事实在精彩。课前老师要求大家阅读《三国演义》,你们都看了吗?(2)通过阅读,你们都了解哪些“三国”故事?
(3)出示:空城计
苦肉计
夜走麦城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这些词语都跟“三国”故事有关,是人们经常说的,有的已经成为成语。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能不能简单说一说?
(4)在这些故事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练习讲这个故事好吗?讲的时候要抓住要点,关键的地方要讲的具体、生动。
(5)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选出讲得最好的 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交流。
(6)每组派代表在讲台前讲故事,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并要带有表情。
(7)全班同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有没有讲错的地方?故事的要点有没有抓住?关键的地方讲得是否具体、生动?
(8)教师归纳学生评议的意见,小结讲好故事的基本方法。(9)鼓励学生回去后给家人讲“三国”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弄懂读读背背中成语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奈”、“恭”、“慕”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贴,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知道学生写“奈”。提醒学生注意,字中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如同鸟翅。下半部分要呈上靠之势。
5、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6、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二、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5、自由朗读。
6、同座位练习背诵。
7、指名读。
8、集体练读。
9、集体齐背。
10、指名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安慰别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对此人们或难过或焦虑或痛苦,你或你的亲朋好友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安慰他人,使他们的心情舒畅起来。
3、板书:学会安慰
二、创设情境,指导得法
情境:解小惠是班上的同学,她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家长对她的期望也很大。这一次考试,因为粗心,答错一题,没能取得满分的好成绩,她伤心得哭了。
1、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对解小惠进行安慰。
2、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从同情、鼓励、找回自信等方面进行安慰;试着换个角度,从自身方面设身处地进行安慰,安慰时注意得体、语气委婉。
3、小组合作,演一演这一情境。
4、上台表演,全班交流。(指明一学生扮演解小惠,另外其他几位学生扮演解小惠的同学,台下的学生充当导演,进行指导。)
5、妈妈安慰:试请学生上台表演。
6、自我安慰:听了这么多关心的话语,作为解小惠本人,她又应该如何来安慰自己呢?
三、选定情境,自由练说
导入:考试失手、竞选没有成功、亲人离别等许多小事都会影响心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呢?
出示情境,自由选择话题,小组合作,现场交流。情境1:A同学是四(3)班的班长。这次参加大队委竞选,仅以三票之差落选了,她愣愣地坐在教室里发呆……
情境2:邻居王奶奶的儿子考上了托福,即将去美国留学。最近几天,王奶奶总觉得心里少了什么,很失落……
小组选定话题,合作自由交流。
四、创设生活情境,融会贯通灵活交际
导入:针对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上的许多小烦恼,学校即将开通一条“小烦恼热热线”,让大家能有机会倾诉一下心中的烦恼,更主要的是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我们的节目,来与有烦恼的同学们进行空中交流,从而达到安慰他们的目的。
1、选出嘉宾。
2、划分场内外观众听众,交待参与办法。开始:(播放音乐)伴着悠扬的乐曲,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小烦恼热线”今天与大家见面了。你的心情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许多不顺心事。当你不开心时,不妨参与我们的节目,把你的烦恼说出来,我们会尽量帮助你的。接进电话:
嘉宾与观众、听众交流,教师总结。……
结束:时间过得真快,今天的节目接近尾声了,还有那么多朋友们想参加与我们的节目。希望与你们明天相约在“小烦恼热线“,感谢嘉宾的参与。
五、总结
让我们每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都去安慰有需要的人。
板书设计:
练习3
学会安慰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10-19
三年级语文上试卷分析08-15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06-14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0-19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07-15
三年级语文质量分析11-01
三年级上语文课文默写07-16
三年级上语文园地八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