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2024-06-21

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精选19篇)

1.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篇一

语文,一门高尚而典雅的学科,历史上有无数文人曾为它倾尽心血,写出一篇篇巨作。然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语文就在我们脚下。

商店里的语文

语文可谓是生活中的灵魂,又像一个可爱的小精灵,你若唤它,它便出现。在街头,一些商店的店名都非常搞笑,有的叫“乐在骑中”这是一个卖汽车的4S店,为了吸引顾客,让顾客们觉得这里汽车会非常好。有一次,一个从外面来的富商在这4S店买车子,他看见店名叫“乐在骑中”就觉得这地方很怪,还以为那店是卖马的,店里的员工走出来用英语和那老外交谈,老外一直说:“你们中国人真奇怪,这什么年代了还卖马。”然后没给员工说话的机会就走了。还有的一个叫“大辫烧烤”,其实只是一个女人开的店,只不过那女人有个大辫子而已,路过的人都不敢进去,他们全部都想歪了,全想成“大便”了,一个名字就能让一家店被许多人误解,语文真有趣啊!

网络上的语文

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着一个用语叫“蓝瘦、香菇”意思为“难受,想哭”,真不知道这是哪个人想出来的,利用谐音,让这个词更加有趣,泼皮。在学校里,我看见同学都对我说:“我见到你好蓝瘦啊!特别香菇。”在我不明事理之前,我就对他说了:“你很难受吗?为什么要吃香菇啊?”同学们就抓住我这个笑柄,都说我老土,跟不上网络,可我还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我,我就问一名同学:“香菇什么意思啊?”哦……是蓝瘦香菇的毒,每天学校到处都遍布了“好蓝瘦,很香菇啊!”

生活中的语文处处可见,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相辅相成。语文使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富有艺术情趣。

2.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篇二

一、强化文本的阅读与感悟, 内化迁移, 与生活直接对话

《金奖章》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鸟国的鸟儿们在得知地球环境保护组织要派使者到鸟国来颁发金奖章后, 鸟王和群鸟纷纷争说奖章应该属于自己, 只有乌鸦在一旁不声不响地收拾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当使者说地球环境保护组织决定把奖章颁发给地球的清道夫———乌鸦时, 大家都把尊敬的目光投向了乌鸦。这篇文章告诉人们, 只有默默地为人类做贡献的人, 才是最值得奖励和最受人尊敬的。学完课文之后, 同学们都对乌鸦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学习, 学生们懂得了荣誉不是靠“争”来的, 只有踏踏实实做事, 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 才能获得荣誉, 受人尊敬。接着, 我就安排了一个小活动, 对我们班的班委成员进行了一下民主测评, 你认为谁是你心中的好班长, 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 你觉得谁能胜任此项工作你就把你手中的宝贵一票投给他, 当场唱票。选票结果和我预期的不谋而合, 学生心目中的好班长是一个平时学习很认真, 不多话, 待人很和善的一个男同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在生活中学习

(一) 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 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 大雁南飞秋天到, 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 “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节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公鸡打鸣、电闪雷鸣、小溪奔流的景象, 这些都是自然现象, 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 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进了大自然的课堂, 吸引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课上, 我让学生充分朗读, 并与学生的心灵进行了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学生的知识生成来源于读懂课文。读书是根本, 在读中感悟理解, 生成语感、熏陶情感、积累运用语言。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 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 从而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们对事物充满了认识和探究的渴望和热情, 我们要引导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 丰富多彩, 千变万化, 各具特色, 远比语言文字描绘有趣得多, 给学生的印象远比课本中的知识深刻。所以我引导孩子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事物, 创造条件让他们发现和感悟生活世界的一切美好事物, 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努力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发现课本中无法呈现的美景。

(二) 留心细节,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要生活化,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样学生们就能从身边的古老建筑、山川河流中感受到人文美和自然美。我经常鼓励家长们有时间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 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 比如世博园、故宫、海洋馆等等, 去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老师只是他们的引路人, 要让学生放开眼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捕捉生活中的亮丽风景线。平时, 我还引导孩子们观察校园里井然有序的生活, 观赏随风摇曳的杨柳和硕果累累的苹果树, 留意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和川流不息的车辆等等, 让学生用美的视觉去捕捉美的镜头, 这样就会使他们感到生活的美好, 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 增强语文同生活的联系, 给语文一种生活化的新容颜。

(三) 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学习语文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 每个小组围绕一个活动主题去搜集资料, 展开活动, 每一次活动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活动主题。如开展“让错别字销声匿迹”活动, 组织“错别字侦缉队”, 让学生们走进街头巷尾, 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识别身边的错别字;开展“纠正春联反贴”活动, 让学生们根据对联的有关知识, 逐家逐户排查, 把贴错的对联调整过来。

农村学生们有自己先天的地理优势, 家长有种植大棚的、养鸡的、养牛的、养猪的……我组织同学们自己挖掘地方资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探究一项活动, 主题可以是“农博会”“种植经验交流会”“家禽养殖调查研究”“家畜养殖调查报告”等, 然后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 让学生自由选择加入一个活动小组去搜集资料, 并全班展开交流。这个活动深受家长好评, 孩子们与家长的关系更融洽了, 交流的机会也更多了, 一有闲暇时间孩子们就主动凑到爸爸妈妈身边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孩子们认认真真地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都记录在小本子上。每天放学后孩子们都主动的帮助父母劳动, 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等等, 纷纷争着抢着干, 再也不是那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了。看到此情此景, 我无比激动, 因为这让我真真正正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 孩子们愿学、乐学, 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样, 孩子们既受到了思想道德教育, 又学到了语文知识, 丰富了文化内涵, 活跃了情感思维。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

(一) 营造“生活”情境, 激发想象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激发孩子识字兴趣, 教给孩子识字方法, 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学习《象形字真奇妙》一课, 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 采用“猜一猜”的游戏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个象形字“象”的学习, 我借助多媒体展示:当投影上依次出现一头栩栩如生的大象、一个象形的古汉字、一个现代的简化字“象”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同学们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屏幕, 他们被鲜艳的色彩、新奇的动画演变吸引住了。我不失时机地将三者的共同点进行比对、讲解, 让孩子们在掌握“象”字笔顺的同时, 直观地了解到象形字“模仿形状把字造”的特点, 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学生显得兴趣盎然, 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口语交际、写作等各个方面。在教学中我做到图文结合,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课件画面, 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在总结性地朗读全文时, 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每一句的结尾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朗读的体验得出结论:后面每个字的韵母相同, 读起来朗朗上口。“读”是信息的输入, 而“说”是信息的输出。在读、背的基础上, 我让孩子们创编象形字儿歌, 这样既巩固了课文内容, 又拓展了对象形字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 我利用动作、表演、读, 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拉近学生与象形字的距离, 化抽象为形象, 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处, 切实感受象形字的奇妙。正是由于营造了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有了生活体验作铺垫, 才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

(二) 运用“生活”经验, 感悟语境

《我家门前的海》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新奇的意境, 描绘了渔家孩子眼中的海, 表达了渔家人对和自己息息相关的那片大海的无限深情与无比热爱,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优美, 尤其是排比句居多, 这些排比句的使用能使我们感受作者对海洋的深切喜爱。这是朗读教学的最好教材。因此, 我抓住重点词句,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进而提高朗读水平, 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体会课文内容, 感受作者的心情, 突破教学重点。

新课程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该关心学生的感受,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 才是闪着智慧的。为孩子的学习服务, 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时时在教学过程中, 想起孩子在求知过程中的需要, 想到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给孩子们的精神以积极的鼓励, 这是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做好的。

(三) 汲取生活中的“语文”, 弥补文本中的“空白点”

《比本领》是一篇童话。主要叙写了金丝猴和梅花鹿在比赛摘果子的过程中, 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全文内容浅显易懂, 但是却有着发人深思的教育意义。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庭生活中多是以自我为中心。本篇课文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梅花鹿和金丝猴所想所做与孩子们的想法非常像, 孩子们能在课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 最后两个小动物在实践中明白的道理, 孩子们会很自然地接受和理解。在教学中, 我引导孩子们换位思考, 把自己想成文中的主人公, 理解就不难了。

(四) 回归“生活”领域, 激发情感

在语文课中,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课堂上, 我们把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 用自己的语言、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 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去思索, 去感悟, 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认为, 单纯的学习语言文字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也不同, 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学生自主读书, 了解“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感悟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 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仿照课文表达方法, 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陶冶美的情趣,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在教学中, 我着重于学生体会到各种花的美, 并读出这种美。通过两种句式的表达, 学生体会到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恰如其分的情境布置、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的网络信息知识……构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语文课堂, 而这一切都应从课堂需要出发, 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 要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课上我几处运用多媒体手段, 如:导入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见识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花钟;认识各种花, 这样的教学设计, 使课堂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 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在学习中, 学生能够“读一读、讲一讲、说一说”, 可以根据兴趣、爱好, 自由选择“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可以在想象的召唤下, 转换角色变成小喇叭;可以身临其境徜徉在百花园中观看花儿绽放的美姿;还可以通过朗读的表现力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老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的研究探讨中体验学的过程, 实现教材的开放、课堂的开放, 获得自由的学习空间。同时, 在教学中, 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迁移, 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课外延伸和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突出了语文课堂读、说、写相结合的学科特点, 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 拓展生活领域, 延伸课堂

生活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介质, 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 应该把教材看成是一种有待于师生共同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如《十二月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这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十二月节气的不同变化。让学生结合平时课外阅读和收集, 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节气变化。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哪里有生活, 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除了把生活引进课堂, 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之外, 尤其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以外, 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 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中验证生活, 在生活中感受语文。

摘要: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篇三

一、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语感

学生在阅读时能经常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形象的浮现、感情的共鸣、思维的活跃达到迅速、准确、鲜明的程度。例如读朱自清的《春》,随着课文中一幅幅特有画面的展开,学生脑海中迅速产生相似的联想,仿佛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如小草、花、春雨……从而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得到美的熏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自然使学生联想到自己捕捉小昆虫、玩各种游戏等童年有趣的生活画面。凡此种种,都说明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理解才真切、深刻,语感才越强。

二、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这本大书包罗万象,取之不尽,学生若经常“阅读”,能使其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创造力更强。

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现实生活,阅读社会这本“活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花草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霜雪、天体运行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活的知识宝库。”可见,只有用“活书”,学生的学习才会活起来。因为从实践中来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学好了这种知识,才会更具创造力。

三、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生活是作文之源。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教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同情弱者、同情不幸。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此拓宽他们的生活领域,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激发他们写作、倾吐的欲望。

只有这样,学生写作时才会有“清甘的水喝”。生活素材的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学生写作时视野更开阔、材料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写出的文章才更具真情实感。

然而,学生因阅历和经历所限,可写生活资料储备亦少,怎么办?我们可以借用“新闻作为作文教学的船和桥。

1关注新闻所积累的大量信息,能激活思维由单一变多维,找到拓宽作文教学视野的船和桥。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中看到它的方方面面,大到影响全球,震动宇宙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大新闻,小到百姓衣食住行的小镜头。且媒体形式多样,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更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它们极大地开阔了作文教学的胸襟和视野,活跃了写作思路。新闻是百科全书,师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互动,有取之不尽的话题和议题。

2留心身边发生的新闻,养成对新生事物敏感吸纳和分析的好习惯,找到学会观察事物的船和桥。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从中悟出作者是怎样调动“五官”观察采访的,同时要求学生多留意校内外发生的新闻,学会用新闻的敏感去观察周围的新人新事。这就是要求学生做发现新闻的有心人,训练自己具有一定穿透力的观察能力。

3像新闻那样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去记、去议,找到充实作文内容的船和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真实就要用事实说话,作文也要具有真情实感才有生命力,才能打动人,新闻中的事实除了泛指一般的事实外,主要是指典型的人和事。而这恰好是学生作文空洞的毛病所在,学生通过读、听、看新闻,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慢慢领悟事实在新闻和作文中的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军营采访先进人物的突出事迹,促进学生学会运用典型事例作文。

4.我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作文 篇四

记得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语文天生重要。”的确,语文学习和运用的天地是极为广阔的.。正是生活中我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与用,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这样丰富多彩,富有情趣。

瞧!我就是这样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

盛夏的一个傍晚,和朋友一起在路边闲逛,凉风不时地从身旁刮过。“爽,舒服!”我发出一阵惊叹,看着远处一闪一闪的霓红灯,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一推身旁的朋友,

“嘿,你看,那个饭馆叫什么名字,什么草居,昨天我就看到了,但不知念什么,请教一下。”我问,“嘿,你别说,在附近住这么长时间了,还真没注意过,还挺难写,一个草字头,中间一个西,下面一个早,回家拿宇典查一查,不就知道了。”朋友提醒了我,对!回家查一查,因为心里记着这个字,所以我借故,草草和朋友分了手,飞奔回家,抱起词典,一个草字头,西,早,在十二画处,我找到了这个字,1453页,我迅速翻到,噢!原来念“xun”呀!是菌类,蘑茹的意思,我如释重负,深深吸了口气,也突然间发现,啊!原来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呀!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学语文,也可以用语文,语文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感悟生活,聆听生活,欣赏生活。

那还是小学时的事情呢!因为我声音洪亮,读课文时有感情,所以老师选我参加庆祝“十一”的朗读比赛,为了这次比赛我着实准备了好几天,用尽了我的语文知识,以及我对我将朗读课文的感悟、认识及分析。比赛当天,由于我出色的发挥,而把听众带进了我的故事里,故事讲完了,听众们都给予热烈的掌声,激动的心情滋于言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因为我平时注意积象语文知识,今天还会有这些掌声吗?

5.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篇五

人自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要经历人间的喜怒哀乐,去享受每一缕阳光,去体验每一场狂风暴雨......可以说,享受生活让幸福长久,享受生活中的每一点快乐,享受生活中的每一点悲伤,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次付出与收获。

享受生活中的快乐,快乐就是小学能够穿上漂亮的衣服,吃着美味的零食,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快乐就是上了中学找到了知心的朋友,能够尽情倾听心中的烦闷,能够有人分享自己心中的喜悦;快乐就是到了高中,学业的紧张,回家的时间少了,能和父母待在一起,吃着父母为自己准备的饭菜......生活就是这样平常,而幸福也就是这样简单。

然而,生活也没有让我们悲伤的`时候当你在每次考试失败的的时候;当你因为一件小事被朋友误解的时候;当你目睹生死离别的时候;当你没有达到你预期目标的时候......这一点点的悲伤罩笼着你,让你难过,让你哭泣,让你彻夜不眠,而此时我们也在享受生活,只是一种滋味让你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让你了解生活原来是那样的多姿多彩,于是悲伤也就扩展了我们的生活,一生的幸福共同组成了人生的调色板。生活不是枯燥无味的,在生活中我们享受一点一滴的收获,每一次付出,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每一次的进步,最终走向成功,这一过程我们付出了汗,付出了智慧,付出了精力,但我们获得了成功,收获了自我的肯定,刚种下的种子,我们期待着它发芽结果。于是精心照料,当我们看到了枝头上的累累硕果,心中那无比的喜悦,又怎会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呢?此时我们付出,收获了一份喜悦,真心的付出,我们获得了一份纯真的友谊,就想经过耐心的等待之后,就会收获夕阳下的绚烂一样。

6.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篇六

【摘要】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交往能力和反思能力,特别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活动中要认真组织,和学生一起制订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还要有科学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关键词】 自主探究合作反思

在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综合学习,适应了语文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堂集中授课形式的补充与延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打破了学科围城,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在这里,平时所谓的优生与后进生,一样地有表现的机会,学生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探究、交流,在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这里,学生像鸟儿一样都能展翅飞翔。那么怎样组织语文实践性活动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订方案

语文实践活动在组织管理上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在听,是在老师的一个接一个问题中,逐步完成知识的接受过程。而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更加接近,学生更乐于参加,主动性更强,因此在活动中每个人都会显得很活跃,但因为其开放程度比较高,学生的吸引力、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研究重点发生偏差,因此每次活动认真制订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是要确定目标。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作为组织者教师来说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让学生明白,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目标的确定,最好是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样学生感觉到目标是自己订出来的,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比如《说名道姓》(苏教版五语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先给学生发了一本《百家姓》书,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问学生:读了书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经过师生讨论,归纳为以下几个探究目标:

1、名字的由来,2、姓氏的比例,3、姓名的民族差异,4、称号的变化。

其次是确定步骤,明确分工。目标确定后,还要和学生围绕主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活动的步骤,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差异,组建活动小组,再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方法,以及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制定计划,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需求,又在小组内做到优势互补,活动过程做到有条不紊,提高研究实效。

二、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主要内容是自主探究,在这里,真正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后,我安排了“走近大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提出:既然是“课本”,那么这本“书”里就有很多的知识,那么有哪些知识呢?我让学生课后分组去探究,制订研究计划,并且指导了探究途经:可以在书中获取,可以在网上看看,可以问别人,当然最好是自已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的热情很高,积极参与,在这里,没有“差生”,全是优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又不断地产生新的疑问,在他们的脑袋中又有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像一块块小磁铁,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引着他们走向科学的深处。在这里,学生的探究面非常广,有研究鸟的,有研究海洋的,有研究鱼类的,还有研究植物的……有的根据花儿开放的特点,编出了四季花谱,根据花儿每天开放的时间特点,绘出了鲜花时钟,根据花的药用价值,写出了花茶经……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小组相互交流,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补充,进行加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分辨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给予适当的协调和指导。

三、注重体验

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体验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结果,但更关注的是过程,学生亲历了探究过程中的苦与乐,对一个个疑问的解决所带来的欣喜,是别人所不能体会到,特别是对那些语数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学生通过“走进大自然”的活动,也明白了我们的许多知识是和大自然密不可分的,是人类以大自然为师的结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大量地翻阅资料,认真观察,仔细比较,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相互交流,发挥小组的集体作用,互相补充,互相纠错,形成了科学的态度。

有个小组对河流进行了研究,了解我国有哪些河流,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怎么样,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我国人均可用水资源非常少,在全世界排在了后面,在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很少,常常面临干旱的情况。后来学生观察了我们周围的河流,被这种严重的污染现状震惊了,到处是垃圾,工业废水任意注入河中,还有农田里有残余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水的排放,几乎没有什么干净的河流了。学生还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去数我们周围有多少河,大约测算了污染面积,写成了水污染报告寄给了相关政府部门,寄给了有关工厂,上街散发传单,呼吁社会爱护水资源,在班级里发起了珍爱每一滴水的征文活动。这项活动,虽然水的净化不能一蹴而就,但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四、科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能根据评价要求去规范自己的活动。评价我认为要做好两点:

1、在评价内容上要科学,主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可以分为参与态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反思能力等。

2、要进行正面评价。综合实践学习活动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走访、查阅,自主寻求答案,这种答案也具有不唯一性,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改正。

3、开展自评与互评。综合实践活动有学生的个体钻研,更多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成员之间要经常地进行交流,对活动成果也要不断地补充完善,成员之间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权尽量地放给学生自己,更多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在展示成果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不足,整理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相互评价,能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7.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篇七

一、教师要经常开展一些收集生活中语文素材的活动

比如, 收集巧用了成语的广告、网络流行语、大街上出现的错字等。首先是电视铺天盖地的广告让人眼花缭乱, 尤其是改用成语的广告, 学生收集了很多有趣巧用的成语, 如某自行车的广告:骑乐无穷, 止咳药的广告:咳不容缓等;其次收集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出现了新的词汇, 网络词汇更是得到空前发展, 这些词汇往往有特定的意义, 教师如果不学习一下还真的要落后了。经过汇总, 我们专门用了一节课做了一次成果展示, 每小组首先汇报自己的成果, 顺便讲了讲他们在收集过程中的有趣事情, 此次活动, 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我真切地认识到生活对学生才是最好的老师。今后我要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二、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亲近社会, 开展有意义的公益活动

社会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学会做人的重要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深入社会, 观察身边的人物, 留心周围的事情, 关注身边出现的每一点变化, 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例如, 种花栽树, 游园踏青, 参观访问, 义务清扫街道卫生, 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时教师可以把课堂迁到操场上, 组织有趣的游戏、活动, 让学生记下热闹的场面、气氛, 以及游戏、活动的经过。这样就会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 丰富了他们的内心感受。生活是语文的本源, 语文因生活而辉煌, 生活因语文而精彩。只有让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相衔接, 与生活同在, 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三、教师还要经常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多角度观察语文现象, 拓宽获取材料的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丰富而开阔,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 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融入生活, 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去探寻语文的踪迹, 运用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手段方式来学习语文, 让学生不仅从教科书上获取知识, 还应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网络资源、媒体材料;不仅要动脑动笔, 还要动手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制作;不仅要学会与父母、教师、同学相处, 还要学会与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交流;不仅要在学校、班级里学习, 还要到大自然中感悟, 到社会中体验, 开阔学生的眼界, 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生活, 教师要经常开展一些收集生活中语文素材的活动, 带领学生亲近社会, 这样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 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8.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篇八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海上日出》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日出,领略日出时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二)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我们身边的环境日益新鲜,媒体日益丰富,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起来。走在大街上,处处可见精美的大条幅、图文并茂的灯箱广告等等,上面的汉字无一不是小学生或渴望识字的人的学习资源。可引导学生在逛街、散步时,可以认字;当坐在家里看电视,读报纸的时候,也会有很多需要学的文字,还有去商场、超市购物,坐汽车、火车或轮船时……处处都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环境和识字资源。这样,慢慢地,学生不但会扩大识字量,还会养成一个注意随时学习的习惯。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三)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9.在生活中学到语文作文 篇九

语文对一个美丽的春天女孩来说,有着生命和希望,迈着轻盈的步伐,带领我们穿越山川,一刻也没有休息,所以我们从快乐中学习语文。我们去过的地方充满了无限的活力。有时候春姑娘不好意思隐藏自己的外貌,那我们就去找他的脚印吧。

你会学习吗?你知道怎么学习吗?正如爱迪生曾经说过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的,“天赋”只出现在努力和勤奋的背后。让我们努力学习汉语。

10.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篇十

语文有着广阔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语文该是各门学科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最有人文色彩,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学科。但遗憾的是,多年来,语文竟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教师没有进行恰当的延伸拓展,或者没有将语文融入生活,使其成为枯燥、乏味的满堂灌。

同样,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听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时,听课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因为这时候他们觉得语文离自己很近;当学生被要求调动以前积累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因为他们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是有联系的。

但是,现实中的语文课总让学生感到语文离生活很远,教师也不愿联系生活,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容易离题,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语文教育长期被功利化,让人觉得语文除了为考试升学,别无他用。我认为,学习语文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生活,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也是生活。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贡献,就是强调了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事实证明,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满堂皆活;离开生活,语文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

是的,生活之于语文是最根本、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那如何让二者密切联系呢?我只能结合自己在教学中不成熟的一点认识来阐释。

一、联系生活

语文的理解,说白了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如果对生活有所感悟的人,那么他必将能学好语文,另外,教师如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联系生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因为澳门不仅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之心。宋代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讲课以前紧密联系澳门回归这一大事,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在讲到本文的主题时,我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像“皇帝”这样的人,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二、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甚至出现偏差。学生常见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往往因其熟视无睹而知之甚少。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如在学习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列举了多种云出现的不同天气现象,我布置了一道题:这一周观察云来猜天气,并写出观察日记。许多同学反映,他们认识了好多云,并且也有几次测出了天气状况。

另如在学习《童趣》一文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蚂蚁有几条腿?学生兴致很高,有说四条的,有说六条的,有说八条的,十二条的等等,没有统一结论。于是我让大家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带上放大镜;结果他们统一说出了答案。接着我又让他们继续观察下去,写出一篇观察心得,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兴奋异常的。

三、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的滋味就应该去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许多时候,教师费尽心思,磨破嘴皮子大讲特讲,学生却仍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也许这时候就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往往能四两拨千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背影》时,学生知道了父亲的形象及其写作的角度。于是在课后,我让一部分学生去反窜角色,由他们去当一天的家长,去照顾父母。结果,这些同学写上周记时都大倒苦水,但同时也懂得了父母亲的艰辛;与此同时,我也让另一部分学生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洗脚、梳头、刷碗等。许多学生说,他懂得了什么是亲情。之后,我又让学生举一反三,看如何表现亲情,从什么角度去写。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答案是惊人的一致:以小见大的写法;角度可以是通过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缕白发、一条皱纹等去写。这样的效果让我惊叹,学生在懂得真情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

11.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篇十一

在此,我就从如何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方面谈几点建议:

第一,在歌词里学习丰富的语言。

有不少流行歌曲歌词优美形象、委婉动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诗。学习歌词,无疑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学习一些语法知识。

如苏芮的《牵手》:“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这里含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前一个“悲伤”和“幸福”均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张学友的《夕阳醉了》:“夕阳醉了,落霞醉了,任谁也掩饰不了……”用到了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再现了热恋中的人心醉的情态。再者,利用歌曲,能够巧妙地拟出新颖别致的标题。

如表现母子亲情,可用《常回家看看》;呼唤见义勇为的美德,可用《该出手时就出手》;突出朋友间的诚信,可用《一句话,一辈子》。这样的标题亲切自然,无疑会胜人一筹,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引歌词入文,自然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机智、富有文采。

近些年,一些词作者另辟蹊径,从古诗文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许多文雅别致、脍炙人口的作品,我们可以借这些歌词回归古诗文。

例如:赵小源的《对酒当歌》的歌词是以大家具有相同指向的名言佳句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可以温习到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李白的“举杯邀明月”、“恐惊天上人”、“与君歌一曲”,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等诗句,而且可以仿写短文。陈涛的《孔雀东南飞》是采用了揣摩古人演绎古人的形式,歌词中透视出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心理,学之可对刘兰芝形象的美丽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在广告语中学习鲜活的语言。

看电视是现代中学生主要的休闲方式,广告天天见,穿插在电视剧中的往往叫人生厌。其实好的广告语会给人启发,精练语言,丰富语言,所以欣赏广告语可以变厌为喜、乐在其中。广告面对的是最广大的群体,用语要通俗,但俗中也可有雅,化用古诗就是一个典例。

比如:黄河汽车的广告语“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汽车遍地开”,伊莱克斯冰箱的广告语“众里寻她千百度,想要几度就几度”,成都全聚烤鸭的广告语“此味本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等等。有的广告语采用了对联的形式,如可口可乐新春促销使用的广告语“新春新意新鲜新趣,可喜可贺可口可乐”、培罗蒙时装的“件件皆新颖,款款见深情”;而日本丰田车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佳友打印机的广告语“不打不相识”、佳能复印机的广告语“百闻不如一印”等可以叫我们感受到俗语的永恒魅力。当然也可把广告语融入作文中,可使语言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会有别样的意蕴。

第三,在旅游中探访名胜古迹,学习诗文。

学生在假期中去各地游玩,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每一处风景名胜都蕴蓄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比如说去泰山,就可以联想到杜甫的《望岳》、姚鼐的《登泰山记》;去镇江,就可以联想到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去西湖,就可以联想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到绍兴自然会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药》、《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味》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去富春江,可以联想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去广州,就可以联想到孙中山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和林觉民的《与妻书》。

第四,在春联里推敲语言的艺术。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在春节这一天都在大门两侧贴上充满祝福的对联。从春联中可感受到汉语语言的艺术,如“ 爆竹传笑语,腊梅吐幽香”,一个“吐”字,可以说是对王国维先生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一个诠释,能让我们想到腊梅花开的淡淡的黄蕊,仿佛嗅到那若有若无、如丝如缕的清香;“春风一笑花千树,紫燕三歌柳万条”又可以叫我们体会拟人与数字的妙用;还有“大鹏高翔万里,小龙腾飞千年”、“金鸡振翅劲舞,银犬引亢高歌”等蛇年、狗年的春联语言的生动活泼。除了家庭用的春联,还有用于各行各业的春联,如学校用联“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校园”、企业用联如“生产捷报顿开千秋业,科研硕果更上一层楼”。以上均为我国城乡的好春联,其中不乏颇具积极意义与欣赏价值之佳作,认真揣摩,仔细品味,定能获益不少。

12.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篇十二

各位同学在学习了“走进图形世界”后已经有了一些几何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意识, 也经历过“问题情境—实验交流—拓展应用”的学习研究过程.为此, 笔者设计了一节探究性活动课“设计包装纸盒”, 让大家认识到“面对一个复杂的实际操作型数学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操作, 用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去研究它”, 再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空间观念.

1.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问题背景:某种产品的形状是长方体, 它的长、宽、高分别是16 cm、3 cm、6 cm.请为厂家设计一种包装纸箱, 使每箱能装30件这种产品, 且该纸箱所用材料尽可能少.

问题实质:将30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产品拼成一个大长方体, 其体积一定不变, 找到使大长方体表面积最小的拼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同学们能感受到生活问题数学化, 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2. 自主思考, 展示困难

大家在空间想象、动手操作、思考研究后提出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几个问题.

(1) 如何保证把30个长方体产品恰好放进纸箱中?

(2) 把30个长方体产品恰好放进纸箱中, 由于产品数量较大, 在实际操作中, 排列方案多、操作困难大、计算数据复杂, 如何寻求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活动与思考, 做一做, 想一想, 提出在其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针对问题思考, 从而找到解决方案.)

3. 特殊入手, 建立模型

若有这种长方体产品两个, 请大家设计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盒, 能把这两个产品恰好放进去.你有多少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1) 分类设计:根据重合面的不同, 共有3种如图所示的设计方案.

(2) 计算比较:

(设计意图:要研究一个问题的一般情形, 我们可以从特殊情形出发, 找到解决特殊情形的方法, 再从特殊到一般, 类比原有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一般问题.)

4. 拓展延伸, 猜想归纳

如果有6个长方体产品, 这样的包装盒又如何设计呢?

(1) 根据重合面的不同, 思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研究当有6个长方体产品时不同的设计方案.

(2) 通过计算、观察、比较, 猜想:如果相同长方体产品数量一定时, 当其重叠部分的面积较大时, 包装纸箱的表面积较小.

(设计意图:通过算一算、比一比、猜一猜, 归纳表面积较小的设计方案.)

5. 实验归纳, 探求方案

借助前面两种情形的探究, 请同学们在思考下列问题的过程中探求30个长方体产品的设计方案.

(1) 能把这30个产品恰好放进去, 有多少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2) 怎样设计能使重合部分的面积最大?

(3) 算一算, 比一比, 你的方案是否使包装纸箱的表面积最小.

(设计意图:按照特殊情形的方法和思路, 来解决一般问题, 渗透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6. 借助方法, 解决问题

(1) 请为厂家设计一种包装纸箱, 使每箱能装100件这种产品, 且该纸箱所用材料尽可能少.

(2)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 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 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形的底, 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没有人知道蜜蜂到底是怎么想的, 但无疑是使用最少的材料制作尽可能宽敞的空间.从这个角度讲, 蜜蜂称得上是“天才的数学家兼设计师”.请探究若蜂巢呈圆形或八角形, 相同的材料下, 哪种空间大?

13.在生活中学习汉字 篇十三

5月8日到11日,本人有幸被安排到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参观学习,为期四天的学习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这次学习的主题是“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与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专家和一线老师来观摩。我一共听了12节课和10个报告,都是围绕着小学低年级的识字和阅读教学来研讨。但这一次跟传统的识字教学大不一样,真让我大开了眼界,为什么这么说,就听我介绍一下吧。

其实,与其说是研讨会,倒不如说是南京这几年来在各所小学掀起了“在生活中学习汉字”的课题研究的报告展示会。“在生活中学习汉字,以生活为背景学习汉字,将识字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成为南京各间小学探索“科学认读”识字活动的宗旨。“科学认读”活动课紧紧扣住汉字文化特性和儿童学习汉语言的特点,将汉字的有趣传递给学生,把发现、关注、寻找、比较、交流的乐趣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孩子看到汉字就兴趣盎然,就会浮想联翩,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识记汉字。他们努力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创设学习的舞台,激发识字的情趣.渗透识字的方法,取得了非常棒的成效。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广读生活有字书,构建自己的识字本

1、发掘孩子身边的识字资源,让孩子在生活中识字,是“科学认读”课题的核心思想。

“科学认读”实验班的学生每人都有一本剪贴本。即学生依据一定的主题,从通过各种商品的包装盒、广告纸、报纸、网络等途径,搜集相关带有文字的图片资料贴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做成属于孩子自己的识字剪贴本。这种做法在一堂叫《我最爱吃的食品》充分展现出来,课堂上孩子们人手一本识字剪贴本,主题是收集食品的包装袋或盒子,然后把商标剪下来,粘贴在一个专有的本子上。课堂上孩子们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所收集到的最爱吃的食品包装,并一一介绍带有文字的食品名称和品种,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学习到在课本上没学到的汉字。从剪贴本的介绍可以看出这班的孩子识字量非常的大,表达能力也是惊人的。他们每个星期都有不同的主题,如还有“我喜欢的花”,“我爱南京的美食”,“我国的名胜古迹”等等。听完这节课,我反思我们的识字教学实在是太落后太死板了,怪不得我们的孩子表达能力不如别人,因为识字量少,造成了孩子们思维是空泛的。

2、亲子活动,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助手”

剪贴本的制作既是一个搜集与整理汉字的过程,更是一个孩子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发挥的过程,我觉得家长的功劳不可抹杀。游府西街小学尝试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助手,帮助孩子在有趣的剪贴活动中轻松识字。作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毕竟能力有限,很多事情是需要家长们的配合才能完成。从课堂上反馈出来的情况,家长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例如带着孩子到处跑商场,收集同一种食品的不同包装,不同牌子,不同批次等等。让我想到了家长是学校教学的一大坚强的后盾。这个活动还在一年级新生入学的亲子活动上,校长向家长宣讲了“科学认读”活动的特色及目标。教师展示了优秀学生剪贴本,介绍了剪贴本的作用和制作过程。家长配合孩子边剪贴边识字。面对自己制作的识字本,孩子对上面的每一个汉字都多了一份感情,认读起来印象格外深刻,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情景记忆的汉字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色彩,有温度,有形象的立体的文字。剪贴本中所选择的都是孩子自己最感兴趣,最喜欢的内容,当然在学习认读时更多了一份自信和乐趣,自然而然地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渠道,使得他们的视线向课外不断延伸。

二、充分展示识字本领,说说自己认识的汉字

1、把识字权交给学生。

“科学认读”课堂是一个为学生提供识字环境、搭建自学自教平台的活动课,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讲解、自我思考与交流应该成为活动课的主体。在“科学认读”活动课上,老师不停地启发学生: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的?你还发现与它长得差不多的汉字吗?这样把识字的权利和机会完全交给了学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考方法与思维方法。

2、汉字开花,趣味联想识字

在“科学认读”课题活动中,似乎看不到教师教汉字的痕迹。然而,在课堂上,你会时不时看到教师指着某一个汉字,对学生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字,你发现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这样抛出的问题往往都会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上《采茶》一课的老师令我很佩服。就“采”和“茶”这两个字就能让学生探讨了一节课,这节课也充分体现出在生活中识字的好处。首先老师用生字开花的方法让孩子认识了跟“采”有关的汉字:菜,踩,彩,睬。如说到“彩字”时居然有孩子会用彩带跳起了丝带舞,老师紧抓着丝带的形状代表“彩”的右边三撇,这样就形象地让孩子记住了这个“彩”字。用联想识字认识了“茶”,学生说出并介绍中国有哪些茶的品种,这样一研究,孩子们不但深刻的记住了“茶”,还认识了中国的茶文化,大大的深厚了汉字的内涵。从上述片断不难看出,识字和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是息息相关的。这样认识的汉字,在学生的脑中是活的,是有意义的。

识字的方法除此以外还有引导孩子认识什么是形声字,通过形义和声旁记字,有悦读童谣快乐识字,有顶针歌诀识字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12节课,节节有它的亮点,节节有我们可学的地方。而那些报告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其中黄亢美教授说到中国的文字越来越走向灭亡。为什么?很多人都忘记了每个汉字都有它的起源,我们应该寻找汉字的根,把语文的根留住。他举例说了“阝”,左耳刀由“阜”(fù)字变形而来。“阜”字本义为土山,故从左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山地、地形相关,如“陵”、“陡”、“险”、“陆”、“阴”、“阳”等。右耳刀由“邑”(yì)字变形而来,“邑”字与城市有关,故从右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关,如“都”、“郊”、“邦”、“郡”、“郭”、“郑”等。说真的,黄教授不说,我真的不懂,原来汉字的学问博大精深啊!

14.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语言 篇十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素材和学生身边的事例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强他们的语言积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课程资源,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确良有效办法。尤其是农村乡镇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由于农村乡镇的语言环境使然,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具有这种认知水平的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他们学习语言。

一、回忆生活情景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兴趣浓厚,识记能力强。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才能让其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学生新知。如在学习“家门口不远,就是金色的海滩”这一句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作者的家门口不远就是金色的海滩,你的家门口是什么呢?’’简单的一句话,勾起了学生对家乡的回忆:家门口的一切浮现在眼前,那愉快的生活情景动在学生心头,于是学生一个个踊跃地举起右手。有的说:“我家门口不远处有一条小河,妈妈常常在河边洗衣服。”有的说:“我家不远处有一条公路,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在奔跑。”、有的说:“我家不远处有一幢高楼,高楼里住着我的同学。”

二、创设生活情景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面不宽,有些课文中的情景,学生并没有观察过,这并不是他们所熟知的,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教具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或展现一种现实生活的情景。如在教学“家门口不远,就是金色的海滩。”时,为了让学生积累“金色”一词,我出示了这样的训练题:“金色的( )”。为了让学生能很快地将平时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反馈出来,我将提前设计的金色的稻田图通过投影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地说出:“金色的稻田、金色的田野……”然后再用投影展示一幅金光灿烂的`太阳图景,学生的视野被这一熟悉的生活图景所拓宽,思维被激活。他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言: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太阳、金色的沙滩、金色的土地……

三、利用生活情景

近日,笔者听了我校一堂一年级的识字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达成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在孕育铺垫的环节中,展示了这样一个片断:

师 我知道小朋友们平时很会学习,给自己家中的家具上都取了名字。哪位小朋友给大家展示展示?

生 纷纷举起小手中的小纸条:“我来!我来!……”

原来纸条上都是家具名称的拼音,什么“电视”“沙发”“洗衣机”“镰刀”“小狗”“小猫”……农村家庭中的家具、动物名称,应有尽有。接着,老师将本课所要学习的字的拼音写在黑板上,引出了要学习的生字……

课后,我与执教教师交流得知,他要求学生平时注意商场、街道、家里……等各种生活场所中的不认识的东西,并请教弄清它们的名称,回家后在卡片上用拼音写出它们的名字,积累起来,如果是家具,还可以贴在家具上面,平时多读读,记记。

可见,教师教学生平时就要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一开始做起,学生不仅积累了词语,还养成了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会起到收益无穷的默化作用。

15.在生活中学数学 篇十五

现实生活中, 由于小学生缺乏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 以及生理心理上的特点, 他们往往感到数学抽象, 学习起来很枯燥。对于一些实际问题, 不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因此, 把抽象的数学还原于生活, 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结合教学内容, 创设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进而激发浓厚的兴趣, 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和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如, 教学“元、角、分”时, 让学生认识实物———人民币, 说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并让学生读出书上出示的商品的价格……再开展“小商店”的活动。老师把一些实物的标价展放在教室里, 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然后让售货员和顾客一起做买卖的游戏。在商品买卖的计算中, 学生不但得到了快乐, 而且轻松地掌握了货币单位的换算。

又如, 教学“圆柱的认识”时, 可以让学生观察圆柱形的铅笔、接力棒及罐头盒等实物, 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直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的圆的面积相等, 上下一样粗。这样就能有效防止学生把上端细下端粗的水泥杆、粉笔等误认为是圆柱。从学生的 生活经验引入, 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 就能很快地让学生掌握该知识的含义, 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

二、结合基础知识, 创设操作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要运用于生活。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加强实践活动, 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数学, 而且在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如学习了重量、长度等计量单位以后,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进度, 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测量物体长度和高低, 测量课本、课桌面、黑板和学生的身高等, 在台秤上称出物体的重量。高年级学生学了圆柱体表面积计算之后, 可以布置学生测量圆柱形铁皮水桶的底面直径和高, 并计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铁皮才能制成。又如“铺地砖”, 课上, 学生通过量教室的长和宽, 先计算出教室的面积, 再结合实际铺地砖时, 要考虑到美观、割据、消耗等, 计算出实际需要的地砖块数。

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不仅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用处大,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三、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 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顿悟, 从而达到对已有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在学生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有了初步认识后, 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圆形的物品 (饼干、硬币、轮胎等) 。然后设问:汽车轮胎为什么是圆形的, 能否改变成其他形状? 为什么? 结合讨论, 学生对圆的特性及在生活中的运用将会得到进一步认识。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后,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电视机吊柜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 铁拉门为什么做成有好多个平行四边形? ……

又如在教学“平均分”时, 可以把玩纸牌游戏引进课堂, 设问:“你们玩过纸牌吗?谁会发牌?”接着指名学生付诸行动, 其他学生观察。完毕, 请发牌学生说说牌发给了几个同学, 再请拿到牌的同学报出得到牌的张数。他再问:“他们拿到牌的张数怎么样? (同样多、相等、一样……) 从而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引出除法。这既可以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本质含义, 又能使“逐一分”的过程达到显著深刻的效果。

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这无疑是一种学习的深化, 它将使学生对数学的意义有进一步的体验, 从而对日常的数学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四、课内外相结合, 扩充信息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 让学生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 促使他们课外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 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 26元可以买多少千克橘子? 这个题目按传统观念是无法解答的, 属于条件不全的题。学生要完成这道题, 首先必须到市场上搜集橘子的价格信息, 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品种, 算出千克数。或挑选最便宜的和最昂贵的, 再算出可以买橘子的千克数的范围。

还可以布置学生调查家庭中一周各项消费开支情况, 学会提出数学问题。也可让学生计时走、跑、骑车一千米, 感受1千米的长短, 速度的快慢。还可以让学生到附近的商店、银行开展一些调查活动, 搜集数据资料, 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表……

16.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篇十六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98-02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即要求我们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唯有如此,才能让凝固的数学变为生动的数学,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对数学的个性化体验,使数学课堂真正换发生命活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生活的舞台,把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情境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首先必须要有情趣,同时所设问题还要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过易或过难,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教科书,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既为学生所熟悉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从不同方向看》时,利用屏幕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在美妙的背景音乐下,缓缓地升起一座庐山,然后打下一首诗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入课堂,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我适时提问:同学们,作者苏东坡从多个角度对庐山的仔细观察。从哪些角度呢?其实,苏东坡通过作这首诗,教给了我们观察祖国大好山河的方法:从多个角度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庐山奇妙、壮观的美丽景色。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从不同方向看》。看什么呢?学生们再也按捺不住了,非常渴望下面的内容。

整节课学生带着好奇的心,体验了数学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享受到数学中的“美”,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一扫过去那种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课堂其乐融融,充盈着春天般的活力。

二、结合生活材料,重组课程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因此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就是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理念,充分运用教科书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及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把数学引向生活,强调数学跟人类现实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例如,从九月中旬到十月初正在进行第四届女足世界杯比赛,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关注,女足世界杯赛况自然成了学生课间的热门话题。在“有理数的加法”(浙教版七年级上册2.1节)的教学中,我就选用了中国女子足球队在小组赛中与加纳队、澳大利亚队、俄罗斯队以及在半决赛中德国队与美国队和在决赛中德国队与瑞典队、加拿大队与澳大利亚队共六场比赛的场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六场比赛(分上半场,下半场)的净得分情况,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每个学生都很投入,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之中……,学生们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时而各抒已见,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相互补充着对方的遗漏,纠正着对方的差错,教师不用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轻松地徜徉在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讨论,给他们个别指点,凭借集体的智慧,很快“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就跃然学生们的头脑里。

实践表明,学生会因为觉得问题熟悉而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学效果很好。

三、联系生活背景,展开教学活动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着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感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因此,书本上的很多知识,只要有可能,都可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实践,让他们在活动中深入领会知识的内涵。在“轴对称图形”(浙江版七年级下册2.1)这节课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景,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有的学生想到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上滴一滴墨水,将纸打开、铺平,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形;而有的学生想到的是扎眼——将一张纸对折,用大头针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保证每次扎的眼都能扎透每层纸,将纸打开,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案。显然,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出发,都能得到轴对称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17.我在生活中的新发现作文 篇十七

我在生活中的新发现作文

・・ 我在生活中的新发现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草木萌芽,这是一年四季中最有活力的一个季节。我想人应该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活力。可为什么我到了这个季节,下午写作业时总会犯困呢?我想着问题,便拿出《十万个为什么》在里面找答案了。原来,人体内脏的供血量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字。例如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在安静状态下,供应脑子的血液数量约为每分钟750毫升,供应皮肤的血液数量约为450毫升。脑部的.供血情况是决定人反应能力的主要因素。脑子的血供应量达不到一定的数量,人就容易昏昏欲睡。也就是人的生理机能一时不能适应季节变化。“春困”还与我们的工作、饮食、睡眠、运动等多种因素有关。春天到了,为了消除“春困”,我们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比如说慢跑,它就有助于细胞组织得到额外的氧,能促使大脑清醒,游泳能增强身体的耐力,而不增加对关节的负担;合理安排一日三餐,春季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少吃油腻的食品,以便肠道的消化吸收,还可适量吃些辛味食物,促进血液循环、兴奋大脑中枢;调节作息时间,早睡早起精神好,不要错过最佳的入眠时机。此时我想到一句古语:李白说得好“春眠不觉晓”,并非莫名其妙,本意就是春天,人常会感到困倦,一觉睡去,不知不觉天就亮了。看来在生活中多观察事物、多探索奥秘,也是在学习语文,在积累知识!

18.怎样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篇十八

学什么东西都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已的努力,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要开小差,不要睡觉,往往很多同学一上语文课,就觉得老师在讲天书,不知所云,云里雾里,结果就跟周公约会去了。

认真做笔记

要学会做笔记、要认真做笔记、要勤做笔记,不仅如此,还要善于整理笔记,把老师所讲的重点,用笔标记出来,如分段、解释、翻译、段落概括、人物分析,等等都要做好笔记。

多阅读语文课本里的文章

语文课本的里每一篇文章,老师讲过后,都要多加阅读,读第一次,你可能不知所云,读第二次,你就会有轻微的了解,读第三次,你大概就知道文章讲的是什么意思,读第四次,你就会领悟到书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还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境。

每天勤写日记

19.如何在生活中学数学 篇十九

学数学, 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而数学能力的核心是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想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 关键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因此, 数学学习要回归到学生的生活, 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 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以供参考: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体验中学数学

心理学家指出:学习兴趣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它有助于诱发学习动机, 强化学习的内存动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钻研科学知识。小学生往往对实际问题比较感兴趣, 且“身边处处有数学”, 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尽量多地列举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的题目, 让学生充分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通过“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 我在《圆的认识》这一节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首先展示出我的教具, 并让大家说出它们的形状。然后指着我的茶杯盖, 问其形状, 有些学生可以准确回答说是圆形, 这时, 我再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 要求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圆形物品, 使其印象深刻。

教师在设定情境进行认知教学的过程中, 应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情境, 使其产生探索生活的浓厚兴趣。低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且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 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设疑引思, 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实例,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

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学数学

我们在教数的加减法过程中, 让学生掰着手指数来数去, 或许会让他们感到数学很枯燥。因此, 要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除了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让他们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中找到乐趣外, 我们还应积极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例如在学生认识了简单的几何图形后, 再让学生采用归纳整理的方法, 尽可能多地从生活实例中找出图形, 注上名称, 然后测量这些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算出所有边长的和, 让他们建立起“周边长”的概念, 为以后学习图形周长作好准备。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 我们要用创新的教育理念, 去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 播撒创新的种子,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开发学生创新的才能。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例如, 在教学“数学广角”这节课时, 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片段, 让学生在数学教学片段中自主探究合作, 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 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 就能收到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 当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后, 我认为教师不应无间断地为他们解答疑问, 应该留给他们自己探索寻求答案的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怎样做, 但不应该是只告诉学生一个答案, 忽视学习的过程。而适当要求学生相互间的合作能力, 更是教师应注意的一个方面,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使学生建立更浓厚的感情, 更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是极其重要的。

思维较开阔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可能会对教科书中一些不要求他们现阶段掌握的知识感兴趣, 这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借助书籍、报刊及网络, 自主探索追求问题的答案。对于那些对同一个问题感兴趣的学生, 组织他们互帮互助, 相互协作, 综合他们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将问题彻底解决。如有需要, 教师应给予最大可能的引导和帮助。

上一篇:商会座谈会方案下一篇:雨水的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