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画》教学设计(共15篇)(共15篇)
1.《中国国画》教学设计 篇一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
本课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段及审美创作理念有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的中国画实践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深入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方面,本节课的讲授条理清晰,脉络分明,通过课件的图片欣赏和通俗的理论解析以及一些外延知识的补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达到对本课的目标知识吸收并理解。
存在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存在阶梯性递减——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中国画的表现手段→中国画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不过从常识到理论本就是一个阶梯性的难易递进。再有就是课堂设计互动环节欠缺,教法单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当然普通高中学生对美术学科的不重视导致自身的美术综合素养普遍不高也是一个客观问题。
改进方面:
1、在讲授中国画的审美理念和美学追求这一环节时,课件中的图片对比可以再加入两张西方绘画(一张具象写实作品,一张抽象作品),这样通过现实景物+西方写实作品+西方抽象作品+中国画作品的对比欣赏,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画“不似之似”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
2、增加互动环节,通过更好的问题和场景设计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
2.《中国国画》教学设计 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其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也是博大精深, 历史悠久;其中最具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审美便是“意象美”, 它是美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可以使我们从审美角度更加深入认识中国画。意象美的概念比较抽象, 总结一句话来概括, 意象就是外在的表象与主观的情感相结合的心象;精神与情感元素也理所当然地支配着中国画的创作, 超越客观和现实的限制, 并通过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这种鲜明的方式予以表达。意象一词中“意”是意念, “象”是物象, 结合起来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反映到艺术家的主观意识里面, 并经过一番处理的影象, 是艺术家主观的意识、情感、创作手法和客观的事物包括一切人物、景物等形象的统一体, 也就是“象”和“意”的融合。意象造型是把人的意识、意志、意念与对象, 看做是一个相通共识的有机体, 追寻艺术家本体与客观对象感应式的认识, 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形象个性化的处理, 借对象所生存的状态来表达艺术家对世界及人的现实感悟能力, 赋予对象形象化、本质化、内心化的具体表现。在这个创作的流程中, 虽然艺术家要对现实生活和客观物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 选取并凭借那些具体的富于感性特征的事物, 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但是, 其思维的核心或特质是必须以主体的主观情意为先导, 所谓“意在象前, 象生意后”。这样看来, 中国画艺术确实是最具“意象”特征的表现形式。
二、意象审美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1、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艺术审美标示人的意识所对之世界、人心营构之世界以及因象所观之世界, 这三者贯通一体。也标示人格情调和情怀, 是人生境界直观的表达。国画的美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 国画具有多种多样性质的特点, 除了它属于艺术学科或人文学科外, 从艺术创造美和很强的实践性来说, 国画艺术属于表现学科和技能学科。掌握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可以改善和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和审美鉴赏能力。
“境界可用于人, 可用于物, 也可用于评价艺术作品。在评价人时, 境界往往用来形容人格所显示的胸襟、气度、风神, 体现出一个人的不限于人的外在行为倾向, 也不限于内在的心理性因素, 而是人内在的胸襟气度所体现出独特风神。”[3]艺术家的审美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创作出作品的品位层次和人格境界, 其艺术家需要具备高层次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才可以使作品具有文化品位和蕴含意蕴, 特别是意象审美, 不仅是审美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趋向,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主要思想支柱和核心内容, 意象美不同于知识、性格、气质等, 意象审美是一个人的生命整体风貌, 在其人生态度、人生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来。对国画的学习正是秉承了中国画注重表达意象的特征, 在结合了技法表现之后, 不管是表现手法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突出了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又具有新意, 表现形式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2、赋予更高的艺术品位
国画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课程, 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也是提升学生素质修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作为一名国画专业的学生要有高雅的艺术品位和审美眼光, 因此,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对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品”——品味、品赏。味的特点之一, 就是其体验性, 是超越于一般具象的认识方式。味的比喻强调审美体验的不可言说性, 突出审美对象应该具有亹亹不尽的美感, 吟一首好诗, 品一幅好画, 就像一道佳肴。”[3]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学习中, 特别是国画的学习, 对自身的综合修养和素养提高是很重视的, 有高的修养境界才可品味领略中国传统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神韵;把传统的文化思想融入到绘画创作中, 才能使作品具有高品格、高品味的韵味与层次。
有史以来, 中国画意象审美造型的原则在世界绘画历史中都是以鲜明的面貌著称,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的真实性, 而仍然鲜明体系。“这种独特的绘画体系中最能体现中国画的艺术特质感受, 但却诉诸着的, 即是中国画的意象思想和意神思与物象的象造型。”[1]中国画是我们特有的绘画方式, 完全有别于西方的绘画, 特别在绘画思想方面, 中国画注重意象造型, 白石老人提到的国画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就是所说的意象美, 国画不是不注重形体, 而是在形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的, 国画形象是“依于形但不为形所据”。因而意象美和意向造型才是中国画的主题灵魂和造型手段。所以我们对国画课程的学习必须达到“内外兼修”, 这样才得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与艺术品位。
3、注重自身修养和知识积累
注重自身修养和知识积累是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克服卑微和渺小、克服欲望满足和自己狭隘的根本途径。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和拓宽我们的知识范围是提升自身的主要条件之一。
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趋向那就是“意象性”。虽说在传统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过写实的表现手法, 但终究没成主流, “意象形态的美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国画的精髓, 这也是中国传统国画观念与西方传统艺术观念本质上的差异。”[2]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精髓的意象审美是贯穿整个艺术创作始终的, 建立意象的审美取向可以正确掌握中国绘画的观察方法和创作理念, 使我们不偏离中国传统国画的精神。正所谓“善写意者专言其神, 工写生者只重其形”, 中国画重意轻形, 讲究的是以意造型, 与西方绘画中讲求客观, 追求形象的真实性截然不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观察方法的不同, 这也使东西方的审美取向也截然不同。我们在平时的学习阶段更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和观察方法。为我们以后的艺术之路走得更长远。
三、结语
中国画的意象审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望, 超越人在生理上遇到的时空限制使自然稚气行于道德之志中, 到达内在生命和谐。中国画就要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中国的传统元素、中国独有的意象和意蕴之美, 这样中国画才能真正在世界绘画中别具一格, 展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如今中国文化已经逐步渗透进世界文化之中, 中国古文化的神秘色彩古典气息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中国年轻一代以及国外友人去探索发现, 绘画语言这种世界通用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载体, 将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和瑰宝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604.
[2]胡雪冈.意象的范畴流变[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1:186.
3.关于初中中国画的教学 篇三
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审美情感
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风雨鸡鸣》图是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激昂地高声鸣叫,画家喻意唤起人民赶快觉醒,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对正义的伸张,对光明的向往。徐悲鸿1943年创作的《会狮东京》一画,表现群狮将富士山踏于足下,期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使学生加深对画的理解和印象,再衬以徐悲鸿事迹简介,徐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投入到民族救亡运动中,以自己的画作在国外展售,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救济祖国受苦受难人民,使学生看其画、闻其人,倍感亲切,倍受鼓舞。李可染、林风眠创作的《万山红遍》、《秋》以中国画不同的表现形式,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浓郁醇厚、明艳诱人。画家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赞美家乡的可爱,祖国山河之壮美。通过欣赏画使学生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迸发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
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教师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待学生对用笔、用墨、用色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再画简单的藤蔓植物,如:葡萄、黄瓜、丝瓜等。因为藤蔓植物的叶子、藤都有相似之处,只在果实上改动一下即可,有利于学生掌握。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例如:定期举办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因为在此类美展中,作者是学生本人或自己的同学,同学们看了倍感亲切。通过美展互相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交流感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反馈教学信息都是不可缺少的。
4.中国画小鸡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
1、了解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特点。
2、尝试对一些动物的造型
教学重点: 用笔用墨的特点,以及墨的焦、浓、淡、清的变化。教学难点:用墨对小鸡造型。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小鸡图》(齐白石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这节课我们用写意的笔法,学画一下小鸡,来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能。下面,我们先观赏齐白石的《小鸡图》。
1、教师展图
2、学生观图
二、教师:小鸡毛绒绒,天真活泼,富有稚气图中的小鸡形态各异,充满情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小鸡的各个组成部分用笔、用墨及步骤进行演示。
小鸡特征:毛绒绒、翅膀短、身体肥、头与翅膀呈卵形
三、(教师提示:小鸡不会飞,所以翅膀短,身体肥,它的头与身体的蛋形较圆。画小鸡的各种形态,一定要记住两个蛋形的关系。)
四、教师演示,学生跟着学: 小鸡的画法:
1、用重墨点头
2、重墨画翅膀(墨色应有区别呈蛋形)
3、用浓墨画翅尖上的毛
4、用淡墨画胸脯(先用清水过一遍,狼毫取淡墨过一遍)
5、用小楷浓墨画嘴、眼、脚
五、学生继续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
六、总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多观察、多练、多画、多看一些名家的作品,用功日久,就能逐步做到得心应手,掌握中国画画小鸡的一些规律。
六、布置作业:临摹齐白石的《小鸡图》
教学反思:
优点:
1、能抓住本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设计教案。
2、能抓住学生教喜欢的动物来画。
3、能选择单一的墨色来表现小鸡的颜色。所以学生学起感兴趣。
不足之处:
1、学生难掌握用墨技巧。
5.中国画的教学反思 篇五
中国画的教学反思篇一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中国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如浙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只有第第九册才形成了一个较多内容的单元。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美术总课时数的减少(每周一节)。学生临摹一直成为中国画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示范。因为相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中国画,还没有了解、掌握中国画的材料的特性。
1、突出示范作用。
中国画的技法丰富,包括用纸、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法而言,那我们的学生学习成果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只不过纯粹地作为一种表现方法而言了。所以,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一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显示清晰,步骤明确,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其中的用笔、用色、用墨的方法。最后,教师通过投影仪的“图像冻结”方法,将一张“完整”的图画作品定格在投影屏幕上。虽然课堂内缺乏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等形式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学的目标达到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达到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技能、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2、创新表现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我在教学生画动物后,再要求学生自己尝试画一些花,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形状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形状的中间;或者先用清水画一个小圈,然后用干墨画在圈的边缘。这种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个别优秀的学生还利用已学过的方法进行尝试。
3、改变学习内容。
“儿童水墨教学可以从临摹开始,但切不可生搬硬套,一笔一划模仿前人的方法,势必束缚少儿想像思维、压抑学习水墨的积极性,甚至把少儿教成小大人、小老头。”其实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儿童用水墨工具直接对物写生,如:《青菜》这一课,我们可以直接把青菜、辣椒组合起来,教师可以简单地示范,再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画。再如:《水墨构成练习》。水墨以线条和墨块为造型语言,与西方构成的点、线、面有着某种默契的相通,把图案课和国画课结合起来,如国画中的各种用笔的方法、用墨的方法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对学生进行国画教学训练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只要处理得当,她更会凸现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价值。
中国画的教学反思篇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采取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互补的形式,即能让学生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又能直观地教导他们如何领会画的过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蕴涵了情感目标、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画,而对花鸟画的学习延伸到了环保问题,教育学生要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目标上还并未真正地达到,比如:知识目标要求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在设计教案时认为是很容易就能达到的,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行动中并没有那么容易落实。在教案中设计了很多个重点,由于时间等多方面原因,一节课中能讲好一个重点是非常不错了。所以这方面在教案上还需改进。
在课堂上如何加强学生的能力,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我要改进的地方之一。就我这节课的效果来看,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远远不足的,对学生的控制(小组讨论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练习画画,然后再听讲)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们讨论前必须讲好要求要注意纪律,在练习时也要有要求(时间、任务)。示范画时由于先前要他们在看何种颜料,一时之间没有及时拉回来,所以当时示范比较乱,自己觉得讲解时也很吃力。在板书方面也要值得去改进的。
最后在评价学生的练习时,做的非常生硬,不懂得要多方面的去评价。要记住一条:评价学生的作品要以鼓励为主,要多肯定学生亮点。这样才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课堂我让学生自评时有一学生说自己画的麻雀的脚没有画好,当时我没有抓住他的优点: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没能及时表扬这位学生,错过了一个机会(课后听课老师指出的)。从这里更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学生的画可一从各个方面去,只要你能想的到。
经过这节的学习,我也学到了很多,更是注意了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但是在美术课堂中,还是不能忽视教师的演示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中国画的教学反思篇三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爱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从小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对祖国艺术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国画教学在小学内较难开展,这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笔墨的运用技巧很难掌握。在中国画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体验——发现——想象——创造的心理发展过程,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愿望。
一、认真观察,提高学生的兴趣.中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如侧画,竖画会产生不同笔迹,墨加水分多、少会产生浓墨、淡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观效果。学生对笔、墨、水、纸产生兴趣后再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名词,如运用中锋、侧锋、勾线、点厾等。
二、以中国画的笔法墨法练习为根本,感受笔墨情韵,变枯燥为乐趣。
中国画技法的掌握与恰当运用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者的视野,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让其深刻体验创造过程中自主创造的乐趣和收获,美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才真正具有效果,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转化成智慧。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游戏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生通过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度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第“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起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以期提高运用、表现能力。同时,欣赏一些名家作品,让学生观察和领悟画家是怎样在宣纸上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段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对象,抒发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实际练习时,要让学生认识毛笔、水、墨和宣纸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独特性能,通过选择不同的用笔用墨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事物,产生不同的笔墨情韵,如,学画金鱼,用笔要洒脱飘逸,用笔清淡,才能给人活泼、轻松的情趣。画藤蔓时用笔要沉着有力而有道劲流畅。用墨时浓时淡、时干时湿,这样画出的线条才能如烟云舒卷,具有丰富的内涵。
三、以临摹为手段,掌握基本表现手法,激发学习欲望。
中国水墨画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从临摹入手,中国画的临摹要临著名画家的优秀绘画作品,俗话说得好,“学其上上,得其中中;学其中中,得其下下。” 临摹著名画家的作品才能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有较高的起步。刚开始临摹所选择的绘画内容要与小学生的____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并且学生容易学到的的事物,如一些房子、一些美丽的花朵植物、一些可爱的小动物等。因为小学生对这些事物比较熟悉、感兴趣,所以画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在临摹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分析画家们是怎样对____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的。其次,临摹也要有法有变,初始临摹,教师要示范重点,要求学生边临摹边思考,找规律,以加深理解,后期临摹,要在欣赏中初步体会画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养儿童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技法上的收获,又要有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生中国画的欲望。
四、展示学生作品,给以评价。
6.初中部中国画教学 篇六
文波
活动目的: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以书法的写法和画法溶为一体,以中国的诗魂炼就画意,以至高品格遵为画品,把金石永恒不变的品性融入画格。因此中国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优秀艺术。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与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应当通晓中国画。这样通过中国画教学,才能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
活动对象:初中部适龄学生 活动地点:初中部教学楼 活动内容及措施:
一、国画学习内容有哪些:
通过花鸟、山水、人物画的画法学习,较熟练掌握基本运笔、用墨、用水、用色和创作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如观察力、审美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在教学中主要突出两个特点: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理论水平和综合修养,重新认识中国绘画传统的重要性,加深理解民族绘画的本质精神。
二、是注重因材施教,在强调中国画艺术规律的同时,充分尊重学员的创造性和艺术倾向,不断提高创作能力。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习国画不仅能提高个人修养,而且对个人情操,家人都会有所感染。
二、教学目的
学习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及基本技法,理解意笔花鸟画和工笔花鸟画传统审美特征以及形式要素,体会中国画的学养、意境、气韵、笔墨、风格。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把临摹作为学习的手段,不是目的。在临摹是要求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发现作品中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以临摹为主,穿插示范教学,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近的原则
新苑中学部美术组
7.中国画线描艺术教学浅议 篇七
一、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线描的历史源流及其艺术特点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书画艺术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画线描艺术的风格、技巧、表现力都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瑰宝。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家通过对艺术的热爱、追求、探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唐宋以前, 线描艺术已经被人们所接受, 从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古拙用线到顾恺之的“春蚕吐丝”, 就是一个由萌芽状态发展到比较成熟的过程。那些描绘在彩陶上的绘画作品, 是原始社会祖先用线为主要手段来表现出喜闻乐见的民间吉祥图案, 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期的绘画作品。可见我们中国绘画以线描方式来表现的历史悠久、年代长远。
线描 (即白描) 它是中国传统绘画最简练、概括、基本的艺术语言。它是“平面造型”, 决定了中国画的平面形象、平面构图、平涂色彩。现代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说:“国画像浮雕。”就是说中国画以线造型来表现物体, 不像素描那样使人们直接感受到立体感和质感, 而是给人以立体感的联想。同时中国画所描绘的物体一般不追求三度空间, 大多讲究“平面造型”, 但不追求三度空间并不是国画家不懂透视, 不讲究透视, 而是因为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散点透视。对于这方面的教学, 可结合指导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作品, 让学生明白前者可以单用线描的形式来创作出北宋开封汴河两岸繁荣的景色, 后者则是在线描基础上再加一些简单的平涂颜色, 描绘了韩熙载参加整个夜宴的全过程。在这两幅画的创作中画家还可以突破空间万物, 突破约束, 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集中在一个画面上, 采用散点透视手法尽情地描绘和刻画, 这正是中国画线描艺术特点别具一格之处。同时要让学生知道, 与西洋的明暗立体绘画相比, 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中国画讲究线条, 重意;西洋画则讲究明暗, 重形。这一点也反映了中西绘画所不同的艺术追求, 在绘画学习中也是不能忽视的。
二、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线描的艺术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了解线描的艺术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画家的艺术气质、审美趣味、个性、修养有所不同, 因此产生的线描艺术手法也不同。
有的纤巧秀润, 有的含蓄沉着, 有的古朴简练, 有的浑厚豪放。另外, 中国绘画讲究书画同源, 画家离不开书法, 书家也非常喜爱绘画, 在文人画中,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书画合壁, 尤为常见。为此, 明代画家唐寅说:“工笔如楷书, 写意如行草。”到了清代的郑板桥, 他在阐述画竹笔法时则说得更具体:“杆如篆, 节如隶, 枝用行草, 叶同楷隶。”由此可见, 对于中国画线描与书法之间的亲密关系, 古人早已有深刻的论述。至于现代画家, 像吴昌硕就擅长用篆书笔法来表现国画线描的粗细变化, 还有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在国画线描上都借鉴了书法线条, 体现出深厚的笔墨功底,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以上这些古今代表画家的作品可在美术鉴赏课中给学生详细介绍, 或者让学生在课余注意收集一些书画材料, 仔细观摩、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
2. 不同的线条具有不同的气质和不同的感情,
线的好坏一是要看勾线的功力, 二是要看是否恰当地表现对象。教学中,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所描绘对象的内在和外表特征进行了解, 然后才能下笔作出适当的描绘, 比如画李逵和林黛玉两种不同性格的古代人物, 显然要用不同的两种线条来表现, 前者要用粗犷、雄健的线条来描绘, 后者则可用纤细、婉柔的线条来表现。
3. 不同的物体有着不同的质感和量感。
如表现棉衣的衣纹用线则要细碎而多横纹, 绸缎衣服则往往形成弧形而有弹性的线。至于刻画人物面部结构则更需线描的变化, 如刻画女青年头像用光滑圆润的线条来表现, 而表现陕北农民则用粗糙干笔加皴擦的线, 使画面显得浑厚凝重。这里, 可给学生讲解一些连环画作品, 让学生了解画中人物的用线区别。
4. 要明白用线的主次之分。
《芥子园画传》在谈处理三棵树的关系时说:“虽属雁行, 最忌根、顶俱齐, 状如束薪, 必须左右互让, 穿插自然。”也就是说一幅作品用线应该有主次之分, 让一种线占主导地位, 线与线之间, 有争让、避就、呼应等关系, 但相互之间应“错而不相乱, 相并而不相碰”。这和“挑夫争道”的道理一样, 挑夫相遇, 既要保证对方通过, 又要使自己顺利通行, 就形成了争与让的关系。必须让学生理解, 巧妙处理用线的这种关系, 线条笔墨的变化将产生刚柔、浓淡、干湿、粗细的效果, 同时将使画作产生“韵律”、“虚实”、“节奏”、“呼应”等美感。
三、指导学生了解古今中国画的线描艺术风格, 以开拓视野
中国画家为了追求自己的笔墨情趣和意境, 以便形成及体现自己的艺术风格, 也常常用不同的线条体现在画面上。如明代陈洪绶用线古拙挺秀, 追求装饰味道, 清代任伯年用线讲究“疏能跑马, 密不容针”, 注重线条组织的疏密变化, 因此他的作品线条疏而不空, 密而不塞, 显得流畅秀丽, 充满了运动感和流动感。唐代的韩滉和明代徐渭用线则各有千秋, 都充分表现出线描艺术的夸张与变形、加工与取舍、概括与提炼的艺术风格。当代画家王子武的《曹雪芹小像》, 其用线大胆得当, 而且笔墨酣畅, 有如锥画沙之势。著名画家张大千人物、山水、花鸟比效全面, 并且他能从敦煌壁画中吸取营养, 融会贯通, 所以他在用笔用线上注重功力、深入刻画,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历代中国画线描作品都各具特色, 在中国画线描艺术领域中各领风骚。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作品, 可以充分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和感悟力, 对提升他们的中国画创作水平、书画艺术欣赏力以及审美能力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8.浅谈中职学校的中国画教学 篇八
关键词:中职;中国画;教学
一、中职学校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有针对性
目前,中职学校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缺乏规范。众所周知,中国画的起步学习不仅要临习传统、讲究传承并且还要向自然和生活求教。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真正把它落到实处的却并不多。一方面,师资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很多中职美术教师自身的国画修养就不够扎实,示范能力不强,这是需要改进的最大问题;第二,临摹的范本选择不够规范,现在书店在卖的很多范本,其本身质量就不高,影响学生对传统的理解;第三,写生课较少,很多中职学校不重视写生,即使安排了写生课,有很多也是到风景名胜游览观光,拍些照片回来画。这样写生的意义大大减弱了,而临摹和写生一旦搞不好,创作自然也就不可能搞好。
(二)教学设备不够完善
中国画的教学主要分临摹、写生和创作三个环节,而且三个环节都很重要,它们相辅相成,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不够深入,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的学习深度,每个环节都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要进行临摹,最好有专门的临摹教室,里面应该有拷贝台,临摹橱柜,当然橱柜里面应该陈列历代名画的复制品,日本的二玄社和一些较好的印刷厂印刷的古画名作都可以用,这些复制品很接近原作,学生在临摹过程中可以领略到名画的精神意境,感受到传统绘画的精妙。中国美术学院等知名院校就是购买了很多这样的名作复制品供学生临摹。我们中职学校完全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另外,可以开辟写生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基地写生,增强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加强中职学校中国画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和规范中国画学科建设
中国画经过数千年发展,已是一个有着完备的文化基础、理法体系、审美认识、品评标准的独立系统,它与西方绘画的体系是并行存在的。如今,我们引入西方的教学体系之后,将中国画的考试也简化为西方绘画的模式,这就不符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原理。应该说,中国画考试应当以中国画的语言和标准为主导,在学生入学之后就要花很多时间给学生上基础课。因此,学习中国画的职校学生,可以先从速写入手,锻炼他们的造型能力,然后就进入到中国画的临摹学习,而不是先进行素描色彩学习,一定要加强与规范“临摹——写生——创作”这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培养优秀的中国画师资人才
因材施教在中职学校美术教育中尤其是不可缺乏的法则。美术教育是一个要求个性与创造的学科,没有个性和创造便没有艺术。教师除了教学生打好基础外,还应该帮学生发现和开发自身潜能,充分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突发性火花。在现在的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充当一个研究者和解释探究者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与中职学生一起分享与体验艺术为社会进步的作用。另外,中国画教师拥有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背景,这不仅是出于传播的需要,更是为了胜任跨学科的教学工作。因此,提高教师水平是实现中职中国画学科教育发展的必要保证。如果老师自己都画不好,难以想象教出的学生会优秀。因此,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中职中国画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提高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的内涵
中国的绘画艺术有着长远而具丰富意蕴的发展体系,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传统的中国画在造型艺术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期以来,中国画家乐于在画内题写诗文并加盖印章,使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珠联璧合。历来国画大师几乎同时是书法家和诗人。中国画家素来将画视同诗文。中国绘画在其形成、继承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始终紧紧依附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加上中国画所用材料的特有功效,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中国绘画的造型往往通过改变客观事物原有的艺术变形方式,即意象造型,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表现艺术家感受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提高中职学生的修养和内涵。
三、结语
9.中国画鸟语花香教学反思 篇九
湘乡市东方红学校周志为
十月从湖南一师参加国培回来,接了这样一个光荣的任务,要在我校举行的湘潭市教学开放日上一堂美术公开课。按理说这个年纪应该退出这个表演舞台,可我还是没放过这个机会,因为可能以后真没机会了。再说半个月的培训中,改变了我的一些教学的理念,也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和同行们进行交流交流。很长时间没有上过这样大场面的课了,接到这个任务还是有些紧张......我知道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很清楚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所以我选择了一堂中国画的教学内容,精心大胆的对教案进行设计,也准备了一些范画,不想让听课者对这堂课一无所获。只试教了一次不是很理想,进行了小的修改也没再次试教,艺术课反复上就更没味了。
中国的水墨画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极具特色的画面效果,不但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情怀,更可以说是中国千百年文化传统的浓缩。对水墨画韵味及所形成美感的认识是本课的灵魂。本课将带领学生逐步体验水墨画特殊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通过本课内容体现的水墨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在表现时不受表现技法、方法的限制,将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大胆的表现出来。首先,我利用自己的特长画了八张精美的花
鸟小品,并用卡纸粗装裱好。我一直认为范画是美术课堂教学既直观、效果又好的一种教学形式,所以我也没在这个班级课前展示,想让学生看到美的事物有一种创作的冲动。这个效果是有了,但也可能范作让学生也产生了一种高不可及的畏惧心理。
本课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师生在一张六尺宣纸的画板上同台作画,我没有在课前打基础,所以也是最大的难点。作品效果无法想象,但我相信学生大胆的创造力和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只要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画面差一点也没关系。最终作品效果还可以,但课堂不是很活跃,可能是我激情不够,也可能是这个班从没上过公开课再加上班主任一直坐在教室前面。
10.中学生中国画教学现象调查 篇十
镇江市大路实验学校
孟云松
一、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现状
中国画是中小学美术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各种版本的美术教科书中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核心素养时代,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中国画教学实施的现状如何?面临着哪些困难与挑战?作为中国文化精粹的中国画,在传承经典、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中可以有何作为?基于这样的思考,展开了此次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调查。
近日,本报美育栏目协同浙江嘉兴平湖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设计了《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现状调查》网络问卷,问卷主要有教师专业背景、课堂教学、教学实施评价、教材与教学条件等21道单项选择题和一个意见建议。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共收到来自浙江、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湖南等11个省市的424份问卷,其中浙江省占92.73%,如图1。回收问卷中温州、嘉兴、杭州、绍兴地区达到了问卷总数的10%。主要集中在嘉兴平湖市、温州鹿城区、杭州萧山区、绍兴嵊州市、丽水缙云县,这5个区县占了总问卷数的近50%,如图2。303名小学教师和121名中学教师参与答卷,他们来自城镇学校的有273名,占64.39%,来自农村学校的有143名,占33.73%,有8人来自于其他学校。
1、教中国画的美术老师们:科班少 画画、看展少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与引领者。尹少淳教授说“一个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科的形象,用流行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学科的形象大使,一个人对一个学科的兴趣,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受到某一个他所喜欢的教师的影响。”那么,任教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老师们有怎样的专业专长,平时他们画画、看展览吗?
从中小学美术教师所学的专业来看,所学专业是中国画的教师占26.42%,油画、水彩等专业占25.94%,47.64%的美术老师则是其他专业。教中国画的老师中国画专业科班出身的不多,大多数是美术教育学专业、设计专业等毕业。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美术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是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基础。
因此,美术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国画教学,还需要进行国画的学习与创作,以此提升教师自身国画技能。在题为“您平时画中国画吗?”的调查显示,在平时画中国画的老师不多,近6成的偶尔画画,而在中国画专长的美术老师中近一半的老师经常画。观看展览是教师教学视野提升的重要途径。“您平时观看中国画相关展览吗?”经常看的有98人,占23.11%,偶尔看的66.27%,基本不看的10.61%。在112名中国画专长的美术老师中,经常观看展览的有56人,占50%,偶尔看有48人,占42.86%,8位老师基本不看展览。
2、教学的硬件条件:学习用品不齐、专业教室少
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等。俗话说“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中国画学具的准备情况,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您常态课中学生中国画学具的准备情况?”的问题中,学生学具准备得好与很好的占27.83%,一般的为39.86%,不太理想的占32.31%。其中,农村学校中小学学生学习用品准备一般的为37.76%,不太理想的达到45.45%,特别是后者,远远低于平均。“中国画学具是如何准备的?”近7成学生全部自己准备,28.07%学校提供部分,15所学校全部提供学生国画学习的用品。这15位老师所在学校是非常重视国画教学的基本条件创造的。
中国画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支持,而美术专用教室无疑对老师实施中国画教学提供了基本保障。“贵校有专门的美术专用教室用于中国画教学吗?”的调查显示,35.85%的学校有美术专用教室,其中28.67%的农村学校有专用教室。有64.15%的学校没有美术专用教室,这些学校的美术教师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才能开展中国画教学。
3、教师对中国画教学的实施评价:满意度不高
在浙美版教材中中小学都有中国画的教学内容,在“您认为中国画教学在贵校实施的情况?”中可以看到,评价很好的占7.08%,好的占14.86%,评价为一般的占48.11%,不是很满意的占29.95%。农村学校评价为一般和不是很满意的分别为47.55%和40.56%,自我评价不满意的较低。
“您认为现在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整体实施情况?”的调查是教师对中国画教学的整体实施情况的评价。有5.19%的老师认为课程实施是满意的,有28.54%的老师选择了基本满意,而58.25%的老师认为不太满意,有8.02%的老师认为不清楚。综合第21题数据显示,城镇学校的满意与基本满意度远远超过农村学校,但是四个类型的学校不太满意均超过了50%,最高的甚至达到了65%以上。
4、中国画教学的主题研训:展示研训少
课堂也是提升教师中国画教学水平的平台。有效、高效的课堂,才能带给每一位学生中国画学习的愉悦与成功体验。“您执教过中国画教学的相关公开课吗?”经常有的老师占12.74%,很少有的老师占32.08%,超过半数的老师没有执教过中国画教学的相关公开课。城镇学校有13.92%的老师经常执教中国画的公开课,很少有的老师占36.26%,48.35%的教师没有。
组本研训是学校最基本的教研形式。教师通过有效的组本研训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讨论,改进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在学校美术教研组的组本研训主题活动中,调查显示有16.04%的老师所在的教研组,经常有中国画教学的相关主题研讨。43.4%的教研组很少有,38.68%的教研组没有中国画的主题研讨。落实到教研组层面的中国画教学主题研讨,经常有的教研组与学校的美术中国画的拓展性课程建设、教研组的组本研训主题紧密相关。
从近期教师参加中国画教学的主题研训情况来看,31.84%的老师有,66.04%的老师没有。随着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近期的各级各类研训活动普遍关注拓展性课程建设的主题研训,中国画教学多包含其中。
中国画的主题培训中,14.62%的老师选择创作培训,21.23%的老师选择教学技能培训,59.67%的老师愿意参加创作与教学相结合的培训,4.48%的老师选择了其他的培训。老师们从单纯关注自身业务的提高走向与教学的统整,实现学与教的双赢,这是教师理念的进步。
5、中国画拓展性课程:开设比例不低
在新一轮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了选择性教育思想,学校要提供更多适合学生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体艺类拓展课程的建设是美术老师面临的新挑战。“您校的美术拓展性课程中有中国画的相关拓展课程内容吗?”有38.68%的老师填写了有,其中有41.25%的小学、32.23%的中学有,中国画拓展性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比例高。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是美术的重要门类,资源丰富,课程切入的角度多。因此,许多美术老师在没有开发其他课程内容的时候,将中国画作为了拓展性课程开发的首选。这样大的课程首选比例,估计是其他任何一个美术门类所没有的。
6、中国画教学的研究:反思跟进少 美术教师进行中国画的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是基于对中国画教学问题与困惑的思考,是对教学实践的成果梳理与智慧跟进。科研视角的反思行走能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中国画教学的改进、提升与发展。针对“您撰写过中国画教学的相关论文、课题吗?”的问题,21.23%的老师积极撰写中国画教学的相关论文、课题。78.77%的老师没有这样的科研行动的习惯。在中国画专长的112名老师中,31.25%的老师参与科研与课题的撰写,近7成的老师没有撰写过中国画的教学论文与课题。273名城镇学校老师中有24.91%的老师能积极参加中国画的教育科研活动。
二、中国画教学现状的突围策略
1、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高度,建构教师中国画教学担当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传统国画艺术的笔墨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在与美术特级教师魏瑞江老师交谈时他说道,“我学画的初期,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从上学到毕业再到个人的创作,学的都是油画,那时从骨子里是排挤国画的。进入中年以后,才慢慢开始改变,一下子喜欢中国画了,并开始运用水墨进行创作。如果,中国的孩子像我一样等到中年以后才去发现、了解中国画的话,那么就晚了。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学生通过中国画的学习,能感受、了解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在欣赏与创作实践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热爱,才能潜移默化增强对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因此,我们需要站在文化传承的视角进行中国画教学,不能以自己所学专业不是中国画、没有专用教室等为理由,一笔带过,此处省略的是文化的传承,缺失的是美术教师中国画教学的义务、责任和使命的三个应有担当。
2、加大硬件投入,改善中国画教学条件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从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角度,重视文化传承。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在艺术楼、美术专用教室周围布置中国画的经典名作,突出视觉性与文化性。布置教师、学生的中国画作品等,让传统文化能看得见。重视中国画教学的硬件改善。在校舍允许的条件下,配备美术专用教室,提供毛毡、纸笔,其他学生自带不方便的材料,确保学生上课所用材料到位。经济基础、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将美术专用教室装修成国画工作室,让学生在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学习中国画,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
3、聚焦课堂学习观摩,提升中国画常态课教学品质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是值得每个中国人了解、感受和传承的优秀艺术。小学阶段的中国画教学应以体验为主,创作、欣赏并进,中学的中国画欣赏教学要重视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让每个学生能从心里去认识国画,为祖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而感到自豪。中国画教学的课堂品质提升,需要从关注中国画教学的优秀课堂学习、观摩开始。如每年春秋两季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中小学美术观摩研讨活动中,长期以来关注中国画教学的主题,引领着中国画教学的探索方向。著名特级教师朱国华、朱敬东领衔的“朱联璧合”团队,以《又见山水》《国色天香》《印象江南》《丰碑》《雾霾》等水墨大课堂的精彩展示,留给听课老师很深的印象。而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福建厦门英才学校宗跃风老师从《彩墨旦角肖像》《水墨品茶》到《水墨动物——“鸡”》,一节节课演绎了执着专注于水墨教学探索的精彩。
中国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的创作教学,还包括了中国画经典名作的欣赏教学。核心素养下,中小学常态课堂探索中国画经典名作的有效教学,需要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寻找有效的图像识读策略,以图像识读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让欣赏真正发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地。如在2015年浙江省小学美术“欣赏·评述”优质课评选中,聚焦中国画经典名作的课,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好课例。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理念跟进的过程,通过学习转变教师的中国画教学观念与行为,让学生享受中国画教学的品质课堂,这才是本质与关键。
4、突出课程设计,助推中国画拓展性课程建设
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许多美术老师关注中国画美术拓展性课程的开设,而且开设的比例高。但是中国画拓展性课程,不是简单将丰富的中国画教学资源直接拿来,而是需要课程规划的顶层设计,以课程的高度构建中国画教学的新天地。可以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地域的特征,也可以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等开发。如平湖东湖小学以《水墨东湖》为课程构建切入点,围绕李叔同纪念馆、莫氏庄园等东湖地域特色资源,在传承文化中开展水墨创作与学习,特色彰显。平湖城关中学王红蕾老师以“水墨为友,落叶为伴”为主题,带领学生从校园的自然美中创生水墨系列单元课程,以学生作品成果布置的专用教室,带给初中学生别样的艺术成就感。如省教育厅教研室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增强教育选择性,进行了“浙江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评选。2015年,《绿蝴蝶儿童简笔式国画》《水墨有悠悠情》《墨韵浔溪》,2016年,《水墨童心》《儿童水墨画》5个中国画的课程榜上有名。这些优秀的精品课程,为其他同类学校实施中国画拓展性课程,提供了实践范例。省级精品课程成果推广与学习,不仅有助于美术拓展性课程的优质发展,而且还能够让更多的学校与老师受益,提升教师中国画拓展课程开发的水平与能力。
5、多方联动,加强教师中国画专题培训
一是中国画教学主题研训的专题化、系列化。教研组组本研训、县区级的主题研训等活动,可以围绕中国画教学的主题开展活动,提供教师执教机会,让更多老师通过课堂展示,提升中国画教学的执教能力。如杭州萧山区教研员管庆伟老师坚持区域水墨特色课程推进。从教师问卷中获悉,老师们喜欢创作与教学技巧的整合培训,因此,可邀请擅长中国画创作和教学的两类名师共同围绕主题开展研训。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中国画技法示范指导的微课制作,解决部分老师特别是兼职教师的专业不足,提高常态课教学的质量。
二是教师中国画技能的专题培训。由于美术院校专业细分程度高等原因,许多美术教师不会画国画,导致了很多学校美术课中国画教学的空白。教育主管部门、师训部门应该加强对所有美术老师的中国画培训,分班分层实施教学。对于零基础的老师,学习内容可以定为临摹性基础上的再创作,能画任教的中小学教材的所有学生学习内容,在继续教育学习进修中,鼓励美术教师补短板,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中国画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提升教师基本技能。
11.浅谈小学阶段的中国画欣赏教学 篇十一
一、学会甄别,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神韵
国画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着自己明显的与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传统的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通过欣赏教学,能够让学生根据中国画的特点学会简单的甄别。比如,在人教版第五册第十课《童年》一课中,教材安排了中国画作品《翻身奴隶的儿女》和《瑞阳婴戏图》、年画作品《欢天喜地》、油画作品《战斗中成长》、摄影作品《金色童年》以及雕塑作品《冬天的阳光》等,这是一课融美术知识、德育、态度情感于一体的欣赏课。教学中,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画《翻身奴隶的儿女》表现的材料、形式、内容等特点,来介绍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神韵,并能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从而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兴趣。
二、层层深入,了解中国画的创作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画欣赏的基本步骤。第一步,解题。让学生从了解中国画的结构入手,对中国画的题诗、落款、画面内容及创作意图所共同营造的画面意境所产生的美感和情趣有一定的感知,了解传统国画作品中诗、书、画、印之间的相映生辉。第二步,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创作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身世、影响力及其他代表作品,从而了解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底蕴内涵。第三步,进一步欣赏画作意境的表达。从分析画作的构图、色彩、笔墨的基本概念入手,了解画作创作的过程和意境的表现。第四步,艺术特色。结合画作的背景和作者的表现风格来分析作品,找到其表现特点和艺术感染力。
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从了解中国画技法包括工笔和写意的形式开始,写意又分大写意、小写意等,画科又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蔬果等。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的,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难看得懂的作品,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找到美术创作中共同的元素,比如线条、墨色、构图和形式感方面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画作的美感以及似与非似之间所形成的丰富的想象空间,并让他们从欣赏中获得某种启迪、教育和艺术享受。
三、谈话提问,激发中国画的欣赏趣味
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通过提问和谈话、小组讨论等方法阐明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艺术特色、启发学生思维。
如,欣赏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是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后再简单谈谈对这幅画的感觉。谈过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此画的艺术特色:画家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和工整细丽的青绿画法,描绘出大自然的雄伟壮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教师再提问什么是青绿山水,学生讨论后教师再简介青绿山水的特色。谈话过后,再通过教师介绍,学生的欣赏、评述,可使学生对中国画形式特色、思想有所认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四、借物抒情,提升中国画的欣赏品味
一幅好的国画作品必定包含作者内在的情感和艺术美的升华。如,我们在给学生欣赏表现梅花的作品时,要向学生介绍梅花的特性和特征及它包含和表达的意义:梅花属冬季花卉,冬末春初开花,为春天的象征。她预示着严冬即将过去,春天的万物复苏、百卉争艳的局面即将到来,因此梅花有“春息”“春讯”“报春”之称。梅花具有傲雪耐寒的品格、清雅素艳的风韵。人们在赏梅、咏梅、画梅的过程中,还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赋予它某种美好的吉祥意义,并与其他植物相组合,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等,成为借物抒情的好题材。通过对梅花精神的理解,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雪的“美的性格”感染了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中提升自己的品格,从而更加了解中国画的独特风格。
五、归类赏析,拓宽中国画的欣赏视野
除通过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国画欣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和方法,进行多样化类别欣赏。
1.专题欣赏
教学可选择各种专题,如《中国花鸟画欣赏》《中国山水画欣赏》等。采用专题欣赏的形式可以选择较多的作品,但要有重点,使重点分析和一般欣赏相结合,着重欣赏中国画中不同风格作品所带来的艺术表现力,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更加认识到祖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2.名作欣赏
可选择古今的著名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历代名画录》《开国大典》等等,通过课前预习、资料准备和课堂讲授的方法,使小学生初步接触这些艺术珍品。教师不但要介绍作者和创作的时代背景,阐述作品内容和形式,还要着重讲解它们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有些内容,教师也可以编成故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此外,教师还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欣赏或称随堂欣赏或课间欣赏,就是在进行创作、写生、临摹等教学时,插入有关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心有所向,提升作画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效果。
3.另辟蹊径,将美术欣赏延伸到课外
(1)阅读画册,或指定几幅作品(可把作品陈列在橱窗画廊里或教室的墙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欣赏和自由讨论。上课时,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谈欣赏体会,由教师进行欣赏辅导。
(2)参观国画作品展。对参观活动要有具体计划和安排,要制订明确的目标;观赏国画作品展前,要事先充分准备,教师也可以事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进行思考,回来后组织漫谈、讨论参观后的收获,再由教师小结观后感。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特点的一门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我们知道,中国画是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力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古有书画同源之说,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线条的运用紧密相连,因此中国画同书法相互影响,日益结合,并与诗文和篆刻一起形成了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多元化艺术魅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国画欣赏的教学还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12.浅谈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国画教学 篇十二
然而, 在新课改背景下, 很多学校的国画课却上得不尽人意, 产生了很多问题。以前中小学美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大纲里对中国画的教学安排, 主要都是对蔬菜瓜果、花鸟、山水小品等进行临摹。诚然, 临摹是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的重要途径, 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 多年来也主要采取这样的方法。然而, 在新课改环境下,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 这样的安排显然已经不太适合。事实证明, 继续因循守旧, 按部就班地一味要求学生临摹, 会使学生不仅不会对国画课产生应有的兴趣, 反而产生厌学情绪, 如此就达不到教学目的, 甚至与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背道而驰。那么,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师缺乏教材处理能力, 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以前的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来编写的, 由于当时的局限性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并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绝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专业的美术造型基础, 面对从没接触过的宣纸和毛笔、水墨等工具材料, 都觉得很陌生。中国画, 尤其是中国水墨画, 看似简单, 实则内涵丰富。而且宣纸和毛笔的性能变化多端, 难以控制。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些, 所以要他们在宣纸上用不好控制的毛笔去模仿既定的形象, 是很困难的。学生一旦对干湿浓淡等变化掌握不好, 就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难免产生厌学情绪。一些学生甚至出现“喜欢美术, 但不喜欢美术课”的现象, 值得教师们深思。
2)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内容繁多, 因此落实到中国画部分的课时非常有限。要想在如此有限的课时里解决中国画问题, 是不可能的。中国画的内涵非常丰富, 学习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底蕴和人文素养, 而这些要求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是不切实际的。因而要用现行教材的内容去解决中国画问题, 也是不现实的。
3) 教学目标不明确。2011版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造型表现领域的总目标是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 运用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 “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 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敢于创新与表现, 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而目前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还是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课程惟一追求的目标, 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鉴于以上情况, 教师就不能再沿用以前的大纲标准来要求学生, 而应该熟知新课标理念, 以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为主, 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011版的《美术课程标准》, 对第二学段造型表型领域的教学活动建议中明确要求:“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 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第三学段, “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 体验笔墨趣味。”第四学段, “学习中国画的表现方法, 进行练习”。文中多次出现“尝试”、“体验”、“趣味”等词汇, 可见《课程标准》对中国画教学的要求与《大纲》相比, 更为灵活多样, 也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人文精神。因此, 义务教学阶段的中国画教学, 完全可以不拘泥于教材, 而依据新课标理念去灵活处理, 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上好一节国画欣赏课,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通过对中、西画的欣赏和比较, 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画的区别, 认识中国画的特点。让学生明白, 毛笔和宣纸只是中国画的材质特点, 而文化内涵才是中国画和西画审美意蕴上的区别。中国画的造型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 而是画家用自己的文化和眼光去解读, 表现画家胸中的自然, 是一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精神产物。如此方能让学生对中国画有一种美好的向往之情, 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2) 从游戏开始, 以自由涂鸦方式, 体验水墨、宣纸等材质的特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游戏涂抹阶段是国画尤其是水墨画的初学阶段。从游戏开始, 靠兴趣引导, 是儿童的天性使然, 对其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学生临摹, 一旦工具材料的特性把握不好, 画得不像, 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在游戏的轻松状态下, 对中国画的一些浅显而又基本的技法常识, 例如用笔、用墨、用水等, 也能有所了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了解到生宣纸和毛笔的性能特点, 感受到毛笔蘸水、墨在生宣纸上生成的种种有趣形象, 体会到水墨相融、浓淡相撞的神奇变化。与此同时, 授课的内容也不宜太复杂, 可以让他们画一些抽象的点、线、面, 不必刻意追求形象的相似。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完全放任自流, 还是要让他们知道一些必要的常识。如一开始就要强调悬肘悬腕, 这样画出来的线条才会凝重浑厚, 朴拙奇趣。同时必须教他们学会正确的蘸水、蘸墨方法, 如此才能产生奇妙的笔墨效果。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在游戏涂抹中体验笔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事实表明, 孩子们对这一阶段的练习充满了乐趣。在一次美术课堂上, 我曾见到不止一个学生沉迷在墨和水的交融相撞游戏中, 乃至于创造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图像, 既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又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开启了兴趣的大门。
3) 临摹与改写阶段。通过前一阶段的游戏和练习, 学生已经对水墨画充满了兴趣和好奇。这时候选一些适合他们临摹的范本给他们学习, 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们已经对毛笔、宣纸和水墨的特性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验, 再临摹具体物象就不再那么困难了。这一阶段, 选择好的范本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选一些经典的趣味水墨画, 如齐白石花鸟画等, 以开启学生思维, 进一步激发其兴趣。需要注意的是, 要给他们强调临摹时不必画得完全像原作, 只要参考其形象和笔墨即可。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名作或摄影照片, 引导学生大胆地以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去表现出来。这一阶段引导得好的话, 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进一步高涨, 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生, 培训样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总是相通的, 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和西画并不相斥。因此在教学中, 也可以结合其他绘画知识, 来学习国画。西方那些强调个人感受的表现性画派, 如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等, 其画面表现与水墨画表现非常相似。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将西方绘画领域中的色彩理论注入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教学中, 从而丰富中国画的形式。同时在材料上, 也可以结合水彩、丙烯等颜料在宣纸上作画, 能取得强烈的视觉效果。除了宣纸, 皮纸、报纸、包装纸都可以作为水墨画材质来进行创作。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加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同时每一个领域之间也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中国画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 其意义并不仅仅是学习基本技法, 继承传统文化, 更强调人文性和愉悦性。学生在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 表达个性和创意, 增强自信心, 养成健康人格。今天的义务教育不应该只是为高等教育打基础,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素质, 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 三维目标并不只是口号, 而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去认真思考和践行。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国画教学, 与高等院校的中国画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 它不应该成为中国画专业教学的简单模仿, 而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 喜欢中国画的有效途径。应摒弃一味追求临摹和传授基础知识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国画毛笔、宣纸、水墨等工具材料的尝试和使用中得到乐趣, 从而建立起对中国画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都应建立在对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了解和正确解读之上。
关键词:义务教育,美术课,中国画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13.中国画线和色的游戏美术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重点:
中国画的用笔和用墨技法。
教学重点:
1、毛笔所含水分的掌握。
2、粗细浓淡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具:幻灯、挂图、中国画工具。
学具:中国画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检查工具,讲述要求。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关山月画梅和徐悲鸿的马,印刷作品欣赏。
2、由教师发问,三至四名学生谈中国画的特点,了解中国画的笔墨特征。
教师讲述。
3、揭示课题:中国画线和色的游戏
三、教师讲解笔墨知识并演示。(将演示宣纸挂上)
1、墨有浓淡干湿的变化,古人有“墨分五色”的说法,即焦墨、浓墨、淡墨、次淡墨和清墨等,其实,远远不止五色,除了彩墨外,黑墨也可调水调出丰富多彩的颜色来,可画出浓淡干湿的效果来。
2、教师演示调色。
3、学生练习调色。
4、运笔方法:
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笔的运用。
教师演示。
5、展示教师范画,欣赏。
6、讲述作业方法要求。
运用墨线的粗细、疏密和浓淡结合色彩创作一幅抽象画。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14.《中国国画》教学设计 篇十四
安徽美佛儿国际学校 刘顺
摘要:中国画是在中国范围内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绘画形式,其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是中国艺术的精髓,囊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面,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国画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画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否被重视,是值得大家深思的,本文认为中国画的教学应从小学低段年级开始抓起,让儿童从小就接触我国的国粹艺术提高民族应有素养。
关键词:中国画
小学美术教学
精髓
继承
发扬 一. 简述中国画
中国画即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是中国艺术的精髓,囊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面,它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也可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两类。绘画工具主要是:笔、墨、纸、砚。人物画自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和《洛神赋图卷》以来,至唐代和五代、两宋达到了中国人物画的高峰。山水画在隋代就已出现,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至唐代走向成熟,宋元把山水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花鸟画的发展与山水画有些许相似。自古以来,中国画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直延续发展至今,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 中国画在小学美术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近年来,中国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低年级以水墨游戏为主,主要是让学生随意的涂抹,感受毛笔在宣纸上留下的笔墨变化。中高年级主要是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其用笔,调色及对水分等掌握等要求都非常高,故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证明,中国画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是可行的,而且会有好的成果。
在美术教学中,中国画教学分为这样两类:一种是理论教学,学生学习中国美术史。另一种是实践,学生用毛笔在宣纸上画,临画、写生或创作,严格说来,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合儿童,儿童应该用简单的教学方式让其理解并能学会,但这种方式能陶冶孩子的情操,我个人认为: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利弊。儿童水墨利用基本笔墨原理,画各种形象,学生容易上手,形象夸张,有动物、人物、植物、花卉、建筑等内容,学生能在作画时大胆表现,画面效果灵活,视觉冲击力强,但也有弱点存在,如:过多关注画面形象,不注重墨色浓淡,学生的画面效果的好坏存在着较大的偶然性,很多学生用笔用墨的方法不对,只是偶尔碰到好作品,有的学生绘画习惯不好,线的处理,水分的掌握,墨色的浓淡,尤其对一些文化方面的理解是一个弱项,这是教师可以多让学生欣赏,来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和爱国主意情感。
(一)中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1.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学习中国画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产生良好的艺术氛围,对学生整个艺术修养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学习中国画有助于学生的诗词教学。
2.在中国美术史上,向来都有书画同源之称,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小学开设中国画,更有利于孩子对其自身修养的锻炼,学中国画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观察能力等。小孩子能无拘无束的去临摹,临摹画的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好,同时也可以锻炼还的书法。书法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大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全等,也有很多书画家。会写得一手好字未必会画一手好画,可是会画画的人一定要写得一手好字,这也是学习中国画必须学习的一个环节。
(二)中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地位
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像西方的绘画技巧可以取其特长运用到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中,使之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像我国近代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就能够融合中西方绘画之优点,使中国画得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艺术主张其中就有“西方画之可采者融之”。可见在当代大量学习西洋画的时代,中国画教学是多么的重要。
中国画自古以来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合成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是将诗画在视觉、听觉上融合到极至,苏东坡以“诗画一律”为艺术追求的目标。在他看来王维就是这个目标的象征1。学习诗词一味的死记硬背是不会体会到真正的韵味。在小学低年级培养中国画能力,可以使学生诗画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诗词的领悟能力,小学低段开设中国画,让孩子在综合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不断提高自己。
小学低段儿童在学习中国画这方面的条件并不过于逊色小学高段人员,如著名的画家古有石涛,今有齐白石、徐悲鸿、潘无寿无一不是从小开始培养其中国画的能力。所有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中国画教学时必要的,这可以培养小学生中国画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三.中国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徐悲鸿大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在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主动了。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教师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没有认识了解这些,就觉得它神秘无比,了解这些知识,我们才能让学生从小认识并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将来才有可能继承、发展、创新!
15.中国画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篇十五
1 中国画在室内设计中的装饰作用
中国画是我国具有传统绘画体系和民族特点的绘画形式,其本身具有着极强的装饰性。在20世纪西方文化和现代生活审美化观念的冲击下,中国画的装饰功能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画在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形态转换的同时,其装饰性、平面化、形式化,包括夸张、变形性等艺术性明显增强。中国画不仅可增强室内设计的文化厚重感和视觉感染力,而且有助于强化室内设计风格。1)作为原物进行装饰陈列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是最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例如将一幅或多幅国画作品直接悬挂于室内墙壁之上,使室内空间中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构成直接对话的桥梁,从而形成一种原始的,细腻的情调。或与室内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或增强室内风格,使之更加突出和统一。2)中国画在室内设计中古题今材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需要在原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辅之以现代的材料和技术,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同时增添一些科技美与创新美。从而保持作品新与旧,古与今,传承与发展的高度契合。
2 中国画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室内空间设计就是设计师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借助一定的艺术表现表达方式,赋予空间以特有灵韵并达到一定审美要求的过程。这里所指的灵韵实际上是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符合人类审美标准和舒适需求的视觉效果。而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室内设计师常会运用到一些绘画技巧,尤其是中国画的一些手法,更可突出儒雅之韵。中国画在绘画上提倡“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简洁绘画语言。虽然画面简单,但是寓意深刻,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处理空间与处于空间之中的物体相互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对室内设计师有着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也成为现今室内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并在室内设计中充分应用。构图即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与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上,处理人与物或物与物的关系、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我国传统的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古人谓之“置阵布势”和“经营位置”,故而构图被认为是“画之总要”。传统中国画构图讲究“虚实相生”。中国画中虚实相生中的“实”是指画面中主要的、显性的和突出的部分,而“虚”则是指画面中空白的、次要的、隐性的和不突出的部分。
2.1 “留白”的手法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同样讲究画面的虚与实,与传统中国画构图中的虚与实相对应。现代室内设计中虚实以“图”与“底”的关系呈现。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图”的概念与传统中国画虚实中的“实”相对应,即地面中主要的,显性的和突出的部分;“底”的概念则与传统中国画虚实中的“虚”相对应。中国画中的虚实常以留白的形式来表现其中的关系,这种留白一方面是为了延伸画面的空间感,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在画面上表现虚实、黑白的辩证关系。将留白的手法运用于室内空间,其效果主要产生于室内顶地墙的二维平面及由它们组成的室内三维空间中。室内空间中的留白并非是对空间中的要素进行简单的分离或排斥,而是人们对空间上的整体把握与控制,它能促使人们通过有限的词汇来表达无限的含义,最终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室内空间中的留白常体现在空间布局之上,目的在于营造空间上的延伸感。在商业空间中,设计师常利用可活动的展柜或货架展开一系列的富于弹性的陈列系统。这种活动的展柜或货架可根据季节或节日的不同,商场活动的需要而灵活变更,并且不受地点的限制,为商家创造了更好更灵活的展示平台。空间内的留白并非越白越好,留白的“度”亦非常重要,它是指在设计室内空间时要充分利用可以令人们产生联想的设计元素,运用这些元素让人们在室内空间中驻留,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2.2 “围与透”的构图法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在中国画构图中,“围与透”也是一种构图形式。若将其运用得当,则可以给画面带来气韵生动、意境空灵的效果。二者是相对的。透,即通透,可以将其运用于处理室内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开敞与通透;围,即围合,也可用于室内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分割。在室内空间中通过围与透的设计处理,将二者巧妙地分化组合,使其互相渗透、虚实相映,从而对室内空间的表现具有积极地作用,增加室内空间的功能性和审美价值;也可充分表现建筑内部实体设计形态和虚体空间形态的和谐辩证关系,是对审美主体的心理与生理的深入探寻后作出的处理。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要数玄关的设计了。现在玄关一般泛指厅堂的外门即房门入口附近的区域。通常在设计入口时会有意围隔出一个门厅,让客人刚进入房间时有一种狭小感和实现的阻隔,从而压缩了人们的视域,给人一种压抑感。当客人穿过玄关进入客厅或主空间后,顿时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心情随之开朗愉悦。由于运用到一些半透光的材质或镂空的造型设计手法,使空间也达到了“透”的效果。这种围而不隔,透而不空的空间表现方法使室内设计增添了中国画的“含蓄”之美,折射出浓郁的东方情调。
3 结语
室内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画的各种表现手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强调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对意境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将其合理适度的运用正符合中国审美的空间要求,从而形成了简约之美、空间之美、意境之美。近年来中国画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广泛应用,做到了“古为今用”,既具有民族特色,又没有生搬硬套国画图形元素。中国的室内设计要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之路,除了要学习并借鉴世界各个民族优秀的设计文化外,更要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摘要:简要介绍了中国画的特点及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两种主要形式,对中国画在室内设计中的装饰作用进行了分析,着重阐述了中国画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技巧和表现手法,以期指导国内室内设计发展民族特色,增强室内文化设计中传统文化特点。
关键词:中国画,室内设计,装饰作用,构图法
参考文献
[1]王冬,钟虹滨.“留白”之美[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6(12):27-28.
[2]屈一锋.论现代水墨画中虚与实的运用[J].美术大观,2007(11):34-35.
[3]谢荣东,王佩之.谈“围”与“透”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魅力[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4):51-52.
[4]王琳.浅谈室内设计中的“水墨”情怀与表达[J].美术大观,2010(5):9.
[5]朱海燕.中国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J].现代艺术与设计,2009(7):19-20.
[6]黄建成.空间艺术设计的思维与表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7]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