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悟和教学反思(共15篇)
1.阅读感悟和教学反思 篇一
高三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教学反思和感悟
深圳市建文中学高三英语组:周满云
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从每年广东省高考书面表达部分分值高达15(基础写作)+25(读写任务)=40分看,就足以说明它的份量。在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中,写和听、说、读不一样,因为它要求语言精确(书法,拼写,语法要正确)、文字通顺,结构严谨,文体恰当。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通过这连续两年的高三备考和教学,我积累了一些关于写作教学方面的教学反思和感悟,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日里的教学反思,借此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以后更好地备考和教学。
一.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其实英语写作和阅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些教师因为学生写作基础差而觉得写作教学难,批改作文更是难,所以在平日里有时便忽视了或者说没有很重视学生写作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而只看中了阅读,其实英语写作训练在平时教学中应该与阅读一样重要,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把写作和阅读读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把读和写放到一块,让他们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教学中我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有效果。
1.认真设计课堂提问
大家知道,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环节,在阅读课的问题设计中,教师提问问题中的词语结构和课文内容相关,但可以和课文语言所用词语或句式结构有适当的差异,使学生在稍加思考基础上才能够理解,这样为学生同样意思多种英语近似表达形式添砖加瓦,积累材料,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掌握更多的英语语句表达方式,从而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长句短写
长句短写的口头和笔头练习,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中常用的词语及句式结构,以及单句和复句的异同关键所在。很多学生读不懂文章很大一部分不因素就在于长难句不会分析,句子主干找不出来,只要学生能准确熟练的进行长句短写,说明他已经深刻的理解了句子结构,与此同时,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了句中所用的词汇及句式结构,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准确运用和表达。
3.利用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复述课文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条好的途径。复述课文以课文为基本依据,即使较差的学生也有话可讲,老师可借助于关键词、图片、表格、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使复述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一目了然,鼓励学生大胆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使知识和语言能力同步发展。能够经常坚持复述,不仅会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就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和语感辨别能力。说得准、讲得好,就能写得好、概括得准,这是所以说复述是提高写作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两年高三的复习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使用复述法,教学效果还是很好的。我相信,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能根据不 1
同的文体和体裁选择适当的复述方法并指导学生复述,利用合理并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阅读后的知识积累
除了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之外,阅读的目的更重要的就是在读中扩大词汇量,掌握更多基础知识。所以,在日常阅读过程中,我会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生词的下面划线,在长难句和不理解的句子下面画波浪线,题目答案所在地画括号并标上题号等等,完成阅读及练习题之后,自己查字典标记词汇,长难句分析,进行上面提到的长句短写训练,其实我们建文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阅读写作都很差,其原因就在于词汇量太过于贫乏,对于他们根本就谈不到阅读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就是夯实基础,所以我们作为老师要注重学生在阅读之后的词汇和基础知识的积累。每次评完阅读后我会把文中出现的常用生词、重点需强调的句型句式呈现在黑板固定的地方,之后让学生把这些东西连词成句,或者写成一小段话,作为补错的形式写到错题本上,无意中就已经牢固的掌握了重要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仿写后再创造
模仿写作是我们常用的写作训练形式,但为了使学生能更加自如地学以致用,我想模仿后再创造的训练更能使模仿训练的作用发挥极致。具体操作如下:先有针对性的选好文章,让学生读几遍,了解文章的内容,句子结构等等。指导学生抽出关键词后再读原文,然后按关键词的提示凭记忆写出原文,然后与原文对照修改,纠正自己的语言表达,在此基础上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再换内容重新写一篇文章,把原文的关键词打乱顺序用进去,这样练下去,学生就可以慢慢的丢掉拐杖,会重新创作。
三、书写长期严格认真
我们都知道每年高考写作的评分标准规定同样水平的作文书写整洁美观的得分高一个档次,这说明书写的好坏,卷面的整洁与否会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书写就像一个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能改变,只要我们平时不厌其烦地多强调严要求,提早入手,学生会从中受益匪浅。
四.让写前审题养成习惯
每当批改作文时,我都会发现有很多学生犯了很多低级错误,如人称、题材、甚至时态错误,更多的同学要点不全,这样的作文写得再怎么精彩也不过十分左右。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并使审题成为习惯。
平时的写作训练,我坚持要求学生做到不审题不写作,审题必须做到以下五项:审题材、审人称、审时态、审要点、审结构。
1.认清体裁。我们广东高考的基础写作题的体裁、内容和篇幅都有明确的限定。体裁、格式、风格是紧密联系的,一定的体裁要有其特有的格式。但是,相同的体裁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风格。这就需要考生仔细考虑之后才能确定。
2.要考虑文章中要使用的主要时态。时态错误多也是考生语言运用能力较差的显著标志。因此,在写作中考生要力求避免错用时态。
3.要审好人称。人称的恰当选择对表达文章的基本内容、描述事物及情节都很有帮助。
4.心中形成写作框架及提纲
依据要点,自己在心中要有初步的提纲,即文章准备分几段写,每段写什么。英语作文一般三段、四段式居多,读写任务尽量避免两段式。
五.合理安排写作时间
为了使写作提高效率,面批面改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做到面批面改,或者每个的每个人都面批面改,但至少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为了使时间能够得到保障,我一般会把每个班的写作不安排在同一天进行,这样就可以有时间跟学生面对面批改作文,指出他的不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此同时也跟学生进行了感情交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六.作文的批改及评讲形式更行之有效
批改作文是最令大家头疼的事情,看着卷面上一堆堆诸如拼写、标点符号、时态、汉式英语等等的低级错误,甚至有的作文从头到尾没有看到正确的句子,这时我们会感到无比沮丧和失望,评讲是也不知从哪入手,不防我们试试以下方法:
1.选择最具代表性错误进行评讲,每次有针对性的指出3到5种典型的错误类型,然后提供学生作文上的错误范例,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做好记录,之后将此呈现在黑板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改,并总结错误类型及注意事项。
2.作文最好当堂限时训练,并叫两个中等偏上的学生在黑板上作文,然后当堂评讲,并给出分数,重要的是要使学生领会老师的给分原则,从而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时间充足的话,可让其他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读出自己的文章,让班上同学给其打分,并说出给分理由,从而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七.严格改错修改
写作一般没有一次成功的,一定要进行反复修改。修改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在区教研室陈式老师的指导下,我要求学生的基本修改内容有五项:一是检查体裁,看文章的格式布局,开头和结尾用语是否正确;二是检查要点是否齐全,字数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检查语法是否有错误;四是检查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及词形变化是否正确;五是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丰富。修改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坚决要求学生字迹工整,字迹不工整的作文,一票否决,拿回去重写。
2.我鼓励学生先两人互改,纠正错误之后在上交给我。
3.循环修改。每次基础写作我都会按评分标准(篇章8分+信息点5分+连贯性2分=15分)给出三个分数的总和,并要求10分以下的作文通篇重写,10分以上的作文采取自愿原则,但改错至少必须以句为单位改错,然后再次上交,直至达到12分以上。这样,学生虽然写的是一篇作文,但是反反复复练习的机会很多,而且每循环一次就是一次提高、一次升华。这种方法,较之不断地让学生写新文章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014.6.9
2.阅读感悟和教学反思 篇二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接触信息的渠道和内容都很丰富, 尤其是电视、网络等多媒体的发展更是极大丰富了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有些媒介不仅在形式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并且也多多少少为孩子接触正面信息和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所以如何培养和引导少年儿童读者进行阅读, 就成了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图书馆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肩负起引导和指导少儿读者阅读之己任, 担负起我们的社会教育职能。
一、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1983年, 美国就在教育部的帮助下, 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了“阅读委员会”, 在详读一万多份有关阅读的报告后, 委员会发布了一项名为《成为阅读大国》的报告, 认为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教育家们也发现, 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 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 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
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23日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希望世界各地的人, 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贫穷还是富有、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中国台湾地区, 90年代后开始推行故事妈妈活动, 请一些妈妈到幼儿园给孩子讲故事、读图画书。随后, 政府机关开始介入, 1996年提出“书香满宝岛”活动, 2000年也定为“儿童阅读年”。目前台湾有大大小小的读书会三千多个, 阅读运动蔚然成风。
在日本, 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 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 并充实学校图书。2001年底, 日本颁布儿童阅读推进法, 指定每年的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
我国是自2006年起,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从此, 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活动规模不断扩大, 内容不断充实, 方式不断创新, 影响日益扩大。
二、阅读将会为孩子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社会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优生优育, 在准备孕育和正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 胎教几乎已经是必然, 在孩子出生后不识字阶段, 家长也都会通过音像制品或者是读书、讲故事的方式, 来培养和教育孩子认知、表达、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 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行为。这些潜移默化对孩子后天的阅读以及想象力都是个启发, 同时也增加了孩子的趣味性。
孩子入学前的语言发展多偏重于口语的积累和表达, 他们会通过模仿运用来表达自己的认知, 入学后, 知识教育的模式则以书面语为主, 并不再限于听、说, 还有读、写能力的锻炼。所以,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顺利帮助孩子完成这一过渡, 并为孩子日后语言的运用以及写作的培养, 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阅读可以拓宽思维
阅读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充实自己的方式, 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 所了解的历史, 这些大多数是通过阅读得来的。所以说我们的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阅读。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只有善于阅读的人,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种能力的形成, 就要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开拓视野。以书为友, 就是以智者为友。经常性地与智者交流和对话, 势必会拓宽孩子的思维, 让孩子拥有无限大的视野, 而这些又丰富了孩子的情感和社会经历。
四、培养阅读的主动性
每年一到假期, 就有很多孩子和家长, 拿着老师留的必读图书书目到图书馆来找书, 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被动读书, 因为假期一过开学了, 老师是会要读后感的, 所以很多家长和孩子是出于无奈才来图书馆找书读的, 还有一些家长是领孩子来图书馆买书的, 误把图书馆当做新华书店, 更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家长教孩子一个捷径:到网上找一篇读后感打印出来得了。种种迹象表明, 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阅读的必要性, 所以形成了大量被动阅读和浅阅读现象, 只有少数家长认识到了阅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重要性, 所以在很多年以后, 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如此那么优秀时, 才发现年轻时, 我们对孩子幼年阅读的培养不够, 造就了孩子的“普通和平凡’, 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时的乐趣, 阅读会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力、会丰富多彩的生活、会明亮前方的道路, 甚至会改变人生……。
因此我们要改变被动阅读的现状, 培养主动阅读的行为。
五、坚持持续阅读的习惯
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那阅读就会成为一种乐趣。
阅读一旦成了乐趣, 就会停不下来, 就会不停地去找书读。熟知的和未知的领域都会涉猎, 这样就会不断的扩大阅读范围, 阅读范围的无限扩大, 势必也会拓宽视野, 从而经历着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随着阅读知识的沉淀和积累, 实际上就是孕育着厚积薄发的必然。坚持不懈是所有的成功必不可缺的关键的步骤, 所以要坚持持续阅读的习惯。
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社会发展进步之必然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 民族的未来, 少年强则国强是每个成年人都喑知的。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培养孩子成熟的语言结构, 也会让孩子学知识、明事理, 好的习惯会陪伴人的一生, 好的习惯也会让人终身受益,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是通过记载传承下来的, 所以阅读是了解过去, 挑战未来的必须, 为此,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就成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之必然。
总之, 综上所述, 作为图书馆工作者, 我们必须在工作中不断的了解和摸索少年儿童的心理, 最大限度的为少儿读者的阅读做好指导、引导工作, 通过我们的努力, 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阅读, 和家长与学校一起为少儿读者创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 让孩子们在阅读的伴随中愉快的成长, 让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充分被利用, 让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互联网在时代的变革中飞速的发展, 在这种大趋势下, 互联网以及电子图书的出现, 导致了纸质图书一花独秀的局面被大面积取代, 甚至有些人对图书馆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
3.阅读感悟和教学反思 篇三
初中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中语言输出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难点。刘道义老师曾明确地指出,阅读理解能力主要由以下四方面组成:语能、才能、智能、技能。教师在阅读课中要从框架、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输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真正地了解、认知、体味。下面我以自己参加2015年丽水莲都区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理清文章线索,搭建文本框架
在看到“Helping each other”这一文章时,觉得文本中的时间线索较为清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变化也是比较明了的,因此我理出了文章的框架:全文由time和feeling这两条线索拓展延伸,下面是我的思维导向图。
这样的框架有利于学生理解,帮助他们较快地理清思路,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解答对标题“Helping each other”中的“who? How?”的疑问,为下面进一步的拓展打好基础。
二、灵活处理教材,穿插词汇教学
我们应该结合班情、学情灵活处理教材。首先,要有舍得,如本课中warm-up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容易判断,可以舍弃。其次,要结合各种语境,通过各种形式处理词汇教学。如,环节三的词汇练习设计笔者认为过于简单,学生只需通过寻找关键词就可以快速找到答案,而且找出的单词并不是重难点词汇。而文章中的actually,suddenly,nervous,dare(to do),appear是重难点词汇,我给出这些单词的英文短语解释,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根据上下文去猜测生词,从而引导学生用英语去思维。在初步理解了词义后跟进一组练习加以巩固操练。
再比如,在处理surprise这个高频词汇时,我逐步引导:
T:What was the surprise (n.)?
S:The girl was the one she helped this morning.
T:Yes, it surprised (v.) her, it made her .
S:Surprised (adj.).
T:So what a surprising (adj.) thing it is!
在这样的语境中,学生能自然地理解surprise的各种词型变化及其含义。
三、有针对性地培养阅读技巧
新课标对读的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往往想把各种阅读策略都有所体现,但这样的泛泛而谈对策略的培养帮助并不大。我们老师一定要利用好文本的典型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
我在本篇文章中除了前面提到了通过上下文猜测理解词义之外,还渗透了一些其他的一阅读技巧:(1)通过标题猜测文章主要内容。(2)通过首尾段找出文章主题句并明白大意。(3)通读上下文来理解人称代词指示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找出文章的主题句“Helping her also helped me find a friend.” 后,要求学生关注her,通过追问:“ Who does ‘her refer to ?”来引导学生通读文章并结合上下文找出。
四、注重体会作者的情感,渗透情感教学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及其变化。比如,这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在一开始就已经暗示了作者忧虑的心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T:How did Amy feel that morning?
S:She felt worried.
T:How do you know that?
S:There is a sentence:It was a cold and snowy morning;
T:Yes. Can you guess what she is worried about?
S:Maybe because it was her first day at my new school.
通过这样的情感渗透,我让学生假设Amy來仿读,学生读起来就富有情感变化和表现力。现在社会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那些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等负面报道,这篇文章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渗透了“Helping others can also make us feel happy. Helping others is also helping ourselves...”等充满正能量的情感。
我在本课的结尾播放了“One Day”这个MV,通过让学生描述其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交流来巩固本课的知识点,同时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的世界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颇多。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你的学生通过这节课有所收获。这就需要我们在灵活处理文本、培养阅读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渗透,引导学生体味文中的情感,提高其文化素养,培养其文化意识,我们应积极探索完善英语阅读课堂的各种有效教学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每节课都能学有所得,这样我们的阅读课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内涵。
参考文献: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阶段工作感悟和反思(田会娟) 篇四
2016年,我,29岁 2017年,我,加了一岁。
古人曾说,人要三十而立。到了而立之年我的教书生涯才刚刚起步。但是我庆幸,反复辗转中,我做出了职业生涯中了最正确的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在孩子们的朗朗读书中,你追我赶中,我在不断成长。
刚接触这份工作时,感觉“45分钟”很长。之后慢慢察觉到,“一个星期”很短。
最开始,上课,很难。一切从头,从新,毫无头绪。
后来,上课,更难。因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教师,差的太远。
大半年下来,同事们如家人一般,我们一起备课,讨论学生问题,他们如大家长一般,从不吝啬一丝一毫,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全部倾授,我,如获至宝,如吮甘霖。有时遇到疑难问题,一经点拨,如醍醐灌顶,瞬间通透。工作上,有领导的及时指导;生活上,有领导的嘘寒问暖,照顾有加。
对于带的这两个班的孩子们,我们也通过相处,从相识、到相知相爱。虽然,有时候,会对某一个上课捣乱的孩子咬牙切齿,对班里上课状态不佳而大发雷霆。课堂上,我不能容忍一位同学违反纪律。有一位同学没交作业,就得问问他原因。我知道,相处下来,我有责任和义务,不放弃,任何一个。曾记得15班的一个名叫“赵石磊”的孩子,成绩一千名之外,在班里也是一位成绩垫底的学生。拼音、字词基础不好,更别提作文。但是他在课堂上很乖,不善言谈。为了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一次,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我们进行了沟通又通过他的作文,我了解到,他并不是不想学,而是由于小学基础太差,好多内容听不懂,又加上自己性格内向,基本不主动找人交流。结果,才开始自暴自弃。一次,我们约定,只要他期中考试,语文成绩能从四五十分多分考到及格,就发给他进步奖奖状。有了目标,他真的不一样了。课堂上尝试从基础的读、写,认真听课。古文不会背,就先从熟读开始。一遍一遍地给我过朗读。几天下来,居然把《与朱元思书》全文熟练背诵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期中考试,虽然没有及格,但是,他考到了“71”分,虽未及格,也只一分之差。拿到奖状的那一刻,同学们惊叹,我看到了他脸上从未有过的神采奕奕。
从那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原来,一句鼓励,一个眼神,一次关注,对孩子们是多么重要。他们背井离乡来求学,是学生,也是孩子。
之前总听别人说,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儿。现在,身处其中,才算真正体会。
以上是我最近工作上的点点感悟。
在教学上,经过沉重的反思,我深深的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包括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下:
一:课堂上说的太多,啰嗦。改进:提前备好要讲的话。
二:对教材的处理与把握不够精准。改进:一是自己多读,多悟。多读书,提高品味和业务能力。再是多虚心地向优秀的老师请教。
三:“五步十环”运用基本成型,但距离“有模有样”运用自如还有很大差距。改进:多听优秀老师的课。结合自己的空余时间,本期末前计划再听8-10节优秀老师的课。,我深深的知道,教学工作是一项良心工程。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走心,更要对学生走心。学生的成绩与成长和成才才是衡量一个老师工作成绩地方主要标准。所以,不仅是我自己,还要引导孩子们“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这样才能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以上是我本阶段的感悟和反思,有诸多不足之处请领导予以指正。
5.阅读感悟和教学反思 篇五
图书馆也开门了,管理员撕掉了春节公告,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带上帆布包,装上笔记本和笔袋,还有我那喜悦的心。
我激动地推开图书馆的门,迎面而来的却是一阵压抑的暖气。这冬日里的暖气真就好比炎热夏日里人们所离不开的冷气。酷爱翻阅国外文学的我今天不知怎么了,对往日的常客儿竟提不上劲。
正当我迷惑之时,琳琅满目的书架上一本不太起眼的书被我看到了——《围城》。它被夹在两本古典书籍中,如我一般,迷茫,不知怎么回事。侧面没有过多的装饰,净白的面儿上书名两个字很小。而封面的书名却特别大,显得格外醒目。
《围城》是由钱钟书所著的一本长篇小说,在此书中,他揭露了民国时期封建的思想。但我觉得更多的是民国的封建爱情,腐朽、悲凉。书中主人公方鸿渐接受丈人、丈母的资助金出国留学,但他到了欧洲后,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钱花的差不多后,碍于脸面,低价买了份博士文凭。再后来遇上了衣着大胆、放荡又可怜的鲍小姐,害羞传统、争风吃醋的苏文纨,可爱美丽、清纯真实的唐晓芙,聪明有心计的孙嘉柔。方鸿渐在最后与孙嘉柔结婚了,书的结尾是方鸿渐与孙嘉柔吵架时的情景,钱钟书先生并没有给出确切结局,但我想,方鸿渐和孙嘉柔应该会一直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要面子的人。
钱钟书先生生动地将当时社会的封建,事业的竞争,朋友之间的纠葛展示在我们面前,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光明。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座城,美好的生活在城里,我们在外面,又羡慕又想进去。小时候,就像风筝,可以高高的飞在空中,自由的,肆无忌惮的。但随着渐渐的长大,我们开始学习,有了来自学习的压力;父母开始要求我们努力,我们有了来自父母的压力;到了步入社会的年龄,我们有了来自社会的压力……但我们始终是要面对的,不管是长大还是压力,学业,事业终究会等着我们去竞争,努力奋斗吧!
看完围城,我最大的感触莫过于“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对人生的包涵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是《围城》中最后的一句话……
6.《感悟青春》教学反思 篇六
1、在使用教材上,基本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特别是根据学生来信探讨青春话题,体现以生为本。
2、这节课的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中“把握青春的内涵”这点上还不够清晰,建议用投影打出来加以强调,这个知识目标会落实得更好。
3、这节课的教学行为比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
(1)课前的学生来信来分析课本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养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小组讨论问题、小组合作绘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调动得较好。如课前导入“中学生搞笑版的广播操”在轻松中切入青春话题。“解读青春的意义”用绘画描绘出来也让学生非常兴奋。
5、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
(1)活动三“寻找异性的优缺点”这个环节,采用“穿针线”和“瓣手腕”两个游戏,在活动中出现了和预期相反的结果:男生穿针线比女生还快!所以该环节要改进。
7.阅读教学之感悟 篇七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方法,教学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是一种能力, 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加强阅读教学, 让学生喜欢阅读, 爱上阅读, 喜欢写作, 爱上写作, 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 自能作文无需老师改”, 是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 是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真正做到的。 只有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 我对阅读教学的感悟如下:
一、课内阅读要对文本进行揣摩, 运用合理的方法, 抓住关键语句反复诵读, 使情感得以升华。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诵”, 说的是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方式有很多, 如默读、领读、引读等,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 几天前, 我有幸听了窦桂梅老师的一节课, 窦老师执教的绘本阅读《大脚丫跳芭蕾》, 让我对阅读教学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完善了阅读教学的方法。 窦桂梅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我发现”、“我还发现”、“我还要发现”的句式, 对绘本中简短精练的文字反复阅读, 反复推敲, 分析再分析, 使学生充分了解了绘本的内涵。 同时, 窦老师还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色彩的变化品味情节的变化和主人公心情的变化, 再三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关____的故事。 加深了对故事的记忆, 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另外, 在阅读教学中, 不要只停留在文本上, 还要关注和延伸文本以外的东西。 窦老师在执教《大脚丫跳芭蕾》的过程中, 在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的同时,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作者、翻译和出版社。 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拓展范围就更深更广了, 主人公贝琳达的名字与芭蕾的关系, 并介绍芭蕾舞的相关知识, 人物费莱蒂与餐厅的关系。 窦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贝琳达的成功, 让学生感悟故事所揭示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师的范读和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要相辅相成。 朗读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师的精彩朗读会使课堂大放异彩, 更是给孩子们提供了榜样的作用。 因此, 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在课堂上的每次范读。 通过精彩的范读教会学生品味关键词句,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 使学生通过语气的变化、重音、停顿等方式表达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在《大脚丫跳芭蕾》的课堂上, 窦老师多次进行了范读, 每次范读都深深地打动了学生, 使学生产生了读的欲望, 同学们跃跃欲试, 一个比一个读得好, 每个同学都读出了特点, 读出了感情, 读出了个性。
多年来, 我阅读了很多窦桂梅老师的学术论文, 听了很多节课, 看了很多课堂教学实录, 收获很大。 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断地学习和尝试, 尤其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落实窦桂梅老师的经验,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强读的训练, 从朗读和默读抓起。 朗读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 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而且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 教学中我很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在教学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一课时, 因为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要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在学习3至7自然段时, 我首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默读, 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 独立而深入地思考:蟋蟀有哪些个性? 从哪里可以看出蟋蟀的住宅十分隐蔽, 有安全感? 等问题。 提出默读要求, 学生边默读边圈画, 在汇报交流时验证了这些问题都能在默读过程中得以解决。 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默读, 许多问题是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的, 默读绝不能匆匆忙忙, 流于形式。
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 领略文章的内涵,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每篇文章都各有特点, 课堂上教师要机智灵活,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 我运用抓重点语句、强化朗读的时候比较多, 而且效果显著。 还以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 在理解“蟋蟀和它们不同, 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时, 先让学生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 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 想想别的昆虫是怎样随遇而安的? 让学生在“临时”“隐蔽所”“得来全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词句下注明重点符号, 仔细读, 仔细品, 想想从哪里能看出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经过抓重点词语反复读, 学生会发现“慎重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不利用现成洞穴”能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最后, 我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 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在此基础上再理解“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会很自然地体会到, 蟋蟀身上有一种聪明才智, 能造出这样的住宅, 就是一个奇迹, 这样的住宅可谓伟大的工程。
积累语言、领悟表达的方法。 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 帮助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更能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 有这样一组内容———“作家笔下的动物”, 有《白鹅》《猫》《白公鹅》《母鸡》,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动物栩栩如生、可爱可亲、性格鲜明。 不同的作者都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之情, 可表达的方法各不相同。 在教学中我会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心理体验、不同的表达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特点, 感受动物的可爱, 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写作方法。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加大阅读量,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是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的应用。 课内时间是有限的, 只能以有限的文本为例子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需课内课外相结合, 利用大量课外时间, 走出课本, 放眼书海。 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定期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将课内所涉及的阅读方法进行梳理, 让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自主阅读。 教学中, 我和学生总结了“课外阅读八步法”, 几轮实践, 学生们很受益。 步骤如下:
(一)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读前审题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在文题上多问几个为什么, 看文题在提示内容、提炼主题、把握思路等方面给予哪些提示;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解释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金色的鱼钩》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将相和》揭示了文章的思路。理解文题时, 要问几个“为什么”, 带着问题读书。如《西湖的绿》看到题目, 便可想到:西湖的绿有什么特点? 带着问题读书, 就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 分析完文题带着问题将文章浏览一两遍, 熟悉全文, 了解文章的概貌, 只要粗略了解便可, 知道文章大概写了什么就行。
(三) 在浏览过程中用色笔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圈画下来, 表上记号, 然后利用工具书进行查阅, 掌握字的音、形、义, 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 扫除字词障碍, 为阅读奠定基础。
(四) 再读课文, 将文中的佳言警句画下来, 在行间、天地、左右空白处作注释, 亦可摘抄在笔记本上。如:阅读《西湖的绿》时, 有的同学就用波浪线把“黄龙洞绿得幽, 屏风山绿得野, 九溪十八涧绿的闲……”画了下来, 同时在空白处注明“观察细致。 用词恰到好处”的字样。 通过自己的琢磨、分析, 这样的句子便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 通过对字、词、句的学习, 疏通了全文, 在此基础上, 再细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先写了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六) 在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基础上,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评议、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艺术诸角度, 领略文章的精妙, 找出成功的规律。
(七) 在阅读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分析能力均不相同, 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要鼓励学生及时发现、及时提出, 或向人请教, 或查阅有关资料, 使疑难得以解决, 强化阅读效果。
(八) 为了使阅读的文章在头脑中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 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 通过写读书笔记对阅读内容进行小结, 联系自己的实际, 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整理, 发现事物的共性,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使获得的东西条理化、系统化。
总之,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读书, 丰富和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与收获, 必须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课内阅读的强化训练, 课外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大量阅读。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浏览群书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养成眉批圈点、边读边想的习惯;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释疑的习惯。 阅读的速度加快了, 阅读的质量提高了, 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 写作水平显著提升了,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8.阅读感悟和教学反思 篇八
反思一:基础=附属?——如何解读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及地位
语文,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1]。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及阅读教学的基础地位、主要地位毋庸置疑。但纵观当前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高职院校,不约而同地对“基础”两字作出了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运用:阅读教学的课时一缩再缩,减至最低;学生的文本阅读时间、文本阅读质量大幅下降;阅读教学方法陈旧,阅读教学改革鲜有提及;阅读教学和专业学科教学相比,受重视程度明显低,甚至很难和同出一门的《应用文写作》相提并论……凡此种种,都反映出阅读教学在高职教学实践中仅仅处于附属地位。
事实上,“阅读仿佛一个个车站”[2],高职学生能在阅读中丰富个人的人生阅历,体味到别样的人生;而且,阅读是学生洗涤内在、叩问灵魂的过程,每个学生的心灵会因阅读而高贵,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是引导高职学生做人的基础。其次,高职阅读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些正是高职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备条件,可以说,阅读教学是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生发展的基础。当然,阅读教学中培养的这一系列能力同样是高职学生学习其他各科知识、掌握各种职业技能的前提,所以我们也常说,阅读教学是高职学生学习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如何解读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及地位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反思二:“四轻”“四重”——高职语文教师使用阅读教材面面观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教师、学生、教材,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教师如何使用阅读教材,这直接关系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是提高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具体来看,高职语文教师使用阅读教材不当的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四种:
第一,轻整体重局部。教材,大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职语文阅读教材也不例外。以《电大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为例:这套教材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以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色,以必需、够用为度,分别对每一册、每一单元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训练的重点(详见每一册“编写说明”和每一单元的“单元指要”)。同时又在每篇课文前穿插了“阅读提示”,在每一单元的结尾处安排了相应的“语文活动”。充分体现由面到点、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教材结构布局。但很多高职语文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教课文而教课文,忽略了对课文所在的单元教学重点和本册教学方向的兼顾,造成“轻整体重局部”的现象。
第二,轻独立重教参。由于高职院校对语文学科建设的忽视,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简则简,大都唯教参是从,少个人思考,少独立钻研。不可否认,教参是很多教师备课、教学时的得力助手。但其呈现出的内容毕竟是单一的、有限的,有时甚至是较陈旧的;同时一名语文教师如果长期依赖于教参的话,其对教材的理解能力、驾驭能力都会逐步退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他的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轻客观重主观。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阅读教材的取舍和阅读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考虑到课时安排较少的因素,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大都要经过不同程度的调整,这时,就经常会出现教师根据个人喜好,随意地对既定教材的篇目进行取舍的现象,基本上不再考虑到整套教材编排的特点和重点。以有些老教师为例,为了节约精力,他们往往更多选择自己以前教过的,或是资料较多的文章,导致不少具有时代性、独创性的文质兼美的文本材料被人为地舍弃了。同样,因为语文学科的不受重视,阅读教学进度的安排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课文教学顺序的孰先孰后,某篇课文课时的多或少,一学期阅读教学任务的重或轻,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落实,教师们常常缺少的是对阅读教学要求、阅读教材编排用意的推敲以及对科学理性精神的思考和追求。
第四,轻创新重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目前高职阅读教学还仅仅停留在最传统的形式和内容上。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是语文教师的安于现状心理,一是学校教研氛围不浓,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高职学校对语文等基础学科教学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不够。事实上,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阅读教材使用的创新、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阅读技能的引进、阅读教学新理念的贯彻等等,都会让高职阅读教学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反思三:能读?会读?——高职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培养的缺失
高职学生阅读水平如何?他们能读书、会读书吗?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很可能将不少人问倒。从阅读习惯到阅读技能,高职学生真正掌握的少之又少。
先以“阅读习惯”为例。《电大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了两大方面:一方面要“在初中语文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读习惯”;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记诵名句、背诵名篇的习惯”。但现实不容乐观。高职学生或者缺少必要的引导,尚不能自主阅读;或者缺乏有效的激励,未能调动起他们对阅读的浓厚的兴趣;或者欠缺有力的督促,很难让学生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学积累。
再看“阅读技能”。它主要包括学生运用阅读方法、使用工具书、收集并处理信息资料三方面的能力。其中阅读方法有泛读、略读和精读三种。泛读,是指能从报纸、杂志和一般社科、技术资料中迅速找到所需要的内容。略读,是指能迅速把握文章中的主要内容。精读,则指能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中心、理解写作特点。目前,高职学生阅读技能培养的缺失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要求,但少系统安排。在高职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应掌握哪一种(或几种)阅读方法,培养怎样的阅读习惯、如何培养,怎样引导学生自如地使用工具书等等,都缺少统筹考虑。二是有方法,但实践中少交叉使用。三种阅读方法各有侧重,但高职阅读教学实践中往往较多地运用精读一法,帮助学生“吃精粮”“精吃粮”,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口味发生变化,粗粮的作用和尝试完全被忽视。三是有理论,但教学中少摸索探讨。阅读技能是个宽泛的概念,很多的操作方法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思考探究。简单的一种方法,只有经过不断的尝试和练习,才能掌握其要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才会真正将其落到实处。
反思四:“学”“教”之间——当前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若干弊端
9.感悟诗文精粹教学反思 篇九
密水街道周阳小学 管彩彩
受到周六到恒涛双语听课的启发我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三打白骨精》与《螳螂捕蝉》两篇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课进行了整合,在教学设计和环节的安排上打破了常规。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事先提供的学案进行有序、高效地合作学习。通过合理安排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复述、质疑、朗读、想象等多种形式的汇报学习成果,又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故事也就不再停留在一开始的表面认识上了,而是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透彻理解,深入感悟人物形象和文本的内涵。
在对于《三打白骨精》中各人物的形象分析中,我让学生选择“三打”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故事情节读一读,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来感悟人物的性格,这样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在默读课文时可以在书上将描写勾勾画画,把自己的想法、感悟简单地写在旁边。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抓住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灌输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人物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螳螂捕蝉》的教学的巩固练习中,我有意识地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去总结课文、理解课文,这实际上又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要从多角度看问题。课后的拓展练习也可以认为是这节课的另一创新之处,教师将简单的复述课文,稍加变化,以故事的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以续编故事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了对学生复述的要求。
由于这两篇课文相对地来说比较简单,孩子们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感悟到人物形象和寓言故事所揭示的道理。40分钟的大课堂容量解决两篇课文的学习,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也很难能可贵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
10.阅读感悟和教学反思 篇十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上课后的感受,并对使用本课例的.老师提出以下建议:
1.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青春误读”,第二部分是青春畅想。两部分的内容看似脱节,如何将其有效地串联起来,是本课设计的棘手之处。本课例中,我将学生对待青春的两种态度作为过渡语,并设疑:“如果处理不好这三个误区,就会带来很多的烦恼,所以有人说,青春好苦,烦恼一箩筐;但如果处理得当,青春有没有乐呢?”这样的过渡,既对第一部分进行了小结,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符合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又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我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过渡,建议使用者可以参考。
2. 对于教学方式以及问题的呈现,我不拘一格,采用多种形式呈现,从最初的趣味小品、简单明了的文字材料,到后面的青春歌曲、词语接龙、图片赏析以及评选青春之星,不断给予学生新的视听享受,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些形式简单、直观易于操作,又能达到效果,大家可供借鉴。
11.反思成长,感悟英语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反思 感悟
我于2003年参加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整整13个年头。回顾这13年岁月,我明显感觉到我的教学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03年到2008年,对英语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实践了5年。
2003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没有任何教育教学经验,根本不知道怎么上课。2003年11月份,校长听完我的课后的评价是:太传统。原来前两个月我是在自己英语老师的影响下上课的,没有自我,没有创新。其实,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生涯应该从那之后才开始。
校长的评价对我影响很大,我开始从学生的角度反思,反思自己英语学习过程,反思英语学习最需要什么。最后我得出结论:英语学习最需要的是兴趣和联想想象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怎样给学生这两样东西呢?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和自学《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实施》,我终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三次备课的理论。第一次备课主要是大致浏览某一模块主要内容,包括话题、语法和词汇,并构思这一模块授课的整体性。第二次备课是针对某一模块中的某一单元设计理想课堂环节及具体推进过程,然后充分考虑学生因素再做适当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让语境完整,并使基本知识点在语境中得以很好的呈现、巩固和强化,另一方面要注意维护和激发学生兴趣,并注重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第三次备课主要是花时间审视二次备课。一是审视课堂环节能否再优化;二是审视重难点是否突出并可以很好地突破;三是再次审视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三次备课后老师要达到的课堂面貌是:从容而有激情,带书但不翻书。三次备课理论的形成使我体会到英语课堂的快乐和成就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堂课后我都会认真反思成功和不足之处,因而教学水平逐渐提高。
但是,个人的专业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钻研、反思与实践,更要走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的经验。在这点上也确实有一些经历对我触动很大。第一次是2006年11月份在铜陵十中所听的6为教师上的公开课。由于我已经工作三年,对英语教学有自己认识,因此我只仰慕两位教师的课。一位是曾获安徽省初中英语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的李琳老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另一位是铜陵十五中温建老师的无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是后者,只用一支粉笔、一个录音机,但他的课幽默风趣,教学设计层层铺垫,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展现的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也是很自然的,学生很高兴地、很自然地被老师引领着。课堂的突然结尾,让学生和听课老师意犹未尽,但却给所有学生留下了回味课堂的欲望,也给所有老师留下了很多反思的空间。第二次是到黄山太平参加培训时听的南京十四中一位教师的课。他的情境教学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且语言习得在语境中自然引出和训练,也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第三次是2005年参加铜陵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近一个月的外教培训。期间了解了西方教学模式,对自己的教学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第四次触动是在铜陵时认识的一位美国外教。我惊讶于他的课堂设计和课堂实施过程,他总是一步步引导,各环节训练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肢体语言丰富到位,很让人感兴趣。并且他的语调时高时低,抑扬顿挫,语言感染力极强。最后一个影响来自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我曾反复观看他的《人生的境界》一课。从那里,我提高了对轻松愉快的课堂构建的认识,也反思并尝试在课堂上如何做到刚柔相济。
由于工作前四年不断自我钻研,向别人学习并经常反思、改善,我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最主要的荣誉:第一届毕业班英语成绩遥遥领先;获得市级初中英语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在这一时期我的基本观点是:每一堂英语课都是一幅完美的画面,教师要精雕细琢这幅画,各环节层层铺垫,重难点训练自然、突出、到位。同时,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必须是一个语言大师,发音标准,语调抑扬顿挫且幽默风趣。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还必须是优秀的导演、演员和观众。
第二阶段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有信仰,也有困惑的经历。
2009年应该是我反思、内化并有进一步认识的一年。我首先反思了我的三次备课理论,决定继续坚持;其次,我反思了西方教学与那个外教朋友的影响;最后,我反思了魏书生老师的课。得出的结论是:一是第一阶段的认识是正确的。二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尝试着把中西方英语教学进行一定的糅和,把我对我有积极影响的老师的优点吸纳过来为我所用。
2009年到2011年是我严格实践这两大结论的两年。我得到的收获是一方面学生对我的课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而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如我想象的那样理想。那两年我在肥东圣泉中学,34个班级中我带的两个班总是在中间,这让我很困惑。于是我开始反思,首先仍坚持我的信念。但对英语教学中的一种现象开始研究与思考,那就是课后辅导。我个人认为,每一个学科都有需要辅导的学生,但并不是大部分学生都需要老师天天叫到办公室辅导。辅导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基础确实很差,接收能力、运用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好、能力也较好的学生,仍然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辅导,学生不一定喜欢,因为他们失去了休息时间,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那种牺牲学生健康而得来的成绩有多少含金量呢?
但我这样说并不是鼓励老师不尽责任,恰恰相反,老师一定要尽责任,但尽责任的方向要看清。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下工夫。其实,现在的学生没有几个笨的,但却有不少不爱学习的,为什么一些学生不爱学习英语呢?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课上的太枯燥,抑或是太难?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维护、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不是因为我们老师本身对备课认识不够导致教学过程散乱而不得不进行大面积的个别辅导?
12.阅读感悟和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 实现自主阅读
1.解题导入, 激发阅读兴趣。导入是语文课堂新课教学的先导, 是新课的前奏, 也是小学生语文思维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 能唤起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教者利用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来导入新课, 根据文章题目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抓住小学生求知的心弦, 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 教师导入: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红军北上抗日, 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与敌人展开英勇战斗的故事。出示题目《飞夺泸定桥》, 齐读题目。在这个文题中, 你认为哪些字是重点字? (“飞”和“夺”是文题中的重点字) 。那么“飞”和“夺”是什么意思呢? (“飞”说明用的时间短速度快, “夺”的意思是把泸定桥从敌人手中抢回来。) 大家说得很好。通过课文的题目后, 我们知道了文章的重点内容。想一想, 红军战士为什么一定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夺下泸定桥呢?他们能夺下来泸定桥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精彩的解题导入, 有先声夺人之效, 唤起了小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 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小学生迅速进入文本阅读, 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媒体, 发展学生思维。多媒体课件能够把图片与声音融为一体, 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能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能为学生呈现出吸引他们眼球的形象生动的画面, 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自主探究文本, 耳闻目睹, 变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大量的教学信息, 发展学生思维, 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在课件演示下, 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自主体验, 自悟自得, 对小学生阅读过程中体验不全面的分析、概括和表达等问题, 教师要以灵活、恰当的方式进行点拨、启发。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 为了指导学生弄明白“从两端同时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这两个问题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特点, 用动画演示工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的施工场景, 运用形象生动的演示, 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难点。变抽象为具体, 使教学难点变得浅显易懂,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跨越时空来理解问题,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 追求灵性感悟
1.细读探究, 感悟语句情感。自主性阅读教学, 教师要给小学生充分的时间, 对文本细读。在品味中深化, 仔细感悟语句的情感。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准确、透辟的解读, 从而挖掘出文本的涵义。小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教学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 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 理解句子“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爱戴”是这个句子的中心词, 也是全文的贯通点。因此, 教师要抓住这个中心词, 引导学生站在鲁迅侄女的位置上, 引发疑问, 对“谈《水浒》、谈碰壁、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深入解读, 领悟到伯父鲁迅的爱戴是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让学生的情感去感染情感, 心灵去点燃心灵, 生命去感动生命。还学生以真正的思维自由, 激发探究欲望, 促进细读品味。充分调动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使阅读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2.引发争论, 张扬学生个性。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老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 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关注疑问、破解疑问。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 主动地去探索文本, 张扬个性。如:教学《麻雀》一课时, 教师在授完新课后, 进行小结, 说:“读了《麻雀》一文, 我们从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小麻雀的描写中, 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 一位男同学立刻站起来, 举起手质疑:“老师, 我有不同意见, 您为什么说是母爱呢?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啊?”老师觉得很有道理, 立刻说:“你把课文读得很认真, 想得也很周到, 老师的概括不是很准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 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从而使学生弄懂作者的意图。“那么, 你认为怎么说才准确呢?”课堂又一次沸腾起来。最后师生达成共识: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教师及时表扬肯动脑筋思考的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总之, 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教师应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选择适当的阅读策略, 让学生迸发出阅读的灵性, 不断提高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阅读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摘要:小学语文自主阅读倡导的是让小学生自己去研读教材, 读思结合, 读有所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做好预习、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拓展,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创设积极情境, 积极改善小学生的阅读方式, 实现高效课堂。
13.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幸福 篇十三
重庆市开县南门镇万里中心小学范小松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深入感悟课文,体验生活里读的幸福,才能感动学生。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素养”的理念,将语文教育提升为文化感染与人文关怀。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多地出现充满诗意和丰富感情的文学作品。爱是教育中语文素养的出发点,也是人文关怀的旨归。带着对文学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投入阅读教学,才能在教师感悟幸福的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幸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教师读悟课文对开展课堂的阅读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深入感悟课文,体验生活里读的幸福,才能感动学生,让学生也充分读课文,体验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实现教师自己工作的价值。
在生活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说法:“教初中的老师是初中水平,教小学的老师是小学水平,你教一年级就是有一年级的水平”;“一点小学语文,谁都可以教,没有任何难度,更没有任何深度”;“小学语文谈什么文学,小学生是可以谈文学的对象吗?小学语文,除了字词,最多就是训练学生写作文”;“小学作文,不就是那几个块面,多背几篇现成的优秀作文,足够应付了”。步入教学环境的初期,我觉得这些说法很有道理。
有了几年的教学生活体验,结合我几年不断的多方位学习,我越来越怀疑这些说法。随着我对教育认识的深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我的理解彻底改变了,我的心里完全推翻了这些说法。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素养”的理念,将语文教育提升为文化感染与人文关怀。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多地出现充满诗意和丰富感情的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终于放弃了许多繁难的内容,与时俱进地收入了许多近年的性灵文学作品。我一直喜欢文学。现在,我也喜欢起小学语文课文
了。我乐读精思着语文课文,感受着新课程改革的活力。我发现了小学语文课文的张力,不断地探索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与专业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才可以有更多可为。我在小学语文课文里找到了快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寻觅到了工作着的幸福。
爱是教育中语文素养的出发点,也是人文关怀的旨归。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了爱的重要性,学着去爱学生,学着去爱教育。爱让我依恋文学;爱让我理解教育,懂得教育的真谛;爱让乐于深入感悟教学,深入教材,获得自己丰富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爱让我胸怀宽广,我饱含对学生的爱意在课堂上与学生合作着。我不由自主地调动自己的爱,和着语文课文里的爱,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帮助孩子们提高人文素养,让孩子们感受与体验人文关怀,并学会人文关怀。
在读文备课中,我常常沉浸到优美的课文意境中去,被丰富的情感打动,被美的语言打动,情不自禁地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浓郁的文思。
今年我教学我校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是语文出版社的A版教材。每篇课文我都细读,感悟后都会写下几行文字。浓情的课文,过几天再读,又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我再次写下来,记录我心里的点点滴滴思悟。例如本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家乡的桥》。第一次读,我写下:“柔美的家乡,亲切的乡情,浓浓的回忆,是生命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远离家乡,远离江南水乡,家乡的美却更加真切,思乡的情更加浓厚。”第二次读,想得更多,我写下:“家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思乡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特别是现代社会节奏太快,时髦的新潮一个接一下,人们目不暇接,就在人们还来不及做出反映之时,时尚已经远去,人们忽然发现,稳定的精神家园去之已远,儿时的桥,儿时的那盏装满故事的明灯,儿时的雨后嬉水„„都一股脑儿涌上心头,调浓了思乡的情,那家乡的点点滴滴愈来愈柔美,愈来愈妙不可言,让远离家乡的性情中人牵肠挂肚,愁肠百结,从那柔软的心里流淌出不尽的优美文字。”第三次读,我依然有想法,写下了自己的思考:“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思乡会一直存在下去吗?会不会成为历史,躺在已泛黄的文学中?如果存在,将来的人是怎样思乡呢?思念家乡的什么呢?”再读,我又想到了余光中,马致远等诗人写的许多乡愁的诗和思乡的歌。读悟课文,我总有层出不穷的感受。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将自己的几次读后感爱读给孩子们,想通过我自己的感悟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帮助孩子们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结。通过读悟,我引
领着孩子们将“家乡的桥”解构开来,使孩子们明白了“家乡的桥由在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桥,造型千姿百态的桥,名字各具特色的桥,充满欢快的童趣的桥,作者的思乡之情五个层面构成”,领会文中“桥”的丰富意蕴。我从少数孩子闪着亮光的眼里看出他们真切的领会了,感动了。而我,也更加感动了。
知识性的课文,我也用心研读,同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例如,语文出版社A版四年级上册第七课《仙人掌王国》,我用心读完后,在课题上方空白处写下:“仙人掌,这个浑身是刺的朋友,原来也有这么多学问。知识真正无处不在。阅读中,我不仅知道了仙人掌的品种数量,更了解到了它的现实价值。仙人掌可以„„真令人兴奋!有心人的知识,总在分秒不停地积累。同样,有心人不会放弃任何积累知识的机会。”只要完全投入地去读,我总能收获一些感受。
就在这样的读悟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小学语文里的文学气息和知识信息,体验到了教学工作的幸福。我激情满怀,兴致勃勃地引领着孩子们进入活的语文课文中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充满知识与人文关怀的语文世界中去。
我的激情感染了孩子们,孩子们十分兴奋。我抓住时机,顺势将自己的感受深情地读给孩子们分享,不折不扣地传达给孩子们,并步步深入,教给孩子们感悟课文的方法,指导孩子们将心里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纯洁的文思用笔流淌出来。在我的感染与引导中,每位孩子在学完每一篇课文后都写下自己的感受。其中,有个孩子在学完第一课《为成长鼓掌》写下:“让我们为自己见识的成长鼓掌„„我喜欢这篇课文。”我的抛砖还真能将学生的玉引出来。我感到满足与无比幸福,我的帮助对孩子们确确实实地产生了意义,我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可惜,感受的很多部分是只可意会的。学生没有我的那些丰富的阅读经历和人生体验,不可能和我产生通感,也不可能那样深入地理解课文及文中的感情。我为自己无法将只可意会的思绪传达给学生而感到难过。但我相信,一定会有学生在将来某一天明白我的苦心,领会我的感受。我更坚信我对孩子们的感染不会是徒劳的。
带着对文学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投入到阅读教学中,我发现,当我幸福地阅读着文字时,也在阅读着我人生的幸福;不仅如此,我也在帮助着学生愉悦地感悟课文,感受成长的快乐,体验关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蒋碧野.“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
14.阅读感悟和教学反思 篇十四
这是我支教以来听过的最感人的一节公开课。课堂气氛最高潮的时候,我的眼角湿润了。
每一次参加教研活动都能见识到很多有学识有经验的老师,也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上次在石壁中学听一个新老师讲作文指导课心理描写,很有创意,课堂把握准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这次到沙滘中学听的这一节课,却触动了我的心灵。
上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4课《散文诗两篇》中的《荷叶 母亲》,选自《冰心全集》,是冰心笔下的一篇风格清新感人的散文诗,主讲老师是沙滘中学七年级的郭丽嫦老师,一位很有慈母感觉的老师,虽然声音有点沙哑,但掩盖不住满满的温情,她真真的把冰心的母爱带进了课堂,带进了我们的心中。
这是一节很精致的课。首先是导语部分,郭老师在多媒体平台展示精美的荷花图,配以朗诵一首清新别致的咏荷小诗,导入课文《荷叶母亲》,感觉非常自然。其次,板书的设计非常简洁巧妙,例如:
荷叶——(遮挡)——红莲;
↓
↓ →借物喻人
母亲——(保护)—— 我
让人一目了然,既重点突出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又提高了学生做笔记的效率。
这是一节很感人的课。我认为整堂课最设计最妙的一点,是郭老师在“感悟母爱”的环节,当堂放了一首赞颂母爱的歌《烛光里的妈妈》,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课堂氛围达到了最高点,不少学生和前来听课老师的眼眶都红了。不过,很可惜的是,正当大家都沉浸在母爱的伟大中得时候,郭老师中途把歌停了,紧接下一个环节。在音乐声戛然而止的瞬间,我相信大部分听课的老师都有一种意犹未尽又可惜的心情。后来评课的时候,郭老师解释了是因为担心时间过长,影响整个课堂。不过,我个人觉得真的很可惜。
这是一节很充实的课。充实首先表现在学生充分的听、说、读、写上,听是听郭老师的深情背诵;说是学生拓展思维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读是学生自读、齐读;写是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的运用,仿写句子。其次表现在课后拓展部分,课外作业是交流《繁星》、《春水》的读书笔记,这不仅结合了七年级的名著阅读要求,也与课文《荷叶母亲》息息相关,十分切合课标要求。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这节课胜在感人至深,但也存在一些小小的瑕疵,比如我认为在教学设计的环节设计方面,如果把“仿写句子”应该放到“感悟母爱”之后会更好,因为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后,再让学生动笔,也许仿写效果更佳。其次就是觉得把《烛光里的妈妈》完整放完会更好,这样课堂的气氛会更和谐,因为其实上到后面,时间有余。
15.阅读感悟和教学反思 篇十五
究其原因, 一是限于阅读能力, 学生本身对课文的理解肤浅、片面, 甚而错误;二是学生表述不清或不到位, 内容零碎;三是学生发言中, 好像课文内容该理解的都已交流了, 其实许多方面并未彼此理解, 相互接纳;四是学生对话, 虽能彼此理解, 但未经整合内化, 渐而多有淡忘;五是教师穿插其中的点拨、评点与讲解, 未能着眼整体, 失之繁琐;六是课堂无效的旁逸现象, 教师引导不及时或不恰当。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消减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因而, 整合感悟也就必然性地成为有效阅读教学的基本诉求。
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整合感悟呢?教学设计是前提, 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 在整套教材内容的纵向关联和单元课文的横向联系中, 确定具体课文所要实施的课程内容, 科学制定三维度具体目标;并据之对课文内容再度分析研究, 合理增删取舍, 以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具体实施是关键, 要紧扣目标, 着眼整体, 努力启发学生尽可能把问题想清楚, 说明白;运用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彼此理解, 相互悦纳, 共享对话中的文本感悟, 实现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与建构。现举出以下三种实用方法:
一.提炼深化法
这种方法侧重于言语内容的感悟整合, 主要是对课文思想情感的整体把握。一般是设计提炼深化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提炼深化中整合感悟, 在感悟整合中提炼深化,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在品味细节、感受父亲的形象之后, 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根据课文内容, 结合课堂交流, 谈谈你对当时农村父亲生活历程的理解。要求发言层次清晰。现整理一位学生的发言如下:
他们生活在经济贫穷的农村, 过着困苦的生活, 抽旱烟, 穿草鞋, 食不果腹。他们地位低下, 老实厚道, 善良谦卑, 有着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他们是家庭的脊梁柱, 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负。为了一家的生活, 长年累月, 起早贪黑, 劳作不息。他们坚忍, 在极度贫穷的境况下, 为了盖一座新房, 起五更, 睡半夜;上高山, 走海滩。平时省吃俭用, 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着。如此毕其一生精力, 以致衰老不堪。他们困苦的生活命运, 诚然可怜可叹, 而顽强的奋斗精神, 更可敬可佩, 因为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该生对课堂交流中的多种感悟和多元理解, 在提炼深化过程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合, 进而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 并且对当时的农村父亲有了较为深刻的普遍性的认识。
二.梳理总结法
这种方法侧重于言语形式的感悟整合, 主要是对课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的整体把握。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这是一篇经典美文, 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在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欣赏后, 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梳理总结:遣词的生动、修辞的形象、句式的精致、想象的自然、思路的清晰。现仅以课文描写春花的一段文字为例:
1.遣词的生动。如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两个“不让”、一个“赶”字, 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百花争妍、竞相开放的春之生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用叠词“嗡嗡”拟声, “飞来飞去”状行, 又着一拟人化的“闹”字, 描绘出一派活泼、繁忙、喧闹的气象, “蜂争粉蕊蝶分香”, 更从侧面写出了花开之盛之艳之香, 更显生机勃发。
2.修辞的形象。语段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语言生动形象, 把春天描绘得生机盎然。如“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令人感到春花盛开, 五彩缤纷, 鲜艳灿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比喻连用, 写出了微风吹拂下, 草丛里缤纷的野花, 明亮闪烁而娇美活泼的动人景象。
3.句式的精致。课文短句居多, 且多整饬, 如下列句子划线部分:“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这些短句间以长句, 整散结合, 句式十分精致。其笔调轻松明快, 音韵和谐动听, 读来抑扬顿挫。不仅春之勃勃生机得到了更充分的艺术表现, 作者的钟爱之情也得到了自然流露。
4.想象的自然。如“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以虚写实, 想象之景乃由眼前景象自然激发;虚写满树果实丰硕, 乃实写花开之繁密、鲜艳、甜美。
5.思路的清晰。语段依树上、花下、地上的顺序展开有动有静的描写, 不仅层次分明, 更使景物富有立体感、动态美, 令人觉得春之盎然生机无所不在。
通过这一番梳理, 再引导学生整体回味, 熟读成诵。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整合对话中丰富多彩的感悟, 对课文形成全面而深刻的整体把握;还可以学得语用知识, 积累言语经验, 学会因文悟道、缘道释文, 提高语感水平, 提升欣赏能力。
三.学以致用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言语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感悟的整合, 主要是对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艺术特色的整体把握。常用的方式是, 进行具有整合、提炼、迁移性的书面表达。宋代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见得亲切, 此是入书法;用得脱透, 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 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 则又死在言下。”所谓“用得脱透”的“出书法”, 即能把对课文的阅读感悟, 内化为自我心得, 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和价值判断, 并能以一定的形式熟练地表达出来。
为此, 学生必须全面整合感悟, 深刻领悟课文, 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包括内容方面的文事、文理、文情, 形式方面的文路、文技、文辞) , 化为自己的灵魂和血肉。这样, 才能“用得脱透”。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学生在师生对话中基本理解课文后, 我让学生给《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写一封信, 慰勉其落寞凄凉的心灵。要求:不拘朝代限制, 结合两篇课文的阅读感悟,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现抄录一位学生的信如下:
柳宗元先生:
您好!近来拜读了您的大作《小石潭记》, 甚觉清莹秀澈, 锵鸣金石, 文辞动人。无论竹树翠蔓, 抑或游鱼溪流, 其描绘皆能动静相宜, 姿态万千, 清新可目。能与您一起分享永州胜景, 甚觉如餐珍馐。
然而, 您的文章也禁不住流露出了凄凉之意, 尤其是您所抒写的坐潭上的感觉, 不免令人感伤。您写道:“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其中流露的情绪, 实为孤独寂寞而悲凉凄怆。
研究了有关您的资料, 我知道, 您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能给予无情的抨击和揭露。您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革新, 任用忠良, 贬谪赃官等, 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大事。革新失败, 您竟遭贬为永州司马, 虽有名而无权, 抱负难以施展, 这确是世道的不公。
但这又何必情郁于中, 难以释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自古以来, 宦海沉浮, 乃为官者常态, 您应该看开点儿。况且, 生活有着太多的美好,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您的后辈东坡居士也曾力图革新, 政治上屡遭挫折, 然却能以旷达的胸襟淡然处之, 随缘自适。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且不得“签书公事”, 虽有职而无权, 却能赏明月, 品人生, 享受生命的另一番情趣, 并作《记承天寺夜游》。您看,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这是何等的自在, 何等的雅趣, 此正乃无官一身轻也!“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这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何其令人神往。这无异于伟大的发现。只是惟有心灵澄明、心境安宁的人, 才能有此奇遇, 有此享受。所以, 他忍不住慨叹道:“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的, 有多少人沉溺于宦海, 难以自拔, 而不幸错过了许多美好的生活。也是在一个月夜, 他以豁达的心胸, 竟悟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想您也一定能感同身受吧。
若果如此, 则望您能努力走出被贬官之阴影, 去发现、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让生命在豁达开朗的自由王国里, 诗意地栖居吧。
最后, 愿您善自珍重!
您的晚辈
2010年于楚水校园
这位学生在信中整合了许多同学的发言, 包括教师的评点与讲解, 乃至相关背景介绍。对柳文的文辞生动、情景交融的特色, 孤独寂寞、凄凉悲怆的情感, 对苏文深蕴于叙述、写景、抒情之中的安闲自得、随缘自适、超然物外的情怀, 都有了深刻的体会, 并表现出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价值观。这种整合感悟的方法, 也是考察阅读这种内隐思维活动的收获和外化阅读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阅读感悟和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昆虫记阅读感悟01-20
红楼梦阅读心得感悟06-20
高中英语名著阅读感悟07-03
麦克白作品阅读感悟01-22
《漂亮朋友》名著作品阅读感悟06-12
2022《人间失格》阅读感悟及心得07-09
边城的阅读笔记感悟1000字10-05
红楼梦阅读笔记心得感悟12-07
阅读《共产党宣言》感悟心得精彩10-04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感悟心得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