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政治学原理

2024-09-20

中山大学政治学原理(精选8篇)

1.中山大学政治学原理 篇一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第四章

民主与法治

第一节

民主制的发展与实践

民主制的定义

1、demo是谁

2、何种权力,如何行使

作为意识形态的民主理念的演变。民主理念影响的发展过程。民主理念在当今世界上的支配地位。

民主实践的发展过程:

雅典的实践。

代议制民主的出现。

代议制民主即现代民主的基本特征:主权在民,人民通过定期的选举选出代表来行使自己的主权权力,代表对人民/选民负责。人民对代表行使权力时的行动进行全程的监控,如不满意可以随时撤换。在若干重大关键问题上人民可以直接做出决定。

选举制与代表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选举与代表并没有直接的连带关系,代表及被代表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甚或是委托责任关系。现代的代表制则是代议制民主的责任代表制,代表所要关怀的是被代表者的利益,要对后者负责。

选举制发展的历程。

代议制民主的运行原则:多数原则。

代议制民主的另一特征(或是法治的特征):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的定期、和平的更迭(与经典共和制的重合)。

民主制与共和制的联系与区别。共和制的基本特征:

1、执政人数为复数;

2、执政者由选举产生;

3、执政者的任期有限制。

James Madison《联邦党人文集·第63篇》:美国政府的真正特征或区别于古代共和国的地方便“在于它完全排除作为集体身份存在的人民,丝毫不让它染指”政府。所以美国所拥有的完全不是民主,而是一个共和国—一个拥有代表体制的政府。)

民主概念在中国的传入。

当代主要民主制/法治国家的不同实践及共同特征。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第二节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一个国家治理得好,可以有各种原因,而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点便是它是否实行了法治。Kelsen:现在西方的民主毋宁更是法治;现在西方的自由毋宁更是权利。

民主和法治是有区别的。一个法治国家可以是非民主的国家,如罗马,如新加坡。一个民主国家可以是非法治型的国家,如雅典,如大革命时的法国。

法治的历史起源于罗马(对公民自由的尊重),发展于西欧的中世纪封建社会(基督教义及力量的相形不下),定型于英法革命及北美独立战争(理性化)。它的基本理念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不容侵犯的自然权利(或进一步:每个人都是天生平等的)。公共权力应当尊重及保护这些权利,公共权力的运行应当受到限制。

法治国家自然应当制定详细的、成体系的法律,但一个gouvenment by law还不是一个 gouvenment of law。

法治与法制的联系与区别。核心区别在于以下两点:

1、对立法者权力的限制问题;

2、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度的问题。

法治的前提是国家里没有一个最高的权威和力量,只有作为妥协的法律是最高的权威。所以中国的法家思想还不是真正的法治思想。这也是民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在民主中有一个最高权威:公意或多数,而公意是可以随时变化的。在法治中没有最高权威,如果有只是法律,法律是非人性化的,相对固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仍然是一种人治,而人治自然有其根本的缺点。

法治的基本诉求是: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制定固定的、执政者不能侵犯的游戏规则,保护所有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对执政者加以限制,不给他留下太多的自由行动空间(每个人都可以预期自己活动的后果)。在政治中,法治的最大优点是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力,规范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限制了公共权力的活动范围,保卫了公民的安全与自由。

我们只须冷静地分析一下,便不难看出,所有治理得好的国家都是法治国家而未必是民主国家。我们所欣赏的政治未必是民主政治而是法治。

当然,民主与法治的区别不等于它们的必然对立。相反,现代民主制可能是最易与法治原则融合的制度:因为都强调了人的基本权利、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可以说,在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现代社会中,民主化可能是实现法治的先决条件。反过来讲,法治也用程序保障了民主制的正常运行。在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这种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2.中山大学政治学原理 篇二

从自动控制原理看,学生安全工作中的各环节,就是要将自动控制原理融入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中。

1.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简介

典型的工业自动控制中,每个独立的自动控制系统中都有以下四个构成部分:测量反馈单元、控制单元、执行单元、被控对象。自动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控制单元按照获得的信号作用于执行单元,从而控制被控对象,并由测量反馈单元及时将工作的偏差反馈给控制单元,通过调整再作用到执行单元,修正过程中的偏差,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2.在学生安全工作中的映射

在平安稳定的校园工作中,各环节也有对应的实际意义。学生工作人员首先要获得理解指令信息,然后将信息用多样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是系统的控制中枢,面对作为控制对象的众多学生,构建完善的反馈单元尤为重要。开展安全工作,要以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为指导,遵照安全工作的指导方向,以学生为控制对象,给学生指令,开展活动,使大学生能克服自身缺点,抵制不良影响,安全健康地成长。

二、依据自控理论构建学生安全管理体系

1.深刻领悟“输入信号”

输入信号是控制系统的基本依据,学生管理中的安全工作同样以“输入信号”为指导。安全工作的“输入信号”就是当代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安全工作要求,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健全保障制度,落实安全管理各项措施,对学生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2.构建学生安全“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是指不断地从结果上找偏差,进行修正,达到“输入信号”要求的结果的复合的控制系统。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安全体系构建中,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开展工作。

(1)前馈教育。自动控制理论中的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学生安全工作中,前馈教育意义重大。学生安全事件一般是由一定的外界影响导致的,即扰动信号,如果学生管理人员能从扰动信息中得到足够的有用信息,即可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假期安全教育是前馈教育的典型案例。

(2)反馈校正。反馈是闭环控制的关键环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安全工作归根到底是做好思想工作,思想的动态复杂性决定了思想工作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发现思想偏差。反馈的首要环节是获取反馈信号,及时掌握当前学生安全动态,发现现行体系下学生行为与安全要求的偏差。针对反馈是单一事件的周期性反馈,应用在具体事件、活动、人物行为的处理和总结上。学生管理工作中有许多周期往复性的工作,个别学生安全思想意识不强,带有安全隐患,对这类事件加以总结,可作为校正信号指导下次的工作。横向反馈,是通过横向比较,寻找差距,总结提升;学生管理人员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加强学习,优化“控制器”及“控制算法”。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提高控制质量和系统性能一般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进行“硬件升级”,选用更先进的控制器;另一个是进行“软件升级”,优化控制算法。要想优化“控制器”,必须提升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用好反馈信息,“稳”“准”“快”地处理问题。提升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及思想内涵,加强交流与培训,解放思想,拓展视野。

三、学生安全管理中的实际意义及展望

将自动控制理论中有关稳态的理论引入到制度开展过程中,力求在制度下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能稳定开展。

工业自动控制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广义的自动控制应该让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以人的意志和思想水平为转移,以减少不必要的智力劳动,实现在制度下社会生活和管理工作的良性、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山大学政治学原理 篇三

一、过程弹性

首先,过程弹性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多为学生铺路搭桥,使知识的升华自然天成。思想政治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社会科学常识,它大部分是抽象的理性认识。而中学生社会阅历少,对社会现象的感知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在广度上也较为狭窄,习惯于形象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手段促成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转化的过程应当平滑自然,充满弹性,不应当突兀。它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典型的感性材料,并对感性材料分析综合,逐步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举例劳神费时,不利于讲解教材内容,于是要么照本宣科。结果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头脑昏昏,不知所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过程弹性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上,教师要围绕重难点组织教学,主干突出、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层层展开,最后归纳要突出重点。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紧凑而富有节奏感,使学生听起来心旷神怡。

再次,过程弹性要求教师在语言上不能平铺直叙,如和尚念经,听起来使人厌倦。毛泽东同志曾把“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列为党八股的一大罪状。教师要运用语调的高低、轻重,语速的快慢、停顿等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富有张力。在词语的使用上,要注意遣词造句、丰富词汇,教师要恰到好地处运用名人名言、古典或现代诗词、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等。还要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学语言穿插使用,甚至有意插入两句方言,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教学过程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适当的教具。心理学家已指出,大脑皮层的活动是抑制和兴奋交替进行的,长时间单调的刺激会使大脑皮层由兴奋转入抑制,学生会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显著降低。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运用其他手段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区域发生转移。由语言直观转入实物直观是较好的方法,它可使学生由听为主变为以看为主,边看边思。教师则边提示边讲解,突出本质的东西,淡化非本质的东西。

二、时间弹性

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在知识的难度、密度的分配上要适度。适当的难度能激发兴趣,刺激学生智力的发展。适当的密度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松散、拖沓。

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所谓“参与”,即不是学习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并体会知识的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推理、判断,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论。

三、精神弹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精神状态对学习的目的指向和学习的注意力都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精神状态的起伏涨落进行控制和调节也成了提高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课堂教学的精神因素是一个不定值,它随着教学环境、师生情绪的变化而涨落,教学中的精神弹性则在于如何调动师生多层次的主观能动性,使精神的高涨点与教学的关键点相吻合。

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教师在讲课时,对所讲的内容饱含兴趣、津津乐道、感情充沛、声情并茂、情理交融,这必然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反之,教师面无表情、神情疲惫、声小干涩,必然会使学生昏昏欲睡、分散精神,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可以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心智,通过积极的思维去推动学生情绪的提高。精神弹性最重要的是思维的自由度,或者叫做弹性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围绕教学目标,精巧设问,运用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间互相讨论、辩论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兴趣。

四、评价弹性

评价弹性是指教育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对各类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实施个性化、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可同可异。教师要对传统测验评价的弹性化改良。传统测验的诊斷性、公平性、高效率是不言而喻的,但往往不能顾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政治课教学中弹性化考试模式可采取以下几种进行:基本题+附加题,选做题,A、B卷,开卷+闭卷,建立一个激励学生的纵横向评价方式。评价有“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两种视角。所谓“横向评价”,是指把学生个体的成绩放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如全班或全年级等)内进行评价。所谓“纵向评价”是指把学生个体的成绩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进行考察。学生某次的“纵向评价”成绩指学生这次的“横向评价”成绩与上一次的“横向评价”成绩之差。对学生的进步情况给予关注,主要是通过“纵向评价”来实现的。

4.东北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篇四

考试科目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一、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文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的专业课之一。考试对象为参加文法学院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30分)

2、简述题(60分)

3、论述题(60分)

(四)参考书目: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邱伟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三、考查要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基本理论。

5.中山大学政治学原理 篇五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类别:闭卷

使用学生: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教05级

考试时间:120分钟

出卷时间:2008年1月

说明:要求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不定项选择题(多选、错选、漏选一律不给分,每题2分,共20分)

1、作为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一些与其他社会科学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综合性

D.时代性

2、系统论述灌输理论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它的基本要素是()

A.教育主体

B教育客体

C教育内容和方法

D教育环境

4、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主要有

()

A.强调育人中心,德育为上

B.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 C.强调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D.倡导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

5、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的主要阶段有

()A.初创和形成时期 B.成熟和发展时期

C.曲折发展和严重挫折时期 D.拨乱反正和发展新阶段

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是由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A.阶级性

B.实践性和社会性 C.同时性和多端性 D.长期性与反复性

7、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正确的人格动力结构模式是

()

A.“人格需要”与“人格判断”相结合产生动机和行为的结构模式 B.“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动力结构模式

C.“本我、实我、理想我”的人格动力结构模式

D.“动机理论”的人格动力结构模式

9、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依据主要有

()A.社会依据 B.文化依据 C.时代依据 D.身心依据

10、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主要是指

()

A.家庭环境 B.学校环境

C.社交环境

D.社会环境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品德结构

3、理论教育法

4、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有哪些影响因素?

2、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运用榜样教育法?

3、如何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4、简述层次原则及其运用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如何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谈谈你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五、案例分析题(16分)

聪明的惩罚

有一位警察是自行车运动的爱好者.一大早,他在大街上巡逻,发现一辆自行车飞驶而来,他下意识地打开测速仪,看自行车是不是超速了.骑车人没有发现警察.警察一看测速仪打了个楞:不对呀!这是汽车的速度——这人把自行车骑得和汽车一样快!骑车人违反了交通规则,他出于职业本能,立即上前拦截。这时才发现原来骑车人是个十五、六岁的学生。警察告诉他:违反交通规则了,要罚款!那学生说出了学校和地址,还说了超速骑车原因:怕迟到。警察笑着对他说:你先去上学吧。

不久,那个学生所在的学校收到了著名的哥本哈根自行车俱乐部寄来的一封信,这个俱乐部培养过很多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员。信中说:欢迎贵校学生斯卡斯代尔参加本俱乐部,我们将为他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信中还夹着警察测定的那学生的车速。4年后,斯卡斯代尔成为丹麦自行车赛冠军,而后又在奥运会上获得自行车运动项目的金牌。

浙江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试卷(B卷)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类别:闭卷

使用学生: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教05级

考试时间:120分钟

出卷时间:2008年1月

说明:要求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不定项选择题(多选、错选、漏选一律不给分,每题2分,共20分)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特殊领域

B.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C.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D.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特殊矛盾

2、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

A.美国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

B.美国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C.美国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D.美国尾内的“Z理论”

3、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表现为

()A.强调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B.注重修身与教化的统一

C.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D.坚持人道主义为基础

4、对人的本质正确的理解是

()

A.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B.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 D.人的本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5、思想政治品德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立体结构。它具有以下子系统

()A.心理

B认知

C思想

D行为

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

()

A.适应超越规律

B.内化外化规律 C.协调控制规律 D.双向互动规律

7、青年学生的思想特征表现在()

A.思想活跃开放

B.竞争意识强烈

C.崇尚务实的行为方式 D.思想差异明显

8、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A.目的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相关性原则 D.层次性原则

9、教育对象的人格特征有

()

A.主体选择性

B客体可塑性 C.异气相求性

D挫折防御性

10、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

()A.世界观教育 B.人生观教育 C.道德观教育 D.政治观教育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2、实践教育法

3、个别谈心艺术

4、主体原则

三、简答题

(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具体特征

2、简述人格形成的条件

3、如何优化家庭文化环境?

4、简述渗透原则及其运用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如何进行批判借鉴

2、试述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

五、案例分析题(16分)

某机械公司在本单位广泛开展树典型、学先进、争上游活动,用典型引导职工前进。他们带着问题抓典型,根据特点选典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所谓“发家致富采购员有门路”。针对这种倾向,他们总结宣传了“坚持共产党人本色不变,执行政策的原则性不变,严格把住嘴巴关、实惠关、人情关,做到手经万贯一尘不染”的供应员赵瑞生这个典型。根据职工中存在的平均主义思想,树立了青年女工丁惠勤这个“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优质高产”的车工典型。由于她保质保量地超额完成任务,不仅为企业和国家做出了贡献,个人收入也得到了较大的实惠。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科技进步的要求,树立了模具车工梁思林这个“技术高超”的典型。这个技术骨干不仅技术水平高超,而且以企业为家,不为其他单位的高薪聘请所动,对企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三位典型事迹的宣传,形成了全厂学先进的强大优势,震撼了职工的心灵,激发了职工奋发向上、振兴中华的热情。全公司上下出现了讲理想、讲风格、比贡献的生动局面。

浙江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试卷A卷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ABC

2、C

3、ABCD

4、ABC

5、ABCD

6、ABCD

7、D

8、A

9、ABCD

10、ABC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思想品德结构是指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具体而言,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

3、理论教育法又称灌输教育法,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其特点是以理服人,使人心悦诚服。

4、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综合影响”形成和“渐次发展”规律,融入到各种教育因素及方式中,以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状态进行。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答: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指个体思想品德在演化过程中不断获得新品质的过程。个体自身的因素及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外部因素,都参与了这个过程,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各自不同和影响。个体自身的因素包括人的自身状态如人生观、价值观和身心其他方面的情况是影响思想品德的最重要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第一,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生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第二,受教育者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第三,受教育者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第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第五,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第六,各种非交往环境。第七,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2、答:榜样教育法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又称典型教育法或示范教育法。运用榜样教育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注意榜样的真实性。(2)要注意榜样的层次性和代表性。(3)学习榜样要注意创新性。(4)要尽可能让榜样现身说法。(5)要注意培养、关心和爱护榜样。(6)要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开展“学英模,见行动”的系列活动。

3、答:优化校园环境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领导(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3)搞好学校社团组织建设(4)培训校园文化活动的骨干(5)形成民主的气氛(6)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7)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8)制订必要的政策和制度(9)注意兼顾和结合(10)加强校园文化理论研究

4、答:所谓层次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情况和觉悟水平,区别对待,分层次进行。层次原则是一种工作准则,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教育体系为前提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较好地贯彻层次原则,必须做到:第一,要深入调查研究,正确区分受教育者的思想类别与层次,科学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第二,要依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层次特点,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正确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第三,要正确理解层次原则,不能将层次片面地理解为划分等级,尤其不能使层次绝对化。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答: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教育应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的特点来进行:

(1)青年学生关心祖国繁荣昌盛,立志振兴中华。绝大多数青年学生能够根据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确定个人奋斗目标,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但也有少数青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成才和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关系,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不能把爱国热情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实际行动中,因此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摆正个人、社会、国家利益的关系,把爱国热情落到实处。(3分)

(2)青年学生关心和支持改革,积极要求参与改革。但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旦改革出现困难和挫折,就会出现急躁和偏激情绪。再加上青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而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不平衡。因此对青年学生必须加强改革开放教育,同时,应创造条件,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改革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的锻炼中逐步提高参与能力。(3分)

(3)青年学生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但他们的民主素质有待提高。有些青年学生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容易产生急躁和偏激的情绪,有的学生对民主和法制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不懂得必须在法制范围内推进民主。因此,必须对青年学生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在保护他们民主热情的前提下,提高他们的民主素质。(3分)

(4)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长。大多数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刻苦,渴望成才。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远大志向和明确学习目的,怕吃苦,心情浮躁,眼高手低等等。因此,就对青年学生加强成才教育,使他们具有远大志向,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真正成为栋梁之才。(3分)

(或根据当代青年的四个时代特征:思想活跃开放、竞争意识强烈、崇尚务实的行为方式、思想差异明显来分析也可)

2、答: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就是:首先要具有协调性,即具有协调的品格。其次要具有进取性,即进取的精神。再次,要具有创造性,即创造的素质能力。第四,要具有超越性,即具有超越的精神品质。总之,协调性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超越精神是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一般模式。(共2分)

除了上述精神要素外,还应具有以下十个具体特征:(1)具有远大理想(2)具有高尚的品德(3)关心社会生活(4)具有法纪观念(5)具有科学观念(6)具有自强意识(7)具有竞争意识(8)具有民主意识(9)具有创新意识(10)具有创业的冲动(每小点1分,共10分,应适当展开论述)

五、案例分析题(16分)

该案例的教育具有人性化色彩,以人为本,面对违规的小青年,警察不是板着冰冷的面孔,而是对学生“笑着说”,平等,尊重人,“先上学去吧”,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案例的教育具有人的能量开发功能,把人的最佳成长、潜能最佳发挥放在第一位。同时教育还具有服务性本质,自觉地为自己的教育对象、管理对象服务,当我(警察)的“交规”与对方(学生)之学纪发生矛盾时,为对方着想,体现了管理即服务。从职业伦理上看,表面上警察的职责只是制止违规,但他却把发现与开发学生的运动才能作为自己的天职。从违规行为来看,学生超速骑车以至汽车的速度,表象是学生的“违规”行为,违反交通规则,实质是他守纪行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违反学校纪律。是守纪(校纪)之因,导致违纪(交规)之果。因怕迟到导致超高速,这违规不是小青年的难驯的野性与顽劣。

浙江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试卷B卷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BC

2、AB

3、ACD

4、ABD

5、ACD

6、A

7、ABCD

8、ABCD

9、ABD

10、ABCD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影响,使其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形成符合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其实质是将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的过程。

2、实践教育法又称实践锻炼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在实践中训练、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3、个别谈心艺术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恰当地选择谈话的时机、场合、方式和人选,准确地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与受教育者通过同志式、朋友式地相互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做好个别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4、所谓主体原则,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答: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具体特征是:(1)具有远大理想(2)具有高尚的品德(3)关心社会生活(4)具有法纪观念(5)具有科学观念(6)具有自强意识(7)具有竞争意识(8)具有民主意识(9)具有创新意识(10)具有创业的冲动

2、答:人格形成的条件,有以下几种解释:(1)“遗传说”解释:认为人格的形成由遗传决定,遗传的差异决定人格的差异。(1分)(2)“社会文化说”解释:认为人格是人们扮演的各种角色的综合,人的身上担负着非常多的社会角色,人格是这些社会角色铸造的。(2分)(3)“学习经验说”解释: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别人对我们生存行为奖赏的结果,受到奖赏的行为容易成为行为习惯,而受到忽视的行为就会消失。一切人格特征就是这样形成的。(2分)(4)“人本主义说”解释: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也有造就自己人格的能力,主张让人们在追求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人格。(1分)(5)“潜意识说”解释:认为人格的根据不在意识,而在潜意识。人格及人格行为的起因是由潜意识决定的。(1分)(6)“综合形成说”解释:认为人格是教育、自我教育和环境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1分)

3、答:优化家庭文化环境,应从以下途径着手:(1)确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尽管各个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不尽相同,但总会有一种价值观占据主流地位。这种占据主流志位的价值观,就是家庭价值观。家庭价值观一般包括家庭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婚恋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等。家庭价值观是家庭文化的核心。(2)搞好家庭管理。家庭管理就是对家庭生活的规划、安排、监督和治理。家庭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管好家庭的人、财、物和闲暇时间。(3)搞好家庭协调。构成家庭起码要有两个人,多则可能几人,甚至十几人,每个人的年龄、经历、社会地位、家庭角色和兴趣爱好不同,要想融洽、和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必须做好家庭的协调。(4)搞好家庭教育。(5)搞好家庭活动。(6)搞好家庭文化社会研究。

4、答: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综合影响”形成和“渐次发展”规律,融入到各种教育因素及方式中,以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状态进行。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施渗透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协调关系,组成合理的系统教育结构。

(2)潜移默化,寓教于无形。

(3)循循善诱,倚重人格塑造。

(4)循序渐进,促进受教育者思想目标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答: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借鉴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要点如下)(1)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6分)

①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②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其理想人格是“圣贤”、“君子”。③在道德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如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种途径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④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2)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3分)①单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 ②公私德不分的倾向

③“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

(3)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借鉴(3分)

①突出“德育首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③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2、答:人的思想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内在转化过程与外部制约过程的辩证统一。(2分)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思想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的问题。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的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均衡发展的过程。(2分)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知是情、信、意的基础,也是行的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也是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也是行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体现,也是行的杠杆;行是知、情、信、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最终结果,又是强化和巩固知、情、信、意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的内在转化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它对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分)然而,人的人的思想品德就其本质而言是其社会性。离开了社会环境,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也是不可能的。(2分)社会环境包括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国际社会环境如国际的经济形势、国际的政治斗争、世界大战或局部战争、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文化艺术的交流等。国内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精神环境包括政治生活状况、文化生活氛围、政治思想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社会意识形态因素。它们都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人际交往、群体活动等社会形式逐步渗透到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形成人的思想品德。(3分)

五、案例分析题(16分)

答:此案例说明了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2分)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榜样教育法应注意:(结合案例分析,每点2分)

(1)要注意榜样的真实性。榜样的力量首先在于真实。榜样必须是真正过硬的,不是虚(2)(3)(4)

(5)

(6)假的。要实事求是地树立和宣传榜样,不能弄虚作假,任意拔高,一好遮百丑。使榜样真实可信,让人乐于接受。

要注意榜样的层次性和代表性。要善于发现和选择几种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激励不同层次的人们奋发向上。

学习榜样要注意创新性。在学习榜样时,要注意学习其精神与思想,不能机械照搬。注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并注重创新。

要尽可能让榜样现身说法。也就是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道德的人讲道德、守纪律的人讲纪律、作奉献的人讲奉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动人心,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要注意培养、关心和爱护榜样。既要帮助榜样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使其不断创新业绩,同时解决他们面的实际困难,要支持和爱护榜样,引导人们向榜样学习。

6.政治学原理 篇六

2、“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说这句话的是(B)B孙中山

3、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的主导流派是(C)

C儒家

4、“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这是(B)的著名论断。

B亚里士多德

5、在理论内容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政治研究从属于(A)A伦理学

6、现代政治学学科最早出现于(D)

D美国

7、自宋代后,儒家发展产生了(C)思想,为封建专制统治所利用。

C理学

8、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所遵循的许多基本原则都产生或成熟于(D)时期。

D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主张政治学研究应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主张政治研究应价值中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A)”。A政治科学

10、(B)是第一个使政治学从伦理学中独立出来的现代政治学的奠基人,他的《君主论》也是探讨“治国术”的经典名著。

B马基雅维里

1、政治学理论中通用的国家一词是指“(D)”。D、state

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按(C)来划分共同体范围,作为国家区别于原始氏族制度的两个基本特征之一 C地域

3、(C)指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C列宁

4、卢梭研究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是(C)C社会契约论

5、关于国家起源问题,最早提出自然生成论的是(A)A亚里士多德

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形态与社会演进图式是相应的,即历史上的国家可以分为(A)A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7、1648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现代(D)体系形成的标志性事件。D民族国家

8、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基于“(C)”的特殊的社会管理职能从原有意义上的社会职能中分化出来。C生态保护

9、在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最快、最完善、最现代化的主要还是(B)。B暴力机关

10、(A)国家的特点在私有制、代议制、普选制、分权制衡和政党制度等经济政治基本制度和原则中得到了集中体现。A自由资本主义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表明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关系,又叫做(B)。B政体

2、(A)总结出五种政体,分别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并认为这五种政体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循环过程A柏拉图

3、把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和暴君政体、寡头政体、暴民政体等六种类型的是(C)C波利比乌斯

4、(C)的混合政体理论对近代初期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发挥了重要的影响。C波利比乌斯

5、亚非拉国家采用的政体多数是严格管制社会的政治参与活动,但对于非政治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空间则给予相当的自由。这是(C)的特征。C威权政体

6、下列国家中,当前采用总统制的典型国家是(B)。

B美国

7、下列国家中,当前采用半总统制的典型国家是(C)。

C法国

8、下列国家中,当今采用委员会制的典型国家是(D)

D瑞士

9、英国的政体是典型的(A)。A议会内阁制

10、将国家元首、行政首脑和三军统帅之职集于一人的政体是(B)。B总统制

1、政府最为狭窄的涵义,是指管理整个国家的最高(B)B行政机构2、17、18世纪,对人民主权原则理论贡献最突出的是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洛克和法国思想家(A)A卢梭

3、分权制衡理论最为经典的表述者是(C)。

C孟德斯鸠

4、一般认为,(A)对于保持政治稳定和凝聚政治认同大有好处。A虚位元首制

5、预算表决权是由(B)行使的一项重要职权。B立法机构

6、最早设置议会督察专员制度的是(D)。

D瑞典

7、英国的国家元首采用(A)。A虚位元首制

8、责任政府原则要求,政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向(D)负责。

D人民

9、在美国,弹劾总统是(C)的职权。C参议院

10、司法机构是掌握裁判权的国家机构,核心职能是(A)。A审判

1、政党的(A)是由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揭示出来的A 阶级性2、1847年6月成立的(D)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政党。

D共产主义者同盟 3、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B)。B 兴中会

4、多党制起源于(C)。C法国

5、我国的政党制度属于(B)模式。B一党领导制

6、两党制最初起源于(A)。A英国

7、日本的政党制度是典型的(D)

D一党独大制

8、执政党(在朝党)、反对党(在野党)的划分依据是(C)C是否掌握国家政权

9、我国八大民主党派是中国的(B)B参政党

1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A)A执政党

1、早在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就有公民对政治的直接参与,这被称为(B)B直接民主

2、下列属于政治参与主体的是(D)

D公民

3、现在英国、美国、法国等法律都规定选民的年龄下限是(A)周岁。A18

4、政治参与通过公民的(C)来制约政治权力的行使,并通过政治参与所形成的的授权达成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C政治权利

5、一般来说,“公民”一词反映了一种法律上的(A)。A平等关系

6、(C)是政治权力的最终所有者,其影响政治的途径就是广泛的政治参与,是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C公民

7、公民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遍的政治参与形式是(B),它是公民对现实政治过程的一种综合性选择。B选举投票

8、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影响政府决策而达到群体利益的社会团体一般被叫做(D)D利益集团

9、利益集团主要是通过(A)来进行政治参与,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的。A 利益表达

10、由全体公民投票对法案进行表决或否决的活动是(B)B公民复决

1、当代政治文化研究起始于美国政治学家(A)。A阿尔蒙德

2、政治认知是属于(B)的一种具体形态。

B政治心理

3、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群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规定是(D)。D政治意识形态

4、社会的政治文化的学习、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就是(B)。B政治社会化

5、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最为系统化和强有力的手段是(B)。B学校

6、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就是(C)的社会化。C政治文化

7、如果政治生活中的社会成员没有明确的政治角色观念,就是(A)政治文化。A地域型

8、社会公众积极遵从一整套具概括性且明确陈述的价值观,且将这政治性念奉为圭臬,而不论其是否可能实现,这是(C)的政治文化的特征。C意识形态

9、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是典型的(B)政治文化。B依附型

10、一个社会中,民众对政治生活观念、价值出现严重的分歧和对立,是(D)政治文化的特征。

D极端 1、1966年,(B)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发展”这一概念。

B阿尔蒙德

2、西方学术界关于政治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都是一个,即(A)的理论。A现代化

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是(B)类型。B早发内生型

4、(D)政治发展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D后发外生型

5、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革,使政治体系发生的全面质变的政治发展途径是(C)。C政治革命

6、政治革命后按照革命承诺和宗旨,全面改造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奠定新社会的本质基础,这是(C)C政治更新

7、为了加快政治发展的步伐,我国目前正在进行(A)A 政治改革

8、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是从(B)开始的。B晚清

9、基于对民族国家选举民主的功能异化的反思,哈贝马斯提出了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C)概念。

C协商民主

10、从政治发展规律的普遍性来看,政治发展的核心是(D)

D国家政权

1、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指南及国际政治的核心要素是(B)。B国家利益

2、(A)反映了国际体系的空间利益关系。A地缘政治

3、国际政治最重要和最稳定的行为主体是(D)

D国家

4、根据国际组织的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联合国属于(A)国际组织。A一般政治性

5、当代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是(C)。C政府间组织

6、当前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是(B)。

B联合国

7、我们把国际政治中各种主要的行为主体通过长期联系和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叫做(C)C国际体系

8、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C)。

C周恩来

9、目前的国际体系是(D)。

D多极竞争体系

10、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A)A 独立自主、多选题(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是正确的)

1、下列关于“政治”的表述中属于权力性解释的是(AB)

A、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 B、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2、下列关于“政治”的表述中属于管理性解释的是(CDE)

C、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 D、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E、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政治这一概念的基本界定是(ABCDE)

A、“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B、“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C、“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D、“政治是一门科学”E、“政治是一种艺术”

4、西方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关于政治概念的区别主要是(ABDE)

A、西方政治学的政治概念重点围绕政治现象本身展开论述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概念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的本质

D、西方政治学的政治概念强调政治活动总是与人们的意志和利益相联系

E、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概念真心实意地表达了为人民谋取利益的主张,并指出了促成人民利益真正实现的具体途径。

5、在古代中国语境中,言“政治”则必然包含下面的涵义(BCDE)

B、政治含有国家处在或趋于良好状态的内在规定性

C、要达到政治所内涵的良好状态,必须首先依据一定的规矩或标准 D、政治也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规矩处于或趋于稳定状态 E、政治必然是与国家有关的

6、在古代西方语境中,政治的涵义应包含(ABCDE)

A、政治是与城邦联系在一起的B、政治是城邦公民特定生活状态的总和 C、城邦生活状态的特征是自由、平等D、政治是与专制不相容的 E、没有了政治生活的公民就不成其为“人”

7、在中世纪欧洲,政治所具有的基本涵义包括(ABCDE)

A、遵守契约和法律构成了政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范B、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活动开始萌芽 C、政治是与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的D、政治研究主要着眼于论证神权统治的合理性 E、这一时期的政治研究从属于基督教神学

8、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论有(ACDE)等。A、伦理学方法论C、法学方法论D、社会学方法论E、神学方法论

9、马克思的(BC)的理论发现,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成熟。B、唯物史观C、剩余价值理论

10、公元1500年~19世纪后半叶,政治学代表人物及经典的政治论著有(BCDE): B洛克的《政府论》C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D密尔的《代议制政府》E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

1、一个典型的现代国家应该包括(ABCE)等基本要素。A领土B人民C政府E主权

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这一基本原理,可以从(BCDE)方面来理解: B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C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D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E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

3、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可以从(ACE)几方面来理解: A国家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来实行阶级统治的

C在形式上,国家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的

E国家利益不仅在形式上,而且一定程度上在实质上也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

4、历史上,关于国家的起源问题作出的探讨包括(ABCDE)A自然生成论B君权神授论C社会契约论D暴力征服论E社会分工论

5、传统国家形态包括(ABCD)等几种具体形态。A古代城邦国家B古代帝国C中世纪封建王国 D专制国家

6、现代国家的具体形态包括(ABCDE)。

A自由资本主义国家B法西斯国家C晚期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 E第三世界的威权主义国家

7、从国家的本质来看,国家的基本职能包括(CD)C政治统治的职能D社会管理的职能

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分析产生国家相对自主性的情况是(BC)。B国家处于某种危机状态时C国内各阶级的斗争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时

9、国家的(ACD)实质上是三位一体的,共同构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石。A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特殊的社会管理职能

10、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特点是(ABCE)

A在事实上取消了议会和一切的公民权利制度B法西斯党支配一切,实行极权统治 C行政首脑具有无限的权力E整个政府就是一部军事官僚机器

1、国家形式包括(BD)方面内容。B国家机构形式C国家机构

2、国家结构形式表明了(ACD)

A国家权力纵向配置关系C国家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亚里士多德认为正宗政体有(ACE),是为公共利益而统治的好政体。A君主政体C贵族政体E共和政体

4、现代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主要考虑标准,把政体区分为(BCD)B民主政体C极权政体D威权政体

5、现代以政府内部各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为依据,把政体区分为(ABCDE)。A议会内阁制B总统制C半总统制D委员会制E社会主义议会共和制

6、现代民主政体主要有以下特征(ABCD)

A竞争性的选举制度B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 C公民社会的独立性D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多元价值并存

7、西方学者将威权政体进一步划分为(ABCDE)等亚类型。A君主统治型B个人统治型C支配政党型D宗教控制型E军人政权型

8、与议会内阁制相比,总统制在(ACD)方面具有优越性。A政治稳定性C应付紧急情况D政府的稳定

9、从历史上看,世界上存在(BCD)等国家结构形式。B单一制C联邦制D邦联制

10、我国当前的国家形式可以表述为(AB)。

A国家结构形式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B政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我国的单一制的优势和特点表现在同时采用(CD)制度上。C特别行政区D民族区域自治

12、当今采用单一制的典型国家有(ABCD)A英国B法国C日本D中国

13、当今采用联邦制的典型国家有(ABCDE)A美国B印度C瑞士D加拿E德国

1、广义的政府包括(BCD)。B立法机构C行政机构D司法机构

2、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人民主权原则B责任政府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法治原则

3、现代国家的国家机构一般包括(ABDE)。A国家元首B立法机构D司法机构E行政机构

4、美国总统属于(AE)A个人元首E实位元首

5、现代国家中,议会的主要职能是(ACD)A代表职能C立法职能D监督、制约职能

6、议会采用两院制的国家有(ABCE)A英国B加拿大C爱尔兰E美国

7、行政首脑的职权包括(BCDE)

B任免权、发布命令权、决策权C行政业务的指导监督权D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 E掌管军事与外交事务的权力

8、科层组织的(ABCDE)特征使得对科层组织及其成员的控制颇难得到保证。A内在的扩张倾向B专业特长C常任制D根深蒂固的习惯E政策的执行者

9、现代司法机构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体现在(ACD)几个方面。A司法独立C司法审查D行政裁判制度

10、按照政治学理论的解释,在我国,广义的中国政府包括各级(BCDE)B人民法院C人民检察院D人民政府E人民代表大会

1、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对于政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ABCD)种表述:

A联合说B中介说C选举组织说D政治团体说

2、政党拥有下列基本特征(ABCDE)

A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B政党具有阶级性C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D政党拥有一定的政治纲领E政党和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3、对于政党的产生,西方学界看法不一,主要(ABCDE)等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政党产生的原因。A内生党B外生党论C制度论D历史局势论E发展论

4、按照政党的阶级属性,可以将政党划分为(DE)D资产阶级政党E无产阶级政党

5、按照意识形态,可以将政党划分为(ABC)A激进型政党B改良型政党C保守型政党

6、政党的主要功能包括(ACDE)

A目标制定。B发动革命C利益表达与聚合E培育与遴选精英

7、多党制又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类型,包括(ABD)。A温和多党制B碎片化多党制D一党独大制

8、以政党数量为依据划分政党制度类型的方法最主要包括(ACE)A“三分法”C“五分法”E“七分法”

9、下列国家的政党制度具有典型的两党制特征的有(ABCDE)。A英国B美国C加拿大D澳大利亚E新西兰

10、政党竞选纲领一般表现为一系列具体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BCD)B可以评估的具体的政策目标C政策实施的体制与结构D政策实现的日程表

1、政治参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层涵义(ACDE)A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者由公民组成的社会团体

C政治参与的客体是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D政治参与的目的是影响政府的决策 E政治参与的途径常常多种多样

2、政治参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ABCDE)

A动机复杂性B非职业性C目的单一性D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E明确的行为表示性

3、政治参与的宏观功能有(ABCDE)

A有助于维护、支持、促进民主政治的正常、健康运行与发展

B有助于促使国家政治权力在尽可能公平而健康的轨道和方向上运C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D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E有助于维持政治稳定和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

4、政治参与的微观功能有(ABC)A公民对政府的制约监督功能 B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 C有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

5、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有(ACE)等形式。A投票C政治结社E参加各种政治活动

6、政治参与的主体包括(CD)C公民D政治社团

7、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政治社团是(BCDE)B工会C青年组织D妇女组织E工商联合会

8、政治参与采取的具体途径受(ABC)的影响 A参与的范围B制度化的参与渠道C政治文化的影响

9、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的非强制性利益表达包括(ABD)A政治捐款B直接游说与间接表达D参与决策

10、詹姆斯·Q·威尔逊认为战后促进利益集团崛起的因素主要有(ABCD)A经济的广泛发展B政府的政策本身创造了利益集团

C政治组织不像利益集团会自然而然的形成D一种组织产生了相对立的组织

1、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的精神反映,通常表现为(ABCDE)等形态。

A政治认知B政治情感C政治态度D政治意识和政治信念E 政治动机和政治价值观

2、政治文化的内容可以分为(BDE)等层次。B政治心理D政治思想E政治意识形态

3、政治思想则是公民或团体对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特别是政治体系深思熟虑后所形成的比较全面的稳定的观点、想法和见解。包括(ABCDE)。A政治理想B政治信仰C政治学说D政治理论E政治价值观

4、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BCDE)。

B政治性和文化性C民族性与普适性D时代性与继承性E阶级性与社会性

5、政治文化的结构包括(BCD)几个方面。B体系的文化C过程的文化D政策的文化

6、根据政治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可把政治文化划分为(ABC)。A地域型政治文化B依附型政治文化C参与型政治文化

7、下列属于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的是(ABCDE)A家庭B学校C政党D报纸E政府

8、一般来说一个民主政体的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ABD)

A政治权威被公民普遍认可B公民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D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9、根据社会成员所抱持政治信念的世俗化程度可以将政治文化分为(ABC): A传统的政治文化B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C实践型的政治文化

10、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类型应该是(CDE)。

C多元政治文化D参与型政治文化E实践型的政治文化

1、衡量一国政治发展的标准主要是在一定政治秩序的前提下实现(AC)。A政治民主化C政治制度化

2、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有(ABC)。A政治民主化B政治制度化C政治高效化

3、国内学术界一般把政治发展类型分为(BD)。B早发内生型D后发外生型

4、下列国家属于早发内生型政治发展模式的是(CDE)。C英国D美国E法国

5、下列国家属于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模式的是(BC)。B新加坡C巴西

6、后发外生型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不利因素包括(ABCDE)A时间的巨大压力B早发内生型国家示范的压力C问题的巨大压力 D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E缺乏自主性

7、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是(DE)。D政治革命E政治改革

8、政治革命后必须经过(ABE)才能达到政治发展的目的。A政治重建B政治更新E政治社会化

9、政治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ABC)等几方面。

A政治发展现象本身的普遍性B政治发展规律的普遍性C政治发展趋向的普遍性

10、政治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BCDE)等几方面。

B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C政治发展过程的特殊性D影响政治发展因素的特殊性 E政治发展程度的特殊性

1、国家政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ACD)。

A是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政治关系C根本动因是国家利益的综合博弈 D主要表现形式是各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2、影响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有(ABCD)

A时代性质B综合国力的对比C国家利益D地缘政治

3、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体现在(ABCDE)

A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对外延伸B国内政治受国际政治的影响和制约C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主体不同D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利益取向不同E国内政治存在公共权威,而国际政治不存在公共权威

4、以下属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是(ABD)A国家B国际组织D跨国公司

5、以下属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是(ABCD)A中国B联合国C欧盟D欧佩克

6、国际体系的历史形态包括(BCDE)。

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E多极竞争体系

7、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ABCDE)。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干涉内政C互不侵犯D平等互利E和平共处

8、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ABCE)几个变化过程。A“一边倒” 外交政策B“两条线” 外交政策

C“一条线一大片” 外交政策E“全方位”外交政策

9、新时期我国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是(ABCD)

A霸权主义B强权政治C一超多强不利于维持中美关系的平衡发展D台湾问题

10、中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和友好合作关系具有的特点是(BCDE)B互不为敌C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D各自都有合作的愿望 E双方能够采取切实的措施发展相互关系 是非题(在正确的题目后面打A,错误的题目后面打B)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它与历史上其他政治学体系都构成了重要区别。(A)

2、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供重要的新内容。(A)

3、“事鬼”这一祖先崇拜传统所遗留的宗教神权政治观,和“尚文”而形成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制度化是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政治成就。(B)

4、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离不开权力这一政治的核心问题。(A)

5、政治研究的最早内容是权力研究(B)。

1、“国家”概念与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在含义上基本一致。(B)

2、国家不能相对独立于社会和阶级之外。(B)

3、从长远看,现代国家自主性的发展为国家的最终消亡创造了条件。(A)

4、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形态与社会演进图式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B)

5、国家职能中,社会管理职能对于政治统治职能具有优先性。(B)

1、国体决定着政体,因此,一国是什么国体就有与之对应的政体。(B)

2、最早研究政体问题的是亚里士多德。(B)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均为民主共和制,全部采用新型的议会共和制。(B)

4、不管是单一制还是联邦制,在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对于维持一个国家的内部稳定和良好运转有着重要的正面作用。(A)

5、立宪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第二,国家元首有无任期限制。(A)

1、多数联邦制国家倾向于采取两院制,多数单一制国家倾向于采取一院制。(A)

2、不论是虚位元首还是实权元首,都属于个人元首制。(A)3、2006年的美国政府就是指布什政府。(B)

4、责任政府原则是指现代政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都必须向国家元首负责。(B)

5、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议会的职能仅限于代表全体人民“立法”。(B)

1、两党制就是指一个国家只有两个政党,并由他们轮流执政的制度。(B)

2、国民党是我国第一个近代政党。(B)

3、现在很多国家不同政党竞选纲领出现了政治主张趋同的现象。(A)

4、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直接得益于西方国家代议制、普选制等基本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A)

5、一般将国家对政党的有关法律规定即视作是政党制度本身。(B)

1、与制度化政治参与相比,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具有相当程度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A)

2、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新发展给传统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活力,但是同时又有可能激发政治参与的负面功能。(A)

3、政治参与也可能导致负面功能,这在当今的发达国家表现尤为明显。(B)

4、公民参与政治的目的与政党参与政治的目的一样。(B)

5、中国公民就是中国人民。(B)

1、民主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形成离不开教育水平的提高。(A)

2、统治者的政治文化与被统治者的政治文化也可以等同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划分(B)。

3、政治民主化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A)

4、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外在形式,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和形成的内容。(B)

5、国旗国徽是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途径形式。(A)

1、政治发展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B)

2、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是一对相似的概念。(B)

3、政治发展以追求政治稳定为目标。(B)

4、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A)

5、政治革命是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政治革命本身就是政治发展。(B)

1、国际政治是指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B)

2、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B)

3、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A)

4、现在国际体系的特征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控制着世界政治局势。(B)

7.中山大学政治学原理 篇七

一、切合学生实际,实现以生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还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是否有效果,不在于教师将教学材料准备得有多充分、教学组织和设计有多完美,最直接的效果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结果。马克思指出,“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1]也就是说,生产产品的实现要通过使用才能真正实现自身,教学行为的实现也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即教学实效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取得同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分不开,了解学生现有的《原理》课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现有思维水平,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学生理论水平的要求,有的放矢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间良性互动,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从学生的前期知识结构和基础看,一般来说,通过高中阶段《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基本认识。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设计中既要注意同前期知识的连贯性,又要对已学过教学内容进行精减,教学方式上有所区分,教学目标有更高要求,避免成为“复习课”和炒现饭,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如果说高中阶段更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当作现成结论和“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对马哲形成基本认识的话,大学阶段必须强调结论的来源、合理性的根据和实践中运用的度;如果说高中阶段更多强调其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大学阶段还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以及智慧之学、为人之学的价值性,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教学观念上的真正“以生为本”;如果高中阶段更重视显性知识点传授的话,大学阶段必须把其中隐性的思想前提、逻辑方式和方法论加以剖析和讲授。第二,《原理》课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些学生暂时能够把某些原理、结论背得滚瓜烂熟,但学生更多的是基于考试需要的死记硬背,当被追问“为什么”或者案例材料有变化就难以应用,没有真正理解原理的本质,这也说明大一新生的理论水平较弱,哲学思维方法未真正入门。由此,结合学生的心身发展特点和兴趣,在学习接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寻求最有效的教学切入点尤其重要。授课中,教师必须优化讲课语言和技巧,避免过于深奥、抽象和生涩的哲学学术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在概念的分析、原理的推导和案例的讲解中用精炼、朴素、生动的口头语言将理讲白、讲透,使学生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且能举一反三;教学材料的选择尽量从生活出发,从学生成长阶段发展的需要如人际交往、生活困惑、学业规划、未来职业准备等需要出发,从学生的感性认识、从日常经验开始进行哲学的论述,将哲学与生活自然融入,使学生真正能够体悟到哲学中的智慧、情感和价值;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比如,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就成为头疼的问题之一,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手机的功能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手机搜索和查阅学习资料,使之成为学习的帮手,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激发自主学习意愿。第三,教学过程必须符合思政教育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的要求。不同于作为公共基础理论课的《原理》课要求,《原理》课是思政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原理》课的主导地位,这就对思政专业学生的理论视野、思想深度、哲学思维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哲学思维方式作为哲学原理和范畴在思维活动中沉淀下来的习惯性的思维线路和规则,是学生理论水平和思想深度提升的基础。由于思政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哲学课,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只依赖于短短的一个学期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作为思政专业的《原理》课的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加强阅读中外哲学史著作和经典原著,拓展哲学史、思想史、科技史等多学科知识背景,夯实理论基础。教师可以敦促学生平时加强原典、原著的阅读,并通过写读书笔记或心得、课外讨论等方式给予巩固,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记入课业总成绩之中。

二、切合学科特性,提高教学实效

对《原理》课学科特性的准确定位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教什么、如何教都牵涉到对学科特性的理解。无疑,《原理》课是哲学理论课,作为理论课,教师必须说清楚理,作为哲学课,它必须凸显其哲学特性,按哲学的方式去说理。

首先,《原理》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说好理是基本要求。影响讲理效果原因较多:从《原理》课理论特性来看,理论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本质性,其思维特点具有间接性、非经验性和推导性,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是理解和把握理论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同日常生活世界的具象性、生动性相比,更为抽象和一般,其辩证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于普通的经验思维,这使得理论思维水平不高的初学者常常感到吃力,很难学得进去。从教学实践来看,以往《原理》课的学科性质定位存在问题。如强调其意识形态性,把《原理》课等同于政治政策宣讲课,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注重政治正确,直接把《原理》课当作权威、教条和绝对真理灌输给学生,学生感觉不到《原理》课本身的学术魅力和严谨的科学性;二是把《原理》课的内容当作直接结论,而不去分析去来龙去脉,更不会引导学生用批判、质疑的方式去学习它,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辨别事物的能力,这种结论式的空洞的说教势必引起反感,《原理》课就成为无用之课。

如何讲理?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对《原理》课教学来说,要使其理论“彻底”,准确理解和清楚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关键。教师对授课之理非常了解是前提。只有授课者自身的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善且能够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才能够更为准确理解进而为讲清理提供条件。讲授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要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原理》课内容很丰富,知识点较多,教学课时安排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这就必须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讲解有所考量,根据各教学章节内容分清重、难点和非重、难点问题,详略得当讲解。二要从整体上理解《原理》,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的关系理顺,找出贯穿其中的主线,避免把课程内容区分为独立的几大块,甚至导致理论先后存在矛盾。就讲理方式而言,具有灵活多样性,比如说图示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等。就图示法而言,通过画思维导图,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以灵活的图式展示各概念、范畴体系和原理的本质,从整体上系统地分析和概括内在关系。思维导图的绘制图式灵活多样,不同层次的导图形成一个整体,简明直观和清晰,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原理》课知识要点和结构,进行有效思维拓展和强化记忆。学生自己学会制作导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思考潜力,大大提高哲学思考水平和运用哲学方法论的水平,为学生学会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理论联系实际是《原理》课教学中最常用的讲理方法,案例教学法即是这一方法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案例的生动、形象,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使抽象、概括性强的理论内化为学生思想,改变单纯理论说教的缺点。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选择的案例较多,比如说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的巨大变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各种社会思潮等等。在选择案例时,一是要考虑案例的时效性,案例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二是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总是被自己亲身所见的道理说服”,很有必要结合教学对象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实际,对他们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辨析;三是要注意案例的专业针对性。即案例的选择要同具体专业相结合,就思政专业而言,结合教学培养目标、结合课程设置需要选择案例,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去审视、解释;四是解释案例要清晰。教师对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清楚解读案例背景、内容和意义,应用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和思考,讲清两者的关联性,避免生硬套用原理。对理论联系实际要有正确的认识:要避免把原理当作工具,生搬硬套,机械地运用原理+例子当作理论联系实际;要避免把理论当作包治百病,解决问题的“万金油”;要避免把街谈巷议、小道消息和社会传言放到课堂,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曲解和偏离。讲理的具体方法较多,就不一一赘述,在教学上可以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或相互结合运用。

《原理》课不仅是理论课,还是哲学课。有研究者指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理念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强调工具性,凸现实用价值,或把哲学当成政治的奴仆,或把哲学当作经济的附庸;二是强调哲学的知识性,把哲学看成是和物理、化学、经济学等具体学科没有区别的知识学科,忽视哲学的人文价值。[3]共同点就是没有把原理当作哲学来讲,没有凸显哲学的人文精神。比如说,割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渊源,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哲学本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绝对真理排斥他哲学。在授课中,问到学生所理解的哲学是,他们通常会回答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哲学,一方面可能与学生所接触到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高中阶段的《生活与哲学》中的哲学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方面可能的原因还包括现有教材体系或者教师讲授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马哲的绝对真理性,忽略或者贬低和排斥其他哲学的意向。因此,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哲学特性来讲,除了讲解显性的知识点以外,还应把隐含其中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本色体现出来,实现《原理》课的启迪智慧和思想政治教化的双重功能。

第一,以哲学史作为教学背景。哲学是“爱智慧”之学,哲学史是展示人类思维成就的历史,任何哲学都是建立在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继承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它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就,实现了各种问题方式的变化和解释原则的变化,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只有在西方哲学的视域下,《原理》中的概念、范畴、原理和思维方法才能够得到真正理解;只有在哲学史的框架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反思性以及超越性的特点才能得以体现;只有在哲学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逻辑才能更清晰,并为理解丰富多彩的当代马克思理论发展形态以及为后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另外,还可以避免“神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它作为绝对正确和永恒规律的做法。

第二,以问题作为教学重心。爱智慧的哲学源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好奇,源自于对各种现象和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哲学的本性在于对问题追根究底以转识成智。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原理》课教学过程之中。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将疑虑和迷惑表达出来形成问题,进而为解决问题探求方法。理论形成和产生于问题之中,问题也是理论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正是通过提问,主体形成理论自觉,其认识由经验层面进入到理性层面,经验思维上升为理论思维。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则根据理论的逻辑体系,将问题融入其中,并通过条理的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再到实践思维的转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我们还要看到,采用问题引导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问,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以帮学生澄清思路、提高辨识力,弄懂、弄通相关原理;在辩论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进行拓展和深化,学生可以形成问题意识并获得正确提问的能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以最新学术成果作为教学补充。近年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非常活跃,学术交流频繁,学术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将这些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最新学术发展动态,感受思想交锋的魅力,开拓其理论视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活的生命力和把握教学要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结合原理要点,将最新成果增加进来,当然,在课堂引入的时候,要注意最新成果与教材基本理论的平衡问题,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新成果不能代替基本原理的教学本身成为主角。因为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是基础,一则最新成果产生于基本原理之上,是对基本理论深入或者反思的结果,二则思政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中学政治理论课师资服务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是其必备素质,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此为根本,以基本原理的教学为重点,以最新成果为辅。

在《原理》课教学中,切合教学对象实际是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只有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才不至于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无的放矢;切合学科特性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内在规律,这是由其学科特性所决定,《原理》课作为哲学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都必须展现其哲学本性和理论特点,因生施教和因材施教相互结合,教学的实效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苏平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8.中山大学政治学原理 篇八

一、产生人际吸引的原因

(一)个人吸引力

个人吸引力是指个人所具备的对别人产生吸引力的条件和素质。

1.外貌因素或仪表因素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此处所指的外貌包括两个方面:长相和风度。长相是天生的一般情况下视为不可改变的因素;而风度是指一个人各种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内在品质的自然流露,它可以通过衣着、神态、谈吐等表现出来。良好的风度亦可以弥补人长相的不足。从而改变在人际吸引中外貌因素的比重。

2.性格因素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性格是人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在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以及自身实践的锻炼中,长期塑造而成的。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个人受教育程度及自身实践的锻炼,性格也是可以有所改变的。

3.才华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才华是指个人内在品质及综合素质在外部的集中表现,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现实社会中人们都喜欢同聪明能干的人打交道。大学生如果想要得到社会最终的认可,必须依靠自身的真才实学,以才服人。当一个人的才华得到社会承认并逐渐成为名人时,其人际吸引能力便大幅增强,“追星族”的产生就是名人人际吸引魅力的一种表现。

(二)相互吸引力

相互吸引力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使彼此间产生的吸引力的条件和因素,它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外貌、性格、才华还取决于人们相互间能否和谐。

1.相近性产生的吸引力。所谓相近性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时空上的接近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工作居住距离的远近和人与人相互交往频率的高低。凡是地理位置较近,经常在一起学习、生活、工作的人们就较容易有共同话题,容易产生相互吸引,容易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古语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此番道理。反之,人与人相距较远,吸引力相对薄弱,人际关系就很难形成。

2.相似性产生的吸引力。相似性是指人与人在个性特征、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一致性。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一位刚刚加入新团体的新人,和团体的老成员恰到好处的保持“相似”可以帮助你更快更早的融入新团体。比如,一位刚入职场的女孩子,发现同事很喜欢听钢琴曲,而且是自己也很喜欢的曲子,共同的爱好一下子和那位同事拉近了距离,并通过那位同事很快与其他同事熟悉起来。可见,相似才容易相吸,我们都会受潜意识的驱使去喜欢那些看起来与我们一致的人。

总之,个体的魅力是产生人际吸引的动力和根本,这种互动力的强弱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着人际交往的深浅和长短。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外在条件

1.空间距离。人们往往把喜欢的情感投给周围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对象。由于同学、同事、近邻等彼此之间经常在一起活动,接触机会较多,所以容易产生相互吸引和友谊。个体在空间上的邻近性,是有利于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

2.交往次数。交往次数的多少与个体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有直接关系。交往次数越多,越有利于产生共同经验,取得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如医生和护士、教师和学生、领导和秘书等,由于工作的需要,互相交往频繁,较易形成稳固的交往关系。

3.特征相似。特征相似有利于彼此之间在目标追求,待人处世,兴趣爱好等方面保持一致,利于缩短心理距离。人与人的交往总是有选择性的,职业交往尤其如此。因此,年龄、学历等个人特征和行业、国籍等社会特征一致的或者相似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容易建立思想上互相理解、行为上互相支持的关系。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内在因素

1.礼貌和礼节。礼貌和礼节是打开交际之门的钥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首要内在因素。礼仪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用以沟通思想、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形式,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2.人格特质。通常人们喜欢和那些善良、诚实、热情的人交往,尽管这些人未必相貌出众;通常人们不喜欢邪恶、虚伪、冷酷的人,尽管这些人可能长相不错。这就表明人们在外表与内在发生矛盾时,更注重内在品质。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指善于发现人际交往中的新思想,新事物和新环境;并以此去影响所要交往的对象,实现自己的交往目标。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知识经济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人际交往要达到扩大影响,树立形象,争取公众的目的,就要敢于不断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常胜将军。

三、大学生如何建立有效的人际吸引

1.加强交往,主动交往。经常交往有助于逐步加深互相了解,不断提高职场中人际交往水平;通过交往也可逐步消除猜疑和误会。学会和参与交往,是提高人际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2.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当中对后继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如何在求职中给企业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题。

所以,要提高人际吸引能力,首先应改造不良人格特征。这样的大学生才可以成为人际交往中的成功者。

总之,在强调专业化的今天,如何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专业背后的决胜点,就是你是否比别人更具备人际吸引力和亲和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关键在于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方法,在实践中去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未来职场路。

上一篇:考试之后900字作文下一篇: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