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世界地理总复习

2024-07-21

高三世界地理总复习(共14篇)(共14篇)

1.高三世界地理总复习 篇一

2011-2012学年(上)高三地理教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

【考纲要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2、了解大气热量平衡状态。[过程与方法]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但由于人类活动有时会打破这种平衡,带来不良后果。树立学生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观点。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重要知识点疏理]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其中削弱作用最强的是反射作用。

1、吸收作用:有选择性。

高层大气电离层中的N、O原子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水汽和CO2吸收太阳辐射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可见光——太阳辐射能量最强部分,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因此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

2、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

大气中较大的尘埃和云层能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

云层的反射作用主要取决于云层的高度、厚度和云状。云层越厚,云量越多,高度越低,反射越强。

3、散射作用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一部分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散射有时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兰光易被散射。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实验得知: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1、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最强部分——可见光部分几乎不能被大气吸收,透过大气射向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75%--95%)被大气中的水汽和CO2等吸收,使大气增温。

2、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增温后,以大气辐射形式散失热量(由于大气辐射与地面辐射方面相反,所以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二、全球的热量平衡

由人类不断向大气中排放CO2,加强了保温作用,使地球失去了热量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重点难点解析]

一、图解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

二、大气热状况的应用(与气温度有关的问题): 下面的思考问题将帮助你理解有关热量问题: 1.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2.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3.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4.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5.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

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6.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分析一地白天气温的高低,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强弱;分析一地夜晚气温的高低,则要考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

[学习方法指导]

1、注意容易混淆概念的区分。

本部分知识涉及的概念较多,且容易混淆。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在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同学要重视。学习时注意从概念的内涵上来区别。

例如,区分一组概念: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发放能量就是辐射。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发放能量是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属于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地面以电磁波的形式发放能量是地面辐射,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大气以电磁波的形式发放能量是大气辐射,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属于大气辐射的一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再如:区分一组概念:吸收、反射、散射。

吸收:有选择性,是指大气中的某些成份将太阳辐射中的某些部分吸收,成为大气的热量,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反射:无选择性,是指大气中的云等将太阳辐射全部改变了传播方向,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散射:有时有选择,有时无选择,是指大气中的质点部分改变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向,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4、注意将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和生产实践联系,用于解释(解决)自然现象。

例1:平流层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首先,由于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其次,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睛朗,能见度很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现在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

例2:为什么人造烟雾能起到防霜冻作用? 因为,人造烟雾能加强大气逆辐射。例3:为什么旭日和朝阳,朝霞和晚霞多呈桔红色?

因为近地面空气中尘埃多,颗粒大,散射能力强,波长较短的光多被散射。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难被散射。

5、注意知识的迁移。一方面用迁移的方法理解知识本身,另一方面,学到的知识也应会迁移使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类似于玻璃的温室效应,利用讲解玻璃的温室效应,实现知识迁移,从而来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

[典型例题剖析]

【例题】图中表示不同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别可能是

A、沙地、湖泊、林地、草地

B、沙地、草地、林地、湖泊 C、草地、沙地、湖泊、林地

D、草地、林地、沙地、湖泊 2.图中显示

A、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 B、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

C、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

D、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早于其他地物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对“地物辐射温度”一词的正确理解。“地物辐射温度”可以理解成 “地物温度”。另外,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不同地物在相同太阳辐射下地物温度的日变化规律。从沙地→草地→林地→湖泊地物中的水份含量越来越大,对于热量的容纳能力越来越强,所以,其本身的温度的日变化幅度也应越小。因此7题的正确答案是B。8题的选择根据是将题目中的四个叙述与图像对比,选择一致的B。

答案:

1、B

2、B

2.高三世界地理总复习 篇二

策略一:讲习题的审题方法

审题是一个细致而周密的思维活动,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要对一些关键词语多加思考、搞清其含义;全面分析已知或未知的物理条件, 特别是隐含条件;画出物理运动过程状态变化示意简图, 抓住承前启后的物理量或转折点, 确定临界值;当然还应排除干扰因素对解决问题带来的影响。

【例1】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物体, 现以水平恒力F1推这一物体, 作用一段时间后, 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F2推这一物体。当恒力F2作用时间与恒力F1作用时间相同时, 物体恰好回到原处, 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 J。则在整个过程中, 恒力F1做的功等于

J, 恒力F2做的功等于____J。

讲评过程:该题中关键词语:“恒力”※物体做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隐含条件: (1) “光滑”※无摩擦力; (2) “静止”※初速度为零; (3) “回到原处”※物体经历加速、减速、静止再到反向运动; (4) “作用时间相同”※t1=t2=t。

画示意简图如图1所示。

解答: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从A到B由位移公式得:

从B到C再到A有:-x=v1t-2m1F2t2=mF1t2-

由以上三式得WF1=16 J, WF2=48 J。

策略二:讲习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进入总复习教学, 必须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重视综合能力训练上来试题的综合程度难度普遍加大因而教师在讲评中不能简单地校对答案或订正错误, 而要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点分析, 思考试题是如何将多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的, 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如何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最佳解题途径在哪里,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规范严谨, 富有逻辑的解题思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2】如图2所示, 一很长的、不可伸长的柔软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 绳两端各系一小球a和b。a球质量为m, 静置于地面;b球质量为3 m, 用手托往, 高度为h, 此时轻绳刚好拉紧。从静止开始释放b后, a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 () 。

A.h B.1.5 h

C.2 h D.2.5 h

讲评过程:该题解题思路可以从逆向思维来进行分析: (1) 问题求解什么:a球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H=? (2) 思考:假设h′为b球落地后a球上升的高度, 则a球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H=h+h′, 而h已知, h′未知; (3) 因为h′为b球落地后a球上升的高度, 根据题意:b球落地后a球做竖直上抛运动, 所以 (v0为b球落地瞬间a球的速度) ; (4) a球做竖直上抛运动的初速度v0=?由题意, b球落地前a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设加速度为a, 则有v02=2ah, 而h已知, a未知; (5) 怎么办? (6) 由牛顿第二定律:对小球a:T-mg=ma;对小球b:3 mg-T=3ma, 由以上两式解得a, 至此所有物理量均为已知。

解答:由牛顿第二定律:对小球a:T-mg=ma, 对小球b:3 mg-T=3ma, 得a=g/2;b落地前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由得;v02=2ah得v0=球落地后a球做竖直上抛运动, 由所以a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H=h+h′=1.5 h。

策略三:讲习题的变式与发散

高考试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其灵活性较强, 考查的广度和深度都很大, 教师很难“猜中”高考题。但是每年所考的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 试题命题人可以随意变化题意、设置角度, 变换题设条件及在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因为情景的变换, 学生很可能就会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 此时善于分析和应变最为关键。因而在讲评试题时不能只就题论题讲完了事, 要对那些考查功能强能力要求高的试题实施变脸即要注意习题的变式与发散, 将相关知识和题型归纳梳理, 并适当拓展。

【例3】上表面粗糙质量为M的小车B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质量为m的滑块A (可视为质点) 从小车左端以水平速度v0冲上小车, 已知A、B间动摩擦因数为μ, 如图3所示。问:A若能停在B上, 它们一起运动的速度是多少?A在B上滑行的距离是多少?

讲评过程:这是中学物理中的典型模型———“子弹打木块”模型, 我们能够应用动量与能量观点顺利作答, 若能在此基础上做适当改变, 创设新的物理情境, 可以在今后碰到相关问题时触类旁通, 达到做一题通一类的目的, 有助于使思维具有变通性。

(一) 通过变换题设条件, 改变设问方式

1.如果要使A不从B上滑落, 小车B长L至少为多少?

2.若B长为L, 要使A从B上滑出, A的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

3.若B长为L, 要使A最终停在B上, 则动摩擦因数μ至少为多少?

4.若使B以v0的初速度向右运动, A最初放在B的最右端 (如图4) , 且B足够长, 则A在B上滑动的距离是多少?

(二) 通过变换物理背景, 创设新的物理情境

1.将A从半径为R的光滑1/4圆弧轨道无初速释放, 要使A不滑出B, B至少多长? (如图5)

2.将B变为带有半径为R的1/4圆弧轨道小车, 为使A恰能滑到B轨道的P点, 求v0的大小? (如图6)

3.将A、B变成质量均为m的导体棒, B静止放在光滑导轨上的水平部分, 导轨的水平部分处于匀强磁场中, A沿导轨倾斜部分从高h处无初速下滑后进入水平部分, 求B棒的最大速度和回路中消耗的电能? (如图7)

这样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旧知识, 还掌握了解决这一类试题的方法, 真正达到精讲精练的目的。

策略四:讲习题的解题方法

对习题的选择利用, 教师要善于将题型进行分类, 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 以引导学生养成在处理物理问题时先从大处着眼, 不盲目动手的习惯。并在讲评时引导学生对物理情景、物理过程能清晰分析, 对物理规律有完整、深刻理解, 对物理知识能综合、灵活运用。在习题的训练评讲中, 要将等效法、整体法、守恒法、极值法等方法和技巧的要点通过具体试题讲评到位。并对不同题型的应试策略和特殊解法, 如公式法、几何法、极端法、图像法和比例法等, 在订正过程中促使学生在技巧选用、解法领会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 而不应停留在具体知识的得失上。

【例5】如图8所示, 人在岸上通过绕过定滑轮的绳子拉动浮在平静湖面上的小船, 人拉船的速度恒为v, 当跨过定滑轮的那段绳子与水平面成θ角时, 船的速度为多大?

讲评过程:常规的思路是将小船实际运动即合运动分解为沿绳子OA方向速率为v的直线运动和以O点 (滑轮位置) 为圆心的顺时针圆周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由此可作出速度分解矢量图, 如图8所示, 得小船运动到A点时的瞬时速度大小为v′=v/cosθ。

运用运动合成和分解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反思教材中介绍的这一方法之外, 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在此再介绍有别于教材要求的两种方法。

解法一 (微元分析法) :在此问题中, 小船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情况比较复杂。现假设小船在一段很短的时间Δt内从A点运动到B点, 如图9所示, 过B点作AO的垂线BC, 因Δt很短, 故角α很小, 可认为OB=OC。在这段很短的时间内, 小船的运动可看作是匀速的, 其速度大小为v′=AB/Δt, 绳端以速度v匀速运动的距离即为AC, 则有v=AC/Δt, 又从图中几何关系可得:AC=ABcosθ, 由以上三式, 解得:v′=v/cosθ。

解法二 (功率分析法) :在不计绳的质量、伸缩以及摩擦的情况下, 设对绳端的拉力为F, 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可知人对绳做功的瞬时功率应等于绳对船做功的瞬时功率, 即有Fv=Fv′cosθ, 解得v′=v/cosθ。

以上三种解法的求解思路和途径虽各不相同, 但结果却殊途同归, 显示出物理知识的和谐统一之美。基本解法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等效思想出发, 由合速度与分速度的矢量关系中直接获得结果, 显得简捷明快;微元法通过抽取连续变化过程中的一微元段来进行剖析研究, 从而将变速转化为匀速来处理, 体现了物理学中化变为恒的辩证思想;功率法却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思想出发, 巧妙地将公式P=Fvcosα应用于问题的求解中显现出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是一种十分简捷的解法。可见三种不同解法, 蕴含的物理思想方法与技巧迥异, 但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 可以有效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优化思维品质。

策略五:讲习题的考查要求

结合典型试题, 从“基础知识※能力要求※试题结构”多层次地剖析, 分析试题所考查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基础知识是否落实, 能力是否具备, 后阶段该如何努力。分析题目的结构, 明确各小题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以及它们考查的角度与侧重点, 这样思考并回答问题时就有针对性, 更不会张冠李戴。

【例5】如图10所示, 在一匀强磁场中有三个带电粒子, 其中1和2为质子、3为粒子。它们在同一平面内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 三者轨道半径r1>r2>r3, 并相切于P点。设T、v、a、t分别表示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线速度、向心加速度以及各自从经过P点算起到第一次通过图中虚线MN所经历的时间, 则 () 。

A.T1=T2<T3 B.v1=v2>v3

C.a1>a2>a3 D.t1<t2<t3

讲评过程:本题考查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规律, 要求考生会利用半径公式与周期公式分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相关问题。本题的考点覆盖洛伦兹力、半径公式、周期公式、匀速率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等多个知识点, 体现了在知识交汇处命题的思想。

解答:由Bqv=mR, 得到T=由此可看出在同一磁场中粒子运动的周期只与粒子的比荷有关, 分析质子和α粒子的比荷, 可知A正确;由Bqv=可知:v=比较质子和α粒子的比荷和半径, 可知B错误;由Bqv=ma可知, C正确;同时观察各个粒子转过的圆心角, 结合可知D正确。

策略六:讲学生的错误原因

每次考试后, 常有学生反映:题目很简单, 但得分却不高。评讲时既不能流水账似地给学生报一个答案, 也不能不痛不痒地简单提示, 更不能一题不漏地题题讲到, 而要有的放矢, 重点突出。重点是评错答, 因为错答往往具有迷惑性、潜在性, 思维的缺陷性;如果不从物理概念、规律的知识源头上帮助学生理顺关系, 从规范解题的思路上指点迷津, 就很难使原来答错的学生得到理解, 一些糊里糊涂歪打正着的学生也得不到领悟。所以评讲错答学生通常会全神贯注只有针对性强效果才会好。

【例6】客车以v0=20m/s的速度行驶, 突然发现同车道前方12 m处有一辆货车正以v1=6 m/s的速度沿同一方向匀速前进, 于是客车实施紧急刹车, 刹车时客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0.8 m/s2, 问:两车会不会发生碰撞?

讲评过程:这是一次课堂练习中的一道习题, 本题难度并不大, 但得分率不高, 首先将学生的错误方式展示在黑板上。

典型错解:客车从刹车到停止运动所用时间t==25 s, 在该时间内客车行驶的距离为x1==250 m, 货车行驶的距离为x2=v1t=150 m。因为:x2+120=270 m>x1=250 m, 所以两车不会发生碰撞。

讲评过程:当客车速度大于货车速度时, 二者之间距离越来越小;当客车速度小于货车速度时, 二者之间距离又逐渐增大;当客车速度等于货车速度时, 二者之间距离有最小值。因此若是在速度相等时或以前已经相撞, 那么在速度相等以后货车仍可把客车拉下, 导致上述错误结论的出现, 所以两车若相撞一定出现在二者距离减小的过程中, 即速度相等以前。因此判断是否相撞可分析二者距离最小时通过的距离关系。

解答:客车开始刹车至速度减为货车速度时所用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客车行驶的距离为货车行驶的距离为x2=v1t=105 m, 此时x1>x2+120 m, 所以两车必相撞。

最后告诫学生:每完成一道习题, 要反思自己的答案。是否按要求作答, 是否合乎基本的物理常识, 这样可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所以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及物体运动的实际情况, 得出相撞必定发生在速度相等以前, 可避免错误的出现。

3.高三数学总复习策略 篇三

认真研究考纲,确定复习方向

笔者通过多年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真正的高考信息,来自对考纲、高考题、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教师要分析、体会高考题是如何体现考纲要求的。同时,高考题也是课本上例题、习题的类似题或变式题。如果考纲变化了,教师要明确其变在哪里,稳在何处,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对考纲中容易题、中等题、难题、复习中知识点难度的控制,要通过具体的题目来体现。所以,题目的选取能否既符合考试的要求和趋势,又符合学生的实际就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对教师教学经验与水平和对考纲把握程度的反映。

研究好考纲,就能把握好复习的尺度,掌握好题目的难度和类型,从而避免复习的盲目性,不做无用功;就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实效性。教师必需通过对教材、高考题的研究,紧贴考纲,驾驭教材、高考题,制定好三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和复习计划。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复习效果

首先,备课要充分、有计划,上课要有效率。备课时,教师对每个章节内容的取舍、重点难点的把握、题型的选择、方法的选取、题量的控制、测试题难度都要反复斟酌,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复习的进度。如解题训练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在分析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案:课堂例题应以中档综合题为重点,少选难题,重视讲解,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注重方法规律的概括总结,同时还要兼顾学生训练的度和量。上课要变传统的“讲——练——讲”为“练——讲——练”,题目要由易到难,分层次设计,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又如,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题目评点,能强化学生的思维形成:

(1)评点题目解答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讲一题多解,要先讲最基本的方法,再讲方法的演变,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最佳方法,但一题多解不能因为过多地追求解题技巧而冲淡学生对基本解法的掌握。

(2)评点题目解答的合理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针对有的学生解题时,不注意审题或审题不清,缺乏周密的和深入的思考,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解答的合理性作点评,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深化学生的思维。

(3)评点题目解答的科学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对于有些题,特别是应用性的题目,通过引导学生判断答案是否合理,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评点题目结论的应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的数学题的结论应用广泛,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应用功能,就能让学生敏锐地抓住某些数学题的本质,从多种方案中快速优选,大大提高解题速度。

(5)评点题目的多变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在解题教学中,教师不应满足于就题论题、讲完了事,要通过典型题的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点评,达到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考虑问题,培养其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其次,注意三轮复习的侧重点和衔接。第一轮复习是基础,要兼顾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的原则。第二轮复习是对第一轮复习的巩固、强化、综合,又是学生数学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过程。第三轮复习则是查漏补缺,模拟训练,调节学生心理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当然,三轮复习不是独立的,第二轮复习中要适当带有章节练习,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的指导和方法的总结。第三轮复习中还要穿插章节或专题训练。

注重信息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信息反馈包括课上信息反馈、课后信息反馈、测试后信息反馈。教师在课堂要根据学生反应、课堂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课后要根据下班辅导、学生作文、学生疑问、师生交流等情况调整以后的教学。每次测试后,可先让学生自己改错、自己分析试卷,每道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可用哪些方法解题,你的方法优点在哪里,不足之处是什么,分析错题原因,搞清是知识理解、计算错误,还是方法选择上的失误。然后教师再来讲评,帮助学生分析总结,从而积累考试经验,尽量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的知识原因、策略原因、逻辑原因、心理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调整自己的教学,效果更佳。

了解易犯错误,防止问题出现

教师要对每轮复习中经常出现的几类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进而提前预防和及时发现问题。

第一轮复习中常出现的问题有:(1)复习无计划、效率低。原因是重点把握不准,详略不当;教材把握不准,复习偏难或偏易。(2)复习不扎实,漏洞多。原因是起点过高,难题耗时过多,忽视基础;速度过快,学生掌握不牢,知识出现漏洞;要求过松,抓而不紧,基础不牢。(3)解题不少,能力不高。原因是以题论题,缺少总结、归纳、推广;题目无序、无梯度、没有归类、重复。

第二轮复习中常出现的问题有:(1)机械重复第一轮复习。(2)单纯就题做题、就题论题。(3)起点过高、难题过多。(4)学生成绩的提高出现停滞。在第一轮对试题的大量练习后,第二轮复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学生成绩停滞不前的现象,这是教师在第二轮复习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危险信号。解决的措施有:组织会诊,寻找病因;重新研究学生;重新备课、重新设计习题;组织高质量的讲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三轮复习中常出现的问题有:过多地做练习,以练代讲:进行不坚守课堂、不备课、不研究的“放养式”复习;考前辅导简单,考试技巧辅导不够,考试心理辅导不重视;没有继续着力解决学生成绩停滞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三厂

4.高三总复习生物复习计划 篇四

一、复习计划

争取在4月底前结束这学期的新课,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复习一遍,要求以课本为基础,巩固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时间大概是2个星期左右。重要知识点重新过一遍,中考考试内容中基础知识占70%以上,所以这个部分很重要。

二、进行各种题型的训练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给不同的训练内容,争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不是要给予他们太多太多的试题去做,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会耗尽他的精力和时间,练习资料要选用经典题型,能够指引学生不断思考和从中能够领会到生物知识和解题技巧的那种。

三、研究考试说明

明确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了解题型,把握复习方向和目标和复习广度和深度。中考考试说明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老师要仔细的研究和总结出来,教授给学生。

四、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

5.高三物理总复习计划 篇五

第一阶段:

以章或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完整、使之系统化。其次,要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对本单元的典型问题及其分析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并着重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然后对本章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练习,但练习题不宜过多,应精选练习题,不能搞题海战术,最后要根据练习中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小结。

并要求每位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笔记的整理与回顾,建立典型题解题思路与技巧档案及错题档案。

第二阶段:

本阶段可根据各知识块的特点,将有关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进行专题复习,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练习。

第三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练习知识的综合,较为复杂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将整个物理知识分为几个重要大专题,着重练习某些重要规律的应用,或某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如:动能定理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变力做功问题的分析方法、利用图象求解各物理量的方法、极值问题的分析方法、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假设法、类比推导法、逆向思维法、等效思维法解题技巧等。

本阶段要突出练习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有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方法,在本阶段要进行综合模拟考的套题练习,试题要求在难度、覆盖面上均接近高考或达到高考的要求。

高考物理总复习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考纲”与“教纲”的关系

“考纲”即“考试说明”,它是高考复习的纲领;而“教纲”即“教学大纲”,它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纲领,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在高考总复习备考时,应以“考纲”为准。

(二)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

目前,各种高考复习资料很多,往往会造成以复习资料代替课本的现象,这是大错特错的,将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应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并选择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料辅复习,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

(三)点与面的关系

在高考复习备考时,既要抓住本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也要全面、系统、完整地复习所有必考的知识点,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面广。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复习的效果。重点内容:1。知识点: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仑兹力、向心力 2。定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四)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6.高三历史总复习提纲 篇六

一.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二.罗马法:1.含义:指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了解)

2.发展状况:罗马国家形成初期,没有成文法典,只有习惯法。其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⑴开端(渊源)——《十二铜表法》

①原因:根本:为维护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利益需要,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主要:罗马共和国的诞生促进了法律的制定;平民的强烈要求。

②内容: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③作用:对罗马: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法的渊源,是罗马的基本法。

对平民:平民的胜利(按法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

对贵族: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既得利益(实质、局限性),对维系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起到重要作用。

此时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⑵发展: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⑶完备——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①原因:有感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为巩固东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组成:《查士丁尼法典》: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法规;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最广博的一部,收集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解释;

《查士丁尼新敕》:查士丁尼颁布的100多条敕令汇编成集。

③作用:它保留了罗马法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帝国统治,促成帝国长期繁荣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④地位:查士丁尼法典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3.作用:

⑴对罗马: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①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帝国统治,调节社会矛盾,促进帝国长期繁荣;

②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公民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

③罗马法在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得到推行,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⑵对世界:

①为欧美近代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②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公正至上,《人权宣言》,《独立宣言》)。

③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武器(启蒙运动)。

④为近现代欧美国家的立法提供范本(《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

⑶对今天: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一审终审制,一事不再理原则等。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法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它内容丰富,应用性强,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也被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总之,罗马法蕴含的人人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民族的永恒价值。)

⑷为人类文明由人治向法治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4.罗马法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①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②罗马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根本)

③贫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和奴隶起义的不断发生。为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需要。

④对外扩张的发展,扩张帝国版图的需要。

启示: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时代的需要,法律需要不断地创新完善,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补充:罗马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法律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人人守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青少年要增强民主法制意识。

★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

★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 八年级历史的复习提纲

★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 初三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7.高三世界地理总复习 篇七

一、动态性原则

高三总复习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始终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当中, 应当充分调动大脑当中的知识, 不断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深化。整个英语复习处在不断提高、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中。在原来的教学课程当中, 教师通常是从讲解语言知识入手, 通过强化巩固训练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英语动态复习的过程了。这种动态原则要求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角度进行适当调整, 来适应动态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应当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通过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练习, 对某些基础知识集中反映, 对于一些语言技能的掌握, 应当从练习入手, 发现问题, 掌握这种动态的过程, 掌握要害。学生在练习当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应当注重这些问题。运用这种方法才能与处于动态之中的学生更加贴近, 与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吻合。

二、强化练习的原则

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第一步应当是打好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应当适当引入高考真题, 让学生切身领会高考的要求以及英语真题试卷的特点, 明确高考解题思路, 熟练运用解答技巧。对于那些水平相近的学生, 答题技巧掌握的是否恰当, 能否抓住解题的关键信息, 能否提高解题速度, 争取主动掌握时间, 这些因素都将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强化训练的重要目的就是将学习、练习、解题进行有效的掌握, 从而形成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

听力是一个每天都应该坚持的练习, 教师将精讲和简单听力密切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看英文电影, 循序渐进, 从而将英语的听力水平提高一个档次。就完形填空方面而言, 在通读, 全面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决定用词是否符合短文的逻辑关系是有效提高正确率的关键问题。

三、立体教学的原则

在高三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课外课内是一个有效整体, 从教师的备课到讲授的各个环节也是一个整体, 从这门语言的基础知识到综合运用语言也是一个整体。教师应当从整体出发, 应当遵循立体教学的原则。在教师进行教学课程中, 应当特别关注前后联系, 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系统练习, 从而帮助学生牢固地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与此同时, 教师应当将各个教学的环节落实到位, 例如充分的备课、充分的练习、批改到位、讲授到位、对学生辅导到位。教师应当从全方位要求自己, 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提高。

四、加强阅读, 扩充词汇的原则

英语高考的重中之重始终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核, 也是教师以及学生应当关注的重点。在高三英语的总复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将高中所有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学完, 具备了大量的语言储备, 这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实有效的基础, 在总复习阶段训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良好的机会。在帮助学生进行语法构建和词汇量扩充的同时, 扩大课内课外的阅读量, 加强进行阅读训练, 增强词汇重复出现的几率, 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以及关键词掌握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指导学生: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了解短文的体裁, 分析语言结构, 从短文的关键段落、关键句子、关键词出发, 来整体把握短文的中心大意、作者的态度以及写作意图等。

2.关注并且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过程, 对学生的在阅读时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阅读技巧以及阅读习惯等进行有效分析、引导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当精选阅读材料, 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 教师通过阅读前活动、阅读中的分析、读后的活动,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速度进行有效提高。

3.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知识能力等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具有时代特征和地道的语言、内容丰富的英语读物, 通过一定量的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量以及阅读能力, 还能让学生了解这些英语国家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方法、文化背景等, 形成特定的文化意识。

总之, 高三英语总复习要做到思路明确, 注重实际效果, 尤其是在复习的最后阶段, 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进行有效训练又要教育学生调节自我, 提高学生的在考场上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得学生从容应试, 迎接挑战, 在高考当中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林昌荣.浅谈高三英语总复习教学策略[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2013, 10 (7) .

[2]曹锋.浅谈高三英语复习教学[J].青年文学家, 2010, 6 (9) .

8.高三物理总复习浅议 篇八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物理总复习,复习的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物理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 ,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 研究高考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如试题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 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物理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与策略。

二、深化基础,全面复习

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的目标、要求、内容,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依据,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学生复习的蓝本,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的阅读。

1. 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要划出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记忆性内容,哪些属于理解性内容,哪些属于综合运用内容,同时还要做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看课本,逐步在脑海中建立起知识网络,做到心中有数。因此,高三物理总复习既要重视课本,又要深入研究高考大纲,各个知识点的难度控制应以考纲中要求的能力层次来界定,对照近几年的高考题,找出结合点和生长点及在课本中的落脚点,把课本适当深化和提高,使复习既全面,又突出重点,还能抓住热点。

2. 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如果一味的看书,不细读、精读,不注意扩展联系,势必引起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应在课本上下工夫,找出每个考点在教材中的落脚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探究、思考、质疑等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自学能力,挖掘教材内在规律,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在看书前必须明确章节学习目标。同时,必须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通过看书,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有了网络和基本概念的有效存储,在遇到问题时,才能迅速将知识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精讲精练,培养能力

做题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决不是搞题海战术,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复习的目的。要注意处理好讲、练、评的关系。

1. 讲与练。讲是为了导,练是为了知。讲是主导,练是主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和实践去完成认识过程。教师的讲不能只满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营造创造思维的训练情境激发学生勇于质疑解难,讲知识时要结合试题,讲思路时要抓住关键,找出突破口,使之升华为技能技巧;讲能力以考试说明的界定去讲。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置的练习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做到:①习题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解答这样的题目要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②习题要有针对性,要紧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③练习题的类型要多样,形式要灵活,可采用探索、讨论、演算、小结等多种形式。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克服了练习的盲目性。

9.2018高三文科总复习——导数 篇九

1、函数f(x)xa<b<1,则(C)xeA、f(a)f(b);

B、f(a)<f(b);

B、C、f(a)>f(b);

D、f(a)、f(b)的大小关系不确定

2、已知对任意实数x,有f(x)f(x),g(x)g(x),且当x>0时,有f(x)>0,g(x)>0,则当x<0时,有(B)

A、f(x)>0,g(x)>0;

B、f(x)>0,g(x)<0; B、f(x)<0,g(x)>0;

D、f(x)<0,g(x)<0。

3、若函数f(x)在定义域R内可导,f(1.9x)f(0.1x),且(x1)f(x)<0,1af(0),bf(),cf(3),则a、b、c的大小关系是(D)

2A、a>b>c;

B、c>a>b;

C、c>b>a;

D、b>a>c

1,f(0)4,则不等式

4、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x)f(x)>exf(x)>ex3(其中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的解集为(A)

A、0,;

B、,03,;

C、,00,;

D、3,

5、已知定义在R上的可导函数f(x)的导函数为f(x),满足f(x)<f(x),且f(x2)为偶函数,f(4)1,则不等式f(x)<ex的解集为(B)

A、2,;

B、0,;

C、1,;

D、4,

6、函数f(x)的定义域为R,f(2)2017,对任意xR,都有f(x)<2x成立,则不等式f(x)>x22013的解集为,2;

7、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1)0,当x>0时,有xf(x)f(x)>0,则不等式x2f(x)>0的解集为1,01,;2x18、已知x>0,证明不等式ln(1x)>xx2 1 【解析】构造函数f(x)ln(1x)x12x,x(0,)

29、设函数f(x)xax2blnx,曲线f(x)过点P(1,0),且在P点处的切线斜率为2。(1)求a、b的值;(a=-1,b=3)

(2)证明:f(x)2x2。【解析】构造函数g(x)f(x)(2x2)2xx23lnx

10、已知函数f(x)exax(a为常数)的图像与y轴交于点A,曲线y=f(x)在点A处的切线斜率为-1,。

(1)求a的值及函数f(x)的极值;(a=2,极小值f(ln2)2ln4)(2)证明:当x>0时,x2<ex。【解析】构造函数g(x)exx2

ex11、已知函数f(x)(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x1(1)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单增区间0,,单减区间,1,1,0)(2)当x1x2,f(x1)f(x2)时,证明:x1x2>0。

【解析】f(x1)f(x2)x1、x21,设x11,0,x20,

x1x2>0x2>-x1f(x2)>f(x1)f(x1)>f(x1)

exex设g(x)f(x)f(x),x(1,0)g(x)>0在x(1,0)内恒成立

x11xexex即证g(x)>0在x(1,0)内恒成立,x11x即证(1x)e2x(1x)>0在(-1,0)上恒成立。

12、已知函数f(x)ax2bxlnx(a>0,bR)

(1)设a=1,b=-1,求f(x)的单调区间;(0,1;1,)(2)若对任意的x>0,f(x)f(1),试比较lna与2b的大小。

【解析】x1是极值点f(1)02ab1,即b12a 设g(x)24xlnx(x>0)导数专题——用导数解决零点问题

1、函数f(x)2xx32在区间0,1内的零点个数是(B)A、0;

B、1;

C、2;

D、3

2、设f(x)、g(x)分别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当x<0时,f(x)g(x)f(x)g(x)>0,且g(3)0,则不等式f(x)g(x)<0的解集是(D)

A、3,03,;B、3,00,3;C、,33,;D、,30,3

3、f(x)x33xa有3个不同的零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2,2;

4、在区间a,aa>0内图像不间断的函数f(x)满足f(x)f(x)0,函数g(x)exf(x),且g(0)g(a)<0,又当0<x<a时,有f(x)f(x)>0,则函数f(x)在区间a,aa>0内零点的个数是(2)

5、设a>0,函数f(x)(1x2)exa

(1)求f(x)的单调区间;(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

(2)证明:f(x)在,上仅有一个零点。(f(0)<0;f(lna)>0)

6、设函数f(x)e2xalnx,讨论f(x)的导函数f(x)零点的个数。【解析】a0,f(x)>0,f(x)没有零点; a>0,f(x)存在唯一零点。

7、已知函数f(x)axa(a<0)xe1)e2(1)当a=-1时,求函数f(x)的极值;(极小值f(2)(2)若函数F(x)f(x)1没有零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ae2,0)

8、设a为实数,函数f(x)x3x2xa

15a,极小值f(1)a1)(1)求f(x)的极值;(极大值f()327(2)当a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曲线f(x)与x轴仅有一个交点。5(a,1,)

27 3 x29、设函数f(x)klnx,k>0

2(1)求f(x)的单调区间及极值;(0,k,极小值f(k)k,,k(1lnk))2(2)证明:若f(x)存在零点,则f(x)在区间1,e上仅有一个零点。

10、已知函数f(x)(x2)exa(x1)2(1)讨论f(x)的单调性;

a0,1,1,eln(2a),(1,),ln(2a),1<a<0-,2 ea<2,1,ln(2a),,1,ln(2a)ea,2(2)若f(x)有两个零点,求a的取值范围。(0,)4 导数专题——用导数解决恒成立问题

1、若函数f(x)x3x2mx1是R上的单调增函数,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C)

1111A、,;

B、,;

C、,;

D、,

3333

2、若函数f(x)kxlnx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则k的取值范围是(D)A、,2;

B、,1;

C、2,;

D、1,

13、若f(x)x2bln(x2)在1,上是减函数,则b的取值范围是(b1)

214、设函数f(x)x2ex,若当x2,2时,不等式f(x)>m恒成立,则实数m2的取值范围是(m<0)

5、已知函数f(x)kx33(k1)x2k21(k>0)

(1)若f(x)的单调递减区间是0,4,则实数k的值为(); 31(2)若f(x)在0,4上为减函数,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0<k)。

36、已知函数f(x)x33x29xc,当x2,6时,f(x)<2c恒成立,求c的取值范围。(,1854,)

7、已知函数f(x)x2ax,g(x)lnx,若f(x)g(x)对于定义区域内的任意x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分离参数,a,1)

8、已知函数f(x)x22x,g(x)xex

1(1)求f(x)g(x)的极值;(极小值1,极大值ln22)

10.高三总复习学习方法 篇十

1、检验学习成果。这个不用说,每次考试都是自己学习成果的检验

2、给未来的进步指明方向。每次考试都是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因为平时做题和考试不一样个,可能平时会做的题,考试不一定会做。这是因为会和能做对是两回事,能做对和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对又是两回事。只要考试你做错了,那无论是什么原因,肯定是你在这个方面存在问题。很多考生考试下来都觉得,有些题自己明明会,不应该丢分,自己明明可以考更好的分数。觉得这次考试不是自己真实能力的体现。这就错了,每次考试都是你真实能力的体现,丢掉的分数就要总结丢分的原因,下次只有避免了这类丢分,分数才真正是你的。所以,每次考试的错题非常高重要,如果你把每次考试错的题都完全分析好错的原因,那就好了。例如:题做错了,是根本没有思路,还是因为某一个环节算错了导致后面都错了,是有思路忘记了知识点,还是某一个环节没想到,还是因为读题不仔细而做错了题等等。无论是什么原因,找到做错的原因,以后想办法避免,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11.高三总复习,当心“望山跑死马” 篇十一

未战心先怯

林铭2011年参加高考,总分420分,与“一本”线相差130分。对这个成绩,林铭并不失望,因为此前三次模拟考试,他的总成绩都在400分上下。但是他的爸爸妈妈却非常不满,理由是:邻居的女儿毛毛考了617分,单位同事的儿子小磊上的是非重点中学,学习不怎么好,也考了550多分,我家儿子上的是市里数一数二的好高中,凭什么考出这么丢人现眼的成绩?林铭无言以对,只能暗自流泪。他想,上个职业院校算了,以后当蓝领未必没有出头之日。可是父母坚决不允,硬逼儿子复读。无奈,林铭只好一脸羞愧地走进原来的中学,开始读“高四”。

父母给林铭制订的来年高考目标是过“一本”线,也就是说,林铭要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多考130分。至于为什么要制订这么高的目标,林铭心知肚明:父母要的是面子。他不想让父母再次失望,于是发奋学习。第一次检测考试,林铭的成绩明显提高。可期中考试,成绩却没能达到预期目标,林铭和父母都很失望。不过,父母还是鼓励林铭,只要努力一定能够实现目标。可是林铭好像已经放弃了,年前的检测考试,只考了430分。离2012年高考只剩100多天时间,林铭需要在这100多天里提高成绩120分,这谈何容易!

林铭的妈妈说:“孩子的成绩没有大的起色,我都快急死了,却拿不出好办法帮他。我感觉孩子未战先怯,失去了学习动力和目标,根本不像要参加高考的样子,甚至忘记了自己复读生的身份!我想出各种办法安慰他,激励他,可他就是不买账!”从她的语气中,可以明显感觉到焦虑和急切。

林铭的妈妈不认为给儿子制订的复读目标有什么不妥。她说:“林铭很聪明,他所在的班是重点班,班主任孔老师很有名。大家都说,孔老师班上的孩子,倒数第一名考上北大,没人会觉得奇怪。”这明显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想到她却当了真。不过,她当真倒是合乎她的心理逻辑:林铭要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创造奇迹,而传说中的孔老师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望山跑死马

中国有句俗话:望山跑死马。意思是,看到不远处有座山,骑马跑去,马都累死了,山还没到。寓意是,目标看起来很近,但是要实现目标却很困难。林铭就像是这样一匹马,而高考过“一本”线就是那座可望而不可即的山。

林铭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教育孩子不是搞经济发展,不可通过制订硬性指标的方式给孩子分派任务。而且,分数不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指标,家长过度关注考试结果只能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恐惧情绪,导致一些孩子遇到考试心里就发慌,反而影响正常发挥。

高考过“一本”线是林铭父母的期望,而实施者是林铭。也就是说,压力都在林铭一人身上,即使林铭的父母跟着儿子着急上火,也帮不上忙,反而让林铭的压力更大。林铭顶不住压力,不得不放弃。要顶住这么大的压力,林铭必须端正学习态度,具备足够的自信和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案。可惜,这两点他都不具备。

不难看出,林铭在复读之初,对成功的强烈渴望使他没有能够对复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心理准备,父母也没有帮助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给自己恰当定位,制订适宜的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以至于他面对繁重的复习任务,一旦没有达成既定的目标就气馁、惊慌失措,而父母的督促、鼓励此时已经成为他的负担和压力,使他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全面地评价孩子,除了考试分数,还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如果父母能够看到孩子的细微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孩子就会从内心里感激父母,并建立起越来越强大的自信,学习动力也会越来越强劲,就会有勇气面对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至于成绩的提升,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即使对复读生,父母也不能对高考结果刻意追求,只有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让他在考场上发挥正常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

态度是关键

林铭学习动力不足和他父母的焦虑,表面看是由于高考目标制订得过高,深究起来是态度问题。那么,考生和家长应抱着怎样的态度迎接高考呢?

首先,父母要对孩子参加高考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参加高考是孩子一生中的大事,事关孩子能否及时赢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父母应该全力支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但必须保持平常心,不能把孩子的高考成绩当成自己的面子,更不能用孩子力所不能及的目标压垮孩子的自信。要知道,如果父母失去了平常心,表现出焦虑情绪,必然给孩子制造紧张气氛,使孩子心头的压力愈加沉重。这是给孩子帮倒忙。

其次,父母要让孩子对参加高考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父母要做好以下四件事:

第一,要告诉孩子,想成功必须学习。每个孩子都有不服输的心理,每个孩子也都想考上理想的大学,读心仪的专业,所以,父母要信任孩子,不必对孩子威逼利诱,唯恐孩子懈怠,而应该让孩子把高考当做成长道路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要让孩子清醒地认识到,未来是知识的时代,接受高等教育对生活、对事业都有很大帮助,因而值得艰苦一段时间,为自己的人生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第二,要让孩子知道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的道理。有些高三学生会在总复习的开始阶段出现懈怠情绪,认为时间还早,没到最后冲刺的时机;复读生则会认为,这些功课我已复习过一遍,现在是应届生下工夫的时候,于是得过且过。等到猛然醒悟的时候,时间已所剩无几,错过了宝贵的复习时间。所以,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孩子。“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所谓耕耘,不仅仅是花时间和精力用来复习,更要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总之,就是不能自欺欺人,要用扎实的努力为自己负责。

第三,要让孩子明白,学习并非单单只为高考。尽管高三总复习是为了迎接高考,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心里只想着高考,复习效果通常不好。高三这一年,学生接触到的很多知识点以及学习方法也都能够让人受益终生。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为了应对考试而不得不记忆和学习的东西,考过之后马上就会忘记,学习效果也不好,而一些真正发自心底想要学习的知识,就会记忆牢固,还能举一反三。

第四,要让孩子对某些爱好有所克制。有人说,高三就是选择与放弃的一年,孩子曾经的兴趣爱好不得不做出取舍。这是很多孩子极不情愿的事,但为了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父母必须督促孩子忍痛割爱,对上网、玩手机、踢球、看电视等生活习惯进行合理安排,腾出更多时间用来学习。

计划要得当

所谓“望山跑死马”,其实是目测的距离和脚下路程的巨大反差造成的,即只有笼统的感觉,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往往不成功。复习计划和学习总结对每个高三的孩子都必不可少,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指导孩子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并密切观察孩子,及时提醒、督促,引导孩子合理地安排学习。制订复习计划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分阶段进行安排。应针对高三的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最后冲刺和最后调整四个阶段进行高三复习的全盘规划,并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之后,对制订的复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做进一步的调整,将如何加强较弱科目融入到计划当中,杜绝以强补弱的思想。另外,高三这一年有三个黄金时段,家长要特别留意把握。1.高三上学期的9~11月。这三个月相对不那么紧张,孩子有比较充裕的个人支配时间,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时间对弱科进行补习,有望大大提升总成绩。2.高三寒假。有高考状元认为,高三寒假怎么过事关高考成败,因为这是一段完整且独立的复习时间,对单科突破相当有帮助。3.高考前一个月。这时全部知识点孩子已基本掌握,适当的心理压力能有效地增强记忆力,使孩子能够更深刻地记住较难的公式和定义。

安排好每日复习进度。考生每天的复习时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校与老师、同学一起复习,一部分就是在家自己复习。在考生自己复习的时间安排上,要根据个人习惯,寻找最佳复习时段。这段时间学习效率高,却并不仅局限于学习一科,复习科目可以与在学校复习搭配起来,以保证一天中每个科目都能涉及到。同时,要注重提高学习效率,一味延长学习时间不仅损害身体,还容易造成注意力涣散,学习效果不好。

合理利用零碎时间。许多同学认为零碎时间没有意义,也不会利用,更愿意把精力都放在整段的时间上。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上学放学路上、课间、饭前饭后等零碎时间加起来不少于两节晚自习,完全可以合理利用,比如记忆一些公式、定理、单词。这也是许多高考状元的心得。

计划要留有余地。复习计划并非越具体越好。学习中偶然因素很多,比如临时测验、自主招生考试、招生说明会、生病等,所以计划要留出机动的时间,做到游刃有余。

总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过高且笼统的目标无济于事,只有端正态度,脚踏实地,制订科学的计划,步步为营地挺进,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复读生才不至于重蹈覆辙。

【编辑:陈彤】

12.高三世界地理总复习 篇十二

一、复习总体安排

高考是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命题的趋势是关注社会热点, 重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注意联系实际。针对以上高考命题趋势, 在复习安排上, 应根据“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为立意”的观点, 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笔者将高三化学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基础复习阶段。时间大约5个月 (9月中旬-3月初) 。本阶段, 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深化基础, 强调“全面”、“系统”两点, 应充分考虑到要让学生在复习时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没有必要完全按照中学化学教材的顺序进行, 而是采取“纵横交错, 块本结合”的方法, 据以下考虑优化组合教学: (1) 优先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以加强能力训练的基础性; (2) 分散安排理论部分的难点, 以增强智能发展的适应性; (3) 穿插进行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以提高能力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第二阶段称为专题复习阶段。时间大约2个月 (3月初—4月底) , 本阶段复习要侧重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高考的热点 (主干知识) 问题, 以及学生学习上存在的主流问题。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教学:⑴强化高考热点;⑵专题复习, 可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高考题的特点组织专题性的复习, 如框图推断题、简答题、信息给予题、实验设计题、有机机合成题等进行专门指导;⑶小专题训练, 注重创新, 综合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实验、化学基本理论的知识, 建立知识的关联点、能力的增长点。

第三阶段称为高考模拟阶段,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时间约1个月 (5月份) 。其侧重点应放在综合运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能力来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因此, 在这个阶段我们既要通过模拟考试来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感觉高考) , 又要通过试卷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达到强化复习的效果。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个学生将自己常犯的错误加以分析、整理, 对自己某些知识的欠缺, 强化复习。

在第一阶段每四周进行一次综合测试, 第二、三阶段每两周一次综合测试。

二、具体措施

1、深化基础, 提高学科能力。

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 以知识为载体。因此深化基础是高三化学复习的首要任务。深化基础, 首先要回归到课本, 这也往往是学生在复习阶段容易忽视的。复习过程中为了巩固双基又避免枯燥的机械重复, 笔者采取了“导读提纲”导学, 精心设计导读提纲, 每份提纲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梳理, 将基础知识习题化, 即将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表式、问题式的习题, 问题的设计做到基础、全面、系统。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深入课本, 回顾和梳理知识, 使零星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消除知识上的盲点。第二部分是重难点突破, 在这部分根据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相关的讨论题, 通过师生讨论, 让学生加深对重点的理解, 突破难点, 消除疑点。第三部分是典型例题剖析, 例题的选择做到精、新、活、实四个字, 坚决抛弃偏、难、怪题。在例题的处理过程中, 教师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审题, 形成解题思路, 指导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能力,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第四部分是巩固练习, 精编练习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针对性要强, 所选习题与高考目标相适应, 与高考命题特点相适应, 体现高考主干知识; (2) 层次要分明, 学生之间在学习上肯定存在着不平衡, 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各层次上都要有相应的习题, 这样才能让优生“吃饱”, 中低生“吃好”; (3) 容量要适中, 一般练习题在10个题目左右; (4) 习题尽量有新意, 有新意的习题主要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报刊杂志、网上进行精选。总之, 只有“教师下海, 学生才能上岸”。

2、开放实验, 突出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高考考前1个月应专门为高三学生开放多间实验室, 具体操作是:将中学阶段所有学生实验按识别基本仪器、基本操作、药品取用、制备实验、性质实验、设计实验六大块进行分类, 并制作相应实验报告单, 写明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做自己预习过的实验, 同时所有课余时间都安排教师指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另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复习巩固演示过的实验, 对于一些典型的、重要的、有启迪作用的演示实验, 重点讲解, 并让学生自己去做。

3、联系实际, 培养综合能力。

近年的高考注重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立意命题, 更真实地模拟现实, 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所以, 化学复习要针对现代热点问题, 组织专题讲座, 拓宽知识背景。具体措施是: (1) 教师在复习各部分知识时, 加强物质用途、化工生产的教学, 并及时补充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 (2) 教师从报刊、杂志、网上等新闻媒体上摘录关于环境、生态、能源、诺贝尔奖、新科技、新材料等社会热点的文章, 印刷后发给学生自己阅读, 以此拓宽学生视野, 例如2005年11月26日中央电视台报道我国松花江被硝基苯严重污染的事例; (3) 精选自编相关习题进行训练,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化训练, 提高应试能力。

针对高考中常见的“考点、难点、热点”合理设置小专题, 可起到深化知识点, 突出热点, 突破难点, 强化弱点的作用。小专题由四个部分组成: (1) [直击高考考点]列出每个专题的高考考点和目标; (2) [精典例题解析]精选2个代表性的题目, 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点评时要做到“破、准、透、规”四个字 (破题;抓准知识点;分析透彻;书写规范) ; (3) [感悟高考真题]精选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题4—5个。一方面让学生知识点过手, 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高考是怎样考的, 消除学生对高考题的畏惧心理。 (4) [跟踪高考强化训练]从近两年全国各省市的模拟题、冲刺题中精挑细选, 选择10题剪贴拼装起来。学生先解答, 教师及时评讲代表性试题, 并督促学生题题过手。

13.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计划 篇十三

实验复习

配合练习题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如伏安法,分压限流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选择等。

专题复习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一.内容安排

牛顿运动定律

动量和能量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物理学科内的综合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二.第二轮复习注意的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2.审题能力的训练

3.答题规范

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2)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3)说明研究对象,划分研究过程;

(4)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5)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解题过程

(1)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要把公式与题目内容联系起来)。

(2)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

(3)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1)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2)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3)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1到2位有效数字

(4)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

14.浅谈高三语文总复习方法 篇十四

浅谈高三语文总复习方法

张力争

虞城县春来高中,河南 虞城 476300

高三语文复习的知识点繁多,单是18个虚词就能让学生头疼了,更别说文言文的120个实词了。如果高三教师能指导学生在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到一些方法,那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复习起来也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了。那么如何让高三学生在复习文言实词虚词得法呢?

一、实词积累

(一)本义联系推导法

实词经过时代的发展,许多含义在现代很少用,如果通过探求实词的本义,进行联系推导,形成一段话,笔者把这种方法叫“本义联系推导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实词的某些含义,而且还有利于记忆实词所有的含义。比如“除”,现代常用义有“除去,除了”,而“任命、授职”不常用,学生很难理解这个含义,如果告诉学生:“除”的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而“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整理、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经过本义联系推导法,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除”有“任命、授职”的含义了,而且除的其他含义也游刃而解了。

(二)成语助记法

对实词的理解、记忆,除了用本义联系推导法还可以配合成语助记法,这样不仅积累了实词,还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可谓一箭双雕。比如“被”有两个读音,读“b?i”和“p?“n”,可以先进行本义联系推导:“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穿、披”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其中表示“穿、披”的含义是读“p?”n”,其他含义读“b?i”。可以让学生联想带“被”的成语。学生可能会想到:泽被后世(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被坚执锐(被:读“p?"n”穿、披):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尤其是成语。通过成语助记法,学生不仅能深刻地理解实词的含义,还能掌握相关的成语,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在课堂上,学生绞尽脑汁想成语,争先恐后说成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

二、虚词积累

(一)结构分析法

虚词的用法很多,且不好理解,如果从词性的角度,对虚词常用的句子来进行结构分析,能找到一些规律,笔者把这种方法叫“结构分析法”。下面以“之”为例:

1.作代词。一般在句子作宾语。结构:动词+之。如: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2.作动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结构:代词或名词(一般指人)+之+名词(一般是地点名词)。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作助词用。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作结构助词,翻译成“的”。结构:之+名词。(区别2:之作动词是句子中一般没有其他动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结构:名词或代词+之+动(作谓语的形容词)。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③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结构:时间副词+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从词性、位置的角度来找规律,学生遇见陌生的句子时也可以凭借已掌握的.规律来推断虚词的词性、用法,进而推断出虚词的含义。在课堂上,笔者首先以“之”为例,进行讲解,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用结构分析法归纳其他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两个虚词,每个小组以卡片的形式来呈现探讨成果,课堂上再派小组推荐人用幻灯片呈现、讲解。经过方法示范,小组活动,呈现成果,学生复习虚词摆脱了旧有的死记硬背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复习积极性更高,效率也更高。

(二)谐音法

笔者在教”之”的用法之前,发现“之”有一个用法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学生不好记忆,心想如果把这种用法简称为“消独”(与“消毒”谐音),这样应该比较形象了,虽然与“消毒”无关,但是当学生听闻时应该会感觉很新奇,很快能联想到“消毒”一词,也就能记住“之”的这种用法了。在课堂上一用,果然效果不错。

三、朗诵法培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多诵读、熟读、背诵。诵读中反复体味,增强语感、悟性,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文言文学的多了读的多了,课外的自然读懂了。高三复习实词虚词,首先应该以课内为主,课内的文言文能熟读熟背,对实词虚词的积累也有很大帮助。笔者让学生朗读成诵,把朗诵法和结构分析法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再遇见课外的类似的句子,便能以此类推,不难判断用法了。

上一篇: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活动感悟下一篇:幼儿园的保教的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