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综合实践兴趣

2024-12-28

激发综合实践兴趣(15篇)

1.激发综合实践兴趣 篇一

通过实践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

【摘要】合作能力是一种与周围环境、社会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能,培养护生的合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习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服务与社会。

【关键词】实习教学;合作能力;言传身教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护之间、医患之间的合作将变得更加重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培养护士的合作能力。

1 培养护士合作能力的意义

1.1 合作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护士们将来的生存与发展

只有努力地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

要求他们以助人为乐为宗旨,在与患者交往时表现出友爱、信任、尊重,视病人如亲人的观点,把自己融入所归属的群体,牢记集体主义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与别人格格不入,视同行为冤家,不能R容忍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自我为是,自我为中心,互不合作,互相拆台,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等等,所以合作能力是护生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

1.2 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能力是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与周围环境、社会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质。

1.2.1 正确认识自我及尊重关心别人

当今的护理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以自我为中心,傲慢与自卑,懦弱与蛮横交错的复杂关系。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无法与正常人沟通,缺乏与人合作能力,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不利的。因此,正确认识自我,尊重关心别人是合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1.2.2 对别人的意见、观点能采取正确的态度

1.2.3 学会礼让、宽容、谦虚、诚实

1.3 合作能力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合作能力能使整个工作学习环境保持一种稳定融洽的秩序,使工作氛围充满温馨、团结、集体主义感。另外,还能提高医疗效率,使人们互相理解协调一致,调节紧张局面,融洽医患关系,从而增进医疗效果。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1 首先要建立好师生间的关系,带教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师生间的活动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也可以提高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质量。同时,师生关系也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等。因此在护生的临床实习教学中,带教老师首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学生不懂的,不会的东西要认真讲解、操作,做到不厌其烦,待到学生们掌握基本技能后,放手让同学们去做。

2.2 加强护生的自身修养

2.2.1 首先应使护生明白,与人交往,要学会遵从集体,随和宽容,采纳别人正确意见,爱岗敬业,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医德规范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2.2.2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操作空间,疑难问题共同讨论,遇到抢救死亡病例,让同学们陈述经过,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总结经验等。

总之,带教老师把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们是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学好知识和技能也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立足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激发综合实践兴趣 篇二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学习兴趣的高低,与教学的刺激强度相关,强烈的刺激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弱刺激的控制效应比较差,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而言,新的东西,能够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在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针对每一篇不同的课文,巧妙地设计和安排听、说、读、写训练,力争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多参与活动。

如,学习了名人单元,笔者就让学生模仿电视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形式,给课文人物写颁奖词;学习了诗歌《黄河颂》,笔者就结合爱国单元举办一次朗诵会;有时遇到自读课,笔者就让学生做老师,备课、上课,体验当老师的感觉,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与全班同学交流……此外,笔者还将娱乐与学习联系起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玩一些小游戏,如成语接龙、对对联、诗歌连线等。采用活动的方式学习,学生的兴致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解决了学生容易混淆的难点,学习效果显著。除了以上的方法外,笔者还引导学生收看“百家讲坛”、“子午书简”、“科技博览”、“焦点访谈”,节假日收看“电视诗歌散文”、“高端访问”、“大专辩论会”等节目。这些都是中央各台的精品栏目,经常观看,除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外,还能学到很多朗读、说话、交谈、辩驳方面的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二、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

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有多种体裁的表现形式。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学生无法直观感受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教材,难免落入机械重复的俗套,学生会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或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置身于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就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笔者在教学《勇气》一课时,安排学生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排了一出课本剧。中学语文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很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因此,用课本剧教学《勇气》,使学生们感到耳目一新,从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语文知识。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多问题,如阅读时间过少;家长对孩子阅读课外书持消极态度;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脱节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视野狭窄,知识贫乏,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即使花了不少功夫阅读课外书,语文能力也没有得到多少提高。对于这些问题,笔者采用了“引”、“谈”、“用”的方法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成效。

“引”,即引导学生明确应该阅读哪些书籍。笔者每周都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除名著之外,还有《意林》《读者》《中学语文阅读》等优秀杂志。

“谈”,即每天课前由学生来谈他们的阅读感受,用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收获来引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

“用”,即教师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怎样学以致用。笔者要求学生在每次阅读时都要做批注、摘抄,读完后写感受、随笔等,并引导学生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自然会主动去阅读,当然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文教学也必须重视兴趣的培养。当然,这些活动应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千万不能只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而弱化了基础知识的教学,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3.激发兴趣 专注聆听 综合体验 篇三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唱歌时课堂上传来嘹亮的歌声,学生开心,老师舒心。而欣赏音乐时,学生调皮,老师头疼。怎样才能让音乐欣赏教学也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在十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思考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笔者结合一节公开课《春天来了》,谈谈初中音乐课欣赏教学的一些感悟。

《春天来了》是苏少版《音乐》7年级下册第5单元中的一首民乐三重奏的欣赏曲目,作品取材于福建民歌《采茶灯》,由高胡、扬琴、古筝演奏。根据学生的特点笔者制定了教学目标:能熟悉民乐三重奏《春天来了》的主题旋律。通过聆听、模仿、演唱、律动等活动,体验、了解重奏及乐器间的相互配合方式;能够感知高胡、古筝、扬琴的音色特点,了解各自不同的演奏方法;能够分辨独奏、重奏、合奏的演奏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体验春天的愉悦欢欣和生机勃勃,加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一、激发音乐兴趣不可少

俄罗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有句名言:“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对音乐的兴趣是学生对音乐及音乐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有了兴趣就会对认识、参与和探究音乐充满激情。音乐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强化和巩固音乐教学行为的动力因素。

《春天来了》是由民歌改编发展而来的。民歌是民族器乐曲创作的源泉,用民族乐器来演绎经典的民歌,会使之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但民歌离城里孩子的生活比较远,经常会被认为是“老掉牙的内容”而排斥它们。三重奏这种演奏形式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这样的兴趣贯穿欣赏学习的整个过程呢?

1、形式

课堂上笔者运用了一些小道具,这些道具的出现给了孩子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在导入环节教师直接拿来了扇子和竹篮花灯,并亲自表演了一段《采茶灯》的舞蹈。学生感受到了民间歌舞的魅力,为接下来器乐作品的欣赏做好了准备。整个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又准备了日常生活用品——筷子。别小看了小小的一双筷子,它是一个多变的角色:学唱时用来划拍,敲击节奏;欣赏体验时用来伴奏;表现音乐时是一件很好的乐器,在整节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了小道具的帮忙,学生感受到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内容

新颖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精彩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兴趣得以长时间的延续。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通过聆听、模仿、演唱、律动等活动,体验、了解重奏及乐器问的相互配合,体验春天的愉悦欢欣和生机勃勃,从而加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二、专注聆听最重要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国作曲家、指挥家科普兰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是音乐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

听什么呢?民乐三重奏《春天来了》中可以听的内容有很多。比如:音乐表达的情绪、作品的主题旋律、作品中速度、力度的变化、乐器的音色、不同乐器之间如何默契配合等。每一次请同学们听音乐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当然这个问题应是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够达到的。

怎么听呢?可以初步听,深入听,整体听,分段听、分层听、闭上眼睛静心听、看着乐谱仔细听、写下感受思考着听等。笔者在教学《春天来了》这节课时将听音乐分成了重点聆听和浏览性聆听两部分。重点听的是作品的A段落,首先是初步听,让同学们对A段落有个整体的印象。同时感受音乐的情绪,了解乐器的音色特点。接下来深入学习的时候,进一步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乐器之间是如何合作的?因为整部作品篇幅较长,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笔者剪辑了作品中每一部分的主题音乐,按照作品中的出现顺序进行组合。让学生浏览性的聆听,这样对原作结构也有了整体的印象,为课后的自主学习,完整欣赏原曲打下了基础。

当然听的时候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一个安静的环境,讲解也力求精简、生动,同时注意讲解和引导的时机。

三、综合体验效果好

音乐是富于实践性的艺术。学生需要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奥尔夫说过: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七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音乐欣赏教学要注意发挥“通感”的作用。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音乐中去。

笔者将音乐体验贯穿在欣赏《春天来了》的整个过程中:感性的认知—理性的分析一表现和创造。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学生在专注聆听的基础上亲身参与体验。

如何体验呢?聆听了《春天来了》第一部分,教师请同学们尝试演唱主题旋律。体验用歌声表现欢快、喜悦之情。聆听了三件不同乐器的演奏以后,同学们用筷子模仿不同的演奏方式,用象声词“na”“dang”“beng”分别模拟高胡、扬琴、古筝的音色。了解重奏及乐器问的相互配合方式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设计了分组学习的方式。同学们在聆听时思考所代表的那件乐器每次出现时分别担当了什么角色?并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这是一种问题引领、体验活动支撑下的分段聆听。第一次出现时重点体验重奏中主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的合作形式,高胡组的同学用“na”演唱主旋律,扬琴组和古筝组的同学用筷子为主旋律伴奏。第二次出现时重点体验重奏中不同乐器演奏、两个相互交织旋律的织体特点。高胡组的同学用身体的律动表现舒展的旋律,扬琴组的同学用身体的律动表现活泼欢快的旋律。第三次出现时重点体验重奏中几种合作方式的融合。最后教师稍加归纳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重奏的含义: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乐器,分声部同时演奏不同的曲调,各个声部间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教学的拓展环节,师生合作运用唱、奏、舞等方式在不同的段落随音乐加入表现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并内化为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

4.我对综合实践活动感了兴趣3 篇四

我对综合实践活动感了兴趣(3)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七十五 我对综合实践活动感了兴趣(3) 为了解决研究性学习操作的问题,我们向班主任提出了这个问题。见我们都对研究性学习比较感兴趣,班主任为我们联系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研讨沙龙活动”。 那天晚上,一位博士导师(因为当时人多比较乱,再加上我听不懂上海话,因此,没听清楚导师叫什么),四位博士生来到了教育系的演播厅。在教育系接受培训的语、数班学员多数都来了,还有当地许多中学、小学的教师。整个演播厅被挤的满满的。 大家就“研究性学习”提出了许多问题,份一下类大致包括: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操作、怎样处理研究性学习与高考的关系、怎样解决资源问题等等。那天晚上,导师和几位博士生的回答,我们不很满意。因为,大家更多地针对实践操作进行了思考,而导师和博士生大谈研究性学习的起源、意义等。专门搞理论的人和搞实践的人,经常说不到一起的。我当时题了两个自认为很理论的问题“研究和探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没想到,研究性学习的行为怎么在学习过程中落实(其实我就是想问:什么样的学习行为是研究性学习行为,它与一般的学习行为又什么异同)。结果,第一个问题,我没听太懂,也没留下什么印象,第二个问题被“踢”了回来――“这个问题应该由你们来解决”。呵呵。 不过,一位上海某中学正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教师的发言,启示了我,他介绍了他在自己班级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学习的经历,是我了解到了研究行学习的基本思路。确定主题、实践研究、成果展示。 为了搞清楚研究行学习如何操作,研究行学习行为与一般的学习行为(其实是传统的学习行为)的`区别,我开始在网上和图书室里搜集、查阅相关的文献。 毕竟,上海在这些方面起步早,上海教育情报、教育科研等杂志,有很多关于研究行学习的资料。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目标、基本教学流程、评价,每一个专题,都查阅到了很多的资料。其中,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是每次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有一个成果的展示,其中,些研究报告、研究心得体会,是进行成果展示的基本方式。 在这个基础上,我写了第二篇《纲要》学习体会“研究性学习价值的认识”。其中,对我后来搞“研究性作文教学”影响最大的“价值”是:探究生活的兴趣、丰富情感和学习体验(身体和心理)、问题解决能力。当时,内心涌动起这样的一种念头:体验、经历――素材;兴趣、生活――素材;成果展示――写――作文。 成果展示的基本手段之一,各种研究报告、心得,不就是作文吗? [1]

5.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已对写作缺乏兴趣,写作难已成为学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提出以下方法,来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激发写作兴趣,激活写作情感。

在作文课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面:老师一说写作文时,学生便愁眉苦脸,长嘘短叹的。有的手托着下巴无从下笔,有的不断撕碎稿纸„„谈“文”色变,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未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的情感。

1、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经过几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必须循序渐进,寻找学生的写作困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努力帮助学生寻找解决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作文教学的要求,才能具备独立地运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作文训练才会有成效。心理学同时告诉我们,兴趣与当前的需要有关,因此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办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向学生进行写作目的教育,如果学生认识了作文的必要性,他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激活学生的情感。情感是写作的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满腔热情地进行习作。以情感激活学生习作的欲望是作文指导的好方法。如在一堂作文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寒假生活二三事》,时间过了十来分钟,大部分学生仍未动笔。这时,我灵机一动,给学生出了几个分题目:《难忘的一个假日》、《寒假生活拾趣》„„学生立刻跃跃欲试。因为后来出的几个分题目,抓住了寒假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勾起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

(二)、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题材,让学生有内容写。

写作课上,学生为写不出作文而愁眉苦脸,咬破笔头,写作时,不是胡编乱造,就是抄袭套写。写作能力始终不见提高,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生活积累,二是缺乏语言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应启发学生动手找“米”,“米”在何处?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生活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学会积累作文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写。

1、重视观察积累,写作左右逢源。鲁迅先生说过:“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学会观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随便看,随时注意周围世界中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事物。柳树发芽,蚂蚁搬家,看的电视,犯了错误等等。这是一个没有压力的作业,学生自然十分乐意去做。当然,光这样看看可不行,教师每天要定时安排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交流当天看到的事。这种交流,既可以相互启发,又增加了材料,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了学生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大受学生欢迎。如果说学生最初的观察较为盲目的话,那么时间一长,当观察变成一种习惯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会提高到一定水平。学生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筛选”——即在众多杂乱无章的生活现象中挑选出一些较为有价值的题材。只要能持之以恒,作文就再也不愁没东西可写了。

2、平时勤于练笔,写作化难为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时间一长,很多材料容易忘记。所以,每天晚上要让学生把当天看到的或同学交流的记下来。第一个月,只要求作提纲式的记录,三言两语把大致的事情写下来就行。第二个月起,逐渐增加字数。第三个月,要求较清楚地记录一件事。第四个月起,每篇日记要有一定的中心。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则可适当降低要求。由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们都能慢慢适应。一个学期下来,写得好的学生已用完了四本练习本。选材也极广,人、事、景、物面面俱到。其中不乏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让日记成为“习作素材库”,让学生习作时“有米可炊”。

3、积累方法,让学生会合理写。学生有了丰富的材料,丰富的语言,但习作中还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晰”等不足现象,究其原因,学生缺少作文表达的技巧。小学生写的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写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方法。教师平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尽量渗透写作知识,并做好归纳,便于学生积累记忆。

(三)、指导学生写作的技巧,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写作与说话有所不同,我们与人说话的时候,一边想一边就说出来了,即使不识字的人,也没有多少交流的困难,因为运用的是口头语言。而写作文,是用笔写你想说的话,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的语言。我送给了学生两把提高作文水平的秘诀:

一、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另一把是发挥想象力。

1、“写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旨在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谓“自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思想,自由自在的写作。“自主”作文就是“言为心声”,率性而为,展现自我的风采,体现鲜明的个性。应当脱离作文教学的陈旧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写作,褪去矫揉造作、模仿穿凿,赋予其鲜活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等待收获的将是缤纷的色彩,清新的果实和勃勃的生机。

2、发挥想象力。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干干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根据近代脑生理的研究,人的大脑可分为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部位、判断部位、储存部位和想象部位。就多数人而言,前三个部位注意开发,想象部位比较忽视。据研究测试,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象力的15%,潜力很大。学写作,就要重视想象力的发展。人们说,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如果人们不幻想能像鸟一样飞,像鱼一样游,哪来今日的飞机、潜艇?写文章也一样,发挥想象力,让思想插上双翅飞翔,就能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获得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就是浮想联翩,不受限制地思考。一般地说,人们思考问题常常是按一定的常规、一定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范围比较窄,而想象却不是按部就班地思考,是不受任何拘束放开来想,思维充分发散。思维发散,头脑中就能形成许多从未见过的事物形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

(四)、重视作文讲评,作文批改、修改。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重视写作前的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作后的讲评,修改。其实,讲评、修改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作后的讲评、修改也同样要重视。

1、作文讲评、修改的重要性。作文讲评是对本次习作的分析和评价。它是习作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既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加深,又是习作讲评的巩固和提高;既是对本次习作情况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习作训练的指导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讲评是作文教学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认真抓好讲评这一环节,努力提高讲评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通过批改,对学生进行作文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并从中受到怎样写好作文的启发。通过批改,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便于总结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也可以搜集素材,为作文讲评作好准备。

2、呵护学生作文中的童真。对于学生作文,除了老师批改,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通过修改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我们面前的孩子,他们是那么的天真烂漫、充满稚气。他们总怀着纯真的感情去对待一切,在作文中也不时闪烁着孩子的童言。对此,作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在作文讲评、修改中,我们应去维护和发挥孩子们作文中那无邪的童真,不能扼杀掉孩子的童真。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作文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 “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实践训练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每完成一篇作文后要认真读,修改其中的字、词、句等,再定稿。其次要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在教师认真批改后,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最后在作文讲评课中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讲评课上,教师宣读范文,批改示范,再集体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只有时时刻刻不忘作文讲评,作文修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6.激发作文兴趣(140326) 篇六

江苏省江阴市:蒋仪

内容提要:

本文从“精心创设情景,诱发表达欲望;反映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给作文方法,激发表达灵感;重视修改讲评,精雕细凿成金”四个方面,论述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作文兴趣,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学生既乐于写作,并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诱发表达激发精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同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精心创设情景,诱发表达欲望

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是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的关键。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有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 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

同时,我们教师要做到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

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3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反映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解决学生“写什么”的关键是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

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其次我注意做到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我都

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三、教给作文方法,激发表达灵感

解决让学生“怎样写”,应该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

(一)、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

(二)、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文中的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既写出了刘老师身有残疾的特点,又流露出了刘老师忠厚老实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描写人物外貌时,既要抓住主要特点去写,还应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再如课文通过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件事情来表现刘老师的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又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课文着重写了林冲的谦逊和洪教头的狂枉、以及林冲棒打洪教头两部分内容,从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重点写,对表现课文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一笔带过,要略写;又如教学《天火之迷》一文,我启发学生,富兰克林之所以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是因为作者雷电的威害和人们对雷电的迷信写的很明白,从中要让学生懂得作文做的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内容写清楚,给别人留下清楚的印象。

(三)、要求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

验,积累语言。

四、重视修改讲评,精雕细凿成金

为如何解决学生将文章“写好”的问题,应该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

1、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2、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3、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7.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体会 篇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整个课堂教学进程的催化剂。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所以激发兴趣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师应该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特别是中学生,趣味性的内容可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和深层次思考。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中,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里;当他追到里处时,乌龟前进了里;当他追到里时,乌龟又前进了里……1. 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2. 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由此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机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或者让学生逐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这些都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例如,“黄金分割”中的“黄金比”,本是个枯燥的数字,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让人们感觉到它的丰富多彩。比如运用启发式的语言问学生:“我们常见的书籍、门、窗等,为什么就做成现在我们常见的这种规格,而不做成其他的规格呢? ”原因就是我们常见的这种规格给我们的视觉最舒服, 其短边与长边之比就是数学中的黄金比0.618; 著名的埃菲尔铁塔,第二层的高度与第二层之上的高度之比也是0.618;最优美的身段, 是指身体下肢的长与整个身长之比为0.618,爱神维纳斯就具有这种身段等等。实践证明 , 这些具体生活中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三、重视操作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如,在“无理数”这一节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纸片剪裁出边长为1的两个正方形, 然后要求他们将这两个正方形用剪、拼的方法组成一个大正方形, 之后提出问题:拼出的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边长又是多少呢?接着剪裁出两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 用同样的方法剪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继续要求学生思考: 这次剪拼出的大正方形的面积、边长又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积极地思考、计算,发现这类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我们没有学过的一种数来表示, 教师从而引出无理数的概念。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学生对无理数有了深刻认识,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8.激发兴趣 多方施教 课外实践 篇八

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词

有的同学认为几十个字的诗词一下子就能背出来,也就等同于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对古诗词不感兴趣。这时,作为教师,就得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古诗词的意境。

1.教师范读法。

古诗的朗读,由不同的人来朗读,完全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意境。作为课堂教学的调控者,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深情并茂的朗读,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古诗词的意境,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故事讲解法

在教学《题李凝幽居》这首诗前,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小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的来历吗?这个词就来自于《题李凝幽居》中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贾岛正琢磨着一句诗,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诗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这个字的运用,是不是可以换成是‘敲。于是他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发愁之处说了出来,韩愈听了,对贾岛说用‘敲好。贾岛听了韩愈的解释后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那到底韩愈说了什么?‘敲又比‘推好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学了古诗就知道了。”

通过这一故事的引入讲述,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习兴趣就更浓厚了,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追求情趣中组织教学,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3.插图悬疑法

文本中的插图很好地描绘了古诗词的意境,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悯农(二)》的课文插图,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的场景。学生汇报后,我说:图上的农民们挥汗如雨辛苦地在地里劳作着,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很多的粮食,但是这农民一家人个个骨瘦如柴,穿着破旧的衣服,那位妇人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子,农夫站在一边面露难色,无可奈何。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说出了大多数孩子心中的疑问,接下来的古诗学习,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二、多种方式,学习古诗词

1.借助“魔棒”,分清节奏感。

诗词是一种具有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的文学样式,特别适合朗读教学。

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指导学生读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接着应指导学生把握好诗词的正确节奏,把诗词的节奏感读出来。教师可以使用节奏线这一小“魔棒”来划分诗歌节奏,从而达到琅琅上口的效果。《春雨》这首诗,很多同学会读错第3句的节奏,教师只要在古诗中间加上节奏线就行了,即“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又如汉乐府民歌《江南》的正确节奏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节奏线的使用,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只要读准了诗词的节奏,那么再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就显得事半功倍了。

2.媒体参与,理解诗词意。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理解古诗词中的一些不常见的事物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化抽象为具象。如:“茱萸” 这一事物,通过图片和补充资料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中国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会佩带插着的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从而更深地体会诗中作者所写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内心的惆怅。

把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引入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使得古诗词教学的很多难点都能迎刃而解,化解了古诗词与学生之间的沟壑,学生也能更深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意。

3.发挥想象,提高审美感。

诗词往往语句精湛,不可能长篇大论,而这也是诗词的魅力所在——用简短的语句营造出丰富的意境和画面。教师可以在诗词的一些留白处做文章,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诗中意境,依靠想象力去联想、补充构想诗词中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外实践,积累古诗词

古诗词课堂教学完成后,开展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外延伸拓展,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我们可以利用赛诗会、古诗接力、对对子等游戏激发学生的诵读古诗词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把古诗词所描摹的美丽画面通过画笔展现出来。对具有较强叙事性和故事性的古诗,如《游子吟》、《寻隐者不遇》等诗,可举行情景剧表演活动,再现古诗情境,加深理解,丰富感受。如让学生扮演孟郊,在与母亲的话别中,体会母恩的伟大。还可以利用学习园地,黑报报等阵地,开展专题知识集锦,如“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等,积累古诗词知识。

古诗词犹如一条浩瀚的大海,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发掘。我们只有运用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的让古诗贴近学生,走进心灵,才能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江苏】

9.激发兴趣鼓励写作 篇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水平低,从本质上说就是写作兴趣丧失造成的。因此,教师必须从日常生活入手,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粗浅体会,现提出供各位同仁指正。

一、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学生最喜欢听故事,让他们续编故事,则更感兴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最喜欢写想象作文。因为比起写实作文来,想象作文所受限制较少,学生可以更自由地发挥想象。教师可选择一些悬念较强的开头,调动学生续编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是一个人单独编,也可以几个人即兴接编。我在教学《龙宫索宝》这篇课文时,讲到孙悟空大闹龙宫,终于索到金箍棒,这根神珍铁显出了无比的威力。同学们对《西游记》都相当熟悉,对孙悟空手中的那根变幻莫测的“如意金箍棒”更是羡慕不已。我适时地激发:假如我有一根金箍棒……老师刚讲完,学生就准备起来:有的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灵机一动,眉飞色舞;有的成竹在胸,奋笔疾书;有的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不一会儿,各种精彩故事纷纷出笼。故事之一:假如我有一根金箍棒,我就要象孙悟空那样,对它连呼三声“长—长—长—”然后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架起一座虹桥,让满怀思乡之情的台胞,一解相思之苦;让祖国早日统一,人民早日团圆;让隔岸兴叹成为永远的历史!故事之二:假如我有一根金箍棒,我并不想要它点石成金,而只希望它能点石成草木。我要它把绿色的种子洒向祖国的大西北,让沙漠披上绿装,使沙尘不再肆虐,那“风吹草低现牛羊”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在故事之三:假如我有一根金箍棒,我也要象悟空那样,对它连呼三声“长—长—长—”棒的两端,一头连着太空,一头连着地面。我要让人们去太空旅游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如邻居串门般方便;我还要和同学们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我要证实我心中的一大疑惑:UFO到底是不是谎言?故事之四:假如我有一根金箍棒,我可在晚上睡觉前,在我们学校周围画一个圈,那么小偷就不敢再近身,我们学校的财物就不会再遗失,也不用老师们再辛辛苦苦地通宵值勤!同一个话题,在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后,演绎成了一个个富有创新性的各具特色的故事。可见,续编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有效提高作文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心里有话,一写为快我们在班级里开设了一个实话实说栏目。学生对班级管理有意见,想给老师提建议,与同学之间有摩擦,做错了事不敢当面承认等等,一句话,就是心里有话不吐不快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畅所欲言。这样,以实话实说为中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诚交流,促进了沟通,使情感更为融洽。另一方面,激起了学生写的欲望,也锻炼了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这些信是学生在感受特别强烈、表达欲望也特别强烈的情况下完成的,一吐为快,一气呵成,因此很多都是内容真实、情感丰富的好文章。我们班有不少同学把我当成他们最信任的人,有什么心事总喜欢写信告诉我。有一次,一个男同学写信告诉我他心中的秘密,他喜欢上了班上的一名女生,他在信中这样写到:“她是我班最漂亮的女孩,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她都是那么令人钦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我已不知不觉爱上了她。那次她生病住院,同学们都争着要去看她,你让我们抽签决定。当我抽到了‘去’的幸运签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到了医院面对她时,我又说不出话来。当晚,我失眠了,这是十四年来第一次……但是我不敢对她表白,我怕影响两人的成绩,再说,万一被父母知道了,真不知天会塌下来呢?……”感情真挚,一一坦陈。读了他的信后,我对他进行了两小时左右的谈心,我跟他分析了早恋的利弊,还谈到了他的人生、学习目标,以及父母对他的期望,使他理智地走好这段路。写作是为了表达,用自己的话表达心中的想法,正符合写作的本意。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积累和表达活动进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辅助活动,如“读书小报”展评、生活故事演讲、想象故事比赛、编辑班级文刊等等。我在上学期成立了一个班内的文学社,由同学们自己取名,并在校内定期展出他们的习作。结果,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提高不少,毕竟在他们这个年龄,能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铅字,并上墙展览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

三、博览群书,让学生胸有成竹阅读是吸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坚持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从中积累词汇,锻炼语言,还可提高审美水平,逐步养成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积极从课本中去寻找语言营养,对其中的重要篇目,不仅要熟读,更要精读深读,要体会和感受。不仅如此,还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这一点。开学初,我给同学们列出书单,建议他们每人买一本,相互交换。不管学习任务多么繁重,每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阅读促积淀,以积淀带提高,所谓的厚积薄发。这样,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话会说,作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激发兴趣鼓励写作责任编辑:飞雪

10.寻找机会,激发兴趣 篇十

寻找机会,激发兴趣

三年级作文之我见 ―― 寻找机会,激发兴趣 从事三年级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以来,我在作文教学方面有所启示,现在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重在语文教学的结果,最后都体现在读和写之上;难在教师尽力地讲,学生费神地听,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作文教学,实在是语文教学中一大难点。对初步学写作的小学三年级儿童来说,其难度更大。思考其中缘由,不难知道,这是传统的“封闭式”作文教学带来的后果。在日常作文课上,我们教师只顾把作文题目一布置就让学生做作文,使学生冥思苦想,半天难以下笔,其结果是学生越来越怕写作文。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儿童对直观的、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据此,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比较丰富的生活,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获得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我们要从组织儿童感兴趣的观察活动入手,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从而展开作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眼细看,用耳谛听,用手细摸,用鼻子嗅,用心灵感悟,即引导学生用全部感官和心灵去触觉情境美的存在。 我想,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寻找到时机,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寻找写作的素材。我以重视学生写观察日记为突破口,平时总是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些自己身边的事、景…… 正值秋末,一天下午下课时候,外面刮起了大风,而此时校园中的情景不正是很好的观察素材吗?于是,我马上组织学生来到室外,让学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利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结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诞生了。有的写道:“今天的风可真大呀,让我觉得有点冷。只见大风把树上的叶子呼呼地刮下来,叶子手牵着手在操场上飞舞。有的翻着跟头,好像在赛跑,真好看!”有的写道:“风把我们的卫生区的叶子堆了三个大堆,我高兴地想,这下好了,不用我们扫了,我应该怎么谢谢风伯伯呀。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呼’地一声,把小树都刮倒了。幸亏,旁边的一棵大树支住了它。那么,我就替他谢谢比它大的`大树吧。”……学生的想象力和他们独特的观察视角是我之前所未料到的,我真心地为他们喝彩,我深深地被他们感动!这对于刚刚接触写作的学生们来说是多么珍贵的感受,是多么珍贵的经历,是多么宝贵的经验哪! 我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社区资源开掘素材,带着学生们走向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比如,让学生们观察校内的爬山虎;校外的小河、田野、庄稼;王老师养的鱼、小鸟、各种各样的花都成了我班的小客人;每当下雾、雨、雪,我都带领学生到外观察。每当有精彩之作(哪怕是一句话)诞生,我都要让小作者朗诵给大家听,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作文的需要。这样,拉近了学生生活与

[1][2]

11.激发综合实践兴趣 篇十一

“综合阅读”是立足于语文学科,整合学生阅读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的综合性学习课程,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新领域,它与过去的语文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即语文。”即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综合阅读”在方式上关照并尊重学生个性、兴趣与经验,强调在生活、活动、实践中学习,它是一个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阅读过程。综合阅读有如下特点: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综合,综合阅读在内容上更强调跨学科综合,达到学科间的横向沟通。

2014年4月,在学习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我们在七年级开展了“正视生命、关注生命、善待生命、发展生命、放飞生命”的综合阅读活动,学生用散文、漫画、故事等形式诠释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通过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交叉、融合,学生真正认识了生命,认识了自我,认识了生活的真谛,学会调适,感悟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了心灵,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实践性

综合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无论是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无论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还是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都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强调过程和体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们开展了“亲近大自然”的语文综合阅读活动,学生在春色满园、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里,深入走向社会,亲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他们用相机拍下了祖国壮丽的山河,用笔画出了春夏秋冬,用心写下了畅游名山大川的感受。七(4)班的孙某在他的游记里写到:“茅山山势秀丽、林木葱郁,星罗棋布的人工水库像是一颗颗白钻,镶嵌在茅山这一绿宝石上。初春的早上,山上笼着一层薄雾,好像数层轻纱笼在山尖上,与天际相接……”八(1)班的劉某在2014年春节期间,有机会随父母畅游了欧洲的法国、意大利两个国家。她写了欧洲之行(一)、(二)、(三)近两千字的游记散文。当她来到世界浪漫之都——法国的巴黎时,她说:“游走在塞纳河畔,真让人心旷神怡,两岸的咖啡香气扑鼻而来,巴黎的美景更是美不胜收。”当她来到卢浮宫,看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断臂的维纳斯,她说:“这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震撼。”当她到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游览了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她说,她体验到了艺术的精美。当她来到威尼斯,她说威尼斯虽说是个小地方,但是它人杰地灵,享誉全球……

在这次阅读过程中,我真正感觉到学生用激情去参与,用思维去体验,用真心去享受。有学生感叹:原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还是这样多姿多彩的!

三、自主性

在综合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充分尊重。学习内容可由他们确定,学习方案可由他们设计,学习活动可由他们组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可由他们自主解决或在老师指导下解决。这样,学生既是综合阅读的决策者也是实施者。

2014年3月,我们开展了“走进中外名著”的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他们有的把自己阅读的心得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还给读书笔记精心设计封面,七(19)班的李某在读斯宾塞·约翰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后,在读书笔记的封面上画了四个可爱的小精灵:嗅嗅、匆匆、哼哼、唧唧,主标题为《谁动了我的奶酪》,副标题为复杂与简单,副标题道出了这个故事蕴涵的哲理:复杂的事情,我们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会更好,不断变化的事情,需要我们同时变化着去适应。

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总结中,增长了知识,启迪了智慧,也强烈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四、探究性

专题研究是综合阅读学习的内容之一,从研究专题的确定到实施,从研究方法的选择到研究结果的验证,每一步都需要进行探究,因此,综合阅读的专题研究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会探究性学习。

2014年12月,我们开展了“探究江苏对联文化”的综合阅读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让我们感动的是学生主动探究的那份热情,他们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利用周末拿着相机,寻着他们探究的足迹,走访了江苏的很多名山大川、寺庙,也收获了许多,精妙的对联不计其数。八(1)班的周某在她的手抄报里,摘有镇江金山寺大门有两副对联:“有山有水有林亭映带左右,可咏可斛可丝竹怀抱古今”;苏州天平山范公祠的对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京夫子庙大成殿的对联:“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等。八(20)班的王某则拍下了茅山寺院里的很多哲言、警句,“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而有余。”“在家不孝双父母,何必灵山见世尊。”对第一句哲言王某还有她自己的理解:“善良也是一种财富,可以让人一生受用不尽;同样,人们留给子孙再多的财产,不如留给他们良好的品德、优秀的家风。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以善良来对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将会越来越和谐……”她的这则小短文发表在我们金坛二中的校报上。

通过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综合阅读”活动,学生跳出了课堂,超越了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了浓浓的创新气息。学生感言:原来“语文”也是很有趣的!

参考文献:

黄建淑.激发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8).

12.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践体会 篇十二

一、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 这样学生便会乐于接受所学知识, 进而快速掌握。

例如, 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夏季的一天, 一只美丽的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 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 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 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 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 它们找到了树叶、太阳, 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四个是一家人。同学们, 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它说得对不对?这样引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 并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动手操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为动手操作具体、形象, 便于建立表象, 能同时调动学生的手脑协同参与, 促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除此之外, 还能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 先请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移—移,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转化成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图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他们有的拼成长方形, 有的拼成正方形, 还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拼成图形的底、高、面积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单纯讲解获取的知识更加牢固。

三、重视多媒体的应用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多媒体具有集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的特点, 它表现力强, 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是这样做的:综合考虑教学实际, 适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入境动情,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这样教学,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让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例如, 在讲授“七巧板”这一内容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将七巧板的七块图形旋转、移动, 拼出学生熟悉的图案, 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好玩,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教学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同学互相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后, 再组织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要适时引导, 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因为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五、采用表扬奖励策略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表现的机会, 尤其要偏爱“学困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 在练习时,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教师奖励小红旗给学生, 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教师的奖励, 进入爱学、乐学的境界,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就会在无意中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 进而积极参与学习。因此, 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 充分地利用以上五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三

一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都愿意将自己的思维过程的结果反映出来,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赏识,而且,为了得到比别人更多成功的快乐,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产生积极的竞争意识。我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思维积极性就会激发起来,自觉地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在教《草虫的村落》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生动的活泼的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一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同学们,草虫的村落文题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虫的洞穴比喻成人类居住的村庄流露出作者对小生灵的无限喜爱之情。作者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请你们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这一项工作,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四个小组各推选出一名选手各朗读一个部分,再进行评议,最后在热烈而又愉快的气氛中评出一名最佳的选手,大家给他以热烈的掌声,这样自始至终,使学生处于愉悦兴奋的状态之中,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朗读水平,何乐而不为?想象力是蕴藏在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学习资源,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都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的做法是:1角色转换,让学生介入角色,置身于故事之中,入情入境的学习,如教《穷人》一文中时,问学生: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学完课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问题把学生的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有的说:孩子的安危牵动着大家的心,安娜她们家的孩子已经够多的了,在收养西蒙家的两个孩子他们怎么过啊!合情合理想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教《中华少年》时,课文有这样的情节: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我是蓝天下翱翔的雄鹰。让我们以充沛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我们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学完之后写一篇演讲稿,我又问学生,你会怎么样写?看谁写得好。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作文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

二、激活思维,发展想象。

在课堂教学中,当遇到疑难问题时,学生多是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思路比较狭窄,这时候,我常常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激活思维,培养思维多变性和求异性。例如,教课文,问学生:要救孩子,除了运用课文的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让水手爬上桅杆救助;有的说,在下面张开帆布接,有的说在船上垫上厚厚的地毯……,我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船长的方法最好。我趁热打铁,这表现了船长什么品质?这样学生们的思维就从求同、求异、求佳不断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质疑问难,拓宽思路。

14.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四

孔子说:“好之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潜力的关键。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主要原因有:一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未来没有规划,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造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二是基础知识差,难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思想;三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难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通过环境的熏陶和培养,一方面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另一方面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目标.我觉得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创设良好的环境,应该把题目放在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比如:我在教学语文作文的过程中,结合当前的时世焦点及时的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或者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发散他们的思维,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经验这样学生就有内容可写了,而不至于无米可下锅了.二、我们应该和学生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有句话说的好“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想法设法让每一位

学生喜欢自己,从而学好自己的这门课程。如何才能做一个让学生喜欢、拥戴的老师呢?

(一)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你不博闻强识,爱好广泛,你怎么满足那些嗷嗷待哺,日益向上的学生?换句话说,今天我们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自己必须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否则你就难当大任。尤其是处在二十一世纪的老师,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多阅读各方面的资料信息,需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二)教师必须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心情愉快、精神饱满的老师,让别人一瞧,就如同身受,自然而然地跟你产生共鸣。另外作为教师,我们除了教学外还要处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释放自己心中的压力,尽量保持一个好心情,不要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如果学生整天面对的是一群愁眉苦脸的人,他们就会感觉压抑、沉闷,想提起学习兴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我们必须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的学生。

(三)教师的语言应该幽默、风趣。

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激情,使学生想听,愿意听。这样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才会有疑必问,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教师要关爱学生,体谅学生,帮助学生。

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也是有感情的,如果

你真心对她,她也会真心喜欢你,这叫爱出爱返。另外关心、体谅学生也是我们身为人师的职责,因为我们从事的这一行就是爱的教育。如果你对此不以为然,对学生冷漠,相信他们对你也不会有什么好感的。因此要取得学生的尊重,首先应该懂得如何去尊重学生。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一定能行。

(五)、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所长、获得成功。如果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老是得不到老师的注意,他就会渐渐降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意识,丧失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位学生经常被老师批评,他会渐渐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怎么会有上进心,怎么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呢?因此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们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奖励,如加分、颁发奖品、给他某一特别的权利等等。别忘了你的一个微笑可以点燃孩子的一个希望,你的一个肯定的眼神可以增加学生的勇气,你一句赞美的话可以增加学生的信心。

(六)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大家知道学生都有向师性,你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等等,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要想让学生学习好,那你必须严于律己,说一不二。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使他们会学、乐学

比如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它就不再索然寡味,而如果将图文并茂、音色俱全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的话,那些即使是单调无趣的内容也常会妙趣横生。因此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通过实例来说明问题,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学习活动来激发其学习兴趣。

15.激发综合实践兴趣 篇十五

一、基于课程标准量规,实施兴趣化教学

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文件,“强调课程目标与课程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学生的主要发展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健身育人”的理念,引导课堂教学改革。

(一)遵循学科课程标准的目标

《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目标从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进行分解,形成阶段目标,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三维要求。因此,在实施兴趣化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学科课程标准的目标,围绕“小学低年级以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及体育行为规范为主要发展目标;小学高年级学生以基础运动技能及自我健身意识培养为主要发展目标”,合理制定学段目标(一—二年级、三—五年级)、学年、单元等目标,自上而下,细化目标,形成目标体系,有效落实课程目标。

(二)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

教材内容是实施课程教学的载体。《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设计了三类课程,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一般发展,而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和多元发展的需求。因而,我们在实施兴趣化课程教学、选取教学内容时,必须落实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健身性、兴趣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注重体育游戏的融入,让学生体验体育课堂的乐趣。

(三)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根据课程实施的要求,设计了不同要求的学习水平。对基本内容Ⅰ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其中“A”表示基本学习水平;“B”表示较高学习水平。在技能领域:“A”水平为体验、模仿和学会;“B”水平为掌握、运用和会学。因此,在实施兴趣化教学中,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选取相应的教材内容,然后根据相应的学习水平要求,结合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教学,以达到教学要求。

二、基于学生身心特点,实施兴趣化教学

小学生阶段,身体发育正处于两个生长发育高峰之间的相对平稳阶段。能做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活动,如跑、跳、爬等活动。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清楚,注意力不持久,情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得稳定。

(一)注重学生身体发育特征,选配教学内容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相对平稳阶段,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硬度小、韧性大,富于弹性,易弯曲变形。大肌肉群的发育比小肌肉早,心肺功能随着年龄增长也相应增强,大脑结构逐步完善。因此,教材选择和教材搭配要根据学生的生长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练习的内容进行备课,设计单元教学、教学课时。在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设计、手段选取,应该依照学生生长规律,科学安排,既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激情。

(二)掌握学生注意力持久弱、好模仿等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难持久,并且时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创设情境、利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方法。在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以模仿练习为主,利用学生注意力不稳定、难持久的特点,变换学习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员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

(三)遵循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形成规律,选择教学形式

低年级小学生已初步具有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是自制力较弱、意志力较差,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在逐步增长中。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特点,采用友伴分组、伙伴合作等形式;依据学生意志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特点,采用同质、异质分组等方式;根据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采用个体分散练习的形式,运用评价促进个体自我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

三、基于兴趣培养规律,实施兴趣化教学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当一个人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对体育锻炼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并参加。在体育教学中实行兴趣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它的直接目的是达到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

(一)什么是兴趣教学

兴趣教学是:“教师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根据教育对象处于的兴趣活动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以最高的效率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品格的最终目的。”而“兴趣化”的“化”可以理解为“物化”的含义,就是在“兴趣教学”过程中,不是机械地运用兴趣手段,而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达到“无痕”的境界。

(二)培养兴趣是增强主动性学习的重要条件

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是增强自觉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要让学生感到体育学习是有趣的,体育课是快乐的。这些关键在于教师选择好教材内容,设计新颖的练习方法、手段,吸引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产生直接的兴趣。如,立定跳远、跳短绳等内容,有趣但需要体育老师精心加以引导。

(三)兴趣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乐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学生、教师、教法等诸要素,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课的乐趣,以便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寓体育于兴趣之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对练习感兴趣时,会表现出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解,会仔细观看教师的动作示范。学生对体育学练内容有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在课堂上学练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在体育课中,教师采用比赛、游戏等竞争方法激发学练兴趣,营造学练气氛,使体育课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四、基于学生体育学习特点,实施兴趣化教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源于该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总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小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特征。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以生为本,掌握学生的体育学习特点,引导体育学练兴趣,有效开展体育教学。

(一)直观、形象,学生喜欢语言生动

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是基于小学生注意力比较容易转移、专注时间不长的特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运用色彩丰富、功能多变的器材吸引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以及生动的语言讲解吸引学生锻炼的兴趣;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兴趣。因此,教学方式、内容选择、语言表达是体育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体育学练活动中的有效途径。

(二)活泼、好动,学生规则意识薄弱

纵观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重视课堂管理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也往往得到学生的认可。反之,无序的课堂会对学生的学练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例如,利用特定的哨声、手势进行分组、集合;在练习过程中与同伴共助;经历挑战性的任务时互相合作、遵守规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运动技能,更加凸显体育课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习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就得到培养。

(三)合群、爱玩,学生缺乏自主锻炼

小学阶段的学生爱动、爱体验,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例如,教学内容较难的情况下采用集体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练。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同伴学习、小组学习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实施兴趣化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习身边好人心得体会下一篇:排污许可证申请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