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申论

2024-06-29

两会热点申论(7篇)

1.两会热点申论 篇一

怎么保持物价稳定:“涨”字牵动百姓心

2011年伊始,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揭晓,“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国内字。人们选“涨”,主要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强烈感受: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一路攀升,连续突破3%、4%、5%、6%,2011年6月达到了6.4%。

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虽然说物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物价过高、涨速过快,就会造成百姓生活压力过大、心里不安,甚至会引发恐慌。可以说,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 组合拳:成效初显压力仍大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物价一路走低。随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加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外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并大幅上涨。在这种情况下,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转正,12月升至1.9%,通胀预期有所显现。进入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5月上涨3.1%,10月为4.4%,11月达到5.1%;2011年物价继续在高位运行。为什么物价上涨这么快?

成本上升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各类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升高,并引起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应上涨,而这些生产要素是计入生产成本的,其价格上涨也最终体现到了商品价格中。

输入性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其中,棉花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会影响国内市场。例如,2011年2月25日,国际期货市场的大豆、棉花价格,一年内分别上涨了46.1%、126.4%,直接推升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美国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国际大宗商品涨价趋势。

自然灾害影响。这两年,极端天气现象较多,从西南冬春连旱到中东部持续低温,从南方多次暴雨和台风到北方小麦主产区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还先后遭遇干旱和洪涝,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给许多农产品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加剧了供需矛盾。

流通环节影响。目前我国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正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山东、河北、河南三省蔬菜产量占全国产量近40%,海南反季节蔬菜有78%销到外地。这种区域结构变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需要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势必增加成本。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发,增加了运输困难,推动了物价上涨。

流动性影响。近两年,我国货币信贷供应规模扩张较快,加上境外“热钱”流入,流动性持续充裕,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投机炒作影响。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部分游资借势、借题炒作,客观上炒高了某些商品的价格,主观上强化了市场涨价预期,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物价上涨牵动着百姓的心。这一轮物价上涨,食品涨价最为明显,约占全部涨价因素的70%,如大白菜、西红柿、猪肉的销售价格大幅上涨。民以食为天,顿顿都要吃饭,食品涨价老百姓感受最直接,反映自然强烈。

面对“节节升高”的物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障群众生活,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频频“亮剑”,打出了一套控物价、保民生的“组合拳”。

目前,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且,维持物价稳定的有利条件也在增加。一是2011年夏粮继续丰收,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二是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有利于减轻价格上涨的需求压力;三是6月份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有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压力;四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发挥积极作用;五是翘尾因素在下半年会逐月缩小。特别是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为稳定物价提供了较好宏观经济环境。

但同时也要看到,物价调控不可能一蹴而就,稳定物价是攻坚战不是闪电战。当前物价形势还比较严峻和复杂,物价上升的压力还比较大。2011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5.4%。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大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力度,继续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坚决保持物价稳定。

◇ 转稳健:管好货币稳物价

有个比喻:价格犹如船,货币好比水,水涨自然船高。在商品数量没变情况下,货币多了,买同样的商品就需要花更多的钱,也就是涨价。

近两年,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大幅增加货币供应规模。这为我国应对危机冲击提供了充足“弹药”,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国内流动性充裕。2010年新增外汇占款3.2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2.4%,“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比过去10年平均多42%,这都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为此,中央明确要求,要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并将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治水之法,不可执一”,管好流动性这个闸门,治好货币这个“水”,应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收”、“疏”、“堵”并举。

“收”,就是减少货币供应量。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收”的信号。截至7月上旬,已3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创历史新高。今后将继续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疏”,就是引导资金流向。管好流动性,并不意味着全面紧缩,而是坚持“有扶有控”,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使货币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应引导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自主创新等,投向“三农”、中小企业和就业、助学、扶贫等,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堵”,就是严控境外“热钱”流入。当前,全球流动性充裕,“热钱”四处寻找投机空间。由于普遍看好中国发展、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境外“热钱”伺机涌入内地。必须打好“热钱”阻击战,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立“热钱”流入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际资本进入途径、投资规模和投向的监测,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犯罪活动,最大限度减少“热钱”的流入。

◇ 保供应:增加供给稳物价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揭示了一个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只有保障商品的充足供应,价格稳定才有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但农业生产基础比较脆弱,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供应的变化容易引起价格波动。近些年,我国几次幅度较大的物价上涨,几乎都与农产品涨价有关。如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最高涨幅达8.7%,主要就是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这轮物价上涨也不例外,如2010年突出表现为蔬菜价格上涨,最近几个月猪肉价格上涨又推动物价达到新高。

农业丰,百姓安;粮价稳,百价稳。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立足国内保障供应始终是头等大事。中央明确提出,稳定物价关键要扶持农业生产,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应。

首先,大力发展生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将达9884.5亿元,比2010年增加15.2%。继续完善农业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2011年小麦每50公斤提高5元—7元,水稻提高9元—23元。今后10年,国家还将投入4万亿元,用于水利设施建设,这将有力提高农业抗击天灾的能力,夯实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

权威声音

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从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看,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必须首先稳住农业。只有保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越是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越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越要抓好农业生产,这样才能赢得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针对这轮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涨幅较高的情况,必须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应通过5年左右努力,确保大中城市郊区有基本菜地面积,自给率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对近期生猪价格上涨,国家将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加强生猪公共防疫体系建设,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将恢复到2 5亿元。同时,应全面掌握、及时发布“菜篮子”产品的生产情况和供求变化信息,积极引导生产和市场流向。

各地加强蔬菜基地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各地投入蔬菜基地和大棚建设资金超过100亿元,全国秋冬蔬菜种植面积较上年增加800万亩,秋冬蔬菜总产量达到3.37亿吨。

其次,完善储备吞吐。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不稳定性,而消费却是常年的、持续的。必须发挥储备吞吐“蓄水池”功能,实现“高抛低吸、削峰填谷”。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的储备粮库存应占该国一年消费量的17%—18%,这是储备安全的警戒线,而我国已超过了40%,粮食库存充裕。要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的力度和节奏,针对当前个别地方“卖菜难”情况,要发挥好储备调节作用,临时收储一批可以短期贮存的蔬菜。

深度解读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即所谓“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规定各省区市的行政首长负责本地区粮食的供需平衡和粮价的相对稳定。实践证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是保障供应、稳定价格行之有效的做法。2010年11月以来,国务院多次强调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确保粮食的生产和供应。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1988年,为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国务院批准实施“菜篮子”工程,提出实行市长负责制。20多年来,“菜篮子”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体系逐步完善。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提出了12项主要任务。最近国家发改委还明确,对市长负责制设量化考核指标,建立问责制,对月度价格涨幅较高的城市进行通报。

最后,用好进出口调节。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基本保证自给自足,但结构性矛盾还存在。如玉米需要部分进口,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这需要通过进出口来调节,一方面及时组织进口,增加市场供应,如2010年我国进口玉米157万吨、小麦123万吨、棉花284万吨、食糖177万吨,为稳定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紧缺品种限制出口,优先满足国内供应。

◇ 畅流通:降低成本稳物价

2010年9月8日,走了525公里后,一批芹菜通过公路从山东运到了上海,经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环节“多级跳”后,摆上零售摊位,价格也从每斤0.3元涨到3元,涨了整10倍。芹菜“疯狂涨价之旅”,揭示了流通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玄机。

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通往消费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费用和损耗,而这些最终会计入价格,由消费者负担。现在城市消费的农产品大都来自全国各地,这丰富了百姓餐桌,但过高的流通成本也推高了价格。

事出必有因。具体来说,流通成本高,主要在于:一是环节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5—6个环节,层层加价,价格自然就上去了;二是损耗大,农产品的损耗一般达到1/3;三是经营负担重,租金、摊位费、进场费近年来大幅上涨。因而,降低流通成本,应着力做到“三减”,把省下来的钱让利给农民和消费者。

河北省全面推进农超对接

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搭建对接平台,举办各类洽谈会、蔬果节等,不断推进农超对接工作,使菜农、商家、市民三方均受益。目前,全省有58家规模以上的连锁经营企业开展了农超对接,对接省内外农产品基地近300个,2010年农产品销售量近500万吨,销售额超过了30亿元,使参加对接的农产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0%以上,使参加对接的农户年平均增收3000元。

广东省推行平价商店

平价商店是指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通过产销对接,销售群众生活必需农副产品,并在价格异动时承担保障供应、平抑价格等社会责任的商店。2011年起,广东省在3年内将投入4.5亿元支持平价商店建设,主要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对平价商店承租经营场所给予适当租金补贴,对贷款自购经营场所给予适当贷款贴息,对产销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建设等给予适当补贴和贷款贴息。目前,全省已建立300多家平价商店,经营范围包括米、油、肉、禽、蔬菜等30多类居民生活必需品;到2013年,将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城市社区的平价商店网络。

产销对接,“减环节”。开展产销对接,是减少环节降成本的有效手段。以农超对接为例,一般可平均降低流通成本10%—15%。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超过70%,而我国只有15%左右。国家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产地与销区、农民生产与超市销售直接对接,推动从临时性扩大到长期性对接、从省内扩大到跨区域对接、从以长贮存期产品为主扩大到各类农产品全面对接。今后5年,大中城市农产品经超市销售比重将翻一番,达到30%。

完善设施,“减损耗”。当前,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造成农产品损耗大的重要原因。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公益性基础设施,支持采后处理、冷链物流设施、批发市场建设,以降低农产品在流通领域的损耗。以冷链物流体系为例,到2015年,冷库总容量将从880万吨增加到1880万吨,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环节腐损率将分别降至15%、8%、10%。

降低费用,“减负担”。价格贵不贵,要看摊位费。市场摊位费、超市进场费普遍过高,给经营者带来很大负担,也转嫁给了消费者。2010年以来,各地采取措施,努力降低摊位费、进场费,如南京下达4个月“减半令”、北京试行免收摊位费。国家正研究制定政策,支持农贸市场建设,化解地价上涨推高摊位费的压力。同时加强对市场开办者的监管,规范收费行为,督促降低收费标准。对于运输费用,新的绿色通道政策将长期化,每年可降低运输成本超过130亿元。

政策传真

全面清理公路收费

2010年,我国物流总费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远高于发达国家9%的平均水平。过高的物流成本是导致不少商品价格过高的重要原因,其中运输费用又占物流总费用的50%多。为此,2011年6月10日,交通运输部等5部门下发《关于开展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清理工作,全面清理公路超期收费、通行费收费标准偏高等违规及不合理收费。

◇ 强监管:规范市场稳物价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棉里针”、“糖高宗”„„2010年这些热词频繁见诸网络报端,反映了一部分农产品价格畸高,也折射出市场投机炒作的疯狂。以最先“蹿红”的大蒜为例,曾有媒体报道其批发价两年上涨了100倍。

这种价格的疯涨,背离了价值规律,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种种迹象表明,一些游资和不法经营者用不正当手段操纵价格,是幕后的直接推手。如大蒜的炒作,就与山东部分经销商恶意囤积有关。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如果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不规范,投机炒作和价格欺诈现象多发,不实的涨价信息满天飞,会放大供求矛盾,引发价格异常波动。因而,必须加大价格监管力度,着力规范市场秩序,有效稳定社会预期。

狠打击,坚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治乱须出重拳。2011年春节后,查处了家乐福、沃尔玛超市19家门店的价格欺诈行为,各处最高额度5 0万元的罚款;5月,又查处了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散布涨价信息案,作出罚款200万元的行政处罚。今后将继续强化价格监管,严格执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保持打击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加强对农产品收购秩序整治,重点监管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期货市场,有效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

国家发改委密集约谈稳物价

2011年3月,部分日化、方便面、酒类等企业集中发布涨价信息,推升了涨价预期,个别地方出现了小规模抢购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秩序混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约请企业负责人,召开了多个座谈会和行业协会会议,介绍价格形势,宣讲政策法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约谈后,大多数企业表示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约谈,作为一种沟通方式,不是行政干预,目的是通过提前介入进行提醒、告诫,以防止价格违法行为的发生。

严监审,强化政府定价商品的价格监管。目前,水电油气等重要商品,仍由政府定价。它们关系国计民生,在物价格局中具有“稳军心”作用。必须加强对这些商品的价格监管,提高价格制定的科学性和透明度。2011年将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要求所有政府定价的商品都要接受监审,避免不合理费用计入成本、推高价格。同时,在调整这些商品价格时,应慎之又慎,做好综合配套,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

促公开,推进价格信息透明化。这有助于引导经营者合理定价,也能使消费者价比三家。一方面,建立健全价格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公布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目前各地相继出台“晒价格”的举措,南京的“物价微博”让百姓可随时随地了解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准确阐释价格政策和有关举措,及时澄清虚假价格新闻,公开曝光价格违法典型案例,营造有利于稳定物价的舆论氛围。

农产品期货市场

农产品期货市场,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芝加哥,它在农产品供需矛盾间建立一种缓冲机制。目前国际上仍在交易的农产品期货有21个大类、192个品种。在我国3家期货交易所中,大连商品交易所与郑州商品交易所现阶段以农产品期货交易为主。

◇ 增补贴:雪中送炭惠民生

同样是涨价,不同群体的感受不同。涨价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困难群体,因为在他们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比重较大。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受物价上涨影响最深,也最需要给予帮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困难群体。其中,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领取失业保险人员等,就有近9000万。化解物价上涨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最迫切的就是为这个群体排忧解难,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及时发放补贴。当物价出现短期波动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灵活性强、见效快。2010年,各地向城乡低保、优抚、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了每人每月10元—80元的临时补贴;2011年春节前,中央财政再次安排资金104亿元,向困难群众每人发放了一次性春节生活补贴100元—180元。今后,价格临时补贴将逐步从不定期发放向逐月发放转变,这将更及时地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

提高救助标准。当物价上涨超过一定幅度和时间时,国家会相应提高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2010年年底,我国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51元、117元和246元,比2008年年底分别提高22.4%、42.2%和35.6%;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标准也从生均2000元提高至3000元。今后5年,我国城乡低保标准将年均增长10%以上。

建立联动机制。近年来,浙江、江苏等地探索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根据物价涨幅及时发放补贴、联动调整保障标准,取得了积极效果。2011年7月,联动机制已在18个省区市建立,到年底将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来。这将在物价上涨和困难群众生活之间,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波堤”。怎么解决分配不公:劳有所得 干有所值

收入分配是直接关系老百姓“钱袋子”的大事。“钱袋子”越鼓,人们生活越有保障;财富分得越公,人们越能心平气顺。对于当前存在的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不同地区、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分配不公现象,人们反映强烈。在做大财富“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 调控持续加力 分配不公仍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近年来,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出来。

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分配关系。如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年均增长10%;连续8年出台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三农”问题,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各地平均3.2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每次平均增幅12.9%;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力度,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等等。这些措施开始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涨幅自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居民。

但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领域的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劳动者收入长期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达3.23倍;垄断行业收入明显偏高,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的4.7倍;“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社会历史原因。分配不公看似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实际上,有些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如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都是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体制改革不到位。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法律和制度还不健全,使得一些人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财富。而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行政性垄断等,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公平,也导致分配不公。

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二次分配中,再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比重偏低,均衡性转移支付比例过小;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够,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

三次分配机制

社会分配机制主要有三个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第三次分配是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

“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如果对分配不公问题不高度重视,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妨碍经济健康运行,抑制社会创造活力,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有悖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是一项十分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必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下决心、下功夫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促进分配公平。

◇ 提高劳动报酬 劳有所得“鼓腰包”

劳动是财富之父,是百姓致富之源。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来源出现多元化趋势,经营性收入、投资及财产性收入等不断增加,但对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讲,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劳动报酬。

近年来,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2010年以来,各地普遍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将分配的“天平”向普通劳动者倾斜。但总的看,普通劳动者收入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有学者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达35.3%,但职工工资增长只有14.1%。这不仅影响了普通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严重障碍。

深度解读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在统计学中,一般以年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达到一定规模要求的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也分若干类,如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等。目前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首先就要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 4 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两个同步”的目标:一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二是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些都体现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鲜明导向和政策思路。今后几年,应按照这样的思路,切实提高劳动收入占比,让普通劳动者的“腰包”鼓起来。

促工资增长。工资是劳动报酬的主要形式,提高工资收入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主要途径。要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发挥工资指导线的作用,指导企业依据薪酬信息,及时调整企业内部各工种(岗位)间工资分配关系。加强工资立法和劳动标准体系建设。深度解读

工资指导线

工资指导线是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进行规范与调控,使企业工资增长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企业货币工资水平增长幅度的标准线。工资指导线水平的制定应以当地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增长水平等为主要依据,并综合考虑国家、本地宏观经济环境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本地城镇就业状况、劳动力市场价格、人工成本水平、对外贸易状况等相关因素。

提最低标准。最低工资是满足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的底线。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十二五”时期,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将达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推集体协商。一般而言,在劳资关系中,劳动者个人往往处于“弱势”。集体协商对于增加工人发言权,改变工资由企业单方决定的现状有重要作用。要通过经济、法律、信息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稳妥扩大覆盖范围,使职工敢谈、会谈,企业愿谈,最终谈得拢,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劳资互利双赢。全国总工会提出,2011年年底,已建立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率有望达到60%,2013年年底达80%以上。

工资集体协商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支付办法、工资标准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它一方面能够维护一线职工的权益,使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相适应,确保每个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明确要求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权威声音

工资集体协商还需法律护航

张鸣起(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工资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企业工资管理制度、理顺企业内部分配关系、保障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解决劳资关系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手段。加强立法和政策保障,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整性,是推进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的首要前提。

抓农民增收。农民群体数量大、收入低,提高农民收入是促进分配公平的重点。“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为此,必须继续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011年中央将新增用于“三农”的支出1300多亿元,增加良种补贴资金16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0亿元,并大幅提升粮食最低收购价,强农惠农政策的含金量超过往年。目前,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超过50%。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针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有关部门将启动清欠专项行动,三年内实现全国基本无拖欠。◇ 规范分配秩序 强化监管保公平

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我国也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说的都是秩序、规则的重要性。规范的秩序、合理的规则,是分配公平的前提;秩序被破坏、规则不合理,必然导致分配不公。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酬,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混乱,非法收入、“灰色收入”突出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分配公平。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就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对非法收入,应坚决取缔。违法、违规获得巨额财富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分配秩序,人们反映强烈。必须进一步加大“打非”力度,坚决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打侵吞资产、贪污贿赂等行为,查处走私贩私、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非法活动。

对“灰色收入”,应大力规范。目前,对礼金、红包、出场费、好处费及各种名目的“福利”等形式的“灰色收入”,监管存在不少漏洞。应该加大规范力度,加快建立收入信息的监测系统,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继续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并逐步向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延伸,坚决切断产生“灰色收入”的渠道。

对垄断收入,应严格调控。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权力轻而易举地获取巨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社会意见很大。对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和领域,要完善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加强监管,使其行业收入透明化。目前,有关部门正抓紧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工资总额改革办法。同时应扩大国有资本收益征缴范围,逐步提高上缴比例,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对那些不必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和领域,则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收取国有资本收益,对中央企业区别不同行业分别按5%、10%不等的比例收取资本收益。2007年至2009年共收取约1572.2亿元,2010年约600亿元。从2011年起,进一步扩大征缴企业范围,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政策传真

央企高管“限薪令”

规范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相结合;二是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三是坚持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兼顾;四是坚持负责人薪酬增长与职工工资增长相协调;五是坚持完善薪酬制度与规范补充保险、职务消费等相配套。

薪酬结构和水平: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基本年薪与上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联系;绩效年薪根据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确定。

对高管薪酬,应规范限制。2002年,国家开始推行国企高管年薪制,规定其年薪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12倍。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国企盈利的增长,这一比例早已被突破。2009年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薪达68万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于2009年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对中央企业发出高管“限薪令”。应进一步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同时,严格控制和监管职务消费,使其合理化、规范化、公开化。

◇加大调节力度 财税杠杆缩差距

134票赞成,6票反对,11票弃权„„在经过两次审议和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后,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广受社会关注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这次修改,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并调整了税率结构。调整后,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将从28%下降到约7.7%,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大幅减轻,同时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这是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促进分配公平的重大举措,它回应了百姓期待,受到广泛欢迎。

物有所异,人亦有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能力和机遇的差异、努力程度不同、贡献有高有低,收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同时,由于各地区、各行业劳动生产率不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有差别也是正常的。但这种差距、差别不能无限拉大,必须通过调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世界各国普遍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比如,1694年英国就开征遗产税,1799年又开征个人所得税;德国较早制定了《财政预算法》、《财政平衡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缩小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

目前,我国的财税手段在分配调节中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比如,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逆向调节”的现象:2009年3944亿元的个税中,工资所得个税收入2483亿元,占个税收入比重约63%,工薪阶层成了实际的纳税主体。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政策传真

加强高收入行业和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管

◎加强以非劳动所得为主要收入来源人群的征管,密切关注持有公司大量股权、取得大额投资收益以及从事房地产、矿产资源投资、私募基金、信托投资等活动的高收入人群。

◎深化高收入行业工薪所得扣缴税款管理,重点加强高收入行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奖金、补贴和股权激励所得征管。

◎切实加强数额较大的劳务报酬所得征管。加强对个人从事影视表演、广告拍摄及形象代言等获取所得的源泉控管,重点做好相关人员通过设立艺人工作室、劳务公司及其他形式的企业或组织取得演出收入的所得税征管工作。

◎加强高收入外籍个人来源于境内、境外所得的征管。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切实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通知》

◇ 帮助困难群体 扶贫济困促公平

有人说,中国既富裕,又贫困。说她“富裕”,是因为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说她“贫困”,是因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左右,特别是还有一个庞大的贫困人口群体。按照人均年收入1274元的贫困人口标准线,到2010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2688万,城市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还有2300多万人。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众给予更多的关爱,不仅是社会财富分配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正成为党和政府促进分配公平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等帮扶制度,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织密城乡低保网。社会保障既是生活保障网,也是分配调节器。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十二五”期间,将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最低生活保障在较高水平上实现应保尽保。今后5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年均增长10%以上,困难群众将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社会保险法》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是党和政府履行“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承诺的法律保证。《社会保险法》从法律上明确国家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并对确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作出原则规定。《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对于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筑牢多层救助堤。社会救助包括低保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应不断完善救助制度,加大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标准,建立城乡一体、覆盖全国、能够基本满足多种困难救助需求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打好扶贫攻坚战。201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我国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标准,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力争到2015年,使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政策传真

今后10年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今后10年,我国将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倡导慈善帮扶风。“慈心为人,善举济世。” 慈善事业作为一项借富济贫的崇高事业,是通过社会力量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光彩事业”等,已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响亮品牌。2010年,全国社会捐助总额约700亿元。2011年7月15日,民政部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提出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鼓励和引导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规范慈善组织和慈善行为,培育慈善发展环境,以鼓励更多先富裕起来的人投身慈善事业。

光彩事业

1994年4月23日,民营企业家联名倡议《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光彩事业由此而发起。它以非公有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家为参与主体,包括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共同参加,以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互惠互利、义利兼顾为原则,将西部大开发作为重点,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以项目投资为中心,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发展贸易,并通过包括捐赠在内的多种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进步。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光彩事业累计实施项目19969个,安排就业592.85万人,带动1334.9万多人摆脱了贫困,同时各类公益捐赠金额达到1475.38亿元。

公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憧憬。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也理应共享自己酿造的甘甜果实。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平的阳光将更加灿烂,“幸福的花儿”将开得更艳。

重拳抑房价 保障助安居 ——怎么解决住房问题

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近年来,很多地方出现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现象,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正以坚决的态度,出重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让人们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调控初见效 目前房价依然高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作用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一度出现“价跌量减”的局面。但2009年第二季度以后,房价不但实现恢复性增长,且一路攀升,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价。当年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4.7%,远超过居民收入8.8%的增幅。一些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10,房价—租金比低至1∶500以下,远超出通常认可的合理范围。

面对一路攀升的房价,党和政府及时“出拳”,陆续出台一系列密集的调控政策,且力度不断加大、频频加码,可谓“没有最严,只有更严”。各地也根据中央精神,出台具体调控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如此强力的调控,成效到底如何呢?应该说,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

房价快速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4月份曾达到12.8%的高点,此后逐月下降,年末回落到6.4%。2011年以来,房价环比下降和涨幅回落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6月份北京新建商品房价格环比下降7%。

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抑制。由于信贷“口袋”不断收紧、许多城市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等原因,投机投资性购房空间被压缩,相当一部分炒房资金撤离房地产市场,限购城市外地居民购房比重下降明显,自住性购房比例增大

尽管如此,在很多普通家庭看来,房价依然过高,买房依然困难。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不仅没有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应声而落”,反而仍在上涨。2011年6月,与前一月份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仍有4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仍有67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同时,受大城市严厉限购等政策的“挤压”,房价“涨潮”正迅速向中小城市转移。如北京实行“限购令”的当月,河北燕郊、三河等地某些楼盘就从每平方米7000元飙升至1万元。

对此,2011年7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强调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不断巩固和加强调控效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也明确表示,将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同时也要看到,“住房难”绝不仅是住房领域的问题,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涉及城镇化发展、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财税制度完善、消费结构升级等问题。因此,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的实践说明:解决住房问题,国家统建、福利分配的老路走不通,完全靠市场也不行。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方面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对此,2011年7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强调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不断巩固和加强调控效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也明确表示,将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同时也要看到,“住房难”绝不仅是住房领域的问题,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涉及城镇化发展、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财税制度完善、消费结构升级等问题。因此,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的实践说明:解决住房问题,国家统建、福利分配的老路走不通,完全靠市场也不行。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方面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重药”降“虚火” 坚定不移控房价

2011年1月27日,“新国八条”发布的第二天,上海、重庆两地房产税改革试点的“靴子”,在各种猜测声中同时落地,引起广泛关注。房产税一直被许多人视为市场调控的“杀手锏”,两市试点成效究竟如何,还需时间检验。但国务院同意试点并表示将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表明了中央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房地产市场是城镇住房供应的主渠道,加强市场调控、使房价保持在合理价位,是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迫切需要。目前,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增需求强劲,城镇居民的改善性需求不断加大,投机投资性需求仍在伺机而动,再加上房地产市场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稳控房价还面临较大压力,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

因此,必须施“重药”降“虚火”,坚定不移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把调控进行到底。目前最关键的,就是坚决贯彻落实好“新国八条”精神,努力巩固和扩大前一时期调控的成果,努力实现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的目标。

货币“闸门”要收紧。由于前两年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足,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价高涨。2011年我国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截至7月上旬,央行已连续6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应继续灵活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改善房价稳定的货币条件。

投机投资要“退烧”。随着人们财富的增加,投资需求日益旺盛,但投资渠道偏少,在房价持续走高的预期推动下,很多人加入“炒房大军”,成为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稳房价就必须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继续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执行二套住房首付比例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要求,提高二套房贷款门槛。调整税收政策,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统一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增加交易成本。还应从严执行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压缩投机投资空间,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有效供给要增加。供需矛盾突出是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对不合理需求做“减法”的同时,还应在供给上做“加法”。应努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完善土地出让方式,推广“限房价、竞地价”方式,改变单纯的“价高者得”,防止地价助推房价。

市场监管要强化。一些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散布虚假信息、捂盘惜售、哄抬房价,坑害购房者。应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房地产市场统计、分析和监测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信息,稳定市场预期。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明码标价对外销售,实行一套一标价。6月,国家发改委对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12家企业进行了处罚。这对打击价格欺诈、坐地起价将起到积极作用。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既要针对当前也要着眼长远。应在落实好现有政策的同时,研究储备新的调控措施。特别是要建立稳定房价长效机制,比如完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阻断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动力;完善和推广房产税政策,抑制不合理需求;等等。

◇保障更给力 安居梦圆“暖心巢”

“住保障房,圆安居梦,暖百姓心。”近年来,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推进,一片片棚户区得到改造,一幢幢公租房拔地而起,一批批中低收入家庭喜迁新居。“十一五”期间,有1500万户家庭从中受益,很多人亲切地把保障房称作“阳光下的暖心巢”。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很多城镇居民通过市场渠道解决了住房问题。但商品住房价值量巨大,低收入家庭甚至一些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经济能力弱,不具备在市场上购房或租房的条件。他们的住房问题,需要通过政府保障和支持来解决。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 “托底”,这不仅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也是市场调控的有力砝码,有助于分流商品住房市场需求,稳定群众住房消费预期,对市场起到“镇静剂”的作用。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今后5年,我国将新建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3600万套,覆盖面将提高到20%左右。按照一家三口计算,意味着将解决1亿多人的住房问题。2011年将开工建设1000万套,比2010年增加72%,截至6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新开工超过500万套,超过全年目标任务的50%。眼下,各地正按照中央部署,坚决打好住房保障这场“硬仗”。◇政策重落实 地方政府须尽责

2011年4月10日至21日,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对北京、上海等16个省区市房地产市场调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这是近年来中央针对住房问题进行的规格最高、决心最大的一次督查行动,是督促地方政府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履行职责的重要举措,社会各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

对于解决住房问题,中央的态度是坚决的,要求是明确的,但具体落实还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作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者,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组织者,肩负着重要职责。中央的政策措施能否“落地”、“开花”,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决心和力度。不可否认,一些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中尝到巨大甜头,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对调控不想动真格,对保障房不愿真投入。这也是一些地方调控效果打折扣、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

为此,中央明确提出,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各地应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以稳控房价、加大住房保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认识到位。工作到位,首先是思想认识到位。应充分认识到,高房价不仅加重了当地群众的住房负担,影响当地民生的改善,而且不利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应清醒地看到,对稳控房价、加快住房保障,百姓翘首以待,全社会高度关注,丝毫不能放松、不能懈怠。应真正把解决住房问题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看,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来抓,牢固树立抓不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房建设就是失职的思想,切实高度重视、负起责任。

明确任务。对于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中央都提出了十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特别是提出了许多硬指标、硬任务。比如,“新国八条”要求各地第一季度公布房价控制目标,要求2011年商品住房用地供应不得少于前两年年均实际供应量;以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了各地保障房建设的规模和进度;等等。各地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和措施,明确保障房建设的计划和进度,并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狠抓落实。解决住房问题,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能“纸上谈兵”。要把确定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一项一项抓落实,一抓到底,毫不放松。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严格执行“新国八条” 的规定,从严把握和执行房价控制目标,从严执行信贷、税收、住房限购政策,尽早使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兑现对社会的承诺。对住房保障,应按照中央确定的任务,确保2011年11月底以前全年任务全部开工,主体结构完工的要占到1/3以上,让困难群众早得实惠。针对资金问题和一些地方出现的建筑质量问题,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在设计、建材、施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建筑质量不打折扣。

严格问责。责任是压力,也是动力。考核问责是确保完成任务的重要抓手。必须强化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对地方负责人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省级人民政府也应建立健全对辖区内城市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观念需转变 量力而行谋安居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心。如何实现“安居梦”?租房还是买房?靠“啃老”还是靠自己?先成就事业还是先买房子?这让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纠结。

有人说,“有自己的房才算有家”,“宁可当‘负翁’也要咬牙买房”,“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也有人说,“不能把人生困在一所房子里”,“租房未必不安心,‘裸婚’也能很幸福”。

这些说法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应如何选择?

就整个社会来讲,应该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相对不足的国家,是一个人均收入仅居世界100位左右的发展中国家。面对这样的国情,应该倡导树立适度、合理、节约的住房观念。

就家庭和个人来讲,应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放大住房预期。特别是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应过早把自己“拴”在房子上,“先租后买、先小后大”未尝不是好选择。

但现实中,“超前购房”、“低龄购房”、“攀比购房”现象十分普遍。据调查,北京首套房贷款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比很多发达国家首次购房者平均年龄小很多。这给市场和个人都带来了一定风险。它使大量购房需求提前释放,加剧了住房供求矛盾,加剧了房价上涨压力。同时,也使很多人成为“房奴”,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大大下降。

这种情况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受我国置家业、传家产的传统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更是客观现实下的无奈选择:房价上涨快,让人们担心“越晚越买不起”,造成“恐慌性购房”;房屋租赁市场不规范,房主随意涨价、被迫频繁搬家,使租房很折腾、很费心;保障房覆盖面有限,很多人享受不到,只能通过市场渠道购房。

理性消费,不仅需要居民转变观念,更需要国家创造良好环境。应通过加强市场调控,使房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预期,避免造成群众心理恐慌。加大公租房供应量、扩大覆盖面,为刚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价格较低、可以长期租住的房子。还应规范、发展租赁市场,让人们有更多稳定、价格合理的房子可租。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和《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将加强对出租房、中介机构和中介人员的管理。此外,还应加强舆论引导,防止虚假信息误导群众。

古人讲,“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发展之基。解决好住房问题是群众的一大需求、一大期盼,也是党和政府的一大牵挂、一大责任。随着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住房问题必将得到更好解决,千万个家庭的安居之梦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优先战略保民生 ——怎么解决就业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然而,2011年春节前后,招工难现象却再度发生。在不少地方,曾经熙熙攘攘的劳务市场,如今却显得有些冷清;曾经是农民工“一岗难求”,如今却是招聘企业“一工难求”。面对缺工困境,不仅东南沿海很多企业奔赴中西部地区上门“请工”,当地企业也纷纷开出优惠条件家门口“留工”。一时间,招工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冷热两重天:就业难与招工难

2011年春节前后,劳动力市场上再度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局面。

一面是年复一年的就业难,一面是再度出现的招工难,看似相互矛盾,却又“两难”并存。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不禁疑惑:当前的就业形势到底应该怎么看?

◇ 解析“两难”局面:招工难难掩就业难

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招工难表明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已经“逆转”;也有人表示,招工难只是特定时期的暂时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要认清当前的“两难”局面,必须透过表象,深入分析,把准就业形势的“脉”。

先看招工难。据对16个用工大省的调查,招工难,主要难在用工需求较大的东部沿海地区,难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难在薪酬待遇较低的企业和岗位,尤其在春节前后的特定时间段表现得更加明显。可见,招工难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季节性等特点, 而不是全局性、普遍性的难。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其农民工薪酬与东部地区农民工薪酬的差距逐渐缩小。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调研显示,东部地区打工者月收入为1455元,中部为1389元,西部为1382元。东部比西部仅高5%,而5年前为15%。◇ 自主创业“启航”:就业天地更宽广

创业创造岗位,就业源于创业。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身就业,还具有带动他人就业的“倍增效应”。据测算,一个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3个人就业。以马云、任正非、刘永好等为代表的新时期自主创业的典范,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而且带动千千万万人实现了就业。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自主创业。2008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培训、健全创业服务等方面作出明确部署。从2009年开始,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85个城市开展创建首批国家级创业城市工作。要进一步落实有利于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提供服务保障,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

目前,85个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正在深入开展。通过创建活动,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体系。

加大政策扶持。创业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创业者面临的障碍、风险远大于普通就业者,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扶持。应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各类创业者开放。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工商、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减免。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帮助创业者“轻装上阵”。

强化创业教育。创业难,成功创业更难,我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这与创业者缺乏相应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应强化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培训,广泛采用案例剖析、考察观摩、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帮助劳动者掌握、提高与创业相关的各种能力。在大学开设创业教育、创业案例讲解、创业投资等创业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2011年,将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等一系列举措,引领15万名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营造良好氛围。当前主动选择创业的劳动者比例偏低,城镇居民有创业意愿的不到5%。应在全社会广泛宣传自主创业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乐于创业、敢于创业。发挥社会各方面支持和推动创业工作的积极作用,普及创业知识,弘扬创业精神,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创业典型,特别是面对失败不屈不挠成功实现再创业的典型,营造崇尚创业、竞相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和谐创业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

我们也要看到,创业之路绝不是坦途,充满了风险和艰辛,既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也离不开创业者自身的激情、智慧和努力奋斗。创业者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勇于挑战自我,勇于面对挫折,脚踏实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力拼搏;充分利用各项创业政策,结合自己的优势和专长,找准创业的落脚点,提高创业成功率。

◇ 职业培训“助航”: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

“一招鲜,吃遍天”,“有了金刚钻,揽得瓷器活”,这些充满生活智慧的俗语,揭示了就业问题上的一个道理:知识和技能最重要。而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离不开职业培训。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劳动者职业培训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国共培训劳动者达8600万人次。但总的看,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要贯彻落实好《意见》要求,进一步健全职业培训体系,积极开展职前和在职全程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扩大规模,让培训“全覆盖”。目前,我国职业培训的覆盖面还比较窄,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职业培训。要建立起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职业培训。今后5年,将力争使新就业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使技能岗位职工得到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使高技能人才培训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分类施教,让培训“合口味”。不同劳动者,培训需求不同。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大学毕业生、“两后生”(城乡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9 等新成长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对企业在岗职工包括农民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做到“就业一人、培训一人”。面向创业者开展创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创业所需的核心技能,实现“创业一人、带动一批”。

提升质量,让培训“见实效”。质量决定效果。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合理设置培训专业,科学确定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含金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强化对培训过程监管以及培训机构的资质管理,严格测评考核。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紧密挂钩。2009年起,团中央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进城青年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项目,分期分批培训进城青年农民工20万名,大部分顺利就业。

“订单式”培训

由用工企业向当地劳动部门提供就业信息,包括所需工种、人数、薪金和技术要求等,劳动部门把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后,提供给劳动力输出地的劳动部门,输出地的劳动部门根据“订单”要求组织培训,然后将这些劳动力整体输送给对方。

加大投入,让培训“不差钱”。“十一五”期间,国家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230亿元。从2011年起,将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大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对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和新成长劳动力,政府将埋单为他们提供培训。目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已公开征求意见,要求用人单位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培训经费,列入成本费用,依法在税前扣除。

◇ 公共服务“护航”:求职之路更顺畅

“春风行动”暖人心,就业服务到家门。2011年农历正月十二,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浓厚气氛之中。在劳务输出大县安徽省东至县,政府组织的“春风行动”却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很多农民工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和体系,初步构建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4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络。各级政府广泛开展了包括“春风行动”在内的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办理就业失业登记,开展职业指导,实施就业援助等。“十一五”期间共为3.3亿人次提供了职业介绍等服务。要继续完善城乡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当好“顾问”,大力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很多劳动者对国家政策、市场供求情况及自身职业倾向不太清楚,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服务。政府举办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如各种人力资源市场,积极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服务,开展个人职业素质测评,帮助劳动者了解职业状况,更好地掌握求职方法。对有意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创业。

铺就13亿人的健康之路(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⑤)

——怎么解决看病难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愈一个人的疾病,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讲,医治看病难顽疾,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导致看病难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有的刚开始理顺,有的还未触及;医改政策的全面落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效果也待逐步显现。总的来看,当前看病难虽有所缓解,但仍较突出。仔细分析,主要难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医院看病排长队是看病难的主要表现。

绝对性的难。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导致的,表现为缺医少药,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这种看病难已基本上解决,只存在于一些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偏远地区。

相对性的难。这是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导致的,主要发生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一进大医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太多、队太长、等太久。挂号、交费和拿药,一般要折腾大半天时间。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为了能挂上号,有的彻夜排队,有的全家总动员、轮流上阵,苦不堪言。这种难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

因“贵”而“难”。这是由于医药费用负担重导致的。据统计,2010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6.8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193.9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更超过了农民年人均收入。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这种难与前两种难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看病难的程度。

可见,解决看病难,依然任重而道远。必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在缓解看病难上取得扎实进展。◇ 合力保基本:织就医疗惠民网

国民的健康水平,事关民族发展、国家兴衰。为人们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提供基本保障的内容与范围也不尽相同。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家提出了“保基本”这一重要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具体来说,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是要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使群众尽量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就是要通过全民医保,降低个人医药费用支出。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对常用药合理定价、保障供应,让患者能用上实惠管用的药。这三项内容,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解决看病难的基础性工作,对实现人人“病有所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保基本”工作逐步推进,但总的看,目前的标准和水平还比较低。我们既要量力而行,努力做到广覆盖、可持续;也要尽力而为,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标准和水平,为全体人民织就一张从防到医、从药到保的基本医疗惠民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投入、促均等。确保基本服务项目和重大服务项目免费向群众提供,必须依靠雄厚的资金保障。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010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同时,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加快覆盖农村和困难地区,逐步实现均等化。比如,今后5年,将为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水平、上层次。逐步提高人均筹资标准,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2011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将提至每人每年200元,住院费报销比例提至70%,政策范围内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5万元。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使参保群众权益得到更好保障。2011年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参保人数较少的省区,逐步实现省级统筹。

◇ 着力强基层:群众看病更便捷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一旦有个头疼脑热,最方便的还是去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普遍使用基本药物,具有看病“便”和“廉”的独特优势,是大医院的“前哨”。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让它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看病难问题。

前些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度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窘境,群众小伤小病也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提出“强基层”的明确要求。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530亿元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面貌有了很大改观;2011年,国家又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长期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将有力推动基层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基层医院虽然有了崭新的设备、宽敞的诊室,但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医务人员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群众前来就诊。因此,不仅要继续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也要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姓公要为民: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

2010年2月,16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朝着回归“公益性”这一共同目标,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作出部署,标志着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到试点探索与全国推广共同开展的新阶段。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着主体地位。据2009年统计,我国医院总数为19822家,其中公立医院为14086家。

公立医院大多拥有优质医疗资源,承担着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2010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均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同时,公立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一直都是看病就医各种矛盾聚集的“重灾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对公立医院采取了国企改革的思路,实行放权搞活政策。很多公立医院通过小病大看、卖药提成、重复检查等手段进行创收,运行机制发生扭曲,趋利性增强,公益性淡化。加之一些公立医院管理不善,就医流程设计不合理,少数医务人员服务“冷、硬、顶、拖、推”等,加剧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是缓解看病难的重点和关键。

也要看到,作为最主要的医疗服务终端,公立医院与药企药商、医务人员、患者、医保机构等各方切身利益纠缠在一起,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其他各方面改革都绕不过的“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复杂性强,影响医改全局,事关医改成败,既要积极推进,也要稳妥处理好深层次问题。为此,深化医改提出“两条腿走路”:一些保障公益性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可先行试点;一些体现公益性的具体便民措施,要尽快推开。理顺体制,推进医药分开。

当前公立医院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体制机制不合理有关。要坚持“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开展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建立符合公益的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子。尤其是要推动医药分开,通过探索新的药品采购供应模式、医药收支分开核算等多种途径,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切实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投入到位,完善补偿政策。目前,政府投入一般只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6%—8%,仅靠这些投入,无法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政府将加大投入,补偿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后减少的收入或亏损,并落实对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的投入,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供保障。

优化流程,改善就医服务。不少看病难问题,实际上是由就诊流程复杂、服务不够人性化造成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诊疗流程来解决。目前,全国1200多所三级医院普遍推出便民惠民措施,比如,推出就医“一卡通”、提供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等服务,缩短病人候诊时间;控制不必要的诊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等。

◇ 医者需仁心: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看病”说成“看医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生职业的特殊重要性。医生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是能否看好病的关键因素,决定最终疗效的,往往不是药物,不是设备,而是医生。医生职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性,他们提供的医疗服务不同于普通服务。医患之间信息高度不对称,患者往往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只能依赖于医生的诊断。在世界各国,医生通常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

我国目前有800多万医务人员,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就医服务量,为人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医生群体的社会形象被扭曲,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职业尊严感受到冲击。这既有医生的问题,更有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医务人员正当收入过低、公立医院实行鼓励创收的考核机制等,“逼迫”一些医生开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过度诊疗,甚至还有少数医生吃拿回扣、收受红包,引起患者不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医生是患者求医看病的希望,也是医药卫生事业的主体力量,广大医生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是关系到缓解看病难、深化医改的大事。改革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安心从医,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从政府来说,要创造有利于医生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及条件,使其价值和地位得到应有体现。理顺分配机制和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取消“以药补医”,体现医生劳动价值,改革绩效考核方式,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完善医生规范化培训,试点多点执业,鼓励医生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为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从医生自身来说,要恪守职业道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必备的基本价值追求。当病人以生命健康相托,以信任之心相与,医生不仅要以医术相助,更要以仁爱之情相应。要把患者健康放在首位,以关心体贴的态度为患者服务,在赢得患者尊重中实现职业尊严和事业发展。

从广大患者来说,要理解和信任医生。要充分认识医生的职业特殊性,尊重医生的劳动和付出。面对病魔,需要医患携起手来,相互配合,共渡难关。还要看到医学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相当一部分疾病原因不明、诊断困难,甚至无法治疗,不能苛求医生包治百病。

在重大紧急灾害事件当中,广大医护人员在抢救群众生命安全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挂号少排队,看病也不贵,人人有医保,健康乐逍遥!”这是一位网友对解决看病难的热切期盼。党和国家正在回应百姓呼声,不断深化医改,努力缓解看病难,我们相信,人人“病有所医”的目标将逐步变为现实。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促进教育公平,让孩子们同顶一片蓝天,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工程。◇ 实现“有学上”

公平问题仍突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盛,教育为先。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全国城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不花钱、有学上”,2010年高中毛入学率达80%;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已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增加,2010年毛入学率达26.5%,进入大众化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2010年资助学生1.8亿人,资助经费510亿元。教育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不论是很多家长头疼的“择校”,还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同城”苦恼;不论是学前适龄儿童“入园难”,还是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这些都与教育公平息息相关,反映出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那么,教育不公原因何在呢?

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比较突出。目前,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教育水平的差距。

教育投入不足的制约。尽管近年来教育投入大幅增长,但是与教育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偏低,尚未达到4%的目标。这制约了教育条件的改善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限制。目前,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了大多数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则相对稀缺。即便在同一城市,不同学校占有的资源也存在巨大差距。虽然国家已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但很多地方名校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加剧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2010年7月13日,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29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制度改革滞后的掣肘。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中,一些不利于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还未建立。例如,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缺少同一标准;教师合理流动制度、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还不完善;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造成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更加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都希望孩子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造成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

◇ 着力促均衡

有效缓解“择校热”

每逢开学前,都见“择校热”。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都非常普遍。为了孩子能进名校,家长托关系、找门路,不惜举家迁移,不惜付高额“赞助费”;孩子们也疲于参加补习班,学“奥数”,练英语,考证书„„“择校热”高温不退,已成为教育公平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突出表现。

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破解择校难题,根本在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1年又与大部分省区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各地正按照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与“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些专家提出,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只有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最公平的教育,才是出人才的教育。虽然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当前围绕着升学指挥棒,很多学校提供的还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这妨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公平,妨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硬件建设标准化。学校硬件的标准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2010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年投入83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的学校改造。应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校舍、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硬件。天津、河北等地提出,2012年每一所学校都将达到确定的基本标准。

师资双向流动。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择校”实质上是“择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应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实行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必须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的任教经历;配足配齐农村、薄弱学校合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提高教学水平。

规范升学入学。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但有些学校为了争夺优秀生源和自身利益,在招生过程中不按章办事,给择校制造了空间。应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合理分配招生名额,通过规范升学入学,不给择校留机会。禁止公办学校开设“实验班”、“占坑班”,杜绝以任何名义收取择校费,切断录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

◇ 强化“两为主”

公平惠及“民工娃”

“我是‘民工娃’,在上海读书很快乐!”2010年,上海40多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享受本地免费义务教育。在这里,“同一片蓝天,同一张课桌”的梦想,照进了他们的现实。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1100多万。让他们享有与当地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为此,2001年国家提出了“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随迁子女就学难问题。

但也要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公办校入学“门槛高”,部分民办校教学质量低,在当地接受“初中后教育”难等问题。而且今后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4个百分点,意味着有5000万人“进城”,将带来约800万适龄随迁子女,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必须切实贯彻“两为主”政策,更好地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政府为主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凝聚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和汗水,让他们的子女安心上学,是当地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区域教育管理体系,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对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给予充分经费保障,按实际在校生人数及时足额向学校核拨教育经费。

公办唱主角。公办校是免费提供义务教育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随迁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主力军。应扩大公办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提高公办校的接收能力。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禁止收取借读费。

民办补缺口。公办校容量有限,短期内无法完全吸纳随迁子女入学,必须发挥民办校拾遗补缺的作用。应建立健全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校的审批、管理和扶持制度,将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纳入本地规划,帮助改善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办法鼓励公办校对民办校结对帮扶,组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轮流支教,鼓励社会各界向其捐资助学。

壁垒须打破。随迁子女无法享受“同城待遇”,根本在于“身份”壁垒的限制。必须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吸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能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目前,针对随迁子女无法在当地参加高中升学考试的问题,应积极探索解决“初中后教育”难题。如北京、上海等地,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已经敞开,2010年两地中职招收了1.6万名随迁子女。

◇ 加快补短板

大力破解“入园难”

帐篷、行军床、躺椅板凳„„为给孩子争取一个入园名额,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年轻的“80后”父母,备足“装备”,在幼儿园门前排起长龙、日夜坚守。这种“壮观”场景,在很多城市不断上演。“入园难,难过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如今,入园难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

6岁前是人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口语发展、数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的奠基期,是人一生中最富有可塑性的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能使儿童更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然而到2010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6.6%。今后几年,受人口流动、阶段性生育高峰等影响,学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为此,国家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2010年1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体系。目前,各地正在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缓解入园难。

“公”、“民”并举,扩大资源。入园难,难在学前教育资源总体不足,入园机会不够。因此,必须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园,鼓励优质公办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开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赋予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等方面与公办园同等地位,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城镇小区应按规定配建幼儿园,新建小区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充实队伍,强化师资。幼儿是娇嫩的花朵,幼师是护花的园丁。目前全国在园幼儿近3000万,幼儿教师只有130万,有较大缺口。今后10年,我国学前三年适龄儿童人口将增至约5000万。必须扩大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今后3年,教育部将对1万名园长和骨干幼儿教师实行国家级培训,5年内各地将对园长和幼儿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

加大投入,保障经费。目前,学前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量比重一直在1.2%至1.3%之间徘徊,远低于3.8%的世界平均水平。必须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今后3年要有明显提高,为破解入园难铸牢“资金链”。中央财政已设立专项经费,2011年将投入3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此外,还必须强化幼儿园准入、安全、收费和保教质量等方面管理,合理制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园收费管理,坚决查处乱收费。

◇ 资助更完善

寒门学子享温暖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助、减、免、贷”等多种形式。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都免除了学杂费,农村和近一半城市免除了书本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每年安排约180亿元,资助学生近1200万人,并免除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学费。普通高中阶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面约占总数的20%。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制度,2010年奖助学金共奖励资助学生499万人次。

政策年年给力,力度节节升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使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制度安排。必须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实现应助尽助。目前资助体系已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阶段教育。应进一步扩大范围,既向“下”延伸,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又向“上”延伸,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标准动态调整。近年来,国家多次提高标准,并对高校助学金资助标准动态调整进行了探索。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高校国家助学金标准从年生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其生活费补助标准每人每天提高1元。今后,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标准。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不辍学,社会力量功不可没。如“希望工程”,截至2009年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万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弘扬崇文重教、扶弱济贫的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

走好统筹路 下好一盘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⑦)

——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

◇ 弥平发展“鸿沟”非一日之功

2011年开春,我们看到这样一组令人鼓舞的数据。过去的一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9%,增速超过城镇居民;黑龙江、内蒙古和陕西三省区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在全国“万亿俱乐部”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拥有全部17席中的9席。这些变化,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

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随着一个个重大战略的付诸实施,区域发展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态势正在形成。中央连续8年下发涉农“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让人担忧。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流光溢彩的都市与偏僻落后的乡村同在,东部沿海的率先发展与西部一些地区的相对滞后并存。从城乡差距看,2010年我国城乡收入之比仍高达3.23∶1;从区域差距看,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19.31%,西部省区市中人均GDP最低与东部省区市中最高相差10倍多。为什么连出“重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发展存量差距大。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发展差距的基数很大,并非短时间能够“消化”。虽然近年来部分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农民收入增长也很快,但增长的绝对量仍然赶不上东部地区和城市,发展绝对差距仍然在拉大。

客观条件制约多。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状况、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另外,中西部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需要长期的努力。

体制政策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发展差距。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定价体制、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等,虽然在不断改革,但至今没有完全打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资本、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成为制约中西部与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延续,会阻碍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会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发因素。必须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速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避免使今天的“洼地”变成明天的“陷阱”。

◇ 推动一体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0多年前,改革的巨轮首先从农村破冰,奏响了新时期的时代强音。但直到今天,城乡之间仍然好似隔着一道“藩篱”,二元格局依然存在。只有推倒这道“藩篱”,改变这种格局,让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才能建成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规划“一张图”。发展要协调,规划须先行。长期以来,不少地方的发展规划主要是针对城市,而忽略了农村规划,或者城市一张图、农村一张图,人为割裂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在城乡大视野中进行谋划,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

建设“双驱动”。当前,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必须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既推进城镇建设,也把农村建设好。一方面,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

政策更惠农。“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要坚决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送出更多“大礼包”。中央明确提出,2011年财政支农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将达到9884.5亿元,比2010年增加1304.8亿元。对农民的生产补贴继续增加,粮食最低收购价要大幅提升。乘着强农惠农政策的东风,农业、农村将进一步插上腾飞的翅膀。

改革要联动。发展活力源自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应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沿着6000多公里的浩浩长江一路走来,从“中华水塔”三江源到黄浦江畔的上海外滩,从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到高楼林立的国际都市,自西向东目之所及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虽然同饮一江水,同在一个中国,但不同地区发展的差距、生活的迥异,令人慨叹。

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据统计,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经济总量,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不足全国的1/4。促进不同地区协调发展,应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落实总体战略,用好“指挥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东中西各区域良性发展。把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多声部”。2010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把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不同。各地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生态则生态,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加强区域合作,弹好“协奏曲”。组团有优势,抱团好发展。多年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增长极显示了“1+1>2”的奇妙效应。目前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成渝经济区„„一批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加快形成。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形成多种多样的跨行政区的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取长补短、优势共享,努力推动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 改革除壁垒 生产要素流动更合理

“河曲美在水、富在煤,水煤合成电,河曲就会变。”这是山西省河曲县人反复念叨的一句话。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山东鲁能集团带着雄厚资本和技术来到河曲,兴建了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电厂。水煤终于合成了电,河曲人从中尝到了甜头。河曲的资源优势与山东鲁能的资本技术优势的成功联姻,反映了不同地区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

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以要素禀赋而论,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各有长短。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价格形成机制等制度壁垒,导致了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制约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因而,扭转发展不平衡局面,必须坚决破除各种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深化资源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真正体现要素所有者权益,有效平衡要素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利益分配。同时,积极引导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农村和中西部流动,增强欠发达地区内在发展动力。

打破身份束缚,让劳动力流动无羁绊。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动,但受户籍制度束缚,农民进了城但定不了居,过着“两栖”生活。目前,国家正在研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些地方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如重庆从2010年8月开始,全面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今后10年内,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成为“新市民”。应立足实际,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因地制宜放宽进城落户条件。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工作。

完善补偿政策,让土地收益惠于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必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标准,确保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完善、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经营性用地流转,按照“初次分配基于产权,二次分配政府参与”的原则,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改革税费制度,让资源收益“留下来”。在我国很多资源富集地区,往往是“守着金山、兜里没钱”。原因就在于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资源补偿费过低,大部分资源收益外流。必须理顺资源品价格关系,提高资源税税负、扩大税目,合理补偿环境损害成本。2010年6月起,在新疆率先进行了油气资源税改革,由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资源税收益大幅增加,12月起这一改革又扩大到西部12个省区市,今后5年还要在全国推广。这将大大增加这些地区的财力,促进这些地区发展。

“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是指体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通过国家财政投入和建立生态受益方责任制度,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供给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等方面。2010年4月,国家已正式启动《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

加强政策引导,让资金更多流向落后地区。农村和欠发达的地区加快发展,关键要解决“钱从哪里来”。必须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确保农村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70%用于当地。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村和欠发达的地区。

近年来,我国推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列举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 突出普惠性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医保政策统一、养老保险全面覆盖、就业服务城乡平等„„在成都,原来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待遇”,如今已经惠及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这一切,都源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入推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俗地说,就是不管你生活在东部还是西部,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样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等,都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金保障是关键。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保证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2011年教育、社保方面的投入增长幅度都高于16%,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预期目标,这将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保障。

注重政策倾斜。长期以来,基本公共服务更多地投向了城市和发达地区,扩大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如目前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近10倍,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地区之间最多相差4倍以上。“十二五”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必须在总量投入加大的情况下,侧重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1.9亿人

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已有1.9亿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领取基础养老金的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5170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8.35亿人

目前已有8.35亿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村饮水工程让农民喝上放心水

“十一五”时期,我国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1年要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7%。

健全保障机制。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大障碍。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完善有利于保障供给、服务优良、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比如,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困难地区由于财力原因导致基本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比如,建立评价机制,将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和干部政绩考评体系,以强化各级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

拓宽供给渠道。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要切实承担起责任,但并不一定事事由政府包办。要着眼于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调动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不断拓宽提供公共服务的渠道。

城乡“一体化”,全国“一盘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贯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艰巨任务。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必将逐步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由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说起(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⑧)

——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

2010年5月26日,一项重大制度开始实施,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项制度就是《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它涉及全国100多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求他们定期报告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以及收入、房产、投资等情况。这是我们党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应当说,包括这一制度在内的反腐倡廉系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表明我们党反腐力度正不断加大,反腐之剑将更加锋利。

腐败好像人体内的毒瘤,任毒瘤扩散,生命就难以维持;任腐败蔓延,党的健康肌体就会被侵蚀,党就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能不能解决好腐败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是我们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党面临的严峻挑战。

◇ 成效问题并存:反腐不可松劲

腐败问题,并非今日才有,也并非中国独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全球性顽症。中国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从党诞生之日起,就视腐败为天敌,始终对腐败保持高度警觉,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持续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有力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推进。事实证明,我们对腐败分子是真打、狠打、善打,敢于动真格,坚持严查深挖抓“老虎”,不论职务多高,只要搞腐败,就一查到底,绝不手软。特别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工作创新,努力把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改革的推动力、纠风的矫正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合力。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系统治理、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03—2010年,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满意度从51.9%提高到70.6%;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3.8%。国际社会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少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腐败案件类型、性质和作案手段等出现新变化,领导干部作风和廉洁从政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现阶段反腐败斗争正面临“三个并存”的复杂局面:一是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二是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三是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可以说,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深度解读

2011年国家预防腐败工作七个要点

1.着力推进预防腐败制度建设。

2.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和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

3.深化政务公开。

4.深入开展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

5.做好应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履约审议机制工作,深化预防腐败国际合作与援助。

6.积极开展预防腐败宣传教育。

7.进一步完善预防腐败组织领导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体制正处于深刻变革过程中。历史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往往是腐败高发期,腐败现象增多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是体制漏洞。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过程中,旧体制已经打破,新体制尚未健全,存在一些漏洞,给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留下了空间。实践已经证明,凡是双轨制并存的地方,腐败现象就相对严重。当前,因为争取投资、项目、资源、优惠政策等而发生的贿赂行为,正是体制不完善的结果。

二是利益诱惑。在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不法分子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使用各种手段来拉拢腐蚀干部,攫取非法利益。同时,社会和其他个人财富增长,对于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领导干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于是想用权捞钱。这种内外因素构成的利益诱惑,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

三是监督不力。“上级监督有些远、同级监督有些软、下级监督不太敢”,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权力监督存在缺位和弱化的问题。这就为权力的滥用、腐败的滋生留下空隙。

四是道德因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窗户打开、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一并进来,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封建主义的家长制、裙带风、帮派风,或乘虚而入,或死灰复燃。一些干部不顾廉耻,不讲人格,随波逐流,随心所欲,从而跌入腐败的深渊。

此外,反腐倡廉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比如说,教育不够扎实,制度不够健全,预防不够有效。在案件查处方面,还存在执纪执法不严的问题,应该严厉惩处的却没有严厉惩处。

由此可见,诱发腐败的主客观因素十分复杂,遏制腐败现象蔓延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全面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织就全方位防治腐败的“天网”,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 绷紧 “高压线”:从严惩治不放松

古语云:“严刑重典者成,弛法宽刑者败。”遏制腐败现象蔓延,首先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让任何人都不敢触碰这根“高压线”,谁碰谁就粉身碎骨、身败名裂。只有这样,才能对腐败分子形成强大威慑力,有力打击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

近些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王益、黄瑶、许宗衡、张春江、刘志军„„一大批腐败高官纷纷落马。据统计,201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39621件,146517人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其中5373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必须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从腐败易发多发的环节入手,以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违反党纪国法的案件为重点,对腐败分子“露头即打”,绝不允许形成气候,绝不让党内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廉洁从政“八个禁止”

◎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

◎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

◎禁止违反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假公济私、化公为私。

◎禁止违反规定选拔干部。

◎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

◎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

◎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

◎禁止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

严查关键岗位。“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各级领导干部处在关键岗位上,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涉及面广、危害性大。要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贪污贿赂的案件,利用人事权、司法权、审批权谋取私利的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以及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件。积极推进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防范腐败分子外逃、境外缉捕、涉案资产返还等工作机制。

严查重点领域。俗话说,“打蛇就要打七寸”。惩治腐败也是一样,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针对工程建设、房地产、土地批租、矿产开发、国有企业等领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现象,中央加大查办力度,有力打击了腐败分子。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严厉查处这些领域的腐败案件。目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扶贫开发等领域也出现案件多发的迹象,群众对此反映强烈,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发现案件及时查处。

白衣天使拒绝商业贿赂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举行“拒绝商业贿赂,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签名、宣誓、承诺、倡议活动,全院600多名医务人员表示,要以身作则,廉洁行医,规范服务,时刻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拒绝商业贿赂,做维护群众利益的白衣天使。

严查商业贿赂。一段时间以来,吃回扣、收红包„„这些商业交往中的“潜规则”,成为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2005年8月—2010年11月,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85145件,涉案金额208.6亿元。必须继续施以重拳,重点查处医药购销、政府采购和经销等领域以及银行信贷、证券期货、商业保险等方面的案件。依法查处跨国(境)商业贿赂行为。加大对商业贿赂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犯罪分子形成强大威慑。

严查渎职侵权。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皮革奶、染色馒头等一系列食品安全责任事故,都同公务人员渎职侵权犯罪有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群体性事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案件等,要及时介入,查处背后可能存在的失职渎职行为。突出查办影响科学发展、损害民生民利、危害公平正义、破坏和谐稳定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

◇ 构筑 “防火墙”:制度反腐求长效

《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流程图》、《县委重大事项公开决策流程图》、《科级干部任免流程图》„„这是浙江省嘉善县规范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一系列制度设计。自2010年12月被确定为全国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以来,嘉善县围绕厘清职权、规范程序、公开运行、强化监督四大内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 16 结构和运行机制,有效规范和加强了县委权力的运行。“郡县治则天下安。”嘉善县的有益探索,为从制度上防治腐败提供了启示。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是反腐败斗争最有效、最持久的手段。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让品行不端者无法拥有权力,让有权者不能腐败。

近些年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一批制度法规,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有序进行。但从实践来看,当前存在的诸多贪污腐败现象,仍然与制度、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有关。比如一些领域和环节还存在制度空缺,无章可循;一些领域和环节虽然有制度,但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时效性不强;一些制度执行不力,没有发挥应有效用。

因此,必须加大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步伐,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权威声音

监察机关要发挥“杀毒软件”的作用

马馼(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如果把政府的运作比喻为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话,监察机关就是政府系统的“杀毒软件”。一方面,要建立“防火墙”,防止病毒感染和扩散。另一方面,要启动“杀毒程序”,找到被病毒感染的个体,对感染较轻的予以“修复”,治病救人,对腐蚀严重的予以清除,维护系统健康运转。

“勤打补丁”,使制度不留漏洞。我国反腐倡廉方面的有些问题存在已久,但有针对性的制度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起来,工作缺乏依据。亡羊补牢,犹为未晚。要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切实堵塞制度上的漏洞,让腐败分子无可乘之机。比如,针对腐败“裸官”外逃现象,2010年5月中央出台了《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强化了对“裸官”的管理监督。

“及时升级”,使制度与时俱进。反腐败斗争的制度建设,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升级换代”,推出“新版本”,才能保持最大效能。比如,2010年颁布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党内法规制度,都是根据形势的变化修订完善而成的,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要认真清查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提高操作性,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时时在线”,使制度威慑无处不在。“防火墙”不开启,形同虚设。同理,有了制度不执行,也等同于没有制度。应建立健全保障制度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执行的有关规定,对制度落实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落实时限和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和查处力度,对执行制度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只有这样,不能贪的“防火墙”才能起作用,制度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能。

◇ 常念 “紧箍咒”:加强监督是重点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要防止腐败的发生,使权力真正用来为民谋福祉,必须给权力戴上“金箍”,强化对其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如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出台了一系列党内法规的实施细则,建立巡视制度,加强了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工作等。这些措施实行后,效果正在逐渐显现,但监督管理的任务还很艰巨。必须加大工作创新力度,进一步明确监督责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突出监督重点。领导干部位高权重,面对的诱惑多,腐败危害大。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和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深入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提名、考察、决定等环节的监督。

公开权力运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与透明,是对权力最好的监督。必须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权力行使的规范和制约,为权力运行设置“边界”,确保权力既高效运转又正确行使。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

◇ 思想设堤防:廉政文化润人心

有句话说得好: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必须筑牢各级官员抵制腐朽文化侵蚀的思想防线,在全社会培育“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氛围。

廉政文化是指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的一种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在全社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推动形成崇尚廉洁的社会风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也要看到,廉政文化还没有切实渗透到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官场文化仍有一定“市场”。比如一些干部信奉“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有人笑廉不笑贪,认为廉洁的干部“没本事”,能受贿、善遮掩的才是“有本事”的“聪明人”;等等。这些思想观念如不加以纠正,就会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就很难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必须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的形式、运用文化的力量,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让廉洁理念深入人心。

抓廉政教育。这是在思想上拒腐防变的基础,是反腐倡廉最基础的工作。必须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作风教育、党纪国法教育,帮助领导干部树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坚持把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培养、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

抓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让廉洁理念深入机关、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大众文化建设中,渗透到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活动中,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

抓创作生产。建设廉政文化,必须推出更多更好的廉政文化作品。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着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注重研究传播艺术,采用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不断提高廉政文化传播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廉政文化筑防线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不能立竿见影、立马见效,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只有这样,崇廉鄙贪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形成。

◇ 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取信于民是根本

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人们感受更深,其影响恶劣,危害很大。只有着力解决好这类腐败问题,才能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反腐败斗争的成效,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确保反腐倡廉建设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

近年来,围绕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中央和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取得明显成效,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有所遏制。但也要看到,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社会反映强烈。必须把解决这个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开展专项治理。这是解决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最有力的手段。近年来,中央对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和“小金库”等进行集中整顿,取得了明显效果。必须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 17 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推进“小金库”治理工作,开展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认真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领导干部收送礼金问题,严格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问题。坚持把专项治理与加强日常管理监督结合起来,巩固专项治理成果。

深度解读

集中治理“小金库”

自2009年4月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在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有力遏制了“小金库”滋生的势头。截至2010年12月10日,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清理出“小金库”25738个,涉及金额127亿余元;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自查发现“小金库”19855个,涉及金额88亿余元。

加大问责力度。2009年7月12日,中央颁布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失职行为追究责任。要严格执行问责制的规定,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监督检查,对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严重侵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畅通反映渠道。既要让群众的诉求“上得来”,又要让领导深入基层“下得去”。坚持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比如群众接待日制度、热线电话、信访信息系统等,加强对反腐倡廉舆情的收集、研判和处置,关注群众利益诉求。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经常深入基层、主动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解决实际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政策传真

推进公务用车专项治理

费用过高、私用严重、超编超标配车等公车腐败现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了解决“屁股底下的腐败”,2011年3月4日财政部公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公车购置和运转费用都将单独设立预算科目。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1年公车购置及运转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4月25日,中央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深入推进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到了清理纠正阶段,下一步将开展重点检查,稳步加以推进。

警惕购物卡腐败

购物卡又称商业预付卡,是集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消费卡。由于具有购买简便、收送隐蔽、处理方便、取证困难等特点,购物卡有可能成为有些人行贿受贿的载体。为遏制这种现象,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查处领导干部以各种名义收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等行为。对收送各类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的,以收送同等数额现金处理。

加强作风建设。常言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身边的干部的作风,直接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2011年5月24日,中央颁布实施了《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履行职责情况作出明确规定。要认真对照《规定》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教育和引导基层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锤炼,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随着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我们一定能够有效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2.两会热点申论 篇二

1. 掌握申论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进行角色与写作内容的转换

1.1 角色的稳定性

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 不管你的实际身份是什么, 你都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国家公务员, 因此, 在申论写作时你都要体现政府的立场及行为。如:你对社会中各种问题的见解、看法, 你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等等都是以一名公务员的角色去回答、解决, 而这些问题大多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 应试者必须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才能对试卷中提出的问题有较好的应对措施。

1.2 写作形式的多样性

申论写作考试从2000 年到现在已有十多年, 每年的试题都不相同, 形式灵活多样。申论写作考试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阅读给定材料并概括它的主题。二、针对有关问题提出对策。三、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回答上述问题会涉及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事务文书等多种文体的写作。因此, 申论写作全面考察写作者的理论思维能力及写作多种文体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

1.3 申论写作内容的涉及面广

历年申论考试的内容涉及到国家的大政方针的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如:建立见义勇为保护制度的问题、高校滥收费问题、国人热心过洋节冷落传统节日的问题、房屋拆迁问题、毒奶粉问题等等。这些试题内容多样, 涉及到哲学、政治、历史、社会、时事、法律、行政管理等学科知识。

基于以上特点, 在申论写作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与内容的转换。在写作申论时, 不要把自己当成学生, 应把自己放在政府某一职位的基础上去应对社会问题。如:200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所给定的材料要求是:假如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 请根据给定材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这个时候你的角色已经转换。作为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 你得掌握交通方面的知识并熟悉你市的交通现状, 所以写作内容也转换成你不熟悉的方面了。要解决这个问题, 只能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 他们没有社会经验, 生活阅历更是不足, 特别是对某一专业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有参与过, 因此他们的写作只能停留在想象之中, 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没有或很低, 不能进行角色转换。因此, 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就是他们获得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的最佳渠道, 他们可以参加社团活动, 暑期可以参加“大学生三下乡”活动, 或者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 收集材料, 参与或观摩各种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并积极出谋划策, 这样可以使学生从社会生活中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及各种职业的工作性质、特点和国家政策, 掌握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处理途径, 并写成调查报告或其他文体, 真正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了解到各个岗位的工作范围和方法, 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 很好地进行了角色与写作内容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去进行申论写作就会有针对性、可行性较强的方案和措施了。

2. 在教学中加强申论和各个学科知识的结合

我校在校大学生不管什么专业, 他们所学的课程都是分专业学科进行教学, 学生不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因此, 学生们会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去进行小范围的思考, 申论写作时会会缺乏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考, 在概括内容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会有各方面的局限性, 基于这种情况, 我们在申论写作教学中应打破专业学科的限制, 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把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管理等学科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弥补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缺陷, 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 加强申论理论基础教学, 提高学生对国家理论政策的把握能力

申论写作考试是模拟公务员行政决策而选用一些书面考题来选拔政府公务员, 用这些书面考题来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应对未来工作的各种能力。如:申论中的概括材料部分就是检测你的表述能力, 让考生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作出诊断,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等方面就是一个“政策说服力”的论理过程。因此, 在申论写作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基础的教学与传授, 适当增加一些公共政策、公务员制度、行政管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教学。此外, 申论写作教学还应注重学生的基本理论修养, 要求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了解社会发展现状, 关注民生需求。我在申论写作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不关心国家的政策, 如果问他们对一些国家政策如何看?大多数学生答不上来或答非所问, 这样一来, 学生不了解国家的政策及动向, 就不能在申论写作中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政府行为保持一致, 更谈不上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所以我们在申论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近期的国家重大决策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 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 应适当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国家政策进行分析、讨论, 有条件的请一些政策理论专家作讲座专门进行解读, 以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 这也是提高申论写作能力的重要渠道。

4. 正确引导学生, 加强对学生申论写作能力的训练

很多学生在申论写作时感觉不错, 但成绩却不够理想, 他们单纯地认为申论就是写篇作文, 没有认真地阅读材料、分析材料, 盲目应答, 因此申论写作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引导他们对申论考试大纲进行准确的解读。申论考试大纲主要“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市 (地) 以下的侧重“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我们的申论写作教学对以上能力的训练不够, 很多学生对政府的工作没有很好理解, 对社会热点问题也不够关注, 更缺乏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能力, 也就谈不上去解决问题了。因此, 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和应对问题的写作训练。如:2015年的“天津危化品爆炸事件”, 我要求学生根据此事件中所涉及的问题去思考, 让学生从某个角度思考并进行写作, 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 掌握了大量信息, 分别从环境、保险、消防、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写作, 经过这个训练, 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5.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辅助申论写作教学

我们在申论写作教学中应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如QQ群, 将每次课堂中涉及到的重大理论政策及近期的重大社会事件、热点问题以及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等信息发到信息平台上, 让同学们参与讨论, 并鼓励学生去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后果, 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把好的政策和措施和大家分享, 这样集众人的力量信息更多, 资料更丰富, 这个信息平台就是辅助申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申论写作教学形式多样, 只要我们掌握方法, 加强训练, 考题就在同学们关注的视野中。

摘要:本文对高校申论写作教学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探讨:一、掌握申论写作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与内容的转换。二、加强申论与各个学科知识点的结合。三、加强申论理论教学, 提高学生对国家理论政策的把握能力。四、正确引导学生, 加强对学生申论写作能力的训练。五、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辅助申论写作教学。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申论并能提高高校学生申论写作能力。

关键词:申论,写作教学,初探

参考文献

[1]刘宏彬.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2.

[2]刘世团.基于申论写作任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J].教学研究.

3.非常“申论”之县级范本 篇三

去年,各地送评最高检的年度报告有52篇分别摘得不同奖项的十佳,另有118篇入围优秀奖。《正刊》2015年第一期,以“首届惩防年度报告评选获奖作品系列观察”为选题,发表了“非常‘申论’之省级范本”。应读者要求,本次发布继续以专家评委为视角,通过荣获县级院十佳年度报告的前三甲样本,解读基层检察机关如何立足当地,就一个时期职务犯罪的发生特点、发案规律、犯罪原因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并有效提出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调整、制度健全、法律完善等具有大局意义的防治对策。

年度报告之怀柔版“申论”

原标题为“2012年度怀柔区人民检察院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全文约6630字,2013年1月1日呈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纪委、区委政法委,先于北京市怀柔区人代会时间(2013年1月11日)。报告得到时任区委书记张建东批示。

【报告结构】由五部分组成。一、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总体情况: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基本情况;积极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查办工作;预防职务犯罪情况。二、2012年怀柔区职务犯罪特点:主要特点(贪污罪突出,窝案、串案明显,案件以涉农工程建设领域和医疗系统工作人员为主、贪污贿赂案件大案较多、渎职侵权犯罪损害结果严重);基本特点(发案主要集中在农村工程建设领域和医疗系统,发案主要集中在重点岗位、重点人群,发案主体相对集中,作案手段更加隐蔽)。三、2012年怀柔区职务犯罪原因分析:法制观念淡薄,价值观不正确;制度不健全,管理上有漏洞;基层权力过于集中,监管机制存在缺陷。四、怀柔区职务犯罪发展趋势总体预测:职务犯罪立案数会持续增长;贪污犯罪仍会居高,贿赂犯罪将会凸显;窝案、串案会持续高位运行;“农惠民”领域仍会呈现高发态势;单位“一把手”及主要部门负责人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仍会是高发人群。五、预防对策:加强廉政教育,构筑思想防线;加强风险防控,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严格监管专项资金,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形成合力惩防并举,营造“大预防”良好氛围。

【文本加分】报告综合运用量化分析、图表分析、实证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012年惩治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通过发送检察建议、开展法律咨询、廉政法制课宣讲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并跟踪、督促反馈,得到各方高度重视及认真落实。

考量:落实与运用情况

“区检察院在预防职务犯罪、开展重点工程领域专项查办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时任区委书记的张建东评价,年度报告对辖区职务犯罪特点、原因、预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预防对策,值得借鉴。获领导批示后,怀柔版“申论”引起区纪委、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等区内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认真给予落实。

评审:推荐理由和特点

由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检察院撰写的这份报告,对辖区2012年立案侦查的11件12人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和立案侦查的1件1人渎职侵权案件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调查分析,引用数据真实可靠。同时,通过总结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突出了对“涉农惠民”、“工程建设”等专项查办预防工作的详细介绍。整个报告呈现以下特点:一、善于提炼和总结,对该院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农村工程建设领域及医疗系统窝串案,紧扣案件特点、发案原因等进行总结,分析透彻、切合实际;二、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辖区职务犯罪发展趋势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预测,即职务犯罪立案数会持续增长、贪污犯罪仍会居高、贿赂犯罪将会凸显、窝案串案会持续高位运行、涉农惠民领域仍会是高发态势、单位一把手及主要部门负责人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仍会是高发人群;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职务犯罪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廉政教育、构筑思想防线,加强风险防控,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等四项举措,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四、注重报告落实和成果转化,服务怀柔区中心工作,为怀柔区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

权重:加分情况及影响

文本撰写之所以获评委专家肯定,这与“综合运用量化分析、圖表分析、实证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012年惩治及预防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密不可分。但是,通过“发送检察建议、开展法律咨询、廉政法制课宣讲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并跟踪、督促反馈,得到各方高度重视及认真落实”,这也是获取高分的重要保证。毕竟,年度报告从形式上看虽仍有作文大赛的技术技巧可言,但就司法实践来说,它更注重的是实战实效和社会评价。

据悉,该年度报告获区委书记张建东肯定后,还得到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萧有茂的批示。怀柔区纪委、区委宣传部、区检察院和区委党校联合成立了怀柔区“廉政长城”廉政宣讲团,深入全区进行巡回宣讲。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筹备工作指挥部随即出台了《关于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意见》等文件。

北京怀柔:职务犯罪发展趋势预测

1.职务犯罪立案数会持续增长

从2012年怀柔区举报职务犯罪动向看,我院受理首次举报职务犯罪线索共35件,全年共受理职务犯罪线索23件24人,与上年受理19件20人相比,案件数上升21%,人数上升20%;立案12件13人,与上年10件11人相比,案件数上升20%,人数上升18%。党的十八大对反腐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由网民参与的网络反腐热潮,进一步拓展了反腐的领域和渠道,随着查办力度不断加大,举报会明显增多,今后我区职务犯罪立案数可能会持续增长。

nlc202309031232

2.贪污犯罪仍会居高,贿赂犯罪将会凸显

2012年共查办贪污罪6件6人,受贿罪3件3人,行贿2件3人。这表明,怀柔区反腐任重道远,贪污犯罪仍然会占据怀柔区职务犯罪主导地位,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随着近些年不断加大懲处和预防职务犯罪力度,不断采取有效举措进行廉政风险防控,贪腐行为得到一定遏制。而一对一的行贿受贿行为不易察觉,钱权交易型贿赂犯罪在今后会凸显,查办贿赂犯罪案件可能会增加。

3.窝案、串案会持续高位运行

由于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一人贪污的可能性逐渐降低,主管领导与财会人员合谋贪污频发,特别是贿赂犯罪存在“一人向多人行贿”、“一人从多人处受贿”的固有特征,犯罪会呈现由单人向群体蔓延的态势。加之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流合污情形也屡有发生,窝案、串案将会进一步增多。

4.“涉农惠民”领域仍会呈现高发态势

2012年我院受理14起职务犯罪案件,其中涉农案件11件,查处5件6人。案件主要涉及征地拆迁、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等环节。2013年,随着“两委”换届工作不断深入,会引发更多此类环节内容的举报。其中,修路、护坡坝、挖沟、改水等农村小额工程,由于管理松散、缺乏监督,存在诸多职务犯罪隐患,所以“涉农惠民”领域仍会呈现高发态势。

5.单位“一把手”及主要部门负责人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仍会是高发人群

2012年查处职务犯罪13人,其中单位“一把手”3人,占23%,农村基层组织人员3人,占23%。由于部门权力配置过于集中,权力程序化运行透明度不高,监督时效性不强等问题,使得单位“一把手”及主要部门负责人仍是职务犯罪高发人群。农村基层组织由于自身监督流于形式,个别干部之间分工扯皮,财务公开制度得不到落实,加上监管不力,相关制约机制缺失,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也会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人群。

年度报告之新城版“申论”

原标题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检察院2013年度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年度综合报告”,全文约5300字,2013年11月21日呈市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新城区委、人大、纪委、政法委,先于新城区人代会时间(2014年1月6日)。报告得到党委、人大、政府和纪委、政法委等主要领导批示。

【报告结构】由五部分组成。一、2013年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贪污贿赂案件查处情况;渎职侵权案件查处情况。二、职务犯罪发生的特点及发展态势:涉农领域案件突出;重大案件突出。三、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分析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加强预防调查;分析研究典型职务犯罪的原因,向发案单位提出改进、防范建议;认真开展警示宣传教育,积极接受职务犯罪预防咨询;认真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受理社会查询。四、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存在问题及2014年工作设想。五、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加强我区预防队伍建设,提高预防队伍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预防工作成效;建立全社会预防的系统工程,形成齐抓共管、共建的预防机制;加大打击力度,震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机制。

【文本加分】报告分析方法创新,综合运用了量化分析、统计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内容全面,资料翔实。

考量:落实与运用情况

对策建议得到落实,推动了地方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人大制定规范性文件或地方性法规。

评审:推荐理由和特点

报告详细总结了2013年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深刻剖析了职务犯罪发生的特点及发展态势,尤其是表现在涉农领域,重大案件突出、共同犯罪呈现多样化。在报告该年度中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同时,结合实情,深入查找自身存在问题,具体翔实提出2014年工作设想,成为参评时的得分亮点。报告提交后,区委领导做出重要批示。

内蒙古新城:预防工作的问题与设想

1.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存在问题

缺乏专业的预防人才。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门科学,途径、形式之多,内容之广,需全面熟悉、掌握,才能有效地去运用。今年我院在开展预防工作时,存在目标任务重、材料多、工作量大、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再者,预防对象因其业务性质的不同,所以呈现出的特点也千差万别。我们的预防部门由于人手不足,与有关单位的接触较少,加上个人知识水平的局限,对各单位、行业特点了解不多。

社会认识不到位。职务犯罪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管理的诸多层面,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各层次要普遍提高对预防工作的认识。然而,当前的状况是:有的感到预防无用,认为打击了那么多职务犯罪分子都没起作用,预防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起不了震慑作用;有的认为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甚至有些人对开展预防呈麻木状态。由于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导致社会缺乏广泛共识,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和效果都大打折扣。

预防立法滞后。从实践来看,对职务犯罪作事先防备,这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这就决定了预防职务犯罪活动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目前在我国宪法、法律和其他法规当中均难以找到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规定或措施,只有最高检几年前作出过《关于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意见》,但比较笼统。

2.2014年的工作设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重要精神,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开阔视野,开展我区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结合学习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提升综合业务素质。新《刑事诉讼法》的全面施行,给预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院将采取有效措施,“抓系统,系统抓”地深入调查分析行业系统案件,提高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及检察建议的质量,继续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素质,积极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nlc202309031232

继续加强与各单位部门的联系,形成预防工作的合力。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公安和法院等部门的协作,对职务犯罪案件进行全面分析,深挖发案根源,提出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预防对策。加强联系,建立与各单位、各乡镇之间的职务犯罪预防网络。同时,加强向区委、区人大的请示汇报工作,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为服务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年度报告之甘南版“申论”

原标题为“甘南县人民检察院2013年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全文约9200字,2014年1月6日呈送市检察院、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法委,抄送县纪委;先于甘南县人代会时间(2014年2月22日)。报告得到县政法委书记陈景春、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兴时批示。

【报告结构】由五部分组成。一、2013年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总体情况:查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主要做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开展情况(积极开展具有本地特点的专项预防和个案预防、充分运用检察技术软件系统开展预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贯彻落实高检“五进”专项预防活动、加强预防职务犯罪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二、2013年职务犯罪案件发生的特点:专项资金领域的案件多发;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频发;共同作案问题突出;渎职犯罪发案率上升,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巨大;司法工作人员涉案情况有抬头的趋势。三、职务犯罪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及职务犯罪发展趋势:职务犯罪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职务犯罪发生的客观原因);职务犯罪发案的趋势。四、线索管理、涉检舆情和社会各界评价:职务犯罪线索来源和群众举报情况;开展社会满意度评价活动;涉检舆情监测。五、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对策:强化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推进实践创新,着力抓好惩防体系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

【文本加分】通过运用大量的量化、图表、实证、统计等分析方法,对报告进行综合论证,文风朴素,报告案例丰富,内容详尽真实。该院对县政法委、县人大的批示,和县委办公室对该文件的转发通过地方电视台、政府网站、检察专网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进行了座谈,介绍了年度报告的起草、内容、地方党委全文转发,以及各单位的积极响应;由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带队组成征求意见组,在人代会分组讨论时向各人大代表团征求意见和建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考量:落实与运用情况

县委办公室于1月21日对此报告进行了全文转发,要求全县各乡党委,县委各部委办局,县直各党委、党组、总支结合单位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各单位对县委转发文件进行认真学习,并结合实际进行落实,邮政局、邮储银行、公安局作出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制度的决定。

评审:推荐理由和特点

通过真实的数据,全面、客观总结了职务犯罪查办和预防工作情况;职务犯罪规律特点把握准确到位;职务犯罪发生原因、发展趋势分析深刻、透彻;对策建议、预防措施既能立足点高,针对性广和可操作性强;本报告能达到语言流畅,表述规范。

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分别呈送了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和纪委、政法委等部门,得到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县党委以文件形式对报告全文转发,要求各单位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人大、政法委主要领导对此年度报告给予充实,并寄予厚望,在批示中希望检察院此项工作要再接再厉;收到县委全文转发的年度报告后,各单位、各部门对此工作相当重视,积极组织学习和落实,部分单位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

黑龙江甘南:职务犯罪案发特点

对照2012年度所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2013年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主要是以下五点。

1.专项资金领域的案件多发

我院在涉农补贴资金管理领域查办职务犯罪案件9件12人,占立案人数的70.5%,涉及的款项主要有扶贫牛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普九化债”专项资金等,反映出政府帮扶类专项资金在管理中还存在较大的腐败风险。如长山乡某家电下乡指定商店郑某以借用身份证,以非指定商品冒充指定商品,少卖多报等方式套取国家家电下乡补贴款5.7万元。

2.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频发

基层干部紧贴百姓群众,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政府形象。全年查处涉及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案件4人,占案件人数的23.5%,与上一年度相比,涉案人数略有下降。从案件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受政府委托依法从事公务环节,而非其本村事务管理活动中。如,宝山村会计杨某受乡政府的委托,在办理“普九化债”过程中,伪造村里欠自己账目的方式套取“普九化债”款5.1万元。

3.共同作案问题突出

我院查办13件17人中有9人属于与他人共同作案,占总数的58.8%,而上一年度共同犯罪的比例是50%。结伙作案的主要形式:一是单位内部人员相互串通。长山乡长红村原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会计3人相互勾结,在负责扶贫牛补贴核实发放过程中,利用职务便利,冒充贫困户套取国家扶贫牛补贴款6.6万元。二是内外勾结共同作案。原邮政储蓄银行信贷员张某挪用公款一案中,就是信贷员张某与农民李某合伙套取农民贴息贷款的犯罪案件。

4.渎职犯罪发案率上升,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巨大

我院查处的吳某滥用职权一案中,查哈阳农场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主任吴某指使工作人员虚列保险项目套取国家农业保险补贴款1600万元。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国家遭受经济损失特别巨大,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加严重。

5.司法工作人员涉案情况有抬头的趋势

2010至2012年,我院查处司法工作人员犯罪的案件为0,2013年我院查处司法工作人员犯罪案件2件2人。其中甘南县看守所公安助理韩某在独自看管出所就医人员时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人员安某逃脱,表现出公安机关人员少,领导不重视新录入人员的培训,对出所就医人员看管制度执行不严等缺陷。齐齐哈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副县级审判员石某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将法院查封款110万元挪为己用,时间长达一年。表现出了司法队伍内部执法者法制观念淡漠,监督机制的虚置和监督主体缺位的弊端。

编辑:刘雁君 nina_lyj@sina.com

4.申论热点:“三农”问题 篇四

2010-03-02 13:23

(四)“三农”问题

20、关键词:农民增收

背景链接:2009年2月1日,正式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再一次锁定“三农”问题,文件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首要任务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重视。

标准表述:

增加农民收入要算加法,也要算减法,加快农村教育、医疗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民的支出,最终也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09年农民增收是要利用好价格和补贴两个杠杆,做好增加农民工就业和农民返乡创业这两篇农民增加收入的文章。

一、促进农民增收,要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要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效引导市场走势,促进粮食价格合理回升。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促进农民增收,要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农业补贴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

三、促进农民增收,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要内外联动,多种措施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扩大农业产业链的就业容量,发展精深加工,在生产的广度深度中增加就业容量。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四、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县域流动,增强县域经济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域转移,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重点支持成长性好、就业容量大的企业做大做强。

●黄,第三档

21、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背景链接:针对农村资金需求 “小、散、短、快” 的特点,国家从06年起在全国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但依然不能满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决定从2009年到2011年,在全国推进设立1300家左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弥补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这些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县域,以及国定、省定贫困县和中小企业活跃县域,同时放宽企业融资条件。标准表述:

作为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填补了中小企业融资空白。同时,放宽企业融资条件,可以调动民间资本,扩大内需,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一是有利于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目前,为农村提供主要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限,农村人均拥有机构网点、从业人员与实际需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矛盾仍很突出。

二是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2006-2008年,通过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和延伸服务,解决了1878个零金融服务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但截至2008年末,仍有1424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仍有待提高。

三是有利于改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状况。目前,农村吸储机构众多,但提供贷款等服务的机构大多却只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资金回流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垄断经营情况仍较普遍,市场结构失衡,竞争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有利于发挥各方参与机构培育发展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各类资本通过各种方式向监管部门表达了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业务,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强烈愿望。为此,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力度,有效促进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22、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

背景链接: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标准表述: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其中主要供款方是政府,而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新农保政策最核心的一点。新农保政策中有一条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里没有的,这个原则就是“有弹性”。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里面,规定的缴费比例、规定的领取资格、规定的支付标准。而新农保里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高低进行选择,同时允许地方增设缴费标准,可以向上增设,也可以向下增设,这就是为了适应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差异相对较大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来说,新农保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农保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周密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办法和实施方案,切实做好实施工作。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

(五)生态建设

23、关键词:抗旱救灾

背景链接:6月中旬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夏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显示,截至9月1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1.2亿亩,其中干枯3764万亩;701万人、379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重旱区主要为内蒙古、辽宁、河北、吉林、湖南、广西等6个省区,一些地区出现50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经济损失严重。

自然灾害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不仅仅是自然因素,还有社会因素。虽然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此次的灾情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必然联系,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植被遭受破坏,自然蓄水能力差,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助长了人们的短视行为,客观上“促成”了旱灾的频繁发生。

标准表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薄弱的局面。

2009年2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南农村视察明确指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的要本之策,要加强控制性水源工程和应急性水源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配套改造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所谓机制就是为了达到一个确定的目标形成一系列科学、规范、配套,可行的制度和方法)需要统筹考虑各种因素:首先,需要国家的支持,通过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经济社等方式进行政策性辅助;还需要市场的高效调节,市场的效率和竞争机制可以调节价格也可以保证农民的用水效率,也需要农民合作起来,实现乡村社会基础的重建和共同体维持,把乡村水利供给的社会基础筑牢。

抗旱减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靠天等雨的意识和松懈麻痹的思想,实行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才能提高长效应急抗旱减灾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既能增加机械、建材等的需求,拉动当前的经济增长,又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论对当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政府主要投入大型工程和公益性设施,同时对农民建设小型农田设施进行补助和奖励。”

旱情如此严重,其直接元区固然是天灾,但幕后黑手却是人祸。透视旱灾,缺的不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的粗放利用等问题。很多地方重工轻农、重商轻农,农业水利建设基本没有投入。

24、关键词:水污染

背景链接: 2009年7月23日,一场暴雨后,内蒙古赤峰市新城区九龙供水公司九号水源井被雨污水淹没。7月24日、25日赤峰市新城区陆续有居民饮用自

来水后患病,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由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27日,内蒙古赤峰市新城区水受污染事件已致1154人就诊引发了当地居民的用水恐慌。

标准表述:

水源被污染三天后,该公司才向社会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公布污染信息,难免被质疑存在缓报、迟报、瞒报情况。同时,由于对水污染后果估计不足造成了危害的扩大。自来水作为涉及民生的公共产品,政府不应该在此时出现缺位,而让营利性公司管理。同时,政府在监管方面存在重大的漏洞,政府应该对百姓的生活安全负责。

25、关键词:血铅超标

背景链接:偶然机会,陕西凤翔县长青镇6岁女童苗凡被查出 “铅中毒性胃炎”。随后长青镇两个村庄615名儿童被确认血铅超标,其中166人属于中度、重度铅中毒,需要住院进行排铅治疗,而最可能造成血铅超标的是东岭集团冶炼公司,但其废物排放量都合乎国家标准。附近数百愤怒的村民冲击东岭厂区,厂区铁路专用线把近300米围墙掀翻。随后,宝鸡市市长戴征社赶到东岭集团,向冲击厂区的数百名村民鞠躬道歉,并承诺凡是患儿驱铅治疗的费用,以及搬迁方案的费用,政府将尽最大努力予以承担。

几乎与此同时,湖南武冈横江村也出现了大量儿童血铅超标中毒事件,也引发了大规模的群众冲突。据悉,这与当地一家黑冶炼厂有关。

标准表述:

5.申论 热点 世博安保 篇五

作者:浙江华图 来源:未知 点击数:

【政府文件】

616次 更新时间:2011-01-15 19:18 杭州市对接上海世博会,发展世博经济规划

(来源于:杭州市发改委网站)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政府主办、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大型博览会,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之美誉。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不仅给上海带来了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机遇,也为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根据上海世博会规划及其阶段性特点,对应上海世博会的筹备、举办和会后各个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及其影响,制定杭州市对接上海世博会,发展世博经济规划,对杭州把握上海世博会这一发展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杭州市发展世博经济的背景与基础

(一)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总体规划及各阶段特征 1.上海主办世博会的总体目标与规划

上海世博会的目标是:努力把2010年世博会打造为“成功、精彩、难忘”的“科技世博、生态世博、人文世博和艺术世博”。借助世博会契机,加快上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城市能级的提升,促进上海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城市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上海世博会的运作模式是“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要达到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同时更多追求的是间接收益、长远利益和积极的社会效应,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引发人类对城市生活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

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布局是:在黄浦江东西两岸建立总面积为80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展馆,其中占世博园区总面积20%—25%的核心功能区将建设永久性建筑群,世博会后将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商务交流中心。

2.世博会与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

世博会为上海现代服务业与国际接轨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世博会带来的无限商机、丰裕资金、先进理念、旺盛人气以及全球关注力更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最亟需的资源。因此,世博会将有力推动以会展、旅游、金融、物流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较高层次上快速发展。上海已明确提出了以国际化提升服务业能级、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法制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围绕城市功能转变,构筑“高增加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的远景规划。3.上海世博会各阶段的特点

——上海世博会筹备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大量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据上海有关部门测算,世博会筹备期间,仅对上海的直接投资总额就高达30多亿美元,而由此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商业、旧城区改造等延伸领域投资约是直接投资的5-10倍,总投资额可达1500亿至2700亿元人民币。世博经济引擎还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据上海有关部门预测,筹备世博会期间,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对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

——上海世博会举办阶段的突出特点是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在世博会长达6个月的展期中,上海将云集国内外数量众多的参展商,世博会参观者更是高达7000万左右人次。如此巨大的客流将带动旅游、会展、宾馆餐饮、物流、交通等方面的消费,直接刺激经济发展。据上海有关部门预计,世博会举办阶段对上海GDP的带动增长将达到6.5%,当年上海GDP总量可达1.4万亿元。更重要的是,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将受到全球瞩目尤其是媒体的高度关注,将在提高国际知名度的同时,获得巨大的隐性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另据预计,世博会7000万客流中将有35%左右会继续在长三角地区游览,将对长三角主要城市形成很强的辐射作用和财富溢出效应。

——上海世博会后的突出特点是对世博会带来的先进理念、城市文明成果的发扬光大和世博会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后续利用。世博会后,一方面世博会的示范效应与扩散效应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持续的影响;另一方面世博会耗时长久、规模空前的一轮投资过后,如果不能做好投资和消费方面的衔接工作,容易出现基础设施建设趋冷、世博会场馆闲置,旅游等消费相对疲软、宾馆入住率骤降等资源浪费现象,形成经济收缩趋冷的内在压力。

(二)上海世博会对杭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世博会的场馆、交通及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为杭州市企业和民间资金提供了参与建设、进行投资、提供建材与货源等方面的巨大商机,使杭州有机会分享世博会的投资利益。上海为世博园建设而进行的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将有力促进杭州在沪企业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扩大杭州企业在沪投资与销售市场的份额。

——世博会将促进杭州在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加快与上海接轨的步伐,促进杭州城市能级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世博会举办期间,将为杭州旅游休闲、会展业及相关的酒店餐饮、文化娱乐、交通、商品销售、花卉苗木产销等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收入。

——通过世博会的影响力及世博会参展商、参观者的口碑,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杭州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提高杭州国际知名度与吸引力。

——世博会的示范效应与扩散效应,将引起杭州城建部门、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部门经营理念的更新、产业与技术的升级、产品与业务的创新等,从而对这些部门乃至杭州整体经济产生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三)杭州市发展世博经济的优劣势 1.相对优势

——城市竞争力优势。在国内外比较权威或较有影响力的城市竞争力研究与排名中,杭州均名列前茅。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对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名,杭州名列第5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仅次于上海,高于苏州、宁波和南京。而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05年底在北京发布的2004年城市竞争潜力排名,杭州名列第4位,在所有长三角城市(包括上海)之上。这为杭州发展世博经济,争取更多的直接、间接世博利益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特质资源优势。杭州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西湖及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天目山、莫干山、西溪湿地等秀美自然旅游资源,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一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杭州市区就有文物史迹370余处,其中南宋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早在国内外闻名遐迩。二是由企业与市民的价值取向、创新创业意识所体现的杭州独树一帜的新人文精神正在逐步形成。这两个难以复制的特质资源为杭州发展世博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朝阳产业优势。以旅游休闲、会展、金融、信息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是国内外公认的朝阳产业,也是与世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近年来杭州现代服务业表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处于相对的竞争优势地位,可为发展世博经济提供产业保障。

旅游休闲业通过实施“旅游西进”和“旅游国际化”战略,取得了快速发展,2004年杭州市旅游收入达410.7亿元,占本地国内生产总值的16.3%。

会展业竞争力在全国名列第5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2006年即将在杭州举办的世界休闲博鉴会,更是为杭州发展世博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宣传和实践机会。

金融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在“长三角”名列第2、第3位,金融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信息服务业已基本形成了产业门类广泛,特色优势明显的体系。尤其是杭州信息服务企业产权清晰,机制较为灵活,民营经济驱动力充足,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商务与投资环境优势。杭州人才、技术项目、民间资金等生产要素资源较为丰富,产业关联度高,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内部治理结构较为合理,劳工技能和科技水平较高,法制与人文环境良好,政府服务管理水平较高、非正式收费负担较低,对内对外的商务基础设施质量较好,如此等等构成了良好的商务与投资环境。2003年杭州被世界银行列为中国内地投资环境最佳城市,和上海一起列为A+级。这为杭州融入上海世博会,争取更多的世博会项目和客源,从而获取更多的直接、间接世博经济利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不足之处

——经济外向性和开放性程度有待提高。世博会是高度开放性、国际化的世界盛会,需要我们以高度开放的姿态与环境加以迎接。近年来杭州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海及长三角一些重要城市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来看,在外向性和开放性上还有待提高。

——经济集聚能力与扩散效应有待增强。杭州作为浙江省会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在浙江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上海的强大极化效应和宁波的计划单列市地位,使杭州周围缺少有力的支撑极或卫星城,区域经济中心地位受到省内外的严峻挑战。上海世博会为杭州加强与上海经济合作,提高对本省经济聚集能力与扩散效应提供了契机,杭州要以整合浙江旅游及金融、信息服务资源为切入点,在大力发展世博经济过程中,提高经济集聚能力和扩散效应,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中心作用。

二、杭州市发展世博经济的目标与思路

(一)战略目标 ——以城市能级为导向,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世博会为现代服务业与国际接轨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杭州要充分把握这一契机,着力推动以会展、旅游休闲、金融、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较高层次上快速发展,发展与巩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地位,提升杭州城市能级。

——以市场为导向,力争尽可能大的世博经济市场份额。世博会筹备与举办期间,由投资建设和消费带动形成了相关产品的巨大市场空间,杭州企业通过积极参加市场竞争,力争销售更多的产品、承揽更多的工程、接待更多的游客。

——以国际化为导向,提高杭州国际知名度。通过世博会影响力及世博会参展商、参观者的口碑,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杭州,提高杭州的国际知名度与吸引力,推动杭州各个领域进一步与世界接轨。

——以创新为导向,学习推广各种先进理念。通过学习了解世博会展示的各种先进理念,推动杭州城市治理和企业经营理念的更新、产业与技术的升级、产品与业务的创新。

(二)总体思路

以接轨上海世博会,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苦练内功、借梯登高为手段,积极做到与上海“交通共建、产业共兴、市场共享、规划共绘、环境共保”,努力使杭州在上海世博会筹备期间枢纽化、举办期间一体化、世博会后功能化,促进杭州现代服务业在较高层次上发展,提升杭州城市能级及国际化水平。

——世博会筹备期间枢纽化,是抓住世博会契机,充分发挥杭州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强化和衍生自身的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在旅游休闲、会展、金融、交通、信息服务等世博会直接涉及的领域,成为联结上海与浙江省的传导枢纽。

——世博会举办期间一体化,一是在交通体系、信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网络、旅游休闲项目等方面与上海接轨,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能够与上海提供同步服务,以提升杭州的服务能级;二是与上海世博会同期举办一些特色展览和召开一些国际会议,与世博会交相辉映;三是实现“住杭州,观世博,游长三角”的构想,吸引部分国内外世博会游客以杭州为整个世博观光期的居留地,从杭州出发参观上海世博会和游览长三角,将杭州从世博会游客的顺道旅游点变为其立脚点和游长三角的中转站、集散地。

——世博会后功能化,是充分发挥世博会的示范效应、学习效应和扩散效应,着力将世博会带来的城市文明成果发扬光大,重新审视与塑造杭州城市功能,提升杭州城市能级和国际影响力;注重对为接轨上海世博会而建设的软硬件设施的后续开发与利用,根据实际情况对之进行完善改造,使之持久地发挥作用。

(三)基本策略

杭州发展世博经济的基本策略是:合作竞争,借势发展,错位发展。

——合作竞争,是杭州要在与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通力合作、共同做大世博会“蛋糕”的基础上,力争较大的份额,获得更多的世博经济利益。

——借势发展,是在理念、规划及一些大型活动上主动与上海接轨,借上海世博会的强劲东风,提升杭州城市能级与国际化水平。

——错位发展,是在发展世博经济过程中,充分体现自身优势与特色,在与世博会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上与上海形成优势互补,特色发展。

旅游业,上海以“现代都市、购物天堂”著称,杭州则以“湖光山色、休闲仙境”闻名;上海力争让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机构组织、参观客前来参加世博会,杭州力争让更多的上海世博会参展商、参观客到杭州旅游度假及洽谈业务。会展业,上海要建成亚太地区国际会展中心,着力培育国际会展品牌,杭州则要建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会展城市,首先着力培育国内会展精品及特色会展品牌;上海致力于将2010年世博会办成“成功、精彩、难忘”的一届世博会,杭州则要借助上海世博会提升本市会展业的国际知名度。

金融业,上海致力于打造全国金融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杭州则努力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

信息服务业,上海要建成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聚集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杭州则要建成长三角区域信息中心、浙江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之一。

三、杭州市发展世博经济的重点与举措

(一)杭州市发展世博经济的重点领域

现代服务业是与世博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产业,一方面上海世博会向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提供高水平、全方位配套服务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又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操作平台。借世博会东风,加快杭州现代服务业与上海现代服务业接轨的步伐,从高起点上上一个新的台阶,既可使杭州为上海世博会做出积极贡献,又可获取相应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的能级。因此,要将旅游休闲、会展、金融、信息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作为杭州发展世博经济的重点领域。

——旅游业通过创新旅游产品、挖掘旅游内涵,拓展旅游外延、优化配置旅游资源等方式,提升杭州旅游业能级及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基本形成融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会展商务为一体的大旅游发展新格局,在世博会举办期间能够全面进行运作,接受全方位的检验。

——会展业以上海举办世博会及建设“亚太地区国际会展大都市”为契机,以办好一年一届的西博会和2006年世界休博会为载体,全力打造会展精品项目,重点培育全国著名会展品牌,将杭州建成有较高知名度的会展城市。以会展业的发展带动旅游、宾馆、餐饮、运输、商贸及金融、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会展业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金融业积极主动与上海金融业接轨,努力使杭州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融资、货币兑换、国际支付结算等国际化服务,以提高杭州金融业的开放度。努力把杭州建成区域金融中心,并在民营金融发展及为中小企业提供特色金融服务方面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开创与上海金融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

——信息服务业以上海打造“数字世博会”为契机,进一行打响“天堂硅谷”品牌,初步建成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联系国际化、高效、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使杭州成为浙江省信息服务产业的研发中心、成果交易中心、产品出口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信息服务产业密集区之一,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基本建成“数字杭州”。与上海共建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使杭州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的信息交换中心和信息服务企业的主要聚集地。

(二)杭州市发展世博经济的主要举措 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营造世博经济氛围

——成立杭州对接上海世博经济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杭州接轨上海办公室内,由相关部门派员参加。大力宣传上海世博会的意义与作用,着力营造全市齐心协力发展世博经济的良好氛围,为充分发挥世博经济中企业的主体作用构筑平台,协调服务,创造条件。2.着力构筑“三大枢纽”,充分发挥区域中心作用

充分利用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优势,在基础设施、制度、理念等方面主动与上海接轨,着力构筑交通、信息和旅游“三大枢纽”。

——通过积极推进沪杭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实施沪杭快速轨道交通工程、沪杭高速扩建、沪杭高速公路第二通道、内河航运杭申线等工程,构筑沪浙乃至整个长三角南翼的交通枢纽。

——充分利用杭州信息产业相对发达、与上海联系更为紧密的优势,大力推进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世博信息直通,向杭州和浙江省企业提供有关世博会筹建信息,引导企业参与世博,努力构建沪浙信息枢纽。

——加强杭州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旅游业的联动发展,延伸华东旅游线路,使杭州成为长三角南翼的旅游集散地,努力构建沪浙旅游休闲枢纽。

3.苦练内功,努力打造“三大优势”,增强世博经济竞争力 ——努力打造杭州整体环境优势。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优化城市软硬环境。在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综合环境整治力度同时,大力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着力提升城市主体——市民、企业、政府的素质,做文明市民、诚信企业、高效服务型政府,从新的视角与层面塑造和美化城市形象,增强杭州对境内外投资者、贸易商、旅游者及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及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大扶优扶强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力度,鼓励和扶持旅游、会展、金融、信息、建筑建材、苗木花卉、食品饮料等与世博经济较为密切且具有一定实力和优势的产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以提高杭州发展世博经济的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

——努力打造山水休闲旅游的特色优势。充分利用2006年杭州承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有利条件,努力树立“休闲、生态、文化、优雅”的旅游形象,大力发展文化游、休闲游、会展游、运动和探险游等特色旅游,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与上海形成“逛世博品味城市美好生活,游西湖体验山水休闲人生”的互补,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把杭州作为旅游度假的目的地城市。

4.借梯登高,提升城市能级与影响力

——借助上海世博会平台,通过媒体广告、城市建筑广告、会场广告等多种广告形式,以及在世博会设立展馆或展台的形式,充分展示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精神、城市成就及其在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地位,以杭州的城市特色诠释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扩散效应及国际影响力,提高杭州国际知名度及影响力。

——办好西博会、休博会,为发展世博经济创造条件。办好每年一届的西博会,使之成为长三角品牌会展项目。在上海世博会举办前,通过西博会培育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会展精品。办好2006年世界休博会,扩大杭州会展业的国际影响力,并为杭州与上海世博会同期举办一些特色会展打好基础。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或投资上海世博园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为世博会提供资金、技术、货源及金融、信息等多方面服务,获取世博经济利益。

——和上海共同打造“长三角大旅游圈”这一世博旅游精品品牌,努力使西湖成为“长三角大旅游圈”中核心精品,使杭州成为“长三角大旅游圈”的重要集散地。

——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举办一些个性明显、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会展(如旅游休闲展、动漫博览会等)和专业会展(如小商品展、女装展、绿色食品展等)。同时结合杭州实际情况,举办几个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邀请参加世博会国家的官员、企业家来杭参加,以扩大杭州的国际知名度。

四、杭州市与世博经济联系密切的领域发展世博经济的重点与举措

(一)杭州市旅游业发展世博经济的重点与举措

1.上海世博会筹备阶段,杭州市旅游业的工作重点与主要措施(1)工作重点

扩大杭州旅游知名度,提升城市旅游能级。在2010年世博会开幕前,基本形成融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会展商务为一体的大旅游发展新格局,实现旅游业与上海的同城效应。

(2)主要措施

——积极宣传杭州、展示杭州。利用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的广阔平台,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广泛宣传杭州城市特色、展示杭州旅游精品;主动走出国门,通过在香港、韩国等地办旅游展示会、促销会,加强与海外友好城市、国际旅游组织及海外旅行商与传媒机构的联系等方式向世界展示杭州、推销杭州。

——拓展旅游外延,放大旅游功能。根据“优化结构、充实内涵、丰富特色、全面发展”的原则,将单一的观光旅游功能向观光、度假、休闲、会展、商务旅游等多功能方向发展。将传统的名山名水、江南风情观光旅游向名城古都历史文化旅游、康体、娱乐、会展、博览旅游等多系列旅游发展。

——创新旅游产品,开展特色旅游。在提供旅游产品共性服务的基础上,推出体现特色和个性化服务的文化游、会展游、体育游、森林与生态游、宗教游等专项或特色旅游服务项目。

——对境内外游客采取不同营销策略。境内游客很多是回头客,要用旅游新品种、新项目吸引他们经常来杭州;对于境外游客则要通过对杭州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旅游精品的大力宣传吸引他们到杭州旅游度假。

——逐步实现旅游业与上海的同城效应,为吸引上海世博会游客“住杭州、观世博会、游长三角”做准备。加快沪杭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缩短沪杭时间距离,实现两地空间上的同城效应;积极在旅游观念、政策、效率等方面与上海接轨,实现两地软环境上同城效应;延长旅游线路,与上海方面共同推出“上海-杭州-黄山”等黄金旅游线路,使杭州成为境内外游客游览长三角南翼的重要中转站。

——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加强与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沟通与合作,共建“长三角大旅游圈”;从“大杭州、大旅游、大发展”的思路出发,对城区与各县(市)旅游业进行统一规划,促进杭州各地区旅游业共同发展、协调发展。

2.上海世博会举办阶段,杭州市旅游业的工作重点与主要措施(1)工作重点

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平台,提高杭州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尽可能多地吸引世博会游客来杭州旅游、休闲、度假,争取部分世博会游客以杭州为整个世博观光期的居留地,从杭州出发参观上海世博会和游览长三角,以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加杭州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直接、间接收入,提高杭州服务业能级。

(2)主要措施 ——成立世博会杭州旅游促销团,赴上海宣传、引导并组织世博会参展商、参观者来杭州旅游度假,通过世博会的影响力及其参展商、参观者的口碑,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杭州,将杭州旅游项目和产品向世界推广。

——扩大杭州旅游企业服务范围,增强杭州旅游企业整体竞争力。鼓励在杭州设立总部的一些大旅游企业,到长三角主要城市设立分部,以扩大杭州旅游企业的服务范围,方便世博期间团队游客出行;发挥好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中心的作用,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和上海集散中心的联系,方便世博会期间游客在沪杭之间的流动。

——为了实现“住杭州,观世博,游长三角”的构想,要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合作,为世博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尤其是交通要跟上,争取在现已开通的国际航班基础上,增加航线与班次,让国际旅游者可以直接从杭州出入境;建立杭州与上海之间由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多通道高速公路组成的交通体系,设立沪杭旅游专线交通等;通过时空转换和大集中、小分散,增加停车设施等途径,改善杭州市内交通拥堵状况,提高旅游黄金时间、黄金地段聚散人流、车流的能力。

——恢复杭州历史文化原貌,使之与西湖相得益彰。保护性开发传统风貌的商业区、休闲区、美食中心等,尤其是打好商业特色街区和“杭帮菜”品牌,做好游、吃、购一条龙服务,使旅游与商贸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通过世博会影响力及世博会游客口碑,将杭州名优精品、特色产品及“杭帮菜”推向世界。

3.上海世博会后,杭州旅游业的工作重点及其主要措施(1)工作重点

学习、总结世博会的文明成果,充分发挥世博会的后续效应,促进杭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主要措施

——充分发挥世博会扩散效应。通过世博会游客亲历杭州而形成的口碑,让更多海内外人士了解杭州,选择杭州;通过世博会期间来自全世界的文化交融,新科学、新技术的接触,提升市民素质和杭州的整体开放度,优化旅游环境,促进杭州旅游业在世博会后的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世博会示范效应。努力学习、认真把握世博会各国参展商所带来的新的旅游理念和旅游产品,进行旅游观念更新、产品创新和业务领域的拓展,促进我市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总体水平上一个新档次。

——充分发挥世博会联动效应。世博会后,杭州要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合作,力争成为上海一些大型展示会、交易会、促销会的分会场或主办方之一。同时注重自主举办“旅游、休闲、文化”类专业展示会、交易会,促进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联动发展。

(二)杭州会展业发展世博经济的重点与举措

1.上海世博会筹备阶段,杭州会展业的工作重点与主要措施(1)工作重点

加强与上海会展业的紧密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定期举办、代表杭州形象的会展品牌,提高会展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使杭州成为上海会展都市群中除上海之外的最主要成员,使会展业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2)主要措施

——加快会展场馆的改造与建设,对现有会展场馆进行改造,提高其科技化程度尤其是网络服务的水平;加快钱江新城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大型会议会展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杭州展览场馆层次;完善现有场馆的会议、停车、人流集散、客户服务及信息化设施的配套设施,完善场馆周边的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交通等方面的服务配套。

——内援外引,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通过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优秀会展人才,尤其是通过积极主动引进上海一些好的会展项目来引进上海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大对本地会展人才的培育力度,今后5年内,采取各种措施,培育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和一批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

——继续办好一年一届的西博会,打造杭州会展品牌。树立精品意识,通过西博会培育一批全国闻名、世界知名的会展精品;利用杭州紧邻上海之优势,鼓励上海企业及市民参与西博会,甚至可以把西博会的一些项目放到上海去举办,借上海会展业的影响力来提高西博会的知名度。

——办好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提高杭州会展业的国际知名度。2006年休博会为杭州对接上海世博会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实践机会,以世界休闲博览园和世界休闲风情园的建设为纽带,加强与上海世博会园区的规划共绘与建设合作,鼓励上海会展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向杭州;以举办休博会为契机,进一步塑造杭州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会展特色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形象;

——积极发展会展中介业,加快杭州会展业的发展。有计划地建立一批高起点、规范化经营的会展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信息灵通、信息面广、专业人才集中、与相关企业联系密切、对行业变化灵敏度高的特点与优势,为会展企业与参展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并为会展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推介项目、引进国内外参展商等服务。

——加强与国际会展业的联系。一是与国际著名会展机构展开密切合作,如与香港展览会业协会进行每年定期派员或组团互访,通过香港这一窗口宣传杭州会展业,引进会展管理方面经验和优秀人才;二是与国际权威设展机构建立良好关系,进一步建立和加强与国际展览局、国际展览联盟、国际会议协会和世界休闲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联系,提高杭州会展业的国际知名度。

2.上海世博会举办阶段,杭州会展业的工作重点与对策措施(1)工作重点

力求实现世博会同城效应,尽可能多地获取会展经济利益,提升杭州会展业能级和国内国际知名度。

(2)主要措施

——在上海世博园设立杭州馆,向世界展示杭州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优秀成果。鼓励并尽力帮助杭州企业通过承租世博会展览厅、展示台等方式,将杭州名优特产品打入世博会,扩大其国际影响,争取得到尽可能多的订单,使企业享受到直接经济利益。通过参与世博会展览,直接与外国公司及游客接触,从中学习外国公司的经营理念与管理经验。

——与上海世博会同期举办一些特色展览和国际会议,借助世博会的人气,增加会展企业及相关产业的收入;通过举办高层次的国际会议,与参加世博会的各国官员、企业管理层直接对话,提高杭州的战略影响力,同时获得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3.上海世博会后,杭州会展业的工作重点与主要措施(1)工作重点

学习、总结上海世博会成果,强化世博会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提升杭州会展业能级,将杭州建成有较高知名度的会展城市。(2)主要措施

——利用世博会的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对杭州会展业发展格局进行设计与定位。根据上海世博会传递的会展理念及国际会展业发展趋势,结合杭州实际情况,确定杭州会展业发展重点,在会议会展、特色会展、专业会展、中小企业产品会展方面创响品牌,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推动我市会展业发展。“请进来”就是把其他城市的企业或会展项目请进杭州,尤其是要让国外知名企业或会展机构入住杭州,促进杭州会展业的发展;“走出去”就是杭州企业主动走出本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参与全国性、国际性的知名会展。

(三)杭州市金融业发展世博经济的重点与举措

1.上海世博会筹备阶段,杭州金融业的工作重点与主要举措(1)工作重点

以接轨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加强与上海金融机构的高层次合作,扩大杭州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提高杭州市金融竞争力;积极为世博会建设项目融通资金和提供配套服务,开辟企业与民间资金投资新渠道,增加杭州金融业产值。

(2)主要措施

——以世博会为契机,加强与上海金融业的接轨,争取使杭州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金融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成为上海金融市场及其配套清算系统的重要成员,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各项功能在杭州得到延伸,在杭州可以享受如同在上海一样的金融服务。以促进杭州金融服务功能的扩大,提高杭州对国内外投资者与消费者的吸引力。

——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引导杭州社会资金投资世博会项目。上海世博会建设项目的巨额资金要通过多方面投资来解决,杭州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组合存款、信托等方式聚集企业与民间资金,再通过贷款、购买世博会建设债券等方式投资世博会建设项目。由于上海世博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得到中央政府的全额财政担保,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世博会项目,可以给投资者和金融业带来稳定收益,并可以促进杭州金融机构融资能力的提高及业务范围的扩大。

——地方金融机构(如杭州市商业银行)争取借助上海世博会平台走出杭州闯进上海。杭州地方金融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到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与上海金融机构合作,成立“银行家银行”(即由多家银行共同合资参股组建一家新的银行,从事由一家银行难以单独承担的专门性融资业务),共同为世博会项目融资,借此实现与上海金融机构的高层次合作。

——借助上海世博会平台,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扩大杭州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在沪著名外资金融机构来杭州发展;吸引在杭州有较多投资企业的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机构到杭州设立分支机构,为其本地在杭企业提供配套或跟踪服务;鼓励有实力又有意向的在杭企业集团引进国际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强沪杭两地产权市场对接力度,等等。

2.上海世博会举办阶段,杭州金融业的工作重点与主要举措(1)工作重点

争取实现金融服务与上海的同城效应,积极为世博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在世博会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中占据较大的份额,以增加杭州金融服务收入,扩大杭州金融业的影响。

(2)主要措施 ——提高杭州金融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加强在杭商业银行与在沪外资银行间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推出与完善本外币信用卡、多币种信用卡的联网与结算,以方便国外游客来杭参观、旅游和消费;大力引进外资银行,以提升杭州金融业务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增强对境外投资者与游客的吸引力。

——实现与上海金融服务的同城效应。杭州金融业要积极推进与上海及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信息联网建设,重点建立“长三角中心城市电子化支付与结算网络”,与长三角各城市签订银行信用卡联合协议,为来杭州的世博会参展商和游客的商务、消费支付与结算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务。

——为上海世博会提供多样化保险服务。与一些大型国际活动一样,世博会的举行也存在着诸多风险,需要保险业来加以转移风险。杭州保险业要与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保险业的合作,根据世博会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险种,以满足参展商和游客的需求。

3.上海世博会后,要为实现金融业的发展目标继续努力 上海世博会为杭州金融业发展提出了要求、带来了机遇。经过世博会的推动与考验,杭州金融业的服务质量与国际化水平会有较大提高,但要实现区域金融中心及上海国际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杭州金融业要在世博会后继续努力,不断发展,尤其是要在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壮大地方金融实力,引进、培养和留住金融人才,推进金融服务信息化、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狠下功夫。

(四)杭州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世博经济的重点与举措 1.工作重点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三网融合”,构建网络间信息交换平台,做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使杭州率先进入全国“三网融合”城市行列。争取在世博会开幕前,在与上海“三网融合”接轨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进行数字电视普及,积极推动互联网本地交换平台建设,加强与上海的合作,有效推进数字电视与FTT的良性互动,大力拓展网络与数字等增值业务。争取在2008年前,实现我市数字电视全部“模转数”,并和上海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合作,实现互通,为世博会期间实现杭州与上海的同步效应创造条件。

——打造市民卡工程。新建、改造、整合各类与市民办理个人社会事务相关的政府部门信息系统,形成杭州市民基础信息交换系统;逐步建立一个以IC卡为载体、覆盖全市的市民卡服务体系;积极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实现杭州市民卡部分功能与上海“一卡通”的对接,扩大市民卡的功能与应用。

(2)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重点建设信用数据库。打造“信用杭州”城市品牌,由市政府牵头,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商业手段,逐步收集分散在工商、税务和银行等不同部门的法人、个人的信用记录,建立征信数据库,构建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与上海等城市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为沪杭企业间的频繁互动与合作提供信息便利。

——推出宏观经济及投资管理数据库。由市政府组织市发改委、经委、统计局等部门,搜集杭州、浙江省及长三角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相关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等方面的详细数据。在此基础上,定期推出杭州投资管理环境报告,让国内外投资者了解杭州的优势和特点,吸引他们前来投资。——建立自然和人文资源数据库。在市政府领导下,各部委紧密合作,对杭州的众多自然景观、人文资源进行一次彻底的收集、分类、归纳与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杭州自然人文资源数据库,利用上海世博会契机,提升杭州作为著名风景旅游、会展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3)全力打造电子商务之都

——把杭州建成全国旅游电子商务中心。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借助杭州自然和人文资源数据库,高标准建设旅游信息资源库,吸引旅游信息资源向杭州集中,通过网络手段,建设沟通国内外、服务全社会的全国旅游电子商务中心。

——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通过政府推动,加快CA认证建制、支付网建设和运作规范制定的步伐,建立电子数据交换中心(EDI)和网络,发展门户网站,注重金融信息化的创新,努力实现“一网两体系”(即综合性的城市金融网和支付清算体系、金融信息体系)。加强与上海的金融信息网络联系,让世博会参展商与参观者能在杭州享受与上海的同城金融服务。

——实现流通领域商务化。结合杭州物流配送现代化建设,从电子营销入手,促进在线交互电子交易的增长和应用领域的扩大,逐步实现经营活动电子化、网络化。使世博会期间的众多参展商和游客能够享受到天堂购物的乐趣,促进杭州商贸零售业的发展。

(4)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借助电子网络,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加强沪杭两地在政府信息公开和公共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及其他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合作,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和再利用。加强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现行政审批项目“一站式”服务。

——加快两项骨干工程的建设与完善。为了保障世博会的顺利举办,上海正在建设世博会集成化总体调度系统和世博会突发应急事件处理决策指挥调度系统。为了与上海世博会接轨,也为了提高杭州的快速反应能力,要加快建设和完善杭州城市管理综合系统和应急联动指挥系统。

(5)大力发展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业

——借助世博会契机,提升杭州软件业能级。大力推进沪杭两地政府部门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促进软件服务业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扶植培育提供优质服务。利用现代“数字世博”对软件产品巨大需求这个机遇,在电子政府、社会信息化、现代远程教育等新兴产业中开拓市场,促进杭州软件业发展;利用上海世博会这一国际窗口和平台,加强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提升杭州软件业的国际化程度。

——加快发展杭州软件业,服务上海世博会。通过接轨上海,充分利用上海的国际信息交流平台,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为我所用;加强与上海在数字信息家电相配套、与传统产品设备相关的嵌入式软件产品及系统等方面的合作。根据“数字世博”对不同软件和集成电路的需求,加快相应的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品开发;进一步完善沪杭软件交易市场的建设,为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品及其服务提供交易平台。

2.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各级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市信息化在组织制订信息化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指导县(市)规划和部门规划的编制,监督、协调信息化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实施等方面的作用。——调整、充实杭州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其对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智囊作用。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企业家等组成杭州信息服务业“智囊”组织,参与发展战略制订、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工程项目方案评审和建成成果的鉴定等工作。

——充分发挥学会、协会和其它社会团体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与联系,健全行业自律管理,让其参与培育和发展信息市场、组织学术交流、推进知识更新、协调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活动。

(2)提高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信息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有机统一的管理体制。针对当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品制造业、电信服务等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的状况,应由市政府出面统一协调各部门的信息力量,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增强信息服务业的合力。

——引导信息消费。制定适当的政策,加强舆论宣传,降低网络资费,鼓励、倡导企业、市民上网,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和不断扩大信息消费市场。

——扶持科技创新。针对信息化建设重大工程和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研究制订吸引大企业(项目)扶持优势、新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政策。通过法制规范、组织协调、政策引导和改善服务,推进技术创新。

(3)完善人才机制

——加快构建杭州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以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及杭州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成立专门信息服务业培训机构,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建立信息服务业人才库,为杭州信息服务业的全面提升提供人才支持。

(4)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借鉴国际上培育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普遍规律,尽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引进外资风险投资企业,筹措风险投资基金和培育小型企业发展的政府种子资金,扶持风险投资机构,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在推荐优势企业上市时,重点向电子信息企业作政策倾斜;借助上海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筹集资金,解决杭州信息服务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增强杭州信息服务业实力。

(5)建立长三角联动机制

——建立杭州市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尤其是上海市政府间的联动机制,在软件业、网络服务业、数字电视、信息咨询、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领域展开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实现区域内信息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五)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世博经济的重点与举措 1.工作重点

杭州对接上海世博会、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可以用“一只拳头,两个产业,两个衔接点”来描述。“一只拳头”,是要把拳头产品、品牌产品打入世博会,打向全世界。“两个产业”,是重点发展花卉苗木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两个衔接点”,一是抓住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根据上海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我市的都市农业。二是将杭州的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结合起来。具体而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培育外向型名优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产品品牌工程建设,发掘和培育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农产品品牌。一是抓住世博提倡健康休闲的生活理念和我市“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的双重契机,以“西湖龙井”为载体,做强做大杭州茶产业,并在茶保健、茶旅游等领域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和挖掘潜在市场。二是将东升牌山核桃、郭氏牌天目笋干等已有一定知名度、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森林绿色食品作为打向世博会的独特亮点。

——适当发展花卉苗木业。抓住上海世博会给花卉苗木业带来的发展机遇,根据花卉苗木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规划杭州花卉苗木产业,不仅在产业规模上,更要在产业能级、产业辐射力、产业流程的顺畅性等方面狠下功夫,提高杭州花卉苗木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花卉苗木业商会或行业公会,将分散的花农与商家组织起来,盯紧上海花卉苗木的需求和缺口,及时获得信息,与上海需求方洽谈,争取拿到更多的订单,或组成不同形式的联合体竞标世博会花木供应项目。

——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杭州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目前已经建成2个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15个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今后要以世博会为契机,继续建设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网络,促进杭州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综合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围绕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杭州应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建设生态市的目标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到2010年市区建成生态市,到2015年全面建成生态市的目标。

2.主要措施

——统筹规划和加强调研。由市农办负责统一制定现代农业发展世博经济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力量对世博会的农产品需求情况进行市场调研,对世博会的相关项目进行专项调研,然后根据杭州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策略措施。

——开展合作和建立渠道。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与上海相应机构保持良好的联络和沟通关系,积极为杭州现代农业企业与上海洽谈世博会业务牵线搭桥。竭力促进双方共同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线路,在农产品市场结构上形成互补,在两地交通和农产品运输条件改善方面共同合作。

——做好信息收集和通报工作。充分发挥杭州农网、杭州农业信息网等网站的窗口功能,同时考虑在相关网站上建立世博会绿色通道,使世博会的有关信息和商情,能够快速有效地传达给广大商户和农户。通过信息与商情的通报,对散户较多的花木业和一些特色农业进行有效组织与指导。

——给予政策与税收方面的支持。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世博会相关的农业项目进行特殊的鼓励和保护,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适当的优惠和倾斜,如对可以借助世博打响品牌的名优特农产品进行政策扶植,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等。

——引导产业整合和企业重组。从制度与政策保障方面着手,支持企业的战略重组和兼并,提升杭州农业企业在长三角的竞争力,促进有实力拿下世博会大项目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发展。

(六)杭州市建筑建材业发展世博经济的重点与举措 1.工作重点

——大力发展钢构业,为上海世博会提供新型建材。上海世博会场馆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大量临时性会展场馆的建设,需要大量高技术含量的新型建材原料,特别是钢结构材料。杭州钢构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主导产品,其中网架结构和高层钢结构等制造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东南”、“杭萧”、“大地”已成为国内著名三大钢结构品牌。杭州要抓住上海世博会这一难得机遇,促进钢构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一是重点发展大跨度空间结构、高层及多层钢结构、轻钢结构三大体系产品,注重产品的科技含量,把好质量安全关,争取培育出4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行业重点企业。

二是在注重质量同时,提高适应市场需求的钢构产品总产量,以提高杭州钢构业实力,抢占市场份额。

三是以重点建设萧山生产基地为切入点,把杭州建成技术先进、规模巨大的钢结构生产基地,促进杭州钢构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直接或间接参与上海世博会项目建设,分享世博经济利益。上海世博会的场馆、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离不开周边地区的合作,杭州建筑、装饰及其相关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通过洽谈、投标、联合开发等方式直接参与世博会工程项目建设。还可以通过投资入股、购买投资基金或企业建设债券等方式间接参与世博会项目建设,以分享世博经济利益。

2.主要措施

——政府有关部门积极为我市建筑建材企业顺利进军上海搭建平台。

一是由杭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出面,与上海市有关部门进行直接接触与合作,积极向上海有关部门宣传、推荐杭州具有实力的建筑建材企业,让其更好地了解杭州建筑建材业的实力和优势;通过官方途径了解有关世博会的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与招标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杭州建筑建材企业,以便他们及时了解上海工程建设与建材需求方面情况,积极参加相关的业务洽谈与招标工作。

二是积极完善杭州产权交易市场,鼓励、支持杭州建筑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兼并和重组,以提高杭州建筑业整体竞争力。

三是鼓励建材业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线,开发新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和绿色产品,以提高杭州建材供应世博会的竞争力。

——加强三个合作,提高杭州市建筑建材及相关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加强杭州建筑业与建材业间的合作,做到产业衔接、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以提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建筑建材业联合向上海世博会项目投标,以提高中标可能性,提高行业整体利润水平。

二是加强杭州建筑建材业与其它行业的合作,如:加强建筑建材业与信息中介咨询服务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其信息优势,在第一时间抢占世博会商机;建筑建材业联合杭州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企业整体出击,积极参与世博会基础设施融资和建设,等等。

三是加强杭州市建筑建材业与上海建筑业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通过政府牵线、中介机构介绍、企业主动出击等多种方式进行。杭州建筑企业要凭借自身在特定领域的优势,与上海建筑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共同承包大项目或承担其工程建设的子项目等。杭州建材企业则要凭借自己产品的质量优势,与上海建筑企业签订长期的供货协议,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环沪护城河】

浙江省落实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

安保工作

一、世博会基本概况

(一)世博会有关活动情况

上海世博会是我国第一次举办的综合类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目前已有24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预计届时将有7000万中外宾客参加,平均每天40万人,高峰时可达60万人。世博会场地位于上海市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黄浦江两岸布局,规划用地5.28平方公里,围栏区域(收取门票)3.28平方公里。会场将建设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等100多个场馆,其中外国自建馆40个、企业馆17个、租赁馆40个,还有各省(市、区)的展区,展馆建筑面积达7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均刷新世博会历史记录。

世博会活动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博览会展示。100多个展馆的展示是世博会的主要内容,几乎每天都有开馆日活动,内容非常丰富。第二类是文化演艺活动。世博会期间,每天将安排近百场次的各类文化演艺活动,总量将达2万多场次,再加上参展者在各自展区内举办的活动以及开幕前后举办的活动,数量十分巨大。第三类是世博论坛。期间将举办1个高峰论坛、6个主题论坛和若干场公众论坛。其中高峰论坛于10月底在世博园区内的世博中心举行,议题是“城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整个世博会论坛的高潮和亮点,届时将邀请联合国秘书长、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和部长、国际展览局主席以及国内外众多城市市长、企业界和学术界代表、媒体记者等2000余人参加。6个主题论坛将在世博举办期间每月举办一次,从城市生活的各个角度,深入探讨全球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论坛邀请参加的对象是各国政府官员、参展方展区总代表以及国际组织、政界、学界、企业界代表,每个论坛规模约500至800人,将分别在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和我省的杭州、宁波、绍兴举办。其中杭州市承担10月份的“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主题论坛;宁波市承担5月份的“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绍兴市承担9月份的“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主题论坛。初步估计,世博会期间我省将接待世博游客2000余万人次,卡点车流量将达到每日5.8万辆,同时杭州、宁波、温州的机场被确定为世博会备用机场,嘉兴市三级以上宾馆作为世博签约酒店。另外,世博会期间绍兴市还将举办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预计中外参赛代表2.5万人,获胜的参赛队伍还将赴世博园参加合唱表演。

(二)世博安保总体要求

做好世博安保工作,确保世博会安全顺利举办,是世博会取得圆满成功的重要基础。中央领导同志对世博会安保工作高度重视。去年7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做好各项筹办工作,真正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特别是对安保工作提出了“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的总体要求。去年6月2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视察上海世博园区时,也对安保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安保工作纳入世博会筹办工作全过程,并突出重点、以面保点,实施“环沪护城河”工程,以全国稳定保上海稳定,以上海及周边地区稳定保世博园区稳定。

今年1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视察了上海世博园区,听取了俞正声同志代表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的工作情况汇报,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锦涛同志指出:“举办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大事,也是全国大事;办好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责任,也是全国的责任。我们不仅要举全国之力,而且要集世界智慧,确保上海世博会取得成功。”同时,胡锦涛总书记还就进一步做好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提出了6点要求,其中一点就是对安保工作的要求。他强调:“要始终把安保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完善安保政策和安保工作方案,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安保工作,实现平安世博目标。”

根据中央领导精神,上海世博安保协调小组确定了“政府主导、属地负责、专群结合、以面保点”的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原则,提出了“五个坚决防止”安保工作的目标是,即坚决防止“重点人、危险物”从我省流入上海;坚决防止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上海世博会安全的重大政治事件;坚决防止发生涉及我省的暴力恐怖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影响恶劣的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交通、火灾等治安灾害事故”,基本明确了“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主要围绕强化情报信息、矛盾排查调处、重点人员危险物品管控、入沪通道设卡安检、社会面治安防控、低空慢速小目标管控等方面开展。我省作为紧邻上海的省,是全国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重点省之一,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我省“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赵洪祝书记提出了“确保从浙江去上海的人不惹事,上海来浙的中外游客不出事”的具体要求。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政法工作会议上,赵洪祝书记又再次强调:“做好世博安保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全力助推上海世博会实现成功、精彩、难忘的总目标。”

(三)世博安保组织机构基本情况

为了加强对世博会的组织领导,国务院已成立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任主任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任第一副主任委员的组委会。在安保工作上,国家层面延用奥运安保领导组织模式,成立了上海世博安保协调小组,由公安部党委副书记、副部长刘京任组长,安全部、总参、武警总部负责人和上海市有关领导任副组长,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前方工作组已于去年年初进驻上海开展工作。上海市也于2007年4月成立了世博安保工作指挥部,由俞正声同志担任总指挥。

我省也于去年8月成立了由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王辉忠任组长,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省武警总队总队长王平安,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张景华为副组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等28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安保工作领导小组(现成员单位增加到29个),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

我厅于去年年底正式成立了由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张景华任组长,副厅长郑兴军、凌秋来、陈重天任副组长,厅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厅世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厅治安总队总队长陈石春兼任办公室主任,厅指挥中心、治安总队、交管局有关分管领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地点设在治安总队。

二、工作开展情况

去年以来,在上海世博会安保工作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我省按照“及早谋划、提前布局、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全面协调地推进“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目前,全省安保组织领导体系已全面建立,安保措施和工作责任已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和人员,卡点建设等工作已基本完成,全民参战的安保氛围也日益浓厚。前阶段,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构建完善安保组织体系。省委、省政府对安保工作抓得早、抓得紧。去年初以来,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多次过问世博安保工作,省委常委会也多次专题研究,赵洪祝书记明确提出“确保从浙江去上海的人不惹事,上海来浙的中外游客不出事”的工作目标,为全省安保工作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省长吕祖善多次亲自协调解决世博安保的有关人员、经费和装备保障问题,要求省级有关部门对涉及世博安保的有关工作要特事特办。去年8月,我省成立了世博安保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内设综合协调、卡点检查、交通管理、宣传发证、科通保障、水上安保等若干工作组,分别由相关省级单位牵头,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去年10月,省“两办”联合下发《浙江省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总体方案》,明确了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职责与任务。此后,省委、省政府先后三次召开全省“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在今年3月1日的临战动员会上,省政府与全省11个市人民政府及29个省级成员单位签署了责任状,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主体,细化分解了工作目标。各地党委、政府也参照省里的做法,层层建立组织体系,召开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和全市动员部署会进行研究部署和组织发动;各相关职能部门也根据职责分工,成立安保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负责抓好业务条线上的安保工作,全省真正形成了自上而下、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

(二)强化地区与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为了打好安保工作整体仗、联手仗,全省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分工负责、分兵把守,强化协作配合、相互补漏。省世博安保领导小组切实履行牵头抓总、组织协调职责,先后9次召开办公室工作会议和专题工作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实地检查督导。各相关职能部门坚持主动负责,特别是8个工作组的牵头责任部门、主责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公安厅代拟了全省社会治安防控等级响应工作规范,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不同防控等级中的响应动作,将在世博会期间正式启动。交通厅组织开展了入沪“路(桥)、站(码头)、车、船、人”基础大排查活动。浙江海事局积极协调舟山、嘉兴等市,着力解决水上安保工作遇到的技术性问题。全省各地之间也强化协作配合,衢州市主动派员赴嘉兴、湖州等地就省际卡点工作进行对接,研究把好我省“西大门”,策应嘉兴卡点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主动加强与上海方面的工作对接,先后与前方工作组、上海市相关单位开展了10余次的工作对接和交流。去年9月,浙沪两地对水陆安保、卡点建设、发证宣传等工作进行了综合对接,之后又与上海方面就浙沪省际客运码头安检等专项工作进行对接,进一步明确省际客运码头安检工作责任归属和具体操作实施标准。嘉兴、宁波、绍兴、舟山等地公安机关加强与上海对应工作的对接,绍兴市政府还专门就世界合唱比赛活动的组织、安保工作与上海方面也进行了深度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

(三)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为了全面、协调、均衡推进各项工作进度,防止出现工作“短板”和“断链”,我们制定下发了全省安保工作推进计划书,梳理出29项重点工作,逐项排出进度表,以倒逼机制抓好工作进度。目前,由我省负责建设的6个陆上卡点土建、装饰工程已全部完工,相关安检装备、车架查控、视频监控、通信保障、交通辅助及灯光照明等设施正在作最后的安装和调试,2个水上卡点安检所需硬、软件已基本装备到位,47个无名道口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已基本完成;道口通行证发放方案已下发,全省发证工作已全面启动,卡口自动比对系统、道口通行证件审核发放系统正在抓紧建设;舟山全市所有客运船只安装了高频电台(VHF)、GPS定位系统、自动识别系统,185马力以上渔船全部安装了卫星船位信息终端设备,60马力以上渔船全部安装了自动识别系统,7个入沪水路客运站点均配备了X射线安检仪和视频监控系统,信息全部接入了嘉兴前方指挥部;舟山无人岛核查工作稳步推进,现已核查无人岛屿821个,占全市总数的70.7%,其中靠近上海的97个重点无人岛屿已全部核查完毕,并全面落实了治安防控力量;对全省开通入沪班次的133个公路客运站点及各铁路、民航客运站,已全面督促落实安检装备和安检人员;对全省寄递行业,邮政管理部门已逐一与各企业负责人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督促落实对寄往上海物品100%的验视及收、发货物人员实名登记工作。在反恐怖工作方面,开展检验性演习。承办世博主题论坛和世界合唱比赛的杭州、宁波、绍兴三市也正在有序推进安保筹备工作。

(四)加强社会面治安秩序整治。为了以面保点做好安保工作,全省各地坚持“零容忍”导向,进一步严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认真落实治安乱点挂牌整治制度,强化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全省部署开展了世博安保“护城”系统集中统一行动,根据世博会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工作节点,适时组织开展,以营造社会面严管高压态势。针对世博期间将有大量中外宾客来我省观光旅游的实际,我们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旅馆业“积分制”管理模式,推进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系统建设和应用,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消防部门也在深入开展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大检查,并对勤务进行新的调整和安排,强化应急处置工作。交警部门以省政府最近公布的100处事故多发点段挂牌整治为契机,以通沪道路和进沪客运车辆为重点,加大隐患整治力度,并严格执行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常态严管措施。在全省综合推出消防监管、危险物品管控和查禁“黄赌”27条严管措施。同时,我们要求各地统筹安排世博期间省内拟举办的非常规性节庆活动,对可搞可不搞的,建议党委政府暂停举办,以集中精力抓好世博安保工作。

(五)强化人财物保障。针对有关项目筹建任务时间紧、标准高的特点,省、市、县相关部门坚持特事特办,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省财政已下拨各类安保经费7000万元。绍兴市给公安机关拨出安保专项经费9000余万元(包括世界合唱比赛活动费用)。嘉兴及嘉善、平湖两级财政已筹措安保经费4000余万元。舟山市拨出320万元用于购置安检防爆装备。在警力保障上,省武警总队、省警察学院、省职业警官学院三个单位已落实1000名武警及学员警力增援嘉兴卡点安检工作。为了弥补警力不足,我们认真做好社会借力文章。省公安厅专门下发全省世博安保宣传工作方案及交通宣传方案,力求通过宣传让群众理解、了解有关世博安保工作的政策与规定,使群众知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近日,我们与全省发行量最大的“都市快报”合作推出世博安保系列报道,省内覆盖面最广的“交通之声”广播电台也将派员入驻前方指挥部,实时发布入沪交通信息。特别是对入沪通行证申领发放事宜,现已通过各电台媒体开展滚动式宣传。同时,我们借助省内完善的综治工作平台,整合街道(乡镇)、社区(村居)和企业、物业保安以及治安积极分子、治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开展社区巡逻、看楼护院、邻里守望等活动。特别是对所有乡村入沪无名通道,明确由当地党政统一领导,落实群防力量进行巡查看护。舟山市已初步建立了治安信息员、群防组织、驻岛蹲守、海上巡查等“四支队伍”参与无人岛屿防控工作。为了提高安保工作水平,省世博安保领导小组及省公安厅、交通厅和嘉兴等地先后组织人员赴上海、江苏、河北等地考察学习“护城河”安保工作经验,并积极开展培训活动,特别是对通行证审核发放、卡点安检、船舶监督等专项性工作,按照不同部门、岗位责任分别进行培训。目前,仅省级层面已开展各类培训10余期,受训人员达2万余人次。

三、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摸清底数情况,梳理安保重点。全省组织开展了环沪区域及接壤边界的基础大排查工作,全面摸清了包括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入沪水陆通道、交通流量、辖区浙沪警力等相关内容,为我省全面落实“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夯实了基础。目前,全省有各类陆路通行道路57条,其中,高速公路3条(沪杭、申嘉湖、杭浦高速公路),国、省道2条(320国道嘉善段、01省道平湖段),县级公路5条,其余47条为乡村道路;水路17条,其中主要通航水道2条(嘉善红旗塘、平湖六平申线)。全省负责建设的入沪陆路检查站6个,内河检查站2个。舟山通往上海海上客运站点9个(其中2个客运站正在审批),通往上海航线9条,每天28个班次;渔业船只10020艘,其中捕捞船只8966艘,渔运船只1154艘,从业人员约为10万人;登记注册货运船只3052艘,从业人员约5万人。

(二)重点推进卡点建设,工程土建已全面完工。全省把卡点建设列为护城河安保工程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重点道路公安检查站卡点建设,制定了具体的施工计划表,落实专门的承建施工单位和责任人,所有建设指标均要求符合上海卡点的相关标准。目前,6个陆路检查站卡点和其他无名通行道路卡点已全面完工,并于3月1日开始投入试运行。1000名支援警力的6个住宿点已经落实,硬件条件良好、地点便利,完全能够满足武警、警校提出的住宿、生活基本要求。舟山通往上海海上客运站点9个已经落实了X光检查仪等安检实施。

(三)组建前方指挥部,已启动半个月投入试运行工作。省世博安保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多次现场踏勘和商讨,确定在嘉兴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设立省世博安保领导小组前方指挥部。总建设经费为200万元的总指挥部已于3月20日启动。

6.申论热点问题一 篇六

申论热点问题一

三农问题

——夯实农业基础 发展农村经济

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住半壁江山的国度,农村的稳定是国家安定团结的基础。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央工作的重点之一,三农问题也成为历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特别是申论考试的焦点之一。在本文以六个”中央一号文件“入手,阐释了国家针对三农问题的政策。

新闻链接

2009年2月1日正式公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作为一份送给亿万农民的温暖而厚重的新年大礼,中央一号文件既有针对性、指导性强的工作要求,又有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和农村发展新情况提出的重要应对方略。

政策沿革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切中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要害,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权威解读

2009年2月2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举行的国新办新闻背景吹风会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了解读。他说,《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2004以来就”三农“问题连续发出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也是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2009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部署。

陈锡文指出,《意见》分为五部分,从28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五个部分分别从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各项技术支撑和对农业的各项服务工作、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措施,在结尾部分还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各级党委的领导,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

第六个一号文件基于三点考虑

陈锡文说,《意见》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制定和发出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意见》在2009年具体执行。二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经济情况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局面,为了应对这个局面,必须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所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指导2009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三是要继续保持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陈锡文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其中显然也波及到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于农产品价格的涨幅明显比以往下降,价格当然是对农民发展生产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刺激的力量,价格涨幅下降,有些农副产品的价格是绝对水平的下降,因此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的影响。第二点也是大家关心的,由于经济受到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出口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就导致了农民工的就业产生了问题,一部分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城市回到家乡。避免这些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2009年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意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三大内容

陈锡文说,《意见》对于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三条大的内容,28条政策措施中有三条涉及这一问题:一是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首先,对于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进一步界定清楚,并且保障其权益;其次,对承包地地块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这项措施无论对于农民长期稳定地承包,还是以后农民所有权要流转都打好了基础。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个政策从1984年中央的1号文件中就已经明确了,一以贯之,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允许这样做的。三是必须落实好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来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三中全会的决定已经对集体经营性用地怎么进入市场提出原则性、方向性的意见和要求。2009年的1号文件强调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要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等待具体的政策措施出台之后再稳妥地推进。

《意见》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

陈锡文指出,《意见》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就是农村的电网建设,大的电网建设覆盖农村人口已经达到了95%左右,还有5%左右要通过其他的措施加快电网对他们的覆盖或者是供电对他们的保障。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实现城乡之间用电的同网同价。二是关于乡村的道路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大概全国有87%左右的行政村都已经通公共客车,通达率要进一步提高。三是,要加快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文件要求从2009年开始,每年要解决六千万以上的农民的安全饮水问题。第四,加快农村的沼气建设,过去我们每年沼气中央财政要投20亿,2009年在这个水平上要进一步提高,以便每年能够解决400万到600万左右农民家庭使用沼气。第五,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进行试点工作,在国营农场和国营林场等一些过去长期被忽视的地方加快推进建设。

陈锡文表示还有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按照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且逐步实行免费。在中央1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首先中等职业教育从涉农专业以及农村家庭困难的这些孩子做起,2009年开始就免费。有关部门正在做预算和正在做计划,要等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以后才能明确下来。

思考问题:

1、请联系我国实际,谈谈当前我国三农面临哪些问题?

2、面对经济危机,怎样促进我国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稳定?

7.高分申论作文是怎样写成的 篇七

申论范文

最好的中国制造———中国人

几年前有个经典笑话, 说是一个人去外国旅游, 给亲朋好友买了一堆礼物, 回来时才发现一大部分上面都写着“made in china”。这个笑话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制造现已遍布全球, 我们不禁要问, 最好的中国制造是什么呢?电脑?电视?汽车?不, 最好的中国制造, 应当是我们中国人。中国人, 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 在中国的文化里熏陶沉淀, 在与外国的交流交往中, 他是一个展示中国整体形象和文化的窗口, 一个个中国人, 就是一个个中国制造。

不能否认, 现在有一些中国人在国外有不文明行为, 进而产生一些负面报导, 如“某某到此一游”, 拥挤插队, 不守交通规则等等。其实, 我们更要看到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正面形象, 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登上《时代周刊》, 也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像王琼一样, 在国外生活, 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 待人真诚热情, 在与外国文化的碰撞中收获的是了解和欣赏。人就像一棵树, 有好的枝叶, 也有杂枝和病害, 一棵树要经过不断地修剪才能长得茁壮挺拔, 一个人也要不断地修剪自己, 才能变得健康、优秀。

1930年5月,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一些人在评论事情本身之后, 又习惯性地在结论时加上一个“中国人”的前缀, 把它升级为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评价, 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更有甚者, 有些人根本没有自己亲见亲闻亲历, 只是道听途说, 把“别人说”变成了“我认为”。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安知鱼之忧?安知鱼之所思所求所逐?因此, 作为一个成熟的“中国制造”, 我们在评论自己时要理性, 金无足赤, 太阳光芒万丈也有黑子。在别人错误评价我们时, 我们要勇于还原证明“中国制造”优秀的一面。在这个大地球村里, 我们每个人就是一张张“文化名片”, 我们传达什么, 对方就感受什么。

作为最好的中国制造———中国人, 我们应当在名片上书写“文明”。什么是文明?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 引申义为“教养”和“开化”, 代表着“科学”, “进步”, “理性”和“人道精神”。我们应当以此为尺, 以此为戒, 以此为鉴, 远离野蛮、愚昧和落后, 我们应当懂文明、思维开阔、精神丰富且有教养。

作为最好的中国制造———中国人, 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优缺点, 也要正视他人的优缺点。不能盲目崇洋媚外, 不能仅仅因为沾了一个“洋”字就趋之若鹜, 也不能仅仅因为一副洋面孔就产生崇拜。曾有新闻报道, 一名在本国遭到通缉的在逃嫌犯, 却在中国某高校任外教。这些都在提醒我们, 对“洋”要存有一份理性和自己的判断。

作为最好的中国制造———中国人, 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文明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了解的基础上自信、自爱、自尊。我们要懂得“月是故乡明”的那份情愫和“人是故乡亲”的那份心境。中国浩瀚的历史和文化进程, 给了我们文化自豪和文化自尊, 也应当给我们一个如大海般博大的胸怀, 容得下碎石风浪的冲击, 在冲击中我们得到进步, 实现超越。

有所思, 有所得, 有所坚持。我们每个人都是最好的中国制造, 都能展现出最优秀的中国人形象, 在递出自己的名片时更有自信和底气。我们不仅是“最好的中国制造”, 更是“中国制造最好”这条路上的奋进者和开拓者!

为什么能得高分

阅卷人看的第一眼是标题。标题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就相当于人的脸, 好的标题能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因此有“文章一半在标题”的说法。

衡量标题的质量, 有两个标准:一是能体现文章中心论点, 如果标题只讲究语言形式吸引人, 而不能很好的表达观点, 这样的标题就是虚架子;二是语言表达形式佳, 要语言凝练, 吸人眼球;三是角度新颖, “最好的中国制造———中国人”, 该标题一语中的, 直接表达了文章中心论点;语言凝练, 朴实无华;角度新颖, 把“中国人”比作是“中国制造”, 效果很好。

文章开头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好的开头就像“凤头”, 精致优雅, 引人注目, 极大激发读者的兴趣。

申论文章的开头有二个功能:一是引出问题, 开头要通过恰当的形式把问题引出来, 该文是通过一个经典笑话让“中国制造”走进读者视野, 这种形式轻松自然, 有吸引力。二是提出观点, 中心论点一般是在开头部分通过恰当的形式提出来, 该文在开头部分用设问的方式把中心论点提出来, 发人深省:“我们不禁要问, 最好的中国制造是什么呢?电脑?电视?汽车?不, 最好的中国制造, 应当是我们中国人。”

论证是议论文的三大要素之一, 从论证的逻辑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辨能力和思维的缜密性。

申论文章的论证方式很多, 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并列式论证, 围绕某个中心论点, 分别从并列的几个方面来论证, 比如, 围绕“论城镇化建设中的‘双赢’”, 可以运用并列的论证方式:城镇化建设是农民和市民的“双赢”;城镇化建设是农业和工业的“双赢”;城镇化建设是农村和城市的“双赢”。二是递进式的论证, 围绕某个中心论点,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论证, 比如围绕“我们需要一张食品安全‘防护网’”, 可以按照流程递进的论证方式来论证, 编织这张网, 需要“堵”:堵住源头, 监控原料来源;编织这张网, 需要“控”:控制过程, 监管生产加工;编织这张网, 需要“管”:管住市场, 监督终端销售。三是正反论证, 比如围绕“建设网络精神家园”, 可以从疏通绿色网络通道重要性和堵截黑色网络端口正反两种做法来论证。

该范文的论证方式是递进式的, 第一段提出论点, 第二段阐释“中国制造”虽然存在问题.但正面形象是主流, “要不断的修剪自己, 才能变得健康、优秀。”第三段分析要理性看待“中国制造”, 还原“中国制造”优秀一面。第四、五、六三段分别从文明和教养、理性对待中外文化、文化自豪和自尊三个方面谈如何做好“中国制造”这张名片, 这三段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怎样才能真正地递出“引国制造”这张好名片, 论证逻辑严密, 一气呵成。

论据作为议论文的关键因素, 常常被比作是“猪肚”, 即论据要充分丰富, 内容要丰满, 才能真正征服读者。

申论的论据素材有很多种, 比如经典名言, 社会现实, 具体事例, 数据事实, 领导讲话, 政策文件等等。一篇好的文章, 必然在论据上狠下功夫, 素材丰富, 论据详实, 才能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增强感染力。该范文引经据典, 援引古今中外素材, 使得论证有理有据, 非常饱满, 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是征服阅卷考官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尾, 是一篇文章的收官之笔, 必须是“豹尾”, 短小而精悍, 刚劲而有力;结尾又似和尚撞钟, 余音缭绕, 发人深省, 给人无尽的回味。

该范文的结尾, 既有“有所思, 有所得, 有所坚持”这样短小精悍的语句, 给人以力量;又有“更是‘中国制造最好’这条路上的奋进者和开拓者”这样发人深省的言辞, 激励着每一位读者, 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结尾。

上一篇:中秋思乡感怀散文下一篇:抓实抓好党委督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