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2024-12-31

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创新思维论文(共10篇)

1.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篇一

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课题研究反思材料

倡导创造性阅读,张扬学生个性

金坛市洮西中心小学 吕伟忠

阅读,在语文教学乃至学生的终身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德国的“接受美学”指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自主性,这一观念告诉我们,理应尊重和珍视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然而,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对阅读材料的创新,致使学生只关注“文本答案”,成了对阅读材料泛泛吸收和记忆的“奴隶”。现代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教会学生创造性阅读是有其充分理论依据和急切现实需求的。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很有必要,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引学生主动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进入阅读领域,此时,阅读目的境界的高低就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成效。因此,教师要立足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眼于提高学生阅读目的的境界。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故事启迪。借助教材,充分挖掘课本及选学读本中爱读书、喜读书的事例和故事,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平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外名人读书的书籍,利用午间自习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聊聊“你认识了哪些爱读书的名人”“他们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使学生不知不觉接受教育。

2、名言感悟。在我们的教材学习中,经常会读到一些名句或富有哲理的格言,借此机会我多次向学生推荐读书格言,或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读书格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学问足以改变人格”,“人生知识最为贤”,“书海海潮,其乐无穷”,“有高尚思想的人永远不会孤独”,“读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课题研究反思材料

书使人心明眼亮”,“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通过交流、朗读、感悟、背诵,再制成书签,置于所读的书中,使学生受到教育熏陶作用。

3、树立榜样。身边的榜样能给学生以无穷的力量。我尝试在学生中开展“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阅读竞赛,在课堂内比比“谁对课文有更多新见解,新补充,新发现”,在课堂外比比“谁看的书多,谁最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发动学生共同寻找读书动脑的典型,并予以充分肯定,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

4、成功体验。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阅读动脑的快乐,我尝试给每位学生建立了阅读档案,即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学生课内外阅读过的书籍及阅读中的点滴发现(可以通过课内交流讨论,课外随机交谈来获得),让学生看得到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评价手段上以鼓励表扬为主,使学生在阅读感悟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生学会审问

学问学问,要“会学会问”。郑板桥曾经说过:“今人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为了让学生不成为阅读过程中的“钝汉”,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问意识,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寻探究的心理状态进入阅读过程,从而有所知,有所得。

1、还“权”与生,让学生整体阅读。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师必须把课堂的“时空权”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独立阅读,产生独特体验,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因此,教师要打破逐段串讲,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几个能贯穿全文、可供学生研究而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如学习《曼谷的小象》这篇课文时,在初读课文后,通过师生讨论,确立了这样几个问题情境:“1)这是一头怎样的小象?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体会到的?2)阿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又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3)课文主要歌颂的是谁?为什么要以《曼谷的小象》为题?这种写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4)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供学生们阅读时探究。这样面向全文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迸发创新思维,产生富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课题研究反思材料

2、充分鼓励,让学生大胆质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在学生充分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推测质疑。面对学生的猜测和提问,教师要充分重视,因为即使是次要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也包含了学生可贵的思考。教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追问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如学习《翠鸟》一文,在读题后,就有学生猜测:“翠鸟的颜色一定是绿的吧?”也有学生质疑;“翠鸟是一种怎样的鸟呢?”教师也可借机补充:“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呢?”这些疑问成为了课文学习的主线。学习《不合群的小蝌蚪》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小蝌蚪找妈妈》中写的是一群小蝌蚪找妈妈,最后找到的妈妈是青蛙,可见他们是青蛙蝌蚪,而《不合群的小蝌蚪》中却告诉我们青蛙蝌蚪是独游的,到底哪一个对呢?”多么可贵的发现!学习《找骆驼》时,有学生质疑:“沙漠里,风一刮,骆驼的脚印就很容易被沙土盖住,那不就找不到骆驼了?”对呀!这些疑问都包含着学生可贵的思考,只有在这样的质疑阅读中,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3、注重引导,让学生个性评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阅读材料,在不同的学生眼中,也许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教师不应以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完整性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而应多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见解和评价。

如在学习《群鸟学艺》一文后,我请学生谈谈对群鸟的评价。大部分同学谈到了要向不怕吃苦,有耐心的小燕子学习,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怕苦怕累,学不到真本领。我又引导学生试着评价凤凰,有同学说:“凤凰会搭窝,很了不起。”也有同学说:“凤凰肯耐心地教,是个好老师。”还有同学说:“凤凰不算个好老师,否则他就该留住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这些学生,也教会他们搭窝的本领。”多么富有个性的评价!这个回答甚至使我开始反省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

三、激学生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课题研究反思材料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阅读只有借助于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再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蕴。小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发达,并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的时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开展创造性阅读,就要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文本提供的广阔天地间自由翱翔。

1、再现式想象。可以再现课文中描绘的事物、描摹的情景、描述的事件,通过在脑中“放电影”、画简笔画、分角色表演、演课本剧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

如学习《瑞雪》时,由于我们地处南方,同学们虽然看到过雪,却未曾感受过课文中描绘的那种“大雪纷飞”的情景。因此,我利用投影屏幕,在屏幕前洒下纸屑,让同学们欣赏“大雪纷飞”,又打开电扇,让课前放在扇叶上的纸屑随风飘落下来,请同学们感受“大雪纷飞”。虽然纸片与雪花有诸多不同之处,但孩子们的想象已经被激活了,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兴奋地述说着自己的感受:“风好大,可看着可爱的雪花,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冷。”“雪花调皮地钻入我的衣领,痒痒的,真好玩。”他们还声请并茂地通过朗读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2、补白式想象。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所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必然会留下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这就给读者提供了补充和创造的余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文的空白处、省略处、突止处展开想象,对文本提出的未知事物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推测”,这样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目光深远,学生的阅读便能进入丰富的创造境地。

如学习《晏子使楚》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楚王听了晏子的反击以后会怎么想?通过想象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3、延伸式想象。许多课文的结尾“似断非断,似了非了,读之雅有余味。”教师正可以抓住这“似断非断、似了非了”之处,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将课文向深处、向课外延展。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课题研究反思材料

如学习《找骆驼》后,让学生想象,当商人再一次遇到老人,会说些什么?学习《群鸟学艺》后,想象当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看到小燕子搭的结实、漂亮又暖和的窝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习《七色花》后想象,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会用它来许什么愿呢?学习《南郭先生》后,想象南郭先生后来又会有哪些遭遇?他“滥竽充数”的毛病改了吗?通过这些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和锻炼。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走出过去那种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误区。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理解、质疑课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有所发现,言之成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质量和其他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2.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篇二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 还学生真正的“读者”的地位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是作品的创造者, 阅读就是创造。小学阅读教学承担着“学会阅读”的任务, 因此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多出一个教者。教者是读者的导师, 应该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 这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先决条件。对于课本上出现的每一篇课文, 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偏好, 鼓励他们选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阅读。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 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都能各有所获。

例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时, 课题是这篇课文主人公萨沙说的一句话, 是激励孩子们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的一句话, 是文章的题眼:我不是最弱小的, 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课题中“弱小”一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并没有把课文中对“弱小”的解释强加于学生, 而是引导他们, 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与理解中搜寻对这个词的直观、感性的释义, 体会不同语境中词语的丰富内涵, 激发了学生自主解读的欲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有的同学边看边讨论;有的边自读边旁批, 梳理出自己的感受和不懂的问题;有的拿着课本, 抑扬顿挫, 从角色朗读中体味人物的个性特征;还有的和同学一起已经把这篇课文的课本剧都排演好了。从学生的反馈中, 他们确实弄懂了:“弱小”到底是什么意思?

二、倡导个性化阅读, 注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悟

课程标准里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每一个学生进行阅读时, 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 每一位学生的理解, 都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 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 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 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对于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感悟, 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正是学生这种个性差异的阅读感悟, 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 那么, 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 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 或进行质疑、批判。

例如在教学《三袋麦子》时, 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说说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猪、小牛和小猴分别是怎么做呢?你从小猴身上发现了什么优点?这三个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面对不同的体验、感受, 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虽然三个小动物对麦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 但它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非常开心。通过问题的巧设,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想象, 培养扩散思维,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教师提出的问题均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不但具有智力挑战性, 而且具有思想性。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 为学生提供开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 新课程倡导下的个性化阅读, 是凸显学生个性的张扬、生命活力的释放, 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的教学。如果学生能提出自己的创造性意见, 正是个性化阅读走向成熟的标志。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教师在教学时, 对课文问题的设计, 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 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和扩展的空白, 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 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开发学生沉睡的创造潜能。

例如:我在教学《司马光砸缸》快结束时,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 你想对课文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想对身边的小朋友说些什么?”通过说话的形式, 进一步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使“遇到困难时, 不能慌张, 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的思想真正得到内化。

3.强化思维训练,倡导个性写作 篇三

一、引导关注生活,提高感受能力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充分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广泛获取材料。如何提高學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我认为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能力;(3)培养学生思考、评价生活的能力。生活是复杂的,生活的道理、真理、规律不是一眼能看透的,对生活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心去思考、评价生活,对于身边的事发表看法,引导学生对热点、时事问题进行讨论,开设时事点评栏目,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奖励。

为此,我在每节课前的5分钟开设了“今天我来说”栏目。主题先由师生讨论确定。如针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在国内风行。而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土节”在中学生心中淡化的现象,以“如何看待‘洋节’和‘土节’为主题讨论”;针对不少学生烫染发、戴首饰、穿奇装异服等现象,以“中学生的服饰美”为主题讨论;针对一些学生沉溺网络,严重影响学习及身心健康的现象,以“怎样利用网络”为主题讨论……

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我特别关注媒体关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最新报道。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会客厅》、《实话实说》、《心理访谈》、《共同关注》等栏目,我常选取栏目中有价值的选题和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时代,观点更深刻透彻。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这个“时”,就是现实生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从而感悟生活,认识生活,审视生活中的真善美,能产生不可遏制的写作冲动,从而写出情真意切、枝繁叶茂的文章来。

二、注重思维训练,培养思辨能力

目前,在学生的习作中存在“写不具体”的问题。学生作文往往就事论事,缺乏应有的联想与想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加强思维的训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常规思维方法和求异思维方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出示一朵花,让学生进行联想。有的想到花丛中忙碌的蜜蜂,有的想到培育这花的辛勤园丁,有的想到关于花的诗文和故事传说……

求异思维是学生的个性化的一个特征。因此,平时要注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训练。如出示一白一黑两颗围棋子,让学生根据它的形状、色泽、功能等多方面进行联想。从形状看,它如馒头;从色泽看,黑白是两个极色,是对立的;从棋艺来说,一子可定盈亏。这样多方面思维可以得到许多新的立意。求异思维中的反向思维训练,就是面对一道作文题引导学生反其道而思之。如“开卷有益”,从正面去写就应证明抓住时机,多读书就能得到一份收获的观点,如果反向思维,就会有“开卷未必有益”的认识,角度会比较新。

在思维训练中,我还让学生活用政治课中的辩证思维,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观点、绝对与相对的相互转化等观点,深入透彻地全面分析问题,提升写作层次。如有一次考试的话题是“平等”,有的学生就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行论述,指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相对的平等,但对绝对平等的追求正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使自己的作文在立意上就比别人深了一层。

三、倡导自由写作,展示学生个性

我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写在日记本或随笔本上的文章比交给老师的命题作文好。原因是学生有实在的内容可写,有感受,有认识。因此,我平时尽可能地给学生写作提供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近几年各类考试的话题作文,新教材单元作文中的自由写作训练,也体现了这一写作思路。因此,保证学生作文的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倡导自由写作,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有的还很幼稚。作为教师,应公允、客观、宽容,只要是真诚的、有一定新意的文章都应给予肯定--哪怕只是一个好题目,一个好段落,一个好构思,一个好立意。这样才能让学生挥洒自如,尽情尽兴,可以时刻体味与享受自由表达之乐。

在这方面,我借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辞形式,在学生的作文中,精心挑选一些在某方面有所突破的习作,分别设立了“最佳立意奖”、“ 最妙构思奖”、“最亮题目奖”、“最炫个性奖”、“最新创意奖”、“最美语言奖”、“最好字体奖”、“最真感人奖”等奖项,并给每一位获奖的同学写一段精美的颁奖辞,还配发一些报刊、书籍作为奖品。每到学期末,我就把优秀学生作文、作文语言亮点及个性作文分别归类,编辑成《班级作文集》,分发给每个学生。对于特别突出的文章,还鼓励他们积极投稿,享受一下“小作家”的自豪。这些措施,及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且让他们从作文中体味到了一种成就感,从而树立了自信,提升了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在培养学生个性作文方面的体会。其实,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首先必须有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自身修养。教师自身要有创造力,乐观大方,朝气蓬勃,课内乃至课外都是意气风发,胸有成竹,成为一个学生喜爱的个性飞扬、魅力四射的老师。

总之,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净化人生、亮化人生、优化人生和美化人生的过程。作为一个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师,就要为学生架设一个广阔舞台,让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各路英雄都有用武之地。

4.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篇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1.时代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也强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当今社会,人类已走进了21世纪,这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知识信息时代。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开展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课程改革的呼唤。

当前,围绕《纲要》精神,广大幼教工作者正在大力着手教改工作。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幼教改革强调活动中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给予幼儿自由探索、尽兴表达的机会;倡导以幼儿为主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强调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行为,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主动学习;重视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幼儿健康成长„„在如火如荼的教改大潮中,“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开展,应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3.我园早期阅读活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园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注重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注重口语能力的培养,即以背诵诗歌、复述故事为主,忽视了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因此,开展“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课题,对于探索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1.早期阅读:一般是指0~6岁学前幼儿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和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内容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融观察、记忆、思维、表达等多种认识于一体的综合过程。本课题的“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中,按照《纲要》精神,引导幼儿与环境充分互动,呈现多元的文学作品,提供有趣、感性的学习素材,开展情境表演故事、自编自画故事书、接龙游戏、听录音讲述等多种形式的早期阅读活动,培养早期阅读能力。

2.创新思维:它是相对于传统思维而言。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为解决某个问题,自觉地、能动地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新颖而有效的方案的思维过程。爱因斯坦说:“创新思维只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本课题的“创新思维”是指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根据《纲要》的要求,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主动思考能力、想象力等方面。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论认为,认知发展系源于幼儿对环境的探究,经由个体与环境互动后扩展其认知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幼儿受个人兴趣爱好、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自身原有经验、思维方式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幼儿为主体,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富有探索互动的情境,适时给予支持、鼓励,容易被幼儿所接受,激发创新灵感,发展创新思维,进而促进创新素质的形成。

2.多元智能理论:20世纪后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具有的智能应更加统观,涵盖的面应更为多元。他将人类的智能归为八项,即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空间智能、博物学家智能。其中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给幼儿教育者的启示是:教育旨在提供幼儿多元及整合的学习机会与刺激,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幼儿的多种潜能得到有效激发和培养,真正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探索出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和符合幼儿学习规律特点的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内容。

2.大大提高幼儿创新思维能力,增强自信,全面落实幼儿素质教育。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更新教育理念。

4.形成我园的办园特色,提高我园的办园水平。

(二)研究内容

1.建构具有本园特色的早期阅读课程体系。着重进行早期阅读内容的选择、早期阅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2.早期阅读活动中如何有效提高幼儿创新思维。积极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倡导师幼互动;一日活动中渗透早期阅读活动;推行家园共育,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

3.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创建学习型基层组织;搭建教学观摩平台;开展教学比武;组织参观、培训学习;开展园本教研。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强化理论学习。

课题主持人组织课题组教师以集中学习、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学习《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学研究》等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早期阅读活动方面的论文近100多篇,推荐教育理论专著有《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给教师的建议》《环境启蒙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师幼互动行为研究》《创新教育》《创新学习与教学设计》、《教育新理念》《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学习策略研究》《幼儿园语言教育》《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语言教育》等10余部。要求每位教师精读2-5本教育专著,每学期写1万字 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在每周教研活动中开展十分钟的读书交流活动,并且每学期末,在全园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2.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创设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阅读环境。

(1)营造自由、宽松、平等的精神环境,尽量为幼儿提供实间、机会,让他们自由地选择交流对象、内容、地点,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激发幼儿阅读后的想象与创新意识。

(2)各班级布置图文并茂的阅读区,如“小小阅读区”“快乐书吧”等,把图书放置在安全、宁静、明亮的地方,并张贴许多幼儿喜爱的照片、图画等,让幼儿感受文字、画面等阅读材料无所不在,并不由自主地去看看、想想、说说,并且适时更换环境内容,更多地吸引幼儿去观察与思考。

(3)设置多元化的阅读后表达区。在表达区里提供丰富的材料,如表演道具、图片、绘画纸、笔等,当幼儿读到兴奋处可以选择道具与同伴再现故事情节或创造性表现故事情节,也可以拿起笔、纸绘画阅读后的联想,充分发挥幼儿创造力、想象力。

3.专家引领,参观培训。

近日,幼教专家谈亦文副教授来邵阳做专题讲座;以及市教科所综合科主任赵健军先后2次来园,对课题研究进行现场指导点拨;我们特邀南京凤凰康轩教学研究部的曹焱娟讲师在我园做了专题讲座——“做探索观念的幼儿教师育主动学习的幼儿”;

为使培训学习活动收到实效,外出学习的教师都会将学习的心得体会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并执教优秀案例让大家观摩学习,力求达到拓展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效果。

4.搭建教学观摩平台。

我园还组织了全园青年教师语言教育教学比武,有15位教师参加,全体教师观摩了比武活动;在资江学校观摩了南京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全体教师观摩了周丽亚老师执教的阅读活动《家》;陆续开展了阅读活动的观摩;并就科学领域的教育教学组织了园内观摩。同时,以播放DVD光盘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让大家观摩学习,收到良好效果。

5.推行园本教研。

“教育改革,教师是关键。”而园本教研是幼儿园教师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通过园本教研来为教师提供成长平台,让教师成长于学习之中,发展于工作中之中。

我园以轮流主持、互动研讨、专题辨析等多种形式,通过互动游戏(集体体验)明确研讨主题,集体研讨,围绕课例展开对话,归纳总结,理论提升等几个研讨环节,让教师与理论对话、教师与教师对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后开展了《如何营造支持幼儿创新思维发展的早期阅读环境》《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听说游戏的组织方法与策略》《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策略》《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家园共育》等内容丰富的园本教研活动。

我园开展园本教研的宗旨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力求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能人人参与、主动讨论,发扬每一位教师的主人翁态度,让大家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教研的讨论和互动中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6.一日活动之中渗透早期阅读。

(1)有计划地开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较为集中的阅读经验活动,(大小图书阅读活动、听赏、排图活动、自编图画故事书活动等),帮助幼儿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得阅读经验,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一日生活中,坚持每天20分钟晨读,采取“欣赏——跟读——朗读——评价”的模式,在幼儿朗读时,教师时常让幼儿比一比,看谁读得对,读得有感情,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又提高幼儿的鉴赏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在集体面前敢想、敢说、会说、愿说。

(3)在自由活动中,鼓励幼儿在图书角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图书,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阅读方式(独立阅读,结伴阅读等)。

(4)在语言区角放置画笔,引导幼儿在仿编诗歌、续编故事的基础上,用图画的形式表现,逐步引导幼儿由欣赏——跟读——仿编到创新的过程,孩子们自己制作的图书放在图书角,充分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也逐步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5)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根据所见所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成长故事讲述、旅游趣闻讲述、漫画讲述等),通过感受与体验,积累阅读经验。

7.倡导家园共育。

在家园联系栏中设“早期阅读”专栏,在这个栏目里张贴大量有关早期阅读的文章,宣传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介绍家庭早期阅读的指导方法,并交流部分家长的亲子阅读经验,推荐一些适宜家长和幼儿阅读的书籍。如《让孩子爱上读书的N个理由》《说来听听》《朗读手册》等家庭早期阅读指导书籍,向家长宣传早期阅读的观念、方法,给家长切实有效的指导;教师把幼儿园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及亲子活动建议写在周计划上,让家长把孩子在家中的阅读情况反馈上来,共同帮助幼儿提高阅读能力;在家长会上通过亲子趣味游戏、阅读活动展示等形式向家长介绍班级开展阅读活动的主要情况,引导家长有目的地观看阅读活动,捕捉发现自己孩子思维的闪光点,将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意识、方法转化给家长,使之体会到幼儿的生活中处处有创新思维培养的契机,共同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认真学习国内外早期阅读方面的研究理论、现状、发展趋势、方法等,积累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

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观察他们在阅读活动中的表现,观察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行为、教育机智等,积累研究的具体素材,并在实施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3.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分析积累的资料,归纳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研究报告。

四、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实践研究,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对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方法与途径有了一 定的理论认识。

(一)探索出符合本园实际和幼儿认知水平的早期阅读创新思维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题组在确定目标前,首先,对我园教师在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及幼儿的创新思维发展状况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语言教育的要求,确定了我园培养在幼儿早期教育活动培养创新思维的研究目标,并围绕目标展开研究、探索出符合幼儿学习特点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A.教学模式

1.采取多样化的师幼互动方式,培养幼儿创新思维。

(1)支持式互动——激活感知,积累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唤起丰富的想象在幼儿创新思维活动中至关重要。幼儿的想象力越丰富,对阅读的理解就越有创见,而想象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幼儿对阅读内容、知识背景越熟悉,与他的生活经历越密切,他的理解速度就越快,理解内涵就越深,想象思维也就越活跃。因此,我们尝试在早期阅读活动帮助幼儿建构阅读经验。在建构过程中,幼儿随着认知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发展,对阅读的内容会引发更深入的思考与连结。进而建立自己的知识层次。如:在开展阅读活动“亲亲晚安”前,教师与幼儿通过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谈话,激活了幼儿的感知。当孩子对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时,教师出示图书,孩子的想象思维与创新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孩子们理解体验作品并迁移作品经验,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与体验创编出了优美的儿歌诗句:“爷爷,亲亲晚安;奶奶,亲亲晚安;星光从窗户外溜进来,痒痒的,像爷爷的头发;星光从窗户外溜进来,暖暖的,像奶奶的怀抱,星星也想跟宝宝亲亲晚安”。(附原诗歌:爸爸,亲亲晚安;妈妈,亲亲晚安;月光从窗户外溜进来,痒痒的,像爸爸的胡子;月光从窗户外溜进来,暖暖的,像妈妈的嘴唇;月亮也想跟宝宝亲亲晚安。)

通过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不仅促进了幼儿的想象力,也为幼儿创新思维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2)诱导式互动——分析点拔,循序渐进。

观察是智慧的窗口,是创造的基础,观察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阅读时目光常常被图书中生动形象或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所吸引,注意出现跳跃性的特点,思维过程呈现一种无序状态,影响阅读的理解。为此,在阅读活动中,教师经常性提醒幼儿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有顺序地阅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让幼儿对各种角色的表情、动作及角色间的关系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和判断。再如受经验、思维的局限,幼儿准确识图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根据幼儿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对于一页单幅图重在引导幼儿抓住画面的整体特征,进行细心观察;而一页多幅图,重在引导幼儿从整体上感知,了解图与图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激发幼儿的想象,丰富幼儿对内容的理解,并用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来。

(3)合作式互动——拓展空间,自由创造。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利用阅读材料创设有关的环境,设计有关的题材,运用有效的引导方法,积极参与幼儿的创作,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帮助幼儿创造性地开展制作阅读小书或绘制自编儿歌图画书活动。通过“编编、画画、记记”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放飞幼儿想象和创造的翅膀,表达对阅读作品的心得与感受。阅读自己制作的图书,幼儿备感亲切,既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体验到创造性活动的快乐。

表演、迁移作品,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一种活动。因此,幼儿在阅读之后,我们注重引导幼儿不受阅读材料上文字、画面的束缚,通过“看看、说说、演演”的方式,展开想象翅膀,进行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现,努力打开幼儿阅读的思维通道,如:在阅读活动《给大象穿裤子》中,为了更好得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先让幼儿看图书,在理解图书的基础上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表演完以后再进行讨论:“小动物们给大象穿了什么样的裤子?如果你给大象穿裤子,你想给它穿什么裤子?为什么呢?”孩子们都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纷纷阐述自己的原因,在孩子们看看、讲讲、演演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又激起幼儿创新的积极性,让幼儿时时都有成功的喜悦。

2.注重教师的倾听、幼儿的提问,促进幼儿创新思维发展。

教师的倾听具有亲和力,可以增强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还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仔细倾听,善于倾听,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肯定(“你讲得真好听”)、赞赏(“你真会动脑筋,讲的和别人不一样”)、激励(“你进步真快,编的儿歌越来越好听,继续努力吧”)、鼓励(“想一想,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奖励(五角星、苹果娃娃等小贴画),这样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创新性得到了培养和体现。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探索和创造的源泉。幼儿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地开发幼儿创造思维的潜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在阅读活动中,要鼓励幼儿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多想、多思、多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例如在《糖果雨》阅读活动中,教师问:“你们还有哪里听不清楚、看不明白的吗?”幼儿提出:“天上为什么会下糖果雨呢?糖果雨以后还会再下吗„„”在《给大怪龙洗澡》阅读活动中,幼儿提出“大怪龙那么可怕,灰灰鼠和黑黑鼠不怕吗?大怪龙为什么要和它们交朋友”等等一些源于故事又超出原本故事内容的问题。幼儿在阅读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无不渗透着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做法。可见,早期阅读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培养、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机会。

B.有效的教学方法

1.绘画创编法。

通过绘画、纸工、泥工等美术手段,让幼儿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然后让幼儿自由结伴互相交流。幼儿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大胆出笔,你一言,我一语,积极性高,想象丰富,能创编出许多成人意想不到的有趣情节。如诗歌教学《味 道》,让幼儿根据“××酸酸的,××也酸酸的”的句式创编出不同的诗句,幼儿运用绘画的方式创编出了“草莓酸酸的,挨骂后泪水也酸酸的;西瓜甜甜的,爸爸的拥抱也甜甜的。”

2.续编故事法。

根据原有的故事情节发挥想象,把故事继续编下去,为主人公创造出新的生活情景、不同的结局。如讲述活动《战胜大老虎》中,教师提问:如果大老虎下次再来,你们认为小动物会怎样对付大老虎,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此引导幼儿续编故事,增强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3.表演法。

让幼儿用肢体动作和分角色表演把阅读的内容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能提高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表演能力。如讲述活动《战胜大老虎》中幼儿用石头砸老虎、用树枝抽老虎的动作,表现了小动物勇敢的品质。

4.游戏多变法。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些好玩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自主地获得知识,加深理解。将一个游戏灵活多变地开展,幼儿在变化式的游戏中会产生出不同的想法。当然,游戏的设计应合理有效,结合阅读内容开展。如阅读活动《许愿小仙女》,教师开始设计了“我是小仙女”的游戏,每个幼儿手持魔法棒自由选择教室里的某一物品或某一个人,帮助其实现愿望,这个愿望由幼儿自己设想。接着,教师让游戏变成 “我的愿望”,幼儿变换角色进行游戏,各自对小仙女说出自己的愿望。孩子们在变化着的游戏中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感受,他们说出来的想法也是不同的。

(二)给孩子们提供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学习规律特点的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内容

对幼儿来说,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阅读内容是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根据了幼儿年龄特点、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生动的阅读内容更注重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书本阅读,还有丰富多彩的音像材料、多媒体读物。同时提供题材文体多样化:如有关儿童生活、科学知识、环境问题以及亲情、友谊、历险等多方面的内容;儿歌、童谣、故事、传记、散文、知识性图书都成为孩子们的阅读内容。通过多元化的、符合幼儿特点的阅读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幼儿阅读兴趣及创新思维。

(三)通过研究活动,全面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素质教育

1.幼儿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在教师组织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所创设的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体现的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的教育理念,采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充满快乐,不仅促进了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语言表达力、创造力,更加培养了幼儿健康开朗的个性。

研究组成员通过孩子活动前后的对比观察、分析,教师与家长一致反映,自从开展活动之后,幼儿的个性变得开朗活泼了,愿意与成人、同伴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主动、自信、没有胆怯、与教师的关系特别亲密,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喜欢并善于观察、探究,愿意去发现、去想象、去表达,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幼儿全面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2.我园制作出了一本幼儿创编的儿歌集。

经过研究活动,我们收集了大批幼儿自创诗歌、散文,幼儿的作品凝聚了孩子的智慧与创新,也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与汗水,这本手册内容生动形象,充满着童趣、充满着爱,是孩子创新的结晶,它让教师与孩子共同体验了创编的快乐。

(四)促进了我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讨,我园教师特别是研究组成员自觉学习幼儿教育科学理论,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集中研讨一些教育现象和问题,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水平显著提高,表现为:

1.教师的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以幼儿为本,研究幼儿、尊重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制定、活动的设计、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实施都能考虑幼儿的需要和认知水平,特别注意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角色。教育过程中,注重引导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注重幼儿想象力,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2.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显著提高。

研究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自觉撰写教育反思、活动实录,积极参加学习研究教育理论,教师的写作水平有明显的提升。近年,我园都写出了一批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一改研究前教师一提起论文就头痛的局面,提炼出了“优化环境、尊重兴趣、贴近生活、积极互动、创新整合”的早期阅读教学原则。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出台了一批优秀早期阅读及其他学科的优秀案例、撰写出了一批优秀论文

1.优秀案例。

卿茜老师组织的早期阅读活动《难驯服的马》在2009年省婴、幼、特教优秀语言教育活动比赛中荣获省一等奖;彭小婧、李莉老师组织的科学活动《统计各种水果》、《认识风》在2010年省婴、幼特教优秀科学教育比赛中分别获省二、三等奖。

5.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篇五

一、课题名称:《以名著阅读培养农村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㈠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名著:指那些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有价值的出名著作,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特征。名著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性,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富有原创性和震撼力。

名著阅读:这里所说的名著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的教育过程。

个性化阅读:是认知、审美和生成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让学生亲近文本,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思考、独特体验并表述、独到见解并交流。

名著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能力:是指教师针对农村七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课外阅读现状,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文本材料,通过恰当的方式和策略,介绍并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名著作品,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课题论证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身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十载,困惑于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岌岌可危。表现为: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尤其是阅读名著的意识严重缺失。不注重积累,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差,语文素养更差。这是人文价值、文化底蕴的流失,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2)研究理论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致力于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呼唤名著阅读的回归,因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然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靠现有的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外名著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像一些经典名著作品,其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3)研究的现实意义:名著是祖国的文化瑰宝,通过读名著,品名著,说名著,论名著,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在语文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4)课题的创新之处:

1、长期以来,学生阅读名著的意识严重缺失,导致学生语文素养不高,文化底蕴缺乏。本课题的研究,正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设想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名著阅读平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阅读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的策略,最终促进语文教学优质高效地发展。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5)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显示,现在关于研究如何名著阅读的课题很多,(如:农村小学高年级名著导读策略研究、名著阅读与人文素养形成研究、初中名著活动的研究、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育等等)但就以“名著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能力的策略”的课题研究还没有。因此,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这个课题研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6)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

首先,我是以新课程理念及相关理论作指导,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踏实专研,目标明确,本着为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在本校七年级范围内研究。

其次我在农村从教十一年,对农村学生的阅读情况非常了解,加之我踏实工作的态度,和认真专研的精神,以及有省名师工作室王金华老师的理论指导,可以在研究中更能得心应手。

再次,我校是李元昌老师主题课题开展示范校,我们学校科研氛围浓厚,学校给老师创设各种有力研究的条件。如微机室,资料室可以随便使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的研究工作,定期的开展讲座进行理论上的指导,科研经费落实到位,所以在科研课题研究中能得到理论和经济上的支持。

二、课题论证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文献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三、课题实施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语文课应当是课堂、活动、生活三位一体的形式,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语文意识,让学生亲近文本,跟着学生走,放开学生的手。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思考、独特体验并表述、独到见解并交流。

2、过程性原则

名著阅读是一种阅读体验的过程,没有阅读体验、就没有深刻理解,阅读的过程就是要有一个阅读结果。所以这种学习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水平和感悟能力会随着阅读量和年龄增加而逐步加深。

3、合作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名著阅读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更提倡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这个过程就是同伴协作合作学习的过程、在共同对话中共同求知发展。

四、课题研究对象 七年级二个班

五、课题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发现问题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2011年5月 采用问卷调查法,整理发现问题。

(二)第二阶段:确定主题阶段(2011年4月—2012年6月)

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撰写课题实验计划与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三)第三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1、8月—2012、6月)

2011年8月制定阅读计划、推荐优秀名篇作品,制定调动学生积极阅读的方法和读书成果展示计划等内容,并将此内容上传到学校教育博客空间。

2011年9月指导学生用默读、浏览、略读、精读自主阅读,利用图书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做摘抄、做圈点勾画、做批注、做读书笔记;学写名著读后感;会与小组成员分享读书心得等。

2011年10月开展学生第一阶段“自主读书报告会”。

2011年11月 展示学生第一阶段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体会,并作分析总结。2012年1月 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假期第二阶段自主阅读方案计划。

2011年3月展示第二阶段自主个性化阅读成果,开展读书报告会。2012年4月 进行“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化阅读能力”的课堂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2012年5月课例搜集,撰写论文、案例、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等。2012年6月第二阶段课题实验工作总结。

(三)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验收阶段(2012年6月—2012年8月)

2012年7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开展“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化阅读能力”专题研讨活动。

2012年8月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收集总结材料,将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生作品等汇编成册。撰写结题报告,全面总结,迎接验收。

六、预期研究成果

1、隐性成果: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可以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体会专科研的乐趣。真正的促进学生读书的热情,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显性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能有长足的进步。2)、编辑整理研究过程的经典有价值的材料。3)、课题结题报告。

3、预期的研究成果

1.编辑《课题材料总汇》。2.编辑《课题研究论文集》

3.整理《“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教案设计精编》 4.编辑《学生名著读后感优秀作文集锦》

5、研讨与经验交流过程性材料汇编。

6.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篇六

动漫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 是直接从事动漫产品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 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动漫产业以“创意”为核心, 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 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 但培养的人才还是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动漫企业依然感觉人才紧缺、创意不足。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创意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创意贯穿了作品制作的始终。近年来, 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动漫人才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个性化的动画思维。可以说, 动漫产业的发展, 需要创意;创意, 需要人才;人才, 则需要创新的培养方式。

一、动漫教学中对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思路

首先, 应当在动漫教育中树立创新的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导向, 树立创新意识是开创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必须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 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动漫行业有它的特殊性, 动漫专业教学要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动漫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质量标准,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其次, 改革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思维的培养应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立足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要重视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革新。在教学方法上,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要坚持个性化的发展原则, 个性化发展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可能。在动漫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创新, 多开展探究活动和合作交流, 活跃学生的思维, 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次, 要从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动漫艺术是一种需要想象力、表达力、展现力、感染力的综合艺术, 是一门时空和视听复合的艺术。因此, 动漫教学内容除了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融入旨在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内容, 将各类民间艺术如泥塑、剪纸、皮影等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 以开阔视野, 学习民族艺术的不同风格。要引导学生积累文学艺术、电影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表演、社会科学等知识, 掌握多种综合知识, 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二、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一) 建立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工作室, 参与真实项目, 激发学生潜能

建立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工作室, 以工作室为平台, 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各类比赛内容或原创的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和商业价值的项目融入课程并带入工作室完成, 并聘请企业一线人员为指导老师, 建立以企业老师为主、校内老师为辅的指导老师团队, 让学生参与到工作室的管理中来, 少数优秀学生可参与到项目的指导、验收等工作。在项目制作过程中, 促进老师和学生研发能力提升的同时, 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工作室教学模式既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与自主管理, 同时, 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讨论都能激发学生制作中的创意能力。

(二) 定期举办创意沙龙活动,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以学生兴趣为基础, 可以扩大到在全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创意达人秀”等类似活动, 从策划到具体环节都由学生来负责, 包括宣传海报制作、节目表演、创意模块比赛等。具体内容可包括创意COSPLAY表演、创意素描比赛、创意鸡蛋画、动漫创意大赛、吉祥物设计、手工创意产品、创意书签等。每个环节内容可以安排一个主题, 以主题开展创意活动,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此外, 还可以开展创意集市, 学生的创意作品可以在集市上进行展销, 通过这种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团队合作精神, 也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和专业能力。

(三) 建立“第二课堂”, 丰富教学形式

积极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 将“第二课堂”搬到户外、走出校门。“第二课堂”能拓宽学生眼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相关课程可采用户外写生、参观艺术展览、参加其他院校的课堂教学活动等形式进行。例如, 动漫速写课程可以到幼儿园、商场、动物园等地进行写生训练, 提高学生发现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不断积累艺术创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将“游戏”融进速写课堂教学, 用速写进行接龙活动,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此外, 课后还可以以速写的形式写日记, 用速写记录一天中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形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发挥每位同学的个性化思维, 寓教于乐, 使学生轻松地自我学习大量知识。

(四)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漫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如表演创作训练法、头脑风暴法等。表演创作训练法针对动画艺术集表演、绘画为一体的特点, 可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面互相表演, 揣摩人物个性所表现出的特定动作、表情, 收集动态资料。表演创作训练法将表演教学、写生教学、创作教学结合在一起,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加深其对动态及角色情绪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创作难免不遇瓶颈, “表演创作训练法”能让学生通过表演获得体验, 锻炼观察力、记忆力的同时启迪了形象思维, 使学生乐在表演中, 学在体验中, 帮助他们突破创作瓶颈。“头脑风暴法”能激发创新思维, 产生联想反应, 在课堂上,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氛围, 在集体讨论问题过程中, 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 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 从而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 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思维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视觉思维的感受性、大胆想象和善于想象的能力等。视觉思维是接触物象时的第一感受, 是为创新思维做准备的第一步, 有感受的思维活动才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灵感, 而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想象能引导学生发现事物, 激发创作灵感, 产生独特的艺术构思。

高职动漫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思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当代社会对动漫教育的要求和理念, 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相结合,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化思维能力, 通过树立创新观念, 发扬创新精神, 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动漫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肖红.对高职教育培养动漫人才创新能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30) :117+118.

[2]陈林.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柔性化管理研究[J].学园, 2014, (36) :19-20.

[3]郑蓉.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 (12) :174-175.

7.倡导初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 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和精神的成长,阅读教学理应承担重任,倡导“个性化阅读”是必由之路。 第一,语文个性化閱读的必要性;第二,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理论依据;第三,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意义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个性化; 以生为本;培养悟性;阅读教学;

【分类号】G633.3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始终是分量最重、花时最多的部分,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乃至创新精神的重要使命。“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朱永新语)。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和精神的成长,阅读教学理应承担重任,倡导“个性化阅读”是必由之路。

一、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

1、阅读:张扬着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没有个性就没有多样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创造性。阅读教学中,学生因为背景、学养、视域、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对于同样的文本内容往往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多元的理解,有个性才有多样性,有多样性才会有学生的创造性。

2、个性:在语文课堂的长期失落

(1)现实的阅读教学,教师往往“目中无人”,学生则思想缺席,个性湮没。究其原因,阅读课堂维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权和话语权,尊重学生个性不够,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主体失落、兴趣丧失。这样的课堂教学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无法使活生生的学生的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

(2)阅读个性化:要以生为本,尊重个性,培养悟性

教学是几十个有着鲜明个性的生命聚集在一起进行生命体验的精神活动,师生用独特而鲜活的体验共同构成教学生命。在教学中只有构建起了“个性化阅读”的课堂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二、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理论依据

1、基于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有着许多阅读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相关论述。现实的阅读教学必然应植根于丰厚的传统之上。

2、教育学、心理学依据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主体对对象的感知常常是以主体的需要、爱好、理解为原则进行感知取舍的。当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形成一种探求的欲望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从事自己的活动。阅读教学也应该适应学生这样的心理需要。

3、“教”与“学”动态生成的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是师与生、教与学在活的、相互促进的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而,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既关注教师“教”的过程,更应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以其双方动态发展的状况,来反映教学状况,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能力。文学作品的鉴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而阅读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个性化阅读,因为能激发阅读主体的能动性参与行为,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能动性,能让学生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中进入文章的艺术世界和情感领域,于解读中悟得文章的真义。

2、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的教学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状况的发展,还影响着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研究个性化阅读的主体参与策略,可以促进教师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从而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个性,建构起教师的自我教学特色。

3、有助于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新课堂的生成。语文教学本是一项最具个性的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有助于个性化阅读教学新课堂的生成,让程式僵化、机械繁琐、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悟不足的阅读教学走出困境,进而灵动多彩,摇曳生姿。

参考书籍:《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策略研究》

《语文阅读书籍》

《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作者:梁士朋 改编图书出版社

《中学生阅读》主办:河南教育报刊社教育部

8.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篇八

课堂气氛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抓住“导入”这个起始环节,努力酝酿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

现代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类型有:激发型、联系型、定向型三种,包括13种方式,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识,诱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个性化”阅读,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可以这样做:第一步,围绕目标,自主提问。鼓励学生围绕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发问置疑,提出问题;第二步,围绕问题自主阅读。师生一起筛选探究价值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阅读要解决的问题和阅读内容,选择阅读的方式,或重点读或通读,或默读或朗读,或思或勾画等。第三步,自主交流、评价,检验并催化阅读效果。让学生交流阅读的体会,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对优美的文段还可以朗读比赛,对故事性趣味性强的可以讲故事或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尝试着进行评价。把评价、交流的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负责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我表现的过程,从而正确对待他人和自己。

三、重视阅读教学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创设问题解的有序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个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创设问题要有序,分步设置,循序渐进,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

其次,创设问题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也是学生智力的敏锐程度,其集中表现为能迅速地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另外,它还表现在个体进行思维活动时根据客观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所设问题切忌千篇一律,应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悬念设疑、串联设疑、导谬设疑、比较设疑、观察设疑等。

第三,创设问题的新颖性,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教师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激发其思维的与众不同。可采用谜语创设法、故事创设法、俗语创设法、经典创设法、诗词创设法、热点创设法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培养。

四、“想象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述,通过想象在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努力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大致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激活其想象力,第一步是揣摩;第二步是各种形式的朗读;第三步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认识课文。从而使之深入意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体会作品的艺术技巧,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如:在教学沈复的《童趣》一文时,我们首先让学生通过标题,想象一下作者在本文中可能会描写自己童年生活中哪些方面的趣事。经过思考,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讨论便热烈起来,为后面更顺利的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作了极有价值的铺垫,学生的想象之翅也随之飞扬。其次,结合范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来感知文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文中“童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的想象与感受合理吗?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童年生活经历,你是如何处理的呢?这样,通过作者的文字步步展开,学生的思绪也随之神游,不自不觉地进入了那妙趣横生的童话般的世界,随作者一起“细察”“昂首”“称快”“自得”“呀然一惊”……充分想象作者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及其情态等,再辅之以必要的“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学生就能真正进入作者的世界,更深刻地领会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以及作者艺术构思的匠心和作品创造的艺术美。这样,能逐步完善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较好地发挥学生创新精神。

9.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九

一、立足语言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有相应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学生思维的创新,必须让阅读过程转化为学生从文本中吸收信息的过程,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开辟创新思维的广阔空间。阅读教学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读熟课文,理解语言文字,只有达到如此地步思维才能发散,培养创新意识。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有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在引导学生领悟这句话的感情后,要求学生以“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句式,并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要说好这句话,学生要回忆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点点滴滴,从而形成新的信息,对小学生是种创新思维。

同时,学生的阅读总是依附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旧知识,以及想象与联想。教师要有意识地唤起学生回忆旧知识经验,进行想象联想,使文本中的文字转化为活生生的画面,这样也就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创新。如教学《沉香救母》,播放动画,欣赏深化主题。

师: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温馨的团聚啊!母子情深,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让我们再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欣赏一下吧。(播放课文动画)

师:是沉香的孝心写下了这动人的故事。我相信不仅是沉香,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在用孝心书写着同样的故事。课后孩子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者身边的小朋友听,好吗?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质疑可以打开科学的大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发掘文本中所具有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去质疑问难,去解疑释难。如学习《沉香救母》第二—四句。

(1)引读:虽然华山高耸入云,但是沉香救母心切呀,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看动画:那就让我们来看影片感受这惊心动魄的劈山救母吧。

(3)指导学生读出沉香力劈华山的气势。(练读,指名读,男同学齐读)

(4)指名读最后一句:沉香终于见到了妈妈!我们真为他高兴!

(多媒体播放画面,齐读)

师:母子终于团圆,此时此刻,该有多少话儿要说,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表演)

(出示图片,配乐,他们会说些什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想一想)

师:沉香会对母亲说什么?妈妈呢?(先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做沉香,老师做母亲应答)

沉香:妈妈,我好想你啊!

妈妈:孩子,妈妈也好想你啊!

沉香:妈妈,我们再也不分开了!

妈妈:是啊,永远快乐地在一起,孩子!

沉香:妈妈,我来晚了,让你受苦了!

妈妈:多孝顺的孩子啊,孩子,你一路上一定吃了很多苦吧?

沉香:妈妈,我劈开华山伤着你了吗?

妈妈:没有关系,我没事,孩子,你小小年纪怎么有一身武艺,能劈开华山啊?妈妈真为你骄傲!

沉香:妈妈,我们一起回家,爸爸还在家等我们呢!

妈妈:好,我的孩子,咱们一起回家,永远在一起!

师:多么令人高兴,令人激动的时刻啊,让我们怀着心中的那份感动来读读这一小节。这样的教学可以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再次读课文的兴趣,为了能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纷纷发言,激活思维。

三、鼓励学生驳问,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虚心方式”。对此,教师不仅要爱护,也要去引导,培养学生探索的习惯。孩子也是极具想象力的,对于同样的问题,他们会有各种独特的想法。教师要积极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去求异。如劳动之后,布置学生写作文,学生们一般都把题目写成《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经过启发之后,学生们积极创新,想出许多极具个性的题目:《高空作业》、《灭尘记》、《与灰尘说再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是一种思维的碰撞,那一个个极具创意的想法正是思维相互碰撞出的火花,灿烂而炫目。同时,大胆创新也会出现理解偏差、思路错误,教师要尊重学生,争取正确肯定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路方向,引导学生创造出成功。

10.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篇十

一、以情激思

“情境”即写文章或说话时所入的种种具体环境,由于文章写作主体与阅读主体之间存在人生阅历、社会环境、思想观念、语境感悟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造成阅读中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特定情境内容的再现,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致大海》中,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所遭受的境遇,就不会体会出本诗的主旨。在向同学们介绍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之后,同学们才认识到诗人尽管即将被流放到“寂静的荒原”,丧失自由,但是心里却充满了大海所体现出的自由精神——决不向反动统治者低头,誓死不屈不挠地为自由而奋斗。这种特定情境的再现,打通了时空隧道,也消除了思维的障碍,激活了学生对这一语境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感悟出了诗中的真意。以情激思,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架设与作者之间思想情感上的桥梁,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去感悟文章主题。

二、质疑激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这是语文阅读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表现。

例如,在教读《荷塘月色》一文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开头一段作者提到“妻在屋里拍着闰儿”,结尾时却说:“妻已睡熟好久了。”为什么不写“闰儿已睡熟好久了”或“妻儿已睡熟好久了”,闰儿到底睡了没有?问题一出,惹得哄堂大笑。但笔者首先肯定他读书认真,敢于提问,有胆量。然后指出这个问题虽不是文章关键性所在,但有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阅读思路不断打开,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因而加深了一层。正是由于这种“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的不断交替,良性循环,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

如果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让学生学会阅读,成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能力型”的人才,就应该教会学生质疑,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教师只是在何处质疑及如何质疑上加以引导,这就等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三、对比激思

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课文的深刻含义很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倘若一点点剖析给学生听,又剥夺了学生动脑的机会,达不到培养思维的目的。如果树立起一个参照物与之作比较,那就会立刻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甚至不教而自通。

例如,在学习《种瓜得豆》一文时,大多数学生只理解了本文是一篇介绍高新科技的科普说明文,而没有领会到作者所要向我们传达的一种信息。如何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的用心呢?于是笔者采用对比方法,来激发学生思维。笔者对学生说:“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一种高新科技——‘DNA重组技术’,如果我以‘DNA重组技术’为标题应该没什么差别吧?”学生一听,便来了精神。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说:“不是,作者在这里不但向我们介绍了一种高新科技,而且还告诉了我们:应该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改造世界。”通过对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中所隐含的观点。

四、拓展激思

知识是具体的,课文所包含的知识是有限的,学习的任务不仅是为了不断丰富头脑中的信息库,更是为了让存储的信息在联想、想象中活跃起来,且发生裂变,使有限变为无限,从而拓展思维的空间。

例如,《劝学》中有一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物”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说是器物,如砍柴用的刀,锄禾用的锄;也有的说是电脑、飞毛腿导弹;有的说是书,知识给人力量;有的说是人际关系,搞好关系,事才能办成;有的说是机遇,把握机遇即能成功——学生思维活跃,联想丰富。

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里,作者都留有让读者展开联想,进行再创造的空间。这些空间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着力之处。让学生填补这些空间,常常能获得思维训练的高效益。

总之,学生有无限的创造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信任学生,适时、适度地给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铺路搭桥,不断开辟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学生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在语文世界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肖锦川,吴正名.关于阅读教学的三个建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

[2]林晓慧.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设计专业开题报告范文下一篇:股东岗位职责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