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2024-06-18

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13篇)

1.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篇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2013-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分析及预测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物联网相关概述 第一节 物联网的概念

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

二、物联网的定义和体系架构

三、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 第二节 物联网的应用

一、物联网的工作原理

二、物联网的工作步骤

三、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四、物联网的三大特征

第三节 物联网的设备构成简介 一、二维码标签和RFID标签

二、传感器

三、识读设备

四、传输网络

五、信息处理中心

第二章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一、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二、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三、2014-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发展形势 第三节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一、中国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二、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三、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四、M2M技术在中国应用广泛

五、“感知中国”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章 全球物联网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 全球物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一、物联网成为全球第三次信息化产业浪潮

二、全球物联网的四大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全球物联网兴起的因素分析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物联网实现的基础

网 址:域名数 图表:中国网站规模统计

图表:中国网站规模增长趋势图

图表:中国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统计 图表:中国网络国际出口带宽增长趋势图 图表:中国网民规模统计

图表: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增长趋势图 图表:世界主要国家互联网普及率统计 图表:中国大陆宽带网民规模 图表:中国手机上网网民规模

图表:中国网络应用使用率分类和排名 图表:中国网络搜索引擎用户规模统计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图表:中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统计

图表:中国网络商务交易用户规模统计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统计

图表:中国网上旅行预订用户规模统计 图表:中国网上支付用户规模统计 图表:中国网络炒股用户规模统计 图表:物联网影响到的产业列表

图表:RFID(电子标签)的比较优势列表 图表:二维码与一维码的技术比较 图表:EPC物联网工作流程图 图表:EPC系统的构成

图表:2004-2012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与增长情况 图表:2013-2018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2年中国RFID市场分类产品规模 图表:2012年中国RFID市场产品结构 图表:2012年中国RFID市场应用结构

图表:2012年中国RFID市场应用结构比例图 图表:MEMS不同应用领域比例结构图

图表:2004-2012年中国智能卡市场规模统计

图表:2013-2018年中国智能卡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图 图表:RF-SIM手机智能卡技术原理图

图表:中国物联网产业细分及代表企业列表

图表:国际上拥有二维码核心技术的六家制造商 略„„

网 址:

2.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篇二

2009年, 奥巴马政府把物联网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一大重要武器。2009年7月6日, 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制定出了“i-Japan战略2015”, 详细地绘制出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社会各个领域, 以此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蓝图。 (1) 同年8月7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考察时指出, 要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 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 后被称为“感知中国”中心。从此我国物联网产业正式步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行列, 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沉淀和小规模应用,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与巨大价值已经在世界各国、各行业达成广泛共识, 相关研究也日渐丰富和完善。在业界研究物联网技术及商业化应用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 关于物联网研究的文献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去。以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为样本, 对2000-2014年这十五年的关于物联网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 试图总结这十五年来的物联网研究概况, 发现研究热点和主要研究主题, 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目前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物联网研究的总体观照

(一) 2000-2014年物联网研究文献数量

以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为样本, 检索词:“物联网”, 在“中文资源”中, 发现“32720”条记录, 发表年份从2003-2014年, 每年具体的文献数量分布见图1。检索词:“TI:物联网”, 在“中文资源”中, 发现“16801”条记录。发表年份从2004年至2014年, 每年具体的文献数量分布见图2。检索词:“SU:物联网”, 在“中文资源”中, 发现“18629”条记录, 发表年份从2004年至2014年, 每年具体的文献数量分布见图3。

基于上述图表和各种数据表明:从文献发表的年份分布来看, 从2009年起, 文献数量成逐年上升趋势, 这说明随着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应用涉足行业的增多, 物联网的概念逐步被人熟知, 关于物联网的研究逐步被更多的人关注, 并开始成为热点。

(二) 资源类型与数量分布

以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为样本, 以检索词:“物联网”搜索发现:资源类型主要是期刊论文31971、会议论文685、硕士论文42、图书17和博士论文5。以检索词:“TI:物联网”搜索发现:期刊论文16390、会议论文386、图书14、硕士论文11。以检索词:“SU:物联网”搜索发现:期刊论文18151、会议论文457、硕士论文19、博士论文2。从上述数据表明, 不管以何种检索方式, 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文献主要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

(三) 研究内容涉及学科领域

以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为样本, 检索词:“物联网”, 时间为2000-2014年, 发现“32, 720”条记录。文献内容涉及学科领域如下 (见表1) :

以检索词:“TI:物联网”, 时间为2000-2014年, 在“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里检索到“16801”条记录。文献内容涉及学科领域如下 (见表2) :

以检索词:“SU:物联网”, 时间为2000-2014年, 在“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里检索到“18629”条记录。文献内容涉及学科领域如下 (见表3) :

基于上述数据表明:2000-2014年物联网研究内容涉及学科领域众多, 但主要聚焦在三大领域, 工业技术、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其中以涉及工业技术的文献最多, 其次为经济, 排在第三的为“文化、科学、教育、体育”。除此三大领域外, 像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医药、卫生”、“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政治、法律”等领域也占有一定比例的数量。其中被SCI、CSCD、EI收录的文献, 以工业技术为主, 被CSSCI收录的文献, 以经济为主, 其次为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然后才是工业技术。通过文献数量统计发现:物联网的理论研究和物联网的实际发展状况紧密相连。

二、基于“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中CSSCI收录的文献的内容分析

基于前面的研究发现, 2000-2014年物联网研究文献类型主要是期刊论文, 所以本研究主要是以CSSCI收录的论文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来进行内容分析。以“珞珈学术搜索”为样本, 分别以检索词“SU:物联网”和“TI:物联网”进行检索, 剔除重复论文和会议信息论文, 被CSSCI收录的论文一共128篇。通过对128篇论文进行阅读发现, 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7个主题。

(一) 物联网产业

通过文献检索和阅读发现, 2000-2014年CSSCI收录的论文中关注的重点是关于物联网产业的探讨。从对物联网产业的统计界定及分类研究到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探讨, 都显示出对物联网产业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具体内容如下:

1. 物联网产业的统计界定及分类研究

薛洁、赵志飞在《物联网产业的统计界定及其分类研究》一文中将我国物联网产业界定为从事或主要从事物联网生产或服务活动的集合体, 并对我国物联网产业统计分类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分类框架进行了研究, 并分析该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间的关系。

2.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框架及瓶颈研究

这类文献主要是对国际物联网产业和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描述, 并对其框架进行分析, 从技术架构、组织管理、应用实施层面提出物联网产业的三维体系构架。对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标准规范、核心技术、稀缺资源、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瓶颈问题进行研究。

3. 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

郑淑蓉、吕庆华在《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本质与分析框架》一文中提出:“由业务运营模式、技术服务模式和资本投资模式三大模块构成的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进而探讨不同模块的运营内容。”欧阳桃花、武光则将聚焦于农业物联网领域企业的商业模式, 研究农业物联网企业商业模式的逻辑、类型和形成机制。 (2) 罗仲伟、邢云鹏则以中经汇通公司为案例, 分析了以“汇通卡”为交易工具创造的基于信息网络化处理的物联网服务新型商业模式。 (3)

4. 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物联网作为我国急需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实现快速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启示是:重视战略规划、加强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强标准建设、开展官产学研结合、建立示范项目、完善商业模式以及制定管理规制等。 (4) 对中美两国物联网产业的成长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和对比研究。 (5) 卢涛、尤安军在《美、欧、日、韩等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的物联网发展战略与计划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 通过实证调研总结了我国物联网发展和建设的现状, 提出了针对我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5. 物联网产业链的研究

这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物联网技术链的演进及其产业政策研究, 认为物联网产业内生的“技术链”和外生的“产业政策”构成了物联网产业创新系统。 (6) 施卫东、高雅在《基于产业技术链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一文中则以无锡市为例, 从产业技术链的视角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策略。还有的研究分析了物联网完整产业链和核心产业链, 重点研究物联网软件产业链的组成、特征, 提出如何加快我国物联网软件产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还有个案研究, 如曹洋的《海淀园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研究》则在对物联网产业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详细研究了海淀园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的特色与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6. 某具体地域的物联网产业研究

学者们主要是关注山东、武汉、浙江、吉林、无锡等地域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与策略。其中对无锡市的物联网产业研究得比较多。胡建绩和祁杭峰有两篇文章都是研究无锡市物联网产业, 在文中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原理研究了无锡物联网产业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依赖问题。 (7) 他们认为无锡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来带动整体产业发展的模式, 为中国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7. 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及演化机制研究

纪志成、王艳对中国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和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模型与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不大, 但增长潜力较大, 应以技术研发为主, 加大综合投入, 完善产业政策, 利用协同创新引领物联网产业的重大创新。”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是要面向物联网产业的特色与需求, 探索技术协同创新中过程协同与行为协同的互动模式, 构筑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平台, 探索物联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制, 构建“以人为本”的协同创新机制。 (8) 针对物联网产业外部环境变化快、产业风险大等特点, 可借助生物体的自平衡与自主协同机理, 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自平衡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制。 (9) 陈坤、武立运用协同自组织理论, 将哈肯模型应用到沪深证券市场上物联网相关产业上市公司, 建立产业系统演化方程, 定量的论证了研究开发强度是物联网产业演化的序参量, 得出了要将研发投入与劳动生产率的协同作为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关键的结论。 (10) 熊励、武同青、刘文则对区域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演化及策略进行了研究:“从两种典型物联网产业发展市场——市场性市场与政策性市场研究入手, 将种群增长的达尔文主义理论和演化经济学应用于两种市场, 对不同阶段两种市场演化趋势及其优劣势分析, 形成综合演化曲线, 分析不同阶段发展动力因素。”

(二)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学者们重点关注了智能图书馆的发展研究, 李峰、李书宁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发展研究》一文中总结了当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研究现状, 介绍RFID技术在智能馆藏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系统框架与功能革新, 探讨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相关问题。王红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云图书馆”架构与思考》一文中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云图书馆”的架构模型, 探讨了智能“云图书馆”的特征, 分析其关键技术, 指出了智能云图书馆发展趋势及未来面临的挑战。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严潮斌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设计与实现》一文中分析了北京邮电大学研制的智能图书馆示范系统的系统框架和关键技术为未来开发和部署基于物联网的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图书馆提供一定的策略指导。李敬维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图书馆网络的组网方案, 设计了该网络的系统架构, 并在NS2网络仿真平台中搭建了该网络模型, 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评估。 (11) 牛勇等学者则分析了构建图书馆物联网的关键技术、难点和步骤。 (12)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从根本上解决以往读者按索书号查找图书尤其是乱架图书费时费力的难题, 进一步拉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服务的距离。 (13) 徐军则认为物联网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对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问题提出挑战。

(三) 物联网与教育的研究

关于物联网与教育的研究, 学者们主要关注物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及其应用。如史根林、赵振杰在《论物联网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一文中提出“物联网时代教育变革所面临的机遇可以表现在智能校园的建设、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以及教育评价方式和智能教学等方面。但是, 物联网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缺陷也使未来的教育变革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一些挑战, 对此, 我们必须全面看待, 理性甄别, 科学利用。”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体现在很多方面, 物联网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两大技术, 可以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教育管理三个方面给教育提供支持;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表现为三个方向:进行学生发展性评价, 与现有教学平台集成以及教育应用的中间件研发。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远程学习的评价, 低碳时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构建, 探究性学习社交网络平台的开发, 教科研公共资源管理模式, 未来教育空间站设计, 如教育云数据存储与管理中心、网真课堂、物联网互动反馈学习共同体, 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的建设。

(四) 物联网在其他各行业的应用

1. 物联网与金融业

李妍、覃正在《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危机传导速度影响研究》文中从金融危机传导理论分析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危机传导影响的基础上, 采用双变量VAR模型对我国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危机传导速度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王铁雁、王铁山、胡啸兵在《基于物联网的现代货币物流管理系统的重构》一文中分析了我国货币物流管理现状及问题, 并基于物联网技术对现代货币物流管理系统进行了重构, 为我国货币物流管理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吴爱东、陈燕则对金融服务业创新动力机制进行了国际比较, 通过研究发现需求拉动是美国和德国的金融服务业创新动力机制的主导因素, 韩国通过物联网技术创新来推动其金融服务业创新动力机制, 而中国主要由制度创新来驱动金融服务业创新动力机制。

2. 物联网在流通领域上的应用

俞华、路红艳对物联网在我国流通领域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路红艳还对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从政府扶持流通业发展的角度, 建立基于行业共性平台的物联网应用商业模式, 从整体上提高流通业发展水平。从消费者需求角度, 建立定制化的商业模式, 把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实现促进消费的目的。”洪涛、洪勇提出了智能流通的科学概念, 探讨了其新的发展;分析了智能流通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对如何加快我国智能流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3. 物联网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曾智、申俊龙的《基于物联网时代的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一文提出“我国医药产业与物联网产业相结合, 应用物联网这一新的技术, 实现医药产业本身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同时基于物联网实现医药产业的供应链管理, 开拓创新发展新局面。”

4.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颜波、向伟、石平一文《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并分析国内外物联网及其主流技术无线射频识别 (RFID) 技术采纳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文献, 初步构建了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技术组织环境 (TOE) 框架。根据实际调研数据,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 对提出的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TOE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罗利平、蒋勇则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他们从产品质量安全视角对大宗农产品产业链结构深入剖析, 运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原理分析认知了大宗农产品产业链中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关键控制点及潜在危害, 设计了大宗农产品产业链质量安全监控的物联网技术宏观框架和微观系统, 并构建了相应的安全监控机制。

5. 物联网在体育上的应用

乔克满、王归然、孙卫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物联网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构建了物联网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体系:在应用基础上以“物”为主体, 在技术上以体育的“物物相连”为目标, 在应用愿景上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对体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从而对体育系统实现有效的智慧管理和监控, 最终服务于体育强国战略。

6. 物联网在交通上的应用

徐一旻在《基于物联网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探析》中提出:“提升公路运输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利用感知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改善驾驶行为, 实现车辆间的协同运行, 减少或消除由于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特性给交通流带来的干扰。利用物联网‘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的技术特点, 基于各交通要素上传的实时数据开发路网容量动态分析技术, 探讨了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及其主要技术, 识别路网脆弱性和路段重要度, 为管理好公路网中最脆弱路段和最重要路段提供理论依据。”

7. 物联网在旅游业的应用

杜军平在《建设以移动通信和物联网为特色的智能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中指出:“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手机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旅游信息服务中全程旅游信息服务、移动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时空位置和状态等问题。”

(五) 物联网技术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此部分研究主要是关注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如: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云计算等。关注这些技术在智慧校园、智慧流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物流管理等应用, 其中重点是RFID技术的应用。如:朱炜玲、喻建平的《物联网移动RFID系统隐私保护方案》, 杨玉梅、黎仁国的《基于RFID物联网的档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李胜、呼家龙、刘俞的《RFID智慧校园安防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 这三篇文献是涉及到RFID技术的应用。

(六) 物联网与社会发展

此主题的论文研究视角集中于物联网所带来的社会性问题以及与社会各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高钢在《物联网和Web3.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一文中描绘了一幅技术与社会革命交替发生的线路图, 并提出:“物联网会让人类的生存方式产生重大改变”。欧阳友权、欧阳文风在《物联网的形上之思——物联网给我国思想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对策》中提出:“物联网技术使思想文化传播的途径更多样、内容更复杂, 使得文化建设的思想导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保障民族文化安全的任务变得更为艰巨。”陆永在《物联网条件下的公共安全管理》中提出:“物联网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 也对公共安全秩序提出了严峻挑战。各级政府应抓紧公共安全防控体系, 包括事故监测防范、城市综合管理、身份识别控制等系统, 牢固确立自身在物联网开发应用中的主导地位。”刘永谋、吴林海在《物联网的本质、面临的风险与应对之策》中, 提出:“物联网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存在诸多风险。应对物联网面临的风险, 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思路、反总体化技术原则、平衡权力原则和保护私人领域原则, 尽早着手, 政府主导, 动员各方, 全面应对。”叶美兰、刘永谋、吴林海还在《物联网风险与现代性的困惑——兼论智能空间的伦理重构》中指出:“物联网的未来愿景很容易引发对物联网用于社会监视的隐忧。这实际是由来已久的信息技术用于社会监控隐忧的新形式, 折射了技术现代性的当代困惑。必须辩证地看待物联网, 努力重构智能空间的伦理基础。”刘永谋、吴林海在《极权与民主:物联网的偏好与风险——以圆形监狱为视角》中提出:“如果对物联网用于电子监控不加限制, 物联网有沦为组织压制个体的极权工具的可能性。应该从各个方面加以防范。”叶美兰、张可辉在《全息视角下物联网社会的价值取向》中提出:“物联网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扩展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层面, 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必然引起社会的全面变革。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影响, 因而也引发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沈斌、刘渊在《物联网应用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审视》一文中“揭示了物联网病毒、黑客等对物联网系统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和隐私侵害, 从技术、法律两个角度梳理了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相关要点, 指明物联网和谐应用的原则, 并提出我国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对策建议。”吴亮、邵培基等学者则对物联网隐私信息保护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一共有三篇文献全部是关于此主题的研究。在其《基于决策树选择模型的物联网隐私信息保护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建立良好的诚信机制和增加对消费者隐私信息保护的透明度是消除消费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措施。”谢中起、王玉超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服务型社区构建——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视角》一文中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社区, 可以进一步提升社区的家政服务功能、安全保卫功能以及公共服务功能。面对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应用中面临的诸多困境, 要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理念, 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对策, 从而实现社区的智能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目标。”

(七) 哲学层面

此主题的论文主要从哲学视角对物联网技术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王治东的《“物联网技术”的哲学释义》一文, 对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人与物之间关系变化进行了哲学视角的思考;闵春发在《物联网的基本维度与研究原则:基于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中指出:“我们必须从哲学社会科学视域系统研究物联网问题, ”闵春发和汪业周的另一篇文章《物联网的意涵、特质与社会价值探析》也从哲学的视野, 对物联网的基本意涵、基本特质与社会价值进行了研究, 并在文中提出:“把握物联网的意涵需要遵循是否具有独立的历史演变过程、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独立的理论规定性三个维度。物联网具有时空性、结构性、系统性特质。物联网的价值可以从显性价值 (即商业价值) 和隐性价值 (即社会价值) 两个方面去把握。”肖峰也对物联网进行了哲学视角的探索, 指出:“物联网的哲学意义还应涵括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信息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并深入探讨它对人的异化、对物的自然性即自身的限度等方面提出的新问题。” (14)

三、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方法单一, 实证性研究偏少

经对CSSCI收录的128篇文献研究发现, 只有12篇文献是属于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涉及到调查法, 个案研究法、模型分析法等。其他的全部是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围绕某一议题进行描述、归纳和解释, 非实证研究路径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研究方法单一, 实证性研究较少。

(二) 知识生产主体单一

根据“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检索发现,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研究, 主力军是高校。被CSSCI收录的文献中, 发文作者机构全部来自高等学校, 高校教师是目前物联网研究的中坚力量, 也是目前物联网研究格局中的核心引导者。但是同时也说明, 物联网研究的知识生产主体单一, 高校教师虽然在科研方面有自身的传统优势, 但对于物联网的商业化及应用等方面毕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势必导致物联网的理论研究会落后于物联网的实际发展。

(三) 研究视角单一, 高质量的涉及新闻传媒的文献较少

通过对CSSCI收录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 物联网的研究主要在物联网产业及在各行业应用, 物联网对教育、管理等领域所带来的影响、机遇与挑战,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信息安全, 隐私保护等社会问题。物联网技术本身所引发的一些伦理和哲学问题。但从新闻传媒的角度来研究的高质量论文较少。但物联网的发展势必给传媒业带来影响, 虽然有学者尝试去研究物联网的传播属性, 传播伦理问题, 物联网与三网融合等问题。但是高质量的被核心刊收录的有关新闻传媒与物联网的研究论文较少。

3.行业分析:环保、家电、物联网 篇三

1、“增减挂钩”制度可能列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污染物减排需提高排放标准,膜技术企业受益。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经上报国务院,有望于7月底/8月初发布,紧接着水污染防治计划有望上报。对于政策的期待造就了近日环保股的强势表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可能包括“增减挂钩”的治理制度,即在某一区域或控制单元内新建工业项目等引起的污水排放增加,必须通过关停或治理其他污染源腾挪出等量甚至更多的排放指标。

“增减挂钩”制度实质是分区域的总量控制,有助于分拆减排目标,落实责任主体,也符合国际经验。如果该制度施行,地方政府为了控制辖区内污染物总量,将有很大动力提高市政污水厂和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大型煤化工基地将更有可能要求入驻企业实行污水零排放。我们认为膜技术凭借良好的出水水质,将在污水排放标准提升的过程中受益。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治理水体污染惟有依靠长期投资。我们认为,升级改造和再生水的需求将推动膜技术投资高增长持续到“十三”五;自来水提标和工业水处理也将拉动膜的需求。目前膜技术上市企业有:碧水源、津膜科技、万邦达等。

家电:新补贴主推“能效领跑者”

1、家电新补贴政策着重推广“能效领跑者制度”。

2、龙头企业将是最大获益者。

从今年6月开始,包括节能补贴在内的家电产业刺激政策悉数退出,家电行业迎来政策“空窗期”。数据显示,由于前期政策透支了市场,过去一个多月的家电销售额下滑明显。虽然市场出现了较大波动,但相关部门出炉强劲刺激政策已不太可能,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温和的补贴政策。新补贴政策着重大力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将来只有位于金字塔顶端10%~15%的产品才能获得补贴。

新补贴政策如若实施,受益的仅仅是在技术上处于金字塔尖的企业,不仅能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也能更好地奖励更有竞争力的企业。由于综合实力较强的家电企业在节能技术的提升和优化上占据着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无疑将成下一轮补贴的最大获益者。

目前,家电行业龙头企业在技术储备、研发实力、人才培养方面,较中小企业更具竞争优势,若“能效领跑者”制度得以实施,龙头企业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重点推荐:格力电器、美的电器、青岛海尔、海信电器和TCL集团。

物联网:搭乘经济转型东风

1、物联网加速经济转型,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

2、物联网建设有助于刺激信息消费。

物联网的实质就是将IT技术充分利用在各行各业,将信息化进行到底,其大规模应用有效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十一五”末我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根据预测,到2015年这一规模有望接近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

发展和建设物联网是刺激信息消费的重要手段,将搭乘智慧城市建设东风快速发展。物联网是以丰富形式存在的泛在网络,将在智慧物流、移动商务、食品溯源、智慧家居、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这些领域的建设将带动IC卡、RFID电子标签、NFC智能手机、移动POS机、软件平台等相关领域IT投入。

重点关注三类公司:1)服务于金融IC及移动支付领域的硬件公司,重点关注天喻信息、恒宝股份,建议关注同方国芯、东信和平、新国都等;2)服务于智慧物流仓储及食品溯源领域的硬件公司,重点关注远望谷、中瑞思创,建议关注新大陆、达华智能、新国都;3)物联网软件平台服务商,重点关注万达信息、华宇软件、东华软件。

钢铁:淘汰落后产能利好龙头企业

投资要点:

1、工信部出台首批落后产能淘汰名单。

2、下半年供求关系可能发生本质改变。

工信部7 月25 日公布了2013年第一批落后产能淘汰名单,其中涉及生铁生产企业9家,淘汰产能277万吨,占到2012年生铁产量6.58 亿吨的0.4%,另涉及炼钢企业24家,淘汰产能697.9万吨,占到2012年粗钢产量7.17亿吨的1%。

目前国内粗钢产能利用率67%,存在约占总产能13%的淘汰空间;而根据我们测算,今年年初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74%,根据中钢协公布的数据,按照上旬和中旬数据折算,7月我国粗钢日产量为211.6万吨,按7月31天折算,7月份粗钢产能利用率77.2%,同时今年1-7月粗钢产量累计达到了4.38亿吨,折合产能利用率73.7%,假设年内粗钢产量达到7.8亿吨,按照80%的产能利用率折算对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位4500万吨。

4.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四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3年5月9日

巨大的应用空间,加上国家政策层面的鼎力支持,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正驶入快车道。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物联网产业有机会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规模超万亿的航母级产业。如今,物联网概念经过三四年的培育,市场越炒越热,但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物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到底如何,值得深思。

多项政策出台 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5000亿

作为为数不多的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2013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政策层面已经框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蓝图。《指导意见》指出,抓住机遇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指导意见》实施之日,就是打响我国物联网产业驶入快车道起跑枪之时,物联网产业有机会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规模超万亿的航母级产业。

来自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 10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为1933亿元,预计到201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4896亿元。而国联证券的研究数据也显示,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365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并且会在随后较短时间内达到万亿元规模。

以2011年数据为例,中国物联网产业总产值接近2600亿人民币,主要分布在感知层、传输层和平台层。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不少一二线城市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

有利有弊,物联网产业环境复杂

物联网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跟物联网产业环境复杂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关于物联网相关政策的发布,让物联网成为了国家级的发展战略,初步明确了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也确保了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但是这些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一些地方贪大求全的做法可能导致拔苗助长,同时,地方产业各自为政,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发展。

从技术环境来看,我国每年对物联网产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物联网专利申请也逐年递增,企业综合集成能力较强。但实际上,对物联网核心技术如传感器、核心芯片等还有待突破,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隐患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此外,缺乏统一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指引,以及标准发展滞后于应用发展的困境,产业链薄弱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物联网的产业化与工程化发展。

从社会环境来看,我国社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中国物联网智慧谷——物联网门户网站

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持续增长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但国民对信息化的认知还很低,支付意愿与能力有限,对物联网的概念缺乏明确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原文地址

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各行业对物联网的需求逐步呈现,企业对信息化方面的认知提高,经济支付能力也不断增强。但在过去3年基本靠政府驱动,多以政府买单为主市场缺乏动力。另外,物联网商业模式不清晰、企业分散,缺少融资渠道,规模化应用少。市场还需培育 物联网产业发展“三步走”

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指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到了需要探讨商业模式的阶段,比较好的应用是结合我国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发达国家也在搞智慧城市,但数量少,规模小。我们现在有几十个大中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效果要优于国外。这是因为,各地政府目前高度重视社会效益,在城市安全、交通出行、安全生产、医疗健康等方面,对物联网有切实的需求,这使得物联网在这些领域发展迅速。但目前,这些领域的物联网发展,也仅仅在感知层面,即收集数据,还没有上升到分析数据的层面。从这个层面讲,我们的物联网产业,还未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以无锡为例。自2009年无锡定位为“感知中国”中心之后,已经形成了“五园联动”、“五网齐聚”、“三中心协同”(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国家传感网质量检测中心)的区位发展优势。截至2012年,无锡市共有物联网产业法人企业739户,注册资本达250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企业72户,注册资本达222亿。而这其中,系统集成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物联网设备制造占百分之十五,而信息传感设备不到百分之五。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对物联网感知层传感器布局十分欠缺,而传感器布局的不足将导致数据产生的不足,将从源头上阻碍物联网的商业发展,所以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探讨非常必要和迫切。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马晓东曾说:“过去三年基本靠政府驱动,如果不转为市场驱动,就会缺乏后劲。”

广东省物联网协会秘书长曾明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制约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包括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应用需求不够明确,商业模式不够成熟,产业标准滞后,信息安全风险巨大等多方面因素。

据业内人士分析,物联网产业重点目标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交通物流、电力、医疗、石油化工等领域,在该领域要加强行业客户的理解,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其核心是客户理解、高质量客户的把握、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二是近期重点推广的城市公共安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要力争在该行业内占据主导地位,建立相关标准,其核心是规模数量产皮和服务的完善程度。三是重点培养金融、农业领域,注意不过度投入,以满足政府和公关目的,收支平衡为考量。

曾明认为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要分“三步走”。首先是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以应用创新为主,带动产业形成,由政府引导促进;其次是工农业生产领域,以技术创新为主,确保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形成,企业应用、行业应用是重点。最后是个人和家庭领域,以服务创新为主,此时物联网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最终进入物联网时代。“这三步不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进行,而是交叉进行的。”曾明说。

结语

我国物联网产业总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且应用为主,除了部分市场化程中国物联网智慧谷——物联网门户网站

5.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篇五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医疗联合体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意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二是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支撑体系;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

2018年7月,为更加深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通知》具体从以下十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旨在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为老百姓看病就医带来便捷。

1、就医诊疗服务更省心;

2、结算支付服务更便利;

3、患者用药服务更放心;

4、公共卫生服务更精准;

5、家庭医生服务更贴心;

6、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

7、健康信息服务更普及;

8、应急救治服务更高效;

9、政务共享服务更惠民;

10、检查检验服务更简便。

(二)BAT布局互联网医疗领域

百度互联网医疗生态以大数据资源和处理能力为核心。在医院端的布局有朗玛信息、趣医网和医护网;在健康管理领域推出了百度医生和收购了拇指医生两个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品牌是dulife,亮点是百度健康云特别是北京健康云;在医药流通领域以药直达领衔;与阿里巴巴和腾讯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百度在医生应用领域比较重视,目前已推出百度医图。阿里巴巴的互联网医疗布局以支付宝、天猫为框架,云峰基金为开路先锋,纵连横合。在医院端,入股了恒生电子旗下互联网医疗子公司恒生芸泰、战略投资华康医疗、搭建支付宝未来医院。在健康管理端,战略投资了U医U药、寻医问药网。在智能设备端,大刀阔斧与上市医疗医药公司合作,包括在智能移动医疗设备与鱼跃科技合作,在医疗影像领域入股华润万东,与迪安诊断在体检检测领域战略合作。医药O2O领域以天猫医药馆、阿里健康APP为核心,与卫宁健康共同探索处方流通,与医药商业公司白云山合作。

腾讯医疗的布局可视为一核(微信)多卫星(春雨医生、丁香园、微医集团等实力干将)。在医院端,战略投资挂号网,现在已经升级为微医集团,主导微信智慧医院的建设,与卓健科技深入合作。健康管理端,战略投资国内流量最大的互联网诊疗平台春雨医生,战略投资好大夫在线。智能设备领域,战略投资糖大夫(连接智能血糖仪)、战略投资缤刻普瑞(智能医疗设备开发商)、马化腾入股健康元,开发可爱医生。在医药流通领域,与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合作,与医药连锁海王星辰合作。

(三)“互联网+医疗”打造移动医疗信息化管理模式 随着医疗信息化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医疗技术与就医服务水平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越来越多的大型现代化医院开始利用信息化大幅度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能力,优化就医流程,增强管理效率,从而使医务人员在单位时间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让病人轻松就医。推动医疗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医疗管理理念来说,随着多项医卫信息化政策的出台以及医改的不断深入,老龄化问题得到关注,促使医疗管理的理念从以“治疗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过渡,因而对医疗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客观上为其深化应用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二、不利因素

(一)缺乏标准和规范

互联网医疗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医疗规范,基层公立医院和大城市的权威医院规模不同、设备规格与系统存在差异,大部分专家为避免承担风险,还是建议患者去大城市医院会诊。另一方面互联网医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认定,互联网医疗的开放性、距离感容易导致信息泄露、误诊、漏诊等现象的发生制约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二)互联网医疗的数据之痛

第一,互联网医疗行为数据化程度不够,且数据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虽然说目前不少走互联网途径的医疗行为都非常方便,比如药品电商、线上问诊等。但是这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数据化程度并不高,且数据价值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第二,由于缺乏技术、资源等,中小平台对医疗数据利用能力普遍不高。互联网医疗的门槛其实不高,但是低门槛既是机遇,也是陷阱。中小平台往往因为技术和资源上的劣势而难以利用好搜集来的数据,走到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第三,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不对称性,数据的有效性不够透明。互联网虽然提高了信息的对称性,但在医疗领域,由于信息的隐私性和采集方法的漏洞,不少平台往往会收集到很多无效或者是不完整的医疗数据,从而导致数据的利用价值变低。

第四,传统医疗数据的线上化程度不够高,拉低了诊疗效率。目前不少三甲医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互联网化改革效果,比如在移动支付和患者就医数据等方面。但是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线下诊疗的过程中,由于医院没有数据储存入口和方法,导致核心诊疗过程与线上脱节,医院成为互联网化的“半吊子”。

第五,医疗数据因地域、体系等问题存在“共享”鸿沟。中国的传统医疗体系出于政策因素,往往会具备很强的地域化属性,而且医疗数据的隐私性很高,这就导致医院间的病患数据无法互通,不能共享,甚至同一地区的医院也无法形成数据互通。

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预测

2017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为325亿元。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455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0.12%,2022年将达到1,754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测

2,0001,5009051,00045550002018E2019E2020E2021E6461,2661,7542022E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亿元)

6.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篇六

中国餐饮业已经步入行业洗牌期,必须交流新思想、探索新模式,迅速由传统的“粗放式、模糊式、经验式经营”向“精细化、规模化发展”。近年来,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从长远来看,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餐饮业的增长率都比其它行业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一、餐饮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消费需求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在“吃”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常吃常新,吃出品位,吃出文化,吃出健康。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餐饮企业尤其是诸多中式正餐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加快了现代餐饮业的发展步伐。主要表现在:

(一)结构调整进展较快

我国餐饮业和集团经营、网络营销、中心厨房、集中采取、统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明显突现出新经济特点。例如:重庆一心一客餐饮有限公司,旗下拥有一心一客中式快餐、外婆心18小时特色快餐、香香卤面特色面馆3个快餐品牌,近年来还投资建立中央配送工厂,能够为两万余人同时供餐。顺应集团化发展,重调组织架构,成立了直营管理中心、连锁拓展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物资配供中心、公司财务结算中心,并建立了 300余个特色菜品的用料和工艺操作标准,保证了产品质量,生意一直红红火火。自2002年成立以来,发展直营店12家、加盟店近100家,成为了中式快餐连锁行业的领头品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加快了现代餐饮店的发展步伐。

(二)假日餐饮,频掀热潮

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期间,国内旅游、客房预订、餐饮消费一再掀起热潮,给餐饮企业带来无限商机。据统计,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南京、西安、沈阳、深圳等 10 个大城市,“黄金周”期间的餐饮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平均增长 27.54%,其中武汉同比增长 40%。综合起来看,假日中式正餐消费呈现三个特点:

1、地域餐饮,呈现“三忙”

一是旅游景区忙。仅国庆节 7 天就接待旅游者6397 万人次,同比增长 6.97%。所有旅游景区的饭店、酒楼、餐馆都出现了极为火爆的场面。著名旅游城市青岛的十大餐饮企业,7 天营业收入 600.5 万元,同比增长 14.7%。青岛汇泉王朝大酒店餐饮部每天接待 2000 多人,7 天营业额突破百万元,同比增长 30%。

二是商圈附近忙。人们在假日期间先是到商场购物,然后到饭店、餐馆尽享美味佳肴,所以各商业区餐饮店的就餐人员络绎不绝。上海商业区的饭店、餐馆,午、晚餐排队等座的顾客比比皆是,新凯福大酒店、新亚饭店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7.7%、35%。

三是居民社区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餐饮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的家庭餐桌。许多家庭节假日全家团圆时不再自己下厨做饭,而到附近的饭店、餐馆举行家宴。特别是有老人、孩子的家庭,一般都到所居住的社区内的饭店、餐馆就餐,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城市,这一特点十分明显。

2、就餐形式,呈现“两热”

一是“婚庆宴”热。十.一期间的婚庆市场最为红火。在武汉,星级宾馆千元一桌的高档婚宴及“新”字号餐饮企业推出的每桌 500 元~800 元的中档婚宴(全部为中式正餐)相当火爆。南京状元楼酒店仅10月2日一天,就承办婚宴100 桌;南京中心大酒店,丁山香格里拉酒店,玄武饭店同日都承接了50桌以上的婚宴;南京金都饮服集团7天共承接婚宴家宴656 桌,同比增长 22.4%。

二是“团圆宴”热。比如中秋节这天,城市居民到饭店、餐馆叫“团圆饭”的特别多,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最为突出。

3、餐饮类型,呈出“三火”

三大节日期间,中式正餐呈现“三火”。

一是大众餐饮火。青岛餐饮企业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坚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的经营方针,积极推进餐饮市场的繁荣。该市春和楼饭店发挥老字号商誉,突出鲁菜特色,重点搞好大众宴席,营业额同比增长 13%。大连市的大众餐饮深受市民的欢迎,如墨石礁酒楼以海鲜、小炒为主,非常适合散客和家庭用餐,“十.一”期间营业收入 82万元,同比增长37%。

二是地方风味火。地方风味代表着一个地方菜肴的特色,尝尝地方风味是外出游客的一种心理要求,所以节日期间地方风味菜肴比较火爆。“津菜”近几年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所以有“南有杭帮菜,北有天津菜”之说,外地游客到天津品尝“津菜”的越来越多,红旗饭庄,鸿起顺等津菜名店,“十一”期间销售额达到 151 万元和 245.5 万元,同比增长 58%和 17.5%;天津狗不理大酒店的营业额也达到 81.8万元,创销售新高。

三是特色餐饮火。如大连市极具特色的餐饮业代表“天天渔港”,其海鲜特色深受外地游客和本市居民的欢迎,节日期间天天爆满。

(三)以节造市,以市促销

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美食节、厨师节连连不断,如广州国际美食节、吉菜美食节、津菜美食节、重庆美食文化节、鲁菜美食文化节等,其目的是以节造市,以市促销,弘扬中华美食文化,推动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在这诸多“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商业联合会和杭州市人民ZF联合主办,中国饭店协会等单位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以及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和西安市人民ZF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厨师节。这些美食节提供了丰富的烹饪技术交流活动,既有理论上的探索,又有实际操作的现场观摩,涌现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名菜和八大新菜系展,又进行了不同菜系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中式正餐的创新和交流,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地方菜系,异军突起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挖掘、整理、发展地方新菜系的工作抓得很紧,研发、创新了许多极具特色的名菜肴,并利用各种美食节进行推介。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上,就评出了新八大菜系展,即吉菜、秦菜、杭菜、沪菜、辽菜、晋菜、敦煌菜、宁波菜。另外,津菜、赣菜、湘菜、陇菜、贵州菜、重庆川菜和哈尔滨的哈阜菜等,都加大了开发,发展的力度。各地在举办各种美食节时,省、市领导亲自到会进行推介,吉林省省长洪虎亲自抓吉菜的开发和推广,一时成为美谈。正由于地方菜肴具有新、奇、特等特色,加之人们的饮食需求向常吃常新,追求时尚转变,所以对各地的创新菜特别青睐。尤其是旅游者,每到一地,必然要尝地方风味菜肴,应该说,这是地方菜系发展较快的重要原因。

二、餐饮行业发展趋势

(一)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连锁经营成为未来主攻方向

随着经济运行全球化,市场和资源跨国化的影响,世界饭店集团每年都在调整和兼并之中,饭店业的联盟和合并导致更大规模的饭店集团的诞生。只有全球化、品牌化饭店才会在现代营销中得益。形成统一性的连锁餐饮集团对于重组餐饮资产,扩大市场的覆盖面,加快资金流转转密度,促进餐饮业规划化经营大有益处。而快餐连锁作为“集团化”的先锋,像“麦当劳”、“肯德基”的成功经验,使国内餐饮业看到了连锁经营的种种好处,纷纷将连锁作为主攻方向,连锁经营对餐饮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但也有一些店开张一两年,没有一点实力就想搞连锁,结果是连的越多,“死”得越快。而现在又到了争夺市场份额的时候,随着一部分没有连锁能力、管理混乱的连锁公司逐步退出市场,一些有实力、管理好的优秀的连锁企业定会成长起来,共同把餐饮市场做大做好,促进餐饮业的繁荣。连锁经营经过淘汰会有更大的发展。据此,强强联合、连锁经营、多元化发展是中国餐饮业大势所趋。强强联合、连锁经营是发挥企业比较优势,扩大企业规模的有效途径,多元化发展则是分散市场风险,拓展经营范围的重要方式。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企业并购、连锁经营和多元化经营将是餐饮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餐饮品牌发展速度加快,会有更多的餐饮提速上市

7.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篇七

5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召开《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5-2024):攀登效率高地》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刘培林主持会议,陈昌盛、许伟、王金照、刘涛、吕刚、许召元、何建武等参加了会议研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致辞并介绍了研究的主要观点。本书是课题组系列研究的第三辑,围绕国民经济总体情况、需求面、供给面、产业、区域发展和城市化、资源环境等主题,在分析具有中长期意义的新趋势、新特征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了前两辑研究中的未来十年增长前景预测,并对2015年经济形势进行了展望和分析,同时对各相关领域提高要素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课题组的研究认为,近五年来出现的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是规律使然。今明两年很可能是中高速增长的触底期,需要缓冲性宏观政策与效率导向改革措施的协同配合,加快实现转型再平衡,为全面持续提升要素生产率,扫除体制机制障碍。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增速触底的一个关键变量是高投资触底。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和出口两只“靴子”已相继落地。如果房地产投资能回落到位,加上新增长点的成长,以及严重过剩行业的退出和重组大体完成,中国经济增速将有望成功触底。

该丛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

8.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篇八

中国物联网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建议报告

物联网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美国已将物联网的“智慧地球”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RFID(射频识别)、传感器核心芯片、下一代网络技术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因此,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标准问题,力争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标准研制处于初始阶段,物联网国家标准的制定主要由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进行统筹组织,该联合工作组包含全国11个部委及下属的19个标准工作组,其中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和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SN)是我国物联网标准研制的核心力量。此外,物联网标准制定方面还有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中国RFID产业联盟等一批产业联盟和协会,它们积极开展联盟标准的研制工作,推进联盟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转化。

《2012-2016年中国物联网市场分析预测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处于物联网标准化的初始阶段,现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国内外物联网相关标准全面梳理,开展物联网标准化体系架构建设。物联网标准体系影响着整个物联网发展的规模、内容和形式,体系的全面性、先进性直接影响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我国《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以构建物联网标准化体系为目标,依托各领域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重点支持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完善标准信息服务、认证、检测体系,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在不断完善我国物联网标准化体系的同时,推进我国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建议如下:(1)把握国际物联网标准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紧跟相关物联网国际标准发展,深入

研究国际物联网标准工作,如参与ISO/IEC JTC1的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ITU 的SG13工作组的泛在网络标准研究、IEEE 802.15.4工作组的短距离通信标准研究等。结合我国物联网关键技术项目研究以及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的开展,制定相应的物联网基础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2)重点突破,提高我国在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的影响力。借鉴韩国利用国内移动通信的发展优势为突破口,把RFID和移动通信结合起来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的做法。找准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存在的突破方向,有计划地开展标准研制工作,形成标准体系,提高我国在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的影响力。

(3)加快共性关键技术标准的建设。加快对物联网标识和解析、应用接口、数据格式、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基础共性标准等基础标准的立项和研制。以标准为纽带,产学研结合,在最大范围内形成合力,推动物联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

(4)明确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存在的专利风险,开展国家标准研制工作。对物联网国际标准开展知识产权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避免不必要的专利技术使用,即进行专利规避设计;另一方面可以评估国外相关专利许可费用将会对我国自主制造相关芯片、设备成本的影响,尽早与各专利权人进行接触,达成妥协,力争使国家标准涉及的专利许可总体费用维持在一个制造厂商可以接受,有利于符合国家标准产品推广应用的水平。

(5)推进联盟标准建设,推动联盟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转化。从物联网RFID标准的发展可以看出,各种区域、国家、行业组织制定了与RFID相关的区域、国家及行业组织标准,并通过不同的渠道提升为国际标准。联盟标准既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补充,又是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有效方式。

(6)建立标准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物联网标准化以及标准的应用推广提供保障。公共平台的建设,一方面为标准研制过程中,对各个标准提案中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提供技术手段,为标准融合方案和参数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持,尤其是在物联网设备互联互通的接口协议标准的研制过程中,需要对协议关键技

9.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篇九

据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346.9万对(内地居民登记结婚1341.4万对,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居民登记结婚5.5万对),比上年增长1.8%,粗结婚率为9.9‰,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2013年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多,占35.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4年1至6月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694万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李克强提出要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2月1日中央发布2015年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我国乡镇婚庆行业在大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相信会抓住大环境带来的影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认清婚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尤为重要。

按普遍结婚年龄规律推算,明年结婚的新人主力人群为85后和90后。这批新人大多具有自主性强、随意性强、接受新事物快、更新知识快、不愿随大流的个性特点。结婚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节点,是刚性需求,时尚的适合乡镇花费的婚礼将在乡镇越来越受到欢迎并成为婚庆服务业发展的新坐标。

10.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篇十

2016年中国材料测试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投资机遇分析

测试服务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动,测试服务业发展迎来空前机遇。测试服务业在质量提升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日趋凸显,以数据信息流服务相关产业的支撑作用日渐突出,以测试手段变革对学科发展的引导作用日益显著。

我国检测机构数量庞大但行业整体有序程度低,呈现出多、小、散、行业自律性不强的现象。

一是数量多,规模小。测试机构种类有政府检测机构、企业内部测试服务和独立的第三方测试服务。非独立法人的机构类型众多,但整体规模较小,业务规模差异极大,在实验室2.5万家实验室中超过平均业务规模的仅占总数的5%。

二是分布分散,竞争重复。从领域上看,涵盖质监、农业、卫生和出入境检疫等多个系统,各个系统之间在基础检测能力方面重复较明显。

三是管理体系复杂,市场竞争缺乏自律。在行业管理方面,检测机构呈现多头管理,造成行业整体运行纷繁复杂,行业管理主体不明显,协调困难。在市场方面,强制性业务、竞争性业务、自愿性业务交叉,定价体系透明度,竞争缺乏规范,良性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部分机构为竞争业务放弃公正独立性,甚至出现造假违法事件。

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概况

目前,国内外对材料测试服务业的范围和定义尚无明确界定和准确定义。材料测试服务业,在广义上是指以材料测试服务机构为主体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从材料性能来说,典型的材料测试分为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性能分析、无损检测、力学性能测试等;按材料化学组成的不同,可以分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按使用特性分,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按应用领域分,分为建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汽车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

从材料测试服务业覆盖的范围,既包括建筑材料、有色金属、钢铁材料、工业材料、石油化工材料等传统材料,也包括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复合材料、生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和先进结构材料,也包括上下游与材料密切相关的行业,如矿产品测试、建工测试等。

无论是从机构数量、资源配置,还是从业务量及收入方面看,材料检测已成为检测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材料测试机构类型来看,全国材料测试类检测机构中国有机构占主体地位,国有或集体所有机构有8896家,占总数的83.4%,私人、合资及外资企业1776家,占总数的16.6%。

其中非独立法人单位1968家,独立法人单位8704家。在独立法人单位中企业单位6512家,事业单位2192家。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在检测收入方面,全国材料检测机构检测收入达631.88亿元以上,其中行政执法报告1638.84万份,收入38.71亿元,社会委托报告1.12亿份,收入548.75亿元;司法鉴定报告44.53万份,收入5.06亿元;其他报告722.15万份,收入39.36亿元。

在全国材料测试机构中,私人企业收入101.71亿元,承担任务3033.23万次;合资及外资企业收入96.43亿元,承担任务2102.79万次;国有或集体所有机构收入433.74亿元,承担任务8463.98万次。

材料测试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整体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接近一半,具体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22.25万人,占总人数的48.8%;专科学历21.89万人,占总人数48.1%。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90万人,具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1.60万人,获得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有11.56万人,其他技术职称有14.76万人。从事管理工作的有6.70万人,支撑辅助工作人员有8.58万人,从事检测工作的有28.64万人。

仪器设备是检测机构从事生产服务的必要工具,是衡量实验室技术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整理数据获得,全国材料检测机构仪器设备总量221.21万台(套),价值1367.02亿元。通过进一步分析相关数据,从仪器设备的分布情况,可以侧面看出我国材料测试机构规模较小的特点。

从材料检测机构区域分布看,材料检测机构的地区分布与我国目前产业活动与经济活动相对应,呈现东多西少现象,且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

材料测试服务业市场的变化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测试服务业的市场正处在剧烈变化过程中。市场驱动力正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和产业需求主导。整体看市场需求有所增加,但由于参与者增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而网络化带来市场的变化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市场地位的变化,给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政府性业务明显减少

一是政府监控类业务取消。以出境商品检验检疫为例,国家质监总局和海关总署对进出境商品目录进行调整,减少的法检商品种类共涉及1 008.6万批次、货值4463.6亿美元,减少相关检测费用超过百亿。

二是简政放权。三是临时性补贴到期截止,引起相关支撑性检测业务减少。

2、打破垄断,跨领域业务增多

由于检测机构分属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资产形态以国有性质为主,检测认证行业条块分割现象明显,政府的“有形之手”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影响力不可小觑。纵向上,部门系统划分明显;横向上,以行政区域划分的垄断成为历史问题。

3、经济结构升级,技术服务需求旺盛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产业发展方向开始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产业结构的主体已经开始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制造业,转向低能耗、高效益的服务业。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技术创新市场环境的改善,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倾斜与科技服务业紧密关联的3大要素则开启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市场。材料检测服务业作为前沿性和先导性的产业也率先感受到了企业需求的变化。

4、检测服务参与方增多,竞争进一步加剧

材料测试服务业作为科技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长迅速,一直为相关产业各方所关注。由于材料测试业的良好发展前景,行业参与者的数量也增长迅速。增长最多的参与者来自于机构改革释放出来的系统内各检测机构。仪器公司也开始进军检验检测服务市场。随着国内检测机构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国内仪器生产厂商也加快了跨领域服务的步伐。最后,外资机构也在以各种方式加速进入中国。我国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快速增长不仅促进了国内机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国外机构的发展力度。

5、信息平台增多,市场反应更加快捷

我国的检测市场响应速度一直广遭诟病。行业内不乏一家企业为寻找能提供相应服务的测试机构花费3个月时间的案例。而检测机构也经常为无法获得有效的市场发展趋势信息而不敢投资人员和设备,从而限制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困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行业与检测业务的进一步融合,我国依托各种资源诞生的信息平台大量出现,正在以网络形式活化检测服务市场。

6、我国贸易结构变化衍生出中长期潜在增长点

在上一经济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于出口和国际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经济属于出口主导型经济。目前,外需主导型经济正迅速转变成内需主导型经济,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调整外交、外贸战略,调整贸易结构。在这种新形势下,外贸要对贸易服务链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代表标准、质量、品牌的测试服务业正是贸易支撑链条上一个重要的环节。新时代带来了一个新的测试服务业市场,同时也给予了我国测试机构发展的一个新机遇。

11.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篇十一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目前车联网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到达最佳状态,车联网发展也因此受到种种的制约。安防行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产业链的成型和企业的协同作战,而这些都基于产品技术的不足之处能得到改善。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车联网也是如此。为了能搭上车联网这趟快车,很多安防企业纷纷按自己的客户要求等设计车载智能系统,但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各企业不愿开放自己的系统。并且不少企业标榜的最新功能却缺乏实用性,许多企业所谓的车联网系统仅仅是增加了一种简陋的服务而已。

显然,目前车联网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到达最佳状态,车联网发展也因此受到种种的制约。安防行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产业链的成型和企业的协同作战,而这些都基于产品技术的不足之处能得到改善。在民众中普及车联网系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司机不愿或不敢使用车联网便是一个客观体现。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车联网市场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车联网是个大产业

汽车是信息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汽车制造商因此具有天然优势,汽车厂商能够基于自身资源与研发制造优势,为车主提供车辆服务、车载救援、车载通信、远程控制、车载导航、远程诊断、远程保养等诸多功能与服务,这些应用可基于已有的标准化电信传输模块来实现移动性的车载信息化应用。电信运营商的参与可以在系统运营成本、运营模式等方面带来竞争力与影响力,但是对于运营商而言,与汽车厂商的离合就是战略成本的关键了。

车联网的发展趋势受到移动互联网的深度影响,包括多元化的应用和精准的服务内容,以及互动的服务方式等。此外,未来以语音输出入与车载终端互动的方式依然是车载终端发展的一大趋势,而且导航技术将更加直观易用,传统的静态导航将逐渐被动态导航所取代,3D导航、实景导航和在线化方式都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并且,地图增量更新技术、动态交通信息技术将得到全面应用。总之,车载终端将从产品化向服务化方向发展,而车联网应用的发展方向则是解决交通实际问题,实现人、车、路的协同交互。

从技术角度来看,车联网是融合了通信、服务、终端硬件的综合体,是基于多边性的应用平台才得以实现的具体服务,这便需要实现车载终端与电信网络及互联网的无缝融合,以及与不同软硬件提供商的平滑对接。

从商业角度来看,车联网平台需要良好的商业模式来进一步催化车联网市场应用,比如国外正在尝试通过金融车险业的深度参与来实现车联网的应用创

新。同时,车联网产业链各方应该明确分工,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产业要素和协调资源,避免无谓耗费,从而实现产业链资源的最大利用与整合以及多方共赢。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扩大,我国正在步入汽车社会,与汽车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其中汽车与道路、汽车与环境、汽车与能源、汽车与行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表明我国车联网市场蕴含着巨大空间。

车联网成为智能交通主要方向

在企业眼中,车联网市场或许只意味着滚滚而来的商机。但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讲,车联网更大的意义在于打造智能交通,造福社会民众。

车联网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通过碰撞预警、电子路牌、红绿灯警告、网上车辆诊断、道路湿滑检测为司机提供即时警告,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为民众的人身安全多添一重保障;通过城市交通管理、交通拥塞检测、路径规划、公路收费、公共交通管理,改善人们的出行效率,为缓解交通拥堵出一份力;为人们提供餐厅、拼车、社交网络等娱乐与生活信息,提高民众生活的便捷性和娱乐性,当然,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为商家们开辟了新的商机。

车联网项目已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第三专项)中的重要项目,首期资金投入达百亿。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的重大专项第三项要求:加快突破移动互联网、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应用,促进运营服务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而车联网项目作为物联网领域的核心应用,第一期资金投入达百亿级别,扶持资金将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通信及软件解决方案领域。

车联网产业前景光明

随着消费者的需求、道路建设的日新月异、道路安全事故的增加及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越来越智能化的汽车技术已经逐步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汽车互联是未来汽车电子行业发展的趋势。

预计到2015年,国内汽车产量规划达到2500万辆,车联网应用和服务渗透率或接近10%的临界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从用户数量来看,从2005年至今,中国车联网用户数已从5万户增长至50万户,而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为1000万户,占彼时汽车用户总数的将近10%。此外,国内的政策环境也已逐渐形成。国务院多部委、多区域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类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其中,智能交通领域重点支持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等车联网系统。

物联网大潮下的车联网在中国以至全球都有宽广的近景,是物联网时期下的朝阳行业。车联网目前处于一个导入期与成长期的临界点,市场消费观念还

未形成,但随着车联网推广普及的进一步落实,培育起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车联网市场的消费潜力必然是巨大的,产业前景光明。

未来车联网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方面以语音输出入与车载终端互动的方式依然是车载终端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导航技术将更加直观易用,传统的静态导航将逐渐被动态导航所取代,3D导航、实景导航和在线化方式都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这也对导航地图厂商提出了更明确的产品要求。

前景良好,意义重大,但我国车联网市场的发展远未成熟。缺乏明确的商业模式,厂商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产业链各方各自为政,没有明确的分工模式;缺乏明确的行业的标准与制度,行业不够规范。因此,要想完全激发出车联网市场的潜能,产业链各方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12.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篇十二

工程起重机行业经历了连续多年的超高速发展,成绩喜人,以8月总销量为例,2007年的1—8月累计销量超过1万6千台,到2011年8月累计销量已达到3万5千台,翻了两番之多。但随着我国四万亿资金刺激的消失,高铁、城镇建设等步伐的放缓,以及世界经济的动荡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导致2012年的整个行业产品销售急速下滑,截至2012年8月累计销售已不足2万5千台,同比负增长30.35%,国内工程起重机行业整体形势惨淡。

2012年作为”十二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一年,也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之年.国家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国际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直接影响到我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内需的增长。首先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中央确定2012年稳中求进的经济思路,为避免经济下行、稳定经济走势,国家新一轮的刺激投资计划呼之欲出,这对工程起重机行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其实是货币政策保持稳定:进入2012 年以来,我国央行屡次实施降息及下调备金率来刺激经济,但随着美国货币宽松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问题依然严峻,产品出口依然面临很大压力。另外是市场需求相对饱和:过去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拉动经济政策,国内企业盲目扩张,随着今年经济增速放级,国内工程项目开工率严重不足,导致行业市场供大于求,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2013-2018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展望分析报告》系统全面的调查了工程起重机产品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环境、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结构、企业竞争力指标、产品品牌价值等方面内容,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进出口数据主要来自海关及商务部,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为保证报告的翔实、准确可靠、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报告对统计样本数据进行必要的筛选、分组,将宏观样本数据、微观样本数据紧密结合,并采用定量研究为主,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挖掘数据蕴含的内在规律和潜在信息。同时采用统计图表等多种形式将研究结果清晰、直观的展现出来,多方位、多角度为咨询者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参考信息。

报告目录

第一章 工程起重机产业分析

第一节 工程起重机产业的基本概述

一、工程起重机的定义

二、工程起重机产业的内涵

三、工程起重机产业链及周边产业

四、工程起重机的特点与分类

第二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的历程

二、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的环境要素解析

三、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

四、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取得的发展成就

五、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第三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解析

一、2010年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综述

二、2011年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势头

三、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综述

第四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二、对比国外我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存在三大缺失

三、我国工程起重机产业遭遇的尴尬局面

四、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新凸显的问题

第五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我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应加快产业化速度

二、中国工程起重机发展亟需进行体制改革

三、国内工程起重机产品分级制度的构建迫在眉睫

四、促进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二章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背景

第一节 行业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研究背景

二、工程起重机行业研究意义

三、工程起重机行业研究方法

第二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概况

一、定义及产品分类

二、工程起重机的含义

三、工程起重机行为的基本要素

四、工程起重机模式分析

第三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工程起重机的必要性

二、促进投资功能

三、融资功能

四、促销功能

五、资产管理功能

六、资产形态的灵活转化

第三章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市场运行动态分析

第一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运行现状分析

一、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市场规模

二、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企业排名

第二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动态分析

一、2010-2012年工程起重机企业投资动态

二、2010-2012年主要工程起重机企业融资动态

三、工程起重机市场热点分析

第三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进出口统计分析

一、中国工程起重机出口占全球比重

二、中国工程起重机出口面临的问题

三、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进出口统计

第四章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供需平衡与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第一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二、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主要特点

三、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规模分析

第二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供给总量

二、工程起重机行业供给结构变化

三、工程起重机行业供给预测

第三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需求总量

二、工程起重机行业需求结构变化

三、工程起重机行业需求预测

第四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供需平衡分析及预测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供求平衡情况

二、工程起重机行业供求平衡预测

三、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进出口分析

四、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进口情况

五、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出口情况

第五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进出口市场前景分析

一、行业进口前景

二、行业出口前景

第六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二、工程起重机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工程起重机行业运营能力分析

四、工程起重机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六、2011年1-9月工程起重机行业运营状况分析

七、2011年1-9月行业产业规模分析

第五章 2010-2012年工程起重机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二、新进入者的威胁

三、替代品的威胁

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五、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第二节 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市场集中度

二、区域集中度

三、企业集中度

第三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产品区域结构分析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不同区域产品供给分析

二、工程起重机行业不同区域产品需求分析

第六章 2008-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产销状况统计分析

第一节 2008-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发展规模分析

第二节 2008-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销售状况分析

第三节 2008-2012年影响工程起重机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人口结构推动工程起重机市场增长

二、持续发展的经济推动需求

三、健康观念保证需求

四、品牌信誉分析

第七章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形势与营销战略分析

第一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形势分析

第二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供需形势分析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供需现状

二、工程起重机价格或将反弹

三、在金融危机下国内企业对策分析

第三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企业的营销策略分析

第四节 2010-2012年我国工程起重机上游行业发展态势展望

一、创造性地开拓市场

二、加强市场分析

三、注重建设现代化营销网络

第八章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第二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技术特点分析

第三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咨询热线:400-600-8596 010-6034381

2第九章 工程起重机行业上游原材料供应状况对价格走势影响深度分析

第一节 工程起重机产品主要原材料构成分析

第二节 主要原材料2010-2012年价格及供应情况

一、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二、原材料行业产能及供给分析

第三节 2013-2017年主要原材料未来价格及供应情况预测

一、价格预测

二、供给量预测

三、上游原材料产业议价能力分析

咨询热线:400-600-8596 010-6034381

2第十章 工程起重机投资与前景分析

第一节 工程起重机投资分析

一、2013-2017年工程起重机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二、工程起重机项目投资的政策规定

三、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投资面临的市场风险

第二节 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前景

一、全球工程起重机产业趋势分析及产能预测

二、2013-2017年工程起重机市场规模预测

13.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篇十三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cninfo360.com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了解更多,欢迎访问: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温馨提示 如需英文、日文、韩文等其他语言版本报告,请咨询客服。

二、内容介绍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博研咨询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正文目录] 网上阅读:http://域名数(单位:个,%)图表36:2010-2017年中国网站数量(单位:万个)

图表37:2010-2017年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变化情况(单位:Mbps,%)图表38:2017年主要骨干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单位:Mbps)

图表39:2014-2017年中国网民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单位:万,%)图表40:2014-2017年搜索引擎用户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41:2014-2017年网络新闻用户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42:2014-2017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43:2014-2017年中国团购用户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44:2014-2017年中国网上支付用户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图表45:2014-2017年中国旅行预订用户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46:2014-2017年年中国网民各类旅行预订服务使用率(单位:%)图表47:2014-2017年中国即时通信用户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48:2014-2017年微博客用户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49:2014-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50:2014-2017年网络文学用户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51:2014-2017年网络视频用户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52:2014-2017年手机网民网络应用(单位:%)

图表53:2014-2017年手机即时通讯网民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54:2014-2017年手机搜索网民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55:2014-2017年手机微博网民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56:2014-2017年手机网络视频网民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57:2013-2017年手机网络游戏网民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58:2014-2017年手机网络购物网民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59:2014-2017年手机支付网民数及使用率(单位:万人,%)图表60:2017年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比例(按企业规模划分)(单位:%)图表61:2017年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比例(按企业所在区域划分)(单位:%)图表62:2017年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比例(按企业规模划分)(单位:%)图表63:2017年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比例(按企业所在区域划分)(单位:%)图表64:2017年企业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单位:%)

图表65:2017年重点行业中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单位:%)图表66:2017年重点行业中开展在线采购的企业比例(单位:%)图表67:2017年各种网络营销方式的使用率(单位:%)

图表68:2012-2019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及增长率(单位:亿元,%)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图表69:2012-2019年中国PC网络经济和移动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单位:%)图表70:2017年中国移动网络经济PC端细分领域占比(单位:%)图表71:2017年中国网络经济移动端细分领域占比(单位:%)

图表72:2011-2021年中国B2B电子商务运营商营收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图表73:2017-2021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元,%)

图表74:2013-2017年全球倍B2C电子商务销售收入及预测(单位:万亿美元)图表75:2013-2017年全球B2C电子商务各个地区占比(单位:%)

图表76:2008-2017年美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预测(单位:亿美元,%)图表77:欧洲电子商务交易额结构(单位:%)图表78:欧洲各个地区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单位:%)

图表79:欧洲各个地区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按国家)(单位:%)图表80:2010-2017年欧洲网上零售交易规模(单位:亿美元,%)图表81:欧洲各国B2C交易额移动端占比(单位:%)图表82:日本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图表83:2012-2017年日本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单位:万亿日元)

图表84:2010-2017年韩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单位:万亿韩元,%)图表85:2015-2021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收入预测(单位:万亿美元)

图表86:2010-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及增长情况预测(单位:万亿元,%)图表87:中国电子商务区域分布情况(单位:%)图表88: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分布情况(单位:%)

图表89:2010-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直接从业人员规模及预测(单位:万人)图表90:2010-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带动从业人员规模(单位:万人)图表91:2017-2021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预测(单位:万亿元)图表92:B2B电子商务模式分类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图表93:中国B2B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析 图表94:B2B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分析 图表95:中国B2B电子商务问题分析 图表96:中国B2B电子商务问题对策 图表97:中国B2C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析 图表98:中国B2C电子商务问题分析 图表99:中国B2C电子商务问题对策 图表100:中国B2B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析 图表101:C2C电子商务物流经营模式选择 图表102:中国C2C电子商务问题分析 图表103:中国C2C电子商务问题对策 图表104:O2O电子商务模式结构图 图表105:Uber运作流程 图表106: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 图表107: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主体

图表108:2010-2017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实物交易用户规模及预测(单位:万户,%)图表109:2012-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图表110:2017年中国移动购物企业交易规模占比(单位:%)图表111:移动电子商务取得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图表112: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图表113: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性别比例(单位:%)图表114: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年龄分布(单位:%)图表115: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学历分布(单位:%)图表116: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职业分布(单位:%)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图表117: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收入分布(单位:%)图表118: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地域分布(单位:%)图表119: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游戏年龄分布(单位:年,%)图表120:中国网络游戏用户主要进行游戏的场所分布(单位:%)

上一篇:防风防汛施工方案下一篇:公司消防器材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