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饮食营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024-12-23

谈谈饮食营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共12篇)

1.谈谈饮食营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篇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里慌。”生活中,吃饭是第一件大事,现代人对食物的要求不仅是要吃出滋味,更需要吃出健康、吃出美。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必须每天从食物中获取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保证机体每日所需营养。合理膳食、科学烹调以及培养好的饮食习惯,让健康陪伴我们每一天。

1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人们从哪些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民俗和饮食文化呢?

1.1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还包括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1.2食物制作

常见的烹饪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地方菜系有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具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饮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并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1.3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是艺术的创造。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

1.4饮食审美

饮食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红萝卜,还是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2合理膳食

人体营养主要来自于食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量呢?合理膳食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合理安排日常饮食,做到以下几点:

2.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应食用多种食物,使之互补,达到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的目的。多种食物应包括五大类,即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品、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纯热能食品。

2.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蔬菜、水果和薯类,对保持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及预防某些癌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量选用红、黄、绿等颜色较深的食物,但水果不能完全代替蔬菜。

2.3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奶类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不仅含量高,且吸收利用率也高,膳食中充足的钙可提高儿童、青少年的骨密度,延缓骨质疏松发生的年龄,减慢中老年人骨质丢失的速度。豆类含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维生素及植物化物。

2.4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肥肉和荤油摄入过多是肥胖、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猪肉的脂肪含量远远高于鸡、鱼、兔、牛肉等,应减少吃猪肉的比例,增加禽肉类的摄入量。

2.5食量与体力活动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要保证能量入与出的平衡,维持适宜体重。

2.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膳食不要太油、太咸,正常成人每日烹调用油不应超过25g(半两)、食盐6 g。

3科学烹调的方法

健康饮食不仅要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处理食物的方法也不可不留心。各类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数量一般是指烹饪前的含量,大多数的食物经过加工、贮存和烹饪会损失一部分营养成分。因此,不但要认真选择食物,还要科学合理的保存、加工和烹饪食物,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素。食品经过烹饪处理,可以杀菌并增进食品的色、香、味,使之味美且易消化吸收,提高其所含营养素在人体的利用率;但在加工烹饪过程中食品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某些营养素遭到破坏,因此在烹饪过程中要尽量利用其有利因素提高营养,促进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要控制不利因素,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应做到以下几点:

3.1面食的加工与烹饪

面粉常用的加工方法有蒸、煮、炸、烙、烤等,制作方法不同,营养素损失程度也不同。一般蒸馒头、包子、烙饼时营养素损失较少;煮面条、饺子等大量的营养素如维生素B1(可损失49%)、维生素B2(可损失57%)和尼克酸(可损失22%)可随面汤丢弃。所以煮面条、饺子的汤尽量喝了;炸制的面食如油饼等可使一些维生素几乎全部被破坏,所以要少吃。

3.2蔬菜的烹调

蔬菜是我国人民膳食中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浸泡可使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族损失,在切菜过程中也可损失部分维生素C。所以洗菜时要用流水冲洗,不可在水中长时间浸泡,要先洗后切,不要切得太碎,吃菜时要连汤一起吃;做汤或焯菜时要等水开了再把菜放入,且不要过分的挤去水分;蔬菜要现做现吃,切忌反复加热。

3.3米类的烹调

米类加工前的淘洗就可损失较多营养素,根据实验,大米经一般淘洗vitB1的损失率可达40%~60%,vitB2和尼克酸可损失23%~25%,洗的次数越多,水温越高,浸泡时间越长,营养素的损失越多。所以淘米时要根据米的清洁程度适当洗,不要用流水冲洗,不要用热水烫,更不要用力搓。米类以蒸煮比较好,吃捞饭丢弃米汤的方法营养素损失最多,除vitB1、vitB2和尼克酸可损失50%、67%、76%外,还可失掉部分矿物质。

3.4肉类和鱼类的烹调

红烧或清炖维生素损失最多,但可使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溶于汤内;蒸或煮对糖类和蛋白质起部分水解作用,也可使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溶于水中,因此在食用以上方法烹调的肉类或鱼类食物时要连汁带汤一起吃掉。炒肉及其他动物性食物营养素损失较少。炸食可严重损失维生素,但若在食品表面扑面糊,避免与油直接接触则可以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3.5烧烤食物要少吃

烧烤食物有诱人的香味和可口的滋味,但食物经过烧烤后维生素大量破坏,脂肪、蛋白质也会受到损失。肉类在烧烤过程中可产生某种致基因突变的物质,可以诱发某些癌症,还会产生致癌作用较强的苯并芘。此外,烧烤时还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灰尘,污染空气,所以应少吃烧烤食物为宜。

4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我们要合理安排饮食和注意烹调方法,尽量按时就餐,养成良好的就餐规律,以减少不必要的疾病如胃病、胃溃疡等;合理搭配食物,粗粮和细粮结合,不偏食,以发挥各种食物总营养互补作用,达到营养平衡。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切勿暴饮暴食。饮酒或以酒代饭,这样对机体极为不利。建议经常吃一些番薯类或南瓜、香蕉,因为这些食品含有大量的食物纤维素,可以清除肠道内的多种废物、有毒物质和致病因子,对身体健康大有利处,尤其对中老年人非常重要。注重卫生,防止病从口入,这一点虽然已为人们所理解,但必须随时注意。同时,还要注意自己平时的食欲量,因为食欲量是人体的晴雨表,一旦食欲突减或陡然亢进等异常情况出现时,往往是机体出现了问题,应及时到医院做相应的检查。

总之,饮食是个性化行为,应因人制宜。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讲究卫生、充足休息、均衡营养、适当运动、调整心态、生活规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善待自己,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更多相关文章请参阅http://www.tjbuy.net/。

2.谈谈饮食营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篇二

自2009年3月底墨西哥出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来,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既向五大洲蔓延, 截止5月3日, 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达898例, 疑似病例数千例。有关消息天天都占据了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的大量篇幅, 成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5月1日, 我国香港特区确认一例患者, 上海、北京等地均有流感密切接触者正在接受医学观察。卫生部2日下发通知要求, 从5月3日起, 对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观察情况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各地应对此次疫情的措施继续加码, 严密防范疫情爆发。世卫官员指出, “病毒目前已不仅仅是在一小部分地区爆发。”香港大学微生物系教授管轶也警告说“要警惕本次疫情演化成全球性流感。”

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出现, 首先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沉重打击。虽然还没有证据证明有人通过与猪的接触感染并传播病毒, 但在公众当中引起了不小恐慌, 猪肉消费急剧下滑。4月24日, 美国国内公猪价格跌至两个月来的最低水平。而与疫区远隔大洋的我国, 也出现了短期猪肉消费的萎缩。据报道, 受甲型H1N1流感影响, 4月29日, 由新发地市场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 猪肉价格创下新低, 白条猪 (肥) 批发均价为9.4元/公斤。市场上出现了一棵白菜价格等于一斤肉价的情况。而目前有关流感疫情可能蔓延的担忧对商品市场的影响已经不仅限于猪肉, 商品市场上饲料需求的下降预期引发了农产品价格跳水, 对应的农林牧渔板块跌幅居前。疫情可能会降低人们旅游和外出就餐的需求还引发了餐饮旅游板块大幅调整。考虑到疫情对金融市场的潜在影响, 以及投资者对经济能否快速复苏的怀疑, 有人甚至认为已显现的全球经济复苏曙光将再次黯淡下来。

据报道, 墨西哥政府日前称, 他们找到了引发此次全球流感危机的可能源头———一家养猪场。墨西哥最早染病的是一个名叫埃德加·赫尔南德斯的4岁小男孩。埃德加家住墨西哥东部韦拉克鲁斯州的拉格洛尼亚, 距离大型养猪场Granjas C arrollde M exico很近。这家养猪场是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下属企业, 公司总部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这家养猪场饲养着100多万头猪, 是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和加工商之一。但养猪场环境问题相当严重, 当地居民长期抱怨, 养猪场上空经常被苍蝇组成的“云团”遮盖, 臭气熏天。最初的病原体就可能产生于这个地方。尽管最后确认病原体和疫源地还需更多科学依据, 但这一事实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说明人类健康与动物健康密不可分。人类是到了认真思考人与环境、人和其他生物之间关系, 并在实际行动上做出改善的时候了。

3.试论铝元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篇三

关键词:铝;毒性;健康;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5-0119-02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十分频繁的一种化学元素。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铝和铝盐不能被人体吸收,无毒无害,故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水处理剂、临床药剂、各种炊具容器等。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并加以控制[1],提出人体铝的暂定摄入量标准为7 mg/kg。中国也于1994年提出了面制食品中铝的限量卫生标准为≤100 mg/kg[2]。文章就近年来铝的毒性、吸收、代谢、来源进行综述,为降低铝对人体的毒害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仅供参考。

1 铝的毒性

铝不属于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人体每天摄取铝约10 mg~

30 mg,过量的铝会扰乱生物体内的代谢作用,长期缓慢地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影响人的学习、记忆、智力[3],诱发老年痴呆症、关岛帕金森症、非缺铁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

1.1 铝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神经系统是铝作用的主要靶器官,而人体器官中最易受铝元素侵蚀的是大脑[4]。早在1972年就有报道透析性脑病患者脑皮质和血清中的铝明显高于正常人[5-6]。铝可在脑组织中蓄积,使人记忆力下降、神志不清、行动不协调。铝还会导致脑组织神经原纤维缠结,当超过正常脑组织含量10~20倍时,会引起老年性痴呆及中枢神经功能紊乱[7]。

1.2 铝对骨骼的毒性

动物实验表明,铝摄入过多,会沉积于骨中,这些富集的铝会通过钙化组织中的钙、磷以及与维生素D相互作用,干扰骨磷酸产生和骨内钙、磷结晶的形成[8],出现骨痛、易骨折等症状,引发软骨病、骨质疏松症等[9]。临床研究中也发现特发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铝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7]。

1.3 铝的细胞毒性

有研究表明[10],生理浓度(20和50 μmol/L)的Al3+能促进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小于生理浓度的Al3+对细胞的DNA合成和蛋白合成有促进作用,超过后则变为抑制作用,这与其他有毒微量元素相似[11]。

1.4 铝的造血毒性

铝中毒时最常见的是非缺铁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补充铁无效,减少铝的摄入量则见效[3]。此外,铝是肾疾病晚期病人恶性贫血的发病因素;铝还能影响参与血红素合成的一种酶的活性,造成血红色合成障碍[10]。

1.5 铝对肝、肺的毒性

有报道指出,铝与肝细胞核的DNA有较强的亲和力,能使肝细胞受损[10],长期吸入氧化铝尘或金属铝尘引起肺广泛纤维化[6]。

1.6 铝的其他毒性

各项实验研究证实:过量的铝会影响人的生殖功能[13],还可通过胎盘屏障蓄积于胎儿体内造成发育损害[10];铝与肿瘤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14];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可能是导致高铝血症的危险因素,但原因尚待进一步的研究方能明确[15]。

2 铝的吸收和代谢

铝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但也可能通过小肠远端和结肠吸收[6]。无钙食物中的铝摄入量最高;钠和Fe2+都能抑制铝的吸收,Fe3+则不能;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乙醇等都能促进铝的吸收[13]。肾脏对铝的排泄有重要作用,摄入的铝有60%经尿液排出,40%则形成难溶性的磷酸铝随粪便排出[16]。

3 铝的来源

铝元素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饮用水

天然水中的铝含量很低,但采矿、冶炼、化工、制药等行业大量排放含铝废水、废渣,直接造成水体污染;使用含铝的明矾、高岭土等净化水后,会增加水中的铝含量;酸雨使淡水中铝的含量升高……2006年,《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增加了铝的化学指标,限量为0.2 mg/L。

3.2 食物

食物中铝的含量较少,一般<16 mg/kg,茶叶中铝的含量达320 mg/kg~485 mg/kg,但由于茶树中铝和氟的积聚作用,大部分铝以非活性状态相对稳定存在于茶叶叶片中,对人体无害;含铝添加剂的食品,如人们日常喜爱的油条、挂面、薯片、虾条等膨化食品中,铝的含量都很高。

3.3 铝制炊具和容器

这也是人体摄入铝的重要来源之一。铝制炊具溶入水中的铝,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酸、碱、盐的条件下,铝的溶出量会增加。另外,铝制和铁制炊具混用时,较软的铝与硬质的铁相互摩擦,也会使铝进入食物中。

3.4 药物

医药制品中有很多含铝的,如治疗胃溃疡病的氢氧化铝、硫酸铝、海藻酸铝;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硅酸铝;防治胃肠粘膜的磷酸铝;治疗牙科疾病的碱式碳酸铝钠、铝瓷等。

4 铝毒害的控制及防治措施

4.1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例如:减少SO2的排放,控制酸雨的形成;改进各类铝工业生产的工艺,做好废水治理工作;合理使用化肥,少施或不施酸性化肥;使用无铝膨松剂和净水剂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铝的排放或降低进入水系的铝量。

4.2 改变生活方式,合理膳食

少喝或不喝铝壶烧开的水以及铝制罐装的饮料;不吃或少吃含铝食品添加剂制作的油条、糕点、饼干、腌菜等食物;慎用含铝药品;最好使用陶瓷、玻璃、搪瓷或不锈钢炊具及用具;常食健脑食品和新鲜水果蔬菜,搞好健身活动,加强脑部锻炼。

4.3 广泛宣传,加强监管

提高食品生产者和广大消费者对铝毒害的认识,自觉减少铝食品添加剂的应用;监管部门要加强高含铝类食品的监督、检测,保障大家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林,等.中国居民每日摄铝量及面制食品中铝限量标准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6,8(2):1-5.

[2]白雪松,杜鹃,等.铝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8,29(6):355-357.

[3]马森.铝的生物毒性作用及食品卫生[J].南平师专学报,2004,23(4):9-12.

[4]王红华.饮用水中铝的来源、危害与防治[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6,23(1):60-63.

[5]王劲.铝的生物学作用研究概况[J].卫生研究,2002,31(4):320-322.

[6]梁峰.铝与人类疾病研究现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6,23(1):64-66.

[7]李增禧,楼蔓藤,李小樑,等. 铝对人类智能的损害及其对策的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7(4):1-17.

[8]朱建民,等.铝中毒骨病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1990,29(8):485-488.

[9]刘文新,栾兆坤,汤鸿宵.饮用水中铝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质,1997,14(1):44-46.

[10]陈建军,等.铝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7):1326-1329.

[11]吴柏龄.铝代谢、毒性和食品卫生问题[J]. 生理科学进展,1989,20(3):238-243.

[12]申冬杰.铝与人体健康[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10(11):13-17.

[13]刘凤贞,吕严,等.氯化铝毒性的初步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质,1989,6(3):8-11.

[14]龙际银,汪福意,等.鄂西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人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J].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学报,1994,13 (1):11-14.

[15]熊丽萍,陈世件.南昌市某医院住院病人血铝水平调查[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0(6):39-43.

[16]祁嘉义,等.临床元素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59-162.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uminum and Human Health

zhang Cuiping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uminum and human health,especially on toxicity, absorption, metabolism, sources of aluminum element. Some controlling and preventing measures of aluminum toxicity were provided at last.

4.谈谈饮食营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篇四

【摘要】:本文阐述合理膳食结构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为了防止由于膳食安排不当,引发各种病状的发生,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同时,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在饮用食物中要采取多样性,饮食适度,油质摄入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饮用,并少食用甜食和合理搭配三餐,以保证人体健康长寿。

[ Abstract ]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asonable diet on human health importance.In order to prevent the dietary improper arrangement, triggered by various pathologies occurred,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try to solve.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in daily life, in the drinking food to take diversity, diet moderate intake amount, quality, increased dietary fiber drink, and less consumption of sweets and reasonable meals, in order to ensure human health and longevity.中国自古以来对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就有较深的认识,认为要保证健康必须注重营养。我国中医药学的宝库中就有《食经》、《干金食治》、《食疗本草》、《食医心鉴》、《钦膳正要》等著作,记载了许多保障人体健康和防病治病的食物及配方。唐代医学家孙思进认为“安生之本,必资十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宋向》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些都提出了比较科学的配膳原则,指出厂配制合理膳食所需的食物及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作用。祖国医学中还对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提出了有效的饮食疗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不断有了新的认识。

一、膳食平衡是健康的物质基础

法国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中国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指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影响人类健康的众多因素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居首位,为15%;而膳食营养对健康的作用仅次于遗传,为13%,远大于医疗因素的作用(仅为8%)。不难看出,膳食营养对保持人类健康是多么重要!

良好的膳食营养,是供给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紊的重要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京有蛋白质、脂肪、糖(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平衡膳食,对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进行质与量的合理调配,就可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和维持组织器官活动所需,以促进幼儿、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改善成年人的健康状况,使人们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提高工作、学习和劳动效率,还可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防止早衰,延长寿命。反之,膳食营养不良,对幼儿、青少年持造成体格与智力发育不良、身体瘦弱、身材矮小或畸形;成年人营养不良则可使身体衰弱,耐力差、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工作、学习、劳动效率不高,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甚至出现各种营养缺乏症,如软骨病、坏血病、甲状腺肿大、夜盲症等。如果超出生理需要,过分地摄取营养素,即所谓“营养过剩”,对健康也是十分有害的,尤其是在壮年和老年时期,可出现身体肥胖、体重骤增,不仅增加心脏负担.还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由此可见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虽然保证人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但膳食营养始终是最重要的因家之一。因此,在家庭膳食宁应当懂得怎样调配饮食,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并进行合理的烹调.以提高营养质量,达到增进健康的目 的。

二、不良好的膳食可以导致各种疾病

朝鲜战争时期,曾有人对年龄在20岁左右的美国和北朝鲜死亡士兵进行尸检,结果惊讶地发现,两者的动脉硬化程度竟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就在于自幼年开始,西方的膳食结构就在美国兵体内埋下了“定时炸弹”,使其患心血管病和高血压的几率大大增加。所以中老年患病,并非完全由于发病前饮食不合理,而是年轻时就已埋下了“祸根”。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营养过剩、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各种致命的慢性病——即现代“文明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大幅度提高,肥胖已成为健康的严重威胁。

三、膳食营养与肿瘤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南加州大学合作,对移民到美国的中国浙江人中大 肠癌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华人中大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远高于浙江省。将美国加州与浙江两地人群进行对照,以一个病人与三个健康人的比例,在两地各选择了1200人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移民美国20年的华人,由于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 脂肪的饮食,又缺少运动,日积月累,使他们在健康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患大肠癌的危险性竟比浙江居民高出3~5倍。

调查显示,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有人提出“环境癌”的概念,并认为这些约占癌症总数70%~80%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例如85%的英国男性肺癌归因于吸烟;非洲男性肝癌的40%归因于食品中的霉菌毒素。美国癌症中,约有35%与膳食和营养有关。我国与膳食营养因素有关的肿瘤约占50%。肿瘤;饮食防治;致癌物质

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据专家估计饮食因素占肿瘤发病原因的35%,50%的肿瘤与饮食有关。研究发现,饮食与癌症的关系是复杂的,饮食既能致癌,又能防癌、抑癌,归纳如下。热能:热能摄人过多,易发生肥胖。肥胖者易患结肠癌等。膳食结构:饮食结构中,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不合理,可能导致某些肿瘤发病呈上升走势。碳水化合物和食盐摄入过量易导致胃癌,高脂肪膳食能促发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和胰腺癌。脂肪还能为多种肿瘤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进食习惯:进食时速度过快、进食食物温度过高致食道反复损伤易致食道癌。

烹调方式:煎炸、熏烤的烹调方法使食物含有多种致癌物质。

与食物有关的致癌物质(1)黄曲霉(2)亚硝酸盐 蔬菜、鲜肉腌制后产生。

(3)杂环胺及其他 强致癌物,煎炸食物在油温≥200 ℃、煎炸时间>2 min时便会

分解形成大量杂环胺。(4)多环芳烃(苯并芘)强致癌物,熏烤的食物直接与火

源接触形成。(5)食品保鲜、防腐剂、蔬菜瓜果杀虫剂的残留。有防癌,抑癌作用的食物——抗氧化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维生素A(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为抗氧化剂,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膳食纤维尤其是水溶性膳

食纤维能稀释肠内致癌物并促进其排泄。新鲜蔬菜、水果中含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

维,是最佳的防癌食物。、四、膳食营养与癌症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迈进21世纪以来,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飙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7年全球癌症新病例1200万,死亡790万,分别比2000年的1010万和620万增加18.8%和27.4%,新病例数年均增加2.7%,死亡例数年均增加3.9%。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测2050年新病例达2 700万。死亡1750万。我国癌症发病和死亡亦趋于上升,2002年我国癌症新病例数占全球发病总数的20.3%,1999年我国癌症年发病总数约140万,到2002年已增至220万,3年内发病总数上升57.9%,年均增长高达19.3%,2002年我国男女癌症发病率与199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3%和22.9%。1999~2002年我国癌症死亡数总体上升了30.7%,癌症死亡数接近全球癌症死亡总数的1/4(23.8%)。我国每年花费在癌症的医疗费达数千亿,至于癌症对家庭、单位乃至社会的严重影响更不必细说。

绝大部分人类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吸烟、膳食和相关因素(如体重和体力活动),以及工作场所和其它地方的致癌因素。人们是否会患癌取决于暴露于这些环境因素的强度以及个体的敏感性(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因此,如果人们能不吸烟、选择适宜的膳食、从事适度的体力活动,以及尽量减少对不良环境因素的暴露,就有很大可能避免癌症的发生。因此,就人群而言,大部分癌症都是可以预防的。在防癌措施中,不吸烟和选择营养平衡的膳食是最重要的和最可行的两个方面。专家估计,通过选择适宜的、多样化的和营养平衡的膳食,再加上适度体力活动和维持适宜的体重,并持之以恒,则可使当前的人类癌症减少30%~40%。

五、膳食营养与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中年以上、特别是老年人的一种 重常见病,青年人得此病的也并不少见.在我国发病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目前认为它们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和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和冠心病有关的饮食因素一是热量。二是食物成份.基本病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多的摄取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各类肉食、蛋黄等,使人体内胆固醇含量增多。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饮食不当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对冠心病患者采取合理饮食 ,有利于冠心病的防治.其合理的饮食原则是 :(1)饮食有节 ,宜平衡、清淡且营养丰富 ,避免长期素食、暴食、甜食、咸食等不良习惯;(2)少吃或忌吃一些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3)多吃粗粮、蔬菜、瓜果及一些有保护作用的食物 ,如豆制品、山药、木耳、香菇、海带、紫菜、鱼类、脱脂奶粉、酸牛奶、芹菜、茄子、韭菜、瘦猪肉等.六、膳食营养与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当今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高血压病的危害在于它与许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寿命的重要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中风、痴呆等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高血压也是最受人们关注的疾病之一。研究表明:有以下缺陷或曰危险因素的人容易患高血压病。

1.有高血压病家族史

2.肥胖

3.偏好咸食 吃盐愈多的人群,其血压水平愈高。4.酗酒 饮酒,特别是长时间、较大量地饮酒也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5.运动少 长期坚持体育运动有利于保持正常血压。

6.紧张 指长期从事高度紧张的活动,包括工作紧张和精神紧张。7.饮食不合理 “病从口入”的原则在高血压病也同样适用。

8.高龄 一般来说年龄越大,高血压的患病率越高。

9.糖尿病 包括有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患者。10.吸烟 吸烟不仅可影响血压,还会和高血压协同而增加病人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同时还可减弱降压药物的作用。

高血压患者的康复需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治疗,其中通过饮食调养来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是非常重要的。高血压患者要善于发挥饮食治疗高血压的积极作用,让自己在每天的日常饮食中轻松治疗高血压。首先,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的饮食中要多吃淀粉、玉米等复合糖类食物,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平时过多地摄入能量,对于有效地控制血压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其次,脂肪是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对于患者的顺利康复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在日常烹调时高血压患者要选用植物油,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鱼等。多吃海鱼,海鱼能降低血浆中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此外吃海鱼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益。第三,人们常常忽视饮食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对治疗高血压起到的巨大作用,适量的蛋白质、钾和钙都对高血压患者的康复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高血压病人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重1克为宜。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要多吃土豆、茄子、海带、莴笋等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发挥饮食的保健作用,保持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平时多吃水果和蔬菜,这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合理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平衡膳食又是合理营养的根本途径。人类最大的财富并不是金钱,而是拥有健康。由于财富是人创造的,而健康是不能完全靠金钱买到的。人只有保持健康才能拥有一切,把希望看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1)蒋红 饮食与肿瘤

(2)伍小军 饮食与癌症

(3)赵霖 膳食营养与人类健康

(4)抗癌在线肿瘤专家组 《当代健康报》:膳食营养与癌症

(5)杨建生 冠心病与饮食

(6)赵霖 中国人怎么吃

(7)李宏翠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第11期

(8)舒芳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S1期

(9)武玉梅 疾病防治:哪些人容易患高血压病

(10)凤凰中医 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饮食保健方法

(11)秦菊红 浅谈科学膳食营养对防治高血压病的作用

5.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篇五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环境有限地自循环过程中,人类无限制地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无疑打破了这一平衡。不管是在现有环境中谋求发展,还是抛弃旧的寻求新的环境,人类究竟能走多远?

从生物性来看,在与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这种形式。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可以看见,氧浓度对生命的出现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2.人类与水圈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大气中的水是全球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研究还发现,人体血液的矿化度为9g/L,与30亿年前的海水是相同的。静脉点滴用的生理盐水为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与原始海水一致。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现代人的身体内仍然流动着几十亿年前的海洋水。在自然界的植物体内,水分含量更高,有些甚至高达95%。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开水。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3.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

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在此基础上,农耕文明建立起来,人类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4.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当今世界所依赖的主要能源——石油和煤炭均来自于此。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

另一方面,岩石圈又是其上面各圈层的基础,并且与各圈层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对岩石圈的任何干预,也必将对其他圈层发生影响。众多地震、海啸起因于此。

5.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环。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了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6.人类与近地太空

一直以来就有陨石、陨铁等天外来客影响着地球表面圈层,包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近地外太空的活动越来越多,开发新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太空和自己造成了相当棘手的麻烦——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之多,以至于火箭、飞船升天还得小心翼翼地避开它们。至于落入大气层,虽被燃烧殆尽,但也有少部分残留回归地球表面,若是其中有放射性物质,恐怕人们无法视之不见。由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并在对于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上逐步转变、提升。

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不少污染,特别是温室效应,一直是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汽车的大量使用、工业的发展,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导致全球变暖。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的使用化妆品、空调制冷剂等里面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氟里昂,从而破坏地球表层的臭氧分子。臭氧层的空洞,更是给全球气候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带来威胁。工业、生活排放的废水,污染了水体环境;化肥的使用,破坏了徒弟的盐碱性;绿色植物的两砍伐,破坏生态环境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说明了,人类的活动的确与环境污染存在密切的关系。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环境当中,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早期的人类最大自然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都是被动的去适应周边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和发展,加上生态环境中“适者生存”这一不变的法则,这就促使了人类的发展。随之人类也试图去改变地球的表层环境,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6.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参与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举例说出“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提升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概括总结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自觉形成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组织调查、查阅资料及交流表达的过程。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结合我校的“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进行讲授,同时大胆的整合教材,把“动物与仿生”知识提到“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前面来讲,使知识衔接更加紧密、流畅。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调查认识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因此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调查活动,课上进行展示、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此外,“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动物与仿生” 等内容主要侧重这些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其中的原理只稍加讲解即可,不做深研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查阅资料等,制作幻灯片及其他形式的调查总结。

课型:新授课

课时分配:1课时

导入新课

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引出课题. 观看图片

教学过程

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衣、食、行、用方面的作用

(2)在医药保健方面的作用

(3)在娱乐、观赏方面的作用

(4)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作用

(5)传播疾病等有害的方面

教 师 活 动

1、组织各小组汇报、展示一周前布置的“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成果。对学生的调查过程及结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全面分析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然后老师指出动物与人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甚至有人说动物是人类的老师。引出“动物与仿生”的知识。

学 生 活 动

1、各小组采取各种形式汇报、展示调查成果,并在黑板上总结出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学生来形容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与仿生

教 师 活 动

1、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的“动物与仿生”的知识并讨论有关的仿生问题。参与学生讨论,进行适时的启发和点播。

2、出示相关问题让学生解决,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3、让学生谈谈还知道哪些动物与仿生方面的知识。

学 生 活 动

1、自学、讨论“动物与仿生”的知识,了解动物与仿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2、解决老师出示的实际问题,检测自学效果。

3、谈论自己知道的动物与仿生方面的知识,与大家一起分享。

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教 师 活 动

1、动物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人类对动物的利用也朝着高效和更加尊重的方式发展,其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生物反应器”。引出动物与生物反应器知识。

2、提出“什么是生物反应器?”让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说出此概念。

3、出示资料分析,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4、对学生进行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教育。

学 生 活 动

1、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回答问题。

2、阅读资料分析、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3、看图片,谈感受,使情感得到升华。

小结

教师活动

请学生谈收获和对未来的畅想

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当堂知识,展望未来

当堂反馈

教师:出示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确立全面发展的思想。

7.小动物与人类健康 篇七

“人类健康”或“人类医学”的概念要求在临床保健、共患疾病监控、科技宣传教育、病理研究、诊断治疗、防控接种以及全球变暖等环境因素对人类、家畜和野生动物健康的冲击方面要建立医学和兽医职业的联合探索 (Monath等, 2010) 。该概念不是一个新的想法, 在历史上, 有影响的人物已经提出过“人类健康”这个话题。在法国里昂庆祝第一个兽医学院建立250周年时, 就知道学院的创办者Claude Bourgelat曾在文章中陈述:“我们已经看到了人和动物机理之间应有的亲密关系, 这种亲密关系是当我们抛弃嘲弄甚至偏见时, 其中的一类医学对另一类医学有促其成熟和完美的作用”。19世纪的伟大医学家Louis Pasteur (巴斯德1822~1895) 、Robert Koch (1843~1910) 和Rudolph Virchow (1821~1902) 都研究过动物疾病。Virchow曾说:“人和动物医学没有分界线, 也不应该有分界线。尽管主体不同, 但机理和医学构成是相通的”。在英国, 最早的“人类健康”概念倡导者是John Mc Fadyean先生 (1853~1941) , 他既是兽医学家, 又是外科医学家, 曾在英国伦敦皇家兽医学院从事过动物主要疾病的研究 (Pattison, 1988) , 他还在1888年创办了“比较病理杂志”, 使它成为共同研究人与动物疾病的主要宣传工具 (Day, 2008) 。

1 再提“人类健康”的概念

虽然这个概念现在有很多倡导者, 但“人类健康”概念的再次出现很大程度归功于兽医传染病学家Calvin W.Schwabe (Cardiff等, 2008) 。现在医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工业部门都承认在实验室研究、公共卫生、食品和环境科学以及生化武器研究等方面人和动物科学所做的贡献对二者之间的有利互补。在2005年英国医学协会和英国兽医协会共同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和“兽医记录”补充册中, 重点讲述了两个职业之间的亲密关系 (Alder和Easton, 2005) 。2006年, 当“美国兽医协会 (AVMA) ”和“美国医学会 (AMA) ”之间确立联络关系后, 2007年的“美国兽医协会 (AVMA) ”主题就是“人类健康” (Enserink, 2007) 。2008年, 美国兽医学院内科医学院的论坛题目也是“人类健康, 人类医学:兽医和医学的共同之路”。“人类健康”的概念也再一次出现在2008年“国际新发传染病会议”的议题中。英国比较临床科学基金会的建立, 促进和资助了人畜共患疾病的研究。2009年, 该基金会在伦敦主办了一次专题会, 吸引了100多位英国医学家和兽医学家参加 (Anon, 2009) 。在欧洲, 多数欧盟国家的资助也贡献给了LUPA项目, 该项目是一个关于犬类疾病基因也许和人体生理紊乱极其相似的研究课题 (Pennisi, 2007) 。“欧洲兽医联盟 (FVE) ”和“世界小动物兽医师协会 (WSAVA) ”都采用了“人类健康”这个主题。

最近一次“人类健康”专题是由世界动物卫生协会 (OIE)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粮农组织 (FAO)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系统流感协调员和世界银行共同发起的, 这个群体组织产生了一个关于医学和兽医合作的文件, 在2008年10月份由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的会议上被采纳, 2010年4月由DIE、WHO和FAO三方共同产生的一份关于“人类健康”的联合报告出台 (Anon, 2010) 。最近, 美国宣布成立了“人类健康专业委员会”, 这是由AVMA“人类健康”发起者Task Force组织的、8个专业机构介入包括AVMA和AMA在内的一次合作 (King等, 2008) 。

此外, “人类健康”课题也广泛讨论“人类病理”的问题。因它促进了医学和兽医学的结合, 尤其是促进了在未来取得主要成果的基因工程鼠的特点研究等前沿科学方面的有机结合 (Cardiff等, 2008;Sundberg和Schofield, 2009) 。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举行的“第一届人类健康国际大会”已把所有对此感兴趣的组织迅速联合了起来。

2 小动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人类健康”专题的一个目的是讨论目前人类发生的和在生产性为主的动物以及野生动物之间发生的共患疾病。这里有小动物起传染作用或为传染贮源疾病的具体实例, 如狂犬病和利什曼病的研究。狂犬病仍然是人类的主要疾病, 且往往“被忽视”, 世界2/3的人口生活在狂犬病疫区, 每年有超过5.5万人死于此病, 多数在非洲和亚洲地区, 疫苗注射和管理流浪犬是控制此病的关键。在近期的“兽医记录”上刊登和总结了这方面开展的活动文章 (Anon, 2009) 。 (1) 由OIE、WHO和美国疾病中心 (CDC) 等发起的世界狂犬病日活动; (2) “动物医学+人类医学=人类健康”主题的欧洲兽医周活动; (3) 为了研究消灭狂犬病, 由Gates基金会奖励1000万美元给WHO的热带病防控部门的活动。利什曼病是在许多国家发生的人类疾病, 家养的犬是主要的传染贮源, 尽管同狂犬病发病机理不相似, 但对犬群防控仍是此病的关键。第一代利什曼病疫苗已在巴西应用, 而且很有效 (Palatnik-de-Sousa等, 2009) , WHO将此病认定为“被忽视”的疾病, 此病在世界上88个国家存在, 其中72个是发展中国家, 每年有200万新增病例发生, 估计目前有1200万人感染。狂犬病和利什曼病是宠物和野生动物之间交叉感染的典型实例。城市饲养的狐狸也认为是这两个疾病的传染贮源。以上内容证实了小动物的这两个全球性疾病感染的实例, 但伴侣动物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创造了许多疾病传染的机会。猫易感染SARS病毒和全球新出现的流感病毒如高致病性H5N1型 (Kuiken等, 2004;Marschall和Hartmann, 2008) 和H1N1型 (Lohr等, 2010) 就是最好的例证 (Van den Brand等, 2008) 。宠物对西尼罗河病毒、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等都易感。目前, 宠物传染病随着伴侣动物的国际旅行有明显增加 (Brown, 2010) , 自从2000年“英国宠物旅行计划”推行后, 截止2010年8月份, 猫、犬和雪貂的旅行数量达到了717965只 (Anon, 2010) 。宠物医师对此应高度警觉。在发达国家, 引起高度重视的实例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的感染, 认为这些有抗力的病原体也容易感染宠物 (一般认为是由人传染到动物的) 。

“人类健康”专题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整合医学和兽医学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犬和猫病的自发研究对理解人类疾病有重大的帮助, 因为犬和猫身上出现的大面积感染、产生的赘生物、炎症和免疫低下等疾病症状和人体机理发生的紊乱极其相似。随着对环境影响、生活方式所起作用的认识明显增强, 人们都知道引起人和犬共患疾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且人和动物分享着同一环境, 这种比较研究日趋成熟 (Bernstein和Shanahan, 2008) 。在西方国家, 人和动物的最主要健康问题仍是肥胖, 这与人和动物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人类健康”最后讨论的是“人和宠物建立联系”的议题, 家庭饲养宠物对小孩的抚养、老人慢性病的恢复以及保健有好处, 人类也能从动物身上获得身心愉悦。

3 关于世界小动物兽医师协会 (WSAVA) “人类健康委员会”的介绍

小动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清楚的, 但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类健康”的平台将重点放在了人、生产性动物和野生动物之间的交叉感染上。为纠正这种观点, WSAVA在最近成立了“人类健康委员会”, 宗旨之一就是确定了小动物在人类健康框架中的地位。“世界小动物兽医师协会”是一个独特的组织, 它是80多个国家小动物兽医机构的8万小动物兽医执业者交流的平台。该组织的基本精神是通过年会和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成就, 提高人类的科学技术教育意识。因为通过物种交叉感染人畜共患疾病时, 发展中国家的兽医执业者处于疫情的最前沿, 宣传这些科学技术是“人类健康”专栏的主要功能。

“世界小动物兽医师协会”这个特殊的地位能够快速联系和收集到在发展中国家兽医执业者所做的教育努力的成果。例如该协会的许多成员国就是狂犬病和利什曼病流行的国家。它在人类健康领域所起的第一个核心作用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有效的全球网络系统, 可以很快提供这些技术信息, 如有关伴侣动物的全球传染病病例, 或推出新的疫苗等, 对OIE这样的组织有很大益处。近年选择了由WSAVA“疫苗指导”生产的猫和犬疫苗就是该网络系统的作用。

8.科学饮食平衡膳食改变人类健康 篇八

人类的健康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人们认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4种:即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和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影响人类健康因素分析

1.环境因素: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空间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和。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水、空气,土壤及其他生物等。在自然环境中一些动植物及微生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另一些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甚至危害人类的健康。

2.生物遗传因素:生物遗传因素是指人类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遗传,生长,成熟、老化及机体内部的复合性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它对人类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3.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是指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它对健康的影响具有潜在性、累积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与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极为密切,改善生活行为可有效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感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和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也与行为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据WHO估计:1992年全球60%的死亡是由于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其中发达国家占70%~80%,发展中国家占40%~50%。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通过30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与生活方式而取得的。

1992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心脏保健宣言指出: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平衡。说明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医疗卫生服务是指居民可自主获得的促进及维护人类健康的各类医疗,卫生活动。它既包括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诊断,治疗服务,也包括卫生保健机构提供的各种预防保健服务。国家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分布及利用将对人民的健康状况起重要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类健康是由4个元素构成:父母遗传因素占15%,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因素占1096和7%,共17%。医疗条件因素占8%,个人生活方式因素占60%。前两项为不可控因素共占32%,而可控因素占68%。在可控因素中,个人生活方式占60%,接近可控因素的九成。以上结果表明: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想寿而康,九成靠自己。像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等慢性病并非是文明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是由膳食不合理、吸烟酗酒,运动过少和心理失衡等不文明生活方式造成的,物质丰富本身不会给人类带来疾病,但健康知识缺乏却会造成疾病。

饮食疗法已经是公认的获取健康的最好方式

现代医学界普遍认为疾病的预防是人类的一个简单又可行的生活方式,人们每天都要吃饭,营养摄入每天在周而复始的进行着。但是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却使人们无法从日常饮食中摄取人体所需的足够营养素。那么如何让人们的细胞获得充足的营养元素呢?

实际上,细胞营养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诞生了。西方的微营养角度观点就是从机体最小单位细胞来养护身体,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那么怎么营养机体细胞呢?归根结底就是合理饮食、平衡膳食。

人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像水晶一样宝贵却又十分脆弱。本世纪初英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2~15岁的儿童中已经发现了动脉硬化症——事实证明营养摄入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迫在眉睫。美国参议院组织营养问题特别委员会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动脉硬化症影响着约30%的16~20岁青年,50%的21~25岁年轻人,以及75%年龄在26~29岁的成年人的健康。

饮食问题还同时决定了很多先天性缺陷类疾病,它在儿童疾病以及慢性退化性疾病的发生率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每天摄取的能量当中有近1/3来自富含能量却缺乏营养的甜食。儿童和成年人中有1/4的人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达最低标准,儿童和青年所消耗的蔬菜中大约有1/4是高油脂的薯条。这些”三高”(高热能,高脂肪、高糖)食品,油炸类,烧烤类食物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质,一些腌制的、膨化的食物和精加工的肉肠类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这些食品给人体造成了巨大的潜在危害。还有一些方便食品,不仅没有任何营养,还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可以不折不扣地称其为“垃圾食品”。

当人们的饮食结构不合理,偏食这些高脂肪、高糖分、高热量的食物,造成热能摄入过多而其他营养成分缺乏时,就会造成体重和体脂的增加。当一个人的体重增加,心脏就必须更辛勤工作,以供应营养到身体内的所有器官,体重愈重,心脏的负荷就愈大,所以肥胖者患心脏病的几率就会比一般人高的多。同时,血压过高多发生在肥胖者身上,血压高会导致脑部中风、肾脏退化与心脏等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过多的血胆固醇、血脂堆积在动脉血管壁上,会使管腔变细甚至造成血管破裂,进而导致中风或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突发。所以,肥胖者发生动脉粥状硬化机率非常地高。恶性肿瘤和糖尿病和肥胖的关系更为密切,35%的恶性肿瘤就是因不良的饮食习惯,摄取过多的高热量、高脂肪含量的食物等,引起过多的自由基产生,导致细胞病变成癌细胞。糖尿病几乎是所有肥胖者的专利,在研究指出糖尿病历中,是因高醣类、高热量的饮食引起的糖尿病者,有70~85%的人体重一减轻,其病况都有改进,所以惟有维持理想体重,再配合医师及营养师的协助,才能杜绝死亡的危机。

我国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以宝塔图形表示我国居民每天应吃食物的种类及相应数量。1997年新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共8条,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常吃豆类、乳类及其制品《不含乳酸饮料》。4.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量体重。6.饮食清淡,少盐。7.限量饮酒。8.吃清洁卫生新鲜的食物。但是,日常生活中无需严格按照宝塔推荐标准摄取食物,可以同类互换,也就是以粮换粮、以豆换豆、以肉换肉,合理分配三餐,一般早,晚餐各占30%,午餐40%为宜。各不同年龄段都应该适量增加坚果如花生、瓜子、核桃的摄入,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早餐中应至少包含奶、豆、蛋、肉的一种。午餐中适量增加菇类和鱼的摄入。

现代病根本原因

什么是现代病呢?现代病其实就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是指人们因衣、食,住、行及娱乐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和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不良因素所导致的躯体或心理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癌症、糖尿病等。事实上,现代病的根本原因不外乎“环境变化”使身体的氧摄入和营养摄入不足。据美国参议院组织营养问题特别委员会报告,现代病是由于缺乏均衡的营养所引起的。该报告发现:“现代病不能靠药物或手术来医治,只能用新的营养知识来医治”。而所谓“营养素”是指除了热量(脂肪,糖类)以外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微量元素(目前已知的有46种)。所以,真正维护你健康的并不是医生或药物,而是你自己。人们既然无法改变现有的社会化大环境就该尽早培养我们自己的健康体质。这种对身体的保护工作,对于现代医学预防疾病显得相当重要。

今天的人们跟父辈的生活已完全不一样,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把1970~2010年的40年为1个阶段,人们的生活和1970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们的运动减少,食物更加缺乏营养、摄入的毒素却比以前更多了。现代人比较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纤维寨和钙等基本营养元素。而更糟糕的是人们吃了太多的脂肪,胆固醇,盐和糖,使更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还认为: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更大。而压力是损害人们自身健康的最大因素。因为负面压力会消耗很多的B族维生素,损伤心血管系统,使血压升高,所以社会压力大的人更要补充营养。

我们的餐座上需要低热量、高营养,高纤维素,营养均衡的饮食,能够让每一个人的每一个细胞都可以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从而远离现在这些让人们头疼的慢性病。及早预防,从根本入手将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让人们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9.谈谈饮食营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篇九

所谓的同生成, 都是在根身欲下生发创变。意象 (意境、境界、理想) 的思维表现, 是意识体进变的必然, 都是于意识体在幻想, 联想, 理想这一意识体中的基本思路 (三想) 运依的结果。无论是原始欲还是社会欲, 欲望是人类生命的根身。它同自身创造的社会“结构”彼此既是互促发展, 而又不满足的所趋于欲望前行的无限性。无限性是欲望的特征, 正因为如此驱动人类创变自体意识的“三想”。而意象、意境、境界、理想正是“三想”运作于意识的过程表现。因为不满足才产生幻想, 想又必然生行、行再生想, 随新欲的指向, 总是在欲想着未来。为了确证未来, 必然联想经验, 推证可能性, 并以预想中的 (意境、境界、理想) 动力于自我, 从而形成人类意识的理路。

当然, 由于构成对象关系不同, 是它们各类面对物象的关系不同。例如, 宗教, 对应关系是“天堂”“上帝”“来世”等;道德对应关系是社会结构而承习和创新美与丑, 恶与善;科学对应关系是人类, 自然, 社会现象等等。虽然对应关系不同, 但各自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达以某种理想目的, 如意境、境界等, 这也是意识形态在各领域中所运作的特征。

然而谈到意象, 人们首先想到艺术美学范畴。所以关于意象, 古今中外美学书中都有所概述。论述者虽然从美学角度论艺术的意象, 但其思维理路与意识形态中其它领域相关意象的思维理路颇为相同。如中国意象论源于《周易》和老、庄, 《周易》本来就是一部关于“象”的著作, 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由变化多端的卦爻之“象”来表现流动不居的现实的吉凶祸福。所谓“八卦以象告”, 《易》者, 象也;象也者象也”, “是故《易》者象也” (《系辞下》) 等等, 都是说的这一点。其书关于“意象”的关系论述, 散见在许多地方。特别集中地表现在《系辞上》的一段话中:“子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这段话除了涉及“言”与“意”的关系之处, 中心意思就是说“言”与“意”是不能完全表达的, 可以由“象”来表达。从这里, 就可以逻辑地推出一个结论:“象”比“言”“意”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当然, 这种象不是本文的物象之象, 而是被意识创变的超物象。又如老子的象, 他以“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 (41章老子) 讲“无”与“有”的关系, 从而辩证地说出“物象”与“意象”的区别与联系。

基于“二源头”即物象与意象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随时代变迁, 由此衍生出许多相关的美学概念。如刘勰《文心雕龙》中《神思》“意象”, 司空图“象外之象”, 郑板桥的“胸中之竹”等。关于什么是意境、境界, 莫过于中国近代美学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他以中国古代的诗词为例举, 阐述他的意境和境界。由于其中承传儒家的“内美思想”, 所以他认为“古今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境界”。虽然他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于诗词之意境, 但他却与意境合一统称。正如他自己在“造境”“写境”中所说:“有造境, 有写境,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 必合乎自然, 所写之境, 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 意境、境界、理想几乎同等。例如他在讲“成大事业者”和“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而在论述词的创造时又讲:“词以境境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

概览众多关于艺术的意象的论说, 他们却说出一个共同特征, 即意象是超物之象, 而不是实际的物理之象。正因为如此, 使意象能在意识里同联想的经验创进, 并自由地建构新象;以新象为指向, 使预想从而达到某种意境或境界理想。

意象, (意境、境界、理想) 这种思维理路, 虽然在上文更多以艺术为例证, 讲述创作者以美学为基点来各自论述自己的意象审美的表现。然而, 这种意象思维理路不仅是艺术的特征, 在同一意识形态的其它领域中也具有这些特点, 因为它们是同生成, 同理路, 只是构成的对应关系不同。如这种意象思维理路, 在运作过程由于对象于“物象”而生发意识意象, 由意象联想经验创变“象”的遐想而达到某种意境, 或境界, 理想。所以它们在运作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为意象的产生目的是为了达到某一意境、境界、或理想 (目的) 等。彼此都是以递近相联去贯于意识思维理路的, 这一点如同意识里的“三想”运作。所以谈意象, 必然联贯于意境、境界、理想。因为意象是源于新欲, 受阻于外界而生, 因此必然回转于意识的能动性, 去不断地寻找合于感观实象的目的性;并在意识中接生于超象, 从而达到新欲的指向去超然享感, 即意境。

例如宗教, 由于承习自身力量的外化的原始自然神的崇拜, 所以信徒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的“天堂”, “来世”等之类的“无尽”“蒙然”的意境感受。在默默的祈祷中运作意识中的“三想”, 从而生成似真、似幻的意象;由意象接生于超象的蒙然。正因为这超象的蒙然诱惑, 才使新欲驱动着信徒们虔诚地追求于它。也许这正是意境特征的功能吧。例如基督例如基督教所追求的上帝, 天堂的意境, 在现实中没有人见到上帝, 和天堂的物象。然而它却诱惑着信徒们世代组创无数个有关“上帝”, “天堂”的意象。即解说不尽的《圣经》。从而搭成通往“天堂”的意想的桥梁, 以此力动于信徒们执着地信仰。

哲学的创作和研究也是如此。创作者以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中的一些现象为对应关系, 来阐释他们的观点, 方法, 从而形成哲学理论体系。它们的思维理路同样有着从意象, 到意境。例如对某一哲学家的理论体系研究, 以已知的论点`论据去推想被推想者的可能。然而, 推想者毕竟不是被推想者, 也许与被推想者不是同一时代、社会等。所以, 必然借助意识体中的“三想”运作。然而在推想过程, 必然产生无数个有关超然意象, 以此去联接推想者论述的目的所要达到的意境。例如:我们研究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如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我们就以已知他的哲学思想中的论点`论据为基点, 在原本解释的基础上去超然于他的原本, 从而达到解释者的意境 (目的) 。比如:“理念”是什么?“感性”是什么?由于解释者不是作者本身, 不可能原本理解作者“三想”运作过程, 必然运用解释者“三想”运作, 去生发有关意象, 从而连接超原本的意象, 以此接近于解释者的意境。 (目的)

然而与意境相比的境界, 却有着可能的实现。“界”的字意是被划分的地方与地方的相交处, 和某一范围。与意组词, 必然有他的可实现规定的范围。这一点正如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昨夜西风调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夜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 摹然回首, 那人都在灯火阑珊处”。虽然这是论讲具有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同样也是成大事业者也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所谓“必须经过”, 即经过1.高瞻远瞩, 探索规律的准备阶段, 2.殚思极虑孜孜以求的实践阶段;3.以及不断追求, 迈向成功的收获阶段。这三种阶段无论是“大学问者”还是“大事业者”者是必须要经过的。

与此同理, 在意识形态中的道德意识理路, 也是追讲从意象到境界。道德是对应“社会性结构”建立的。它是承习原始血缘、家族的规范和社会“结构”下的法律, 特别是在历史性的演

色彩与空间的关系

张莹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色彩灵活多变且节约资源的特性, 成为目前室内设计中经常被应用的手段。但是整个在室内设计中成功的色彩配色方案成功的案例却屈指可数。了解色彩的诸多属性并将它灵活地应用于设计中成为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从空间功能、空间尺度与色彩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试图找到更为有效的配色方案使室内色彩设计更为成功。

关键词:空间;色彩

室内色彩设计是整体室内设计中的一部分。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切实地与空间中光线、材料和肌理紧密结合在一起, 能够起到协调空间、材料、界面等元素之间的关系, 以达到舒适、美观且符合空间功能和审美的作用。室内色彩设计因它灵活多变且节约资源的总总特性, 逐渐被设计师和业主们关注, 成为时常调用的一种手段之一。既然是一种手段, 那么就用成败之分。本文试图从色彩与空间的组合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更好地在空间中应用色彩找到途径。

一、空间功能与色彩的关系

室内空间有不同的功能, 比如客厅有用于会客或是家庭娱乐的功能;卧室有用于休息的功能;而书房则有用于学习和培养情操的功能等。不同的空间功能给予不用的环境氛围, 如活跃或是舒静、轻松或是庄严、亲切或是端庄等等。当空间功能遇见色彩时, 它的氛围就会被色彩淋漓地表现出来。

我们知道色彩本身具有语言。如红色, 它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代表。此颜色对人类视网膜的刺激十分活跃, 能提高肌肉机能, 促进血液加速循环。正式因为这样的特性使得红色这用语言经常被用来表达活力、积极、热诚、温暖等信息。另外红色还有它的另一面用以表达警告, 危险, 禁止, 防火等信息。而绿色则让人们联想到春天、生命等信息, 从而这种颜色传达着清爽, 理想, 希望, 生长的信息。当一种颜色在某一空间中占了大部分的份额, 那么, 空间的氛围就会被色彩通过语言传达给空间中的人。

然而, 色彩与空间功能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只是一对一的对等关系, 而是应将色彩在此关系上对空间功能的升华。因室内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物质与精神上都得到更好地享受。这样一来, 我们就必须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方式, 从而达到空间中色彩应用的提升价值。这种认知方式是先从人体的感官开始的, 由人身体的感官系统从周围环境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 从而产进中, 已孕育着人类的意识如何自觉的去社会人的准则。在自觉的过程中, 意识指向必然生发出善与恶、美与丑的意象, 以求达到完美人的境界。例如中国传统道德之一是“尊长”“从长”, 孝敬父母。这是承传于孔子仁礼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违背, 那就是恶的丑的, 是不道德的。当然这种恶、丑的界定, 来自于人类根身欲的生命意识的自然趋利避害。因为在社会性人与人的关系中, 意味着必须制定和遵守一些基本准则, 如果这些准则不存在或者得不到遵守, 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和平。正也正如南斯拉夫社会科学家武科.帕维切维奇列, 对正义、互助和平等的解说:“要求正义是因为人们常常发生利害冲突, 而这种冲突可能使人们的生存发生问题。提出正义这一要求的目的是给个人和集体的专横划定一条界限, 正义的含意是不行恶。正义中必须增加行善内容那就是互助。互助的基础在于人的人类心里本性。人在生存竞争中产生的侵略性是人所固有的, 但是, 人在共同生活中产生的对其他人的同情心同样也是人所固有的。不论人与人之间有多大差别, 人们本身都需要亲近、同情和互助。那么平等也是如此, 它建立在所有的人都是从这一历史认识上。大家都以同一方式出生, 每个人的生命者是有限的, 人们在活着的时候, 都会有肉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 都有爱和恨, 人人都需要睡觉、吃饭、饮水和休息。这就是人类生命意识下的道德”。[1]所以, 人们在恶、善、美、丑的监督下, 自然驱动意识生心理反应, 完成整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的感觉、知觉、认识、想象、思维、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是每个人面对特定空间环境时都会产生的心理反应, 进而才会产生对室内环境的感知评价, 如美感、新奇感、舒适感、恐惧感等。色彩在整个心理过程中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激发的作用。比如让人联想到生命和希望的绿色在经过心理过程的处理后就会变为生动和理想。然而, 这还会受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等因素的影响。如此一来, 色彩与空间功能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这需要全面、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分析, 最终做出合理的配色方案。

二、空间尺度与色彩的关系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色彩可分为前进色和后退色。据统计, 每年发生交通事故最多的车辆颜色是蓝色, 其次是绿色、灰色、白色、红色和黑色等等。因为蓝色的车子会在视觉上产生错觉, 让车子看上去比实际距离远。再有, 放在同样位置上的两块不同颜色的高速公路广告牌, 一块是红色, 另一块是蓝色, 我们就会觉得蓝色离我更远一些, 而红色更近一些, 其实两个广告牌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这些事实都反映着色彩是有前进色和后退色之分的。正因色彩这一特性, 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调整空间的尺度关系。比如让狭长的过道变得更宽敞一些, 就可将对面与我们视线平行的那个面涂上前进色, 使我们在视觉上产生错觉, 拉近对面墙体与我们的距离从而使得过道看起来变得更宽一些。反之, 如果空间感觉过于短浅, 那么我们可以将对面的墙体涂上后退色, 以增加空间的纵向距离。

色彩对于空间尺度的作用还体现在影响空间范围上。色彩与色彩之间, 由于色相、明度的不同, 使色彩本身变得多样, 彼此处在同一个空间中时, 有很好地划分空间的作用, 比如在一个大型的空间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足够大的对比色块, 大型的空间将立刻被分割出来, 形成不同的且相对独立的空间。这种手法经常被应用在单调且大型的空间处理当中, 使空间富有变化。反之, 在较小且拥挤的空间中, 我们为使空间看起来更大更整体, 那就不能用过多的色块, 打破空间的连续性。这就是如何应用色彩的独立性调整空间尺度大小。

总之, 色彩在属性上所具有的诸般特性使得它在空间尺度上的应用充满魔力。但是应用得好与坏取决于我们对色彩属性的了解和不断的实践经验的累积。

不断创变道德下的意象, 追求做合格人的境界。

自然科学也是如此, 虽然它是以认识自然界、社会、人的思维的现象为研究而组合于某境界与道德同理路。例如, 在观察现象时, 必然促发于人的意识体中的“三想”运作, 如由现象产生联想的“假设”和“预测”, 由已处推则未知,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稀阿基米德, 在浴缸中洗澡时, 受水的浮力启发, 而发现浮力原理;而魏格纳从地图中大西洋两岸线的契合中, 领悟到“大陆漂移说”等等。

又如意识形态中的政治法律, 它也是直接对应社会结构而建立。人们在组建“结构”过程, 能动于人类自身利益的意象, 以可实性、必然性的理想去建构“结构体”, 即理想的社会。每一个社会形态在初建时都是旧形态的理想社会。随欲望的发展, 人们又以旧“理想形态”的结构为桎梏, 去反驱动于人类的前行, 再去创变新的理想社会。这一创变过程, 同样是在人类“三想”运作下, 以相关联的人类自身利益为基点而生发意象, 去为希望指向于理想。

参考文献

10.纯天然食物与人类健康安全 篇十

通俗认为, 能供人类或动物食用的物质称为食物。广义上讲, 食物是指通常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空气或水构成, 能够藉进食或饮用, 为人类或者生物提供营养或愉悦的物质。概括起来是指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需求, 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对人体而言, 能够满足人的正常生命活动需求并利于寿命延长的物质称为食物。食物的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或者其它界的生物, 例如真菌, 或发酵产品像是酒类等等。

在原始社会农业出现之前, 人类食物来源靠的是狩猎和采集, 其生活是以野生植物和动物提供的多少为转移。随着世界各地先祖们在狩猎和采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生活实践, 产生了农业和家畜的驯养, 以满足了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而农作物的栽培和动物的养殖, 意味着人类开始用自己生产的食物来代替自然提供的野生食物, 从而结束了狩猎和采集的生活, 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农业经济时代。

在自然界中, 每种生命体的生理功能所需要的食物是不同的, 生理机制也不一样, 生存方式也不尽相同, 导致不同物种生命体的食物千差万别。例如, 马类食草动物的食物主要是草类为食物;虎类肉食动物的食物主要是动物类为食物;人类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主要是以动物植物为食物。而植物的食物比较简单, 主要是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各种矿物营养元素。但无论哪一种类生命体, 最终的食物的元素是差不多。地球表面基本上包含一切生命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地球上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生存环境, 经过不断演化, 产生了种类繁多的生物物种, 构成地球表面特殊的生物圈, 形成繁杂的生态系统。

2 为什么天然食物中存在天然毒素

在食物中除了杀虫剂、兽用药物或环境污染物等人造化学有毒物质引起我们食物中毒外, 还有一类食物中本身存在的天然毒素常常被我们人类所疏忽。天然毒素是指一些菌类、植物、动物源性天然食物当中, 本身就存在的有毒化合物。当人们若吃下含有天然毒素的食物足够份量的时候, 就可以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中毒。

为什么纯天然食物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毒素?其实, 回答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因为所有的生物生长过程都不是为了我们人类而生长, 而是为了它们自身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从这个角度分析就不难理解:各类植物、动物和真菌在进化过程中, 受到动物的捕食和昆虫、微生物的侵害等等不利生存环境因素的胁迫而产生了基因突变, 能够次生代谢产生有毒化合物的优势物种被自然选择保留了下来。因为, 在生存竞争环境中能够产生天然毒素的物种具有防卫和抵御被捕食的作用。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传奇, 每一个传奇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因此, 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 每一个生物物种在进化过程中, 为了自身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下去, 在自然选择中不希望自己成为别的物种的“食物”或牺牲品, 都进行着各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生命进化演绎过程, 其中能够进化出产生天然毒素的植物、动物及真菌的物种就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精彩传奇过程。因为, 能够产生天然毒素生命个体大大地增加了该物种生存和繁衍下去的机会, 属于自然选择中留下来最优势的物种, 天然毒素对于它们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发挥了特定作用。这些天然毒素化合物有形形色色的化学结构, 其毒性和性质也大不相同。

当我们人类剥夺了这些天然植物、动物及真菌的生存权利而作为我们人类食物的同时, 各种各样的天然毒素就不知不觉地存在于纯天然的食物当中。

3 植物源性食物中的天然毒素

在全球已知的植物品种中有至少2000个植物物种属于有毒的。人们吃下野生的菇类、酱果或其他植物以致中毒的个案屡见不鲜。世界上只有几百种的植物被人们经常食用, 当中有不少如果过量进食或未经妥善处理就食用, 亦会对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或毒害。

不同品种的植物可供人类食用部分是不同, 可以是叶子、叶芽、茎部、根部、果实或块茎。同一属植物的不同部位或不同时候采摘其毒性也截然不同。不同品种植物或同一品种植物种植的地理环境不同, 其毒素含量及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 对生存及繁殖有重要作用的植物器官 (花朵及种子) 会含有大量防卫作用的有毒化合物。例如鲜黄花菜的花蕾在未开花之前采摘下来即是鲜黄花菜, 鲜黄花菜色泽鲜艳, 味道鲜甜, 但含有一种叫做秋水仙碱的物质, 秋水仙碱本身无毒, 但进入人体后, 很容易被氧化为二秋水仙碱, 这种物质有剧毒。成人一次吃50g~100g未处理的鲜黄花菜便会中毒。

在某些植物在重要的生长阶段, 这些有毒化合物也会在叶芽、幼嫩组织或幼苗中快速地合成或贮存。例如马铃薯发芽时, 一般土豆表层中都含有少量龙葵素, 但发芽变绿的土豆, 尤其是在芽眼处, 龙葵素含量能达到20~45mg/100g。当人们食用龙葵素含量达到38mg~40mg时就会引起中毒。

黑木耳营养丰富, 但鲜木耳要慎食。近年来, 食用鲜木耳而引起的日光性皮炎的事件屡有发生, 发生这种皮炎是因为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卟啉的物质, 它对光线敏感, 食用后人体被太阳光一照射即会发病, 暴露皮肤易出现疼痒、浮肿、导致咽喉水肿、鲜红色丘疹等, 甚至发生局部皮肤坏死现象。还有常见的中毒, 如北杏及竹笋中可产生氰化物的化合物, 未煮透的黄豆、四季豆及其他豆类中含有酶抑制剂及植物血球凝集素。

4 动物源性食物中的天然毒素

动物源性天然毒素可能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产物或食物链中的化学物。虽然进食陆生动物后出现中毒的情况较少见, 但由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中毒事件则在世界上不少地方时有发生。贝类、甲壳类动物和鱼类吃下由有毒微藻类产生的海洋毒素后会在体内积聚。贝类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食物, 要注意的是生食贝类胃肠道疾病时有发生, 还要警惕那些肠道中含有了大量毒素的贝类, 生食后就会引起中毒。这些毒素在平时烹调、冷冻、盐渍、酸化等情况下都不能被破坏, 因为这些毒素结构很稳定。海蜇具有清脆可口, 滋味鲜美爽口, 它含有五羟色胺、组织胺等各种毒胺及毒物肽蛋白, 人食用后易引起腹痛、呕吐等中毒症状。因此, 如果未经处理的海蜇是不能食用。

河豚毒素是一种毒性强烈的海洋生物神经毒素, 可能是由某些细菌所产生。超过90种河豚含有这种毒素, 人们即使吃下小量毒素亦可致命。由于雪卡毒素可存在于超过300种珊瑚鱼, 故此海产食物中毒报告常涉及这类鱼。鲭鱼因细菌性腐坏而产生的组胺也会污染其它海产品引起食物中毒。

目前全球约有1200种有毒及有毒腺的动物。虽然大多数不会作食用, 但如果用作食物时, 必须小心避免毒腺或含毒素的组织。人们一般认为是没有毒的动物某些腺体, 例如吃下含有鲤醇类化合物的草鱼胆, 也可引起食物中毒。

5 降低天然食物毒性和中毒的风险

从“所有的生物生长过程都不是为了我们人类, 而是为了它们自身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这个角度分析已经不难理解, 天然毒素普遍存在于天然食物当中, 天然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的损害, 有关临床症状各不相同。急性症状由轻微的肠胃不适、神经恍惚、呼吸系统骤停甚至死亡。有关症状会在吃下含有海洋生物毒素贝类及其它海鲜后数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出现。在食用野菇或未经恰当处理植物 (例如白果和北杏) 也常常会出现急性中毒。至于慢性中毒, 则较常见于由植物毒素 (例如多种生物碱) 引起的中毒。长时间吃下某些谷物及某些植物中的呲咯联啶生物碱可对肝脏产生损害。在一般情况下, 适当的方法处理食物或彻底煮熟食物均可减低食物毒性或去除毒素。彻底烹煮可消除豆类当中的酶抑制剂和植物血球凝集素。此外, 用水浸泡或沸水煮烹也可消除有关食物中部分氰化物。摘去某些种类鱼的生殖腺、皮及器官可除去集中在这些组织内的毒素。一般而言, 某食物是否有毒跟其浓度、摄入量及个人健康状况有关, 而儿童和身体衰弱者尤其易受到食物中天然毒素的影响。人体具有解除低浓度天然毒素的潜能, 某些不能减低或消除天然毒素的食物, 则应该限制摄取这种食物的份量, 并保持均衡饮食, 进食不同种类的食物, 以求把某些天然毒素摄取量维持在安全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张星联, 唐晓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食品科技, 2005 (5) . 

[2]何伟英.论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 (22) .

[3]张奇志, 邓欢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5) .

[4]柏振忠, 王红玲.对食品安全的再认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 .

11.论科技进步与人类道德的关系 篇十一

论科技进步与人类道德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人类道德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最活跃,最革命的.生产力,是推动道德进步的伟大动力.科技的发展能扩大伦理道德领域,促进社会道德的变革,提高社会道德水平.进步开放的伦理道德氛围有助于科学的健康发展,封闭、保守、反动的伦理道德会阻碍和窒息科学发展.

作 者:杨建萍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大学,山东,烟台,264005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2002 14(8) 分类号:B82-057 关键词:科技进步   伦理   人类道德   关系  

12.营养、饮食与防治癌症的关系 篇十二

对动物的研究表明, 在化学致癌物诱导下, 喂饲低脂食物的实验动物致癌率低, 喂饲高脂食物的实验动物致癌率高且发病迅速。由此可见, 搞脂肪摄入是癌症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饮食中所含的脂肪富集了大量的能量, 能量本身能够促进癌症发展, 含大量饱和脂肪的饮食能增加淋巴器官和消化器官癌变的几率。

有人认为饮食中的脂肪与某些癌症的关系在于较高的烹调温度下脂肪易于氧化。氧化的脂肪化合物在体内形成一种氧化压力, 从而引发结肠和直肠组织中的癌变。另外, 高脂饮食能够诱导某些有利于癌症形成的激素的分泌。脂肪也能促进胆汁分泌, 而结肠中微生物能够将胆汁转化为致癌物质。但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肉食本身是否携带致癌激素, 比如含瘦肉精饲料喂养的家畜。

饱和脂肪最终进人结肠的浓度比等量的不饱和油或ω-3脂肪酸的浓度大, 而且粪便中的脂肪与结肠癌的形成有关。另外, 一些证据表明, 鱼类中的ω-3脂肪酸能够预防癌症发生。

木炭燃烧产生大量的化学物质, 有一些有致癌作用。烟中的一些致癌物质在烹调的过程中会附着在食物上, 另外使食物变为褐色如常见的烧焦牛排的过程会引发食物中的糖和氨基酸发生化学变化, 这往往可以增加食物的色、香、味, 可是同时也会产生致癌物质。食用烟熏、烧烤或烧成褐色的食物会将致癌物质带人消化系统, 影响肠道里衬组织。可是一旦这些化合物被吸收进人机体组织, 会被机体强大的解毒系统捕捉而失去毒性。

因此, 在选择健康饮食时, 烤制、油炸、烟熏食品的食用要适度。

有趣的是适度饥饿可降低癌症发病率。当热量摄入降低时, 癌症发生率下降, 这种热量效应普遍存在, 不管过量热量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或蛋白质都能增加癌症的发病率。动物实验支持这一观点, 研究人员首先建立一种诱发癌症的条件然后限制实验动物能量摄入, 当正常饲养的动物死亡时, 被限制能量摄入的动物还尚未发生癌变。在人类中进行这项实验是不可取的, 我们只能推论低能量摄入对人的影响也如此。

人们还不清楚过剩能量促进癌症发生的机理。但一些人猜测可能与肾脏产生的肾上腺素有关。摄入高能量可以刺激释放这些激素, 引起炎症, 而炎症可以刺激肿瘤生长。限制能量摄入能够阻止肾上腺素的释放。另外一种观点是肥胖以及相关的胰岛素耐受可能促进癌症的发展。其他理论也提出一些机制, 尤为重要的是高能量饮食能加强 (尚有争议) 组织内可能已经存在的其他致癌物质的破坏作用, 这对消费者来说尤为重要的是摄入能量要适度。

含有充足的高纤维饮食有助于预防结肠癌和直肠癌。作用的机理可能是促进胆汁分泌, 吸收毒素并排出体外, 在结肠内产生有益的类激素片段, 清除粪便中的一些自由基化合物或者通过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来防止致癌变。纤维可能在预防结肠癌、直肠癌、也许还有乳腺癌的形成中尤为重要, 而且高纤维饮食如丰富的水果和蔬菜除了纤维之外, 还有其他特性也有助于预防某些其他类型的癌症。但富含脂肪和能量的高纤维饮食对癌症起不到预防作用。

那么可以推断在素食者中这些癌症的发病率一定很低。

膀胱癌可能与饮水多少有关。有报道表明, 每天饮用10杯水比那些饮水量少一半的人患膀眈癌的几率要小得多。对于这一现象的最可能的解释涉及到尿液中自然形成的致癌物质, 饮水量增大时可以稀释致癌物质, 排尿次数增多, 从而减弱致癌物与膀胱组织的作用。单纯的水最好, 所有饮料都有好处, 但酒精饮料是个例外, 它并不能降低膀胱癌发生的危险。

维生素E、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抗癌作用。其他维生素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如反促进剂而起到抗癌作用。其中包括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泛酸。维生素A从各方面调节癌变中错误的细胞分裂和通讯, 有助于维护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通常能够识别并及时地清除癌细胞。

高钙饮食也有助于预防结肠癌。通过大量长期的研究发现, 与正常人相比, 结肠癌患者摄入的钙和维生素D较少。其他矿物质在癌症的预防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可能与辅助抗氧化酶有关。这其中包括锌、铁、铜、硒, 可能还有更多。

许多蔬菜中都含有称之为反促进剂的植物化学物质, 该物质有抗癌作用。反促进剂抗癌的一种方式是强制机体建立一支能够破坏致癌物质的酶类组成的“武装力量”, 当潜在的致癌物质进人时, 经过“武装”的机体能够快速地将其消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无一例外地发现许多癌症发生都与不经常食用绿色、黄色的水果和蔬菜及柑橘类水果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富含蔬菜和水果的饮食与降低肺癌发生率有密切关系。

结论

上一篇:稽查办工作汇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一篇: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