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024-09-27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共17篇)

1.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一

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石芫中心小学

张才高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数学广角”(人教版三下)教学目标三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教学时,我从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引入,结合学生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问:参加比赛的动物有多少种?学生答案不一,分别是17种、15种、14种,由此激发学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于是我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整理好以后,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随后配合电脑演示,将小组整理好的表格有层次地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并在电脑的帮助下逐步呈现出韦思图的构造,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合理引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获得对韦思图的演变过程及其含义的体验,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2.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二

一、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可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这种差异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宝贵的资源。合作交流中,学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新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合作学习需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合作学习要把握合理的时机。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合作学习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都需要的。有效合理的合作学习应是在需要且有必要时出现,如学习新知识时,或遇到大家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解决时,或学生意见不一致且发生争论时等。总之,合作交流要把握合理的时机,在需要时采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有事半功倍之效,若采用合作学习牵强附会,流于形式,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会使学生形成华而不实的学习作风。

第二,要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遇到问题时,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

第三,实施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应有积极的合作动机和明确的个人责任。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有助于因材施教,但也给学习动机不强、责任不明确的学生带来了可趁之机,在交流中容易产生滥竽充数的现象。因此,每次合作学习之前,都应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个人在小组中的责任和小组合作学习时个人必须完成的任务(即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何时做?)。另外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动机,使每位成员都能自觉为完成任务、达成共同目标而努力。

二、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1.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意义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活生生的活动,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知。

2.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

第一,实践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一原则,小学数学综合实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所以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应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数学实践活动不能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第二,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和教材进度,要创造易于学生操作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三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师生关系 自主学习

现如今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知识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驱动力,具有创新能力与先进技术知识的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生产资源。数学是一门考查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学科,它要求学生需要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过于形式化,忽略了教学的实践应用性,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较弱。这样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只会一味地照搬前人所留下的知识,机械地加以运用,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思考,缺乏创新,不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教学设计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1.对小学数学教材部分内容进行适当变化。改变教材中的例题使之更贴近生活、适合学生。如:四至六年级(苏教版小学教材)应用题型中常常会出现零件生产、糊纸盒等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计算内容,教师可以将这一类型的题改编成为超市购物、环境保护、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的计算应用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拓展例题思维空间,开发智力、挖掘能力,将例题最大限度地变为适应学生研究与探讨的素材。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应用题“正比例和反比例”一节时,教师可先讲解成正比例的条件及规律,而后在反比例的教学中,可将长篇大论的讲解内容变为几个简单的成反比关系实例,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解决与分析反比例的数量关系,找出规律并得出结论。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学生往往很容易被开放性的问题吸引,自觉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与参与,在思考中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

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是靠情感的沟通建立起来的,如果将情感的交流运用在教学关系上,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实质上是情感的交流。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营造愉悦、友好、民主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发挥,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敢于创新与想象。反之,课堂气氛过于压抑与严肃,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带着学生简单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有意识地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借此提示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紧接着用温和与亲切的语气告诉学生,让他们用推导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选取最具有创造性的、独特、新颖的方法作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边思考、边操作。课堂氛围相当活跃,学生推导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展示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与能力,尽管有些同学推导出来的公式缺乏理论性,但他们的独创性却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而这些方法正是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诞生与创造的。同时,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动也为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一抹色彩,让学生能轻松、愉悦地学习,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课堂参与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发展

小学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最佳时期,尤其是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开发智力、发展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如执教“分数的性质”一节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有一天小明的爸爸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了三等份并分给小明、奶奶、妈妈。爸爸将三块西瓜再平均分为6、4、2份,分别给了奶奶三块、妈妈两块、小明一块。并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他们中谁吃得最多?”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学生的激烈争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与猜想,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过程中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他们三人吃的西瓜是一样多,分别为3/6、2/4、1/2,并证实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与合作过程中促进了他们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吸取其他学生身上好的学习品质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在借鉴别人方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收获成功的愉悦,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收获友谊,在切磋交流中共同进步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健全学生的思想。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是关键因素,首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秉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服务;其次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只要我们以民主兴衰存亡问题为出发点,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体现21世纪的精神风貌。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有高度的认识,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共同努力与进步,就能实现民主、富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江玮.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

[2]陈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3.

[3]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4.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笔者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年,结合新课标,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合理创设情境,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思维潜力,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是宝贵的资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15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笔者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年,结合新课标,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将具体做法做如下阐述。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爱护每一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展开讨论,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隐藏的巨大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参与的快乐与创造的成就感。

二、巧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巧设情境,制造悬念,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如果是低年级,可以从讲故事入手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例如,在讲《比较分数大小》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熊爸爸买了一个大西瓜,小熊妈妈说1/2给小熊,1/4给小熊姐姐,1/8给小熊哥哥,谁分到的最大就把那块送给爷爷,你们说谁给爷爷是对的呢?小熊哥哥首先叫起来说,我的是1/8,肯定是我的最大,我的给爷爷;小熊姐姐说,我的是1/4我的大,我的给爷爷,只有小熊耷拉着脑袋说,我的是1/2,肯定是最小的一块了。那么,同学们猜一猜算一算,哪一块西瓜最大?谁的西瓜应该给熊爷爷吃呢?问题一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说是小熊姐姐,有的说是小熊哥哥。我让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来,对折后撕开,撕开后的那张再对折后撕开,撕开后的那张再次对折后撕开,让同学们比较一下1/

2、1/

4、1/8到底哪一个最大,然后让同学们找一下规律。同学们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一边就找到了答案,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面对学生古怪甚至是荒诞的想法,教师要给予正面引导,绝不能一棍子打死。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拓宽解题思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习题,是提高教学效率、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独立练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集思广益,鼓励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多种解决办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的练习,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使知识的学习更坚固。教师可以用各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去强化训练。比如在课堂上模拟超市,让学生在模拟买东西时练习心算,练习乘法,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这种情境的设立,要和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并且适度,这样才科学有价值。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合理创设情境,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思维潜力,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是宝贵的资源。有创新才有进步,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使素质教育真正在小学课堂里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5.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五

(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灵感的一种,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众所周知,数学史上不少的数学发现来源于直觉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歌德巴赫猜想等,应该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突发灵感发现的。比如在刚开始学习导数的时候可以将物理中的瞬时速度的公式引入通过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二)给学生灌输“构造”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数学家与一个差的数学家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有许多具体的例子,而后者则只有抽象的理论。我们前面讲到,“建模”就是构造模型,但模型的构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需要有足够强的构造能力,而学生构造能力的提高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性地使用已知条件,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

(三)引导创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构建建模意识,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事物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是数学的杠杆,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能走很远。由于数学建模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转化,用好这根有力的杠杆,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创造性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解题速度是十分有益的。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过程,无疑会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且能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结束语:

6.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六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培养创新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如学生想出了一道数学题的新解法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等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条件、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促进学生创造的发展。如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说:“你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一样能算出结果来。”

我首先肯定他的创新精神,表扬他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理。这个同学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这种方法?”这时我又出一题:5.2464/1.2,让大家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这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奇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这两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整除呢?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3,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三、培养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火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一个新的领域。

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四、培养创新意识要精心的设计创造性练习。

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极好时机,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创造性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形形状的容器,来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7.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七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 注重主体参与、培养创新意识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注重主体参与和培养创新意识是学好数学、学活数学的两大法宝, 更是现代数学教学的重点, 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两者是数学教学中的孪生姐妹, 不可或缺, 相辅相成.主体参与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学习, 才有可能在所学基础上创新, 化课本知识为自己所掌握的技能, 而创新则是主体参与的目的和升华, 不光是数学, 所有学科知识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有运用它、实践它的勇气和决心, 才能彻底掌握所学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应融为一体, 相互渗透.

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就必须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 因此, 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为中心, 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教学的主体, 在课堂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只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找到适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和“气候”.在以往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 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 很难形成创新意识, 这些都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并重模式, 实现“教”向“学”的转化, 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创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其次, 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的双边活动.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 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又集中体现在教师怎样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 将学生引入课堂, 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去, 那么“导”是教学的关键, 只有“导”好了,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二,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也是数学教师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数学能力的创新, 数学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不可忽视的.只有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不断提高, 才能极大地推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人将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比喻为“导演”和“演员”是很恰当的, 那么怎样当好一名“导演”, 让“演员”表演得恰如其分, 就是教师要深思的地方.值得指出的是, 在教学中要避免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只“导”不“演”, 二是有“演”无“导”.第三, 要处理好对同一知识点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之间的关系.面对形式、内容、结构、体系都与以往有较大变化的新教材, 教师能否克服定式, 尽快地熟悉与适应新教材, 怎样处理好在新技术平台下有效地使用教材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因此, 教师对新知识的讲解应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服务.教师在备新知识时, 不光是备知识点备怎样讲解, 还要备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只有在备好了学生的前提下去备知识, 才能备出利于学生接受的好课, 否则即使你将知识备得再透彻、讲得再精彩, 忽略了学生的现有水平, 都将无法达到好的效果.

8.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八

1 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 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3 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4 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5 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家”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據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再比如,在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内容单一、乏味。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

9.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九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复杂的特点,其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于数学内容丰富,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是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可塑性强,因此在小学阶段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意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还会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十分深远且积极的作用。

一、进行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意识是数学学习中的必备能力,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这样,遇到疑问、困惑时,学生才会激活创新思维,沿着思维方向,开拓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做每件事都是基于兴趣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通常情况下,我会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进行适当的思维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变换问题形式进行问题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注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因此很容易就勾起了他们的创新兴趣。这样,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开动脑筋,大胆思考。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创新意识得到了锻炼,而且很轻易地就能掌握一个问题的多种解答方式。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创新欲望

创新是一种能力,而自主探索是实现这种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在日常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学会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知识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内容也要有选择性,对于那些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掌握的学习内容,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互相讨论、互相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什么都不需要去做,而是应当注意观察、倾听,及时发现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要当众进行表扬,使他们的学习兴致更高;对于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渐学会在自主学习中进行创新。通过这样宽松愉悦的合作学习形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没有了老师的束缚,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凑在一起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解题方式,这也在无形中开阔了学生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创新 “思考是学习的开始,而疑问是思考的前提。”想要有创新,须得先有发现问题后敢于质疑的胆魄,所以要想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必须先鼓励学生对于自己发现的现象和问题有疑问时大胆去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思考和联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适当地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去进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引导学习方法,开发创新思维

要想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就一定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小学生由于自主意识较差,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往往不会去考虑到底哪种学习方法更适合自己并且更加的高效。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又往往只专注于自己课堂上“填鸭式”的对知识进行讲解,至于学生到底对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不是科学合理往往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这也就导致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了四十分钟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久而久之,老师与学生都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也往往只会麻木地做个旁观者,不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进行质疑。这是一个尴尬的教学现状,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去改变这种现状。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视角,结合数学思维,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迪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分析问题。

五、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0.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都应让其发表。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充满信任的氛围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活动空间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例如在“众数、中位数”的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备机器的数量(单位:台)6、7、7、8、8、8、8、9、10、10、13、14、16、16、17,管理者应确定每人标准日产量为多少台最好?有人说用平均数,有人说用众数,也有人说用中位数。这时候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这一情境,不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扎实、牢固,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占有足够的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并且亲身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在问题解决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创新,获得了发展,促成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的智力已接近成熟,是智力最敏感最活跃的时期,教师应通过传授知识及创造型活动,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或不要)设置唯一的答案,特别是主观题,力求一题多解,一题多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既会正向思维,又会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对每一个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鼓励学生要在没有树木的地方,栽下一片新绿;要在没有道路的地方,踩出一条大道;要在没有河流的地方,掘出一条清泉。

11.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00-01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更好发展。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儿童进行数学“再创造”活动

数学教学“再创造”教学方法,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来的。他批评传统的教法“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机会就是所谓的应用,其实就是作问题”,“只是一种模仿的教学”,“沉闷的模仿教学”,“不是有效的教学,而是无价值的教学”。我国传统的教法也是一题一例,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模仿。单纯由这种“模仿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能“模仿”而不利于“创造”。弗赖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结合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可以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弗氏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1]。

根据“再创造”的学习理论和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课程改革的小学数学更注重这种发现学习,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印象深刻。

2、让学生自己去讲解。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培养不了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新教材中,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可以采取先出示结论,再让学生探索其道理的方法。利用原有旧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识,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道理。这样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印象深刻,在掌握了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自己去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小结学得的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不仅能及时地反馈信息,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2]。“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最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当前,“知识经济”已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数学教师不能充当数学知识施舍者的角色,多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也许非常必要。

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秀琴.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黑龙江教育,2001年06期.

[2] 朱凤霞.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黑龙江教育,2000年Z1期.

12.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十二

1 先学后讲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人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求新知, 开发激活创造意识。“练为主线”的课堂模式, 采用先学后讲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学本节内容, 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促成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机械制图》“圆柱相贯线”时, 如果直接给学生讲相贯线的画法, 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 无法想象相贯线的形状, 不容易接受, 做作业时常常把相贯线弯曲方向和位置画错。

我在教学时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 请举出生活中所见到圆柱相交的例子。

(2) 相贯线的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如何画两正交圆柱的相贯线?其投影有何规律?大家通过仔细观察、合理想象, 一致得出结论:相贯的形状是封闭的空间曲线, 它不仅与圆柱的直径有关, 还与两圆柱轴线的相对位置有关。

通过观察和动手, 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调动了他们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创新意识。

2 探索新知举一反三发展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对学生来说, 创造思维的产生有个从模仿到逐步培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单纯的知识信息的传授和记忆的过程不能显示思维过程, 难以进行思维过程的模仿和训练。“练为主线”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 还学生问和讲的权力,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教学中老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学生当演员。老师通过设疑、答疑、点拨、疏导等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性动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思维过程, 并允许学生的思维结果超出教师的轨道。从而因势利导, 推崇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圆柱相贯线时, 通过自学、观察、思考、点拨, 学生头脑中已有了相贯线的概念, 此时将例题中主视图由原来大圆柱轴线水平位置改为竖直位置, 再让学生画三视图。通过模仿训练, 学生真正搞懂了相贯线的画法, 悟出了相贯线的投影规律。

3 当堂训练大胆创新形成创新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课堂训练是“练为主线”的核心, 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通过精心选择的练习,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到一套逻辑推理的方法, 不但学会, 而且“会学”, 从而形成创造力。如在学生基本掌握圆柱相贯线的画法后, 接着让他们动手做练习。我预先精心选择了两直径相等空心圆柱正交及圆柱上开孔两个题目。有些学生对有形圆柱正交相贯线比较好理解, 但对于空心圆柱正交相贯线形状难以想象。有的学生开动脑筋, 发挥丰富想象, 用纸卷成圆柱, 放在圆孔中, 形成两“实体”圆柱正交。从而顺利地画出空心圆柱正交和圆柱开孔的相贯线。此外, 为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我们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创新活动。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树立自信培养创新人格塑造创新人才

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个性。一是要善于形成独立的见解, 二是要有坚强的意志, 三是要有高尚的志向。“练为主线”的模式,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鼓励他们向书本质疑、向教师质疑。如在学习定位键零件图的表达方法时, 老师不规定统一的方案, 由学生自己分析、思考选择他自己认为最佳的表达方法。由于该零件是轴类零件, 车削加工, 所以主视图大家都选择水平位置, 至于另外应选几个视图, 采用什么表达法, 则有多种不同的方案。有的学生选择用左视图反映圆盘上沉孔与螺孔的分布情况, 用局部剖视表达螺孔内部结构。有的学生选择用右视图来表达外形, 用局部放大图表达螺孔与越程槽结构等等, 几种方案都可以把定位键的形状结构表达清楚, 各有千秋。

总之, 实施“练为主线”的课堂模式, 坚持自学为基础, 思维为核心,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练习为主线这几个基本观点, 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摘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本文结合职业教育实际, 介绍了运用“练为主线”课堂模式,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练为主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理论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007.

[2]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13.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十三

作者姓名:安黎

工作单位: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实验学校 通信地址: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实验学校 电子邮箱:359118440@QQ.com 邮政编码:562100 联系电话:***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所以,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视为核心问题,必然要求学校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定势少,不容易受到旧知识的约束,正如一张洁白无暇的纸,任你去描绘。所以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大好时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创新能力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勇于创新。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热情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的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有兴趣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节的片断中,出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师:刚才,我们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已经学会了用这么多词来表达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很多,那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生活中的事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其他的同学给你评价评价,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

(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师:现在,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1: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的属相。

师:你的属相是什么?大家知道自己的属相吗?(学生趣味盎然,相互诉说)告诉你们,老师也有自己的属相,我是属鸡的。生2:公鸡不可能会下蛋。生3:男人不可能会生小孩。

师:你的发言太有生活情景了。(学生哄然大笑)生4:人一定会死。

师:“死”这个字听起来心情感觉蛮沉重的,不仅是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一定会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有限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

生5:今天,老师可能会表扬我。生6: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师:那么多的同学还想说,这样吧,如果大家有兴趣,下节课我们专门来搞一个这样的交流会,到时比比谁讲得最多最棒,好吗?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既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又发散了学生和创新思维。尽管学生所说的情况有些“不着边际”,然而这些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被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于课堂教学中,这对整个课堂气氛,学习情感的激发起了很好的渲染,促进作用。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二、改变教师陈旧的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对于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只要有适时的教育环境,加上自身的努力,就一定能成为有用之才。一个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眼里是希望之才时,才能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也才有机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其次,教师必须要有素质教育观。教师的启发是否体现了阶梯性——知识由浅入深,是否体现了层次性——对优中差的学生是否都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对差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是否都得到了教师的精心指导,对优生提出的问题是否都得到了合理化的解决。因此,要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教师必须坚持“我是服务于学生”的原则,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平等了,才有民主;只有民主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人如此,孩子亦然,有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自然有愉悦的心情,“愉悦”正是创新的动力。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可以用“真棒”、“太好了”、“太准确了”、“说得好极了”等语句来进行评价,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时不要用挫伤学生的语气,可以采用“请你再认真考虑一下”、“请你再想一想”等语气来鼓励其进行深入思考,当学生重新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答案后可以采用“说得对,证明你动脑筋了”、“对了,刚才就只差这么一点”等语句来鼓励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欣赏与信赖,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如:在教“平均分”这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我就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猴山上住着猴妈妈和两只小猴子。一天,猴妈妈采了10个大小一样的桃子,猴妈妈把桃子分给猴哥哥2个,猴弟弟8个。猴哥哥看了看,委屈地说:“妈妈分得不公平”。猴妈妈把所有的桃子重新再分一次,分给猴哥哥4个,分给猴弟弟6个。猴哥哥又说:“妈妈分得不公平”。猴妈妈把所有的桃子又再重新分一次,这一次,猴妈妈分给猴哥哥5个,猴弟弟5个。猴哥哥高兴的说:“妈妈这一次分公平了。”我问学生:“为什么猴哥哥说妈妈最后一次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有的学生回答说:“因为两只猴子分得同样多”。我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并告诉学生说:“学了平均分后,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的自主探索的动力。

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创新环境

创新不仅属于科学技术方面,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感受、新作品、新方法等都属于创新。正确的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让学生“学会”,更使学生“会学”,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主动发展。既然是师生互动,就应当重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以往的教师总是注重“怎样教”而忽视了“如何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我听你讲”的主仆关系,忽视了主体的学法指导,使大部分学生走了弯路。从而出现了“教得头头是道,学得模模糊糊”的现象,既有“教无定法”,理应“学无定法”。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作“真人”来教。他们是一个个具有灵性、又有个性差异组合的群体,他们的发展进度不一致,他们的需求、渴望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大统的前提下重视个性发展,重视个体要求,重视个别辅导。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相信学生,敢于大胆砍掉一些繁琐的分析和重复啰唆的讲解,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再次,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成绩,支持他们相互质疑和发表独特的见解。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应用数字引入教学后,引导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学生不难得出(A+B)×C=A×C+B×C、接着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大胆的想象,于是有学生说出:老师:我这样想的(★+▲)×■=★×■+▲×■、另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又告诉我,老师:这就像生活中我爱爸爸和妈妈等于我爱爸爸和我爱妈妈一样,我随即让这位学生上来边讲边板书:我×(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这样既把枯燥无味的数学替换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又能让学生牢牢住了乘法分配律。

四、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存同求异

人世间的许多伟人英杰,都具有求异创新的头脑。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最佳方案,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质。如我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时,设计了如下一题:“55×28”,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发散思维,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来计算,结果学生做出了以下几种算法。

(1)55×28(2)55×28(3)55×28(4)55×28 =(5×11)×(2×14)=55×(30-2)=55×(2×14)=5×11×28 =(5×2)×(11×14)=55×30-55×2 =55×2×14 =5×(11×28)

= 10×154 =1650-110 =110×14 =5×308 =1540 =1540 =1540 =1540(5)55×28(6)55×28(7)55×28 =(50+5)×28 =55×(4×7)=55×(20+8)

=50×28+5×28 =55×4×7 =55×20+55×8 =1400+140 =220×7 = 1100+440 = 1540 =1540 = 1540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要以一个标准答案来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学生,同时也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样,课堂的精彩便随处可见。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去想象、去创新.....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精彩等待着我们。

14.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十四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亚楠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5期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具有开展创新教育的天然优势,它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兴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智能的实践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求知欲的激发,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激发兴趣 变通性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35-01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特殊的使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培养创造型新一代应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面对时代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特别是山区民族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了新的挑战:他们对课改与新教材的选取有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认识与理解。在山区民族中学中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际教学调查与分析,并引发思考── 对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给予了参考性的闸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求知欲、兴趣、好奇心,是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计算机课对山区的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们崭新的课程,他们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很想探个究竟,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时学生的兴趣只是在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新鲜感,是不够稳定和持久的,它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伊始,我没有长篇大论枯燥无味地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史,而是从生动、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开始,从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入手,进行教学,是同学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在教WORD时,我先教授在WORD中是怎样制作一个表格,然后导入动态的图片。用上艺术型时,同学们都投去好奇的目光,乘热打铁,让学生练习编辑一份作息表,让他们对作息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美化,给文字运用上艺术字,然后开展比赛,看哪个组的做的又快又好,通过视频录制,播放给全班同学欣赏。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创造力,同时又培养了他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由此可见,创

设情境和相应的情景氛围,能激发兴趣,激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从而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重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发展学生思想的开阔性

变通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根基。在教课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运用头脑风暴发让学生学会大开阔性思维,这种开阔性思维作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发展学生创新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固定模式,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

发现问题、探奇、寻根问底是创新的开端,所以我在教学活动中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地各抒己见,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外的收获。如在教FrontPage制作网页中的滚动字幕时,字幕的背景只能是某种纯颜色,我就试问学生:“能不能以图片作背景?”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寻找解决办法。终于有一位学生利用边框阴影进作出以图片为背景的滚动字幕,漂亮极了,我就请这位同学教给给全班同学,这样,全班同学也就掌握了这一“绝招”。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只要思路正确,都予以肯定,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即使答错了,也要妥善地引导和分析,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启发创新能力,应该思维流畅,在实践中勤于反思。信息技术课需要实践,增强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教学中起指导、启发的作用,因而教师应多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实验,给学生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不需要代替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创新思考的乐趣。这不仅能更好诠释教学内容,还能结合学生的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上PowerPoint制作动画的课时,只讲基本的内容。下面该怎么做,留给学生自己安排。如果学生吸收较好,也可讲的更少,大部分学生自己去探索。同一目标有多种方法能实现的,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利用,以达到授业解惑和培养创新的目的。如在PowerPoint中制作背景时,可从格式菜单选择背景,也可右击演示文稿空白处选择背景。在教学习方法的同时,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情、分析事情、解决事情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又能帮助学生了解适合自己实际的具体学习方法。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要“让学生动手,带着任务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如WORD的整体训练中,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报刊,要求图文并茂,有艺术字和分区等,里面内容完全

由学生自由想象。学生在完成报刊的过程中,体现出创新精神,通过自己在信息技术课上的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估自己的认知能力,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能否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创新教育能否得以实施。作为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转变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5.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十五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思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鼓励学生大胆怀疑, 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是时代的需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转变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本,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做学习的主人, 才能够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 开展班级集体讨论, 这样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激发想象思维,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丰富的想象力能使人的思维具有创造性, 因此, 发展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求, 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不仅能加深对关键句的理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奇是少年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 好奇是思维的源泉, 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 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 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 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 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 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 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 每一个成才的人, 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 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三、培养质疑精神, 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 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特别是同学的观点, 由于商榷余地较大, 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 进行批判性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的途径, 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要设置恰如其分的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问题高低适度, 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 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的去解决, 去创新。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 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课堂教学, 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 这一点是很明显的。数学课堂上有些知识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形象的将知识展示给学生, 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往往只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上必须要改革创新, 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 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 造就创新精神。这时老师所要做的是联系现实生活, 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 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下, 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 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解决了所学知识点时, 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把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 在实践中, 通过感、听、看等形式,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 开拓视野, 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认真仔细地备好每一堂课, 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茅育青.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5) .

16.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十六

关键词:创新意识;驱动力;激发欲望;方法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 “创新”成了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那么,在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亲身体会.

提供创新的驱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宽松、和谐、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学习,学生才能思维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也就是说,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新意识萌发的必要条件,怎样才能保证课堂的和谐、民主呢?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保师生地位的平等性,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安全的空间.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明确指出了教师的角色,即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 过去的“师道尊严”是不利于学习创新意识培养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不仅仅是单一的问答对话,更多的是有活力和灵气的思想交流和心灵交流,教师的言行和感情渗透就是课堂气氛的最佳催化剂. 教师要恰当地动用贴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谈一谈……”“你可以解释一下吗?” “你能与老师交流一下观点吗?”等等. 有一次,学生带着略紧张的语气说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后,班级的气氛突然静了下来,笔者走上前去,轻轻地拍了他的肩膀,用羡慕的目光注视着他,深情地说:“我真荣幸,你的解法和我的另一种解法完全一致,恭喜你!”全班学生送上了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话很简单,但足以证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成了交流的合作伙伴,让学生心理倍感温暖,得到学生的认可. 即使学生说错了,教师也不能突变脸色,乃至言语相讥. 如果这样,学生岂不就口欲言而不敢发了!无形中增强了恐惧心理,这绝对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也未做到客观、公平的评价和耐心的帮助引导,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悄无声息地就被降低了. 很难想象师生关系紧张、情感淡化,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处处有戒备和抵触之心,课堂上还能冒出创新的火花吗?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了才能驱动心理自由,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求知欲.” 所以教师要运用灵活的语言艺术驾驭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心理安全、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得各自的教与学彼此相长,相得益彰.

其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活动创设自由探索的空间,带动学生创新的表现欲,增强敢于创新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制学具,教师自制教具,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等手段来激发创新意识. 也可以用数学游戏,小组竞赛,小组间互帮互答,学生讲解学生评,学生出题学生做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开展教学. 学生学习的活动自主多样,如独立活动,它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小组活动也是创新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让他们自主组合,一般以四到六个人为宜,发挥他们合作、交流、互相质疑、解惑的能力. 集体活动,全班学生一起参加,开展比赛、点评、纠错、协调的能力,组织他们自编数学小报,参观访问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有意义的合作活动.

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通过指导预习单项式,让学生各自按要求准备了一张题卡,以便上课使用. 在上课过程中,笔者首先让一位学生出示了题卡,让他找学生回答,再请出题学生点评. 笔者发现这两位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 这时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展示题卡,笔者又适时地建议小组内互换、互答、互评.每组评出最好的一份题卡,然后把每个小组的优胜题卡展示在屏幕上,由全班学生集体点评,选出最好的三份,命名为“金点子试题”. 整个过程公平、民主,学生各抒己见. 令笔者记忆深刻的一份好试题是:请写出一个含有字母a,b且次数为4的单项式,看看能写出几个,你有何发现,谈谈你的想法!学生一致推荐他的题卡为第一名,课后学生还纷纷向他讨教出题秘诀,这些讨教行为就是创新意识萌动的真实写照. 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一些令其激动不已的“金点子试题”. 作为教师,笔者被学生的这种主动创新意识深深地震撼了!

综上所述,在教学创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教师的行为所限制,有利于学生亲自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公平空间吗?为了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民主氛围和环境,给他们提供创新和展示才华的空间,我们教师就应该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做朋友. 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教师“教”为学生“问”,让学生乐问、善问、乐点评、乐交流、乐归纳、乐发现,为他们注入自信的力量.

激发创新的欲望

1. 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学的最大魅力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它能勾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使学生的再创造欲望不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例如,在讲授平方根定义时,笔者充分利用了教材的意图,并加以创造性地使用,改编成了如下的设计:

(1)算一算:32=________;

(-3)2=________.

(2)想一想: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是9,那么这个数是________.

(3)读一读: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就是说,如果x2=a,那么x就叫做a的平方根.

(4)做一做:的平方根是_____;0.16的平方根是________.

(5)猜一猜:一个正数有________个平方根,它们的关系是________,

0的平方根是________;负数的平方根呢?________.

(6)用一用:若一个数的平方根为a+3与2a-6,那么这个数是________.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笔者发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强,讨论很热烈. 等到各小组达成一致意见后,抽查了6个小组,其答案几乎全部正确,可见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是喜欢的. 反之,如果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包办代替,学生不但会听得疲倦,其所得结果也只能是模模糊糊. 所以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不但记忆牢固,学习的效果也很高. 只要教师能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能力定会在创造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2.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所有学生的心理共性. 成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渴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每个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 这样,可以使学生回答的问题与他们学情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增强一些,进而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另外,还可以通过及时的支持与鼓励,适时的引导与帮助,大胆的放手与信任来满足学生心里的成功感. 可以让学生参与测试过程,互相交流、批改. 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由教师设计题目,学生答卷,教师批改讲评,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鉴于学生心里的渴望,在适当时间内,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参与试题设计,尝试编制测试卷的过程,从侧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事先确定命题范围、试卷结构、试卷难度和评分标准.然后教师从中筛选几份好的试卷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互换答卷,互相批改,当发现好的解题方法后也让学生之间进行点评和表扬. 这样学生往往充满激情,认真看书,查阅资料,并精心设计准备. 由于学生都希望展示自己的才能,做到教师和其他学生都满意,得到一个很高的评价,无形之中,学生更加积极、努力,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便逐步提高.

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

1.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主动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敢于提出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尽管学生的问题有可能出现偏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思维的过程与价值. 这些学生比不提问的学生更具观察力和学习潜力.

例如 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89页例1:解方程组x+y=12,?摇?摇 ①2x+y=20?摇 ②的预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为什么由①得y =12-x…③,而不得出x=12-y呢?

(2)为什么把③代入方程②,而不是代入方程①呢?

(3)为什么把x=8代入③,而不代入①,②呢?

(4)为什么不由②得出x,y的表达式代入①呢?

(5)解出x,y的值以后,最后还需做什么?

笔者听后为之一震,首先对这些学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然后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学生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进一步增强了,其直接效果是课后作业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这样的开放性教学既得到笔者自己的肯定,也得到学生们的欢迎.

2. 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讲授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03页问题2时,笔者把例题改编如下:学校团委组织了一次义务劳动,65名团员为学校建设花坛搬彩色小花砖,初一学生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学生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

请你根据题中文字信息,提出问题,并作相应的解答.

第一步;指导学生列表分析.

第二步;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把研究成果展示在屏幕上. 学生共提出四个问题.

问题1:初一学生有多少名参加了搬砖劳动?(x名)

相等关系:初一年级和其他年级学生共搬砖400块.

方程:6x+8(65-x)=400. (解答略)

问题2:其他年级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劳动?(x名)

相等关系:其他年级和初一年级学生共搬砖400块.

方程:8x+6(65-x)=400. (解答略)

问题3:初一年级学生共搬了多少块砖?(x块)

相等关系:初一年级和其他年级共有学生65名.

方程:+=65. (解答略)

问题4:其他年级学生共搬了多少块砖?(x块)

相等关系:其他年级和初一年级学生共有65名.

方程是:+=65. (解答略)

板演完毕后请板演的学生逐个讲述解题思路及方法,然后全班学生加以点评. 笔者发现学生很认真,其分析也很到位,其他学生听的特仔细,问得也很详细. 这样,每位参与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体验了成功感. 因此,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多给予学生一些思考、探索的空间和交流的时间,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

3. 让想象张开翅膀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 有效地利用开放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定向思维的束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此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已知方程组2x-y=4m+3,2y-x=-3的解互为相反数,求m的值.

这道习题首先由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得到了以下三种解法:

其一,利用代入法解方程组,求出x,y的表达式,代入x+y=0,求得m.

其二,使用加减法解方程组,求出x,y的表达式,代入x+y=0,求得m.

其三,是创造性思维的应用,有2个小组发现了这种解法,请2位学生板演.

过程如下:解:由题意知x+y=0.一、二式相加得到x+y=4m,于是4m=0,解得m=0.

学生恍然大悟!深刻体会到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解法的灵活性也就不同.

第三种解法是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结果,突破了思维的定式,运用了发展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创造性地得出答案.从这三种解法上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深刻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俗话说:“灵感往往来自于平凡” ,那么数学的发现和创造就来自于不断地探索和钻研.

明确创新的目的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谈一谈,乘出租车怎样付费?根据你家庭的水电费分段计价表,如何按月付费?怎样计算你家庭的存款利息?到你所在的乡政府了解人口的增长问题,如何计算近10年内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何预测大商场内的有奖销售的中奖率?怎样揭开家庭、学校和公园内地板砖铺设无空隙的奥秘?通过组织学生搜索、整理、计算、分析、数据,让学生做讨论,得规律.教师可以选取较好的家庭作业展示在数学园地上,供学生们交流、讨论,以此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互相取长补短、自我完善,从而达到知识的整合、能力的飞跃,促使学生信心百倍地继续学习.

17.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十七

能力和实践能力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政治教学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本文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思考与探讨。主要从教育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和学生评价体系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之处: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时间,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无疑标示着新一轮课改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的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又如何体现这一教育目标?以下笔者做出的一些思考与探讨。1.转变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作为目标

要实施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首要在于改变当前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良好的“教与学”方式与习惯形成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鉴于以前教学环境落后的限制,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缺乏,知识的接触是以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接收模式为主,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指导下,教师把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基本宗旨,片面强调了教师的权威与在教与学中的作用,知识的传播逐渐模式化,这大大抑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当今随着信息多媒体的发展,学生可以获取到信息的途径简单而多样化,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则更加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适时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新教学方式的开展,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求学的教学方式才是培养素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2.民主教学,引导思维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创造意识和主动思考的培养是至为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和恒心,在行为习惯上与众不同,具有强烈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对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声音,都应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进而在教学范围内包括师生间和学生间都建立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这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利于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从而提高表现的积极性。在课堂教育上,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讨论式、演讲式、角色置换等多种方式结合,如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展演中发现一位老师将小品剧引入到课堂当中来,在初二的“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中,课前安排学生自编小品,把青少年依法受到的四方面保护以短剧形式生动演义出来。这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创新精神。3.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政治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总结与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同样要体现出其实践的精神,要充分把政治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初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式地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主题的提出依据可以多样化,教师可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日常生活和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以及各种节假日喜庆活动等都可为课堂创设情境进行讨论学习。这种类型的情境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进一步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更开放的学习空间,倡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对社会实践的洞察上面,社会见识的开阔和观察的角度都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上,应带领学生,而最重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去丰富个人的社会信息积累。同时注重激发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能深入分析身边的小事小问题。在不断的动态观察与比较中,培养学生观世间风云、察万物瞬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意识。

思想政治教学金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能够得到培养与锻炼。在生活和实践中,他们将不断获得促进思考和领会理论知识、观点的外部信息,学会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能力,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将从仅仅依靠课堂、课本和教师中获得知识和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就是新课改的教育目标。4.软硬件辅助设施的建设

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求有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辅助才能得以顺利开展。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对于相对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而言,初中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设施比较完善,这包括有:老师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升级;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内容的健全和更新;学生活动开展条件的成熟等等。加上这些城市里学生的大部分家庭能够提供比较良好的学习条件,这对于沿海城市的学生来讲条件相对比较成熟。

然而大部分乡镇教育和农村教育尤其西部教育在这方面与沿海城市的教学条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这些地区的学生受教育几乎完全集中在学校中,学校的硬软件设施就是他们学习可以使用的仅有的工具,因此对于农村学校更需要加强学校的硬软件建设,需要社会与政府给予更多的资助力量。

5.健全学生评价体系

在现时中学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普遍是运用终结性评价手段,即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核心为考试成绩)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体系应该一改单纯依靠考试成绩来作最后评定的模式,坚持评价的导向性与激励性的原则,要重视近期发展和长远规则,扎扎实实地达到新的目标,评价导向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一种激励改进的机制,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潜能,满足学生发展个性的需要,使评价成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坚持评价的主体性与多角度的原则,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最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主体的评价,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多角度评价,即从不同角度审视过程和效果,坚持评价的多元化。

当然,在评价中不能否认考试的作用,其对学生有着激励、考核和指导三大重要职能,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职能作用,改善考试形式。以前的考试基本上有着特定题型对课本内容的考核,重在考查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在考试形式上进行大胆变革,诸如撰写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增加辨析等能力培养性试题和行为导向性试题,以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综合考查。这些考核方式会改变学生过去被动应付考试的状况,增强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要相信,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美文下一篇:产房医院感染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