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共7篇)(共7篇)
1.城市竞争力 篇一
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论文
提高城市竞争力
—— 发展文化旅游业
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A班
指导老师:张贺梅
学号:134010306 姓名:付朝燕
时间:2015年5月20日
目录
摘要.....................................................1
一、通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高昭通城市竞争力的分析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2
(二)机会(Opportunities)..............................2
(三)劣势(Weaknesses)................................3(四)挑战(Threats)..................................4
二、针对SWOT分析提出发展目标..............................4三、针对SWOT分析提出发展战略..............................4
(一)SO战略(打造自己的品牌及特色.景点).............4
(二)WO战略(培养产业群,发展相关产业).................5
(三)ST战略(整体战略)..................................6
四、结语...................................................7 参考文献..................................................8
摘要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昭通开发历史悠久,古人创造了灿烂的朱提文化,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再加上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特色鲜明的风景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是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集生产性与社会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高、绿色生态型、多产业融合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提升昭通软实力、增强发展核心竞争力、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昭通文化旅游产业具备厚积薄发、后来居上、创造奇迹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昭通只要立足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牢固树立新的文化旅游发展观,认真谋划,持之以恒地苦干实干,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一定能够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和飞跃,创造新的辉煌。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 旅游 文化
产业
第 1页
二、通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高昭通城市竞争力的分析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一是特殊的区位优势。昭通自古就是连接滇川黔的咽喉要地,周围连接昆明、贵阳、成都、重庆四个大城市和几个中小城市,有广阔的旅游客源及消费市场。在区域经济合作圈中,昭通已经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与这些地区发展的关联性、包容性、互补性、互动性越来越强,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越来越重要的区位优势逐步凸现出来。
二是厚重的人文资源优势。因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为昭通留下了众多的人文古迹,赋予了昭通旅游资源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独特的自然景观优势。昭通不仅有大山包、铜锣坝、黄连河、小草坝等蔚为壮观的旅游资源,周围还有贵州威宁草海、四川长宁蜀南竹海、凉山州螺髻山风景区等众多知名度较高的景区,使昭通内可形成黄金旅游线,外能与川黔渝相对成熟的旅游景区连接成片。四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优势。随着几个巨型水电站开工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速度不断加快、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不断体现,为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原动力。五是昭通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两个景点获得云南省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委会AA级认证:大关黄连河瀑布群集美丽壮观的百川挂岩、水帘长廊、如诗如画的山景于一体,以其有别于黄果树壮美风格的秀美特色而逐渐扩大了知名度。
(二)机会(Opportunities)
一是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提供的发展机遇。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总体布局中,省委、省政府将包括昭通在内的“滇东北红土高原生态文化旅游圈及昆水黄金旅游线”纳入全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盘子,这将大大增加昭通文化旅游在 第 1页
全省发展布局中的份额和分量。以创新为先导、文化为灵魂,努力提升文化旅游的品质。靠创新抢占发展先机,获得竞争优势,提升影响力,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决定着旅游业的品质和前景。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发展活力,关键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文化资源要实现其经济价值,文化优势要向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转化,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来实现。
二是“桥头堡”建设带来的战略机遇。中央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使中西部诸省南下云南、取道东南亚重要咽喉的昭通市,成为跨境黄金旅游长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南方古丝绸之路将再现历史的忙碌与繁华。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创造的机遇。昭通正处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关键时期,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整合等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是交通条件极大改善成就的机遇。全市许多二级公路陆续建成,加之周边地区高等级公路网的逐步形成,实现境内交通高速化、境内境外网络化,为昭通建设跨境黄金旅游线,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与周边地区互动发展提供了极为现实的发展机遇。
(三)劣势(Weaknesses)
其一,昭通旅游业开发的总体思路还较为简单,全局性差,开发层次浅,品牌打造比较粗糙,没有充分发掘昭通历史文化特色,旅游配套服务严重滞后。昭通至今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关注了点上的开发,忽略了线上、面上的开发,停留在“这是森林、那是温泉公园”的散乱而不成体系的思考层面上。只关注了有形旅游资源,而对无形旅游资源认识不到位,致使文化品位不高,景区景点没有灵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机制,旅游经营管理体制不顺,投资主体不明确,引资乏力,专项经费欠缺,开发建设步伐缓慢,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发展不平衡,档次低,旅游附属产品开发几乎全无。
其二,没有将昭通旅游资源开发与周边旅游产业战略建构联系起来,不能很好地做到知己知彼,做优做精,资源互补,客源互享。昭通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对与外地、外省构建旅游网络及避免与别人雷同方面认识不足,因而无法形成特色,搞了一些重复建设,在竞争中无法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拓展市场。
其三,昭通旅游人力资源严重短缺,导致开发无方、管理无序、营销不力、形象不明、效益不佳。旅游人力资源包括旅游文化设计人才、规划实施人才、行业经营管理人才、营销策划人才、业务熟练的员工和导游。这些人才是旅游经济必不可少的无形资产,是决定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文化品位高低的关键。而这些人才恰恰是目前昭通旅游业缺乏的,因而造成旅游开发形不成规模,上不了档次,找不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其四,昭通的旅游发展目前比较散乱没有自己的目标。
第 3页
(四)挑战(Threats)昭通的城市竞争力弱,旅游文化产业目前的竞争力也较弱,两者的区域竞争压力大。
二、针对SWOT分析提出发展目标 一是云南旅游发展的一个新兴增长极;二是川滇黔渝重要游客集散地;三是中国西部著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避暑休闲目的地;四是水电工程文化大观园;五是世界远古生命科考追踪与体验地。
三针对SWOT分析提出发展战略
(一)SO战略(打造自己的品牌及特色景区)
一是打造文化品牌。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知名度是品牌形象扩展的牵引力,美誉度是品牌形象的核心。文化旅游是提升一个地方知名度、美誉度的加速器,也是提升无形资产的助推器。品牌、信誉、商誉一旦形成,它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1、民族文化品牌:昭通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在发展旅游时应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充满神秘、令人敬仰的宗教文化。
2、历史文化品牌:展示积淀深厚、悠久灿烂、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
3、人类文化品牌:展示古猿古象古生物文化,探秘远古生命之源,追溯人类文明的原初。
4、名人文化品牌。展示望帝、龙云、卢汉、张开儒、姜亮夫等光耀乌蒙、彪炳千秋的名人文化。
5、红色文化品牌。展示扎西大转折、乌蒙回旋战等在党史军史上都具有重要战略影响的红色革命文化。
6、生态文化品牌。展示大药山“中药材生物基因库”、“小草坝野生天麻天然科普园”和“世界黑颈鹤栖息地”等生态文化。
7、美食文化品牌。展示既兼容川滇古风今味,又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既厚含宫廷御宴之精神,又薄张乡野佳肴之活色的美食文化。
我们不仅要加强景区的硬件建设,更要牢固树立旅游业是文化型经济的观念,大打文化牌,搞好特色文化建设,突出其文化特点,进行个性化、深层次开发,使旅游建设和文化建设达到有机结合,旅游依靠文化,文化推动旅游。文化建设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具体,要紧跟时代步伐。笔者认为当前应以城市文化为重点带动特色文化之挖掘,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搭台,旅游唱戏”。
第 4页
二是建设具有昭通特色的标志性景区景点。
1、葡萄井彝族六祖祭祖文化广场。突出世界彝族祭祖朝拜圣地、火把节狂欢城堡、彝族文化大观园、彝族学术研究基地、文化休闲娱乐、文艺商业展演等。
2、水塘坝古猿古象化石遗址文化公园。突出古生物化石展览、远古生命源探秘、人类古文明追溯、历史文化科考研究、文化休闲娱乐、避暑度假等。
3、龙家祠堂及周边文化休闲旅游景区。依托龙家祠堂,延展周边领域,突出民国历史展览、南国中西合璧古镂雕木建筑文化观瞻、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与体验、文化休闲娱乐度假等。
4、大山包国家公园。突出专业生态科考、湿地专业科普教育、高原生态农业观光、万亩高原草甸观光、避暑休闲度假、摄影写生等。
5、黄连河旅游景区。突出生态文化游、瀑布之乡游、民风民俗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等。
6、豆沙古镇旅游景区。突出古镇休闲度假、古道探秘、僰人猜想、摩崖奇观、美食之乡等。
7、中国西部大峡谷温泉旅游景区。突出温泉洗浴、观光度假、水上娱乐、体育健身、商务会展、文艺展演等。
8、威信扎西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以扎西会议会址、扎西会议陈列馆、扎西红军烈士陵园、扎西红色文化广场等为重要依托,规划建设红军文化主题街区等。
9、彝良小草坝国家生态文化休闲避暑度假景区。突出生态文化观光游、生物科普体验游、避暑休闲度假游等。
10、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突出森林观光、避暑度假、休闲娱乐、养生天堂等。
11、注重文化内涵,彰显个性化的要求,依托历史及民族民间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风民俗、传统农耕文化、特色明显的民居等资源优势,全力做好以豆沙古镇、牛街古镇为代表的11个特色集镇、40个重点集镇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不仅仅要培养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还应该建立旅游景点群,将各个零散的旅游景点串起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统一开发和管理,(二)WO战略(培养产业群,发展相关产业)
一是以旅游业为中心轴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围绕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扶持发展一批餐饮美食企业,规划建设一大批星级宾馆酒店,组建覆盖全市各县区各大景点的旅游运输公司,推出几条长短结合的黄金旅游线,合理规划建设一批旅游购物点,扶持发展一系列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纪念品,在重点景区深度打造一批具有知识性、启智性、趣味性、娱乐性、互动性的文艺节目。建立跨地区的旅游带。尽量打破县区之间、州市之间、省与省之间的区域限制,整合境内外文化旅游资源,以精品景区为点、骨干交通为线,打造一批充满活力、彰显魅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跨境黄金旅游带。
二是建设关联产业。为切实增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应在“文化”上做文章,建设五个与旅游业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增强文化旅游业的内涵、外延及精气神。
1、发展影视动漫产业:依托昭通作家群的创作优势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一批个
第 5页
性化特征鲜明的特色文化古镇、特色文化旅游村,推出一批本土素材的影视剧,对外宣传提升昭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条件成熟时,应规划建设昭通影视动漫拍摄制作基地。
2、发展节庆业:继续深入举办好昭阳苹果节、鲁甸樱桃节、鲁甸花椒节、中国豆沙美食文化节、巧家金沙江国际漂流节、回族古尔邦节、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策划推出中国彝良小草坝野生天麻节、中国扎西红色文化旅游节、中国大山包黑颈鹤摄影节等节庆活动。
3、发展会展业:策划举办中国金沙江奇石艺术博览会、中国彝良野生天麻博览暨中药材交易会、中国水富文化小商品博览交易城、全球彝族祭祖朝拜圣地民族服饰及工艺品交易博览会等会展业。
4、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业:认真搞好全市民族民间工艺品普查工作;对民族民间工艺品的深度制作、市场拓展、技能培训、非物遗产及传承人保护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民族民间工艺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各种博览交易会。
(三)ST战略(整体战略)
1、抓好一个发展规划。
应突出“一轴两翼一线”的空间布局,按照“保护生态、突出特色、挖掘文化”的主题思想,抓好市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其中“一轴”为昆水休闲度假黄金旅游发展轴;“两翼”分别为昭鲁历史文化精品旅游片区及镇彝威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片区;“一线”则是金沙江“高峡平湖”观光度假、水上娱乐、体育健身、会展服务精品旅游线。
2、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做好项目策划与规划、公共工程及招商引资、产业政策制定、规划执行监督等方面工作。企业以总体规划为指导,依据市场规律,编制项目建设性详规,做好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应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旅游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要充分发挥市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人才、两种资金、两种技术等作用,吸引社会各界资金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和经营,走出一条内外资拉动、内外力牵动、内外脑促动的发展道路。
3、总体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进行项目开发建设,应做到系统性思考与全局性、前瞻性谋划。首先,由政府根据项目建设需要,编制出总体规划,科学指导投资商编制项目修建性详规和单体设计,有序的进行开发建设。其次,旅游开发必须突出重点,实施优先发展战略,将能够带动市场、具有全局拉动作用的项目确定为优先发展项目,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按照规划和工作推进倒计时流程表,分期分阶段开发建设,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明显的成效,带动全局性的文化旅游按期滚动开发建设。
第 6页
4、突出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
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将资源禀赋明显、区位优势突出、市场前景较好、发展带动性极强的重大旅游项目及环境条件比较成熟的旅游线路作为重点,优先将其做成精品,打造模范旅游发展基地,切忌搞一刀切、撒胡椒面、到处点火、遍地开花等铺地毯式的发展布局。
5、以城带乡、以旅促农、统筹发展。
旅游对于城市,具有整合资源,提升价值,创造品牌,形成城市经济的增长极和扩散极的战略作用,能使城市形成旅游发展的目的地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和兴奋点,能创造农村市场化发展的新模式,形成农业资源全面整合、农产品附加值就地提高的突出优势。发展乡村和农业、农民旅游,促进三农旅游逐步兴盛,能有效缓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6、培育一批市场主体。
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旅游企业,并引导其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形成集团,通过信贷、融资、财政等方面的扶持,培育一批酒店经营集团、景区经营集团、旅行社集团及旅游运输集团,在此基础上整合跨行业的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提升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集团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
7、实施一套营销战略。
从昭通文化旅游资源的个性化优势出发,以川滇黔渝等西南市场为重点,辐射中原及华北地区市场,积极拓展我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制定实施一套多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多功效的文化旅游营销战略。应抓紧在各级主流媒体上宣传打响“磅礴乌蒙、神奇昭通”的昭通文化旅游形象定位;进一步将昭通电视台科教旅游频道办成宣传文化旅游的专业化、个性化频道;适时邀请国内外知名旅行社、文化旅游企业集团、文化旅游行业组织到昭通考察;积极组织市内文化旅游企业参加各种旅交会、旅博会、文博会、旅促会;逐步做大以节庆促旅游的文章,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机制,举办具有昭通特色的节庆旅游;抓好旅游地图、画册、光盘等宣传品制作;充分利用周边地区交通及旅游资源关联性强等特点,加大区域合作的力度,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合作实现共赢。
结语:
总之,文化昭通旅游产业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机遇较好发展基础好、条件比较成熟。只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克服之前的不足,昭通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他日必将成为昭通城市竞争力中的翘楚。
第 7页
参考文献 :
[1]《城市竞争力》姜杰 张喜民 王在勇 著
[2]《城市管理学》姜杰 孙晓红 主编
[3]《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社科院2009年发布
[4]《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社科院2010年发布 [5]《新时期中国区域竞争态势及其转型》 陈耀
[6]《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综述》 王行伟 解小东 吴云娜 [7] 陈本明.朱提文化论[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7
[8]《2005昭通市年鉴》,2005年8月,德宏民族出版社
第 8页
2.城市竞争力 篇二
1.1 城市营销的概念
对于城市营销的概念, 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 但是大体上都认为一个城市应当突出自己的特点, 发现自己的优势, 发掘自己的潜力, 进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概括而言, 城市营销应是指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城市消费者 (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客与会议人士等) 的需求出发, 通过分析城市在区域、国家、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来确定城市的目标市场, 把城市整体作为产品对外推销, 以此吸引城市消费者并满足其需求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具体操作就要针对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设计, 要根据城市自身现有的或者潜在的资源、投资者以及进出口市场等, 发掘能够创造城市价值与利益的要素, 设计出比同等城市更具有优越性和竞争力的策略。
由此可见, 城市营销具有以下基本要素:以发挥城市的基本功能为城市营销的立足点;以城市的政府部门为营销主体;以市场经营的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城市;以现有的以及潜在的消费人群为目标;以城市的发展为营销的核心内容。总之, 对城市的营销借鉴的是企业的营销, 是从企业品牌的营销理念中演化而来的, 其终极目标就是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
1.2 城市营销与城市竞争力
1.2.1 城市营销有助于突破城市发展的桎梏
当今社会,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 越来越多的城市走向了国际化的路线, 卷入国际竞争中去。即便那些没有被该风暴席卷的城市, 也在商业化进程的影响下, 进入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无论城市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接受, 它都要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之下, 如果城市还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 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 城市要想在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要像企业一样, 制定自己的营销策略和发展战略。这种策略应该立足于本地实际, 积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认真分析本地的优势和城市发展的目标群体,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也才能突破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桎梏和瓶颈。
1.2.2 城市营销有助于形成城市的竞争优势
城市营销的过程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城市发展策略和举措并且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城市的优势与不足、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以及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助推因素, 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 可以说制定营销策略的过程也是对该城市认真分析和重新认识的过程, 这种全面的认识可以增强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 城市营销策略的制定是一个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结合的过程。这种策略会经过基层的实地调研、各专业领域人士的研究, 最终形成方案供大家讨论。在实行的过程中也是政府和目标群体互动和沟通的过程, 这种上下的紧密联系可以形成城市发展的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艺术分院杜政
向心力, 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2 三亚城市竞争力提升策略
三亚是中国最南端的热带海滨城市, 也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三亚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它的发展应该也能够有自己的特色。在城市营销理论的视角下, 我们应该立足于本地实际, 制定出能够提升三亚城市竞争力的策略和战略。
2.1 充分发掘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
旅游业是创造财富的朝阳产业, 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 它可以带动一系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可以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促使城市国际化的一大产业。因此, 三亚应该加大其旅游业的发展力度, 充分发掘旅游产业的潜力。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 三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 都是独树一帜的。就自然景观而言, 三亚市的海景是最为突出和迷人的, 沙滩、海水、阳光、蓝天都是现代社会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另外, 三亚的茶园、可可、橡胶林以及槟榔林都有着吸引人的热带风光魅力, 还有其间的五指山、尖峰岭有着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这些也是吸引人的因素之一。而且各种自然景观的风格迥异, 北部的山林可以避暑, 南部的海冰可以御寒。就人文资源而言, 它虽然不是文化名城, 但是却留下了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脚印。如丁谓、赵谦等。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在此地居住达40年之久;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日本, 曾遇风浪漂流到三亚, 修建大云寺, 传授佛教思想。另外, 三亚还有孔庙、伊斯兰教墓群以及古崖州城门等一批文化遗产。三亚还是多民族聚居地, 各个民族的文化和风情也为三亚增色不少。由此可见,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 三亚都有着重要的优势。
关键是要充分挖掘出这些旅游资源, 形成旅游的集结效应。这就需要不断增加对三亚城市的旅游投资, 这是发展好旅游城市的基础和前提。尽管现在三亚的旅游产业已经初见规模, 但是与其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相比, 投入还是相对较少。此外, 投资的结构还不尽合理, 旅游景点、旅游产品的开发还较为薄弱, 把过多的资金投向了酒店和宾馆。由此可见, 三亚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其旅游资源, 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又需要相应的经济作支撑, 这就要不断加大对三亚旅游业的投资, 大力吸引外资, 同时还要优化投资结构, 使其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其城市竞争力。
2.2 制定发展旅游业的优惠政策, 同时加大对三亚旅游的宣传力度
旅游业的发展仅仅有资金的支持还是不够的, 还要有政策的扶持。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旅游业, 当地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对旅游部门的生产经营予以支持, 同时赋予旅游部门充分行使其先导产业的职权。1992年下半年, 亚龙湾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除享受海南特区现有的优惠政策外, 还将享受经
摘要:城市营销是21世纪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进城市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突破城市发展的瓶颈, 形成城市的竞争优势。本文拟从城市营销的基本概念出发, 分析城市营销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最终落脚在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三亚市竞争力的提升上。
关键词:城市营销,三亚,城市竞争力,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朱昭丹.城市营销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策略初探[J].法制与经济, 2009.
[2]罗灯光.旅游与兴市对三亚市发展旅游业的探讨[J].海南大学学报, 1994.
3.兰州城市定位与城市竞争力提升 篇三
关键词:兰州;城市定位;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75-02
一、兰州城市现状
要给予兰州以准确的城市定位,进而围绕着城市定位提升兰州的城市竞争力,首先必须对兰州目前的城市现状进行剖析。概略地说,兰州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西汉时为了巩固河西,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郡。隋初改制设立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汉唐以来,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清康熙时隶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省的省会所在地。
(二)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兰州西货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全市公路四通八达,辐射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均已竣工通车。新扩建的兰州中川机场与国内3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还开通直飞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包机航线,正向国际航空港目标迈进。
(三)著名的科教文化城。兰州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科技教育基地,全市拥有科研开发机构近70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兰州现有高等院校18所,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和首批博士权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是全国重点师资和少数民族教育培训中心。借助高校扩大规模的有利时机,榆中正在建设形成大学城。
(四)黄河上游资源富集中心。境内探明的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35个矿种,极具潜在经济开发价值。兰州水力资源丰富,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兰州是闻名全国的“瓜果城”。兰州的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兰州还是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
二、兰州城市定位分析
城市定位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城市定位包括:资源环境、产业活动、基本功能、总体属性、综合定位五个方面。
(一)城市资源环境定位。城市资源定位就是要让城市发展所要依托的资源特别是关键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予以大致的确定。兰州基于自身地理位置的特色,应把握黄河上游重要城市的地位,弘扬黄河文化,突出兰州城“黄河明珠”的城市形象。
(二)城市产业活动定位。城市产业定位就是对城市产业发展体系做出最优的战略安排。在城市产业活动定位方面,兰州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为主体,与西北资源开发相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兰州工业产业已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兰州应定位于以工业产业为主导,以农业、旅游业为支撑,以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化进程的大型工业化城市。
(三)城市功能定位。功能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及其动态变化,对自身主要发挥作用和担负任务的主要领域、空间范围、目标位置做出战略性安排。兰州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起着连接东部地区与西部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西北地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兰州以工业产业为主导,兼具农业、旅游、科研、高新技术等多个产业,因此应将兰州定位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及交通通信枢纽城市。
(四)城市基本属性定位。城市基本属性定位是对城市各方面属性的定位,包括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质量、城市结构等属性的定位。对于兰州的城市基本属性定位,应看到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拥有三百多万常住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谐快速发展,以此将兰州定位为大型现代化城市。
(五)城市的综合定位。城市的综合定位是在各具体属性和部分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与重点的综合进行的概括和提炼。城市整体的综合定位具体包括:总体目标、核心理念、视觉形象。城市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在综合各项具体定位基础上提出的目标。如悉尼定位建设成“聪明城市”,新加坡定位建设成“智慧岛”,台湾定位“绿色硅岛”。城市的核心理念定位是对城市内在个性精神的提炼。例如,青岛提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香港提出“自由开放、文明进步、安定平稳、抓住机遇、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城市的视觉形象是城市丰富内涵高度提炼性的形象表达,是城市的“商标”,也是城市的象征。香港的飞龙形象就代表了香港人勇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于兰州来说,应紧扣黄河文化和工业型城市这两点做文章。在总体目标方面,可将兰州定位为西北地区经济中心,这是对兰州基本情况的一个概括。结合兰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将来的目标,可将其核心理念总结为“凝重,包容,学习,奋进”。最后,应针对兰州最具特色的景观,打造兰州的城市形象。兰州是全国唯一一座由黄河穿城而过的大型城市,黄河作为我们国家的母亲河,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我们应重视对黄河景观的塑造,将黄河、中山桥、白塔山以及黄河岸边的水车景观串联起来。使人们一提起兰州,就想到美丽的黄河之城。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在各具体属性和部分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与重点的综合,对兰州城市的综合定位进行概括和提炼,将兰州确定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连接东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城市及能源物流集散地。
三、兰州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基于兰州城市定位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速培育名牌产品
通过引进技术、自主开发和创新,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力争在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机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加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使黄河啤酒、佛慈中成药、奇正藏药、福康片、正林瓜子、天星稀土功能材料等优势骨干产品尽快进入国内名牌产品行列。
(二)突出发展特色旅游业
加快黄河40公里风情旅游线综合开发,将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兼容并蓄,成为体现兰州城市特色和个性的标志。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联合开发历史遗迹、浩瀚大漠、辽阔草原和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建立以兰州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改善兰州通向主要景区、景点的交通条件。加快发展旅游服务机构,配套完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设施,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旅游策划和对外宣传,设立一批生态旅游、假日旅游、商务旅游等新项目,以品牌优势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三)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拓宽对外经济合作领域,重点放开金融、保险、电信、外贸、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环保产业等领域,逐步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
(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重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环保技术和新型食品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大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按照“联合、流动、开放、竞争”的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所为依托,政府和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运行机制和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人才为核心,以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技术创新中的龙头作用。
(五)重视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防止饮用水源污染。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和管理,从严控制耕地占用,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处理好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等重点项目用地与土地保护的关系,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稀缺土地资源。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整顿矿业秩序,禁止非法开采。加强对森林、草原的保护,制止滥砍、滥伐、滥垦。
参考文献:
[1] [美]苏珊(Susan Pattis).城市反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 雷亮,葛芳.兰州:打造西部城市品牌竞争力[J].发展,2004,(5).
[3] 余明阳,姜炜.城市品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4.城市竞争力 篇四
一、我市城
市文化竞争力发展现状
我市文化资源较为丰厚,拥有千山文化、冶铁文化、玉雕文化、满族风情、当代名人等;文化产业已具雏型,市广电局的电台、电视台2005年均实现经营收入6000万元。社会资本开始进入文化产业,海城东北人文化传播公司的音像制品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十分之一;文化体制改革正在稳妥推进;艺术创作与研究取得长足发展。这些为提升__城市文化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文化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掘和有效的整合利用;各类文化人才严重缺乏。
二、提升我市文化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1、确立提升我市文化竞争力的战略地位,制定我市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依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组织学者、专家、文化企业家,制定__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使我市文化发展真正走上健康轨道。建议制定《文化设施条例》,规范我市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保护工作,制定我市《文化事业与产业投融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促进我市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大力发展。
2、坚持改革先行试点的原则,搞好文化事业和产业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切实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抓紧进行文化事业与产业的改革。应选择好文化事业与产业改革的试点单位,稳妥进行改革。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和基层文化站)的改革,重点应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尤其是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重点用于公益性基础文化设施和城乡居民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满足广大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争取建成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对于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目前搬迁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应尽快解决。各县(区)也应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恢复或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对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剧团和图书音像发行等)的改革,重点应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通过公司制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3、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确立优先发展的行业和项目。根据我市人文传统、文化资源、技术支撑、消费需求等因素,确立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图书音像发行业、影视制作发行业、演艺娱乐业、艺术培训业、工艺美术业作为我市优先发展行业。将市歌舞剧院、市戏曲剧院、市艺术剧院组建成__演艺集团,增强演艺实力。整合艺术培训业,将市艺校、市歌舞剧院培训中心等合并,做强艺术人才培训基地。组建图书发行集团、影视音像出版发行集团、文化旅游集团、玉雕集团、体育休闲健身集团,并注重培育和发展一批内涵丰富、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项目,并创造条件,建设__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文化消费市场。大力培育演出市场,拓宽演出渠道。积极争取在我市的高等院校成立出版社。
4、坚持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应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尤其是独具__特色的文化资源,创作出一批水平高、特色足、群众喜爱、市场欢迎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广播、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注重开发我市旅游文化产品,尤其应挖掘千山文化资源,开发千山景观文化、宗教文化、故事传说、诗文楹联等系列文化产品,并创作排演大型神话歌舞剧《莲花仙子》,排演大型舞蹈《先民冶铁舞》。注重对__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并力图形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产品品牌。组织力量创作拍摄__独有、具有较高市场价值题材的电视连续剧。
5、创新用人机制,制定培养和使用人才政策。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积极推进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逐步推进文化艺术人才成为自由职业者的步伐,建立规范的人才有偿转让和合理流动机制。通过选送高等院校深造、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职业培训等办法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尤其要大力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积极探索资本、技术和管理要素等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
5.城市竞争力 篇五
——江西赣州章贡支行邱瑞平
今年是农业银行“A+H”股同步上市的开局之年,也是我行站在新起点,迈向新目标的一年。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进驻赣州,我行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如何按照上级行“对公业务上收,零售业务下沉”的经营策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资源配臵,打通销售渠道,赢得长期的城市市场竞争优势,成为我行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城区业务竞争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经营观念不先进。当前,城区行的经营观念虽然比农村行的经营观念先进一些,但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模式,对发展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重视不够,致使对发展零售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办法不多,这就决定了受制于一些大户的局面一时很难改变;其次,对金融发展的方向把握不准,对外资银行的冲击在思想上麻木不仁;同时,因过分畏惧风险,对经营方针的调整犹豫迟疑,动力不足。例如中间业务是银行业的一块富矿,我行中间业务收入虽然较前些年有很大的提高,但在经营利润中的占比只有32%,而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其经营利润中的比值能达到50%以上,摆脱了过分依赖存贷利差的局面。经营观念的落后影响了市场竞争的方向,成为了影响我行市场竞争力的问题之一。同时,城区行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较晚,内部经营机制不够健全,干部和员工缺乏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计划经济和 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管理模式根深蒂固,这些都是制约城区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二)产品竞争力较弱。一是业务先天不足。受传统业务分工的影响,我行在城市业务发展中对一些优势行业和优质客户的介入滞后,系统性、垄断性的优势行业市场份额较少,市场拓展难度较大。二是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全行整体竞争力难有大幅提升。以个人业务为例,我行个人业务产品功能单一,创新不强,产品落后,交易方式单一,无法形成综合联动优势,成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银行卡功能方面,无法形成集存、贷、结算、理财于一身的综合帐户管理;在电话银行方面,没有建行和招行电话银行所具有的外呼营销、贴心服务(贷款到期和逾期提示等)等功能;消费贷款方面,品种相对比较单一,经营权质押、动产抵押、商户联保等其他行允许办理的担保方式我行均无法操作,导致个人贷款市场份额持续低迷,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较低。
(三)内部经营机制滞后。一是市场拓展机制滞后。目前行政式机关化管理的特征仍然存在,管理链条长、决策线路长,上下级行间信息传导及时性、准确性差,上下联动、整体联动性差,制约了高效的金融产品分销渠道的建立。同时,营销上激励机制不健全,全员营销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导致考核无压力、营销无动力。二是营销策略落后。对地方经济高速发展捕捉信息不灵敏,上级行对经营行的业务需求反映不灵敏,经营行对市场反映不灵敏;一味贪求大项目,但由于审批时间过长,系统运作效率不高,延误不少商机。三是劳动用工机制滞后。城区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完善,无法真正做到“以业绩定薪酬”,“多劳不能多得、同工不能同酬、同质不能同价”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优秀客户经理、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价值创造能力未得到充分体现,存在事实和潜在的人才流失风险;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机关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员偏多,客户经理、产品经理比较缺乏;城区行员工普遍具有优越感,缺乏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部分员工工作上埋怨多、奉献少。
(四)网点转型缓慢。当前各商业银行都制定了“网点制胜”战略,把网点作为零售银行业务的主战场,大力装修改造网点,完善网点各项功能、有效提高网点整体服务水平。而我行网点转型滞后,严重影响业务发展。一是网点分布不合理。网点在传统中心地段分布过于密集,在经济活跃、人流量大、优质客户密集等新兴经济增长区域,网点数量与同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在市区主干道、商业街、高档社区等地段很少有我行网点。二是功能分区不完善。我行仍有近半数网点没有进行重新装修,无法进行功能分区。而同业已经有十分完善的功能分区布局,如建行网点建设开展“蓝色风暴”,中行实行“IT”蓝图,工行网点建设“五年规划”,而我行具备理财服务项目的网点相对缺乏,弱化了对客户的吸引力。三是自助服务机具数量少,布局不合理。我行网点普遍缺少存取款一体机、叫号机、自助查询打印设备等,因而无法对业务有效分流。四是缺少高端客户服务平台。我行个人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缓慢,无法为高端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五)员工服务不到位。竞争力因素有客观方面的,如网点布局,硬件设施,金融产品,也有主观方面的,员工服务就是最主要的主观因素,也是所有竞争力之中的核心因素之一。从客户信息反馈和本行与他行网点实地业务体验比较来看,农行员工服务总体水平不高,在服务质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服务准确完 整方面,主要问题是全能柜员不全能,柜员综合业务能力较差,差错现象仍有发生,有的甚至直接拒办某些柜员业务。在服务效率方面,柜面排长队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原因一是员工操作技能生疏,很多网点柜员年龄偏大、对新业务接受能力不强、普遍缺乏积极性。二是还有部分网点未设大堂经理,许多咨询柜面营业等解释性工作,挤占了柜员大量的工作时间;而设臵了大堂经理的网点大堂经理未真正起到大堂经理的作用;部分网点把一些年纪偏大、业务不熟练的人员充当大堂经理,不但不能起到引导作用,反而破坏我行整体形象。三是服务水平偏低。由于缺少柜员服务评价系统,不能对柜员服务好坏进行有效监督管理,部分柜员存在不用礼貌用语、不懂服务礼仪等问题。四是低效的代理业务过多,低端客户过多。在服务态度方面,他行普遍好于农行,在我行站立服务、微笑服务等基本的规范化服务内容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在附加服务方面,除营销一些代理保险、基金之外,基本上属于空白。
二、提升城区业务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经营理念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虽然在同样的体制下,但由于有强烈的市场运作观念和灵活有效的机制,就会产生巨大的市场源动力,比如在客户管理方面,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营销媒介和手段,率先实现了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客户转变。同时,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全行上下心系发展、共谋发展、力促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经营业绩和市场地位。作为城区支行,我们要通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迅猛崛起和农行系统先进行以改革促进发展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员工坚决打破思维定势,摒弃不合时代发展的习惯性动作,增强效益意 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人均意识、份额意识,紧紧围绕利润核心目标开展经营管理,一切业务经营以效益高低、创利多少作为衡量标准。通过教育和引导,在全行形成一种奋勇争先、自我加压的精神状态,营造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发展氛围,把全行的发展与员工切身利益、与员工的价值实现结合起来。
(二)创新产品服务是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客户需要的是便利、有竞争力的银行产品,只有不断推出适销对路、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才能提升竞争优势。要实施新产品带动战略和蓝海竞争策略,在个人业务上,通过每年推出一款领先同业、领先系统的主打新产品和多款辅产品,逐步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确立个人业务的竞争优势;在对公业务方面,通过创新和推广银团贷款、政府搭桥贷款、仓单质押贷款、汇款通、金穗联名卡等新服务品种,撬动一批优质公司客户,带动一批中间业务,联动一批个人业务,巩固市场份额。运用好经过市场检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服务,做到“形似”向“神似”转变。要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就要整体联动、配套跟上,只有各个环节都跟上,配套措施齐全,才能充分发挥新产品的功能,确保竞争优势。
(三)突出零售业务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致胜法宝。提升城市市场竞争力,抓好零售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长期以来对零售业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零售业务已经落后同业一大步。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住将农行建成最大的零售银行这一战略目标,按照“定位中端、竞争高端、培育潜力”的市场发展定位,加速构建“大个金”的经营格局。一是提升储蓄存款市场竞争力。实施对公与对私客户捆绑营销,加大财政性资金、第三方存管、企业代收代付等源头性资金的营销,把储蓄存款营 销与宏观形势变化紧密结合,因势利导抓存款。利用丰富的零售业务产品和多层次的渠道优势,转变储蓄存款营销思维,开阔储蓄存款营销视野,结合产品优势和渠道优势,通过服务引存、网络引存、贷款引存等多种方式,拓宽资金组织渠道,促进储蓄存款持续、稳步、良性增长。二是加快个人贷款业务发展。在发达国家,个贷业务占商业银行全部贷款的半壁江山。我行个贷业务经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个贷占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也仅占35.65%,与同业的差距很大。因此,要不断加强重点客户、重点区域、重点产品的营销,优化个贷客户结构,提高个贷资源丰富区域的竞争力,提升个贷同业占比。要优化个贷流程,加快办贷效率,增强我行个贷产品竞争力。三是加大个人中间业务拓展力度。要加快中间业务的统筹发展,形成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的新思路。将传统的储蓄业务与理财业务相结合,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使其带来稳定的利差收益;做好消费贷款、信用卡、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的品牌建设、产品定价,并通过改造、嫁接、重新包装或交叉组合,着重推出针对高端客户的更有吸引力的品牌和产品选择,全面提升客户的依存度、信任度、忠诚度、贡献度,实现银客双赢。
(四)优化内部资源配臵是提升竞争力的有力保证。一是合理配臵固定资产资源。要树立农行城区行新形象,加大对城区行固定资产投入的倾斜力度,全面实施城区网点的规范化改造,大力推进自助型电子化设备建设。整体规划物理网点、电子银行、自助银行分销渠道,进一步建立起财富管理中心、理财中心和金融便利店等构成的多层次物理网点服务体系。统一网点装修标准,促进网点建设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提升形象。充分利用总行 “擦亮牌子”政策,促进农行形象旧貌换新颜,树立农行社会新形象。二是合理配臵信贷资源。加强系统内信贷资金统配功能,把全行有限的信贷资源集中配臵于城市这个优势区域,优先满足总、省行贷审会审批的城区行信贷业务和优质高效的个人信贷业务,集中精力大力拓展云集在城市经济中的蕴涵丰富金融资源的优势产业、优势行业以及各种高价值客户,提高信贷投入产出比。依据城区支行的差别定位、专业化程度、风险控制水平,对个人信贷审批权限实行差别授权、差别管理。三是合理配臵财务资源。改进费用分配体制,建立“以效益为核心,同质同价为基础”的财务资源配臵机制,以效益配臵费用,变“要费用”为“挣费用”。让有效收入多、利润贡献大、劳动生产率高的城区行得到相应的费用和收入,以调动城区行快速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合理配臵人力资源。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员工当作第一资源开发好、配臵好。利用城区支行管理职能上收、市场定位调整、管辖范围变迁的机会,根据员工自身的特点,在合理定岗定编的基础上,实行择优竞聘,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臵。按照“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原则,每年新进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要优先满足城区行的需要;根据城市业务发展要求,在社会上引进适用人才特别是柜台人员,建立滚动式的人才进出机制。
(五)强化员工队伍管理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强大动力。在人员管理上引入竞争上岗机制、行员等级管理机制和末位淘汰机制。一是要建立一支专业人才队伍。通盘考虑业务发展、客户需求、员工发展需要,积极推行竞聘上岗制度,将那些熟悉国际金融、投资、证券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到理财队伍中来,打造若干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理财工作室品牌,不断改进对中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加快建设一支由网点负责人、客户经 理、大堂经理、产品经理、理财经理、低柜柜员组成的专业化、职业化、知识化的营销队伍。二是建立一支业务全面、结构合理、服务优质的员工队伍。全面推行临柜网点综合柜员制,按照业务量实行定员定额,实行星级服务管理。破除唯资历论、唯学历论、唯职务论,将效益作为衡量员工绩效的唯一标准,多劳可以多得,同工可以同酬。大力推行柜员晋级培训,抓好新入行员工上岗培训和转岗员工业务培训,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加强柜台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营销礼仪培训,努力树立具有农行个性的柜台服务新形象。三是建立严格的末位淘汰制度。要狠抓员工积分管理办法的落实,通过严格考核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流动管理机制,区分网点主任、客户经理、员工三个层次,以量化的业绩指标为标准,每年按一定比例实行末位淘汰,同时对贡献突出的给予重奖,保持干部员工队伍的流动性,激活员工队伍。
6.城市竞争力 篇六
1 相关主要文献综述
目前直接研究城市低碳竞争力的文献较少。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进行,例如:许涤龙等[1]、马靖忠[2]等研究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唐笑飞等[3]、余丽生等[4]、郑林昌等[5]、马军等[6]进行了评价方法的探讨;李军军等[7]、胡大立等[8]、庄贵阳等[9]在低碳经济内涵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赵国杰等[10]将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进行综合进行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也有学者对低碳发展形成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卢愿清等[11]基于PLS-SEM模型分析省域低碳竞争力驱动因素及作用机理,建立低碳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潘文砚等[12]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DPSIR模型构建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许烜等[13]认为熵值法具有评价结果客观的优势,因此采用熵值法对城市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袁晓玲等[14]、倪外等[15]、张金萍等[16]以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评价研究;熊青青[17]对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建设进行研究;瞿理铜[18]对珠三角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在国外的研究中,低碳经济已有一定的研究规模。Nicolas等[19]认为由于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化,一组合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有效体系的建立一直是一个比较复杂及具有挑战性的过程。Knut等[20]认为建立一套全球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很有必要。David[21]等从竞争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竞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的稀缺性。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所与英国第三代环境主义组织[22]提出低碳竞争力指数、低碳改善指数、低碳差距指数,通过这些指数对除欧盟外的G20国家进行低低碳竞争力评价。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等,较少涉及到低碳城市及低碳城市竞争力,而且低碳评价主要着眼于对过去的描述,对未来城市低碳的发展研究较少。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4个城市群的城市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仿真评价模型,通过仿真对4个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进行预测,找出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规律和问题。
2 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2.1 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贯彻水平具体反映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等方面。低碳城市的发展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以减少CO2排放为目标,涉及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变革。本文在建立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以物体运动的受力情况为原形(如图1),将目标层分解成动力和阻力2个准则,动力及阻力继续分为6个子准则,例如动力分为经济力、技术力、社会力等子准则,最后在这一基础上将其分解成一系列可定量或定性的具体指标,最终形成拥有4个层次的指标体系。
从主要发达国家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来看,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是低碳发展的核心,并且它们的低碳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能源发展战略[23]、新能源开发[24]、低碳技术开发[25]和低碳产业投资[26]。由此,不难发现,城市低碳竞争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为:经济实力、技术实力、低碳社会发展潜力、环保能力、能源利用水平和环境水平。这为本文建立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方向。此外,由于GDP增长率和人均能源消费量等效率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区域低碳竞争力,故取它们的最低引用频率(13.4%)作为本文选取指标的门槛,而本文计算国内外29篇有关低碳评价的文献(2)中相关指标的引用频率超过13.4%,因此选取这些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如表1)。为了更好地体现高科技企业对碳减排的重要性,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和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2个指标;人口与碳排放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增加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消费是生活中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反映消费结构的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应纳入指标体系;交通是碳排放的一大来源,即使在欠发达地区也是如此,由此增加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指标;能源消费结构提升是碳减排的重要手段,故此添加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2个指标;空气质量是碳排放状况的直接反映,就此增加空气质量优良率、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SO2排放量3个指标;工业和交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噪声的主要产生者,因此增加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从侧面反映区域低碳竞争力。
注:1)指标引用频率是指本指标体系中某一指标在本研究收集的29个指标体系(体系来自于国内外研究文献及机构)中被引用的概率,计算公式为:指标引用频率=引用某一指标的研究数/29×100%;2)碳排放量=煤炭量×0.7559[38]+汽油量×0.5538+柴油量×0.5921+煤油量×0.5714+天然气量×0.4483
2.2 指标权重设置
主成分分析法是基于原始数据特征的权重设置方法,其简单易操作,因此本文选择该方法对指标进行降维和指标权重设置处理。本文利用SPSS18.0的主成分分析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了探讨,通过将成份矩阵中显示的各主成分对应特征值占所提取的所有主成分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各指标权重t'ij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即为城市低碳竞争力综合得分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1)中,i指评价指标体系中的24个指标;zi指各指标原数据进行标准化后得到的标准化后指标;j代表主成分的个数,本文为使信息的利用率达到85%以上,选取6个主成分。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指标权重设置为例说明,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权重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R&D经费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能源消费总量、人均能源消费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等的权重较大,这与我们对城市低碳竞争力的含义理解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它们能较好地反映城市低碳竞争力的实际状况。
3 中国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仿真分析
城市低碳竞争力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组成了影响低碳竞争力的反馈回路,因此系统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城市低碳竞争力生成规律。本文试图使用Any Logic对城市低碳竞争力发展进行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模拟。Any Logic是一款应用广泛的先进建模工具,以UML-RT、Java和微分方程为基础,能够进行可视化的“拖—拉式”建模,能基于智能体、系统动力学、离散事件、连续和动态系统模型建模。
3.1 系统动力学仿真建模
表1的指标层中的指标是影响城市低碳竞争力生成和发展的变量,将这些指标作为变量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由于本文设计指标时剔除了信息重叠的指标,故模型中各变量间的相互影响较小,加之变量最初的值来源于统计资料,其本身就是考虑其他变量影响后的值,因此本文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忽略,这样它们仿真模拟过程中的值只受到时间变量“年份”的影响;同时,变量值由以“年份”为自变量的预测函数决定,函数由基于变量初值的灰色预测DGM(1,1)模型计算而得。在本研究中,之所以选择灰色预测,是鉴于其能基于指标2007年至2011年的5年原始数据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仿真模型中,各变量的加权和构成表1中相应子准则层指标变量的值,wi(i=1,…,24)为相应变量的权重,分别计算如下:
经济力=人均GDP×w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w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w3+GDP增长率×w4(2)
技术力=R&D经费占GDP比重×w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w6+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w7(3)
社会力=人口密度×w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w9+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w10(4)
环保力=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w11+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w12+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w13+建成区绿地覆盖率×w14+空气质量优良率×w15(5)
能源力=碳排放量×w16+人均碳排放量×w17+能源消费总量×w18+能源消费弹性系数×w19+单位GDP能耗×w20+人均能源消费量×w21(6)
环境力=工业废气排放总量×w22+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w23+二氧化硫排放量×w24(7)
各子准则层指标变量值的和即为城市低碳竞争力值,如下式所示:
低碳竞争力=经济力+技术力+社会力+环保力+能源力+环境力(8)
具体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
注:由于Any Logic的编程语言不能使用“&”符号,故在图2中“R&D经费占GDP比重”的表达改为“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经费占GDP比重”
在仿真实验中,以实验模型的1毫秒记为实际中的1年,通过实验模型的自运行预测城市未来的低碳竞争力演化趋势。
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个指标作为一个影响变量,但因为变量数据收集的困难性,即无法从一个统一的年鉴中找出变量值,因此不可避免造成数据来源的多元化,随之带来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异,这使部分变量在时间序列中的值突高突低,对这种振荡型变量需要进行平滑化[27]。对平滑后的变量值采用灰色预测DGM(1,1)模型构建时间响应函数,并将函数还原为原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变量的值即由该模型产生。
3.2 模型检验
本论文通过对各城市2007—2011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等数据的收集分析,计算各变量的时间响应函数,得到变量的预测计算公式,对其预测进行精度分析和拟合度检验,结果说明各变量灰色预测的残差都小于0.03,平均相对误差都小于5%,预测精度都非常好,拟合度较高。鉴于文章篇幅限制,本文仅例举出武汉6个子系统中的各一个指标说明预测的精度(如表3),部分指标变量计算公式如下:
由表3可知,以上6个预测模型的残差都小于0.03,平均相对误差都小于5%,说明预测的精度较高,满足建模要求。对上述6个模型的预测值与原数据进行拟合度检验(如表4),显著性水平较低,表明数据无显著性差异,且调整后的R方较大,说明数据的拟合度较好。由此可见,经过平滑化处理的灰色预测所构建的模型精度较高,满足建模要求,因此本文采用灰色预测建立各指标变量的预测模型。
3.3 仿真结果综合分析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将其2007年到2011年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5)和预测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以此来检验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是否相符。
注:σ1表示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低碳竞争力值的标准差,σ2表示除武汉外另8个城市低碳竞争力值的标准差
对武汉城市圈2007—2012年的预测数据进行仿真,得到各城市低碳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并与表5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如图3所示。
注:图中数字1—6分别代表自2007到2012年的每一年,文中其他类似图中数字具有同样内涵,即代指自2007年后的每一年
由图3可见,武汉城市圈的仿真结果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武汉低碳竞争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其他城市间低碳竞争力表现差异不大,鄂州、咸宁、黄冈和天门在这些年里的变化不大,变化路线比较平稳。这几年中,武汉、鄂州、黄石和咸宁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其中武汉和黄石的低碳竞争力增长速度较快;相比而言,仙桃、潜江、孝感、黄冈和天门呈曲折下降的态势,但与上升的城市比,整体下降的幅度不大,其中也只有仙桃和潜江的幅度较大。
通过以上检验,可以知道灰色预测函数和系统动力学仿真建模能较为准确地模拟城市低碳竞争力生成过程,并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因此下文将用这两种方法对武汉城市圈、京津唐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呼包鄂城市群进行城市低碳竞争力的仿真分析。
本文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的演化轨迹在2018年左右大多会出现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本文详细论述了武汉城市圈2007—2019年的演化情况;同时,为保证预测的准确性,本文对其他3个城市群只做2007—2016年的短期仿真预测。
3.3.1 武汉城市圈城市低碳竞争力仿真分析
对武汉城市圈2012—2019年的预测数据进行仿真,得到各城市低碳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如图4所示。
图4表明,在2007—2019年间,孝感、咸宁和黄冈的城市低碳竞争力演化轨迹较为平稳,而武汉、黄石、鄂州、仙桃、天门和潜江等6个城市的轨迹则存在震荡现象,表明这6个城市按照当前发展方式将进入不稳定调整期。震荡的原因来自于减排和经济增长红利使用殆尽,一方面经济发展初期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增加,而能源新技术和新能源未能及时补充以促进CO2排放的减少,整个低碳竞争力处在逐渐下降的态势,而后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能源新技术和新能源的使用使CO2排放减少,低碳竞争力逐渐提升。这也就是下述很多城市低碳竞争力演化轨迹在2018年前后出现拐点的原因。
在图4中,虽然部分城市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2012年里有下降,但从图5可知,在整个预测的时间过程中,它们都经历了一段由下降到回升的U型演化,这段U型轨迹的拐点大多出现在第11年(即2018年)附近,表明孝感、黄冈、仙桃、天门和潜江等5个城市按照各自的发展方式将在自2007年起的10年里面临低碳竞争力下降的风险,但在2018年又会出现拐点,低碳竞争力逐年上升。
从图6中可以看到,武汉和黄石的低碳竞争力增长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咸宁和鄂州也呈现上述增长特征,它们的增长速度变快基本也是在第11年,可见2018年是城市低碳竞争力重要的转折点。
在图5中,孝感的低碳竞争力演化轨迹是平滑的,黄冈、鄂州、黄石、武汉和咸宁等5个城市的轨迹也有平滑的特征,说明这6个城市各年的差距较小;而各年差距大的城市在演化过程中震荡曲折较为严重,如图5中仙桃所表现出的震荡特征,天门和潜江也有这种特征。以上2种低碳竞争力演化特征在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中都有出现。对9个城市各指标的演化轨迹作比较分析,可见武汉、黄石、鄂州和咸宁分别有63%、46%、54%和71%的指标呈现增长的趋势(如表6),而其他5个城市呈现增长的指标较少,这就造成了这5个城市的低碳竞争力先期会有一个下降的过程。
注:1)0表示值下降,1表示值上升,2表示值突高突低、呈震荡现象,01表示值先降后升,02表示值震荡下降,12表示值震荡上升;2)动力系统演化轨迹上升的指标比重表示动力系统中演化轨迹为上升的指标数量与动力系统指标总量的比值,阻力系统演化轨迹上升的指标比重表示阻力系统中演化轨迹为上升的指标数量与阻力系统指标总量的比值,演化轨迹上升的指标比重表示一城市演化轨迹为上升的指标数量与总指标数量的比值,城市低碳竞争力演化轨迹表示一城市低碳竞争力演化轨迹的升降情况
如表6对武汉城市圈24个指标的分析可见,动力分系统15个指标中有9个较多地呈现下降趋势,只有平均48%的动力指标呈现增长趋势,而阻力分系统9个指标中有4个较多的呈现下降的趋势,即平均49%的阻力指标表现为上升,说明武汉城市圈低碳竞争力发展的动力存在乏力的情况,阻力则在增长。此外,武汉城市圈的能源消费在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和产值逐渐增加,但在“三废”控制处理等环境保护方面有所欠缺。据此,武汉城市圈应该采取措施增强发展动力,减弱发展阻力,特别是在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所作为。
对各城市指标的演化轨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仙桃、天门和潜江的低碳竞争力轨迹之所以有震荡的现象,在于它们有较多指标的轨迹存在震荡,在所有24个指标中分别有83%、75%和79%的指标存在震荡现象。其实从指标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城市的大部分指标存在震荡现象,只不过有些城市的指标震荡幅度不大(如图7中仙桃与黄冈指标震荡对比),不足以对城市的演化轨迹产生影响,因此上述3个城市之外的城市的低碳竞争力演化轨迹不存在震荡现象。指标值在演化过程中存在震荡,除了是由统计手段和口径的差异造成的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城市在这些指标上发展不稳定,这也是城市低碳竞争力持续平稳提升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面之一。
3.3.2 京津唐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仿真分析
本文对京津唐城市群2007—2016年的城市低碳竞争力演化轨迹进行分析,得到演化轨迹如图8所示。
从图8可以发现:在2007—2016年之间,北京的低碳竞争力一直存在震荡现象,天津和唐山的低碳竞争力紧随北京之后;2013年天津的低碳竞争力有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在2016年前后超过了北京;而唐山的低碳竞争力从2012年后一直在下降,到2016年其排名已较为靠后;秦皇岛、保定、沧州、承德和张家口这几个城市的低碳竞争力差异不大,廊坊的低碳竞争力有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到了2016年排名已垫底。京津唐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指标演化轨迹具体如表7所示。
注:0表示值下降,1表示值上升,2表示值突高突低、呈震荡现象,3表示值变化不大,01表示值先降后升,02表示值震荡下降,12表示值震荡上升,32表示值震荡变化,但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现象。下同
从表7京津唐城市群各城市指标变化情况,本文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1)北京有73%的动力指标是下降的,同时有67%的阻力指标也呈现下降趋势,动力和阻力产生一定的抵消作用,因此其低碳竞争力整体趋势比较平稳。
(2)天津的经济力和环保力等的提升,使其低碳竞争力在2016年前后超越北京。
(3)唐山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2016年间整体是下降趋势,因此唐山应利用好唐山高新区作为国家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良机,以高新区作为龙头带动整个唐山转型发展。
(4)保定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2016年前期发展比较稳定,后期呈现震荡现象,排名居中,其碳排放率、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率一直上升。为缓解这些问题,保定应利用其国家高新区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这个优势,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5)廊坊的低碳竞争力演化轨迹为倒U型曲线,在2007—2016年间小幅度上升之后持续下降,到2016年排名为倒数第一。
(6)张家口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2016年间发展趋于平稳,变化不大,排名一直在靠后的位置。我们高兴地看到,2011年应县至张家口天然气输气管道建成投产,从此开启了其天然气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碳排放。但这还不够,张家口必须确立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7)承德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2016年间发展比较平稳,2012年后呈现震荡现象并有小幅度上升,其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等环保力指标的下降,说明承德需要注重环保力的提高,需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成京北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跻身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的行列。
(8)沧州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2016年间有一定的起伏变化,整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9)秦皇岛的很多指标变化轨迹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7—2011年,指标变化轨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或先上升后下降;第2阶段从2011年前后到2016年,呈现震荡上升或震荡下降的趋势。表明秦皇岛的大部分指标都发展不稳定,这也是其低碳竞争力发展变化不大且在2012年前后出现起伏变化的原因。
3.3.3 珠三角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仿真分析
本文对珠三角城市群2007—2016年的城市低碳竞争力演化轨迹进行分析,得到其演化轨迹如图9所示。
从图9可以发现,在2007—2016年期间,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低碳竞争力整体变化比较稳定,大部分城市的低碳竞争力未出现明显的波动,整体差异不大。其中,深圳的低碳竞争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从2012年起处于上升趋势;广州、中山、佛山、东莞这4个城市的低碳竞争力差异不大,都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珠海的低碳竞争力一直处于基本平稳的状态;而惠州、江门和肇庆3个城市则有小幅度上升,其中惠州和肇庆都存在较为剧烈的震荡现象。珠三角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指标演化轨迹具体如表8所示。
从表8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指标变化情况,本文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1)广州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2016年间发展波动不大,其排名靠前,仅次于深圳。从其指标变化轨迹来看,广州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2)佛山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2016年间变化不大,演变的轨迹比较平稳,排名一直居中;到2016年排名第4位,动力指标中只有53%是上升趋势,说明其发展动力不足。
(3)江门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2016年间发展比较平稳,变化趋势不明显,其排名一直靠后。为积极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江门建立了3个国家级的循环经济试点,但需进一步深化,争取将原来那些造纸、纺织、印染等高污染企业、高污染行业变成清洁生产的企业。在使用清洁能源方面,江门应着力发展电能,使其成为广东重要的电能源输出地。
(4)深圳的低碳竞争力一直领先于其他城市。为了增大低碳发展动力,深圳开展了以发展低碳经济为龙头的尝试,特别是通过国际合作,建立深圳国际低碳城,以此作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努力将其打造成国家低碳发展的综合实验区。
(5)惠州的低碳竞争力排名从2007年到2016年都比较靠后,但整体有一个小幅度的上升趋势。动力指标中有67%的指标呈上升趋势,阻力指标只有22%呈上升趋势,但惠州的低碳竞争力却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惠州的大部分指标上升的幅度比较小,导致其低碳竞争力虽为上升,但整体发展趋势趋于平稳。
(6)肇庆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2016年间有一个小幅度上升趋势,但其排名一直在最后,这与其发展矿产项目有很大关系,说明肇庆的低碳竞争力发展阻力很强,导致其低碳竞争力排名一直靠后。要提升其低碳竞争力,阻力必须减小,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7)珠海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2016年间发展相对比较平稳,但比较靠后,2007年排名居中,到2016年被部分城市超越而排名倒数第2位,原因是珠海的低碳竞争力动力不足,同时阻力也在减小,导致其低碳竞争力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8)东莞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2016年之间的变化幅度很小,2016年仅次于广州排名第3位。
(9)中山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年排名靠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在2007—2016年间整体变化不大,到2016年其低碳竞争力落后于东莞和佛山。
3.3.4 呼包鄂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仿真分析
本文对呼包鄂城市群2007—2016年的城市低碳竞争力演化轨迹进行分析,得到其演化轨迹如图10所示。
从图10可以发现,在2007—2016年之间,呼包鄂城市群的城市低碳竞争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幅度比较大。其中,呼和浩特的低碳竞争力下降速度较快;鄂尔多斯和包头的低碳竞争力在2012年以后几乎以相同的速度在下降,而且二者的震荡很大,表明这2个城市的低碳竞争力发展一直不稳定,震荡的原因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人均碳排放量等指标因素的震荡发展,。另外,3个城市在环境保护方面指标因素的下降也导致其城市低碳竞争力的下降。呼包鄂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指标演化轨迹具体如表9所示。
从表9呼包鄂城市群各城市指标变化情况,本文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1)包头的低碳竞争力先有一个小幅度上升然后下降,其GDP增长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等指标震荡变化幅度很大,这也是包头的低碳竞争力震荡幅度大的原因。包头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重工业比重大,而重工业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比较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比较严重,这也就是包头低碳竞争力下降的原因。
(2)呼和浩特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年领先于包头,2008—2016年之间一直在大幅度下降,到2016年落后于包头和鄂尔多斯。就其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发展旅游经济,打造“京津夏都”和“草原文化之都”是其经济迅速发展的一条捷径。呼和浩特拥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其高纯硅矿、风力、水和土地资源储量很大,适合发展光伏、风力发电产业,同时适合发展旅游业,这些都能使呼和浩特在发展经济力和技术力的同时提高环保力,有助于提高其整体低碳竞争力。
(3)鄂尔多斯的低碳竞争力在2007年时领先于呼和浩特和包头,之后一直大幅度下降,到2016年与包头相差不大。根据其指标变化情况分析,鄂尔多斯可以在业已形成的“中国低碳谷”上做足文章,构建“以清洁能源产业为特色主导”的产业格局。
3.3.5 中国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仿真分析
分析了我国部分城市群各个城市的低碳竞争力演变情况后,本文对4个城市群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仿真预测,得到2007—2016年4个城市群的低碳竞争力演化轨迹如图11所示。
从图11可以发现,在2007—2016年之间,中国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整体排名变化比较大,其中:呼包鄂城市群的低碳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并呈现出明显的震荡现象,从2007年排名第1位到2016年排名最后;武汉城市圈和京津唐城市群的低碳竞争力处于比较平稳的变化趋势,京津唐城市群的低碳竞争力排名一直靠后;珠三角城市群的低碳竞争力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在2006年排名第3位,到2016年排名第1位。在2011年前后,各城市群的低碳竞争力排名发生较大变化,珠三角城市群的低碳竞争力超过武汉城市圈排名第1位,呼包鄂城市群的低碳竞争力下降到排名第3位。
呼包鄂城市群是我国的西部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东中部城市群,但其低碳竞争力较高,这得益于其人口较少,经济等方面的人均量较高,虽然其能源消耗量较大,碳排放量也较大,但能耗的增长速度总体上慢于经济增速。目前,呼包鄂的科技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产业主要还是较为单一的能源产业,加之环保力度不够,这也就造成其环境污染较大。
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高新技术产业做大量投入,这就优化了其产业结构,同时技术层面的碳减排处理使其碳排放量较少,可近几年其能源消耗增速逐渐呈现出快于经济增速的趋势,碳减排压力仍然较大。珠三角城市群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期,其环境污染累积效应大,环境污染较重,而其现有的环境整治力度较京津唐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小。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中心地区的京津唐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较好,虽然也存在环境污染较重这一我国城市群的通病,但其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较大,环境质量有好转趋势。随着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掀起转型浪潮,京津唐城市群必须发挥教育科研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削减生产性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
武汉城市圈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历史上很长时间其经济发展较慢,经济支撑力较差,这从另一个方面反而使其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量相对较小,但随着近几年的经济增长迅速,其环境污染逐渐加重,能耗也增长迅速,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因此保护环境,升级产业结构,发挥其高等教育优势,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其必然选择。
4 结论与建议
中国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仿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2007—2016年间,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低碳竞争力整体呈现比较平稳的变化趋势,各城市变化差异不大,其排名变动很小;京津唐城市群各城市的低碳竞争力震荡现象比较明显,部分城市的低碳竞争力排名波动变化比较大;呼包鄂城市群各城市低碳竞争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幅度很大;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低碳竞争力排名变化不大,各城市群的低碳竞争力变化具有一定差异。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对如何提升中国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技术产业,倡导低碳经济。城市低碳竞争力要提升,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是重要一环,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从经济力和技术力指标的权重就能看出。如本文在研究中发现,武汉城市圈中城市的低碳竞争力更多来源于经济发展水平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其中天门、潜江、仙桃等中等城市由于先天不足,在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存在明显缺陷,城市低碳竞争力较弱。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而武汉在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也只有50.1%,城市圈内其它城市产业结构就更是不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部分在30%左右。因此,我国各城市圈城市要大力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改进生产方式,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企业应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采用新技术,使生产方式更加节能环保,使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采用新技术就要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研发能力的提高不仅使生产方式改进更加迅速,也提高了企业对新技术的掌控操作能力。
(3)提升社会教育和研究发展水平。提升社会教育和科技研究发展水平将有力地带动企业发展,以及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及活力。
(4)发展清洁能源。城市低碳竞争力含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是提升城市低碳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目前煤炭占据了能源消费的绝对地位,2009年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70.4%,而煤炭消耗又是CO2的主要来源,因此发展清洁能源是必由之路。
(5)保护环境,注意废弃物的可持续利用及污染物的减排和无害化处理。
(6)在进行城区人工植树育林的时候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树种植并营造混合林,在公园景区等地要尽可能多植树。同时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增强森林汇碳稳定性,更好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功能。
(7)提倡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鼓励节能降耗产品的消费。
(8)根据各城市优势,对城市群内城市进行职能分工,并实行“区域补偿机制”。首先是资源补偿,如在供水上,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如果上游搞工厂,那下游就没法用水,上游把水保护好要付出代价,下游就应付出相应的价格补偿。其次是生态环境补偿,如地方的湿地、森林都要有适当的保护,要适当进行补偿。此外,耕地补偿同样重要,建设开发效益肯定比耕地要高,但耕地不单是粮食的问题,还有生态效益,因此保留耕地的地方就应得到相应的补偿。
(9)加强城市圈内部协作,做到优势互补。内部协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联防联控,如京津唐、珠三角、武汉城市圈和呼包鄂都面临着联防联控的巨大需要,但目前都还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究其原因,联防联控本身就很困难,因为各地发展阶段不一样,发展优先目标也不一样。
摘要:城市低碳竞争力的高低是低碳城市建设成果的直接反映,同时低碳城市建设的推进需要提前找到城市低碳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建立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系统动力学建模对武汉城市圈、珠三角等4个城市群2007到2016年间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仿真预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整体排名变化比较大,武汉城市圈和京津唐城市群的竞争力随时间变化呈现平稳的变化趋势,而珠三角和呼包鄂城市群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最后,针对结果分析,从政府、企业和居民3个层面提出提升城市低碳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7.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 篇七
该报告使用人均GDP、地均GDP、经济增长率、就业率、GDP规模、劳动生产率、跨国公司分布数、专利申请数、价格优势等九项指标,对全球500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测度。
通过研究发现全球综合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依次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华盛顿、洛杉矶、斯德哥尔摩、新加坡、旧金山、芝加哥。中国的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分别排在26、41、64、66位。北美、欧洲的综合中心和科技中心竞争力最强,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一些城市竞争力增长最快,经济增长前20名的城市主要为中国城市。
全球城市: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报告》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核心区一些顶级城市越来越强,与其他城市差距越来越大;世界核心区一些发达城市发展放缓甚至衰落;世界经济核心区的相对边缘地区一些城市迅速崛起实现赶超;世界经济边缘地区一些落后城市进一步衰退;边缘地区一些落后城市迅速崛起实现赶超。
这表明: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全球城市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确定,每一個城市区域,未来一切皆有可能;每一个城市区域只要也只有顺应规律,积极进取,才能避免退步,不断成功。
对全球500个城市的详细比较研究还发现:全球城市竞争的“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经济规模最大10个城市占500个城市GDP总量的27%;全球城市收入水平空间分布崎岖不平,欧美高、非洲低,沿海高、内陆低。
据了解,全球经济决策的中心正在发生新的变革。跨国公司分布指数前十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巴黎、东京、新加坡、北京、上海、莫斯科、悉尼。发达国家城市高度垄断,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个别城市异军突起。国际认可的专利申请数前十名分别是东京、大阪、巴黎、伦敦、纽约、首尔、斯图加特、圣迭戈、圣何塞、斯德哥尔摩。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的专利申请数排名也较为靠前,分列第33、47、56位。
与此同时,报告使用103项指标对全球150个城市的竞争力的企业本体、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硬件商务环境、软件商务环境、生活环境和全球联系等七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进行比较发现:企业本体竞争力西雅图排名第一,东京、纽约、伦敦位列产业结构竞争力前三甲,北京在人力资源竞争力方面排名16,而在硬件环境竞争力和软件环境竞争力方面,除了中国香港以外,没有看到其他中国大陆城市的名字,上海也仅在全球联系竞争力排名中位列14。
报告指出,企业本体:企业管理最重要;产业体系:产业集群最关键;人力资源:教育水平最基础;硬件环境:科技创新最根本;软件环境:战略导向最显著;生活环境:环境质量最优先;全球联系:企业联系最直接。
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研究
2007年是中国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关键之年。中国城市的发展与竞争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新经验、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
《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分计量研究、案例研究、主题研究以及中国30年城市发展回顾等四部分展示其研究发现。
此报告对两岸四地的2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并发现:综合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高雄、苏州、杭州、天津。
从总体来看,规模大、人口多、行政级别高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明显;经济圈的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强;中小城市增长竞争力领先。从地域分组来看,进入前50名城市的个数从多到少依次为:东南、中部、环渤海、东北、西南及西北。从阶段分组来看,在增长指标上,工业化中期的城市表现突出,这些城市正处于转型阶段,发展速度较快。
另据统计,公共部门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威海、澳门、青岛、南通、宁波、杭州;生活环境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澳门、厦门、杭州、哈尔滨;商务环境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深圳、东莞、天津、澳门、珠海、威海、宁波、广州;创新环境竞争力前列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澳门、深圳、佛山、青岛、杭州、厦门;社会环境竞争力前列的城市:香港、沈阳、上海、珠海、威海、中山、澳门、厦门、大连。
报告对近年来一些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做法进行经验提炼,遴选出10个年度最佳案例城市:东莞:镇区制造带动,城乡一体发展;上海:比肩国际城市,担当区域龙头;柳州:坚守工业本位,革新确保转型;青岛:博采众山之石,开拓绩效管理;扬州:宜居与宜业共赢,生态同人文永续;呼和浩特:立足比较优势,带动整体发展;义乌:弘扬重商精神,培育多元文化;日照:市场运作提高效率,货币直补保证公平;合肥:坚持市场导向,引领科技创新;驻马店:聚焦“三项建设”,统筹“平安崛起”。
经综合研究,该报告预测了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将呈现加速化、集约式、 梯度化、 层级化、个性化、 网络化、 全球化、 非均衡、跨越式发展的趋势。
城市成功之道
《报告》根据创新性、可持续性、可借鉴性的原则选取全球10个最成功的城市进行案例研究,它们是:伦敦、首尔、新加坡、多伦多、维也纳、赫尔辛基、凤凰城、迪拜、深圳以及扬州。
扬州市常务副市长张京霞表示,城市竞争力既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该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竞争力评价既是对一个地区当前发展水平的总体评判,更是对该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潜力的全面衡量。
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以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文化传统、产业基础等要素供给为依托,以与周边地区竞合发展的形势为背景,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为指向,综合考量各类因素,合理确定提升路径,自觉寻求差别化竞争的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三新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大力打造“生态、人文、宜居”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大力提升城市生活品位,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报告》发现:为应对全球激烈竞争,世界先进城市正在进行以下努力:一、制定发展战略,实施规划引导;二、改善营商环境,扶持中小企业;三、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城市转型;四、全民终身教育,招纳世界贤才;五、重视环境保护,追求永续发展;六、塑造城市品牌,开展城市营销;七、实施企业化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八、塑造城市个性,培育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