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故障综述

2024-09-27

电力系统故障综述(9篇)

1.电力系统故障综述 篇一

航空电子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综述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组成的复杂化和智能化不断提高,IC芯片制造工艺的不断提高使得VLSI电路的集成密度增加,亦加大了电路故障测试的复杂性和困难度.本文综述了电子电路的通用测试方法和技术,并分析了局限性.详细叙述了刚刚发展起来的基于知识的.故障诊断方法,它的应用使对于一个较复杂的电子设备进行准确故障诊断成为可能,并对其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作 者:安治永 李应红 苏长兵 AN Zhi-yong LI Ying-hong SU Chang-bing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一系,西安,710038 刊 名:电光与控制  ISTIC PKU英文刊名:ELECTRONICS OPTICS & CONTROL 年,卷(期): 13(3) 分类号:V243 关键词:可测性设计   内建自测试   故障诊断   神经网络   信息融合   复杂电子系统   非线性  

2.电力系统故障综述 篇二

我国3~66 kV中压电网的中性点一般采用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流过故障点的电流很小,所以称为小电流接地电网[1]。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供电仍能保证线电压的对称性,且故障电流较小,不影响对负荷连续供电,故不必立即跳闸,规程规定可继续运行l~2 h。但随着馈线的增多,电容电流也在增大,长时间运行易使故障发展成两点或多点接地短路,弧光接地还会引起全系统过电压,进而损坏设备,危害系统安全运行,所以必须及时找到故障线路予以切除。单相接地故障占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的80%以上,且此时稳态接地电流的幅值较小,谐振接地系统更是如此,所以给故障选线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单相接地故障的故障线路可靠识别一直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工作,已经研究出的选线原理主要可以分成两大类:基于稳态信号的故障选线原理和基于暂态信号的故障选线原理,两者都是基于电流零序分量的各种参数(电流的大小、相位、功率等)。

随着选线理论的发展,各种选线装置也相继问世,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就利用接地故障暂态过程研制成功了接地故障选线装置,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又研制成功了微机接地选线装置,最近又增添了各种基于暂态相位法的微机接地选线装置,到目前为止,基于上述不同选线理论已先后推出了几代产品。但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所以此问题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下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现有的小电流接地故障的选线原理和算法。

1 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信号特征分析

1.1 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稳态信号特征分析

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的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假设线路电阻为零、负荷电流在线路上没有压降、则故障相电压为0,非故障相电压升高为倍,每条线路的三相对地电容相等,分别为C01和C02;母线及背后电源对地电容为C0S。当线路II的A相发生金属性接地故障时,系统稳态的电容电流分布和零序等效网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小电流接地故障的稳态电气量还具有以下特征[2]:

① 流过故障点的电流数值是正常运行状态下电网三相对地电容电流的代数和;② 母线处非故障相线路零序电流为线路本身的对地电容电流,其方向由母线流向线路,零序无功功率由母线流向线路;③ 母线处故障相中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为电网所有非故障元件对地电容电流的总和,其方向由线路流向母线,与非故障线路相反,零序无功功率由线路流向母线。

对于谐振接地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系统容性电流的分布与不接地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布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在系统的中性点,通过消弧线圈向接地点注入一个感性电流来抵消接地点的容性电流。根据补偿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全补偿、欠补偿和过补偿,在电力系统中一般是过补偿、过补偿度在5%~8%。当采用过补偿方式时,流过故障点的电感电流大于电网电容电流,补偿后的残余电流呈感性。这时,母线处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是本身对地电容电流与接地点残余电流之和,其方向是由母线流向线路,与非故障线路零序电流的方向一致,因此难以根据电流方向来判别故障线路。由于过补偿度不大,残余电流比较小,故障线路零序电流的幅值较中性点不接地情况大为减少,甚至会小于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所以很难根据零序电流幅值来判别故障线路。

1.2 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暂态信号特征分析

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会发生很强烈的振荡过程,这些丰富的暂态信号幅值大、频谱范围广,为识别接地线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所以如何有效地提取故障特征分量是进行暂态分析的目的。

在一般情况下,电网绝缘击穿接地是在相电压最大时发生的,此时可以将暂态电容电流看成是两个电容电流之和[2]:① 由于故障相电压突然降低而引起的放电电容电流,电流由母线流向故障点,放电衰减很快,其振荡频率高达数千赫兹,振荡的频率主要决定于线路的参数、故障点的位置及过渡电阻的大小。② 由于非故障相电压升高而引起的充电电容电流,此电流通过电源形成回路。由于整个回路的电感较大,因此充电电流衰减较缓慢,振荡也低,仅为数百赫兹。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网,由于暂态电感电流的最大值出现在相电压过零瞬间,而当故障发生在相电压接近最大值瞬间时,电感电流几乎为0,因此暂态电容电流较暂态电感电流大很多,所以在同一电网中,不论中性点是绝缘还是经消弧线圈接地,相电压接近最大值发生故障瞬间,其过渡过程是相似的。

综上所述,利用暂态信号幅值的特点作为选线判据,存在一点不足,对于相电压不是接近最大值时发生的故障有可能发生误判。

2 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检测算法

2.1 小电流接地故障稳态算法

在电力系统发展初期,中性点采用直接接地(大电流接地系统),相应的继电保护装置一般根据稳态电流来整定。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增大和用户对供电要求的提高,我国的一些配电网开始采用小电流接地系统,针对单相接地故障,人们也习惯从稳态量方面去考虑并根据这些稳态量,特别是根据零序分量的相关特性来提出了一系列的算法并开发出了相应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装置。

2.1.1 零序电流幅值比较法

零序电流幅值比较法简称幅值法[3],它利用故障线路零序电流幅值比非故障线路大的特点选择故障线路。以前的做法是使用电流继电器,电流继电器在零序电流超过整定值时动作,指示故障线路,继电器的整定值要躲过本线路可能出现的最大对地电容电流。现在使用比较多的是群体比幅法,应用微机技术采集并比较接地母线上所有出线零序电流,将幅值最大的线路选为故障线路。由于不需设定门槛值,群体比幅法提高了检测可靠性和灵敏度,但在母线故障时会出现误判断。幅值法的致命问题是不适用于谐振接地电网。由于该电网中消弧线圈补偿电流的存在,往往使故障线路电流幅值小于非故障线路;另外一个影响可靠性的因素是故障点电弧不稳定现象,小电流接地故障往往伴随有间歇性拉弧现象,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接地电流,因此可能造成选线失败。一些装置在试验室模拟试验,甚至在现场进行人工接地试验时选线结果很准确,但实际应用效果却并不好,这是因为模拟试验时线路导体与地之间是金属性接触,与实际运行中的绝缘击穿现象并不完全相同。

2.1.2 零序电流方向法

零序电流方向法简称方向法或相位法,它利用故障线路零序电流与非故障线路方向相反的特点选择故障线路。一种实现方法是检测零序功率方向,如果某线路的零序无功功率方向为正,即零序电压超前零序电流90°,则说明零序电容电流的方向是由线路流向母线,该线路被选为故障线路;另一种方法是群体比相法[4],选择3个以上幅值最大的线路零序电流,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位,相位与其他线路相反的线路被选为故障线路。与幅值法相比,方向法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但仍然存在不适用于谐振接地电网的缺点。因为在过补偿或完全补偿状态下,故障线路零序电流的方向与非故障线路相同;对间歇性接地故障来说,零序电流波形畸变严重,难以计算其相位,方向法比幅值法更容易出现误判断[5]。

2.1.3 谐波法

由于故障点、消弧线圈、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非线性影响,故障电流中存在着谐波信号,其中以5次谐波分量为主,并且消弧线圈对5次谐波的补偿作用仅相当于工频时的1/25,可以忽略其影响。因此,故障线路的5次谐波零序电流的幅值比非故障线路的都大且方向相反,据此可以选择故障线路,称为5次谐波法[6]。为了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可将各线路的3、5、7次等谐波分量的平方求和后进行幅值比较,幅值最大的线路选为故障线路。谐波法优点是可以克服消弧线圈的影响,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故障电流中的5次谐波含量较小(小于10%),检测灵敏度低;多次谐波平方和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单次谐波信号小的缺点,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1.4 零序电流有功分量法

零序电流有功分量[7,8]是根据线路存在对地电导以及消弧线圈存在电阻损耗,故障电流中含有有功分量,非故障线路和消弧线圈的有功电流方向相同且都经过故障点返回,因此,故障线路有功分量比非故障线路大且方向相反。根据这一特点,可选出故障线路。在设计具体的选线装置时,可利用零序电压与零序电流计算并比较各线路零序有功功率的大小与方向来确定故障线路。有功分量法的优点是不受消弧线圈的影响,但由于故障电流中有功分量非常小并且受线路三相参数不平衡的影响,检测灵敏度低,可靠性得不到保障。为了提高灵敏度,有的装置采用瞬时在消弧线圈上并联接地电阻的做法加大故障电流中有功分量。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使接地电流增大,加大对故障点绝缘的破坏,很可能导致事故扩大,且对电缆线路来说,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2.1.5 负序电流法

因为小电流接地故障的负序电流具有与零序电流相同的分布特征,所以负序电流法[9]也可以通过比较各线路负序电流的大小与方向选择故障线路。由于负序电源阻抗比较小,故障线路负序电流绝大部分流入了电源回路,使得非故障线路的负序电流比较小,有利于接地选线。但正常运行时线路中也会存在较大的负序电流,并且负序电流的获取远不如零序电流来得简单、准确,所以负序电流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比零序电流法好。

2.1.6 零序导纳法

小电流接地系统的零序网络可以等效为一空载均匀传输线,一般可以忽略线路的阻抗,零序电流主要为对地电容电流和电导泄漏电流。零序导纳法[10,11]通过在馈线端口测量零序电流与电压来获得故障时各条线路的零序导纳,根据故障相线路的零序导纳分布在直角坐标系的第二和第三象限、正常相的零序导纳分布在第一象限的这一特点来选择故障线路,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适应性,但是对于间歇瞬时性接地故障几乎失效。

2.1.7 注入信号寻迹法

注入信号寻迹法简称注入法,在发生接地故障后,通过三相电压互感器(PT)的中性点向接地线路注入特定频率(225 Hz)的电流信号,注入信号会沿着故障线路经接地点注入大地,用信号探测器检测每一条线路,有注入信号流过的线路被选为故障线路。该方法的优点是不受消弧线圈的影响,不要求装设零序电流互感器(CT),并且用探测器沿故障线路探测还可以确定架空线路故障点的位置。其缺点是需要安装信号注入设备。对于谐振接地电网来说,注入法选线正确率远高于前面介绍的几种方法,但从实际运行结果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故障情况下不能正确选线,主要原因是信号注入能量受PT的限制,不能太高;在接地电阻较大时,健康线路分布电容会对注入信号分流,干扰正确选线。对间歇性接地来说,注入的信号变化不连续,影响正确选线。

2.2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算法

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稳态电流幅值小,易受到接地电阻、电弧和电流互感器不平衡电流的影响,其灵敏度低,所以选线的效果并不好。然而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电流幅值是稳态对地电容电流的几倍到十几倍,数值在数十A到数百A之间,并且不受消弧线圈影响。因此,利用暂态信号进行接地选线可以克服稳态选线法存在灵敏度低,受消弧线圈影响的缺点。暂态保护技术的实施关键是接地电容电流的暂态特征分量的提取和暂态保护判据的建立,而暂态量的成分和大小都受到系统的运行方式、故障类型、故障时刻等因素的影响[12],由于暂态过程短,且受线路结构、参数及故障条件的影响,暂态量算法还有待实践检验。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借助现代微电子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接地故障暂态信号的高速采集、记录及分析,利用暂态信号的接地选线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下面介绍几种比较新的利用暂态信号的选线方法。

2.2.1 暂态零序能量法

暂态零序能量法[13]对故障后各线路零模瞬时功率进行积分,得到零模能量函数。故障线路的能量函数幅值最大,极性为负,与非故障线路的相反,据此可选择接地线路。暂态能量法实质上是零模有功功率法在暂态信号上的应用。由于暂态电流中有功分量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此暂态能量法对暂态信号的利用不充分,检测灵敏度低。

2.2.2 暂态零序相位法

暂态零序相位法就是根据故障时,故障相的暂态零序电流与非故障相的电流相位相反来判断故障线路。文献[14]提出的首半波法实际就是利用接地故障基波暂态电流与暂态电压首半波相位相反的特征来判断故障,该算法对于电弧性接地和接地时的相位信息非常敏感,在实际应用中抗干扰能力不强。文献[14-16]通过分析暂态谐波在一定频段即选频带(SFB)内的相频特性:故障相暂态零序电流的相位与非故障的相位相反。利用小波分析这部分谐波的相位关系,通过各个谐波的相频特性来判断故障线路,最后综合可以得出故障线路。该算法通过不同频段的相位信息采用计数累加的方式判断故障线路,理论上很完美,抗干扰能力不强是此类方法的本质不足,特别是对于瞬时性接地故障容易引起误判。

2.3 基于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故障选线算法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是一种利用弱信号做出辨识的技术。仅利用传统的电流幅值大小与相位相反等信息的常规方法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研究者开始把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这一难题的分析。像小波变换、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理论用来对故障信号进行分析与处理。理论分析与仿真的结果尚可受到认可,但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最终投入实际应用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2.3.1 基于小波变换的选线技术

由于小波分析在时域和频域上同时具有良好的局部化性质和多分辨率特性,特别适用于分析奇异信号,可以在不同频域考察信号时域与频域特征。基于小波变换的选线技术[5,17,18,19,20]通过小波变换对接地故障信号进行分析,提取故障零序电流波形的幅值和相位信息。一般都是利用小波分析接地故障暂态信号,根据暂态过程中谐波的相位相反和幅值最大等关系做出选线。小波分析对奇异很敏感既是优点也是缺点,选线的结果容易受干扰信号的影响。所以文献[20,21]采用了与维纳滤波技术相结合的故障选线技术。

2.3.2 基于人工智能的选线技术

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是人工智能技术中比较成熟的技术,神经网络可以根据电气量与故障间的映射做出判断[22,23]。而模糊控制则根据输入信号利用一些常规的判据得到选线结果,根据模糊理论得到隶属函数,最后对选线结果信息做出融合得到最后选线结果[24,25]。这些方法虽充分利用了现代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但仅在信号处理层次上做出了努力,没有深入分析信号的本质特征,实际应用效果还有待检验。

3 技术路线

目前的多种选线方法都只利用了接地故障信号中的很少一部分,由于小电流接地故障情况复杂且信号微弱,如果信号包含的故障特征不明显,任何选线方法都有失效的可能。更为关键的是在小电流接地故障发生后,带故障运行的1~2 h内,故障信号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时段信号反映了故障特征适于选线,有些时段信号受到干扰不利于选线[26]。所以对于小电流接地故障,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研究:①深入研究单相接地故障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由风吹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短时接地故障。②暂态算法与稳态算法的选取与融合以及对上述各种状况应该如何处理应进一步给予考虑。③仿真与模拟试验应考虑故障的随机与多变的特性,通过对实际运行环境的模拟来检验算法的可靠性与准确度。

3.1 接地故障过程中电弧现象的建模与分析

在发生单相接故障时,一般伴随着瞬时电弧接地和电弧不稳定现象,电弧是随着故障的发生而随机发生的,并且电弧不稳定,熄灭与重燃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点的接地电阻不是固定的并且在故障期间接地点的故障信号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故障有可能已经消失,这也是当前选线装置在开发时没有考虑到的,所以在选取算法时,应尽量提高算法的容错性和抗干扰能力。所以结合电弧的特性建立相应的电弧随机特性模型,通过电弧模型测试与训练接地故障检测算法,为算法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仿真测试手段。

3.2 基于人工智能的暂态与稳态选线算法融合

稳态选线算法和暂态选线算法已经有几十年的实际工程应用,并且在某些具体的应用系统中获得了比较理想的工程实践应用价值,这些算法的适用范围都是一定,因为单一的或几个判据的组合不能完全保证对所有的类型的接地故障做出准确的判断,基于小波技术的暂态故障信息提取技术可以提取暂态过程中丰富的频谱信息,可以提高接地故障检测的灵敏度,但是对于那些干扰性负荷的启动容易造成误判,所以对于可以利用稳态故障检测算法提高算法的抗干扰能力,可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稳态与暂态选线判据的融合,例如神经网络实现故障的识别、判断和综合;利用模糊理论对稳态判据和暂态判据的权重进行综合。

3.3 实时动态仿真测试与故障模拟测试

利用搭建的电弧仿真模型,把电弧模型综合到RTDS上搭建的仿真模型中,考虑故障的随机与多变的特性,对样机进行测试,通过对实际运行环境的模拟来检验算法的可靠性与准确度。

4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幅值法和方向法均受到间歇性电弧故障的影响,对谐振接地电网系统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谐波法和有功分量法在原理上皆可以克服消弧线圈的影响,但是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受到5次谐波含量较小等因素的制约,而有功分量法检测灵敏度低,可靠性差,通过加大故障电流有功分量的做法,可能导致事故扩大的风险;负序电流法和零序导纳法实际应用效果均不佳。

(2) 暂态算法虽然可以克服稳态选线法存在灵敏度低,受消弧线圈影响的缺点,但受到系统的运行方式、故障类型、故障时刻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使得存在暂态信号提取利用不充分、抗干扰能力差等缺点。

(3) 基于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小波变换和人工智能等选线技术在理论上能够明显提高选线精度,加上融合了现代数学处理方法,使得具有不错的应用前景,但实际效果还有待检验。

3.电力系统故障综述 篇三

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可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而纵横交错的架空线路占用了大量的可用空间,是阻碍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用电缆网络供电逐步取代架空线网络供电成为现代城市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与架空线相比,电缆线具有输电容量和可靠性高、应用成本低、节省空间以及美化市容等优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原有架空线网络供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电缆—架空线混合线路供电。然而由于电缆的运行环境恶劣、制造工艺不完善等因素,常常造成电缆绝缘水平下降,造成电缆接地故障。同样,架空线也经常由于绝缘子质量不过关、恶劣的天气以及人为外力的破坏等因素而发生故障。

当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精确定位故障点不仅能够减轻人工巡线的负担,而且又能使线路快速恢复供电,减少停电引起的经济损失。随着电缆—架空线混合输电线路的广泛应用,如何精确定位故障点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各种混合故障测距方法,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最后对各种方法的前景做了展望。

1、利用阻抗法进行混合线路故障测距

利用阻抗法进行混合故障测距的原理是先将某一侧的线路参数归算到另一侧,在依据利用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所搜集到的故障电压与故障电流信息计算出线路阻抗,而输电线路中阻抗是与其长度成正比的,由此计算处测量点到故障点的距离,最后再进行回代计算得出最终测距结果。该方法的优势在于测量的电气量为工频电压与工频电流,无需外加其他测量设备,方便简单,具有较高的经济性,被广泛应用于继电保护和故障录波中。但阻抗法受系统阻抗、线路运行方式以及过渡电阻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使得测距精度大大降低,虽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微机式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快速准确的将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的各种电气量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计算,提高了阻抗法的测距精度。但影响阻抗法测距精度的因素仍然不能很好的解决,而且由于线路之间参数的不同,需要进行归算,从而加大了测距误差。故目前很少用阻抗法进行混合线路故障测距。

2、利用行波法进行混合线路故障测距

行波法可以划分为单端法和双端法,单端法是利用故障行波在母线某侧测量装置与故障点之间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差值来进行测距计算,双端法是利用故障行波到达母线两侧的时间差值来进行测距计算。行波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受输电线路的运行方式、过渡电阻、互感器变换误差以及线路参数沿走廊分布不均匀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小,测距的精度比较高,已在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实际测距误差可以的达到200m以内。为了进一步减小行波测距的误差,一些学者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来确定暂态故障行波到达测距装置的时刻。

首先,通过将混合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后故障行波首次都爱打母线两侧的时间差值与整定值进行比较来确定故障发生区段,然后利用双端行波测距原理来给出故障测距结果的公式。但线路两侧时间的准确同步问题以及混合线路长度误差对测距精度的影响较大。仿真结果表明,测距误差在1km以内。在一定的基础上,以在架空线与电缆的连接点处发生故障后,故障行波到达母线两侧的时间差值为基准值;当混合输电线路故障发生时,通过所测得的故障初始行波到达母线两侧的时间差值与基准值比较判断故障发生区段,并由单端测距原理给出测距结果。消除了混线路两侧时间的准确同步问题以及混合线路长度误差对测距精度的影响。Matlab仿真结果表明,测距误差在200m以内。在一定的基础上对单端行波测距加以改进,利用双端原理根据混合线路故障初始行波到达两端的时间差进行故障区段的选择,通过单端测距原理给出初步测距结果,结合故障初始行波到达线路两侧的时间差由单端原理给出准确结果。使得测距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以提高。ATP仿真表明,测距误差在200m以内。基于时间中点的双端行波故障测距算法,此算法只需知道线路的具体结构及行波在各介质中的波速度,就可以计算出行波在此段架空-电缆混合配电线路中的运动时间,进而准确定位故障点。该算法不仅解决了传统双端行波测距不适于波速不连续的架空-电缆混合配电线路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段电缆-架空线的测距问题。所提出的基于组合行波原理的高压架空线_电缆混合线路故障测距方法是目前行波测距方法中,测距误差较小,可靠性较高的的方法。而所提方法是在多段混合线路故障中应用前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

3、结论

本文对现有的各种测距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得到如下结论:利用行波法进行混合线路故障测距较利用阻抗法进行混合线路故障测距有较大的优势,在行波法中,基于组合行波原理的高压架空线-电缆混合线路故障测距方法和基于时间中点的双端行波故障测距算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4.万科会员系统背景综述 篇四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拉动力量,房地产行业在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然而地产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经营环境的规范、客户的成熟(甚至挑剔)都带给企业很多新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如何维系住老客户的忠诚度?如何吸引潜在客户,使他们认同自己进而转变成为真正的客户?这些问题业已成为房地产企业普遍感到焦虑的问题,很多企业也不断在探索新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地产会员俱乐部这种形式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1996年初,新鸿基地产在香港率先成立了“新地会”,目的是通过会员与公司之间的互动,宣传自身品牌,维系客户忠诚。1998年,国内地产龙头企业万科在中国大陆率先引入会员模式,成立了“万客会”。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拥有十多个分会,会员人数接近到十万人。万客会成功的宣传了万科的品牌,并通过一系列的会员积分活动,与包括潜在客户在内的广泛客户群体实现了互动。这些活动不仅有效维系了现有客户,而且成功加深了万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随着地产会员组织效果的逐步体现,中海地产的“海都会”、招商地产的“招商会”、复地的“复地会”等会员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目前为止,国内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程度还非常薄弱,多数企业在会员信息收集和管理方面,仍然停留在电子表格加纸面档案阶段。随着会员数量的增加,会员互动的日趋复杂多样,这种原始的管理方法引发众多问题,不仅查询效率低,而且根本无法处理会员活动的相关情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管理信息化为支撑手段的明源会员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以会员(客户)记录为中心,围绕会员(客户)记录,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供会员信息共享平台、增强会员信息的完整性和时效性、准确挖掘高价值的客户、简化和协调各个业务部门和业务环节的各项功能等等,使企事业会员俱乐部将注意力集中于满足客户的各项需要,逐步建立起多种多样的与会员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渠道——如面对面、电话接洽、网站访问、BBS系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客户会杂志、会员活动等——协调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之上,这样,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客户视角,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按照会员的喜好使用适当的渠道与之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依托这个信息化的平台,地产企业可以根据本公司的特色特点,发展适合自身情况的会员维系计划,促进整体经营水平的提高。

会员管理本身的意义

1.一种有效的维系潜在客户和当前客户的手段

2.通过互动可以增加公司品牌对潜在客户的影响力

3.通过互动(特别是积分计划)可以成功保持实际客户忠诚度,促进他们二次购买和推荐新用户。

4.通过对资深会员(非购房客户)首次购买的积分奖励,增加潜在客户购买欲望。

5.低成本的楼盘推广宣传手段(针对所有会员可以短信、邮件群发进行介绍)

明源会员管理系统的特点

1.技术先进,操作简便(基于.net的全web系统)

2.便捷的入会管理,支持网上入会等多种手段

3.强大活动的管理,支持灵活定义,涵盖积分设定、互动记录、奖励核心等内容。

4.支持客户自助查询积分

5.和销售系统的无缝连接,自动匹配客户二次购买、推荐购买等行为,自动取得相应积分。(注意,需

要销售业务有对应管理)

6.支持灵活的客户联系方式,可以根据客户特征进行过滤,取得目标客户;支持短信、邮件群发,备有

发送内容的模板设定。

7.丰富的报表分析功能,支持会员特性分析、积分统计、活动统计、奖励统计等常用分析,且提供自助

5.气象采集信息系统系综述(共) 篇五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信息与工程系 07083415徐桥

摘要:气象信息采集系统利用实时采集的气象资料,对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气象情况作出较为精确的预测和预报,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需求。其结构主要分为气象信息采集,数据接收和数据传输还有数据显示。本文主要针对基本气象信息的采集,分析当代气象信息采集系统的发展现状,指出其中的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一个前瞻。

关键词:信息采集,无线传送,气象数据分析

1、引言

气象服务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因此充分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开展气象情报信息和气象预测信息技术研究,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得意义。文章提出气象信息业的发展现状,当代气象信息业的研究水平,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案,以及气象信息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多数气象局分为省,市,区气象局和数个气象站,原有的气象信息系统地面网络建设较早,设备性能低,线路传输速率低,延时较大,采集数据比较单一,因此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下,人们在生产生活上的需求。因此,建设一个更完善,高效的气象采集系统迫在眉睫。而气象信息采集系统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

气象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它使人们对气象信息有了更深更准确的了解,对学习,生产,生活有着莫大的帮助。

2、气象信息采集系统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2.1 研究现状与不足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气象信息能力不断增强,精细化程度大大提高,基本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数值预报预测业务系统。据了解,我国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已由单一天气预报发展为目前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但相比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我国的气象信息采集系统发展还是显露出很多的滞后,主要在技术和工艺装备、测试仪表、开发能力、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距。

(1)基于CAN总线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计

根据地面气象要素观测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CAN总线接口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并详细介绍了该观测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系统采用主从方式.通过CAN总线将各个观测节点连接起来,并将各个观测节点采集的数据传输到上位PC机处理。观测节点采用MSP430单片机为主控制器,控制和处理传感器采集数据.并通过CAN控制器MCP2515将采集的数据传输给上位机。该系统硬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测试结果能满足实际的测量要求。

(2)基于CDMA 1X网络的远程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介绍CDMA IX网络在自动气象信息远程无线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描述了系统架构和[1]

无线DTU的配置,给出了下位机通信和上位机接收数据管理软件编程。该系统在江苏省自动雨量检测系统与高速公路自动气象站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3)基于GIS组件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高斯模型的稳定气象条件假设在真实事故场景下难以成立,且对地形因素考虑也被过度简化,导致对于毒害性气体泄漏进行扩散模拟的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通过开发变气象条件下的改进高斯烟团叠加模型(UWF—SPM);构建实时气象采集硬件系统获取事故场景下的实时气象信息,结合GIS技术实现在事故发生地空气动力粗糙度参数(Z0)的确定;编程实现毒害性气体泄漏扩散浓度分布实时模拟,减小模拟结果和实际事故后果之间的差距,更加有效地辅助该类事故的应急救援决策工作。

文献[5]结合组件式GIS二次开发技术的应用研究,利用Visual Basic可视编程语ADO(Microspft ActiveX Data Objects)数据库编程技术在SQL Server2000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了集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发布传输于一体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通过GIS功能组件MapObjects2.1,表现时间与空间全方位配置的农业气象信息。

(4)基于GPRS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文献[6]设计了一个基丁GPRS的两要素自动气象站,并实现了,气象要素采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文中首先讨论了GPRS数据通讯的优点、分析了温度、雨量要素传感器的接口特点。在电路设计部分,以ADuC812微控制器为核心.讨论了GPRS的通讯接口的设计;详细介绍了铂电阻测量电路可能引起误差的恒流源、外接引线等问题的处理;以及外部干扰引起测雨计数误跳等问题的处理。

文献[8]通过对远程自动气象站数据实时采集传输通讯方式的比较,提出基于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远程自动气象站数据实时采集和传输系统的技术方案,以小数据流方式,实现野外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对观测设备运行的监控,达到节约经费,提高数据传输时效的目的,并将此系统成功地用于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施工期气象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中[10][9][7][4][3][2]。

通过GPRS技术来构建采集传输系统具有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等优点。利用其来采集、传输气象信息数据,可以对将来一段时期内的气象形势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予方便,为防洪抗汛提供决策支持

(5)基于GSM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针对传统农田气象信息远程监控系统采集机构布线难、成本高、传输距离有限等不足,提出利用GSM网络覆盖范围广、价格低廉等优势设计的无线网络采集节点方案

网络采集节点的硬件构成、通信原理和具体实现方法。实验表明

能实现农田气象信息的定时采集、稳定传输和实时报警。

文献[14]针对当前气象信息更精、更细、更及时的需求同信息发布能力不足的矛盾,提出基于GSM MODEM的天气播报系统。该系统使用了PC多样化气象信息采集和对GSM MODEM控制技术,具有及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15],特[13][12][11]。,阐述无线,该设计方案合理可行,别适用广大农村地区。

2.2 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微型计算机、通信、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进一步推动气象信息采集系统技术向微功能、多功能、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3、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信息采集系统越来越完善,被应用到各种恶劣的环境当中。本次气象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结合了当前各种气象信息采集系统的优点,改进了一些不足,以简单,高效为原则,设计出实用的气象信息采集系统。

参考文献

6.市区电力局半年工作综述 篇六

--电力局半年工作综述

2009年上半年,xx紧紧围绕xx供电局“一六六八”工作思路,结合年初我局制定的“82211”奋斗目标,坚持以优质服务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努力调动和发挥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全局各项工作进展势态良好,整体工作并举发展,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一、主要指标再创新高,企业实力明显提高

2009年上半年,xx完成电网建设1859.5万元,新架及改造10kV线路6.99公里,改造0.4kV线路1.63公里。完成售电量21449.1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了13.24%,完成年计划的53.35%;实现销售收入完成12201.26万元,同比增长1864.18万元;完成售电平均单价(税后)486.19元/千.千瓦时,同比提高了19.76元/千.千瓦时,比年计划提高了11.19元/千千瓦时;线损率完成9.55%,同比上升了2.13个百分点;电费回收率和电费上解率完成100%;目标成本实际完成1773.15万元,同比增长3.98%。

二、安全管理全面加快,安全形势保持稳定

全局安全工作紧紧围绕“五不发生、一建立、一控制、一实现”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坚持“安全无小事,每天零起点”的安全理念,狠抓“三级考核”和反习惯性违章两个重要环节,截止2009年6月30日,全局连续安全生产1504天。上半年局领导施工现场到位243人次,各级管理人员施工现场到位375人次。

三、加快落实电网规划,电网建设全面提速

加强了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力度,重点解决负荷快速增长同配网网架结构薄弱的矛盾,为美化、亮化城市环境投资469万元,顺利东塔北路、梁州路、将坛路、建国路北段架空落地工程、桥闸开闭所第二电源建设及投运等10项城网基建工程。其中10千伏桥闸开闭所按微机综合自动化标准设计,相关信息可传送到县调主站端系统并满足无人值班要求,是xx目前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一座开闭所。城市东出入口道路扩建工程为2008年至2009年市政重点项目,累计投资260万元。工程的的实施对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全面强化经济管理,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电力局遵照市场经济规律,从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大力发展多经产业,截止6月底,多经企业实现经营总产值2512万元,实现利润55.2万元,分别占全年计划指标的43.31%和46%。

五、不断深化企业管理,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

初步建成财务管理模块。实施生产作业、设备和大修技改工程标准化管理,生产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推行“一户一表”运 行管理办法。及时更新配网调度手册,统一规范设备命名,从源头上消灭装置性违章。

六、落实宏观调整政策,节能降耗建设成效显著

将“三节约”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本着厉行节约,务实高效的原则,树立勤俭办企的经营理念,实现降本增效。在电网施工、基建工程方面开展以创最优设计、创最佳施工、创最低造价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力求设计最优、施工最佳、造价最合理、工程质量最好的方针;加强废旧物资再利用和设备处置管理,避免重复投入和浪费;大力压缩各项管理费支出,确保可控管理费用较2009年年初预算下降10%。

七、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企业素质不断提升

以能力和素质建设为重点,加强“两型”人才队伍建设。全局共有167人,其中大专以上职工81人,占总人数的48.5%,初级工以上94人,占总人数的56.3%。统筹实施各类培训,今年完成培训办班7期,参加省公司两期生产管理系统操作培训,举办了6个专业,9个班组的班组长及培训员进行“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宣贯”培训班,全员培训率100%。

八、夯实“两转”服务体系,服务品牌不断升华

开展预付费售电系统和城乡电费联网收费系统建设工作,打破城乡地域界限,新建南郊、兴汉路2个直管营业厅。建成汉水名城、天河小区等六个电力服务示范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业扩报装、故障报修和咨询服务,有效缩短服务半径,拉近电力企业与 客户之间的距离。

九、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主动向市区两级政府汇报工作,为支持我市“双创”工作,积极配合政府完成将坛路、建国路北段线路架空落地顺利进行。围绕xx中心工作,组织做好重大信息报送和新闻宣传工作,各类新闻媒体用稿量大幅增加,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圆满完成“历史文化名城西北会场文艺演出”、江滨路正月十五烟火晚会现场、桥北广场抗震救灾一周年文艺演出汇报、高考保电等重大活动的保电工作。并远赴安康,配合安康供电局完成端午“龙舟节”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欢乐中国行”活动保电工作。今年上半年圆满完成市区两级政府重大活动保电工作共计11项。

7.故障诊断技术综述及发展趋势 篇七

在部队中对系统、设备的安全要求更高, 对快速、准确、高效的故障诊断技术的需求更迫切。比如在军队油料储运过程中, 油泵房是管道输油中最关键的场所, 泵房的运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输油能否安全、平稳、高效、低能耗和部队保障能力的好坏。而目前, 油料储运过程在用故障诊断模式主要为人工巡检获取故障征兆, 基于专家经验实施人工故障诊断。在油库泵房的具体工作过程中, 由于其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状态复杂, 当故障发生时, 很难及时准确地判断故障发生的部位及原因。因此, 如何将人工诊断模式转变为自动诊断模式, 实时获得低误报率和低漏报率的故障检测与诊断结果, 是进一步提高油料储运安全与稳定的前提。

1. 故障诊断技术发展概述

众所周知, 基于解析冗余的故障诊断技术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1967年, 在美国宇航局和海军研究所的倡导和组织下, 成立了美国机械故障预防小组 (MFPG) , 对故障诊断技术分专题进行研究。1971年, 麻省理工学院的Beard发表的博士论文[1]和Mehra和Peschon发表在Automatica上的论文[2], 首先提出了用软件冗余代替硬件冗余、通过系统自组织使系统闭环稳定、通过比较器的输出得到系统故障信息的新思想, 标志着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的开端。

在国内, 第一篇故障诊断技术的综述文章[3]由叶银忠等人于1985年在《信息与控制》上发表;1994年,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动态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的学术专著, 即周东华等人编写的《控制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4]。随后几年又有新的论文发表和学术专著出版。

1990年, 国际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权威、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的P.M.Frank教授将基于软件冗余的故障诊断方法划分为三大类[5]:基于解析模型的方法、基于知识的方法和基于信号处理的方法。基于解析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是最早发展起来的, 适用于被控过程能够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基于信号处理的故障方法适用于那些虽然被控对象的精确的解析数学模型很难建立, 但是可以得到输入输出信号的被控过程。基于知识的故障诊断方法则适用于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和输入输出信号都不能得到的被控过程。

在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相关领域的发展的同时, 各种新的诊断方法也层出不穷, 上述划分方式已不是十分准确, 尤其对于工业过程故障诊断领域发展起来的新方法更是如此。如控制图方法、主元分析法 (PCA) 和部分最小二乘法 (PLS) 等与统计学有关的方法, 归为信号处理的方法并不恰当。此外基于图论的一些方法, 把它们归于基于知识的方法也不是很合适。美国Purdue大学Venkatasubramanian教授将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分为:基于定量模型的方法、基于定性模型的方法和基于过程历史数据的方法三大类[6], 突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知识获取方式。

2. 故障诊断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2.1 基于定量模型的方法

基于定量模型的方法是发展最早、研究最系统的一种故障诊断方法。它随着解析冗余思想的提出而形成发展, 指导思想是用解析冗余取代硬件冗余, 通过比较诊断对象的可测信息和由冗余数学模型表达的系统先验知识, 产生残差, 并对残差进行分析和处理, 获取故障信息, 从而实现故障诊断[7]。基于定量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分为基于状态估计的方法和基于参数估计的方法。

(1) 基于状态估计的故障诊断方法。

由于被控过程的状态直接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 所以只要估计出系统的状态, 并结合适当的模型即可对被控对象进行故障诊断。这种方法首先利用系统的解析模型和可测信息, 重构系统的被控过程, 构造残差序列, 残差序列中包含丰富的故障信息, 再对残差进行分析处理, 从而实现故障的检测与诊断[8]。残差序列通过设计检测滤波器 (观测器) 产生。通常可用Luenberger观测器及卡尔曼滤波器进行状态估计。如Caliskan将Kalman滤波器用于传感器的故障检测[9]。Keller则仔细分析了用于故障诊断的Kalman滤波器的结构, 并对其残差进行了解耦, 使得能够同时检测多个传感器故障[10]。国内应用kalman滤波器进行故障诊断的方法如文献[11]采用卡尔曼滤波器组, 建立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系统, 实现对单个传感器故障的检测、隔离与重构 (FDIA) , 并分析了测量噪声对故障诊断系统性能的影响, 为发动机在线传感器故障诊断系统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状态估计的故障诊断方法依然是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状态估计方法, 在能获得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的情况下, 是最简单、有效的故障诊断方法。然而由于实际控制系统大多是非线性系统, 且非线性系统对象的数学模型很难建立, 所以基于状态估计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主要集中于线性系统, 对非线性系统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目前处理非线性系统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将非线性系统整体或局部线性化, 二是基于非线性观测器和参数估计的方法。

(2) 基于参数估计的故障诊断方法。

参数估计的故障诊断方法是根据模型参数及相应的物理参数的变化量序列的统计特性来进行故障诊断。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系统参数及相应的过程参数变化来检测故障。因为被诊断对象的故障可以视为其过程参数的变化, 而过程参数的变化又往往导致系统参数的变化。基于参数估计的故障诊断方法主要有滤波器方法和最小二乘法。参数估计方法与状态估计方法相比, 前者更利于故障的分离, 但计算量偏大。

2.2 基于定性模型的方法

基于定性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不需要系统精确的数学模型。基于定性模型的方法把过程特性的外部表现和人类专家对故障判断和处理的经验, 通过抽象化方法直接建立各种过程变量与故障模式之间的定性模型, 对系统进行推理, 预测系统的定性行为, 通过与实际的系统行为比较, 检测系统是否发生故障, 并诊断系统的故障原因[12]。基于定性模型的方法可以分为因果模型方法和抽象层次方法, 主要包括定性过程理论法 (QPT) 、定性仿真法 (QSIM) 和知识观测器法、定性观测器法 (QOB) 、有向图方法 (SDG) 、故障树方法 (fault tree) 等。其中, 定性仿真方法是基于定性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的重要部分。定性仿真方法于1994年由Kuipers提出, 它依据系统的故障模型进行诊断推理。该方法首先利用定性变量 (系统物理参数) 和定性微分方程 (参数间相互关系) 构造约束模型, 然后通过约束模型描述和模仿系统的结构, 从而得到由约定初始状态出发的系统状态。文献[13]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类似于基于解析模型的方法中的状态观测器和Kalman滤波器的知识观测器。该知识观测器由定性模型、差异检测器、候选人发生器及相应诊断策略组成, 其核心是定性模型。

基于定性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一般比较简单, 构造模型容易、可靠性高、解析能力强、鲁棒性好, 具有新故障辨识能力等。但是此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 如:利用定性方法描述系统, 预测较为保守, 因此微小的故障往往容易被忽略。

2.3 基于历史数据的方法

基于历史数据的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不同于基于模型的方法需要过程先验知识 (不管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 , 基于历史数据的方法仅需要大量有效的过程历史数据。基于过程历史数据的方法以采集的过程数据为基础, 通过各种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如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频谱分析、小波分析等) 挖掘出数据中隐含的信息, 提高监控系统的监控和故障诊断能力。基于历史数据的故障诊断方法又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1) 定性方法。

定性方法中应用最广的是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方法和定性趋势分析方法。

(1) 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方法通过系统知识的获取, 由推理机根据故障特征诊断出故障。专家系统通常由数据库、推理机和知识库组成。文献[14]利用专家系统工具CLIPS并结合C语言开发传感器故障在线诊断专系统。专家系统的优点是不依赖于系统模型, 规则易于增加和删除, 但也有不易克服的缺陷, 如实际应用中知识获取的“瓶颈”问题, 而且对新故障不能诊断。传统的专家系统进行传感器的故障诊断存在局限性。

(2) 定性趋势分析方法趋势可以反映仿真系统[15]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发展速度与趋势, 为故障的早期判定提供一个有效的手段。基于定性趋势分析的故障诊断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利用趋势提取算法, 将时间序列转换为基元序列, 然后采用相容度检验或基于模糊逻辑的相似度检验, 将实时趋势与知识库里的特征趋势相匹配, 以检测过程状态或行为, 获取故障类型, 实时诊断故障。基于定性趋势分析的故障诊断方法具有快速检测诊断故障、解析能力强、鲁棒性好并新故障辨识能力等优点, 已被广泛地用于过程状态监测、数据压缩、故障检测和诊断。但由于这种方法是基于数据的, 在提取和识别趋势的过程中, 计算的时间会限制这种方法的应用。

(2) 定量方法。

基于历史数据的故障诊断定量方法分为统计学方法和非统计学方法。这两类方法都是对实时数据的抽样进行特征提取的方法。统计学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 (SVM) 、主元分析法 (PCA) 、部分最小二乘法 (PLS) 等, 非统计学方法即常用的神经网络法。

(1) 主元分析法主元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用一组互不相关的新变量代替原变量。这组新变量是原变量的线性组合, 不但个数比原变量少, 而且尽可能地携带原变量的有用信息。

(2) 神经网络方法神经网络具有以任意精度逼近任何连续非线性函数的能力, 以及从样本学习的能力, 已经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元部件、执行器和传感器的故障诊断。针对控制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大规模并行处理方面的能力, 以及容错性及学习能力[16], 通过离线学习构建神经网络观测器、神经网络辨识器或神经网络预测器模型, 在线将模型输出与系统实际输出比较得到残差, 通过对残差进行分析和处理, 获取故障信息, 从而实现控制对象故障的实时诊断。

(3) 支持向量机下面将着重介绍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诊断方法。

3. 支持向量机的研究现状

作为支持向量机的奠基者, Vapnik早在60年代就开始了统计学习理论的研究, 1971年, Vapnik和Chervonenkis提出了SVM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VC维理论。1982年, Vapnik进一步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 堪称SVM算法的基石。

1992年, Boser、Guyon和Vapnik, 提出了最优边界分类器。

1993年, Cortes和Vapnik进一步讨论了非线性最优边界的分类问题。

1995年, Vapnik完整地提出了SVM分类器。

1997年, Vapnik、Gokowich和Smola详细介绍了基于SVM方法的回归算法和信号处理方法。

Vapnik在1995年出版了专著“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17]之后, 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研究学习统计学习理论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SLT) 和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算法的热潮, 各种杂志都纷纷撰文介绍SLT和SVM的内容[18,19], 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也纷纷将SLT理论和SVM算法应用到不同的领域, 如模式识别[20,21], 回归分析[22], 信号处理[23]等。

和目前比较常用的神经网络诊断方法相比, SVM具有以下显著的优势[17,24]:

(1) 坚强的理论背景使得SVM有很高的推广能力, 可以避免过度训练。

(2) SVM通常有解, 可以使用一个标准的算法 (二次规划) 很快地求得解, 而且这个解通常是全局最优解, 因此不会出现局部能量最小点的问题。

(3) SVM不需要事先确定网络拓扑结构, 当训练过程结束时自动地确定拓扑结构。

(4) SVM可被看作信息缩减的一种表达, 它可以解决高维问题而且可以避免“维数灾难”。

(5) SVM对小样本机器学习有着良好的性能。

由于SVM算法的潜在的应用价值, 吸引了国际上众多的知名学者, 近几年对其研究不断深入, 出现了许多发展和改进的支持向量算法[25]。SVM机器学习算法很好地执行了统计学习理论的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 其应用于故障诊断最大的优势在于它适合于小样本决策, 其学习方法的本质在于能够在有限特征信息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发掘数据中隐含的分类知识, 这一点对于故障诊断而言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支持向量机理论表现出来的良好性能吸引了故障诊断领域研究人员的注意,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在智能故障诊断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如Poyhonen.S等人在电子机器故障诊断方面对SVM的应用进行了研究[26];Achmad Widodo等将SVM应用于异步电动机故障诊断中[27];Jun Feng Gao等将SVM用于往复式泵故障诊断[28];肖健华对应用于故障诊断的SVM进行了理论研究[29], 对样本不对称情况进行了算法改进[30]并在齿轮故障诊断中进行了应用研究[31];胡寿松将SVM应用于非线性系统故障诊断[32];重庆大学博士马笑潇对SVM在智能故障诊断中的应用[33,34]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祝海龙在其博士学位论文[25]中对统计学习理论的工程应用进行了不同领域的研究, 涉及信号消噪机械故障诊断和人脸检测, 其中故障诊断方面研究了汽车发动机振动故障的自动诊断;张周锁等对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机械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35];董明等将其用于大型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模型研究[36];朱凌云等从数据挖掘的角度运用SVM分类算法进行自动缺陷识别的方法研究[37]。

这些针对不同故障对象的诊断研究在理论和仿真方面都取得了基本令人满意的结果, 表明了支持向量机算法适合于故障诊断领域。可考虑将支持向量机引入油库泵房过程监控和故障诊断中, 以确保油库泵房的正常运行。

4. 故障诊断发展趋势

8.电力系统故障综述 篇八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力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变电站作为电能输送及分配的枢纽中心,同时也是整个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的运行当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变电站中的电力设备长时间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下,需要检修人员要定期对变电站进行系统的检修,及时发现排除故障,保证变电站的稳定运行。本文作者通过分析检修工作中存在的問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希望提升变电检修工作水平,保障电网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关键词:变电检修;电力系统;问题及措施

变电运行是电力系统中一个相对重要的环节,变电运行状况的好坏对社会生产和人们整个生活都有直接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各个地区对电量的供应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对供电系统的建设和变电运行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变电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如跳闸等各种问题,所以,对变电检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及解决,对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诠释变电检修工作

变电检修所采用的是先进的大型生产设备,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电力企业系统工作的检修,并通过相关对电力系统的检修来降低电力生产设备的检修费用,使整个电力系统都能够在正常平稳的情况下进行工作。变电检修简单的说就是根据在线或先前检查的结果来确定对电力系统检修时间间隔。

变电检修是对电网中具体的电塔,变压器,变电站等硬件设备进行检修,维护的工作单位,属于一线基层生产岗位,下设开关班、主变班、试验班和电缆班。平时只是做些设备维护工作;但每年计划检修时比较忙。变电检修岗位可以很深入地了解变电设备的内部构造及工作原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岗位。

二、变电检修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运行设备陈旧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生产行业和领域的设备不断地改进,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不断加快,电力行业的运行设备也是如此,大量新型的运行设备被用于生产。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些地区的电力系统已经采用了新型的设备,其运行状态也十分良好,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因为经济实力不足仍使用比较落后的电力设备,这些设备陈旧且处于负荷过载的状态,从而影响了设备运行的正常、稳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导致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且老旧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费用也比较大,增加了企业的投入成本。

(二)变电检修目的不明确

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电力企业对于电力系统的变电检修认识不够准确,对变电检修目的不明确,特别是在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变电检修时,检修人员通常都是进行整体性的检修,在整个检修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目的,对于变电检修的重要性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甚至只是简单的应付性检修,在变电检修过程汇总不能够认真的对每个检修环节都做到细心细致。同时,在进行变电检修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检修过程中对于自身及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在实际的检修过程中经常出现检修结果误差,而因为工作人员的检修不细致,经常会忽视变电检修过程中细小的问题,这就为以后电力系统中的安全问题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三)检修人员普遍存在技能水平不足

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检修人员原有的水平已无法满足日益先进的设备的要求,面对落后的检修技术电力企业又缺少定期的业务培训,所以检修人员往往对新技术无法进行很好的掌握,这在检修过程中就很难保证检修的质量,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在设备上的广泛应用,对于变电检修中年龄较大一些的老工作人员,由于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很难准确的掌握好新设备的构造及检修技术,所以在检修结果上就无法保证其准确性。

(四)电力企业间的交流不足

由于各地区的供电系统是由不同的电力企业来负责,因而使得各地区各企业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设置的电力系统也比较先进,在对其进行检修工作时遇到以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相应比较多,然而各企业之间由于交流的缺乏,使得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不能及时地共享,使得相对落后地区也出现类似的故障或问题,不能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地解决,从而增加了电力系统的维护与管理费用。

三、提高变电检修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对检修工作的重视

为使检修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首先应明确检修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其具有的重要意义,电力企业的相关利检修人员应对其目的及意义进行深入地学习,明白做好检修工作的重要性和目的,从而使相关的检修工作人员对电力系统进行认真的检修。电力企业内部应对变电检修工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各项检修项目有明确的技术定义以及具体的工作方向,在实际的检修工作中,也应按照电力企业的班组安排来进行责任的分配工作,把每项工作与相应的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从而调动检修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明确变电检修工作的目的

针对上述问题中变电检修问题不够明确,因此,在对电力系统进行变电检修时,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变电检修的目的进行明确,以保证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检修过程中能够有目的的进行工作,这同时也是变电检修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提。想要使变电检修工作人员对变电检修中所存在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够详细的进行说明,就需要对变电检修人员能够进行详细的检修任务布置,并明确每个检修工作的技术定义与工作方向,使每个检修人员都能够知道检修目的,并认真的进行检修工作,进而有效的保证变电检修工作能够得到实施。工作人员要在对变电检修目的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定期的对相关检修设备进行规范性的检查,以保证相关设备的工作能够在变电检修过程中顺利完成。

(三)不断完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技术

电力设备始终在不断的升级改造中,不断趋于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传统的监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相关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新的监测技术。例如:温度遥感、热成像、遥视等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及时监测到电力的异常现象,并实时传输至电网监控中心,通过故障研判,及时通知运维检修人员及时抵达故障现场,解决相应的问题。

除此之外,检修人员还要从各个方面加强成本的控制,如在制定检修方案的时候,要适当考虑经济性,尽量简化施工的环节,科学的选择检修的设备;严格检修的质量的管控,尽量防止返工或者返修现象的出现;对检修使用的零件等要做好回收的工作,尽量避免材料的浪费,如果零件还能循环使用就不可以随意的丢弃;设定激励制度,优化人员方面的配置,激发检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检修的效率等。

(四)加强变电检修管理

目前,在我国对电力系统进行变电检修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检修管理方法对变电检修进行管理,而具体的相关管理方法是:第一,加强变电检修工作人员自身的责任感,对相关检修人员进行不断的技术知识强化,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使工作人员参加到业务变电检修管理,并对自己的检修结果进行負责。第二,在检修工作中,要对关键性的变电检修工作进行明确,集中技术力量进行关键性位置的检修。第三,相关变电检修部门需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在进行技术考核过程中需要应用成本激励的方法对工作人员进行鼓励,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四、其他措施

推广运用状态检修技术,状态检修技术是目前最为高效的检修技术,它的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各种实时状态监测的手段和技术,结合继电保护装置的已有检修记录以及相应的运行状况等因素,对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比较,尽量找到继电设备发生故障的早期征兆,同时掌握预测故障环节或者故障元器件的损坏程度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根据己掌握的信息和预测信息确定设备检修时间和检修力度等。状态检修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检修方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变电检修工作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就是保证电力系统能够正常的工作运行,以满足我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前提工作就是要保证检修工作的正常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电力系统在更安全、更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王立勇.变电检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研究[J].价值工程.2010(21)

[2]郑增宇.变电运行中若干问题分析及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

9.配电变压器台区管理系统综述 篇九

[关键词]配电变压器台区管理管理主站通道配电变压器监控终端

------------------

0引言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电能发、变、输、配四大必不可少环节中的最后一个向用户供电的环节,而配电变压器(简称配变)则是配电网中将电能直接分配给低压用户的电力设备,是中压(35kV)、低压(10kV)配电网与用户380/220V配电网的分界点。

配变、配变低压侧馈电线路及该配变所供给的用户群组成的区域构成了该配变的台区。公用配变台区和专用配变台区是电力企业向用户销售电能产品的最基本的单元,电力网中的电能绝大部分都由无数个这样的台区供给用户。

装于电线杆、配电室及箱式变电站的配变是配变台区中的关键设备,其运行数据是整个380/220V配电网基础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电力行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在配变台区管理上普遍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台区与变电站、及变电站线路的对应关系不清晰,电力用户与台区对应关系不明确,各个台区用户的用电性质不了解;二是各台区配变运行状态不了解,台区营销考核的重要指标来源不科学,技术参数依靠人工采集的落后方式。

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现代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以配变台区为考核单位的多种管理形式,为供电企业提供了新的课题和管理新要求,建立配电变压器台区管理系统,通过其在线和离线功能,以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对配变运行的实时监测、远方数据采集、配变台区用电分析、负荷预测及营销管理,为用电管理者提供及时、真实、科学的管理信息,促进电力运营管理,为电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1系统的作用

1.1台区管理

以配变台区为对象,对该配变台区的安装地点、容量、投产日期、供给的上级变电站、供给线路、供给用户及其用电性质等进行有效的管理,为电力运营提供准确而快捷的现代化查询手段。通过建立完整、规范的用户档案,可准确掌握配变台区用户异动情况。

1.2配变的运行监视

通过对配变运行情况的实时监视,一是生产运行人员可及时主动地了解配变本身的运行情况,防止配变负荷严重超载导致的烧毁、三相负载严重不平衡导致配变的加速损坏,并可及时地了解由于配变负荷很轻导致的不经济运行状态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预先不知道哪里会出问题,出了问题由用户、变电站值班员电话通知或调度自动化系统报警的被动局面;二是运行监视的数据可以作为历史资料保存,以便今后随时查阅。

1.3低压用户集中自动抄表

由于实行“两改一同价”,大力推广“一户一表”改造,用户的数量猛增,传统的人工抄表方式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及时性、可靠性差,存在人为因素产生的误抄、漏抄、甚至虚抄现象,为此,各地的电力部门采取了高科技手段实行低压用户集中自动抄表。一般以配变台区为一个抄表区,集中器就安装在配变台区的附近,抄表主站采用租用的公众电话交换网获取集中器中的用户电量。通过台区管理系统与低压用户集中自动抄表系统接口,不仅可节省一个通讯通道,完成同样的功能,而且可将用户的用电数据与台区的运行数据融为一体管理,避免多套系统的存在造成用户资料的不同和主站计算机系统投资上的浪费。

1.4台区线损管理

“一户一表”改造以后,所有供给用户电度表前的380/220V的低压线路产权归属电力部门,电力部门也就承担了该线路的线损,也就承担了个别用户窃电的风险。现在,电力部门主要采取用户举报及定期或不定期的稽查方式来进行监督,如何有效地监控该配变台区是否存在窃电现象,一直困扰着营销管理人员。通过台区管理系统可以比较该台区的所有用户的用电量和台区配变的总电量,就可以动态地监视某台区的线损异动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用电情况稽查。

1.5科学地进行用电运销管理

通过实时动态地对台区线损进行监测,可及时主动了解某台区线损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或是进行稽查是否有窃电现象,或是考虑对该台区进行降损改造,通过实时运行监测取得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可了解某台区配变的三相负荷情况,三相不平衡率,负载率等参数,进行负荷预测指导业扩安装,通过对用户用电情况、用电性质及用电负荷的增长趋势的分析,电力部门在进行系统增容、变压器布点选择等等日常规划工作时就有了科学的依据。

2国内的应用现状

早在几年前,国内就有厂家生产配变监测系统,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在配变低压侧加装一个监测装置。该监测装置可以保存三个月的历史数据,用电运销人员定期或不定地用手持式电脑通过红外通讯方式将历史数据取回,装入台式计算机,再利用配套的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就可以了解某配电变压器的历史运行情况。由于监测装置不能自动将历史数据以及实时数据取回,该装置一直推广不起来。

随着居民对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配变进行有效的和带有前瞻性的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国内已有多家公司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由于对用户需求方面的了解不够,加上国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规范,目前面世的系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近人意之处。

3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3.1系统的组成

配电变压器台区管理系统一般由如下的三大部分组成:

⑴配电变压器台区管理主站;

⑵电话交换网、GPRS、无线数传电台等通讯通道;

⑶配电变压器监控终端(TTU)。

系统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系统组成示意图

3.2配变台区管理主站的功能

3.2.1管理功能

⑴全局性配变台区资料管理

可以以全局为单位,将该局所有配变台区名称、配变台区所属变电站、配变台区所属线路、配变台区地理位置、配变台区配变型号等参数录入计算机,在计算机中建立全局所有配变台区的档案资料。

⑵配变台区用户资料管理

以配变台区为单位,将该配变台区所有用户名称、用户容量、电度表型号、用电性质等用户资料录入计算机,在计算机中建立某台区所有用户的档案资料。

⑶系统用户管理

为防止非授权用户随意进入配变台区管理主站系统,对所有使用该系统的用户应设置帐号、密码、操作权限等。

3.2.2通讯功能

通讯是配变台区管理主站获取配变监控终端和其它智能电子设备数据的手段。考虑到用户的不同需求,主站的通讯功能应能满足如下的两点要求:

⑴能适应多种不同类型的信道,如适应有线、公用电话交换网、GPRS、无线数传电台等方式。

⑵能支持多种通信规约,支持负荷管理通信规约,配变监控终端通信规约,支持采集多种电子式或机电一体化智能表。

⑶通讯速率、奇偶校验位均可软件设定。

3.2.3数据收集功能

数据收集功能一般采用随机巡测和定时巡测相结合的方式来收取各配变监控终端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

⑴随机巡测功能

用电运销和生产管理人员在主站可随机巡测某台配电变压器监控终端的当前各种实时遥测数据、各种历史遥测数据和按日、按月进行的各种统计数据。

⑵定时巡测功能

用电运销和生产管理人员在主站还可按设定的时间自动地巡测某台配变监控终端的当前各种实时遥测数据、各种历史遥测数据和按日、按月进行的各种统计数据。

⑶配变监控终端事件接收功能

可随机接收各配电变压器监控终端的各种事件。

3.2.4校时功能

为使各配变监控终端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基准,配变台区管理主站应具备对各配变监控终端进行校时的功能,其标准时间应由天文钟提供。

3.2.5控制功能

配变台区管理主站可对各配置有遥控量的配变监控终端下发遥控命令,以控制被控对象的合分操作。

3.2.6统计分析功能

除配变监控终端已有的各种统计量外,配变台区管理主站还应有如下的统计分析功能:

⑴每月各监控终端的通讯成功率;

⑵每月各监控终端遥控操作成功和不成功次数;

⑶各个台区低压线损。

3.2.7报表处理

⑴选定报表底色和报表尺寸及其它属性(线宽,色,尺寸等),绘制基本表格,定义基本表格,在线浏览各种报表,可以翻页显示报表。

⑵可显示或打印任意选择的一个或一类终端的各种日、月报表。

⑶生成基本的运行月报,还可根据用户需要定制报表统计和生成以下报表,统计周期可以是某一天、某一月或某一段时间。

3.2.8配变台区事件处理

当某配变台区出现以下类型的异常情况时,监控终端将主动向配变台区管理主站发出异常事件信息。

配变台区管理主站收到异常事件信息后,应立即在计算机显示器上显示出异常事件所在的台区、异常事件的类型及发生时间,同时还应保存在事件数据库中,以备将来查询和统计。

3.3配变监控终端的功能

3.3.1遥测功能

本功能完成如下电气量的实时测量及存储:

⑴低压侧各相电压Ua、Ub、Uc;

⑵低压侧各相电流Ia、Ib、Ic及中性线电流3I0;

⑶低压侧各相有功功率Pa、Pb、Pc及总有功功率P;

⑷低压侧各相无功功率Qa、Qb、Qc及总无功功率Q;

⑸低压侧各相功率因数及总功率因数;

⑹低压侧各相电压总谐波畸变率;

⑺低压侧各相电流总谐波畸变率。

以上各量每隔15分钟存储一次作为历史数据保存,存储时间为三个月(本月、上月、上上月)。

3.3.2电能计量功能

本功能应完成如下电气量的电能计量:

⑴低压侧有功总电量及尖、峰、平、谷分时电量;

⑵低压侧无功总电量及尖、峰、平、谷分时电量。

以上各量可每日、每月记录一次作为历史数据保存,存储时间为三个月(本月、上月、上上月)。

3.3.3统计功能

本功能可对如下的各量按日、按月进行统计:

⑴低压侧各相电压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发生时间;

⑵低压侧各相电压越上限、越下限累计时间及次数;

⑶低压侧各相电压合格率;

⑷低压侧各相最大电流及发生时间;

⑸低压侧各相电流越上限累计时间及次数;

⑹最大三相电流不平衡率及发生时间;

⑺三相电流不平衡越限累计时间及次数;

⑻低压侧各相的失压时间和失压电量,三相失压的次数;

⑼三相总、各相的最大有功功率及发生时间;

⑽变压器过载累计时间与次数、变压器停电时间;

⑾三相总、各相最小功率因数及发生时间;

⑿最大需量及发生时间。

以上各量存储时间为三个月(本月、上月、上上月)。

3.3.4遥信功能

本功能应完成如下信号量的采集及SOE。

⑴配变过温;

⑵配变缺相;

⑶配变高压侧开关的位置(如装有开关的话);

⑷配变低压侧开关的位置(如装有开关的话);

⑸三相电压越限上限;

⑹变压器过载;

⑺三相电流不平衡率越上限;

⑻各种通讯故障;

⑼终端装置本身故障。

以上各信号从出现异常状况至上报到主站的反应时间不超过5分钟,当终端发送上报信息后没有收到主站的确认信号时,应进行合理的重发,重发次数由主站设置,上报的主动权按异常状况的类型可由主站单独设置。

3.3.5遥控功能

本功能能根据配变台区管理主站的指令对相应的开关或被控对象进行远方合或分闸操作。开关或被控对象如下:

⑴配变低压侧总开关(如装有开关的话);

⑵配变低压侧出线开关(如装有开关的话);

⑶其它需要控制的被控对象。

3.3.6低压无功补偿功能

为了降低配电网的线损,提高供给用户的电压质量,配变监控终端应具备无功补偿功能,采用分相+三相最优综合补偿方案,取样物理量为无功功率,分相每相2级、三相3级补偿,电平接口,控制可控硅自动投切,就地保持系统的无功平衡,提高配电变压器总负荷的功率因数,实现技术降损。

3.3.7低压用户集中自动抄表功能

一般一个集中器配备一个通讯通道向远方集中抄表中心传递用户电量,为节省通道,配变监控终端应具备与集中器的通讯功能,以便配变监控终端在接到主站的命令后能读取集中器中的用户电量。

3.3.8远程通讯功能

配变监控终端应具备与配变台区管理主站进行数据通讯的功能。

主要传送如下的数据和命令:

⑴下行(配变台区管理主站至配变监控终端)数据和命令:

广播校时命令;各种定值或电压、电流等上、下限;目标功率因数设置;投切电容器延时时间;电压谐波越限值;取样电流互感器变比;实时数据召测;历史数据召测。

⑵上行(配变监控终端至配变台区管理主站)数据和命令:

实时数据;历史数据;报警信号;遥控和其它各种需要返校的命令。

4、配变台区管理系统通讯

4.1概述

配变监控终端是对配变及其附属设备实施监测、协调及控制的一个标准“3C”系统。配变作为配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位置分布、安装地点等具有如下的特点:

⑴设备数量多、运行环境恶劣。

⑵地理地型分布状况不均衡,既不呈纯“总线型”分布,也不呈纯“星型”分布,而呈两者的混合型分布。

基于以上的特点,可以看出光纤通讯、有线电缆、电力载波通讯组网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产出比上都不太可行,配变监控终端通讯组网一直是困扰着配变台区管理系统实用化推广的一个难题。

4.2配变台区管理系统对通讯的要求

如前所述,配变台区管理系统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十分类似,只不过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就是配变台区管理主站系统,远动分站(RTU)就是配变监控终端(TTU)。但前者与后者由于各自的监控对象、完成任务、实时性要求的不同,对通讯的技术要求也就不同。

⑴由于配变监控终端具备历史数据的存储功能,因此,其数据的实时性要求不必太高,也不必每一个配变监控终端时时占用一个通道与配变台区管理主站通讯。

⑵要具备选点召测的通讯功能。虽然不必时时刻刻地通讯,但当管理人员要查看某配变监控终端的当前运行情况时,该配变监控终端要能将当前的实时数据立即传送上来。

⑶对会严重威胁配变正常运行的某些告警信号,又要求及时地上传至配变台区管理主站。

4.3通讯组网方案

目前,比较适合于配变台区管理系统通讯要求和特点的通讯方案有如下三种:

⑴公用电话交换网方案;

⑵GPRS方案;

⑶无线数传电台方案。

其中,⑴、⑵两种方案都属于公网,而⑶方案则属于用户自己所建的专用网。

4.3.1公用电话交换网方案

公用电话交换网目前已相当普及,可以说只要有人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就有公用电话交换网,公用电话交换网不仅用于通话还可用于传输数据,因此,可用来作为配变台区管理系统的通讯通道。

采用公用电话交换网具有如下的优点:

⑴通讯速率快,可以以9600bd/s的速率传输数据;

⑵不受通讯距离的限制,可靠性高;

⑶不需要自己专门的维护人员。

但采用公用电话交换网也有如下的缺点:

1)需向当地电信公司交纳一定费用申请装机,每月交月租费和使用费。

2)非透明数据传输,调制解调器从拨号呼叫到联通有一定的时延。

4.3.2GPRS方案

GPRS是在GS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组交换的数据承载和传输网络,它采用先进的无线分组技术,可以为公安、水利、电力、交通、证券、海关等应用行业提供丰富的无线接入手段,也可以为任意的企业集团客户建立虚拟专网,提供无线接入企业内部局域网,真正实现移动办公。

GPRS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

⑴只需向当地移动公司开户申请SIM卡;

⑵永远在线,只要激活GPRS应用后,将永远保持在线,不存在掉线问题,类似于一种无线专线网络;

⑶按量计费,虽然可以保持永远在线,但不必担心费用问题,因为只有产生通信流量时才计费;

⑷快速登录,全新的分组服务,无需以往长时间的拨号建立连接过程;

⑸高速传输,GPRS最高理论传输速度为171.2kbps,目前使用GPRS可以支持40Kbps左右的传输速率;

⑹点对点、点对多点,灵活组网,不受通讯距离的限制;

⑺不需要自己专门的维护队伍。

GPRS方案也有如下的缺点:需向当地移动公司每月交纳使用费。

4.3.3无线数传电台方案

配变监控终端,因其点多而分散,恰恰十分适宜数传电台的使用,国家也划定了专用数传频段,其频率范围是:220MHz-240MHz,各供电部门的无线电力负荷监控系统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无线数传电台具有如下的优点:

⑴采用国家划定的专用数传频段,其频率范围:220MHz-240MHz,并向当地的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备案,因此,可作到专用频点专用,不会受到相互的干扰;

⑵收发一体、内置调制解调器,支持透明数据传输;

⑶接口速率:9600/4800/2400/1200bps,可以长时间工作;

⑷点对点、点对多点,灵活组网,覆盖范围远;

⑸一次投资,长期受益,除每年交少量的频率占用费外不需再交任何费用。

无线数传电台也有如下的缺点:

⑴初次开通时需向当地的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交纳一定的费用,以后每年再交一定的频率占用费;

⑵通讯距离有一定的限制(平原地带最远约为50km),且受建筑物、山体的影响较大;

⑶需要专业人员维护管理。

五、结束语

配变台区管理系统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系统。随着人们对用电质量和用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地对配网进行管理,合理地进行用电运销,使配电网安全、经济、可靠地运行是电力部门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配变台区管理系统就是为满足这种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一个系统。在配网自动化系统不十分成熟和系统投资较高的今天,配变台区管理系统作为它的一个分支将在一段时期内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将来它的配变监控终端可以顺利地接入配网自动化系统。

作者简介

上一篇:副书记民主生活会材料下一篇:医学自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