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2024-08-10

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精选6篇)

1.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篇一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烙饼问题

古小莹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105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学习新知

同学们早上你们喜欢吃什么?出示课件图,小朋友在吃烙饼,烙饼有几个面?(正面、反面)。你们知道烙饼是怎样烙的吗?烙饼有规律吗?(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一)1、师:出示课件,有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有几种烙法?至少要几分钟?(注意:一口锅最多烙两张饼。)

2、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算算每种方法要几分钟?哪种方法最节省时间?

3、出示课件例1图结合学生的想法是一致的,表扬学生聪明。

4、小结:把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叫做最佳方案(或最优方案)

5、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想想填填,4、6、8、10张饼怎样烙?至少要几分钟?(将上述张数和每面用的时间及总张数用的最少时间对应板书黑板上)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些张数和每面用的时间及总张数用的最少时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讨论总结出张数× 3(每面时间)=总张数用的最少时间

6、再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律想想12,14张饼等最少时间是多少?

(二)师:课件出示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3张饼,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再让学生想想,画一画,有几种烙法?每种烙法是几分钟?(提示学生每次锅里同时最多能烙两张饼)

7、让学生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8、老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烙饼法。

让大家比较:“这些烙饼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时间最短的。这种最佳的方案又叫做“快速烙饼法”。

9、出示表格,师引导填表格:那么烙5张饼需要多少分钟?7张、9张那? 让学生自己动手并同桌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张数与每面时间及总张数用的最少时间。(生得出5张饼可以先烙2张,再烙3张。7张、9张同理)

师提问:同学们发现黑板上单数饼与每面用的时间及总张数用的最少时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师生总结出双张数、单张数与每面用的时间和总张数用的最少时间的关系都是一样的,从而总结出烙饼问题的一个规律:张数×每面用的时间=总张数用的最少时间。

二、知识应用

1:一只平底锅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2分钟,妈妈要烙三张饼至少需要()分钟

2、妈妈用烤面包机烤面包,每个盘片上最多能放2片面包,面包的两面都要烤,每烤一面需要6分钟,要烤7片面包至少需要()分钟?

3、玩电脑游戏,玩一局要5分钟,可以单人玩,也可以双人同时玩,爸爸、妈妈和小明一起玩,每人要玩两局,至少要几分钟?

4、一口平底锅 烙饼,一次能烙4张,每面需2分钟,两面都要烙,烙6张饼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5.师小结:烙饼问题不仅仅是解决本身的问题,它是一个模型,借用它的模型可以解决生活当中许多类似的问题。

6、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当中还有那些与烙饼类似的问题。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2.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篇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数学问题。下面, 同学们就和陈老师一起走进生活。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 逐步显示相关信息。)

师:这是哪里呢?妈妈在干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烙饼问题”。 (板书课题) 生活中你见过怎么烙饼吗?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为新知教学做好准备。

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 解读信息, 理解烙饼规则

课件呈现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两张饼, 两面都要烙, 每面要烙3分钟。

教师追问, 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深入解读以下数学信息。

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 锅里面同时最多能放下两张饼。如果只剩下一张饼, 也可以只放一张。)

2.两面都要烙是什么意思? (一张饼的正面要烙, 反面也要烙。) 教师强调:为了表达方便, 我们可以把先烙的一面叫做正面, 后烙的一面叫做反面。

设计意图:“每次只能烙两张饼, 两面都要烙”是活动的基础, 是操作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点和前提。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 在解读主题图时, 常表现为照本宣科, 浅尝辄止。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对信息的解读, 使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入理解烙饼的规则。

(二) 探究双数张饼的最优烙法

1.研究两张饼的最优烙法

师 (设问) :如果要烙两张饼, 你认为需要几分钟? (板书“两张饼”)

学生利用手中的投票器开始投票。

A.3 B.6 C.9 D.12

指名学生汇报, 说清楚是怎样烙的, 预设出现两种情况:

(1) 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 烙两张饼需要12分钟。

(2) 可两张饼一起烙。先烙正面, 需要3分钟;再烙反面, 又需要3分钟, 共6分钟。

学生汇报后,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 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直观记录下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比较和优化两种方案。

师 (设疑) :你认为哪种方案好?为什么?

让学生从两种方案的比较中得出:第二种方案好, 原因是两张饼同时烙节省时间 (教师及时板书关键词) , 只需要6分钟就可烙好两张饼, 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及时记录学生的思考过程, 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小结:结合规则, 两种饼同时烙节省时间, 最少需要6分钟。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首先让学生探究两张饼的最优烙法, 降低思维的难度, 减缓知识的坡度, 同时在解决两张饼的问题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为探究三张饼的最优烙法做好铺垫。

2.应用经验, 迁移思考

师:你认为解决烙两张饼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烙几张饼用时最短的问题?

学生投票选择:A.3 B.4 C.5

(1) 互动交流

结合学生投票数请学生阐述理由, 互动交流。教师预设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选择A, 理由是研究完两张饼用时最短的问题, 自然就应该研究三张饼用时最短的问题。另一种是选择B, 理由是四张饼是两张饼的2倍, 烙两张饼最短用6分钟, 烙四张饼最短就用12分钟。

(2) 总结提升

1怎样烙四张饼用时最短?最少需要几分钟?

2烙四张饼的最佳方案又成为了我们进一步学习的经验。结合前面研究总结的经验, 你还能想到烙几张饼的最佳方案?最短需要几分钟?

3教师结合学生回答, 板书:六张饼、八张饼……及相应的最短时间。

小结:如果饼的张数是双数, 两张两张地同时烙最节省时间。

(三) 探究单数张饼的最优烙法

1.研究三张饼的最优烙法

投票选择:你认为烙三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A.9 B.12 C.15) 把你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并想一想:三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2.展示烙法, 寻求最优方案

预设学生生成:第一种12分钟;第二种9分钟。

学生汇报后,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 并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记录下用9分钟烙完三张饼的过程。

同桌合作再次实践体验“9分钟的烙法”。

3.集体交流, 对比择优

对比交互式电子白板记录下的烙三张饼的两种方法, 让学生仔细观察, 并思考:都是烙熟三张饼, 为什么9分钟的方法会比12分钟的方法节省3分钟?

学生交流质疑, 最后得出:采用9分钟的方法, 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在烙, 只需要烙3次, 所以节省了时间。

小结:烙三张饼时交替烙节省时间, 只需要9分钟。

设计意图:“如何尽快烙好三张饼”是本课的关键, 也是难点。在探究三张饼的最优烙法时, 我让学生先想象, 再直观演示, 用画一画、摆一摆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思考过程, 最后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对比两种烙法。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充分利用锅内的空间, 使得每次锅里同时烙两张饼, 这样最节省时间。学生在直观中思考、在操作中发现, 从而感悟到简单的运筹思想。安排学生“想、画、说、比、议”等过程,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4.经验升华, 迁移归纳

师:利用以上经验, 你可以想到烙几张饼的最佳方案?最短用几分钟?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逐步完善三张饼、七张饼……的最短用时问题, 并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小结:如果烙单数张饼, 先两张两张地烙, 最后剩三张交替烙, 最节省时间。

(四) 深化认识, 建立模型

师:烙六张饼, 你会选择?

A.两张两张地同时烙B.三张三张地交替烙

小结:我们既要考虑省时, 也要省力。

师:观察这些算式, 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师:烙一张饼最短用几分钟?为什么不符合我们总结的规律?

师: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案是什么?最短用几分钟?烙500张饼呢?

小结:结合烙饼规则, 饼的张数等于或大于两张时, 烙饼的最短时间就是用烙饼的张数乘烙一面的时间。

总结延伸拓展思维

师 (设疑) :假如妈妈的这个锅再大一点, 每次最多能烙三张饼, 情况还跟烙两张饼一样吗?

问题:用一个平底锅烙饼, 每次可以烙三张饼, 每面要烙1分钟。如果有四张饼, 两面都要烙, 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鼓励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 合理安排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设计意图:“烙饼问题”是一种数学思考的方法, 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优化的思想, 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此题作为知识学习后的一种延伸, 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课设计中, 教师就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为主线”, 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努力使学生在进行数学思考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1.在反复的交流比较中感受优化的思想

优化问题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优化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理解、感受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 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 更能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 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而数学的思想方法也只有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验与感悟。烙饼问题的核心就是优化, 具体地说, 就是对烙饼锅的空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教学中设计的四个核心比较问题, 始终抓住了“优化”这一核心思想,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反复比较中体会到, 只有把锅的空间占满, 才能达到省时的目的。

第一次比较:结合学生原有认知比较烙两张饼为什么用时不一样, 使学生理解两张同时烙更省时间。

第二次比较:比较烙三张饼的几种不同烙法, 哪种最省时, 为什么。使学生理解锅里每次都放满了, 就能保证资源没有浪费, 所以三张饼交替烙最省时间。

第三次比较:比较烙六张饼的两种烙法 (3+3和2+2+2) , 让学生选择自己会怎样烙,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优化问题不但要考虑省时, 还要省力。

第四次比较:比较烙饼问题与烙一张饼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使学生理解锅里每次都放满了, 才能保证资源没有浪费。

这四次比较在追问最省时的烙饼方法原因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具体而深刻地感受了优化的本质内涵。

2.在直观操作与符号表达的不断体验中感受、发现规律

数学课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由直观形象阶段向抽象逻辑阶段过渡与发展。在面对具体的数学问题时, 其表现就是抽象的思维方法与直观形象的思维方法根据思维操作的需要而交替使用。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充分借助教学的载体,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研究具体问题, 在不断的尝试与体验中, 自主地探索、发现与归纳, 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关注的问题。本课教学中, 在让学生感受优化思想、探索发现烙饼问题的规律时,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景素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重点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烙饼活动。

第一个层次:在探索双数张饼的烙法时, 以探究烙两张饼的最佳方案为起点, 从直观演示入手, 到想办法把烙饼的过程记录下来, 初步尝试有条理地整理信息, 并借助符号图形启发思考。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中, 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述思维过程, 直观感受两张饼的最省时烙法以及省时的原因所在, 体会符号表达的优势。

第二个层次:在探索单数张饼的烙法时, 以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案为研究重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烙两张饼的活动经验和表象, 教学时从学生的思维个性出发, 让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如画一画等来深化认知。在交流与碰撞中, 形象的图、表以及抽象的符号与数, 为学生的数学表达和规律的发现提供了极大的依托和支撑, 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清晰、准确和完整, 并走向归纳与概括, 烙饼问题的模型基本建立。

3.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113-01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接受和分析能力往往比较差,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开展“解决问题”教学呢?现笔者结合多年从教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经验,谈几点见解。

一、三读问题,初步了解题意

低年级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对问题有表像的理解。而要求学生认真读,大声读,多读,也是很多名师常用的手段。通过反复的读,学生可以感悟题意。鉴于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对学生的读提出要求,并让学生读后画出题目给出的数量,然后说说它代表的意思,确定要求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也要像语文教学那样,先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题目有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例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1“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让学生读题后理解这两个数学信息:“有15个气球”就是一共有15个气球,“卖了9个”就是从15个气球里面拿走了9个。再有一个数学问题:“还有几个?”就是剩下的意思,这时气球就没有原来这么多了,所以用“15-9”进行列式计算。这样综合题意,学生回答起来就有了方向,不至于答非所问。学生从中逐步感悟到一个完整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一般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条件”是解题的依据,“问题”是解题的目的。

二、借图进一步厘清解题思路

数学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可以接触的、可以描绘的数学题,学生如能做到结合图形解题,化繁为简领悟题意,就能使解题过程更加直观,进一步厘清解题思路。借助图形建构数学模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比如:妈妈买了12个苹果和8个雪梨,苹果比雪梨多多少个?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画12个苹果,在苹果相对应的下面画8个雪梨,从而明显地对比出苹果比雪梨多出4个,示意图如下: 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和比较,在数量关系中找出差别,再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了。

三、求助问题信息,确定解题方法

抓住问题所告知的信息,理解关联之意,是解题的重中之重。数学课是一门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正确、深入理解问题的关联信息,方能不入“歧途”。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题目中的“一共”“还剩”“增加”“减少”“余下”“多出”等关键信息,加强加、减法的应用,从而确定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减法计算。例如:小明的爸爸养了3只小猫、5只小狗,小猫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小明送了两只小狗给别人,还剩下多少只小狗?在学生读了题目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一共”这一关键词,理解这是把它们的数量合在一起的意思,所以要用加法计算;“还剩多少只?”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就是说比原来的数量少了,所以用减法。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做适当的改编,举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促使学生都能够准确抓住题目中所包含的关键信息,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各显其能,提倡解题方法多样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途径,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善于分析和总结各种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能结合问题特点灵活运用。以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后的一个数学案例为例:小明去超市买了一个书包用去30元,一个笔盒用去8元,他付给售货员50元,还找回多少元?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用去30元”“用去8元”“付给50元”“找回多少元”等问题信息,认识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第一种方法:用去30元,再用去8元,可以根据题意理解成从50里面减少30再减少8,用减法列式计算:50-30-8=12(元);第二种方法:把用去的钱先合起来算,再算找回的钱,列式计算为50-(30+8)=12(元);第三种方法:和第一种方法的理解相同,只是顺序变了,结果一样,列式计算为50-8-30=12(元)。通过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正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愉悦地感受到数学的解题方法不单单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科学地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的特点,采取深入浅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解”来提高解题能力。

4.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篇四

1、一只平底锅上只能煎两条鱼,用它煎一条鱼需要4分钟(正反面各2分钟),那么,煎

三条鱼至少需要几分钟?

2、用一只平底锅烙饼,每次只能放2张饼,每张要烙两面,烙熟一面要4分钟。烙2张、3张、6张、7张、9张、10张分别要几分钟?

3、复印7张文字资料,正反面都要复印。如果一次最多复印两张,那么你认为最少要复印

多少次?你是怎么安排的?

4、一个电脑小游戏,每局时间是5分钟,可以单人玩,也可以双人玩。甲、乙、丙三人每人都想玩2局,至少要多少分钟?你是怎么安排的?

5、妈妈用一个平底锅煎蛋,每次最多只能煎2个蛋。如果煎一个蛋要4分钟(正、反面个

2分钟),那么煎5个蛋最少要用多少分钟?煎9个呢?

6、妈妈用平底锅烙饼,这只锅每次只能烙4张饼,烙熟1张饼要4分钟(每面各要2分钟)。

妈妈烙6张饼至少要多少分钟?

7、有7个人要拍照,每人都拍2次,每次最多可以拍2人,那么最少也要拍多少次?

8、复印9张文字资料,正反面都要复印。如果一次最多复印两张,那么你认为最少要复印

多少次?你是怎么安排的?

9、一个电脑小游戏,每局时间是5分钟,可以单人玩,也可以双人玩。甲、乙、丙丁4人

5.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篇五

柴彦姝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榆中街小学)

摘 要:“优化”思想就是指在有限或者是无限种可行方案之中,选出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案的教学思想,并且这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研究过程中,常常以对象“最优”为相应研究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经历优化思想运用的有效性,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志力与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优化

一、烙饼问题

小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不同学生都需要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想要有效达到课程学习标准要求,就需要他们自主进行操作,自己发现烙饼中蕴含数学优化原理,之后将烙饼转化为烙成多少个面来研究,将最终结果进行调查研究,这样的学习方式就能够有效得出最优方案,进一步感知数学学习的魅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于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只需要理解三张烙饼优化的方式,就能够依照现实状况得出需要的时间,并且这种方式也能够通过动手的方式进行,促使其更好地进行学习,经由教师的引导,就能够发现烙饼问题蕴含的数学原理,使用最简单的方案,就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二、“烙饼问题”教材解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烙饼问题”是其中新增设内容,教材从现实生活场景着手,在其中提取出新的数学问题,并依照现实状况设置问题情境,比如,“食堂师傅每次能够烙三张饼,一张饼两面都要烙,每一面都要烙两分钟,怎么样才能够最快吃到烙饼?”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多种方案中选出最优化的方式进行,并且进一步探究还能够怎么烙饼,哪一种方式最有效。运用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优化的方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三、“烙饼问题”例题研究

本文在研究烙饼问题的时候,始终以烙饼问题作为主题,并有效围绕优化的思想进行研究,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以学习的方式作为主线,对怎样才能够尽快吃上烙饼的思路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够得出正确的方式,进而展开教学。在验证公式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借助相应教学用具进行验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有效掌握烙饼的最佳形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到数学教学形式,体会到初步发展的形式。

首先,要优化情境,将问题设计成简洁明快的形式,()这样就能够改变教学环节中从小数据开始探索的步骤,有效发现相应教学方式,这样就能够从数学的思想高度上直接寻找出学生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场景。比如,“学校食堂新开张一家烙饼铺子,烙饼师傅每次能够烙饼三张,每一张饼两面都要烙,师傅每天早上至少要准备五十张饼供给学生早餐,试问:最少要多久时间能够全部烙完?”

这时候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多动脑进行计算,这样就能够很快得出答案。另外,还可以直接对这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就为成绩较好学生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当两个人相互讨论对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就能够进一步得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帮助,这样就为中等生与学困生的学习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其次,要优化烙饼的过程。因为烙饼问题难度较大,使用探索的形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但进行实际操作,必然浪费大量教学时间。比如,在验证烙饼问题的时候,能够采用逐步优化的操作步骤,改写一个算式验证一种形式,可以先写出1张、2张、3张的算式,再一起写出多张饼的计算形式,之后逐步进行验证,并且算式成立的条件应该是保证每次都有两张饼在锅中,并且不能是满锅,经由这样的实验形式,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回顾基本烙法,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并积极有效思考最有效的组合形式。

最后,要优化烙饼的方式。在进行烙饼的时候,尽管选用的方式都是大致相同的,但在满锅环境下,相关工作人员还是应该从实际生活方便性着手,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优化烙饼问题。

四、“优化”教学策略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教师一定要在深入分析相关问题之后,使用较为有效教学策略,积极运用数学模型建模,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烙饼问题的内涵,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才能够有针对性开展个别化教学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理清教学结构,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收获知识,在计算相应公式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大多数学生都习惯采用计算方式有效解决这样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较好的解决方式,尤其是一些成绩一般或者是稍差的学生,运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就能够帮助他们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另外,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还能够发现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就是教学优化策略,优化的思想在小班教学中怎么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渗透,促使不一样学生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教师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的时候,需要针对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水平制订出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这样就能够促使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段丽莎。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集中编排的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6.四年级下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篇六

植树问题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我提前了一个学期多学期来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设计和知识结构分析来看,通过实践,基本上我感觉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有很多收获,感悟如下:

这个知识点的原型是一条直线路上用不同的间隔来栽树,得到不同的棵树,通过数字间的归纳,得出规律性结论并应用。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封闭图形。在教学中,侧重于向学生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在我看来,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会熟练地解决与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而应该是将此类题作为渗透学生化归思想和原型提炼方法、甚至是培养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一个学习支点,我要做的就是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提升思维的能力,通过课堂结果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设计和过程流畅,简单易懂

手指观察的课堂切入方法,简单有效又出乎意料,在手指并拢、展开的过程中,清晰的看出相差量,为后面教学埋下伏笔,学生觉得很有趣味,将本课教学最主要的数学概念“间隔”引领出来,学生建立起深刻的表象,凸显了知识的起点,然后从间隔一词衍射开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实例,通过大桥桥墩,通过3+2饼干,通过排队列、通过世博会场馆等图形,强化出“间隔”和“棵树”的存在。

二、借助图形,数形结合借助演示图片和画图解决问题是我这节课设计的一个重要路线,由于知识点在现实中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没有生活经验就没有学习的基础,但是对于刚升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欠缺的,当学生通过大量图片的观察,对事物有了深刻的认识,从生活情境图后再引入图表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后进行填表,以优生为引导,发现两端都站的前提下,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知识构建能够保证后面的相关练习在脱离了图形,变成线段图,甚至是没有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发现其中的关系,这样,就能将整个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给全班学生,特别是思维节奏慢一些的学生看,并且让不同的学生落脚在不同的思维层次上。

三、关注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在现实中的应用有很多,我们不但要讲清楚,辨析出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比如安装路灯,比如切割,比如上楼梯,比如敲钟等等,掌握了以后都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不同的题目,并不断提出变式的要求。

四、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要改进:

1、由于这节课充分展示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所以容量比较大,有个别学生吃不透,对教材的梳理上还要学会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2、除非题目中出现很明显的两端都种,否则学生不大会主动判断属于哪一类植树问题。

上一篇:在劳动争议纠纷中员工如何举证下一篇:严肃换届纪律表态发言 (张书记)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