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资源优质课(精选12篇)
1.中国的自然资源优质课 篇一
大班社会教案优质课 品味中国茶
活动背景:
看我每天都喝茶孩子很好奇“老师,你为什么每天都要泡茶呀”“茶好喝吗?”我给他们的小杯子里倒上一些,“好苦呀,一点都不好喝” “我爷爷怎么说茶很好喝呢”“老师你的茶杯好特别像花盆” ……孩子都想尝尝我的茶,于是我请每个孩子品尝,他们兴奋地交流喝茶的感受,对茶叶、茶具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开始收集茶的资料,一起认认红茶和绿茶、欣赏茶壶、捏茶具、采茶叶、跳采茶舞。对茶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决定展示工夫茶茶艺表演,让孩子品品中国茶,由此设计了本活动。虽然“茶”是远离孩子生活经验的,但只要选好切入点,找准学习点,合理设计,一样可以将高雅的茶文化请进幼儿园课堂,让孩子接受我国独具魅力茶文化的熏陶,激发孩子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了解茶的分类及用途,学习区分红茶、绿茶、乌龙茶。
2、欣赏茶艺表演,品尝功夫茶,初步了解品茶礼仪。
3、初步感受、体验中国的茶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工夫茶茶具、茶叶;泡在透明杯中的红茶、绿茶、乌龙茶各一杯;品茗杯人手一只;古筝音乐;教师会表演工夫茶茶艺或邀请茶艺师表演。
2、幼儿喝过红茶和绿茶;欣赏过常见茶具。
活动过程:
一、学习区分红茶、绿茶、乌龙茶,了解茶的分类及用途。
1、观察茶叶,从颜色、外形、香味上区分茶叶,师介绍乌龙茶茶名的由来。
①师幼围站桌边,师:看看盆子里是什么?(教师启发幼儿比一比三种茶叶的不同。幼儿已有粗浅的辩茶经验,自然地用看颜色、闻味道、比外形的方法来区分盆中的茶叶。)
②师幼坐下,师提问:一共有几种茶?你认识哪一种茶?(幼儿轻松地分出其中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红茶和绿茶,师鼓励幼儿说说如何区分)
③师出示乌龙茶:这是什么茶?它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师告诉幼儿这种搓成小圆球状的茶叶叫乌龙茶,师讲解乌龙茶的传说。(乌龙茶幼儿没有接触过,教师介绍乌龙茶的传说时他们听得很专注,传说深深吸引了幼儿注意)
④师小结:三种茶叶分别是红茶、绿茶和乌龙茶,可以看茶叶的外形、闻茶叶的香味来区分。
2、观察泡好的三杯茶,从茶汤的汤色、茶味上区分三种茶。
①师出示三杯茶:我用三种茶叶分别泡了三杯茶,怎么来区分它们呢?(幼儿争着说出红茶、绿茶的茶汤分别是红色和绿色,师肯定幼儿回答并启发说出乌龙茶的茶汤是琥珀色的)
②师:可以看泡好后茶汤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种类的茶,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好几个孩子讲出了可以喝一喝,从茶的味道来区分不同的茶,我及时表扬,肯定可以看茶汤颜色、尝茶汤味道来区分三种茶)
3、师小结:我们可以用看外形、闻香味、看汤色、品茶味来区分红茶、绿茶、乌龙茶。
4、讲讲说说:喝茶的好处及茶叶的其他用途,师简单介绍中国茶的茶史,让幼儿知道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茶的祖国,激发幼儿民族自豪感。(喝茶的好处孩子讲了很多:止渴生津、提神益思、强身防病、减肥消脂等,这些知识都是在收集资料时积累的,当老师介绍中国的茶史,孩子脸上显露钦佩、自豪的神情,由衷感慨中国人真了不起)
二、欣赏茶艺表演,幼儿品茶,感受茶文化。
1、幼儿欣赏功夫茶茶艺表演。
①师:今天请大家喝功夫茶,什么是功夫茶小朋友猜一猜。(有的孩子说喝了功夫茶就会武功了,逗得大家哈哈笑)教师介绍: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要有一定的功夫,泡茶、沏茶、品茶都有很多的学问。
②教师表演功夫茶茶艺。(我身披传统披肩,操作精致的工夫茶茶具,用简洁易懂的话语介绍茶道,孩子目不转睛地欣赏,表演结束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2、教师示范闻香品茗:细闻幽香、品啜甘霖。
教师:小杯的茶应该怎样欣赏和品尝呢?教师表演“闻香品茗”。(我轻轻地吸气闻香、细品香茶。教室里茶香四溢,古筝悠悠,孩子们屏息凝神深深陶醉)
3、幼儿品茶,学习“三龙护鼎”手法,说说茶香、茶味以及品茶的感受。
①教师介绍“三龙护鼎”的品茗手法: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
②幼儿人手一只品茗杯,师给幼儿斟茶,一起闻香品茗,互相说说乌龙茶的茶香、茶味以及品茗时心里的感觉。(孩子端起杯子翘着兰花指,颇有架势,脸上满是兴奋和惊奇)
三、幼儿动手泡茶、品茶,交流感受,请听课老师品茶。
①教师介绍提供的茶具,要求幼儿泡茶时注意安全,品茶、请茶时注意手法和礼仪。
②幼儿动手泡茶、品茶、请茶,互相交流感受。(幼儿开心地选择茶壶和茶叶,老师帮助倒上开水,我启发幼儿先观察茶叶、茶汤的变化,品一品自己泡的茶,然后请听课的老师品茶。孩子们大都先痛快地喝上好几杯茶,然后兴奋地给老师倒茶,还请老师猜猜喝的是什么茶。听课的老师同样对功夫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向孩子们请教品茶的手法,大家沉浸在温馨、美好的气氛中)
四、结束语:中国人喝茶非常有讲究,不同的茶叶要用不同的茶具和不同的泡茶方法,我们下次再来了解更多的中国茶的学问。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组织了两次,第一次活动下来感觉环节处理较好,幼儿学习兴趣浓但活动时间太长,于是我保留了观察茶叶外形闻香味看茶汤步骤,删去了喝茶汤来区分红茶、绿茶、乌龙茶的环节。第二次组织活动,感觉前面的调整很恰当,突出了活动的重点,将充裕的时间留给孩子欣赏茶艺表演、学品茶的礼仪手法。活动中孩子们惊喜,学得非常专注,活动最后过了茶瘾的孩子开始研究茶具,还要求“古筝音乐放响一点”。反思整个活动,主要有三个成功之处:环境创设合理适宜,活动氛围轻松愉悦;教师支持合作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发现;茶艺表演引发亮点,情感教育自然激发。“沏茶品茶,分享体验”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在婉转文档仅供参考
动听的乐曲声中,我用精美的茶具,精彩的手法向孩子们演绎了工夫茶独特的茶艺,给孩子美的享受,观赏之后及时满足孩子跃跃欲试的冲动,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泡茶。在泡茶、品茶、敬茶的过程中,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增进孩子对中国茶文化了解的同时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激发了孩子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一个快乐的活动或许就为孩子走进经典铺下了一块引路石。
附:乌龙茶的传说:
传说在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的安溪县有个茶农,他擅长采茶制茶,还是打猎的好手。他姓苏名龙,因为长得黝黑健壮,所以乡亲们都叫他乌龙。有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他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到山林中,乌龙紧追不舍终于捕到了山獐。当他回到家时天都黑了,乌龙和家人忙着做饭、吃饭、分享野味,把炒茶的事给忘了。当时人们会制作红茶和绿茶,采回来的新鲜茶叶都要当天炒好,这次乌龙到了第二天才想起昨天采的茶叶还没有炒,心想:哎呀,茶叶肯定已经变质了,真可惜。可是没想到放了一夜的茶叶边上变红了,绿叶镶红边煞是好看,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炒好后,滋味格外的清香浓厚,没有了绿茶的苦涩,又比红茶清淡,回味无穷。于是人们就采用这种方法来制茶叶,乌龙呢经过反复的尝试,研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叶新品——乌龙茶。
附:功夫茶茶艺表演步骤:
孔雀开屏:孔雀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呢要向大家介绍工夫茶的精美茶具。茶巾:清洁用具;紫砂壶:江苏宜兴产的紫砂壶是最好的最上乘的工夫茶茶壶;茶盅:又叫公道杯,盛茶汤用;茶杯:高的为闻香杯,矮的是品茗杯;茶荷:盛放茶叶,还有电热水壶。
温壶洁具:先温紫砂壶,再温茶盅,最后温茶杯。茶叶中有特殊的芳香油,高温下才能挥发出来,温壶温杯是为了提高茶壶和茶杯的温度,让茶更香醇。
鉴赏干茶:用茶勺量取干茶,今天我们喝的是上好的台湾冻顶乌龙茶。
乌龙入宫:用茶匙拨取干茶到紫砂壶中。
涤茶留香、春风拂面:涤茶留香,往茶壶中冲入开水。春风拂面,用壶盖刮去茶文档仅供参考
壶表面泛起的泡沫和茶叶。
乌龙入海、熏洗仙颜:第一泡的茶只有汤色没有茶香,一般都倒掉,大家看,琥珀色的茶汤从壶口流向茶海就好似蛟龙入海,故称为乌龙入海。熏洗仙颜,再往茶壶里加入开水,用热水冲壶。
游山玩水、慈母哺子:泡茶时间为45秒,游山玩水,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可以擦去壶底的水滴。慈母哺子,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入杯:杯中倒茶七分满,留下的三分是情谊。
扣杯:将品茗杯扣在闻香杯上。
鲤鱼翻身:一一翻杯。
奉茶、请茶:双手奉茶,请品茶。
闻香品茗:这小杯的茶应该怎样欣赏和品尝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
细闻幽香:拿起闻香杯,双手轻揉杯身来闻茶的热香,待热气散尽,再闻它的留香。清气四溢,让您心旷神怡。
品啜甘霖:小杯的茶用三口喝下,因为中国的汉字“品”是三个“口”组成的,一口为喝,两口为回,三口为品。让茶汤在舌尖和齿缝间稍作停留,再慢慢送入喉中,可以品味到乌龙茶苦、甘、酸、甜、涩、香六种味道。你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流香。
爱心手语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手语关爱聋哑人,体验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
2、知道通过手的不同动作可以表达多种情感,感知他们他们的非言语交往和表达方式。
活动准备: 电脑一台、课件 活动过程:
一、看手语图片,引入活动T: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一样新的本领,看,图片上的阿姨在干什么?对了,这个阿姨是在做手势,你知道这手势是做给谁看的?小结:聋哑人和我们一样也需要交流,他们听不到、也说不出来,只好用手势做手语和别人交流。
二、初步认识手语你们会做手语吗?老师做几个让你们猜一猜。(教师示范:你、我、他、哭)今天老师还帮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熊教授,请他来教你们做手语。播放小熊FLASH学习:你好、早上好、我爱你、等等
三、讲述故事,有帮助聋哑人的想法教师配乐讲述:出现小女孩的图片(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就是无上的美味了啊!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的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撰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T:如果你遇到这个小女孩,想不想帮助她?你想怎么帮助她?可她是个聋哑人,听不到你们说的话,对了,我们可以文档仅供参考
用手语来和她交流,谁先来?(幼儿用自己想出的手语动作将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小结: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有了你们的帮助,小女孩就不会太伤心了,她得到了大家的帮助,一天天长大起来,她用心学习,终于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示《千手观音》的图片T:她们都是聋哑人,什么都听不到,但她们却跳得这么好,她们真棒。观看录像《千手观音》小结:他们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精彩,他们感谢大家,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手语歌《感恩的心》让我们和客人老师一起唱一唱,做一做,感谢天下所有的好心人。
2.中国的自然资源优质课 篇二
关键词: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一、引言
当前高职院校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存在着硬件设施不完善、资源建设整体水平偏低、优质资源数量少、资源难以交换共享等状况。这些现状使得高职院校面临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等问题。同时, 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都对微课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出现实的需求。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方案的提出, 全面地分析共建共享过程中的问题, 推进共建共享模式, 运用多元化的建设方式, 保证共建的质量, 利用云计算技术, 提升共享的效率, 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微课资源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 基础硬件设施存在问题
近年来, 高职院校校园网已基本全覆盖, 网络结构也相对合理, 能基本满足外部信息资源的使用。但基础硬件设施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网覆盖等硬件建设还未达标, 许多学校缺乏网络教学等基础软件平台, 在微课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二) 微课资源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微课优质资源应包括微课视频、课件、案例、练习、拓展任务、测试等内容。目前微课资源建设现状突出表现在: (1) 优质微课资源的缺乏; (2) 微课资源建设水平不高、单一重复; (3) 部分微课优质资源缺乏共享机制引导, 无法大范围推广使用; (4) 微课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设计; (5) 微课资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服务, 缺乏交互性等。
(三) 微课优质资源应用不足
高职院校微课资源建设目前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 应用不足主要表现在: (1) 微课资源出于闲置状态, 应用力度和深度不够; (2) 微课资源的浅层使用和教学补充的运用较多; (3) 微课资源交互性不强、使用率不高、缺乏共享机制、推广应用困难。
(四) 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高职院校信息化素养程度是微课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个决定因素。微课资源建设和使用者是教师,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决定了微课资源建设质量的高低, 也决定了微课资源运用的有效性和实际运用的教学效果的高低。
(五) 微课资源建设共享机制不完善
当前微课资源共享还有许多困难, 主要体现在: (1) 共建共享的运行模式和流程都缺乏统一制度保障。例如, 不同高职院校的网络平台互不相同, 兼容标准难以统一规划, 因各自的利益关系也很难实现资源共享; (2) 缺乏企业和外部协同机制, 难以在社会层面实现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因此迫切需要从政策层面上保证微课优质资源的建设和运行机制。
三、微课优质资源建设的关键要素
微课优质教育资源不仅要秉承MOOC、视频公开课的普适性、易用性、有效性、个性化、交互性和微型化的特点, 也要兼顾内容建设的原则:一是内容满足专业知识多元化的需求;二是承载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三是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因此, 微课优质资源建设的关键要素包含:教学目标的确定、题材的选取以及建设教师主体三个方面。
(一) 要清晰地分解课程教学目标
目前, 微课建设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分解不科学的问题。例如, 微课中出现多目标, 试图通过一个微课解决多个问题, 从而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清不楚, 无法实现微课教学的目的。微课教学目标不明确的不良后果体现在: (1) 严重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3) 不利于微课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因此, 进行微课制作之前, 应加强对微课教学目标的分解, 保障微课建设的系列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 要选择应用价值高的题材
微课的选题价值主要体现在: (1) 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研究; (2) 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该问题的掌握和使用。因此, 微课优质资源建设应当符合以下三个原则:第一, 对课程知识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对比研究;第二, 选择适合当前大学生的求知需求的专题;第三, 结合当前职业化发展迫切需要的选题。
(三) 教师应当进行学习对象的研究
微课建设主体———教师, 对微课授课对象必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习对象的研究有利于: (1) 教师对微课的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制作; (2) 学生对微课的使用率的提高, 实现微课的价值和作用。因此, 教师在微课资源建设中应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进行教学设计、微课选题, 才能建成符合学生要求的优质微课资源。
四、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指的是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 运用多元化建设方式, 基于支撑平台以免费或适当收费的方式提供微课优质资源, 以实现微课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效应。
(一) 共建共享模式可以概括为:“多元主体共建+联盟平台分享”
1.“多元主体共建”:
多元主体是指微课资源的建设包括: (1) 优秀教师; (2) 专家; (3) 企业。优秀教师, 拥有丰厚的专业知识, 能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专家, 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开发技术;企业, 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资金。因此把这些多元建设主体组织成一个团队, 充分地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以实现共建目标。
2.“联盟平台共享”:成立校校联盟、校企联盟, 基于云计算的微课优质资源共享。
微课资源共享可结合IT新技术———云计算, 来整合和利用各级各类高职院校的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覆盖全国高职院校的、开放的云共享环境。云计算技术在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一是促进共享平台的扩大;二是提供灵活方便的“互联网+”服务;三是降低资源共享成本;四是为资源共享提供稳定安全的运行环境。
(二) 共建共享模式应用的必备条件: (1) 政策支持; (2) 建设团队; (3) 软硬件保障; (4) 资金保障
1. 政策支持, 指政府或行政机构采用政策、法律、行政等手段, 对影响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各因素, 进行调配、组织和控制, 并下达具体可操作的文件和措施, 使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顺利推进。
2. 建设团队, 指建设主体需要组成一个团队, 充分地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 完成微课优质资源的建设任务。
3. 软硬件保障, 指建设主体需要软件平台和网络硬件条件的保障, 为微课优质资源的共享提供技术保障。
4. 资金保障, 指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中建设经费和共享经费的来源和保障。
(三) 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应用价值
(1) 多方共建模式, 节省开发成本和时间; (2) 基于多方共建模式开发出来的微课优质资源, 符合学生的需求,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等。 (3) 基于校校联盟和校企联盟的云计算平台, 实际应用范围广、应用价值高。
五、总结
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是经过用户需求分析、系统规划、设计、开发、选择、收集资源, 形成微课优质资源体系和共享的过程。“共建”强调的是多方参与建设, 才能体现“共”的含义。“共享”是为多元用户提供微课优质资源服务。教师的参与可以提高教学改革创新意识,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专家的参与可以提高微课资源建设的质量,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企业的参与可以提高微课资源建设的技术水平, 保障建设的资金和共享平台的实现。通过微课优质资源的共享, 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自我发展目标和全面发展, 有利于企业职工进行自主学习, 提高职业技能与素养, 有利于服务企业和全社会, 达到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贤波.校企共建共享系列微课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 2015 (6) :55-58.
[2]张锦.基于共建共享机制的微课建设刍议[J].农业网络信息, 2015 (5) :63-65.
[3]李新林, 陈晖.微课资源建设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 (11) :53-56.
[4]禹丽锋.区域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的共建共享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5 (9) :37-43.
[5]范建丽.基于微课的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 (8) :114-115.
[6]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19-22.
[7]梁乐明, 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8) :71-76.
[8]付奎亮.基于资源共建共享的微课程开发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 (4) :66-68.
[9]周敏, 罗金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微课开发模式及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6 (6) :74-78.
3.中国的自然资源优质课 篇三
[关键词] 视频案例; 研修网络平台; 教学实践; 教师实践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视频案例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的有效途径。为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化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整合应用,深圳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活动,并搭建起视频案例在线展播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基于课堂视频案例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平台主要包括案例观摩和案例讨论两个核心模块。用户进入平台后,可以按学科分类选择感兴趣的课堂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案例讨论则通过一个简易的留言板来实现,学习同伴可以在此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对视频案例作出评价。同时“相关资源下载”中提供了与本课例相关的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专家点评等。本研究从教师应用平台的体验入手,对深圳市“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功能现状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包括福南小学、翠北小学、北师大附中、外国语学校、福田中学等19所学校的一线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参与了“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活动的视频课例录制工作,对平台的应用相对比较熟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访谈,对深圳市“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对深圳市“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态度,分析平台的使用情况和功能效果。
(三)问卷设计与发放
根据调查的目的与对象,问卷的设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受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对平台的态度、平台应用效果、平台功能效果。第一、二部分题项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形式,第三、四部分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填答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84份,回收率为44.2%;经过检查和衡量,剔除无效问卷6份后,有效问卷78份,占回收问卷的92.8%,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1%。调查数据利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受调查者基本信息
受调查者共78名,女性比例较高,占66.7%。受调查者为一线教师,此比例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即教师中女性居多。从年龄分布看,受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在20~30岁、31~45岁之间人数较多,分别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6.2%和38.5%,这与当前我国一线教师的年龄分布情况基本符合。从学校类别层次来看,参与调查的小学和初中教师较多,分别占到总受调查者人数的37.2%和48.7%。从教师的教龄情况来看,参与调查的教师教龄分布比较均匀。
受调查者的总数为78人,其中76人填写了所教学科的情况,涉及数学、语文、英语等13个学科,受调查者所教学科主要集中在英语(13个)、数学(11个)、语文(10个)、化学(8个),依次占受调查总人数的17.1%、14.5%、13.2%和10.5%,其他学科零散分布。
(二)教师对平台的态度
如图1所示,61.5%的一线教师表示运用视频课例在线展播平台对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有必要的,而且有9.0%的教师认为该平台很有意义,说明目前“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从调查数据发现,持否定态度的被调查者也不少,说明该视频案例平台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图1 平台必要性
分析表明,大部分教师每周会登录平台进行学习,但有69.2%的教师每周只会登录一至两次,19.2%的教师每次登录学习时间不足1小时,还有7.7%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使用平台进行学习。调查结果表明平台资源利用率不高,一线教师使用视频案例、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极性不够。
对于平台目前的形式,42.3%的受调查者表示并不满意,反映了目前平台的呈现形式还存在缺陷,需要完善。
(三)平台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平台应用效果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初步认可,平台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平台的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数据显示,79.9%的受调查者表示能够通过平台提供的视频案例假想实际的教学现场,体验课堂教学的情形。67.9%的受调查者对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思考和分析能提高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肯定态度,课堂视频案例有助于教师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3.8%的受调查者认为,通过对课堂视频案例的观察,能提高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教育机智。71.9%的受调查者认为通过视频案例学习,可促使一线教师反思影片中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并且以此为依据完善自己的教学。而对于通过网络反复观看录像视频是否能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上,24.4%的受调查者持否定态度,35.9%的受调查者持肯定态度。由此可以推断,教师并不愿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来对教学实践能力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分析。同时,85.9%的受调查者表示在运用视频案例展播平台进行学习时缺乏专家、教师的指导。67.9%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能通过分析自己或其他教师的真实课堂,改变自身教学行为,有效解决日常教学问题。
(四)平台的功能效果
通过对平台功能效果调查分析可以看出,68.0%的受调查者表示,平台上提供的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说明以及教学设计等文本资料能帮助教师完整认识案例内容,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71.5%的受调查者认为,平台提供的理论学习资料,使得教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和全面。而对于案例讨论的问题,33.3%的受调查者表示不能很好地通过在线讨论工具有效表达教师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能与其他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针对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讨论中是否可以理清教师自己的思路,反思自身教学这一问题,51.3%的受调查者持否定态度;43.6%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通过网络功能扩大交流范围,利于案例的讨论,分享资源和想法。55.1%的受调查者表示平台中的视频片段过多、过长,以至于让教师感觉很厌烦,并且67.9%的受调查者认为按教学事件观看课堂片段比观看整节课堂视频对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更有帮助。51.5%的受调查者表示即使阅读完文字说明与视频内容,教师也不能彻底了解教学案例的内容。80.8%的受调查者认为相同教学内容的正反案例视频能使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理解更准确。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到一线教师对目前“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功能设计给予了一定的赞许,但平台功能仍未能很好地满足一线教师进行网络研修的需要。
(五)总体分析
以上对调查问卷四个方面的数据分别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下面将对问卷的平台应用效果和功能效果两个层面进行总体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各调查层面每题平均得分
表1描述了受调查者在李克特五点式(1~5分别代表最消极至最积极的五个等级)上进行的对平台应用效果和功能效果的总体评价。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应用效果方面,每题平均分为3.3301,大于中间值3,这说明目前一线教师对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应用效果的态度是肯定的。可见,教师对应用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能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已基本达成共识。而平台的功能设计效果方面,每题平均分为2.7877,低于中间值3。这说明目前一线教师对该网络平台功能设计的态度偏于否定,反映出目前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的功能设计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差异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调查中性别、年龄以及学校类别与调查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数据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1. 性别差异分析
为了解不同性别的受调查者是否会对问卷调查结果产生显著差异,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统计结果发现,男女受调查者在对当前网络视频资源平台的认识和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2. 年龄差异分析
为了解不同年龄的受调查者是否会对问卷调查结果产生显著差异,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年龄差异的方差分析。问卷设计中将网龄分为20岁以下、20~30岁、31~45岁、45岁及以上四个等级。
从网络学习适应性分析,认为年龄小的教师对网络适应性要比年龄大的教师强,信息素养水平也较高,更能接受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和协作交流。不同年龄的教师对利用网络视频案例资源改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态度并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目前中小学教师已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够接受和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3. 学校差异分析
为了解不同学校受调查者是否会对问卷调查结果产生显著差异,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学校类别差异的方差分析。问卷设计中将学校类别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等级,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学校的教师在各方面态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出不同学校对网络视频案例资源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有着一致性的需求。
四、结论与思考
由于问卷涉及的调查对象仅局限于深圳部分参与视频录制的教师,相对样本较小,因此,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可能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难以完全客观地反映全国教师教育的真实情况。但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问题,试图解决问题,为改进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提出实践性建议。
(一)教师对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方式广泛认同
大多数教师认为视频案例是教师教学技能形成过程中必备的重要资源,认为平台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高起积极作用。
1. 提高教师的情境知识。平台提供的优秀课堂视频案例帮助教师假想真实课堂,体验课堂教学情境,增长教师的情境知识。
2. 提高教师的策略性知识。通过对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思考和分析,提高了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教师的教育机智,增长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3. 提高教师的反思性知识。视频案例的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反思影片中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并改善自我教学行为的机会,提高了教师的反思性知识。
(二)教师应用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基于该平台的学习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从教师研修效率的视角出发对教师研修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1. 视频案例太长,平台需要增加视频切片功能。通过网络学习,教师有机会反复观看录像视频,可以对教学实践能力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分析。但目前平台提供的课堂视频太长,使教师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并不愿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进行研习。因此,平台需要提供视频切片功能,视频案例经过切片处理,按照知识点、教学手段或教学环节等将视频分成若干片段,可以使教师的学习更加有有效。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教师意见表明,视频切片最好是8~10分钟。
2. 平台增设专家答疑模块,为教师的平台应用作指导。许多教师即使阅读完文字说明与视频内容也不能彻底了解教学案例的内容。教师个人教学技能提升和实践知识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希望得到专家教师的指导。因此,平台需考虑提供专家教师答疑模块,平台的应用需要专家教师的指导和培训,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视频案例中蕴含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意义建构。
3. 提供交流社区,改善缺乏持续交流讨论的现状。充分的交流讨论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视频案例,从而获取视频案例涉及的相关技能与技巧。而就目前状况来看,由于平台提供的案例讨论功能过于简单,教师在视频案例观摩后往往未进行持续深入的讨论,导致对视频案例的学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平台需提供交流社区功能,在学习共同体空间为教师提供进行案例学习交流、协作与共享的平台。
4. 强调基于平台的学习与真实课堂紧密结合。视频案例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但由于基于平台的学习模式应用不当,教师并没有结合视频案例分析自己或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具体问题。因此,教师在运用平台进行案例讨论时,可以适当对当前案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及模拟教学,以达到与教师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杨英.基于视频案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在线支持平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 李文吴.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 高熏芳.师资培育:教学案例的发展与应用策略[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4] 杨跃.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管窥[J].职业教育研究,2010,(7):29~33.
[5] 齐振国,荆永君. 基于视频案例的课堂教学校本研修[J]中国电化教育,2011,(2):103~106.
4.中国的自然资源优质课 篇四
活动目标:
1.欣赏我国传统的戏剧脸谱,感受戏剧脸谱色彩、图案的美。
2.体验自己动手绘画脸谱的乐趣,萌发喜欢戏剧脸谱的美好情感。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视频:京剧说唱脸谱2.PPT一份 油画棒 空白脸谱图10张
活动过程:
一、欣赏京剧,引出脸谱。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给你们看
2.幼儿欣赏京剧结束以后,教师提问:
(1)你们知道刚刚看到的这是什么节目吗?
(2)你们喜欢京剧吗?
教师小结:京剧是我们中国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文化,不但中国人喜欢,连外国人都在学我们的京剧呢!
3.小朋友们刚刚在看京剧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那些演员的脸?,!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出示图片,是不是跟老师现在电脑上放的是一样的? 这个呀叫脸谱。
二、引导幼儿欣赏脸谱的色彩和代表的性格特点
(1)小朋友看这个是谁?
(2)关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包公、曹操)
(3)很多人唱京剧的时候都用油画画脸,后来人们都把京剧里红脸的人物形象来形容忠勇正直的人小结: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正直的人黑脸代表公正无私的人白脸代表阴险狡诈的人
三、引导幼儿欣赏脸谱的图案(图案的对称性,五官的夸张性)
(1)师:我们来找一找脸谱与我们的脸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2)师:哪些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讨论五官有些什么变化)活动延伸今天我们一起来当艺术家,设计一张漂亮的脸谱。
提示:、颜色要丰富。、注意要对称。
教学反思:
传统艺术是美术欣赏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用传统艺术鲜明、独特的作品风格来拓展幼儿创作思路,达到欣赏、表现美的目的。同时也能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华艺术宝库中的各种奇葩,懂得欣赏、热爱我们的民族艺术。
脸谱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它浓烈的色彩,鲜明的艺术风格很容易吸引幼儿,因为这样的内容正符合了幼儿对色彩敏感的心理特点。同时,脸谱中优美流畅的线条,让幼儿绘画的笔触变得灵活,扩大、夸张表现的五官满足了幼儿喜欢表现新奇的思维。
5.中国的自然资源优质课 篇五
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
刘勇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是高等学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纲要课与概论课、基础课、原理课共同构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纲要课以史实为基本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学科特性决定了可以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促进纲要课的课堂教学。考察绍兴徐锡麟故居的例证,较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纲要课;历史文化资源;绍兴;徐锡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是高等学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纲要课与概论课、基础课、原理课共同构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未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视,这就对讲授思政课的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每一个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具体到纲要课的教学,必须首先对纲要课的学科特点有精准透彻的把握,然后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特点,也有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纲要课以史实为基本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可以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促进纲要课的课堂教学。下面从绍兴为纲要课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利用绍兴历史文化资源上好纲要课、学生考察徐锡麟故居的教学效果来论述。
一、绍兴为纲要课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纲要课的学科特点,需要可感的历史文化资源来为理论提供支撑,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地区、城市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与教材结合的重点案例来分析。
(一)纲要课的学科特点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特点,也有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纲要课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其他思政课程以理论为基本元素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纲要课以史实为基本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为讨论基点[1],纲要课的史实特点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材的整体逻辑体系按照时间排列。时间是历史的根本特征,教材的十章内容从时间的跨度上,从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贯穿中国近现代的各个发展阶段。第二,教材每编的综述是对这一阶段历史的高度总结。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是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八十年历史的概述,包括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等历史内容。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十年历史的概述,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等历史内容。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是对改革开放中国三十多年的历史概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历史内容。第三,教材章节叙述上是以史为纲。教材的每章、每节甚至每一个标题,都有具体的历史内容,都是对历史的概括、总结与评价。
介于教材的这种特点,充分开发、利用史实元素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和国情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绍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绍兴地处江南水乡,位于浙江宁绍平原,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四千年前的尧舜禹时期到近代历史,绍兴出现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近代以来,包括浙江在内的沿海诸省较早的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洗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礼,民国时期浙江是思想文化活跃的省份之一,这些都为绍兴在近代史上成为文化重镇奠定了基础。绍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的历史文化人物,从涌现的高潮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人物的主要的贡献上也可以分为两大类。首选,从涌现的高潮上可分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辛亥革命前后主要历史人物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蔡元培、陈魏、陈志军、巩宝铨等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主要历史人物有蔡元培、鲁迅等人。其次,从这些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来说,可以分为革命家和文化人两大类。革命家主要有徐锡麟、秋瑾、陶成,文化人主要有鲁迅、蔡元培。这两种划分有交叉,有的历史人物既是辛亥时期著名革命家又是著名学者、教育家,如蔡元培。这些绍兴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现在大多开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内建有人物事迹展厅,是了解这些人物事迹和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地。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有代表性的、与纲要课教学结合比较紧密的绍兴历史文化人物作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探索,力求把纲要课上好上活。
二、如何利用绍兴历史文化资源上好纲要课
绍兴有如此之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加以利用当然非常可惜。利用绍兴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纲要课的教学,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理解纲要课的性质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二是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一)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让学生了解纲要课的学科特点和利用绍兴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教师上好与学生学好纲要课的前提,为此,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是必要的。在开学的第一节课,笔者就进行了主题为“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课堂教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课。指导课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向学生介绍纲要课的学科特点;二是说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的意义及具体的操作办法。在介绍纲要课的学科特征上,强调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也有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即以“史”为线索贯穿思想理论,以论“史”为基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这样使学生对纲要课有一个整体认识,也为下面的说明提供方法论支撑。在说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的意义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上,首先说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的意义在于,历史现象的发生离不开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历史提供了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立体材料,能突破教材文字平面化的局限,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说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再好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可操作性,不能落到实处,也是纸上谈兵。笔者所在的高校地处绍兴,利用绍兴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教学具有现实性。笔者认为利用绍兴的历史文化资源至少可以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学生搜集、整理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绍兴籍人物,如秋瑾、徐锡麟、蔡元培、鲁迅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介绍;二是带学生到这些绍兴历史人物的故居参观,让学生写出参观心得体会。
(二)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绍兴的徐锡麟故居、大通学堂、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鲁迅故居等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代表性,参观这些名人故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可能拿不出很多时间对这些名人故居进行一一参观,因此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选择其中的一二处作为参观重点。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是确定参观对象。如果教师的教学安排在于利用绍兴的历史文化资源讲授辛亥革命,可以选择锡麟故居、大通学堂、秋瑾故居;如果讲授新文化运动,可以选择蔡元培故居、鲁迅故居。笔者选择的是徐锡麟故居。第二步是教师进行先期的参观和知识积累。教师首先自己对选定的名人故居的位置、交通路线、故居的情况、人物的主要事迹等有比较详细、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带领学生参观时做到游刃有余。第三步是给学生布置作业。如要求学生在参观前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了解徐锡麟的有关革命事迹,并且在参观后写出心得体会。第四步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体验。笔者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到位于绍兴东浦镇的徐锡麟故居参观,并且现场对徐锡麟的事迹进行讲解。
经过参观之前的教学方法指导,使学生认识绍兴历史文化资源的意义,同时也知道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纲要课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考察对象,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最后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三、学生考察徐锡麟故居的教学效果
从选定考察对象到实地考察,这只完成了教学的过程,真正检验教学还要看教学的效果。考察徐锡麟故居教学的效果如何,可以从学生的参观心得体会和参观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分析。
(一)从学生的参观心得体会中看效果
从学生参观徐锡麟故居后写的心得体会中看出,学生的收获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即知识方面和情感体验方面。从知识方面的收获看,通过这次实地参观,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家徐锡麟的平生经历、主要事迹及故居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对徐锡麟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学生的情感体验方面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革命家徐锡麟的敬仰之情,二是对今天美好生活的珍惜,三是促进自己努力学习。从第一方面看,学生普遍怀着敬仰之情去参观徐锡麟故居,感受到徐锡麟为民族的未来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所在,纲要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第二方面看,学生从徐锡麟等革命家事迹中,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有助其树立珍惜美好生活的人生观。从第三方面看,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希望。总之,这次参观促进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效果比较显著。
(二)从参观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效果
笔者选择考察徐锡麟故居是出于教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的考虑,所以在讲授这一章前,先带领部分学生考察徐锡麟故居,为这一章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参观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从参观徐锡麟故居的学生的课堂反映看,这些学生因为已经对徐锡麟的事迹有了解,并且受到徐锡麟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所以在课堂中再次提到徐锡麟时,就对辛亥革命有了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理解。二是从参观后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纲要课的认识增加了,上课的注意力更集中,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提高。
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上好纲要课,要因地因时制宜,没有统一的模式,笔者所进行的只是一种探索与尝试。期待在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纲要课的教学上出现更多的探索与成果。
[ 注 释 ]
6.中国的自然资源优质课 篇六
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今年是全省教育系统“教学质量年”活动,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精神,提升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构建以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新堂教学模式,本组举办本次优质评选活动,为全体教师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提供一个互相取长补短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并推进新程的改革与实施。
二、活动主题
观看优质视频,进行优质评选
三、活动目的
这次活动的开展是一次教学水平的检阅,通过优质评选活动,既锻炼了我们的教学水平,又给我们树立了标杆,我们不仅看到了良好的学习研究之风开始出现,而且凸显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优秀教师。本次活动真正体现了选拔功能、示范功能、引领功能。同时树立了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更有意义的是利用这个评价机制,激励教师热衷自己的职业,钻研自己的业务,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都知道只有抓住了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育才能高效的发展。正是如此,我们特别关注堂教学,下大力气研究堂教学的规律与方法,研究教师的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等等,同时我们也暴露出了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不断改进,共同提高!
四、活动时间
XX年12月18日
五、活动地点
XX职教中心中多媒体会议室
六、活动对象
XX职教中心优秀教师、汇华学院XX职中团委支部全体人员
七、活动形式
听评优秀教师专业、观看省级优秀教师授视频、组内进行优质评比
八、活动流程、第一环节:听评优秀教师专业。
由各学科带头人进行专业讲授,对我们进行指引教导。
2、第二环节:观看省级优秀教师授视频。
所有队员集体观看省级优秀教师授视频,总结授中的亮点。
3、第三环节:
组内进行优质评比
所有成员进行授评比。
九、此次活动的意义
今后,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提高4分钟效率,上好每一节,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相信很快我们的教学技能就能得到提高。
7.中国的自然资源优质课 篇七
举办这样的跨区域教学教研活动, 不仅有助于六校在相互借鉴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教研水平, 更能在当地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对促进本地区的教育教学发展大有裨益。所以, 海南中学承办的三届六校联盟优质课展评活动, 一直延续着“淡化比赛色彩, 强化交流合作”的思路, 赛课之后, 都会安排一个专门的单位时间进行评课研讨, 专家评委、参赛教师、六校观摩教师都可以自由发言评课, 所有在场听课的教师无论来自哪一家学校, 都可以参与研讨交流。
本届赛课各奖项结果:
英语———
最佳教学能手奖:李琴 (海南中学) 庞丹 (哈尔滨第三中学)
最佳教学设计奖:娄本秋 (北京市第35中学) 胡婧婧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
最佳创新特色奖:王玮 (甘肃西北师大附中) 王娟 (青海湟川中学)
心理———
最佳教学能手奖:张开基 (海南中学) 田园 (北京市第35中学)
最佳教学设计奖:张晓英 (哈尔滨第三中学) 谢鸿谨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
信息技术———
最佳教学能手奖:郑文云 (海南中学) 朱坤 (哈尔滨第三中学)
最佳教学设计奖:陈钰 (北京市第35中学) 胡晓军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 李富龙 (青海湟川中学)
8.浅谈“优质课”的基本要素 篇八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44-01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无论从学校教学管理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还是教育对象内心期盼要求上讲,每个教师应该尽力追求所上的课是“优质课”。 然而教育的类型多样、层次各异、教育对象千差万别,于是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课堂教学形式,即所谓的“教无定法”。加之每一个教师都有自身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知识储备,独立的个性特征,个性化的表达与交流方式,甚至有不同的人格魅力等,所以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就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优质好课标准。因此关于优质课该如何衡量,便众说纷纭。莫辩一是。但笔者认为一节“优质课”起码应具备这样一些基本要素。
一、优质课应该是一节“快乐课”
学生在校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师在这绝对多的时间领域里主导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在组织形式上,教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着眼精心设计,尽量创设一个快乐、愉悦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传递快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技能,从而建立起学科情感。沉闷、死板、枯燥、缺乏艺术的课堂氛围只能带给学生疲惫、厌倦和痛苦的心理经历,缺乏快乐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煎熬,自然不会唤起学习激情和学科兴趣。因而,一节优质课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教师智慧,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升华品质。但课堂所要营造、传递的快乐,决不是简单的放任和浮燥的“做乐”,也不应该是低俗的华众取宠,而是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营造精彩、传递美丽去感染学生的魂灵,要通过营造美给学生的心灵及视听产生愉悦刺激,比如精彩的言辞、绝美的图文、高雅的幽默等等。诚然要创造这种快乐,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宽泛的职业技艺、扎实的执业功底,因此快乐课呼唤具备“快乐”素质的教师。
二、优质课应该是一节“科学课”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积累、素养养成、技能形成都是如此,因此优质课在方法设计、内容选取和安排上要科学合理,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同时也应该是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的。符合认识规律就是教学必须贴近学生实际,即通常所说的“因材施教”,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学情实际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因而做为执教者在课程的准备和课程操作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失,一切脱离了学生实际、忽视学情的课,无论其内容有多么的丰富,也只可能是“曲高和寡”,甚至是“对牛弹琴”,因而一节优质课的本质应该是符合规律、适应学情、因材施教的科学课。
三、优质课应该是一节“人本课”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在教师心中不仅要关注知识、关注技能,更应关注树人。反思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对“树人”观念在“强化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等一系列口号中弱化了,我们的教育走的是一条忽视了人性和道德追求的“不见人”的教育路径,多数教师走进课堂习惯将目标锁定在知识上,忽视了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难想象,一个丧失目标追求和主动发展意识的群体是没有求知欲的,尤其是目前职校的学生是一个各方面基础相对偏差,某些学科知识系统往往存在断层的群体,如果教师上课只是按照常规一味的做“学问”,忽视“树人”,就偏离了教育的本真,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是育人,作为教师要始终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神圣就在于是教化和启迪“人”,因而作为优质课也应该是以“树人”为本的。优质课的成份应有足够比重的人文关怀,“树人”之后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循序渐进,点燃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课堂里的人在不同的层次上得到进步才是优质课的目标。因此课堂效果不太完美的课可以肯定地说,在其教学行为的背后一定有教育理念或教育方法深层次的缺陷,一定有有悖情或不合于理的地方。
四、优质课应该是一节“实惠课”
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或学会做人、冶炼成长的沃野,因而无论哪种类型、哪个专业、哪个年级、何种学科的课,一节优质课必须要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实惠,应该促进学生在不同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或获得知识、或掌握技能、或开阔视野、或增长见识、或掌握了规律方法、或增进了经验交流、或拓展了思维,或触动了情感、或是净化了心灵,甚至是人格得到提升,对人生观、世界观改变产业积极影响等等。总之学生得到了实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甚至是高效教学。学生得到了实惠的课也必须是优质课的基本要素之一。
五、优质课应该是一节“个性课”
人都是有个性的,由于性格、习惯、阅历、素养等不同,教师和学生——这些课堂里的人都是活生生有个性的人,加之专业、年级差别,学情、班情或学科不同,各班学生群体、各科任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因而优质课应该是因班制宜、因年级制宜、因专业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学科制宜的课,也就是说优质课应该是彰显教师特长个性,张扬班级、学生个性和优势的课,应该是各具特色的个性课,有个性特色的课绝不是一程不变的固定模式,应该是顺手人情,合乎“天理”的课,应是教师、学生、环境、教材、学材五者有机的统一和有机的融合。
六、优质课应该是一节“创新课”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教学改革已唱响时代教育的主旋律,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更需要经过改革的阵痛唤发生机,这是市场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改革的本质就是要切除陈腐、不合理的理念和方法,移植培育适应时代要求、先进、科学、合理的理念和方法。改革就是要善于扬弃与创新,教师作为一代代学生的引领者应该具备不断的创新素质,把握时代的脉博,能通过创新的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超越自我,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改进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诚然优质课也应该是动态的,优质课也不只是上述六个基本要素简单的叠加与揉合,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做成“六课合一”的完美课,但每一节课总该有明确的目标,总该让学生在诸多的侧面有些收益,因而教师要不断地反思,经常地学习,积极地进取与追求,将教学的某一方面发挥到极致,让自己打造的课具备“六课”中的某一方面的特质,就基本应视为优质课。
9.优质课教案集合的交集 篇九
第一课时
集合的交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2)能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交集运算结果,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3)掌握的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进行集合的交集运算。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思考,获得交集运算的法则,感知交集运算的实质与内涵,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集合的交集运算法则的发现、完善,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客观规律的兴趣与能力,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集运算的含义,识记与运用.难点:弄清交集含义,认识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
在思考中感知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知识,在独立钻研和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尝试实践与交流相结合.(四)教学过程
1、出问题引入新知 思考:观察下列各组集合,联想实数加法运算,探究集合之间的运算.A = {1,2,3,4,5},B = {2,4,6} 问:集合A与集合B有什么公共元素吗?
答:有{2,4 }。则集合{2,4 }为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
2、交集的定义.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 = {x | x∈A且x∈B}
老师给出自学提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我学习交集知识,自我体会交集运算的含义.并总结交集的性质.生:①A∩A = A;②A∩ = ;③A∩B = B∩A; 师:适当阐述上述性质.3、自学辅导,合作交流,探究交集运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发展培养基本素质.应用举例 例1(1)A = {2,4,6,8,10},B = {3,5,8,12},C = {8}.(2)新华中学开运动会,设
A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B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求A∩B.例2 设平面内直线l1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l2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1,l2的位置关系.学生上台板演,老师点评、总结.例1 解:(1)∵A∩B = {8},∴A∩B = C.(2)A∩B就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中那些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组成的集合.所以,A∩B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例2 解:平面内直线l1,l2可能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相交于一点,平行或重合.(1)直线l1,l2相交于一点P可表示为 L1∩L2 = {点P};(2)直线l1,l2平行可表示为 L1∩L2 =∅;
(3)直线l1,l2重合可表示为
L1∩L2 = L1 = L2.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归纳总结 交集:A∩B = {x | x∈A且x∈B} 性质:①A∩A = A,A∪A = A,②A∩∅ =∅ ③A∩B = B∩A,A∪B = B∪A.学 生合作交流:回顾→反思→总理→
4、小结与作业设计
10.圆的认识优质课教案 篇十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圆规教具、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三、教学过程
(一)、源于生活,初步感知
1、举例圆: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其他哪些物体表面是圆形的?
2、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画圆
1、感悟画圆法
A、用钢笔沿着硬币外围画一圈,画出一个圆。
B、用三角板上的圆形窟窿画一个圆。
C、在绳子一端系一支铅笔,按住绳子一端,也画出一个圆。
D、用圆规画出一个标准的圆。
2、动手操作,用圆规画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画不好圆的。可见,圆规是我们画圆必备的工具。
学生用圆规画圆,并交流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定长、定点、旋转一周。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主学习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在准备好的纸上随意点一个点,用o表示,拿一根长度为r的细绳子一端固定在o处,一端绕着o画圆。称r为圆的半径,o为圆的圆心,通过o的任意一条圆内直线为圆的直径d。并通过测量得知d=2r。
2、深化半径、直径的特征。
(1)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呢?
(2)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你发现了什么?直径呢?
有无数条半径;同样也有无数条直径。并且所有d=2r。
3、谈古论今,感受圆文化
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学完了今天的知识,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触或是想法?
(四)、巩固知识,深化认知
1、抢答:知道半径填直径或知道直径填半径。
2、(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A、半径长度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B、圆外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
A、直径B、线段C、射线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直径的长度一定是半径长度2倍。
(2)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3)半径3CM的圆比直径5CM的圆小。
11.地理课节节优质的生成机制探讨 篇十一
教材、教本即教学的根本。教材不熟,教起来处处卡壳,处处掣肘,不但自己吃力冒汗,而且学生费解茫然,一头露水,教与学两张皮,不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白白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甚至教给学生的是错误的知识,误人子弟,结果肯定是学生轻视厌弃该门学科。所以,即便是教了多年高中地理的老教师,也必须熟化教材。只不过老教师这里的熟化,其实是一种删繁就简,力求精辟精粹,优质高效的过程,是为节省主导活动,增加主体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让主体自主生成知识结论,自觉生成适合主体自己学习特点的独特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
熟化教材熟什么,就是熟化教材中重点难点地理知识。每一节课都有重点难点,必须反复研究吃透,只有这样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重点应讲深讲透,要反复强调,但必须强调的让学生觉得不是单调重复,而是别出新意,每次强调都是新感觉,让学生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的掌握。难点应突破应分散,应顺理成章,顺利过渡,即让学生学习完难点之后没有觉察到它难,和其他知识一样,得到这样的结论是很自然的事。或者对一些过于头绪繁多,会冲散重点知识的难于掌握的知识点,干脆不讲,等到以后,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遇到之后,再就事论事,详尽细致的讲解。这样不但化解了难点,而且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学生觉得高中地理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可怕,没有什么不好学,没有人们说的那么难缠。比如高中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节讲到的正午太阳高度问题,课上只给同学们讲清讲透正午太阳高度的意义和影响即可,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问题,此时再不涉及,等到以后练习做题实际应用时,再画图,公式推理,细致讲解,这时学生理解起来便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难点也便不难了。再如,第二单元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必须要突破,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应板图边画边讲,不厌其烦地说明三圈环流的结果及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季节移动等诸多知识。
二、教学机智,教学灵感——地理课节节优质的第二关
激情横溢,充满爱意这是教学机智教学灵感的精髓。确实,当你一出现,给人带来的马上是兴奋、是激动、是激越、是渴望、是精彩飞扬,那么你的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我们的对象准备聆听的将是你又一次意犹未尽的幽默意外的语言营养大餐和精到准确的地理知识的轻松讲解,这样的教学,肯定成功。教学机智教学灵感应及时捕捉及时总结及时补救,教学得失时刻铭记在心,反复揣摩,长善救失。另外,我认为教学机智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驾驭课堂的能力上。课堂上,不管发生任何事情,都要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要之即来,不要即去”。比如讨论问题,刚开始可能气氛热烈,各抒己见,都与问题有关,随着问题的渐趋明朗,个别学生可能会开小差,来几声尖叫,或其他一些恶作剧,引起全班同学哄笑或部分同学不适,这便要用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技巧来化解。但有一点必须清楚,不管影响多大,我们必须信守一个教育原则--爱学生,爱我们的教育对象,用爱来化解一切,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一次爱的微笑,一次爱的眨眼,一次爱的手势,一次爱的目光,一次爱的抚摸,哪怕一次,可这一次就已能在我们的教育对象身上流淌一辈子,让其一辈子受益。
三、教学态度,教育事业——地理课节节优质的第三关
“态度决定一切”。积极向上,自信务实,把从事的工作当作一种事业、当作一种职责、当作一种义务,我们的工作肯定能做好,肯定很出色。
有一种态度,叫一有功夫多思多想。想课堂,想学生,想地理课的某个章节,想时区划分,想区时计算,想等值线判读,想海陆分布,想寒暖流交汇,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想南极冰川融化,想全球变暖,想臭氧层遭破坏,想逆温湍流辐射,想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想三圈环流大气的垂直分层与组成,想大气的热力作用常见的天气系统,想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想神舟七号发射,想嫦娥一号奔月,想重点难点,想破解重难点的方法,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想作业批改,想辅导措施,想学生问问题,想讲解技巧,想平时测验,想单元测试,想期中考试,想省级会考,等等,地理课时时刻刻挂在心上,地理课就是我的事业,就是我的全部,就是我的生命,我要用我的毕生完成,这样我们的地理课难道还能不节节成功,节节优质?
还有一种态度,叫在学生面前永远不能简单粗暴。任何时候,在学生面前的暴跳如雷大打出手面红耳赤都是要不得,因为这只会使你的好多弱点和无能暴露无遗,会使学生看轻你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你只会简单粗暴,无一点内涵,进而轻视厌弃你所教的学科,你所教学科成绩的提高会成为学生的心病和阴影,它将长时间影响学生的发展进步,甚至成为学生一生的不舒服。
12.中国的自然资源优质课 篇十二
一、课前备课中仔细钻研课标和教材
进入21世纪, 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重大的课程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就是在这股大潮中孕育而生的。新课标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 它对初中生物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身为教师应充分认识课标、教材和教学实施之间的关系, 明确贯彻课标是第一位的, 课标制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 课标和内容制约着教学方式的选择, 这是必然的逻辑顺序。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研读课标, 并在课标的指导下感知教材。教材是众多专家经过反复提炼的结晶, 是我们备课、上好课的“指路航标”。教师要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深钻教材, 明确教材的逻辑系统, 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教师还应站在教材之上, 以先进的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使用好教材, 充分发挥教材的功用, 使学生得到个性而又长足的发展。
案例一:“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一课, 对应于课标是“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教师可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生物都具有生长现象, 由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所以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就是生物生长的基本活动。但由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细胞, 加上七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强, 理性思考较弱的特点, 我们可设立分割橡皮泥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探究细胞分裂后的数目变化过程, 从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自然过渡。这将体现出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变通。我们教师要注重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 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二、课堂教学中把握“预设”和“生成”
新课程中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主要论题。对于新课程, 我们必须建构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培养知识、能力、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必然导致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的预设, 还要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设是指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 知道教什么, 怎么教。同时又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智力结构和原有基础等的差异, 明确为什么这么教。在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 对学生分析准确、透彻、具体, 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是教师用“鸟瞰”的视角驾驭教学, 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案例二:“动物的行为”一节, 我是这样准备预设的:首先明确课标要求是“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然后钻研教材内容, 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经历的过程”:一通过观察录像和图片, 关注动物的生活, 知道什么是动物的行为;二通过“蚂蚁的觅食行为”的“联想-质疑”“活动-探究”等过程, 说明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这是教学的明线。本节课的教学, 力求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实验, 让学生享受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体验科学的获取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这是教学的暗线。教学中紧抓两条线索, 不仅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更通过动物后天学习行为的启示, 渗透情感教育, 让学生体会到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上课过程中, 由于精心预设, 一开始感觉挺顺畅, 感觉学生能按照我的引领, 不断地探索顿悟, 但在一个班完成“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实验时, 学生出现了一些意外的生成。如我在提供材料时给了白糖、红糖、盐等供学生选择。结果就有学生提出白糖和红糖不光味道不一样, 形状也不同,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变量, 不符合探究实验的要求。用白糖和盐做实验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当时有那么一瞬间我感到了慌乱, 但紧接着我就对学生说:“大家能发现这样的缺陷, 说明大家对探究实验要求有了较好的把握, 这也体现出了大家对实验的严谨求实态度, 这给了老师极大的鼓励和信心。老师在这方面思考有所欠缺, 那我们现在大家一起来想想, 用什么办法就能使这个实验真正成为对照实验?”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 经过大家讨论, 认为可以提供盐水和白糖水, 或者用口味相同但颜色不同的糖, 如:彩虹糖等作为实验材料。这节课由于材料问题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但在这节课中我关注了学生创新精神的闪光点, 在课堂上实行二次备课, 巧妙回避了矛盾, 激发课堂趣味, 发展了学生思维, 这都是本节课的收获。
从本则案例中可以看出:精心的预设在教学中未必都能得到期待的生成, 相反那些无预设却不期而至的意外生成, 是新课程教学中常常会面对的场景。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全面考虑、周密设计, 课堂上才能有效引导, 游刃有余。教师在预设时还应留有空间, 这样课堂生成出的问题才能及时捕捉、判断、重组, 适时反馈、指导教学。
三、课后关注教学反思和学习
新课程要求完整的备课应是“教学前预设、教学中的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等, 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教师通过反思, 在吸收教学长处的同时, 还能发现问题, 从而找出原因并及时解决。同时课堂上还会经常发生一些突发状况, 教师如果能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记录下来, 通过反思、感悟, 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就能形成一套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多本著作中都提到,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 就是要读书, 读书, 再读书。常读书和常思考, 会使教师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 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 又能努力探究补救途径, 更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 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中国的自然资源优质课】推荐阅读:
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影响06-24
改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对策10-02
中国自然资源概述08-02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08-13
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规则10-18
第四课美丽的大自然07-19
自然之道观课报告10-22
三年级《人 自然 社会 》 (1--10课教学设计)10-20
中国银行文明优质服务10-28
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增的方法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