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内部控制创新

2024-09-15

论企业内部控制创新(共12篇)(共12篇)

1.论企业内部控制创新 篇一

论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新《会计法》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执行,靠的就是内部控制。

一、什么是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保证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也是内部控制的目标。

良好的内部控制虽然能够达到上述目标,但无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它都无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这种局限性也必须明了并加预防。主要表现为:(1)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2)如果负有不同责任的职员忽视控制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舞弊等,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失灵;(3)管理人员滥用职权,逾越控制,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建立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

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具体包括:管理者思想和经营作风、单位组织结构、管理者的职能和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采用的控制措施、人事工作方针及其实施、影响本单位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二)会计系统。会计系统指单位建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当做到:

1、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及时并充分详细地描述经济业务,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经济业务作出适当的分类。

2、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

3、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以便将经济业务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

4、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和披露相关事项。

(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指

[1][2][3][4]

2.论企业内部控制创新 篇二

在知识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资源,企业的竞争实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知识竞争优势上。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加强知识的内部转移,发挥知识共享的倍增效用,提升组织的整体知识竞争力和核心知识竞争力。相对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来说,中小型企业的知识员工数量较少,知识资源较薄弱,知识竞争力也较弱。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中小型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并利用自身的组织结构特征进行管理创新,培育和积累企业的核心知识竞争力。

二、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内涵及过程

20世纪60年代,Polanyi(1966)根据知识的不同特征首次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2]受到知识管理学界的普遍认可。显性知识是能够通过正式的语言、文字、图表、数据、公式等表达出来的结构化知识,比较容易转移、共享和储存;而隐性知识则是隐含于企业行为中的具有高度个人化知识,难于用系统的语言文字等来表达的、只能靠体验和默会的非结构化知识,一般较难转移。中小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既包括知识在企业内不同承载主体间的传递、传播,又包括不同知识承载主体自身及相互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传递过程;其含义可界定为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的知识源单元主体(包括企业、各部门、各群体和员工个体)基于企业特定的知识情境,通过企业内部各种知识转移平台、技术和渠道,转移、传递、传播和分享知识以及知识接受单元主体对转移的知识进行接收、学习、转化、整合应用和创新的互动过程;其转移过程的流向表现为知识势能高(包括知识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左美云,2003),从而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的知识势能,使其产生出更强的知识竞争力。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闭环系统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通过学习吸收,从外界获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输入为企业内部知识;通过企业内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转移应用与创新,提升企业内部知识的层次和竞争力,并向外输出经过转化应用创新的知识产品。其一般过程具体表现为:在企业动力机制的推动下,知识势能高的源单元立足于企业知识情境,通过工作的日常化和转移的常态化方式随时识别知识势能低的接受单元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转移知识,并对转移的知识加以编码和调整,借助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平台、媒介技术和转移渠道传播知识;而接受单元在企业动力机制的激励下,通过对转移的知识进行接收解码、吸收转化、整合应用和学习创新,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势能和企业整体的知识竞争力;在中小企业动力机制的激励下,知识转移的双方或多方通过沟通、反馈和讨论等,建立起适合的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渠道(如图1所示)。

不少学者从企业内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方面提出其知识转移过程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Ikujiro Nonaka和Hirotaka Takeuch用认识论维度和本体论维度提出知识转移的螺旋模型——SECI模型。[3]SECI模型阐述了知识转移的四种过程模式:社会化(Socialization),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强调知识的转移学习主要是通过意会、体验、经验和经历来完成的;外显化(Extemalization),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将隐性知识通过语言、文字、数据等表述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结合化(Combination),即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提升过程,是通过信息采集、编码、组织、整理、管理、调整和传播等手段将各种概念综合为知识系统体系;[4]内在化(Intemalization),即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是通过企业的动力机制和相关的制度化将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中各成员的隐性知识。结合SECI模型和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势能理论,笔者认为,SECI模型知识转移的四种过程模式中,每一个过程模式都意味着企业知识势能的增加,当SECI模型的四种知识转移过程结束时,则意味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一个循环周期结束,这时的知识转移过程又回到原点上,但它的知识势能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随后SECI模型四种过程的新一轮知识转移又开始,如此反复循环,企业内部知识随着SECI知识转移模型的循环,其知识势能不断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其模型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参考Ikujiro Nonaka&Hirotaka Takeuch(1995)和闫凡荀,武忠(2008)。

根据知识承载主体的不同,中小型企业知识转移可分为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和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两种形式。[1]本文主要探讨中小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

三、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是经营运行的必然环节,其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效的内部知识转移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运作的基础。中小型企业作为一个系统,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只有做好内部知识转移,把获得的知识让企业员工充分消化吸收,才能更好地学习、吸收企业外部的知识和输出经过加工的创新知识产品。其次,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是其知识共享和创新的基础。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要达到共享的状态,发挥知识共享的倍增效用和整体效用,必须经过有效的知识转移,才能使有价值的知识为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主体所掌握,发挥知识共享的效用;在转移和共享的讨论及其应用中,往往也是在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创新。第三,高效的内部知识转移是提升企业知识势能,增强企业知识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效的内部知识转移,企业各个主体的知识势能增加,企业整体知识竞争力也相应地提升。第四,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能促进员工的交往、互动,培养彼此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有利于培育融洽和谐的企业文化。第五,高效的内部知识转移能推动中小企业进行组织变革和创新,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和塑造学习型的团队和员工。

然而,中小型企业自身也存在不少的因素影响内部知识的有效转移。首先,不少中小型企业存在激励机制不够成熟,缺乏规范,一些企业甚至缺少激励机制,不能有效形成知识转移所需要的普遍动力。其次,一些中小型企业缺乏企业文化或企业文化落后,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不能形成互帮、互助、互学和共赢的知识资源共享氛围,甚至一些企业文化落后的公司政治横行,家长制作风严重,同事或部门之间不是画地为牢,缺乏沟通和相互学习,就是互推责任,互相指责,互设陷阱。第三,中小企业知识转移的主体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这既包括知识源单元主体的转移意愿、知识识别能力、编码能力、转移实施能力和反馈调整能力以及努力程度等因素,也包括知识接受单元主体的接受意愿、接受能力、沟通反馈能力以及努力程度等因素,还包括双方的信任程度等,知识转移主体这些因素如果强的话,中小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就顺畅,效果就好;反之则相反。第四,知识转移情境对企业内部有效的知识转移也有着显著影响。知识是一定情境下的产物,内嵌于特定的情境之中,[5]知识的转移就是知识从一种情境转移到了另一种情境,其对情境的依赖性,使相似的情境可以很好地促进知识的转移,[6]特别是复杂知识和内隐性知识更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为接收方所体会、理解。第五,传统的金字塔型企业组织结构不利于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相互沟通学习。

四、加强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管理创新

为了加强中小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提升其转移的顺畅程度、常态化程度以及转移的效果和效率,必须进行管理创新。

首先,中小型企业应建立规范成熟的有效知识转移激励机制。为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知识管理的特点以及外界环境动态发展的趋势等,量身制作,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且富有自我调适优化能力的弹性激励机制,并使之常态化,形成企业组织的行为惯例。在设计时,需要咨询专家,借鉴成功企业成熟有效的激励机制,结合绩效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际进行细致的调研,量化知识转移工作过程,形成相关的系统考核指标体系,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多种激励方式,特别是对乐于传授自身积累的经验性知识、领悟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的员工,要根据知识转移的绩效进行相关的激励回报以体现其价值;同时,对虚心认真刻苦且善于请教学习的员工也应当予以激励,定期考核,建立人事档案。这要求中小型企业的激励机制不仅可订约、量化、优化、考核和执行,更重要的是其能够被员工所理解和认可,能够从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两个方面形成企业员工知识转移的动力。

其次,中小型企业应塑造和培育有利于知识转移、共享、学习和应用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维系企业良好的协同运作和持续发展,其内涵包括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小型企业必须使这三个方面的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照应,协调一致,通过树立共同愿景、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遵循以人为本、员工参与和提高素质的原则,推动企业文化的整体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全面发展,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并自觉不自觉地内化到其日常工作生活的行为中,使企业员工具有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并通过发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精神,使自己有效地融入企业大家庭中;同时,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培育员工的诚信意识,形成普遍的信任氛围;能够鼓励员工互学互助和沟通探讨,形成探索创新的良好习惯。这些对员工的知识转移和共享学习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创造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良好环境。

第三,创建学习型组织结构,塑造学习型员工,强化员工终身学习意识,通过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形成员工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不断地从知识转移中获取知识。学习型组织理论主张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到持续不断的学习中,通过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实力,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来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这种学习型组织企业。[7]中小型企业必需利用自身组织规模小、组织结构较简便、行动与变革敏捷的优势,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各部门以及员工的学习能力,增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顺畅程度。这要求企业以技术和专业人才为重点,把传统的多层次的金字塔型的刚性组织结构向开放型、网络型的软组织结构方向发展,[8]建立起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9]这种网络型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不同知识结构的员工之间的接触和交流,[10]能够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和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11]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就是通过企业各层次组织和员工持续不断的学习,增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接收消化能力和整合应用创新能力以及相应的变革能力,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敏锐的感知外部的变化,并迅速的反应,保证企业在适当的时间开发出适合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产品。[12]

第四,营造有利于知识转移的时空情境(Context)。知识在一定时空情境下产生的,特别是隐性知识,内嵌于特定的情境之中,[13]具有高度的时空情境结合特点,只有在特定的相似情境中通过观察、体会、理解和顿悟等情境联结方式的学习才能获得所转移的隐性知识。这就是Nonaka(2000)所称的知识场,它要求中小型企业必须根据知识场的特征,克服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创造有利于知识转移的时空情境:(1)通过激励产生尽可能多的优质隐性知识源、隐性知识主体和受体;(2)营造尽可能多且持续性强的知识源单元与知识接受单元在一起的共同现场和互动机会,使知识发送者在转移隐性知识时特定的语言、行为方式和心智模式能与特定的情景联结,同时,也使知识接受者便于在特定的共同情境中通过联结学习的方式观察、感觉、体验、理解和领悟知识发送者特定的语言、行为惯例、经验、诀窍、思想和心智模式等;(3)提供尽可能多的高度情景化的练习场所,便于知识发送者和接受者通过反复传授、练习和面对面的互动学习而实现隐性知识转移;(4)尽可能“复制”、“重现”和“创造设计”成功的知识转移情境,特别是嵌入在企业特征环境的组织性的隐性知识转移情境,使不同层面的接受者能够持续成功地获取所需的隐性知识。(5)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尽可能为企业团队成员的讨论、交流创造机会,提供对话场(Dialogingba),通过成员面对面交流由个体的心智模式和技能转为集体的共识、概念,适宜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14];同时,为成员的“思想碰撞”、(Ideological collision)“创造性磨擦”(Creative abrasion)提供情境平台和情境机会[15],在团队成员比例结构方面,刻意保证成员的异质性思维,从不同角度进行磨擦和质疑[16],为知识转移的应用创新创造条件;(6)通过数据挖掘、知识地图、虚拟媒介互动、电子论坛和网状多维交流等组织情境方式提供系统场(Systemba),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并进行系统性地整合。

第五,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组业务流程,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促进技术创新。企业信息化是知识转移重要的媒介和平台,提供知识转移的模拟训练场所、练习场所和多维化的传播、交流平台,又是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基础,提供知识的索引识别、整合管理和应用创新的媒介。中小企业信息化包括企业的信息技术基础环境建设(信息知识的收集、汇总、整理、分析、流通、存储的过程及员工对系统环境的熟悉)、各类信息的标准化建设(统一编码和业务流程的程序化)和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17]。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通过信息化合并重复的业务、寻找可替代的业务和可衔接的业务流程以及对企业过程的再设计)是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并为知识转移提供良好的渠道途径。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注重加强企业网络基础建设,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利用好知识管理软件。现有许多实力强大的厂商如微软、Lotus以及国内企业管理软件公司推出了越来越好的知识管理产品[18],中小企业可依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好相应的软件。中小企业信息化要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扩充性,[19]注重与体制改革、业务流程再造以及知识管理同步互补,相辅相成,为技术创新创造基础条件和空间。技术创新可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商品,其生成、扩散和再创造过程需要借助知识转移这一重要的环节,而知识转移的主要目的和方向就是达到技术创新,生产出有竞争性的知识商品。因此,技术创新时刻推动着知识转移的进行。在以知识为基本发展模式的激烈竞争的知识信息时代,中小企业只有依据自身的状况特点,主动求变,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逐步采用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技术、网络与组织内部网络技术、知识仓库、群件技术、知识地图以及知识供应链等代表未来知识管理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知识转移的流度和效率[20],重组业务流程,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

第六,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和知识主管(CKO)。[21]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科技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信息化程度和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状况设立相应的能协调各个部门且有强大知识整合能力、转化应用能力的知识管理部门和知识主管(CKO),明确其职责、任务和范围,加快对个人、群体、组织的经验成果的整合和转化、考核和奖励,把知识管理有机地融入日常业务管理和工作事务中;通过多种途径、方式鼓励知识转移和共享的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注重对能促进知识的交流、转移和共享的快捷方便信息网络的建设和非正式群体的“非正式信息网络”的引导、建设,领航知识转移和发展的流向和航标,创建多元化的“实践社区”,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渠道的常态惯例性的知识转移方式。[22]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中小型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知识转移,提升其知识竞争力。为此,中小型企业必需利用自身的结构特征和知识转移的要求进行管理创新。本文通过对中小型企业时代竞争特点和其内部知识转移内涵的描述,进而分析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模型以及其作用和影响因素,并从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知识转移情境、信息化建设和知识主管的设立等六个方面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探讨。

3.论企业内部控制 篇三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办法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关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内控认识不足

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大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对企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都将阻碍着企业内控的发展和完善。

2、产权关系不明

产权制度改革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但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用的职能。有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导致国有单位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加强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模糊。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

3、人员素质不齐

“水至清则无鱼”,内控制度加强了,贪污舞弊、侵吞资产、弄虚作假容易了,那些私心重、想“捞一把”的法人代表以及某些员工就不那么愿意了。还有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只喜欢约束别人的“内控制度”,而讨厌约束自己的内控制度。也有一些国企或私企法人代表的业务素质较低,根本不懂内控制度为何物,当然也就谈不上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了。让思想和业务素质很低的人去管理企业,又如何能搞好内控建设呢?

4、监督机制不全

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办法

1、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3、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通常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仅仅是审计部门关注的问题。其实,从企业的角度或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更应关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因为它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和企业财产的安全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

4、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制度监督意识

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具有双重身份,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单位内部的各项控制措施要通过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得以贯彻,同时,会计人员又承担着监督经营者及其他参与经营活动人员执行会计控制规范的责任,会计人员作用发挥的如何,关系到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成败。单位内部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监督责任制。在实施内部控制中,要形成对经济业务活动的动态监控机制,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会计人员都要步步跟踪,监督到位,对于违反会计控制规定的行为,不管是谁,都要敢顶敢碰,及时纠正。

5、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认识公司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是否运行正常和控制制度防范风险方面,从而更有效的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和检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要切实加强企业对内控的认识。企业的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认为,稽核部门不能创造效益,还要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因此对其并不十分重视,这一观念应立即更新,并切实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

总之内部控制再我国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框架也需要社会和企业各界人士的积极探究需要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内部控制的示范体系促使企业自觉提高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国盛.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对策及建议.四川会计,2001;2

4.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篇四

摘要 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全面分析管理创新的有利因素和阻力,深入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 途径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对于一个不断在市场竞争中磨砺、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而言,适时、适当地开展管理创新,既显得十分必要,也显得十分自然。很难想象,在残酷、激烈的市场中,哪一个企业在管理上固步自封而能够存活下来。但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管理创新本身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不恰当的管理创新,或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仅不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害,甚至可能将企业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指导我们的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1、管理创新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对于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创新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阐述的“创新”的含义,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军博士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表述,我们暂且采用这一定义。

2、管理创新的目的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3、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4、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

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二、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前面已经提到,管理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成功地实施管理创新,达到预想效果,必须对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加以利用,对阻碍管理创新的因素予以化解和排除。

1、管理创新的动因

(1)外部动因。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可供人们选择的新产品、新服务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自身调整,提高生产力。

(2)内部动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这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革途径。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他们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受众,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这些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关系到被管理者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

2、管理创新的阻力

尽管企业管理创新有着有利的外部、内部动因,但它的推行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必然面对以下一些因素的阻力。

(1)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成长不断强化。在中国,受东方文化的长久熏陶,企业普遍较为缺乏创新、冒险精神。另一方面,存续时间越久或者规模越大的企业,愈加趋于保守。对于这些缺乏创新、冒险精神的企业来说,他们往往会担心创新的管理方式可能导致企业的状况不如从前,会使企业走下坡路。

(2)利益因素。在特定的管理模式下,总有部分管理者或被管理者获得一些特定的利益。一旦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很有可能触动他们的利益,甚至让他们砌底失去特定利益。一经权衡,这些既得利益者会采取各种方式抵制管理创新的推进。

(3)习惯因素。对于一些长期在某种管理模式下工作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他们已

经习惯于他们日常的工作方式、内容,害怕适应不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或是无法掌握新的管理技术,从而对管理创新怀揣一种抵触情绪。

(4)认知因素。尽管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但是相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管理创新显得较为“隐性”,且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没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效果那么直接,因此往往也容易得不到足够重视,难以保证实施力度。

三、企业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海尔连续14年以年均82.8%的速度高速前进,就得益于其创新型的文化激发出的发展活力。

2、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

从西方企业的创新实践来看,为了应对日益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例如日本的丰田公司,从总裁到第一线基层管理员工之间只有五个层次。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地反应。对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而言,在一味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应该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吸收借鉴他们这些优化组织结构的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创新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复杂激烈的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3、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

21世纪是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更新,企业必须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从外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保持企业的知识、理念不至于落后。而外部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正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当外部这些新的东西吸收到企业内部后,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并随时可以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

4、建立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5.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篇五

我国企业要实施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要进行管理思维的变革,要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其次,中国企业要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观念,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核心,积极推动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氛围;再次,树立新的市场竞争观念,要追求管理思维的即时性和有效性,注重信息的挖掘、整合运用以及风险管控。

3.2 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上的创新

由于工作数量的不断增加,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将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

6.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篇六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发展中小企业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国策.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的最好选择.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和政府双方的共同努力.国家要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小企业既要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又要培育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 者:付丽青 马仁菊 作者单位:伊犁教育学院,政史系,新疆,奎屯,833200 刊 名: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LI EDUCATION COLLEGE 年,卷(期):20xx 15(4) 分类号:F276.3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世贸组织

7.烟草企业内部控制创新新论 篇七

关键词:烟草企业,货币资金,库存控制,全面预算,内部审计,经营控制

一、货币资金的控制

在执行过程中, 除与金融机构打交道外, 还涉及到各市、县公司和有关科室, 各单位和科室根据业务的性质, 各负其责, 任务明确, 责任到人。如烟叶收购资金在线支付系统涉及各县基层收购站, 涉及到烟叶科、财务科和信息中心, 缺一不可, 由财务科牵头, 其他科室密切配合, 在规定的时间里, 完成各自和工作。

在推行卷烟非现金结算和烟叶收购在线支付前, 市公司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 并不断与软件开发人员、金融机构人员进行沟通, 提出需求方案, 共同参与软件的开发与测试, 组织收集零售户和烟农正确的信息资料, 制定业务流程、确定操作岗位和职责、培训操作人员, 尽量将问题解决在前。

二、烟草库存的控制

通过定量订货模型进行订货后, 卷烟库存大幅降低, 这不仅使卷烟采购成本占据的资金大幅减少, 而且卷烟的持有成本也大幅降低,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运作成本, 提高了企业的利润。今后, 烟草公司应与工业企业进一步的合作, 完善信息平台, 实现工业企业对烟草公司库存、销售信息的查询, 这样有利于工商对接, 实现销售、库存数据双方资源共享。而通过信息共享, 工业企业不仅可以及时做出产品策略调整, 使生产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而且还减少了卷烟的在途风险, 提高了工业企业的响应速度, 最终使烟草公司和工业企业的卷烟库存都大幅减少。

当然, 库存控制问题并不是单个烟草公司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而是供应链上各环节之间的博弈与合作问题。因此, 如何利用条码技术, 更好地对下游客户的库存进行监控, 降低零售户的库存水平, 以及如何运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甚至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进行库存管理都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我们只有不断解决卷烟库存问题, 才能提高我国烟草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内部审计控制

由于审计机构不健全和审计制度不完善而影响审计工作的, 企业领导人要负领导责任。主管机关机构精简不能类推到烟草企业。审计工作实行分级管理、逐级负责制。各级审计机构的工作职责权限为:企业法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 由企业法人聘任单位审计机构负责;其余审计事项, 国家局审计部门负责对本级、直属二级公司、省级公司及国家局直接投资单位进行审计;省级公司和分公司审计部门既要负责审计本级, 又要依次下审一级, 负责对所辖单位进行审计;各工商企业审计部门负责对本企业以及投资单位的审计。

强化内部审计管理最直接的两项工作就在于规章制度有待于完善、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这两项工作的基础就在于核章建制。不仅要实现内部审计管理的监管, 最重要的实现企业自身的自查力度, 不断的按照自身的职责进行深入的检查与管理, 督查力度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得到加大。其一, 烟草行业的各机关部门应在日常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要结合生产经营实际, 按照“宏观控制、微观放开、过程监督、结果考核”的原则, 逐步实现内部控制的强化。其二是本着健全性、有效性等管理办法, 逐步实现企业自身的惩处、与奖励措施, 进而实现漏洞的堵塞、潜力的逐步挖掘, 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组织机构之间权力界限, 达到权责明确, 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四、全面预算控制

从预算编制流程来看, 全面预算从编制到审批下来, 一般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只有经过这样一个上下反复的和沟通和互动过程, 才能提高预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才能使最终付诸实施的预算既符合企业的全局利益, 又切合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具体情况, 避免由于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观臆断而造成预算脱离实际的结果。

五、烟草物流信息化控制

1、一体化趋势。

烟草物流信息的一体化趋势来源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烟草物流业的国际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生产企业、烟草物流企业以及销售企业的三个重要环节中, 均是以烟草物流管理系统为核心而发展的, 烟草物流管理系统的一体化是伴随着烟草物流信息系统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的。通畅、及时、准确、完整、个性的信息流是保障市场经济体制下商流和烟草物流高速、稳定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 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能充分加强烟草物流业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 使各个部门之间业务能够顺利、协调的进行, 更能促使烟草物流过程中的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之间的信息交流, 使各个系统之间的管理模式结合的更加融洽, 更能一定程度上大幅降低工作时间及成本。

2、网络化趋势。

当今社会无论何种企业, 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的运用, 当代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单单是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高新技术的竞争, 谁掌握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就将意味着他能够最先占领市场。烟草物流领域的发展也不列外, 烟草物流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发展进程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历史所趋。

3、预测及计划能力的提升。

烟草物流管理系统虽然在当今社会体制下得到了发展, 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在烟草物流信息系统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体现在烟草物流管理系统的预测和计划水平的高低。烟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准确的销售预测、库存计划以及货物补给计划等, 以此实现成本的压缩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炜.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S1

[2]王林.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 2011;4

[3]赵杰.中小外贸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 2012;3

[4]来明敏, 裘莉莉.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1

8.论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篇八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策略是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种自我调整和制约的手段,从其形成至完善,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的采用—制约机制的建立—控制体系的形成三个阶段。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为保证经营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和程序,它的主要作用是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以及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约束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及相关岗位,它由于管理目的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而成为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1.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持久地进行,而且有碍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失真现象的背后,体现出在日常工作中,单位的各项制度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各项批准授权不清,相互牵制不到位,财务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缺少事前控制制度,多为事后补救措施等问题。

2.统合企业整体的有力工具。现代企业的经营成功,离不开生产、营销、物资、计划、财务、人事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各部门的业务虽有单独的系统,但其个别作业与整体业务又必然发生联系,并受其他部门作业的牵制和监督。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一点,利用会计、统计、业务、审计等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等作为基本工具,以实现企业统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

3.防范财务风险的客观要求。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和程序,通过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实施及投资处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以防范投资风险。

二、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足,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弱化

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而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有的企业领导把成本控制,或者对内部资产安全性进行的控制等某个方面的控制当成企业内部控制;还有的企业领导,则干脆对内部控制没有认识,觉得那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制度,实属繁琐多余之物。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国有企业改制以后,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很多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董事担任监事,董事会成员大多由企业的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作用。监事会成员的薪水和职位的升迁大都由总经理或董事长决定,使监事会也形同虚设,难以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

(三)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

仅靠内部控制制度本身还不能自动发挥管理效能,切实实施内控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办事,并在运行过程中适时加以审计和评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效能的目的,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

领导重视是发挥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前提。企业单位负责人要深刻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不仅是会计管理部门的要求,而且也是规范经营、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管理效益以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必须亲自挂帅组织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求,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否流于形式的关键。而要使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取信于社会。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尚未做到。

(三)明确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制度重点是围绕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环节来设置的。一般说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能有效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容易及时发觉和纠正。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在聘用会计人员上,要制定严格的招聘程序,不仅要选择业务能力强的人,更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人才。

(五)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

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实施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在企业以会计准则为指导,自行设计会计制度日渐成为国家对会计的管理体制的情况下,会计系统的建立也就是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

(六)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要利用会计电算化建设,有效地加强会计内部控制,防范风险。在工作中要运用计算机对各项会计业务进行检查,建立一套先进的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用现代化手段对会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总之,加强实施内部控制能够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出于企业自身竞争发展的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政府监督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职责履行的要求。强化内部控制是方向、是趋势、是进步,但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企业要逐步推广、建立和完善企业各项业务和层次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刘然. 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的探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6).

[2]纪景涛.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 经济研究导刊,2010(01).

[3]秦琦. 新形势下加强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J]. 商业经济,2010(03).

9.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篇九

【摘要】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的源泉,文章从文化建设、政策制定、产权保护、人才建设、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等七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企业如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出了一条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好范文版权所有

【中图分类号

】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77(2006)03-0007-0

2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涌现出了海尔、联想、奇瑞、华为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重点领域核心专利的骨干企业。但总体说来,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出口8亿件衬衫所得利润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的现实也表明,在全球化竞争加剧以及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只有通过转变固有发展观念、创新陈旧发展模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摆脱依靠低附加值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以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的窘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培育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地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的过程。

一、通过文化建设树立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

就宏观层面看,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有其社会原因,与企业所处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有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氛围。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要竞争,要发展,是有强烈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欲望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从各个方面、层次,逐步营造一个企业从创新中能够得到现实或长远利益的大环境,唯有如此,企业才可能愿意创新,敢于创新,把自主创新当作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因此政府要营造一个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和市场环境。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可以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有助于形成企业创新的良性动力机制,使企业创新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就微观层面看,企业要培育创新精神,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企业应首先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并不断探索独特的创新发展道路。在企业中树立“双赢”的价值观念,塑造员工的献身精神,并赋予整个组织一种开放性、学习性功能和氛围。形成一种提倡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从思想上培育全体员工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目前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缺少一部有关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所有相关法律法规中去。加快税收制度改革,对实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国内的产品和服务优先采购,从而为国内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

完善投融资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发展,解决制约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继续做好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上市,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新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强与各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试点,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开展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多层次信用担保。

政府克服部门壁垒和地区壁垒,培育一批能够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服务的独立中介机构,引导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三、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企业自主创新

政府通过法律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从而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建立规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提供便利的知识产权服务;加强科技成果、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对企业和科研机构取得的科研成果,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营造“保护严密,执法有力、服务便利”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所以很多人说我们的企业是“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没知识”。大量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知识产权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成为关系国家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科研单位一定要提高知识产权意识,重视

知识产权保护。

四、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条件

我国企业研发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不足。按每万名劳动力中r&amd人员比较,我国企业只是日本、德国的1/10,同时,绝大部分创新人才分布在企业之外,企业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使其很难吸引创新人才。鼓励企业技术服务机构建立技术服务专家库,组织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离退休技术人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诊断服务。

重视引进、培养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要在企业管理层聚集一批具备较宽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心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管理者。这样,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就能收到好的效果。引进将帅之才,制定特殊政策引进兼职人才。

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个企业能否持续进行创新,首先取决于能否制定一套诱发员工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要在内部对各类员工采取分类激励的办法,对企业内部职能负责人、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充分授权建立“垂直流动”升迁制度,适当提拔重用,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对研究开发人员的激励机制要保障他们获得等量于个人贡献的个人收益。要承认他们对个人创造的知识性资产的所有权,要承认职务研究开发成果应由个人与企业“共同占有”。对创新人才实行与其贡献相一致的薪酬制度,采用已被市场经济国家证实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入股、股权奖励、员工持股等方法激活人力资本,培养高素质的自主创新人才。

五、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成立健全的研究开发机构。目前我国企业科研力量普遍不强,因此企业创新要由单一创新向创新联盟转变,要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实行多边技术协作、技术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可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使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或委托开发、技术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与科技资源的有机结合,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好范文版权所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培育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使企业保持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

对国内外差距较大又有可能引进先进技术的产业领域,企业必须树立“通过合作参与竞争”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加强国际化经营程度,积极参与到科技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国际科技资源和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产业领域,要坚持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重点推进集成创新;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难以引进技术的产业领域,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力争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缺乏高技术人才、无法担负高昂的技术创新费用以及核心技术创新产出高度不确定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一般不适宜在核心技术方面与大企业进行角逐,而应另辟蹊径,在非核心技术方面寻找空间,比如在已有的核心技术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产品性能、结构作局部改进,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创新。这种从用户角度出发在非核心技术领域进行的创新同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

六、企业自主创新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与之相匹配,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保障。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与激励机制,包括市场快速反应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管理创新使企业从“刚性制度”管理向“柔性制度”管理转变,实现信息共享,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实行以人为本的制度管理;组织创新强调团队精神、共同参与和集体决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总之促使管理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到制度的全面更新。

七、通过创立企业自主品牌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0.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篇十

一、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的内容不完善,涉及面过少

由于内控内容的不完善,故企业的监督没有执行到位。现代企业的内控制度主要是停留在规章制度的建设方面,并没有进行实践,加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管理层对内控制度的长期不重视等因素,企业已经习惯了粗放式管理,内控制度明显出现弱化。

现代很多的企业都是只注重对财务工作的管理与控制,却忽视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各方面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2、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企业虽已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但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使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缺少有力约束,加之外部监督机制的软弱无力,虚假的会计信息生成后很少被发现,因此,导致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做假账的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

3、思想认识上存在不足

思想认识上存在不足,导致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薄弱,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尤其是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严格检查和监督。所以,难以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4、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会计的日常控制依赖于会计的日常监督,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经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到管理者干预或利益的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办事,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履行,内部审计对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一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只是对财务机构进行监督,并没有对可能导致企业的发生的风险进行审查与监控,导致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没有到发挥。一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独立性很差,缺乏评价的体系,对于企业内部制度执行的好坏缺科学的监督,无法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同时,一些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对企业的审核制度无法进行很好的贯彻与执行,企业的内控制度难以得到发挥,管理的水平也不能得到提高。

二、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必要性

今天,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全速将企业带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许多企业已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对业务流程实行再造和整合,以提高国际竞争力。而这些企业在整合中,无一不是以强有力的内控管理为基础,它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整合性业务流程,来取代过去职能不清的、管理部门割裂的、不易看见也难于管理的破碎性流程,它的每一条信息都是受控的、可追溯的,我们认为这就是内控。

一个有希望的企业,它的内部控制是严密的。因为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内部管理应越严密,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常说的管理混乱,准确地说是管理秩序的失控,是内控的失败。内控失败带给企业的危害是内伤型的,是以牺牲企业的利润和队伍的凝聚力为代价的。

三、实施企业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的手段是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比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范围更大、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对外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伤害,对内抑制违法行为,保护企业健康发展。现代的内部审计不仅能查错防弊,而且能为自己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国际国内也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在内控制度审计中,内审人员遇到问题找方法,使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尽快被采纳,协助管理当局有效履行职责,做好部门的“经济良医”,促进单位内部管理,当好领导参谋,

同时,应对内强调控制,对外强调法制,因为法制建设是控制的基础和条件。现有的市场准入、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工程质量监督等制度,为逐步建立起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建筑市场运行规则和管理制度体制提供了条件,并将成熟有效的改革措施通过法律、法规加以确定,是我国建设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四、促进内控工作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1、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自觉控制意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企业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从我国一些企业的现状分析,这些企业不是没有内部会计控制,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其中,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程序,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从长远看,真正做到所有权(责、权)和经营权分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控制度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2、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当务之急是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

3、企业应尽快建立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加强资信管理和信用分析工作,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通过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会计风险水平。

11.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十一

一、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

(一) 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建立企业的现代化制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要的自我调剂和自我约束的一种内在机制, 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系统, 对于保证企业的各项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其经营和管理的效率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有利于保证企业的财会信息质量, 提高财务报告的有效性

对于处在激烈竞争中的现代企业来说, 准确可靠地财务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正确、客观的对企业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进行评价, 是企业生存的重要的内部条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职能划分, 并在不同的流程间制定相互协调和约束的机制, 从而保证了财务会计资料准确性和有效性, 防止了不必要的错误的发生。此外,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保证企业的财会信息能够客观、真实的反应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 从而对相关的投资者的权益进行保护。

(三) 企业内部制度的建立,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一个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能够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及其员工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调, 从而可以保证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明确自己的任务职责, 使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企业的所有者和其经营者间的利益关系也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协调, 从而在双方之间建立起彼此相互信任的关系, 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 有利于保护企业的资源的完整及有效使用

对于企业来说, 资产是保证其正常运转的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加强企业对其资产的各项控制, 加强企业的自我控制, 防止或者减少企业内的不法行为以及浪费行为的发生, 较少企业的资产的流失, 避免企业的重大损失, 从而能够使企业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

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在我国起步相对发达国家较晚, 缺乏相关方面的经验, 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意识欠缺

由于在我国的, 大多数的企业受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 很多的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与经营的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 停留在过去行政领导的角色上, 仍然将企业当作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一个经营个体。当然也有许多的管理者认识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但是却没有能够将内部控制确实的进行实施。

(二)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坚决

虽然有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内部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 没有能够很好的贯彻落实, 以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例如, 在企业中其内部控制不切实执行, 将会导致企业有制度不依, 有章程不遵循, 处罚不严的现象发生, 弱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使其丧失了其权威性, 以至于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控制与协调的作用, 不能够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 企业内部不能够进行独立的审计

在企业中, 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运行及管理控制进行的评价。由于在企业内部进行审计本身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所以审计也可以称为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但是在我国的许多的公司中, 由于其进行内审的部门隶属其相关的管理部门, 不具有独立性, 以至于其进行审计时难以做到应有的公平与公正, 不能够正确的反映出企业的现实状况, 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

(四) 企业的信息不畅通, 职责分工不清

对于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来说, 良好的信息的传递以及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只有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才能够及时的对企业的运营状况以及各种突发事件进行了解, 并确保企业内的相关人员之间明确各自的职责, 避免在工作中出现工作相互推诿, 当出现工作问题时相互指责, 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 确保企业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但是在我国目前的许多企业中, 由于其信息系统的不完善, 使得企业内的信息不能很好的传达, 导致工作中权利职责不清的现象经常出现,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在建立各自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认为, 要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改进:

(一) 严格规范企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要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明确的规定企业中的各项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 从而能够确保每一项任务落实到位, 并对其进行监督, 以便能够对工作进行控制。第二, 要对资产的记录与保管进行明确的分工, 从而能够使员工之间的相互制约,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第三, 要明确规定资产的盘点与使用制度, 对用过的盘点资料要进行回收保管, 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明确资产的使用可以保证企业资产的合理使用, 防止企业资料泄露等。

(二) 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由于在企业内部进行审计是一个对组织的内部控制的各项活动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评价, 只有在保证审计的充分独立性的前提下才能使审计的结果客观公正。使公司的审计独立, 独立于公司的高级管理层, 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部门人员受高级管理人员的影响, 从而可以得到可供公正的结果, 真正的发挥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作用。此外, 审计工作不应仅局限在财务方面, 也应该扩展到离任、绩效等方面。

(三)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的提高在基于一个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帮助之下的。通过公司的信息系统, 企业的领导和员工能够更好的得到相互的了解, 明确各自的职责所在, 从而使企业员工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承担的相关任务, 明确责任归属, 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此外, 通过信息系统的完善, 也有助于企业间各部门、员工能够纵向、横向的沟通与了解, 从而是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的监督, 相互制约。

(四)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中人的因素的培训

事实上, 在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 最基本的控制要素是对环境的控制, 而影响环境控制的重要因素是人, 人既是制度的制定者, 也是其执行者和被约束者。只有加强对企业中人的管理, 才能保证内部制度的切实落实。通过对员工的选用、教育等各方面进行相关的培训, 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使其能够爱岗敬岗, 这样组织的内部控制的作用就更容易发挥。

四、结束语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进行管理, 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 是企业能够更合理的运转, 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以及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毛凤.关于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的思考[J].时代经贸, 2008-3-6.

[2]、张建儒, 王凌, 胡福生, 王为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的构建与运用[J].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7 (3) .

[3]、潘经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难点及其理性思考[J].财务与会计, 2001, (9)

[4]、尚洪涛, 邓黎阳,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局限性的理性分析[J].财务与会计, 2001, (12) :

[5]、陈广胜.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演进过程的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7 (10) .

12.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控制 篇十二

1、构思的形成阶段创新构成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创新思想的来源和创新思想形成环境两个方面。创新构思可能来自科学家或从事某项技术活动的工程师的推测或发现,也可能来自市场营销人员或用户对环境或市场需要或机会的感受。创新思想的形成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宏观环境、宏观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人文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等。

研究开发阶段研究开发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新技术,一般由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组成。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目的是很实际的,那就是开发可以或可能实现实际应用的新技术,即根据本企业的技术、经济和市场需要,敏感地捕捉各种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探索起应用的可能性,并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研制出可供利用的新产品和新工艺是研究开发的基本内容。研究开发阶段是根据技术、商业、组织等方面的可能条件对创新构思阶段的计划进行检修和修正。有些企业也可能根据自己自身的情况购买技术或专利,从而跳过这个阶段。

3、中试阶段中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从技术开发到试生产的全部技术问题,以满足生产需要。小型试验在不同规模上考验技术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可行性,解决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技术和工艺问题,是技术创新过程不可缺少的阶段。

4、批量生产阶段按商业话规模要求把中试阶段的成果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产生出新产品或新工艺,并解决大量的生产组织管理和技术工艺问题。

5、市场营销阶段技术创新成果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市场的接受程度。本阶段的任务是实现新技术所形成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包括试销和正式营销两个阶段。试销具有探索

上一篇:应届生求职简历模版下一篇:2017九江公务员面试热之美丽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