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精选16篇)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篇一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实施细则
为了搞好我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开放教育试点的教学工作,在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特提出本实 施细则。
第一部分 教学组织形式
一、采用“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学习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形式,组班教学,面授占的比例较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此次试点将实行“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不按传统的教学班形式组织教学,可成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实验、教师辅导、答疑等活动,时间灵活,力求高效率。这种“教”与“学”模式的转变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必然要求。
这种学习小组一般应按课程组织,定期组织课程重点、难点、作业的讨论,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程实验、教师辅导、答疑等活动。
各试点单位的辅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选修课程,解决日常的课程辅导(不宜过多)、答疑、组织讨论等教学工作。
二、建立分级教学、分级辅导的体制 1.分级教学
课程主讲教师:由清华大学有关教师担任 课程责任教师:由省电大有关教师担任 课程辅导教师:由试点电大有关教师担任 2.分级辅导
主讲教师:负责课程的授课,集中辅导、集中答疑,并建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电子辅导信箱。
责任教师:负责解答试点电大教师的问题,典型的共性问题由责任教师整理后,反馈给中央电大或主讲教师。
试点电大教师:进行教学集中辅导、答疑、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给省电大。
三、教学方式 1. 授课
主讲教师以录像及卫星直播的方式为主,精讲课程内容,并分阶段配备有关课程录像、VCD、CAI课件、自测盘等媒体。鼓励有条件的试点电大将中央电大提供的有关教学素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信息存储在服务器硬盘中,提供学生使用。
2. 听课
采用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的方式,利用学校的视听教室/视听阅览室自行借阅录象 带、VCD光盘听课学习(亦可以购买视听VCD光盘在家中学习)。
3. 作业及实验
加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训练,强调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每门课程的作业 和实验,学生必须按规定完成,作业和实验不及格者,不能参加该课程的考试,也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每门课程的作业成绩和实验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左右,由试点电大辅 1 导教师按省电大有关要求评定,省电大检查验收。
4. 命题与考试
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程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考试。选修课程由省电大统一命题考 试。自开课程的教材、教学管理及考试工作由试点电大负责,教材、大纲及试题均需报省电大备案。
免修: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符合免修条件的课程可免修但不可免考。5.毕业答辩
学生必须完成本专业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应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 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要尽量选择与现实任务相联系的题目。集中实践环节不得免修。省电大将对试点电大的毕业答辩进行检查验收。
第二部分 教学服务系统
由于远程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所以提供完善的教学支持服务就更加重要。我们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传媒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一个强大的学生自主学习系统,以消除教与学的时空障碍,确保学习自由、高效。从传输信道来看,目前实际可利用的有卫星系统、Internet和计算机局域网等。其中实时反馈问题的解决,为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远程开放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突破。但在具体做法上,应设计该反馈信息系统为分级过滤体制。
一、教学服务
在每学期开课前,由省电大提供本学期开设的课程表,它包括每门课程使用的教学媒 体类型,课程教学安排与进度,卫星直播集中辅导时间及内容,期末复习安排等。
二、辅导的交互
远程辅导:课程主讲教师提供课程的集中辅导,以卫星直播课堂或录像方式播出。每 学期固定为2~3次(对于该课程的首学期而言),其余根据课程教学情况而定。
面授辅导:试点电大的专职或兼职辅导教师担任面授辅导工作,选择学生方便的时间安排学习小组到校集中讲解、答疑。在集中面授辅导之前,学生应当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讨论解决了一些学习疑难问题。集中辅导的次数不宜过多,每次辅导要记录,以备教学检查。
三、答疑网络
辅导教师答疑:解决学习小组提出的一般性问题;提炼学习者的典型、共性问题。辅 导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书信/电话/Email/网上答疑信箱反映至省电大责任教师处。
责任教师答疑:通过书信/电话/Email等解决辅导教师的提问,共性问题在VBI/网页发布。
主讲教师答疑:学习者的共性、典型疑问,通过直播课堂进行集中讲解。设立本专业的网上讨论,对于网络不发达的地区,建议使用VBI广播方式。
四、专业网页
中央电大在本校开放教育主页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栏目,省电大在网页上也 设立有“开放教育”栏目,及时发布本专业的相关文件(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课程教学实施细则等)、课程信息(使用教材、课程播出、答疑等)、考试信息、培训信息、检查评估信息等,方便试点电大教师及学习者查阅、安排教学。
五、教学条件要求 1.设备
应具有自学辅导教室(集中辅导/答疑/讨论)、专业图书馆(借阅)、实验室(软、硬 件实验)、视听教室(保证外语教学、学生看课程录像)、多媒体教室(演示课件等)。2.师资
每个试点电大应保证3名以上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的专职教师,外聘兼职辅导教 师需讲师以上(含讲师)职称。每门课程的专职辅导教师需参加省电大或中央电大组织的课前培训。
所有必修统设课程、限选课程,中央电大均组织课程师资培训,时间一般为1周左右,由清华大学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亲自讲授,参加培训教师经考核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具备上岗资格。
清华大学有国内访问学者培训,每年春、秋两季申请入学,每次一学期或一年,随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听课,或与指导教师做研究,课程考试合格者,发清华大学继续教育结业证书。具体申报条件及手续,见清华大学网页的继续教育部分。
第三部分 教学评估与监控
对远程开放教育进行教学评估与监控是保证教学方案实施、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利手段,关系到整个试点的成功与否。评估工作要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央、省电大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检查小组对试点电大的教学过程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查,主要方式是巡教和巡考。
一、巡教
各试点电大需将教学过程的主要材料备案,主要检查、评估下列教学档案: 1. 课程集中辅导情况记录
2.作业记录、课程实验报告及其成绩 3.课程答疑记录
4.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及评语
组织学生参与问卷调查,了解中央、省及试点电大教学支持服务情况,以及对辅导教 师、责任教师的评判。
二、巡考
确保考试的严肃性,省电大将对各试点电大的考试进行巡考,检查监督考试情况。巡 考和巡教的结果将作为今后批准试点的主要指标之一。
第四部分 教学研究工作
一、参加试点电大必须在教学中牢固树立教学改革的意识,与省电大密切配合,一边进行教学试点,一边进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研究。
二、结合我省上报的课题,我们要积极开展“课程教师导学、助学方式的研究改革与实践”课题的研究。
三、在今后5年的试点中,各试点电大计算机专业每年应就以上课题提交给省电大1篇以上研究论文或总结报告。
第五部分 关于补修课程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学员需要补修的课程
机械类: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子电路。
土建类与化工类:电工学、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子电路。电工类、仪器仪表类、电子与信息类:不用补修课程。
二、补修课程的考核由各试点电大组织,补修计划、试题需报省电大审批,补修成绩 报省电大备案。
本“细则”的解释权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处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2000年7月1日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篇二
1 高职计算机应应用用技技术术专专业业教教育育教教学 学 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革命命的的飞飞速速发发展展,,计计算算机机应应用技术的革命广泛泛而而深深刻刻。。它它深深入入到到人人们们 生产和生活的各个个领领域域。。无无论论是是企企业业还还是是事业,无论是生产产还还是是管管理理,,对对计计算算机机都都有明显的依赖性。。大大学学生生的的计计算算机机水水平平已已 经成为用人单位衡衡量量人人才才的的标标准准之之一一。。据据调查资料显示 :尽尽管管高高校校为为社社会会培培养养了了大大批计算机人才,但但事事实实上上,,符符合合用用人人单单位位需求的高素质的计计算算机机技技能能型型人人才才仍仍然然 十分短缺。造成这这一一现现象象的的根根本本原原因因在在于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技术术专专业业的的教教学学与与人人才才 培养模式还存在诸诸多多问问题题。。
1.1 师资力量量薄薄弱 弱
百年大计,教教育育为为本本 ;;教教育育大大计计,,教教师师为本。高职计算机机应应用用技技术术专专业业教教师师的的职职 业道德、专业素质质、、专专业业知知识识、、实实践践能能力力等等直接关系着课堂教教育育教教学学的的效效果果。。目目前前 ,,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技术术专专业业教教师师基基本本上上都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没有有企企业业实实践践经经验验,, 有有的教师在专业实践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验甚至是一张白纸。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实际工作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只靠空洞说教的课堂是很难培养出适应工作岗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所以要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要努力培养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1.2 专业建设不足
计算机行业是时代感很强的行业,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滞后这是众多高职院校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到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大多数毕业生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就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顶岗。出现这些岗位适应能力弱的现象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关系很大。主要表现在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实训教学等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若想培养出满足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力,就必须加快专业建设步伐。
1.3 教学硬件建设不足
着眼于“应用”,服务于“一线”、立足于就业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企业接轨、与社会接轨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不 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的原因之一便是学校的硬件建设不足,教学设备陈旧。尤其是那些实训基地、实训室、实训软件等明显滞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着力点,及时更新学校硬件资源建设,与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相适应。
1.4 实践教学实效性差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信息技术认知能力、常用软件操作能力、网页制作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等 需要在实践实训中得到提高。然而,由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薄弱,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工作业绩甚至是后续的发展。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学生综合实践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实效性太差,有些教师只重视实践教学过程,没有明确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没有确定与社会接轨的实践教学内容 ;更没有制定一套科学的实践能力评价标准,这些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打造符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所有一线高职院校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2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只有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 大刀阔斧地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 才能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 ;才能使高职院校在激烈地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见,创新办学理念、加快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是摆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2.1 历练“双师型”教师队伍
计算机行业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为了解决教师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实习实训教学能力弱的现状,学校应定期分批委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践中熟悉操作,丰富经验,了解市场,提高职业能力。教师通过历练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事实告诉我们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政府、高职院校、教师本人共同努力。政府要制定政策,创造条件,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走“产、学、研”双赢的办学之路。另外,学校要重视教育科研活动,不断实践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从高层次上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
2.2 专业建设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定期市场调研,果断摒弃那些被市场淘汰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市场需求定位课程设置,密切追随产业主流技术,研究朝阳技术,既推动计算机行业的进步,也有效解决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试想,如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能够和产业主流技术接轨,那么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又怎能不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呢?如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能够顺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变化,那么,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又怎能不胜任岗位呢?因此,时刻关注科技发展动态, 了解市场人才的供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和教师责无旁贷。
2.3 加强实践实训教学
能深谙计算机基础知识,能拥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践技能,这是对计算机人才最起码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实训室、实训软件、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加大实践实训课时比例,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
2.4 发展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就业前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才能形成职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个人认为 :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是激发高职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奋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起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分层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教师通过任务、案例、实例和问题来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在完成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升, 职业技能水平不断增强,为顺利就业夯实基础。
2.5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 ;重结果、轻过程 ;重继承、轻创新 ;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个性人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急剧扩招,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决定了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如果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不强,应变能力不高就很难再激烈地就业市场上站稳脚跟。为了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拉近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学校要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以实际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托,制定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 力求使学生实际技能与职业岗位需求零差距。大学生只有做到“零距离上岗”,才能不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因此,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2.6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准确定位。高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在明确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披荆斩棘,奋力前行。认识社会的能力、职业竞争的能力、战胜困难的毅力等品质也逐渐形成。因此,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市场的动态发展,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方案,为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开辟一条崭新之路。
3 结束语
总之,高职教育要本着“服务宗旨”、“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要求 , 依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创新专业特色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 :只要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善于积累、大胆实践,就能使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在探索中进步,快速走出“企业求贤若渴”,“毕业生就业无门”的怪圈!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文章结合个人多年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共性问题,就新时期如何创新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堂教学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与同行共勉。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篇三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众多高校也都为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课程。但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各个方面。本文中,笔者由分析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现状入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提出了几点措施,以期为构建合理的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
要在中职教学中培养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能力,这就要求中职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将普通的课堂教学同实验实践教学做到有机结合,克服目前存在的实验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不合理的弊端,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体系和内容进行深入改革,从而培养出多元化的计算机人才,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
1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如今,时代的需求为提高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不能被落后的理论所束缚,而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积极地进行创新和改革,切实培养出能力和素质俱佳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
1.1 实践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计算机技术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有着迅猛的发展,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因此,如何完善中职教学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许多中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中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及计算机教学内容落后,与现有技术的发展情况脱节,知识结构的更新力度也普遍不够。但是社会的发展要求计算机人才必须具备最新的计算机知识。除此之外,实践教学内容的落后也需要引起中职和教师的重视,将理论教学同实际应用相联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能真正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1.2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的内容相对复杂,其子分类也相对较多,有着极广的涉及范围。虽然如今多数中职院校均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但其教学目标却不够明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多个分类中均有相关的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数据库技术等,这就使得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深入了解。目前,中职的教学规模日益扩大,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也日益重视。但也正是这样,导致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职的教学质量也就很难得到提高。
1.3 教学计划不够突出
现如今,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设置较为繁复,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发展水平的目的,各院校不仅设置了计算机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也设置了众多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实践课和公共课等。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多样的情况下,由于学生的课时一定,就导致了学生选择相对困难,这对其专业素质也是非常不利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只有在进入工作岗位里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融入新的环境中,不利于学生才华的施展。
1.4 实验教学条件落后
同样是由于中职院校大幅度扩招的原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已经与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不符,实验设备也无法满足扩招幅度导致的最新需求,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硬件设备方面。目前,中职院校的硬件设备不够先进,师资质量也不够高。不仅如此,因为分配制度的原因,从事实验教学的技术人员也严重不足。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措施
2.1 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并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可以首先由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入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因该类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内容有关,学生对其中的每一个层次,包含计算机专业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在内的内容都需要完全掌握;其二,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因该类课程对应用较为重视,与不同的发展方向有关联。又因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不尽相同,所以可能选择不同的专业,合理地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有利于中职培养出多种类型的人才;其三,在专业拓展课程设置方向,因该类课程对能力较为重视,主要是将学习范围细化,并对学习进行进一步研究。专业拓展课程能够将该课程的特色体现出来。
2.2 创新专业教学途径
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言,专业教学途径的选择和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入手,在具體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专业教学途径,如: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所谓案例教学,即及时通过最新的技术发展情况适时改变教学方法;网络教学,即借助网络工具进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即利用幻灯片等工具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课堂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为学生举办一些交流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前重视预习,课后重视巩固。综上所述,教师应积极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途径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3 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职可建设一定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其集能力、知识、素质于一体,从而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借助该实践教学平台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从而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最新技术。
3 总结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技术,计算机专业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在中职也同样不例外。因此,在进行教学中,需要积极推进该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并要深入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更加系统,更具有针对性,既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文瑛,欧启忠,梁春贤等.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师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2,(10):39-41.
[2]吴海超.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1):80-80,81.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结 篇四
随着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学院建设的基础单元,本专业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重点抓好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硬件条件建设和课程、教研教改、实践教学体系等软件建设,下面具体总结如下:
一、硬件条件建设
1、教学团队建设
本专业在双师型团队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基本情况:计算机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21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85%以上人具有硕士学位;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专职教师具有“双师型”证书的教师11人,每年聘请数名具有较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实习指导教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的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目前已经形成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交叉结构合理,且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学术思想端正、活跃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2)通过学院人力资源部的人才引进,本专业新入职博士1名;培养在读博士2名;
(2)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师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实践素养的提高。一方面要求每个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及时掌握和把握IT企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另一方面要求每个教师根据所承担课程的性质做好实践教学或实验教学工作。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教师既是理论教学方面的专业教师,又是实践教学方面的兼职实验师。
专业教师积极利用假期去企业学习相关专业实践知识,现有专业教师中90%以上获校“双师型“师资证书。
2、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随着本专业被确立为校级特色专业,学院也加大了本专业实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力度。计算机软件综合实验室现有计算机200余台,供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等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环节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有40台套设备用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的教学,微机原理实验室现有40台套设备用于微机原理课的教学,另还有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课实验均能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近三年来的实验室建设:(1)重新扩充网络技术实验室;(2)更新软件技术实验室配备;
3、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计算机系从2011年开始与上海尚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灵感软件(上海)有限公司、南京网博计算机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凡狄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四家IT企业就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与这四家企业签定了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书(协议书见附件,校企合作从2008年已开始),已在2009级、2010级计算机专业实施。2011-2012-2学期09级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实践课程、JAVA程序设计实践课程、10级计算机专业的JAVA程序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均由合作的IT企业选派的工程师和我系老师共同实施的。
二、软件条件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实施方案论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教学文件的修订
本专业结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
3、课程建设
本专业针对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针对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体系,调整设计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4、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及实践教学评估等五个方面的系统化内容。
5、教学情况与成果
5.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篇五
一、建设思路
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职业性定位课程目标,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从工作过程出发定位资源内容,建设思路如下: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目标与标准(从职业性定位课程,明确课程目标);以开发整体技能架构为基础,梳理资源建设脉络(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使其为达到课程目标服务,并保持职业技能的延续性);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分解组织资源内容(从工作过程出发,使资源服务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以满足分阶段学习);通过优化、整合、改造、拓展等资源建设方法,分解、拆分实际项目,构造课程学习资源(校企合作,贴近实战,通过优化法、整合法、改造法、拓展法等科学的方法进行资源构造),建设立体化(教材、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电子教案、课件、题库、视频等资源)、多层次(基础技能层次、基本技能层次、提高技能层次)、多介质(纸质教材、网络、光盘),可进化的教学资源,使其能够成为专业技能培养、企业技能培训,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服务的一整套资源体系。
二、建设内容
资源库建设内容包括专业资源库、企业资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项目资源库、核心课程资源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几个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理念指导下,所有资源的建设都围绕企业需求和实战项目展开。
(一)、专业资源库建设
专业资源库包括专业标准、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认证资源、教师资源。其中专业标准主要包括各类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软件产品开发流程及规范等。教师资源除专任教师信息外还包括企业兼职教师信息。专业认证资源主要满足在校学生、在职人员、社会人员上岗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证等需求。
(二)企业资源库建设
企业资源库包括企业信息、企业相关规范标准、技术文档和培训资料、新技术应用案例、职业标准、资格认证信息、行业动态和就业信息等。
为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在专业标准库中重点纳入参与资源库建设的合作企业的详细信息,主要包括:公司总体介绍、公司前景介绍、企业文化特色、公司主要产品、就业岗位信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情况、公司主页链接等。还包括职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如: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岗位需求报告、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职业信息资源,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帮助。
该部分具体内容:建设1个标准,2个规范,40套案例和可进化过程化学习资源。
1个标准,指软件开发人员从业人员行业标准,2个规范,指软件开发规范和语言编码规范。40套案例,指建设企业典型开发案例40套。建设可进化过程化学习资源,指企业开发过程积累的经验,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应用方法和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该部分计划设计为交互式可增长资源,通过评价体系实现资源自主进化。
(三)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
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是依托CPR网络课程平台,将6门优质核心课程建成开放性、数字化网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标准、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教师手册、多媒体课件、项目案例、实训指导、技术手册、拓展资源、课堂录像、课程考核评价、网上辅导答疑等。
该部分资源建设将依据过程化考核理念,设计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知识单元测试库、课程测试库、技能测试库、考级考证模拟题库、考级考证真题库等资源。可实现网上在线自测,实现自主化学习过程评价。
(四)项目资源库建设
项目资源库主要是满足专业主要岗位实训项目的需求。在已确立的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发实训教程或实训指导书,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模块,满足初级、中级、高级不同层次人员技能学习的需求。
以实战项目设计实验指导,策划实际开发场景模块,循序渐进,分阶段展开,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完知识即可上岗,完全符合企业职业岗
位需求。
该部分主要包括实训规范,项目题目库,项目参考源码,实训项目指导,实训任务规划,实训考核方案,课程设计题目库,毕业设计备选库等资源。
该部分资源为需要做实训或课程设计提供参考,将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基础,进行设计相关实训资源,以企业开发要求定制实训项目指导,使学生实训开发过程模拟了企业真实开发情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在企业工作的状态。
(五)核心课程资源库建设
核心课程包括《Java程序设计》、《Android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C#程序设计》、《.NET框架技术》、《Photoshop》和《3DsMAX》。
该部分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规划教材的编写及出版,教学网站建设,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及教学情境的设计,项目案例的设计,项目开发实训教学视频的制作,考核方案的设计,考核试题库的编制,实训指导书的设计,课程相关参考资料库的建设等。
三、特色与创新
(一)、以课程内容为依托,设计面向学习过程的资源内容
相关资源将不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传递,还将包括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和活动过程记录。在现有学习资源基础上,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过程与学习交互,激发学习者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二)、采用“群建共享”理念,学习过程与资源动态聚合,建立开放的、可进化的资源体系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充分尊重和挖掘学生、软件企业开发人员群体智慧,依靠用户共同生产和更新信息,利用群体的智慧使资源得到持续性的更新和发展。相关资源建设过程开放,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生成信息,并注重反馈,将建立起相应新产生资源的评价体系,进而达到资源的更新,以完成学习资源的不断进化。使建立起来的资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至于老化过时。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搭配,共同建设
资源建设内容以企业岗位需求设计人才规格目标,由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相关资源的开发团队,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需求,整合企业项目经验和资源,突出案例教学,学做合一;体现理论实训一体化、工学结合的特色。
(四)、资源设计学生评价过程贯穿学习过程
教学资源自主化、个性化学习设计学生学习过程自我评价体系,采取过程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学习过程考核各知识点掌握、编程技能、参与项目开发能力、职业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意识等。使学生能够自我学习测试,充分达到自主化学习目的,并拥有阶段性成果。
四、立项基础
(一)、专业特色鲜明,实训环境丰富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拥有多个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同时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团队人员技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
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人才济济,其中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核心刊物数十篇、被SCI、EI、ISTP等国际权威刊物检索收录十余篇),主持或参与课题十几项,课题来源主要教育规划、省教育厅和企业横向课题。联合企业参加人员长期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经验丰富,部分已是项目主管、部门经理。
(三)、核心课程建设基础好,项目资源丰富
多门核心课程在我院已开设多年,已积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校企合作项目、实训项目、案例等。多门核心课程都是院级精品课程。所在专业拥有多个工作室,部分学生可直接参与到项目的研发过程,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前实践的平台,也为核心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
(五)、政策扶持,资金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予以资金及政策的帮助,支持教学资源库建设;在政策、资金上面有充分的保障。另外,合作企业与我院有长期校企合作基础,可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
五、项目分工及推进计划
(一)、项目分工
本项目建设划分为:专业资源库、企业资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项目资源库、核心课程资源库4个建设子项目,并分别成立4个子项目组。各子项目组成员由高职高专院校中既了解高职教育理念又具备丰富开发经验的一线专任教师及资深企业专家组成。依据能力优势(用之所长)原则,将教学理念、教学经验、项目开发经验等方面各具优势的成员合理划分到4个子项目组中,使子项目组结构优化,以确保各子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项目推进计划
本项目建设大致按以下三个阶段推进:
1.项目准备阶段(2012年10-12月)
(1)成立项目组及子项目组,设计项目研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
(2)深入研究和学习教育部有关高职高专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标准、内容体系等相关文献资料。
(3)召开项目启动开题论证会。
2.项目建设阶段(2013年1月-2014年11月)
全面开展四个子项目的建设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2月)
(1)整理项目研究、建设的全部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相关研究成果。
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划 篇六
一、专业现有的基本条件
(一)历史沿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的前身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科),成立于2000年,2010年升格为本科专业,现设有软件工程、蒙古文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教育三个专业方向。每年招收3~5个班(100至150人左右),目前在校的本科学生共80余名。
(二)师资状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现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2人;符合出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数为78.2%,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7%,是一支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
(三)教学与实验条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操作系统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微机接口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微机系统维护实验室、数字逻辑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多媒体微机室9个,拥有各类微机近500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处。
(四)教研和科研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经承担完成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教改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项目4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研究项目6项,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项目3项,获国家科研成果奖1项、学院教学成果奖1项。发表科研、教改论文60余篇,编辑出版教材10余部。
(五)图书资料
目前,学院馆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类图书30000余册,专业期刊20余种。
二、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秉承 “以人为本,特色立校,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理念,注重民族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特色,以“培养民族人才、发展民族文化、服务民族经济”为宗旨,从学院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普通高校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努力拓展发展空间,集中精力追求内涵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千方百计在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确立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专业定位;立足内蒙古、面向蒙古语文协作省区,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建设在内蒙古地区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其毕业生受社会广泛欢迎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办学层次定位: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教育。
2.培养目标定位:适应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蒙汉兼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3.人才知识结构定位: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使其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
4.人才面向定位:能够在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应用和教学工作的、蒙汉兼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5.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内蒙古,面向蒙古语文协作省区,服务“三农三牧”。
(二)建设思路
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的观念。
2.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探索与教育国际化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3.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 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坚持学研产结合,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专业的学科地位、不断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5.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建立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专业的整体实力,确保专业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在竞争中进一步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6.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自律意识。积极进行教学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
三、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精、数量足、质量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办好专业的根本保证。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核心,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造就名师”的思路,采取培养、引
进、稳定、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教育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教师深刻领会和自觉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育人”为己任,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强化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意识,提高教师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自觉性。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队伍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积极探索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充实新的内涵,讲究实效性、针对性和生动性。
2.加大教师培训工作的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根据学院发展要求,着力实现教师培训工作的三个转变:培训工作重点在继续抓好基础培训、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转变到以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上来;从以理论培训为主转到以提高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重点的能力教育上来;培训机制从主要依靠学院行为转变到学院行为和个人行为相结合上来。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构筑人才高地。从学院专业发展需求出发,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三年内,引进和聘请高层次人才不少于3名,要迅速采取措施,加快人才引进和聘请步伐。特别要注意引进和聘请具有学科(专业)拓展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的拔尖人才。
4.切实加强专业带头人及人才梯队的建设。专业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要素,必须以专业为中心来构建师资队伍。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在同类学校中专业成就突出,具有一定声望的教师。
通过以上措施,经过三年努力,使专职教师数达28至30人,符合出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数为9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30%以上。
(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世纪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较高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专业人才,要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强化基础课,增加专业选修课,拓宽专业基础,增加技术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的覆盖面,以确保毕业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宽广的知识视野,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1.围绕市场调整专业方向。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软件工程、蒙古文信息处理、计算机教育等专业方向。
2.围绕特色定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区域性和应用性。
3.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修订与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实验教学大纲。
(三)课程建设
重点加强主干课程的建设,三年内争取有2~3门课程成为院级精品课程。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研究,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实验室建设
1.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稳步改善实验和教学条件。经过三年的努力,使教学用微机数量要略高于国家标准,确保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加大具有开发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为教师科研、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2.对现有实验室进行升级和扩建的同时,新建综合布线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电路分析实验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
3.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6处以上,确保实习实训达到预期效果。
(五)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
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形成以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为龙头,以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为骨干,以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为后补力量的合理学术梯队,为专业的纵深发展奠定基础。
围绕学科建设,制订科研规划,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和引导,进一步确定研究方向。争取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至少保证1项自治区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立项,编辑出版教材1部以上。
(六)教材建设
经过三年努力,所有专业课程均使用“21世纪规划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或国内学界公认的高水平教材。同时组织力量编写特色教材,使专业课程中完全或部分使用特色教材的课程要达到5门左右。
(七)图书资料
经过三年努力,力争使学院馆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类图书60000余册,专业期刊30余种。
(八)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监控
7.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篇七
1 非计算机专业本课程的现状和不足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其现有的授课方式是讲授一些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利用上机实验时间熟悉数据库操作,学习一门开发语言,完成一些相对简单且内容单一的基本训练。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时数较少
本课程涉及知识面很宽,不但要掌握数据库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熟悉结构化查询语句,另外还要掌握一门开发语言进行界面设计和数据库访问。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常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很薄弱,在较少的学时数内很难有效掌握课程内容。
1.2 教学内容不太合理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课程所采用的语言平台也是一致的,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教学目的过于笼统。而且,一般的教材及课程内容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设置,并未考虑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具体要求、目标和学时限制。
1.3 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许多院校在传授该课程时采取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方式,但只是简单的通过课件演示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将所有理论知识和数据库具体操作步骤都讲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紧跟教师的思路,很少有机会去思考问题或探索操作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人”,它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4 实践教学与实际脱节
在实践课中学生只是把书上的例题或实验指导书上的例子照本宣科地输入,运行出结果就算大功告成。实验内容简单、实用性差,最主要的是与专业的结合力度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体现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不能达到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
2 非计算机专业本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2.1 合理安排课程学时
本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很多,主要包含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和系统开发三个方面,基础理论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和关系数据库,基本操作包括数据库基本操作和SQL语言,系统开发包括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所以,应适当增加学时分配以保证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让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整体认识,掌握开发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2.2 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应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数据库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增删和整合,对基本概念与理论、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等方面所包含的不同内容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该课程实验操作部分所采用的平台应该与教学要求相配套,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有针对性有区别的选用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个人认为理工科学生由于在今后可能会参与数据库方面的项目,最好用SQL SERVER,而文科学生只要有数据库方面的基本知识就可以了,用ACCESS平台或VFP平台更适合基础教学。
2.3 精心设计教学模式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采用案例驱动的团队教学模式来进行授课,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案例驱动的团队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和团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以对案例的分析解决为主线,通过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案例,掌握原理和方法,践行科学的教育观念的一种教学方式。上课时我们精选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同学通讯录管理系统等,从系统构建开始,让学生亲眼看到如何快速找寻一个系统原型,在此基础上充分理解项目管理器、菜单、表单、表等相关概念,引发学生的好奇感和学习兴趣,再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展开后续教学。团队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团队,推举一个团队组长,由组长协调团队成员的学习和统筹安排成员的任务。从第一次上机开始,除独立完成基本实验任务外,教师每次至少布置一个有难度的实验项目,要求团队成员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协作完成。这样,只有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才能克服难关,取得成功。
案例驱动的团队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案例为主线、任务目标为使命、团队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被动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2.4 积极建设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支撑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丰富的、优秀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学生在校内外都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并具备了较强的上网学习的能力,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课程建立课程网站,实施网络互动辅助教学。在课程专用网站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教学文件,优秀案例、实验素材、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料,作业管理系统,自动答疑系统,网络考试系统,实验跟踪平台系统等。
对于本课程而言,案例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适合教学的优秀案例的采集和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选取案例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现实对象为材料,既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所以,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案例的选取,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选择难度适合的项目案例。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实验跟踪管理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既可以进行实验管理又能够进行专门实验的系统环境,它是一个为教师提供指导、管理学生实验的操作平台,是学生进行课程实验的实训平台。在该系统中,教师可以监控学生实验的过程、管理实验信息、发布学生实验成绩等,学生可以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提交实验以及和老师进行即时通信等。系统将教室教学和网络教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据库实验操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建立网络教学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空间,既解决了学生课后自学、查找资料、解答疑问等问题,又能以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2.5 有效确立评价方式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评价宗旨是突出能力考核、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内容要强调学习过程,知识积累的过程,能力培养的过程,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要避免应试教育,避免学生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所以像该课程传统的笔试考试无论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很难作到客观的考核,只是增加了学生记忆和背诵的负担,使学生疲于应试。应当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建立一套系统的考核机制,如教学是围绕完成案例设计,达到意义建构这一中心来展开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以案例的完成情况来评定,可以将案例按照课程进度进行分解,不同阶段提交相应的文档和实验结果,还可根据情况组织答辩和讨论等,并据此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估。
3 结束语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深入,数据库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而了解、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是应用数据库技术的前提。现在很多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足,只有改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才能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以培养出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珊.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与国家精品课程[J].中国大学教育,2006(04):14-17.
[3]孟宪虎.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据库系列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24):6-9.
[4]赵丽琴.“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93-94.
[5]苏畅.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实验教学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4):6598-6599.
8.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对于在人才也越来越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恰巧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与应用,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一般包括: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科技训练、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顶层设计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有超强的工程技术性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的突出特点,实践教学的实施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做出的重大策略,而且实践教学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专业教学的质量。但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当中一个薄弱环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总结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不准确
由于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学科匆忙结束,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容易出现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行的一些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理念要求,逐渐的脱离教学的客观要求与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实验设备、管理人员等诸多原因导致了教学质量低下,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倾向严重。
1.2 师资力量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盛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教师比例出现严重的失衡,严重超出了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再加上学校的待遇低,一般很难留住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因此造成了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的尴尬局面。加之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高素质的实验教师与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1.3 实验教学内容与管理体制缺少与时俱进
许多院校普遍存在实验室管理体制落后,实验教学改革也相当滞后的问题,列举如下:
(1)在教学内容上缺少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轨,还停留在陈旧的内容层面,考核的方法也不规范。
(2)学生的实验课安排不科学,教学模式落后,多呈现出随意性,形式落后。
(3)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多表现素质低,对实验器材的利用率低,实验室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基本上也很少开放使用。
1.4 实验条件差,实验设备不足
由于一些院校的经费不足和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一些院校实验室少、实验设备缺乏、实验设备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調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实践对硬件的要求很高,实验条件和设备的落后与欠缺,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效果。
1.5 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缺乏实习基础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习工作,然而一些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实验条件,导致学生的实习完成的质量很差,这样导致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缺少了一定的竞争力。
2 对策与措施
2.1 立足校情,依托市场,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专业培养方案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专门的人才”来支撑。对于IT行业中的“计算机工程师”,市场要求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计算机行业环境,熟练掌握诸如编程、技术维护等专业技术操作,还要求他们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很好的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领导组织与开发,发挥团队的创兴能力,不断更新专业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选择出更加合适的开发技术。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我们的意识上明确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它们对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也要十分明确它与“应用型人才”本质区别,我们要防止职业化教育倾向的出现;其次我们要根据社会的实际要求,实事求是的制定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更加科学的选择教学的内容、课程体系。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建设出一个包含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课程体系。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2.2 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理论、验证理论得以发展的关键是实践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靠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是由多个教学实践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的目标的院校,不仅要在学校内为学生建立实践的平台,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而且还要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来适应这个社会。
2.3 重视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应该强调院校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扩大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派选教师到名牌大学进修学习,到优秀的企业中去更新知识,学习企业的管理。在亲身实践中,教师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方案,更好的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对症下药,培养出毕业生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建设出科学的教学体系,了解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以便学校也做到与时俱进,更新学校的技术设备。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来学校交流探讨,开展学术交流会。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学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学校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企业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2.4 加大投资力度,更新企业的仪器设备
实践教学的开展大多需要特意的实验课程的设定,还需要相关的仪器设备。现今社会,学校的仪器设备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设备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挑选仪器设备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购置的仪器设备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符合工业实用性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校内实训中心在技术水准上要体现出现代的理论与技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更好的开拓出自身的能力。
2.5 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我们只有强化实验室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作用。在选择实训项目时,我们要针对那些有较强的技术含量的实训项目,要体现出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的要求。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我们要发挥创新思维,充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摆脱以前实验室封闭的束缚,处理好学生在选课与实验时间上存在的矛盾,以便让学生在有了创意的实验方案后能够充分的利用实验设备完成。
3 结束语
总之,一个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样一个对实践要求相对就较高的专业来说。一个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在真正提高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浩,胡学钢,侯整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7,22:73-74.
[2]肖利,李海波,刘茂军.全面实施物理实验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
[3]张辉宜,吴光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4-115.
[4]蔡安江,郭师虹,阮晓光.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
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历 篇九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女|25岁(1991年10月17日)
居住地:石家庄
电 话:139*******(手机)
E-mail:liuruo@51job.com
最近工作[8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教育/培训/院校
职 位: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 校:石家庄铁道学院四方学院
自我评价
现任职于XX信息单位,从事加密文件传输系统、加密备份系统、安控系统(Websense、Smart IT)、权限控管、防病毒软件(Nod)、服务器(AIX、Windows)、网络系统(VPN)、电子邮件(Exchange)、数据库、Office365等维护工作,并协助解决产品使用之相关技术问题。有很多机会进行跨国作业,相关信息系统规画有相当整合经验,也有不少处理国外信息问题除错经验。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可随时到岗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目标地点:石家庄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
工作经验
/3 – 2015/11:XX有限公司[8个月]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策划部 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
1. 负责公司计算机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系统的更新安装升级,软件的破解越狱
2. 公司网站的内容更新发布信息各版块调整维护,网站的服务器系统补丁安装更新等,
/4 – 2015/1:XX有限公司[9个月]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策划部 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
1. 负责系统软硬件的采购、询价、安装、升级、保管、维护等工作以及日后产品售后接洽等
2. 巡视计算机各系统终端、打印机、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运行是否正常,是否有不正确的操作使用或是带故障工作的设备
教育经历
/8— 2014/6 石家庄铁道学院四方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证书
/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不同行业的简历写作【2】
不同行业的简历写作也是有所不同的,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下几种不同行业的简历技巧:
IT业:IT行业的招聘除了专业技术外,那些热情、开放、善于沟通合作的人才更受到青睐。
联想集团华东区域人力总监曹金昌和百度人力资源总监鲁灵敏曾表示,IT行业和其他行业在考察应聘人员素质方面有一些共性,比如社会实践经验、潜质比较好等,但同时IT行业的特点促使在招聘时,考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IT行业是一个更新换代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无论技术和硬件升级换代都非常快,半年、一年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作为IT行业的员工应该非常虚心地吸收前任、身边人的先进工作方法和经验,能够虚心地借鉴其他公司的`先进经验,接受先进的技术和硬件,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
在应聘者的简历中,重点要突显的也是这四个方面,专业的技能需要一些硬件条件来支撑,另外,最好在简历中多陈述自己以前团队合作成功的案例,以及本人在这其中所担任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
房地产业:房地产行业需要的销售人员,则要求其对整个房地产行业有清楚的了解,包括整个楼盘销售市场的销售情况,以及房价总体的涨幅趋势。
应聘者需要对市场需求有很好的把握,需要和客户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其他方面的需求。
对产品的充分理解也是一个房地产销售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楼盘以及一些建筑理念和居住理念。
那么,应聘房地产销售人员的人在制作简历之前,对以上所涉及的要素都要有一个比较宏观的了解,对所应聘企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简历中所要重点陈述的也是自己在销售方面的经历。
翻译:相对于这两个行业来说,翻译岗位则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相当的教育背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最重要的是具有比较高的翻译技能和职业素养。
10.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篇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素质能力实践学分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完成,占2学分。下列每个项目均占1学分,要求至少完成其中的2个项目:
(1)获得一个中级以上全国计算机软件考试相关证书,如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电子商务设计师等。
(2)撰写一篇论文,阐述现阶段计算机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所采用的技术及自身的发展计划,要求至少5000字。
(3)撰写一篇创业计划,分析现阶段计算机各行业的经营模式、经营效益等,规划某种可行的、与计算机相关的创业计划,要求至少5000字。
(4)要求学生到计算机相关公司实践,撰写一篇社会实践心得,分析公司的经营特色,提出改进意见等,要求至少5000字。
(5)要求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如B/S系统、C/S 系统、分布式系统等)的开发并撰写完整的软件文档,要求至少5000字。(6)完成一项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要求已结题。
(7)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
(8)在学校专业素质能力竞赛中获一等奖或在市级以上的专业技能
1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教学;创新模式 ;学生主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2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079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把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让他们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前景,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探究时,教师要让他们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的详细讲解。由于缺乏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经常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成为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的障碍,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表现出消极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交流、沟通,学生不再对教师充满畏惧,而是把教师当成学习的合作者,共同讨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积极的互动和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随着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强化学习,他们产生了学习的信心,在课堂学习中能主动探究计算机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探究能力,也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和他们的兴趣。在设计教学时,能做到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究不断掌握新的计算机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在进行备课时,计算机教师要明确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就业情况,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高效地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并将其作为进行操作学习的理论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操作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进行设计,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给他们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积极的探究掌握教材中的内容,让他们在每一节中都能获得收获。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使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能具备较高的竞争实力,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还要激发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他们专业综合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四、采用任务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很迅速。在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学校要注重教学设备和教材的配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和操作过程中掌握最新的软件操作和理论知识,为他们能顺利地适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不光要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有能力进行计算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把解决这项任务作为了学习目标,积极地进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引导,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分析计算机知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利用任务作为学生进行学习的驱动因素,能让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其运用已经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探究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其计算机知识基础,使他们的探究能力获得不断发展。
五、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在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让他们学会计算机操作,通过实践教学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压力转化成动力,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在理论知识支持的情况下,掌握计算机各种软件的操作。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能通过学生的操作积极性,使他们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素质。在操作完成后,教师要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做得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树立计算机操作的信心。例如,在完成某一实例后,抽取某几个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他们的作品,使他们成为其它学生的榜样。展示作品的学生得到教师的承认、肯定和赞扬,学习起来就会信心百倍,其他学生可以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积极地进行学习和操作,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总之,在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主动探究中不断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使学生成为具有计算机专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为他们就业打下坚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潜力,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高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1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篇十二
1 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
1.1 建设一体化教学场所
实施一体 化教学就 必须有与 之相对应 的教学环 境 , 在以往的教 学过程中 , 深深体会 到 , 计算机网 络技术作 为一门实践 性很强的 课程 , 教室、黑 板已不能 满足目前 的教学要求 , 所以专业 实训室的 建设成为 首要解决 的任务 , 积极筹建了网络技术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云 计算实训 室 ,各实训室的布局尽量体现职业特点, 集讲解、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身, 承载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工厂模式, 同时还将企业文化融入实训室, 营造企业岗位化工作环境 , 使学生们 在职业能 力培养提 升的同时 养成良好 的职业道德。
1.2 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 有机整合专业的课程, 以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网络技术专业团队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努力探索教学规律, 在教学改革中, 加大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 以技能培养为核心, 重组教学环节, 有效整合课程, 提高课程的综合性。新方案摒弃了以往课程体系, 将多门课程揉合为模块, 在实训室实行全天候模块化、分阶段、项目驱动模式的教学。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网络专业教改的核心, 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这就要求人们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要给学生讲授当前最实用的网络知识, 要教会学生最常用的网络技术。所以专业课老师多次深入网络企业调研, 分析产业、行业、职业、职业岗位群、 职业岗位能力,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 召开专业建设指导会议, 反复讨论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定了按照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划分的4大专业模块。把行业、企业、岗位所需的新知识、 新工艺、新规范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实现学校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及企业、行业的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技能训练, 通过反复训练, 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技能。围绕专业技能养成组织相关的理论讲授, 以“必需、够用”为度。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采用“教、学、做” 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 每个专业模块都安排了相应的企业实训, 做到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践相结合, 校内教学与企业下场实习互补, 全面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让学生真正把有用的实用的技能学到手。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考试, 为学生更好地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1.3 建设一体化课程标准和教材
在既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制定了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授课计划等。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按照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 吸收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 对任务进行分类, 设计训练项目, 充分体现了企业工作过程所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结构。同时依据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编写了适应教学改革的一体化教材, 教材以职业为本位, 以能力为标准,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教材中的每个项目注重任务引导, 有规范的操作方法、步骤及支撑任务与拓展的相关知识等。
1.4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学过程上要实现教学与实训、实践的一体化, 就需要一批技能过硬的适应“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 “双师型”教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师每学期都有机会深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 增加了与企业及企业工程师的接触, 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夯实了教师的理论知识,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的同时, 老师们不忘充电, 积极踊跃地参加技能鉴定, 陆续成为技师或高级技师。还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培训, 积极推进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引进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
1.5 学风建设
“教学做一 体”教学 模式改革 要想事半功倍 , 还要充分 考虑学生的学情, 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搞好学分建设。在执行新人才培养方案后, 学生边学边练, 通过老师演示、学生操作、阶段技能考核、企业下场实习等几 个环节的 教学学生实践技能明显提高; 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 每个任务完成后每组模拟考核, 组内同学互相学习 , 互相竞争 项目结束后, 全班统一考核, 通过这种新模式的教学, 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 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学生学一个项目, 会一种技能, 学有所获, 学习有了自信心, 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也相应提高。教学改革后,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在全国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 存在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要实施“教学做 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就必须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和教学研究工作。在教改过程中, 通过校企合作这个一体化教学改革的 平台 ,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方式,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方案, 联合开发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制定课程标准等, 将企业的氛围引入教学建设和改革, 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其次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 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 制度 ,要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及激励政策, 建立与“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计划 篇十三
一、实习目标:1.把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和运用于学校教育的教学实际。2.开展教育调查,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探索教育规律,积累和总结中学教育改革的经验。
3、在教育实习中要虚心学习原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迅速熟悉教学过程,学习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完成规定教学任务。通过教育实习使自己对中学信息技术新课表教学规律有初步了解,受到教学工作的初步锻炼。
4、通过教育实习,密切与社会联系,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加强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社会交际、对新环境的适应开拓等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教育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身为一个教育事业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快适应工作及社会的需要。
二、实习内容:1每周听至少三节以上的课,做好每一次记录。2根据我校教育处拟定的题目,结合教育实习的情况,开展一次专题调查活动,写出调查报告。3每周至少写一篇实习心得,做好教学反思工作。4.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
三、实习时间(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简历 篇十四
Dom :
E-mail : /jianli 个人能力 学习成绩优秀,大一学年专业综合排名第6名,并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系统学习过C语言,C++,JAVA,等语言。 在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开发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管理,软件工程等各个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曾在大三期间做过软件工程详细设计说明书;用PB设计与实现图书管理系统;用C++语言进行计算机图形设计等小型程序设计;用JAVA语言设计小动画程序;用Dreamweaver设计个人网页等。通过这些实践,我对各种语言的应用更加熟练。 主要获奖经历 荣获-大连海事大学道达尔专项3等奖学金。 实践经历 大一 参加大连啤酒节,担任啤酒先生,会展中心宣传派发员,学院计算机机房勤工助学;
大二 校学生会办公室副主任,学院学生会,多次参与组织学院活动;
大三 学校运动会100和200米比赛,中队篮球队队长。
兼职高中数学,初中化学家教,并使其有飞速进步,获得家长和学生好评; 主修课程 基础课和专业课
计算机组成原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计算方法, 数据库原理,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软件工程,操作系统,单片机应用,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人工智能导论, 多媒体应用技术,高级程序语言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 C++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 编译原理,语音与图象处理,计算机专业英语,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等。
选修课
日语初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三维动画设计,科技信息检索与设计,数学建模等。 自我评价 性格开朗,喜欢结交朋友。
在学习上,勤奋严谨,动手能力强,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各类公共活动,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15.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篇十五
一、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现状
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单纯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更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 希望招聘的员工能立即接手工作而不是事先进行培训, 但是现在高校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 实践教学不足。
(一) 重理论、轻实践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现状
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中, 学习的地点大多是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缺乏实践教学, 大学生得不到实际能力的培养。实验方面还是以观察型和验证类为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实验更是匮乏。
实验内容往往是沿用以往的教学内容, 或者是利用现成的模拟软件进行, 缺乏创新性思维, 动手实践的机会少, 抑制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挥能力, 大学生很难深入了解实验机理, 长此以往, 达不到实践教学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 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缺乏创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在大学暑假期间进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 由于实验实训基地的缺乏, 实习质量低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 创新内容与技术缺乏, 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专业内容不相称, 实践教学结构层次感不足, 缺乏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际需求, 未能形成系统有效的教学。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究
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培养专业性的人才, 尤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 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 实践教学设施不足, 教学条件差
很多高等院校因为经费不足的问题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校内实验室较少, 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室基本没有, 实验设备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 现有设备跟企业实际采用仪器设备差别较大, 在对硬件要求很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远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标准, 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环境单一, 学生在学校期间很难得到有效的实习, 多流于形式, 实践工程技术能力差, 实习基地不完善, 实验大多在机房和专业实验室完成, 基础实验居多, 很多新办计算机专业的地方高等院校更是如此。
(二) 师资力量和技术人员不足
高校教师大多仍延续传统教学的思想, 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 重视课堂理论教学, 以课本为主, 完全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传统的计算机专业重理论、轻实践, 重基础、轻技术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 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
近几年, 高校扩大招生, 出现师生比例失调现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是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 师资队伍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课程设计、案例教学等多为纸上谈兵, 尤其是软件工程、硬件设计类实验。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高素质研究生因为工资待遇达不到要求的原因选择出走, 人才流失, 实践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严重影响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学生的培养。
(三) 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实践、认知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一门课程或某一个环节的实习, 需要完备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和长期的培养。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习工作, 通过相应一系列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思维能力、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 然而一些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 导致学生的实习质量不达标, 毕业生在求职时缺少了一定的竞争力。
(四) 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操作技术, 一些高等院校师资力量有限, 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刚刚成立, 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随着时代的进步, 高等教育理念愈来愈严格, 由于没能及时进行教学体系的改进, 高校课程设置逐渐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脱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低下, 实践教学方面, 受实验设施不完善, 实验管理人员经验不足, 师资力量缺乏等因素的制约, 出现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倾向。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良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基础, 建立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改进传统教学体系中的弊端, 通过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高师资力量, 改革课程结构,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给予大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求学路上的灯塔, 学校师资力量的雄厚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 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在学校选拔优秀教师进入名牌大学进修, 进入企业中亲身实践, 学习企业的管理, 更新学校的知识, 对企业所需要毕业生的能力、知识、素质详细了解, 时时关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 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有效的培养方案,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 学校还可以与优秀企业进行合作, 请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教师研讨会等, 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 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 适应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二) 根据企业要求, 进行课程改造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所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进行课程的改造是很有必要的。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利用课本所学知识和技术, 独立思考并解决一些复杂的综合性计算机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增加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份量, 进行单独的考核和学分设置, 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除此之外, 学校应尽量多地与一些相关企业进行交流、研讨, 达成一致, 将一些改革课程嵌入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像NET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技术大多采用国外的课本, 高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讲座, 增加大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入了解, 提高计算机综合素质。
(三) 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
仪器设备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 现今很多高校的仪器设备完全跟不上企业实际应用设备的更新步伐, 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中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在购买仪器设备方面, 我国高校可以吸取国外的经验, 选择一些符合工业实用性的, 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到一起的仪器设备, 与企业项目相结合。
实验实训中心是高校必不可少的建设之一, 实训中心的技术水平上应该体现计算机的理论与技术特征, 以此来培养合格的人才。增加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率, 强化实验室的管理, 开阔思维, 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 摆脱实验室封闭的束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发挥实践教学的实际作用。还可以创建一个计算机创新实验室, 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 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索研究, 培养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 及时解决并改进, 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重点。只有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 符合企业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摘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 实践性和操作性较高。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的实践, 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围绕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构建多元化、层次化的教学体系, 确立“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实践教学观念是构建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海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亚太教育, 2015 (07) .
[2]甘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关体系构建[J].科学中国人, 2015 (04) .
16.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篇十六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 多媒体教学
[作者简介]谢枫(1974- ),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蒋腾旭(1970- ),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智能优化算法;胡晓林(1960- ),男,湖北广济人,九江职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江西 九江 332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81-02
培养面向未来、适应能力强、有发展后劲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缩短我国计算机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二十多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我国发展迅速,从高校逐渐进入了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学者们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也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但是目前对于多媒体课程的研究多以普及学科为主,多媒体教学中公选课的比例远高于专业课。针对这种现状,对单一学科在多媒体课程设置及应用的研究就更具有意义,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而言,教师已经具有多媒体的知识,有能力去开展多媒体课程,因此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多媒体课程研究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并有一定的前瞻性。为此,笔者对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教学的现状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旨在通过该项调查对我国目前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教学的现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利于今后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为九江学院、九江职业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财经职业学院4所九江地区普通高校的学生。其中本科学校1所,专科学校3所。本项调查以专题调查研究为基本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较为全面系统地获取了第一手材料,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问卷调查采用整体抽样调查的方式,在每个学校随机选取计算机应用专业2004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涉及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教学的认知态度和效果,以及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劣势等方面的内容。本次调查实发问卷600份,共收到有效答卷516份。调查数据采用EXCEL和人工核查进行统计。
二、调查结果
笔者首先将问卷调查中涉及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教学各方面的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3所示:
三、幾点思考
本次调查选取样本较大,对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教学中的诸多因素一一进行了调查,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教学的现状。本项调查表明,高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由于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不仅能够改善教学环境,还能够优化教学结构,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但是,本次调查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多媒体教学中承载的信息量不大、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切换与讲课的联系不紧、辅助教学质量一般、教师没有充分运用多媒体等。这些问题应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我们进行以下深刻的思考:
1.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辅助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其大脑中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潜能。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还可以使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终生受益。
2.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学习者的学习是以教师的细心设计、组织、引导和指导为前提的。没有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良好组织和对学习活动的精心指导,学习者的学习只能是盲目的和低效的。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在岗教师的业务。只有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新形势对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的要求。
3.注重学习环境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首先应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小组成员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
4.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尤显重要,学生的差异性决定教师要因材施教,因此,教师要能充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
5.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要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强化技能知识的训练,同时还需教师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过程进行辅导、讨论和答疑,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6.改革教学考核手段。在保证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教学改革的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教学的考核手段。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我们要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考核,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而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鼓励他们去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建议在计算机应用类的课程结束后,增设一个综合设计课,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我国高校正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但它在不断发展与壮大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这样与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教育”定义由原来的“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修改为“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持续的交流活动”。按照这一新定义,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课程的改革,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的操作人员。
[参考文献]
[1]朱万森,梁楚材.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 CAI课件设计与制作[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2]王治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其软件设计[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刘成新,黎加厚.论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发展的多元化[J].中国电化教育,1998(10).
[4]李林.略论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2(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见习报告06-16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求职简历表格07-27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11-15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08-18
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专业求职简历06-14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自荐信10-10
计算机应用专业-简历本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