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

2024-07-10

我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共9篇)

1.我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 篇一

我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

作为一名农经专业的大一新生,以学习以来,我由对农经这个概念还一点都不理解的状态渐渐融入了农经这个大家庭。是老师的孜孜不讳的教授,让我看到了农林经济管理的魅力和学习农林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重要。

农林经济管理是要培养在农林专业方面更加突出的管理人才。我国农林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我国的农林业的经济管理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

我们要努力学习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努力学习管理学知识。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知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组织进行并为该组织服务的。法约尔说管理分为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农林经济管理,在这个专业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够掌握多门专业知识,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

力; 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使自己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与其他社会性专业一样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对管理学来说也是这样,这其实这就是管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瓣证关系,管理中存在一些客观规律,不论你发现或没发现,它们是存在的。正因为在管理工作中存在这些客观规律,人们在工作中逐渐认识,发现这些规律,并利用了这些规律,从而使以前经验性的东西变为了科学性的东西,一门科学也就逐渐形成。作为学生来说,有时,我们看书常常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孤立,分解的看待每一章节,而没能将整个书的知识体系连结起来,即使你在考试上得了高分,但是当问及这门学科到底讲的什么时却答不上来。

选择农林经济管理这个专业,我们就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今后为祖国的农林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扎扎实实的学习管理和农林专业知识。经过半年的学习,我对管理学有了一些认识,管理是是有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借用许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人们掌握了系统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就有可能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方法。虽然管

理是一门科学,但它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问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由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解决的是组织和环境的适应问题。而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和素质不同,组织就面临的环境又很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审视度事,随机应变。管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灵活地、巧妙地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这个词我们经常提起, 它有时很具体, 有时又很抽象, 我认为管理是人与人以及周围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一个企业中, 管理有着不同的层次, 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义务与责任, 有着不同的权限, 有着不同的分工, 但是大家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那就是企业的赢利与持续发展.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 它们的管理风格也很不同, 美国人崇尚自由民主, 日本人对上级指示绝对服从, 它们的管理方式可以说相差很大。管理的核心在于引导员工走向成功, 使员工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愿意为这个公司效力, 而不是靠刻板的制度或强硬的上级命令.一个成功的企业里必定有一批优秀的人才, 但一批优秀的人才未必会造就一个成功的企业, 杰出的管理是最大限度引爆员工潜能的催化剂。每一个农经的学生都要积极参加专业安排的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努力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努力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培养自己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

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为今后的深造与更好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我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 篇二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个人主义,自由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经济学》的英文表述为economics, 意即经济学, 在我国为了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区别, 便在前面冠以“西方”二字。作为一门舶来的学科, 它在技术层面上能很好地解释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解决市场经济中的诸多资源配置问题, 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但它在价值层面上, 却是适应西方经济制度, 为西方社会制度在经济上做出合理解释的。所以, 西方经济学存在双重性。作为东方社会,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不论在文化层面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与西方社会迥然而异。因此如何处理好西方经济学存在的双重性, 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

对于这个问题, 有人认为,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 市场经济体系中有关经济学的内容在教育界基本被承认, 这就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 认为不管在从教人数上还是教育内容上, 到现在应该承认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的主导地位。有的学者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是一门普遍的学科, 其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具有非常的普遍性、高度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一致性。现代经济学则按照科学的方法并运用分析工具——通过观察、理论和再观察——来系统地探索人类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现象, 从而它是一门科学, 代表了科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田国强, 2005)

相反, 有的学者认为学习西方经济学, 主要应该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而对它的具体和个别的结论, 尤其是为其制度辩护的观点或结论, 反倒应该持不取和否定的态度 (高鸿业, 1996;尹伯成, 2006) 。白暴力 (2006) 认为西方经济学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内容上均存在着不科学的成分, 因此刘国光 (2005) 认为不能把现时期世界主流经济学即西方经济学当作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学。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分析工具, 首先分析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分析方法以及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了西方经济学存在的缺陷, 最后对这三个方面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二、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大学教学中的地位

西方经济学在以前被称之为“资产阶级经济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改称为“西方经济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 市场经济体系中有关经济学的内容在教育界基本被承认, 于是西方经济学在开课范围、开课层次和开课的课时数方面都得到了加强。西方经济学课程不仅按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样的不同的内容来开课, 而且还逐步按照初级教程、中级教程和高级教程来分别开设。在教学力量组织上, 很多高校也争先恐后地不惜重金聘请洋专家来进行教学。西方经济学的教学, 特别是对西方经济学内容原汁原味的传授和宣传不断地得到强化 (丁堡骏, 2006) 。

西方经济学之所以在我国大学教学中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逐步建立与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将面临许多新问题, 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需要一些新的方法。所以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立足我国实际, 把国外的这些有用的东西认真学习过来”。而西方经济学正好给我们描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于是它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到了我们的大学课堂。

二是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关。改革开放后, 当我们打开国门, 发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刺激我们去追赶世界。马克思说“工业发达的国家向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 只是后来者未来的景象”。在工业化过程中, 我们将西方作为追赶的目标。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日, 亲身体验到日本发展的迅速, 在乘坐了新干线时感慨地说“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 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参考消息特刊》, 2004-08-16) ”, 表达了他坚定推行搞现代化的决心, 也表达了国人奋起直追的急切心情。为了加快实现现代化, 我们需要“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而西方经济学在企业经营与管理, 在对市场规律的总结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 因此学习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诚然, 西方经济学开启了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丰富了我们的经济学视野, 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但它毕竟是在西方社会的土壤当中形成与完善起来的, 无处不打着西方社会的烙印。本文以下将从逻辑起点、分析方法、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阐述西方经济学存在的缺陷, 指出我们必须对其全面地认识, 才能做到“洋为中用”。

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缺陷

(一) 西方经济学逻辑起点的主观主义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间进行有效配置的科学 (罗宾斯, 2000) 。资源之所以稀缺, 一是客观上资源的有限性, 其次是主观上人的欲望的无穷性。为了使稀缺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 就需要对之进行配置 (它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和利用 (它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在对资源配置时, 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定前提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人”, 亦即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经济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所带来的社会福利, “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由此可知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人性的私欲。但究竟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 这无论在生物学上还是在伦理学上都是有待证明的。因此这样的假定充满着主观主义的色彩。在人性分析上,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6) 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实际生活中, 没有什么抽象的、永恒的、全人类共同的“人的本性”存在, 有的只是具体的、由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人性, 在阶级社会里, 也就是阶级性, 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性。资产阶级学者经常把资产阶级的人性冒充为全人类共同的人性, 由此推论出仿佛适用于一切社会、一切阶级的结论, 这种做法对资产阶级是有利的。因此经济人的假设只不过“幼稚而乏味地把现代的市侩, 特别是英国的市侩说成是标准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69) ”。由此可知从经济人假定出发的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理论这个庞然大物也就成为一个泥足巨人 (白暴力, 喻敏, 2006) 。宏观部分是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 而凯恩斯则以“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通偏好”这“三大心理法则”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在他两部门理论假设下, 社会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和所组成, 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 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 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 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 这“三大心理法则”最终将导致经济危机爆发。为走出危机, 凯恩斯提出的相关政策就构成了凯恩斯主义, 也构成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主要内容。因此看似精妙的西方经济学却是建立在主观主义的沙丘之上的。

(二)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Greif (1997) 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 基督教是将个人而不是将社会集团置于其宗教的中心位置的。他通过对商业城市热那亚的研究, 发现“新社会并不是基于家庭, 而是基于个人”。实际上, 热那亚人在1099年之前建立的有关契约都是个人之间的契约, 此外在12世纪末期大规模的人口变动中, 由于缺乏通畅的社会信息传递网络, 使热那亚人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 从而加速了热那亚个人主义社会的形成。

在西方经济学中也体现了这一个人主义思想, 并将之作为方法论贯穿始终。波普尔 (Karl R·Pper) 提出, 必须把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解释为在“理性原则”在社会问题中的运用。按照沃伦·萨缪尔斯 (1989) 的说法, 所谓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指“最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认识来自对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马尔科姆·卢瑟福 (1999:38) 从三个方面对方法论个人主义进行了解释, (1) 只有个人才有目标和利益; (2) 社会系统及其变迁产生于个人的行为; (3) 所有大规模的社会学现象最终都应该根据只考虑个人, 考虑他们的气质、信念、资源以及相互关系的理论加以解释。以上两个定义指出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本质, 即研究社会现象必须从个人入手。西方经济学就是从这种个人主义出发来解释整个社会的经济。如从经济人这一人性假设出发解释人的经济行为, 并进而解释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而这一认识路径是与理论的初始价值倾向相契合的, 因为人性的不变性决定了人的经济行为模式的不变性, 从而进一步决定了市场经济运行最终总趋向于均衡, 这也就意味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稳定性, 同时正是经济人追求最大化利益这一亘古不变的行为模式才使得市场竞争这一无形之手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正是市场有效性的根源。所以个人主义的方法论既是西方特定文化的产物, 也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需要。

(三) 西方经济学价值观上的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思想。经济学的自由放任思想始于亚当·斯密。根据其理论, 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 个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最终将导致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政府的职能被限于“守业人”的角色。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原则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初为促成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 清除封建壁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西方经济学倡导的自由主义越来越成了资产阶级实现对内剥削和对外略夺的工具。

西方经济学力图证明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 资源配置是最有效率的, 它能够达到交换、生产, 以及交换与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上, 它通过边际生产力理论, 运用克拉克定理, 得到了产品分配净尽原理, 即在自由竞争的市场, 要素所有者恰如其分地得到了他该获得的那一部分, 不存在任何经济强制。因此西方经济学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分配、交换上的合理性, 再运用效用理论证明了消费的合理性。于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资本主义在经济制度上既有完全效率, 也符合公平原则。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是自由放任思想的忠实继承者, 他们认为,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反而会限制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他们还把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减慢, 资本积累的降低, 经济危机的加剧, 失业的增加, 通货膨胀的严重等, 统统归咎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例如, 现代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就坚决认为, 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 政府干预是造成经济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供给学派把社会福利和政府的规章看作阻碍生产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公共选择学派则提出政府失灵论, 主张取消国家干预, 恢复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政策。理性预期学派反对国家干预更为彻底, 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任何政策和措施, 归根到底都是有害无益的。要使经济保持稳定, 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其“自由”。

鼓吹自由主义是为了实现国内的阶级剥削。资产阶级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 必须不断调整投资的方向和投资的数量, 而对劳动者必须实行“自由雇佣”。对劳动者而言, 他有选择工作的自由, 但由于没有生产资料, 所以没有摆脱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强制的自由。

自由主义更是少数发达国家实行国际的掠夺价值基础。自由主义在当下以新自由主义为甚。新自由主义“相信自由市场做为一种调配资源的手段的有效性, 对政府干预经济事务持怀疑态度 (Friedman, 1974) ”, 其核心内容是所谓的“三驾马车”:市场化、私有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新自由主义的时代背景是, 上世纪80年代, 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这就要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经济和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新自由主义的目标就是力图建立以发达国家为导向的全球经济新秩序和资本的世界积累制度。新自由主义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经济学之后, 其政策主张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在世界各国逐渐地蔓延开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灌输新自由主义思想, 就是因为它可以利用其产品优势占领外围国家的经济领土。这实际上是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的制度安排, 实质是对经济弱势国家经济主权的弱化。在这个制度中, 强者就可以实现对弱者的掠夺。旧时的殖民者, 是通过长枪大炮来实现掠夺的, 而今天的殖民者, 是穿着西装革履, 怀揣着改革方案来实现掠夺的。“20世纪初的话语是文明征服野蛮, 20世纪末的话语则叫‘全球化’ (周宁, 2007) ”。

四、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

西方经济学在上述诸方面均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从逻辑起点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起点是“商品”。商品是物的存在, 它在资本主义特殊历史背景下成了社会的细胞,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入手, 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 层层深入, 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 并由此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由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历史趋势。《资本论》中的任何结论都可以找到“物”的因素, 但恰恰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关系的地方马克思却都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

从方法论上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的是方法论的集体主义。作为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对立面, 方法论集体主义是指最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认识来自对群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 (沃伦·萨缪尔斯, 1989)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方法论上正是这种集体主义, 诚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 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 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我们的时代,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敌对阵营,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阶级有自身的利益, 即相互对立的阶级利益。马克思成功地运用了方法论集体主义, 并且揭示出不仅存在超越个人利益的集体利益, 而且对集体利益的考察较之对个人利益的考察更具科学性。

在价值观上, 经济学反映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不同社会阶层阶级的利益, 不可能脱离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对于经济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 (刘国光, 2005) 。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 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 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2) ”与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相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作为一个发展的大国, 它所面临的任务也远比发达国家繁重。我们需要积累资本, 促进经济的发展;需要反贫困, 实现国家的富裕;需要协调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公共事业, 增进社会福利;完善包括社会基础事业在内的基础工程;它需要在国际竞争中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 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任重而道远, 远非自由的市场所能完成。这时如果我们被经济自由观念俘获的话, 将会出现适得其反的局面, 也会无奈地感叹“人道洛阳花似锦, 偏我来时不逢春”。这些任务必须要依靠政府的积极参与才能见效。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世界自工业革命后对我们一直怀有挥之不去的敌意 (周宁, 2007) 。尤其新中国成立以后, 更加上价值观的不同, 这种敌意和恐慌就进一步加剧。在美国看来中国将势必不再是战略友邦, 而成为长期敌人 (理查德·伯恩斯坦, 罗斯·芒罗, 1997) , 在英国那里, 中国是“世界上最后的邪恶帝国 (Christopher Patter (他的中文名为彭定康) , 1998:244) ”。进入1990年代以后,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对西方世界而言, 我们由一个遥远的模仿者变成了一个现实的竞争者, 这似乎应验了拿破仑在圣海伦娜岛上对阿士美德勋爵预言:睡狮一旦惊醒, 全世界将为之震惊。所以各种中国威胁论便在这种背景下出笼了。因

此不论我们如何向西方示好, 西方也不会报之以桃。

结束语

3.我对语文的认识 篇三

曾经我对语文的理解并不深刻,只停留在表面,从来没有思考过诸如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一味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该背诵的背诵,该抄写的抄写。所以,语文到底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我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只知道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盲目地学习。由于这种肤浅的认识和盲目的学法,我的语文成绩并不好,对语文这门课也不太感兴趣。

到了高中,我对语文的理解发生了改变。这其中不乏当时的语文老师的教导和帮助,老师教给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首先,要掌握好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一定要及时查字典、问老师。其次,是短语,在学习好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短语。短语能很好地传情达意,特别是我们经常用到的那些短语,像“波涛滚滚”“万马奔腾”“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些短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多积累短语,多运用短语,对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再其次,是文章。在学好字词和短语的基础上,老师教导我们要重视学习文章,多读文章,多练习写文章,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杂记,各种体裁都要涉及。最后,要想学好文言文,就要多读文言原著。另外,古典名著,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外国名著都需要读。这样,既学好了语文,又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生活,还让自己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学习语文,还要学会写作,写作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写作在语文高考满分150分中就占了60分,即使只从考试的角度看,我们也应该学会写作。当然学会写作和写好作文是两码事,学会写作很容易,但是要把一篇文章写好,那是非常困难的。初学乍练,就必须多看作文书,还要有足够的创新思维,人云亦云是写不好作文的,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多观察、多留意自己身边的人或物,然后把他们记下来,每天写一篇日记是练习写作的最佳方式。

我们一定要先学会写作,写好作文,这样离学好语文这门课就不远了。写作既有趣又非常有用,如果一个人能时时刻刻地审视自己,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内心世界描述出来,那将是一片多么广阔的写作天地!通过写作不但能提高语文成绩,还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它还是一门重要的与人沟通的工具:像书信往来、网络和现实中的联系、发表自己的观点等,哪样能离开写作,离开语文呢?

在高中语文老师的帮助下,我发现了学习语文的奥秘,感到学习语文是非常有趣的。通过学语文我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了个人的修养。我又感到学语文是轻松的,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细细品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我或喜或悲,或惋惜或振奋,或感慨或激动,心情随着故事情节起起落落。我和书中的人物对话,沉浸在书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听着闻着书中的鸟语花香,既陶冶了情操,也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样想想,阅读是一件多么轻松的事情啊!

语文学习要重视写作。写作应以思想见长,应致力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突破,更多地关注深层次的历史、思想、文化的挖掘,进行理性的、建设性的表达。我们可以多写随笔以提高写作水平,随笔作为文学诸体裁中最灵活多样的一种文体,看重将叙事与思考完美结合。

学习语文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的积累,才会学得更好,对学生而言,优秀的语文老师及其教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欣赏能力、借鉴能力和表现能力。我的同事中不乏优秀教师,可我发现他们中间一些人写论文时连连词和结构助词都不会正确使用,这些问题都在说明当年语文教育的不足。如果离开读书和写作,想提高语文成绩和写作水平,那根本不可能。

4.我对篮球的认识 篇四

篮球运动是以投篮、上篮和扣篮为中心的对抗性体育运动之一。篮球运动,创建时间为1892年1月。男子篮球在1904年被列入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成为正式项目。篮球活动涵盖了跑、跳、投等多种运动形式,且运动强度大,因此它能全面、有效、综合地促进身体素质和人体机能的全面发展,保持和提高人的生命活力,为人的一切活动打下坚实的身体(物质)基础,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通过练习和比赛的过程,能使参与者的个性、自信心、情绪控制、意志力、进取心、团队凝聚力、自我控制与约束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以及培养团结拼搏、努力协作、文明自律、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等良好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最早接触篮球,我记得是在小学下课的课间10分钟,那时,老师们投篮娱乐,后来我与篮球接下了不解之“缘”。真正有机会正常打篮球是在高中,尤其是在考试过后的休息闲暇时光里,来一场半场对抗,别提有多快乐了。当听到“嗖嗖”篮球落网的声音,心情就会别样的宽慰,那不仅仅是对刚刚在教室里大战试卷的放松,更是对篮球的一种痴迷、一种热爱!

篮球是一种精神!它不仅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还可塑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情操。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NBA和我国球星姚明,另外,就是乔丹和科比。了解他们的人必定都知道,打球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往往一场下来,大汗淋漓不说,整个人都累得想躺倒地上不想动了。但是,对于一个真正喜欢篮球、热爱篮球的人来说,它更是一种乐趣。有时我打一下午球都不觉得累,但一回家,刚吃完饭,躺下了就一觉到天明。可能这就是一种从心底的热爱吧。的确是这样的,我尤其喜欢拿到球后的那种责任感和投中那一刻的激动和成就感。说到篮球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拼搏精神,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它不仅需要从个人的自身技能方面来提高,还要有很强的团队责任感,良好的默契和合作精神。看过麦迪33秒13分的视频过后,内心对篮球运动的冲动便久久不能停息。篮球为啥有如此魔力!只要内心坚信,就一定会有奇迹。篮球运动是对自身能力的不断挑战,是对自己勇气的捍卫,是对信心的坚守等等。篮球,教会我们的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敢于亮剑的坚定信念;是纵使敌强我弱、吾亦往之的豪迈气概;更是台边运筹帷幄、精打细算的冷静与从容。篮球此外还教会我们一些人生哲理:麦迪,天生资质比科比要强,但成就却远远不及科比,其中让人深思的太多。总之:归结起来,纵使资质不及他人,只要不懈努力,也会干出不凡的事业。

上了大学之后,我经常在课余时间运动,但是以前没受过专业训练,运球和投篮的方法都不是很好。尤其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大三时一次打篮球,右手臂脱臼并且轻微骨折。虽然这次受伤对我的影响蛮大的,自己再也不敢像以前一样打球毫无顾忌。这次受伤让我对篮球运动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的增强:要对可能造成的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意识,在每次篮球活动之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外,主要是把各个关节活动开,这是非常关键的,很多人在打篮球时什么活动都不做就开始打球,非常危险,也很容易受伤。还有就是,半场PK时,大家不要都挤在3分线内,这样很容易跳起来抢球后,落地时踩上别人脚了。还要着装便于运动,选中质量较好的篮球鞋,检查鞋带是否系紧系好,对容易损伤的部位踝、膝等部位用护踝、护膝等护具的保护。不要做一些明知对自己、他人很危险的抢球动作等等。

研究生阶段之所以选篮球课,一来是对篮球的热爱,二来是弥补本科阶段未选上篮球的遗憾。篮球是一项很普及的运动,不仅仅是因为所需场地要求小,还因为对参与者裨益:使人从紧张的状态得到放松,促使身心的健康发展,更能够从体能上得到锻炼,又能丰富自己的业余活动,此外,还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提高集体荣誉感。经过几次篮球课的学习,我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技术和技巧,篮球水平有了一些提高,至少在意识里有点提升。在运球、传球(胸前传球和击地传球)、三步上篮、防守,这些都是篮球必备的技能。在这几节课上,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实际上,我的篮球基础技能还差的很多,自己在高中才正经开始打比赛,在篮球上花的时间毕竟还是少之又少。除了这些基础的技能,晃人、转向等等,都是我所缺乏的,这些应该是在打篮球的过程中要慢慢体会的。此外,自己尤其不擅长防守,经过这几次课的学习,我对防守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自己也在下意识的朝这方向努力。

此外,在课上,我还学到了一些关于篮球比赛的战术方面的知识。篮球运动是技术与战术的完美结合。单纯的技术,由于没有战术的配合,其结果只能是五个人各自为战,再好的技术,在对方的战术配合攻击下也无法发挥作用,结果很可能就是以失败而结束。同样,再完美的战术,没有技术的支撑,结果也同样会出现危局。以自身为例,自己常常在篮下投篮都投不进,自身的技术实在太臭,所以和同学打比赛时,经常被嗤之以鼻。只有把战术和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球队的最高实力,这样纵使输了,也没什么可以遗憾后悔的。

5.我对礼仪的认识 篇五

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则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礼仪看作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把文明礼貌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一个人以其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将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

人们在创造优美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应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和进取。同时,还应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表现、欣赏和发展自己,从中享受无尽的乐趣。一个人能否对现实社会或周围环境有良好的、积极的影响是衡量他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准。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单位的角度来说,可以塑造单位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美誉度,并最终达到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这学期的礼仪课让我们认识了很多社交活动中的误区,老师通过实际的改造帮助我们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就简简单单的走路姿势、形态都有很大的学问在里面,“眼睛直视,不要东张西望,抬头挺胸,充满自信,不要有一些无谓的小动作”,这些基础的东西通过同学亲自的表演让我有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应该积极适应社会,自觉参与社会活动,改造、变革社会环境,促使社会发展进步,同时改造、发展和实现自我。

杨庆忠

信息0941

6.我对课改的认识 篇六

建国以来,国家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八次,可以说像走马灯似的。课程的改革,教材的改变,课标的修订,迫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随之而改变,课堂教学改革这个名词便应运而生。

2008年9月,我开始分管我县的教育教学业务工作。当时,我就想,在我任职期间重点干三件事:一是规范常规教学;二是有重点地推行课改,最起码是在一小部分,甚至是个别学校推行课改;三是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我们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多方面征求意见,经过半年的修订,最终形成了“伊川县常规教学管理手册”,这个手册从学校的管理机制到教师的“备、讲、批、辅、考、评、纠”七个环节以及教学反思等角度都做了具体而规范的要求,自2009年下半年在全县开始正式实施。这个手册是个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是指导全县“建立基本教学秩序,对学校进行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文件。我们可以这样说,“抓常规万万丢不得”,因为抓常规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一些同志可能会这样质疑:像你这样说,不用搞课改了吗?既然抓常规能提高教学质量,还搞课改做啥啊?或者说,常规还抓不好呢,还搞什么课改啊?持这种思想的老师不是少数啊!乍听起来,也是这个道理,其实不然。搞课改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就是抓常规教学,而另一条腿就是抓教改教研。抓常规是为了夯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而抓教改教研则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上,我们每一位教师或者校长都在致力于上述的两项工作。我们只有更有效地抓好这两项工作,才能体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2000年以后,我们县已经开始学习洋思、杜郎口的经验,全县中小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到那里参观的人次不少,我们也曾经把杜郎口的老师请到我们县做课,传授经验,我们推行了七八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本质上讲,基本上没有大的进展,现在为什么还要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呢?基于如下三个理由(理由当然很多,这里只阐述最重要的三个),我们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深化课改是新课程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新课标的确定,新教材的编写,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化最大的就是:从教育对象上讲,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教育方法上讲,更突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从培养方面讲,更突出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改革。

第二,深化课改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网络发达的今天,知识的传递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认识事物的方式都在转变。在这样的时代中搞教学,不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是不行的。

第三,伊川的基础教育现状迫使我们必须走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伊川基础教育的现状是: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学校布局不合理,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教师配备不合理,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最关键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和教师是在被动的状态下工作,是在应付的状态下从事教育教学。这些因素导致我县的基础教育质量长期处于低谷。

所以,我们必须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了稳步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多方论证、多次讨论,经教育局党委研究,于2010年3月31日召开了我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动员会。这次会议规模大、规格高、效果好。会上印发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实施课改的方法、步骤以及具体措施,提供了经验模式,同时从组织上给予强力的支持。按照梯次推进课改的计划,我们确定了32所学校进行课改(其他学校不强制)。5月19日,我们召开了改革座谈会,会上,实验中学朱站菊老师的发言震撼了全体与会的同志。我在那次座谈会上讲“课改呼唤有锐气的校长”,对我县的课改,我一直讲:强化学习,致力于转变观念;鼓励大胆尝试,闯出路子;及时总结反思,扶正祛邪。

自4月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积极推进课改。比如,教育股、教研室的同志经常下乡调研,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与学校校长和教师共同探讨课改方法。教研室接连在《教学动态》上刊发“教研员论课改”系列文章,刊登试点学校的阶段性经验介绍。第二届中小学校长论坛班的主题就是“推进课堂改革,成就智慧校长”。我们还诚邀洛阳市教研室的教研员到我县实验中学听课、研讨、把脉、会诊,结合我们课改实际进行指导,等等。通过努力,我县的课改已经稳步开展起来,但是,课改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更亟待我们解决。今天,围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教与学”这个话题,谈一下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课改的精髓是什么?

精髓是什么?就是事物最重要的部分。那么,课改的精髓自然就是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部分。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课改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教与学的理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所以,课堂教学改革的精髓就是“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弄明白这个问题对于整体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认识非常重要。

目前,在教师队伍中对课堂教学改革持怀疑观望态度者大有人在。一些同志总是认为,多年的教学方法已经运用得很好了,教学效果也不错,何必要改变呢?个别同志甚至认为,课堂改革是胡闹,谁改革,谁吃亏;个别同志不但不能积极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而且对热心课改的同志冷嘲热讽,对教育局以及学校的工作部署不予配合。

这是思想问题,对这些同志而言,观念不转变,课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新旧教学方法的区别。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很难学到知识,所以教师就是课堂主宰者,教与学的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教不学。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周而复始,差生越来越多,教师越来越沉不住气。

这样,我们就不能不研究一下教师的教书方式。这里有两种方式,试和大家讨论一下: 一是因教施教。因教施教是指教师必须依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能力特长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因学施教。因学施教是指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的差异,灵活运用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使教学与学生的风格相匹配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因教施教和因学施教的结合,体现了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认识自身的特点,更要认识学生的特点,从而设计教学策略。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教离不开学。我们常说,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学生的差异与个性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必须了解把握学生的差异,因学施教。

新课程正是树立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它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会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交往互动式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互助合作;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意味着教师上课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从教学中的主宰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引领者和促进者”。

明白了这样的区别,有利于我们认清课改的精髓。我们不但要转变观念,我们更要探索适合自己的课改模式,以求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改的模式有什么作用?

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这种结构和方式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有一定的可操作程序。

我们要充分肯定模式在课改中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等),重建新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一个既破又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破”比较容易,“立”有一定难度。“立”需要探索新路子,研究新方法。新路子、新方法还必须结合地域实际、学校实际。洋思的经验之所以被教育部认可,得益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强行推广;杜郎口的经验曾经被称作“杜郎口旋风”席卷全国,应该得益于“三三六”模式的强行推广。而且,他们的模式以“高效优质”为特点,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我觉得,离开了既定的模式,洋思、杜郎口都不会成为全国名校。

今天,当我们面对课改,观念不清、方法不明、束手无策的时候,模式的规范与指导意义更为重大。结合我县课改实际,我建议试点学校必须首先选准自己的课改模式。因为,课堂教学改革就像是一个人进行书法训练,现在,只是处于“描红”阶段,只有按照一定的模式描画到一定的时候,我们才可以逐步地“脱贴”,之后才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选准自己的课改模式是搞好课改的关键一步,走妥这一步,才可以在今后的路程中走稳走好。

课改初期,一定的模式可以“迫使”大家行动起来,这是教师从事课改的“被动时期”。依靠模式引导教师达到“自觉运用模式,从事高效课改”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措施。

在课改起始阶段,模式的强迫性对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战术意义。因为,课改的方法和策略来自于这样或那样的模式,备课、讲课等教学环节都是在既定模式下操作完成的。教师遵循一定的模式,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措施合理,方法得当,从而积累经验,日臻完善,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培养起自身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完成自身从传统型教师到课改型教师的嬗变。这就是战术,有了这样的战术,就有了颇有价值的战术意义。

我们不但要认识模式在课改中的战术意义,更要认识模式在课改中的战略意义。这就是因“脱贴”而形成的自己的风格——浓淡相宜,虚实相生,下笔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达到这样的境界,模式就成了铭记于心、灵活运用的东西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听说“杀猪杀屁股,一人一杀法”的说法,有人把这句话化用到我们的课改上来,认为“课堂教学的方法应该多样化”。教无定法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是要看谁方法最科学,最简便,最符合规律。谁都知道,杀猪的时候,一刀捅进心脏的手法与“杀屁股”的手法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捷径,猪死得快,受罪少;后者是拙办法,猪死得慢,受罪多。我们的课改要“高效”,不要“低效”,这是必须树立的正确观念。否则,便无从构建“高效课堂”,也无从追求“课改中的高质量”。

如此说来,从被动运用模式,到灵活运用模式,这无疑是提高教师课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三、如何处理课改课堂中的“教与学”?

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媒介”。教师的课堂三大功能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应该是“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因时而教,因事而教”。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正确处理课改课堂中的“教与学”是我们必须研究并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教师的“教”是不容替代的。

长期以来,在倡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课改课堂总有一种错误导向,似乎说到新课程、新课改,课堂教学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然后是廉价的表扬、肤浅的肯定与模糊的评价。这是对课改的误解,淡化或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新课程中的新课改并不是要教师淡出课程,而是要教师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在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中,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样一条课改核心理念应该是始终如一的教学行为,但无论何时,教师在课堂上必要的讲解、分析、点拨、启发、评价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个三主方针同样适应于课改课堂。

认真设计问题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我们要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问题;同时要养成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设计问题的能力。余映潮老师的课好就好在设计上。他给我们上过展示课《夸父逐日》,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的积累,到文本的解读,再到课外拓展与升华,余老师对教学的各环节把握得恰到好处。虽然没有分组讨论,但时刻引导着学生在探索——按照余教师的设计在探索。余老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就是很好的课改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结合我县课改实际,我有五点建议,希望大家采纳: 第一,不要把所有问题全都交给学生自主讨论和交流; 第二,课时重点、难点必须要讲,而且要讲透彻;

第三,充分备课,保证在课堂上正确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第四,结合学科实际,结合课时实际,创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第五,准确把握并使用教材。新课改的课堂,教师应该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学生的“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科学指导下的“学”。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追求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个追求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既然是互动的,教与学就必须是相融而不能分离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知识范围,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按照一定的学习要求,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的过程中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科学指导”。

我认为,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科学指导应该考虑这样三个要素:

第一,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依据教材,区分梯度;考虑学生,照顾多数;循序渐进,把握尺度。

第二,应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方式。力求多样化,避开单一化;力求灵活性,避开机械性;遵循一定模式,兼顾学科特点。

第三,应重视课堂训练中的启发与拓展。让学生多做课时练习,在练习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以此为契机,启发引导学生自我纠错,自我总结;让学生多做发散性思维,在自由思维中寻找契机,诱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读自然与社会的实际问题,实现高效拓展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对全县正致力于课改的同志们有三点希望: 第一,希望学校的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向前看。团结不是口号,是一种品质,是一种胸怀,是互助友爱的体现,团结才能产生纯真的友情。搞课改更是离不开团结,百金安家,千金买邻,和谐的人际环境是我们取得课改成功的重要前提。十年数十年过后,当我们回首今天的成功与收获,我们更会为曾经并肩战斗而欣慰!

第二,希望学校领导尊重教师、相信教师、依靠教师。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是课改的指挥者,教师是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所以教师是课改的真正主人!教师也要自觉拥护学校的决策,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第三,希望教研员搞好研究和指导,真正起到学科教研员的学科指导作用。教研员与科任教师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尤其是县、乡两级教研员,要体谅教师们的苦衷,要认真研究,深入课堂和师生交流,要以诚恳的态度帮助教师从事课改,切不可一知半解,信口开河。盲目地肯定或否定,既有伤教师的积极性,又有损自己的形象。我们的教研员要向洛阳市教研员学习,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既能深入细致地分析,又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使授课教师心悦诚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任何时候都是行不通的。

7.浅谈我对“声乐”的理解与认识 篇七

关键词:声乐,理论,实践,哲学

对于音乐的学习这还得从我小时候说起。我出生于湖南桑植县的一个小农村里, 世代为农, 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姑娘, 并且还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农村姑娘。都说少数民族唱歌唱的好, 是的, 这一点我承认,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唱歌还得看方法来。我记得很小的时候, 我的长辈们每到日落收工时, 就组织村里男女老少举办篝火晚会, 时而唱歌, 时而跳舞, 我想这应该算是我的音乐启蒙吧!而到后来, 上了小学当上了班上的文艺委员, 成为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真正爱唱歌的小女孩了。上了初中, 有一次在家看电视, 无意中听到了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唱一首《好日子》, 当时那种喜悦的心情, 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真的可以说无法用语言表达, 再加上与宋祖英 (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人) 算是半个老乡等以上诸多因素, 可以说这是我走上音乐之路的开端吧!

当自己真正走向音乐这条路时, 才知道音乐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 就拿我的主专业 (声乐) 来说吧, 声乐不是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也不是声音想唱多大就唱多大, 速度也不是想唱多快就唱多快, 想唱多慢就唱多慢, 而是在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加之对作品的理解来歌唱的。追求的是一种“美”。这就要求我们对“声乐”要有全面的学习与理解。一下将是我从“声乐理论”“声乐实践”“声乐哲学”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声乐理论

本文中的声乐理论主要指一些文字上的东西, 如:声乐训练法、声乐学基础、声乐美学、声乐心里学、声乐语言学等等。这些将是作为学习声乐并且把声乐学好的一个理论基础, 同时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也是学院派与民间艺人派的区别;学院派注重理论为实践并进, 而民间艺人派则注重实践。) 如我的音乐老师刘亚南副教授说过:“如果只注重音乐技巧学习, 则大可不必花那么多的钱和时间来专门的艺术学校学习, 找民间艺人去学足够了, 也许还学的更好。”我想, 这些话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1. 声乐训练法: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但是也是一个不得不谈的问题, 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声乐训练法”是贯串声乐学习者一生的功课。每一个成功的歌唱家都是在其科学的训练方法下造就的。在我的音乐道路上, 所接触的声乐训练主要有:气息训练、咬字训练、声腔训练以及歌唱的站姿训练等。采取的方法与措施有:打嘟、哼鸣、音阶半音阶练习 (上下行) 、和弦练习 (三和弦、七和弦上下行练习) 、歌唱练习、朗读法练习、形态模仿练习等等。

良好的站姿也是演唱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形成。对于站姿从笔者自身体会应注意以下几点:

两腿斜分开, 距离为两肩宽度一致;

全身直立, 放松前胸稍稍托起, 但不能耸肩, 重心稍向前;

目视前方, 头要端正;

面部表情, 自然大方;

内心要平和, 情绪要兴奋。

2. 声乐学基础、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语言学: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的艺术, 当然离不开登台表演, 不管面对的是专业的听众还是业余的听众, 对歌手来说表演出最佳的水平是他们的职责。那么怎样才能演出好的水平呢?这是一个歌手综合水平 (素质) 的表现, 包括歌唱技巧、对作品的把握 (分析) 、对词曲作者的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质、咬字发音的正确性、舞台 (演出) 经验等等。这些方面的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千万不能急于求成。笔者在数年的音乐学习路上就深有体会, 特别是大学四年的学习, 使笔者更加系统地学习了声乐各种理论 (包括上课与自学) 。认识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声乐实践

声乐实践在本文中主要指三大点:

1. 系统学习声乐技巧

2. 积极从事声乐演出

3. 尝试写作声乐作品

声乐的学习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与完善, 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问题 (错误) 来。系统地学习声乐技巧才能使我们更好的控制声乐位置、产生好的共鸣、控制气息、控制呼吸方式、咬字与吐字方式等等。当我们有了一定的演唱技巧以后, 要适当地登台演出, 这样在演出中既能锻炼自己又能再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声乐技巧不断提高。从以上方面可总结出声乐学习的一个流程图:理论学习—技巧学习—登台演出—理论学习—技巧学习—登台演出…… (可以作部分程序调整) 。可以看出声乐的学习是一个反复不断的过程。

在声乐实践中提到一个尝试写作声乐作品。这是什么回事呢?笔者认为:从音乐的存在方式角度来说, 词曲作者属于一度创作者, 表演者属于二度创作者。当一首“作品”被词曲作者创作出来, 展示给观众欣赏, 这其中有一个中间环节—表演。不同的表演者表演同一首作品有不同的版本。如:一百个人演唱《我爱你中国》就有一百个版本的《我爱你中国》

就算是同一人演唱同一首作品, 那么每次演唱的都不一样, 至少在某些细节上是有所不同的, 这其中就包含着再次创作。那么这首被演唱者演唱的作品就不再是原来作者写的那首作品了。如果都敢于尝试写作声乐作品 (音乐的其他形式也一样) , 不管好与不好, 至少更能体会到词曲作者写作时的内心想法或是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这样更有利于演唱者把握和表达作品。记得我大学的一同班同学经过自己采风写了一首歌曲 (属于民歌, 歌名为《拖木之歌》) , 经过其他同学演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 (指演唱者) 无法表达我内心想表达的东西, 至少还没有完全达到我想要的那种感受, 但他们给这首作品注入了很多新的东西。”从以上可以看出演唱者创作声乐作品对自身来说是有益而无害的。

三、声乐哲学

“声乐哲学”这个名词到目前来说还是很少单独出现的, 多数看到的是在音乐哲学中出现。哲学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 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有些学者研究了一辈子哲学还没有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哲学。笔者在此不奢望也没有能力阐明到底什么是声乐哲学。但笔者经过这数年来的音乐之路对“声乐”倒有一种哲学式的看法:

1. 声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声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

只要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客观地阐明声乐艺术的本质和声乐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 那我们就能多大程度上客观地表达出声乐教育的本质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

2. 从哲学的局限性角度出发, 以在变中求变。

声乐教育和其他事物一样, 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 声乐 (声乐教育) 才能更好的发展。

3. 辩证的看待声乐哲学问题, 从全面的、综合的角度去学习声乐、理解声乐。

声乐是需要表达的、声乐是需要感受的、声乐

赏析艺术歌曲《黄河渔娘》的演唱

邹昌峻 (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黄河渔娘》是由词作家甲丁与曲作家徐沛东所共同创作的、当代不可多得的优秀声乐作品之一。该歌曲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优美的旋律将黄河渔娘特定区域与环境下生活的音乐形象表现的非常到位。本文站在个人的角度对《黄河渔娘》的情感处理以及技术运用提出一些见解。

一、《黄河渔娘》的作者以及背景简介

《黄河渔娘》的曲作者徐沛东, 祖籍辽宁大连, 生于1954年, 78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师从杜鸣心教授。1985年加入中国歌舞剧院从事音乐的创作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 徐沛东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比如有大众所熟悉的《亚洲雄风》《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其以音乐风格优美朴素, 厚重热情, 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的创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河渔娘》旋律流畅优美、富有鲜明的个性, 唱出了中国民歌的字正、腔圆的变幻色彩。

二、《黄河渔娘》的内容

情感, 是歌曲的灵魂与中心所在。而且, 这种情感不单单是表现在歌曲的旋律上, 还表现在歌词的创作中。《黄河渔娘》是豪放且深情的歌曲, 歌词里所表现出的感情丰富多彩, 是对女性的一种赞美同时也是对黄河的敬佩, 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黄河渔娘》的歌词作者是甲丁, 歌词包含诗意且通俗易懂, 像极了一首抒情的诗。黄河渔娘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艺术形象, 非常生动细腻,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形象才让整首歌曲饱含生机, 配上徐沛东宏伟、大气而深情的旋律, 是语言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三、《黄河渔娘》的赏析及分析

1.充分理解作者在歌词中所表达的思想及方式

歌词, 是声乐作品的一级创作, 是二、三级创作的基础, 只有真正地理解词作者在歌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才可以进一步的提升并丰富、拓展词作者的思想意境, 为进一步的创作做好准备。

《黄河渔娘》所描述的是一群在黄河的浪涛中起航讨生活的渔家女人, 这些女人为了生存而在暗流多险的黄河边上忙碌地工作着;在黄河边上的女人没有江南女子的婉约和浪漫。但是, 她们所具有的是朴素、纯朴以及风雨中的不屈。作者所表现出的不单单是对黄河边上女人的疼爱, 更多的是对她们的佩服和向往。歌词在表现形式上采用第二人称来描写黄河渔娘, 所以要想演唱好这一首歌曲就一定要理解这一点。不能在演唱的过程中带入第一人称的情感表达, 如果这样就非常难以使用声音来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2.准确把控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以及音乐语言风格的特点

要想高质量的完成声乐作品, 其关键就是要了解音乐语言的风格特点, 也只有把控了音乐语言的风格特点才不至于出现错乱的情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的历史及文化, 悠久的五千年文化打造出不一样的艺术风格及音乐的特点, 且五十六个民族的文是需要创作的。我们只有全方位的把握它, 它将永远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作为学习声乐的专业人才和即将走向声乐教学岗位的音乐师范类大学生, 我们对自己专业的全方位把握与理解是我们在今后的执教生涯中的一笔财富。在此希望我们祖国的教育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化与音乐上的语言都是不可替代的。

徐沛东在《黄河渔娘》的音乐创作上所采用的是河南风格的音乐语言, 充分展现出了河南音乐的风格及特点:柔中有刚、旋律悠长, 完全充分体现了黄河的延绵不绝的特点, 以及在黄河边上生活的人们的那种不屈的精神。所以, 准确的选择音乐语言是作曲家所必须有的条件。

四、演唱方面的分析以及处理

1. 第一部分

《黄河渔娘》歌词的第一部分 (不知道哪一天你生在这大河上, 是听得浆儿拍浪, 叫你一声黄河渔娘) 已明确了演唱者的身份即是黄河渔娘爱慕者,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根据歌词进行故事的编始, 将音乐进行形像设立并准确明确自己的角度。徐沛东在歌曲的第1小节第一拍采用的是前三十二分附点音符, 且使用了自由延长记号, 这样就给了演唱者充分的发挥空间, 所以, 可见第1拍情绪处理应是积聚之后的一个爆发, 因此在第1小节“不知道”三字是要将情绪充分发挥并将字咬稳。“你生在这”的情绪要控制, 要对前句的回落和后一句的情绪准备。“是听得浆儿拍浪”一定要用感情、用心演唱, 因为听到了拍浪才可遇见真人, 最后一句是要发自内心的呼喊。作曲家用四个乐句完成了心灵的呼唤, 将一男人的爱情心情展现出来。

2. 第二部分

《黄河渔娘》的第二部分四分附点节奏的运用将情绪带入平衡。在演唱第二部分时要在情绪上把控不要过于沉重, 一定要充分展现出渔娘美丽的精神世界并体现出后生对其的爱慕之心。

3. 第三部分

在用嗓的技术上, 第三部分是歌曲的难点, 不能只追求高音, 如果只是追求高音会破坏歌曲的完整性。对于歌唱艺术来讲, 如果要想完成好高音区的乐句就要通过语言的规律确定字、词之间的轻与重的关系, 只有符合了语言的规律才能做到悦耳。在情绪的处理上作曲家都已标明好了明确的音乐符号, 所以演唱者只需按作曲家的意图来表现。每个乐句的激起都非常重要, 需要确保歌曲的完整连续性。

在演唱的时候要确保每一个激起音都入在重心最低的状态下,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乐句的歌唱的气息处于在一个自由的状态, 才能按需自如的拉长、缩短共鸣管道, 把控好自己的嗓音才能将情、神、音融合, 高质量地完成声乐作品的三级创作。

参考文献:

[1]谢俊平.浅析赵元任艺术歌曲中的美学思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2010 (01)

[2]吴凤菊.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赏析[J].黄河之声.2011 (14) [3]宋波.谈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与教学[J].艺术评论.2011 (05) .

参考文献

[1]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2000年8月

[2]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2005年10月

[3]韩锺恩主编《音乐的存在方式》[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2008年12月

8.我对荧光油墨的认识 篇八

1.荧光油墨的色相和荧光度标准

一般比较有名的国内或国外油墨厂都会采用进口荧光墨精作为原材料,其色相和荧光度标准一般以“彩通”册上的PMS 801-807编号为主导。因此,制作荧光油墨所采用的荧光墨精无论在色相上还是在荧光度上都可以在标准和UV两种不同的光源下与“彩通”册上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时,所有采用“彩通”编号的油墨厂必须发送其生产的油墨到美国的彩通公司,经彩通公司考核合格后方可以“彩通”的名称和编号进行销售。另外,大部分的设计师和印刷买家也都采用“彩通”册中的编号所代表的标准进行设计或作为收货标准。因此采购不标准的荧光油墨不仅影响其印刷性能,更会因为不能达到印刷买家要求的色相和荧光度而失去订单。

2.荧光油墨浓度不足的后果

优质荧光油墨的荧光墨精含量为65%~75%时才能达标,因此其价格较高。而使用价格低且荧光墨精含量低的荧光油墨时,需要印刷两至三次才能勉强达标,费时失事。

3.一般低价荧光油墨印刷时常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因优质荧光油墨采用进口优质荧光墨精制作而成,故在制墨配方和选取连结料/助剂方面都与一般四色油墨不同,否则很难使荧光油墨在保持其应有浓度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印刷性能。对比低档价廉的荧光油墨,其除了将价就货,减少其颜料的含量之外,又因没采用特选的连结料/助剂,就算增加荧光墨精的含量使其浓度较高,也没法避免在印刷时发生以下情况。

(1)印刷300~500印张后,便有堆墨和因油墨抗水能力降低而发生过度乳化的情况。

(2)因油墨难以分散,使得油墨在印刷时不能均匀地转移到承印物上。

(3)容易有飞墨现象,不能以较高速度完成印刷。

9.我对音乐的认识 篇九

一直以来我对音乐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以其独特、美妙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聆听一场音乐会,会使我们陶醉其中,观看一场歌舞晚会,会使们激动万分。演奏家精湛的表演,令我们羡慕不已,歌唱家动听的歌声,令我们跃跃欲试,这是因为音乐是美的艺术。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高层次的审美追求会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受到陶冶,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

音乐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语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音乐都有它的情感色彩。音乐以其强烈的感情来撩拨人的情思,陶醉人的心灵。它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连断等来抒发变化多端的内心感情。如表现欢乐的情绪,音乐的节奏就明快;表达烦乱、惊惧的情绪,音乐的音响就呈现出不连贯、不规则的样态等。音乐,就是将几个不同的音符巧妙的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不同的灿烂之章。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韵律则是在节奏基础上的变化,给节奏以一定的情调贯穿而形成的。韵律在音乐中表现为起伏变化的旋律线条,使音乐节奏更具有鲜明性。同时,节奏感限制了音乐的特征,协调了音乐的内涵。

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以地域而存在,也不以时间而消亡,它弥漫于天地间,参透于人群里。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也是声音美味的品尝。音乐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着生活。音乐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就好像人们需要用语言来与人沟通一样。很难想像,没有了音乐世界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音乐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音乐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使人们的神经得到放松,有益于身体健康。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净化人的灵魂,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音乐还能帮你排除忧愁和悲伤,使你从痛苦中解脱。医学上还用音乐来辅助治病,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效果。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发出“杭唷!嗨唷!”的声音,特别是在集体劳动时,更有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的作用。劳动号子就是这样产生的。另如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复性劳动,为避免单调及精神上的疲劳,人们也会自然地发出种种歌声来调剂精神。如采茶、放牧、摇船、插秧等等,虽节奏并不一定与劳动动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调节,就会使人感到轻松和减少寂寞感,枯燥感。当我们在非常愉快的时候,会一面唱着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着舞。当我们在非常郁闷时,忽然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飘至耳畔。烦恼、不快立刻烟消云散,无有踪迹。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它可以放射出人类追求光明灿烂理想的光芒。一首好的乐曲,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像神话般的故事,启迪鼓舞着孩子们的心灵,追求光明,创造幸福,创造未来,创造新世界。音乐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音乐形象。当我们给孩子唱摇篮曲的时候,孩子会安静地合着小手将头侧睡在小手上;当我们给孩子唱欢快的歌曲时,孩子会不自觉手舞足蹈,随着音乐而起舞;当我们给孩子唱一些进行曲时,孩子会大步走向前,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

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传递情感的纽带。如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是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与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一跃居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个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选用梁祝故事中的三个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和化蝶,作为音乐的三个部分。表现出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大提琴与小提琴的真诚对答,描述了草桥结拜的情景。乐队与小提琴相互补充,使爱情主题更加热烈,愉快。这是热情的,真挚的诚恳的发自内心的爱情之歌。这样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通过音乐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人们产生共鸣。当生活中的人们,互相产生爱慕之情时,也有通过对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因为歌声相互了解,通过歌声互吐情丝,因为歌声走向幸福!歌声成就了多少佳人,音乐成就了多少经典爱情!

音乐能够使人们更加具有凝聚力,向心力。使人们能够勇敢的面对现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就如同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振奋人心一样,《黄河大合唱》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灵魂,它鼓励着人们团结起来,一同消灭日本鬼子,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

《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黄河大合唱》,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音乐还具有力量的表现作用。

音乐表现性的力量就在于它永远是有声的表现力。借助听觉,音乐仿佛能使他所表现的感情发出声音来,使他们能够被人听到。人们将音乐与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浑然一体,用音乐营造一个高质量的环境。像音乐家具、玩具、文具、用具等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它反映了人类精神生活得社会需要和音乐中社会内容相统一的关系问题。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古典之曲何其远,时值当年正流行。人类的科技进步已经改写了空间与时间的含意与真实。几百年前,一首乐曲要由西方传到东方,面对的是难以逾越的时空阻隔。现代传播技术已经可以做到让一首乐曲在全球同步播放,一年一度热烈而隆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使得多少人在同一时刻得到新年的祝福。而现代的录音、和复制、重播技术让古典音乐出现在我们的案头,回响在生活场景的每一个角落。

音乐能够使人插上创造和想象的翅膀,让人们的心灵飞翔。

音乐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创新,是想象,是再创造!在生活中,有时我们根据原有的歌曲曲调,即兴创作了歌词,或改编了歌词,这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灵感,带给我们的创造。根据不同的音乐创编不同的动作,在不知不觉中发掘了孩子们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想象,用歌声,用舞蹈,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让想象驰骋,让想象飞翔!艺术来自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结果。音乐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可以任想象飞翔,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生活中到处充满音乐。充实我们的心灵。当音乐响起,孩子会自由创造,自由发挥,让孩子的未来有更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想象,因而更加热爱生活。

美好的音乐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培养人美优良品德的重要工具。, 好的音乐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美好的品行修养以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会起到起到独特的作用。以北方民歌《苏武牧羊》为例,这首脍灸人口的优秀歌曲,多少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唱,并且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有很深的影响,它成为人民群众表达爱国主义,驱逐敌人的心声。《苏武牧羊》这首歌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当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的爱国人民群众无比愤慨,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强烈的列强前掠夺愤慨之情相互融合,促使可作者创造这是歌曲的强烈欲望,这首乐曲气势磅礴深深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在进行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狂潮。“在这首乐曲广为流传的同时也极大的传播了苏武的“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那个黑暗通知的时代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同样,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广为流传,同其他革命歌曲一样,起到了激励人民作战到底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必胜信念。象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爱国之情,培养人们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互助友爱等优良品德。

音乐对人的性情有着陶冶、感化的作用。恰当的旋律引起人们的欢娱感或者悲伤感,令人振奋或者令人如痴如醉,能够调节人们生活、工作、思维的节奏,可以提高这些人处理事务和学习的效率。

音乐对人的性情有极大的陶冶作用,会使人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有格调和品位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拒绝暴力的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当你真正沉浸在音乐中时,你会忘掉世俗中一切繁杂的事,尽情的畅游在音乐中!当你托着一个疲惫不堪的身子骨回到家时,听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一颗颗音符慢慢飘过空中,飘进脑中,使人沁透心脾.此时此刻每一层空气中都参杂着音乐的气息„„

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必将会对其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全面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现在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因此,加强当今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塑造新型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而音乐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塑造新型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使我们精神能量消耗减少,疲倦的身心恢复精力,不平衡的心理趋于平衡,构筑其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灵,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一般来说,音乐鉴赏可以很好的为我们缓解压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

上一篇:温州市初中生课外经典诵读篇目详细版本下一篇:胆大心细搞定销售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