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论文题目(精选4篇)
1.汉语史论文题目 篇一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李 真
提要 本文研究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的《汉语札记》,介绍该书的基本情况,肯
定其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该书作为第一部由西方人编写的完整的汉语综合 教材,从习得者的角度尽力描写汉语的本质,强调学习汉语特点的重要性,总结了自己学习与研究汉语的经验,提出了实用的学习建议,为世界汉语教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关键词 马若瑟 《汉语札记》 世界汉语教学史
马若瑟(Joseph-Henry-Marie de Prémare, 1666—1736)神父,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是18 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汉语语法学家(Harbsmeier, 1998:16),被誉为法国早期汉学三大家之 一①,以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汉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的代表作《汉语札记》(Notitia Linguae Sinicae)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专为欧洲人学习
汉语而编著,是其在中国三十余年学习与研究汉语的经验总结。方豪对此书大加赞誉,称其 为“西人研究中国文字学之鼻祖”(方豪,1987:963)。该书同时也“是一部最先将中国语言的 性质与其构造,正确地传之于欧洲人的专书”(石田干之助,1941:109)。
《汉语札记》(后文简称《札记》)1728年成书于广州,1831年付梓出版。目前拉丁文原写 本存世两部,分别藏于法国巴黎王室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②。1847年出版英译本。全书分两大部分,口语部分介绍白话和常用文体,书面语部分介绍文言文和高雅文体。
行文共分四章:序言、第一编、第二编和第三编,第三编已全佚。序言部分介绍了中国典籍、读书方法、中文字典、汉字构造、性质及音韵,还附录了谐音字表③。第一编以初学者为对 象,论述口语的语法原则和体例,重点分析了虚词,还列举了常用文体的修辞法及民间俗谚。第二编帮助那些完成初级阶段汉语学习的学习者向高级阶段过渡,介绍书面语和高雅文体, 包括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修辞并辅以大量例文。书中共选用了一万两千多个例句,近五万 汉字,这一规模在西方人编撰的早期汉语教材中是无人能超越的。④
《札记》是世界汉语教学史上具有传承和开创意义的作品。马若瑟把自己在学习和研究 105 李 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感谢《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对拙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本文是在笔者硕士学位论文《马
若瑟〈汉语札记〉研究》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删改而成,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张西平教授的悉心指导,并曾
得到社科院语言所徐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姚小平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鲁健骥教授的无私帮助和指点, 笔者还曾就拙文和好友查晓芳交流,在此谨向各位师长学友致以深深的谢意。
汉语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与方法,贯穿在对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学的全面介绍与分析中,以 期对学习者有所指导和帮助,为汉语教学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汉学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 1840—1893)曾对马若
瑟及《札记》做出过高度评价,“也许今后会有人用比马若瑟更好的方法来教授汉语,但很难 再有一个欧洲人能像他那样全面地理解汉语的精髓和鉴赏中国文学的内涵„„在我看来, 这一点就是《札记》一书永恒的价值所在。”(Lundbek, 1991:184)一 首部完整的汉语综合教材
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出于传教目的,需要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然而
当时却缺乏适合的教科书。不少人一到中国,就急于寻找一本中西文对照的字典作为工具 书来帮助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马若瑟多次强调仅靠几本字典是学不好汉语的,本着为后人 学习铺路的目的,他潜心编写了这部作品,“我用拉丁文写成这部书,为的是让所有的传教士 和对汉语学习有兴趣的人使用它,无论国籍,都能从中受益”。(Lundbek, 1991:37)在创作《札记》的过程中,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可供马若瑟参考的范例屈指可数。在他之前,仅有传教士瓦罗(Franciscan, Varo)撰写的《华语官话语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rina)⑤一书,该书1703年在广州出版,主要从拉丁语法的原则出发来分析汉语口语, 书中没有汉字。而当时中国本土尚无一本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学课本。因此《札记》的 问世,填补了西方人学习汉语在综合教材方面的空白。
《札记》一书综合了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各方面的知识。安排内容时,首开明确 区分文白两种语体的先河,把汉语分成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加以论述,先讲授“活语言”———
官话,再过渡到古汉语———文言文,逐一细述了汉语的特点,第一次完整地向汉语学习者展 现了中国语言的全景式图画。
在编写时,马若瑟采用口语与书面语分阶段侧重的体例,遵循了外语教学循序渐进的原 则,从中已然可见现代编写对外汉语系列教材的雏形。口语部分(初级阶段)强调发展听说 能力(类似今天短期培训或学历教育低年级的“生活汉语”),学习重点在理解中国人说话以 及如何正确表达自己。例文选用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和戏曲中的语言材料,十分生动、上 口;为方便初学者,每个例句后附有拉丁字母注音及释义⑥。书面语部分(中高级阶段)则以 培养读写能力为主(类似今天学历教育中高年级的汉语言专业),例文逐步删去注音和释文, 只保留汉字,选取的是历代典籍中的名篇,语言精炼,文学色彩浓厚,目的是教学生模仿古代 作者的风格进行写作。此外,他还指出在课本后加上按字母排序的索引很重要,“即使是零 散地分布在书中各个角落里的细枝末节,都可以毫不困难地查找。”(§4)《札记》出版前曾以手稿形式在欧洲汉学家间流传,后由新教传教士马礼逊⑦于1847年 在马六甲英华书院正式出版,作为传教士学习汉语的教材,而当时“侨居中国求精研华语之 人,不惜以重价求之,致成罕观”⑧。可见,尽管历经百年,该书的教学价值仍然弥足珍贵。作为首部完整的汉语综合教材,《札记》为后来者编写教材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例和大 量的素材,法国著名汉学家雷慕沙⑨在法兰西学院教授汉语时,曾利用它来编写著名的《汉 文启蒙》(le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1822),该书在《汉语札记》的基础上构建的汉 语教学语法,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肯定,从而再次佐证了《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106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4期(总第74期)二 回归汉语语言本质,重视学习汉语独有的特点
早期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者或为来华传教士,或为欧洲本土的汉学家,这些教材大都自 然地沿用了希腊语言学的传统,套用拉丁语法模式来讲授汉语,有时反而可能影响了对汉语 内在结构的真实认知。而与它们不同,《札记》是第一部试图从汉语本身来介绍汉语,进而分 析并构建汉语语法体系的教科书,首创之功不可磨灭。
马若瑟通过三十余年的学习与研究,着眼于汉语与欧洲语言之“异”,特别留心收集中国 人习焉不察的语料,并从中发现了许多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而这对于西方人学习汉语有着 不可忽视的影响。他所关注到的问题至今仍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热点话题,我们或许能从 他对汉语的理解与分析中获得一些新的教学思路。笔者在此择其精要,以飨读者。2.1词序与虚词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虚词与语序就成了汉语最重要的两个语法手段。马若瑟注意 到了汉语里词序的不同,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他明确地指出,形容词放在名词前后,意思 迥然不同,如“大房子”和“房子大”;“恶人”和“人恶”等等。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已对中国传统语文学中“虚词”、“实词”的区分有所了解,在语 法第一节就写道“不能充当句子基本成分的就是虚字,能够充当句子基本成分的就是实字;实字分为活字(动词)、死字(名词),虚字表现为虚词”。(§27)不少研究者都承认,这种关于 汉语里“实词”、“虚词”的划分,正是通过马若瑟在《札记》里的介绍,才正式进入西方普通语
言学的术语范畴。(姚小平,1996:41;罗宾斯, 1997:120)马若瑟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特殊作用:帮助实词表达不同的句子意 思,并认为它们是欧洲人难以自觉使用的一些字,但却有助于学会说一口地道的汉语。“如 果不能以中国人的方式来进行表达,那么即使发音全部正确也徒劳无用。”(§77)因此,为了 让学习者全面了解虚词的功用,全书有三分之一在论述白话和文言中的常用虚词,共计117 个,不光讲明各种用法,还摆出使用条件,详加例证。可以说,马若瑟是第一位向欧洲学习者 全面介绍汉语虚词,并进行深入探讨的西方人。2.2“把”字句
“把”字句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句式,现在通常的教法都是按照“把”字句的基本结构进 行句式练习,然而西方人对它的运用一直以来都存在畏难情绪,很多欧洲学生可以正确地完 成课堂句型练习,但在日常表达时则往往避开“把”字句。
马若瑟专设一节讲“把”字,但有趣的是并未给学习者归纳出基本句式,却采用了介绍
“把”字由动词转化为介词的过程来进行分类的方法。他指出第一类里的“把”还有较多动词
含义,强调跟手有关系的动作,例如:“把纸儿扯得粉碎”,“把他拉到房内”。第二类的“把”更
多地用于指示后面动词表示的动作,例如:“把我们的生意弄得这样冷淡”,“把他灌醉了”。这说明“把”的介词含义明显增强,动词义开始减弱。到第三类,他介绍“把”与“看、视、当”等
词组的固定搭配,如:“把金银视为粪土”,“把那贼子当作好人”。最后引入“把”作量词的用
法,用于表达手中的物品,如:“一把伞”、“一把菜”、“一把刀”等。(§44-47)由此可见,马若 瑟没有孤立地讲“把”字句,而是挖掘其语法功能的转移过程,从语义角度来揭示“把”的用 法,似乎更贴近学习者的认知过程。107 李 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2.3汉字
和欧洲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中国语言文字的一个特色。马若瑟注意到了汉字与语
素的对应关系,“每个汉字都有其确定的含义,因此有多少字就有多少词”;第二,汉字是非字 母文字,“自身不表示本字的发音或声调,只表示形象和语言符号,它针对的是反映在头脑中 的印象,而不是关系我们的听觉。”(§9)因此他总结出对汉字的学习必须音、形、义三者同 步,不能有所偏颇,因为虽然用欧洲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有助于记忆汉字的发音,但由于 汉字有众多的同音异义字,如果不记字形,那么几天后就无法推断用注音法所记的语句含 义。我们在今天的汉字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鼓励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摆脱对拼 音的依赖,从整体上去掌握和理解汉字,从而提高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在马若瑟看来,汉语的这些特性决定其教学不能套用学习欧洲语言的传统,故而他力图 从汉语的事实出发来进行阐释和解说,尝试为欧洲人总结出适宜的汉语学习方法,告诫学习者不要受制于西方的语言学理论,鼓励他们解放自己的思想,摆脱本国语言的影响。他曾在书中公然宣称要告别拉丁语法,不想将其运用到汉语研究中;而且也确实在编写 时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与那些拘泥于印欧语语法来介绍和研究汉语的著作相比,这一点尤 显可贵。这样一个大胆而革新的编写构想,在四百多年来西方人编写的数百部汉语教材中 极为少见;直到今天,反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是不是就真正从汉语自身特点出发,不 再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了呢?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时,不得不承认马若瑟的良苦用心对 当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仍有启发作用。三 第二语言习得的宝贵经验
早期对外汉语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编写者不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而是第二语言 的习得者,他们均从自身体会出发,向读者分析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了汉语学习的普遍规律。《札记》也不例外,书中就介绍了不少实用的汉语学习方法,为研究西方早期汉 语教学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马若瑟主张学习汉语的方法应是重实例而轻规则, 书中所举例句多达一万两千多个,且大都按一定的句式结构归类。他反对在学习之初强加 给学生很多望而生畏的语法规则和术语,提倡通过大量例子来学习汉语。因为单纯学习规 则显得冗长且乏味,而由实例入手,则使学习的途径变得便捷。马若瑟所强调的正是在语言 材料中把规则具体化,让学生们从真实的例句中体会语法规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外语能力 的目的。他还强调了目的语环境和实际运用对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性,指出加强与中国人 的日常交流有助于外国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便迅速掌握汉语的交际运用能力。此外,他 还注重结合文化进行教学,不光介绍汉语语言本体的知识,还通过旁征博引古典文学的名家 名篇以及小说和戏曲中的生动表达,介绍了汉语所植根的中国文化土壤,包括中国人的价值 观念、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札记》的优点在于以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基础,以一个语言习得者 求异的眼光来研究汉语,尝试贴近汉语原貌来描写汉语语法特点,提出了实用而富有教育意 义的学习建议。无论是汉语教师,还是汉语学习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作为21世纪的对 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大力发掘类似《札记》这样的第一手史料,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珍 贵的研究材料,对当今的汉语教学也深具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108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4期(总第74期)附注
①法国早期汉学三大家为马若瑟、宋君荣(Antoine Gaubil, 1689—1757)、钱德明(Jean-Joseph-Marie Amiot, 1718—1793)。
②大英博物馆所藏“仅存残缺不全之第二编与第三编之一部分”。(参见费赖之,1995:531)③《札记》的拉丁文本附录的是“汉语诸音总索引”,列举了1445种音节,每个音节列出一个汉字及其 释义。而英译本的译者则用自己总结的谐音字表取而代之,共计528个音节,4397个汉字,但没有释义。
④关于该书的详细介绍,参见张西平等(2003)。
⑤《华语官话语法》中译本已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
⑥英译本已将拉丁文翻译成英文,注音也改为译者裨雅各所处时代的汉语注音。
⑦马礼逊(Robert Marrison, 1782—1834),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创办人,中西历史
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英汉对照字典《华英字典》(1823)的著者。⑧参见费赖之(1995:531)。⑨代表作有《汉文启蒙》、《亚洲杂纂》。参考文献
戴密微(1998)法国汉学史,见(法)戴仁主编、耿升译:《法国当代中国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董 明(1996)明代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及其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方 豪(1987)《中西交通史》,长沙:岳麓书社。
费赖之(1995)《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刘 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鲁健骥(2000)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见张德鑫主编
《回眸与思考———专家笔谈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与应用〉1992—1999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罗宾斯(1997)《简明语言学史》,许德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吕必松(1990)《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石田干之助(1941)《中西文化之交流》,湖南:长沙商务印书馆。
许光华(2001)16至18世纪传教士与汉语研究,《国际汉学》第6期,郑州:大象出版社。姚小平(1996)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语言学史,《国外语言学》第3期。
张西平等(2003)《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周思源主编(1997)《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Bridgeman, J.G.(1847)The Notitia Linguae Sinicae of Prémare.Translated into English.Canton: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Harbsmeier, Christoph(1998)Language and Logic in Joseph Needham’s series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undbek, Knud(1991)Joseph de Prémare(1666—1736), S.J.Chinese Philology and Figurism.Den-mark: Aarhus University Press.Prémare, J.(1831)Notitia Linguae Sinicae.Malacca:Cura Academia Anglo Sinensis.作者简介
李真,女,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通信地址: 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9号信箱)109 李 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2.如何解答现代汉语实、虚词题目 篇二
1.现代汉语实、虚词结合起来考查是常见形式,此外,或专考实词,或专考虚词。2011年高考湖北卷即把实词、虚词结合起来考查。
2. 题型有:一是选择题,二是判断正误题,三是直接填空题。如2011年广东卷考查虚词,为填空题,其他试卷均为选择题。
3.所考查的实词和虚词多是常用的、易混的。如2010年湖北卷的“虽然”“即使”“固然”“尽管”等。2011年湖北卷考查“自信”“坚信”“确信”等。
【备考宝典】
一、正确使用实词
1. 弄准词性特点。如“启示”与“启事”:“启示”即启发,是动词,如“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有时做动词性名词,如“深刻的启示”;而“启事”则是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是纯粹的名词,如“征文启事”“寻物启事”。
2. 注重感情色彩。如“径直”与“径自”,虽然二者意思相近,但褒贬色彩却不一样。“径直”强调“直接指向某处”,系一中性词;“径自”强调“自作主张”,含贬义。
3. 明确语体色彩。如“商榷”与“商量”,选择哪一个就得注意场合和语体风格。“商榷”是“商量”的书面用语,在郑重场合,我们说“这类问题值得商榷”;在一般口语交际场合,“商量”就显得准确一些。
4. 辨别使用对象。如“惠赠”与“敬赠”,前者用于对方赠予自己财物时,后者用于自己赠予对方财物时,用反了就很尴尬。
5. 比较词义范围。如“囊括”与“包括”。“囊括”比“包括”词义范围更大。“这个队获得了包括团体赛冠军在内的八项冠军”,句中的“包括”就不能替换成“囊括”。
6. 关注搭配习惯。如“争论”与“争执”。两者都是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争执”一般不带宾语。所以,要么说“争论问题”,要么说“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争执”或“争执不下”。
二、正确使用虚词
1. 从词性角度辨析。如“诚然、固然”。诚然:表肯定语气,语气重;如果表让步,语气比较轻。例:发牢骚,诚然也不可少,然而纸上谈兵,终不免书生之见。固然:表示肯定语气,语气较重,但比“诚然”稍轻;如果表让步,语气也较轻。例:茶馆固然不大,生意也还兴隆。从意义上看,二者较难区别,但如掌握“固然”只能作转折连词,“诚然”除此外,还可作副词,那么这二者的界限就相对明显多了。
2. 从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例如谦敬副词、常见易混介词“对、对于、关于”等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辨析。
3. 对单句中的虚词,要分析前后词语的联系。如:“尽管”表示让步关系,它所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事实;“不管”表示条件关系,它所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设的。
4. 对复句中的虚词,要注意前后关联。(1)辨识搭配。关联词语均为成套使用,如在句中只出现一个,我们需要仔细判断是否有遗漏;(2)体察语气,进而明晰逻辑思维关系。如“难道”与“莫非”。
【牛刀小试】
1.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的是( )
(1)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_____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2)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 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谈话的内容报告校长。
(3)契诃夫生活在俄国农奴制崩溃和无产阶级革命_____兴起的时期。
(4)这人总想把自己_____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
A. 通知 以至 逐步 装 B. 通知 以致 逐渐 装
C. 通告 以至 逐步 包 D. 通告 以致 逐渐 包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 的细枝。
(2)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 而易操作的模型。
(3)当它们 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A. 规格 简洁 觉察 B. 规模 简洁 觉察
C. 规格 简捷 观察 D. 规模 简捷 观察
3. 下列文段横线处应填的一组虚词是( )
近来写散文的人,不知是过分地要求自然,_____ 是过分地忽略艺术,常常沦于粗陋之一途, 写的是什么样的题目,皆出之以嬉笑怒骂、引车卖浆之流的语气和村妇骂街的口吻, 成为散文的正则。像这样恣肆的文字,里面有感情,_____ 文调,没有!
A.抑或 无论 都 不过 B.抑或 无论 都 但是
C.或 不论 还 但是 D.或 不论 还 不过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2)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了_____的。
(3)导游也_____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4)参观的人们一个个心情_____,他们一声不响地走出陈列室。
A. 消逝 序幕 无需 凝重
B. 消失 帷幕 无须 沉重
C. 消失 序幕 无须 沉重
D. 消逝 帷幕 无需 凝重
5.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只有正确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才能_____它的发展变化。
(2)水对动物的生存有重要意义,例如它能_____动物的体温。
(3)领导干部应当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_____民情。
A.推测 调节 体恤B.推断 调节 体察
C.推断 调解 体察D.推测 调解 体恤
【参考答案】
1. D (通知:把该办或该知道的事情告诉人家。通告:公开通知的文告。“以至”和“以致”都表示结果,但以致表示不好的结果。逐步:一步步,含主观意。逐渐:渐渐,含客观意。装:安放。包: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
2. A (“规格”指规定的标准、要求或条件;“规模”指事业、工程、机构等所包含的范围。“简捷”着重在“捷”,直截了当,多形容说话直截了当;“简洁”着重在“洁”,干净,形容说话、行文简明扼要。“觉察”是看出;“观察”, 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3.B (抑或,有主观看法。或,没有任何主观色彩;无论……都,不论……还,都表示条件关系。“但是”用在后半句,表示转折的语气;“不过”也表转折,语气比“但是”轻)
4. C (消失:由近及远逐渐到看不见。消逝:慢慢逝去,不再存在。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序幕:比喻某件事情的开始阶段。无须:不必;用不着。无需:不需要。凝重:端庄;庄重。沉重:心事重重的,心情极度忧虑或不安)
3.汉语史论文题目 篇三
周祖谟先生曾指出:“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要研究词汇发展,避免纷乱,宜从断代开始,而又要以研究专书作为出发点。又如清人研究古韵那样,先以《诗经》一书为起点,得其部类,然后旁及《楚辞》以相佐证,以确定韵部的分合,而后之人又从而逐渐加详加密,以臻完善。”[1]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时期的语言是汉语语言研究的基点,这个时期的语言研究充分了,既可以上探远古汉语,又可以下衔中古汉语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汉语史的研究。两汉汉语是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是汉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就汉语史词汇研究而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系统的两汉汉语词汇研究成果问世。《〈论衡〉词汇研究》一书(徐正考、王冰、李振东著,吉林大学出版社版)便是以《论衡》词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词汇学相关理论,试图探讨当时词汇发展总体面貌的力作。综观此书,胜义迭出,特点良多,今仅就此书发其菁华。
一、以《论衡》为点,以点窥面
蒋礼鸿先生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序言中说:“研究古代语言,我认为应该从横纵两方面做起,所谓横的方面是研究一代的语言,如元代。其中可以包括一种文学作品方面的,如元剧;也可以综合这一时代的各种材料,如元剧之外可以加上那时的小说、笔记、诏令等。当然后者的做法更能看出一个时代语言的全貌。”[2]王锳先生在《唐宋笔记语辞汇释》的前言中就此谈了他的看法,他说:“纵横结合,熔各类体裁于一炉,这个意见无疑是中肯的。不过这应该是一个总体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个别的研究者尽可能侧重于某些方面,然后集腋成裘,汇溪流为江海。另外,在横的也即共时研究的具体做法上,似乎还应强调点和面的结合。这里所谓‘点’,指的是专书词汇研究。如能选择若干部时代确切而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中的词汇现象进行全面的穷尽式的分析排比,整理归纳,这无疑会给词汇史的研究与大型辞书的编纂打下基础。所谓‘面’,则是从一代或一个历史阶段的某一类或几类体裁的作品中去博观约取,作为专书研究的一种补充,以利于克服专人专著在词汇面上存在的局限。这样经过许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汉语史词汇研究的这一段空白是完全能够较快地填补起来的。这一历史阶段新的语法词汇现象被挖掘出来之后,必将大大丰富传统训诂学的内容,并为发展普通语言学、词汇学的理论做出贡献。”[3]
以上两位学者无疑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点”着手,即专书词汇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面”着手,即从一个历史阶段的几类体裁作品中博观约取,作为专书研究的一种补充。笔者认为做任何研究都应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累扩散的过程,词汇史研究更是如此,只有将某个时代的某部专书研究好了,才能以此为点、为基础辐射到同体裁的或不同体裁的其他作品中。进而对那个时代词汇存在和发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论述。诚如董志翘先生所说:“以汉语史为例,我认为个人的研究必须从基础工作入手,从专书词汇研究逐渐扩展到专人词汇研究,再渐渐扩展到断代词汇研究,然后才谈得上整个汉语史的研究。”[4](P421)徐正考等先生捃拾历史、文学和哲学价值为一炉的东汉王充《论衡》一书,并以此作为基础,对其中词汇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力图以此为点窥视汉代词汇存在和发展的一个侧面,是一个极好的尝试。
二、以《论衡》为体,具有较高语料价值
《论衡》作者王充,东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理论家。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和帝永元中(公元89-1)。王充所处时代,图谶符命、天人感应之说盛行,王充秉持天道自然的思想,以“疾虚妄”三字为思想线索,对当时的虚妄之说展开了猛烈的抨击,耗时三十年写出了这部哲学、文学和史学力作。
论著所选用的语料犹如其底色与体制,选用语料是否合适决定了研究结果是否有价值。一般认为有语料价值的专书应具备成书年代确定、能够反映或至少接近当时通行的口语,有较大词汇量且内容涉及面广等方面特点。而我们认为汉代以后的作品能够反映或者至少接近当时通行的口语这一特点尤为重要。先秦时代言文还是一致的,但从汉代开始,书面语便有了脱离口语的倾向。因此,汉代以后(包括汉代)的专书选取工作要充分考虑其反映口语的程度。王充所处的时代,很多文人作品“深覆典雅、指意难睹”,王充旗帜鲜明地反对“华而不实,伪而失真”的文风,主张文学贵在独创,力主使用口语、俗语。这种主张在《自纪篇》中表述得很清晰,这里不再赘述。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论衡》是能够反映当时口语的。
日本学者太田辰夫在他的专著《中国语历史文法》 “跋”《尽信书不如无书》中,将中国古典文献分为同时资料与后时资料两大类。并说到中国古典文献大多为后时资料,经过转写转刊,这对我们进行汉语史的研究是不利的。这也就是说《论衡》一书如果在辗转流传中被人们做了大量改动,那么其语料价值便会大大降低。作者注意到了这点,依据是民国时期黄晖在《论衡校释》的“自序”中考定该书“未经后人改编”,“流传到现在一千多年,还没有人加以整理或注释”。这样便保证了所用语料的价值。从中我们可看出作者在词汇研究中对所选语料的高度重视以及其严谨的治学风格。在如何处理《论衡》引文这一问题上,作者对于哪部分应算作《论衡》语言,哪部分应剔除更是做了非常细致的甄别,可见作者是在广泛收集、认真鉴别、准确识读语料的前提下分析、利用这些语料,若没有相当的训诂功力,恐怕很难完成上述工作。《论衡》作为一本集哲学、史学、文学价值为一身的巨著,其涵盖较大词汇容量并且内容涉及面广更是毋庸置疑的。
三、科学的研究方法
《〈论衡〉词汇研究》一书便是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佳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全面立体的描述方式
以此书同义词研究为例,其一方面研究其全部的同义词组,另一方面还展示全部同义词组,并且举出典型例证,在这样一个全方位立体式描述的铺垫下,揭示其类型、特点以及规律便变得顺理成章,令人信服,也有利于人们对所归纳的同义词组可靠性做出判断。虽然诸如向熹先生《诗经语言研究》以及张双棣先生《吕氏春秋词汇研究》等著作中以点代面、举一反三的方法也颇值得借鉴,但笔者认为此书所采用的方法更具有可靠性和明晰性。
2穷尽式的语料梳理
我们认为研究专书词汇理想的状态应是“穷尽”。以同义词为例,刘叔新先生认为:“互有同义关系的词语,在语言一定时期内,是确定的,而且数量上有定,是有限的.若干个。换言之,同义词组总是包含着确定的、数量有限的成员,在共时的平面上是一个完整的、稳定的、封闭的结构组织。”[5](P288)虽说理论上如此,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准确说出现代汉语中到底有多少个同义词组,因此在客观上很难说同义词语是一个完整的、稳定的、封闭的结构组织。同义词组如此,反义词组、复音词等更是如此。加之操作方法各异、专书字数有别等因素,做到“穷尽”的难度是很大的。但另一方面《论衡》一书的语料判定,决定了作者对《论衡》一书做穷尽式史料梳理的可能性。《论衡》词汇在共时的平面上是一个完整的、稳定的、封闭的结构组织,这就为作者所采用的穷尽式的语料统计提供了可能。作者尽力做到“穷尽”,穷尽式地归纳出《论衡》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复音词以及相关的新词新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的。今后我们在研究中应大力提倡穷尽式的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这也是目前汉语词汇研究较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3从宽的归纳标准
以本书同义词研究为例,此书在研究《论衡》同义词时遵循的是从宽原则。具体做法是,只要两个或某几个词在《论衡》中在某个义项上具有同义关系,就将它们归纳为一个同义词组。至于其间的同义关系在王充时代是否普遍存在则需要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比较方能看出。这不是从事专书研究所能完成的任务。采取从宽的归纳标准既能保证保留有价值的部分,又与全面研究相辅相成。这种思路对专书词汇研究是有益的。
4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古今通观的研究方法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即在于强调语言系统是一个自足的表意功能系统,强调语言是在共时的平面才是有意义的,这对于认识语言的本质确实是很有意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这等于说,语言只有在语言符号的组合中才能表现出它的意义,单个的符号是不严谨呈现出它的意义的。或者说,语言符号的所有意义只有在语言的组合链条中才能呈现出来。这样,就催生了描写语言学。描写语言学的特点即在于特别强调语言的共时描写,而对于语言的历时发展却不屑顾及,认为历时因素在语言的共时表达系统中是没有位置的。
语言研究表明,仅仅强调语言的共时表达系统,不顾及语言的历时研究,对于科学地、全面地研究一种语言是不行的,因为语言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语言的表达系统是各种语言单位以及语言表义格式经过历时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如果要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一种语言现象,就要既能全面地描写一种语言现象,还要能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明这种语言现象的形成与发展,对这些语言现象做出合理阐释。共时平面的语言现象不是单纯的,其中既有历时语言因素的积累,在共时平面上起作用,又有在作者所要研究的当代共时平面中新生的语言现象。只有在历时演变与共时描写相结合的研究中,才可能反映当时语言现象的全貌。本书作者很好地在书中体现了这一点,如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完全是一种共时平面的描写研究,在第四章中专门论说《论衡》中的新词新义,这种共时平面和历时演变相结合的研究是有着对语言研究的科学理论认识作为支撑的。再如此书的反义词研究,作者不满足于对《论衡》中的单音节反义词做孤立的、静态的描写,还将其与《左传》《颜氏家训》中的单音节反义词做定量统计并分析比较,得到三部文献都使用的单音节反义词并对常用反义词演变趋势做了简要说明,把专书反义词研究纳入词汇史和语言史范畴,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一个理想的专书词汇研究,也不应固守于静态描写,应具有系统观念和史的观念,将专书词汇研究纳入到整个词汇系统和词汇史研究的轨迹中去,此书作者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并付诸实践。
四、周密、严整的理论框架
我们注意到,此书一个最大的也是贯彻始终的特点便是在对《论衡》各专题词语进行研究时,并没有急于对词语进行描绘与论述,而是首先进行理论方法上的探索,主要是对已有理论的反思,相关判定标准的确立以及有关词汇现象的产生机制进行探讨。如在进行复音词研究时首先关注的是复音词确定的标准,在综合各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专书词汇研究复音词判定应以意义为主的标准,进而指出:“几个成分组合后,组合体的意义不是几个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单一的意义,这个组合就是复音词。”[6](P20)但应该指出,这种判定标准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并不能无一例外地将复音词科学地鉴定出来。究其根源是同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密切关联的。汉语词汇从上古向中古演进,复音化速度加快且是基本规律。从历时的角度看,利用词素组合的复音词从两个词素合成词组再凝固成一个复音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有时在书面文献中是找不到任何痕迹的。因此,“对每一个具体的词来说,这个渐进的过程何时完成不太好判断”[7](P229)。不过,这恰恰体现了作者治学的精神和态度。除了借助相关理论、总结梳理前人的观点,更多的是进一步加强理论的思考。在参考借鉴前人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等不同因素,提出相对科学的符合研究实情的理论框架。这也正与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相契合。
再如作者在旧著《〈论衡〉同义词研究》的基础上做了更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在第一章中专门设立了《论衡》字序对换的同义词等章节。这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独具特色。虽然对这些语言现象人们可能有不同看法,但作者将这些语言现象归纳整理,重新做出解释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一般人们认为,先秦汉语词汇发展到汉代,都有一个同义词连用,逐渐凝固成词,从而有一个由短语凝固成一个词的过程。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上册中说:“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固成一个整体、一个单词。”[8](P89)“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8](P89)这似乎是说,如果两个语素可以颠倒,就还没有凝固成一个词。但接着又说:“今天我们读古书的时候,应该把这些词当作复音词来解释,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8](P89)本书作者认为这些词语是词,理由很充分。首先,从历史上看,“同素异序词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先秦诸子中也存在一批同素异序词”[9](P34-35)。这是从语言发展的历时角度来进行说明。其次,作者认为:“考察同素异序词现象应从专书或断代开始。”[9](P35)作者在考察《论衡》一些异序同义词之后说:“上述同素异序复合词,我们认为都是词,是因为它们在同一篇文章中甚至一句话中可自由运用,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9](P37)“这些词的出现是语用因素起关键作用,字序对换以适应不同的语境,表达不同的意味和情感。”[9](P37)这是从语言的共时角度考察所得出的结论。最后,作者又能贯穿汉语词汇的古今发展来说明问题。“我们对《论衡》的研究表明,凡是保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在历史上曾高频出现过的,《论衡》同素异序同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得发展演变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9](P39)。这种对汉语专书词汇贯穿古今、纵横交错的研究方法,使作者的结论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框架内。虽然探讨的是一个具体的同素异序词的判定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作者注重理论的挖掘和探讨。作者在相对周密、严整的理论框架下对《论衡》词汇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阐释,自然可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五、结语
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如何做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我们并无成熟的想法。但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论衡〉词汇研究》是做得比较好的,在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可称佳作。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的优秀著作问世。
[参考文献]
[1]周祖谟,等吕氏春秋词典·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王锳唐宋笔记语辞汇释·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
[4]董志翘漫谈汉语史论文写作[C]//马景仑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5]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华振红《洛阳伽蓝记》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8]王力古代汉语: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
4.汉语史论文题目 篇四
1、假设你是公司新上任的经理,由于工作需要,想为自己招聘一名文秘,希望他(她)可以代你安排工作日程、商业活动,并负责与其他部门及时沟通。请你写一则招聘启事(400字)
2、顺利通过第一关笔试的你面对激烈的竞争将要进入第二关的面试。要求每人准备一份自我陈述,向公司领导
推荐自己。(自我推荐信)(500字)
3、某公司为节约能源,准备在夏季将办公室空调自25℃调至27℃,为此,公司向全体员工发布告示,对这一举
措的原因加以说明,还允许男士在办公室内不系领带,脱掉西装,此外也倡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注意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请你为此写份告示(400字)
4、某报纸将举办“文明社区行”演讲比赛,请以你所在的社区居民的名义准备一份演讲稿,鼓励大家从身边小
事做起,从我做起,为建设文明社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500字)
5、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也在惊人地增加。现在,某社区计划
搞一次主题为“节约能源”的活动,请你以社区宣传人员的身份写一份倡议书,加强群众的节约意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这次活动并为节约能源献计献策(500字)
6、一位曾经在公司实习了 3个月的员工,想去一家电脑软件公司工作,希望得到一份推荐信,推荐信的内容主
要涉及这名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人品等方面。请你以公司部门主管的身份来写这封推荐信,以帮助这名员工获得工作机会。(500字)
7、B 公司给A公司发送的货物晚到了几天。请你以A公司总经理的身份给 B公司总经理写封信,协商解决事宜。
(商函)(500字)
8、你在药店买了一盒假药,你给消费者协会写封投诉信
9、某消费者在参加某国际旅行社组织的新马泰旅游过程中,导游小姐多次把游客带到商场购物,占用了大量的观光时间,并且,所到商场的商品质次价高。请你以这名游客的身份向消费者协会写一封投诉信,详细说明情况,要求旅行社对消费者进行合理的解释。题目自拟,字数为350左右,时间为25分钟。
10、某社区要举办一次公益活动,倡导大家为渭河洪涝灾区的受灾人群积极募捐。活动内容包括社区老年秧歌队的表演、社区居民个人书画作品展、小朋友现场手工制作等活动。说明:请你以社区管委会宣传人员的身份向广大社区居民写一封倡议信,鼓励大家积极参加这个公益活动,奉献爱心。字数为350左右,时间为25分钟。
11、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累及人体中枢神经的急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死率高,几乎是
一旦发病即无药可救。8月15日是北京市犬类实行强制免疫期限,某居委会提醒市民及早为宠物打狂犬疫苗,并建议市民去正规的防疫站或宠物医院打针。请你以居委会的身份给市民写一份打狂犬疫苗的建议书。题目自拟,字数500左右,时间25分钟。
12、某公司在 2003年5月4日在另一家公司购买了某商品,价值共计人民币30万元。提货时该公司付了3万
元现金之后,余款至今已拖欠了 3个月。请你以债权公司财务经理的身份,向债务公司写一封催款函。题目自拟,字数500左右,时间25分钟。
13、某公司的商品促销特等奖品是免费新加坡双飞五日游,但是由于“非典”的缘故,这一奖项无法兑现。厂家
决定的解决方案为:该奖品折换成人民币5600元(个人所得税自理),或者延期到“非典”警报解除以后再兑现免费新加坡双飞五日游。
请你以公司的身份给获得特等奖的顾客写信告诉解决方案。字数500左右,时间25分钟
14.张小小同学品学兼优,家庭困难。请你以张小小的名义给学校学生会写一封助学金申请书。
【汉语史论文题目】推荐阅读:
西藏农牧区论文初中汉语文论文写作教学论文06-28
汉语语用学论文06-17
现代汉语修辞论文12-07
世界汉语教学期刊论文格式08-22
高中汉语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探讨论文07-15
浅谈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论文08-06
兴趣是学好汉语拼音的“金钥匙”论文07-27
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论文11-15
韩国留学生常用汉语语气词使用偏误分析论文06-13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