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艺术浅析论文

2024-08-29

插花艺术浅析论文(精选10篇)

1.插花艺术浅析论文 篇一

浅析中学班主任艺术

雨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很喜欢这句话。虽然在灵溪中学的支教为其只有一个学期,可是在这里的领导和老师那里,已经自己经验的慢慢积累当中,我体会到了很多,尤其是对于班主任工作,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班主任,一个沉重的名词,被人戏称为最小的主任,可它一旦成为一个动名词,也就意味着那是一个最富有挑战性、最耐久性和最有艺术性的工作。若是真正想做好一名合格的智慧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人,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了解学生,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同时呢还应该要有自己的魅力,以一颗坚韧自信的心去探讨班主任工作中的艺术,在认识自我价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组织管理沟通能力,利用好沟通的钥匙,善用激励方式,在做到在对学生充满爱的基础上实施爱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做到虽苦却乐在其中。

一、班主任要做要做一个快乐的人,捧着一颗爱心来

班主任一定要做一个快乐的人。“这是全国优秀班主任钟竺在会上说的,作为班主任,只有在自己快乐的情况下,才能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去指导每个学生,才能做到对学生的关心,体现出班主任的责任心,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良好的教育。”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有一颗爱学生的心。通过支教,使我明白做为一名教师,只要爱学生,就一定会创造出奇迹。一个感情贫乏、冷若冰霜的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常是严肃、可畏而不可亲的,学生难以产生敬仰之情,更不敢向其敞开心扉倾吐自己的衷肠,自然难以达到心理指导与教育目的,那么什么是爱学生呢?爱就是尊重学生,重意味着信任、理解、宽容和接纳,充分地重视和欣赏每一个学生,耐心地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我深深地知道,一名好班主任、一名好教师,既是知识的塑像,更是爱的化身,只有接近学生,用爱去感召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因此,教师只有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以学生的要求作为爱的起点,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出爱的感情,并使之升华。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捧着来的一颗心,首先应当是爱心。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一个亘古不变历久弥新的命题。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其师,信其道“,强调的就是情感对于感化人教育人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和教师座谈时谈到这个命题:”当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十五年前,有位社会学的教授,曾叫班上一群学生到一个贫民窟,调查二百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做一个评估,每个学生得出的结论几乎相同:”这些贫民窟的男孩毫无出头的机会。然而,二十五年后追踪调查结果却让人意外: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男孩,除了二十人搬迁或过世,剩下的一百八十人中有一百七十六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企业家的比比皆是。调查者拜访了当年被评估的年轻人:“你今日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一位调查者终于找到了这位虽然年迈,但仍然耳聪目明的女教师,请教她到底用了什么神奇的方法,能让这些贫民窟里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头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爱心是师德的核心,爱心是乐教的源泉。大量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从爱心开始,教育发生在心与心距离最短的时刻。如果我们真心爱着教育事业,并希望有所成就,那么,我们当捧着一颗爱心来。

二、正确的自我价值定位

若说学生是那小河中自由流淌蜿蜒的溪流,那班主任则是那为溪流引领方向的曲折河岸,或许主宰不了河水的意愿,却也为其指引了方向规约了范围;若将青春焕发的学生视为那春日里茁壮抽芽成长的绿芽,班主任则不亚于那春日里的雨露和阳光,在需要时助其健康茁壮成长。

学生是个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作为班主任你不能是主宰其思想掌握其命运的神灵,而应该是立于一旁却缺之不可的方向路标。处于青春叛逆期青少年非常的渴望自由和个性张扬,并且开始注意到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在这个时间上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若是主宰式的管理只能让学生产生抵制情绪,结果适得其反。不能主宰式却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一种放任式的管理。现在好多老师看到学生叛逆个性鲜明,就会很容易放弃自己的引导路标地位,认为自己再怎么苦口婆心也只是一个摆设而已,起不到什么作用,就干脆彻底放弃,任其自由。这都是两种极端的班主任管理方法,一个会在专制强暴中扼杀孩子天性或者造成更大的叛逆,另一个则会轻视了路标导向作用,让孩子自由飙车控制不住车速和方向,无法及时刹车和选择,造成教育的悲剧。所以班主任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价值定位,既不能是那个背着或搀着孩子走路的“好心人”,也不能是那个冷眼旁观的“陌生人”,我们必须是他们随时可以咨询的导路人,既陌生又熟悉。

三、班主任应提高自身素质,具有独特的魅力形象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班主任应该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教育战线上的魅力形象大使。在这经常会听到: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班级。一个班级能否“活”起来,首先要看班主任是否做好了表率,“活”起来了没有。由于班主任的精神面貌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因而要求班主任要乐观、活泼开朗、充满朝气。在学生面前要做到精神振作、情绪高昂、用语幽默、态度和蔼、风度从容、姿态洒脱。班主任的“活”才能带动整个班“活”起来。我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上自习保持安静,上课不迟到……下课后和学生们一起运动、聊天,和学生们拉近距离,彼此了解,让他们对我有好感,信任我。对有些学生要鼓励,有些学生要要求严格,有些学生要真诚关心……因为在潜移默化中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已经深深影响着学生。新课程要求我们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要塑造新的形象。为人师表为首位:班主任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行举止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远的影响。

当然班主任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修养与锻炼形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身作则,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教育改革中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学生、培养学生;其次是要继续努力学习,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路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教师只用简单说教去规范学生,学生是不买账的,更何况现在提倡新的教育观。以德为先,以爱为本,以理服人,把自由与民主之风真正带入我们的班级,把尊重与关爱毫无保留地带给我们的学生。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师德的魅力。班主任在处理问题,就是在管理班级时,或许一句温暖的话语就能鼓起孩子前进的风帆,或许教师一个善意的眼神就能指出孩子改进的方向,或许教师一种倾听的姿态就能获得孩子倾诉的渴望,或许教师一次轻柔的抚摸就能安慰孩子受挫的心灵。因此,要解决班主任所面临的困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班主任必须学习,树立自身形象,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再次是要勇于大胆创新,善于总结。

四、班主任应善于激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艺术的顶峰—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与学生交往,要讲究艺术,要学会倾听,与学生在一起活动,以倾听为前提,与学生的谈话更加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听了讲座后,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赏识教育对于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数子一过,不如奖其一功。”

林格也曾说:“人的根本在心灵,教育应回归心灵的深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最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要贯彻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正面教育原则,如果一个班级受到表扬多,则这个班级学生思想品德、纪律、成绩就会越来越好,因为表扬使学生扬长避短,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相反如果一个班级经常受到批评,便会失去信心,就会使他们自暴自弃,很难进步。有句话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教育学生中少批评、惩罚,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集体性的奖励要多应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希望自己能置身在一个优秀组织,并且希望成为这个组织的优秀分子。集体性奖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教育和影响每一位学生。有位教育家讲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够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所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能激励学生,使他们不断争取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最大的愿望是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面对问题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去赞赏他们、鼓励他们,那么你会发现,学生个个都是那么可爱、那么优秀。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生活上知足常乐,同学之间助人为乐,学习上自得其乐,身体健康快乐”,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应该是班主任的世界里的真理。

五、利用好“沟通”这把钥匙

生活中没有沟通就没有快乐人生,事业中没有沟通就没有成功,教育中没有沟通就达不到教学育人的效果。沟通是一门艺术,作为班主任老师,跟学生的接触尤为密切,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交往、生活等各个方面,如果沟通不当,师生间的矛盾就会加大。我们初中的班主任面对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时期,有较强的逆反性,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更需要沟通。如果缺少沟通,他们难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甚至会误会班主任的好心,而产生逆反心理,把心中的小疙瘩,郁积成大误会。小则影响师生的感情,大则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具有闭锁性的特点,因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也许他们会因为老师而放弃学业,因为老师而讨厌学校,因为老师而讨厌人生,因此,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班主任,需要艺术支撑。

另外,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因素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还需要和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生活和受到的教育情况,与家长取得共识,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找到学生思想、品质、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原因,从而做到事半功倍。

在我现在的班级,有一个男生每天上课都是迟到,起初的我是非常之生气,认为其是晚上看电视上网到很晚早晨睡懒觉造成的,所以让其写检讨并且罚抄作业,他的检讨也从不会说明原因,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保证下次不会。偶然的机会我才了解到该男生是留守儿童,自己一个人在家,生活要完全自理,早晨起来还得自己做早餐。了解情况后我带着愧疚向其道歉并且准许其早自习可以迟到十分钟,我没发现当时的他有什么极度的反应,可是在之后的学习中我明显的感觉到了他的改变,比以前更加勤奋更加努力了,成绩也提升了,在一次周记中他写到:你的理解让我觉得我要对得住你的愧疚感和道歉。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而只有沟通才能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在其心灵播出爱的种子,知识的花园。

六、重视和做好班干部的发掘、扶持和培养工作

一个好的领导的有一批得力的下属给力支持,一个好的班主任得有一支好的班干队伍为你效力为大家服务。班干不一定要是品学兼优之人,当班干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号召能力,在班上能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要责任心强、团结同学、能以身作则的学生,尤其对于这类学生里面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我们更应该发掘其长处,鼓励他们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让其多方面发展找到自信。班主任应定期开班干会,一方面从他们身上了解到更多班的动态,同时还可以让他们总结每星期班里好的、不好的方面及下星期要能力的方向,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

这样既发展培养了部分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将自由和权利放回到了学生自己手中去,又减轻了自己班主任工作的压力和任务,更好的做到既不放纵也不专制,让其自由的在规约范围内发展自我张扬个性。

当班主任很辛苦,但也很充实,有很多钻不完的学问,同时与学生多接触,得到很多感触,也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提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班主任是一个没有可闲的工作,你对班付出了多少,就有回报的多少,而这种回报是爱的回报,是一分满足感、成就感的回报,它比任何物质的回报还要来的珍贵。可是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用爱心去播种,用沟通去滋润,用方法艺术去浇灌,让孩子生活在微笑和关爱中,犹如让花草生活在春风雨露里。

2.插花艺术浅析论文 篇二

1东方插花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和日本等国的东方式插花, 在东方传统文化积淀下, 插花花艺逐渐形成了自然简洁、重视线条美、意境鲜明、色彩淡雅等风格特点[1]。具体如下:

1.1使用的鲜花不求繁多, 只需插几枝便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造型较多的使用青枝绿叶来勾线、衬托。常用的枝叶有银柳、竹、腊梅、火棘、棕榈和松树等。

1.2追求线条、构图的完美和变化, 崇尚自然, 简洁清新

造型构图讲究丽姿佳态, 达到虽有人作, 宛如天成之境。或似幽静绝妙的风景小品, 或成一幅折枝花卉图。排列处置就像绘竹那样:“只需三两杆, 清风自然足”, 要求删繁就简, 并确立了3大主枝构成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位方法, 高低横斜遵循一定规则, 但又不拘成法。

1.3插花用花朴素大方, 色彩淡雅, 一般只用2~3种花色, 简洁明快

对色彩的处理, 较多运用对比色, 特别是花卉利用容器的色调来反衬, 同时也采用协调色。这两种处理方法, 通常都需要用枝叶衬托。

1.4讲究诗情画意, 富有意境

不仅注重花材形体美和色彩美, 而且更讲究以花传情, 以花达意, 形神兼备, 即追求插花作品内涵和富于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欣赏了作品外在的形态和色彩美, 并进而深入欣赏其意境美, 在作品内涵的广阔天地里遨游, 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诠释插花作品。

2西方插花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以欧美各国为代表, 由于受其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审美意识的影响。西方式插花形成了几何形状、用花数量多、色彩艳丽;富有理性等特点[2]。具体如下:

2.1用花数量比较大, 有花木繁盛之感

一般以草木花卉为主, 如香石竹、扶郎花、百合、菖兰、菊花、马蹄莲和月季等。

2.2注重几何构图, 比较多的是讲究对称型的插法, 有雍容华贵之态

如对称式的有等腰三角形、倒T形、扇形、半球形、球形、菱形、椭圆形等;不对称式的有不等腰三角形、L形、S形、新月形等。

2.3色彩力求浓重艳丽创造出热烈的气氛, 具有豪华富贵之气

花色相配, 较多采用一件作品几个颜色, 每个颜色组合在一起, 形成多个彩色的块面, 因此有人称其为色块的插花;亦有将各色花混插在一起, 创造五彩缤纷的效果。

2.4

插花作品讲求扮饰效验和插作历程的怡情悦性, 不过度夸大思惟内涵, 富有理性

3东西方插花艺术特点原因浅析

3.1东方插花艺术特点原因分析

3.1.1东方插花艺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与东方的哲学、美学、文学、诗词、绘画、建筑、园林等紧密相关。同时东方人的性格, 比较内向稳重, 喜欢较含蓄的东西。所以东方插花富有意境, 有东方文化的内涵。

3.1.2东方插花因木本植物花材应用的比较多, 所以在色彩搭配上比较清淡、素雅。这也与东方美学有关。

3.1.3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是在书法、绘画、诗词赋、戏曲等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作为东方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书法艺术,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与东方插花艺术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它们无论在结构布置、线条处理还是在表情达意上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3]。同时, 东方插花中木本枝条应用比较多, 所以东方艺术插花十分注重线性材料的表现力, 运用枝条的不同形态表现不同的外延美。

3.1.4儒家学说的影响。公元前200多年, 我国插花艺术发展的先秦原始阶段, 这时期孔子的儒家学说已经形成, 它对中国文化影响极深, 在花文化中也起主导作用, 讲究花的形色香德, 以花的生长习性或特点喻意人的品性之风开始流行。这种既重自然之美又兼人文之善的观念主导了中国近3000年的花艺文化观[4]。封建文人深受儒学经典精神浸染, 总是企望“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生价值, 但为官仕途往往并非一帆风顺, 当他们仕途受阻, 内心郁闷时, 插花艺术把人的情欲导向了内在反省, 这在人生情操的自我修养上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寄情于插花艺术当中, 逃避现实生活, 却也丰富了插花的内容[5]。

3.2西方插花艺术特点原因分析

3.2.1西方插花与东方插花迥然不同。西方插花以欧美各国为代表, 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民族风貌及喜好的影响, 西方插花崇尚征服自然的威力, 喜欢开敞外露的表现, 体现在插花艺术上的特点是:注重花材外形表现的形式美和色彩美, 并以外形表现主题内容;注重追求插花作品的块面和群体的艺术效果, 而不太讲究花材的个体线条美和姿态美, 尤其不讲究枝叶的表现[6]。

3.2.2西方传统插花艺术风格的形成可以回溯到古埃及。古埃及的金字塔及这种几何形的建筑给西方文化极大的影响。西方哲学始终是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 看待一切事物都是建立在“唯理”的基础上的, 如“黄金分割”的美学原理, 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寻找美的因素, 想用一种程式化、规范化的模式来确定美的标准和尺度, 强调整齐一律、平衡对称, 推崇几何图形等等。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西方艺术又接受了解剖学、色彩学和透视学等科学成果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在插花艺术上, 形成几何形、图案式插花, 强调理性和色彩, 以抽象的艺术手法把大量的色彩丰富的花材堆砌成各种图形, 表现人工的数理之美, 装饰性强, 在节日里摆设更增添热烈气氛[7]。

当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往, 各种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被人们认识和吸取。东、西方插花出现了相互渗透的局面, 彼此取长补短, 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绥枝.论现代插花艺术的主流手法——“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J].城乡建设, 2003 (19)

[2]王少蓉, 姚冬梅.西方式插花艺术.现代园艺[J].2011 (1)

[3]沈鹏飞.中国古典插花艺术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6)

[4]夏晶晖, 李毅.浅谈东方插花历史及其风格[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2)

[5]吕宏哲.中国文人插花[J].花木盆景, 1996 (5)

[6]沈玉萍, 王春华, 范各君.浅谈插花艺术中的民族风格[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 (6)

3.插花艺术浅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民间艺术现代艺术关系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人类最初的原始艺术蕴含着人类的原始哲学思想、科技认识甚至文字文化的创造意念。可以说,人类原始的艺术在不断创作蕴蓄中孕育和诱发了后来的文字、美术等等。本文所说的现代艺术是指近百年中的西方艺术。虽然劳动人民创造了人类的艺术,但是,从青铜时代到封建时代的漫长专制统治中,艺术一向是少数人享受和宣传的工具。

上层艺术家既未发现原始艺术,对民间底层的原始性艺术也不屑一顾,他们只依据君主帝王、贵族官臣或教皇的审美需要进行创造,因此,约定俗成的视觉审美习惯,使造型艺术的思维空间十分狭窄。中国文人画家和西方知识界的艺术家虽有表现个性的自由,但受传统艺术窠臼的束缚,也难有大的突破。只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艺术的交流撞击,才可爆发崭新的创造力。

最早发现原始艺术之美的是西方现代艺术家。西方美术史家认为,高更开创了艺术上的原始主义,而复归原始的思想却源于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卢梭。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与君王专制畸形结合的时代,就已带来人性的泯灭。富有正义感的思想家卢梭认为,与其拥有资本,丧失人性,不如回到自然,恢复原始社会平等的人性。尽管以社会倒退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一种违背历史进程之计,但向往原始人性,揭露否定资本与专制带来的腐败与非人性,不无进步的意义。

在经历了拥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新古典主义,特别是浪漫主义运动之后,欧洲艺术开始回到艺术家手中。但是,新贵族和他们的艺术学府仍在极力施加其影响和控制艺坛,现实主义、印象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后,艺术的发展历程至此拓宽了题材的视野,但是,希腊艺术建立起来的、又由文艺复兴艺术强化的数学透视方法和科学再现对象的观念,仍然统治着欧洲艺术。

时代的苦闷并未因共和的诞生而消失,相反,资本的上升与积累,依然残酷地吞噬着人性,物质与精神的二律背反,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的异化,使正直的艺术家陷入心灵的苦痛之中。塞尚以沉默的、单纯而又厚重的艺术,抗拒着传统的视觉习惯,给后来艺术家走上现代主义艺术道路以意外的启示。梵高用色彩把自己的灵魂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以致在精神分裂中结束短促的一生,他那强烈表现内心世界的艺术也催化着现代派艺术的崛起。他们都在艺术本体——色、形语言与表现功能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卢梭的人性复归思想,在高更身上变成了具体的行为。对欧洲文明失去信心,对腐败的城市生活和贵族化艺术的厌倦,迫使这位忠实于艺术精神的艺术家,远离繁华的巴黎,投入塔希提土著原始生活的怀抱。高更第一个在部落文化氛围中看到了土著部落民间艺术,他在比较理解土著人的风俗、观念之后,将其精神融入自己的艺术之中,“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艺术已陷入了圆滑甜俗、徒有其表的危险之中,并断定欧洲人积累起来的全部智慧和知识恰恰使他们丧失了人类的最大天赋——强烈深厚的感情与表达这种感情的率直的方式”。

他甚至受土著人认识生命的启示,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为题作画,表现欧洲文明人在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之后,对生命的困惑、迷茫与孤独感。高更抛弃传统绘画的明暗观念与色彩观念,在借鉴东方绘画的同时,也研究了土著工匠的艺术手法,并常把他们的作品绘入画面。与其说他在画所视所见,不如说他在画心灵感应的某种神秘的精神,以重返史前人类的纯真。他创造的纯朴诚挚的艺术,成为20世纪原始主义的先导。

给处于困境中的西方美术以直接灵感的,莫过于非洲黑人的雕刻艺术。20世纪初,在巴黎博物馆展出了非洲黑人雕刻艺术,当时,这类艺术也遍布古董商店。马蒂斯、莫底格里安尼都从中受到启示,改变着自己的画风。黑人雕刻更给正走上探索之途的毕加索以激情,他把黑人面具移植到《亚威农少女》中人物的面部,以暗示对腐朽社会的“辟邪”作用。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放弃单纯形式上的猎奇,而是去理解部落艺术的寓意功能,并且从黑人艺术中看到了生命的永恒性。虽然他没有在非洲民间艺术前止步,“生命”却成为他以后艺术的永久母题。

与民族民间艺术有直接联系的是夏加尔。他曾是俄罗斯底层的犹太人,熟知民间神话传说,创作初期受立体主义影响,成熟时,又回到民间的自由时空意识中,所以他的作品更带有民间特色。鲁苏则是没有接收三维空间造型训练,完全以直觉的原始技术创作充满天真意趣的画面。这种种情形,对我们研究民间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关系不无启示。

西方在经历了现代主义之后,又掀起一股原始艺术热。上世纪后期开始,美国大规模巡回展出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原始部落艺术,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也成为西方学者、艺术家收集和交流的热点。此外,西方当代的民间美术,往往并非专指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而是指非职业画家在马路上作画、在地铁墙壁上涂鸦等,他们多是平民百姓,有的是失学青少年。“民间美术”也指一些宅主以自己的方式用绘画来装饰住宅建筑和环境。这些标新立异的具有刺激性的视觉形式正受到专职美术家和画廊的青睐。

花样翻新的多元化和超离社会现实的个性化,是現代主义艺术区别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的根本特点。在现代主义艺术早期,艺术家出自对社会或对艺术的某种真理的追求,从原始艺术中得到灵感,为了求得自身心灵的净化,或宣泄对现实人生与生命的茫然与不满,创造了种种带有原始色彩的艺术,而后来的追随者则更多地是猎取原始艺术的形式,掩盖或装点自己贫乏的想象,创造矫饰空虚的艺术。于是,原始主义艺术和其它现代主义流派一起,写下了现代美术史上颇具戏剧性的篇章:出于叛逆资本主义社会的心态与动机,最后走上为形式而艺术之征途。事实上,把视觉艺术演变为只满足刺激或娱悦视神经的形式游戏,演变为至多是有意味的形式构成,正能够迎合现代社会的现存秩序。

回顾西方现代美术史,我们也注意到另一类和民间有内在联系的艺术家,他们并未在自己的艺术中接触民间的或原始的艺术,但却与民间最底层的劳动者心心相印。他们理解、同情那些创造财富而又赤贫的人们的痛苦与心灵,他们把自我和承担社会压力最重的人群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因而,他们的艺术必然成为民间劳动民众的代言者,当然也是艺术家自己的心声,这就是德国的柯勒惠支的现代艺术。她没有创造一种独立的视觉形式,但却创造性地把现代主义先驱者的绘画语言,特别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和传统的艺术完好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自己对艺术的极大忠诚。柯勒惠支把爱人类的心灵用笔、用刀刻在画面上,使作品宏伟刚毅,具有震撼肺腑的力量。她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区别在于对社会、对人生,甚至对艺术目的拥有不同的观念,使得她没有对传统和现代艺术采取极端的态度。

艺术首先是为人类所用才有其生存发展的价值,艺术的艺术性只有更成功、更恰切地表达其本身的功用目的才真正是一种成功。这种功用一是精神感受上的,一是实际应用上的,不论前者或后者,都实际上促发了人类艺术的诞生和发展。我们不反对和否认艺术的品格与个性,但我们强调的是,艺术的品格和个性除了凸现了艺术门类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的存在以外,仍然是附着于实际功用上。

从造型艺术的本体来看,整个现代主义艺术都在打破、放弃欧洲传统的焦点透视和明暗观念,认为人的视角是移动的、非固定的,透视的真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阿恩海姆运用格式塔心理学验证人的视知觉完形的原本功能,甚至认为经人工训练的三维科学性视觉能力是对原本视觉功能的破坏。这种认识不无道理,但也不能绝对化。因为绘画艺术虽然不完全是瞬间的,但它却是静止的,作画者既可在画面上移动视点,像中国民间绘画或文人画那样,也可固定视角,如定点透视;既可采用二维平面的方法,亦可使用三度空间表现。前者为史前人类的创造,后者为文明人类的发明,它们均表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作为视觉思维方式和技艺,都有传递主体审美信息的能量,作为人类文明遗产,都是宝贵的,有价值的。

“美术的整个历程并不是一部技术娴熟的进步史,而是一部观念和需求的变革史”。的确,纵观西方原始主义艺术的出现,以及继承变革古典的传统艺术,都是时代与历史之必然,是人类(或族类)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精神需要。在研究民间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关系时,这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参考文献:

[1] 《艺术的历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4.浅析上海月份牌艺术 篇四

摘 要:月份牌作为兴盛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告形式,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商业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引导了大众的审美趋向。关键词:月份牌;艺术价值;擦笔水彩

一、月份牌画的历史背景

月份牌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支,发祥地是近现代商业最发达的上海,所传达的正是20世纪初上海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流行、思想、美术、历史等信息。它因附有12个月节令的年历表而得名。由于它的出现与商品推销有直接关系,是为中国最早的商业广告,所以又可称为“商品海报”。称之为“月份牌广告画”系因画面上除广告外,还印有商号和全年的月份年历、包托阴历与阳历,由商家大批印制,随商品赠送与买家。后来更进一步将画面的年历月份省略、追求画面的精致、华美,将广告商品与美女人物融成一体,达到最佳的广告宜传效果。当时制作商业广告的画家、设计家,有些是受聘于公司行号,也有的自设画室,如杭稚英。

“五彩月份牌,画得实在佳。角把洋钱价不贵,请君买张带回家。回家挂在房间里,每月好将礼拜记。礼拜休息可止人不出门,家内夫人必欢喜。”这首刊于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图画日报》的《竹枝词》,描写了当时市民盛行购买、张贴月份牌的风俗。此年代的月份牌商业广告画人物画像多以旗袍女郎、影视明星等为对象,画师们有意识地夸大人体比例,极力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都市女性形象,使得整体画面构图严谨有序、色彩明快且艳丽,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二、月份牌的绘画手法

(一)形成期

典型的月份牌表现手法是一种基于西洋擦笔素描加水彩的混合画法,画家在确定人物轮廓后,先以扎住大部分笔毫的毛笔锋蘸些许炭精粉擦出淡淡的体积感,然后罩以透明的水彩色,使之产生丰润明净的肌肤效果与几可乱真的衣饰质感。1914年,这种擦笔水彩由来沪发展的安徽画家郑曼陀率先采用后,他在传统线描的基础上淡化线条,用碳精粉擦出图像的明暗变化,然后用水彩层层渲染,不仅人物形象有很强的立体感,而且因水彩材质的透明与滋润形成逼真的皮肤质感。很适合于表现女性柔美、娇艳的形象。郑曼陀的画风从此为月份牌广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代表作品有:1919年为大昌烟公司绘制的杨贵妃出浴图、为中国山东烟公司绘制的旗袍美女。这种技法不仅成为月份牌广告画的主要样式、经典技法,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中国人处理肖像画的一种特有画风。从月份牌的人物图像到以后杂志画报的上色封面人物,再到文革时期对领袖肖像的美化处理多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二)成熟期

受20世纪30年代国外广告画鲜艳、明快的强烈的色彩风格影响,杭穉英发现周慕桥、郑曼陀等画师笔下的美女形象显得苍白无力、娇弱病态,总是追求一种高雅古朴与世隔绝之感,老上海普通市民很难接受,同时商品也很难达到促销传播功能。20世纪30年代,杭穉英一改传统月份牌商业广告画冷色系色彩风格,采用鲜艳、明亮的色彩,使得广告画中的美女肌肤透明剔透,面部皮肤质感细腻,“人面桃花相印红”是当时月份牌商业广告画美女最真实的写照。杭穉英等画师在统一画面色调中,也会做微妙的色彩对比变化,他们以绿叶配红花的效果来加强整体画面效果,增强画面的审美意境,因此使得整幅画面色彩丰富且鲜艳明亮,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气息。当然,此时的色彩更适合老上海普通市民的审美观念,也更容易被普通受众所接受,达到了商家促销传播商品的功能。

三、月份牌艺术存在的价值

月份牌广告画虽是以商业为日的,但其丰富的形式和通俗的内容,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一段历史,除供后人观赏研究外,更提供了当时生活各层面的多样参考资料,尤其对富有“怀川”及“思占幽情”的民众有着特殊的魅力。

“月份牌”是西画东渐技术刺激影响下,而“杂交”相生的商业文化产品。当时限于条件不能以独幅原件作为其艺术展示,而是以有限批盈的印刷品参与商业流通成为广告展示,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印刷业的发展。是人工化和机械化的结合,是西画写真技术与中国传统年画处理、舶来商业图式和民间习俗历书样式兼融并蓄的结果。郑曼陀独创的“擦笔水彩画”技法,经杭穉英的改良形成的月份牌年画—擦笔水彩年画技法,在2009年被批准为第二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绘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状况。

月份牌画以美女为宣传手段使女性具有消费与被消费的双重身份,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商业化特征。女性形象作为那个时代流行的消费图像,它的商品促销传播功能早已烟消云散,但它的“美女与促销广告”的创意构思还远没有终止,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月份牌商业广告画的形、色、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时代信息。将欣赏性与实用性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月份牌商业广告画,其风格与特色,对现在各类设计的人们很大的启迪作用。

时尚不能孤立于生活。月份牌图像中的那些不断变化的时尚元素符号,为那些渴望追求这种上流生活方式的普通市民描绘了一副美好的景象。这种做法本身,实际上就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观念和视觉接受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月份牌画,对促进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兼具古典与时髦特征的月份牌美女不仅现实了性别审美的新变化,新趋向,也暗含了旧上海文化场域的新景观。

四、小结

月份牌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保存相当完好的一个载体,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它见证了近代上海逐步城市化、世界化的进程,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许多现实的经验与启示。现代设计只有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坚持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以现代为主,注重民族精神与文脉传承,才能开创一条中国化的艺术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邓明,高艳.老月份牌年画[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王兴宏,漫画月份牌广告,广告史话[J],1991第6期

张锡昌.美女月份牌[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8

林家治.民国商业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5.浅析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篇五

作者:杨松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7期

【摘要】: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马克·吐温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真实的反映了美国在上个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马克·吐温本人由于他丰富的文艺的作品,被文学评论家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本文着重通过他的几部代表作品,来分享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马克·吐温;艺术;风格

引言

美国是一个盛产作家的国家,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历史中有很多家喻户晓的文学泰斗。在这其中,马克·吐温无疑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个性鲜明,语言犀利而不乏柔情。情节夸张、荒诞而又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人物形象夸张却也形神俱备,对美国当时社会的唯利是图和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可以说就如秋风扫落叶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被当时称为“黑色幽默”;对于当时正在遭受列强入侵的中国,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表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从这个程度上来说,马克·吐温应该算是我们的一位老朋友。所以,从他问世的文学作品出发,对他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对我们研究和分析美国的近现代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马克·吐温的个人简介

马克·吐温是笔名,他的原名是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1835马克·吐温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出生,后来四岁时,全家搬到了密西西比河畔。这个地方风景优美为幼小的马克·吐温埋下了想象的种子,后期马克·吐温的很多小说都是以此为背景的。命途多舛,马克·吐温在十二岁那年,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他的父亲撒手人寰,从此幼弱的马克·吐温开设了艰苦的谋生之路。为了生存,马克· 吐温做过印刷工人也做过排字工人,在这期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旦碰到好的书籍,他会爱不释手就如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扑在书籍上,就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后来美国出现了有名的“淘金热”,马克·吐温也做了一名筛沙工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一家当地的报社当了一名记者,用马克·吐温作为自己的笔名来发表自己的作品,从此在世界文学史上多了一个马克·吐温的名字,他的名字如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照亮了很多人回家的路。

据统计,马克·吐温的作品多达35部,可以说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也是当时美国文学界版费收入最多的一个作家。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这篇短篇小说是他

龙源期刊网 http:// 的成名之作,这部作品以诙谐、荒诞的艺术语言风格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后期,《竞选州长》问世,这部作品对美国所谓的民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在当时引起了很强烈的社会反响,就如一粒小石投入湖中激起了千层巨浪。在中国读者中知名度比较高的应该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让人们重温在经济至上,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尔谀我诈。当然文章也对人类的天性寄托了美好的期许,希望打破那一个庸俗、迷信的和腐朽的学校教育体制,让民主、自由之风吹遍美利坚合众国的大地。在马克·吐温的晚期,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失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绝望,以《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为主要的代表作品。当一个人经历了人世间的繁华即将向曾经属于自己的舞台告别时,他会想到什么呢?马克·吐温在传记中这样写到:人们会哀悼一日,但却永远的忘记,这应该是多么痛的领悟呀。

二 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水土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来说,应该是山东高密的红高粱。对于贾平凹来说就是那绵延数千里的黄土高原。同样对于马克·吐温来说,应该就是美国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所以马克·吐温的语言带有密西西比河的浓烈的地方色彩。这个地方人员杂聚,语言丰富其中不乏诙谐和幽默,为马克·吐温的作品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其中,马克·吐温的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就是其语言生动、诙谐、幽默的完美写照。跳蛙本来是一个民间故事,马克·吐温用艺术的方式进行了再加工,让原本就幽默搞笑的故事更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惹人一笑。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作吉姆的人,平生没有别的嗜好,唯一的嗜好就是和别人打赌。可以说这是一个怪人,马克·吐温用诙谐的语言描述了他的好运气。他跟别人打赌无论是赌什么几乎全部都能赢。比如说,他会和别人打赌,什么都赌。赌哪匹马跑得快,赌两个狗打架,哪一个会输,还会赌两只小鸟。可以说,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不赌的。有一次,他和一个牧师打赌,赌什么呢?赌这一只金龟子会用多长时间走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后来吉姆竟然会一直跟在这只金龟子的后面,如果继续赌,恐怕他都会一直跟它到墨西哥。更可笑的是,牧师的老婆偶然间患病,吉姆会和牧师来打赌,赌他老婆还会病多久。在马克·吐温的描述中,吉姆可以说可爱又可笑,可恨又可怜。故事的最后,小说最后的主角出场,一只跳蛙。让吉姆现象不到的是这可不是一直普通的跳蛙,这只跳蛙想跳却跳不起来。原来,人们为了和吉姆打赌取胜,偷偷的在青蛙的大腿上灌注了铅。所以,一个跳蛙引发的笑话就此结束,留给人们笑声的背后,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我们会看到夸张的同时,也同样会领略到那来自美国西部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但这浓郁的朴实的语言背后依然包含着作者高超的幽默语言的驾驭能力。这种语言魅力在《汤姆·索亚历险记》有着非常好的表达。

作者描述汤姆要被惩罚去刷一面墙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其模仿大船的过程,语言非常朴素但却会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人们会在他慢慢贴近人行道时,联想到大船要进港抛锚了。当汤姆要把胳膊伸向前方时,人们就会联想到船要倒车。中间还会夹杂着那让人忍俊不禁的铃

龙源期刊网 http:// 铛声,还会有汽笛声,整个过程描述的惟妙惟肖,让人信以为真。这种真实的描写要归功于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的生活体验。没有这种体验是无法做出如此真实的语言描述的。所以,艺术首先来源于生活。这种写实的语言艺术风格帮助帮助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更好的被人所接受,尤其是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读者也会通过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场景并从中间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以及寻找到一丝慰藉,最终和作者的感情达成一致,实现了情感的共鸣。我想这也是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传颂至今,依然绽放着勃勃生机的原因所在吧。

荒诞的讽刺如一把投枪直接插入敌人的要害。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既有来自民间巷尾的街头故事,也有针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黑暗、不公正的现象进行的抨击。这种抨击后人评论为“黑色的幽默”这种语言风格让人笑中带泪,让人对号入座,让人如坐针毡,也让人如芒在背。其中这一艺术风格最典型的代表作当属《竞选州长》。

美国自称为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尊重人权,尊重隐私,尊重合理的公平竞争。可这些在《竞选州长》中得到了无情的辛辣的讽刺和揭露。作者在文中以第一人称描述了一个州长候选人。在竞选之初,看似风平浪静,可在这波澜不惊的背后确是一系列的诽谤、造谣甚至发布假的通知,让作者的母亲都信以为真,整日以泪洗面,担惊受怕,寝食难安。正如作者在文中描述的一样,他们把自己打扮得越体面、高尚、圣洁,结果必然更加显得丑恶可憎。马克·吐温则以丰富的想象、巧妙的布局,为人们描绘出上层公民是怎样在夸耀他们虚假的道德时又贪婪地追求金钱的,从而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结语

马克· 吐温个人的坎坷经历和丰富的阅历,让他的语言充满现实主义的色彩。当然,正如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正如马克·吐温自己所说:“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因而后人称其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其作品更是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我们也相信,通过马克·吐温的作品我们会看到当时美国人的生命形态,昨天的美国已然过去,但作品带来的思索依然在心头萦绕。所以,文学不朽,精神永存,这应该是对以马克·吐温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最好的怀念。不说再见,永远怀念让我们以此共勉。

参考文献

6.李白《将进酒》艺术特色浅析 篇六

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处做客,登高饮宴,有感书怀,作《将进酒》。诗作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极富浪漫色彩;豪情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却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感情一波三折,酣畅淋漓

这首诗诗人感情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①开头四句写悲。落笔写黄河景象,颇显浩大声势,但流光易逝,其基调是悲;由此联想人生竟如朝暮短促,悲意更浓。②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立即转悲为欢。尽管政治上不“得意”,但朋友间聚会同样是人生快事。③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他鄙弃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为他们惋惜、抱不平。尤其是曹植,他赞扬其豪华酒宴,实为其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乃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实为诗人悲之重、欢之浓、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想象大胆奇特,极尽夸张

诗中有些夸张用数字来表现,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价昂贵,“万古愁”表现愁思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从空间上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促,且形成正反向对比效果。这些夸张都借助于思接千里贯通古今的大胆奇特想象,体现了豪放飘逸的诗风。

语言狂放沉郁,又不悖谬

诗起即气势磅礴,狂放不已: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浓缩于昼夜之间,悲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由狂放而显沉郁。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酒宴至此,已渐入高潮,诗人更反客为主,频频劝酒,一曲高歌 “但原长醉不复醒”道出心中真实想法,其实诗人心中何等郁闷,却又借“古来圣贤皆寂寞”聊以自慰!沉郁中又见狂放,且合情合理。

李白酒意已酣,欲将主人的“五花马,千金裘”典当换酒,这种为饮酒一掷千金的豪爽狂放性格,在诗人身上再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理想主义的李白与中唐日趋颓败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注定了李白后期诗作的英雄式悲剧色彩:虽豪放,但又沉郁。

用典清楚明白,首尾呼应

古来圣贤“唯有饮者留其名”,举出“陈王”曹植,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何以偏举“陈王”?因李白心目中的榜样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再者,“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同情,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深广的忧愤与自信,这种主旨至此就全清楚明白了。以人生苦短之愁开篇,以借酒消愁之句收尾,可谓前呼后应。

句式长短变化,徐疾有度

7.插花艺术浅析论文 篇七

艺术生产在工艺化、工厂化或制作化之后, 艺术不再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精神生产”, 艺术变成了从净胜领域转化而来的只具有使用价值的器物, 艺术本应具有的批判功能和任何反抗也被剥夺了。我们有些文艺作品立意和初衷都是好的, 但在作品传播过程中却难以奏效, 形成作品与受众之间的隔阂, 使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难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得以实现。

艺术与其他产品一样, 经历着一个由生产-产品-消费组成的动态流程, 这是由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等要素组成的。本雅明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了艺术生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技术, 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政治倾向和艺术倾向。并且其强调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生产影响重大, 艺术生产的主要概念:“机械复制”。他认为“巨大的革新必将改变各种艺术的所有技术, 并因此影响创意本身, 最终或许还会魔术般地改变艺术概念”。

大众文化和艺术不是个人趣味的民主化和自由的意味, 而是人的生活“单向度”的美化和社会对人的控制的加强意味。在文化构筑的大众与艺术的关系中, 大众只不过是文化工业所控制、分类、收编的一个文化消费者而已, 并没有个人趣味和选择表达的自由。像物质生产领域里的消费者一样表现在:大众摆脱不了文化工业产品所施加的影响, 离不开文化产业产品。“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 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 所有的人从一开始起, 在工作时, 在休息时, 只要他还进行呼吸, 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没有一人能不看有声电影, 没有一个人不能不收听无线电广播, 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文化工业的每一个运动, 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样子。”

二、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 要以提高质量为本, 勇攀艺术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有指出:在文艺创作中除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 还要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充分尊重艺术规律, 找到传播的最佳途径和最佳方式。需要提倡艺术创作以情动人、有感而发、以文为表、以精诚为核以生活为实, 杜绝空洞无物、闭门造车的创作形态。所以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这就需要引导文艺类图书出版和影视文艺创作能准确把握两个价值、两个效益的辩证关系, 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政治导向、行为导向、抵制颓靡之风、低俗之风、拜物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

“流行娱乐的东西实质上是被文化工业所刺激和操纵以及悄悄腐蚀着的需要。所以它不能同艺术相处, 即便它装作与艺术相处得很好。”从这样的文化产品中, 人们自然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也只能在娱乐性消费中获得虚假的满足, 在虚假的满足中把自己牢牢地捆绑在文化工业所编织起来的意识形态控制之网中。

提高审美能力就要做到对中国精神和人性的优美表达、高雅表达和有效表达。就如恩格斯所说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 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加强引导和激励促进生产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还提到: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 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 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欲望不代表希望, 低俗不是通俗。事实上, 任何一门艺术, 其生产都有其内在的生产关系, 包括艺术家、制作人、经营管理人、传播者、观众、批评者等。

决定文艺作品不能被市场一味的牵扯鼻子走, 成为“当市场的奴隶”, 就要使文艺作品具有独特属性的精神产品。然而这并不是意味着文艺图书不需要读者, 影视作品不需要观众, 而是要用充沛的情感、高尚的灵魂、生动的形象却感染、吸引、征服观众和读者,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了坚决的把社会效益、艺术魅力、观众口碑放在首位, 就要破除唯票房论、唯收视率、唯发行量、唯点击量的偏颇倾向, 把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作为文艺创作的目标。优秀的文艺作品, 最好既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又能在艺术上、思想上取得成功。

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的背景下, 在资本主义时代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对其艺术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 艺术理论研究者对于艺术生产理论的新理解不断出现, 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深化的结果。我们可以在文化产业化的大背景下, 从艺术生产最基本的单元——艺术生产者——入手。一方面, 鼓励从业人员在没有任何经济因素限制的情况下——甚至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与奖励——最大限度的激发生产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艺术创新, 从生产者的角度带动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劳动获得生存资料的同时更多的进行纯精神生产性质的艺术生产。另一方面, 调动从业者的自由和主动性通过适当放宽艺术生产中的约束, 进而激发来自行业底层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宪光.《马克思美学的现代阐释:西马文论与中国新时期文论比较》.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2]张冬梅.《艺术产业化的历程反思与理论诠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3]冯宪光.《马克思美学的现代阐释:西马文论与中国新时期文论比较》,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219.

8.浅析校长管理艺术 篇八

【关键词】校长 管理艺术

作为校长,用人的总原则是:有才有德的人,提拔重用;有才无德之人,培养使用;有德无才之才,调配任用;无才无德之人,坚决不用。故此,在学校的用人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校长要知人善任,构建和谐校园

校长只有对教职工知人善任,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运用知人善任的技巧,校长需要做到:

1.需有爱才之心。不爱才的校长根本谈不上有用人的艺术。用人之道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用父母爱儿女的心来爱护干部。校长在工作中要善于识别人才、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从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人才的重要作用,对人才充满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期望,要大公无私、唯才是举、以能为师、喜荐人才。

2.坚持知人善任原则。知人善任是校长用人技巧的核心。知人是为了善任,反之,校长只有善任,才能做到真正知人。知人,就是校长必须熟悉,了解每个干部和教师的基本情况及个性特长,根据他们的个人素质特点安排、分配工作,使他们在工作中各得其职、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善任,就是只要看准了干部、教师的特长,不拖延时间,不左右摇摆,抓紧时间任用,安排适合的工作,并大胆信任、不求全责备、给职给权,让其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提高才能。

3.要充分信任教职工。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应遵循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对下级的工作要充满信心。当你的下属工作中出现失误,有经验的领导会先指出他的优点,然后在商量工作中必须改进某些缺点,相信下级不会辜负您的信任。”校长对教职工分配工作,把工作的职权分别委派给他们,就是相信他们的能力和责任心一定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一个自认为没有得到领导应有信任的人,很难充分发挥才干做好工作。校长相信下属,还要放手让他们工作,尽量少去限制和干预他们的独立活动,对直接领导的部门负责人,也不宜做一件事管理一件事,使下属无所适从。可以实行约束在前、指导在后的方法,加强对工作的检查督促。例如,发现下属执行指令有所不妥,一般也不直接批评,而是要帮助指导分析,选择适当场合婉转指出,这样,下属就会感到校长对他的信任。表扬下属用公文,批评则用电话。

二、校长要适时激励,促学校目标完成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认为,最重要的需求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人们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因而需要的动力作用也是持续不断的。校长必须准确地把握教职工的需要,并尽可能适应教职工的需要心理,引导正确的行为,以有效完成学校的工作目标。

1.校长要掌握教职工的需要心理。教职工的需要一般有三类:一是精神需要。如事业上取得成就,受到人们的尊敬。上级的信任,获得了荣誉等等。二是社会的需要。能有机会参加社交活动,获得友谊,有一定社会地位,某方面的工作得到领导重视。三是物质需要。希望能改善衣食住行条件、工作条件、学校环境和福利待遇等。校长要主动关心教职工,对他们的需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或全盘否定。校长的激励用人技巧就在于要使教职工感到尽管事没有办成,愿望未达到,但心里热热乎乎,没有怨言。

2.要激励正当的需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因素。校长对教职工正当的需要,要千方百计地进行激励,尽量给予满足。如我区的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刚跨出大学校门时,满怀为教育事业大干一番的豪情,到了学校的岗位。可工作一段时间就觉得繁杂的班级事务,吵吵嚷嚷的学生,周而复始的上课、下课,生活枯燥乏味。有的逐渐产生了弃教从政念头,投入其他政府部门。针对这种情况,校长不仅要做思想政治工作,讲一些必要的道理,还要想方设法刺激他们的需求心理。

三、校长要善用人“短”

善于用人之长,很多管理者都能做到,但善于用人之短,则既需要勇气又需要智慧,完美的理想人才是不存在的,用人的关键是包容、组合和互补,既会用人所长,又会用人所短。清代杨时斋将军让聋子当勤务员,让哑巴送密信,让瘸子守炮台,让瞎子伏阵前的故事,就说明了巧用人短、贵在组合的问题。

四、校长要敢用年轻人和比自己强的人,铸造学校辉煌

据统计,人一生中25岁~45岁之间是创造力最旺盛的黄金时代,被称为创造年龄区。不敢重用年轻人,既耽误他人,又毁了自己,帕金森的“领导人威信越高,在位时间越长,就越难找到接班人”的“定律”就说明这个问题。而我们的领导者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将心比心,就不难做出抉择。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都敢于重用年轻人。

因此,校长不要担心年轻人做事不稳,能力超过自己,只要是有才有德的人我们都要培养和重用,赏识有德有才之人,并给他们提供发展平台,让他们大展拳脚,使学校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呈现勃勃生机,去铸造学校辉煌!

9.浅析琼瑶小说的艺术特征 篇九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通俗文学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趋势,其中,台湾女作家琼瑶的言情小说较为突出,被翻拍成电视电影形式迅速流传。琼瑶小说以其独特的爱情哲学、古典诗意美和平凡中见不平凡的艺术特征广受各界好评。有爱文者用其代表作写成诗句:窗外潮声水云间,一帘幽梦舞翩跹。心有千结梅花烙,海鸥飞处霞满天。本文将从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刻画和唯美的意境对其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琼瑶小说

情节

意境

人物形象 正文:

在现代通俗小说思潮中,琼瑶言情小说和金庸武侠小说是两颗耀眼的明珠,琼瑶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是言情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她在六十年代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备受文坛关注,那时她才二十多岁,从1963年到2012年共创作长篇小说《幸运草》《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彩云飞》《心有千千结》《在水一方》《新月格格》等64部。可以说,她是我国当代作品最丰富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在七十年代传入大陆,琼瑶在自己的作品中,擅于展现浪漫凄婉的爱情故事,塑造柔美的人物性格,备受当时青年男女的喜爱,形成了与社会现实相去甚远的独特风格,成为时代潮流。之后很多作品以电视剧和电影的形式逐渐被人们熟知,饰演剧中主角的演员如林青霞、刘雪华、陈德蓉等, 一个个从此走红。1999年,琼瑶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扮演小燕子的赵薇也因此一炮而红。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在文坛和影视界可以历经几十年魅力不减,自有它独特的文学魅力所在,我们对其作品的艺术探究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和思考。琼瑶言情小说的流行与轰动,不仅仅由作品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 而主要归因于琼瑶小说自身体现出的大众文化品格的独特魅力。【刘小华 论琼瑶小说中的大众文化品格 淮阴师范学院院报 第21卷1999年第4期】

一、以爱情为主题的曲折故事情节。在琼瑶的小说中,通常都是以浪漫、柔情的爱情为主线,青年男女在偶然的或巧合的场合相遇相知,或是由于姐妹兄弟朋友的关系而相识,他们或一见锤情或由相知而相爱,以后,来自家庭地位的悬殊,来自经历的隔阂,来自各种善良的误会, 导致了种种的波折,演绎了各种悲欢离合,最后以忠贞的爱情所得到的或是喜剧 或是悲剧的收场。【仇如英 试析琼瑶小说的艺术特点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1年4月 第11卷第2期】

受个人生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琼瑶言情小说的创作可分为两个个不同的时期,前期主要以爱情悲剧见长,写故事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感情波折之后,因为家庭或社会因素终究不能结合,留下深深的遗憾,例如第一部长篇《窗外》,主角江雁荣和康南的师生恋,很快在世俗社会和家庭的联合绞杀下湮灭;后期创作则更加突出大团圆结局,试图摆脱前期桎梏和悲剧模式,例如《彩该满天》中乔书培与殷采芹青梅竹马,但由于身世的差异、家庭的影响,这对恋人历经坎坷,受尽磨难,甚至濒临感情崩债的边缘, 但到最后, 他们终于又相守在一起, 迎来了满天彩霞。这种戏剧化、情节化的设计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动力,常言:文似看山不喜平,琼瑶这种一波三折甚至更多的情节处理无疑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以我们熟悉的《还珠格格》为例,这部作品利用亲情、友情将五阿哥、尔康、紫薇和小燕子联系起来,进而通过相识相知产生爱情火花,紫薇和小燕子成功蜕变成格格,并在宫里宫外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传奇,四人经过无数挫折、危险和误解,最终生活在一起,这其中,还加入了含香晴儿等人的爱情故事,给整部作品增色不好。在结局处,琼瑶有意在让我们惊喜一把,设置了上错花轿这一情节,可谓“惊心动魄”。整个故事以“爱情”为主题,串接了无数的矛盾,历尽劫难,最终成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浪漫婉转之余,又不乏一股江湖儿女气,使人物贴近我们内心,很容易地,我们因他们而喜,因他们而悲,牢牢抓住读者与作品的情感契合度,这是小说成功的最优途径之一。

二、完美人物形象的塑造

琼瑶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着模式化倾向,她擅于塑造具有完美形象的人物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琼瑶模式”。在中国当代言情文学史上,琼瑶是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一方面上承前翠作家如张恨水等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创作模式影响了三毛、亦舒等同时代及后辈作家。【方忠 《论琼瑶小说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台湾研究集刊2000年第一期】

琼瑶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青年男女的青睐,就在于她的作品展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关怀,琼瑶在小说中探寻爱的真谛与本质,她向读者和广众透露一种理念,构建了一个近乎完美,可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精神世界。琼瑶将自己的生命理念灌注到她笔下的主人公形象中,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人性,或善良温柔,或热情真挚,美丽而不凡。许多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无疑成了读者的青春偶像。在琼瑶构建的爱情王国里,从来不缺少敢爱敢恨的典型,他们健康活泼,勇于斗争和反抗,他们一往情深也善解人意,除了爱情之外,琼瑶还着重在亲情和友情方面做突出的描写,例如《海鸥飞处》中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一帘幽梦》中的姐妹情深,《碧云天》中朋友的情义,男女之间那不渝的真情。在故事中,那些接连在一起的矛盾又进一步加深了对比,在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交织和抉择中,充满了现代理念和传统道德的冲突碰撞,我们大可在其中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作者爱憎分明,从而使寄托了作者情思的主人公正反两面形象十分鲜明,从而对成长和社会现实做最本质的描述。人性美是琼瑶小说体现的主题,她的作品从不“以色诱人”,充满了理想中友情的坚固,亲情的无私和爱情的永恒,这对读者的人生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热情与张力的引导,尽管我们在追求梦想的人生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还将历尽艰辛,但这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会让我们越挫越勇,在现实社会与理想差距相去甚远的今天,我们仍能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来指导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成就自我。

三、宁静秀美,充满古典诗意的意境营造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有精致的情节设置和完美的人物塑造,还要在气氛和意境方面争取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自然中、生活中处处给人惊艳之感。在琼瑶的作品中,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都将这种唯美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朦胧而婉转柔美的意境,常常使我们身临其境。琼瑶对诗词曲赋的理解和运用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古典诗意美在文坛独领风骚。【邵维加 论琼瑶小说的古典诗意美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 年4 月 第27 卷第2 期】

其一,琼瑶十分擅长用古诗词常用的夕阳、寒烟、彩云、浪花等美好意象,再配以柔情缠绵、纯洁忠贞、伤感多变的爱情意蕴,营造出一幅幅生动凄美的意境画面。如《彩云飞》中云楼梦到了死去的涵妮:“⋯⋯穿着白衣服, 飘飘荡荡在云雾里, 她在唱着歌⋯⋯歌词却唱得非常清晰: 夜幕初张,天光翳翳,眼中景物尚依稀。阴影飘浮,忽东忽西,往还轻悄无声息。风吹袅漾, 越树越枝, 若有幽怨泣欷。你我情深,山盟海誓,奈何却有别离时。⋯⋯唱完,云雾盖了过来,她的身子和云雾揉和在一起, 幻化成一朵彩色的云, 向虚渺的苍穹飘走了, 飞走了。”作者凭借女性特有的细微观察力, 运用纤细的笔法, 营造凄美的意境, 把那一份生死别离的幽怨、无奈, 表现得真真切切、如泣如诉。

其二, 琼瑶小说将古典文学意蕴与现代理想爱情融为一体,纯真唯美,浪漫诗意。【刘娜 琼瑶小说赏析 文学评论】善于借鉴古典诗词的意象表现, 营造一个个具有现代生活特征的柔美意境画面。如《烟雨濛濛》中何书桓与依萍在碧潭游玩时有这么一段描写:“春天, 一切都那么美好,山是绿的, 水是绿的, 我们, 也像那绿色的植物一样发散着生气。划着一条小小的绿船, 我们在湖面享受着生命、青春, 和彼此那梦般温柔的情意⋯⋯于是, 他唱了一支非常美丽的歌: 溪山如画, 对新晴, 云融融, 风淡淡, 水盈盈。最喜春来百卉荣, 好花弄影, 细柳摇青。最怕春归百卉零, 风风雨雨劫残英。君记取, 青春易逝, 莫负良辰美景, 蜜意柔情!”这里, 作者先现代(语体文)后古典(文言文), 将青春、爱情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如“溪山”、“花影”、“细柳”等)、理想与山水、人性与自然、现代与古典融为一体, 展示了一幅幅情感四溢又如诗如画的意境画面。《挥挥衣袖》中那“灯火阑珊处”、“白云去悠悠”、“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等具有民族内涵和古典韵味的意象, 和谐有序地构成一幅幅柔美哀怨的图画, 让读者透过无声的画面, 不仅感到“有声”的情感的诉说, 同时也感到了人类生命中特有的、丰富的、充溢着生机的内心世界。

10.李商隐的文章艺术浅析 篇十

李商隐一生的大部分心力因幕僚生涯而倾注在文章创作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或言英国公世积之孙”,他也自称“我系本王孙”。然而,源自皇室的尊贵血统并没有让他的人生仕途一帆风顺。他身怀经世治国的雄心大志,然而仕途不顺,虽早年得到朝廷重臣令狐楚的赏识,“奇其文,使与诸子游”,又“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得王茂元喜爱,成为爱婿。由于令狐楚、王茂元二人各为牛李两党要人,处于二者之间的李商隐虽无心党争却无辜受累,导致其一生都在各个幕府间以幕僚的身份辗转流徙,“名宦不进,坎坷终身”,满腹经纶终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他虽两次入京为官,但秘书省校书郎和太学博士与他在幕府中担任掌书记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以文入仕,以文终仕。他将不得志的苦闷愁情倾泻在所写的文章中,一生写了无数的文章,却大半“火灼墨污,半有堕落”。但他的文章带有他个人的生命痕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他艺术生命的重要成分,值得后人仔细研究。

李商隐的文章大部分是骈文,是他在幕僚生涯中应他人要求或出于自己的需要而创作的;而他的古文只有极少数,但“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所以古文也具有很重的分量。但历代以来的研究者大都重诗而轻文,造成后人只知有“玉溪诗”而不知有“樊南文”的状况。

一、刚劲、独特的散文(古文)

樊南文的主体虽然是骈文,但从李商隐的一生和写作经历来看,他最早是从古文开始写作的,并且成绩很好。在古代文学史教材关于李商隐的讲述中,对他的古文却未曾提起过。这不管对李商隐的文学成就,还是对唐代古文的发展都是一个缺憾。李商隐的古文写作是向他的堂叔父学习的。李商隐自幼丧父,他和弟弟便随其堂叔父学习。他的这位堂叔父自幼通晓五经,擅长散文、古体诗、文字学和书法,对盛行的骈文和近体诗都不感兴趣,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李商隐对这位学识渊博、品行高洁的叔父极为尊敬。且由于韩柳古文运动的影响和骈文在唐代的衰落,除公文以外的日常写作都通行散文。李商隐在这两种情况的影响下,自幼就写得一手好古文。但由于他十六、七岁时转而跟令狐楚学习今体文而中断了古文的写作,对所作古文又缺乏整理,使得原本就为数不多的散文流传下来的就更少,连其成名之作《才论》《圣论》都散佚不见了。流传下来的只有《李长吉小传》《白傅墓志铭》等少数几篇。李商隐的古文虽然数量少,但艺术成就很高。其中为李贺所作的《李长吉小传》可以作为一个代表。在这篇小传中,李商隐对李贺形貌的描述用笔极为简约:细瘦、通眉、长指爪。字虽少,但却抓住了李贺最突出的特点:极瘦,眉毛几乎相连,指爪很长。李贺的形貌随着这三个词而活现在纸上。接着,叙述了李贺随时收集字句作诗,活画出一个诗人的神韵。二者结合使得李贺形神兼备。最后描述了李贺临死后入天庭为官的事情为这位诗人的人生添加了神秘而传奇的色彩,既包含了对李贺的祝愿和安慰,又隐含了对让李贺不得志的现实世界的讽刺。而最后的议论将惋惜和讽刺表达的`更为直接,令人自然地联想到他的诗歌:“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笔锋凝练犀利,语浅而意深。他的另外两篇小品文《齐鲁二生》(《程骧》《刘叉》)描写了一个因知晓家财是不义之财而散尽家产,自力更生的程骧和一个任侠用气最后却折节读书但始终任性高傲的刘叉。故事精练而寓意深刻,体现了李商隐对高洁的品性的赞赏。

对于李商隐的这些古文,章学诚在《李义山文集书后》称:“其文在孙樵,杜牧间;纪事五首、析微二首,颇近元、柳杂喻,小有理致。”他的古文不仅精练峭直,而且思想独特“峭直刚劲,独出机杼,锐不可挡,驳尽世俗定见,直抒胸臆。”如他在《上崔华州书》中的“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耶?盍愚与周公,孔子具身之尔。以是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就大胆地提出为文不拘泥经史圣贤,重在亲身体会的道理。这也是他的文章能流传千古的原因。这种不迷信圣贤,敢针对圣贤提出异议的观点在《让非贤人事》一文中针对孔子的“礼让”提出贤人应该当仁不让而更加明确。

二、华丽而有气势的骈文

骈文是李商隐一生耗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文体,是樊南文的主体。李商隐写作古文是由于其堂叔父的教导和影响,而他走上骈文的写作道路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

得令狐楚赏识和提拔不但是李商隐人生的转折点,更是他开始骈文写作的始因。骈文在唐时虽然由于古文运动的影响处在逐渐的没落中,在日常写作中已不常用,但却始终是晚唐官场唯一通用的公文文体。令狐楚身居高位,擅长今体文的技巧。李商隐因出众的才华被令狐楚赏识而跟随其左右,令狐楚将骈文的写作技巧尽相传授。李商隐非常感激令狐楚的教导,为此在他的诗中写到:“自蒙半夜得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并且自此后在骈文写作上不能自拔,连他的弟弟要他再写古文的劝告都未曾听从。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骈文本身的魅力所致。骈文是一种极为讲究体式、韵律的美文,骈文精巧华美,几乎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另一个原因是李商隐一心想跻身政治,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骈文就成为他入仕的必要方法和手段。但李商隐的仕途并未因善文而像他的恩师令狐楚一样平步青云。因他在受恩于牛党要人令狐楚后,又成为李党的重要成员王茂元的东床快婿和弟子。虽无心于党争,却成为其中的牺牲品。他的一生只能是在各个幕府中辗转做一个文字秘书式的人物。仕途的坎坷,于他自身是一场悲剧,却成全了他的文学创作。这种悲剧式的成全除了表现在诗歌上外,还体现在了他的骈文创作上。

李商隐的骈文从写作的目的和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代人立言的公私文书;另一类是因自己的需要而作。李商隐奉命代人立言所作的文章占骈文的很大一部分。这些文章都是一些表、状、启、牒等公文。对于轻视骈文的人来说,这种充满官场套话的近乎僵化的文章更是没有一点实用意义和价值。但李商隐的这一部分文章既具有实际的用途,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这些公文每一篇都是应一个实际的需要而作:如令狐楚、王茂元等人临死时要李商隐代写的遗表就是向朝廷提出最后的谏议,表达最后的忠心;又如代华、陕二州所作的贺表是为了恭贺会昌改元,大赦天下的喜事而作;再如檄表《为濮阳公与刘稹书》劝诫叛军,宣扬军威……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骈文本身就具有字词句方面的约束,又是代人而作,所以在写作时所受的约束就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很少。但李商隐却能将自己的感情与所代之人的情绪合二为一,以“感同身受”的角度着笔,化呆板为典雅而得体。在这种“别人的文章”中他还能巧妙的用别人的话抒自己的怀。如在前面所提的遗表中,借恭贺之际提出希望朝廷抚恤苍生、举贤任能的建议。一方面是借别人的口发自己对政事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政治才能能得到赏识,有一展才华的机会。这是李商隐有才而不得伸却又不甘埋没时唯一可以做的。对于当时发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代彭阳公遗表》中希望朝廷可以“昔加鸿造,稍霁皇恩”使甘露之变以来被贬戮的人“殁者昭洗云雪,存者濡以雨露”。就是这些极有见地的语言使这些公文有了更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这一类文章在樊南文中最讲究技巧:极工于隶事用典,极讲究对偶音律、辞藻华丽,可以说是标准的骈文样式。这类文书主要是官场文书,表达他的政治观点;另一类为别人所作的私人文书如《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则表达了他对已失势的李德裕的尊敬,毫不畏惧因此而惹怒权贵,体现了他正直高洁的品性。他的这种清高正直,不向权贵献媚邀宠的品格也体现在他向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眷顾的书信中,这种气格使文章的格调提高,冲淡董乃斌所认为的“格卑气弱”之感。

李商隐出于自己的需要而写的骈文包括书信和祭文。这些书信有如前所提到的陈情文如《上令狐相公状》,有表达他文学观点的如《献侍郎巨鹿公启》,有表达夫妻情深,婉谢赠美之情的《上河东公启》。这些文章由于是书信式的格式,所以不如他奉命所作的公文那么讲究用典,显得自然朴实。但仍是以骈文为主,间或加以散文句式,使文章显得更灵活。骈散间杂的句式融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叙述则疏宕有致,说理则精辟无累,抒情则凄婉动人。”骈文在李商隐的手中显得如此的精巧华美,其重要的原因是李商隐高妙的诗歌技巧对文章创作的深刻影响。骈文和诗歌在形式和要求上有一定的共同点:讲究节奏韵律,注重对仗、用典。李商隐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尤其精于律诗、绝句。所以钱钟书先生独到的提出樊南文与玉溪诗消息相通的观点。骈文有诗歌的语言、情韵,如“彭泽无弦,不从繁手;汗阴抱瓮,宁取机心?”就是两句对仗工整的诗歌句子,语言如诗歌语言一样的凝练,节奏明朗。类似的例子在李商隐的骈文中是极为常见且精巧的。他的这种以诗歌的手法写骈文的创作方法使他的骈文具有独特的风格。

祭文虽然在骈文中的数量极少,但它却是骈文中的精华,是李商隐骈文中最为所人称道的。孙梅在《四六丛话》中高度评价道:“魏晋哀章,尤尊潘令;晚唐奠 ,最重樊南,潘情深而文之绮密尤工,李文丽而情之恻怆自见。”可见,李商隐的祭文是以文辞清丽,感情哀凉而浓烈得胜。他的祭文也用典较少,骈散间有,使得抒情叙事更加淋漓尽致。

令狐楚和王茂元都对李商隐有重大的恩情,因此两人的死令李商隐备感哀伤。《奠令狐相公文》和《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便以二人对他的知遇之恩为载体,抒发了他的哀悼之情,深沉而又浓烈。他的祭亲人的文章是感情最丰富的。《祭小侄女寄寄文》一文在他的骈文中可算一个特例:通篇不用一典,全用白描的手法来抒发“倍切他人”的“犹子之谊”。以近乎父亲的口吻回忆小侄女“四年方复本族”却于数月后即死去,当看到仍活着嬉戏玩耍的其他侄子时,怀念的思绪更浓。浓厚的感情使作者将死去的小寄寄仍当做活着看待,因此不由得担心她“朝饥谁抱,暮渴谁怜”,给予她“华彩衣裳,甘香美食”。这种生却不能相见的伤痛更胜过死别之痛,读来令人肝肠寸断。《祭裴氏姊文》则突出体现了他的“樊南穷冻”的遭遇,在对姐姐的祭文中加入了他身世坎坷的经历,使人更能体会到乱世之中相依相偎的亲人失去时那种犹如“断手解体”的痛。

李商隐的三类骈文各有各的特色:奉命代人立言之作以隶事用典为最大特色;私人书信以灵活清丽为特点;祭文则以情为胜,用情动人。他的文章之所以被后人称道,具有一定的价值,除了高超的文学技巧外,还因为这些文章中时时处处都有李商隐的思想、情感、灵魂。如在奉命之作中见缝插针式表达自己的政见,私人信件中所表现的“樊南穷冻”。

上一篇: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总结下一篇:体育局领导在职工篮球赛开幕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