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共12篇)
1.试析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一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分析检测能力是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其重要支撑课程之一是《现代仪器分析》。它作为现代的分析测试手段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医学检验、食品检验、环境监测等诸多方面。通过学习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工作原理的理解,熟练把握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仪器分析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就我院农产品检测专业《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说说本人的一点想法。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首先,该专业学生理科基础薄弱(全班31名学生,其中有24名文科生)、理解能力差、学习方法不佳、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差。其次,仪器分析课内容复杂难以理解,涉及以下诸多内容: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中各方法的原理、仪器的构造、操作及应用等方面。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以及高等数学基础,否则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客观上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
2、师资方面
在学院虽然能上化学课的教师不少,但能胜任《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师却很少,同时《现代仪器分析》课程在我院是首次开设,授课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
3、设备方面
仪器分析侧重于实验,实验离不开仪器,而且实验仪器多为精密贵重物品。而我院现有仪器落后、数量有限,甚至还缺乏教学要求的必备仪器,无法保证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另外,大型仪器设备价格昂贵、运行和维护费用高,学生动手机会少。
二、课程教学探讨
1、针对专业特点,设置教学内容
农产品检测专业的学生一般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等方面的工作,仪器分析技术是该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所以本人确定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章节作为重点授课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而电位分析、核磁共振分析、质谱分析、气一质联用分析、液一质联用分析等章节作为补充内容介绍,要求学生了解。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一些抽象的画面采用动态的形式显示出来,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尤其一些大型的结构及原理,很抽象,学生们在上课时感觉很吃力,会不自觉地打瞌睡,听课效率极差。
(1)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除了形象、直观,便于理解和接收外,还能容纳更多的内容,如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和应用,还可介绍相关方法的研究前沿和发展现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自己所学领域的前沿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用多媒体上课,并喜欢老师播放一些高科技视频。
(2)启发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俗话说苹果与苹果交换后,最后还是两个苹果,如果一种思想和一种思想交流后就会碰撞出很多个思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结果,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学习思路上和方法上也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3、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
实践证明,在融洽、宽松、严肃、活波的课堂气氛中,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学生希望老师有更多创造性的劳动,多举一些有新意的故事,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要求老师刻苦钻研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教学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引领学生学习,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
4、改革课程考核
除了期末闭卷笔试外,将课堂提问、实验技能考核也纳入课程综合考核,既能督促学生的日常学习,又能全面考察学生,防止部分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而实际掌握欠佳的状况。期末闭卷笔试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课堂提问主要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技能考核用来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三者中,技能考核最难操作,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编制了一套实践技能考核试题,并有评分标准,采用随机抽题的方法进行考试。通过这样的课程考核改革,会促进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5、利用网络和图书馆,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自学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但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前,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老师花的精力很大,但效果不明显。现在,倡导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让自学应成为“演员”的必修课。根据教学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设计实训任务,具体实训任务可以灵活多样,不必统一,但目标一定要明确,然后通过提问形式进行检查、评比,并计入教学考核成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自学,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心里品质。
6、加强师资建设
现代仪器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和大规模联机化, 往往一个实验室内装配有从工艺流程的探索到初产品的制备、分离、提纯、分析等一系列的仪器, 这些仪器大多不是应用同一种技术进行操作和控制实验的, 这就意味着现代仪器分析的发展所涉及的技术范围越来越广, 远远超过了以前仪器分析所涉及的范围, 因此教师在仪器分析的教学中就不能只侧重于某一技术,而忽略其他新产生的或是新关联的技术。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还有熟练的现代仪器操作能力。为此,加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并参加专门的仪器操作培训,教师才能将最新应用技术和实验技术中涉及的新动向不断融合在教学内容中, 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 使仪器分析这门课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为学生介绍仪器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最新的检测热点问题,让学生学活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将来面对新的分析仪器不感到茫然。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仪器分析实验的特殊性
仪器分析实验与普通的化学实验相比,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同时还有其特殊的危险性。比如,原子吸收中乙炔气体的点燃、高压钢瓶的开启和关闭、气相色谱中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氢气的点火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另外,除了上述危险之外,在开启大型精密仪器的过程当中,如果学生操作不当,也会对仪器造成损害。为此,对仪器分析实验的每台大型仪器应配备一些辅助教学手段,如把仪器的具体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都写在纸上并压膜塑封,放在仪器旁边,让学生在开机之前仔细阅读,按照说明做到独立开机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尽快熟悉仪器,而且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为他们在以后从事类似的工作时独立调试仪器打下基础。
2、实验内容的设置
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多数为验证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可结合周围环境的实际生产情况,有选择性地为学生设置实验项目,如“果蔬中农药的残留量测定”、“饲料中重金属及钙含量的测定”等,并且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归一化法和标准工作曲线法),使他们充分认识通过先进的仪器分析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在受到实物样品测定训练的同时又学到了新的实验方法,兼顾验证性和应用性实验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想学习兴趣。
3、重视教学实习
仪器分析实习项目的部分内容,可利用时间较为充足的条件安排一个完整的产品分析过程,比如在实习中将饲料厂生产的饲料拿到实训室,,结合日常仪器分
析教学内容完成规定的检验项目,要求取样、制备、检验报告等程序与饲料检查所完全一致。另外,有条件的情况下让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让学生参观企业实际生产活动。
四、与专业建设相结合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是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所以要注意课程的实效性,加强教师的协作,结合前延课程和后续课程而进行,组成教师团队,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还应兼顾相关硬件建设,硬件条件是实施软件的保障,加大实训条件建设投入有利于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仪器分析课程实践性很强,加大分析仪器购置的投入,对推进课程改革尤为重要。
2.试析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二
《智能仪器》是我校信息工程电子类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专业性、应用性, 因而, 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设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为使该课程实验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真正达到对学生的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笔者对《智能仪器》课程的实验性质、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根据专业特点、发展需求, 尝试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 并在实施过程中, 不断总结经验, 改进和充实实验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了改革的预期目的。
二、特点
这次《智能仪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围绕这个目的,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实验性质定位
众所周知, 高校实验教学的内容定位不外乎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这三种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验证有关理论结果, 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常这类实验有详细的指导手册和步骤, 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很快地完成实验任务了;设计性实验通常是指在课程教学中为了证明某一现象 (或结果) 而让学生动手创造 (设计) 条件, 以便观察某一现象 (或结果) 变化及运行的过程, 由于学生的知识和阅历有限, 一般地说要真正独立设计一个有影响力的设计性实验是困难的, 因而这类实验通常在实验教材中有所提示, 或由指导教师提供部分方案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 方法, 过程等进行再设计, 设计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但受课程限制, 这类实验不宜过大难度也有所限制;综合性实验通常由一系列的单项实验组成, 每个单项实验都为实验设计的总目标服务, 它们既是独立的又是关联的, 这一系列实验就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 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学好本课程外, 还应学好相关课程, 综合性实验通常又和设计性实验相关, 当需要证明一个新的命题或一种新的事实时, 就需要设计一系列新的实验, 在这种情况下, 多个单个的设计性实验组成了设计性综合型实验, 这类实验在教学实施上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 对实验室的软硬件要求相对是比较高的, 但它对教学的促进,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却是实实在在的。
按照《智能仪器》课程教学要求和改革思路, 我们认为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 学生已基本掌握与课程有关的电子技术、传感器、信号处理、单片机、计算机软硬件等知识, 通过学习智能仪器基础知识, 理解仪器基本原理, 掌握智能仪器主要技术和设计方法, 学生有一定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 可直接开展设计性综合实验;同时我们对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进行了评估, 认为近年来学校加大对实验室软硬件的建设, 购置多台先进的仪器设备, 能基本满足课程建设发展需要, 因而可不再像过去那样, 先验证性后设计, 然后再做综合性实验, 可直接进入设计性综合实验, 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充分发挥、有效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 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实验内容选题
当课程实验定位为设计性综合实验后, 实验的内容选择就更为重要。选题的原则是实验的内容必须建立在本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 尽量接近工程实际应用和该课程发展前沿, 并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 由部分功能模块逐渐形成一个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完整系统。为此, 我们提出多个实验内容选题, 供学生选择。如选题之一:在每日的12:31:00, 由DAC0832送出的模拟电压, 让AD0809采集, 要求在液晶显示器显示时间, 在LED上显示数据采集的结果, 验证输入量跟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将AD0809采集的数据, 通过串行通信方式发送到另外一台单片机, 并由另外一台单片机的DAC0832送出来, 比较采集的模拟量跟输出的模拟量之间的关系。这个选题涵盖了AD/DA转换, 串行通讯、远程控制方法、I2C总线、时钟芯片控制、LED、LCD控制等内容, 将本课程与单片机、计算机等相关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 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 便于学生创新设计。
3.集中安排实验时间
由于实验改为设计性综合实验, 原来每个课内实验两学时已不够用, 为确保实验的连贯性, 提高实验效率, 同时考虑设计性综合实验与课程教学进程有关, 原则上放在课程进程即将结束或结束时较为合适, 为此我们适当调整课程, 集中安排实验时间, 从时间上保证设计性综合实验的实施。
三、设计性综合实验的实施
1.明确的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明确地告诉学生实验的指导思想, 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知识和技术, 提高学生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 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空间, 借此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其次明确地告诉学生《智能仪器》课程的设计性综合实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为达到设计要求, 提高效率, 一定要遵循正确的设计原则、依照科学的研制步骤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开展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为此我们提醒学生注意在硬件或软件设计时, 应把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 分为若干个较简单的、容易处理的问题, 然后再一个个地加以解决, 注意合理选择元器件等事项, 并制定了《智能仪器》课程的设计性综合实验指导意见, 供学生参考。
2.调动学生积极性, 鼓励创新
在实验内容选题上, 我们只给出选题, 只提供基本的设计思想和要求, 不提供具体的、详细的方案、电路与相关程序以及实施步骤, 为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自定设计方案、选择芯片、设计电路、选择软件、编制相应的程序以及选择实验仪器进行安装, 调试等, 观察实验现象, 作好实验记录, 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写出实验报告。整个设计调试过程学生都是主角, 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时钟芯片选择上, 有的同学选择PCF8563芯片, 这种芯片我们过去从没介绍过在实验中也没使用过, 我们就让学生查阅PCF8563芯片的有关资料, 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解决时钟控制问题;又如在编程过程中, 有的同学认为用汇编语言比较繁琐, 就自学C51编程;实验课结束后, 及时进行总结, 对完全达到课程设计要求的、有创意的设计进行表彰, 对部分达到课程设计要求的、有创意的设计的给予鼓励, 对因方案不完全成熟或受器件限制没有完成设计的失败者我们也不是一棍子打死, 而是告诉他们实验是允许失败的, 关键是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 学生通过设计性综合实验, 培养软硬件协调设计能力, 进一步巩固了专业知识, 建立了“我能”的自信心, 达到我们课程实验改革的目的。
3.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指”和“导”的作用
设计性综合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 便于学生创新设计, 但这并不意味在这过程中放任学生自由, 教师无事可干, 相反鉴于过去做综合性实验时, 学生反映做这类实验, 耗时长, 精力花费大, 因而在这一过程中, 不能单靠学生忙乎, 要充分发挥教师“指”和“导”的作用, 寓教学于实验中。在前期准备工作中, 给学生提供适当实验室软硬件资源, 提供各种参考书籍和专业网站, 教学生学会独立进行资料收集、分析, 了解课程的最新资料与发展趋势;认真审核学生的设计方案, 当设计方案有问题时不是指责学生, 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 只要方案有可行之处, 就鼓励学生, 尊重学生选择, 要大胆创新, 不要怕失败, 因为失败有时也是一种收获, 真正做到让学生唱主角, 对有畏难情绪的学生, 更是多一份关心, 根据具体情况加强指导。
4.开放实验室
对一些提前做好设计调试准备工作的学生, 可提前进入实验室, 提供相应的软硬件设备, 让学生按照其方案去做, 以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主要分三部分考核:
前期准备 (20%) :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根据所学知识以及课题要求查阅、收集有关资料, 并进行综合分析, 自定设计方案, 自行处理实验过程中的一切问题, 以及方案分析、可行性等
设计调试过程 (50%) :主要考核、验证学生设计调试结果, 分别检查每个模块, 电路设计是否完整、正确、可行、实用, 编制出软件程序, 是否调试通过, 综合调试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等
实验报告 (30%) :要求根据设计方案和课题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内容包括方案设计依据, 阐述软硬件设计思想, 画出实验原理图和程序流程图, 测试方法及有关数据分析, 提供有效的程序清单和文档, 以及设计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四、思考与小结
通过《智能仪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尝试, 我们注意到该专业两个班级60多人有25%的同学较好地完成设计调试任务, 50%的学生基本或部分完成设计调试任务, 尽管有些学生未完成任务也不气馁, 他们从失败中汲取了经验教训, 得到了锻炼, 学生尝到了创新教育的甜头:学生反映他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开拓了视野, 增强了自信心, 对专业的发展和个人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评价, 我们发现, 那些较好地完成设计调试任务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有学生告诉我, 他到某大国企应聘, 由于有这次设计性综合实验的经历, 对自己充满信心, 能娴熟地回答有关专业问题, 顺利地被录用。同样创新教育也为教师注入新的活力:在实验过程中, 有些学生设计思路新颖, 有超前意识, 这对教师是个促进, 教师、学生互相学习, 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密切, 交流更频繁, 互动更有效。
改革尝试让我们收益匪浅, 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要注意完善:一是准确把握选题难易程度, 选题难易程度把握不准, 太易, 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设计任务达不到课程教学目的;太难, 学生完不成设计任务容易产生挫败感, 甚至会出现抄袭现象;二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有个别学生未做好前期工作, 等到集中实验时再做准备, 结果手慌脚乱, 心情浮躁, 影响实验顺利进行, 因而, 学生要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做好实验总结;四是加强、增加实践训练, 尤其是硬件设计, 培养学生软硬件协调设计能力;五是要让学生逐步参与课程的设计, 让实验课成为一个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达到“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 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 明确实验教学任务,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强化实验教学考核,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使《智能仪器》课程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智能仪器》是我校信息工程电子类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文介绍了对《智能仪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 并对《智能仪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目的、效果做了明确的分析和小结。
关键词:智能仪器,设计性综合实验,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文富.以科研模式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 :92-95.
[2]杨朝晖.改革高校实验教学, 培养高素质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4) :106-108.
3.试析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三
一、学习品质形成培养
一个学生,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科学态度及对知识的浓厚兴趣等。这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一)道德品质
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教育的任务是塑造人。《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同时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教育性目标。在这一教育性目标下,初中物理学科的教育要达到把学生培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的目的。
(二)科学态度
“课程目标”:“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有动手探究简单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科学原理的兴趣和勇气,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尊重自然规律,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理科教学,都把发展学生与学科有关的科学态度和能力或以科学态度的养成作用于个体人格的形成,作为教育目的。在物理的创新教学设计中。要把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能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作为一种目标去体现。
(三)兴趣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若缺乏兴趣,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意参与学习?实践表明,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更贴近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形象性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持学习的原动力。
二、能力培养
中学物理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任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资源,让实验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需要,还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甚至实验记录的表格,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做,这极不利于其能力的发展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按照实验的探究模式,实验目的、原理完全可以让学生到教科书上去找,实验步骤完全可以让学生按实验目的去摸索,实验表格完全可以让学生按需要去建立,实验结果完全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去感悟和验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改变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习惯,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做探究实验。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例如购买或者利用实验室的废旧器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小实验、小制作。或者维修、拆除等,这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制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探究过程中,很多地方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或者查阅相关书籍,或者从互联网上获得,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探究精神的养成
探究精神的养成是学生会学的基础。在探究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培养好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新课标中提倡探究式教学。即学生或通过自己的活动。或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方式的主动学习,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均可谓探究过程。探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能一遇到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而总是等着教师给出答案:同样教师也不能学生一遇到问题就急忙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应该合理地引导学生经过主动的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放得开手脚,不要因为学生的探究过程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或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偏离自己的思路设计好了的探究程序,而形成牵着学生的鼻子搞“探究”。因为它不但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反而会使学生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百害而无一利。当然,教学中也不可能处处都让学生活动,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科学规律。而只放不收。
在探究模式上,《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让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最为基本的科学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一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据证据一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这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的必须条件。为了使探究式活动顺利展开。教师还必须负责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学的,如用电器说明书或某种猜想,也可以是实物的,如用电器或某种实验现象。它们是引起和形成学生探究发现经历的工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学生需要在改造材料的过程中完成发现并改造自己原有的认识。所以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应该与所要发现的知识具有相同的结构,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且是适宜学生完成发现的。
4.试析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四
论文关键词 网络教学平台 法学 课程 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具有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之间交互等一系列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教学平台在经历了普通的学习资源库、学习管理系统、学习内容管理系统和通用网络教学平台四个发展阶段?豎后,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法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法学课程历来以理论课程为主,在授课方式上往往以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进行。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和学生主体性意识的不断加强,传统授课方式以讲为主,不重视学生主观感受和客观学习结果的弊端也日益体现。表现为:第一,传统的法学课程授课方式旨在建立学生精研细读的知识结构模型,片面追求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却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按照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来开展授课,常常形成罗列条文、单向灌输法律理论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稿的单一教学模式,缺乏教与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被弱化为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第二,将理论与实践人为地割裂开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弱的客观现实。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理论讲授往往比较重视讲授法条背后的原理和理论,即重“知其所以然”。然而,过于重视讲授背景和理论,忽视对于法条的解读和研判,会形成学生连“知其然”都不能做到的情况,因此更罔顾“知其所以然”。第三,学生参与程度低,课程学习停留在“听课”而非“学习”的阶段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法学理论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法律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法学学科实际上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故而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法学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所在。而能力的提高,最终依靠的是学生的自我培养。这种培养需要学生自主介入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方能实现,课程教学和教师授课所能做的无非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方向,因此必须改“听课”为“学习”,课程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目的。
二、网络平台教学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则通过教学内容展示、教学材料拓展、交流与沟通、自我测试、作业和考试等各种网络学习方式,一方面为法学理论教学提供辅助工具;另一方面为学生不分时段、不分场合的随时学习提供可能,因此对于法学课程来说有积极的意义:
一是可以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传统法学教学受制于学校的整体教学安排,要受到教师人数、教学时数、选课容量乃至于教室安排的多方限制,全课教学内容往往不能都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全课教学内容、教材、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等上网,就可以弥补师资、硬件等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不受授课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登录上网进行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也不受开班人数的限制,一门课程可以在平台上供更多的学生来分享学习,因此可以将专业教师与课外教师授课、网络教学媒介与传统教学媒介、课堂听讲教学模式与法律诊所式教学模式等组合起来,从而将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利用起来。
二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学习本身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更具有学习的自主性。网络教学平台改变了教师一支笔、一张嘴的授课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文字、影像、动画等先进技术,学习内容的表达从单一模式改进为多元模式,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平台还有网络交流、网络作业、网络法律法规知识考试等多项网络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种方法检验学习成果,与教师就难点热点问题实时展开讨论,从而更加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三是可以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法学课程教学以讲授式为主,其原因与高校的师生比有很大关系。由于高校普遍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规模却日益扩大,法学课程教学势必只能采用授课,甚至是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在高校师生比短期之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补充课程教学的不足,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和促进师生沟通和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通过讨论组学习、答疑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展讨论教学、诊所教学等一系列实践性学习,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网络平台教学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平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在已经有所开展,但从目前的实践看,就平台建设本身来看还存在着教学平台设计单一和固化、教学平台与资源中心不匹配、个性化不足以及与校园网不能很好兼容等多个问题,就平台的使用来看也还存在着学校政策激励不够、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对法学课程开展网络平台教学重视不够等多个问题,需要在网络平台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展示平台为交互平台并重
法学课程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目前主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内容包括课件的制作与发布,主要教学资料和课外教学资料的发布,教学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等。虽然也有教学交互的内容,但是使用得比较少。教师更新学习材料及布置批改网上作业等基本教学交互活动的组织实施状况较好,而及时回答学生问题、关于讨论、小组活动的设计等类型教学交互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状况则并不理想。?豏法学课程由于本身理论性较强,更容易将平台定位为课程展示平台,而忽视其教学交互平台功能。事实上,网络平台教学并不仅止于扩充教学容量和整合教学资源的功能,网络所体现出的互动特性使得网络平台教学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教学尽管也有教学之间的交流,但由于受时间和情境的限制,却面临着过于强调交流必定降低教学信息量,过于强调教学信息量又必定减少交流的两难局面。因此,网络平台教学通过实时的和多方位的交流系统,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而且是因材施教、高等教育个性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法学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提升网络平台的交互容量,强调其交互功能,将课程展示型的网络平台转变为交互平台。
(二)理论研究型平台与实践体会型平台并重
法学课程本身由于理论性较强,目前在网络平台建设中也注重由名家牵头的理论研究型平台。但是,法学专业本身却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因此实践体会型平台的建设也很重要。特别是法律实践本身经常面对解决社会纠纷的迫切状况,因此更加需要法律实务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理论基础和情势判断能力。这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网络教学平台则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开展情景式的教学,促进学生了解和接触法律实践,获得实践体会。因此,法学课程的网络平台教学应当重视实践体会型平台的建设。
(三)单一信息平台与资源中心兼容并重
网络教学平台尽管以课程为依托,但由于知识本身不可割裂,多种知识又具有相关性,所以每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实际都建立了一个信息资源网。法学类课程相互间所具有的密切联系和内在逻辑性,如刑法和刑诉法,课程的资料有多种是可以共享的。因此,网络教学平台不应建设为单一信息平台,成为“信息孤岛”,而应建立资源中心与课程网络平台相互兼容,由资源中心进一步来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由课程信息平台来挖掘学生学习的深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政策激励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并重
虽然传统授课方式依然是主要的法学课程教学方式,但随着近年来法学课程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平台教学出现日益增长的良好势头。当然,平台建设和维护、网络交互工作都需要花费主建教师大量的精力,因此一定的政策激励对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学校应当在网络平台教学中,采用一定的政策激励措施,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5.试析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五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面对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应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具有更高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样的个性特征和特长,并具有与他人协作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体育专业应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口式”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社会型“复合式”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也就是说,从过窄和过死的专业教育模式向综合素质模式转变。
“创新教育”是对以往的传统教育进行反思后提出来的,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永远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只有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校体育教育是以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休质、养成良好生活、锻炼习惯、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进人高校的学生都经过了十多年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艰苦历程,使得极大多数学生的体育素质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远没形成。进人高校后,每周仅有90分钟的体育课程,教师必须要深思,怎样充分利用这90分钟的课堂时间,来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把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保障高校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使高校学生会学习,自觉主动地利用大学课外时间来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面对90分钟的体育课,依据高校学生的特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高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呢?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邓小来同志讲“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十分迫切。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教师应具备高尚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具备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要求教师知识宽广厚实,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深刻地把握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并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各科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因此,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对其它学科的技术知识具有广泛的了解,教师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进行科学的创新教学;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目前,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以专项为主体的多,单一的教练型的多,而知识结构综合型的少,体育文化型学者少。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现代体育理论,接受现代体育理论的再教育,并不断充实、探索研究新知识新理论。其次,应积极探索研究其他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动态。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体育科学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论,树立全方位、多样化指导高校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技术锤炼的教育观,才能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向学生传授现代体育文化知识,真正为体育教学“素质化”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二、体育兴趣培养和激发
高校体育教师要从“手把手”的保姆式教学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的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当前,高校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上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还比较薄弱,兴趣也相对较低,需要体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培养。
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证实,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学生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在体育课“跳高”课堂上,成功过杆的学生,情绪饱满,积极上进,勤学好问,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失败的学生,情绪低落,上进心差,学习兴趣淡漠甚至厌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和取得成功的机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分组进行,使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获得学到知识、技术的满足感,体验学习知识技术的快乐,不再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从而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感官刺激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就会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技术印象深刻。反之,留下的痕迹就是模糊的;同时,教师还可通过树立学生榜样、开展竞赛等形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关系的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师生交往有三种类型:一是教师中心型,二是学生中心型,三是师生均衡型。这三种类型虽然各有其优点,但是师生交往的松紧度不容易把握。因此,高校教师要树立师生关系三个转向的理念,由教师是主动、学生是被动、教师是支配者、学生是服从者转向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高校师生关系;由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被动体育锻炼转向主动体育锻炼。建立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系统,在多向的师生互动交往系统中,教师起到发动和帮助学生合理思考的作用,学生有进行随意讨论和锻炼的自由,确保了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所应具有的主体性。而创新能力的形成,正是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结果。教学要把命令与服从的传统师生关系,转化为平等、民主和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心理和谐、融洽,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学生群体才能形成“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行为才能得到激活。联合国教科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发现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高校学生淡化权威意识,反对“尚书,唯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思考,坚持真理,服从真理。
6.试析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明确要求教学要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以高品质的有效教学带领学生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在新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信息提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创新反思,及时总结和升华知识的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理念化学 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明确要求教学要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以高品质的有效教学,带领学生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在新的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了如下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情境的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引起联想,启发思维。就情境创设的方式而言,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或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化学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化学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创造悬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究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通过分析《化学》可以发现,教材通过选取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社会经验、实验事实、有意义或有趣的事实、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依次为经验情景、实验情景、事实情景、问题情景或综合性情景)。这些情景可有力地激发学产仁的探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为进一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起到定向作用。例如,在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一节中关于胶体的性质时,课本首先提出问题:“有些液态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与溶液相区分,用什么办法能够将它们区分开呢?”接着通过“科学探究”的三个实验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设置问题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开展后续探究的兴趣。
2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己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作用就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化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相交织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解决化学问题为纽带形成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这种联系中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合谐氛围中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化学实验安全时,利用“思考与交流”—根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将注意事项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与小组同学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班上交流。你能举出经历过或所了解的发生安全问题的例子吗?很明显。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学生明确实验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验和探究的经验,归纳总结目前所学的和以前实验与探究中遇到的“实验与探究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3.信息提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一些化学材料,指导学生选择判断,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提取有效信息。从收集文献资料到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构建论据得出结论,使学生的阅读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研究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所以信息提炼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4.创新反思,及时总结和升华知识。“创新”是对所学知识重组和改造,以内化成学生新的认知结构:是学生依据有关资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化学事件和现象作出富有个性的认识和判断;也是在己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反思”是师生对课堂行为进行的总结,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作出评判,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新课标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是所突出的栏目之一。“思考与交流”内容的设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和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思考与交流”栏目设置强调学生自行思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条件。而且栏目强调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讨论,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同时又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思所想作出反思和评价,如反思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有哪些不足之处?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等。而且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与反思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整、改进和完善。
7.智能仪器实验课程的改革探讨 篇七
智能仪器是自动化本科专业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 含盖了前三年主要课程内容, 它集单片机技术, 检测与传感技术, 电子电路及程序设计于一体,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特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将掌握智能仪器整体构架和软、硬件设计方法。因而, 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的结合与配置尤为重要, 应以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主线, 综合本专业前五个学期的主干课内容, 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两年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跟踪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尚存在不足。
⑴缺少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综合知识结构的教材, 部分教学设备及实验内容相对陈旧, 与相关单片机课程的实验内容有重叠
教材的不配套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内容的执行。当前教材市场活跃, 教材种类繁多, 各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的重点内容。但仍有一些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篇幅冗长而重点不突出。就本校自动化专业而言, 课程总学时为32且包括12个实验学时的具体情况, 仍然缺少一本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知识点全面的智能仪器教材, 这也是本专业教师备课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这种状况下, 一套系统的教材、完善的教案和内容完整的课件对学生全面掌握课堂内容至关重要。
⑵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两年的实验教学跟踪发现, 部分实验内容仍以验证程序为主, 缺乏智能仪器整体结构特别是硬件结构的认识。在12个课内学时中因受学时安排的限制, 几乎100%为软件编程实验, 硬件设计内容少之又少, 课程结束时, 学生无法建立起智能仪器整体结构框架, 减弱了教学效果。
⑶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
在实验学时的安排上问题更为突出, 理论教学每次四个自然班上课, 实验教学每次只能容纳一个自然班。这样实验教师必须要用8个学时来完成2学时的课内教学实验。对教师而言实验教学需要给课堂教学让路, 一些实验不得不安排在晚上甚至周末, 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这样的安排拉长了实验周期, 打乱了他们自身的学习计划。2014春季学期前8周自动化11年级部分学生选修了8门专业课程, 而且有多门课程伴有相关的课内实验。因为要在第8周完成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任务, 所以许多实验集中安排在4--7周, 每周最多时达6个课内教学实验。面对这么多零散的实验, 学生没有时间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和实验方法的探讨, 而是忙于应付每天的书面报告, 部分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上书写实验报告。由于缺少对实验内容认真分析的时间和精力, 实验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又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 实验教师与任课教师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导致部分实验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脱节。管理上过于强调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的身份与分工, 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工作单位, 彼此间缺少必要的教学内容的讨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致使实验教师不清楚任课老师讲课内容和进度, 任课老师不知道实验教师正在进行什么内容的实验, 无法体现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相互统一与联系。
2. 改革措施
这次智能仪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改善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整体概念和系统结构的建立, 加强独立设计能力的培养, 针对发现的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主要工作如下。
(1) 明确培养方向和目标
旧版的教学大纲安排的实验通常以2学时为一个实验单元, 学生也只能按指导手册指定的操作来验证相关理论, 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这类实验在物理、电路、电子技术等基础和专业基础课中更为普遍。这样的学时安排在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中难以达到实验目标, 基本不具备进行设计性实验或综合性实验的时间条件。
在新版大纲中增加了建立完整的智能仪器概念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 重点突出检测与信号处理技术, 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阅,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将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规划为若干个模块, 以3-5名学生为实验小组共同完成一套完整的智能仪器设计与调试。对每个成员细化设计任务, 要求各成员独立设计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块, 改变现有教学实验中部分同学等、靠或应付的现象。近几年学校加大了对自动化专业实验设备的投入, 自动化实验中心的多数实验室对本专业学生实行全天开放。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开放的有利条件, 自己安排时间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设计与制作, 这样有利于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这种尝试为非北京生源、周末不回家的学生或有计划参加电子竞赛的学生提供了极大便利, 他们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教材建设方面, 学院、自动化系、自动化实验中心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鼓励教师编写和出版教材。任课教师根据本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博采众长, 制作完善的教案和课件供学生学习使用, 弥补教材建设的不足。
(2) 综合设计实验内容, 合理安排实验学时
在实验内容的设计过程中, 重点考虑智能仪器概念的完整性, 其中的智能接触测温仪实验含盖了测温传感器, 信号调理, AD转换, 键盘显示, 数字通讯等环节。学生在确定了传感器后, 需要知道如何设计供电电路, 如何设计前置放大电路、电平转换等信号调理电路, 还根据热电偶测温传感器的特点考虑冷端温度补偿问题, 如何解决模拟量到数字量的转换以及分辨率、采样速率等问题;在输出通道则重点考虑显示、标准信号输出, 数字通讯等;在系统软件设计时要考虑数字滤波、软件补偿、人机交互界面等等。通过该综合实验, 学生对智能仪器的整体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达到了教学目标, 保证了教学质量。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完成整体实验或者完成一个初级产品, 大多数学生有了成就感, 提高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由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综合实验, 原来课内两学时实验已无法满足要求, 为确保实验的连贯性, 提高实验效率, 从时间上保证设计性综合实验的有效实施, 在新版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减少了课内实验学时的30%, 增加了两周的综合设计, 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 学生完全可以建立起智能仪器的总体概念, 改善了本课程的综合教学效果。
同时呼吁教务主管部门在每周的课表设计时尽量为自动化专业留出一个4学时的空闲单元, 以利于综合实验的安排。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充分利用自动化专业特有的教学团队优势, 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共同参与, 共同制定并细化设计的内容和选题。在条件允许时, 实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 任课教师到实验室指导学生, 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3) 改进实验考核方式
改革实验报告的内容和形式, 简化报告中过多抄写实验指导书内容的过程, 重点突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点讨论实验体会, 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同时鼓励学生对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提出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导的实验教学。
通过教学建设项目的实施, 建立完整的课程教学与实验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对智能仪器整体概念的理解, 增强仪器设计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达到独立设计智能仪器模块、初步掌握设计方法和试验调试的目标。
结语
在学校教改项目资助下, 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及对智能仪器课程的教学、实验内容的探讨与跟踪, 对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 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验,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种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满足社会对自动化专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同时也为本专业其它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常年等.电路分析骨干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A].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 (第五集) [C].P21-23.
[2]景作军, 孙启国, 刘峰斌.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A].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 (第五集) [C].P83-85.
8.《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篇八
关键词: 仪器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仪器分析是在化学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特点的一门学科,是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参数及其变化,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其内容繁多,学科交叉明显,对学生基础知识要求较高。仪器分析是化学类、生化类、环科类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笔者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讲解仪器分析课程的经历,不断总结归纳实际教学活动过程,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特点和现状
1.《仪器分析》课程特点。
《仪器分析》课程是大学化学、环境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1)它是由看来毫不相关的许多分支学科组成的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涉及近代光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并融合当代一些重大科学发现等许多知识。因此该课程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难点多。(2) 《仪器分析》课程包括的分析方法众多,如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极谱、色谱等,这些方法名称只一字之差,但原理完全不同,在众多分析方法中,各种方法之间没有明显联系,知识点显得散,学生学习时容易抓不住重点。(3)由于所讲都是大型精密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对工作条件和环境要求高,不能随意搬动和拆开,因此讲到仪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时只能纸上谈兵,学生认为这门课太抽象。
2.《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分析仪器的面貌日新月异,仪器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但是目前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新型仪器的更新速度。如新的原子吸收仪基本采用了塞曼效应等扣除背景技术,而教材上很少讲其基本原理。在分析数据的处理上,现在的分析仪器基本上带有专门的数据处理系统,如色谱分析法通常配备色谱工作站。过去较复杂的数据处理,现在也许只是按一下按键就可以完成,但许多仪器分析教材还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手工处理数据的技巧。
目前《仪器分析》教学还是以板书为主,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疲劳。虽然近年来,《仪器分析》课件大量使用投影、幻灯、录像等电教手段,使教学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部分内容由抽象变具体,但是它仍然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论教育方式,不符合现代教学观念,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优化课堂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时效性。
仪器分析理论部分比较抽象,仪器结构比较复杂,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种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讲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具体分析过程时,通过模拟被测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形象直观的图片或动画演示抽象的变化过程,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在授课中通过展示大量新型仪器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对相关仪器有较为直观的了解,其中各大仪器公司精心制作的宣传资料最受学生欢迎;我们将课堂中难以讲解的实验装置、光路图、电路图、仪器外观图、仪器操作步骤制作成幻灯片、录像、Flash动画等,以直观、立体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数据分析能力。这些方法的综合利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积极思考,改被动听讲为主动求知。
为了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资源进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我们从国际著名仪器公司的网站大量搜集相关仪器的多媒体培训软件,如美国安捷伦公司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培训教材和日本岛津公司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培训软件,这些资料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仪器分析教材内容存在的滞后性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国内外先进分析仪器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
2.引入比较法教学方式。
仪器分析课程内容中包含许多分析方法,由于各种方法具有比较独立的理论基础、实验技术和应用特点,因此课程各章内容之间联系较少,显得庞杂、难学,为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比较法是认识对象间异同点的逻辑方法,通过比较各种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加深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正确区分事物类别,掌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
我们在仪器分析教学中应用了比较法,做到小范围小比较,大范围大比较,方法之间进行类比,方法内部进行比较,以简化繁,以易化难,综合概括,及时总结,恰当运用,贯穿始终,有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验教学,加强理论结合实际。
优化实验内容,删减重合和类似的实验,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型、研究型和设计型实验。使实验内容相互独立又有牵连,同时与以前实验相互配合,适当加深和延伸。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同时增强科研能力。规范学生基本操作,强化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但由于仪器分析实验中大型实验仪器使用较多,学生操作难免出现错误和失误,要求教师认真指导,并使学生分组,加以配合,协助完成。实验结束后,认真撰写实验报告,一定要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加以描述,并进行解释,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中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考核模式,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有益尝试,建立了多元化考核体系,收到了好的效果。考核方式和内容包括6大部分(共100分):
(1)平时作业(每章交一次作业,占10%)。
(2)读书报告(题目由教师出,写2000字左右,占10%)。
(3)学生讲课(题目由教师出,学生可以任选,制成多媒体课件,讲课时间不超过10min,学生参与评分,占10%)。
(4)外文文献翻译(5000个印刷符,占10%)。
(5)课堂练习、小测验、提问(占20%)。
(6)实验课成绩(占40%)。实验课中,对每次实验都评分,评分标准细化到各个方面,如预习报告(包括预习提问)占10%,实验操作占40%,原始数据占10%,数据处理、结果及标准差占20%,讨论及思考题20%。
《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仪器分析方法种类较多,新仪器新技术不断涌现,目前实验教学设备落后且不完善,靠传统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基本知识及新知识更替的需求,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大力促进高校之间教改方法的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霆.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初探[J].化学教育,2014,4(2):41-43.
[2]王安亭,孙雪萍.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调查及对策分析[J].大学化学,2008,23(5):20-24.
9.试析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九
作者:南京大学哲学系 郑毓信
笔者近期参加了两次全国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听了十几节观摩课。在此,无意于对这些课例进行全面评价,仅以其中的一些课例为背景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特别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
“可能性”是改革后首次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三年级)出现的一个概念,因而相关的教学就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演示这节课的教师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的主线:
从而使整堂课表现出了较大的连贯性,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这一堂课的另一特色是加强了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在引出了“可能性”这一概念后,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4~5人)为单位从事以下的游戏:每个小组都配置了一个口袋,其中分别装有若干个粉色的球和黄色的球,教师要求学生每次摸出一个球,并对所得出的结果加以记录,然后算出一共摸了多少次,其中粉球多少次,黄球多少次。显然,教师在此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更好地体会可能性的大和小;也正因为此,在小组实践后,教师又安排了全班性的汇报,并以各个小组所得出的“数据”为基础引出了这样的结论:“口袋里的粉球越多,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如果口袋里的黄球越多,则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越大。”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无疑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就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笔者认为,关键的因素恰又在于我们不应将所说的“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一般的课堂游戏简单地等同起来,而两者的重要区分之一就在于前者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就这里的课例而言,这就是指,我们究竟为什么要从口袋中连续不断地去“摸球”?我们应使学生在事先清楚地了解这种意图,从而相应的活动才能够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笔者认为,就当前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情境设置”而言,关键就在于如何由所设置的情境引出恰当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后者正是围绕所说的问题进行的,从而就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就所说的课例而言,在让学生实际地去从事“摸球”活动前,教师或许就可设计这样的情境:向学生出示两个口袋并告诉他们里面分别装有一定数量的粉球和黄球;然而,尽管两者的总数是一样的,其中一个口袋中黄球较多,另一个口袋中则粉球较多。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不用打开口袋就能知道哪个口袋装有较多的粉球,哪个口袋则装有较多的黄球? 另外,就实际的教学活动而言,笔者认为,在此也不一定要采取“小组活动”这样一种形式。因为,亲手“摸”一次对于掌握“可能性”的概念未必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所说的课例中,由于学生并不知道其他小组的“工作背景”,或者说,因为各个小组的活动并不具有共同的关注点,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于其他组所得出的数据就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兴趣,恰恰相反,过多的“不相干”数据反而冲淡了主要的教学目标。与上述的做法不同,笔者以为,在明确提出了上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作出相应的猜测,以及全班统一了“我们可以通过‘摸球’的次数对猜测作出检验”这一种认识后,我们仍可采取全班活动的形式。例如,在此可以按照猜测的不同首先将全班分成两个组,然后,随着摸球活动的开展,也即越来越多相关数据的得出,可以允许学生不断对自己的猜测作出调整,也即由原来的组转移到对立的组,直至全班最终得出了完全一致的意见。这时教师再要求学生对“改变立场”的原因作出说明,这样全班学生就将始终具有同一个关注点,教师则可十分顺利地引出所希望的结论,包括最终打开口袋对猜测的正确性作出检验。
总的来说,与单纯地追求形式相比,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应注意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的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
二
“平面图形的整理和应用”主要是一节复习课(六年级),希望能对学生所学过的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公式作出整理,特别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面积公式的相互联系。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参与这一教学活动的学生应当说都已较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因为,各个小组都能正确地回忆出相关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大致地体现出如下的逻辑线索:
另外,任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包括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要求每个小组用图形演示的方式表明各个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以及对自己与其他人的工作作出评价。
就上述的各个方面而言,笔者所观看的这一堂课应当说是相当成功的。但是,笔者认为,作为教学研究,我们在此仍应考虑这样的问题:如何能够使复习课超出单纯回忆的范围,特别是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
具体地说,在以上的课例中学生的活动主要是一种回忆的工作,特别是,其所展示的主要是相关公式的推导过程,也即其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线性的、单向的逻辑关系;然而,从教学的角度看,我们在此应当清楚地看到逻辑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区别,特别是,与所说的逻辑结构的线性和单向性不同,认知结构不仅具有双向性(多向性),而且主要地表现为网状结构;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并非是使学生建立起关于相应逻辑结构的牢固记忆,而是应当帮助学生形成适当的认知结构。显然,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这事实上应被看成这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即如何突破通过先前的教学所已形成的逻辑线索的束缚,从而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开拓新的更大可能性。
例如,就所提及的各个面积公式的把握而言,笔者以为,除去以长方形为核心这一“标准”做法以外,我们也完全可以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核心将其他各个图形联系起来;进而,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比较与“互补”,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为丰富和合理的认知结构,也可促进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探索,从而表现出更大的“开放性”。
值得提及的是,由上述的事例我们也町看出:与单纯地强调“开放题”相比较,我们应当更为注意教学的开放性,这也就是说,只要有了正确的教学思想,即使是传统的“封闭题”同样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最后,还应提及的是,作为面积公式的应用,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要求就所给出的一个房间的平面图(其中有标出了尺寸的一个窗户、一张床和一个方桌)进行计算以对房间加以装饰。然而,所有学生最终所得出的都是精确的面积数(甚至精确到平方厘米),而且,当任课教师在平面图上进行了实物模拟并追问学生对所做的工作有什么看法时,被提问的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十分满意”“很漂亮”,经过教师的多次启发,学生才最终“意识”到需要给窗帘、床罩等加上一定的“裙边”。笔者认为,上述现象的出现并非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有任何不恰当的地方,而是清楚地表明了教学活动的环境相关性,我们不能期望单纯依靠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应用题(现实问题)就可有效地解决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实际这一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因为,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中完全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特别是在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对于各种现实的考虑,从而,使“现实问题”的引入未必能达到使“学校数学”更加接近实际生活的目的。
三
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新增加了“前后”“左右”等这样一些内容。这或许可被看成上述立场的一个具体表现,上述的基本立场当然无可非议;而且,从现实的情况看,应当说学生已经由日常生活建立起了“前后”“左右”等概念,从而,在相关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学生所已具备的这些知识和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良好基础。
但是,就笔者所看到的几堂演示课而言,应当说又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相关的教学是否应当停留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在此可换一种方式来提出问题。众所周知,在新的数学教材中,“前”与“后”是作为空间概念得到引进的;但是,如果就实际生活进行考察,我们就可立即发现这两个概念还具有很多种不同的用法,诸如“两小时以前”和“三天以后”(在此“前”和“后”的概念所涉及的是时间而并非空间),“成绩在班上排前几位”或“排名向后移动了几位”(“前”和“后”的概念在此所涉及的既不是空间也不是时间),等等。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帮助学生去区分这些不同的用法呢?或者说,我们又是否应当去涉及或区分这些不同的用法呢?
事实上,在笔者看来,后者所涉及的主要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从所列举的各个不同情况概括出其中的共同点,特别是,从数学的角度看,它们事实上都涉及了“序”这样一个概念;进而,尽管所说的这些情况都可被用做进一步学习的良好基础,但是,我们在此又应清楚地看到在“日常概念”与相应的“数学概念”之间所存在的重要区别,从而清楚地认识到超出“日常数学”并上升到“学校(正规)数学”的必要性。例如,就所说的“前”和“后”的概念而言,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显然有着明确的方向性,如我们总是以主体所面对的方向与现时朝向未来为准来决定何者为“前”、何者为“后”;然而,作为一个数学概念,“前”与“后”的关系则具有相对性,也即完全取决于当时的规定。
显然,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就“前后”“左右”这样一些概念的教学而言,其重点和难点就都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较好地去掌握这些关系的相对性。更为一般地说,笔者认为,这事实上也就清楚地表明了这样一点:相对于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而言,我们应当更加注意如何很好地去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这也就是说,我们既应明确反对数学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建立起来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的学习活动的良好基础,又应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并清楚地认识到由“日常数学”上升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
最后,应当提及的是,这或许会被看成“完全停留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容易造成的一个弊病,即相应的课程缺乏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挑战性。如果借用维果茨基的语言来表述,即教学的内容应当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相应的发展就只有借助别人(例如,教师)的帮助或通过同伴的合作才能得以完成,也即既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又可通过一定的努力完成的;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活动缺乏应有的挑战性,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仅不可能在知识上得到迅速的成长,也不可能真正体会到战胜困难取得进步的欢悦,从而也就不利于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笔者认为,尽管在某些课堂上学生可以显得十分活跃;但是,我们又应仔细分析他们在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是否真的有所增长,特别是,什么才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兴奋点?!
四
就“认识钟面(整点)”这一内容的教学(一年级)而言,显然也面临着上面所提及的问题,即如何使得相应的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我们在此不应以“游戏性”简单地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知识性。
然而,这难道不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特点吗.即认为我们不应唯一着眼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应采取更为广泛的视角?事实上,就笔者所听的这些演示课而言,的确可以看到教师们普遍地为自己的教学活动设立了更多的“教学目标”,诸如“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懂得遵守、珍惜时间,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合作习惯”等等。
上述的基本立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笔者认为,除去积极地引进各个新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外,我们又应注意不同方面的有机整合。例如,上述的各项“目标”并不应被看成是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完全不相干的(甚至被用做对于知识和技能方面低要求的一种补偿),恰恰相反,我们既应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去落实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同样地,也应通过后一方向的努力帮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认识钟面”这堂课的教学中明显地突出了“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表达和交流”这样一个目标;但是,我们又应如何使得这方面的努力与“帮助学生认识整时”这一“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呢?笔者以为,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应满足于让学生简单地去重复“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就是3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点”这样的表述,而应更加注意由这种特殊的结论向以下更为一般的命题的过渡: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这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帮助学生更为清楚地认识这两种表述方式的不同,从而逐步实现表述上的必要进步。显然,后者不仅与“帮助学生认识整时”这一具体的“知识目标”密切相关,而且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思维的高度概括性这一重要特点。最后,笔者认为,这或许也可被看成众多新教材的一个共同特点,即为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留下了较大空间。更为一般地说,笔者以为,这事实上反映了教师的不同定位:与“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这一传统的提法不同,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内容、环境以及本人的个性特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包括在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当然,后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我们应将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例如,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即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进行的主动建构”,从而,在实际进行“认识钟表”的教学前,我们就应更为具体地去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究竟具备了哪些知识和经验。如果大多数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整时的认识”这一知识目标,那么,在给少数“后进学生”以更多关注的同时,教师就应大胆地设定新的更高的教学目标。当然,作为一种探索性活动,在课后教师应对自己的工作做出认真总结与反思,从而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五
以下再从十分一般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
第一,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被看成课程改革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在积极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我们应注意防止理解上的简单化与做法上的片面化。例如,在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之间无疑存在重要的联系;但是,我们不应将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机械地对应起来,如将各种教学方式简单地加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标签,并由此做出“先进”和“落后”的区分。例如,在笔者看来,以下的提法就多少表现出了所说的简单化倾向: “记忆层次的学习反映了行为主义的学习观,理解层次的学习是认知心理流派的学习观,探索层次的学习反映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另外,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又不应对各种教学方法采取绝对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毋宁说,每种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从而,就如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个体差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也应采取同样的立场,即应当充分尊重教师的自主权,并清楚地看到在教师中同样必然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当然,后者并非是指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可以放任自流;恰恰相反,作为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当积极地倡导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而且,就如面对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应帮助学生实现必要的优化,我们在此也应帮助广大教师很好地实现教学方法的必要优化,但后者同样不应是一种强制的行为,毋宁说,改革的倡导者应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对各种教学方法的讨论中,帮助教师通过交流与反思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也即能够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对象、环境等创造性地去进行教学。
第二,在积极倡导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应十分注意对已有传统的继承和必要发展。
例如,一些西方学者通过国际比较研究现已认识到了中国(更为一般地说,是东亚地区或所谓的“儒家文化圈”)的数学教学具有自己的一些鲜明特色,而这就是值得西方国家认真学习的:(1)教学组织的高效性。这是指课堂中与教学无关的活动被压缩到了最低的限度。“如果教师没有过度的负担,学生能高度集中,时间和精力又没有消耗于无效的由一种活动向另一种活动的转移或不相干的活动之中,大班教学就能够有效地实施。”(2)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这是指全部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而不是几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简单组合。
当然,对于已有的传统我们并不应采取简单继承的态度,而应根据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的实践作出深入的反思和必要的发展;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优良传统的自觉继承又确实应当被看成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这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改进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例如,这次演示的各堂数学课都广泛地采取了多媒体技术,教师们在课上花费了不少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或从事相关的游戏,但是,从高效性和一致性的角度去分析,我们显然应考虑这些活动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或者说,至少应当将无关的活动控制在一定的时间限度之内,另外,以下的一些做法应当说都是值得提倡的,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教学中让学生实际地去从事度量活动,以及在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加注意各个环节的一致性(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以后却仍然采用实际度量四边的方法以求得长方形场地的周长),以及不仅在一堂课,而且在一段时期内始终坚持合作意识的培养,就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综上可见,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一定要注意防止简单化,特别是对于形式的片面追求。希望各级教研部门对此也能予以高度的重视。
10.试析会计诚信缺失的思考 篇十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指出了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并分析了会计诚信缺失产生的原因,进而阐述了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会计诚信;会计诚信缺失;对策
所谓会计诚信,是指会计及其相关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诚实,讲信用。会计诚信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行为人在进行会计处理工作时态度真实,二是行为人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信守承诺,遵守会计法及相关准则。会计诚信是会计对社会做出的基本承诺,它的作用不仅是提供真实的信息,更在于向社会传递行为人的信用和声誉。正因为如此,会计行业的造假行为强烈地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目前我国会计领域的诚信缺失问题令人堪忧,如何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并予以解决,引发了我们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1.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会计人员和相关机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诚信是会计的生命。然而近几年来会计界丑闻迭起,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会计从业人员把“诚信”当作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的“产品”,从而引发了严重的会计诚信危机。
据相关资料显示,部分中国企业因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之多,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而一些公司的业绩骗局让人不得不多几声叹息。如2003年山西某上市公司所属发电厂违反国家规定,累计计提3965.8万元“地方电力建设基金”计入生产成本。年末发电厂以“能源基金”的名义将资金全额上缴给该上市公司,公司直接将这些资金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上挂账,造成多计2003生产成本3965.8万元;有人把这些被揭露的业绩骗局比喻为冰山一角,而那些没有被揭露出来的估计亦不在少数。上市公司不断的恶性造假,非上市公司的假帐现象屡见不鲜,会计师事务所假审计、假评估日渐增多,这些弊端引发了我国会计诚信的严重危机,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会计造假现象使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极大的疑虑,从而引发了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面对会计诚信严重缺失的现实,朱熔基在考察北京会计学院时强调“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这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和反思。虽然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从各个角度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但就总体而言,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转贴于http://
2.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己成为大家的共识。缺乏会计诚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会计信息失真。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暴露出会计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而会计一旦丧失诚信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1 会计诚信缺失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在我国投资市场上,投资者是根据其出资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投资收益等因素决定其投资方向的,而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会计资料。因此,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就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大量的虚假会计信息也会影响到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等统计指标的真实性,对国家长短期发展计划,财政税收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起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会计信息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若有关资料发生扭曲,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进而危害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2.2 会计诚信缺失助长腐败之风,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
会计不仅反映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更是国家规范企业行为,企业所有者控制其经营的手段之一。如国家有关法规中规定了企业各种支出的标准比例,确定了对生产经营成果的分配顺序和比例,使得会计资料成为监督国家财经政策执行情况的基本工具。然而许多企业通过做假账等行为将一些不合法的支出合法化,助长了腐败之风,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同时,会计诚信缺失还会给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给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和不良风气提供温床。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本身必然会造成管理的混乱和内部控制的漏洞百出,企业正常经济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并将相应款项任意支配,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国家资金及资源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和价值危机。
2.3 会计诚信缺失危害会计人员自身
个人交往中的不诚信行为会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会计人员若不诚信,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2001年8月,银广厦通过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和巨额利润,为其出具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东窗事发,其执业资格及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被吊销,签字的两名注册会计师受到了严惩就是典型的例子。
3.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3.1 利益驱动是形成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动力
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从市场经济的运行来看,利益驱动是市场机制的必然表现;从个人来看,利益驱动亦激发着每个人对利益的追求。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丑恶的现象,这改变着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相关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会计诚信缺失就是利益驱动所引发的一种反映道德观念变化的必然结果。一些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做假账目、编假报表、虚报利润等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2 委托代理制是形成会计诚信缺失的客观条件
会计诚信缺失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以委托代理为纽带的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是维系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但由于这种关系的不完全性,企业内部往往会形成所谓的“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企业经营者由于具有信息优势,在利益的驱动下便会违背会计诚信,采取会计欺诈以及伪造会计信息等手段谋取私利。企业经营者作为经营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与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相比,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等拥有更多的信息。由于企业经营者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会有违背会计诚信的必然倾向,这就造成许多经营者疏于管理,导致账务混乱、信息失真,甚至指使会计人员做假帐,采取欺诈、隐瞒等手法,篡改会计数据和会计报告,伪造编造会计信息。
3.3 监管不严、打击不力是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虽然近几年为规范市场运作,我国陆续出台并修改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遏制会计造假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出现。
从外部监管来看,监管行为的重点没有随着市场的深化而转移,政府监管和打击力度不够,国家审计力量不足,监督落实不到位;社会审计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难免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而专业监督又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全面的社会监督体系。从内部监督来看,很多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有的企业虽然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但是执行起来却流于形式,致使内部控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得不到控制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诚信缺失。另外,相关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打击力度不够等因素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处罚,即使受到处罚,其付出的代价也远远小于其因失信而得到的利益。这种失信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就使得失信行为
从可能转化成现实并不断扩大,这也极大地挫伤了诚信者遵循诚信原则的积极性,使其纷纷追逐仿效,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恶性循环,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信用危机。
4.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分析
4.1 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相关法制监管
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不能仅仅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道德观念约束,更需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仍存在着一些责任和处罚不明确或不清晰的条款,在目前立法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尽快制定和补充与会计诚信有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修改有关涉及会计诚信行为的法律规定,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完善市场规则,在制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我们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里增加一些民事赔偿方面的规定,民事责任主要体现补偿,同时又可以形成一种利益机制以鼓励广大投资者参与监控,这样既降低了政府的监管成本,又提高了投资者自觉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另外,在法律规范中增加民事赔偿条款,对于因会计相关人员造假而造成的合法利益受到的侵害,受害人可以提起诉讼,而由此产生的相关损失,则按照责任大小由参与造假者进行承担,尤其是要明确和加大单位负责人的赔偿比例,使会计造假行为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以减少造假者的造假行为。还应建立会计诚信追溯的法律机制,无论直接责任人换单位或离职,一旦在其负责期间内的帐务出现诚信问题仍然要接受处罚。
4.2 强化企业结构,加强对企业的诚信管理
鉴于相当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是迫于上级的压力,因害怕丢饭碗而做出造假行为,所以企业自身应该加倍用心选人用材,并着力优化企业内部结构。首先建立从业人员的信誉档案,对其执业状况、守法状况等进行严格的登记。其次加大惩罚力度,对违法者在经济、法律上从严惩处,以对其他人产生威慑作用,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负有连带责任。最后还应该加强监督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强有力的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外部建立以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行政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形成内外共监的防范体系,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创造必要的条件。
4.3 加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优化会计环境
要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使全社会都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会计诚信的关键是单位的负责人,因为他们掌握着会计诚信的支配权,因此他们是诚信教育的重点。另外会计从业人员也要自觉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法制观念,认清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是一种违法行为,自觉接受监督,将外在监督转换成自我约束的需要,自觉杜绝违法行为,提高法制意识水准,带头维护好会计法规的尊严。
5.结论
11.高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仪器分析;高职教育;教学手段;巧、实、新、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18-02
仪器分析方法是以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利用比较特殊的仪器来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分析测试方法;仪器分析学科则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理论性和实验性都极强的前沿学科,涉及学科较多,有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光学、电学、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等,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其成果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以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仪器分析课程是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食品安全专业等专业必开的一门核心技能课,课程内容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等。由于该课程原理抽象,学生较难把握,因而在高职高专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方面一直是个难点[1]。本文根据笔者讲授高职仪器分析课程的经历,从巧、实、新、严这几方面谈谈对该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巧:讲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一般都是绪论,讲好绪论是上好仪器分析课程的关键之举,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2]。要精心准备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侧重介绍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当前一些热点和具体事例介绍仪器分析课程在农、轻、重,海、陆、空,吃、穿、用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比如,以三聚氰胺、塑化剂事件为例,说明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光绪之死悬疑破解为例,讲述法医等对西陵保存的光绪头发、衣物、遗骨所作的检测和研究,引出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法、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二、实:精心调整教材内容,优化产教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以“必须、实用、够用”为度。基于高职教育的理念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普遍现实,仪器分析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为目标,因而需在教学前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依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已经选用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与补充,对复杂的理论知识、工作原理以及检测数据处理等不作要求,较大幅度增加分析仪器的操作与使用、维护与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适度补充一些前沿性的知识(如新仪器、新方法、新动态、新趋势以及新的应用范围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在学时分配上,可适度增大光谱和色谱的学时比例;对常见的分析方法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酸度计测水样pH值等,应作详细的讲解,从学生将来从事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产教结合。
三、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仪器分析课程中的教学仪器种类繁多,理论知识抽象,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学生不易接受,也难以当堂对分析仪器形成清晰的认识。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缺乏生动性的劣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抽象的内容逐一展示给学生。利用Flash多媒体软件,可以将不能随意搬动拆卸的精密仪器“大卸八块”,将其各组成部分及整个工作过程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比如在讲六通阀进样器时,可以利用网络下载有关六通阀进样器工作过程的动画模型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六通阀进样器工作过程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样品或载气的流动状态。这比老师花大量时间在黑板上写字或者画图更为直观、形象、生动,更能节约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时间,适当补充相关的前沿知识,增大信息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5]。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将仪器分析仿真软件引入课堂,在电脑上模拟仪器操作。这种模拟实验课能使学生很快掌握分析条件、参数选择、基本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学生在熟练完成仪器仿真实验后进入实验室,可以更快、更好地进行实际操作,减少仪器损害和药品浪费。仿真软件还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自动检测,如果操作不当,则不能进入下一步操作,进而规范学生的操作过程[6]。
四、严:将实训与技能考证相结合,促进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
仪器分析课程实践性很强。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仪器,才能真正掌握并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真切感受到仪器分析的魅力所在。从学生首次进入实验室开始,教师就应该强调基本操作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严格的考核,促进学生形成扎实的仪器分析基本技能。因此,在原有实验考核的基础上,与化学检验工技能考证结合起来,按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评分细则要求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从实验准确、在规定时间完成实验、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适应社会需求。实验教学过程要始终秉承职业岗位技能的观念。比如在用分光光度法测微量铁含量时,按照职业技能考核要求,从容量瓶、移液管的正确使用,到分光光度计百分透光率的调“0”和“100”、比色皿的成套性检查,实验规定的操作时间、标准曲线的绘制等每一个环节进行打分,确保人人过关。采用上述措施,笔者所在的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化学检验工的考证过关率达到9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仪器分析学科发展迅速;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为了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跟踪该领域的前沿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多到企业参观实习,真正做到产教结合,让学生提前与企业接轨;还要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的了解,因材施教,不断地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安亭,孙雪萍.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调查及对策分析[J]. 大学化学,2008,23(5):20-24.
[2]黄利强,林鹏. 提高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80-81.
[3]边传周,潘春梅. 高职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建构[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1):57-59.
[4]邱细敏. 高职高专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药学教育,2003,19(4):38-39.
[5]夏峥.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 中国市场,2012(32):141-142.
12.仪器分析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篇十二
对课程教学项目化改革是指将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分解到各个项目单元中, 每个项目就是一个具体的检测任务, 通过项目的实施, 学生学会了检测方法以及与该方法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将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小组的工作方式制定计划, 共同完成整个项目, 使学生获得某一项职业能力。
一仪器分析课程的目标
通过每个项目的实施, 即配制一般试剂和标准溶液→操作仪器检测样品的→撰写检测报告, 使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职业素养, 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项目的确定
课程以检验岗位需求为目标, 以职业标准为依据, 融合职业技能鉴定, 设置与企业分析过程相一致的学习情境, 教学做一致, 构建教学内容。本课程所选取的内容衔接先前所学课程, 对后续课程有支撑作用, 以企业真实分析项目为载体, 能满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依据现有的实验室、实训室, 设计了九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尽可能多地承载课程目标要求的理论知识, 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方案设计, 体现职业课程学习方法和操作训练, 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工学结合, 有效地实现学以致用。每个项目按照产品工作流程分解成若干序化的子任务, 学生要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各项子任务,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团队精神。每个项目设置与其相适应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讲授, 并让学生模拟企业员工担任各个岗位的操作员, 使教学工作的实施按生产过程系统化、步骤化和程序化。
三项目的实施
通过项目的设置, 使学生明白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 能够获得哪些综合技能。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 将组织学生进入实训室进行实训。每一个项目的组织实施都遵循“决策—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训练法, 即: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 学生分组进行收集信息、查阅资料、交流讨论、设计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演练及最终质量评价, 完成教学项目。教师说明布置项目任务后, 强调了同学身份发生的转变, 即每个同学当前是分属某工厂化验室的甲乙丙丁分析人员, 需按班组为单位完成任务, 要求各组学员在组长的组织下, 针对项目开展研究讨论, 共同制定项目任务的实施方案。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 学生运用已学的基本知识研究、整理、归纳收集的文献资料, 理解仪器分析实训项目的原理, 熟悉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方法、步骤, 设计具有实用价值的实验方案, 制定操作方法。经过交流讨论后, 确定项目实施流程, 进行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药品的准备, 开始实施演练。在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要求填写原始记录, 出具检验报告, 通过点点滴滴的工作, 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项目教学法围绕项目任务组织和展开教学, 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基本知识和掌握必需的职业技能, 小组讨论及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项目的评估
课程考核机制的建立主要是改革考试内容和模式, 改变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 采用综合考核方式。一是过程考核:即对实验过程的考核, 包括工作计划的制定、仪器和药品的准备、仪器的使用维护、原始记录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完整性、文明操作及出勤等, 并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角度进行综合测评, 这占总成绩的70%。二是综合素质考核:将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合作能力及职业素养等项目纳入考核范畴, 由教师评定, 这占总成绩的30%。三是技能考核:考核与分析中级工资格认证相结合, 考核内容为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实验记录的规范性、实验报告的完整性等, 通过各个项目的技能考核即通过分析中级工的技能考核, 取得上岗证。
项目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仿真系统等教学手段, 进行项目化教学, 要将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中。项目教学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材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不断改进、不断反思。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教师对学生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科、祁春清.职业教育中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 2008 (9)
【试析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试析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创新教学的思考论文06-23
试析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的开展论文09-19
《仪器分析》课程论文10-27
仪器分析论文08-06
试析道家思想的伦理智慧10-20
试析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09-13
试析《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及命运07-14
试析班组文化建设的软实力10-15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