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分类基本知识

2024-10-19

动物分类基本知识(11篇)

1.动物分类基本知识 篇一

1.对动物进行分类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分类依据。如果有人将猫头鹰、蝙蝠、啄木鸟归为一类,将蛇、鲨鱼、海豚归为另一类。你认为他的分类依据是()A,陆生或水生 B, 食草或食肉

C, 有鳞片或无鳞片 D, 会飞或不会飞

2,在鱼的分类中,将黄鱼 鲨鱼 带鱼 分为一类,将鲢鱼 鲫鱼 草鱼分为另一类,其分类依据是()A,有无鱼鳞 B,是否人工养殖

C,生活在海水还是淡水中 D,吃小动物还是吃植物

3,有一同学在野外发现一具已经腐烂的动物尸体,体外被鳞,身体细长,露出部分脊椎骨,根据观察,他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体外被鳞,死亡的动物是脊椎动物 B,身体细长,死亡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C,体内有脊椎,死亡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D,体内有脊椎,死亡动物是有脊椎动物 4,下列各种动物中,都属于两栖类的是()A,鲸和蟾蜍 B,海龟和河马 C,蟒蛇和鳄鱼 D,娃娃鱼和蝾螈 5,以下动物类群中,具有恒定体温的是()A,鲸鱼 B,娃娃鱼C,鲨鱼D,鳄鱼

6,爬行动物被称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最主要的原因是()A,加强了肺呼吸

B,有陆地上运动的四肢

C,皮肤外具有鳞片或甲的结构

D,进行了体内受精,摆脱了水的限制 7,下列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A,鳙鱼B,娃娃鱼C,鳄鱼D,鲸鱼

8,下列动物属于我国珍稀动物中的两栖动物的是()A,大熊猫B, 娃娃鱼 C,扬子鳄D,白鳍豚 9,下列属于爬行动物的是 A,老鼠B,蜈蚣 C,蟾蜍D,蛇

10,下列动物中,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呼吸器官的是

A,哺乳动物B,两栖类 C,鱼类D,鸟类

11,在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种小动物,他体表有皮毛,前肢和身体间有薄膜相连,会在空中滑翔,体温恒定,胎生,用母乳哺乳长大,从上述资料分析,这种小动物属于 A,鸟类B,哺乳动物 C,爬行类D,两栖类 12,下列四种常见动物中最高等的是 A,猫B,猫头鹰 C,青蛙D,金鱼

13,下列各项中都不属于哺乳动物的是 A,白鳍豚、穿山甲、蝙蝠

B,企鹅、羊、牛

C,鲸、海豚、变色龙 D,鸡、喜鹊、天鹅

14,鲸、鲫鱼’娃娃鱼、墨鱼分别属于 A,鱼类、鱼类、鱼类、鱼类 B,哺乳类、鱼类、两栖类、鱼类 C,鱼类、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 D,哺乳类、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 15,自然界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是

A,节肢动物B,软体动物C,腔肠动物 D,环节动物

16,下列各种动物中,身体由一种细胞组成的是

A,涡虫B,蛔虫 C,变形虫D,蝗虫

17,蚯蚓的身体柔软分节,所以它属于 A,软体动物B,环节动物 C,线形动物 D,腔肠动物

18,昆虫的身体特征是

A,有外骨骼,分成头胸腹3部分,胸部有3对翅,2对足

B,无外骨骼,分成头胸部,腹部2部分,胸部有3对翅,2对足

C,无外骨骼,分成头胸部,腹部2部分,胸部有2对翅,3对足

D,有外骨骼,分成头胸腹3部分,胸部有2对翅,3对足

19,下列对两栖动物的“两栖”正确理解的是

A,有时生活在水里,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B,幼体生活在水里,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C,主要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D,幼体生活在水里,用腮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20,动物界中最高等和最低等的动物分别是 A,节肢动物和原生动物B,哺乳动物和原生动物 C,鸟类和节肢动物D,鸟类和软体动物 21,有一种动物,其体柔软,分成许多体节,没有脊椎,他可能属于

A,节肢动物B,软体动物 C,环节动物D,线性 动物

22,爬行动物,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生活在陆地上B,体温恒定,用肺呼吸C,体内受精,幼体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D,均在陆地上产卵繁殖

23,青蛙是一种变温动物,在冬眠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依靠

A,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B,皮肤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C,青蛙体内储藏着大量氧气D,不需要呼吸

24,现在有以下8种动物,麻雀,带鱼、蝴蝶、蚯蚓、蝙蝠、青蛙,猪、鲸。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根据无脊椎动物这一标准,可以把这些动物分为()动物和()动物,根据水生还是陆生这一标准,可以把这些动物分为()动物和()动物。

2,把这些动物分为有翅和无翅动物,其分类标准时()。把这些动物分为有羽毛和无羽毛动物,其分类标准是(),把这些动物分为胎生和卵生动物,其分类标准是(),25,大自然中大部分的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其中最低等,单细胞动物是()如草履虫。身体柔软、有贝壳的是()身体细长,有许多体节的是()身体呈线性,不分节的是(),消化管只有一个开口,身体扁平的是(),如吸血虫

消化管只有一个开口,身体辐射对称的是()

身体和足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的是(),他们也是动物世界中数量最多的类群。

2.动物分类基本知识 篇二

关键词:动物故事,分类,苗族人民,叙事特征

一、动物故事的分类

动物故事就是以人格化了的各类动物为主要角色的故事。对于动物故事的分类,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遵循国际通行的AT分类法,根据动物本身的特性将动物故事划分为“野兽”、“野兽和家畜”、“家畜”、“鸟类”、“鱼类”等七个系列。这种分类方法简便自然,相对客观。然而,由于大部分动物故事中出现的不仅只有一种动物, 当两中或者两种以上动物扮演“主角”时,将该动物故事划为哪种类型,就难免会引起争议。

德国学者艾伯华先生对动物故事的分类,立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特色,根据故事本身的构思特征,将我国民间动物故事大致区分为“动物”以及“动物与人”两大系列, 既简单明了又能反映出我国动物故事“中国特色”。本文就采用艾伯华对动物故事的分类方法,对苗族民间动物故事进行分类。

二、苗族动物故事的分类

(一)纯粹的动物故事

1. 解释性动物故事

这类动物故事大多是用来说明动物特殊外貌的由来或它们的生活习性。例如《螂螂虫的肚子为什么空》中,小小的螂螂虫为了帮助人类取下自己的肠子,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乐于助人的和勇敢精神的歌颂。类似的还有《孔雀为什么会有一只美丽的尾巴》、《螃蟹背上为啥有指甲印》、《猴子的屁股为什么是红的》等,这些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解释动物外貌特征的由来;在解释动物习性的故事里, 《牛的来历》这则故事解释牛的叫声的由来,《蜜蜂为啥和人在一起》说明了蜜蜂与人类住在一起的原因,还有《狗为啥撵山羊》、《黄鼠狼的故事》等等都对动物的特殊生活习性给出了苗家人民的解释。

2. 寓言性的动物故事

寓言性的动物故事主要是指通过动物之间的矛盾纠葛来揭示一定的道理,侧重于教育性。代表作品主要有《老虎换马掌》、《猫头鹰借粮》、《黑羊头的故事》等。苗族历史上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共同的苦难更容易增加民族的凝聚力,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其“全民祭祀,全民歌舞”的文化传统中可见一斑。体现这类价值观在寓言性动物故事,如《小鸡为妈妈报仇》,叙述了母鸡也野猫吃了后,小鸡联合缝衣针、螃蟹、毛栗球、牛屎团和木槌等朋友,将野猫打死,替妈妈报仇的故事,揭示了“团结力量大”的朴实道理。同样, 在《老虎为啥怕山羊》、《石蚌和老虎比武艺》、《老虎和水牛》 等作品中讲述了弱小动物通过智慧战胜强大的欺负者的故事,歌颂了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故事

在这类故事中,主要将故事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表征。 在表现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故事里,依据动物扮演的角色又有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之分。

1. 正面角色

这类故事讲述动物帮助人类战胜困难、获得幸福。如《朗朗嘞》讲述了为了给苗族人民生活带来快乐,朗朗嘞上天向仙人们讨歌讨芦笙,为了减轻体重好飞上天,不惜掏掉自己的肠子,任务完成后,由于人类的疏忽,朗朗嘞丢了肠子, 但是善良大方的朗朗嘞却说为了能给苗族人民带来快乐,丢了肠子也值得,使得在一旁的公鸡听后羞红了脸,所以直到现在公鸡的脸都还是红的。类似的还有《狗取粮种》、《野猫救人变家猫》一些故事中,都赞扬了动物给苗家人民的帮助, 同时又折射出苗族人民慈爱动物的文化传统。

2. 反面角色

在动物扮演的反面角色故事里,或者是讲述动物对人类的祸害或者是动物想方设法要吃人,但最终都败给了人类的充满才智。例如《猴子和蚱蜢打架》这则故事中,猴子和蚱蜢都爱糟蹋人类的粮食,后来一位苗族老人施计让猴子和蚱蜢从朋友反目成仇人,进而自相残杀,为民除了害。在《智斗虎熊》、《阿宝饭》、《劳卯和猴子的故事》等故事中,动物无一例外地都暴露出了本性,想方设法要吃人,人通过自己的聪明和勇敢,最终战胜了动物,歌颂了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强大作用。

三、苗族动物故事的叙事特征

苗族民间动物故事叙事的突出特征是重“写意,”而不重“写实”,轻“再现”,强调“表现”。因此,在内涵方面并不要求真实详细地描写客观对象,强调的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苗族动物故事以动物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为依托,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的展开,动物之间绘声绘色的对话,来表达本民族对不同动物的认知及其与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3.数学“基本思想”的分类与应用 篇三

1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只要前提为真,符合逻辑规则,那么结论就可靠。它通常包括直接演绎(由一个前提直接推出结论)和间接演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推出结论)。

演绎推理具有“三段论”的形式,它是由大前提(一般的判断)、小前提(特殊的判断)、结论(最后的判断)这三个判断组成的。例如,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大前提);258各位上的数字和15是3的倍数(小前提);所以,258是3的倍数(结论)。

2 合情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通过研究一些具体、特殊的情况,达到认识一般规律的目的,它是人们认识未知的一种重要思想。归纳推理就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它是一种合情推理,是在观察分析问题的几个简单、特殊情况,从中总结规律,发现一般问题的解答的思想方法。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94页第3题,(1)多边形内角和与它的边数有什么关系?(2)一个九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通过学生思考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由三角形内角和是180°×(3—2),四边形内角和是180°×(4—2),五边形内角和是180°×(5—2),从中发现多边形内角和与它边数的关系,推出规律:内角和的度数=180°×(边数—2)。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在研究某个事物或现象的某些特殊情况所得到的共同属性的基础上,对这一事物或现象作出一般结论的。不完全归纳推理所得到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例如,由4是偶数,4也是合数;6是偶数,6也是合数;8是偶数,8也是合数;推得一切偶数都是合数,这个结论就不正确。虽然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但是它能帮助人们迅速地去发现事物的规律,提供研究的线索和方向。

有时在解决问题中,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这两种思想方法需要结合使用。

例如,3586除以5的余数是多少?如果你一心一意想把586个3连乘,企图得到它们的积,再把积除以5求余数,尽管你的整数乘法基本功很好,也是难以求得答案的,因为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正确的思考方法是:1.先把问题一般化:问3n(n表示自然数)除以5的余数是什么?如果能够解答这个一般问题,那么当n=586时,便是本题的答案。2.使用归纳法,从n=1,2,3,……入手,探求一般问题的结论。当,n=1时,31=3,除以5的余数是3;当n=2时,32=9,除以5的余数是4;当n=3时,33=27,除以5的余数是2;当n=4时,34=81,除以5的余数是1;当n=5时,35=243,除以5的余数是3;当n=6时,36=729,除以5的余数是4……从上面可以看出,当,n从1开始按顺序取值时,3n除以5的余数依次以3、4、2、1周期反复出现。这就是上述一般问题的解答。3.使用演绎法,从一般规律求当n=586时本题的解答,因为586被4除余2,所以3586除以5的余数是4。

3 类比思想,从特殊到特殊的思想。人们研究鱼为什么在水中能自由浮沉,设计发明了潜水艇;从鸡蛋壳的结构,发明了薄壳建筑等,这些都是人类模仿生物特性创造发明的成果,使用的思想方法就是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是小学数学常用到的思维方法。例如,由整数的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分数的运算定律,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相近的问题的类比等。小学数学中的类比推理除了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还能进一步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并进一步形成知识面,完成知识的系统化。例如,整数四则运算与小数四则运算的类比,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运算法则。

类比推理并不是论证,由类比推理所引出的结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例如由“a×3=b×3,则a=b”;类比推出“a×0=b×0,则a=b”,后者就不一定正确,但是类比思想在科学假设中常常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从数学间的区别和转化的角度看

1 分类的思想。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是根据对象本质属性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属性对象按一定的秩序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它以比较为基础,能够揭示数学对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更准确完整地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整数、小数、分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1等)、图形的分类(角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等)。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时,应让学生了解分类标准是多样的,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例如,《三角形的分类》一课。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求让学生牢固掌握三角形角的特征,另一方面还应重点让学生去感悟抽象或分类的数学思想。教学的具体实施,更要时刻围绕着这样的目标去展开。比如,当学生不能正确分类时,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角的特征,使分类得以进行:当学生出现将三角形按角分成直角三角形和没有直角的三角形(斜三角形)两类或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类时,则可以引导学生去对比其中的联系,使学生认识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都是在斜三角形基础上的细化分类,都完全符合概念分类的原则,都完整地展现了分类的结果。这样不仅直观体现了分类的思想,还能够有效地支撑学生进一步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会分类,可以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例如,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80°,它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就要将问题分两类未思考:①当顶角为80°时,另外两个角分别为50°,50°。(②当底角为80°时,另外两个角分别为80°,20°。

4.高中生物动物激素分类及解读 篇四

1.下丘脑:合成下丘脑调节性多肽(HRP),包括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RH)。

2.垂体:由垂体合成并分泌的激素有四类:一是促激素,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二是生长激素(GH);三是催乳素(PRL);四是黑素细胞激素(MSH);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激素有催产素和加压素两种。

3.甲状腺:甲状腺激素(T4或T3)。

4.肾上腺:分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其中皮质激素包括:性激素类(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去氧皮质酮)、糖皮质激素(可的松、皮质酮、氢化可的松);髓质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

5.胰岛:包括胰岛素(胰岛B细胞分泌)和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分泌) 。

6.性腺:睾丸分泌雄激素,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二、主要激素的功能及异常症

1.促(甲状腺、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与分泌相应的促 (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时表现为对应腺体分泌的激素缺乏症。

2.促(甲状腺、性腺等)激素:促进相应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相应腺体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缺乏时表现为对应腺体分泌的激素缺乏症。

3.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幼年时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幼年时分泌过多导致巨人症,成年时分泌过多导致肢端肥大症。

4.催乳素:促进乳腺腺泡的发育,乳腺的合成与分泌。缺乏时导致乳汁缺乏。

5.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异常症包括:甲亢(分泌过多)、呆小症(胎儿分泌不足)、粘液性水肿(成年时分泌不足)、大脖子病(饮食缺碘→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地方性甲状腺肿)。

6.胰岛素: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促进糖类的氧化分解,抑制非糖尿病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分泌不足导致糖尿病。

7.胰高血糖素:调节糖类代谢,升高血糖浓度。过多→高血糖;过少→低血糖。

8.雌激素: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分泌不足导致第二性征减弱、性欲降低,性周期紊乱。

9.雄激素: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分泌不足会导致第二性征减弱、性欲降低。

10.孕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分泌不足,胎儿无法正常着床。

11.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增强机体的应激机能。缺乏时,应激机能减弱。

12.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具有增强心脏活动、促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和促进肝糖元分解升高血糖含量的作用。缺乏时,机体应激机能减弱。

13.醛固酮:属肾上腺盐皮质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维持血钾或血钠的平衡。缺乏时,将导致水盐失衡。

三、激素的化学本质及补充

1.含氮类激素:一是肽类或蛋白质类激素,包括下丘脑、垂体、胰岛和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二是胺类激素(氨基酸衍生物激素),主要有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如醛固酮)、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3.脂肪衍生物激素:前列腺素。

5.动物分类基本知识 篇五

通俗的讲,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收集,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二、生活垃圾为什么要分类

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势在必行,而垃圾处理科学化的前提条件是垃圾必须分类收集,使农村生活垃圾变废为宝,采取垃圾减量与资源回收等方式、降低成本、减少土地消耗逐步达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三、垃圾分类有什么意义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重要环节。

1、充分回收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质,如纸张、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有可减少垃圾处置量,他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减少环境污染。随意堆放和简单填埋,会污染地下水源和空气,还有孳生大量蚊蝇和细菌,传染疾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3、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费用。垃圾通过分类收集后便于对不同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从而实现减少处理量和处理费用的目的。

四、生活垃圾分几类:

生活垃圾可分为四类: 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和再利用的生活废弃物,主要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

(二)易腐垃圾:是指餐厨垃圾、厨余垃圾、果蔬垃圾、园林垃圾等有机垃圾。主要包括:过期食品、相关单位食堂、宾馆、饭店、餐饮网点等产生的餐厨垃圾,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腐肉、肉碎骨、蛋壳、畜禽产品内脏和其他果蔬垃圾,枯枝落叶和修剪产生的园林垃圾等。

(三)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有害或对环境造成危害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四)其他垃圾:是指除上述三类范围外的其他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受污染无法再生利用的纸张、玻璃、塑料制品、废旧衣物、一次性餐具以及烟头、灰土等。

五. 垃圾分类收集设施颜色标识:

(一) 可回收垃圾:采用宝蓝色

(二) 易腐垃圾:采用绿色

(三) 有害垃圾:采用红色

6.知识竞赛的分类 篇六

◇知识竞赛的分类:

1、传统知识竞赛方式

在2000年以前,由于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在企事业没有普及,各个单位举办的知识竞赛,几乎都是一个模式——主持人手持题卡读题,选手要用心倾听后回答问题,在抢答比赛环节使用电子抢答器,这种电子抢答器的就只有一个抢答功能。——这种赛事受到很大局限,是完全依靠主持人发挥水平的比赛,知识竞赛网定义其为“传统知识竞赛方式”。

传统的知识竞赛方式,对于观众来说,往往听不清楚主持人问的题目是什么,试题答案是什么,观众根本谈不上接受教育培训,享受知识竞赛的乐趣;对于选手来说,题目较长时,往往不能准确理解试题含义,或者听不清楚还需要主持人重复一边,无形中降低了答题的正确率;对于组织者来说,不能有图片题视频题等,不能采用各种活泼方式进行知识竞赛,比赛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计时、计分还需要许多工作人员后台配合,出现一些竞赛差错几乎都是司空见惯的。

2、多媒体知识竞赛方式

7.动物分类基本知识 篇七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知识分类,目标导向

新课程的实施已破除了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了基本教学技能,步入了教学标准化的时代。同时,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三者间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实现高效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围绕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如何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按照布鲁姆教育知识目标分类理论,我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依据《广州市思想品德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我以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二框题“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的教学设计作为本文案例分析的对象,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设计的现实起点,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突出以能力立意和价值导向为主,实施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注重学习过程和评价的激励与诊断作用。

一、教学目标分析

1.课程内容表现标准

标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我把课程标准中的“了解”阐释为:分析我国当前分配制度的合理性;确认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领悟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2.任务分析

学生起点知识和能力:许多初三学生基本能认清基本国情,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学生已学过有关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及其构成的知识,但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和途径并不了解,通过本课学习,就可为第八课的合理消费、第九课的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概念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也呼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党的基本路线中总奋斗目标的知识。

学生基本熟悉和掌握了腾讯公司的产品使用方法,但对其创始人的事迹、观念、社会环境、公司文化、发展战略和我国东西部发展战略等问题并不清楚,需要借助相关资料进行辅助学习并做进一步探讨。

3.学习内容类型及学习条件分析

本课主要是对概念性知识中的原理和通则类知识的学习,通过阅读事实材料而形成结论,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予以检验。

4.教学目标分解描述及评析

教学目标应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的确定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为理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已具备的学科知识及能力为事实依据,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贯彻这一教学目标。九年级思想品德基本价值目标主要包括:面临社会生活以及走向社会等问题的选择;核心概念是责任与使命;教育主题是承担社会责任,迎接美好明天。这些内容在教学设计的不同部分都要有相应体现。本课知识大多数都是概念性知识,在解读材料时出现事实性知识,在学生践行时产生元认知知识。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明确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关国家层面的富强与和谐、社会层面的公正与公平、公民层面的爱国与友善。

我借用《腾讯传奇》中的一段文字材料作为本课的教学情境,在与材料结合时,把教学目标转化为相应的学习目标,具体表达如下:

目标1:阅读马化腾学习、创业的事迹,概括他的优秀素质,指出他成功创业的社会条件。

目标2:阅读马化腾致富的事迹,分析分配制度的因素及其根源。

目标3:推测贫富分化恶化的影响及其后果,提出和辨析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则和途径。

目标4:评析腾讯公司的业绩成长史和捐赠行为,确认实现共同富裕是必经之路。

目标5:列出我国东西部历史与现状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探寻和谐发展之路。

目标6:介绍腾讯公司的公益事业,感悟公益事业的荣誉,让学生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公益事业。

目标7:鼓励学生演示公益捐款的途径。

根据布鲁姆教育知识目标分类理论的四种知识类型和六个认知能力,上述学习目标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表中的位置如表1所示:

表1中的知识类型主要用于协助教师区分教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教育目标具体化、清晰化了。认知能力维度是学生学习知识所要经历的阶段和达到的要求。知识类型和认知能力维度相当于目标陈述中的客体和动词,这使得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陈述更易于操作。

由上述分析,主要教学程序是问题情境阅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判断→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归纳知识→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

二、教学设计

1.材料

腾讯,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公司,即时通信、门户、游戏、微信、微博等几乎无所不做。

腾讯公司创始人、总裁马化腾,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求学期间成绩总是在前五名,他曾经自主设计了一个“股票分析系统”软件,有个公司给了他5万元专利费购买此软件。1993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深圳润迅通信有限公司,任职软件工程师。

从1998年开始,马化腾就考虑独立创业,他对着迷的事情自信有能力做好,他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

其后,马化腾自主开发了基于Internet的网上中文ICQ服务———OICQ。由于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企业的注册和经营十分便利,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他创立了深圳腾讯公司。1999年10月,腾讯得到美国数据集团和香港盈科数码各11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在激烈的竞争中,QQ目前在国内外已拥有注册用户9.6亿,而QQ本身也实现了赢利,2014年公司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2万元,而最大股东马化腾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自然也是最大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2004年6月,腾讯QQ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上市10年来,公司的营利能力日益高涨,最高股价为578港元,比最初上市发行价3.375港元上涨了170倍,先后共有100多万人购买过此股票,绝大部分人都有收益。

2006年,腾讯提出要做“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公司管理层决定从每年的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做公益。但腾讯很快发觉:中国公益慈善的土壤比较贫瘠。如何改善慈善公益这片土壤?网络技术是本企业的优势,公司做了月捐、乐捐等网络捐赠平台,让网友的捐款更便捷。

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发布,腾讯的马化腾以50亿美元列第208位。

2012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榜发布,马化腾以1亿美元捐款位列慈善榜第11位,成为深圳首善。

2.新课教学过程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学生回答与教师小结略):

前问题:从本课课题“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来看,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问题1:你最常使用腾讯的什么业务?腾讯业务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问题2:请概述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的创业经历。

问题3:马化腾的创业经历表现了他具有怎样的个人素质?这些素质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吗?我们作为中学生该如何向他学习呢?

问题4:当时社会为马化腾创业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请评价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提出的有利于个人创业的条件(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资料)。这些社会变革体现了“尊重什么”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又为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问题5:2011年时,马化腾个人财富达到多少?马化腾的巨额财富靠下列什么方式得到的?

A.劳动B.资本C.技术D.管理

由此推论,我国的分配方式是_________。(推论+书写)

这种分配方式的制度根源是__________。(推论+书写)

问题6:你的家庭财产总值估计是多少?腾讯公司人均年收入是多少?请分别计算两者各占马化腾收益的百分之几?(书写)

问题7(小组合作、辩论):请从国情、公平正义、传统文化、道德等多角度辨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贫富分化是利大还是弊大?(口述+板书)

问题8(小组合作探究):由此看来,我国应该如何处理分配中的矛盾,缩小贫富分化的差距?为什么共同富裕会成为中国的根本原则?如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口述+板书)

问题9:腾讯公司提出要做“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请运用实现共同富裕的知识分别评价表2及其慈善行为。

问题10:先后阅读下列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图表资料(见图1),回答问题:

3.背景资料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落后,但东部有市场、管理、技术的优势,中西部有资源、人才的优势。

(1)在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和中西部这两个区域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书写)

(2)2000年以来,国家通过________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书写)

4.教学评价

问题11:阅读表2及注释,回答问题。

(1)请概括上面统计表中的信息。(口述)

(2)运用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指出我国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口述+书写)

问题12:如果发现有人非常需要捐助,你愿不愿意进行慈善捐款或捐物?如果愿意,你会怎样捐助(演示)?这样的捐助对你来说有多重要?你的这种想法合理吗?

三、教学设计分析

1.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我在设定目标时调整和丰富了原来课程标准中的“了解”;为增强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我又增加了描述目标的行为动词“写出”和“确认”能力,强调了“拥护”和“体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突出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价值取向。

由于七个教学目标分布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表中的位置不同,分别覆盖了四种知识类型和五种认知能力,由此决定了应该有对应的不同的教学策略。我分别设计了信息提取、信息整合和符号表征、概括和具体应用、新旧知识重组、变式练习、决策、问题解决等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学习任务,有针对性地实施任务导向的教学活动,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分析研究相关教学内容的结构、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创造。

(1)重难点突破:本课知识含量多,逻辑思维要有梯度和难度,如分配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分配制度与价值追求的两难困境、共同富裕和社会环境、实现途径和伟大意义、面对慈善捐助时的选择等。

(2)教材处理:调换内容顺序,把原来教材中后置的“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放置在“先富帮后富共奔富裕路”之前,体现社会历史与认知逻辑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3.教学策略

一定的教学目标展现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一定形式的教学过程来实施。由于不同类型知识的形成、性质、特征和地位各不相同,人们对它们的认知方式也不相同。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视野里,本课的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就有差异(见表3)。

由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不同的特质、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有效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问更有目的、更有依据,避免漫天问和随意问。从表3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本课教学目标中的目标2、目标3、目标4、目标5都属于概念性知识教学,完成这四个教学目标共运用了“注意”“激活”“分析”“指导”“反馈”五种教学策略,教师要对此进行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相应问题。

由于本课知识大部分属于概念性知识,这种知识是比较复杂的、抽象的、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类型,它主要包括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原理和通则的知识、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这种概念性知识的教学过程需要遵守一般的方法和步骤,主要包括引起注意、回忆已有知识、呈现情景信息、阐释知识联系、形成理解、建立新知识结构等,现通过表4对此说明如下:

当然,这种教学过程只是概念性知识教学过程的一般方法,并不适用于其他三种知识类型的教学,也不意味着所有的概念性知识教学都必须循规蹈矩地按照表4中的七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果根据教师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在教学一开始时学生已处于第三个步骤内,那么教学可直接由此开始;如果根据实际需要,教学目标不必追求第六和第七个步骤;当教学任务推进到第五步时也可以戛然而止。

另外,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教学也是构成日常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并有其各自独特的教学策略,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和探究。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标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评价标准—思想品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3]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M].人民出版社,2010.

[4]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洛林·W·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动物分类基本知识 篇八

目前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是在继承了前几次关于语文知识问题讨论成果的基础上的深化与延伸,其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接受了“知识分类”,突破了过去单一的知识类型认识。从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角度出发,陈述性知识:个人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可以记忆获得,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个人没有有意识地提取知识,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的方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是一套范式的操作步骤,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可以通过熟练来获得。语文中的写作也属此类。

一、中考语文中的陈述性知识复习策略

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本质是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命题的网络,以命题、形象和线性序列的形式来表征。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用于区别、辨别事物。这种知识比较容易获得,也比较容易修正。在语文课程中这类知识一般可通过记忆获得。

中考语文分三大板块:文言文,现代文,写作。而每一块都涉及到陈述性知识,如汉字知识、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语法修辞知识、文体知识、等。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呢?

运用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学说:在复习中运用学习的组织原则:其一,逐渐分化原则:所给知识都是从最大概念到各具体小概念。如在复习文体知识时,先将其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再细分记叙的顺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可再分为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描写可以再展开成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再展开成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其二,整合协调原则:教师在一定时间教学之后,对知识进行有规律的整理,“打包”。记住原理,积极遗忘,不要管过于冗余的材料。笔者认为用知识树,或脑图的形式呈现,用个性化的图标,或不同色彩标示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中考语文中的程序性知识复习策略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知识。它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本质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产生式系统来表征。

在中考中实际涉及最多的就是文言文的总结启示。现代文中的品词品句、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段落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意义、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以及写作。由于运用概念和规则的指向性不同,使得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即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称为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它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身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如某学生能借助汉字表义的特点记默写中的常错字:《山居秋暝》是日字旁,是傍晚的意思。而“目似瞑”的瞑则是目字旁。这个学生采用偏旁表义的方法区分形近字,提高自己记忆古诗词字句的效率,这就是一种记忆字形的策略性知识。

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即处理、加工信息的程序性知识,称为智慧技能。加涅将智慧技能分为五个亚类。1.辨别:区分事物之间差异的能力。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指出材料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类比”还是“对比”,修辞是“设问”还是“反问”。2.具体概念:识别具有共同特征的同类物体。如学生阅读文章后能一一指出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3.定义性概念:运用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对事物分类。如学生能将词语按词性、感情色彩要求归类。4.规则:运用单一规则办事。如运用举例子或列数字的方法写说明文。5.高级规则:同时运用几条规则办事。如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作文,要运用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这些知识在中考中主要出现在阅读写作部分,在运用复述强化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冗余效应原则,尽可能降低目标的明确性。提供大量有质量的样例学习。再如写作指导,让学生阅读好的文章,准备素材,反复修改素材。再根据中心使用不同的素材。交给学生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如:首尾呼应。开头结尾。主要抓修改,及时反馈。又如当学生面临一项写作任务时,“如何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保持浓厚的兴趣、旺盛的精力、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如何确定查阅资料的手段、资料的取舍、删减或添加,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既定的任务。这些不仅涉及运用一些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还包括计划监控、资源管理、元认知调节等学习策略。”

运用知识分类学说可以更好的提高初三复习的效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J].人民教育,2006,(5).

[3]熊德勇.基于“知识分类学说”的语文知识观辨析[J].语文学刊,2007,(24)

[4]张青民,潘洪建.语文知识分类与教学方式选择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5,(2).

9.名片分类的基本礼仪 篇九

因为内容、用途各有不同,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名片可分为应酬名片、社交名片、公务名片、单位名片等四类。前三种又统称为个人名片。

在正式的场合,讲究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使用不同的名片;希望给人以不同的印象,应使用不同的名片。因此,一个人同时制作并携带多种名片不足为怪,而不分对象、不讲目的滥用同一种名片则是失当的。

1、应酬式名片

应酬式名片,又称本名式名片。顾名思义,其内容通常只有个人姓名一项,最多还会加上本人的籍贯与字号。

应酬式名片,主要适合在社交场合应付泛泛之交,拜会他人时说明身份,馈赠时替代礼单,以及用作便条或短信。

2、社交式名片

社交式名片,特指主要适用于社交场合,用作自我介绍与保持联络之用的个人名片。其内容有二:一是个人姓名,应以大号字体印于名片中央;二是联络方式,应以较小字体印于名片右下方。

其联络方式一项,主要有家庭住址、邮政编码等内容,必要时还可加印住宅电话号码。它一般不会印办公地址、以示“公私分明”。若不喜欢打扰,还可只印住宅电话号码,而不印家庭住址与邮政编码。

3、公务式名片

公务式名片,指的是在政务、商务、学术、服务等正式的业务交往中所使用的个人名片。它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个人名片。

一枚标准的公务式名片应由归属单位、本人称呼、联络方式等三项内容构成。

(1)归属单位

此项内容由企业标识、供职单位、所在部门等三个部分组成,可酌情加减。但供职单位与所在部门均不宜多于两个,免得给人以用心不专的印象,必要时可多印几种名片。另外,供职单位与所在部门均应采用全称。

(2)本人称呼

本人称呼由本人姓名、所任职务以及学术头衔等三个部分组成,后两项可有可无,但不宜过多。在本人姓名后加注“先生”、“小姐”、“夫人”,是没有必要的。

(3)联络方式

本项内容由单位地址、办公电话、邮政编码等三个部分组成,因其均不可或缺,故又称“联络方式三要素”。在此,不宜提供家庭住址与住宅电话。至于寻呼机号码、手机号码、传真号码、电传号码、电报挂号、语音信箱号码与电子信箱号码是否需要列出,则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通常本人称呼应以大号字体印在名片正中央,归属单位与联络方式则应分别以小号字体印在名片的左上角与右下角。

如有必要,可在名片的另一面印上本单位的经营范围或所在方位图,而不必非印外文不可。

4、单位式名片

10.森林分类经营基础知识 篇十

(一)关于森林

森林的法律概念。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学关于森林概念:“森林是一个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也是一个以树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森林覆盖率。《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森林法所称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各种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影响最直接、最重大,也最关键。森林是自然界最丰富、最稳定和最完善的碳储库、基因库、资源库、蓄水库和能源库;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森林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是人类进化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的祖先由森林动物中的一员,逐渐演化成今天的“人”,森林为原始人类提供了生活生存条件,森林是他们栖息、取食、劳动,甚至也是御敌的场所,从而成为人类繁衍进化的发源地。离开了森林的庇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失去依托。人类的生活方式走过了一条“完全依赖森林→逐步走出森林→迫切回归森林”的道路。

森林锐减导致六大生态危机。最近一百多年,人类对森林的利用和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三分之二被森林覆盖,约为76亿公顷;二十世纪末期又减少到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从全球角度看,森林锐减直接导致了六大生态危机。

1.土地严重沙漠化; 2.严重水土流失; 3.严重干旱缺水; 4.严重的洪涝灾害; 5.大量动植物物种灭绝; 6.温室效应加剧。

从这六大生态危机可以看出,破坏森林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生产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

我国森林的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8%,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15—20%的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近年中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4%。

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规定森林的培育、管理和保护的森林法规,是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政府制定的“林政纲要”。在“林政纲要”的基础上,民国政府于1914年颁布了《森林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森林法),共六章三十二条;1915年颁布了《森林法施行细则》和《造林奖励条例》。1932年民国政府又重新颁布了修订后的《森林法》,共十章七十七条。

2、现行森林法的立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森林立法工作成绩卓然。1950年颁布的《土地改革法》第十八条规定:“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荒山、大荒地……均归国家所有,由人民政府管理经营之。”这一规定,是我国森林资源全民所有制建立的重要法律根据。此后,国家根据不同时期对林业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林业法律、法规、法令。

共和国第一部森林法规,是1963年制定的《森林保护条例》。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部单项经济法律。

在《森林法(试行)》施行5年的基础上,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于198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并重新颁布经过修改的《森林法》,即现行的《森林法》。

3、森林法的基本任务和原则

现行的《森林法》共7章49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森林经营管理;第三章森林保护;第四章植树造林;第五章森林采伐;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2000年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8号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共7章48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森林经营管理;第三章森林保护;第四章植树造林;第五章森林采伐;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

森林法的基本任务。森林法开宗明义指出,本法立法宗旨就是“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这一宗旨,森林法的基本任务是:

(1)维护林权;(2)鼓励造林;

(3)保护资源;

(4)改善环境。

森林法的基本原则。森林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其全部内容,指导其立法、司法和执法的根本准则,是每一个具体条文的依据和灵魂。我国森林法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

(1)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2)遵循森林资源自身规律原则;(3)以营林为基础、永续利用的原则;(4)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重点保护原则。

二、森林法主要管理制度概述

现行森林法,设定了一系列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概括起来主要是五大类:1.林权制度; 2.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3.植树造林制度; 4.森林保护制度; 5.森林采伐制度。

(一)林权制度

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权属,简称林权。林权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所有权,即民法通则规定的“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使用权是指使用者按照法律规定和约定对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森林法设定的林权制度主要规范有以下四项:

1、林权之物权保护规范

森林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了林权的种类和发证规范。

①按照《森林法》规定,林权法定的种类为6类,即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②按照森林法规定,林权权利人的权利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发放证书,确认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国务院可以授权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对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造册,发放证书。

2、林权纠纷处理规范

森林法第十七条规定了林权纠纷处理的主体、救济程序和有关规范。

①林权纠纷处理的法定主体是人民政府。这是一个行政裁决前置的规范。森林法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②林权纠纷处理的救济程序。森林法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③发生林权纠纷时保护林权人权益和森林资源的规范。森林法规定,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如果违反,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林权流转规范

森林法第十五条规定了林权流转的条件和有关事项。

1998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修改森林法时规定了林权流转有关政策,主要规范:

一是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

二是林权流转的条件,林权权利人拥有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可以流转。实质是放开商品林的流转,限制公益林的流转。

三是规定了预防流转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措施,林权可以依法流转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转让双方都必须遵守森林法关于林木采伐和更新造林的规定。

4、权益保护规范

森林法第三条第三款、第七条规定了林权的保护措施和减轻林农的负担等。①关于林权的保护措施,森林法规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②关于保护承包造林的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森林法规定,国家保护承包造林的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承包造林的集体和个人依法享有的林木所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③关于减轻林农负担,森林法规定,国家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依法减轻林农的负担,禁止向林农违法收费、罚款,禁止向林农进行摊派和强制集资。

(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就是根据森林的经营目的和主导利用不同,将森林进行分类,并实行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以实现森林经营的目的。森林分类经营理论将森林划分为两大类——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法关于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规范是零散的,但是基本的框架是清晰的。1984年森林法,规定了森林基本分类规范,以及与森林分类经营相对应的林木采伐管理规范;1998年修改森林法时,设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1999年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公益林区划规范等。森林法关于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规范归纳起来为四个方面:

1、森林分类基本规范

森林法第四条规定,森林分为五类,即,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主要用于提供生态效益,属于公益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主要用于提供有形林产品,属于商品林。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规范

森林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设立,补偿的对象和范围,以及使用规范。

①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1998年修改森林法时,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这是对森林法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完善。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我国在森林经营和生态建设过程中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以木材生产利用为唯一目的的林业经营体制,标志着森林在生态建设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对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②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对象和范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此外,森林法强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3、与森林分类经营相对应的林木采伐管理规范

《森林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了林木采伐管理规范。

①关于商品林采伐规范——主要是用材林采伐规范。森林法规定,成熟的用材林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择伐、皆伐和渐伐方式,皆伐应当严格控制,并在采伐的当年或者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

②关于公益林采伐规范。森林法规定,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特种用途林中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

4、公益林区划规范 《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了公益林区划主体、批准程序,以及面积控制标准。

①国家重点公益林(原文是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②地方重点公益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③其他公益林,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关于林种划分的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部署组织划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④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面积,不得少于本行政区域森林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

(三)植树造林制度

植树造林是培育、增加森林资源的根本性措施。《森林法》关于植树造林法律规范,主要包括林业建设方针、科技扶持、经济扶持、义务植树制度、植树造林规划、植树造林任务及封山育林等六个方面。

1、确立了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针

《森林法》第五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方针。

所谓“以营林为基础”,是指要把营林、造林工作作为林业建设的基础,把培育、发展森林资源放在林业建设的首位。所谓“普遍护林”,是指要求社会各方面都要认真、切实地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所谓“采育结合,永续利用”,是指要把采伐森林和培育森林资源有机结合,在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基础上,有计划地采伐,通过培育新的森林资源,使森林资源保持平衡及稳定的发展,达到源源不断地满足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永续利用实际上就是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鼓励林业科学研究和推广

《森林法》第六条规定,国家鼓励林业科学研究,推广林业先进技术,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

科教兴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林业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在林业的发展中,科技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科技进步,可以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二是通过科技进步,可以提高森林的防病虫害、防火、防灾水平;三是通过科学进步,可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和林业生产力。

3、扶持植树造林政策措施

《森林法》第八条对植树造林扶持政策措施做了规定。

鉴于林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又是一项公益事业,森林法对扶持植树造林规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是:

①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

②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育林费,就是从木材等林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征收一定数额的资金,用来造林,也称育林基金。

③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

④建立林业基金制度。林业基金由国家对林业的投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育林费、捐赠款,以及其他资金等组成,主要用于植树造林。

⑤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4、义务植树规定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为此,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导,颁布施行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决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森林法》第十一条对义务植树做了进一步重申。义务植树是法律规定的,没有报酬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义务性劳动。“义务植树”有三性:一是法定性,二是义务性,三是强制性。

5、关于植树造林的分工与责任

《森林法》第二十六条对植树造林规划、任务落实和部门责任等做了规定。

①规定植树造林规划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制定植树造林规划,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指导植树造林工作的蓝图。森林覆盖率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森林资源的多少和实现绿化程度。

②关于植树造林任务的落实。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一项需要动员全社会和各行各业都参加的工作。为保证植树造林规划任务的完成,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组织和领导工作。各部门、各系统、各单位要按照植树造林规划,各负其责,认真完成植树造林任务。同时,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绿化目标责任制,把造林绿化工作作为考核各级行政领导,特别是县、乡行政领导行政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

③关于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规定。为开展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森林法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由林业主管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组织造林。属于集体所有宜林荒山荒地,由该集体经济组织造林。

同时,规定宜林荒山荒地实行承包造林。实行宜林荒山荒地承包造林,可以调动单位或个人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加快荒山荒地的绿化进程。森林法规定,“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可以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造林”。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 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可以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这是国家鼓励林业发展的特别政策性规定。为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开发的积极性,我省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办林业的通知》,目前全省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今年全省植树造林,由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下岗工人等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荒山造林开发面积占一半以上。

④关于铁路、公路、江湖等部门区域造林的规定。搞好铁路、公路两旁、江河、湖泊周围和工矿、机关、学校用地以及农场、牧场等区域的植树造林,有利于加快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原则,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其所属的区域组织或者负责造林。如铁路、公路两旁由铁路、公路部门负责组织造林。学校、部队等由该单位负责造林。

6、封山育林

《森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新造幼林地和其他必须封山育林的地方,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就是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在有条件的山区,定期封山,禁止或者限制开荒、砍柴或者其他有害于林木生长的人畜活动,经过封禁和管理,使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的育林方式。封山育林用工少、成本低、效益大,是加快林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改善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应当在积极开展人工造林的同时,大力发展封山育林。

(四)森林保护制度

森林保护,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森林法规定了森林资源保护的原则性管理规范。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防治以及自然保护区等具体法律制度,《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野生植物条例》等分别作了具体规范。这里主要介绍森林法本身的六个方面规定。

1、关于森林资源清查

森林法第十四条规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森林资源清查,建立资源档案制度,掌握资源变化情况。

森林资源清查是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森林资源清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和种类,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规律,客观反映自然、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合理的、准确的森林资源调查材料、统计资料和调查报告。森林资源清查,实行统一标准、分类调查制度。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全国性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清查”,由林业部组织,以省为单位进行;二是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清查”,由省林业部门组织,以县为单位进行;三是作业设计调查,简称“三类清查”,是生产经营单位为满足生产经营需要而进行的详细调查。

2、林地占用管理规范

森林法第十八条规定了占用林地审核批准程序、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以及森林植被恢复费管理。

①占用林地审核批准程序。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②森林植被恢复费。经批准占用林地的,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③森林植被恢复费管理。森林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由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统一安排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植树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因占用、征用林地而减少的森林植被面积。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督促、检查下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的情况。

3、护林规范

森林法第十九条规定了护林组织设立和护林员职责。

①护林组织设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在大面积林区增加护林设施,加强森林保护;督促有林的和林区的基层单位,订立护林公约,组织群众护林,划定护林责任区,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

②护林员职责。护林员可以由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委任。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巡护森林,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对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护林员有权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处理。

4、森林防火规范

森林法第二十一条明确政府的预防扑救职责。一是规定森林防火期,在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林区野外用火;二是在林区设置防火设施;三是发生森林火灾,必须立即组织当地军民和有关部门扑救;四是因扑救森林火灾负伤、致残、牺牲的,按规定给予医疗和抚恤。

5、森林病虫害防治规范

森林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森林病虫害防治规范。主要是两个方面规定:一是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二是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定林木种苗的检疫对象,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对林木种苗进行检疫。

另外,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发生严重森林病虫害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除治措施,防止蔓延,消除隐患。

6、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规范

森林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规范。

主要是三个方面规定:一是划定自然保护区,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地区、珍贵动物和植物生长繁殖的林区、天然热带雨林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其他天然林区,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二是对自然保护区以外的珍贵树木和林区内具有特殊价值的植物资源,应当认真保护;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不得采伐和采集。三是林区内列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禁止猎捕;因特殊需要猎捕的,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办理。

(五)森林采伐制度

森林法关于森林采伐的五个方面主要规范如下:

1、森林限额采伐规范

森林采伐限额规范是森林采伐管理的核心规范。年森林采伐限额,是采伐的最大量。《森林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了年采伐限额的编制原则、编制主体,以及采伐限额的批准程序。

①编制原则,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

②编制主体,国家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个人所有的林木以县为单位。

③采伐限额批准程序,各编制主体制定年采伐限额,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汇总,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年森林采伐限额每5年编制一次,一定5年不变;年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期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2001]55号文件下达了我省“十五”期间(2001-2005年)年森林采伐限额,并在整个“十五”期间得到了严格执行,使我省森林采伐量连年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年森林采伐限额之内,确保了森林资源的持续稳定增长。我省“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年森林采伐限额,省政府已经以皖政[2006]43号文件下达执行。

2、关于木材生产计划

《森林法》第三十条规定了木材生产计划的制定原则等。

①木材生产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每年确定一次。

②木材生产计划的制定原则,是木材生产计划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

③木材生产计划的管理范围由国务院规定。

3、采伐许可规范

林木采伐许可证是主管部门依法对森林经营者提出采伐林木申请,在审查决定的基础上核发的具有法定效力的行政许可证件。

①许可范围。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 第四条 森林分为以下五类:

(一)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二)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11.动物分类基本知识 篇十一

关键词: 前沿知识 交叉科学 物理课程 分类研究

引言

依据教育部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的要求,教育部在对中学物理课程的内容改革中,加入部分涉及前沿科学、交叉科学、复杂科学相关的一些内容,特别是新近物理科学中的新发现、新进展等热点内容的基础介绍等。目前而言,学术界尚未对中学物理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前沿知识做出明确界定,较少见到关于这方面的系统性分析,显然不利于教师合理地处理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本研究即依据教学改革前后课程内容的对比,基于人教版教材剖析其中的前沿科学知识内容,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1.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前沿知识的特点分析

中学物理课程学习必然关联到物理科学的相关前沿,尤其高中物理课程更加如此。例如,现代量子理论、场论、超弦理论等,还有物理学科与生物、化学、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地球物理、非线性系统、材料物理、物理化学等分支交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和物理前沿知识虽然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但大多不脱离物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最经典的物理基础概念,交叉复杂的前沿物理表征之下,是传统基础物理内涵的新发展、新应用。因此,本研究将具有时代性、非常识性、复杂性、交叉性特征的物理知识内容,都归纳为中学物理的前沿知识。

1.1时代性

首先,前沿知识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前沿科学知识的发现和运用时间来看,前沿知识本身是新近发现和运用的。例如,中学物理课程人教版教材中提及的黑体与黑体辐射、非线性系统、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等等,皆为时下物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前沿,因此顺理成章成为中学物理课程当中的前沿内容。从另一角度考察,由于新课标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推动,相对于之前的教材,新教材突破性地提及了部分新知识,如牛顿经典物理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及量子理论,等等,作为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的分水岭,在20世纪已经确定,但由于其复杂性和日常生活当中的运用不普遍,因此对于高中物理来说,依然将近代物理的量子理论与相对论作为前沿知识进行介绍。

1.2非常识性

前沿物理知识应当是非常识性的。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并不广泛、普遍运用这些知识。这些知识仅在某专业领域具有不广为人知的运用与实践。对于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来说,这类知识大大超出了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范畴和认识程度。举例如物理教学中对于真空的描述,通常将真空解释为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的地方,即不存在任何物质与能量的空间。但这种观点与解释仅在牛顿经典物理理论中成立,在近代物理中并不成立。实际上,就量子理论而言,真空作为量子场的基态,包含涨落和极化的效应。由于引力作用存在引力场等,近代科学解释早已远远超越牛顿经典物理中对真空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成为物理教学当中的前沿内容。

1.3复杂性

前沿物理知识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里复杂性指物理现象较为复杂和物理解释过程较为复杂。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中,这两类复杂性内容都有体现。其一,如大幅度摆动的单摆,需要运用非线性物理与混沌系统理论进行解释,并非简单的力的分析可以简单阐释;其二,如光电效应,虽然光电效应的发现和运用早在上世纪已经实现,但是对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来说,对这类复杂的微观的抽象物理现象较难有直观的感受,其发生的物理过程解释较为繁琐,必须牵涉光的量子理论,以及光的粒子系统理论进行解释。在中学物理课程内容中,非线性系统与光电效应等知识,都应当归属于前沿内容。

1.4交叉性

前沿物理知识具有学科的交叉特性。由于物理学科的进展和分支差异,物理学科与许多其他学科交叉形成了新兴的交叉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上,在运用领域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互相渗透。如生物物理、物理化学、现代材料物理、地球空间物理等,与众多自然科学发生了多种多样的融合。这些融合和交叉同样基于许多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同时拔高于普通的物理现象,需要与其他科学知识共同联系起来进行解释和学习。因此,这类教学内容应当引入中学物理中进行介绍,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前沿知识的分类

纵观中学物理中涉及的前沿知识,其编排嵌入各个章节,分布在不同知识领域,其组织安排较为零散,但都与归属章节关联紧密。因此,本研究根据上述四大特点,依照从初中到高中的课程章节顺序,根据呈现形式、章节内容、关联的前沿知识等部分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整理归类为四个主要模块:一是非经典物理概念;二是生活中需要用前沿知识解释的现象;三是需要用到交叉学科知识解答的问题;四是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知识。

2.1非经典物理概念

近代物理的基础诸如量子理论、相对论、场论等知识作为完全不同于牛顿经典物理的内容呈现在中学物理课程内容当中,特别是高中物理内容中较多。这些知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探究热情,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和尝试,培养学生优良的科学素养和正确的世界观、科学价值观。这些内容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科普,涉及的物理概念归类如表1所示。

2.2生活中需要用前沿知识解释的现象

不同于课本当中枯燥的物理概念、原理阐述和繁琐的公式推导过程,生活当中的物理更容易使学生接纳,并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是生活中存在一些少见的现象,其中一部分与物理前沿知识密切相关,这些物理现象在普通中学生知识结构下无法解释,运用一些复杂的前沿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阐释和分析。表2统计了物理课程内容中用前沿知识解释少见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3需要用到交叉学科知识解答的问题

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交叉学科的极大丰富。特别是交叉学科往往出现在应用科学当中,因此存在较强的实用性,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运用,只是中学生现有知识结构较难掌握,但许多内容和现象已经可以在生活中逐步遇到。这些内容提供给学生使其将物理与其他课程知识相结合,并引导学生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交叉内容的物理知识整理如表3所示:

2.4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知识

物理前沿科学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超导特性的发现,使得超导悬浮列车成为现实,极大提高了列车的运行速度,对城际交通进行了优化;原子能的发现和运用使得核裂变技术为核心的原子反应堆实现了发电功能,为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并且成了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全息影像技术和超声技术服务与医疗技术,使得千百万新生儿疾病能够在发病初期就能及时判断并治疗,极大提高了婴儿的出生率和健康水平……这些丰富的科学技术内容从头到尾贯穿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够较好地让学生感悟到物理科学的实用性,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新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关联知识点整理如表4。

3.结语

将前沿科学知识、复杂交叉学科知识嵌入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当中,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顺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本研究梳理了初中、高中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前沿科学的相关内容,为教师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和把握前沿知识、关联基础知识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郭芳华.论物理前沿知识课堂教学渗透的路径选择[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08(12):5-8.

[2]潘建标.打开“窗口”看世界——高中物理教材渗透物理学前沿的探讨[J].四川育学院学报,2004(6):40-41.

[3]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全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上一篇:农商行经理竞聘演讲稿下一篇:中学生安全常识讲义(参加运动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