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2024-07-02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6篇)

1.初一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4)、重点、难点

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词句,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

由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要把感性的文字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在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同时,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本课教学我将采用自读感悟式,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3、学法指导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在课堂学习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二)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我采用下面的导入设计:同学们: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人称“天下第一鼓”。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其中的气势。现在,让我们先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起去黄土高原领略安塞腰鼓的风姿与魅力,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这样的导入设计,意在贴近课文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自觉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三)学习新课

因为现在的教学要求大多是要对文本感悟领会,所以就要对课文进行精读。《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一精神,我重点作了如下设计。

1、播放范读,整体感知

怎样读好,当然牵涉到一些具体方法。本课教学中,在让学生读前,我通过播放课文范读的课件,创设文章情境,同时用多媒体出示听读要求。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在听读中解决生字词。提出在听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然后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力求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另一方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

这一环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听读中理层次,明条理,学会在读中把握文章的“脉”。

2、反复诵读,品词析句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讲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听了课文的范读录音之后,让学生借鉴范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读。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悟出文章的好之所在。再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此环节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教给他们“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关键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真谛。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教学中,我将采用“质疑问难--想像描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让学生学用课文句式、段式写作。将作文与课文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迁移。

现在我说说本课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课我在教学中弱化了字词的讲解,尝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自读自悟上,并把反复诵读课文作为重点。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和优美的句式段点,在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线。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知性。要求教师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我的板书主要以展示教学程度为主,学生学习成果为辅。使板书同时具有了强大的教学功能和评价功能。

最后,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安塞腰鼓》声中结束这篇文章的课堂学习。

2.初一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感受黄土高原的后生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 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 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和内涵。

2.理解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板块之一】发散性地回忆前课内容, 自然地关注“叹为观止”一词

1.同学们, 昨天老师和大家欣赏了安塞腰鼓的表演, 领略了《安塞腰鼓》课文的描写, 大家一定印象深刻, 那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 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学生自主、发散性地交流)

2.由“叹为观止”引入教学:刚才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到了一个词语 (出示:叹为观止) , 一起读,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3.那“安塞腰鼓”的什么令人叹为观止呢? (舞姿、鼓声、搏击)

【板块之二】整合课文内容, 体会安塞腰鼓“舞姿”的内涵, 感悟文章写法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的5~17自然段, 看一看哪些段落是着重写“舞姿”的? (学生交流:6、7、8、15自然段并出示)

2.如果要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叹为观止的舞姿, 你准备用哪句话?

3.出示:黄土高原上, 爆出……安塞腰鼓!全体读。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4.安塞腰鼓“舞姿”的壮阔、豪放、火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呢?我们先来自由大声朗读第6 自然段, 然后交流并相机引导、指导朗读。 (学生的交流可以有多样性, 只要有一点体会就可以:如抓住“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来体会舞姿的“狂野”;抓住“骤雨、急促、旋风、飞扬、乱蛙、火花、闪射、斗虎、强健”等词, 体会舞姿的“豪放、火烈”;抓住“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体会舞姿的“壮阔”且充满力量;抓住“比喻、排比”的修辞, 体会舞姿的开放, 黄土高原人的粗犷……另外, 要重视朗读)

5.下面让我们再来赞美一下安塞腰鼓叹为观止的舞姿, 出示:黄土高原上, 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6.你还可以怎样赞美安塞腰鼓叹为观止的舞姿呢? (这一提问具有发散性, 可以是自主回答, 也可以用课文7、8、15 自然段的内容来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后思维不指向课文,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7.学生交流后出示第15自然段: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 使人叹为观止。

8.引导学生读这一段, 说说想赞美安塞腰鼓“舞姿”的什么呢? (在学生朗读的时候, 相机追问:这写出了安塞腰鼓“舞姿”的什么美?——力量美、声响美、光影美、艺术美)

9.学生继续交流:还可以怎样来赞美安塞腰鼓的“舞姿?”出示:这腰鼓, 使冰冷的空气…… (引导学生抓住“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这几组相对的词语, 体会安塞腰鼓的“舞姿”充满热度、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并且壮阔、豪放、火烈)

10.齐读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蓬勃的想象力……安塞腰鼓!

11.出示课文6、15 自然段进行比较, 感悟课文的细节描写、整体描写以及语言美。

12.齐读以上段落并进行小结。

【板块之三】自主学习, 体会安塞腰鼓“鼓声”的内涵

1.除了安塞腰鼓的“舞姿”让人“叹为观止”之外, 还有什么也令人“叹为观止”呢? (鼓声) 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鼓声”的段落。

2.这鼓声有什么特点? (沉重) 仅仅是沉重吗? (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

3.朗读体会并想象这沉重的鼓声还碰撞在哪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和感受, 并朗读体会这“鼓声”中震撼人心的力量。

4.朗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板块之四】自主学习, 体会“搏击”的内涵, 体会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1.令人叹为观止的, 除了这充满力量的鼓声, 还有什么呢? (搏击)

2.课文的哪些句子是写后生们搏击的? (出示句子并全体读)

3.后生们的“搏击”有什么特点? (有力、急速、大起大落) 怎样读好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后生们的“搏击”? (震撼人心、惊天动地、惊心动魄、气壮山河)

4.后生们为什么要这样搏击?他们这样的搏击想要表达什么或要想搏击出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宣泄情感;生命力的存在、强盛;不屈不挠的精神;奇伟磅礴的能量;改变自然环境的决心……)

5.从这惊心动魄的搏击中, 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 (出示17 自然段, 重点解读“痛苦和欢乐”;想要表达什么样的痛苦呢?……仅仅是为了表达“痛苦”吗?体会更多的是展示生活的快乐!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结合解读“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重点引导朗读)

6.引导读好17自然段 (交织!旋转!凝聚!升华!要读得简短有力, 体会黄土高原人乐观、坚强、向上的精神)

7.学生读好这一段后紧接着追问:同学们, 如此叹为观止、惊心动魄、充满内涵的腰鼓, 其他地方有吗?为什么? (13自然段)

8.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吧:齐读14自然段。

【板块之五】学习探究, 体会文章结尾的“精妙”之处

1.同学们, 老师一直以为课文到这里就该结束了, 这三个自然段 (出示:18~20自然段) 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但这一次上课却觉得这三个自然段写得特别巧妙,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妙”在哪里呢?

2.我们先一起读一读, 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静) 为什么要写这么安静的场面呢? (动静结构美、首尾呼应、后生们收放自如, 稳如泰山、此时无声胜有声)

3.还妙在什么地方? (渺远的鸡啼:以声衬静, 同时预示着新的、美好的一天即将到来)

4.全体读18~20自然段, 并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感受深的句段旁写上批注。

2.背诵课文的12~16自然段。

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三

1、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了解散文的选材。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他在文章中所展现的那种力量美。

(准备视频:朝鲜族腰鼓、奥运开幕式腰鼓、国庆60周年腰鼓、南通腰鼓)

一、导入

提问导入,仔细看图片,找出不同,很明显,腰鼓背的位置不同,打鼓的方式不同,鼓不同 ,人也不同,为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地域的产物,地方的风土人情,是一张名片,是一扇窗口,这些文化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管中窥豹,通过课文来领略一下,中国的“天下第一鼓”。

二、展示题目,并从分析题目着手。

提问1:“安塞”这个地名,顾名思义,应该在北方,你能在文章中捕捉到他的地理位置吗?(黄土高原,在陕西延安)

提问2:展示地图上黄土高原的图片,并提问,调动你的积累,你能说说,黄土高原的环境特征吗?(沙尘暴、贫穷 、落后、黄河的流经地)

提问3:回归文本,你能找出文章中描写黄土高原特点的句子,并填完整表格吗?

黄土高原的特点:地形(四野是山崖)

动植物(红高粱、酸枣树、红豆角、老南瓜)

人(贫穷但是元气淋漓)

注:教师讲解:这些东西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散文虽散,选材有讲究,有时候,名著就是一幅画卷。介绍作者,刘成章,中共党员。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这是作者24年前的文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文本探究:走近安塞腰鼓,看看腰鼓的特点。

提问4:表演者—— 什么人——年轻人

性别——后生

人数——众多

服装——朴实

目光——闪烁

体格——健壮(阳刚美、力量美)

表演的场面——敲击有力、鼓点急促、舞步飞转、风姿强健

(齐读第6小节,感受作者的语言美。体会其中的排比、比喻等修辞,鼓动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表演感受——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艺术享受和想象力

(齐读11小节,联想腰鼓表演的来源,祭祀、战争、庆祝丰收,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指导朗读,要读出一种冲劲,一种力量,从心底发出呐喊,词与词之间要有坚定的停顿,每个词要读的字正腔圆。)

注:教师讲解,点明中心。联想09年国庆活动,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它代表的就是中国的一种精神,全中国就是要有这样的精神,一股拼搏的精神,凭借这股精神,我们战胜了雪灾,战胜了地震,只要有这种精神,中国的腾飞指日可待。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激发他们内心的力量。

四、再读文本,探究表演过程,体会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

1、深入探究文本,仔细研读课文,斟酌词句。

静默登场: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豪放表演:鼓点急促

原地旋转

前后蹦跳

目光闪烁

强健有力

戛然而止:大起大落(引申到人生的意义上,点明另一个中心,人生也如腰鼓一样,虽然大起大落,但是只要认真、强烈地活,就是美好的。)

2、分析对比。

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对比

②表演艺术的对比(内容和形式)

③表演风格的对比(江南和塞北)

教师分析一组,由学生找出后面的两组,仔细诵读每一组对比,分析对比的好处,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作者所传递给我们的黄土高原的美,安塞腰鼓的美,力量的美。

五、总结全文,找出文中的4个“好”字,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12小节“好一个安塞腰鼓”

15小节“好一个安塞腰鼓”

20小节“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24小节“好一个痛快了的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4.初一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的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具准备:PPT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表演。指名说感受。

2.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生字。投影:

(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4)再指名读。全班齐读。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2)班级交流:

三、指导朗读。1.重点指导:

(1)自由读这段话。

(2)指明范读,画出节奏。(3)自由读,注意语气。(4)再指名读。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表情。(2)学生范读,画出节奏。(3)自由读,同位指导。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理清课文层次。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2.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2.明结构。

3.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4.寻美点。

5.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三、小结

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14、安塞腰鼓 火烈的场面 鼓声的巨大力量 好一个安塞腰鼓 茂腾的后生 变幻的姿势

5.八年级下册语文《安塞腰鼓》教案 篇五

1、知识与技能:训练朗读能力,理解排比,反复及感叹句、短句运用的作用。

2、方法与过程:运用朗读法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教学重点:借助朗读感悟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构思:听读—自读—再读—品读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自读感悟式。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

学情分析: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并不熟悉,没有切身的体验与感受。本课视频、音频设资源丰富,可借助这些给学视觉、听觉的冲击,加强形象感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安塞腰鼓;教师收集安塞腰鼓视频资料并制作课件,学生查阅工具书,掌握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欣赏一段安塞腰鼓视频。

刚刚欣赏到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一起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2、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朗读、感悟

1、听一段个性化的感情范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演绎对感情的把握(读后,教师加以评价)。

三、品读赏析

再读课文,请找出最有感觉、最喜欢的句子,准备在班上交流(可从句式、修辞、感受等方面谈)。

1、学生交流,自己有感觉,喜欢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式、修辞产生的表达效果和自己的感受方面谈,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指导学生用叠加的方式齐读第7段中的“骤雨一样……”(出示文字课件)。

四、问题探究

1、找出文章四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读一读,并说一说有什么作用?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安塞腰鼓的?

(明确: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击鼓的产生,奇丽的舞姿。)

再读文章出现的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注意在音量和语势上的变化。

(教师指导:鼓点节奏逐渐加快,音量逐渐加大,语势越来越激烈,情感越来越奔放。)

2、你认为全文从始至终都应用激昂、急促的语调来读吗?为什么?(出示结构,板书)

五、难句理解:

重点理解: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

3、“当戛然而止的时候,……”

六、总结本文语言的特色

表达形式为内容服务。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到了完美统一。短句的快节奏,大量的排比、反复使得语势加强、推进感情,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这些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颂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成。

小结: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此等奇观。作者是陕西人,从中可看到他对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

衔接语:我们都是旬阳人,我们旬阳也有灿烂的地方文化,我们是否也能像刘成章那样把旬阳的民间艺术展现给世人,让他们通过我们的介绍能更好的了解旬阳,了解正在走出大山的旬阳人。

七、课外拓展延伸。

依照文中的任何一种句式介绍旬阳的一种地方文化。

(在欣赏安塞腰鼓中下课。)

八、作业设计:

选做题:依照文中的句式介绍旬阳的一种地方文化。

6.初一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中,成为学生改变自我现状的精神动力。

【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主旨与情感。

【教法设计】

由于现阶段城市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学生都有几本教辅书(比如《点拨》、《教材全解》等),文章的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他们可以凭借手中的教辅书就可以解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有些课可以摒弃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而是侧重学生在自读中能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本课的教学我主要以学生的思考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讨论、感悟式。力图使本文的教学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同时我也要求自己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与引导者。

【学法设计】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

【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预先扫清生字词障碍。

2、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了解作者刘成章。

【教学过程】(共计40分钟)

一、导入新课(1分钟)

猜谜语:鼓。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 刘成章 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

二、学习新课(39分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老师应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阅读文本、相互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知内容 定基调

1.知内容。(师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章按“鼓响前 腰鼓表演 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

2、定基调:缓慢 高昂 舒缓。

第二板块:扣脉络 重品读

1、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找出标志行文脉络的一句话。学生会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2、(师生品悟)第一个安塞腰鼓之劲: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师生交流修辞、内容、轮读)(2.)修辞:排比 对比 比喻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内容:联想到的内容;品味出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3.整理学生评点,师总结“劲”。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2)“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4)“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5.)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三个词意思相近,单层层递进,“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

(6)“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师总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4、(师生品悟)第二个安塞腰鼓之震(生齐读 以拳捶击桌面 感悟鼓声之震撼)师总结:这隆隆的鼓声直击人心,震撼人的心灵!

5、(师生品悟)第三个安塞腰鼓之猛

(学生小组讨论)

(1.)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冲破束缚、追求美好)(2.)对比江南和黄土高原,理解“厚”。(幻灯)

内容:这里有全世界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它的平均深度是50米—80米;

这里有一统中华,华夏始祖黄帝轩辕;

这里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

这里有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君主制国家;

这里有毛泽东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里有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流行至今的,撕扯吼叫,撼人灵魂的秦腔; 这里有黄土高原之魂,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师明确:(1.)表现出舞鼓者用生命搏击的力量。

(2.)黄土高原厚重的文明。

6、(师生品悟)第四个安塞腰鼓之丽

(领读 齐读 轮读)

归纳:安塞腰鼓舞姿绮丽动人,激情四射!(学生交流)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师明确:表现手法:以动衬静。

作用:(1)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2)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3)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声鸡啼将我们从热烈中拉了回来。

(4)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第三板块:悟主旨 理写法(幻灯)(学生总结)

师总结:主旨: 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奔腾的力量!

歌颂了人冲破束缚、阻碍的渴望!

歌颂了承载生命的厚重的土地!

写法:

1、短句、节奏

2、多样的修辞(排比、比喻、反复、对比)

3、虚实结合 4、以动衬静

三、布置作业:听《命运交响曲》,写解说词。

四、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劲 修辞(排比、比喻、对比、反复、)震 激荡的生命 虚实结合 猛 奔腾的力量 以动衬静

上一篇:毕业典礼校长讲稿下一篇:学生文明礼仪三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