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16篇)
1.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的几点做法
新课改对语文的新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也成为大部分教师追求的目标。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要让教学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这样才能变“学”为“用”,才能立足课本,走出课堂,而课堂中的拓展延伸就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下面就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仿写练习,拓展延伸
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个弱点,所以,根据小学语文课文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小练笔”更好的从文中学写,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比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时,我会设计这样的练习: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以《走遍天下 为侣》为题,写一篇作文,400字左右,以下列文字作为开头:
如果你独自环游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八音盒,还是一台手提电脑„„似乎很难作出选择。
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 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会有话可写,在仿写的过程中,学会了文本的表达方法,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更好地感悟了文本,真正做到了变“学”为“用”。
二、联系生活,发展德育,拓展延伸
《慈母情深》一文记叙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的给钱我,让我买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学生们对母亲的事知道的很多,对母亲感情最深,说起母亲都会有很多很多的话语。我在进行拓展延伸的教学时,采取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1、教师总结: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肯定也想到了你的母亲,她也为你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你也对母亲有了热爱和感激之情,请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2、延伸课外:联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母爱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历历在目了,对父母的恩情真切被感动了。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了,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教学目标。
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为读写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和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读写能力。
三、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五年级《将相和》一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是,《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在学完这边课文后,我会这样要求学生: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又如:我在教学完《景阳冈》一文时,我会这样向学生推荐,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的人物,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读一读,去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见阅读数量的积累与熟练技巧形成的密切关系。在小学阶段课文阅读量仅300篇左右,三、四十万字,这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许多名人、专家都曾经断言: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素质差的根源是缺乏课外阅读。拓展阅读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文化积淀,拓宽视野,培育创造力,形成语文综合素养能有很大的潜力,学生完全可以在不增加任何负担的情况下,实现并超越《大纲》规定的小学生阅读总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会根据需要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拓展性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更合理、更有效。
四、续编故事,拓展延伸 在学完《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想象:正当小女儿杰奎琳“踏上最后一集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之后会怎样呢?请你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通过故事的续写,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了语言,进一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训练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同时,也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应用好教材,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出精彩。
2.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二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 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 以课件情景为补充, 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弱,教师在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这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 就提出有点拨作用, 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自己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培养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1.培养朗读习惯。从“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 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拓宽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
2.培养预习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培养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实现阅读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读书并大有所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花钟》一课,学生对花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要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应用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而且能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质疑能力,增强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激发求知兴趣的作用等。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课文《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提问:“什么是陨石”、“第四季冰川活动的遗迹指什么”等。学生提出问题,谁解疑呢? 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也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营造民主氛围,提高阅读质量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 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五、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段,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三
要使朗读教学扎实有效,真正发挥它的效能,首先必须激发、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是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经过五六年的学习,到了小学毕业时,他们念起书来不是添字漏字,就是结结巴巴念不清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是教师平时对朗读课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平时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课文进行繁琐的分析,结果,有限的时间就在那低效率的问答过程中流失了,而学生所能得到的训练必然会减少。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致使學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动用书面语言这工具。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代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
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如何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意见。
一、通过范读,感染学生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情感,引导情感共鸣。因此,教师有必要作一定的示范朗读,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教师动之以情地朗读,学生会默默地在心中模仿,并产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去超越老师的需要。这个时候的朗读,学生会异常地投入,甚至“忘乎所以”,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文字丰富敏锐的感受力大有好处。特别像《地震中父与子》和《跨越海峡生命桥》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就无法使学生体会到当时的危急时刻。更不能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沉着冷静、机智应对的品质。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
二、依据教材,激发情感
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在对课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用“心”去朗读,用情去体味。
三、巧妙点拨,搭建桥梁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微笑着承受一切》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全文记叙了我国女子体操跳马运动员桑兰在参加一次世界性的体育竞赛时意外地从马箱上摔下来,胸部一下完全失去知觉,可桑兰并未绝望,而是微笑着承受一切。这是真人真事,可内容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悟桑兰面对天大的不幸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呢?
从学生实际出发,他们从未见过脊椎骨折的情况,如果一味读书,学生是不能够感受到桑兰每做一个小小的动作时的艰难与痛苦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层感悟,必须巧妙点拨,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搭建好文本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这堂课上,我抓住关键词语,如“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一天一天”,从词语入手,让他们先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做什么事才会这样艰辛,再联系课文,感悟出桑兰为了完成一个对我们来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却要付出像登山、长跑、搬重物那样的辛苦,从而深层感悟了他的坚强勇敢!学生再读赞美桑兰的话时就读出了发自内心的感情,这样深层的感悟是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精神与心灵的提升。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视语言的积累,强调博览,熟读成诵。多读,熟读,有助于感受语言的美,还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在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重视语言积累”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感情,把自己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在韵味,一遍比一遍入调,一遍比一遍亲切,让学生在熟读中做到自然背诵。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勾画一副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想象对火烧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所以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或范读,或引读,或议读,让学生多读,感受想象火烧云之美,读出火烧云之美,体会出作者所描绘的人间仙境,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通过学生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重要组成部分。
4.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四
练的几点策略
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一路学习,一路思索,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时过分地侧重于课改的个性化和人文关怀,在自主、体验、合作开放式学习等方面花了较多的心血,留足了时间,却忽略了语文课堂的本真是言语的训练和积累,忽略了语言作为传承文明载体的重要性。课标中明确提出重视学生的言语训练和积累,“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语文工具性特点的具体体现。王崧舟云: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其独一无二的“言语性”。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可见,没有语言量的练习和积累,就学不会应用,更不会有语文能力质的飞跃。实践中,开展言语训练,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方法,引领对文本的品词赏句,更能让语文课堂具备万千风情。下面笔者结合阅读教学谈谈落实言语训练的几点策略。
一、吃透教材,找准文本切入点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战。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教师花心思钻研教材,备好教案,吃透文本,做到心中有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明白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吃透文本,走进文本情境,是很难做到的。无可厚非,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在内容和语言形式上有独到之处,富有教育内涵。但是摆在眼前的教材是安静的,被动的,唯有教师主动挖掘文本,深悟作者内心情感,方能入情入境,形成教育目标。而实现“备教材”的过程,除了与文本的情感对话,语言点的捕捉也尤为重要。教学中,我们要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挖掘“一处传神,效果皆出”的言语实践点,挖掘关键字词,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找准语言训练元素,把握文本的“空白点”、“动情点”、“迁移点”来设计语言训练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完成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转化,最终习得言语。事实上,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最本质的,决定着课程的价值。语言训练往往需要教师自行揣摩、确定、甚至添加,做好语言训练元素的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什么”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二、品词析句,体悟文章真性情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教学中对话的话题不能只限于文本的内容,还必须有对文本语言形式的交流。就像王崧舟说的:“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眼。”教师应该抓住课文中有代表性的、运用巧妙的语言现象,即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语段,引导学生以独特的眼光体察,进行个性化的品味,深入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并作出个性化的评价。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有这样一个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学生了解了“掠”可理解为“抢”、“拿”、“搬”、“夺”等,但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掠”而不用其他词呢?通过换词对比朗读和一番揣摩体会之后,许多学生心领神会。有的说:“‘抢’是从别人那儿强行拿走,‘掠’显得轻松随便。”有的说:“‘掠’字可以看出他们想拿什么便拿什么,没受到任何反抗。”还有的说:“从‘掠’字可以看出侵略者的野蛮与霸道。我真恨这些坏东西。”
可见,学生通过对语言形式的揣摩之后自有自己的一番体会,这些体会各有差异,与作者的本义也未必一致,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不仅获得文本所传递的情感,也获得对文本言语形式的深刻体验,感受到用词准确对表达情感的辅助和点睛作用。
三、注重过程,保障言语训练实效
言语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更注重对文本情感的解读,更习惯于给予学生结论,而忽略过程性学习的能力和收获,也在无形中失去更多言语训练的机会和品悟。
以《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歌教学为例,如果只是从表面逐字逐句分析,容易得出母爱的结论,而没有过程性审美和感悟的价值,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一)师配乐范读
(二)学生听读要求: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下面的句式进行表达:
我仿佛看到,这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母亲的(),我仿佛听到母亲说:()。
(三)组织交流:
生1:,这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母亲的(叮咛),我仿佛听到母亲说:(儿啊,儿行千里母担忧,你可要早日归来啊!)。
师: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2:这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母亲的(祝福),我仿佛听到母亲说:(我在家乡等着你金榜题名)。
师:带着你的祝福,读这四句诗。„„
(四)回环复沓,深化理解:
这哪里只是针与线,分明是母亲的牵挂,生齐读诗歌; 分明是母亲的期盼,再读诗歌; 分明是母亲的祝福,三次读诗。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深深沉浸于母爱的无边和伟大,不仅理解了诗意,感悟了情感,还落实了言语训练,保障语言训练的实效。
四、把握细节,营造言语实践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语文课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学习祖国语言,从而学会运用,最终获得语文能力。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很有效的办法。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可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契机。
如在教学老舍的《草原》一课,文章不仅语言美,风景美,人更美,深深吸引了读者。然而在孩子的眼中,他们更多的会关注文本的好词佳句,而忽略文中几个短句的作用,而这几个短句恰恰是言语训练的点,因为他们在标点的渲染下很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来,如:河!这一个短句,品一品,揣摩标点读一读,不难体会作者在一片碧绿后见到河的惊喜。再如:快了,快到了!则作者希望到达目的地的迫切和喜悦心情溢于言表。而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通过反复朗读,学生的感悟则离文本的中心越来越近,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也深深印在学生心里。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表达方式,同样简略有力地体现情感,值得学生进行言语训练,学会积累和运用。
5.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五
一、为什么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是针对阅读教学的“虚效”而提出的。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正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如何。教学效果不尽如意,表现在:大多数小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表达(口头、书面)能力等还不能令人满意。很多小学生的毕业考试分数很高,但分数里是否有“虚效”?不能不承认,当前学生的高分低能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打不好,对于我**语教学综合水平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将构成严重的阻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总体来说,小学毕业生应该掌握3000个汉字,做到会读、会写(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会用;对于教科书中的课文能够理解,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默读能力)、阅读欣赏能力及判断能力,能够阅读书报,能从阅读中吸取知识、感悟思想、丰富情感、提高品质;能够写出四百字左右的、简单通顺的记叙文和常见的应用文;能够运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够有条理地、语气适当地和人交流、从小学各年级来说,应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课文的学习来说,应完成该课文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三、怎样实现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这个问题涉及语文教学理论、教科书、教师、教学过程等多种因素,我想主要从教学上谈点看法和意见、1.认清语言的本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认识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课程——语文,当然不能脱离语言的运用。具体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我仍坚持20年前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论》一书中的提法:“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包括口头和书面语)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分不开的,为了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我曾提出五项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2)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充实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5)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思维水平及学习习惯的全面进步。
这五项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第一项任务——“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严格说应该包括:识字、写字、听话、说话、读书、作文六种能力,其他各种能力和品质的形成,都是在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中统一实现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交流,才能称得上教学获得实效。
现在有的研究者强调语文素养的全面性,但在全面之中,没有突出最基本的因素——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容易使阅读教学方向不明,把握不住阅读课的本质。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课,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课。阅读课要在“用”字上狠下工夫,要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写作,学会听懂别人讲话,学会熟练地和人进行口语交流。这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必须将这个核心突出出来,明确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阅读教学在使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其认识能力和情感素养,但任何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充分显现展示语言的魅力。
2.阅读教学要体现课文这一文本要素。
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明确之后,应明确阅读教学的依据就是课文。阅读教学必须依据课文这一文本要素进行教学。凡是选为课文的篇目,大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语言规范、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记忆、积累;第二,凡是好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一定的写法,鲁迅先生曾说:“凡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第三,好的文学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审美与思想情感。
针对这三点:关注课文的语言、写法、思想情感,在教学时应该如何具体实施呢?第一,使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教学时,教师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使学生将词句读懂,好的片段、全文要求学生背诵。第二,使学生学习课文写法。阅读教学既要教学生读书,还要教学生写作。在阅读课上,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如何构思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课文的写法。第三,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念。同时,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其审美能力。审美个性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谓审美个性,主要指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特征,也就是每个学生对某一文学作品形成的自己合理的理解、感悟和感动。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审美判断能力,个性理解必须合理,教师要适当引导;再次要在对语言的审美过程中,将文学的种子深深地播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阅读教学还要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现在的阅读课多考虑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把感动忽略了。有的课,必须能感动学生,使课文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令其终生难忘。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能够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一;能够在思想上有所领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在心灵上有所净化,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二;能够学到一点写作方法,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词发”,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三。
3.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阅读课要将课时交给学生。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情感;提倡学生“写课文”——写事实,写心得,写真情。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尤其强调说和写的训练。一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写句子;二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写片段,写日记;三年级进行作文启蒙训练,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各种事物和人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四至六年级把习作放在重要地位,由片段训练到篇章训练,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指导。
平时应开展读写结合的课堂“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篇课文的讲读过程中,要有10至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说、写训练。
这样做课上时间不够用怎么办?这必然涉及阅读课的教法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改变一问一答的琐碎式教法。如,三年级以后的阅读课,可以将课设计成几个板块:初读、细读——可以要求学生全文默读;深读、探究——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讨论的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领悟等;阅读欣赏——可以采取朗读的形式;巩固运用——可以设计一些说和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当然,这还要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千万不可将所有的课上成一个模式。如果平时的“小练笔”抓得紧,逐步养成学生的习作习惯,学生就不会感到作文难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二年级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三年级以后,主要提高欣赏能力,重点训练默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读出心得体会的能力。一句话:让学生学会读书、作文。4.提高青年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1)语文教师要提高人格修养。首先,人格修养体现在心灵上,也就是体现在爱心上,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的专业。其次,人格修养体现在道德规范上,主要表现为高度的责任感。再次,人格修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中,教师要真挚、诚实、笃信。孔子早就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正人先正己”。
(2)语文教师要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基本功: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标准的、流畅的普通话,能背下几十篇名篇,能给学生写出范文,具有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此外,还要多读些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修养,以影响和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读经典作品,不能匆匆过目,有的应该熟读、精思、背诵、做笔记,坚持数年,定有成效。
当前,青年语文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很大。青年语文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常规教学上,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必人人都写论文,但是一定要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的积累,就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有经验的教师则必须能写出论文。教师写论文时主要应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多一点真实案例。我真诚地希望学校领导给青年语文教师创造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要坚持校本教研制度,让他们从从容容地教学和学习,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5.端正教风,坚决反对“虚效”、“虚名”。
(1)反对“虚效”。我们为什么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呢?就是因为有“虚效”,“虚效”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应试教育的积弊上。当前应试教育依然有广大的市场,应试教育就是一切为考试而准备。例如学生到了四五年级,读书还不会概括要点,不会做笔记,为什么?因为教师在讲课时把要点都给他们概括出来了,写到黑板上了,写完了让学生去背,背完了应付考试。时间长了教学就产生了“虚效”,即使学生能考及格、考好,但能力还是没有提高。还有就是作文考试以前,有些教师让学生在“优秀作文选”上选几篇,背下来应付考试,或者教师事先让学生“突击”出来几篇应考的作文,甚至允许学生“雇枪手”。部分教师的这种做法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学生的考试分数可能很高,但是他们不会读、不会写、不会欣赏,这样不仅产生“虚效”,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最主要的是危害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以为学习可以“作假”,他们将来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作假”。
6.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六
摘 要:阅读教学承担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初步培养语感的重任,也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重视朗读训练、精心设计问题、恰当使用评价语言”四个方面对小学低段新阅读教学做了有效尝试。
关键词:习惯 朗读 问题 评价
2011版新课程标准总目标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在“阶段目标”中提出:“第一学段” 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承担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初步培养语感的重任。那么,如何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落实阶段目标呢?我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点做了初步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将陪伴着人的一生,而阅读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后自然就养成了阅读习惯,而阅读习惯的培养会使孩子终身受益。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而又必须做到的。我在第一次入学家长会上,就给家长强调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随后在每期一次的家长会上,给家长介绍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必要性,得到家长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后,家校配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每天阅读20分钟,填写阅读记录卡,课前二分钟讲故事,开展读书交流展示等,通过这些方法来激发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今年这些孩子上二年级,读书习惯培养已初见成效,大部分家长都说自己孩子现在不爱玩具爱上读书了。
二、重视朗读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重视朗读,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享受阅读教学的乐趣。而对于小学低段年级孩子而言,他们的无意注意占据主要地位。阅读教学中,通过朗读让孩子们动口动脑集中注意力,所以更要把朗读放在突出地位。只要把课文读通了读好了,语感培养自然就完成了。我把第一课时目标定为“读准确”。要求学生对照拼音读通课文,通过老师教读、范读等各种方法要求学生做到“读正确”字音,进而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回读、不唱读”。第二课时则根据不同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稍高的要求,比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疑问句或者感叹句语气、读出逗号句号的停顿、能有意识地读出诗歌的节奏等,做更进一步的指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三、精心设计问题,助推阅读教学
提问是一节语文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课堂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精心设计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从以下方面来设计问题的: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学习《司马光》一课时我先抛出以下问题“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年龄和大家相仿的聪明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为什么被人们夸奖聪明吗?就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吧。”这样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2.层层推进,梳理内容。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乌鸦为什么想喝水?它开始为什么喝不到水呢?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喝到水了?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你从这只乌鸦身上学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也理清了?n文是按照“想喝水―喝不到水―喝到水”的顺序讲清楚故事内容的。
3.创设情景,激发想象。教学《晨光》时,我让学生先观察课文图画,然后想象“晨光怎样叫醒风的?叫醒风时他们互相会说些什么呢?”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感知了诗歌描绘的画面。
四、恰当使用评价语言,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评价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重拾学生的自信心,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语是在课堂中的一种常用做法。我在上课时,对回答得好的学生说经常赞不绝口,“你回答的真棒!”“你真是想象力丰富的天才!”“你的回答真让老师惊喜,太精彩了!”等等。对反应较慢的学生,我说“别急,再想一下”“ 老师相信这个问题难不住你”“ 让你的聪明脑袋转起来吧”等等话语等待和激励。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我会说“错了没关系,至少你积极回答问题的勇气值得表扬”“ 错了没事儿,老师会帮助你”,用这样亲切的语言告诉孩子,错误不可怕,课堂上的错误也是有价值的,鼓励孩子接受帮助,继续思考。
7.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于制式化, 做不到深入的沟通, 经常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来回答, 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侥幸心理, 认为学生那么多, 不一定会叫自己回答问题, 导致学生不去思考, 长此以往, 也就不会思考了。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老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能回答出老师心里认为正确的答案, 对于学生对阅读的独到见解听而不闻, 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造成了学生的思维跟老师一样, 没有创新能力的后果。
(二) 在阅读教学的方式上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上课时, 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方式, 在这过程中, 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状态, 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教师对学生放置不管, 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 但是对于学生之间讨论的方式, 是否有进行合作都放任不管;另一种是教师对学生管理的过于严格, 导致学生不能尽情的讨论问题, 课堂气氛太过严肃。对于此种情况, 教师需要做到有效的调节, 否则小组讨论学习这种方式就发挥不出原有的功效, 还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得其反。
(三)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好好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学习手段,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朗读在现在的课堂中已经很难看见了, 老师对于朗读大多数都选择让学生课下去完成, 导致学生得不到老师的指导;而对于写作方面, 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来写作困难, 学生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而写, 对写作的兴趣在一点点消失。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即使没有老师督促学生自己也能很好的进行语文阅读, 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老师必须先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利用好的阅读方法再进行语文阅读时, 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小学生因为年龄小, 所以自制力比较薄弱, 所以在教学当中, 要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所阅读的课文时, 老师应该向学生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 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学生阅读遇到问题时, 老师则需要及时的点拨, 用以来帮助学生;在学生不爱思考, 对阅读产生反感心理时, 要积极疏导学生心理, 提出一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刺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当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兴趣时, 学生们就会自主的进行阅读, 也就能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得出, 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过程不能三心二意, 要养成专心阅读思考的习惯。如果不能专心阅读, 即使阅读量再大, 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在阅读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 无论是文章的写作方式或者是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只有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更好的了解文本;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该养成记录阅读随笔的习惯, 不但可以讲好的词, 句, 段记录下来进行分析, 还可以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将好的词, 句, 段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学以致用。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并且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
(三) 丰富课堂阅读内容
目前, 想要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首先应该一改以往传统教学的理念, 丰富课堂结构。采用多元化阅读模式, 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爱上语文阅读, 打个比方来说, 在进行阅读的时候,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将学生分为各个角色, 还有旁白, 增强课堂趣味性。通过这种方式, 在课堂上的演练, 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所阅读的文章中的内容, 加深对文章理解, 对于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也会更加了解。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全文讲解, 由于学生对于人物的语言, 特点都有一定的印象, 所以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讲解的时候也会轻松很多, 间接地缓解了教师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压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们要寻找到一个适合学生学习, 也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逐渐完善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逐步的完善小学语文教学, 从而使语文阅读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让孩子从心里爱上语文阅读。
参考文献
[1]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11.S1:35-37
[2]唐红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 2013.14:184
[3]单晓菲.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02:129+173
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八
一、利用多媒体,扩大阅读容量
当下的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最大变革无疑是高效率检索阅读方式的出现。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做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适量地引进课外读物,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如在教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回家搜集有关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并进行阅读。这样,学生们就会利用课后时间从相关网站上找资料来看。学生们收集了资料后,教师要在班级进行及时的反馈。比如叫学生们向大家介绍他们收集到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如作品《豌豆公主》、《皇帝的新装》等文章。同时,教师也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从网上搜集过来的其他童话作品,这样让学生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多媒体技术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它使学生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还可以在因特网这个无限广大的课堂里自主学习,可以说,多媒体技术不仅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而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了新天地。
二、寻找相似点,让阅读文本与生活相连
小学语文教材的好多内容是学生常见和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往往熟视无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周围生活和现实世界进行深入地观察和认识。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大自然的语言》描述的是自然常识的内容,通过写云和动植物的变化,告诉我们只要仔细地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就小学生而言,文章生动描述,又为唤起回忆、加深感受提供了依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从大自然这个奇妙的世界中,你可以读懂哪些语言?”为引导,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自然常识,叙谈“大自然的语言”。这样调动生活积累,追求由点到面的扩展。课后再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新的大自然规律,让学生跳出封闭的小教材,扩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为学生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
三、教会朗读,感受阅读文本的美
汉语语言中充满了内容美、音律美、节奏美。阅读文本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表达,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语言感染下,其语文素养的提高趋之必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住每篇课文的朗读基调,语气、速度,准确地将朗读的要领教给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桂林山水》一课,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用充满赞美祖国河山的秀美的感情来范读;那速度应当就象泛舟漓江悠然欣赏美景一样,稍慢;而在写漓江的水与山的特点时,运用六个感叹句子,“静、清、绿、奇、秀、险”就应当突出一点,相应读得急一些,或重读,或延长语音。教会学生重点体会这六个字,指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笔下所描写的“真景”,作者心中要表达的“真情”。教师要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边听边看课文,因而,学生那一种朗读的情感因素被激发起来。有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们仔细的品读了描写作者母亲的外貌的语句之后,可以深情地朗读:“母亲啊,你曾经挺直的背到哪里去了?你曾经光洁的面容到哪里去了?你曾经水灵灵的眼睛到哪里去了……”一连串整齐而充满情感的排比句,把学生对母亲的爱和心疼的情感一下子激发出来。
四、以读为主,促进写作
阅读教学不能唯读而读。语言包含输入与输出,读是语言的输入,写是语言的输出,光输入不输出,语言就成了僵死的东西。所以教师在知道学生阅读教学的同时,要不失时机的以读促写,让读的结果有所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说明了读得多而熟,才能写得快而神。教师可组织学生读中效仿写作,效仿以片断为主,好的效仿作品可推荐到课堂上交流,让学生体验读的成果,写的乐趣。教学《狐狸和乌鸦》后,以“乌鸦被骗以后”作为发散点,让学生大胆设想,对学生的种种想象,教师都给予肯定。最后,让大家以乌鸦被骗以后为题,把设想的结果具体地写出来。这样,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也能做到下笔有言,且言之有物。以读促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又例如:例如在欣赏了朱自清的《背影》,有位同学也写了有关于爸爸的文章。根据老师的了解,他爸爸曾经在一家餐馆中工作过,但一读文章,才发现这位同学爸爸“不简单”。他回忆了在过生日时,爸爸亲自下厨为他炒最爱吃的“酱爆茄子”,整个过程写的情真意切,细腻入微,一位关心孩子的父亲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了。
总之,阅读教学的方法可以说是百家争鸣,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教师们的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是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而服务的。
9.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九
几 点 体 会
太小:鲁明会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 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合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有助 于学生提高头口表达能力,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 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么,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如何呢?下面我的 几点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重点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从根本上 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 学方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预习、阅读、作文等)引入了小组合 作,在合作活动中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小组讨论发言评优秀、赠红花等)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课堂气氛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 动、合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样观念影响下,课堂上学生同伴群 体的资源,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在合作的具体实践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 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在精神上有一种满足感,并 能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这些都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因此变得更主动,积极起来。经过每节课反复多次的 内心积极体验,唤醒并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组 内找到自信。
例如:教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生命 生命》,讲到文章准确而又生动的 语言时,我让学生以第二段为例,寻找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词语,用圆圈 标出来,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在这个环节中当中,我让学生采用四人 小组的形式,讨论回答,讨论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有的说: “茁壮成长”写出小瓜苗旺盛的生命力,有的说:“„冲破‟、„不屈‟ 体现小瓜苗生命力的顽强;”有的说:“„仅仅‟写出了小瓜苗在没有阳 光泥土的恶劣环境下,体现对生命的执着;”也有的说:“„竞然‟突出了 我的惊喜。”这样一来,学生的发言基本已经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出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调动群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之间进行 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充分感受到“我能行”的学习自信心。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当好“导演”,学生当好 “演员”的角色,打破了以往那种教学中等级森严的师生关系。师生地位平等,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在小组合作 学习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权威者,而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空间,尊重独特见解,充 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知识能力价值的 转化,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书本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主张学生积极运用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独特视角来审视课文,审视机会,审 视 人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来陈述 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表达自己对课文,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和体会,使蕴藏在学生心中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培养。因此,语文 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以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机会少,训练不够充分 的缺点,逐步改变了学生懒于开口,过分依懒老师的被动学习方式。在小组 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素质等方面相相沟通,相互认识,相互认同,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解决学生中的 个别差异,缩小两级分化,有助于因材需教。由于学生的水平差异比较大,我 坚持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合作 交流。
例如:在作文讲评课上,争取小组合作评改,可以克服教师讲评带来的“七 刀切“”一言堂“的弊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 章,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章,自我评价的能力 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别人的文章,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在讲评中,我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传阅习作,互读互评。在小组合作中 组织学生写同一题材相近题材的同学,根据他人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感受。如”记一次活动“的习作,有不少同学写到体育运动项目,评讲时,要让 这些同学针对别人的习作,讲各自不同的经历,让学生在群体互补中把活动说 具体,又能交流在不同项目中(跑步、跳高、跳远等)的感受。在学生小组合作 讲评的基础上,我联系班级学生和习作实际,把各小组推存的习作和同学的意见 放在班级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合作评改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设计好目标检测题,让学生单独完成练习及时反馈信息,查漏补缺,并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语文问题 :如阅读短文,培养语文创新阅读能力,或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写、扩写、缩写等等。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归纳总结阅读规律:读什么、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读时怎样想,为什么这样想,想后怎样表达。在充分发表自己 的意见同时,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这样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参与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养成合作精神,增强了责任心,培养学生 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的能力。
10.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十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教育部课程改革 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为我们实施有效教学指明了方向。他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教授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关注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我个人认为理想的有效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
1有效地语文教学应是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以积极的课堂氛围为依托,让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享受语文的乐趣。
2、有效地语文教学应是以语文的学习方式,以扎实的自主学习为载体,让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语文学习。
3、有效地语文教学应是有明确的任务方向,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让学生获取终身享用的习惯、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我认为有以下策略可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注重以读为本,研读扎扎实实。
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让“读”占鳌头,避免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太多,曾听过不少这样的课,“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学生只需在老师超强的表演下,配合好老师读读书,作作陪衬即可。不是靠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品味出情感,而是靠老师大段大段煽情的,甚至是声泪俱下的语言感召,达到情感的高潮,课上完以后,学生脑海里除留下老师的表演,对文本语言文字并未留下多少记忆。为什么要强调“读”的重要,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读的目的和作用。我们大致可以把语言分为“口头语言”“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要使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内化成学生的习惯语言,增强语感,只有在掌握了大量书面语言以后才能实现,因此书面语言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积累是对母语最好的学习。只有多读才能充分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思想碰撞。
要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潜心会文的读书习惯,这种好习惯的养成会让孩子终身受益,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不断提高。要是真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我们要记住:生命的苍白与丰富,浅薄与深邃,往往取决于个体的阅读经历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后,要迅速地引导到感情朗读上面来:“说得这么好,能把你的理解和你的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吗?”“那么,该怎样读呢?你尽可以读出你自己的感受。”“读得这么好了,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吗?”如果学生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还可以指向读:“看来理解这句话还有些困难,这样吧,我们再好好把这句话读一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也可以向别人讨教一下,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触。”师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研读和一次次对语言的品味中受到语言文字的浸染、滋养,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这样水乳交融的。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分析表达都要用“读”和“品”来统领,整个阅读教学过程都应是从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情,读中受到人文性的熏陶的。
以读代说,以读代训,以读代练,以读代写。在不断地读中,达到“以读促理解,又以理解来促读”,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这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正所谓“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人教版第十册的《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洪水袭击这个村庄的时候,老支书像一座山一样,冷静地带领着一百多村民通过一座窄窄的桥转移,他果断地做出决定,共产党员靠后,让群众鲜先过。甚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留到了最后,刚送走最后一个群众,桥塌了,留在最后的父子俩被洪水卷走。有点老师带着学生一个劲地分析:老支书什么举止深深地打动了你,是你最受感动?分析完一个段落就走向另一个段落:还有那个地方让你深受感动?可偏偏就是不深入朗读,“怎么回事,都说得这样动情了,怎么不顺势指导读,有飘走了呢?”“愤悱之处,是需要用感情朗读来宣泄和倾述的呀!”我心里不禁想着。后来才发现,老师是等全部分析完再来读,这时候的读只是意思意思罢了,甚至有点地方只安排一下齐读边作罢。读成了课堂的一种点缀,仍是繁琐分析为主。怎样安排读呢?我们在重点处的教学时,“说到哪儿,就读到哪儿;读到哪儿,就指导到哪儿;指导到哪儿,就再读到哪儿。”很通俗,很好操作,很有效果。这样做,就把理解、感悟与读书的层次性融为一体了,师生的感情随着读书的深入,不断升华,词句积累也在其中了。
二、注意词语教学,咀嚼扎扎实实
词语是构成语言、文本的基本材料,词语在文本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我们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词语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教给学生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和手机资料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看看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合作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读着读着你又能悟出些什么来呢?
生:我认为作者不甘心就这样。
师:不甘心,说得好。你是从哪里读出他的不甘心呢?
生:我从文章这里感受到的:“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出示CAI)读书是得咬文嚼字地去品,去悟的。大家注意到两个“赤裸裸”的写法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一个是光着身子从娘胎里来到这个世界,而后一个是指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离去。
师: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齐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么一遭呢?”。
师:读出了作者的不甘心。作者是在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在拷问自己的心灵呀!大家是否知道,二十三岁的朱自清已从北京大学毕业,已经有一些作品问世了。可他还是对自己不满足,正因为他此时有了这样严肃的思考,不甘心慵慵碌碌度过一生,这一生中才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呀!你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吗?
生纷纷:《背影》、《荷塘月色》、《春》、《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师: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读出你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吧。
生:读文“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这一遭啊?”
抓实重点词语“坎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朱自清不敢庸庸碌碌过一生的情感,从而产生对他的敬佩之情,才能进一步感受到时间的重要。
2、教给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词语的方法 如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的片段 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读。
2、哪个词重点?
3、什么意思?“欲”什么意思?
4、想想应该怎么读?
师:“震耳欲聋”你会怎么想?(难受;烦躁;一刻读停不下来„„)把你们的感受送到字里行间去。读„„
师:你们一刻都停不下来,而母亲停止过吗?(生答:没有)找出依据?
生:大声的说话;大声的喊母亲;„„
师:“大声喊”告诉我们,噪音消失了吗?
师引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继续找。
生回答:争分夺秒;多的感叹号;母亲大声的问;旁边的喊;塞在,大声的说。共6个地方提醒我们这噪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师:我进去了,噪声没有停止过,再次读:七八十台缝纫„„
而这只是今天这一刻,昨天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明天母亲又将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去年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的读:七八十台缝纫„„
设想:明年、后年、再后年,母亲又将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师:孩子们,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你会有什么滋味?
生:难受;心酸;感动„„
师:这是一份酸楚的感动。这么多的感受,我的鼻子怎么不会一酸?
3、教给学生比较、辨析、品味词语的方法
如(出示):母亲说完,立刻有坐了下去,立刻又有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有陷入了忙碌„„
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慢镜头,现在我们来用快镜头。请一位同学来读。
师:好,很好,一口气读完了,为什么呀?
生:因为母亲工作很忙碌。
师:所以我们要用快镜头来读,齐读——再请一生读。
师:这里用了四个“立刻”,是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四个“立刻”。
生:母亲工作节奏快。
师:再读,体会一种什么感觉?什么气势?
生1:抓住一切时间工作,挣钱!
生2:一个比一个重复,一个比一个感情更深!
师:着是叠加,是快速、加倍的工作,来挣钱!为什么不伸懒腰?不喘气?不休息?
生:为了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读书!
师:母亲,你已经干不动了,为什么还要拼着老命工作?请大家带着感情齐读!
为了表达母亲的辛劳,这句话(慈母情深)能少吗?这就叫语文意识。
读,师生配合读,学生读刚才的三句话,教师读其他部分。
师:母亲是那样的环境下,那样辛苦的挣钱,而当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时,母亲是怎么说?怎么做?
出示: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哪个字最重要?对是“塞”母亲是怎么样的“塞”?
生1:迫不及待的塞,师:用上去读“迫不及待的塞”,生2:毫不犹豫的塞。
师:用上去读“毫不犹豫的塞”,生3:不假思索的塞。
师:用上去读“不假思索的塞”,师:是啊,母亲是想让我多看书。
师:带上刚才的感觉在来读这个句子。
师:这哪里是钱呀,是„„
生:是爱
生:是希望
生:是心血
生:是汗水
生:是劳累
生:是生命
生:是情
„„
师:这一切的一切,汇成了四个字——“慈母情深”,孩子们,这就是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伟大,我的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哪里是攥着钱,分明是攥着母亲的(爱、希望、心血、汗水、生命、情)。攥者母亲的博大情深。
三、注重品味语言,体悟扎扎实实
怎样品进语言文字中去?抓重点内容,抓精彩文段,抓修辞,抓句式,抓用词的精妙。读出文字背后身后的感情,深长的意味,深刻的道理。教学《丑小鸭》时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他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找吃的”,我重点抓住了“躲”和“找”来引导学生品味。
师:不幸和苦难扑面而来,面对这一切的丑小鸭是怎么做的,你不想说一说吗?
生:面对困难,丑小鸭没有放弃,努力地让自己生存下来。我从“他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找吃的。”看出来。
师:谁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丑小鸭忍受着大家不能忍受的痛苦,白天躲起来是想躲过小鸟的讥笑,猎狗的追赶,一天到晚都没有吃,晚上才找吃的,就是为了填饱肚子,活下来。他是一只了不起的丑小鸭。
师:(出示)说得真好。请大家用你的真情和想象,透过文字的背后,走进丑小鸭的生活。
也许,某个白天,猎狗追赶,丑小鸭是这样躲藏的————
也许,某个夜晚,一片黑暗,丑小鸭是这样找食物的————
生1:丑小鸭是这样躲藏的:他轻轻地,轻轻地藏在芦苇丛中,连大气也不敢喘一声。
生2:丑小鸭是这样找食物的:因为黑暗,他只能摸黑前行,一步步小心地移动。
„„
师:(再出示)
也许,他面临着这样的困难————
但是————
也许,他遇到了这样的危险————
但是————
生1:也许他面临着这样的困难,天刮起大风,下起大雨,但是他拼命地躲藏,默默地忍受。
生2:也许他面临着这样的困难,一双脚被荆棘划破,鲜血直流,但是忍着疼痛,自己用捡到的一条破布艰难地包扎。
生3:也许他遇到了这样的危险:在寻找一朵小蘑菇时,被一块大石头给压住了身子,他努力地一点一点往后挪,才逃过一劫。
生4:也许他遇到了这样的危险:在他的身边传来了枪声,他在森林里狂奔,跑到了很远的地方,枪声才慢慢平息。
师:这只是普普通通的躲吗?(生:不是),只是普普通通的找吃的吗?(生:不是)
师:他其实是在找什么?
生1:找出路
生2:找办法
生3:找人们的关爱。
生4:找温暖
生5:找尊重
生6:找希望
生7:找未来
(师随机让说的学生上黑板逐一板书)
师:让我们来看看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情景吧。出示:“丑小鸭太高兴了,他扬起翅膀,伸长脖子,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
(指名多人读,全班站起来加上动作读。)
师:你们为什么也那么快乐?
生1:因为丑小鸭历经磨难终于变成了白天鹅。
生2:丑小鸭没有白白受罪,他拥有了幸福的生活,我为他高兴。
„„
师:当我们再联系起丑小鸭的“找”时,此时此刻,你觉得丑小鸭更是在寻找什么?
生6:找快乐
生7:找幸福
生8:找美丽
生9:找广阔的天地
生9:找属于他的天堂
实施整体观引领下的细节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广阔的想象空间中去体验丑小鸭的悲惨生活。学生沉浸其中,一次次因为丑小鸭的苦难但却顽强而情动辞发。当然,对于文章的支点——“找”的解读与诗性开掘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这样的生本对话,使课堂充满灵性,彰显活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味觉,提升了语言的敏感度,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
11.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方式
一、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缺乏交流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即师生交流只停留在表面,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出一名学生回答,这样的交流方式只是在教师提问学生时进行单项交流,对整体学生而言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课堂气氛往往沉闷枯燥,提不起學生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关注点也只是在于学生是否能说出正确答案,并不关注学生的回答是否新颖特别,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教学
效率。
2.自主合作学习安排不合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容易发生安排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教师只提出一个讨论问题,让学生自由组合,随意讨论,课堂秩序杂乱无章;二是教师对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管得太过严格,不允许学生随意说话,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了合作讨论的气氛。因此,合作学习大多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明白课文的含义,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阅读课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与说,而忽视了读,甚至根本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任何的指导。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紧密连接的,若是阅读教学没有进行良好的培养,那么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很难提起写作兴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建议
1.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朗读,树立阅读教学观
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师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情境,并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例如,教师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在对文中最后一段进行阅读时,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情境,提问道: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让你难忘的掌声或者难忘的鼓励方式?先让学生回忆这些内容,然后再对这段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在朗读时大脑中也同样充满了被鼓励的情境,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作者营造的情境中,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
2.扩大阅读范围,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让学生阅读较多的语文材料,能够有助于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的规律,同时拓宽思维,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收集有关鲁迅的一些资料,如生平简介等。在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故乡》《闰土》等,这样学生对鲁迅有了基本的认识后,在学习中就不会感到陌生,使这位历史人物在心目中变得鲜活起来,从而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配合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并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爱上语文阅读,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宋长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3(07).
(作者单位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
12.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思维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应该说在本职岗位上也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笔者越发感到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教学工作,无法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因此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己对新课改的新认识,以便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
一、树立新意识,更新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课改提倡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意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是以往传统教学理念所不具备的内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师生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以要适应这种变化,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出来。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理念都是影响教学的核心因素,只有教师的理念和意识与时代潮流合拍,和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合拍,才可能具有高效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学习教学理论,及时更新教学理论,科学采用教学方法,才可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贯彻新课改,优化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阅读教学肩负着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字词句段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等众多任务,提高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贯彻语文人文性教学特点都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我选择采用了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新课之前,给学生发放一个导学案,把学生阅读本文后应该了解到的知识列成阅读提纲,由学生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的形式做出回答。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给学生讲解,最后形成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答案。
比如,在长春版教材六年级上册《高的是豆荚,矮的是麦子》一文教学中,我给学生列出了以下的阅读提纲:
1. 文中用了很多如“软软的”这样的词,再找出两个这样的词并分别造个句子。
2. 用浪线划出描写孩子们野炊的段落。从这一段里你体会到什么了?
3.“吃饱了,我们也乏了,于是便往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这一段话说明什么?
4. 文章中除了写野炊,还写了许多童年的趣事,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内容概括地写出来。
学生在通过自由读之后,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印象,加之第一课时的学习,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了了解,他们对文章中描写的童年生活非常向往。又因为他们的年龄和作者描写的生活内容非常相近,很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也非常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受到感染。
三、实施新方法,促进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是相互伴生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效教学的有力武器。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学生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建构知识图示的快乐。
分层教学法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应用最为有效。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设有组长以及记录员、汇报员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担当角色。高难度的问题有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低难度的问题由学习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完成。比如,在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威尼斯小艇》一课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下列问题:
1. 文章的哪一自然段写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2. 文章的哪一部分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3. 画出文章中2个比喻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 找出文章中2个多音字并组词。
5. 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6. 用文章中加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看谁写的美。
在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中,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选择不同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都是兴高采烈、跃跃欲试,纷纷就自己能理解的问题发表看法。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比率在90% 以上,讨论覆盖面广的原因是因为问题有层次性,而且这种层次性还不明显,学生无从觉察,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且学生都能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都感到自豪。这就是小学语文要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提升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十三
江西省武宁县第二中学 李勤
语文阅读是学生理解语言文本内容的重要学习方法与途径,在效的开展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这种阅读教学也有利于较为直观的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灌输式讲解,学生的被动听讲来进行,教师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对话,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一、提倡平等互动,营造课堂民主的环境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或者说是以教师提问之下产生的一种变相的互动,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阅读教学中的民主,应该是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建立民主的人际关系,彼此平等、和谐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分析,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诚心诚意的信任和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
二、优化阅读程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实践。要改革阅读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失重,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局面。应该还主体地位给学生,把出发点、立足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摸索出了自己开展阅读教学的一套操作程序,主要分五步进行:“自主质疑——定向探究——讨论点拨——总结升华——拓展延伸”。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包括预习),自主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特点,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第二步,在教师引导梳理下,归纳、分类、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浅显的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教师作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比较切合课堂预设目标的问题就作为探讨的重点。第三步,围绕这些问题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自读情况,教师引导下全班进行合作探究,教师针对学生尚未理解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解疑,即“精讲”。第四、五步,通过“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进一步巩固、运用所学到的东西,做到“精练”,从而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操作程序的五个阶段立足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设置必要的探讨范围,紧紧抓住课堂目标这根“缰绳”,避免讨论抓不住重点,流于形式,课堂活动华而不实的现象,从而使课堂教学做到:目标明确,线索清晰,更具科学性。
三、适时加以“扶”“放”,提高阅读感悟的能力
要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要巧妙处理好主导与自主的关系,也就是“扶”与“放”的关系。所谓“扶”,就是指教师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启发、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学会“反三”,以便自己去探索的过程。
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放”后“扶”;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扶”后“放”,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慢慢地摆脱对教师教的依赖,然后再“放”。教师的“扶”应侧重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比如有目的的进行阅读的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朗读与默读的习惯;读思结合的习惯;圈点批注的习惯;有意质疑的习惯;阅读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良好的阅读心理习惯等等;还应侧重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比如要教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认知性阅读,体验文字,丰富语感;学会理解性阅读,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特殊对话,搞清楚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学会鉴赏性阅读,读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会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通过适时的“扶”与“放”,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四、尊重个性差异,实现教学预定的目标
作为一般文本,我们可以在日常阅读中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去揣摩。据“接受美学”理论所言,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便与作者分离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被不同的读者解读出不同的意义,因而体现出理解程度的差异性。
因此,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教师心中应该有一定的既定目标,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加以适当的调控和引导。当然,目标的制定应该具有灵活性,具有一定的张力,不应过于刻板,而应让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魂”。
五、加强语言训练,体现阅读教学的本色
一般的阅读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而阅读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例子来训练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对中小学生而言,语言文字的教学始终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不重视“双基”知识的传授与训练,仅仅把目光聚集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明显是一种失误,架空了工具性,实际上也就架空了人文性。
14.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十四
东庄中心小学 王 斌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首先弄清楚在具体的课文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习哪些技能,然后选择好学习课文的切入点,集中精力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使语文课的目标清晰,效果显著。切入点一般就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有的是题目拟得好,有的有耐人寻味之妙句、结构&&选择好了切入点,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下功夫去寻找这个突破口。对于如何去寻找这个突破口,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了一点探索,现在简单地介绍一下几点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以字为切入点。
有的字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仅与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密切联系,而且与课文的主旨也息息相通。抓住它,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可以从和字切入。引导学生:
1、和暗含着什么意思?曾不和,又和好。
2、课文中哪些段落反映将相不和?导致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3、将相后来为什么又和好了?然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他们不但容易抓住中心,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以词为切入点。
许多课文中,有些词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如果教学时能抓住这类词切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高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们抓住纹丝不动一词,引导学生:
1、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
2、潜伏部队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
3、邱少云在潜伏中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
4、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纹丝不动?这样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纹丝不动的意思,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同时也受益匪浅。
三、以句为切入点。
15.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十五
一、引导:从兴趣出发, 引领学生步入阅读的胜地
引导环节属于阅读活动的准备时期, 作用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 唤起阅读动机, 确定学习目标, 激活以往经验。美国现代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兴趣, 就会被兴趣所带领,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来, 越读越开心, 越读越想读。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并积极地加以利用。具体做法如下:
1、以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阅读是一种以形象思维认识感知世界的途径。小学生因其年龄和知识特点, 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情景进入阅读文本。因此,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结合课文内容, 运用多种方法来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其方法通常有:锤炼教学语言, 精心设计导语和结语, 用语言引领学生;分角色朗读, 使同学们积极参与文中,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从文本出发, 进行播放音乐、展示图片、观看视频等形式的课堂活动。在丰富的阅读情境中, 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情感被潜移默化地呼唤了起来,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2、以牵手实际引领兴趣
一切文章都来源于生活,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使文本与生活建立起一架畅通的桥梁。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 而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 受到情感的启迪。这要求教师必须做一个清醒、亲切的引领者, 能够蹲下来与学生对话, 并以学生的视野来观察学习生活, 反思教学活动, 真正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谈谈爸爸妈妈是怎么对自己进行教育的, 他们各自的教育方式是否相同, 再与文中小主人公作比较, 体会一下父母不同教育方式下同样深沉的爱。
二、研读:从学生出发, 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告诉我们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具体到阅读教学中, 就是必须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1、学生为主, 教师点拨
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是阅读教学不阅读, 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教师应该明确,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必须是以读为本, 以学生的读为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方面, 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定位。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和促进者, 教师不能只顾灌输自我观念的畅快, 不顾学生的阅读感受, 而是应该把自身的讲解和点拨放在阅读教学的辅助位置上, 更加注重在阅读教学中点拨的艺术, 锤炼教学语言, 做到准确、适当、妥帖。另一方面, 学生也应该加强对自身的关注。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记”老师的“分析”和那些所谓的“参考答案”, 或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借用学生的笔和口来复述那些“分析”和答案。学生要打破这种“填鸭式”教育, 不能只等待教师把各种方法和答案塞到自己的胃里, 而要自己主动起来, 去深入文本, 去体验感悟, 去创造运用。
2、尊重差异, 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由于家庭环境、个人性格、智力情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每个孩子在接受教育时的反应都会不同。作为教师, 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尽可能兼顾不同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所以教育者必须首先掌握学生的共性, 其次再考虑他们的个性特点, 然后再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在《小马过河》一文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小马来向你请教它能否过河的问题, 你会怎样回答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们一定会发挥个性, 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的差异, 鼓励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阅读的胜地中培养自己的个性, 有助于他们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阅读乐趣。
三、运用:读写结合, 从阅读中收获习作能力
运用过程的基本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阅读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吸收内化, 更包括倾吐和表达。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应把握好阅读与写作的良性互动, 注重读写结合。
1、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水平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的积累较为缺乏, 在学习写作上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教师不能因此就向孩子们灌输“现代八股文”等简单粗暴的写作观念, 而是应该从阅读出发, 教会同学们充分利用文本。第一步模仿文本。小学语文教材由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组成,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学习模仿优秀文本的用字用词, 行文构思, 艺术手法等, 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第二步借鉴文本。就是把文本的内容和方法加以批判吸收运用, 逐步突出学生的个性, 在文章中表现出学生创造性的观念与方法。第三步超越文本。学贵创新,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写作能力之后, 就要尝试摆脱文本的影响, 积极向“我以我笔写我心”的自由境界迈进。当然这个要求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高, 但是“取法乎上可得其中”, 在高标准高要求之下, 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可以有质的提高。
2、利用阅读训练表达能力
一场真正成功的阅读教学不是只训练了学生在“读”方面的能力, 也应该包括对表达能力的锻炼。以阅读教学为契机,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一些说话练习的机会, 比如, 让学生说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说对语言词句的感悟, 说对文章感情的理解, 说学习文章后的感想收获等。通过这些多种形式“读”与“说”的结合, 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味, 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带动学生们书面表达能力的增强, 给写作教学带来可喜的改变。
四、结语
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推进阅读教学更好地发展, 这是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等多方面的不懈努力。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反思和总结中, 我们要依据引导-研读-运用这一阅读教学常规过程, 始终做到从兴趣出发, 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开展由“读”到“写”的迁移训练等, 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本来的面目。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历来在语文教学中备受重视。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阅读教学往往耗时耗力, 效果却不甚理想。本文以引导-研读-运用的阅读教学常规过程为依据, 从激发阅读兴趣, 坚持学生主体, 开展读写结合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以期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作有益的探索, 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丰富其精神世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兴趣,学生主体,读写结合
参考文献
[1]李琳琳.语文新课标的阅读理念与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7) :8-9.
[2]杜红梅, 蔡亚娇.小学阅读教学浅论[J].中外教学研究, 2006 (3) :145.
[3]林传佐.谈有效的个性教学[J].教育探索, 2009 (7) :9-10.
1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建议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课本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播、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让童心、童言、童趣还给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
一、在初读质疑中入情
由于有些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甚远,学生难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是学生入情的奠基石。如教学《难忘的一课》,通过让学生交流有关日本统治台湾50年的历史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到日本统治台湾期间,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想让台湾人民忘掉自已的祖国,接受日本的统治,可台湾人民并不甘心当亡国奴,与日本侵略者斗争了50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人民以各种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入情,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奠定了基础。另外,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情感主线质疑,也是使学生入情的方法。教学伊始,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想一想这节课想学会什么,在学生纷纷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三次,每次作者都有怎样的感受”这条情感主线梳理主要问题。这样既教给学生读书质疑的方法,又让学生入情地进入自读自悟的积极状态。
二、从课题入手质疑入情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课文的课题总是文章的中心,有的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了课文所选定的对象材料,有的提出了课文的时空范围,有的介绍了文中主公或主要发生的事件等等。只要我们能抓住课题巧妙地进行质疑入情,就能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如教学《夜晚的实验》一文时,我让学生从题目入手,可以提哪些问题?然后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概括后写在黑板上:“为什么强调是‘夜晚的实验?谁、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做‘夜晚的实验”?实验的材料和工具都是些什么?实验的目的、内容、结果、结论分别是什么?‘夜晚的实验有什么意义?”然后通过学生自学课文,就很容易的将实验的过程了解的非常透彻。但是阅读不注意审题,不注意课题与文章内容间的联系,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审题中的质疑问难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是有的文章,我也是让学生们一开始就从课题开始质疑,可是孩子们想知道的信息很多,有些学生们通过读课文就能直接从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课文中却没有,但为了尊重他们求知欲,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并没有否定他们的质疑,只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在认真读完课文后,认真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再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一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整节课中都能积极思考,并通过阅读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在读书释疑中悟情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解决,可采取把问题“反弹”给学生的做法。如教学《难忘的一课》,引导学生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三次,每次作者都有怎样的感受”这条情感主线,反复读书。在读中释疑,在读中悟情。教学中,“导”是前提,“读”是途径,“悟”是关键。“读”和“悟”应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读”和“悟”,教师“导”的过程是指导学生“读”和“悟”的过程。
(1)在整体感知中悟情。感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必须建立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解决主要问题的方法,再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全文的情感主线“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初步领悟文中的思想感情。
(2)在品读词句中悟情。课文中的词句凝结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集中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倾向。教学中,应重视重点词句的教学,引导学生反复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如导读第一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有关段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后讨论交流最受感动的词句,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台湾师生火热真挚的爱国情感。
(3)在精读课文中悟情。叶老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以看出读书的重要性,课本中一篇篇文字优美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典范的样本和丰富的材料,因此,首先要读懂文章,我们知道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但是一味玩花架子的“读”则完全抛弃了阅读教学的这一宝贵经验。只要学生“熟读”,不要学生“精思”,却要不得。所以教学中以问促读,就是在自能阅读教学中展现的促进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如在教学《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中,我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同时提出“文中描写的是怎样的林子?”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学生通过朗读后说出一些词语:郁郁葱葱、莽莽苍苍、遮天蔽日、秀颀、挺拔、修长、挺直。这样在朗读时以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四、在拓展延伸中激情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09-27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析论文11-25
谈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几点体会06-30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10-1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心得09-27
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11-07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