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精选8篇)
1.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篇一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2011-11-20
教学目标:加强采点得分意识,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语句规范、得体,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例: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翻译: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⑥合乎桑林的舞蹈,(应译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拍”)又合乎《经首》,⑦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错误有:
①“解”和“杀”意义不同;
②牛头、牛脖子、牛肚子之类为原文所没有的;
③“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不很明确,如译为“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可能会好一些;
④“一个厨师丁”不合现代汉语习惯,可译作“一个叫丁的厨师”;
⑤“杀牛刀在前进”,也不妥,可改为“进刀时”;
⑥“合乎桑林的舞蹈”,不通,应译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拍”;
⑦“传说中尧的乐曲”没有必要译出。
说明:其中①②⑦为译得不确切、多余,③④⑤⑥译得不明白通顺。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句子不通。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参考翻译:丁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进刀时豁豁作响,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二、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
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译文: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6、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清·洪亮吉《治平篇》)(介词结构后置)译:对于遭到风雨霜饥寒而倒毙的人到处都是(这种现象),又有什么奇怪的呢?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所以,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四、如何落实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一)、“字字落实”的方法----留、删、换
留: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1]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例2]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使一职,统领各路军马。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比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例1]、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例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例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例4]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译文:(皇帝)特地赐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容貌仪表却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的礼节。
课堂练习:
根据“留删换”,指出下列两个句子中“留删换”的现象,并翻译。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耳,不达斯语。《后汉书 逸民列传》注:①延熹:汉桓帝的年号。
1、百姓莫不观者。
译文:当地百姓没有不去看的2、我,野人也,不达斯语。
译文:我只是一个乡野草民,不懂这个话。
(二)、文从句顺的方法----调、补、贯
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
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何谓得之于心。(元好问《射说》)-----状语后置句
译文: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定语后置句
译文:(敲起来)铿铿作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3、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宾语前 置句
译文:古代的人不会欺骗我。
4、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主谓倒装句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补:即补出省略内容。比如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2、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①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②:冉氏尝居(于此)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愚溪诗序》)
译文: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名叫冉溪了。
③、公子闻之,往请(侯生),欲遗之,不肯受,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信陵君听说后,前去问候侯生,想多送他一些礼物,侯生不肯接受,说:„„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鸿门宴》
译文: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樊哙)不让他进去
⑤、果地震(于)陇西
译文: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意译的情况: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贾谊《论积贮疏》)
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三、课后练习
1、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换、删-也、调-回也,贤哉!)
(一般的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
(子曰:“贤哉,回也(1)!一箪食(2),一瓢饮(3),在陋巷(4),人不堪其忧(5),回也不改其乐(6)。贤哉,回也!”
注释:
贤哉回也:即“回也贤哉”,“回”指颜回。箪(dan1):竹筐。食(si4):食物。饮:喝的东西。陋(lou4):简陋。堪:能够忍受。其:这种。忧:忧苦。乐(le4):快乐。
译文:
孔子说:“真是个贤德的人啊,这个颜回!一竹筐吃的东西,一瓢喝的东西,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颜回却不一直充满快乐。真是个贤德的人啊,这个颜回!”)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留-孟尝君、鸡鸣狗盗,换-雄,调-岂足以得士言-贯-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3、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
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参考答案①范氏富,盍已乎:范家富贵,何不(为什么不)取消(停止)这门婚事(亲事)
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范献子把董叔抓来(捉来、逮住)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想要的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①范氏富,盍已乎(2分。“盍”1分,何不,为什么不;“已”1分,停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分。“执”1分,捉住;省略句“执之”1分; “纺”1分,绑)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分。“欲”1分,想要;宾语前置“何请”1分,请求什么;句意1分)
4、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译: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3分。译出大意 1分;“旬”1分;“举”1分)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译: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2分。译出大意 1分;“是”1分)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译: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3分。译出大意 1分;“箪”1分;“师”1分。)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参考答案:
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参考答案:
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接受的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2.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篇二
高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也就是要考巩固知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培养能力、意的转变提高素质。本, 文就高三化以适应高考化学专题传复统习的谈高一三点复自习己教的学体中会, 。往往是教师讲学评式、。这总种结模知式识 (, 讲学—生练听—、讲练) 、没记有知了识学的生复对习“模方专法索”、选的择思、考判和断学的生过思程维, 被同揭时示也的限过制程了, 学即生检的题◇吴勇思学生维1的。、“其教学存与案在学”;的脱只问节写题:教主只师要有要是教讲:师的的, “少教有案学”生, 无须复的时思的, 间上, 二是不课抄题、讲题利于学、做题生的课, 后复习一是浪。费学生习2上教师、只讲题题海战, 课术:后学生再做题所选习题量大, 、难度高未能充分, 发课的能力的功能挥例题的总结。知识, 形成解题技能, 开发学生思1以、专外, 题的划分还有教学。化学活动, 总复习的知识点多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考且分散是“一看, 就会如按, 一做就错课本顺序复”习。, 因此学生, 教师在研做题往往
究教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 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
问题, 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 并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导学方案, 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导学方案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 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导学方案要既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巩固知识, 又能促使学生再发现新问题中的某些信息。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1) 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2) 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 (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 、质疑、释疑、激思, 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复习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人人参与的机会, 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 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 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强化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 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 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 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高考复习要求; (2) 基础知识回顾; (3) 知识要点; (4) 样板题; (5) 知识能力训练; (6) 跟踪训练。学案中六点要有机结合, 各有侧重,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动。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 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 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 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 培养能力。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 (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 及省市模拟题) , 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使学生学会审题, 形成解题思路, 总结规律和技巧, 培养解题的规范性, 重在培养方法。训练的设置要体现“步步为营, 步步为梯, 步步提高”的原则, 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 摒弃过难、过大、过深的问题 (这不是能力, 而是能力的异化) 。做到试题设计规范, 题型新颖, 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生产、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习题的设计应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 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 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 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 使他们吃得饱, 同时可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习水平。
3、学案实施。
3.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一、高考文言文考查的趋势分析
1.要重视《考试说明》的“微调”。2006年《考试说明》文言文部分由2005“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调整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实词”前加“文言”二字,缩小和规范了实词的考试内容,考查难度降低了,要求更趋于准确合理了。
2.要分析高考近几年的走势。从2005年到2007年,全国及各省试卷的文言文考查题量在3—5题不等,考试内容以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和翻译为主,实词与虚词的考查也出现轮换态势。
从选材看,2007年高考文言文仍选自《二十四史》的有全国卷、四川卷、重庆卷,其他省的试卷打破了这一惯例,开始关涉事物,出现两种全新的选材趋势:一是从其他经史子集中选择与人物相关的文本,二是涉及论物、述行。这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并作相应的训练。从考点看,实词应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为主;18个虚词应吃透,特别是“之”、“为”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应关注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还要注意这些句式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赋分多,颇受重视,考查的形式仍以“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为主,也有可能单独以段设题。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各卷的必考内容。
二、复习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文言基础知识要扎实。主要是对课本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掌握要牢,要系统。高考所选取的文言文虽来自课外,知识点却出自课内。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等知识零散,在复习中,要注意课内知识积累,要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总结,要由点到面,形成一条“知识链”。
2.知识要做到灵活运用。近五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是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考卷需要解答的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如果在复习中善于分类,善于总结,并且活学活用,就一定能够“课内开花课外香”。
3.要重视整体阅读。许多学生认为诵读课文是学习新课时要做的事,复习时间紧、习题多,再去花费时间诵读不值得。这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认识。许多文言文由于学得时间很长了,大家变得对它们不很熟悉了,即使有的课文当时能熟练背诵,高考前也只是有大体的印象。复习时拿出一些时间诵读它们,就能够把模糊不清的课文内容再变得熟悉,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得以再现,这比没有具体语言环境机械地识记它们高效得多。
三、复习策略
1.复习针对性要强,增强考点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我们要从历年试卷中摸规律、寻考点,对症下药。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11—16题,依次考查了文言实词的词义、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筛选提取文中信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以及文言句子翻译。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11—16题,题型与2002年相比稍有变化,减少了一道考查虚词用法的题目,增加了一道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减少了一道选择题,增加了翻译题的分数。2006年和2007年题型基本稳定。平时的复习,我们就要在具体考点的指导下,洞察考试意图——“应该考什么”,揣摩出题方式——“可能怎么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2.强化文言文课文的复习,培养语感。
虽然目前高考不使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命题,但是对教材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高考文言文中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教材中的直接或间接迁移。同时,文言文复习,我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文言短文提高能力。课本文言知识这个根本如果掌握不牢,做再多的文言文训练也不会有大的效果。因此,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要精读,背诵,培养语感,在平时的语段阅读训练中,有意识地将训练题中的考查点与学过的课文中的知识联系起来,逐步形成“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晨读,将1—6册课文及读本中重要文言篇目,比如出自《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左传》《汉书》《后汉书》等的经典名篇复习诵读,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诵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增强语感。
3.演练高考,精心挑选模拟练习。
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应该做一定量的模拟练习,但要严加选择。选择练习有三条标准:一是近年高考试卷上文言文阅读的考题,它们无疑具有权威性;二是已经修订数版的资料,因为几经修订,一般错误较少;三是地级市以上的模拟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因为这些题目质量一般较好。根据高考文言文选段的特点,建议教师不仅选做人物传记方面的模拟练习,也要适当选做散文小品、议论性散文的阅读练习。
4.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篇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太后崩,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滋甚。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召还,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由是罢知饶州。明年,夷简亦罢。元昊反,改陕西都转运使。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鄘、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帝皆用其议,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仲淹内刚外和,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灵乌灵乌。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虽死而告,为凶之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节选自范仲淹《灵乌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其/仲淹不苦也/
B.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C.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夫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D.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琪/仲淹不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进士,即被推荐参加进士科考试,中选后按成绩等第进行录取则称为“举进士第”。
B.崩,指去世,古代社会不同的人去世叫法不同,帝王去世叫“崩”,平民去世叫“卒”。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宋代的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主要协助宰相处理日常政务。
D.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庙,文中老百姓借立生祠来表达对造福当地的范仲淹的感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乐善好施,生活节俭。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资助天下云游之士,并在里巷中设立义庄赡养族人;显贵后依然保持俭朴的作风,妻儿的衣食仅能自足。
B.范仲淹施行德政,为民拥戴。江淮蝗旱大灾发生后,他开仓赈济灾民,禁止百姓祭祀;所到之处对百姓留有恩德,受到邠、庆百姓和归属羌人的称颂感念。
C.范仲淹统兵机变,因势而谋。延州各寨大多陷落时,他聚兵分部操练,根据贼寇的多少轮流抵御;他没有执行入境讨伐的诏命,而是据边境形势灵活应对。
D.范仲淹恪守原则,心定意坚。他认为谏官不能决定执政大臣的任命,坚决拒绝朝廷参知政事的委任;自比灵乌,表明报答恩遇之心不会因他人议论而改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2)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
14.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态度?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10.C
11.B
12.B
13.(1)仲淹叩首道谢说:“我以前议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对夷简并无怨恨”(2)只管按兵不动,观察他们的破绽,允许我逐渐以恩信招附他们。
14.范仲淹献《百官图》指责宰相用人不公,却遭吕夷简污蔑其离间君臣关系而被贬官。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辞”是动词,宾语是“母”,动宾后断开,而且“去之应天府”意思是“离家去到应天府”“去”和“之”动词连用,一起构成连动短语充当句子的谓语,二者为时间上的先后承接关系,表示动作的连续发生,意在表明范仲淹“离开家”后“去到”应天府,应合为一读,语意方为紧密贯通。排除AD两项。
“食不给”“食”为主语,“不给”为谓语,主谓语齐全,应在“不给”后断开;“至”意为“以至”“以至于”,句中“至”前应断开,与“以糜粥继之”合为一读,承接上文,表示“以糜粥继之”是“食不给”引出的结果。排除B项。
故选C。
句意为: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就受到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家到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没有吃的,以至于接着喝稀粥,别人不能忍受,仲淹却不以为苦。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平民去世叫‘卒’”错误,《礼记·曲礼下》中说“天子死日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由此可知,“崩”是古代对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也称“驾崩”“山陵崩”等,如“一旦山陵崩”(《触龙说赵太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等。“卒”在古代称大夫的死亡,如选文中范仲淹“未至而卒,年六十四”等。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禁止百姓祭祀”错误。“禁民淫祀”意为“禁止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淫”为“过分、过度”之意,如“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论语·八佾》)、“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等。由此可见,“禁止百姓祭祀”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应是“禁止百姓过度祭祀”。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1)“顿首”,叩首;“乡”同“向”,“从前”“过去”的意思;“无憾”是“没有怨恨”“没有不满”的意思。(2)
“第”是“只管”“尽管”之意;“稍”是“渐渐”“逐步”之意;“衅”,破绽。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作为范仲淹恪守的人生信条,“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意即“宁可大声疾呼至死不屈,也不愿沉默偷生”,体现的是范仲淹身居高位但不因私利而放弃正言直谏的处事态度,是即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义无反顾。“鸣”“不默”是面对不公有失敢于直言劝正的责无旁贷,据此,可回到文本明确“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则公,如此则私’”一事;“死”“不生”是“忠臣不避重诛”的无所畏惧、决不妥协,据此,可回到文本明确“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由是罢知饶州”的结果。
明确答案所对应语句后,考生只要组织好语言,有条理地说明即可。
参考译文:
(一)范仲淹字希文,两岁时失去父亲,母亲改嫁长山朱氏。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就受到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家到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没有吃的,以至于接着喝稀粥,别人不能忍受,仲淹却不以为苦。举进士第,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曾经把他的俸禄分着供给四方云游之士。太后去世,召为右司谏。那年蝗旱大灾,江、淮尤其严重。就请求于闲暇时上言说:“皇宫中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帝悲悯,就命仲淹安抚江、准,所到之处打开粮仓赈济百姓,而且禁止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召他回朝,权知开封府。当时吕夷简执政,进用的人大多出于他的门下。仲淹献上《百官图》,按先后次序指着说:“这样是公,这样是私。”夷简愤怒上诉说:“仲淹挑拨离间陛下君臣关系。”因此免官知饶州。第二年,夷简也被罢免。元昊反叛,改陕西都转运使。夷简又入朝为相,皇帝告诉仲淹让他消除前恨。仲淹叩首道谢说:“我以前议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对夷简并无怨恨。”延州诸寨大多失守,仲淹自己请求出行。于是大举聚集州兵,得到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各带领三千人,分部教练他们,按贼寇多少,让他们轮流出兵抵御。第二年正月,诏命诸路入境讨伐,仲淹说:“鄜、延很靠近灵、夏,是西羌必经之地。只管按兵不动,观察他们的破绽,允许我逐渐以恩信招附他们。”皇帝都采用了他的议案。王举正怯弱昏庸不能胜任,谏官欧阳修等上言仲淹有相材,请求罢免举正任用仲淹,就改参知政事。仲淹说:“执政大臣可以通过谏官得到吗?”坚决推辞不拜受。正值病重,请求去颍州,还没到就去世了,终年六十四岁。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仲淹内刚外来,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在里巷中设义庄,以赡养族人。所到之处有恩德,邠、庆两州百姓与归属的羌人,都画像建立生祠供奉他。
(二)灵鸟,生长在慈母所筑的高树上的巢穴,依托于主人家所栽种的嘉树。内心想着应当知恩图报,虽然叫声有时并不好听。但是能警示于无形,防患于未然。即便是因此而死,也要大声啼鸣,只为了防止灾祸的降临。宁可大声啼鸣着死去,也不愿沉默偷生。别人议论我,我是这样,别人没有议论我,我也是这样。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遗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敞十事。元昊反,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明三正月,仲淹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赐手诏,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着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元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B.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C.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D.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经”是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先秦古籍。
B.手诏一般指帝王亲手所写的诏书,多不经别人草拟及颁宜等程序而直接下达受诏人。
C.朋党原指同类人相互勾结,后为因政见不同相互倾轧、排斥异己的宗派集团统称。
D.文正是古代文臣最尊荣的谥号,只有兼具文武略之功的人才能获得,如范仲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通晓儒学,倡导时事评论。他博通儒家经典,执经讲学不知倦怠;谈论国家大事奋不顾身,开创当时大夫的新风尚。
B.范仲淹讽喻皇帝,心忧受灾百姓。江、淮、京东发生蝗旱,他婉劝皇上救灾,终使皇上感动;他前往赈灾,并上奏救敝十事。
C.范仲淹主张改革,深受皇上倚重。他认为改革要雷厉风行,彻底革除积弊,曾上疏朝廷十事;皇上全部采纳,以诏书颁行天下。
D.范仲淹抚恤边民,诸羌为宋效力。他做边官,犒赏羌族各部,签订条约,使羌族受命;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使汉羌百姓回归。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诸子至易衣面出,仲淹晏如也。
(2)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10.(3分)B(正确的标点应为: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11.(3分)D(“只有兼具文韬武略之功的人才能获得”错,得此谥号的是政绩突出受人敬仰的文臣)
12.(3分)C(“雷厉风行,彻底革除积弊”错,范仲淹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13.(10分)
(1)(范仲淹)曾经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供养天下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安然自若,不以为意。
(5分。大意2分,“推““食”“晏如”各1分)
(2)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步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谈论此事的人都认为无法实行。
(5分。大意2分,“更张”“规摹”“行”各1分)
参考译文:
5.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篇五
(建议用时:40分钟)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导学号:32112017】
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C [“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C [“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导学号:32112018】
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婴儿。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A [“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B.《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文集,这是以自己住所的名字命名的。C.“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的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媵”,指古代嫁女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如“妃嫔媵嫱,王子皇孙”。B [《白氏长庆集》是以年号命名的,因编集于穆宗长庆年间,故名。]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导学号:32112019】
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D [“黔首”并不是“尊称”。]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B [“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导学号:32112020】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C [“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C [“‘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六合”,指天地四方。如《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
C.“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D.“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D [“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有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后用来比喻极细微的数量。C.“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D.“箜篌”,指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分卧式、竖式两种。
A [“京口”是镇江的别称。]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D.清代,文官、武官各分九品,并分别以服饰上的九种动物图像表明官职的品级,文官服饰绣走兽,武官服饰绣飞禽。
D [清代,文官服饰绣飞禽,武官服饰绣走兽。]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B.“败北”,指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
C.“期颐”,一般指八九十岁。如:“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D.“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C [“八九十岁”错,“期颐”指一百岁。]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D [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B.“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D.“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A [“古人幼时取字”错,应该是“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每月农历的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D [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称呼人时类型比较多,可以直称姓名,也可以称字、号、谥号,还可以称籍贯、官职。如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字。
B.“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如王安石被称为荆国公。
C.“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后人因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A [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官职。] 1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32112021】
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
D [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这些词语虽都表明有交情,但不一定很深。] 1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A [“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32112022】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代,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D [“宿儒”是年老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河”又称河西,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会于西河外渑池”,其中“西河”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B.“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C.“监生”,是国子监的学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可由捐纳取得监生资格。
D.“寒食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夏历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后一、二日。
6.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篇六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布列提纲,克敌制胜的法宝
湖北省天门实验高中傅新华
技法点拨
一、布列提纲,在高考作文中具有特殊意义
高考作文存在一对尖锐的矛盾:意义无比重大,时间非常紧迫。
解决这一尖锐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布列提纲。
高考作文,意义无比重大。高考作文是天下第一题,一道题就是60分。仅此一道题,往往能把考生拉开20分的距离(有的拉开的距离更大)。20分,在高考录取中,占有多重的分量!
高考作文,时间非常紧迫。高考作文是急就章,只能在一小时左右完篇,不可能从容不迫,起稿,修改,誊正。
每年高考作文,这一对尖锐矛盾“导演”了无数人间悲喜剧。有一些考生,在作文快要完篇时,突然发现,一些极好的写作点子、极好的写作材料没有用,文章的段落顺序需要变更,更有甚者,文章大部分偏题,甚至全文跑题„„但,木已成舟,回天乏术!
请看下面的高考作文:
玫瑰与人同态度
(2003全国卷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艳丽的玫瑰那么高贵,怒放的牡丹那么火爆,同样惹人眼的玫瑰和牡丹为什么一个显的那样刚强,另一个却显得那样柔弱,经不住风吹雨打?玫瑰会自豪的告诉你,我身上有着小刺,令我显满无穷力量,支撑我挑战困难。
当玫瑰盛开之时,人类总是情不自禁伸手去摘,然而得到的是锥心的疼痛。我想从玫瑰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就开始痛恨那一个个小刺,将小刺一个个细心拔去却不知刺儿对花的重要性。失去刺儿的玫瑰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生命力。刺与花贴得那么近。在玫瑰眼里刺儿就是自己的心,是缺一不可的情人,是生命中的支柱。花那么的了解刺儿,它完全是身体里的一个部分,是花儿的守护者,维持着花儿的艳丽。而在人的眼中,刺儿是敌人,一个破坏者,只会伤人。
正是玫瑰对刺儿的了解,让玫瑰为拥有小刺而感到自豪,正是因为人类与刺儿没有关系,让人类对刺儿只有厌恶的伤。人们在正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以感情上的亲疏远近为基础。
感情上的亲密联系,会让人充满了信任。裴矩佞于隋,炀帝信任裴矩,所有事找裴矩商量,让他出主意,为何?裴矩悦媚取容炀帝并经常与炀帝相处,相处交谈,联络增长人的感情,导致炀帝信任裴矩,也不会分辨裴矩的所作所为是为自己还是为隋朝,感情上的亲密让人缺乏警慎,正如人常居安而不思危。
感情上的疏远,也会让人做事失去理志。公交车上真心让座,却被误认为图谋不轨;小路上,见人提大包小包满头大汗,实在不忍伸手帮忙,却见那人一脸的惊慌失措;小贩钱盒打翻,想帮忙捡,小贩却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捡!”立即明白他是怕我趁机捞一点。本来都是一点的小事,却因感情的疏远,造成一个又一个误会。如果是一个感情亲密的人,这种误会决对不会存在吧!
面对社会的冷漠,人与人多一份信任,多一份了解吧,多一份关爱,让人心灵多一丝甘泉的滋润,充满玫瑰与刺的社会才是最美的。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简评】
上文仅仅得了36分。此文入题太慢,内容单薄。开头三段与中心关系不大,应略写。直到第四段才接触话题。第四、五段本应详写,却虚晃一枪,草草收兵。
怎样在高考中写出能够体现自己正常写作水平的作文呢?布列提纲就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法宝。上文的作者如果有列提纲的习惯,如果具有与高中生相适应的拟提纲的能力,很可能不会写出如此糟糕的作文。
再看一篇考场作文(作者为2004年高考湖北一考生):
明镜照已,昏镜照人
(话题:买镜)
人有镜,国有镜。
镜有明昏。
用明镜?用昏镜?
我说:“明镜照已,昏镜照人。” 明镜照已。诚然,明镜不好。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明镜都会明明白白告诉你。于是,许多人怕明镜,感到不自在。其实,不自在是没必要的,感激才是,感谢明镜指出了自己的不足,给了自己一个修饰的机会。试想,一女子,化妆时,为了不看清自己脸上岁月痕迹,用昏镜,结果最可能便是化成了大花脸,贻笑大方。为人处世亦如此。平时,总不敢用明镜照自己,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不敢正视谈何改正?于是,日积月累,缺点成了习惯。而自己,也会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古人云:“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常照明镜,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足,及时改正,自然是很有必要的。昏镜照人。对别人,不必太苛求,多点宽容吧!友人直率,话语难免有几句不中听,别介意,多点宽容吧!友人性急,交往中难免有些小误会,别介意,解释清楚就行了,多些宽容吧!友人不拘小节,寝室中难免有些脏乱,别介意,多些宽容吧!友人迟到,自己在约定地点等了好一会儿,别介意,多些宽容吧!诚然,你可能要求自己做好这些,而且自己做得很好,但对别人,要求不妨放低点,多些宽容,人与人之间就多些和谐。
人如此,国家亦如此,当我们总叹日本百分之六十几的森林覆盖率时,不妨用明镜照照自己,大片林木为何砍伐?大片荒山为何还未披上绿衣?平时,用纸张时节约了吗?平时,一次性的筷子我们用得少吗?明镜照已,自然明白改进方向。当我们为美国许多霸道行为愤慨时,不妨亦用明镜照照自己,我们经济还不够发达,我们还需努力。不时地找自己的问题,不要回避,不要掩饰,大胆面对,努力改正,东方巨龙的腾飞自是必然的。
个人而言,明镜照已,昏镜照人,自是很有必要的,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嘛!
国家而言,明镜照已,昏镜照人,亦很必要,多找找自己的问题,多多改进,自会迅速发展。人有镜,国有镜。明镜照已,昏镜照人。
【简评】此文结构严谨,说服力强。看来,此文作者平常十分重视思维的条理化训练。而布列提纲,就是思维条理化训练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此文作者在构思文章时一定草拟过提纲。
上文可以还原成如下提纲:
1.提出中心论点——明镜照已,昏镜照人
2.证明分论点一 ——对人应明镜照已,昏镜照人
①明镜照已
论据:A.化妆
B.为人处世
C.日参省乎已
②昏镜照人
论据:友人直率、性急、不拘小节、迟到
3.证明分论点二——对国家也应明镜照已,昏镜照人
论据:林木、荒山、纸张、经济不发达
4.回扣标题和开头
从以上正反例子可以看出,布列提纲,对于高考作文多么重要。
二、布列提纲的方法
从根本上说,写作正文前做好“锻炼文章思路”的工作,体现在结构上,就要“整体构思,列纲定局”。列个简单的写作提纲,哪怕寥寥几笔,也可做到心中有数。提纲是构思的外化,实际上相当于用序码和文字符号所组成的一种图表。提纲的作用在于使构思视觉化以指导起草。写作前做好“布局谋篇”的工作,成文自然就不会出现结构方面大的问题了。列提纲,既有写作习惯问题,更有写作能力问题。平时要加强训练,形成列提纲的习惯,提高列提纲的能力。
列提纲的根本原则是从高考作文的实战出发。下面,举例说明议论文作文布列提纲应注意之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出标题,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含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提要。在学校里,读小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人说,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激活思维,了解社会风尚,陶冶思想情操,对学生有极大益处;但也有人说,读小说容易入迷,以致影响学习,甚至妨碍健康。为此,班级召开主题班会,请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请你就此发表意见。
【 例1 】
标题:不可因噎废食
——学生阅读小说之我见
提纲:
A.引“反对派”的意见,略加评点。[有人说,在校学生读小说容易入迷,以致影响学习,甚至妨碍健康,这是事实。但据此反对学生阅读小说,则有因噎废食之嫌。)提出中心论点,我同意“赞成派”所列举的阅读小说的若干好处,我主张,在不影响功课学习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适时适量地阅读内容健康、艺术性强的小说是十分必要的。
B.证明论点。
a.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
(a)读《三[国演义]》,[通过]诸[葛亮]、曹[操]了解[种种]谋略;
(b)读《红[楼梦]》,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
(c)读《西[游记]》,[了解在明朝]民主[意识的萌芽],玉皇[大帝轮流做,明年你到我家门];
(d)读莫[泊桑的小说,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
(e)读高[士其的科幻小说,了解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b.读小说可以激活思维:
(a)由猪[八戒的自私、纪律性差]联想到[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b)读《三[国演义]》联想到继承文化遗产的精华[毛泽东上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很可能受诸葛亮先取荆州、西川为本的思想的启发。]
c.读小说可以陶冶情操:
(a)《牛氓》[让人笑对挫折,]正视逆境[培养钢铁般的意志];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人的一生[应这样渡过]”[让人懂得]珍视人生。
C.学生阅读小说,要有选择,要适时适量。
写作议论文列提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中心论点、分论点的句子要完整写出;力求准确、严密。如中心论点的谓语“阅读”前加状语“在不影响功课樘习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适时适量地”予以限制,就是为了表意的严密。
②论据的表达应尽量简略,只要自己明白就行了。上面提纲中方括号内的字在“实战”时一律不写,目的在于节省应考的时间。
③列提纲时不妨多选论据,成文时要精选。例如,证明分论点。“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其实成篇时可只选论据(a)、(d)、(e)就行了,它们分别代表了精神世界、社会生活、自然奥秘,也分别代表古今中外;而论据(b)、(,)与论据(a)同属我国古代小说名著,因而应删掉。
④选论据要注意针对性。读《西游记》,要据孙悟空喊出“玉皇大帝轮流做,明年你到我家门”,可以推知在明代民主意识已经萌芽,这一论据用以证明分论点a不太合适,用以证明分论点旷读小说可以激活思维”还恰当一些。
【例2】
标题:不要走极端——也谈学生阅读小说
提纲:
A.引对立的两种意见,指出这两派意见都有走极端之嫌o
B.证明自己的观点:
a.将学生阅读小说的益处视为“极大”未免失当
(a)有些学生辨别力差,色情、暴力小说,可能使良家子弟消沉堕落,甚至进牢房、上刑场。
(b)有些学生自制力不强,人迷、走火人魔,荒废学业。
b.完全禁止也不可取:
(a)“过犹不及,”泼污水不能连同盆中的小孩一齐泼掉。
(b)阅读小说也有一些益处。
C.在校学生可适当地阅读小说,但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也要有必要的限制。要重视提纲的修改。建房子要先绘蓝图,不如意的地方在蓝图上修改起来容易,房子建成后再做大的改动就难了。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成文前要注意提纲的修改。例2的提纲就应修改,在证明分论点a“将学生阅读小说的益处视为极大未免失当”引了两条理由,理由(a)、(b)的次序应对调,因为“荒废学业”、比“堕落、进牢房”的程度轻,应按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平时不断听到国人这样的言谈:某作家差一点获诺贝尔文学奖,某数学家差一点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某国足球队员在“世界杯”赛上差一点踢进两个球,某科研项目差一点在国际上领先……
“差一点”是什么意思?每一天都念叨“差一点”,每件事都扯上“差一点”,是怎样一种“情结”?你是如何看待这“差一点”的?
请以“差一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就此作文题,学生布列了如下提纲:
提纲一:中心:不以“差一点”为借口,要认识自己的不足,敢于说“没有”
结构:总分总
文体:议论文
【解析】此提纲对作文没有指导意义,不能算作提纲。
提纲二:
“差一点”就是一种失败的变相说法。因为“差一点”,所以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只是这失败不是从头到尾的彻底失败,而是一锅粥里掉进了一粒砂子的不完美。但是,这“差一点”在之前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不差这么一点的。
【解析】此提纲眉目不清。
训练平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特别要进行布列提纲的训练。
1.古代兵家中最要脸面的人物大概要算项羽了。少年时他亲见过秦始皇到会稽视察的盛大场面,羡慕之情油然而生,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吓得项梁急忙用手去堵他的嘴。及起兵成事,自立西楚霸王,很是荣耀一番。鸿门一错终至乌江自刎,还说:“纵江东父老怜我,我又以何面目见之。”在项羽看来,脸面比事业和生命更重要。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遇到“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情况呢?也许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呢,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请以“面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有人说,有了优势便有了成功的可能。也有人说,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阻碍我们走向成功的不是自己的缺陷,而是自认为的优势。请以“真正的优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题目自拟; ③文体自选; ④不得抄袭; ⑤不少于800字。
3.“站着写,坐着改”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写好文章的秘诀。他曾这样回答记者的询问:“站着写,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我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自己的表达,使材料、思想、情感不至于遗忘。”如果说:“站着写”是海明威成功的基础,那么“坐着改”,即静下心来斟酌、推敲则是“站着写”的必要补充,是出好作品的重要保障。由此联想到: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为达到理想的结果,也往往要“改换位置”或“互换位置”。
请以“换位”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除诗歌外,不限文体。
4.一天,栖息井边的燕子和井中的青蛙展开了对话,青蛙说:“其实世界很小,小到仅有井口般大小。”燕子曾展翅于无垠的蓝天,不以为然,反击说:“世界很大,大得望不到尽头。”青蛙还是不信,请求燕子背他出井口。青蛙来到地上,放眼四望,由衷叹道:“世界真的很大!”
见识的狭窄,的确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人孤陋寡闻,得出错误的结论,只有走出自己的空间,才能发现世界广大。请以“世界真大”或“世界真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
5.《马和驴》的故事。某人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在旅途中,驴对马说:“你如果肯救我一命,请分担一点我的负担。”马不听。驴精疲力竭,倒下死了。主人把所有的货物,连同那张驴皮,都放在马背上。马哭着说 :“真倒霉!我怎么这样不幸?我不肯分担一点负担,却驮上了这全部的货物,还加上这张皮!”
以上是《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听到或见到类似的事情发生,当然,也有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同事之间或个人和集体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以“人际关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才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6.一个青年在园林中遇到了一位老人。两个人边走边谈。青年人说“青春,就像鲜花一样鲜艳”。他又看了一下落叶说:“衰老就像这落叶一样可悲”。老人说“见过核桃吗?所有的核桃都曾有过鲜花,但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结果。”
理解老人话中的人生哲理,以“鲜花与果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7.高考文言文二轮复习高效突破策略 篇七
一、明确文言文的考点要求, 结合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 作重点高效突破
1.联系近3年的考题, 采取排除法。 (1) 排除常见实词 (120个) 中已考过的; (2) 排除常见文言虚词 (18个) 中已考过的; (3) 排除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中已考过的;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要求直译, 字字落实) 。
2.强化分析综合能力。 (1) 筛选文中的信息; (2)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最后一题会涉及) 。近几年选材内容多为廉吏、义士、忠臣、勇将;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 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 既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 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现如今文言文考查越来越注重整体把握文意的理解和语段的翻译。
二、强化文言文阅读与翻译高效突破的相关策略
(一) 对应高考模式, 强化实词和虚词的过关。
1. 实词复习重点关注一词多义。
(1) 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明确单音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 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词。尤其要注意的是, 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 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 这就容易形成错觉, 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卑鄙”是单音节词, “卑”和“鄙”连用, “卑”指出身低微, “鄙”指见识短浅, 举止粗俗。这里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卑鄙”, 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
(2) 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今发生了不少变化, 词义或扩大, 或缩小, 或转移, 褒贬色彩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因此, 复习文言文时, 一定要注意词义的古今变化情况。例:臭:古义, 气味;今义, 难闻的气味。江、河:古义, 长江、黄河;今义, 泛指。亲戚:古义, 家里亲人;今义, 旁姓亲属。爪牙:古, 中性词;今, 贬义。
(3) 一词多义。单音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 因而接触时一要清楚它几种常规的解释, 二要根据语言环境判定句中意义。如“道”的常规意义: (1) 道路; (2) 原则, 方法; (3) 道理, 事理; (4) 述说。句中是用本义还是引申义, 是用作名词还是动词, 均要学会推测。
(4) 词类活用。这是词语功能的改变, 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很有关系。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名词用作动词。如: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烛”原来是名词, 但在句中用作动词, 作谓语, 带了宾语“天南”, “照亮”的意思。
名词用作状语。如:斗折蛇行。“斗”和“蛇”原是名词, 是“北斗”和“蛇”的意思, 但在句中都用作状语修饰“折”和“行”, 是“像北斗星座一样 (曲折) ”“像蛇一样曲折 (前进) ”的意思。
动词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出”和“入”在句中的意思是“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由动词转为名词, 作“殚”和“竭”的宾语。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和“远”在句中意思是“亲近”和“远离”, 由形容词转为动词, 后面跟宾语“贤臣”和“小人”。
(5) 通假。不论是古有其字还是古无其字, 只要课本、练习涉及的通假字一概收集、储存, 尤其是一些常见通假, 如“说”通“悦”、“具”通“俱”、“直”通“值”、“识”通“志”、“属”通“嘱”、“知”通“智”等。
2. 虚词复习重点关注“五义”。
(1) 谙熟本义。如“与”, 本义有: (1) 给予, 授予; (2) 结交, 亲附; (3) 对付; (4) 和, 跟, 同; (5) 参加; (6) 赞许; (7) 句末语气词。可将其简分为三类:动词、连词、语气词。
(2) 将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考虑语境义。还如“与”, 首先考虑它在句中位置, 结合语句前后看是动词还是连词或是语气词, 然后缩小范围推断它的语境义。
(3) 看前后的搭配确定引申义。例如“之”字, 常见用法有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助词两类。而且在名词前多作指示代词, 如“之二虫又何知”“均之二策”;用在动词后往往作宾语, 如“逐之”“闻之”;用在两个名词之间多作助词, 如“吾之妻”“古之学者”;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多用作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秦之围邯郸”。
(4) 注意不同虚词的用法确定结构义。如“乎”用在句中, 其用法基本与“于”相同, 如“生乎吾前”“叫嚣乎东西”。“然”“乎”“焉”前面是叠音形容词时, 这三个虚词都是“的样子”的意思, 如:“硿硿焉”“恢恢乎”“欣欣然”。“以”和“而”作为连词, “仅”和“但”和“特”作为连词其基本意义相同。
(5) 注意实、虚词的交叉义。如“之”“予”“若”“犹”等。
(二) 文言文特殊句式重点关注判断
1. 常见特殊句式重点关注省略句。
常见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重点关注教材中的35种固定格) 。可根据提示语判断句式类型。如根据“者, 也”或“即”“乃”“则”“皆”“本”等确定判断句;根据“于”“见……于”“为所”“受……于”等判断被动句;根据“无乃……乎”“奈何”“如……何”“孰与”等判断固定句式。
2. 借助句子本身结构与现代文的差异来判断。
如今天状语通常在谓语前, 若一个介词结构放到了动词后面我们便可推断是状语后置;同样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到了动词前面, 我们便可认定是宾语前置;我们可用同样方式来推断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三) 文言文翻译重点关注直译
1.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 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 就是译文明白晓畅,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要求和习惯, 无语病。“雅”, 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 坚持“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重要的词语要相应落实, 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 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 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原则是, 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 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3. 重点把握“留、换、删、补、调”等翻译法。
(1) 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 临川王安石记 (下此文) 。
(2) 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 用法已经变化, 语法已经不用, 在译文中, 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 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 (前来拜访我) 。
(3) 删削法: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 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 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 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 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
(1)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例:“更若役, 复若赋, 则何如?”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 恢复你的赋税, 那么怎么样呢?
(2) 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轩凡四遭火, 得不焚,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 能够不焚毁, 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3) 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曰:“独乐乐, 与人乐乐, 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 (孟子) 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 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 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 回答说:“不如同别人 (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
(4) 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 如关联词语等。
例: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体力足以达到 (却没达到) , 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 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5) 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 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译文时,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
例: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强劲的筋骨, (却能) 向上吃到黄土, 向下喝到黄泉, (是由于) 用心专一的缘故。
(6) 意译, 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 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适用意译的情况有:
(1) 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 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 僵卧长愁。———《促织》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他仍然) 直挺挺地躺着, 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2) 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 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译文:使敌人降服, 让远方的人归附, 招抚谁, 谁会不来呢?
(3) 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 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译文: (秦) 有吞并天下, 统一四海的雄心。
4. 熟悉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 领会文意;扣住词语, 进行翻译。字字落实, 准确第一;单音词语, 双音换替。国年官地, 保留不译;遇有省略, 补充词语。调整词序, 删去无义;修辞用典, 辅以意译。推断词义, 前后联系;字词句篇, 连成一气。带回原文, 检查仔细;通达完美, 翻译完毕。
5. 强化落实六“注意”。
(1) 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1)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曲,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 降低身份, 委屈自己, 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2) 璧有瑕, 请指示王。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文:璧上有斑点, 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3)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词义变化)
译文: (我) 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 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 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1)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
译文: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 其中的 (另) 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2) 君子死知己, 提剑出燕京。 (为动)
译文:君子为知己而死, 提着剑离开燕京。
(3) 先生之恩, 生死而肉骨也。 (使动)
译文:先生的大恩, 是使死了的人复生, 使白骨长肉啊!
(3) 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1)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比喻)
译文: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2)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 (借代)
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 尚且不相互欺骗, 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3)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 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1) 若有从君惠而免之, 三年将拜君赐。
译文: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 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 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2) 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
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 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 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 把她嫁给了别人。
(5) 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句)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2) 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对于遭到风雨霜露饥寒而倒毙的人到处都是 (这种现象) , 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3)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主谓倒装)
译文: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 表现在哪里呢?
(4) 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5) 予羁縻不得还, 国事遂不可收拾。 (无标志的被动句)
8.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我见 篇八
在复习阅读《廉颇蔺相如传》时,就结合古代职官的升降的一些常用的词语,这样结合课文来进行的归纳,学生很容易获得系统的知识。在复习《张衡传》时,就对学生的有关表达时间的词语进行归类,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表示过去的时间、现在的时间、将来的时间,表示短暂的时间、长久的时间、快捷的时间、缓慢的时间等。
当然,这需要我们对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内容的非常熟悉,对学生的接收能力能够有一个正确的估计与了解,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讲文段阅读与词语归类搞成两张皮,学生得到的只是干巴巴的孤零零的词语系统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有一个分寸的把握,使文段阅读指向词语归类,词语归类能够指向文段阅读,使得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文言文复习备考,一定要以文段阅读为主。因为现在的高考古文阅读,对古汉语之类的考查在逐渐弱化,而对内容的考查在逐渐加强。2010年有过半的试卷里没有再考文言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了,词类活用以及句式也很少单独进行识别能力的考查。这不是说不需要了解掌握,而是把重点放在文言文文段的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上来,不要再去细化深化文言文的虚词与句式。
文言文文段阅读,首先还是应该以课内学过的经典的文言文为主,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并在我们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的积累整合,以加深印象。特别需要放开声量进行朗读,对典型的文言文实词多的文段,多读上三两次,少数地方甚至熟读成诵,这样来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推荐阅读:
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10-02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10-04
专题复习 —文言文11-09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07-20
高考常用文言文常识07-21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语10-25
高考文言文翻译小段08-10
高考最常见文言文实词10-10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法06-29
文言文复习之筛选信息与概括分析专题教案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