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英语阶段检测答题卡(共8篇)(共8篇)
1.高二英语阶段检测答题卡 篇一
月考试题答案
1——10DBABAADCCA
11——20BDDDACAAAB
21——30CABCBBABDD
31——40DCBDDDBCDD
41——50BCCAACADDB
51.(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资历(4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6分)(应从“废除田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52.(1)西周分封制。(1分)唐朝三省六部制。(1分)
(2)由图二的皇帝之下有三省,三省长官为宰相,宰相之下设六部到图三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分)明初撤中书省,废丞相制度,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分)
(3)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走向衰落。(2分)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君主专制得到加强。(4分)
53.(1)民主制度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民主的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2分)
(2)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美国-总统共和制-1787年宪法;法国-民主共和制-1875年宪法; 德国-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宪法》。(8分)
(3)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原则;民主(人民主权)原则。(3分)
54.(1)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4分)
(2)因为依据《临时约法》,中国确立了美国式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但袁世凯篡权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徒有其表。(3分)
(3)举措: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焦点: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1分)
(4)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答对三点即可。
2.高二英语阶段检测答题卡 篇二
高 二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包含语文I和语文II(附加题)两部分。语文I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语文II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语 文 I 试 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他们都崇尚“静”。儒家从“中和”的伦理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 ▲ ”;道家从“天道无为”的自然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 ▲ ”;佛家从“空寂”的人生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 ▲ ”。三家的这种静观态度和政教态度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这就是 ▲。
A.温静 寂静 虚静 温文尔雅 B.虚静 温静 寂静 温柔敦厚 C.寂静 温静 虚静 温文尔雅 D.温静 虚静 寂静 温柔敦厚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烽火•冼星海》并没有原封不动地用冼星海的作品,而是将《黄河大合唱》等作品融入剧情,希望能让观众在剧情中享受到音乐的美妙及其作品的精神。
B.中央电视台主办“中英合拍纪录片《孔子》全球上线新闻发布会”,于伦敦时间10 月21日如期举行。该片是迄今为止首部以孔子为题材的中外合作拍摄的纪录片。
C.中国重申在《中日韩合作展望》中所作承诺,努力实现包括建立区域市场在内的推进经济一体化的长期目标,将合作提升到更高水平。
D.与会专家指出,要重点支持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
3.阅读下文,选出最接近其意旨的选项(3分)...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余光中《青青边愁》)
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C.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D.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4.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3分)..A.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B.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C.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D.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5.下列对课文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上片说“日日花前常病酒”,下片说“何事年年有”,各有侧重:“日日”强调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则强调了愁苦的持久性。
B.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全篇用香软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描绘春光之明媚与少女之纯洁可爱,与当时流行写女性伤春悲秋、感伤悲苦的作品大异其趣。
C.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
D.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发抒凄婉诚挚的悼亡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亡姊王夫人墓志铭
苏 辙
伯父大中大夫生女子四人,仲姊适进士王君东美器之,独享上寿,年七十有五。从其子肄为梓.州铜山尉,官满而归,没于乡闾,实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也。前一岁,辙与兄子瞻皆自岭南蒙恩北还,将归扫先墓。是时兄弟惟仲姊在耳,而子瞻舟行至毗陵,复以疾不起。辙既哭之,则讣于.乡曰:“天伦之爱,惟仲姊一人矣,东西相望,将谁诉者?”讣未达而仲姊又亡,盖哭之恸曰:“已矣,手足尽矣,何以立于世!”
惟夫人幼敏而静,四岁而知丝纩,十岁而知馈膳,父母以为能。既长,奉己以法,不妄言笑。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舅秘书丞兼,没于耀州,贫不能归,夫人劝其家尽所有以归葬。未几而姑亡,器之亦即世。生事不给,人不堪其忧,夫人处之,哀而不伤;被服饮食,虽窭必修;与亲族交,虽贫不傲,虽富不屈;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曰:“使尔.自悟则善,勉强从我无益也。”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尝梦一 2 老人,旁有赞拜者。既觉,犹拜未已,旦求其家绘像,则四代祖母也。自是并祭四代。肄及元祐九年进士第,时辙备位政府,以亲祀圜丘,恩赐冠帔,使肄以归奉夫人。肄迎养铜山,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敕之。及其疾病,肄剔股以具膳。既执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哀毁殆不能胜,乡.人称之。将以崇宁元年十月六日袱于器之之墓。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四,有删改)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仲姊适进士王君东美器之 .B.则讣于乡曰 .C.被服饮食,虽窭必修 .D.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敕之 .
适:出嫁 讣:报丧 修:置办 敕:命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姐王夫人与哥哥苏子瞻的先后离世,使苏辙无比哀伤和痛苦,兄弟姐妹都已离世,他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B.王夫人的公婆和丈夫相继去世,家人沉浸在哀伤之中,王夫人在贫困中处之有度,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C.王肄对母亲非常孝顺,在母亲生病时剜肉来给她做药膳,母亲去世后,王肄几天滴水不进,极尽哀伤之情。
D.王夫人曾经梦到一个老人,醒后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老人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每小题3分)(1)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亡姊王夫人墓志铭》)(2)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淮阴侯列传》)
(3)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4)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魏公子列传》)(5)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游褒禅山记》)9.从文中看,王夫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0~12题。
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①注:①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10.第一句“暖雨晴风初破冻”有何作用?(3分)11.请赏析结句“夜阑犹剪灯花弄”的妙处。(4分)
12.全词以“愁”字贯穿始终,请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醉能同其乐,▲,太守也。(欧阳修《醉翁亭记》)(2)日月忽其不淹兮,▲。(屈原《离骚》)(3)▲,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4)▲,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5)▲,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6)浮光跃金,▲。(范仲淹《岳阳楼记》)(7)▲,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8)叹年来踪迹,▲。(柳永《八声甘州》)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 题。
蒙娜丽莎的微笑 【俄罗斯】诺里·斯塔夫
(1)女孩说,我叫蒙娜丽莎。凯莉便笑了,有种想要接近女孩的冲动。
(2)凯莉是一名画家,去拉马拉本是看望男友,却没想到刚踏上这片土地便遇到这样一个女孩,傻傻地朝着你笑,但那张脸上却有很多疤痕,显然与真正的“蒙娜丽莎”扯不上半点关系。
(3)“蒙娜丽莎,你家住在哪呀?”凯莉蹲下身子问道。可女孩却不说话了,一双眼大概是被大风刮久了,红通通浸着泪水,勉强才吐出三个字:“杜米斯。”
(4)杜米斯经常出现在国内各大报刊上,那是这个地区最大的一座难民营。凯莉的脑海里瞬间出现一幅图画,眼前的女孩躺在一堵烂墙下,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一只苍蝇停在她的脸上,但她却一动不动。
(5)女孩一定饿了,凯莉把包里所有的压缩饼干都拿出来,塞在对方手里,想了想,又把脖子上的围巾取下,紧紧地裹在女孩身上,然后满意地点点头,看着女孩幸福的样子,忍不住当场拿出画架,刷刷几笔,一幅凯莉版《蒙娜丽莎的微笑》便完成了。
4(6)“这是我来拉马拉的第一幅作品。”凯莉在男友面前炫耀,但男友却不置可否,不断叮嘱她要小心,拉马拉城的小孩比大人更危险。凯莉认真地点点头,毕竟男友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但第二天,凯莉便改变了看法,因为在比瑞德街头,她再次看到了蒙娜丽莎,她捧着那条围巾,就像捧着圣物一样,看到凯莉便奔过来说:“真主保佑你。”接着便把围巾交还给凯莉。
(7)蒙娜丽莎很丑,但却是一个特别的女孩,望着前面飞奔的背影,凯莉再次陷入沉思,第二幅图瞬间在脑海里成形。这就是收获,一个画家最想要的便是这种灵感。她就地创作,完成以后,随手把围巾套在脖子上,却突然觉得脖颈一阵刺痛。
(8)被一滴鲜血染红了的围巾里,竟然包裹着一个尖利的铜钉。太可恶了,早就在报纸上看过报道,艾滋病患者为了报复这个世界,常常把沾满自己血液的钉子放在路边的凳子上,很多行人都平白无辜受害。没想到这样的悲剧竟然降临到自己头上,而且对方还以怨报德,太可恨了。
(9)这世界疯了,连小孩都干这种勾当。凯莉气愤地说:“不就杜米斯吗?我偏偏就是要过去把她找出来,蒙娜丽莎,没想到连微笑都是假的。”
(10)杜米斯的管理者是个英国人,名叫普雷第,听了凯莉的投诉后,先是一阵惊愕,接着便对身边的人说,把蒙娜丽莎叫过来,太不像话了。
(11)可是,蒙娜丽莎没有来,有人向普雷第报告,蒙娜丽莎宁愿不吃饭,死死抓着宿营广场的栏杆不肯过来,手都快打断了。凯莉彻底被激怒了,她对普雷第说,既然她不愿来,我就过去,倒要看看,小小年纪到底是受谁指使干这种丧心病狂的事。
(12)在广场,当凯莉站在蒙娜丽莎面前,结果却并没有按着原来的计划走下去。蒙娜丽莎显然刚刚垂死地挣扎过,脸上毫无血色,但看到凯莉,却一下子兴奋起来,“求你,以真主的名义,请您亲手把那颗铜钉交给我吧!”到了这个时候,她还在提要求,凯莉带着愤慨与不屑,问:“凭什么?”
(13)接下来,凯莉简直无法理解,蒙娜丽莎竟然弱弱地说:“我想有个妈妈。”还好普雷第,这位谙熟拉马拉文化的慈善服务者解释,在这个地区,铜钉代表母爱,你把铜钉交到她手里,就代表着你对她女儿一般的爱。接着,普雷第还指着铜钉上面的字母“M”说,看,这就是证明。
(14)蒙娜丽莎所做的一切,当然不是为了真的要凯莉做母亲,而是想让杜米斯难民营的其他孩子看到凯莉送她铜钉的情景,哪怕这一切都是假的,因为这些年来,大多数孩子都被远方来的白人资助甚至收养了,但蒙娜丽莎却因太丑而变得愈发孤单。
(15)她太需要我们的爱了,凯莉拿着手里的第三幅画对男友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抵不过她的真情,我以真主的名义发誓。”
(本文有删改)
14.凯莉对蒙娜丽莎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4分)15.文章第(8)段为什么要插入报纸报道的内容?(6分)16.赏析文章第(12)段划线句。(4分)
17.小说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题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19题。
缺陷世界 黄永武
古人细细地观察宇宙之间:鸟有了两只翅膀,四肢中就只剩两只脚,不再有手了;牛有了两只锐角,嘴里就不再有锋利的牙齿,只能嚼嚼草了。造物者对每一样生物赋予的功能都不全备,力量与才干,总有所不足,不至于太集中在谁的身上。
万一像桂花一样,凝聚了天地的清香,就招来蠹虫;像白璧一样,琢磨出如虹的光气,就不免有瑕;像珍珠一样,蕴含着耀眼的晶光,竟贼害了蚌胎!凡属“尤物”,“从来尤物不长生”,因为它特殊的美,戕害了自身,变成了牵累,总是美中不足,留下遗憾。
又有人观察:有了白天,就必须有黑夜;有了嘉禾,就必须有莠稗;有了凤凰,就少不了鹞枭„„这是一种势,也是一种理,所以君子永远不能灭绝小人,世上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
佛家因而有“世界为缺陷”的说法,认为人生朝暮都不可自保,哪能妄求一切圆满如意?只有在缺陷里,如何随缘顺应,处处都是道。面对违逆丑鄙,不要有不平满的牢骚,因为这就是修道摄心的好环境。所谓“君子处逆境,正是做工夫时节”,如果事事平满称心,恐怕道也修不成了,你的损失不是更大吗?
在明代王祖嫡的《师竹堂集》中,有一篇《缺陷说》,发挥这层道理,认为“缺陷”是世界的本质,因此天地间一切不能圆满,乃势之必然,人只有随着缺陷而顺受,才能清心省事,才能惜福保身。如果必求人生的圆满,是逆势和造物者相争了!他举例说:已做官的人,想求仕途更圆满,就会急切地生出觊觎之心;已暴发的人,想求财富更圆满,那造物者会笑他太劳心,连路人也会批评他的非分了。因此,除了在“德业”上不能视缺陷为当然外,人生百事,不接受缺陷的现实,都违反了自然的原则。
清代的龚定盦,更有“缺陷好”的说法,他的诗道:“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认为《易经》的最后一卦“未济”,象征着一切以“未完成”为收结,夕阳西下,虽美但留下无限的余情,这也就是缺陷的美。
不过,依我看,缺陷之所以美,并不是圆满不美,而是圆满不可得。在无可奈何中,人以不甘雌伏的生命力,逆势与造物者或自身的难点相争,积极进取以求超越,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所追求的圆满愈具价值,则逆势抗争的意志就愈坚定;所遭遇的事件愈悲切,则企求超越的情操就愈壮烈。所谓缺陷美应该就是悲壮美,它是建立在积极的、反宿命的、尽其在我以求超越的人的价值之上,而不全是消极认命的清心省事,更不是非分贪婪的独占满足,它是以缺陷、遗憾当作砥砺道行的方 策,“转祸为福”,“因败立功”。在烦恼中证菩提,缺陷之美,该在这里吧!18.古人认为造成缺陷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19.请结合文章,阐释“在烦恼中证菩提,缺陷之美,该在这里吧!”的涵义。(6分)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人,他穿时尚的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开高档的车是为了让别人看,他精心装修家是为了让别人看,他选择从事的工作是为了让别人看,他送孩子读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的一切举动都是为了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品味、格调或成绩,他的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的眼光为唯一标准,这种人被称为“橱窗人”。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语文II(附加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40分,考试用时30分钟,由选考历史方向的考生完成。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且如《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岂可以出处求哉!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益远矣。盖后人无不知杜诗所以妙绝古今者何在,但以一字亦有出处为工,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曾有一字无出处,便以为追配少陵,可乎?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渠自不知若为之笺注亦字字有出处但不妨其为恶诗耳。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五处)(5 分)
且 今 人 作 诗 亦 未 尝 无 出 处 渠 自 不 知 若 为 之 笺 注 亦 字 字 有 出 处 但 不 妨 其 为 恶 诗 耳。
22.本文选自《老学庵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____。(1 分)23.在这则材料中,作者对“今人”的哪些现象提出了批评?(4 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三国演义》中,庞统换乘白马,行至一地势逼窄之处,听说此地名叫“落凤坡”,大惊,急令退军,却被埋伏于此的张任军认出身份,乱箭射死。
B.《子夜》中,靠放高利贷盘剥农民起家的“笑面虎”冯云卿,半年前为躲避农民的反抗,同时也是为依顺姨太太的心愿,带着全家搬到上海。
C. 西平郡王带来圣旨,说贾赦“交通外官,依势凌弱,辜负朕恩,有忝祖德,着革去世职”。于是,贾府被查抄,幸亏北静王及时赶到,查抄才暂时停止。
D. 凤姐知道贾琏偷娶之事,装成贤惠,将尤三姐接进府中,请贾母等人应允。后又设计借刀杀人,逼其吞金自杀,由此可见凤姐狠毒的个性特点。
E. 夏尔为得到“新贵”头衔,日后挤进官场,便答应了和奥勃里翁小姐联姻,写信给欧也妮告诉了他与奥勃里翁小姐的婚姻。后来夏尔得知欧也妮也特别富有,后悔莫及。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八十回中,“香菱忙笑道:‘奶奶说那里话。此刻连我一身一体俱属奶奶,何得换一名字反问我服不服,叫我如何担得起。奶奶说那一个字好,就用那一个。’”“奶奶”是谁?她为什么要给香菱改名字?这段文字表现了香菱怎样的心理?(5分)
▲
(2)人们将办事不成功说成“走麦城”。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述这个故事。(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28题。
近年来,《我们的乡愁》《返乡笔记》《回不去的故乡》等“乡愁”类文章不断出现,其视角也不尽相同。“去农进城”正成为主导性趋势,随着乡村及其所承载的物、景、情的逝去,城市化已经成为裹挟绝大多数“农二代”的巨大势能。而城市自身也在大规模旧城改造扩容中日新月异,“乡愁”不仅发生于某个具体乡村,也是当前这种剧烈城市化过程中原有居民普遍而又自然的反应,失落与无奈相互交织。而在多维乡愁之中更具有传播力和话语权的中产阶级,往往对乡村进行选择性美化与静态孤立处理,删除了生活张力,只留下精致意向和“纯真的替换物”。对于他们来说,与其说是对“三农问题”有所触碰,不如说更是在既有生活方式不减损状态下,对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事物的怀旧与惆怅;与其说是对现实不合理“城乡关系”展开质疑,不如说是以“乡村”为名、在主流框架内不失优雅优越的修饰与抚慰。这些想象性的解决携带着更加隐蔽的偏好,让真正的“三农”被挤出“乡愁”论述,乡村被抽象为无“人”的风景与新的欲望空间。好在,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城乡来说,不仅有着关于乡村与城市的多元化论述尝试,还存在着进一步迈开双脚,解放双手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而当代乡村建设,更应引导人们“眼光向下、脚步向前”,无论下乡还是返乡,都希望可以在关注“三农”中重新塑造“自我”,为乡愁提供一个积极且建设性的安放之地与发挥空间,并在此过程中让更多参与者改变视角,重新认识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乡土社会。26.请简要概括“多维乡愁”的具体内容。(6分)
▲ 27.文中“更加隐蔽的偏好”指的是什么?(3分)
▲ 28.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乡村建设?(6分)
▲
参考答案
1.D(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温柔敦厚:温和宽厚。)
2.C(A项,搭配不当,“享受”不能与“精神”搭配;B项,偷换主语,应在“中央电视台主办”后加“的”;D项,语序不当,按照整个语句的逻辑发展,“以实现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应改为“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C 4.B 5.B(“香软的笔触,浓墨重彩”错,用白描的手法及清新明快之笔触)6.D(结合语境可知,“敕”在文中的意思应为“告诫”。)
7.A(文章第一段中说苏子瞻去世后,讣告还未到家,二姐王夫人就去世了,故苏子瞻是先于王夫人去世的。)
8.(1)王夫人二十岁时嫁到王家,早晚勤勉不懈,公婆也认为她贤淑。(关键词“归”“莫”“舅姑”各1分,句子大意1分)(2)韩信就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3)他自己夸耀功劳,施展自己的聪明,独断专行而不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可以用武力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4)打算前去同秦军拼命,这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效果呢?
(5)当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
9.【答案】孝顺知礼;不卑不亢;吃苦耐劳;教子有方。(答出3点即满分)10.(3分)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浓愁”作反衬。(每点1分)11.(4分)运用细节描写,(1分)通过“剪”“弄”两个动作以及“犹”字,(1分)写出主人公心烦意乱、夜深无眠的复杂情感,(1分)表现主人公的思之深、愁之浓。(1分)
12.(4分)首先由春景落笔,引出愁情;(1分)接着通过几个典型的生活细节,多侧面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情;(2分)最后直抒愁情,并在剪弄灯花的动作中结束全词。(1分)
13.(8分)(1)醒能述以文者(2)春与秋其代序(3)转轴拨弦三两声(4)舞幽壑之潜蛟(5)但将酩酊酬佳节(6)静影沉璧(7)后生可畏(8)何事苦淹留
14.(1)一开始被蒙娜丽莎的质朴所吸引,想要接近她;后来收到蒙娜丽莎送还围巾,很感动;围上围巾被铜钉刺伤,很愤恨;最后知道真相,由衷赞美。(3分,1点1分,答满3点即可)
(2)小说通过写凯莉对蒙娜丽莎的态度变化,侧面衬托了蒙娜丽莎的形象;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2分,1点1分)
15.揭示了小说的故事背景及社会环境,暗示了主题;引出下文凯莉对蒙娜丽莎的问罪,推进情节;与故事结尾蒙娜丽莎的行为形成对比(衬托),突出了对蒙娜丽莎人性的赞美。(每点2分)16.通过神情描写(1分)写蒙娜丽莎因被误解而挨打的凄惨和见到凯莉的兴奋,(1分)前后对比,(1分)表现了蒙娜丽莎的单纯质朴、对凯莉的信任(对爱的强烈渴望)(2分)
17.①《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达•芬奇的经典画作,以此为题,设置悬念,引人入胜;(2分)②暗示了小说的情节和线索。《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画家为小女孩画的三次画像,构成了全文的主体内容,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2分)③隐喻了小说的主题。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小说中小女孩的笑容,象征着小姑娘虽身处穷苦却懂得感恩以及强烈渴望得到爱和尊重的真诚,寄寓了作者对小姑娘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她品质的赞美,隐喻了主题。(2分)
18.特殊的美会戕害自身;事物之间必然存在对立和矛盾;佛家认为人生朝暮不可保,称心如意会影响修道;缺陷是世界的本质,自然的法则。(1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19.人生必然会有缺陷和不圆满(2分),人要积极的反宿命的态度以求超越,把它作为砥砺道行的方策(2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与赞美(2分)。20.审题提示
这道题很有现实意义,反映了生活中一部分人的“活给别人看”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只有在别人那里受到了夸奖,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于是努力的迎合别人的口味,不管是否适合自己。这种生活方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我们都在沉重的压力下奋斗,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只有得到别人的赞扬才算是取得了成功,我们期待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但这种生活方式往往以牺牲自己的个性为代价,忽略了个人的情感和尊严,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由此可以立意为:①莫让他人的赞美压抑自己的个性;②压力之下的妥协;③学会调节生活,给自己的心灵放假;④轻松生活,活出自我。
21、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渠自不知/若为之笺注/亦字字有出处/但不妨其为恶诗耳。
22、陆游
23、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只注重出处,忽略作者的真意;作诗只追求字有出处,形成“恶诗”。24.(1)夏金桂;(1分)打压薛宝钗,挫伤香菱(或者因薛宝钗难以打压,借香菱撒气,顺便压制香菱);(2 分)无奈,隐忍。(2分)
25.关羽与东吴大将吕蒙在荆州交战,大败,退守麦城。由于兵少粮尽,关羽不得不放弃麦城向西川撤退。关羽想走小路,部下担心有埋伏,可是关羽自恃勇力.不听劝告:果然遇到伏兵。寡不敌众,关羽父子遭擒被杀。
26.(6分)进城务工的“农二代”对自己的乡村及其承载的物、景、情逝去的伤感;城市中居民在 旧城改造过程中的失落与无奈;中产阶级对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乡村的怀旧惆怅并加以自我抚慰。27.(3分)以“乡村”为名,对乡村进行选择性美化与静态孤立处理,只留下精致意向和“纯真的替换物”。
3.高二英语阶段检测答题卡 篇三
出题人:张妍审题人: 李睿 孙秀芳 刘阳
一、单项填空(共1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2分)
1.Anyone will be immediately fined 200 yuan if he is found ________ in the office.A.smokeB.smokingC.to smokeD.smoked 2.Hearing the bad news that her grandfather was seriously ill, the poor girl ______ crying.A.burst outB.broke upC.burst intoD.broke into
3.The ________ of the time students spend at school has been limited to no more than six hours a day for primary students.A.numberB.sumC.qualityD.amount
4.When crossing the street, you must watch out for the traffic.Otherwise, you would ______ by a car.A.knock intoB.be knocked overC.be knocked offD.knock out 5.In Texas and the southeast, there are storms ______ in summer and fall.A.at a timeB.on timeC.from time to time D.at the time 6.I knew we would be good friends _______ I met her.A.for the first timeB.at the first timeC.the first timeD.first time 7.It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his reaction because he is so _______.A.funnyB.sunnyC.moodyD.energetic
8.Ever since her boyfriend broke up with her, the poor girl has been frustrated.She’s _______ interest in life.A.lostB.hadC.takenD.developed
9.Hearing someone calling his name behind his back, he _________, and for a second almost failed to recognize her.A.turned awayB.turned overC.turned roundD.turned up 10.People held completely different views, and _______ the discussion came to nothing.A.as a result ofB.as a resultC.on the contraryD.form time to time
11.All money ______ from the charity sale last week has already been sent to the disaster area.A.raisedB.risenC.raisingD.rising 12.We spent days ______ all the related reference materials.A.to go throughB.going throughC.to see throughD.seeing through13.______ for a while, I came to realize that we had a lot in common.A.To chatB.ChattingC.Having chattedD.Chatted14.The two brothers are barely _____.A.on good termsB.in terms ofC.in their termsD.in real terms 15.He completely forgot the front door last night, but fortunately nothing was stolen.A.lockingB.being lockedC.to lockD.to have locked16.The local people quarreled the new settlersthe land rights.A.among;overB.with;forC.with;overD.among;about
二、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A woman said something that hurt her best friend.She it immediately, and wanted to do something to take the back.So she went to a sage(智者), her situation, and asked for advice.The sagepatiently and said, “There are two things you need to do.The firs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ake your best feather(羽毛)pillows, anda small hole in each one.Then, before the sun rises, you must a single feather on the doorstep of each house in the town.When you are , come back and I’ll tell you the second.”
The woman hurried home to it.All night long she labored(劳动)alone in the.She went from doorstep to doorstep, taking care not to leave out a single house.Her fingers were frozen.The wind was sothat it caused her eyes to water, but she didn’t give up, that there was something she could do to put things back the way they once were.Just as the sun rose, sheto the sage.She was tired, but pleased that her efforts would be.“My pillows are empty.I placed a feather on the doorstep of each home,” the woman said.“Now,” said the sage, “go back and your pillows.Then everything will be as it was before.”
The woman was surprised, “That’s impossible!The wind each feather as fast as I placed them on the doorsteps!”
“That’s true,” said the sage.“Never that each of your words is like ain the wind.spoken, no amount ofcan ever return them to your mouth.Remember one kind word can warm three winter months.” 17.A.tried B.forgotC.regrettedD.stood18.A.letters B.suggestionsC.giftsD.words19.A.explained B.assessedC.facedD.accepted20.A.taught B.listenedC.observedD.searched21.A.Later B.NowC.TomorrowD.Tonight22.A.draw B.findC.openD.leave23.A.put B.selectC.tieD.find24.A.out B.throughC.offD.down25.A.sort out B.look forC.prepare forD.think of26.A.hot B.rainyC.warmD.cold27.A.free B.fierceC.hotD.constant28.A.thankful B.curiousC.worriedD.upset 29.A.shouted B.returnedC.movedD.waved 30.A.devoted B.takenC.rewardedD.spent 31.A.hide B.makeC.bringD.refill 32.A.piled up B.blew awayC.put awayD.cut off 33.A.forget B.argueC.mindD.attempt 34.A.flower B.leafC.featherD.pillow 35.A.Because B.UnlessC.AlthoughD.Once 36.A.effortB.timeC.patienceD.knowledge
三、阅读理解(共9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8分)
A
Older friends are wonderful to have because they can give you an insight(洞察力)into a different time in our history.Even 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in some cases, it’s still possible to
have fun and also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I have had several older friends in my life and they all taught me something a little bit different about life.When I was a child, my mother had a wonderful lady come into our home to provide housekeeping services.This woman was retired and might have been in her mid to late sixties at that time.Although her job was to clean our house, this woman provided much more than that.She was always there for me on the days she came to work.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ays when I was ill, she would make sure that I was comfortable and cared for properly.In my childhood, I considered her a second mom.As I grew into my teen years, she became one of my best friends.During my teen years, I was often home during the summers and Girtha and I would eat lunch together.We could talk about anything and laugh together as well.I learned a lot about life from Girtha.She had a very deep faith and read her Bible regularly.Even though her circumstances were difficult, she never complained and always showed compassion(同情)for others.She always rode the bus to and from work and refused our offers to drive her home in the evenings because she felt that she lived in an undesirable neighborhood and was very concerned for our safety.In her later years, Girtha’s health declined and she had to stop working.She eventually moved to another state so her daughter could care for her.Early in my college career, I received a phone call telling me that Girha had died, which saddened me a lot.I still miss her to this day.Girtha was unique in her own way, but through several matters, she touched my life and my heart in a very special way.Maybe it’s time for me to review those lessons in everlasting faith.37.Why does the author think having older friends is wonderful? A.Because they understand our history very well.B.Because they are relatively easier to deal with.C.Because they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life.D.Because the two generation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38.The author considered Girtha a second mom when young because of.A.her much older age B.her loving careC.her housekeeping services D.her unique personality
39.According to the author, Girtha was thought to be the following EXCEPT.A.optimistic B.considerate C.kind-heartedD.knowledgeable 40.Why did Girtha refuse our offers to drive her home? A.Because she was compassionate.B.Because she was worried about our safety.C.Because she was accustomed to taking a bus.D.Because she felt ashamed of her poor living conditions.41.The author wrote the text to.A.introduce the life story of GirthaB.show the advantages of older friends
C.tell us the influence Girtha had on him or her D.advise the young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 old
B
When Josephine Cooper was growing up, she learned the importance of charity from her parents.Although they made a modest living for their family of 10, they insisted on sharing with those less fortunate.Half a century later, Mrs.Cooper became a beloved volunteer at the San Diego Food Bank, where she devoted herself to helping others.She organized and ran a distribution center of a church, helping it become the
organization’s largest emergency food distribution center in San Diego.She was one of the 25 outstanding senior volunteers in the nation selected and invited to Washington D.C.to receive an award.“She was the main person who helped us make that program grow,” said Mike Doody, former director of the Food Bank.“She had a way of getting people to work together and to work hard.She was determined and stubborn, but in a good way.She had a good heart.” People knew her as “Grandma” because of her selflessness and her devotion to helping hungry children and families.“She reminded people of their Grandma,” Doody said.As a widow with a young child in 1979, Mrs.Cooper was helped through a difficult financial time when the Food Bank provided her with groceries.“She devoted her life to giving back,” said her daughter, Monica Cooper.It wasn’t unusual for a local church to call Mrs.Cooper to ask her to aid a needy family.“She would give people food out of her cupboard.Sometimes we would cook a meal for a family living in their car,” Cooper said.Although Mrs.Cooper was honored to receive the national award for her volunteer work, she said being able to help others was her reward.She died of liver disease and kidney failure, aged 93.42.The underlined word “charity” in Paragraph 1 refers to ________.A.offering helpB.donating moneyC.providing servicesD.showing sympathy 43.The San Diego Food Bank is meant to ________.A.distribute food in case of emergencyB.help hungry children and familiesC.give basic first-aid treatment
D.train some senior volunteers
44.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of Mrs.Cooper?A.She died at an early age.B.She refused the national award.C.She was kind and devoted.D.She was not easy to get along with.45.From what Monica Cooper said, we know that ________.A.she is in financial troubleB.she was finally rewarded
C.she once misunderstood her motherD.she thinks highly of her mother
4.高二物理的答题技巧 篇四
1.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2.相信第一判断:只有当你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尤为重要。
3.注意高考物理选择题的前三道题,虽然简单,但多数考生由于紧张,错误率非常高。
4.选择题只需要确定选出哪个答案就可以了,多选题要仔细看题。
物理实验题偷分技巧
物理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
1.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
2.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
3.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切记: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的读数历来都是考察的重点。 切记:选择题有8-10分是送你的,但你可能拿不到(单位、有效数字、小数点后保留几位、坐标原点等)。
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规实验题时,这种题目考得比较细,要在细、实、全上下足功夫。
设计型实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要求同学们能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在设计电学实验时,要把安全性(所谓的安全不是对人来说,而是对仪器来说的)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小实验的误差(误差从偶然和系统两个方面考虑,系统免不了,偶然可减小),避免出现大量程测量小数值的情况。
物理计算题偷分技巧
1.计算题如果连基本公式都忘记了,那根本就不用答了,所以考生应该把基本公式还是变换而来的公式都背熟,节省换算时间。
2.描述性的文字要写好,公式的字母要工整,代入数据等要清晰,演算过程要明朗,结果要精确,作图的时候勿潦草。
3.审题中,要全面细致,特别重视题中的关键词和数据,如静止、匀速、恰好达到最大速度、匀加速、初速为零,一定、可能、刚好等,全面分析好情况,可以先在草稿上演算。
5.高二化学答题技巧有哪些 篇五
当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选择时,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不易失分。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作答,表达更准确。例如举一个工业上CO做还原剂的反应,这时最好的例子就是写3CO+Fe2O3==高温3CO2+2Fe,这个反应应该是最熟悉的,其他反应也可写,但是用不好就会扣分。比如CO和水蒸气反应,如果没注意到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写了等号会被扣分。同时也不可泛泛举例写还原金属氧化物的通式:RO+CO===R+CO2(R表示金属),这样肯定不能得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成立,而且也并不一定能用于工业生产。
6.提高高二历史成绩方法和答题技巧 篇六
提高高二历史成绩方法
1、观念。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我们不能不了解历史,不光我们祖国的历史还有外国的历史,我们都需要了解。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
2、兴趣。虽说兴趣不能决定一切,但培养兴趣对学好历史也很重要。没有兴趣,会觉得学历史是一件苦差事!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3、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4、“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5、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6、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7、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8、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高二历史答题技巧
1、选择题。根据试题所给材料呈现形式的不同,历史选择题可分为文字材料型、图像型等几种类型。文字材料型是材料型历史选择题最常见的类型,该题型以文字陈述为主,所考查的主要是学生阅读文字并从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根据教材内容、情景设置的题干和四个不同选项组成,所要求的知识面比较大,能够比较全面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是: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准题干中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以作出准确的选择。
2、辨析题。先是分辨正误,然后分析原因。综合近两年的中考试题来看,辨析题以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意义、实质的理解为主,如:05年的四道辨析题中有两道试题是这一类型。23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解决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4题: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06年的三道辨析题都是这一类型。21题;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变。22题: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本主义革命。23题:绥靖政策确保了欧洲的和平。或有从历史事件的内容分析得出结论的试题,如05年的22题: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05年的21题:法国文学家夏多布里昂说:不是拿破仑创造了法兰西,而是法兰西创造了拿破仑。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类型题的复习时侧重于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指导学生在回答此类型试题时,先判断正误,而后在阐述理由时,语言要简练,不用长篇大论。
3、简答题。简答题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一种主观性试题,此题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和归纳等能力。复习时一是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27题:理清二战结束至今的世界格局的变化。二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05年28题:设计探究课的活动方案。06年27题怎样比较两次世界大战。三是梳理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如05年简答题26题:列举出表明世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的重大历史事件;06年24题:写出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期中外历史上发生的三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名称和意义。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要审题,目的在于完整准确地答题;其次要审定题目类型,明确试题对答题表达方式的要求;再次注意分值分布,把握答题的重点部分,作到全面思考,找出要点;语言的表达准确。
4、读图识图题。是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科之间相关联系的能力。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图,分析图的类型(图包括战争形式图、重要事件示意图、实物图等),找出相关信息;其次与把图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找出相关知识点;再次结合设问,弄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结合史实进行回答。06年的识图题从新航路开辟的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学生丢分比较多的是只答出了四条航线,而没有答出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在指导学生看图时还要挖掘图中除表象之外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5、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是:首先是阅读材料,必须作到“读懂、读透”材料,不仅从文字上读懂,而且要从历史角度读懂材料。把材料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阅读理解材料。材料题解题思路:结合试题的设问,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最大限度提取对解题有用的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样,才能作到对材料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其次是审读设问,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明确各题的不同要求,按要求解答。如06年材料解析题第一题第二问,是《马关条约》中的割地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两条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第二题:关于欧盟的问题给了两段材料,第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根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国家为什么要结成联盟?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从材料二提炼欧盟形成的过程,考察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再次是处理好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从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组织材料解答。
6、问答题。是历史考试题中最重要的题型。它可以全方位、多层次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每道试题的容量和灵活度都比其他题型高得多,测试效果也最明显。问答题的解题思路:细心审题,理清所问,先列提纲,后写答案;要点要全,点到为止;语言准确,史论结合。
细心审题是答好问题的关键,尤其是找准题目中心词,它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例如说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结果有何异同?分析此题时,要抓住“性质”、“结果”、“异”、“同”等词语来理解,并从性质的异同、结果的异同分别作答。如果误审、漏审,都不利于正确完整的答题。
高二历史高效学习法
一、学历史要扩大知识广度
如果说高一高二是基础阶段,那么高三就是提升阶段了,这个过程中,历史的变化尤为明显,以前很多知识都能从课本中找到,到了高三你会发现历史课本的知识不足以应对正常的学习,这时候,就需要扩大知识广度,来满足学习要求。
这些知识包括历史书籍,名家经典、历史评价、社会评论等等。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虽然不能立马体现,但是,在后续的学习中你会受益匪浅的。
二、提升课堂效率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照样可以考好;但是一个文科生如果不听课,他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
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你理解的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
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与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三、多和老师沟通
历史老师带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疑问,不妨多和老师交流,从老师的回应中吸取对你有益的东西。
四、提高记忆水平
7.高二物理计算题答题中的常见技巧 篇七
力学综合型
力学综合试题往往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多体性、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含性、问题讨论的多样性、数学方法的技巧性和一题多解的灵活性等特点,能力要求较高。
具体问题中可能涉及到单个物体单一运动过程,也可能涉及到多个物体,多个运动过程,在知识的考查上可能涉及到运动学、动力学、功能关系等多个规律的综合运用。
应试策略
1.对于多体问题,要灵活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逐个进行研究。至于过程之间的联系,则可从物体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方面去寻找。
3.对于含有隐含条件的问题,要注重审题,深究细琢,努力挖掘隐含条件。注重审题,深究细琢,综观全局重点推敲,挖掘并应用隐含条件,梳理解题思路或建立辅助方程,是求解的关键.通常,隐含条件可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认识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过程,甚至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或图象图表中去挖掘。
4.对于存在多种情况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制约条件,周密探讨多种情况。解题时必须根据不同条件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要自己拟定讨论方案,将问题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再逐类进行探讨,防止漏解。
5.对于数学技巧性较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寻找规律,熟练运用数学方法。耐心寻找规律、选取相应的数学方法是关键.求解物理问题,通常采用的数学方法有:方程法、比例法、数列法、不等式法、函数极值法、微元分析法、图象法和几何法等,在众多数学方法的运用上必须打下扎实的基础。
6.对于有多种解法的问题,要开拓思路避繁就简,合理选取最优解法。避繁就简、选取最优解法是顺利解题、争取高分的关键,特别是在受考试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更应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熟练的解题技巧,在短时间内进行斟酌、比较、选择并作出决断.当然,作为平时的解题训练,尽可能地多采用几种解法,对于开拓解题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带电粒子运动型
带电粒子运动型计算题大致有两类,一是粒子依次进入不同的有界场区,二是粒子进入复合场区。近年来高考重点就是受力情况和运动规律分析求解,周期、半径、轨迹、速度、临界值等.再结合能量守恒和功能关系进行综合考查。
应试策略
1.正确分析带电粒子的受力及运动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①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什么运动,取决于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及初始状态的速度,因此应把带电粒子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如速度选择器)。
② 带电粒子所受的重力和电场力等值反向,洛伦磁力提供向心力,带电粒子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③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是变力,且与初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粒子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这时粒子的运动轨迹既不是圆弧,也不是抛物线,由于带电粒子可能连续通过几个情况不同的复合场区,因此粒子的运动情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运动过程可能由几种不同的运动阶段组成。
2.灵活选用力学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① 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匀速运动时,应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② 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往往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平衡条件列方程联立求解。
③ 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非匀变 速曲线运动时,应选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
3.说明:由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受力情况复杂,运动情况多变,往往出现临界问题,这时应以题目中的“恰好”、“最大”、“最高”、“至少”等词语为突破口,挖掘隐含条件,根据临界条件列出辅助方程,再与其他方程联立求解。
电磁感应型
电磁感应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命题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有: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定和感应电动势的计算;电磁感应现象与磁场、电路、力学、能量等知识相联系的综合题及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动势)的图象问题.从计算题型看,主要考查电磁感应现象与直流电路、磁场、力学、能量转化相联系的综合问题,主要以大型计算题的形式考查。
应试策略
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将受到安培力分析;电磁感应问题往往与力学问题联系在一起。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① 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楞次定律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及方向;
②求电路中的电流;
③ 分析导体的受力情况;
④ 根据平衡条件或者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列方程。
解题过程中要紧紧地抓住能的转化与守恒分析问题.电磁感应现象中出现的电能,一定是由其他形式的能转化而来,具体问题中会涉及多种形式的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内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分析时,应当牢牢抓住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明确有哪些力做功,就可知道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参与了相互转化,如摩擦力在相对位移上做功,必然有内能出现;重力做功,必然有重力势能参与转化;安培力做负功就会有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安培力做正功必有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然后利用能量守恒列出方程求解。
力电综合型
力学中的静力学、动力学、功和能等部分,与电学中的场和路有机结合,出现了涉及力学、电学知识的综合问题,主要表现为:带电体在场中的运动或静止,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或静止;交、直流电路中平行板电容器形成的电场中带电体的运动或静止;电磁感应提供电动势的闭合电路等问题。
这四类又可结合并衍生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从历届高考中,力电综合型有如下特点:
①力、电综合命题多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中导体棒动态分析,电磁感应中能量转化等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解、推理、综合分析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② 力、电综合问题思路隐蔽,过程复杂,情景多变,在能力立意下,惯于推陈出新、情景重组,设问 巧妙变换,具有重复考查的特点。
应试策略
解决力电综合问题,要注重掌握好两种基本的分析思路:一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发生的综合题,可划分为几个简单的阶段,逐一分析清楚每个阶段相关物理量的关系规律,弄清前一阶段与下一阶段的联系,从而建立方程求解的“分段法”,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发生几种相互关联的物理现象,须分解为几种简单的现象,对每一种现象利用相应的概念和规律建立方程求解的“分解法”。
8.高二数学填空题答题技巧 篇八
这是解填空题的基本方法,它是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定理、性质、公式等知识,通过变形、推理、运算等过程,直接得到结果。它是解填空题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使用直接法解填空题,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熟练应用解方程和解不等式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采取灵活、简捷的解法。
二、特殊化法
当填空题的结论唯一或题设条件中提供的信息暗示答案是一个定值时,而已知条件中含有某些不确定的量,可以将题中变化的不定量选取一些符合条件的恰当特殊值(或特殊函数,或特殊角,图形特殊位置,特殊点,特殊方程,特殊模型等)进行处理,从而得出探求的结论。这样可大大地简化推理、论证的过程。
三、数形结合法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学中大量数的问题后面都隐含着形的信息,图形的特征上也体现着数的关系。我们要将抽象、复杂的数量关系,通过形的形象、直观揭示出来,以达到“形帮数”的目的;同时我们又要运用数的规律、数值的计算,来寻找处理形的方法,来达到“数促形”的目的。对于一些含有几何背景的填空题,若能数中思形,以形助数,则往往可以简捷地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果。
四、等价转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