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发展观

2024-10-25

树立正确发展观(精选11篇)

1.树立正确发展观 篇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虽然距离老师给我们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老师给我们讲过的具体内容也许我不一定能够全部回忆出来,但是至少老师讲的一些方面的内容是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的,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一些理论知识,而且我认为更为重要的就是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的成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此外,学校也利用了课余时间开展了一些讲座,使我们更为深刻的体会到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素质锻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一个真正满足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那么,现在结合我自身的实际与生活,我想谈得就是我的一些体会和理解:我们应该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谈到人生观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明确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通俗的来讲就是一个人关于人的一生的总的看法与根本观点。为金钱,为了权力亦或是真理?不同的人生观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可见,人的一生需要人生观的指引。正确的人生观就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人生旅程。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有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有没有对于生死、金钱、权力、幸福等的看法决定了他对于社会历史的进步,对国家、社会和集体的贡献,以及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价值的实现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正确的人生观是有意义的人生所不可缺少的,那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迄今为止人类思想史上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其次,我认为我们必须要善于向先进的力量学习。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我们现在最有利的就是我们现在拥有足够的时间和进精力去学习先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从我们身边的榜样开始学起,了解他们的人生观是怎么样的,对于我们自身的借鉴与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我认为我们还应该要把它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完善自我的人生观。

那么接下来我想说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怎么就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的问题。首先来讲,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本保证,它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社会的进步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更应该要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了。因为个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我们是个体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够顺利的进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充分的调动起来自己的积极性,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各种能力,从而实现自身全面的进步,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力量。

在前面的内容里,我先后的讲到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些也是我对于老师所讲过的内容以及结合实际的一些理解吧!那么现在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认为: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有的正确的人生指引方向,我们才能够谈得上如何发展,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进步,否则也就谈不上全面发展了。因为我们连发展之一的“德”都没能够做好,更何况是其他的。其次,自身的全面发展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必然要求。它也反过来有利于促进人生观的正确的树立。总之,我认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它们是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特别是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我们正在接收和学习知识阶段,各种思想与价值观念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建设,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为了以后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与国家的发展需要而不断地努力,让我们能够成为真正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目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我们需要努力!

2.树立正确发展观 篇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就是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即从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只有通过第二次飞跃, 才能实现理想目标, 使精神转化为物质并且检验和完善理论。无论是物质转化为精神, 还是精神转化为物质都需要条件。是否承认转化需要条件, 这是辩证法同诡辩论的重要区别之一。成功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所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 一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具有科学性。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 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二是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 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第三, 必须从实际出发, 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 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四,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 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正确理论。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 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 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科学发展观是被近几年实践证明并且必将继续被证明的关于发展的正确理论, 具备了理论向实践转化基本条件。然而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需要有其他条件做保障。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使科学发展观被群众掌握。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向群众宣传科学发展观是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途径, 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 才是对科学发展观最有力的宣传, 才能保障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落实。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行政, 才能使群众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和价值, 从而理解、认同和信仰科学发展观,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亿万群众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动之时, 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日。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正确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 “怎样发展”等一般性问题。实践是具体的、特殊的, 理论则往往是抽象的、普遍的。实践和理论的区别, 使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存在着一个从一般原则到具体举措转化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情况, 在现实这一转化的过程中, 有条件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实践和理论的区别, 还使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存在着另一个由普遍真理向具体方法过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 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发展问题。总之,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现实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中, 无论是宣传群众, 使科学发展观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还是现实一般原则向具体举措转化以及普遍真理向具体方法的过渡, 都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行为, 而他们的执政行为又必然受其政绩观的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愿望、发展要求等的科学集中, 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科学理论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 是自下而上的。但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则是党的号召, 政府的要求, 是自上而下的。就实践的层面而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服务,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就是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在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中, 各级领导干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早在60多年前, 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问题不解决, 就会出现群众所抱怨的情况:“中央的政策是好政策, 可就是都让下边的歪嘴和尚给念歪了。”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 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他们是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是党中央与党员、政府与民众联系的桥梁, 是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执行者。简言之, 他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和实施者。靠他们的行政实践使广大群众确实体会到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和实际意义;靠他们把科学发展观的一般原则转变为与本地实际相适应的实践方案;靠他们将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的“世界观”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上。因此, 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程度和成效。新世纪新阶段, 能否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底, 落到实处, 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的重大问题。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实践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指导这场伟大变革, 需要高素质的干部。判断一位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就是考察他有没有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政绩观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能力。正如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 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 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也会影响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的健康成长, 甚至会影响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为此, 他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正确看待政绩, 科学衡量政绩。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绩观是干部对政绩所持的态度, 包括要不要创造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创造怎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怎样评价政绩等基本问题。它最直接地反映了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 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有什么样的政绩观, 就有什么样的行政实践。正确政绩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基础和基本内容的政绩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具体体现和可靠保障。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扫清障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号召, 响应号召的重要主体是党员干部, 尤其是领导干部。而干部的职责和使命, 又使得政绩观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性环节。近几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 错误的政绩观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大、最主要的障碍。错误政绩观主要包括:片面政绩观。在这种政绩观的指导下,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 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只见物, 不见人, 造成经济一条腿长, 社会一条腿短。狭隘政绩观。以单纯追求局部利益为创造政绩的出发点, 忽视甚至忘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系统性、协调性, 人为地制造不平衡。短视政绩观。这种政绩观只追求眼前利益和轰动效应, 好大喜功, 做表面文章, 搞形式主义。其结果, 一是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 为了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二是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为可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三是劳民伤财, 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销蚀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与信任。消极政绩观。这是一种消极懈怠,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政绩观。在社会飞速发展, 竞争十分激烈,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 这样的政绩观势必错过机会, 贻误一方的发展。逐利政绩观。这是一种创造腐败的“政绩”畸形政绩观。持有这种政绩观的干部以个人的名利、地位和享乐为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掌握的社会公共资源, 靠贪赃枉法、弄虚作假来制造“政绩”并满足个人不断膨胀的私欲。这不仅是错误的价值观, 更是一种犯罪行为。以这种政绩观指导行动, 必将严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破坏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总之, 错误的政绩观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极大损失, 消减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信心, 弱化了社会的凝聚力, 严重妨碍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 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条件。十七大报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项要求:一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二,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第四,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需要条件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四个要求”, 旨在明确地告诉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条件, 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为科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政治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推进各方面的体制创新,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这四个条件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不存在天然关系。也就是说,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去创造这些条件。而这些条件, 实质上就是我们的干部在正确政绩观的指导下所创造的政绩。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仅需要客观条件, 还需要正确的方法。正象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有效方法, “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切实做到统筹兼顾,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兼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方法。然而, 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表现出怎样的方法论。同理, 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只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才能在认识和处理以上提到的十种重大关系时, 真正做到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科学发展观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2]人民网——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3.树立正确发展观 篇三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

1.挖掘“宏志教育”内涵,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

学校将“宏志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做有思想、有情感、懂感恩的全面发展的宏志人。

组建“宏志宣讲团”,以“同龄人激励同龄人”的教育模式,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塑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典范。宣讲团成立以来,在校内外为上万人次的师生做了数十场报告,使“宏志精神”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和传承。

固化“感动宏志十佳学子”的评选活动,掀起学习和践行“宏志精神”的热潮,使优秀宏志学子的成长历程教育感染更多的同龄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生活和精神世界。

组织道德讲堂活动,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我校以“北京精神”和“中国梦”为载体,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核心,倡导师生“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学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开展了“道德讲堂”系列活动,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2.实践与养成相统一,形成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我校与周边的和平里街道办事处、地坛社区、东城特教学校、和平里交通大队等签订志愿服务协议,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

学校与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联系,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如到京城名医馆参观并实践;走进中医药大学和杭州胡庆余堂,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走进地坛养生园和河北安国药材基地,了解中医药植物;赴河南张仲景故乡和安徽亳州华佗故里,寻访名医足迹等,以“体验式”学习为载体,让学生与中医文化零距离接触。同时,让学生走进社区,积极宣传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健康咨询服务。

完善家长委员会工作,家校合力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学校定期与家长委员会成员沟通,提出教育建议,聆听家长心声,不断调整、完善教育方法与途径,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合力,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注重制度规范与法律约束相衔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我校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利用法制教育课、班校会,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青春船长,法治起航”在我校落地生根。自2010年起,我校与东城区司法局法宣科李博(“青春船长”发起人)密切配合,定期开展“青春船长,法治起航”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提升法制意识。

成立“蓓蕾社”——宏志普法社团,以法制小报、模拟法庭、青春小船长等工作项目为载体,开展系列普法宣传活动。

与中国政法大学准律师协会密切合作,每年开展送法进校园——模拟法庭活动。

2013年10月,我校被评为东城区“法治文化单位建设示范点”、北京市“法治文化单位建设示范点”,荣获全国“法制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

1.课程引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语文学科通过国学名著和古文经典,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修身爱国的良好品德等。

在校本选修课程中,逐步完善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目前,学校在8个学段共开设了14门中医药特色课程,要求每名同学至少选择2门课程。

举办“杏林大讲坛”,每学期邀请3-4名知名学者或学生家长就传统文化、学科前沿、中医养生等领域开展讲座,提升师生传统文化底蕴。

2.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

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节,如清明节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举办清明诗会,缅怀先烈、传承文化;“五四”青年节开展表彰活动,传承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国庆节开展“向祖国献礼”活动等。

3.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教育途径

4.树立正确入党动机 篇四

(1)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党动机,才会有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争取入党的行为。正确的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推动力量。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就能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刻苦学好专业知识,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就能够在日常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起先锋模范作用,并且摆正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逐步树立起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吃亏”、“吃苦”的奉献精神。

(2)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考验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革命战争年代,参加革命和加入党组织,意味着担负艰巨。危险的工作,甚至牺牲生命。而现在,党处于执政地位,国家处于和平的建设时期,这种情况使一些人看来,入党不仅没有什么危险,而且还可以捞到个人好处,达到追名逐利的目的。因此,为了维护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党组织必须严格考察人党申请人的入党动机,在审查和考验中发现申请人党人的动机是否端正。只有树立了正确人党动机的人才能经受党组织和现实的种种考验,即使是考验时间较长也不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只会反省自己,继续努力;即使是自己的入党动机被人误会、曲解时,也不会动摇加入党组织的决心。(3)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党动机和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才会被吸收入党。因此,申请入党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的入党夙愿,就必须端正人党动机,抛弃错误的入党动机。努力用实际行动去创造条件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成为一名合格党员的先决条件,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必须做到: 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认识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明确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历史使命。这是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的思想基础。②在行动中强化和实践自己的入党动机。即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以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来体会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行为来体会为共产主义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操;以认真学习共产党员的模范事迹来增强自己对党的感情,激励自己的行动等。总之,就是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共产主义和党的认识,深化正确的入党动机。③不断克服自己入党动机中不正确的成分,如:当党员光荣,在父母、亲友面前“体面”;当党员可以分配到一个好的工作,能晋升提拔快些,等等。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明确,党员这一光荣的称号是与责任、奉献联系在一起的;人党若得到提拔、重用,只意味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更加重大,而决不意味着有了特权,可以谋取私利。要克服私心杂念,真正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勤奋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来端正人党动机。④主动靠拢党组织,同党员交流思想,争取党组织。党员对自己的教育和帮助。端正入党动机不只是入党前一时的事情,还包括人党后一辈子的事情。有的人组织上人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人党;有的人入党后放松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革命意志衰退,甚至蜕化变质。因此,每个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都要有长期端正入党动机的思想准备,即使入党后也要继续努力,做到组织上、思想上人党,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其他人还看过的入党动机:入党动机和对党的认识如何端正入党的动机明确入党动机,始终坚持服务为先结合入党动机的入党思想汇报

5.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篇五

目的:通过学习使同志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性理想信念。

内容:

1、什么是理想信念?

2、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3、人们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重点:第二、三问题。

要求:

1、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

2、紧跟授课思路,细心思考问题。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呢?

理想,这是个富有魅力、令人神往的字眼。从古至今,多少先哲探索过理想的真谛,留下了启迪人们智慧的至理名言。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那么,什么是理想呢?

理想,按心理学分析,它是一种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也就是说,理想是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是人们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生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无论他自觉还是不自觉,无论他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是大是小,理想总会在其人生旅途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比如有的人以人民幸福为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信念。这样的例子还有雷锋、王杰、孔繁森等等不胜枚举。有的人一生庸庸碌碌,不思进取,似是看破“红尘”,实则是虚渡年华;有的人一辈子以追求金钱地位为目的,沉醉于纸醉金迷、及时行乐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颠坠邪山,毁掉人生。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船来船往、熙熙攘攘,顾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大臣和坤在侧随口答到:“无非名利二字。”在和坤之流看来,人生在世也就是为名为利。旧社会流行的“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等说法,也就是这层意思。

二、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首先,明确一下理想的分类。从理想的内容上分,它包括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审美理想和生活理想。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前三种。社会理想是人们政治立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中的集中体现,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特征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即将到

来的社会基本面貌的预测。社会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就是一种社会理想。刘少齐同志在深受迫害的时期说过:“好在历史是人们写的。”事实证明,他的说法、他的做法是极为正确的,许多正在被现代人沿用着,这一切都体现着他崇高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是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革命军人的道德理想就是根据时代的要求锻炼自己、塑造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革命军人。职业理想是人们对实现自己的兴趣和适应其特长而对职业进行选择和追求的观念。军人的职业理想就是一句话“立足本职,无私奉献”。我们说,社会理想居于所有理想的最高层次,生活理想是基础,其它理想是生活理想的升华。

从理想的主体上分,它包括阶级理想、民族理想、集团理想、个人理想。其中,个人理想是基础,个人理想同时要服从服务于集团民族和阶级理想。革命军人的个人理想要以军队和国家的理想为基础,不能脱离军队和国家的理想而片面强调个人理想。

从理想的时间层次上划分,理想包括近期理想和长远理想。长远理想是核心和前提,短期理想是实现长远理想的基础,我们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不同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可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1、理想是人生的航标灯,给人以方向。

如果把人生比大中航行的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前进中的灯塔,是照亮人生的火炬。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之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扬帆远航。

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接见中央团校第一期学员时,就曾亲切地指出:“你们要记住,无论做什么都要有目的、前途,乱来是不行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也曾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处,我确信这是一个真理。”

在人生浩瀚的激流中,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决定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及其存在的价值。视安逸的生活人生活的目的,那也是一种理想,爱因斯坦称它人“猪栏的理想”。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理想,才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建立顺应历史发展的功业。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之所以伟大、为人所敬仰,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有为人类进步和解放而奋斗终生的鸿鹄之志。李大钊在敌人绞刑架下慷慨演讲,痛斥反动派,是因为他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夏明翰英勇就义前含笑写下“砍头不要紧”,是因为他坚信“主义真”;方志敏在敌人的诱逼面前坚贞不屈,因为他认定“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因此,可以说理想是人生的航标灯,给人以方向。

2、理想是人生的发动机,给人以力量。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精神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是开拓进取、变革现实的精神动力,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同志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信念,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人生道路不可能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面对困难和风浪,就可能丧失前进的勇气,失去对事业的信心。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做同样的工作,有的人坚韧不拔、不折不挠,最终能创出成绩来;有的人一遇挫折便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打“退堂鼓”。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意志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能给人以信心、勇气和力量,使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给人以鼓舞。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只有无产阶级的理想才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美好、最科学的理想。无数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含笑倒下,就因为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共产党人意志坚,赴汤蹈火我当先。”

然而,在新的长征途中,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头脑中理想信念的意识淡薄了,当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坚难和曲折时,往往迷惑不解;当看到党内暂时存在的阴暗面时,往往丧失信心;当改革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往往患得患失。有的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要重利益、讲实惠。“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内有妄思,外必有妄动。个别人甚至经不起和平环境的考验,经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迷恋于酒绿灯红,蜕化变质。这说明,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极端重要和必要的。

同志们,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惊涛拍岸,飞掠多少岁月。青年人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开拓。毋庸置疑,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复杂的。那么,我们应树立什么样正确的理想信念呢?

三、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自古以来,人们就谈论理想,赞颂它。可是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对理想的选择也就各式各样了。正如一首诗说道:理想、有雄鹰的理想,也有母鸡的理想,雄鹰渴望搏击万里风云,母鸡满足于谷糠一两。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说过:“夫志当存高远。”辛亥革命时期的主将之一黄兴也说过:“当有事于大者、远者。”这两人生活的时代前后相距一千多年,在谈到理想和事业的时侯,从字面看,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主张要有“高”“大”“远”之志。然而,两人所谈论理想的内容是很不相同的。诸葛亮说的“高”“远”之志是要成霸业、“兴汉室”,变三国鼎立为一统天下。黄兴的“大者”“远者”之事就是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很显然,选择和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是从其所处的时代和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的。

那么,当代的青年人应该选择和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呢?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是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

青年人所能选择的理想是多种多样的,而只有选择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是当代青年的最佳选择。

共产主义理想是188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它是人类最崇高、最科学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也是我们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事业把人类推向前所未有的理想境界。可是,有的同志认为共产主义十分渺茫,不知道哪辈子才能见到。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我们应当懂得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确实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必须经历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才能一步一步地向理想的目标靠近。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把现实的工作任务同远大目标联系起来,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为实现崇高理想长期艰苦奋斗。这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就是不断向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迈进的过程,也是将共产主义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工作,改革开放也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好,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进而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有理想的革命军人,即使不能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也应为实现这个人类最美好的理想作出自己的贡献,奉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

但是,理想的大厦应当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陈毅同志有句名言:“应知重理想,当为世界谋。”个人美好的理想固然可贵,但它离不开社会的需要、革命的需要。我们的理想如果设计在为个人谋利益的基础上,势必促成我们去搞所谓的个人奋斗,而这种奋斗一旦与社会要求相脱节,它是绝不会实现的,是要碰钉子的,吃大亏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让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的理想信念应建立在立足本职岗位,为整个社会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基础上。

同志们,在党的十五大上,作为特邀代表的耿飚同志心情格外激动。他拿出珍藏在身边60多年的一张发黄的党证告诉记者:“无论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我都随身带着这张党证,它给我信念,给我力量,激励我义无反顾地为真理而斗争。”面对这张发黄的党证,许多人被深深地感动。

历史的、现实的、正面的、反面的事实都启迪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好比一座大厦,理想、信念就像大厦的支柱,人一旦失去了理想、信念,整个人生的大厦就会倒塌。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收获就是增强了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信念,增强了对我们的事业必胜的信心。以此作为我们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我们就能在新的考验面前不坠青云之志,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心存高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自己融入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之中,而获得永不衰竭的巨大精神动力。

6.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篇六

一、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就必须具有正确的理想观

具有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是确立正确人生观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那么, 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观?笔者归纳为四个字, 即:爱国、信党。爱国, 就是珍爱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 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从抗震、抗洪抢险救灾, 到防治“非典”, 从香港、澳门回归到申奥成功, 从加入WTO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都反复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伟大、最值得骄傲的民族。每个公民、每个炎黄子孙都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共产党员更要责无旁贷。这是正确理想观的“基”和“本”, 追求的远大目标, 必须长期培育和积累。信党, 就是坚信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政治信仰, 是理想观的核心内容。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才能带领13亿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信党的领导, 必须坚信四项基本原则, 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躬行实践党委决策、决议。

二、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就必须具有正确的职业观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就是要珍爱自己的工作岗位, 对从事的职业有一种自豪感、神圣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实现人生价值, 必须始于足下, 从爱岗敬业做起。清洁工人石传祥, “宁愿一身臭, 换来万人洁”的豪言壮语, 至今广为流传;售票员李素丽在公交车上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受到百姓赞扬;钟南山等一大批白衣天使, 在“非典”一线谱写出感人篇章, 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党的形象, 印证了党的凝聚力和不可战胜的强大威力……许许多多有志之士、许许多多党员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业绩。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一要志向远大, 二要执着追求, 三要不懈奋斗。只有这样, 我们党员才能上不愧对党, 下不愧对百姓。对得起组织, 对得起职位, 对得起待遇。活得充实, 有滋有味有价值, 无愧人生。

三、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就必须具有正确的金钱观

大家知道, 金钱具有两面性, 它既能使你快乐, 又能使你苦恼。作为党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 应该采取一种淡泊的态度, 无论钱多钱少都不应影响自己的追求, 不影响人生的态度和工作热情, 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本色和气节。沂蒙山区有个老同志叫王廷江, 大字不识几个, 挣了几百万元钱, 捐给村里, 入了党, 当了书记, 带领全村致富。他说:“钱是身外之物, 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人生在世, 应该有比金钱更高尚的人生追求, 那就是奉献。金钱不能代替一切。凭借劳动和知识得到金钱是无可非议的, 但不能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要当金钱的“主人”, 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穷要穷得有志气, 穷则思变;富要富得堂堂正正, 富而思进。不论贫富都应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

四、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就必须具有正确的名利观

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正确对待个人前途和职位。我们必须认识到, 个人的职级进步, 一靠组织, 二靠群众, 三靠政绩, 四靠素质。要牢固树立重事业淡名利的思想, 树立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 而是要创业的思想, 树立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勤务员的思想。南宋诗人陆游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利禄驱人万火牛, 江湖浪迹一沙鸥。”诗人形象地比喻一些人为利禄所驱使, 像火牛一样不顾一切, 最终走向堕落, 可谓入木三分。常言说得好, 计较太多人易老, 忘却名利少烦恼。生活中的辩证法告诉我们, “唯有埋头, 才能出头”。种子只有埋在土里才能发芽, 若老想跳出地面, 那始终是一粒干巴的种子。所以, 每名共产党员必须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 辩证地看待得与失, 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处处凸现党员的特有品性, 让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

五、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就必须具有正确的苦乐观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困苦并不是坏事, 它能造就人也能考验人。谁英雄, 谁好汉, 困苦面前试试看。怕苦畏难就做不好人, 也干不成事。可不可以这样讲, 所有的成功是“苦”出来的, 所有的进步是“苦”出来的, 所有的幸福是“苦”出来的, 所有的名著是“苦”出来的。人们常说:“困难像弹簧, 看你强不强, 你强它就弱, 你弱它就强。”挫折虽然影响人们前进的步伐, 但它却能磨炼人们的意志。成功伴随挫折, 挫折使人成熟。工作中, 有人爱听表扬, 不爱听批评。其实, 领导批评你、鞭打你, 说明你有价值, 当领导都不乐意批评你的时候, 说明你这人基本就没多大用处了。

六、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就必须具有正确的道德观

一个人气很正, 思想很好, 但没有才能, 就会成为无用之人;如果有才气, 但气不正, 品德很坏, 就会成为有害之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就要德才兼备, 这是党组织用人的标准。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 德就是倡导全体公民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三要:一要政治上成熟。真正让党放心, 让人民满意。二要老老实实为人, 胸怀豁达坦荡, 与人为善, 诚信相待。常言说“心底无私天地宽, 热心助人品自高”。有一首歌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三要洁身自好, 慎微、慎独、慎言、慎行。党员就要“人人一扇窗, 个个树形象”。通过单个党员的具体言行, 折射党的整体形象, 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七、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就必须具有正确的成才观

一个政党要有朝气, 一个民族要有骨气, 一个单位要有士气, 一个人要有志气, 共产党员更应有远大的志向。法国著名化学家巴斯德说得好:“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工作随着志向走, 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规律。立志、工作、成功, 是人生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 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 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常言说:无志之人常立志, 立志又立行者事竞成。也就是有了立志成才的决心, 还要付诸行动,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光想好事不干实事, 光想成才不愿苦干, 嘴上说得好, 行动不兑现, 这实际上是自己糊弄自己, 自己耽误自己, 自己欺骗自己。“少年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就是这个道理。

八、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就必须具有正确的幸福观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篇七

拿破仑曾拥有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利、财富,但他却说:“我这一生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又聋又哑又瞎,她却表示:“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的美好。”这又是有金钱未必好,而没有金钱却也一样快乐。 所以,不同的人的眼中对金钱的看法并不同,而怎样才能正确运用、对待金钱呢?

在你的慧眼里,钱能做什么?钱不能做什么?钱能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金钱能买到床铺,却买不到睡眠;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钱能买来熟人,却买不来朋友;金钱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钱能买来奉承,却买不来信赖。人生的追求是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固然重要,而崇高的理想、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身体的健康更应该成为人生的追求,尽管其中不少方面离不开金钱,但却不是完全用金钱可以买到的,所以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重要,如高尚的人格、父母的亲情、真挚的友谊、山伯与英台般的爱情等,都是金钱“遥不可及”的。即使你家财万贯,没有亲人和朋友与你分享,独剩孤独为伴,那又有何味?牛玉儒,原市委书记,给残疾人送来慰问金,带头捐款,为民谋福利,自己却生活简朴,省吃俭用,多么伟大的人啊!

对于金钱,不仅要用之有益,还得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财富,而不义之财终被夺,靠非法经营,非法手段赚钱,决不会有好下场。

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眼前的名利和金钱终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唯有好好把握机会,善用时间,为社会、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爱自己的父母,为他人带来幸福,才能化短暂为永恒。

(指导教师:张 梅)

8.树立正确观念 增强治理体系 篇八

增强治理体系

作者:

2011年4月28日,安徽一名17岁的高中生通过网络找到黑中介,千里奔赴湖南郴州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事后他获得了2.2万元,有了这笔钱,他终于买到了刚上市的苹果手机iPhone4和平板电脑ipad2。但是,回家后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在父母的一再追问下,他只好说出了自己卖肾的事。2011年7月11日,公安机在接到报案后抓捕了组织卖肾的中介人员和实施肾移植手术的医护人员。经调查审问,此次肾移植共获利人民币20多万元,除了男孩获得了2.2万元以外,其余的钱为黑中介和黑医生护士瓜分。后经医学鉴定,肾摘除手术给男孩造成三级伤残。

这个新闻经外国媒体报导后随即引起了美国和印度人民的热议,在一片热潮中他们都在议论中国人虚荣攀比的心态,同时也在质疑和指责中国的治理制度与体系。

此次事件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与热议,是因为它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在处于发展阶段中多数中国人的一个虚荣攀比的心态。综观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形态,中国人会有这种心态也不足为奇,甚至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人在伴随国家发展的历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心态。由于我们国家遭受了痛苦的百年屈辱史,在近代发展中又经历许多挫折才得以发展起来,所以导致我国在物质方面还处于相对缺乏阶段,因此现今大部分国人几乎把物质看成是衡量成功的标准。这种观念无时无刻充斥在我们身边:中国的大多数父母花大价钱送子女去接受高等教育就是希望子女将来能赚更多的钱;大部分女性在择偶时优先考虑的是男方有没有房子和汽车;在一些家族中只要有人拥有万贯家财,不管他是以什么方式赚的钱也不管他获得过什么杰出的成就,他总会被认为是光宗耀祖的榜样。在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以物质衡量成功的观念使很多国人产生了许多扭曲的心态,其中虚荣攀比的心理越来越膨胀,很多人都迫切去用奢侈品去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与成功。

从美国与印度人民的议论的差别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社会发展状态的确会很大程度影响人们的观念与心态。美国是一个物质发达的国家,所以美国群众对于这个中国少年的做法大部分抱以不理解、惊奇和嘲讽的态度;而印度也是和中国一样物质处于相对缺乏的国家,所以印度人民大多是表示同情与理解的态度,甚至有些印度人民还支持赞同这种做法并揭发他们国家现在有很多人去卖器官以求生计的情况。

除了物质相对匮乏,贫富差距过大也是造成国人虚荣攀比的主要原因。富人想得到更多穷人的羡慕与穷人划清界限,而穷人又不想被别人看不起,于是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购买奢侈品来显示自己的财富与社会地位,所以国内才会频频出现炫富事件还有工薪阶层拼死拼活购买奢侈品的现象。例如前段时间网上出现的郭美美在微薄自晒自己的名牌包包,豪华跑车;数位煤老板为自己的子女斥巨资举办奢侈豪华的婚礼;著名作家郭敬明在微薄晒出自家豪宅的豪华装修等。这都是国人盲目炫富的不良现象。

虚荣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心态,适度的虚荣心态可以激励人们去良性竞争,努力工作,刺激市场经济的增长,但是过分的虚荣心会导致社会出现许多不良的现象扰乱社会的安稳。因此在建设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需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去解决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一起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美好家园。

中国少年卖肾事件不仅揭示了国人虚荣心膨胀的现象,还暴露出了中国治理体系与力度缺失的事实。人们由此事件发现在中国黑市交易人体器官竟然这么随便,经过深一步的调查才得知中国进行人体器官的黑市中介十分猖獗,它们在业内已经协商形成了一整套强大而细致的业务体系。再调查其他国家人体交易的情况,才发现相比与发达国家,我国有关人体器官买卖行为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漏洞,缺乏打击力度。而且通过调查以往的人体器官交易事件,我们发现我国相关机构监督力度不严,并没有采取较多具体的措施去严厉打击这种非法交易人体器官的犯罪行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重心都偏向了发展经济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社会病态和政府部门对一些问题忽视而导致的后果。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后遗留下来的问题,趁这些问题还没有到严重的地步之前,我觉得政府应该醒悟去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今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致力减小贫富之间的差距,引导大众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我们还要去多多关注社会民生问题采取措施增强我国的治理体系与力度,这样我们才能一起去打造一个更加安稳美好的未来!

树立正确观念增强治理体系

作者:

2011年4月28日,安徽一名17岁的高中生通过网络找到黑中介,千里奔赴湖南郴州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事后他获得了2.2万元,有了这笔钱,他终于买到了刚上市的苹果手机iPhone4和平板电脑ipad2。但是,回家后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在父母的一再追问下,他只好说出了自己卖肾的事。2011年7月11日,公安机在接到报案后抓捕了组织卖肾的中介人员和实施肾移植手术的医护人员。经调查审问,此次肾移植共获利人民币20多万元,除了男孩获得了2.2万元以外,其余的钱为黑中介和黑医生护士瓜分。后经医学鉴定,肾摘除手术给男孩造成三级伤残。

这个新闻经外国媒体报导后随即引起了美国和印度人民的热议,在一片热潮中他们都在议论中国人虚荣攀比的心态,同时也在质疑和指责中国的治理制度与体系。此次事件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与热议,是因为它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在处于发展阶段中多数中国人的一个虚荣攀比的心态。综观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形态,中国人会有这种心态也不足为奇,甚至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人在伴随国家发展的历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心态。由于我们国家遭受了痛苦的百年屈辱史,在近代发展中又经历许多挫折才得以发展起来,所以导致我国在物质方面还处于相对缺乏阶段,因此现今大部分国人几乎把物质看成是衡量成功的标准。这种观念无时无刻充斥在我们身边:中国的大多数父母花大价钱送子女去接受高等教育就是希望子女将来能赚更多的钱;大部分女性在择偶时优先考虑的是男方有没有房子和汽车;在一些家族中只要有人拥有万贯家财,不管他是以什么方式赚的钱也不管他获得过什么杰出的成就,他总会被认为是光宗耀祖的榜样。在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以物质衡量成功的观念使很多国人产生了许多扭曲的心态,其中虚荣攀比的心理越来越膨胀,很多人都迫切去用奢侈品去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与成功。

从美国与印度人民的议论的差别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社会发展状态的确会很大程度影响人们的观念与心态。美国是一个物质发达的国家,所以美国群众对于这个中国少年的做法大部分抱以不理解、惊奇和嘲讽的态度;而印度也是和中国一样物质处于相对缺乏的国家,所以印度人民大多是表示同情与理解的态度,甚至有些印度人民还支持赞同这种做法并揭发他们国家现在有很多人去卖器官以求生计的情况。除了物质相对匮乏,贫富差距过大也是造成国人虚荣攀比的主要原因。富人想得到更多穷人的羡慕与穷人划清界限,而穷人又不想被别人看不起,于是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购买奢侈品来显示自己的财富与社会地位,所以国内才会频频出现炫富事件还有工薪阶层拼死拼活购买奢侈品的现象。例如前段时间网上出现的郭美美在微薄自晒自己的名牌包包,豪华跑车;数位煤老板为自己的子女斥巨资举办奢侈豪华的婚礼;著名作家郭敬明在微薄晒出自家豪宅的豪华装修等。这都是国人盲目炫富的不良现象。虚荣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心态,适度的虚荣心态可以激励人们去良性竞争,努力工作,刺激市场经济的增长,但是过分的虚荣心会导致社会出现许多不良的现象扰乱社会的安稳。因此在建设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需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去解决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一起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美好家园。中国少年卖肾事件不仅揭示了国人虚荣心膨胀的现象,还暴露出了中国治理体系与力度缺失的事实。人们由此事件发现在中国黑市交易人体器官竟然这么随便,经过深一步的调查才得知中国进行人体器官的黑市中介十分猖獗,它们在业内已经协商形成了一整套强大而细致的业务体系。再调查其他国家人体交易的情况,才发现相比与发达国家,我国有关人体器官买卖行为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漏洞,缺乏打击力度。而且通过调查以往的人体器官交易事件,我们发现我国相关机构监督力度不严,并没有采取较多具体的措施去严厉打击这种非法交易人体器官的犯罪行为。

9.爱国演讲 树立正确爱国观 篇九

爱国是一种凝聚力,当冰灾、当地震来临时,中国人牢牢地团结在一起,另世界不得不另眼相看,这就是爱国。伊拉克、阿富汗这样松散的国家,每个部族只为自己着想而忘了国家的利益,导致领土被无端侵占多年还无动于衷。这是爱国么?

爱国是一种牺牲,只有当拥有爱国心的人在国家危难的时刻敢于站起来,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革命年代、战争时期,多少仁人志士不惜为国家,抛头,洒热血,这种爱国热情是最最崇高的、值得我们尊敬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伟大民族,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每当在遇到外敌入侵的时刻,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便会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不惜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体现。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儿时记忆里那个放牛的孩子。是的,他是王二小。王二小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一次日本鬼子又来“扫荡”在山口迷了路。他装着听话的样子给敌人带路。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我们祖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就是爱国。

时间匆匆逝去。如今的我们一直在说爱国,一直在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可悲的现象,爱国整天被我们挂在嘴上,但爱国离我们越来越远,尤其在偏居的地方,我们感到爱国只是随便说说,没有人会当真。在衣食无忧的和平年代,在国家在我们的祖父和我们的父辈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的时候,我们在享受中慢慢淡忘那些爱国热情。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当我们拥有就不再珍惜。于是各种声音都冒出来了:我为什么要爱国?在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自己都顾不上,还谈何爱国?我爱国。国家爱我吗?社会上,那么多贪官,他们是国家的治理者尚且不爱国,我们凭什么爱国?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大家都想着自己了,谁还会顾得上爱国?有钱人不爱国,凭什么要我们爱国?高级知识分子尚且不爱国,凭什么要我们爱国?社会上那么多人不爱国活得比我们好,我们为什么要爱国。爱国对我有什么好处?就算我爱国,我还是会饿死,还是会冻死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爱国???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和简单的逻辑,因为爱所以爱。爱国是一种本能,是没有道理的。

为什么要爱国,就因为我是中国人,就因为我身体里流淌着已经奔腾了五千年的热血!中华大地这篇富饶美丽的大地就是我的家,一个连自己家都不爱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一些去国外留学的人,去了就不回来了,这是不是丢中国人的脸呢,他们会说:“这些留学生,一点国家观念都没有,这些小亡国奴!人家怎么会看得起你呢?这很丢脸,是很难为情的一件事!祖国是我们的根,不管我们走到哪里,祖国就是祖国,那份情感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

国家对我们太重要了,你不到国外不知道“祖国”的重要,一个没有国家的、国势很弱的人实在太可怜了,太可悲了,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历史屈辱。三十万台同胞惨死日本屠刀下血腥耻辱的不堪回首。

在今天,当韩国在商场公然打出华人谢绝的条幅,打出还我河山的旗帜在吉林集安,延边或者长白山。甚至有名牌大学博士问中国有没有春节,有没有中秋节,还说甲骨文是从朝鲜半岛传入中国的,以嘲笑中国来满足自己的民族自豪感,而国内的媒体还对韩国的报道几乎都是赞美之词。而不了解情况的国人还对韩国有相当的好感,我感到这是一种极大的耻辱!

我是中国人我有这份义务和责任去爱我的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国家需要人才,需要建国的栋梁,国家需要每个人的贡献,国家希望你学成长大为国效力。我们学习应该是为了我们的国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只有国家兴旺了、强盛了,个人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因为天下兴亡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爱国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上世纪初的爱国青年,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浪潮中。

三、四十年代的爱国青年,进行抗日救国的斗争。五十年代的爱国青年,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现代的青年学生,正处和平年代,祖国又正日益强盛起来,我们到底该怎样爱国呢?

在网络上看到太多爱国的激进言论,什么日本去死,踏平日本,中国要东京大屠杀,台湾去死,往台湾扔核弹,踏平台湾.武力解决。抵制日货。。”等无意义,不可实现的话,来表达自己爱国的情感,只是一种激进爱国,感性的爱国,不但不能实现,不仅阻断自我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而且显得很愚蠢!但是也不要用自己的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不要丢了汉唐先烈的脸。奋起吧,同学们,如果你还找不到人生的目标,如果你还是无所事事。你就太对不起国家了。今天我们大学生应该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对全球化下的世界格局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冷静的观察,应该把自己的爱国激情和成熟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

在全球化时代,生产和消费结构日益复杂。互相抵制,相互叫嚣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捍卫民族尊严应该选择真正适当的表达方式,如果还用以前的老办法,你们觉得能行吗。

不如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热爱祖国,热爱组成这个国家的点点滴滴。用行动来证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是团结的,是强大的,是不会被推倒和强占的。我爱我的祖国,如同我身体里流淌的红色血液一样。热烈,浓重。

10.青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篇十

关键词:月光族 经济发展 消费观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了“月光族”,过着“富,富不过30天;穷,穷不了一个月”的月月光生活。那究竟什么什么才是月光族?又应该如何对这些青年进行思潮教育呢?

月光族,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指的是将每月赚的钱都用光,花光的人,所谓花光用光,身体健康。月光族一般都是年轻一代,他们与父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不同,喜欢追逐新潮,扮靓买靓衫,只要吃得开心,穿得漂亮。想买就买,根本不在乎钱财。“月光”们有知识,有头脑,有能力,花钱不仅表达对物质生活的狂爱,更是他们赚钱的动力。老辈信奉“会赚不如会省”,对他们的行为痛心疾首;而他们的格言是“能花才更能赚”,花光用光自得其乐。

要想正确引导青年的消费,实施对青年的思潮教育,就必须先了解清楚出现“月光族”的原因。

月光族,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词汇。它的出现离不开社会的变化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想涌入了国门,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显然,生活在其中的青年必将受到影响。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使我国的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速度,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物价也飞速增长。年轻一代往往是大学刚刚毕业就面临着就业,结婚的问题。从目前来看,虽然很多青年有知识,有头脑,有能力,但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时候,能找到一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至于工资,更是很不容易高。而这时的年轻人风华正茂,是最需要装扮自己,享受生活的快乐的时候。再加之婚姻的压力,在男女朋友的期间就需要有浪漫的代价,要结婚时更是要有房,有车。这样,青年就不得不将每个月自己的工资全部用来消费,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再从青年自身的思想来看。

他们接受了许多西方的思想,认为人生在世,应该及时行乐,明天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实用主义思想在广大青年中很受欢迎。他们认为有了钱就应该花,应该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想穿的时候就穿,想吃的时候就吃,想喝的时候就喝,没有必要为了明天而折磨现在的自己。因而,他们的消费观也不是很合理,与老一代的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有很大差距。

我们了解了产生月光族的原因之后,就应该对症下药,积极引导青年的消费。我们可以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解决。

一方面,我们要引导青年积极“开源”。要想有更多的金钱的源头,青年自身首先要增强自己的“开源能力”。青年在上学阶段,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一定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有些学生学到的知识很死板,不懂得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有些学生仅仅只会书本上的一点点知识,或是说只会老师交给的点滴知识,没有自学的能力;有些学生...这些学生有时候可以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那并不代表他的知识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有丰富知识的人,他也许在考试成绩上来看,很一般,但他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阅读到的课外知识很多,并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青年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后,就有了“开源”的第一个条件。其次还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往。这是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具有社会性,在生活或是工作中与人交往那是不可避免的,良好的与他人合作可以大大增强自己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青年要学会与别人相处。总之,要使“艰苦奋斗”的思想深入青年的头脑。

另一方面,我们要引导青年学会“节流”。老人常言:“会赚不如会省”,虽然这句话很多青年人不赞成,但流传下来的古话还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要想不“月光”,学会省也是很重要的。因此,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青年中最容易出现的有互相攀比,从众还有标新立异的心理。对于攀比心理来说,要从小做好对小孩子的教育,教育他们不能和其他的小朋友比吃比穿。而对于从众心理来说,这是大众的共同心理,有时候即使是较为成熟的终老年人,也会随波逐流,跟着别人走,但我们要尽力的克服。要明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别人需要的东西,自己不一定需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而标新立异的心理,则更多的体现在现在刚刚走向社会的,或者已经在工作中小有成绩的80,90后,标新立异是他们吸引别人注意,发扬个性的一个表现。但如果过于标新立异,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不能突出自己的个性,还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很怪异。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树立求实的心理。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来决定自己的消费。青年节流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例如,可以制定每个月的生活预算,严格按照预算来支出;自我控制消費;不要贪图玩乐,等等。要使青年树立“勤俭节约”思想。

总而言之,对于青年的思潮教育,要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求实消费”,“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使这些思想深入人心,避免“月光”,从而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具体方法有:青年与老一代人进行交流学习,让他们互相发现对方思想的优点;青年之间的沟通;使青年认识到“月光”的许多弊端,等等。

当然除了要正确引导青年的消费外,还要有社会的共同发展。社会需要给青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在社会与青年自身的努力之下,相信可以使青年生活合理有序,同时满足自己适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2]黄蓉生.青年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7).

11.名著阅读教学应树立正确的导向 篇十一

可见,要“治读书少”,光靠教材的改编还不行,还须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

一、读得多比教得多更重要

受应试的影响,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倾向非常严重,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教师教得多、学生练得多是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殊不知,“教”与“练”可以解决语文学习中的一部分问题,但解决不了全部问题。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才能积累知识、丰富体验、形成语感。

(一)有时间才能读得多

时间从哪儿来,既不能寄希望于学生的自觉,也不能寄希望于家长的督促。因为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还是很重的,据笔者调查,大部分初中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毕业班的学生要更多一些。他们很难抽出时间来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即使把阅读也作为语文学科的作业来完成,也习惯于先完成笔头作业再完成阅读作业,最后往往敷衍了事。

所以,要保障学生的阅读,学校最好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笔者过去任教的学校,每天下午第一节课上课之前的20分钟是阅读课,这一节课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这20分钟能充分利用,按每分钟500字的速度计算,那么每天的阅读量就是一万字,一年在校完成的阅读量就可以达到两百多万字。而且由教师统一组织阅读,学生的阅读质量有保障,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更可贵的是,学生可以由此产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有氛围才能读得多

除了时间的保障,读书的氛围也很重要,在一个舒适、安静、人人专心阅读的环境中读书,阅读的成效会好得多;相反,在一个又脏又乱又嘈杂的环境中,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读书。

物质环境的布置,不必赘言。阅读过程的氛围营造值得探讨,有一些班级的阅读课,因为个别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无法安静地阅读,以致影响了全班同学的专注阅读。还有一些班级,语文教师自始至终在维持纪律,这也是败坏兴致的行为。笔者的做法是:每天的阅读课,提前十分钟到教室(这时候教室里人还不多,往往仅有几个提前到教室的学生在安安静静地写作业),趁这个黄金时间,带头认真地阅读,这样,后面陆陆续续进入教室的学生,谁也不好意思破坏教室里安静的读书环境,哪怕有一些学生在走廊上有说有笑,一进教室,也会被环境感染,立即安静了。笔者实践多年发现,不太需要开口维持纪律,阅读课的阅读氛围一直很好。

除了阅读的过程需要营造氛围,阅读之后的交流也需要营造氛围。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可安排一次读书报告会(或交流会),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如果组织得当,学生能够在报告会上畅所欲言,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那些读得认真、说得精彩的学生会在交流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可以激励更多的人认真读书,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

二、有兴趣比有招式更重要

在名著阅读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会选择在阅读方法上给孩子以指导。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方法指导不得当,学生反而会因此对阅读产生厌烦。所以,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方法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首先保护阅读兴趣,因为阅读兴趣是多读的保障,也是持续读的保障。

除了指导不得当容易让学生丧失阅读兴趣之外,学生与名著之间的隔膜也是导致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所谓名著,都是经过岁月的淘洗,经过几代读者的选择而留存下来的经典著作。所以,够得上名著这个称谓的,都是有一定年份的作品。有一部分学生之所以不爱读名著,很大程度上是对名著抱有敬畏之心,觉得自己读不懂;同时,中学生读名著,确实也存在着因历史背景、思想内容、语言表达而产生的阅读障碍。

那么如何消除学生与名著的隔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消除隔膜

学生与名著的隔膜主要来自时代的间隔、思想的隔阂以及语言表达的陌生等方面。

解决时代的间隔问题,可以适当介绍写作的背景。在语文教材所推荐的名著中,有一些作品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写的,作品内容也与当时的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不了解相关历史,必然很难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针对这样的作品,适当介绍一下写作背景是有必要的。比如“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所推荐的《朝花夕拾》,文章虽然都在回忆往事,但同时又借题发挥,讽刺、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文中出现的“流言”“公理”“学者”“正人君子”等词都是有所指的,如果对当时的创作背景没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必会觉得茫然。所以,教师在推荐《朝花夕拾》的时候,可以对当时的写作背景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同时结合文中的例子,让学生见识一下鲁迅“借题发挥”手法的高明,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想上的隔阂主要缘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以其有限的人生经验很难洞察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另一方面是学生接受来自现代社会各种媒体的信息过于丰富,名著所传递的思想与学生所接受的其他信息常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化解。针对这种思想上的隔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在交流中明晰自己的观点,梳理自己的观点与作者观点的分歧点。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应掌握以下原则:其一,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同一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二,要鼓励学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既不要盲目崇拜名著的观点,也不要被鱼龙混杂的网络观点所左右;其三,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在他所处年代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仍以《朝花夕拾》为例,鲁迅在《朝花夕拾》一书中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的、否定的(其实在鲁迅其他作品中也大都如此),而当前的舆论导向是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看待这种矛盾?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在读书交流会中开展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并发表观点:鲁迅反对传统文化的理由是什么?当前社会舆论要求弘扬传统文化的理由是什么?两者看待传统文化的角度一致吗?两种观点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什么必然联系?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对待传统文化、对待鲁迅思想可能会有一个相对理性的态度。

语言表达所带来的阅读障碍主要来自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古代作品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大量的文言词汇,而外国作品则因为翻译以及不同思维方式的原因导致学生理解困难。读这类作品,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供帮助,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则要进一步放低,囫囵吞枣则可,因为读得多了自然会形成语感并逐步接纳不同国度作者不同的思维方式。

(二)发现乐趣

读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喜欢读名著的孩子,一定是他还没有发现其中的乐趣。以笔者个人的体验,读书乐趣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书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在教材所推荐的名著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写童年生活的,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童年生活的影子,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仿佛就是自己的喜怒哀乐。哪怕不是写童年生活的作品,我们也可以在其中看到生活的影子:作者笔下的春天,可能就是你眼前的春天;作者笔下的场景,可能正是你熟悉的场景;作者笔下的人物,可能正是你身边的人物。当我们在名著中读到了生活的影子,就会有一种喜悦,这种喜悦,是因为作品唤醒了我们的生活体验。

其二,在书中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如果说“在书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是“求同”的乐趣,那么“在书中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则是“求异”的乐趣。有一些作品,文中主人公的经历是我们的人生所无法体验的,如《水浒》中梁山好汉的壮举,《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坎坷经历,《格列弗游记》中主人公的传奇经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战争生活……这些都是我们的人生不可能遭遇的,然而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也感受到一种喜悦,这种喜悦是我们将自己代入了主人公,与主人公一起经历别样的人生所带来的。

其三,在阅读中与作者的观点碰撞、共鸣。不论哪一种体裁的作品,作者都在表达一定的观点,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让自己与作者展开对话,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时候,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相同,我们会有一种畅快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说出了自己想说而没有说的话,又似乎是自己想说而不知道怎么说的话总算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表达。如果自己的观点与作者不同,那又是另一种乐趣,阅读中不妨自问:这个问题,我是怎么看的?作者的观点对吗?如果我的观点与作者不同,我的依据是什么?作者的依据是什么?我们会发现,同一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其四,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阅读还有一种乐趣,是来自知识的获得,如果在阅读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由此增长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那也是一种乐趣。如读《海底两万里》我们可以了解极丰富的科学知识,包括物理的、地理的、生物的;读《昆虫记》则可以获得昆虫的知识;读小说,我们可以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对于不爱阅读的学生来说,读书的这种乐趣,需要教师的引导方能有所体会。教师的引导未必要直接告知,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发现、让学生去交流,再给以适当的小结、点拨,效果会更好。

三、会读比会考更重要

说“有兴趣比有招式更重要”,并不意味着阅读方法不重要,而是说方法的指导要恰当,不要让枯燥的方法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有方法的。值得注意的是,平常语文课上传授的方法未必适用于名著阅读,因为语文课上阅读的内容都是篇幅短小的文章或是长文章中的一个片段,而课外的名著阅读是整本书的阅读,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一)通读———囫囵吞枣式阅读

所谓通读就是从头到尾地读。通读的目的是了解整本书的大概内容。

通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初中生阅读的速度应达到每分钟500字,所以在通读的过程中,要保证阅读的流畅性,不必拘泥于书中的某些细节,也不必因为一两个词句的不理解而停滞。

教师在指导通读的时候不能按精读的要求去指导,如果要求学生读懂每一句话,读懂每一个细节,阅读的速度也将受到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每一个生字都去查字典,每一处疑问都要作记号甚至求教老师,阅读的思维就不流畅,势必破坏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通读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名著阅读。

(二)跳读———享受式阅读

所谓跳读就是跳跃式的阅读,语文教材中对跳读的解释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那么哪些内容是可以舍弃和忽略的呢?首先,舍弃的内容应该是不影响全文理解的内容,如果舍弃的内容影响到全文的理解,那么舍弃的代价就太大了;其次,舍弃的内容应该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以《西游记》为例,书中有很多人物外貌、打斗场面以及环境的描写,这些描写当然不乏精彩之处,但也有一些过分渲染夸饰之辞,如果对这些描写不感兴趣则可以跳过。

阅读是一种享受,如果把自己不感兴趣的枯燥乏味的内容舍弃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写得精彩的部分细细地读,那这种享受就更加纯粹了。

跳读适用于对内容有所了解的作品,或者是在通读基础上的再次阅读。

(三)回读———反刍式阅读

所谓回读,就是读过的内容回头再读一遍。回读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在跳读的过程中把不该舍弃的内容舍弃了,以致影响到对后文的理解;二是阅读中一些不该忽略的细节被忽略了,需要重新确认;三是精彩的细节,在初读的时候没有发现它的精彩,在读到后文与之相呼应的细节的时候才发现它的精彩之处,所以有必要回头再细细品读一番。

(四)选读———探究式阅读

所谓选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根据问题有选择地读。

问题从何而来?首先,是从疑问中来,学生在读作品的时候,会对作品的内容产生疑问,这些疑问通常可以通过再读作品得到解释,那么初读作品时产生的疑问就可以作为探究性阅读的专题,选读的时候就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的,选择作品中相关的章节来阅读。其次,可以根据作品的特色提出问题,如《朝花夕拾》一书中,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自然切换是其特色之一,学生如能发现这一特色,则可以围绕这一特色选取视角切换的片段开展探究式阅读。再次,如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还有困难,则可以根据教材中“名著导读·专题探究”提出的专题,或者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开展探究式阅读。不过,教师提出问题或是围绕教材中的提示开展选读只是一个过渡,探究式阅读最终还是要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或者说,能够提出问题比能够解决问题更重要。

总而言之,名著阅读教学要坚决摒弃“以考导读”的导向,以“多读、会读、喜欢读”为目标开展教学。这样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名著阅读教学要摒弃“以考导读”的导向,以“多读、会读、喜欢读”为目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消除学生与名著的隔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成效。

上一篇:县药品质量监管会议医院院长发言材料下一篇:人保财险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