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创造奇迹的名言

2024-10-12

有关创造奇迹的名言(共17篇)

1.有关创造奇迹的名言 篇一

。——惠特曼

2、每天都会出现一些新的奇迹,戏言变成了真实。那些打算嘲笑别人的人将发现他们自己被人嘲笑。——塞万提斯

3、涅克拉索夫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培根

4、奇迹建立在我们对大自然的无知这一基础上,而不是大自然本身所固有的。——蒙田

5、奇迹是信仰最庞爱的.孩子。——歌德

6、奇迹在相信它的人眼里才是奇迹,——贝纳姆

7、人世间有许多奇迹,人比所有奇迹更神奇。——索福克斯

8、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温塞特

9、神奇的东西未必都是奇迹。——歌德

10、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穆尼尔·纳素夫

2.有关创造奇迹的名言 篇二

做梦

姜大光出生在一个贫穷家庭, 初中毕后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把家中的土坯房变成砖瓦房, 可是对于19岁的姜大光来说, 那个梦想太过遥远。恰恰在这个时候, 有很多农户因为搞棚菜致了富, 姜大光想让家庭生活能过得更好一些, 也想搞棚菜试试, 并在父老乡亲的帮助下, 建起了两个大棚, 共投资2万多元。当地蔬菜主要以韭菜、黄瓜、芹菜为主, 在种植过程中, 姜大光遇到了种种困难。有一次蔬菜秧苗患了病, 用烟剂进行熏蒸, 因为自己对种植棚菜的经验不足, 导致烟剂的细小微粒堵住了蔬菜的毛细孔, 秧苗无法进行“呼吸”, 在中午强光下, 秧苗都被烤死了, 损失也极为惨重。痛定思痛后, 姜大光才意识到知识的匮乏, 于是购买来书籍, 并且向有经验的乡亲们请教, 棚菜产量也以火箭般的速度飙升, 当时1平方米的芹菜产量就可以达到40多斤左右。姜大光靠着勤劳的双手, 成为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在1992年姜大光终于实现了他的第一个梦想, 盖起了三间大瓦房。

姜大光凭借着与农户勤沟通, 再辅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 在蔬菜种植方面的技术更加成熟, 被很多种植农户所认可, 周边乡镇种植户都找他请教生产技术, 渐渐姜大光成为当地的种植名人。一句话可能会改变人的一生, 而一个机遇却让这位毛头小伙儿改变了梦想方向, 更是改变了他的一生。1995年秋季村里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 当时为了尽快恢复生产, 村书记找到了姜大光, 鼓励他开农资店, 把他的种植技术更快地分享给大家。在村里的帮助下, 20岁的毛头小伙儿开起了自己的农资店。因为比较年轻, 很多老百姓对他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这让姜大光很困惑, 如何让农民认可他、接纳他呢?于是他把种植经验和自学到的知识编辑成《黄瓜栽培技术问答》小册子, 并自费印刷了200本免费送给农民, 农民们看后自此对他刮目相看、大加赞赏。因为书中的技术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适用, 农民们纷纷来到农资店购买他的产品, 姜大光更是在闲暇之余为农户们作技术指导。

一件偶然的小事更让姜大光坚定了为农民服务的信念。因为《黄瓜栽培技术问答》印刷量较少, 一个不经意间在养士堡姜大光发现了两本手抄本, 那是一个字一个字抄写上去的。这本书被农民以这么特殊的方式所认可, 作为作者的姜大光既感动又欣喜, 这也让姜大光从此走上服务农民的理想之路。

为了能够使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加丰富, 经过地方政府部门的推荐, 1997年姜大光参加了“212”工程培训班。通过培训姜大光的眼界更加开阔, 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学成归来后, 很多农民都慕名打电话向他咨询, 这也促成了他办农业服务热线的想法。2002年, 大光农业服务热线正式开通, 姜大光通过热线给农户解决了不少问题, 大家亲切地称之为“农业110”。此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他一度成为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农业人物, 并促成了他与挪威雅苒公司的合作。挪威雅苒公司多方联系找到姜大光并与之合作, 好的技术配上好的产品, 把优质肥料引进辽宁, 也使姜大光的事业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更好地推广种植技术, 2003年, 姜大光开始尝试以各地巡回讲课的方式把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各地农村。至今姜大光对第一次讲课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在辽中县刘二堡镇政府礼堂, 因为当时他语言表达能力差, 而且精神特别紧张, 大脑一片空白。为了避免此时的尴尬, 主办方随机应变让每一位到场者以写小纸条提问的方式, 让姜大光进行解答。他凭借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详细回答, 两个小时的培训结束后, 农民们仍然不愿意离去, 希望姜大光再多传授一些种植经验, 就这样他跟着农民们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有惊无险的初次授课, 更坚定了他传播农业科技的信心。

现如今, 姜大光已经成为12316金农热线唯一的只有初中文化的首席专家。他所编的书农民们看得懂, 所讲的课农民听得懂, 他用毫无修饰的朴实的语言风格传播科技, 为每一位有梦想的农户实现梦想。数年来, 经过姜大光指导的农户, 先后创下水稻亩产2000斤、玉米亩产2400斤的高产纪录, 他辽宁在省内各地的知名度更是与日俱增。2014年7月下旬, 在辽宁省内某地他主讲的培训会上, 原本预计会有300名农民参加的培训, 实际却来了1100余人, 许多农民甚至是慕名远道而来。

每一份荣耀背后, 都会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坎坷经历, 这也是姜大光难忘的回忆。2011年姜大光在去往新民的路上发生了车祸, 掉到4米深的沟里, 造成腰椎骨骨折。离开了田间地头, 孤独地瘫在床上, 对于以忙碌作为生活的人来说, 无异于捆绑住了手脚。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 他都经受了痛苦的折磨。姜大光也曾暴躁过, 迷茫过, 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同样是一种考验。他慢慢地放下了心理负担, 静下心来想一想, 为何不利用现在的时间整理一下多年来自己的技术心得呢?于是他把这十几年的技术经验汇集成10本书。现在他回忆起来, 如果没有这个插曲, 也许就没有如今广为流传的这套丛书的诞生。

可以说姜大光曾经的梦想成就了今日的辉煌, 在姜大光的办公室里, 摆满了各种证书和奖杯, 比如奥运火炬手、感动沈阳人物道德模范等等, 可谓琳琅满目。但在姜大光的心中, 这些荣誉远不及农民对自己的褒奖和认可。他的儿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爸爸对妈妈而言不是最好的丈夫, 对我而言不是最好的爸爸, 而对于农民却是最好的老师。姜大光每天在外奔波, 陪伴妻儿的时间少之又少, 对此他深深地感到愧疚, 值得欣慰的是亲人们都在默默地支持着他的事业。有了如此坚强的后盾, 才会让姜大光越走越远, 使自己的心愿美梦成真, 给农民造梦, 为自己圆梦。

如今姜大光又有了自己的新梦想。第一个是农业技术推广网, 目前辽宁省已有200多个大光科技推广点, 通过农业110、网络视频、大光科技简报, 可以把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得更快、更广、更远。第二个是农资产品销售网, 好技术再辅以好产品, 如此才能创造出农业奇迹。第三个是打造品牌文化, 让农民都能生产出标准化的农产品, 让农产品更加安全、健康、营养。

3.创造奇迹的语言 篇三

这样神奇的语言对我们十分遥远吗?不,恰恰相反,驾驭使用这样的语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只不过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罢了。

当你与一个人在为一个有分歧的问题交谈的时候,如果你不是据理力争,不是千方百计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是想办法说服甚至驳斥对方,而是这样说:“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如果我是你的话,我肯定也会跟你一样去想的。”

我们可以想象,当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你说出这样一句话,对方会怎么样?尤其是,你在说话的时候,表情是真诚的,态度是诚恳的。不难理解,不论性格多么暴躁的人,听到这样的话,也会立刻温和下来,也会平静下来。

美国总统塔夫脱曾经写过一本书《服务的道德》,他在这本书中讲述了怎么让一位有野心的母亲从失望的怒火中平静下来的故事:

华盛顿有位夫人,她和她的丈夫都是两院议员,在议会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一天她来找总统,请他为她的儿子安排一个指定的职位。而且她利用她和丈夫的影响力,找来两院的很多议员来说情担保。由于这个职位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她的孩子并不适合,塔夫脱没有答应她的要求,而是安排了另外一个有专长的人。

这位在两院很有影响力的夫人十分恼火,她写来了一封愤怒的信件,除了指责塔夫脱之外还威胁说,她会动员议员们在他最近努力实行的行政法案中投反对票,让他陷入尴尬的境地。

收到信之后,总统陷入了沉思。一般人看到这样的信肯定会怒不可遏,面对这样不礼貌不讲道理的一封信,甚至可以回一封谴责的信。可是那样,矛盾就更加激化了。塔夫脱总统没有这样做,他把信放到一边,让自己平静下来,暂时忘掉这件事。两天以后,他平静地给夫人回信说:我知道,你身为母亲,对于儿子没有谋取到这个职位十分失望,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去想。可是,作为总统,我不能随便根据个人的感受任命一个人,我必须选择能适合这个职位的人。你的孩子在现在的职位上做得很好,而且据我了解他取得了很大的业绩,有无限的前程,如果为他换一个并不擅长的职位,也许反而害了他。

看了塔夫脱的回信,夫人的怒火消失了,她甚至抱怨丈夫没有像总统那样发现儿子的优势,差点因为自己的私心害了儿子。

他们立刻又给总统写了回信,感谢总统的宽宏大量和识人之明,并表示会在两院动员自己的势力全力支持总统。

不久,在两院对总统提交法案的表决中,这对夫妇努力动员议员们支持总统,法案顺利通过。当晚,总统在白宫举行庆贺晚会,这对夫妇抢先走过来向总统表示祝贺。

塔夫脱总统说,这对本来因为私事几乎成为他政敌的夫妇,后来成为他在任期间最强有力的支持者,而且成为他终生的朋友。

一句話,是多么神奇,可以因此结下怨恨,也可以因此创造奇迹。

4.奋斗创造幸福有关名言 篇四

1.人生的胜者决不会在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2.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那就是成功。

3.今朝勤学苦,明朝跃龙门。

4.无论个人环境有何不同,有一点,他们所生活的世界都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

5.成为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每天精力充沛的努力工作,不虚掷光阴。

6.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

7.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

8.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

9.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

10.当你懈怠的时候,请想一下你父母期待的眼神。

11.如果我没有,我就一定要,我一定要,就一定能。

12.一份信心,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分信心,十分努力,十分成功。

13.要成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才能,只要把你能做的小事做得好就行了。

14.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必须选择一样!

15.空谈不如实干。踱步何不向前行。

16.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17.不是成功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坚持的太少。

18.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19.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20.山高路遥不足惧,最怕贪图安逸心。

21.贪图省力的船夫,目标永远下游。

22.机遇永远是准备好的人得到的。

23.马行软地易失蹄,人贪安逸易失志。

24.没有人能改变你,别人只能影响你,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25.成功是别人失败时还在坚持。

26.信心源于实力,实力源于不断的努力。

27.昨天已逝,明日是谜,面对今朝,尽力而为!

28.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29.每一日你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你都要更积极。

30.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地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31、在你还没学会低调的时候,请把高调玩的优雅些。

32、努力吧,直到你的账户余额,看起来像身份证号码一样长。

33、每天多一点点的努力,不为别的,只为了日后能够多一些选择,选择云卷云舒的小日子,选择自己说了算的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人。

34、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35、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36、所有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

37、你相信你行,你就活力无穷;你认为你自已不行,就会精神萎靡。

38、不念过往,不为未来,珍惜现在。

39、掌握坚持的人是成功的,是永不言弃的。

40、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

41、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42、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

43、你最好全神贯注,因为我会全力以赴。

44、没有一颗珍珠的闪光,是靠别人涂抹上去的。

45、在高考的道路上,惟有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人,才能登上胜利的巅峰。

46、人生的奋斗目标不要太大,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你就会成功。

47、人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许多人为了逃避苦一阵子,却苦了一辈子。

48、人生不容许你任性,接受现实,好好努力。

49、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

50、也许终点只有绝望和失败,但这绝不是停止前行的理由。

51、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坚持走下去,只要坚持,就会取得成功。

52、人们总是在努力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53、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54、成功并非想要,是一定要,一定要,就一定能!

55、人因为梦想而伟大,早日达到自己的目标。

56、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57、昨天的辉煌已过去,今天的辉煌要争取,明天的辉煌需努力。

58、青春,带着另人难以捉摸的色彩,它既没有牡丹的娇艳,也没有蓝宝石的珠光宝气,更不像钻石般永恒,但却是人生中最华丽的篇章。

59、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才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

60、明天的你,一定会感激今天努力的自己。

61.成功者学习别人的经验,一般人学习自己的经验。

62.只有第一名可以教你如何成为第一名。

63.九十九次的理论不如一次的行动来得实际。

64.加倍努力,证明你想要的不是空中楼阁。胜利是在多次失败之后才姗姗而来。

65.做最好的今天,回顾最好的昨天,迎接最美好的明天。

66.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67.努力地工作,就像不苛求回报一样;真诚地去爱,就像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投入地跳舞,就像没有人在一旁看着你一样。这样的生活,肯定可以给你带来快乐。

68.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69.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70.?]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71.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山谷中寂寞的角落深处,野百合也有自己的春天!

72.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73.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健康地活着,真诚地爱着,也不失为一种富有。

74.生命之长短殊不重要,只要你活得快乐,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便已足够。

75.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

76.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人,必然是一个从未尝试过什么的人。

77.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78.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真正最好的。

79.珍惜我们美好的明天。

80.打开你的手机,收到我的祝福,忘掉所有烦恼,你会幸福每秒,对着镜子笑笑,从此开心到老,想想明天美好,相信自己最好。

81.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82.很多东西宁缺毋滥,流星的光芒短暂而灼热闪耀。

83.觉得自己做的到和不做的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84.路在自己脚下,没有人可以决定我的方向。

85.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人生自然活得很快乐。

86.经验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件,而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87.把脸一直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

5.一个母亲创造的奇迹 篇五

21年前当

××*、××*夫妇把一个冻的嘴唇发紫的弃婴抱回家时,就发现她是个病孩子。从此,他们踏上了漫长的求医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却也拖跨了曾经殷实的家,积蓄没了、土地没了、房子没了......姣姣的生活依然不能自理。为了她将来的生活有人照顾,在姣姣3岁那年,夫妇俩为她收养了一个妹妹。

而今,他们一家4口住在15平方米左右的出租房内,靠维修机电艰难度日,希望用爱再次创造生命奇迹。厄运逼人

20世纪80年代初,××*、××*夫妇在××*镇开了个机电修理门市部。1987年农历十一月十七,这是个他们永远难忘的日子,凌晨6时许,还在睡梦中的××*夫妇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热心的邻居说马路边有个哇哇啼哭的小孩,离他家的店铺不到50米。赶到那儿时,××*吓了一跳,躺在襁褓中的孩子闭着眼睛,呼吸微弱,嘴唇发紫,他不由分说抱起孩子就往家跑。村民们闻讯而来,大伙都说孩子有3个多月了,在给女婴穿衣服时与人发现不对劲,女婴的脚伸不直,而且向外翻,蹬腿无力,有人说孩子有“疝气病”,有人说怕是脑子有毛病,扔回去算了。××*夫妇默不做声。

第二天,她们抱着女婴去了运城医院,给孩子做了疝气

手术,主治医生告诉他们: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看着妻子泪流满面瘫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安慰道:“没事的,医学这么发达,咱们不信治不好这种病”。

他们将女婴收为女儿,并取名为姣姣,但接踵而来的事远比姣姣患病更让夫妇俩感到痛心。由于体质弱,遇到阴天雨天姣姣就感冒发烧网并感染了肺炎,而且一岁多的孩子不会翻身,无法坐立,不会说话,甚至对周围的反映也不敏感。

生活的弦绷得紧紧的,每年到了9月份××*就抱着女儿出远门去看病了,刚强的××*一个人支撑起家里的一切。好心的村民及亲戚们不止一次劝他们面对现实放弃治疗,可他们说:“咱不做孽,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看好女儿的病”。

这件事在不足两万人口的××*镇传开了,有的人说××*脑子有毛病,甚至当面说他们是傻子。特别是埝掌村人对此大惑不解,看到××*夫妇领着姣姣回家更是觉得意外,为了不让年幼的姣姣有心理负担,他们只得选择不回埝掌村。

特殊的家庭更需要希望。姣姣每次发病都出现肌肉痉挛且大汗淋漓,这给厚道的××*夫妇俩带来沉重的打击,××*拉着丈夫的手号啕大哭说:“咱俩死了后,姣儿可咋活呀?”为此,他们为姣姣收养了一个妹妹,这以后,家里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夫妇二人抱着小的喂大的,有时一顿饭要吃两三个小时。姣姣每天大小便都要被抱来抱去,晋南的冬天异常寒冷,××*说不清有多少次抱着姣姣摔到在去厕所的路上。

漫漫求医路

残酷的现实还是在姣姣的身上出现了,两三岁时仍不会走路,甚至连东西也拿不起来。为了给孩子买营养品,靠修理费用已很难维持家庭,××*的服务又多加了几条,其中一条就是上门服务,风里来雨里去随叫随到。为了尽快攒够看病的钱,平时不多干活的××*也开始学会了电机修理。这样即便丈夫出门了,家里的生意也就耽误不了。

从医学的角度讲,这种病几乎没有痊愈的可能,患儿将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且对家庭、本人都是沉重负担。但他们夫妇俩仍抱有一丝希望。

1990年,盛××*的北京骄阳似火,此时的姣姣已3岁多了,301医院病房中的姣姣仍不会坐力,不会说话,但在这里夫妇俩看到许多像姣姣一样的患儿,依靠长期住院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他们按医生的指导,每天给孩子做简单的训练。但身上携带的2.5万元很快就花光了。带着沮丧和失望,他们

抱着姣姣回来了。此时,他们终于明白,光开苦心不行,孩子的病需要钱,此时正是农忙时节,也是挣钱的大好时机,××*开始没白没夜地修理电机。到了9月底,××*挣了1.8万元,又抱着孩子踏上了求医路。

几年中他们从北京301医院、儿童医院,辗转到上海、西安、太原、郑州等各地医院,只要听说哪里有治疗脑瘫的医院他们就抱着孩子去。许多专家都记住了这个抱着孩子、背着大包的执著××*夫妇。

6.留住希望,创造生命的奇迹 篇六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崔芳囡指导:李利亚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0-2-26,那是一个让我记忆忧新的日子。因为,在肿瘤科,很少有这么年轻的病人光顾,因此他一进门,马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不光是我。

他蜷卧在病床上,我只能看到他失去血色的脸庞,显得极其苍白。就在进入病房的那一瞬间,他睁开了原本闭着的眼睛,他的眼神里流露出对生命强烈的渴望!当他看到我的时候,他的嘴皮轻轻的动了动,我听见他好像在说:“医生,救救我”。

他叫孙鹏志,22岁,还是一所大学的大学生。可是他得了睾丸癌,更可怕的是癌细胞已经侵犯了身体的很多地方,肺、十二指肠、腹腔,难以控制的消化道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我看到每位医生脸上都写满了无以名状的表情,我猜想每位都不医生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会发生在如此年轻的生命身上,毕竟,他只有22岁!

希望——能够挽救他如此年轻的生命!主管医生连夜查阅了睾丸癌的最新治疗进展,贾主任组织科室专家研究最佳治疗方案,当最后决定用化疗结合中药调养的方式进行治疗时,男孩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亮光,对照顾他的医生说:“医生,我有希望了!”

他是家中的独子,也是他父母毕生的希望。他的父亲,是当地乡镇医院的医生,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给他治病,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亲戚朋友很多的债。儿子的病让这个原本贫寒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但他父亲说:“为了孩子,别的,什么都可以不在乎!”

求医的生活很艰苦,每天晚上父亲只能花5元钱租一张行军床,睡在病房的过道上,每天早上,当大家都还在睡梦中的时候,父亲就起床了,蹑脚蹑手地走到儿子床前,听着儿子均匀的呼吸声,用手轻轻地摸一下儿子的额头。父亲的饭菜也很简单,几乎没有肉。尽管生活很艰难,父、母亲都没有放弃救治他的希望。

化疗的痛苦让人难以想象,恶心、呕吐、疲乏、无力,时时刻刻考验着他的身体和意志,看到他那痛苦的表情,我真的不知道能在为他做些什么,除了跟他聊聊天,开开玩笑,我只能默默地为他祈祷。小鹏志很坚强,因为他有一个希望,他希望他能恢复健康,回到他喜爱的课堂。所以尽管在病床上,他还是每天都坚持自学,他希望他能够和他的同学们一起走进考场。卧床生病的时间痛苦而漫长,他用电影来排解卧床生病的孤独与忧伤,《美丽心灵》是他最喜欢的电影,他希望他能够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那样恢复健康。小鹏志坚信,在医生精心的治疗和他积极配合下,他一定有战胜病魔的希望!

经过谨慎的摸索与实践,小鹏志的病情终于有了转机,半个月后,小鹏志能够坐起来了,再以后,他可以在父母的搀扶下慢慢地行走了。当医生告诉他的父母,肿瘤对化疗敏感,他们的儿子很有痊愈的希望时,他们都抑制不住自己眼中的泪水。

两个疗程后,消化道出血止住了,肺内的肿瘤已经消失了,腹腔的肿物缩小了;四个疗程后,腹腔内还剩一个小的肿物。下一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手术?继续化疗?还是放疗?主管医生恳请外科、放疗科的多位主任医师会诊,最终得出结论——放疗。一天一天地,小鹏志的病好了起来,放疗25次后,腹腔的肿物明显缩小,各项指标基本正常。为了巩固治疗防止复发,主管医生

又制定了第5、6周期的化疗方案。可是小鹏志坚持回校参加期末考试,这让医生略略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延迟的治疗是否会对他的病情产生严重的影响?我们焦急的等待着他的归来。等他回来后经过全面细致的复查,医生悬在半空中的心终于放下,肿瘤没有进展!全部治疗结束了,再次复查小鹏志的一切指标都正常。8月12日小鹏志终于迎来了自己痊愈出院的日子。他终于可以回到他心爱的学校,见到久违的同学。他出院了,真的很替他高兴,我心里默默的为他祝福,希望他以后健康平安!

故事到这就结束了。

在他出院的那天早晨,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一个精美的笔记本,打开时,一封信从里面滑落,这封信是写给我们大家的,信是这样写的:

我是病人孙鹏志的妈妈,我的儿子在这周就能出院了。在您们医院就诊的这半年里,我非常感谢所有的医务人员对我儿子全心全意的治疗和照顾,我深深的感受到中日医院“病人至上”的服务准则,你们优质的服务让我有种温暖的感觉,让我有种回到了家的感觉。

首先感谢的是贾主任和李主任,„„,我们全家永远不会忘记您们的救命恩情。

接下来是李主任和几位学生,„„

最后感谢的就是以陆护士长为首的全体护士,„„

中日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不愧于美丽的天使的光荣称号。您的医德、医术和那颗最珍贵的仁爱之心让我真的很感动,很佩服。我庆幸自己选对了医院。”

7.有关创造奇迹的名言 篇七

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学教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下面来看看雷夫老师创造了哪些奇迹:

一、一切为了学生,放大教室的容量

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雷夫·艾斯奎斯)。

雷夫老师每天6:30就打开教室等待自己的学生,晚上18:00才会关上教室回家。而学校正规上课的时间是从上午8:00~15:00,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大部分都自愿提早上课,自觉地做着语法作业。他们喜欢语法,认为学习正确书写这个新语言(英语)的规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置身于第56号教室和谐、温馨、优良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到自在、不怕犯错、没有人嘲笑和斥责他们,俨然已成为孩子向往的天堂。他努力使自己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更长,在非正式上课时间里指导学生语法练习。正如他所说:“我要我的学生有精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我要他们善于写作,不是因为考试,而是因为好的写作能力令他们终生受用。”

“在课堂上,孩子们有30分钟的时间回答20个问题。我大约用5分钟教授语法技巧,在确认孩子听懂了以后,大概还剩余23分钟让他们答题,只要是在课堂上没完成的,都算家庭作业。”雷夫老师说,“知道用上课时间全部写完比较好,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学和老师,而且在教室写出来的作业比在家里写的质量高”。雷夫老师有效运用课堂时间,既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高质量的家庭作业。雷夫老师在课堂上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付出,让我震撼和收获。正如雷夫老师所说:我能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二、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化地发展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吸收并灵活运用的甚少,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教育面对的是大容量的班级授课,要实行“因材施教”有很大困难,往往寄托家庭教育去实行“因材施教”。对此,让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的成功经验及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雷夫老师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带读的书本难度太高了,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问题,继而影响全部的阅读教学进度。对此,雷夫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我会经常解释教材,让落后的学生跟上进度,还会事先帮阅读程度只有初级的学生准备特别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点上。二是让个别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雷夫老师让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阅读特别简单的段落,并在同学面前阅读,使他们感受到阅读成就的喜悦,消除不安的情绪,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进步,自信心也一天比一天更强。雷夫老师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个性差异,施以不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雷夫老师的教育实践表明:教育教学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和心理变更,研究具体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态势和学习方法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

三、教给孩子终其一生受用的技能

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开始探讨学校教育究竟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一般认为,学校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即智力的发展。较少针对学生如何学会做事,或者进行德育。对此,雷夫老师的教育理念及成功经验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以下为雷夫老师的精辟见解与经典案例:

“我想教给孩子终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

“要帮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拿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

建立56号教室的经济制度:首先,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如教室管理员、银行、球具管理人、办公室信差、店员、警官等各种职业,每一份工作的薪资都有少许差异,孩子们把薪水存在银行,但他们必须存钱来支付使用课室桌椅的费用……并且座位越靠前就越昂贵,学生可以用租金的3倍买下座位的产权,并拥有出租的权利;额外的工作或参加管弦乐团可以领取资金;未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会被罚款;月底有一场拍卖会,竞卖文具用品等。

雷夫老师的实践证明:这套经济制度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支持和认可。雷夫老师也清楚地认识到,推行这套经济制度,不在于用这套经济制度当作控制学生的机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组织与规划能力,拥有“储蓄”的观念,形成节约使用每一分钱的意识,让学生在面对事情时把握“延迟享乐”的原则,勤奋刻苦,学会等待使自己的收获最大化。

由此,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现行的教育较多地倾向于应试教育,偏重智力方面的培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英雄,而忽略了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的培养。或许这正是我们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吧!然而,多年过去了,不能说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全未实现,但其效果也并不明显。就当下形势来看,我国的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存在两大明显的失误,同样也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即素质片面化和素质应试化。

再来看看雷夫老师眼中那些算得上孩子一生受用的技能是什么,是懂得安排和分配时间、学会等待、养成“储蓄”观念、延迟享乐;通过旅行,让学生懂得怎么“生活”,提早认识“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懂得如何处理金钱、人际关系、寂寞、难以相处及失落感,把未来独立生活时所需要的技能教给第56号教室的学生等。对于我们的专业教师来说,教会孩子们学会课本的知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要拿出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却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四、标准化测验不再让学生“害怕”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不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他们学习的知识较为简单、课程很轻松、考试压力也没有我们大。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雷夫老师列出的一长串每周、每学期、每年学生需要参加的各级各类考试来看,美国学生面临的考试压力同样不小,况且报纸每年至少会刊出一次标准化测验结果,测试程序不合理,测试过程不公正、作弊、泄题等现象也同样在美国发生。下面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从教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情况:

“标准化测验已经成为本校的梦魇。在沉重的测验包袱下,老师们再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好好教授学生应该精通的科目,孩子们因为参加测验而疲惫不堪,最后累得连自己的测验分数都不在乎了。这种情况衍生出许多悲哀的讽刺,其中最深刻的是:标准化测验旨在帮助孩子们成功,却在实际上加速了他们的失败。”

尽管雷夫老师看到了标准化测验的种种问题,但雷夫老师并不反对测验。他认为我们需要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精确、公平、合理的测验能帮助家长、老师以及学生了解“已经精通”和“需要加强“的地方分别是哪些。正如第56号教室班训中的一条:“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得好好做”。因此,对于标准化测验,雷夫老师和学生都是认真对待的,但“认真”却有着雷夫老师独特的见解———我们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特定的测验,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在第56号教室的学生准备考试前,雷夫老师让他的学生分享以前他们考不好的时候老师都是怎样发火的“恐怖故事”,这些已经过去的小故事,常常让学生捧腹大笑,这么做也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亲切的师生交流氛围。接着,他会告诉学生测验只是一项测量工具,如果他们在某次测验中表现不佳,只能说明“他们还不了解应试的技巧”,而雷夫老师很愿意再次为他的学生讲解应试技巧,让学生感到“信任”,并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雷夫老师是不会放弃他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次测验的分数而生他们的气。其次,雷夫还给他们思考一些问题:要是他们某次数学没有考好,会有什么实际结果?他们就没有很好的未来?父母是不是不爱他们?第二天太阳是不是照样升起?当他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时,他们已经做到了道德第四阶段所要求的,他们读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他们做好了准备,对考试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心情很放松,在考场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尽管第56号教室的学生在标准化测验的成绩都很好。但雷夫老师时刻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的培养要比提高分数困难和重要得多,比起自己的学生会考试,成绩好,能进入加州大学、西北大学以及圣母大学就读的学子,让雷夫更值得称赞的是学生的价值观,更为他们在俄勒冈州帮陌生人捡拾垃圾的行为感到骄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雷夫老师实在是一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好榜样。他做了常人所未能做的事情,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达到了常人未能达到的成就。一间教室的容量可能很有限,但他教给学生的却是无限的未来。

总而言之,教室是教师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应当有所作为的地方。我们有责任在教室里创造“奇迹”,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更需要广大教师去自觉践行。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90-91.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2.

8.一个农民创造的奇迹 篇八

“你不怕吃了肚子疼?”“我饿。”“那你找饭店讨一口啊。”“人家不给。”

冯相刚也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最能体会被人家撵出来时的凄惶。因为心疼,他竞带流浪汉回了家。妻子看到这满脸脏污的汉子,平静地拿来水盆毛巾,帮着梳洗,无半句责问。

老王原有三个弟弟,住在十多里外的邻村。老王的父母过世后,弟弟们为了争夺遗产,竟把自己的傻哥哥赶出家门。

冯相刚只好留下老王。但他神志不清,出门就和小孩子吵嘴打架,糟蹋人家的农田,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冯相刚坚持手把手地教会了老王放羊。正式上岗后,老王俨然天生就是羊倌儿,每天扛着羊鞭早出晚归放羊,半年来不仅一只羊不丢,还多了一窝小羊,每只都圆滚滚的。

老王眼里只有羊,根本没空惹事了,心情舒畅,连神志也日益清楚了。

村里却开始说闲话了:“冯相刚剥削傻子的劳动力,白白替他放羊,一分钱都不给!”“他养个傻子不就是炫耀自己吗?”

冯妻听了,心口堵得慌。冯相刚却拉着老王的手,笑眯眯地说:“今后你帮我放羊,我给你30元钱一个月。”妻子说:“村里老师的工资才20元一个月。”老王却欢呼雀跃了:“好,发了钱我买更多的羊!”

这样,老王每个月都用工资去买羊,过了几年,羊已经发展到了近百只。10年过去了,老王成了当时村里少有的万元户,各路媒体也纷至沓来,报道“傻子竞成万元户”的奇迹。

老王对着电视镜头一脸自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语一出,谁还敢说他傻?

不过几天,有三个男人找上门来,拉着老王就抹泪,要接他回家享福:“哥哥受罪了!回家让您每天吃肉喝汤!”

来认亲的正是老王的弟弟。老王搂着弟弟哭了,同意回家。

冯相刚不能挽留,除给现金,还给一张6000元的欠条,说:“今后每年我还你1000元,你就当生活费!”

老王走了,有乡亲就把自己智障的亲人,送到冯相刚家里。有时外出,看到可怜的智障者,冯相刚也会带回家来。

就这样过了23年,冯相刚收养过16个智障者,最小的才12岁。老王后来被弟弟们再度赶出家门,冯相刚抹着眼泪马上把他接了回来,发誓再也不让他离开这个家。

冯相刚教会他们扫地、养羊,后来自己饲养奶牛,就教他们养牛、清理牛场、给牛打针、挤牛奶。每个人做事情都有板有眼。

在冯相刚眼里,他们根本不傻,而且重情重义。有的能一眼看出牛生病了,有的几天不见冯相刚,一见他回来就欢天喜地。还有一个叫王彬的,跟着他养牛6年,后来被一家养牛场高薪聘走。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王彬买了件白衬衫,送给冯相刚。那件白衬衫冯相刚可不舍得穿,常常拿出来晒晒,见人就夸耀一番。

他总是强调:“他们不是傻子,就是缺乏关爱!我们多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慢慢恢复正常。”

时下,16个人有几个找到了工作,有几个娶了媳妇。年近七十的老王曾消失一天,回来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告诉冯相刚:“我找三个弟弟拿回了6000元的欠条。你帮我管着,任由你处置。”

冯相刚有些惊异地笑了,老王早已不是那个被遗弃的傻子,而变成了一个正常人。

太阳晴好,冯相刚带着一群老小,坐在院子里的大圆桌旁吃饭,给这个夹菜,为那个盛饭。远处是欣欣向荣的奶牛场,近处是和和睦睦的一大家。他们笑得那样单纯幸福,仿佛生命从不曾经历过阴霾。

9.奇迹是这样创造的作文 篇九

看着不断叫好的观众,我的心里有一种喜悦,一种荣耀,今晚,我们才是主角,从北京来的乐团。宏伟华丽的悉尼歌剧院,被无数人所向往,今晚,我决定在这里书写属于我的奇迹。当最后一个音符演奏完后,尽管我的嘴唇被哨片磨得发痛,额头也被豆大的.汗珠所覆盖,但这丝毫掩盖不住心中的欢喜。指挥的脸上写满了满足,观众无时不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心满意足的表情,气氛已经沸腾,在这一刻我书写了我的奇迹。我一定会记住这个日子,十月一日。

今年年初,因为右臂受伤而正养伤的我,偶然听到一则消息:金帆乐团将于今年十月去悉尼演出,将于七月进行考核。我被这则消息所震惊,一直盼望能出国着眼世界的我今天却因为胳膊骨折而有可能错失机会!我的心中有些打鼓,甚至是难过,但我还是鼓起勇气去报名。

可同学们的质疑声也传来,我既然报了名,豁出去也要考上一次,让他们好好看看,从那时起,我有了一种念头,一个目标,一种要创造奇迹的思想。

胳膊没有完全恢复的我抄起乐器就练,可胳膊的肌肉却完全处于麻木,用不上力气;这学期的乐曲没练过,于是只好一点点的去磨合,去试唱;嘴唇因长时间未练习而磨出了泡,每次用口含哨片时,都会感到钻心的痛,由于疼痛额头总是布满了汗珠,顺着脸颊流下来,哨片上也印有了丝丝血痕,我曾经想过放弃,但立刻被一种思想所打倒,那也许是创造奇迹的思想吧……

经过数天的练习,我带着嘴上些许疼痛走向了考场,从评委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奇迹。

10.坚强的意志可以创造奇迹故事 篇十

送到医院急救后,小男孩稍微恢复了知觉。他躺在病床上迷迷糊糊地听到医生对妈妈说:“这孩子的下半身被火烧得太厉害了,能活下去的希望实在很渺茫。”

但这勇敢的小男孩不愿这样就被死神带走,他下定决心要活下去。果然,出乎医生的意料,他熬过了最关键的一刻。但等到危险期过后,他又听到医生在跟妈妈窃窃私语:“其实保住性命对这孩子而言不一定是好事。他的下半身遭到严重伤害,就算活下去,下半辈子也注定是个残废。”

这时小男孩心中又暗暗发誓,他不要做个残废,他一定要起身走路,但不幸的是他的下半身毫无行动能力。两只细弱的腿垂在那里,没有任何知觉。

出院之后,他妈妈每天为他按摩双脚,不曾间断,但仍是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即使如此,他要走路的决心也未曾动摇。平时他都以轮椅代步,有一天天气十分晴朗,妈妈推着他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他望着灿烂阳光照耀的草地,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奋力将身体移开轮椅,然后拖着无力的双脚在草地上匍匐前进。

一步一步,他终于爬到篱笆墙边,接着他费尽全身力气,努力地扶着篱笆站了起来。抱着坚定的决心,他每天都扶着篱笆练习走路,一直走到篱笆墙边出现了一条小路。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努力锻炼双脚。凭着钢铁般的意志,以及每日持续的按摩,他终于能用自己的双脚站起来,然后走路,甚至能跑步。他后来不但走路上学,还能和同学们一起享受跑步的乐趣,到了大学时,他还被选入田径队。

一个被火烧伤下半身的孩子,原本一辈子都无法走路跑步,但凭着他坚强的意志,葛林·康宁汉博士,跑出了全世界最好的成绩。

11.创造奇迹的教育智慧 篇十一

对待孩子要维护自尊和自信,多用鼓励和赞美

最残酷的伤害莫过于对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亲爱的家长朋友,不论你的孩子现在多么“差”,你都要多加鼓励,最大限度地给他能支撑起人生信念的风帆,多一份信任,多一句赞美。这样,你的孩子就一定会步入成功的殿堂,像卡耐基一样。在《孩子,我并不完美,我只是真实的我》这本书里,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 ”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散文《一生的战役》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这个“你”——是她的父亲。有一天深夜,父亲读了三毛的这篇文章,给她留条: “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株小草而骄傲。”做女儿的看到后,“眼泪夺眶而出” 。三毛写道:“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它扫去了我在这个家庭用一辈子都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犹太人说过,切勿威吓孩子:要么罚他,要么饶他……非打不可,就使用小草一棵。对孩子的惩罚要看他本心的初衷,即使他的初衷是错误的,而导致他错误的行为,也不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因为他毕竟是孩子。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不管是家长、老师、管理者,都应该切记:不要视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

12.有关创造奇迹的名言 篇十二

2004年, 位于引洮起点的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2006年12月22日, 引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到2014年12月28日引洮工程一期通水, 整整十年时间, 工程建设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 十年磨一剑, 创造出“大禹工程”般的水利奇迹。

庞大的地下工程

引洮之路从来就不平坦, 引洮工程是甘肃水利史上最大最难的一项水利工程, 工程难度非常大, 需建设总干渠110多公里、干渠约146公里、支渠约256公里、城镇专用供水管线约117公里。因为涉及的地方山多, 地形复杂, 工程需开凿大量隧洞, 架设诸多渡槽。

从位于洮河中游九甸峡水库开始, 一路翻山越岭, 在高低起伏的高原山岭里穿梭, 期间, 既有巍峨雄壮的西秦岭, 也有厚重磅礴的黄土高原。在110多公里长的总干渠中, 需要开凿隧洞18座, 总长超过96公里, 占总干渠全长的84%, 其中最长的隧洞9号隧洞全长达18.275公里。如此众多的隧洞还要经过西秦岭山地、兴隆山—马衔山山地及陇西黄土高原三大区域, 给工程施工增添了很多的“拦路虎”。

与南水北调等地上引水工程不同的是, 引洮几乎是一个庞大的地下工程, 来自雪山草原的洮河水只有穿过深达几千米的地下, 才能进入甘肃中部干旱之地。

总干渠3号隧洞段工程进口位于卓尼县境内的柳林沟内, 出口位于渭源县宗丹沟, 隧洞长度为13.325公里, 属引洮总干渠第四长隧洞。3号隧洞受地形条件限制, 长距离穿越了西秦岭中高山区, 在磨石梁、驮子山附近最大埋深约750米, 同时跨越地质构造体系分区并横穿了区域性活动断裂带, 隧洞地应力问题极为复杂。什么问题都能碰到, 因此被专家称为地质博物馆。该隧洞分为三个施工标段, 其进出口分别由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承建, 中间段由中铁十三局集团公司承建。

2010年6月29日上午9时, 3号隧洞进口在掘进过程中, 出现岩溶管道型压力涌水, 溶洞口径达30厘米, 涌水量达950立方米每小时, 涌水射程达到2.5米, 洞内一下子变成了河流, 水位急剧上涨。

全体施工人员在得知掌子面突发涌水紧急险情后, 自发集合到洞口, 为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没有任何迟疑, 不顾水深, 立刻进洞, 自觉分工进行大型设备转移。没有时间换衣服, 没有时间找雨裤, 所有人员一心想着赶快把设备抢出来。

机械设备派不上用场, 排水管道全部依靠四轮车和人力在水中拉抬运输, 安装工人靠倒链和双臂进行安装。酷暑时节, 3号隧洞涌出来的水却冰冷刺骨。面对困难, 建设者穿上两层棉衣棉裤, 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接管子。他们有的腿部浮肿, 有的小便失禁, 但还是咬紧牙关, 将水排了出去。

为了抢险工作的胜利完成, 所有抢险人员团结一心, 集思广益, 想尽各种办法, 吃尽各种苦头, 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忍受着身体不适的煎熬, 终于完成了2500米管道安装并排水至掌子面。胜利完成了隧洞抢险排水工作, 为隧道掘进扫平了障碍。

通过施工过程不断调整方案, 增加资源配置, 把应对地质条件变化及变形处理与混凝土衬砌紧密结合, 实行隧洞开挖和衬砌同步进行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成功实现了隧洞的安全、快速施工。

2011年12月30日, 3号隧洞宣告顺利贯通。至此, 引洮总干渠18座隧洞贯通了17座。

“在一袋面粉中打洞”

“地质博物馆”的难题仅仅是引洮之难的一个侧面, 工程遇到的困难随时都会发生。谁也没想到, 7号隧洞, 会成为引洮这个大禹工程中新的“拦路虎”。

7号隧洞全长17.29公里, 是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第二长隧洞。它的进口位于洮河流域, 出口位于渭源县秦祁乡杨川村, 是引洮工程真正意义上的“咽喉工程”。

隧洞需要穿越粉细含水疏松砂岩地层, 施工难度极大。含水疏松粉细砂被地质专家认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监理工程师蔡文华曾形象的比喻:“你能想象在一袋面粉中打出一个可以固定的贯穿隧洞吗?7号隧洞遇到的含水疏松粉细砂就是这样的……”

开工之初, 施工单位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特意引进TBM这一世界上目前最先进的大型岩石隧洞掘进机设备, 从7号隧洞出口的渭源县秦祁乡杨川村, 向进口方向开始施工。这是继引大入秦工程后甘肃省历史上第二次使用TBM用于水利工程。

2010年4月, 在顺利掘进2549米后, TBM碰到了饱水粉细疏松砂岩地层, 严重的涌沙地质灾害使这个庞然大物无法继续向前。TBM刀盘深陷泥沙中动弹不得, 随后7个月的漫长时间里, 艰难掘进504米。施工不得不宣告中断。

最终, 经过专家论证, 在7号隧洞中段新开4个斜井、一个竖井, 将在出口掘进的TBM设备进行洞内拆卸, 并重新加工刀盘和盾体, 搬迁到进口掘进, 比原合同增加投资约1.5亿元左右, 影响工期11个月。

2012年12月以来, 针对7号隧洞施工单位上报的新的施工方案, 组织参建各方对绕洞、长大管棚注浆法、水平旋喷桩法、盾构法、冻结法等施工方案进行比较, 认为冻结法施工方案工期和投资控制风险最低, 拟对冻结施工方案做细化研究。

2013年2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引洮工程视察时, 得知引洮工程遇到世界性地质难题, 叮咛水利部主要领导派专家咨询指导。为了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 水利部总工程师汪洪两次组织国内水利、地质、冻结等方面的权威专家亲临施工现场对7号隧洞含水疏松砂地层进行指导, 专题研究, 咨询论证。最后建议借鉴国内地铁掘进、大型煤矿深井冻结施工技术, 对7号隧洞含水疏松砂岩洞段分两个标段进行冻结施工。

7号隧洞的难题似乎才刚刚开始, 几年来, 面对引洮7号隧洞遇到的特大涌水涌沙、塌方变形地质灾害, 先后采取了国内水利行业所有的技术措施, 针对掉钻、塌孔、漏浆、卡钻、注浆难等施工难题, 参建各方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 攻坚克难, 历经540多个昼夜的鏖战, 攻克了含水疏松沙地层涌水涌沙地质难题, 创造了国内大型水利工程在240多米以下首次进行隧洞冻结施工的历史记录。

建设者冒着极大的安全风险, 在狭小的施工空间轮换上阵, 汗水、泥水浸透了全身, 工人们争分夺秒抢进度, 保安全, 凭借“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采用水平冻结法施工方案, 打通了7号隧洞最后剩余洞段。

2014年10月7日下午2时8分, 当全国人民欢度国庆65周年华诞之际, 引洮工程7号隧洞6号斜井与2号竖井冻结段开挖贯通, 这标志着引洮总干渠全线贯通。

甘肃省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路泽生说:“引洮工程是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引水工程。工程建设作业环境复杂多变, 作业现场点多线长, 隧洞桥涵多, 施工技术要求高, 劳动密集, 流动性强, 管理难度大, 在克服了多项世界性难题的同时, 还保持了施工零死亡纪录。”

13.希望创造出奇迹的励志文章 篇十三

童年记忆如中国印一样烙在我们的心中,不管经历多少风风雨雨都没有被冲洗掉,依旧还是往日的模样。忆童年趣事希望是什么?希望是一瓶牛奶,尽管很少却很甜蜜。希望是一串冰糖葫芦,即便自己吃坏牙齿也没关系。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初那个天真幼稚的孩子长大了。而现在的希望不再是那么简简单单了,对于一个有自信力的人最大希望莫过于绝处逢生,雨后彩虹吧!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讲的两个瞎子的故事,主要就是围绕老瞎子的坎坷一生。对于一个平常的人来说如果自己一出生如果就是眼前一片黑暗那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一些没有自信心的人根本没有信心活下去,而强者们不论自己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始终不懈气。 老瞎子从一个青春年华开始浪迹天涯,一直到白发苍苍他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满脸爬满岁月痕迹的他带着自己的徒弟小瞎子,一老一少, 匆匆忙忙像山间里的溪水川流不息。在世间说书不仅仅是说出千古风流人物,更多则是他生活的希望。为何老瞎子对自己有如此的希望了,原来他的师父给了他一张复明的`药方。但前提条件是弹断一千根琴弦,老瞎子为了有朝一日见光明拿着一张陪伴他度过七十多个春秋的药方不懈努力着。

有一天老瞎子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就迫不及待找个识文断字而又诚实的人看他的药方,结果一张药方却像是唐僧师徒四人刚刚到大雷音寺取得无字经书。一直满怀希望的老瞎子很失望的,一霎那间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有了希望去追求,虽然最后不能实现复明,但是让老瞎子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希望的奇迹。 他唯一能做的是鼓励自己徒弟让他也好好的活下去活出自信,活出奇迹。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生命的历程上有着九九八十一难。不要一遇到挫折考验就去抱怨上天的不公,此时的自己何不换个角度想想这是生命的考验通过这道关卡就能到达世外桃源。如果自己总是怨天尤人、自甘堕落,那么自己的人生将是一片迷茫。

14.读后感5创造奇迹的动物 篇十四

——读《斑羚飞度》有感

方序真

《斑羚飞度》这本书一定不陌生,它在教科书中出现过。斑羚飞度的惨烈、悲壮,让我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

在伤心崖上,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们,用牺牲一半的成年斑羚羊换得另一半年少斑羚的生存,以此来换得整个种族的生存。最令人震撼是老年斑羚毫无犹豫地帮助小班玲们飞渡,毫无保留的,大义凛然的。斑羚的飞渡几乎奇迹,它是以斑羚们的条约时间、先后选择的精确、跳跃幅度来控制的高潮、跳跃技巧掌握的娴熟,以及对接时机衔接的吻合为前提。在灭族的危机面前,它们报复发出惊人的潜能,一度让我叹服。

曾有很多人认为这篇文章不能选进初中的教材,首先是这种飞渡不可能实现,其次这种场面还透露着一股血腥,影响未成年的身心。文章赞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这种牺牲精神,却回避了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人类的凶残。这篇文章中人类史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这是我们应该反思人类所作所为的机会。我们自诩为是自然界中的顶端存在,是独一无二的,是主宰。人类就是因为有了高等智慧,蔑视同一个星球的的其他物种,人类甚至肆意屠杀它们。围捕斑羚这种二级保护动物,是地地道道的犯罪。面对悲剧,作者只有“目瞪口呆”,丝毫没有惭愧和自责。作为一篇面向青少年的课文,这种不良倾向是极其有害的。但从动物的精神上来讲,这篇文章是很有教育意义。斑羚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只会、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启发了许许多多人应要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斑羚的壮举,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人:汶川地震中,那些用自己身体作为他人“保护伞”的有名、无名的英雄;让我想起因救学生而致双腿高位截肢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没有惊人的作为,但也是默默地做着小事。他们没有惊人的技术,但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每件事。

15.有关创造奇迹的名言 篇十五

一、举人落榜弃仕途, 不懂外语亦翻译

林纾出生于1852年, 其家庭是一个在福建玉尺山脚下的小商贩, 父亲主要以贩盐所得支撑整个家庭的生计。但不料在林纾5岁时, 林家的贩盐生意破产, 家庭生计难以维持。此后, 林纾的姐姐们帮衬母亲一起做针线活儿赚取生活费。尽管在生活窘迫的家庭环境下长大, 但林纾的求知欲却十分强烈, 父母和姐姐们也对他的求学给予了有力支持。10多岁时, 林纾先后拜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教书先生薛则柯、朱韦如门下, 学习唐诗宋词和八股时文。在这两位先生的悉心教导下, 林纾对我国传统文学的兴趣日益浓厚, 他们正直清明、淡泊名利的品性对林纾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数年寒窗苦读, 林纾精修了逾两千多卷史书古籍, 成为饱学之士。20多岁时, 林纾在岳父的有力接济下继续坚持读书, 拜在陈又伯、陈荣圃等人门下钻研制举文。30岁时, 林纾如愿以偿考中举人, 并想一鼓作气会试及第。但天不遂人愿, 林纾自中举之后数次参加会试, 却次次落榜。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林纾在福建、浙江等多地辗转迁居, 后来举家迁居北京才算安定了下来。从这一时期起, 林纾正式开始了他的西方文学翻译事业。至1924年10月9日去世前, 林纾共翻译了近200部西方文学作品, 涉及10余个西方国家的近百位作家[2]184。

鸦片战争后, 近代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和日渐觉醒的广大民众深刻感受到现实的黑暗与危机, 他们面临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 深切希望探索出可行的方式来实现救国图存的目标。针对中国传统文学历来将小说斥于正统之外的做法, 严复在《本报附印说部缘起》一文中反思道:“小说出于经史, 亦可于经史之上, 其行世至远、入人至深。”1898年, 正在筹谋戊戌变法的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中提出:应对外国有关中国时局的撰述进行广泛搜集并翻译成汉语。有严复这样远见卓识的思想文化启蒙者的见解和梁启超等维新变法人士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主张, 让一直关注、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林纾决定跻身翻译界, 藉以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来对国人思想进行改造。可见, 林纾以政治为目标的翻译目的是比较明确的, 这也为他选择翻译对象和翻译策略奠定了基调。首先, 他的翻译动机是希望从西方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来启发民智、改变国民的思想现状。其次, 林纾反复筛选翻译对象, 并以非比寻常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异常敏锐的文学审美能力, 与诸如陈家麟、魏易等学贯中西的翻译家们精诚合作, 完成了一部又一部承载林纾远大政治理想、贴近中国现实和读者需要的译著。最后, 林纾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采取了诸如更改、发挥、删节等翻译策略, 皆是出于其以西方文学翻译达救国救民之目标的政治初衷。

二、开化民智为目标, 年迈不减翻译情

1897年是林纾西方文学翻译事业的发端, 这一年, 他翻译了法国小说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3]5。这一年, 正是维新变法思潮掀起的一年。这一年, 也正是严复在《国闻报》上刊文主张“以翻译欧美小说开化民智”的一年。应该说, 林纾于这一年开始他的西方文学翻译事业恰逢其时。但是, 林纾在最初准备翻译这部法国名著前, 始终有一些担心, 他毕竟从未学过外语, 也不懂外语, 觉得自己可能不能胜任这份翻译的工作。幸而有好友王寿昌的鼓励和劝说, 他才在他人口译转述之下亲自执笔翻译。两年后, 《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福建出版发行, 立即震撼了整个中国文坛, 并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风。当时有文学评论者说道:“这是国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绝对堪称万民之读物。”如此强烈的反响大大出乎了林纾的预料, 同时对他继续西方文学翻译之路来说产生了巨大的鼓舞。

从1897年到1907年, 这十年是林纾西方文学翻译的起步阶段。在此期间, 林纾藉以西方文学翻译来唤醒国人抵抗外辱的意识。他以深厚而扎实的文言文功底重点对西方多部充满蓬勃朝气的小说进行了翻译。例如今天被称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这部著名译著最开始就是由林纾翻译的。还有小说《黑奴吁天录》。林纾通过翻译有关黑人奴隶题材的作品, 希望激发国人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的热忱。1902年, 林纾翻译了希腊文学名著《伊索寓言》, 希望国人从中可以汲取各种为人处世、爱国爱民的大道理。第二年, 林纾翻译了一系列以战争为主要题材的小说著作, 例如《滑铁卢战血余腥记》、《利俾瑟战血余腥记》、《埃司兰情侠传》等都于这一年翻译出版。通过对这类题材作品的翻译, 林纾希望重新唤起中华民族勇于抗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此后, 林纾翻译了以《鲁宾逊漂流记》为代表的几部探险类小说著作。他希望通过这些反映西方殖民主义名为探险者、实为强盗的作品, 警示国人对西方侵略本质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1907年到1911年, 是林纾西方文学翻译的发展期。如果说1907年以前的翻译主要是为了通过西方寓言、战争、探险类文学作品唤醒国人沉睡已久的抗争精神的话, 那么这一阶段的翻译, 主要是为了引导国人对爱国、救国的路径思考。1907年年底, 《神枢鬼藏录》在林纾笔下翻译出版。他希望以此译著提醒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彻底改革已经陈旧不堪、腐败落后的封建司法制度。第二年, 他又马不停蹄翻译了《爱国二童子传》, 以鼓励国人振兴实业、以实业救国。应该指出的是, 这一阶段林纾对西方文学的翻译并不如前一阶段活跃, 译著数量减少得比较明显, 但仍然保持了很高的翻译水准。例如他的译著《贼史》就成为后世《雾都孤儿》的首译版本, 对后世西方文学翻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4]9。

辛亥革命爆发后, 林纾的身体一直不好。由于局势动荡不稳, 袁世凯独断专横, 让林纾对被推翻的满清政府反而有了些许怀念之情, 甚至一度成为顽固守旧的文人代表。一些提倡科学、民主, 思想激进的文化界人士对林纾多有批评。他们认为, 林纾过去的翻译作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随意增减或更改内容, 翻译谬误之处多有存在。林纾对这些对他本人以及对他译著的批评之声并没有过多在意, 依旧坚持着以自己的翻译原则开展翻译工作。这一时期, 他翻译了塞万提斯、孟德斯鸠、雨果等西方多位著名文学家的代表作。但与前两个阶段相比, 林纾的这些翻译不仅数量不多, 而且质量也有所下降。对此, 钱钟书曾经道出了其中缘由, 他说:“林纾后期的翻译背上了太多的思想包袱, 加上身体状况不佳, 他的翻译热情已经大为消退, 对翻译的态度也比较冷淡, 就好像是一位十分困倦的年迈译者机械而疲惫地拿着秃笔像完成某种任务一样在随意进行翻译。”的确, 已近古稀之年的林纾已经几乎耗费所有精力致力于西方文学翻译, 对他晚期的翻译再抱有更高的要求确实不合情理。尽管翻译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 但年迈的林纾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翻译之笔, 依然想为西方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民智的提升作出自己最后的贡献。仅凭这一点, 就足以对他表示敬佩。

三、肩负使命兴文言, 文体叛逆创译佳

作为一位老学究和文言文造诣高超的学者, 林纾的翻译作品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即以文言文翻译近现代西方文学作品, 将这些作品深深刻印上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尽管林纾曾充分意识到“自进入近代以后, 中国文化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借鉴西方文化成果, 汲取西方文化养分以充实自己”[5]63, 但同时他在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之下并没有忘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中兴文言文的历史文化使命。

清末民初, 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白话文运动, 但林纾、严复等人基本没有受到这场运动风波的影响, 依然坚持在翻译中用文言文。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是基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与严复相比, 林纾的翻译在文体风格上比较叛逆, 具有鲜明的创造色彩, 既有抒情之言, 也有幽默之语。林纾的这种基于文言文的翻译创新无疑增加了文言文在西方文学语言面前的适应性, 并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学的旧框架。林纾在翻译之余还写下了数以十万字计的译序、题跋等译余剩语, 在其中提出了很多令中国翻译界耳目一新的翻译观点, 对后世西方文学翻译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影响。所以, 有翻译界学者曾说, 林纾是“创译”翻译思想与实践的典型代表。正是他的翻译活动维护了传统文言文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地位, 他的文言文翻译也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翻译风格与斐然成就。

摘要: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未学过外语, 也不懂任何一门外语, 但他却能够以惊人的能量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 在他人口译、口授之下翻译完成了上百部西方文学著作, 创造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奇迹。

关键词:林纾,西方文学,翻译

参考文献

[1]阿英.晚清文学丛钞[M].中华书局, 1960.

[2]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M].商务印书馆, 1981.

[4]张俊才.林纾评传[M].中华书局, 2007.

16.中国创造的商业奇迹 篇十六

姚映佳,联想集团创新设计中心总经理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常务理事。曾获日本G-MARK国际工业设计大奖、首届亚洲IF设计中国优胜者奖、香港亚洲最具影响力优秀中国设计奖、第三届中国企业“产品创新设计奖”金奖、美国IDEA设计奖、德国IF设计奖、德国REDDOT设计最高奖、2005年获得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颁发的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奖项。

从姚映佳及富逻辑性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缜密的思想和广阔的思维,在言谈交流中不难发现他对行业的深刻了解。他看上去既有几分艺术家式的浪漫,又隐隐露出几许工程师式的严谨,同时担任诸多社会身份的他,一举一动中散发着设计领域资深“社会活动家”的成熟魅力。

他的脑海中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机制让他的创新设计团队为国际化的联想贡献更能激发全球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特色产品

1996年,姚映佳加入联想,他创立的团队使得联想成为首个将工业设计引入IT领域的企业。在他的带领下,1999年团队设计并推出“因特网电脑”天禧台式机,极大普及了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使联想同期市场占有率首次跃居亚太区第一,而联想的港股价格也同期飙升100%。在随后18年里,姚映佳持续地将全新的工业设计概念引入中国IT界,联想成为第一家同时囊获四大国际著名设计大奖的中国企业设计团队,2013年又成为第一家获得“红点年度最佳设计团队奖”的中国企业。十年与联想风雨同舟,映佳的理想已经很难再和联想分开——映佳经常说,如果有一两家中国企业,能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率先在全球范围建立影响力,他希望其中就有联想;若干年再提起创新的工业设计或者创新,他希望并且相信,联想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最好的。作为第一家将工业设计作为战略资源的中国企业的创新设计中心的领军者,映佳站在了中国工业设计的风头浪尖。映佳是一个有着挥之不去的大国情结和民族意识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脑海中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机制让他的创新设计团队为国际化的联想贡献更能激发全球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特色产品;而且时刻都在思考,如何让根植于千年华夏文明沃土的中国工业设计真正走向世界,为中国发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做出应有的贡献。

行业创新同时,姚映佳也在积极拓展社会活动和影响。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被姚映佳诠释为联想履行社会责任的见证,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联想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自从联想开始全球扩张,姚映佳致力于联想设计与用户体验中心全球设计能力的打造和提升。这支综合性的设计团队确保了联想全球设计战略的执行,为联想创造商业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Q:从设计师到高层管理者,这种身份与角色的转换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如何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待设计的价值?

A:从设计师到管理者的转变需要经历对自己的挑战,简单来说就是我需要把已经习惯和更善于运用右脑变成左右脑可以更好地协调和互动,就像你要做一个更加深刻和逻辑的对话一样。联想也对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和成长的空间,包括去读EMBA的课程和对一些项目进行实际操作和针对性参与,都让我头脑的开发变得比较系统和有新的成长。管理者和设计师侧重点和能力需求虽然不同,但是从一个大的角度来讲,他们都需要有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点是设计师可以作为管理者的一个能力基础,这种能力可以构建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物和物之间更和谐的关系。

Q: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经历给您带来了哪些影响?是不是对您人脉和社交的拓展都有帮助?

A:这是当然的,在这样的EMBA院校里面所碰到的同学都是各个领域的精英,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为人处事的新态度,也可以交流和了解不同产业的情况。在一个管理者具备了一个更加综合和丰富视角的时候,也是一种很好的洗礼和成长。

Q:您认为好的设计需要具备哪些因素?是否包含功能性和情感诉求等方面?您如何看待所处行业的设计创新与未来发展趋势?

A:未来发展趋势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intergration”,这种融合是一种必然。我们的用户包括他们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比如对消费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透明性,他们对设备体验寄予了更多情感诉求,当这些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我们发现只是IT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用户对一个完善体验方案的期望。另外,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创新融合的能力已经成为多个产业的核心能力,包括我们今天看到的时尚产业、交通工具和建筑等方面。

Q:作为资深人士,您觉得工业设计是如何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影响和改变世界的?您认为设计和生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A:对于我个人来讲,设计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来自于对人和社会的关注,以及我们本来就应该面对和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责任感。不管是我们今天所谈到的绿色设计主题,还是和谐与情感的互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交互,设计都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既像是一个桥梁,又像是一种发生化学反应的媒介。所以我觉得拥有一种设计思维即是拥有了一种更好地思考生活的视角,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普通消费者,去了解设计的内在和价值,都会对未来生活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消费者会让自己的消费行为和内容更加有质量和负责任,反过来也会促进整个市场需求向着更加和谐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Q:您如何看待行业内的社会交流活动?您认为“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的开展有何意义?

A:我觉得每一次交流和评奖都是一次反思、触动和再学习的过程。随着“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不断地开展和坚持,它的文化和专业的影响力都越来越大,这样一个评奖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个促进各个企业和产业相互交流和学习了解,以及补充和思考未来的平台。

Q:联想未来会有哪些计划和新举动?

17.有关创造奇迹的名言 篇十七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趣味体育节,让同学们有一个强身健体、活动筋骨的机会。可是,大家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我们抽到的项目是同学们都不擅长的拔河,而且与我们比拼的还是全校体育最好,年年第一的四年(3)班!看看人家那壮得像头牛的体魄,再瞧瞧我们那细胳膊细腿、“弱不禁风”的样子,唉,这简直就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啊!虽说差距很大,但比赛还是得照常进行,没办法,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转瞬即逝,上场的日子悄然来临了。虽然我们经过长时间的“魔鬼训练”,身体素质已大大提高,但面对强劲的对手,大家还是显得信心不足。

“喂,你说我们可不可能获胜呀?”站在身旁的语涵轻轻地推了我一下,嘟嚷道。

“这个……”还没等我发话,班长就插上了一句:“我们可能会赢,但我觉得机率不是很大……”

天啊,连平时总是自信满满的班长也认怂了,难道我们就一定不能战胜面前这个对手吗?难道这几周的训练就白费了吗?正当我思绪连篇的时候,老师走过来,语重心长地说道:“加油,只要你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看着老师那坚定的目光,我心里默默地想:“老师说的没错,都说‘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如果团结一致,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比赛即将开始,同学们列队排好,准备就绪。此时的我们面对得意扬扬的对手,就像丛林中迷途的羔羊一般,显得十分不安。裁判员一声令下,对方立刻发起猛攻,他们使劲一扯,我们就像被牵着鼻子的牛一般,不由自主地往前走。“耶!四(3)班加油!”旁边的啦啦队赶紧为四(3)班助威鼓劲,这让我们的压力更大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我耳边响起一个声音:“加油!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我向后瞄了一眼,角落里的老师正对着我们点头微笑,那淡淡的笑容给了我动力。我心想:“一定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得想办法让大家重拾信心,共同努力才行!”于是,我大喊一声:“大家努力呀,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同学们听了我的话,先是一怔,回头朝我望了一眼,似乎明白了我的用意,立马鼓足了勇气,用力一拉,哇,绳子竟然又被拉了回来!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大家都用尽全力,涨红了脸,大声喊着:“一、二!一、二!”的口号,努力把绳子向后拔。接下来,我们再接再厉,用尽洪荒之力。手中的粗绳似乎凝聚着我们必胜的信念,一点一点地向后挪动。

“哔!”哨声在我的耳畔响起。我们胜利啦!大家欢呼雀跃,抱成一团,场上也爆出了如雷般的掌声。我内心十分感动,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加油,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句话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在以后的学习生涯里, 我一定会和同学们团结一心,共度难关!

作者:四年级(5)班 卓芸汀

上一篇:经典古诗文情景阅读填空题答案下一篇:某房地产公司稽查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