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忘记

2024-08-19

我不会忘记(16篇)

1.我不会忘记 篇一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六月一个热情的季节,我们却要分别了,但不会忘记,你在那初秋时的模样。

都说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挺不容易的,但我们都是期待小学生活的孩子,于是我便注意起了你。

你扎着一个双马尾,脑门上垂着小刘海,是个小眼睛,不过是个双眼皮,你的眼睛就如能看见溪底鹅卵石的小溪,写满了天真、可爱!高高的鼻子,让你的脸庞多了几分精致,用樱桃小嘴形容你再好不过了。

刚看见你这如洋娃娃般的模样,让我印象深刻,更促使了我想与你做朋友的心,我走上前去开口道:“你好呀,我是婷,你呢?”她应到:“你好,我是莹,小名妞妞!”就这样,我们便走到了一起。

刚开始我们才慢慢互相了解对方,慢慢的我们开始融入对方,变得形影不离。

有时候,我们会发生一些口角,甚至闹小孩子脾气几天不说话,但终究还是拗不过去;有时候我会发泄我的暴脾气,但你总是安抚我,你爽朗的笑容,让我心中快要爆发的小狮子慢慢平静下来;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件事而一起哭或一起笑……

如果人生是一趟旅行,那小学就是旅行中的第一站,而莹,就是我第一站中最美丽的风景!

2.我不会忘记 篇二

他, 这个低调得仿佛“隐形”的人, 却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之一, 也是北大方正的创办人之一, 是他, 让铅与火的排版技术成为过去, 让王选教授的“激光照排汉字系统”在他的手里打开销售渠道得以推广, 真正实现产业化。随着一个又一个新中关村人的走出, 第一代中关村人的创业史, 似乎已慢慢被公众淡忘。不过, 这段历史和楼滨龙这个名字, 却永远不会被抹去。

中关村不会止步

2012年3月26日上午, 中关村第一代创业的老友们集合在翠宫饭店, 为楼滨龙召开了一个简单的逝世百日追思会。纪念这位大家的老朋友, 追忆大家创业的峥嵘岁月。

吴明瑜、于维栋、林京耀、张志宏、李国光、段永基、陈庆振、王德禄、晏懋洵、陆永基、王思红、张本正、戴焕忠、王永民……这些当年的“创业领袖”怀念起逝去的老友楼滨龙, 难免唏嘘, 但是, 大家还是充满信心与力量, 对中关村, 也对整个民营企业的发展。

忆起老友和当年的创业岁月, 大家都激动不已。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监事长、北京创新科技研究所所长彭树堂回忆说, 2011年12月17日他正在大连理工大学参加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得悉楼总去世的消息。忆及2005年12月楼总、李国光教授、耿燕和他四人前往宁波、温州、佛山、惠州、东莞、深圳等城市对民营科技企业调研, 当时楼总身体尚健, 孰料人生无常, 归路有期, 为寄托哀思, 当即草拟手机短信, 形成“滨龙尽瘁”悼诗发送以志念:

滨海同行调研路, 龙归寒天楼空人。

尽诚北大创方正, 瘁力中关献英魂。

北京京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洪德因为未能赶回北京, 特地写了一封信献给楼滨龙, 也献给在座的所有老友。信中说:

两年前, 正是柳绿杏花开的清明时节。我专程从深圳回京邀请老朋友在中关村春天酒楼聚会。大家在一起相聚, 共忆当年创业的情怀, 回顾伴随改革大潮所经历的三十年风风雨雨, 都十分珍惜那一份真情和友谊。那一天金燕静坐着轮椅来了。楼滨龙已患重病, 抱病也来了。老楼是从北京大学最早走出来的创业者, 他为推广和转化创新成果, 与王选教授结成黄金搭档, 创建了北大新技术公司 (现北大方正) 。在他告别铅与火, 迎来光与电创业成功之后, 不计名利淡定淡出, 表现出第一代科技创业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当时老楼说他正在写创业回忆录, 信奉说真话, 写真情, 不溢美不诿过。我们作为第一代中关村创业者历尽了坎坷, 应该说我们中间成功者、不成功者, 甚至失败者都共同书写、见证了中关村的发展和创业辉煌。在聚会上, 大家都互道珍重, 祝福健康。

后来我几次从南方回到北京, 但老楼已经病得很重了。我专门去他家看望, 他一直以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疾病。

去年年底, 我回京参加昭广市长主持的《铺路石》一书发布会时, 才知道老楼已去世了, 我深感悲痛。老楼胸襟坦荡、刚正不阿, 崇尚说真话, 做老实人, 待人真诚。在老楼去世百天之际, 我深为失去这位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惋惜。我们第一代创业者相会春天酒楼的合影, 成了我们永久的纪念。他对中关村的热爱, 他的真诚、与人为善的品质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大家说, 楼滨龙就是中国的“乔布斯”。2011年, 乔布斯走了, 楼滨龙也走了。乔布斯的去世引起全世界为之震动, 也引起中国方方面面的反思;中国为什么不能出“乔布斯”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而在最可能出“乔布斯”的中关村, 制度环境却比硅谷相差很远。中关村, 要走的路还很长。

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秘书长陈庆振感慨道:“我们的改革远未成功, 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远不完善, 我们不能停步, 还要发扬中关村精神, 还要推动。”

中关村不会止步, 创新不会止步。

“要当大款的, 就不要来了”

追忆楼滨龙, 就必须要从上世纪80年代谈起, 那个年代对楼滨龙来说是一生的转折点, 对中国亦是如此。

当中央提出将发展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的春风, 也悄悄吹进了校园。各大高校的研究成果需要推向市场、推向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

但当时的高校, 都或多或少有经费上的困难, 做课题、去外地开学术研讨会, 甚至连使用计算机都要向学校交费, 费用从课题经费里出, 如果没有钱, 就无法深入搞科研。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学校就需要更多的横向创收。

1984年11月5日, 北大科技开发部应运而生。

当时, 北大规定各系一律不许创办公司, 校办企业的创办任务自然地而然落在了科技开发部。

时任北大校长的丁石孙动员当时北大横向创收成果最大的楼滨龙说:“我们北大现在就缺乏企业家, 你下海试试。”于是, 1985年10月15日, 北大宣布成立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 决定聘楼滨龙为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黄禄萍、黄晚菊为副总经理。北大并没有为企业注入资金, 只是提供3万元的开办费, 并学校财务处负责公司财务的报销手续。也就是说, 实际上并不是给公司3万元的现金, 而是提供一个可供支配的最高额度, 由运营企业所产生的费用, 须填写报销单, 经由楼滨龙签字后, 从公司在学校财务处的这个专用户头报销。这与1988年清华大学为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提供150万元的启动资金相比, 实在悬殊, 异常艰苦。

于是, 在北大未名湖北岸的健斋一楼,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运行, 它就是北大方正的前身。

虽然国内从1958年开始就有校办工厂, 但是, 作为最高学府,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是全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校办企业。和当时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一样, 创办处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在响应国家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号召的同时, 又解决了学校科研与教学的现实问题。

北大科技开发总公司成立后, 开发部从学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系筛选科研成果, 相中了王选教授领导的计算机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项目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成果。当时总共只有3万元的开办费, 公司要运营, 就必须考虑收入来源, 考虑如何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

1986年春, 北大科技开发总公司组建汉字字模开发部。为了做字模, 公司在马连洼以每月50元的租金租了一套民房作为工作用房。北大职工子女、马连洼村农民子女都被拉来工作, 甚至“到马路上去找十六七岁的女孩子, 比如安徽的小保姆”。这样, 一个由十几个人组成的字模工作组成立了。

在开发字模的同时, 北大科技开发总公司也接一些科研工作来做。“赚的都是小钱, 一个项目也就万儿八千元的, 很苦, 压力也很大;万一项目失败了, 就什么都没有了。”

1986年6月10日,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发放了1 600元的上半年奖金, 奖金名单上总共有7个人。楼滨龙和黄禄萍250元, 其中还有150元是补上一年的奖金, 副总经理黄晚菊400元。北大方正集团原总裁晏懋洵回忆说, “那时北大刚评的教授是220元, 副教授大概是170、180元。老楼经常跟我们讲, 我们比刚评的教授或副教授拿得高一点就知足吧。可是当时我们一年为学校净赚几百万。”

楼滨龙一直对所有参加创业的人说, “我们这是一个大舞台, 办企业, 就要有责任, 想当大款、挣大钱的, 就不要来了。”

1986年2月4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六号文件, 要求各高校办公司在名称中不要冠以学校的名字。因此, 1986年8月21日,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在运行了近一年之后, 才办理了工商登记, 正式注册公司名称为“北京理科新技术公司”, 经济性质为全民所有制, 法人代表为楼滨龙。

为了能够进一步缓解生存压力、实现原始积累, 北京理科新技术公司在成立之初也参加过中关村计算机销售的淘金大潮。公司下面成立了“北达科技服务部”, 于1987年7月21日在海淀工商局办理并领取了营业执照, 全称为“北京市海淀区北达科技服务部”。那时, 北大从学校财务支出30万元, 公司用这笔钱进了一批散件, 在北大西南侧43号学生宿舍楼一楼, 一个堆煤用的文艺室里组装出来一批“杂牌”电脑。当时的中关村, 真正能住宿的、较大的旅馆只有颐宾楼 (现科贸电子城所在地) , 于是大家都去颐宾楼挨户敲门, 推销产品。

“虽然我们的环境条件差, 但我们企业背靠北大的牌子。当时跟人介绍的时候, 说是北大计算机, 远道而来的客人就愿意去听听、看看。”那个时候, 工作人员晚上到颐宾楼去拜访, 白天将客户带到北大学校里去看产品、看演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三四个人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达到10万元。

虽然“方正”这个品牌的历史和激光照排系统紧密相连, 但计算机销售为北大校办企业的起步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也奠定了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方正集团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我是老师, 不是企业家”

第一代中关村创业人, 用段永基的话来描述, 是“外敛而内张”的。他们很多都是大学教授、知识分子, 这些人冲破旧制度“下海”, 本身就是对体制、文化、自我的挑战, 他们也具有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责任心和气概。所以, 虽然当时卖计算机利润很高、资金周转的速度也很快, 楼滨龙、黄晚菊等技术出身的公司管理层还是一致认为“公司不能搞纯粹的倒买倒卖, 那就真成‘倒爷’了, 要坚持成果转化的指导思想。卖计算机是因为没有饭吃, 是为了解决公司创办初期的生存问题。为什么北大自己的企业不能自己生产和销售?”

1987年, 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生产的华光Ⅲ型激光照排系统在《经济日报》成功试用, 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基本达到可产品化、产业化的阶段。于是, 时任北大科技开发部副主任的陆永基和公司总经理楼滨龙为了争取到公司的销售权, 拜访了当时四机部计算机局局长廖幼民, 希望北大公司能够参与激光照排系统的生产和销售。在等待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见到廖幼民后, 却遭到了拒绝, “你们可围绕照排系统做一些实际应用开发, 可以为用户培训操作人员, 让用户使用好设备嘛!”对此, 楼滨龙说:“我很不甘心, 如果只做培训, 办培训学校就可以了, 又何必办企业呢?”

1988年, 社会情况好转, 各大学都在开办合资公司。楼滨龙向工商部门申请, 把“北京理科新技术公司”更名“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

1988年5月6日, 海淀工商局正式批准, 将“北京理科新技术公司”更名为“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终于使公司获得北大巨大的无形资源。

1988年初, 北达服务部也并入了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电脑部。

1991年, 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的激光照排系统采用“方正”作为商标和品牌, 市场上也就同时出现了“山东华光”和“北大方正”两个品牌的激光照排系统。“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由于名声大、产品稳定, 市场开拓非常快, 渐渐取代了公司的名称, “北大方正”有了更大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于是, 1992年公司筹建集团公司时, 就顺理成章地将公司名称改为“北大方正公司”、“北大方正集团”。

“王选在技术上非常敬业, 而且他不满足于研究成果写文章了事, 花很大精力将成果推向市场。”

楼滨龙高度评价了王选教授的贡献。激光照排技术能够获得推广, 改变了我国印刷行业落后的局面, 告别铅与火, 是方正的贡献。

“我是老师, 不是企业家。”这是楼滨龙对自己的定位。

2008年, 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20周年, 一项关于中关村历史功勋人物和产品的大型调查结果显示, 方正激光照排系统入选成为“中关村十大历史功勋产品”;而“方正”则是“中关村二十大影响力品牌”之一。

“做企业, 要先做人”

方正一直秉持诚信、公平、合理的原则。

楼滨龙说:“与其说这是个商业观点, 不如说是为人之道。”当时, 在与《宁波日报》谈合作时, 楼滨龙进行了前期的沟通, 后期由员工跟进, 然而签合同之后, 楼滨龙发现合同金额多收了十几万元。“我认为这不行, 对待所有的用户我们必须公平、诚信。”因此, 在合同已生效的前提下, 方正采取增加设备的方式, 为客户提供了物超所值的产品和服务。

北大方正集团创始人之一的陆永基回忆说, 早在创业初期, 海关总署就联系过楼滨龙, 请他去当科技司副司长。“但老楼他忠于北大, 下决心留了下来。”楼滨龙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 “做企业, 要先做人”。虽然并不懂得市场营销的理论, 但在产品推广的时候, 楼滨龙却凭借自己的胸怀和气度, 在竞争中为方正激光照排系统打赢了一次又一次的“战役”。

楼滨龙带领的方正有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传统。创业之初, 企业困难, 员工们也很艰苦, 当时的方正虽然从来没有发过加班费, 但人才成长情况却是中关村数一数二的。楼滨龙对下属、对家人, 从来都是不愠不火, 但所有人都觉得“他有一种无声的力量”, 在默默地团结和激励大家。

公司里, 同辈的人叫他“老楼”, 年轻人叫他“楼老师”, 没有一个人叫他“楼总”。就这样, 在老楼手下“造就了一大批中关村人”, 比如后来创办新浪的王志东。

1992年, 在方正发展得最好的时候, 楼滨龙因行政原因悄然离开了方正。

北大方正集团创始人之一的陆永基说, “老楼做事从来没有响亮的口号, 但却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 从平凡和普通的工作中, 更显出他的高大和睿智”。他的另一位创业伙伴、北大方正集团原总裁晏懋洵说, “老楼优点是宽容, 缺点是太宽容”。而当时在与北大一路之隔的清华大学里, 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张本正也因为楼滨龙而压力重重, “那时有句话叫‘北大一枝独秀, 清华满园清清’, 理工科为主的清华众多企业都办不过方正, 我们非常有压力, 对楼滨龙我一直是仰视的。”

国家科委原副主任吴明瑜则评价说, “楼滨龙的精神, 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的精神,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找不到了。企业、国家有楼滨龙这样的人, 夫复何求?”

楼滨龙, 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典型代表, “做起事业就停不下来”。

2005年, 李国光、于维栋、彭树堂和楼滨龙冒着38℃的高温到西安调研。他们还笑称, “四个人加起来都超过250岁了还这么跑”。

在楼滨龙逝世百日的追思会上, 儿子楼竞辉说, 父亲去世前一天在ICU躺着, 将在座90%的人的名字都念叨了一遍, 并且说, “我这辈子最大的收获, 就是有这样一群好朋友、好战友”。之前, 楼滨龙就已经准备好身后事, 一再叮嘱家人, 这是自己家里的事情, 自己家人办就可以了, 至于老朋友们, 打个招呼即可。

现在的中关村, 已经今非昔比, 但仍旧需要楼滨龙这样的人, 这样的精神。时光在流逝, 而中关村精神不会被抹去, 楼滨龙的名字, 更应该被永远铭记。

当年, 对于自己, 他只有一句评价, “我不见得是个企业家, 我相信有点悟性的人坐在这个位置上都可以做好。”这就是方正的创业者、“不议他非, 不谈己功”、凡事都能泰然处之的楼滨龙。

“我们的改革远未成功, 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远不完善, 我们不能停步, 还要推动。”

“我们这是一个大舞台, 办企业, 就要有责任, 想当大款、挣大钱的, 就不要来了。”

3.慈善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篇三

与慈善有着不解之缘的作家李玉林,从事慈善宣传工作多年,与这些老会长有过长期接触,对他们慈善工作有着深入了解。他对这些慈善会会长的介绍真实生动、细腻感人,不但有这16位慈善会长为慈善事业所做的重要贡献,也有他们为人处世的生动细节和他们在领导岗位时为民的所思所为。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钟情于我国的慈善事业,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无私奉献自己智慧和精力的美德。慈善事业的创建和发展需要众多无私奉献的拓荒耕耘者,这16位老会长和本书没有写到的许多为慈善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老同志就是这样的拓荒耕耘者。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国家,“慈善”曾经被回避、曲解,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正名。春风化雨,慈善之树以茁壮的生命力重新扎根、萌芽、成长,如今已葱茏繁茂,遍布中华大地。

中华慈善总会创立的时候,我国现代慈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首任会长崔乃夫和大家一起,不但确立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生命力很强的慈善救助项目,而且为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创研出重要的理论成果。阎明复会长与崔乃夫会长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创办者,是在中华大地重新举起慈善旗帜的带头人。阎明复任会长期间,经历了张北地震、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水等自然灾害。他和大家一起,为中国慈善组织在特大自然灾害中发挥积极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扩大了我国慈善组织与海内外慈善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范宝俊会长主持中华慈善总会工作的十年间,我国慈善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范宝俊会长和大家一起,在紧急救灾、款物筹募、项目管理、对外交流、新闻宣传、自身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创新性的大发展。书中对中华慈善总会三位副会长阎颖、黎子流、李宏塔的介绍文字虽然不是很多,但对他们的描写都有生动、真实、感人的细节,读后令人难忘,也令人感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铁迪、天津市慈善协会会长陆焕生、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徐山林与河南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志斌都是我国最早一批在省市创办慈善会的创始会长,而且都是连任三届的老会长。他们不仅在推动本地区慈善事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他们的慈善理念与实践对全国慈善事业的推进都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书中在对陈铁迪会长、徐山林会长和北京市慈善协会张燕丽会长的介绍之后,还附有他们写的“慈善一日”的文章,从那些朴实、生动的文字中,从他们一天的慈善工作与思考中,不难看出他们对慈善事业倾注的满腔热血,摘录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分明是一种珍贵的慈善纪录。山东省慈善总会和江苏省慈善总会成立时间虽然相对晚一些,但他们都创造了慈善事业发展的奇迹。这自然与慈善事业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关,但同样与谢玉堂、俞兴德两位会长的突出贡献密不可分。书中对甘肃省慈善总会会长杜颖、宁波市慈善总会会长项秉炎、福州市慈善总会会长方庆云等三位会长的介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位会长为慈善事业的贡献和他们为人品格同样为人称道。

4.我不会忘记这件事作文 篇四

我不会忘记这件事

在我的十年生活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是,唯独有一件事让我知道现在都无法忘记。

有一年暑假,我和我二姨、舅妈一家去河南新乡八里沟爬山去,到了景区以后,我们找好了住宿的地方的地方,然后准备好了花露水(因为山上有很多蚊子)、水、饼干、毛巾等,然后我们就背着包出发了。

到了山脚下,我放眼一看,不禁感叹:“哇!好高啊!”妈妈说:“听说这里有20多公里的路程。”我听了之后倒吸了一口凉气,接着就出发了。我们一开始走的时候一边聊天一边走,没有感到一丁点吃力。趴着趴着,路越来越陡了。我的脚就像灌了铅一样越来越沉了,所以我说:“我们休息一会吧。”大家一致赞成,所以我们就休息了一会。

我向外一看,有一帘瀑布。这帘瀑布像一条水帘一样,他凌空倾泻,像一颗颗微微发蓝的珍珠从仙女手中撒落下来,美丽极了!妈妈说:“这只是一帘小的瀑布,上面还有更大、更漂亮的.天河瀑布呢!”

经过一小会的休整,我们又上路了,我们越向上走上面的气温就越来越低了。我在前面看到了一条小山泉,我拿起毛巾,飞快的跑到山泉的所在地,在那里洗了洗毛巾,然后洗了一下脸,我由衷的感叹:“真凉快啊!”但我越走越慢,最后甚至想放弃了。妈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难道你还比不上古代走三步一磕头上山拜佛的人吗?你脚下的路是用筑路工人的血汗筑成的。登山不畏难,畏难不登山。”在妈妈的激励下我好像感到不累了,又继续向前走。最后我终于登上了山顶,看到了天河瀑布。

5.朋友,我不会忘记您作文 篇五

六年的学习生活,总有几位老师携刻于我们的记忆,挥之不去;漫漫学路总有几位朋友熟知,就这样不经意间闯入我们的心中,难以忘怀,

朋友,我不会忘记您作文

。我要拿起手中的笔,任情感的潮水奔流。让师友的形象从记忆中走出来,跃然在纸上,表达我对朋友的最真诚的谢意。

还有一次考试,我忘了带文具盒,我向前借,向后借,就是借不出来。(因为我有点费笔,所以没人借我笔。)当我不知怎么办时,你像天使出现了,你望着我着急的眼睛,借我你就三只笔的两只。而你就用一支笔吃力的写着考卷。

朋友,我真的想给你说声“谢谢”哪怕就一声,可是现在我们都

朋友就像一棵树,替我挡住了刺眼的

我不会忘记你初一作文

人生中记住一个人就如记住天上一颗不知名的星星一般,而忘记一个人却如忘记那春天里的一个梦一样。但你,却是那样牢牢地、牢牢地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天空下着蒙蒙的雨,云朵张牙舞爪地霸占着蓝天,风儿吹起了细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令人烦躁,令人感到莫名的不安。时光的流沙缓缓地绵延着,不知不觉,科学课悄然而至。我拉开书包的拉链,双手想从书包中抽出科学书,可是,空空。我焦急起来,老师上节课可是千叮咛万嘱咐,这次课一定要带科学书,否则,站墙角!我跑出了班门,渴望从别班朋友那儿借到一本科学书,可刚走了几步,上课铃就不顾情面地敲响了。我沮丧地回到位置上。突然,我的目光调向了坐后桌墙角的你,一向服从我的你,坐在墙角的你应该不容易被老师发现的。我断然开口:“**,把你的科学书借我一下,我下课就还给你。”“……我……”你嗫嘘着,踌躇着,害怕着,双手不禁抓紧了书本,可你左思右想了一会儿,目光坚定,“好吧,给你!”我顿时眉开眼笑,连嘴角都乐得可以浸出蜜来:“谢谢你了!”说完便回过头去,忽略了你眼中的恐惧和一种名叫友情的东西。

没过一会,科学课的老师就大步流星地来了。他走到了桌子前,一站定,立刻声如洪钟地说:“没带书的站起来!”我的心一下子拧紧了,你会不会把我供出来?我的`嘴渐渐抿成了一条直线。可过了许久,身后依然没有动静。我疑惑着,转过头,只见你已经站了起来,替我站了起来,头低低地垂着,长长的刘海盖住了你如陨星般的眸子。我震惊了,望着你娇弱的身躯,矮小的个子和木纳的表情,震惊了。就那么一回眸,我的心里涌上了丝丝感动,丝丝欣喜,还有浓浓的内疚。我把书放回你的桌上,准备站起来,可一只温柔的手按住了我的肩膀,另一只手把书放到了我的手中,我明白了,那是你的手。我又一次,又一次地被你感动了。我咬着下唇,双肩微微颤抖着,写了一张纸条:谢谢你,还有对不起!不一会,纸条传了回来: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我的泪水含在眼眶里,今天,我才明白了“朋友”是什么,你就是“朋友”的诠释,是你,让我懂得了朋友的含义!哦,我的朋友,如何让我遇见你,我在佛前求了五千年,只求佛,让我俩结一段深缘。

我不会忘记你,就如花朵忘不了雨露的滋润,正如大树忘不了和风的抚摸,你是我心灵的阳光!哦,不会忘记你,我的朋友!

6.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700字作文 篇六

光阴如水,静静流淌,不经意间就带走了小学六年的生活。我心中那份眷恋与不舍无法用语言表达,特别是与我们一起经历成长的老师们,将永远印在我的脑海中。

上五六年级时,带我们的班主任是成老师。她十分严格,十分直爽,拥有一份亲切感。自由活动时,她常常和大家玩成一片,虽然她都有孙子了,但她却总是那样充满活力,办起事来依然是那样雷厉风行。成老师的字体豪放潇洒,十分漂亮,让我们称羡不已。她上课十分生动,经常还会配上一些动作,这样一来枯燥无味的语文都变得生动有趣了。成老师办事还十分负责,班上每一件事她都要仔细调查,使它公平的得到解决。她在我们遇到挫折时积极鼓励,当我们“沾沾自喜”时又来“煞煞威风”,真像个“慈母严父”的结合体。成老师的管理很民主,我们的班队由同学自己主持,板报由同学们自己来画,每一次班级活动同学们都策划得有声有色。成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平台,使我们从中得到煅烧,得到成长。

我们的数学老师韦吉普,虽然是从六年级开始教我们的,但却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成为了同学们心中的好老师。韦老师的数学课十分生动有趣,一节课我们至少被韦老师逗得笑场N次。韦老师的.幽默风趣,以及他本身的“active”(意思是活泼),使许多原本讨厌数学的同学都爱上了数学。韦老师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叔叔,与我们的心似乎没有间隔(这必须是在我们没有犯错的情况下),我们与韦老师无话不谈,就好像他是与我们一样大的同龄人。韦老师的心似乎始终都富有童趣,永远不会老。

我们的英语老师李学善更是一位大姐姐,教导着我们。李老师性格温和内秀,而且是一个很懂“美”,很有智慧的老师。她平易近人,和学生无话不谈。她总是温文尔雅,轻言细语,即使发起火来,也不会大声。她教导学生的方法十分独特,课堂也充满了幽默的气息。当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时,她会巧妙适时地运用她的幽默,让那位同学在大家的欢笑声中得到反剩很多人都说李老师的幽默很“犀利”,我觉得她就像一条温柔的鞭子,在背后赶着我们不断前进!

7.人民不会忘记 篇七

(一)

我醒了

留下一个长久的梦

梦里长河 惊涛骇浪

大浪淘沙 激浊扬清

在梦里——

听那入侵者的洋枪火炮声

看那敌人邪恶贪婪的眼神

闻那断壁残垣颓圮的气息

(二)

我听着 看着 闻着

回想着——

一段段血与泪凝结的苦难

一页页我自己不懈的抗争

八国联军 炮击国门

辛亥革命 一声枪响

帝制复辟 军阀混战

东北易帜 北伐胜利

大反围剿 万里长征

国共合作 统一战线

全面内战 建国大业

这幅波诡云谲的斑驳画卷

也许堙没于历史的长河里

却已深深镌刻在我的心底

(三)

记得我曾经累累伤痕

更记得我的这片热土上

播洒热血的志士仁人

是他们——

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

让硝烟弥漫的我退却阴霾

将寒霜化为春露

使寂夜重燃星光

我如一只火中凤凰

一身尘土 一身鲜血

却依然面带微笑

穿透迷雾层层

从苦难中走来

(四)

还记得他

草地留印 踏雪无痕

雄才大略 戎马一生

还记得他

家有六殇 痛失骄杨

不屈不挠 英雄折腰

还记得他

特区报晓 改革涌潮

平中脱颖 光辉永驻

还记得他

夙夜在公 两袖清风 千年梦想 百年复兴

记得他 她 他们

他们的生命之树

在我的这片沃土上

经过血和泪的浇灌

枝繁叶茂 葳蕤挺拔

他们的心

如阳光般明媚

他们的思想

比惊雷更震撼

我这一寸土地 一草一木

遍布着他们伟大的灵魂

他们的灵魂

在岩隙里都能绽放出花朵

他们的精神

慢慢融汇进我沸腾的血液

他们的灵魂和精神

永远系住亿万中华儿女的心

(五)

他们唤醒了沉睡千年的我

让我一展雄风

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

从多年沉沦到泱泱崛起

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们是——

人民的真英雄

英雄的赤血染红了八荒

英雄的仁心布施于九州

英雄的豪气永放光华

绽于天地间 耀于人心中

人民的真英雄啊——

让人民记住你

人民不会忘记你

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师范英语专业1班

指导教师:苏朝栋

8.我不会忘记我的家乡六年级作文 篇八

家乡,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不是城镇,而是一个乡村。早晨醒来不是被车鸣声吵醒的,而是被公鸡的打鸣声吵醒的。在几年前,我们乡村里的路是弯弯曲曲的`,一下雨就变得坑坑洼洼好多水坑,有时还会有蚯蚓,现在从街头的十字路口那里看,是家家门前都有一片土地可以种树,种菜。家家有电动车,自行车,可是小汽车却不多。如果在外离村子远一点的地方看,就会觉得十分和谐。

现在家家房子两层,三层,小汽车也越来越多,弯弯曲曲的土路都变成了水泥路。

春天,柳树发芽了,杨树发芽了,嫩草艰难地从土里钻出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去年冬天的冰化了。

夏天,柳树,杨树,愈发茂盛,草遍地是绿茵茵的,坐在那里感觉心情会无缘无故地变好,晚上,蝉鸣声愈发好听,可以当催眠曲了!哈哈!

最开心的就是和几个伙伴一起去小树林里捉蝉,回家让爸爸妈妈给自己炒炒吃,可好吃了。

秋天,花草树木变黄了,风一吹,树叶就呼啦啦地飘落在地上,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金灿灿的田野里收麦。

冬天,冬爷爷悄悄地来了,在夜里纷纷扬扬的飘着雪花,屋顶,马路,树顶……哪里都是厚厚的雪层,我们打雪仗,堆雪人,玩的可开心了,就连冻得发红的脸蛋和手都毫不在意。

我爱我的家乡,永远不会忘记它。

9.不会忘记 篇九

既然爱过,伤再痛,亦不会忘记?爱不曾忘记,也不敢忘记。即使在漫无边际的黑夜里,即使湿了干,干了湿的枕巾边都不忍忘记,还有什么理由,什么缘由让我忘记呢?

锦年素时,得到失去,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一切又都打回原形,疼痛久久回味。因为爱过,曾经的那些过往,那些甜蜜,那个叫爱情的东西,永远不会忘记,也不忍忘记。可是彼此伤害过后,痛过之后,爱情是可以放弃的。当我痛的麻木之时,当我在你的话语里再也体会不到温暖之时,当我忍受不了阵阵寒意之时,我选择放弃,义无反顾的放弃,绝决的放弃!

眨眼,几年的时光,刹那而过。回忆如平静的湖面上泛起的丝丝涟漪,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细微的声音,或是一个不经意的转身,一切又都回到了现实。

爱情总是会冻结在某一个季节,某一个时刻。想起最初,看着现在,心里的寒如这冷冷的季节。我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回不到那个有爱便可以融化一切的季节。因为有爱,因为有你,我可以在冰封的冬季,找寻到深埋在冰雪里的温暖。因为有你,因为有爱,我可以静心等待一片雪花降落的过程,安静的感受雪花融化后丝丝凉意。

我是这样刻骨铭心的体会到“相爱容易相处难”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一种悲凉。

既然知道已经回不到从前了,既然知道爱已经不在了,既然知道你已经转身,可为何我还是固执的原地驻足,迟迟不肯离去。是不忍离开,还是不习惯生活里没有你,没有爱。

记起了张爱玲的话“爱上一个人,可以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这或许就是答案,这或许就是我久久回盼,迟迟不肯离去的原因。

10.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农” 篇十

作为全省农信社系统“走千家、访万户、送服务、助‘三农’”大型走访活动主要倡议发起行之一,镇江农商行领导深入小企业、农户家中走访,董事长王国力来到镇江市丹徒区正东生态农业发展中心,认真向企业负责人项春荣了解生产状况和企业的信贷需求。得知企业当前发展形势相当好,目前的授信规模已能基本满足企业资金周转时,王国力很高兴,对当地支行的负责人说:“在目前国家宏观调控形势趋紧和综合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下,一定要重视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困难,正东是镇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要想尽一切办法优先保证他们的信贷需求,和他们心连心抱团取暖,共渡难关。”

据了解,从正东农业2002年建厂之初,就一直获得了农商行的信贷支持,授信从几十万元到1700万元的大幅增长,正东农业也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大观园。企业荣获绿色食品认证、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镇江市自主创新重大成果奖等多项国家专利,企业还通过“龙头+基地+农户”的联动机制,带动600多农户从事食用菌及相关产业,年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农业龙头企业是镇江农商行开展帮扶的重点对象。在丹徒区上党镇的春沁茶叶专业合作社里,社长马青松指着去年新建的一个个田间喷灌设备和一台台防霜扇,喜滋滋地向王国力介绍说:“这些新玩意儿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今年的倒春寒和特大干旱百年一遇,如果没有这些设备,我们的损失难以估量。我们能够顺利买这些设备,还得感谢农商行对我们合作社及时的信贷支持。有了农商行资金支持,我们改善了生产条件,添置了设备,增加了产量,整治了环境,现在正准备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呢。”

马青松说,合作社的银行授信是100万元,今年贷了64万元,还有16户农户得到了信贷支持。有了银行的支持,农民发展茶叶生产信心更足了,今年平均亩产效益能达到3000元。

王国力得知该茶叶专业合作社拟在明年扩建几百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壮大茶园规模,提升茶叶品质,当即表示赞许,并要求银行业务人员深入调研,作出可行性论证报告,全力帮助农业专业合作社做大规模,做强品牌,进一步辐射带动更多农户的增产增收。

11.岁月不会忘记散文 篇十一

仰望,我曾不止一次的一次次仰望,那些已然发黄却依旧散发着墨香的锦绣文章,那些挥洒一腔热血仍执着无悔坚守在的朋友,那些被云朵驮入异乡却依然牵挂站的感人故事。

仰望的瞳孔,在岁月四季的景致里,东西南北不停的转换着镜头,摄录了一张张美丽可爱的笑靥,聚焦着一滴滴勤奋耕耘的汗水,记录下一段段以文会友的佳话……仰望下的美丽,是文字无法表述的感动,那是冬去春来绽开的第一朵芳菲,那是初春云霓洞开的第一抹朝霞,那是开门纳福的第一声问候,那也是我们全体编辑在除夕之夜对朋友们致以新年的祝福,祝福朋友您:春节快乐,阖家幸福,万事顺意!

文字如花,人生亦如花。自古以来,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们,就喜欢把生命绽放成花开花谢的儒雅。生命,在炫彩人生的过往中花开花谢,在伏案疾书的墨香里花开花谢,即便花开花谢的零落成泥,我们也要以匍匐的姿态站立,用不屈的意志与高贵的品格,携一怀幢憬的理想与梦,相融于那座高高耸立的文字石碑。

不能忘啊!岁月不会忘记,当年网络兴起,怀胎十月的催生了网络文学的诞生,铸就了我们草根阶层的文学理想与梦。于是,朋友们从戈壁沙漠走来,从辽阔的草原走来,从大江南北的天涯海角走来,从五湖四海的城市与乡村走来,自觉地聚拢在旗下,用一腔热血,用美丽的心灵之花,酿就了一场文字盛世的繁华。

文字如花,死当荣光,中华儿女心中的理想烈焰已被点燃,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燎原之势,在时代的背景里,在生活的感召下,我们取山水做笔,铺天地为纸,泼墨着心中的理想,歌颂着人生的美好,唱响了一曲又一曲正能量的的主旋律。那是真善美的呐喊,那是人性的呼唤,那是自然的回归,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凝聚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每一篇文章都是生活的过往、生命的礼赞。

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岁月如花,时光亦如花。转瞬间,已陪伴朋友们真情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英年华发,岁月又怎能忘记,那些有喜有忧、有苦也有泪的日子。怎能忘记我们互帮互助,爱如姊妹,亲如兄弟,至死也要坚守这块阵地,十指扎进泥土,任燃烧的理想火焰把身体燃烧,情系文字,心怀网站,就这样,鲜活的身躯,鲜活了文字如花,芬芳的生命化作了早春的桃李、啼血的杜鹃,就让我们蘸一纸墨韵芬芳的墨香,宁死也要把花朵开向天空。

是什么让骨头如此坚硬,“宁可玉碎,也不瓦全。”而骨头,宁可挫骨扬灰在文字里也绝不退缩!这是在旗帜下立下的神圣誓言,“我来自旗下,我自愿在文字的.国度里……奋斗终身”,同是在彼岸的理想之花前,立下的决绝。即使委曲求全,即使生命多舛,即使前路曲折蜿蜒,那诗意的灵魂,也会踏着凯歌高悬的节奏荣归故里。

叶散的时候,你明白欢聚;花谢的时候,你明白青春。适逢新春在即,花香在飘,那是墨香的旗帜在飘,它在将一道道闪亮的光焰合力聚拢。

欢快,愉悦,在站,在无数个感动与被感动的日日夜夜,那是美丽的文字之花迎风招展,在花开花谢,最终,他们也许都――坠进生命的泥土,长成了茂盛的参天大树,长成了大山的脊梁,长成了一股托举祖国文字花园的力量。

文友们,新春既是希望,岁月便是天涯。有生之年,我们荣幸的走到了一起,喜结文字之缘,又于文字里相互学习、欣赏、仰望,那是心有灵犀的一朵墨香,一朵共筑美好的灵魂花开,一朵钟灵毓秀的心系所爱。

我们在文字里仰望,是为了更上一层楼的登高望远;我们在欣赏中仰望,是一次美化心灵的成长过程;我们在春天里仰望,是为了捕捉花好月圆的温暖气息;我们在学习中仰望,是为了克服自身的弱点以便寻求灵魂的知己……当你以为心已经荒芜,因为学会了仰望,它却会出奇不意开出花来。仰望使人进步,因为有了仰望,也自然而然的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感谢文字里的相遇,感谢前行的的路途一路有你。

12.永远不会忘记作文 篇十二

很少有余裕的时间来到外公家,每次到来外公就总把大家当贵客好好招待一番。鲜有的会面也使得我与外公间少了本该拥有的祖孙间的亲密。他见了我,永远只是用围裙擦下湿漉漉的双手拍拍我的头,然后淡淡地瞥了一下嘴角,似笑非笑的让我去吃菜。

那天晚上,父母出差便将我送去了外公家。外公看见我拎着包进门,慢慢从椅子上巍巍颤颤地扶着桌沿站了起来,趿拉着拖鞋,看我缓缓走近,仍是一言不发,抹干净了手拍拍我的肩,让我去吃饭。饭有点凉了,鱼散发着淡淡的腥味,可我仍吃了不少,边吃边夸赞着外公的`手艺。外公坐在桌子那头,小口抿着那杯白酒,右手用筷子捯饬着盘中的毛豆皮。他脸有些微红,可能有点醉了,外公也不喝了,端着两把椅子放在庭院中,让我洗把脸出去吹吹风。

外头夜色正浓。深色的夜空深邃渺远,月色倾泻进庭院,洒下一片碎银,枝头,小池塘,菜园,门槛……那月亮若一个徽章别在夜空,发出莹莹光亮。夜色甚是美好。

外公腆着鼓起的肚子,拾了把蒲扇坐了下来,他轻挥小扇,一阵阵凉风吹来,周围的树上挂着的水珠映着橙黄的月光,闪闪发亮,风吹动,叶子抖动着,那些个露珠便若萤火虫般耀了庭院。外公扑着扇子,自在悠闲,远看,还挺有“轻挥小扇扑流萤”的感觉。我不禁笑了起来,傻傻的痴笑引得外公一愣一愣。他用圆扇拍了一下我,随后用扇子指着小花圃中的植物说:“那是薄荷,泡茶喝会有淡淡的凉味;那是山茶,你外婆最喜欢了,就喜它生得娇艳;那是我今早去集市要回来的吊兰,绿的翠色极好看,让你妈拿回家,看着舒心……”

外公抬头一瞄,看到了月光沐浴下的石榴结得甚是称心,撑着椅子站了起来,搬来了小扶梯子。他指挥者我扶着梯子,有些颤抖地爬上梯子,用一只手扶着梯子的护栏杆,一只手压弯了枝,一个大石榴垂了下来,外公喊着我:“快扯下来。”我一跃把石榴摘了下来,外公松开手,从扶梯上转身走下来,到地上还没站稳,一个踉跄,幸得撑住了梯子腿。我们欣喜地剥着石榴,外公脸上渐渐流露出自豪的笑容。

13.严济慈:历史不会忘记的名字 篇十三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我为写严济慈先生的传记,在他的寓所多次访谈。在谈到8年抗战期间许多难忘的经历时,这位爱国的老科学家仍然激动不已,尽管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严老仍然记忆犹新。

严济慈小传

严济慈(1901年1月23日~1996年11月2日),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毕业于东南大学数理化学科,后赴巴黎大学留学,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严济慈赴法遇国难

1937年5月,严济慈应邀去巴黎,出席国际文化合作会议、法国物理学会理事会,以及他的老师法布里院士的退休庆祝会。就是这一次,严济慈带着年轻的钱三强,把他推荐给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莱娜·居里,做她的研究生。后来,钱三强与夫人何泽慧一起做了很多很有价值的研究。

到巴黎一个星期后,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国际文化合作会议有一个保护各国古代文物的议案,讨论这项议案时,严济慈走上讲台说:“各位先生,请大家注意一个现实问题。此刻,就在我们神圣的会议正在讨论保护各国文物古迹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已扬言威胁要轰炸北平。北平是闻名于世的千年古都,我提请世界舆论公开谴责日本侵略者这一毁灭文化的罪恶企图!”开完了几个会,严济慈打算立即回国,每天打听开往中国的船期,筹划回国的日程。

当时许多法国朋友劝严济慈留下,把家眷接到法国来。他们说:“你现在回去干什么呢?”但严济慈说:“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能袖手旁观。虽然不一定能够拿起刀枪,但我可以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抗战效力。”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目的

一天,正在巴黎的李石曾跑来找严济慈,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负责人从莫斯科到巴黎来了,要会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教授,让严济慈去帮忙联系。

郎之万教授是严济慈当年留法时的老师,1931年曾访问中国,和严济慈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一起工作了3个月。郎之万教授在法国的威望很高,与居里夫人齐名。这位中共负责人就是前来法国宣传中国抗战的吴玉章。严济慈找到郎之万教授,安排他和吴玉章会面。由于郎之万的大力支持,吴玉章多次在巴黎举行的公共集会上宣传中国正在进行的抗日事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目。严济慈陪同吴玉章出席这些集会,有时还替他翻译。

1937年年底,严济慈动身回国,从巴黎前往马赛登船,中途经过里昂。里昂天文台台长杜费教授邀请严济慈参观天文台,请他吃饭。饭后,《里昂进步报》的记者前来,杜费教授向记者介绍了严济慈。记者当即采访严济慈,请他就中国的抗战形势发表看法。严济慈表示,中国是绝对不会灭亡的,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不管战争要持续多久,情况多么险恶,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严济慈还说:“作为我个人来说,我将要和四万万同胞同赴国难。我虽是一介书生,不能到前方出力,但我要和千千万万中国的读书人一起,为神圣的抗战奉献绵薄之力。”

抗战路上的牺牲和辗转

第二天,《里昂进步报》刊登了记者采访严济慈的报道,披露了他的抗日言论,但又误解了他的意思,消息中说他将要带多少中国留学生一道回去抗战云云。这是严济慈并没有讲过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这篇报道产生的影响是严济慈始料未及的。第二天上火车时,里昂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告诉严济慈,说报上有你的消息。到马赛一上船,严济慈又收到一封电报,还有一封信。关心严济慈的朋友提醒他,千万不能在上海登岸。同船有一个安南医生,他听说严济慈准备去上海,就把那天的《里昂进步报》给他看,并关切地说:“你不能到日本占领的中国土地去,你在北平的家会受到监视的。”

这话,果然不幸而言中。

严济慈临时决定在香港上岸。在香港待了两个多月,其间去了一趟昆明,决定把北平研究院物理所迁到云南。然后他又回到香港,和北平研究院李书华副院长商量南迁事宜,并托人带信给妻子张宗英,嘱她带全家南下。

严济慈后来才知道,他在北平的家,这时已被日本人监视。他家住在安定门内永康胡同,胡同口经常有日本特务出没。张宗英一个同学的丈夫在路透社工作,她看了有关严济慈发表抗日言论的电讯,把消息告诉张宗英,说:“慕光(严济慈字慕光)不知道在外面干了什么事。”不久,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因病被日本特务暗中下毒而死。

当时严济慈家里有8口人:岳父母、妻子和5个孩子,公开搬家很危险。张宗英就到清华大学去找当年东南大学的老师张子高教授,回家后不动声色,连夜收拾细软。过了几天,张子高教授开了一辆插着英国国旗的汽车,扬言接严家老人孩子去郊游,将一家人送到东交民巷。然后,他们从北平到天津,辗转来到香港,再经安南到大后方的昆明。这是后话。

严济慈对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

严济慈在昆明北郊的黑龙潭龙泉观安顿下来,但北平研究院的仪器、书籍,有的无法搬运,有的在逃难中丢失。物理所搬是搬来了,但无法做研究,而且,形势的剧变也不允许进行纯粹的科学实验。当时敌机频繁空袭大后方,防空警报器的自动控制系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军政部兵工署一位署长来找严济慈,他提出要物理所做一批显微镜和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附近一家中央无线电厂也要求提供大批光学玻璃和无线电通信用的压电水晶振荡器,供后方电台使用。严济慈听说这些项目关系到我军的技术装备和千百万同胞的生命,立即接受了任务。这种石英片(即水晶)由于有固定的振动频率,可以带动所有的警报器同时鸣起防空警报;也因为有固定的振动频率,可防止各电台间的互相干扰。

nlc202309020107

严济慈在昆明招了一些中学毕业的年轻人作学徒。他和大家一起磨玻璃,磨镜头,制作石英振荡片。在几年的时间里,他们研磨镜头,认真装配,严格检测,一共生产了1000多片稳定波频用的优质水晶振荡片,并为驻昆明的美军和驻印度的英国皇家空军研制了急需的水晶振荡片;制造了500架放大1400倍的显微镜,还有50套缩微胶片放大显影器,300多套步兵用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供我军和盟军英国驻印度军队,以及前方和后方的医院、学校使用。这是我国第一批自己制造的光学仪器,以前都要进口。更重要的是,他们因此培养了一批光学仪器和精密仪器制造的骨干。抗战胜利后,这批人到了东北、西安、上海等地,还有十多人到了北京等地办光学研究所,他们都是当时的骨干力量。

1943年3月,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到黑龙潭物理所访问。他在自己的著作《战时中国之科学》中,介绍了严济慈在抗战期间指导物理所从事军需品制造的情形,称赞物理所“完全转向了战时的工作”。李约瑟访问了大后方的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后,在接受《新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科学家在战前最偏僻而毫无科学便利的地方,从事实验室建造与工作,表现了坚毅与英勇的决心,时时使余惊讶。”

严济慈先生热爱教育事业,1958年,他积极倡议和参与创办中国科技大学。学校成立3年时,严济慈和华罗庚一同担任副校长。严济慈亲自登台讲课,给学生们讲授电磁学和电动力学。如今,严济慈雕像成为中国科技大学校园里瞩目的一景

1943年11月,严济慈因“发明磨制晶体新法对国防科学颇有贡献”,经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推荐而受到国民政府奖励。

抗战胜利后,1946年,由于对抗日战争的贡献,严济慈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三等景星勋章。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和为抗战所做出的牺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1937年12月23日的《里昂进步报》

《从里昂圣·伊雷内要塞看中国战争》

我们知道自1921年以来,在法中大学协会和中国大学委员会的赞助下,一家高等学院在里昂古老的圣·伊雷内要塞安置下来。它接收由中国大学机构派遣来的、至少拥有中学毕业证书的学生。他们在那里的目的是在法国完善他们的教育。

目前有50个学生生活在那里,其中10个是年轻女子,他们在大学的各个科系进行培训。现在,这个校园中,人们情绪激动,这件事值得民众予以关注与同情。

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因经常听到他们的国家被日本入侵的可怕消息而颤栗。

这几天他们接待了昔日的师兄、如今已成为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的严济慈先生的来访,他目前正造访于法国政府机构。

我们得以与严济慈先生交谈,下面是他向我们陈述的要点:

“日本入侵一个和平的没有准备应战的国家是令人难以容忍的。我们的敌人以屠杀恐怖来强制一个一直向往文明、民主与和平的民族。他们从陆路与海路成功地突破了我国的边界,同时他们也成功地围困了我们民族的良心。

“我几个月前离开中国,国内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民已经发动起来抵制入侵者。所有家族党派之间的竞争、争吵,都因为面对共同的敌人而平息。

“如果日本人再向中国内地进军,他们会发现他们的痛苦与惊愕远远没有结束。

“显然,面对这场长期准备的针对我们的工业战争,我们赤手空拳,但是我们的国家站起来了,组织起来了,如果那些民主大国——特别是我们一向予以好感的法国——愿意帮助我们的话,我们的敌人很快就会决定要和平了。

“但如果他们一意孤行的话,我们确信我们的人民也会支持一场持久的、竭尽全力的战争。

“但是我们所有的希望与祝愿,都是即刻到来的和平和没有名目的屠杀的终结,它使我们的大城市痛哭,使他们的创建者蒙辱。

“严济慈先生不久将启程回中国,毫无疑问,随他同行的还有一些立志要保卫他们不幸国家的学生。”

(严武光提供,阮蓓女士翻译)

14.学不会忘记杂文随笔 篇十四

一点点一滴滴都是那么清晰

就像是昨夜的梦刚刚远离

依然学不会忘记

依然学不会放弃

只因那往事太美丽

只因你已深藏我心底

你哪去了我问天问地

天也不言地也不语

我对着秋风无声哭泣

谁知道你今在哪里

你哪去了我心何依

你怎么舍得我常伴孤寂

世界这么大我何处寻觅

谁告诉我你去了哪里

来生可还能和你相遇

还能回到你暖暖的怀里

我在回忆里放飞希冀

来世的那个春天再等你

你哪去了我问天问地

天也不言地也不语

我对着秋风无声哭泣

谁知道你今在哪里

你哪去了我心何依

你怎么舍得我常伴孤寂

世界这么大我何处寻觅

谁告诉我你去了哪里

15.我不会忘记 篇十五

当我面色严肃的许下这个承诺时,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我曾经所需下的诺言,基本上都没有实现过,所以,我基本上就不许承诺了。没有期望,但最后失望也就会十分的少。

记得以前对一个女孩说过:“如果你走了我绝对不会去找你。”然后她就真的走了,理由也是模棱两可,不过一切都过去了,可我还是十分在意。其实这也怪我,每一个女孩都是一位公主,需要用心的去呵护,无论你是不是王子。我呢?只对她说了前半句,没说后半句,我以为她理解我的意思,她是理解了,不过却全部理解错了。当初的全句是:“如果你走了我绝对不会去找你,如果你不走我绝对也不会走的。”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开始了人生的.第一场恋爱,然后又莫名其妙的结束了一切。

人生如戏,这句话是对的。我觉得现在还好一些,有一百多个人站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节目,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以后的舞台会变成:几个主角,几万个,甚至几亿个配角。那里像现在,一百多人全是主角,还让人活吗?

言归正传,正以为第一次恋爱的失败,让我不甘心,于是一次次去打扰她,最后不仅违背了诺言,也没有找回她。所以,我不想在许下诺言了,因为如果不能完成,对双方都是一种刻苦铭心的伤害。

不过对你,这种担忧可以完全抛弃,因为我觉得,还没有什么可以让我连这个诺言都无法遵守的存在吧。 其实,这个诺言,关键在于前半句,我希望以后的你可以不嫌弃以后的我。所以,看一篇文章,一定要找到中心,不然看半天就是白看。

16.“勿可忘记我!” 篇十六

“妈妈,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永远!”我向她承诺。

母亲是一个极平凡的劳动妇女,出生在浙江绍兴乡村的一个小镇。她老家临街有一条小河,河水滋养,使母亲从小长就了一个聪明的脑袋瓜儿。七岁跟着外公、外婆学会了用梭子织渔网,用麦秸编织草帽,可也没有逃脱掉被裹小脚的厄运。她反抗,在缠了两个月后自作主张地把它卸下了。因此,她那双脚带有封建残余的痕迹,穿32号的鞋。

凭着母亲的聪明能干,她和父亲在乌镇开了一个小小的老烟丝作坊,现在的乌镇古街上,还保留着一个老烟丝作坊,供人参观。父亲打捆、刨烟丝,母亲去浙江的山区卖烟丝,虽然她一字不识,但算起账来分厘不差。由于长期在山路奔走,她的脚常常磨起血泡,留下了厚厚的老茧,走起路来生疼生疼的。我永远记得她在傍晚烫脚后,用剪刀剪去厚厚的皮……

母亲生下九个儿女,由于家贫子女生病无钱治疗,最后只留下五个,我排行老小。

1962年父亲患肺结核过早地撒手人寰,45岁的母亲不但遭受了中年丧夫之痛,更糟糕的是生活拮据自己又没有工作,不得已,她让高中刚毕业的哥哥和上初二的二姐停学去做临时工,咬牙坚持让我和三姐仍去上学。为了维持生计,她买了一台草绳机在家中加工草绳。

那时稻草五六分钱一斤,母亲把整船稻草买回家,三姐和我放学后就整理稻草。母亲用两脚踏着机器,不停地用两手往两股绳的“喇叭”里添稻草。一个草绳团有二十多斤重,加工到快满的时候,踏起来很费力,而且这是脏活儿,弄得两个鼻孔黑黑的,一天下来,要踏100多斤草绳,筋疲力尽。艰苦的创伤写满了母亲的额头,她从无怨言地做着……

当临时工的二姐没有逃脱1966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母亲硬没有让她去,留她在家中踏草绳,而自己却干起了短途贩运:从农民手里买一些鸡、鸭和禽蛋,再坐一天一夜的轮船到上海的菜市场去卖。当时母亲不可能有市场经济意识,但也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为家中赚回了不少的钱。

当时我家的后窗户下面就是运河。夏天,母亲利用家中的水阁自己发绿豆芽去菜市场卖。她用箩筐一层稻草、一层稻草灰、夹一层绿豆,每天往里浇水,水又顺着水阁地板上的缝隙直接流到运河里。简单、重复的劳动后,母亲每天早晨能拿三四筐绿豆芽到菜市场上去卖。

母亲贩卖农产品的行为,后来被有关的领导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给阻止了。在我上初二时,幸运地在同学中首批拿到了入团登记表并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不料上级团委却没有批准我入团,理由是因为我母亲“搞投机倒把活动”,并要求我写一份与家庭决裂的检讨书。加入青年团是我多年的迫切愿望,于是我写下一篇检讨书誓与母亲划清界线。这份“决裂书”在学校的共青团板报栏刊登……

停止了贩卖,很穷的家常常是到了月底钱就接不上了,每逢此时,母亲只好到处奔波着借钱,不得已时竟把外婆给的嫁妆—— 一枚极小的金戒指也卖掉了!

现在回想起来,母亲那时的贩卖做法太正确了,她超前地涉足了市场经济!

母亲不识字,但迫于生计她熟练地运用着阿拉伯数字。那年她去烟厂扯烟叶,扯烟叶的报酬按斤论价每天要称斤两,她便自己在小本子上歪歪扭扭地记下了每天的数量。一次,我偶然看到了她收藏好的那个小本子,那真是母亲自学成材的一本小账,数字写得很清秀呢……为了养育我们,母亲还利用织渔网技能试着织养蜂人用的面网和妇女盘发后用来装饰用的小发髻网。织成后,她把面网拿到绍兴棉田里的养蜂场去卖,小发髻网就在家门口摆个小摊卖……

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特别是当我们有了经济收入后,五个儿女全都每月供养她,老人家几乎与退休职工的待遇相同了。

老人家的长寿则得益于她的好动。她的习惯是早睡早起,每天早晨到公园里去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手脚,白天也很少在家。特别是乌镇的古街开发后,她每天上午都要到古戏台前去观看演出,特别是看越剧。在古镇上遛达、散步,大凡弄堂、古街,她每天都要去走一趟。

生活在得天独厚的水乡,母亲特别喜爱吃小的活蹦乱跳的野鲫鱼,而且她从不用油煎而是炖着吃;因为喜欢起早,每天也能买到农民们进镇来卖的时鲜蔬菜。她还时常买上一只七八两重的小甲鱼,用火腿肉炖着吃。她很少吃什么补品,儿女们逢年过节给老人家送去的补品她常常转送掉了。她既喜欢吃乌镇的酥糖和姑嫂饼,也喜欢吃南瓜和番薯。她为我们这五个已经步入老年的兒女做出了“行为示范”的老年人生。

母亲不愿拖累儿女,晚年一人独居,86岁时还硬硬朗朗地自己买菜、烧饭、洗衣服。那年秋天,老人家突发脑血栓,我当时还有一个学期的工作任务,只好在双休日前往照顾。原想退休后把母亲接到家中亲自侍候,没想到我退休后只侍候了八天时间,母亲就不幸辞世了……从此,思念母亲便成了我们的永恒话题。

一次又提起了旧话:当年,母亲按照父亲生前的遗言要将遗体埋到绍兴老家的山上去。于是,母亲先将父亲的棺木简单地放在乌镇农村的土地上,棺木下面放上装满石灰的罐以防棺木受潮,又用稻草将棺木捂严,等到周年后,母亲叫来个远房侄子用一条农用小船,先将棺木运往杭州,再经火车运往绍兴城,又用小船运到老家汤湾……当时只有46岁的母亲竟然会有如此的壮举!

上一篇:试用期感悟下一篇:想进IT公司,简历应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