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共17篇)
1.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一
对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理念转变的几点思考
杨铁春
(长春外国语学校)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想使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具体的落实,从而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的、身心全面发展的青少年,相关教师就必须积极转变传统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从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着手,重点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理念转变问题,力求通过努力,找到促进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教学理念
在中学体育教学新发展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全方位覆盖,而只有身体素质和竞技教学两项内容的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注重转变教学理念。
一、转变教学内容
1.转变技术技能教学内容
传统体育教学囫囵吞枣,一概而论。针对这一问题,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转变理论教学内容
传统体育教学往往忽视了理论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爱国情操的培养。
二、转变指导思想
现代体育教学应把健康放在首要地位,以培养出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环境的学生。此外,中学体育教育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的`身体锻炼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鉴于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担负着教会学生技能的重任,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往往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状态,违背了体育素质教学理念。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四、转变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传统体育教学把通过体育教学达到强身健体作为目标。()而现代体育教学目标,则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竞争意识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对学生乃至整个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与时俱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丹青。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的创新理念与思路[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01)。
[2]王本林。试论新课改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策略[J]。才智,(02)。
2.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二
一、明确英语课改目标
我们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英语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 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 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 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 世界的发展日益趋向多元化, 国际交往增多, 文化的流动与沟通日益明显, 我们也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拓展视野, 增强世界意识。
二、改变英语的教学方法
在我们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 学生记,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 学生是听众, 学生自由练习很少, 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联合国教科组织的一份咨询报告将教育定义为:“教育就是学习, 教育是主体性的学习, 教育是终身性的学习, 学习将由维持性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由此看出,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要作用。而任何系统只有开放, 与外界进行丰富的信息交换和交流, 才能向高级发展, 否则, 只能是封闭、落后。我们中小学英语也是如此。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 促进英语课改呢?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英语学习是个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英语思维方法和英语表达法, 而这些方法有的正确, 有的不正确, 这是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的。帮助学生逐渐消除心理障碍, 大胆发言, 使他们大胆地开口说是英语课改成功的关键。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后, 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 设计模仿、会话、口、笔头操练、提问,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
3、要活化教材, 学以致用。
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动态地处理教材-既动态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从而借助教材这个载体及时地、科学地把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传授给学生。把教材的内容知识变成真正的情景去说、讲、演、唱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学英语、说英语。
4、要让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 交际又是要有双向性或多样性的活动。什么叫“动”?那就是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动”, 使学生在精神、心理和身体活动诸方面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从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三、善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就是好办法。” (美国学者埃克雷斯语) 。现在的初一学生不同以往的初一学生, 好多在小学时就对英语建立起了浓厚的兴趣, 这样的学生一进入初中, 学习起英语如鱼得水, 非常轻松。而更多的学生在小学时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 他们没有在小学时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我认为, 健全和重视小学教学势在必行。
总之, 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都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而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新课程标准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科学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英语, 真正的学习主人是学生本身。设若学生不愿意学习, 那么再高明的老师也是教不会的。因此, 作为学生本身, 要有自信心, 积极去学习。除此之外, 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英语教师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遵循规律, 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用新的理念组织教学,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为原则, 进行教学活动。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师理念转变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
3.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三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改革;新课程理念
随着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中学政治教师应当积极总结往期教学工作经验,充分理解新政治教学理念,发挥教师在政治课堂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新的中学政治教学观念。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的转变。
一、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政治教学实施转变存在的问题
1.部分政治课程中教学中存在形式固定化,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效果反而被忽略
例如,现在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见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知识较为全面,但如果教师使用不当,将课件当作教学的中心,将教室变成单纯的放映室,如此一来,使政治教学流于形式而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
2.教学观念未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虽然如今倡导的是素质教育,但是探究式学习依然未曾落实到位,题海战术还是接连不断,各种测验、考试让学生只觉压力山大,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
3.教学与学习位置颠倒
为了响应政治新课改,教师将课堂的话语权下放给学生,如此,讲课的时间少了,学生讨论的时间增多了,课堂上看似讨论相当积极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中学生因其知识层次、思维状态、价值观念等尚在成长阶段,其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渴望,因此,往往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讨论得很积极,但是实效不佳。
二、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的转变方略
1.充分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要想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而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形式,就需要教师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例如,情境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的实践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学政治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利条件,也为新课程理念下发展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策略。
2.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从传统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
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应试教育暴露出的许多弊端,如,学生成为学习机器、“死读书、读死书”、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等,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学政治课程的进一步推进,因此,教师有必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恰当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政治课堂中来,以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开展名为“这样的行为是否违法?”的小舞台剧,让学生充分融入故事情节。甲、乙两学生扮演小王的父母,由丙学生扮演中学生小王,由丁学生扮演小王的班主任,设置故事情节如下:小王在初一下半学期突然辍学,接连两个星期都没有到学校上课,小王班主任上门了解情况询问其父母小王突然辍学的具体原因,其父母说:“都这么大的娃啦,该工作了,再说了,学校那么大缺一个学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小王班主任极力劝说,但其父母态度坚决,采取各种办法阻碍小王上学。此时,舞台剧结束,教师让学生思考在此情况下,小王的父母是否违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初中的学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3.双向创新,让教学与学习共同发展
要想实现双向创新,其一,政治教师首先要丰富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头脑,为成为一个“研究型、学习型、开放型”的政治教师而不断努力,只有政治教师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高超的教学技巧,才能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发挥得得心应手,接受学生的检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其二,提倡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政治教育要结合中学生生活实际,及时给学生激励和赞扬,进而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中体验到点滴的进步,树立学习的自信。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参与的主要学习实践活动,要把学生看做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才会自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实现政治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概言之,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政治课堂若想实现教学转变,需要政治教师结合不同教学方法,让教学形式多元化,并且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双向发展,进而提高中学政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瑞山.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政治教学模式的转变[J].快乐阅读,2011(21).
[2]李劼.新课程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王瑞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J].神州,2013(19).
4.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四
浅谈新课程目标下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改革实施
地理组
王春民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前提,对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地理教师对课改教学的实施进行阐述。强调了导课的艺术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心时事热点新闻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重要性,以及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和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
关键词:新课程
地理教师
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尤其是地理,也逐渐重视起来,积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良好途径。
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下,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实践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创造者。要积极相应新课程思想,遵循相关的教学原则,改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断实践和创新。本文认为,地理课改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第一、导课的艺术性。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发展[1]。而导课又是整个课程中的着眼点。在导课过程中就要讲究艺术,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知识又反馈于生活,是生活的工具。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知识和课堂知识关联起来,学生在好的导课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进入了主题。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其一,地理学科本身有着特殊的特点,既抽象又复杂。所以在优化教学过程中,要以课改思想为主——兴趣学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知识的掌握尽量通过大小活动探究获得结论。其二,最为重要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的就是看图学地理,以地图为主,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让学生逐渐形成地理的立体、抽象的思维,在头脑里形成一幅地图。注重过程的教学观,要让学生在研究地图、思考、探究问题过程中获取知识结论。其
三、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重点难点的把握,注意考点的强调,做到学生学的兴趣的结合,知识点的到位,重点难点和考点的突出,以课改理念为主,实现优化课堂教学。
第三、关心时事、热点新闻。教师在这方面要多注意地理知识的积累。比如说“中东问题” 巴勒斯坦各党派之间的冲突正在激化,伊拉克暴力事件不断、萨达姆被处绞刑等等是一个长期的热点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西气东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神舟六号、嫦娥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预定地点安全着陆[2],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中国北京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地理教师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这样的地理课才具有生命和活力。可以真正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无处不在,从而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才体现出素质教育,才符合课改的理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还不忘给学生们说明21世纪三大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实习环保教育,关心周围的生活,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注重学科的渗透,发挥地理学科的作用,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第四、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现代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个性尊重和人文关怀。素质教育也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自由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尊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
总结: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是实践者和创新者。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对教学案例探讨。不断回顾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积累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教学经验。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5.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2 篇五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2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下面我主要谈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6.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六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定位,教学流程的规划以及学生上课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一种粗略估计。其优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今天,《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根据实施数学新课程的经验与体会,总结了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诊断学生、吃透教材、三维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新课导入与新知识的生成过程、课堂小结、课外知识的拓展和以探究为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下面我就自己的感受谈谈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法。
一、吃透教材,合理定位重难点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编写者不但是具有厚实的数学专业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而且也是具有实践水平的专家群体,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系统地分析目前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来编写的。很多内容编排很好,但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材,教学设计中的个别地方也会出现知识衔接不连贯,这给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尊重教材,认清教材的思路与意图,理解教材中所蕴藏的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等层面上的内涵,同时也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它,不迷信教材,在此基础上,要挖掘和超越教材,做到既忠实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出最适
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题目,合理定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做到“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学生要知道、了解、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目标和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实现数学科学中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战胜困难的精神、认识数学之美感和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合理地制订三维目标,注意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相辅相成。所谓重点,指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新知识,即联动全局,带动全面的重要之点,是学生认知发生转折与质变的地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谓难点是一节课中学习起来最困难的地方,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知识跨越最大的地方,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例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中的重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倒序相加法”。只有合理制订三维目标和确定好重点与难点,才能围绕三维目标和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制定出优秀的教学设计。
二、诊断学生,充分的了解学生。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师要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诊
断学习的真主人——学生。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生学习基础差异,人际交往等特点,将学生分成学习兴趣小组学生便于合作交流,学生作为学习的自主者,应当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口而获取知识,才是最有运用空间和有价值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兴趣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推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差异,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才能适时地切入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合理地衔接起来,做到过渡自然。
三、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巧妙的引入课题 教学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展开,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唤起思维的灵性,借鉴、吸收他人的思想元素,完善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这种课堂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使之有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关注了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新课的导入与该节课的重点知识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讲课时,应经过一定的教学过程,适时、适度地引出课题,即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气氛,引入课题并板书,从中也说明了这节课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引起了学生对本课的重视程度。我们经常用的导入法有:
(1)创设生产生活化情境导入课题
数学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贴近生活的方法导
入课题。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自制课件在屏幕上展示“嫦娥二号”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迹,从而引出课题——椭圆。(2)讲故事引入课题
例如在讲授“二面角”这节课时,先给同学们讲我国清代著名铁路专家詹天佑修建八达岭铁路青龙桥站附近举世闻名的“之”字型铁路的设计,巧妙地解决了当时机车动力不足而要爬陡坡的问题,而詹天佑进行设计时用到了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二面角,引入课题。
(3)设置悬念,以疑激趣引入课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惑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按照人的认识规律,易对悬而未解的问题产生兴趣。设置悬念,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的情感波澜,撞击学生的求知心灵,使学生“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
(4)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成新知识再引入课题
在人教B版选修4—5不等式选讲1.2基本不等式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完成下面3个习题的证明。①已知②已知③已知,求证:,求证:,求证:。
;
;
教师接着提问,观察上面3个结论,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从而得到课
本P10的例:“设为正数,求证(当且仅当
为正数,则时等号成立)”的证明。进而得到了“如果,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恰到此时,新知识已经形成,教师点题:这里我们学习“基本不等式的定理3”。给人以和谐、自然之美感。(5)由习题或考试题引入:设
是偶函数,若曲线
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为1,则该曲线在为。
处的切线的斜率通过这道题,就提出来一个问题,原函数的奇偶性与导函数的奇偶性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原函数与其导函数的奇偶性之间的关系。
(6)通过类比发现新知识引入课题
所谓类比,是指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之间,根据它们某些侧面的类似之处进行比较,通过猜想得到新知识的方法,引出的新知识就成为了新课的课题。
五.问题设计科学,合理,能抠人心弦,激人上进
我认为;好课是有问题的课,它应该有研究价值和生成的空间,有让学生有思考与发挥的余地。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考虑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课堂。不要设计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如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字眼。问题都要呈现在导学案上,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所涉及的问题有所思考,能解决的不在占用课堂时间,解决不了的让小组讨论解决,实在不会的教师引导,启发共同解
决。总之 以活动为载体,始终坚持问题教学法来构建课堂的教学方式能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新理念、新环境、新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创设某种学习环境、创造出学习氛围,设计教学活动,表达出自己的教育观念。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长期探究的课题。课堂上,学生们所提的问题不一定就能按他们的想法解决,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课后,有许多学生会有新的思考、新的发现。可以说,许多学生是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
六.充分发挥教师的“表演”艺术
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普遍认为数学比较难学,从而学生们对高中数学渐渐失去信心。学生怎样才能达到新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怎样才能使学生上课更有效率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1、充分发挥教师的“导演”角色
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这是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总是有差异的,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了解学生,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
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确地把握难易与详略,恰当选用手段与方法。要言之,了解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贯彻量力性、高难度;了解其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其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其思想情况,精神状态,以陶冶情操、启迪觉悟。“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了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特性,兴趣爱好后,教师再进处研究教材内容、教学任务、培养目标,再针对学生特性,设计课后习题。
2、教师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通过备课,教师已经对教材内容,学生特性,培养目标已胸有成竹。如何“主持”好一节课呢?好的主持人对自已衣着、语言、形态、精神状态要求特别讲究。高中数学内容多,结构复杂,逻辑推理强,上课短短45分钟时间,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才能调动学生集中精力听讲及参与教学活动。首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场所,加强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课题,让课堂的组织教学更为严密;教师要春风满面,充满激情,使常态课的学生精神焕发,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避免枯燥乏味、无波无谰的平静课堂;学习运用诗情画意的教学语言,为常态课注入灵气的语言魅力。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堂堂用、年年用,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
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而是重在诱导、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路,学生走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独立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采用“引入创新、自主探究交流、例题精讲、层次练操练、概括式领悟、层次式作业布置”
3、教师要当好“配角”
在讲等可能时间的概率时,先让学生分组玩抛硬币的游戏,比比看谁扔到正面。在游戏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出现哪几种可能,同时谈谈自己的体会或感触,并将他们反馈的信息记录在黑板上。
4、教师要当好“评审员”的角色
让学生做练习题是一个提供学生演出的很好的平台,做练习我要求学生分组,设制两道题一道易一道难题,设制简单的题目的目的是检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效果,一道难题是看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练可以在学生中交流解决,也可以独立完成。做题让学生时刻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各组选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解决过程及答案。完成以后由学生小组互相检查,互相评比,并说出自己支持或反对的理由。这样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自己,都不敢马虎应付。学生评完由老师评讲,对于学生做错的,让全班学生思考为什么做错,查找原因,老师并给
予鼓励增加学生的信心让其虚心接受,对于做正确的老师给予及时的表扬。事事都往学生身上考虑。一节课下来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还有作业平台,在设制作业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根据层次式教学设制作业,对于作业出现的问题,及优秀解法给予记录。批改作业时可以在作业簿上写出自己的评价性,鼓励性语言,让自己的“演员”们切身体会到自己受到老师的观注与重视而使“演员”在“排练”中不敢马虎应付。
7.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七
光阴荏苒, 步入新世纪, 随着科技信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教师的角色行为也有明显的变化, 由重知识传递向重人的发展转变, 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定位, 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和课程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 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从事“观察、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数学学习的潜能, 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模仿与记忆”等方式学习数学, 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一、在教育上以平等者代替权威者
课堂教育首先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人际关系, 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传统的教育理念, 教师充当的是绝对的权威者、统治者的角色, 教师居高临下。师生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人格上的服从、屈服造成长大后人格的缺陷。这种关系也会形成一种压抑氛围, 压制学生创新思维。而新的教育标准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培养敢想、敢干、敢挑战权威、敢打破常规的除旧布新的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新的教育思想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其核心是为了倡导教育民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 形成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的转变不论是怎样的身份, 核心是爱与尊重。在教学中教师要摆脱“教师中心论”, 丢掉主宰学生的做法, 放下架子, 去除严肃的面纱。让师生彼此走进心门,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平等地位, 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二、在教学上以引导者代替单纯知识的传授者
传统教学理念中, 教师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师道尊严”所赋予的传道、解惑、授业, 就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以讲授为中心。这就决定教师充当知识传授着的角色。当今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十分有限, 单纯的知识传授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新的课程保准提供学生新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 教师作为引导者, 应是部分知识传授, 大部分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发现,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维, 学会学习, 引导而不是传授, 不把结论给学生, 不替代学生思考。创设和推动学生思考情境, 引导学生会发问, 提问质疑, 培养问题意识, 敢于挑战, 敢于超常规。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习者代替全能者
传统教学理念中, 教师是全能者, 教师拥有优于学生的大量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 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 有成熟的心理……这与“师道尊严”相适应, 与“知识传授者”、“权威者”相适应, 从而产生“一桶水”论, “蜡烛”论。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知识更新, 信息剧增。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测性与复杂性, 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 保持开放的心态, 将学校视为学习的场所, 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 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 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其实, 某些方面教师的知识并不多于学生, 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 主要是因为其阅历比较丰富, 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 更何况新课程的综合性加大, 强调多科间的融合, 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 甚至主动向学生学习, 才有可能走在前面。教与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教师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自身, 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
四、角色转变后教师的定位:教师是学习者、教学行为的研究者、使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 学习者。从学习中, 从课改学习与实践中, 从教学相长中充实自己。
2. 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下尤为重要。教师的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首先, 找一个起点为端点, 这个起点是教师个人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也是教师个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行动策略, 然后将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
3. 促进者。
新课程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需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的促进者转变, 教师作为促进者他的角色行为表现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促进者”的教师, 其行为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积极的旁观。二是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 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能过自己去实践、观察探究、研讨, 是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新课程昭示了教师角色的一般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职能, 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着重组织学生学习, 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当地已有的新知识资源, 注重学习的个性化, 改进师生关系, 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于课外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征途上, 我们要做勇敢者, 不断去探索, 去创新。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师不应该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管理者”———严格规范学生在课堂的一切行为, 而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关键词:教师角色,管理者,组织者,引导者
参考文献
[1].马复, 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8.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八
【关键词】参与式;师道尊严;自由;创造思维
现在的教学中要构建一种合作模式,教师和学生要平等的全面的参与,在师生交往、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态得到更大程度的开放,其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创造思维更加活跃。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实现了自我价值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课堂充满生机和实效。由此看来,新课改的实施,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教师自己,把自己从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中解放出来,摆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首席地位中,做学生成长发展的引导者而非知识的传授者。只有教师角色的转变,才能构建起师生间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作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的教学关系的构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课改的成功与否,而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构建良好的师生间互动关系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和教学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是必须要处理好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把师生之间的知识、情感、需要、价值、兴趣等,师生间的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信息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双方的交往、了解和补充,最终达到共同进步、促进成长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新型师生交往模式的构建,必须要改变师生原来固有的一些传统课堂模式。例如:上课必须坐端正,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不许交头接耳等。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在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要做到即时提问和即时发言,老师要正确面对这种状况,对于学生的质疑,必须引导讨论,寻求新的解决办法,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他们自己有权利也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可以对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质疑并且和老师一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取得成功,享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也会明白,课堂上必须自己努力,展示自己,让自己走向成功,他们会把课堂逐渐的看作是一个展示自己和自己取得成就的地方,进而演变为热爱课堂、热爱学习的一种内驱力。
二、在实施新课程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的改变
1.做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而非传授者。在新课程实施中,用探究式的学习代替接受式的学习是一个最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灵活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改变自己以往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要全方位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角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评判是以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不是如何引导学生使其自主获得知识的多少,因此课堂上是单一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是死气沉沉,没有新的思维的火花的闪现,学生成了书本和课堂的奴隶而非主人,学生的未来和思想完全掌控在教师手中,决定学生的“好坏”的依据就是考试成绩。而在新课程中,必须改变这种思想和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一道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而非传授者。教师要能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要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一起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要走进学生,发现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2.要做学生发展的指引者而非教学中的管理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注重的是让学生如何学会课堂上讲授的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个性化的一些思想从来不重视甚至是打压。而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整齐划一的只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或对问题只能有一种思考方式,要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思维,创新性思维必须重视甚至有必要倡导,尊重学生在同一问题上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必须慎重,给学生合理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评价,做到公平、公正;相信学生的潜能,自己的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自己的职责;同时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随时修正。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的今天,教师应该给学生少限制多自由;少批评多鼓励;少灌输多引导;少封闭多开放。师生之间交流沟通时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做,用艺术的高度来要求自己,达到沟通的高效率。用一种全新的师生沟通模式代替以前的传统模式。
(此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系列,论文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189)
9.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九
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2008-06-04 09:19:00
内容提要:美术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通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等几个层面的转化,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键词:课程美术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所面临的挑战
1、新观念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有个性特征的人。因此,要求教师重塑学生观,这些学生观也决定着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作出相应的转变。
2、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以知识接受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习惯已不适时宜,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自我否定”,并同时在“自我更新”中改变教学习惯。
3、知识观的挑战
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今天看来,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最好的知识是方法和能力,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课堂应该有三种知识: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让课堂功能得到积极的发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与行为。
二、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该作出怎样的转变
在三年的新课程《美术》学科的实施中,我就新课堂实践中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作出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的角色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教材的开发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传递给
学生,其特征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受不到知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在新课程实施和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是课程的传授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行为应积极创新。
1、合理加工教材展开教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提示,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由于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一套统一的教材是不可能适应于所有学生的。对于这些,教师大可放开手脚,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加工和再创造。
七年级《建筑与环境》,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中外著名建筑的不同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内涵,学会欣赏建筑艺术,并用文字、写生画和想象建筑创作设计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建筑艺术的感受。新课程给了我很大的拓展空间,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视野也较开阔,技法水平较高。
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建筑的风格特征外,在学生的作业中,可用一节课让学生对景写生学校的建筑,然后又拓展一节风景写生课,教师没有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改变视觉角度,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引导学生尝试去冲破这种固定的构图模式,努力去创新,学生热情高涨,作业形式多样,这堂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2、重新组合教材展开教学
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每个单元中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标题,单元中的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和以往教材不同,新课程单元中的每一课内容都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安排的课程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调整。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产品造型设计》,第九单元《变废品为艺术品》,教师可以先上《变废品为艺术品》,运用废旧材料的形状和特征进行立体创作,然后从作品中发现设计问题,寻找到产品设计的切入点,对产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再画出草图,并制作出立体造型作品。教材的整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授课的内容。
3、跨学科整合教材展开教学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传统美术创作或技法训练,而是在文化观念整体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还十分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物理、历史,计算机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六年级《寻找奇妙的点》一课,我巧妙地结合语文学科,以一句诗,成语等创作一件点的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画家及作品背景,加深学生对名画的理解,如《马踏飞燕》《击鼓说唱俑》《大卫》等;与音乐学科联系,六年级《探索黑白灰之美》一课,对六年级学生来讲,要讲清黑白灰关系,确实很复杂,可运用音乐知识从节奏、音高等方面去分析黑白灰色调的高调、中调、低调,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了美术知识。在讲解构图中的均衡时,教师运用物理中的杠杆原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均衡”的词义。结合计算机学科进行教学,如七年级线描淡彩单元部分《音乐节奏感受风景构图的方法》拓展课,可从音乐节奏切入课题,理解构图方法,并要求学生不用画笔而在电脑上完成构图作业,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二)教师的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学生成了观
众,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只是辅导者,对学生感到疑难不解的地方进行有效点拨、启发,他的作用是“导演”。
1、备课,既要科学预设,更要注重生成备课是个老话题,从踏上教师岗位那一刻起,就要备详案进行教
学,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而学生就按照教师备课的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问答都在老师的设计中。但在新课程条件下,备课就成了新话题。教师不像以前照抄教参就行了,教案既要有教师教的方面,又要有学生学的方面。所以教师的备课应深刻认识新
课程的教学理念,重点应该在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对教师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要求更高了,而且也很难有固定的流程,在课堂上还会出现许多让你始料未及的插曲。
2、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习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教师
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如六年级欣赏课教学《漫步美术天地》一课,我对所教的同年级5个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
一、二班,采用美术传统教法,三、四、五班采取新理念教法。上一、二班,教师像讲解员那样,很投入,滔滔不绝地对每一幅作品从历史背景、造型、构图、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仔细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如讲解雕塑《艰苦岁月》,教师讲到在长征中一位红军小战士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节课下来,学生很漠然,有的打瞌睡;有的乱翻课本,不知在找寻什么;有的偶尔点点头,似乎明白了。教师显得筋疲力尽,也不知学生掌握得如何。上三、四、五班时,可让学生先读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式欣赏评价,并启发学生思考,说说你对作品的印象和初步的感觉,引导学生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体味。同样雕塑《艰苦岁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讲到这是三角形构图,显得很稳固,颜色运用青铜本色,突出主题艰苦,老红军可能在吹悲伤的曲子,因为生活太艰苦;老红军在吹革命歌曲,因为盼望胜利的到来;老红军在吹思念家乡的曲子,他们想念亲人了------学生畅所欲言,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并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愉快地教学氛围由此而产生。
(三)教师的角色由“主导型”向“民主型”转变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范画,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在教学中应始终面带微笑,并经常用“你能行!”“你能试试吗?”“你回答得真好!”------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哪怕是学生讲错了,我也从不指责,总是说“你很勇敢、你爱动脑------”可让学生充满自信。看到有的学生在作业中碰到困难,胆小不敢问,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帮助她。并轻轻地和她说:不用担心,老师会帮助你。让学生感到关心的温暖,体会到美术课是轻松、愉快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年级《体会线的韵律》一课,我请学生上黑板画自己喜欢的线,并说出理由。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画出各种不同韵律的线。教师再导入课题,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的内容。课堂作业写生花卉,更是大饱眼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四)教师的角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1、有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也是“单一型”的,不涉及其他学科知识。面临新课程,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既强调艺术学习领域内相关课程间的整合,又强调本领域课程与人文、科学和技术等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如八年级《艺术》课程,所涉及的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绘画、设计、舞蹈、影视、雕塑、书法、建筑,摄影等,而这些艺术门类决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更关注各门类有机融合。在《纸的利用与装饰》单元中,仅让学生进行平面、立体构成制作,还不能达到绝佳的效果,教师让学生收集废旧纸张、报纸、挂历纸,包装纸等制成服装,穿在身上,体现纸的创意造型设计,在生活中的艺术应用。然后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或学生根据服装特点自己配音乐进行时装表演,这节课加入了音乐、戏剧、舞蹈、甚至化妆等,会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2、有熟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范画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新教材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信息大、动感强、高效率,展示其强大的优势。教师如果具有过硬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就可辅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运用电脑指导学生进行标志、海报、贺卡、封面等设计作业,还可进行电脑绘画,就要求教师有熟练地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和制作相关课件的能力。
3、有广泛交际的能力
学科间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才能大胆探索学科间的渗透互补,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走出校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帮助。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期的美术教师,了解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展示全新自我,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6期。
3、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4、程明太。上海课程改革中的艺术课程发展及其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文章附件:
文章作者: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
10.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十
摘要:物理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求物理习题的有效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三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创新的物理习题教学模式: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8(S)-0063-3
物理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及物理实验的教学构成了中学物理教学的三大支柱。新课程下物理习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能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在运用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创新意识与多种能力,比如: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通过尝试解题,体验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尊重他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效的习题教学在深化、活化知识,巩固概念、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应变能力;及时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习题教学的目标被功利化为培养训练学生“题海求生”的知识和技能,物理习题教学变成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的手段,教师变成了“灌题漏斗”,学生变成了“解题机器”。这不仅降低了习题教学的效能,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前,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习题教学的育人功能,进而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新课程倡导的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和科学素养目标是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来实现的,因此,探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创新的物理习题有效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物理习题教学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有效教学模式。下面略举几例: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是新课程背景下习题教学研究的一个极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课题。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揭示出领域专家(例如物理教师)具有的心理结构和活动时(例如解题时)的特征,为教师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例如习题)能力指明了方向,具有可操作性。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物理复杂问题,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习题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物理概念和定理;结合问题的解决,教授学生解决领域问题的策略,主要是强方法(即针对性强、效率高的方法);精选本领域具有典型特征的问题,帮助学生对特定类型问题情景中本质结构特征的把握,并进一步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策略联系,逐渐形成针对特定类型问题解决的问题图式(即针对特定类型习题的解题模式)。
1.1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专家——新手”理论研究表明:不同的人解决同一类问题存在不同的解题方法,专家解题运用的方法,针对性强,解决同类问题的效率高,称为强方法;新手采用的方法,应用范围广,但解决具体问题的效率相对较低,称为弱方法。物理习题有一部分可以归为特定的类型,有较为明确的物理特征,且存在解决问题的强方法,对这类习题,教师应以解题方法、问题图示为教学目标;对大量无法进行归类的习题,应围绕某个主题来组织教学。比如,可围绕物理问题求解的常用弱方法组织习题进行教学,也可围绕问题涉及对象的特征来组织习题进行教学。
1.2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在可清晰归类的习题教学中,教学目标如下:(1)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技能、依据正确的解题步骤。解决教学中的习题;(2)学生理解解决一类习题的方法,并在新情境下正确运用;(3)学生理解一类习题的题型特征以及解决此类习题的方法,形成此类习题的图示。
1.3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问题解决习题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问题解决一学习解决此类问题的图示一图示的运用”。具体如下:
(1)问题解决阶段
此环节将使学生尝试、体验解决该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此环节中,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同类问题中的几道,并在教师的引导分析下,正确解答这几道习题,从而经历解决该类问题的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2)学习解决此类问题的图示阶段
此环节将使解决此类习题的方法显性化。此环节中:第一步,学习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为方法教学过程理解阶段;第二步,分析此类习题的情景特征(或称题型特征),为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图示做准备;第三步,学习解答此类问题的图示。
(3)图示的运用阶段
此环节是帮助学生练习习得的图示。此环节中,学生运用图示来解决属于同一类型,但情景差异较大的问题,所选习题在一些非本质属性方面应有变化。此环节与上一环节构成完整的方法及图示教学。
由于图示包含一类习题的情景特征以及解答此类习题的策略或方法,学生习得一类习题的问题图示后,可以根据新习题呈现的情景来判断该习题是否属于该类别,如果属于,则可以运用解答此类习题的方法来求解,这样就会体现出较高的效率。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物理新课程倡导的先进教学方式,在习题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此类方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对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2.1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论体系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思想之上的萨其蔓的探究训练教学思想。萨其蔓认为,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最好方法是训练,即促使学生对事情发生的原因产生强烈疑问,通过合理地获取资料和加工资料,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
2.2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及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3)使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3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探究思考一交流评价,学以致用”。具体如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个背景材料,创设出一个问题情景,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然后从中引出要探究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探究热情。当然,教师也可直接出示一个用于探究的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问题。
(2)猜想假设,探究思考
教师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各种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引导鼓励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提出各种假设,并展开讨论,然后试探性地解决问题。此环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3)交流评价,学以致用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质疑、审查证据,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解释作出正确判断,以保证学生的解释符合科学,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出示类似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进而能够举一反三地独立解决问题。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营造良好的合作和交流氛围,否则就有可能流于形式。该模式的不足在于教师很难控制适合学生探究的“开放度”,且教学耗时较长。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开展变式教学能有效解决传统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它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迁移能力。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是指:借鉴科学家发明的思想方法和物理问题的编拟方法,在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原型题出发。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问题或改变题目设计的物理情景,对习题作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
3.1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顾泠沅先生开创的基于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之上的数学变式教学理论。该理论是最具我国教育特点的数学教学理论,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开创性发展,经过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变式教学可分为概念性变式教学和过程性变式教学,通过概念性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从而摆脱一味的被动灌输;通过过程性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及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避免反复的机械训练。也就是说,组织合理的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进而发展他们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
3.2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物理习题作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启迪、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变异维数”,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想品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能力。
3.3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精选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合作探究一问题解决,方法迁移”。具体如下:
(1)精选问题,一题多解
首先教师创设情境,呈现具有针对性、基础性、灵活性和可变性的问题,可以精选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或其他来源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思考,用多种方法解题,并进行解法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一题多变,合作探究
师生对精选出来的问题共同探究,通过变更提问的物理量、变更题给的物理量、变更对象的结构形式、变更对象的物理情景等,获得题目的一类或几类变式,从而培养、锻炼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3)问题解决,方法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对共同探究得来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变式题进行分类处理,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采取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法,通过对变式题的研究、解决,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总结解题的方法和规律,促进知识的迁移。
实施物理变式习题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三个“度”:题目的变式难度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题目变式的数量要“适度”,不能太多;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善于创设变式情境,激励学生参与。否则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事倍功半。
11.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角色 转变
韩愈曾经对师者的角色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观点从古至今得到了无数专家与学者的认同。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的支撑下,新的教育教学体制对教师有了更具体与全面的要求,那么当代教师又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对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应该做出哪些改变与调整呢?
教师所从事的是教育人的事业,是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培养人才的职业,因此其角色特征也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密不可分,纵观我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教师的这一职业定位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从我国古代的长者为师的观念到后来转变成为有深厚文化知识底蕴的学者为师,再转变成为一种社会职业,即专门从事文化与科学知识传递工作的职业人群,整个角色的转变历程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要而逐步完成的。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无论是知识更新的速度与知识传播的途径都对教师的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终身学习成为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一个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将时代的、历史的内容填补到自己的专业素质提升之中,更好地去适应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新的要求,培养出全面发展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的建设者。传统的教师在角色定位中存在很强的倾向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过重的强调将知识给予初动接受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奉献与付出,忽视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师生关系上来讲,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不允许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学生的回答与整个学习活动要按教师的设计意图去开展,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学习、机械记忆,导致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大部分高分低能,对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利用知识去改变世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这样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现代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与合作的关系,教师根据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个性差异等现实因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加主动去发现知识、培养兴趣。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就要求教师增强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传递性与创造性。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放下自已的“尊严”与“权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成长乐园与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校能轻松、愉悦的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的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尽快地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走出来,不断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全面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主动引导学生走向素质教育的学习方向,把提高学生综合实践与知识应用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最终目标,从而培养出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能力超群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与建设者。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更多的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也取决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是否真正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是否在教学活动中尽职尽责的履行多样化的教育职能,更多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承担出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引领的责任。教师要真正地实行新的教育理念,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学中走出来,用自己富于创造与组织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不同层次与基础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让每一名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都能有所提高,在课程教学评价中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与差异性教育,把教师的教变成对学生引导,把学生的学变成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教育教学的过程体验,而不是教学知识掌握程度的结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信息交流向学生、师生间的综合信息交流的转变,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并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不断地加以完善与提高,最终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学校人人有收获,人人有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创新,把教学创造放在整个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首先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与能教材中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处理上,教材中所呈现的教育教学内容大多是把知识以定论的文字形式直接表述出来,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从教材中所能获取到的知识也是知识产生的结论,是思维创造的结果,而无法去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无法真正直观的感受知识是如何产生的,知识的推导过程无法再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活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用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去感受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与探索去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12.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十二
一、转变本本的“教材观”,灵活运用新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和中图版等。教师不仅要从地方的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更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科学地把握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地理课。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改”教材,但是,这样的“改”显然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而是建立在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和对新课标要求的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二、转变空泛的“说教观”,联系生活实际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新课改把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视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地理课程在“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时,要从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等角度,拓展学生生活的视野。学生生活视野的拓展,不仅要从衣食住行出发,更要放眼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通过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解生活意义,以致力于更加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创造。在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转变沉闷的“课堂观”,强化课堂互动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大多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只有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导致课堂教学主要被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是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主要类型,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很容易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互动形式的单一。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地理课堂互动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性互动方式,使课堂教学方式由灌输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变单向的信息传递为双向互动,在师生交流和生生合作中完成教学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通过丰富的课堂互动,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打破过去单一的学习观,使学生体会到民主、宽容、尊重、自由和平等,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转变陈旧的“教法观”,激活创新思维
13.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十三
摘要:教学反思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优化教学设计和思路,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使自己成为教育行业改革的推动者,其需要加强自我水平的提高。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为题,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对很多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改变教学观念.顺应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现代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现就本人的几种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学生学好化学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态度、情感、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化学教学内容中,作为教师,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也是关键,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目标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尤其是教学目标,只有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反思自己之所以这样设定目标的原因,看其设定目标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其次是反思教学目标如何达成,教学设计需要进行怎样设定,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如何进行教学。需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教学后的效果.只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是一节优秀课的保障.。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2,1教学技能;教师必须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语言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板书精当,书写工整。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板书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同时教师要具备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如;画圆,直线,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
2,2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利用一些化学现象、生活常识、实验现象等为学生创造合作、研究创新的机会,并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例如“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可激发学生想象改进,如果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就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3,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在学生认知方面,应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扫除满堂灌、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得让优秀生‘昂首阔步’,又得使后进生‘齐头并上’。
3,2,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角色,使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教学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其要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教学反思的基 本法,4,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师应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坚 持反省与检点,对每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记录下来。思所得,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对自己教学典型的事例,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由“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教学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公开课
多进行观摩别人的公开课,或者同事之间互相听课、多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优质课例和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对照.总结出自己的不足,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分析和交流.并记录下来.为我们今后的反思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总之,教学反思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有效措施。教师通过反思,将教学行为,教学活动提升到理想的境界.做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改,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从而才能不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改英:《化学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发展》,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2)杨华国:《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化学教学2005年第5期.(3)关广鹏:《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反思》,化学教学2010年第10期)
(4)徐见霜
14.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十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
新问题的根本思想武器.在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改的实施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课改的关键。有人说教师是演员,也有人说教师是导演,不论怎样去解说,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教师、学生、教材、生活这个多边活动中,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学就像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教师只是尽职尽责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收视效果。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应该是语文老师应扮演的角色。通过两年的课改实践,我有下面的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也不是输出系统,而只是引导者,学生与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实现了由接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探求、自主发展的主要角色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有兴趣地积极进行询问、探究,找到答案,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扩展,从而产生新的驱动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去转变观念,与时代同步,使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深入的发展下去。
二、语文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
1、做好“导”的角色和“指路人”的角色
如何看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在字词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中,传统教学有独创之处,这一点我们不但不能丢弃,还应发扬广大,以灵活多样的新颖的形式来充实它。因为字词的学习和积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得一部分,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那种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弄的支离破碎,以所谓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为目的,采取填、灌的方式更是不可取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从而形成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导”和“指路人”的角色。
2、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钥匙的角色。
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只学会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所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
怎样才能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呢?一是培养学生自由的阅读,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读物之外,不管科技、历史、社会等都可以读。二是做好阅读指导,如怎么选书,怎样看书等教师都要认真指导。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3、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我们要加强文学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用心爱心专心 1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在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的风度主要表现在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来示范学生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最后语文老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和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充当的角色要不断的提高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要让应试观念统治我们的思想,在教改深入的今天,应该把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起来,才是新课程交给我们的根本任务。
15.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十五
面对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改变了,是否按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的,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笔者对晋中市部分中学的地理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实施下的中学地理教师素质”的问卷调查。
本次抽查的对象是晋中市部分中学的地理教师,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98% 。总体说本次问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代表性。被被调调查查对对象象的的自自然然情情况况如如下下。。
二、地理教师素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有53% 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不太了解,说明大多数的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模糊,甚至不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有44% 的教师偶尔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教学,这说明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新课程理念没有得到贯彻。有47% 的教师偶尔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有21% 的教师从没按新课程的标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或者认为没必要,只有32% 的教师经常以新课程的标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可见新课程的贯彻还存在很多问题。
通过对晋中市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状况调查,对地理教师素质状况得出以下基本认识: 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掌握肤浅,认识模糊。在思想观念上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地理教师自身的素质知识结构尚有待完善。
三、适应新课程中学地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中学地理教师素质的现状。因此,中学地理教师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被赋予更高的要求,下面从三方面来论述一下这些新的要求。
( 一) 地理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
1. 具有创新的科学理念、热情弘扬坚持真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认为创新教育必须打破人们创造的神秘感和无意创造的倾向。所以,创新型地理教师必须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 具有宽厚的民主作风,悉心呵护、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萌芽
在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要热情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大胆设想、善于小心求证; 要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思考,对有价值的设想要热情鼓励,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支持他们进一步思考、创造。
3. 具有宽广的知识容量,多角度处理地理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信息媒体、信息渠道增多,教师不再是帮助学生解惑的唯一渠道。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包括所有学科的知识一定要专,达到“专与博”相统一的、多元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使他们认为老师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最好导师。
4. 具有突出的地理教育教学能力
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自我意识等系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与学生进行协调,教法不能总是墨守成规,要有新意,善于运用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二) 地理教师应具备熟练的实践能力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进行天文、气象观测、地震测报、地理野外考察、环境监测等。学生通过各种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种地理知识,获得一定的生活、学习所需的地理技能。
( 三) 地理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地理教师应具备教研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又有了更深入的要求。教师能否对教学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能否用教学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决定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能教好书,而且还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
以上只是从三个最主要方面来论述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素质新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素质还应从多方面提高,不断丰富,来迎接新的挑战。
摘要:围绕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展开,通过对晋中市教师素质问卷调查,针对地理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构建了中学地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和新课程对地理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16.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路径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主动学习与探究,实现有效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若要落实上述要求,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做出一定转变,不再以教材为本,不再单一教学,不再“以教为主”,而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主”,多样化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备课:“教材本位”转向“学生本位”
课前备课是教学的基础环节。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研读教材与大纲,也需要关注学生。而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在教材与学生哪个是第一位的处理方式上是不尽相同的。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将教材置于首位,以大纲要求为出发点来解读教材,侧重如何教,怎样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多个班级可能是同一份教案。而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教师需要以学生实际、学生发展为出发点,认真研读学生,弹性预设,创造性使用教材,而不是在各班运用同一教案,因为班级不同,学生的能力有所差异,他们在课堂的配合情况会不同,最后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管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其出发点应该是学生,并且是可调整、变动的,如此才能调动学课堂参与度,有效教学。如教学《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时,如果学生对中国地理的有关知识了解不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补充适当的知识,比如什么是“流域”;分析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时,补充地形类型知识,再借助“长江干支流示意图”,简单介绍长江概况,包括主要支流以及流经的主要地形等等,给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倘若学生基础好,则制作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借助图文资料分析案例,自主探究。
二、教学手段:“单一型”转向“多样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与知识的传递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手段。其中,传统教学以语言讲授为主,辅之以板书、挂图。而在现代教学中,又引入了多媒体等电化手段,给学生创造动态形象的学习环境,弥补了传统模式的不足,课容量更丰富,知识教学更直观形象。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是说完全排斥、摒弃传统教学手段,可以是相互兼容,相互配合的,以达到最优化效果。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单一教学,依据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样教学手段,整合常规教学与现代媒体,优势互补,增强教学效益。
如有些教师单纯口头讲授,甚至是满堂灌,知识学习变得索然无味。有些教师虽引入现代化手段,但整节课下来都是多媒体课件,缺少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容易让学生眼花缭乱,影响教学效果。如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只是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呈现大量信息,虽增加了知识容量,但认真思索,教学手段并不是多样化,面对繁多信息,学生可能应接不暇。而倘若教师先用电化手段演示“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而后引导同学们小组合作,动手用手电筒、地球仪等工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另外,还让学生用乒乓球、剪掉底的大饮料瓶子等自制教具演示实验:倒立瓶子,灌满水,在水上放乒乓球,再拧下瓶盖,看看乒乓球的运动情况。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增强直观体验,更好地认识地球自转,更深刻地理解地理自转所带来的昼夜的更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等。
三、教学方法:“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在新课程教学中,课堂应当是互动对话、质疑问难、碰撞思维、心灵相约的地方,教师处于引导与指导地位,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然而,由地理教学实践看,以“教”为主,教师“主演”,滔滔不绝的演说,事无巨细、和盘托出的讲授,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陪衬“演员”或观众,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式练习,这就剥夺了学生自学探究机会,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展,禁锢了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思维,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影响学习动机,所学知识局限表明,缺乏深度、广度。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新课程理念,摒弃单纯讲授教学,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与活动,诱导学习者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如教学《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时,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教材,再根据课本上黄土高原概况的描述,当当导游,由地理位置、地貌特点、范围等方面向“游客”介绍黄土高原。先分组交流,再选出代表上台讲“导游词”。而后各抒己见,讲讲水土流失有何危害。接着,引导学生重温教材相关内容,完成有关表格,教师予以小结与补充。研究水土流失的成因时,引导学生预习交流,说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再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各组运用水、烧杯、草皮、土壤等材料完成不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每组选出代表汇报结果。而后根据四组实验现象,总结归纳,认识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植被状况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体会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在备课环节注意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本”为本,选取多样教学手段,而不是单一僵硬教学,注意以学生的学为主,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充当“导演”,师生合作,共同演绎精彩生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杨禹林.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浅谈[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0)
[2]孟成伟.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6)
17.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十七
【摘要】实施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论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内涵、应遵循的原则,着重阐述了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以利于探究式学习有效而顺利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探究式教学 原则
策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1]根据这个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凸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我就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构建及策略简要进行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与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探究式教学
1、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初中新课程改革对思想品德课提出的要求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往往要比书本上教条的讲解更为有效。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而真正的价 1
值观体验是蕴含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课内外的结合是这门课程开展的重点。鼓励学生深刻思考在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积极地探究解决方法和思考的方向,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新课改主张将学习的主体归还给学生,提倡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要密切关注内容的现实性和社会性,同时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些都与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不谋而合。[2]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倡导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是指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知识和基本的分析能力的前提下,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并以生活主题模块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互动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师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思维结果,再通过学生自我的表达能力陈述出来,并反复修正,最终得出个人信服的正确答案。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可以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将攻克难题当做乐趣,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是探究式教学的现实意义所在。
3、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评价标准多元化便于实施探究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强调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而德育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施教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考、感悟,最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
应是多元的、综合的,这才符合这门课程的内在需求。所以,传统的评价体系,很难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也难以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只有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热情,才能有效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二、自主探究教学的基本内涵
自主探究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或教学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自主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探究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等渠道,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自主讨论为前提,以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为基本的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注重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推动学生关心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2、主体性原则。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自主权、发言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问题性原则。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问题的存在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动机,并引起学生搜索加工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实践活动性原则。把室内外校内外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成长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
(一)自主探究教学构建的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茂、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奇、新、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新奇感、新鲜感、趣味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到“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几乎满堂讲解,学
生只能被动听记,整个课堂沉闷不堪,学生自主思考、个性解答几乎没有,很难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
实施探究式教学,可以把教师从课堂的知识讲授中解放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之在教学中的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教”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加强。这样的师生关系呈现民主互动态势,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发展。
3、优化教学设计,拓宽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着眼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思维冲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学生对教学过程有无兴趣,能否主动积极参与,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如何“导学”。一个优秀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教学内容,巧妙地创设各种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情境。如在教学“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时,可以让学生网上查阅我国每年中小学生意外死亡人数,上海及本县中小学生意外死亡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把自己调查的的数字,以表格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有的学生还找到了一些死于车祸或溺水的惨不忍睹的图片资料向全班展示。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生命如此脆弱,稍不注意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然后让学生反思自己以前在遵守交通法规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方面做得怎样?今后又如何做?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如何自觉地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并
讲出具体防范保护措施,引导学生有效的认知和思维冲突,主动地提出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使自主探究收到良好的效果。
4、加强学生提问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故事的种类很多,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技故事、军事故事、时事故事等,但无论什么故事都要有情节和主题,不仅吸引人,而且蕴含着一定的道理。
5、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富有创意的活动。
在讲“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环保局要策划一则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请写出你的创意。不一会儿学生就设计出这样的图画和描述:一条蜿蜒大河,河边管道污水滔滔,学生旁注:黑龙江;一位学生感慨道:一江污水向东流;一位学生笑颜道:用墨水不花钱;一位学生赋诗一首:春眠不知晓,处处机器吵,夜来风雨声,酸雨知多少。可见,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何等广阔,创新意识是何等奇特。
6、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教材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事例、问题、冲突,设置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辨别、选择,把相关的思
想品德规范寓于形式多样的现实生活之中,使学生感到这些规范源于生活,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设计诸如讨论、抢答、小品表演、辩论、漫画、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内容的呈现与开展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
(二)构建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法
1、巧妙设计问题,导引学生自主探究
巧设问题就是巧妙地设置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其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键是教师如何真正做到“巧设”。问题设置的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路。如在教学《捍卫国家尊严》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几项预习目标:①通读本节内容,能结合有关知识理解国家尊严的含义;②搜集古今中外捍卫国家尊严的典型事例及现实生活中与捍卫国家尊严相悖的人和事;③想一想,作为青年学生要不要捍卫国家尊严,为什么?;④结合国家尊严的表现,谈谈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捍卫国家尊严。因问题的设置在内容上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原则性,使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争着抢着发言,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这种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学生不仅明白了捍卫国家尊严的道理,而且也知道了必须要把理论知识化为实际行动。从中可看到,巧设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
趣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设问置疑的方法众多,概括起来,可归纳为:⑴激趣创设法。要求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生活,掌握学生兴趣的动向,在设立探究问题时尽量考虑以上因素,从问题本身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⑵音美渲染法。就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情景,通过情景感应对心理影响的效果,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路。⑶讨论争议法。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具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以辩论或讨论的方式来得出最后的结论,同时在倾听不同观点的过程中,要给予说服性的依据,锻炼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提高课堂的活跃性。[4]
2、成立探究合作小组,提高课堂探究实效
合作学习小组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有效的组织形式。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者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在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之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小组内,形成团队,在学习小组内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要适时地引导探究合作小组互相讨论、切磋研究,主动探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解剖,步步扩大,让学生不停地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激励学生的活跃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萌动的创造性意识,让学生在思考、探索、求新过程中获取知识。
3、给学生探究的时空,提高自主探究的效果
自主探究式教学要求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探究讨论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的核心组成,它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代表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形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应更多的关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就某一个问题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如,关于“克隆”技术的争论,关于中学生减负问题的争论等等。对于这些有争议的问题,凡是适合学生讨论的、能够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我们尽可能地引进,给学生以足够时间充分讨论。实践证明,这样做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探究能力的好方法。
4、拓展延伸引发内化,提升课后探究成果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道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拓展固有的教育空间,其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优化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的模式。当代中学生已不再满足教材中的简单结论,他
们思想活跃,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颇为关注。为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带入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的同时多体验社会生活,既拓宽视野,又能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便更好地把握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不断确立学生的实践意识。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同时通过实践的锻炼,来进一步提高觉悟,磨炼意志,培养行为,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可持续展战略”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战略的内容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刻,结合崇明生态建设,组织了“绿色调查、绿色行动”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崇明生态现状和发展规划,使学生既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又深深感到任重而道远。在绿色行动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开展了“绿色行动在家庭”、“绿色行动进校园、”“绿色倡议”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强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也锻炼了与人交往能力、合作互助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延伸了课堂教学内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今天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改革就要关注师生自主探究教学的质量,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渗透,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活力,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增进课堂教学的实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
【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推荐阅读: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12-17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12-18
新课程下中学政治教学研究论文11-05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开题报告11-01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12-05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06-25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06-27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08-28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