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杨雨备课发言稿(共3篇)(共3篇)
1.小学科学杨雨备课发言稿 篇一
小学科学如何备课
一、厚积薄发(用一生来备一节课,但是写教案只用了一刻钟)
二、A、备什么?
1、备教材
2、被学生
3、写教案
4、备活动
5、备课件 B、怎么备?
1、备教材
例《光和影》教科版五上
二、1
a、读懂(通读)教材。
b、解读教材(包括本课要达到的目的)。
c、《课标》对于课程的要求,同时渗透光是直线传播的思想。
2、备学生(可能有看课外书的学生就知道,各校学生素质不同)
a、学生的年龄特征:如11周岁认知特点、水平。
b、学区、学校、家庭、民族(如私立学校调皮捣蛋的学生多,很多不会主动去看书;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3、写教案
a、教材分析:如果给别人看的话可以写一下,自己看的话可用可不用。
b、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准确、可行,具有科学性,不要空洞,在课堂上可实施。
c、教学准备:准备老师一组材料和学生分组材料,以及考虑到学生的自备材料。
d、导入:三分钟内,要求简单、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与教学主题是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上是相连接的)导入方法:实验演示、魔术、谜语、游戏、视频等
e、教学环节:有发现问题(有价值)、提出问题(可行)、猜想(有根据)、设计(科学有效)、实验(真实)、交流(全体参与)、归纳形成科学概念(科学性)、应用(有价值)、小结(简单、快、不要复述上了哪些如这节课学了什么?生下来的废纸可以干什么?可以简单总结,不要画蛇添足)、课外延伸(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是课外探究的起点)。
f、板书设计:重点突出、要有科学性。
g、反思:是第二次备课。(上了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
4、备活动
a、准备材料(够用、有效、经济、省钱、省)
b、预演
c、考察场地
5、备课件(扩大时空、放大对象、调控课堂,但是不能代替我们的实验)
2.小学科学杨雨备课发言稿 篇二
小学科学教师日常集体备课采用教材解读、课堂观摩、课例研究或主题报告等。我们发现:这些形式虽然信息量大, 但基本是“口耳相传”的单向信息传递。对小学科学教师来说, 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科学过程本质的理解以及学科专业精神等难以用“口耳相传”的渠道进入他们的内心, 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多元需求。小学科学教师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如何让每一位科学教师最有效地参与集体备课?我们借鉴美国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经验, 提出了“做中学”集体备课模式。
二、“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目标
“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模式, 是基于学与教两个维度进行重构的体验式学习, 以关注教师的现实世界为前提, 以教师动手亲历的体验活动为学习内容, 以疑难问题的研讨解答为认识提升, 以教师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取得平衡为核心目标。具体到小学科学教师, 就是希望通过“做中学”, 使教师科学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能力三个维度协同发展。
◆以教师的现实世界为思考前提, 让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 (特别是兼职教师) 都能提前备好每一个单元的每一课, 做到先备课后上课。
◆以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为基本方式, 让教师下水操练科学技能, 在做中学中体悟科学教学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 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
◆以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 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移情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合作学习、经验分享, 让专业精神在团队活动中习得。
三、“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设计
以单元整体备课为活动指向, 以“教材单元”为单位进行培训内容的主题设计, 创设基于学生科学课堂的真实情景, 辅以针对性的教学材料, 形成每一单元约120分钟的参与培训时间。活动一般可分为组织、体验、研讨等三个基本阶段。
(一) 单元集体备课的活动设计:整体规划探究与研讨内容
以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为例, 谈谈具体的过程设计:
这样的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过程设计, 实际上是该单元教学的过程设计的活动浓缩。
(二) 具体体验活动设计:精选“疑、难、简、土”四类内容
一“疑”:教材中的重点疑难问题。例如《形状与结构》单元, 教材共有8课15项学生活动。我们认为其中的6项活动特别重要, 于是就相应地设计了6项教师动手的基本活动, 分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种方式是精选其中2~3项如活动一、活动三和活动五进行体验, 其他活动以主讲教师演示讲解为主;另一种方式就是把参训者分成三大组, 每一组在30分钟内亲历两项活动, 然后在“研讨交流”环节中由教师汇报交流, 在分享中实现对整个单元活动的理解。
二“难”:教师“不会”的内容。很多科学教师并不是科学教育专业出身, 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或活动教师自己也不会做。例如用一次性筷子“搭一个正方体框架”, 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做法, 我们就要在体验活动中让老师学会这些“不会”的技能。
三“简”:教材中语意不详的内容。教材中有一些观念对学生的概念发展很有帮助, 但是并没有设计出具体的学生活动。比如, 圆顶形这样的结构, 教材上只呈现一句话“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我们补充设计了“探究组合拱形的力量”的体验活动, 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1) 将一个拱条插入圆圈,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2) 加上一个拱形, 与第一个拱形交叉而置,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并与一个拱形承受的力做比较。 (3) 如果将三个拱形叠在一起, 先预测, 再实测承受的垫圈数;再叠放一个, 它将变成什么形状呢?测量, 并做记录。随着拱条的不断增加, 教师体验到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过程, 达到了目的。
四“土”:与本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由于教材要面向全国, 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本土科学教育内容, 不可能全部进入教材。所以, 在“做中学”学习中, 要拓展这样的关注本土科学与生活的内容。例如泰顺廊桥是温州著名的桥,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搭一座不用铆钉的廊桥”就是基于上述考虑而拓展的一个体验活动。这种活动的设计有助于教师打开教学思路, 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
1. 环境创设:把重点放在材料的准备上
“做中学”模式要求现场有教学所需要的全部材料, 主讲教师就得“背着行囊去上课”。如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 我们列出的材料清单, 并备有与参与人手一致的实物份数。
我们准备的材料清单是:
主讲教师备好单元的全套材料, 提供样本或者介绍来源时, 都会融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 把握好材料准备的难易尺度, 这种类似于“现身说法”的方式最能赢得教师信赖, 让教师明确每一个活动怎样的材料最适合教学实际, 又最大限度减少教师备课时间。
2. 过程指导:注重在细节中渗透丰富的科学本质教育
我们要求教师严格按活动的提示和步骤进行, 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描述, 及时做好真实的科学记录。并要求主讲教师相机追问: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是在你的教学过程中, 你的学生会怎么说?当我们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思考时, 很多教师就会联想自己的课堂, 审视自己的过去, 并在相互启发中体悟科学教育的本质。
3. 研讨交流:设计基于学与教的问题提升
在体验活动后, 我们均要设计一组基于学与教两个层面的问题交流与研讨。在互动讨论中, 鼓励教师提出不同见解。以《抵抗弯曲》为例, 研讨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1) 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为什么不先出示桥梁、房屋的图片, 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2) 为什么从体验直尺的平放和立放来感受直尺承受力的不同开始教学?
(3) 公平实验在本节课中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4)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测和解释?
这几个问题则是对教材乃至课程思考的理性提升。
4. 活动组织:创设和谐的团队氛围
我们在活动前的人员组织, 角色分配, 任务驱动等课堂教学组织中常用的手段, 在这里也有一定的适用价值。比如一次培训中, 主讲教师让教师做一个“找对子”的游戏, 抽到同样号码的对象被自然编为一组。大家相互认识, 组建小组, 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 教师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团队学习活动就会彰显同伴互助的魅力, 专业精神在彼此交流中浸润。
参考文献
[1].吴卫东.体验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师发展研究, 2008, (15~16) .
[2].陈素平.参与式培训:小学科学教师集体备课新模式[J].科学课, 2009, (11) .
3.小学科学组集体备课活动总结 篇三
8月29日下午,全区三年级科学教师齐聚百川小学会议室,参加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活动。虽然天降大雨,但是有六位老师还是按时到达备课地点。两老师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原因不详。活动分如下几项进行:
一、本组成员相互认识交流:活动三点正式开始,利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相互认识,留下了联系方式,建立了本组的QQ交流群,以便在分散备课时相互交流。大家还交流了对科学学科教学的见解,新教师提出了一些问题,老教师一一解答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交谈融洽,相信这一学年的三年级科学备课一定能很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二、学习课标、教材,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3点20至4点,我们学习了新修订的《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认真领会了《科学课程标准》精神,按照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内容上着重学习三年级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相互研讨科学课的教材教法,交流心得体会。
三、分工安排,主备人说课:4点10分至5点,先根据组长的分工,针对第一单元的每一课由主备人自主备课,然后逐课进行说课,其他成员参与意见。
【小学科学杨雨备课发言稿】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活动安排10-03
关于科学的小学作文:走近科学11-24
初二科学备课小组总结08-23
一年级科学电子备课10-18
六年级下册科学备课12-07
小学生科学习惯早养成 科学论文09-13
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08-20
2011科学备课组工作总结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