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2024-09-09

大气环境教学设计(12篇)

1.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篇一

2.3 大气环境

(八)教学案

课型:新授课 编号:015 时间:2014/11/6 主备人:张保华 高一地理组 第 11 周 第 1 课时 总第 10 课时 备课组长:张风丽 段长签字: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4.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5.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风速的关系。

6.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说明其移动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7.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

8.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学习重难点】

1.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

2.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使用说明】

1.自学教材第36页到第42页,找出本课中的重点和疑难点并将其标记出来。2.本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或由老师答疑解惑。【学习时间】1课时

【自主学习】 第2课时 【活动提示】

(教材P52)活动2 1.在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部: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至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南纬10°~20°之间受信风控制,干旱少雨。当太阳直射点南移至南半球时,北纬10°~20°之间受信风控制,干旱少雨;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这样在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部,因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干湿交替的热带草原气候。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当太阳直射点移至一半球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当太阳直射点移至另一半球时,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这样就形成了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2.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热力原因);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多对流雨,降水多。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高空聚积的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动力原因);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近地面冷暖气流辐合上升(动力原因);气流以上升

运动为主;温和多雨。极地高气压带——两极附近;终年寒冷,气流下沉(热力原因);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分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所控制地区降水较少(大陆东部 除外)。中纬西风带——分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所控制地区降水较多。极地东风带——分布在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所控制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教材P54)

1.甲是1月,乙是7月。因为甲图亚欧大陆上是高压,说明陆地上的温度低,符合冬季的情况,北半球冬季的代表性月份是1月;乙图亚欧大陆上是低压,说明陆地上温度高,所以是7月。

2.甲图东亚地区吹西北风,南亚地区吹东北风,因为东亚位于高气压的东部,南亚位于高气压的南部。

3.乙图中,东亚地区吹东南风,因为气压梯度力由太平洋指向亚欧大陆内部,又受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南亚地区吹西南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右偏形成的。【跟踪训练】

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所示为

____________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

(2)图中气压中心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D点盛行____________风,E点盛行____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4)此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气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上,B气压中心位于北太平洋上。此时大陆上形成高压,为1月份等压线分布图,位于亚欧大陆上的高压为亚洲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图中D点位于东亚,冬季吹西北风,图中E点位于南亚,冬季吹东北风。在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下,我国天气以寒冷干燥为主要特征。此季节,我国昼短夜长。

[答案](1)1(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3)西北 东北 寒冷干燥(4)昼短夜长

2、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甲地此时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2)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解析](1)从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可知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西北偏西,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因此甲地风向为东南风。

(2)夏季副热带高压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往往成块状分布。[答案](1)A(2)C 【当堂检测】

9.读亚洲东南部及澳大利亚气流运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____________月(1月、7月),图中A处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____。

(2)图中B处盛行____________季风。

(3)图中C处盛行____________季风,它是由____________形成的。该风主要影响我国的____________地区。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读右面的模式图,完成1~2题。

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读下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4.a图中气压柱切断的气压带是()A.极地高压带B.副极地低压带C.赤道低压带D.副热带高压带

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5~6题。

5.若图中①为高压中心,则()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6.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①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下图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为____________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2)我国东部和印度的风向有何不同?分析说明此时两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

(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纬度位置相当,为什么气候差异较大?

9、答案:(1)7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2)东南(3)西南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 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以南(4)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1、B

2、C

3、A

4、B

5、B 6.C

7、答案:(1)七(2)我国东部: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印度:西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3)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而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撒哈拉沙漠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作业布置】

2.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篇二

1监测对象的选择

1.1更加明确了监测对象的选取标准。

在2009年颁布的新导则中, 对于监测对象的选取标准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增强了在监测对象选取时的可操作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其两条重要的原则:首先对于建设项目中的污染物排放测有了更加明确规定, 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律法规或标准文件等, 只要有相关限值的污染物都应该给予监测;其次在国家缺少制定的相关标准文件的时候, 对于那些毒性和污染较大的污染物排放也应该给予监测。

在新旧导则的对比中, 我们发现旧导则在这方面的规定显得较为模糊。只是将监测的侧重点放在了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和对于当地环境已经造成了较大污染物上, 这是其不足之处, 由于其规定的较为模糊, 对于当地环评单位在制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方案等相关的文件时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 因为旧导则放的尺度较大, 所以对于环评文件的严肃性并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由此可见新导则在这方面还是做了很大改进的。

1.2新导则的执行标准更加严格。

新导则在环境监测对象 (或称因子) 的数量方面没有设置上限, 规定只要符合前两个标准的对象都必须纳入监测范围中。而旧导则对于监测对象的数量有着数量上的限制, 并规定一般不多于5个, 由新旧导则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新导则在执行标准方面是更加严格化, 对于环境监测和保护日益严峻的今天, 是一个适应性的调整, 符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思想。

2更严格的监测频率

对于监测频率的执行, 新导则在制定的过程中对其要求更加严格, 主要是使对环评现状的监测更具有代表性, 在扩大其样本范围的基础上, 对项目建设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更能真实地反应出来。

2.1对于不同评价等级的项目, 其监测天数在新导则中规定都要至少监测7天, 而此项规定在旧导则中怎没有这么严格, 对于二三等级评价的项目只需要监测5天即可。

2.2在每天监测的时频方面新导则也更加严格, 与旧导则规定中一级评价项目只需涵盖6个时段相比, 新导则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时段至8个规定时段;在二、三级评价中新导则规定要涵盖4个时段, 而旧导则只需涵盖3个时段而去掉了其中的02时的监测。

2.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新导则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新导则规定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应该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某些物质相关数据有效性的规定, 如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监测时数要达到18小时。而旧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则没有相关的规定。但是由于技术原因, 部分监测站要达到此项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在改进和升级相关监测站技术设备方面仍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使其能跟上我国对于环评监测的具体要求, 不至于是新的环评标准的制定成为一纸空文。

3细化和严格了监测布点的设置

在旧导则中对于监测布点的设置有的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 有的则是对于设置点的数量要求达不到今天对于环境监测的要求, 所以新导则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实施和颁布, 在监测点的布置方面做了更加详细和细化的规定, 弥补了旧导则相关规定在这方面的不足和空白。

3.1新导则在对监测布点的规定中更加具体化了, 除了引入了极坐标的概念, 还在其布点原则中增加了风向、环境保护目标、功能区等因素。而旧导则在这方面的规定则是尺度比较大, 没有新导则这么细化。其中对于监测点的设置, 新旧导则在规定方面也不一样, 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在旧导则中对于监测点的设置需在拟建设项目的地点设置;而此项在新导则中则是必须在拟建项目地点的上下风向设置监测点, 对于在拟建项目的地点是否应设置监测点并没有做出规定。

3.2在新导则中增加了对于监测布局点的数量规定, 尽管在一二级评价项目中的数量没有太大变化, 但是对于那些环境保护目标较多、地形复杂和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的地区可酌情则加监测点的布局数量。在三级评价项目的监测中我们要适当的增加监测点的布置, 一般是2~4个;而在此项规定方面旧的导则只规定了1~3个。

3.3在新旧导则的对比中我们也会发现在新导则中新增了一些内容, 如具体规定了对公路、铁路和城市道路类的方面建设项目布点及其周围环境。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审批的依据之一, 因此其科学性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环评现状监测不仅对于在表明环境现实状况的同时, 有构成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技术基础, 而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颁布并实施正是体现了环评现状监测的重要性, 值得我们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完善环评监测的制度。而相关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对于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各项现状监测的技术要点的掌握不仅是对其自身职业技能的要求, 同时也是新形势和新环境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史啸勇.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监测的技术要点[J].能源环境保护, 2009, 23 (6) :56-57.

3.“大气环境”专题复习 篇三

大气环境命题的形式多以等值线图为背景,考查大气的运动;以天气预报的数值图和天气系统图为背景,考查天气变化过程和常见的天气系统;或者以天气形势图与区域图相结合,综合考查大气运动和天气现象;以图表或以气候、环境等热点为背景材料的形式考查大气成分变化、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及其成因等;或者经人类对气候资源的利用方式及灾害性天气现象等现实生活实例为背景考查相关知识;近年来,有从重点考查地带性规律逐渐转向重点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对气候特点形成的影响的趋势,但气候类型的判读、分布及影响因素始终是高考的热点。

二、核心突破

考点一 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在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实例来理解掌握。例如:反射作用——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吸收——臭氧层因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大气逆辐射——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2.三种辐射最强时间不同:太阳辐射在地方时12点最强,地面辐射在地方时13点最强,大气辐射在地方时14点钟最强,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3.白天三种辐射同时存在,夜晚只有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

例1 2010年4月冰岛火山大爆发,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气压升高

B.地表气压降低

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D.地表空气获得的地面辐射增多

解析 火山灰的存在增加了固体颗粒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导致气温降低。

答案 C

考点二 热力环流

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在高空聚积,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凸向高处][高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等压面凸向低处][空气的收缩下沉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凸向高处][近地面空气上升向外流出,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等压面凸向低处][高空空气扩

散方向][近地面空气扩散方向][受热][冷却][等压面]

1.热力环流的本质内涵。热力环流的本质是所考察的两地点有温差,理论上两地点之间有温差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温差大小不同会导致热力环流强弱不同。

2.热力环流的应用尺度。对热力环流的应用考察一般着眼于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近年来倾向于考察林地与坡地,湖泊(水库)与湖泊(水库)周边等,这一原理的应用本质上就是看考察地点之间有没有热力性质差异,且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时空尺度可大可小,大的比如季风环流,小的比如海陆风。

3.热岛效应强弱的影响因素。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弱取决于城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差大小,有利于温差变大的因素热岛效应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减弱。具体来说:一般城市热岛效应冬季大于夏季;无风天气下大于有风天气下;连续晴朗天气下大于连续阴雨天气下;城市中心有湖泊或城市绿化规划合理(或绿地等植被覆盖率高)大于城市中心没有湖泊或城市绿化规划不合理(或绿地等植被覆盖率低)。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例2 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从下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某市热岛强度( )

A.夏季大于冬季

B.午后大于夜晚

C.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

D.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夏季小于冬季;午后小于夜晚;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大;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

答案 D

1.气压带和风带的有效记忆方法: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总是相间分布,高低压相间分布,风带的具体风向用偏转规律画出。

2.信风与干燥的关系:信风在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过程中,由于是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在其影响下气候一般比较干燥。但是如果信风在经过暖流洋面增温增湿后,在迎风坡也能形成大量降水,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等地。

3.气压带和风带构成全球大气环流的核心意义: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与阳光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严格一致,即12月22号到次年6月22号一直向北移,6月22号到当年12月22号一直向南移动。

例3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 盛行东南风

C.20°N ~30°N 盛行西北风

D.30°N~40°N 盛行西南风

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 3 月份、春季

B.乙表示 7 月份、夏季

C.甲表示 9 月份、秋季

D.乙表示 1 月份、冬季

解析 1.图中纬度为北半球,气压带南移,说明北半球为冬季,故30°N~40°N盛行西南风。2.甲表示1月份、冬季;乙表示7 月份、夏季。

答案 D B

考点四 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1.气压中心的形成与位置:地表差异导致的热力差异是气压中心形成的根本原因,复习时要能进行知识迁移,在复习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时要注意与区域地理的位置结合。

2.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成因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南亚和我国西南地区的西南季风就是由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和热力差异叠加形成的,不能完全分开,但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为主要原因。

3.冬夏季风强弱差异比较:东亚地区冬季西北风强于夏季东南风,南亚夏季风强于冬季冬北风;东亚冬季西北风强于南亚冬季东北风,南亚夏季风势力具有突然增强的特点,东亚夏季风则逐渐增强。

考点五 天气系统判读

1.锋的判读与天气

(1)根据符号判断冷锋、暖锋

图1中的符号表示冷锋,它由一条基线加上小三角形组成(往往两个为一组),而且基线的位置表示锋线的位置,小三角形的方向指示锋前,即图中A处为锋前,B处为锋后;图2中的符号表示暖锋,它由基线加上小半圆组成(往往两个为一组),而且基线的位置表示锋线的位置,小半圆的方向指示锋前,即图中C处为锋前,D处为锋后。

(2)根据天气图判断冷锋、暖锋

在图3和图4中,根据锋面坡度、冷气团移动的方向、雨线倾斜方向、雨区的位置、云系形状和高度等特征可以判断出冷锋和暖锋。

图4中的冷气团被迫后退,在锋面下部形成了一个局部的环流,这是暖锋独有的特征;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和气压差异较大,形成的大风使雨线倾斜,从图中可以看出雨线都向锋前方向倾斜,因此图3的锋前为暖气团判定它为冷锋,图4的锋前为冷气团判断它为暖锋。

图3中雨区的位置主要在锋后,据冷锋的降水主要在锋后可判断其为冷锋;图4中雨区的位置在锋前,根据暖锋的降水在锋前,可判断它为暖锋。

(3)根据天气过程来判断冷锋、暖锋

[天气过程&冷 锋&暖 锋&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雨&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暖气团占据了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2.低压、高压判读与天气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流方 向&垂直

方向&上 升&下 沉&水平

方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天气&中 心&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天气晴朗&对我

国的

影响&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夏季: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

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3.锋面气旋的判断与分析

(1)锋面位置的判读:锋面往往与低压槽重合,因为水平气流在低压槽中辐合上升,冷暖气团在此相遇;而高压脊中水平气流辐散,冷暖气流不可能在此相遇,不可能形成锋面。

北半球锋面气旋天气状况

(2)锋面类型的判读

①找槽线:图中PM、PN为两条槽线;

②定半球:图中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漩涡,即是北半球;

③定冷暖气流:判断出是北半球后,则从偏北方吹来的冷气流(冷气团),从则从偏南方吹来的暖气流(暖气团);

④定旋转方向(知冷暖气流谁主动向谁移动);

⑤结合旋转方向判出锋面类型:从图中可知A是冷气团主动向东南运动,即PM为冷锋,则PN为暖锋。

例4 下图是“中纬度某地天气系统剖面示意图”,分析完成(1)~(2)题。

(1)观测发现,该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夜晚气温较高,主要原因是( )

A.有降水,大气中水的相态变化会放出热量

B.云量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多

C.云量增多,大气的逆辐射增强

D.云量增多,地面长波辐射增强

(2)图中天气系统一般出现在下列哪种气压状况图中(单位:hPa)( )

解析 (1)该天气系统为冷锋,过境时为阴雨天气,云层增加,夜晚大气的逆辐射增强,气温较高。(2)锋面存在于低压槽中,A为高压脊,B为低压槽,C为高压,D为平行的等压线图。

答案 (1)C (2)B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下图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第3题:

3.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下面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

4.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

A. a→c→b→d B. b→c→d→a

C. c→b→d→a D. d→a→c→b

5.据图6的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

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

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参考答案】

4.大气环境教案 篇四

(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B.熟记并掌握大气层的特点

C.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影响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观察总结的能力。

B.黑板上画图重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

C.用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比点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利用大气环境发展生产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 2.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1.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具: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

图片。

四、课时课型。45分钟新课。

五、教学过程

师:上课,有谁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你能推算出今天的昼夜温差是多大吗?今天老师看到了一则新闻,是这样说的,月球上,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温度可低到-183 °C,你们算算月球上的日温差是多少?你们发现什么?(月球温差大约地球)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地球上有大气

师:对,这是两幅在宇宙空间拍摄的卫星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外围有蔚蓝色的大气圈,正是由于地球上大气的存在,才使得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危害,保证了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的大气。要了解大气环境,我们首先要简单地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做下笔记

师:我们来看看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就是指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空气,其中干洁空气又分为氮气、氧气、臭氧和二氧化碳;其中氮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占到干洁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碳等只占1%; 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

氮气是维持生物体活动的基本成分,比如植物必需的三元素是氮磷钾,所以种植作物需要施氮肥;氧气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氧气维持生物的呼吸;臭氧主要是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的保护伞,因为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人类皮肤的癌变;二氧化碳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因为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保温作用;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当空气中含有水汽、杂质比较多的时候,空气遇冷就容易成云致雨。这就是大气的组成及其意义,我们只需要了解。

师:好,了解了大气的组成之后我们来看两幅图片,图片显示的是运动员登陆珠穆朗玛峰的情景,如果大家平时注意观察的话就会知道登山运动员身上都背着重重的氧气筒,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很好,正如XX所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的含量不能满足人的正常呼吸,所以登山运动员在登海拔比较高的山时通常会背氧气筒。

师: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那么也就是说,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的厚度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师:这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气总共可以分为几层? 生:三层

师:对,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垂直运动状况分为了三层、分别是12千米以下的对流层,12至50千米的平流层,以及50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这里,我们具体从每一层的特点来分析。先来看对流层。

师:同学们请看ppt,这里有一幅图,纵坐标代表的是高度,横坐标代表的是温度。红色的这条曲线代表的是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那么,从这条曲线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为什么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而越往上温度越低呢?原因就是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热源,再重复一遍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热源。至于原因我们等下会解释的。刚刚我们说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降低快慢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看——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请同学们做一下笔记,这是必考的计算题。好,那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

师:接着来我们看对流层的第二个特点。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把第一层命名为对流层呢?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流层的大气对流运动非常显著。由于对流层靠近地面的气温要比上面的高,所以靠近地面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会冷确收缩,当越来越多的空气堆积在一起,质量越来越大时,便会慢慢下沉,由此形成了对流过程。也正是因为对流运动显著,所以,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常常伴随有风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平流层又有怎么样的特点呢,它和对流层有什么不同?

师:图中黄色所标注的这条曲线就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出,平流层气温的变化与对流层的变化是相反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平流层的顶部有一层厚厚的臭氧层,臭氧吸收了大量紫外线后使得平流层的顶部空气温度相对较高。也就是说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在平流层中这种上热下冷的大气状态会不会发生对流?因而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比较晴朗。

师:下面来看高层大气。蓝色的这条曲线代表的是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大气在这个地方,趋势改变了,那么高层大气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改变了原有的变化趋势呢?高层大气底层,是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分界处,仍然具有较高的臭氧含量,因此,这里也保持了较高的温度。高层大气中层,这里没有足以引起气温升高的臭氧,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也还不能使氧分子分离成为氧原子,因此,热层的温度将降到很低。高层大气的最高层,氧分子进一步分离成为氧原子,氧原子能像臭氧分子一样吸收大量的热,因而外层大气的温度又开始回升。所以,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先递减而后递增。另外,高层大气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无线电通信,我们使用的手机,和原来的有天线的电视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电离层,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足以反射电磁波的部分大气层。距地面高度70~500 km。)

师: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罕见的极光,流星就出现在高层大气,我们来欣赏一下神奇的极光和美丽的流星。

师:好,现在打开书43页,我们来完成活动题

下面有一道练习题。

师:既然对流层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对流层

首先来看对流层的受热状况,在这里我们首先理解一个概念,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根据波长和辐射的特点,太阳辐射分了 生:三个区,分别是红紫可见

师:这是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图,我们来看,横轴代表波长,纵轴代表辐射能力,从横轴我们可以看出,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是: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其中紫外线区是短波辐射,红外线区是长波辐射,可见光区波长由长到短又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紫外区的能量占到了太阳辐射能的7%,可见光区占50%,红外线区占43%,所以我们说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同学们 这里还有一个电磁学知识,大家只要记住这句话就可以了: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而辐射波长越短;

太阳的辐射保证了地球上能量的来源,那么到达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能够全部到达地面吗? 生:不能,大气削弱

师:打开书44页我们来看这幅图,请同学们找出图中有关大气削弱的关键字,生:。。

师:这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散射和反射,这三种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蓝色实线代表紫外线,黄色代表可见光,红色代表红外线,我们来看吸收的都是什么物质?吸收的是什么?是什么?可见光有没有被吸收?这说明吸收具有——选择性

但是反射作用对任何太阳辐射都没有选择性,但是云层的厚度,尘埃的多少和反射的强弱有关,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尘埃杂质越多反射越强。

那么散射呢?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说明其他的不易被散射,这说明散射有什么特点?

师:对,有选择性。我们来看44页活动题,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生:。。。

师:为什么不是紫色呢?。。。

师:大气受热过程除了受到大气削弱的影响外还受到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影响,什么是地面辐射,什么是大气辐射?来看了解一下他们的概念。。。由于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很低,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长波辐射,而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刚才呢都是预热,下面我们来学习最精彩的部分——大气受热的过程

师:首先太阳辐射来到地球,经过大气的检验后,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散射和反射,留下大部分可见光来到客厅,作为客人他带来了很多礼物,主人要不要收?要的,所以地面心里一热就升温了,这个过程我们叫太阳暖大地。地面升温后就会向外释放能量,要不然脸就被憋红了啊,释放的热量有75--95%被大气吸收,有一小撮会射向宇宙空间,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大地暖大气,由于大气吸收的主要是地面的热量,所以大气的主要来源是地面,而非太阳辐射,记住了没有?好;此时,大气又收到礼物了,心里是不是热了?怎么办?对,能量反馈,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大地,射向大地的一部分叫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大气还大地。大气的受热有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好,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是?。。非常好!

师:书本45页,来看活动题

师:地面是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那么地面受热得多少直接关系到大气的温度变化,那么什么因素影响着地面的辐射呢?这是我的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这是祁连山脚下,是我去年回家拍的,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地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 生:。。

师: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纬度因素,那么还有什么因素呢?

这是哪里?对,是四中的马路,这里呢?还是四中,这两种地面的辐射一样吗?不确定我们就来看书本46也的图,不同地面的反射率不同就使得地面获得的热量有别,还记得我提醒过大家的一句话吗?温度越高,能量越大,波长越短,岩石和土壤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岩石受热快,地面辐射也强。土壤反之。我们还来看一下土壤的颜色好像也与反射率有关,是怎样的规律?对颜色越浅反射越强,土壤性质不同反射率也不一样,其中。很多,同学们自己去发现

师:下面我们用太阳高度角的知识来回答下面问题。。。。

5.唐山市区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篇五

唐山市区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为确定唐山市区的大气环境容量,根据唐山市自然环境、污染气象特征、大气环境过程、区域污染源分布等现有信息,利用飞机场探空气象资料研究了唐山市大气混合层高度,并建立了用于大气环境质量预测的多维多箱与高斯复合模型,结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计算了不同达标率下唐山市的大气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对污染物浓度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能有效地应用于大气环境容量计算中.

作 者:李韧 程水源 郭秀锐 王海燕 金毓荃 任阵海 Li Ren CHENG Shui-yuan GUO Xiu-rui WANG Hai-yan JIN Yu-quan REN Zhen-Hai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022刊 名:安全与环境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5(3)分类号:X823关键词:环境工程 大气环境容量 高斯模型 多维多箱模型 大气混合层高度 唐山市

6.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篇六

延吉市人口增长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随着延吉市人口增长,居民供热消耗的煤量相继增加,导致锅炉烟尘排放量增加;机动车数量增多,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增加,从而加重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本文通过分析延吉市大气环境现状,预测了大气污染物的增加所造成的`后果,并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大气污染源、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作 者:郑冬云 金洪植 Zheng Dongyun Jin Hongzhi 作者单位:延吉市环境保护局,吉林,延吉,133000刊 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年,卷(期):200818(3)分类号:X51关键词:延吉市 人口增长 大气环境 煤烟污染 汽车尾气 防治措施

7.大气气溶胶的环境效应 篇七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 由固体和液体微粒与气体载体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产生气溶胶的源很多, 沙漠地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裸露地面、火山喷发口、海洋洋面等都是自然气溶胶源, 此外, 人类活动也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气溶胶。

小粒径的气溶胶粒子 (0.1~10μm) 能在对流层中悬浮超过数10d, 在平流层中可悬浮一年以上;大于这一范围的气溶胶能对太阳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有较强的吸收作用, 但是在空中停留时间很短;小于这一范围的气溶胶其辐射效应也小。通常认为粒径在这一范围的气溶胶为稳定气溶胶, 产生主要的辐射效应。气溶胶粒子间的碰并和粒子与云滴、雨滴的并合是对流层中气溶胶清除的主要过程。另外气溶胶作为凝结核, 在过饱和的大气中凝结水汽形成云滴、雨滴, 也是对流层中气溶胶清除的重要过程。

普遍认为对流层内的尘埃气溶胶 (dust aerosol) 对地球的冷却作用不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它们在降水和核化过程中很快被清除。由火山喷发的硫化物在大气中产生硫酸盐气溶胶能达到对流层以上的平流层, 因而对全球气候的冷却效应有较大的影响。激光雷达和卫星探测表明这类气溶胶层可由对流层顶 (tropopause) 向上伸至30km高度。这层气溶胶的消光系数与大气分子消光系数之比为2∶6。这层气溶胶开始时, 出现在热带上空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中, 它们有比较固定的输送路线和清除过程。首先由上升气流带往中高纬度上空, 由核化过程、凝结过程或与其它气溶胶混合, 最后在中高纬度上空落入对流层中, 在对流层中很快被清除。这里还包含许多清除过程, 如极地下沉涡旋流清除 (polar vortex) 、沉降清除 (sedimentation) 、对流层云伸入平流层清除 (cloud intrusions into stratosphere) 和由罗斯贝波驱动的对流层平流层交换过程的清除 (isentropic transport) 。

2 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在文献[1]中已经有过一些讨论。近十几年来, 对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沙尘气溶胶元素入海通量的国际观测项目, 揭示了沙尘暴过程和气溶胶沉降与海洋藻类暴发事件之间的关系[2], 这也成为气溶胶在全球变化过程中作用的新内容。研究发现:气溶胶对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繁衍活动有重要的影响。沙尘粒子富含海洋生物必需的N, P, Si等常量元素及Fe等微量元素, 能够增加海洋营养盐的输入, 刺激海洋生物的活动, 加强藻类光合作用, 促进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由源自中亚干旱区的沙尘暴将沙尘输送到数十公里的高空, 大气环流又将尘埃输送到东亚沿海与西太平洋, 为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提供生存的必要营养盐;而海洋生物活动又影响全球的碳循环, 从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这一研究成果使得对气溶胶间接影响气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3 大气气溶胶与人体健康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城市机动车的剧增与煤炭消耗量加大, 导致城市灰霾 (PM 2.5) 问题日益严重。灰霾是指粒径小于2.5μm的气溶胶粒子, 即PM 2.5, 是大气气溶胶的细小粒径部分。灰霾易于随大气而飘动, 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长。

今年1月北京等大城市出现持续大范围的灰霾天气, PM 2.5浓度频频超过300μm/m3, 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根据2012年9月中国科学院启动的战略性先导科技项目研究结果, 北京地区PM 2.5的主要来源为3个方面:机动车 (25%) 、燃煤 (19%) 以及外部输入 (19%) 。这个研究结果对其他的人口稠密城市也同样有意义。

灰霾的组成成分及其复杂, 大部分有害元素和化合物都富集在细颗粒物上。检测到的主要成分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含碳颗粒 (包括元素碳和有机碳。元素碳主要产生于高温燃烧过程, 有机碳主要来自相对低温的燃烧过程) 、重金属、地壳物质, 微生物、毒素等多种有害物质。

对于大气中小于2.5μm的颗粒物是可以深入人体肺泡并产生沉积, 进入血液循环, 导致与心肺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PM 2.5与人体呼吸系统疾病关系比较密切, 直径越小进入呼吸系统位置越深。短期暴露即可诱发肺部疾病, 如哮喘、急性气管炎、呼吸道感染。长期暴露会导致肺功能下降, 慢性支气管炎等。医学观察表明:PM 2.5浓度增加与呼吸道疾病患者人数增加显著相关, PM 2.5的增加可引起儿童哮喘急诊室就诊率的增加。

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报告, 由50个国家、303个机构、488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该报告指出:2010年细颗粒物 (PM 2.5) 形式的室外空气污染, 居全球20个首要致死风险因子第九位, 而在中国则为第四, 仅排在“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血压”“吸烟”之后。报告还显示:在全球范围内, 细颗粒物形式的室外空气污染所导致的公共健康风险, 比人们以往认为的要严重得多, 每年在全球导致320多万人过早死亡及超过7600万健康生命年 (1个人减少1年寿命为1健康生命年) 的损失;2010年在中国, 室外空气污染导致120万人过早死亡及超过2500万健康生命年的损失。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周边土地的开垦利用与荒漠化以及工业的发展都产生大量的气溶胶, 这一现象在局部地区是更加显著, 如:工业城市、山区或河谷居民稠密区。这样的局部地区普遍存在着大气环境恶化现象, 其上空的气溶胶浓度可以是远离人口稠密区的3~10倍。

4 气溶胶的观测研究

气溶胶浓度的测定通常用称重法来进行, 这国家环保局对测量大气中的PM 10与PM 2.5的规范测量方法。称重法的每次测量时间长, 对于多点的连续观测比较困难。自19世纪末Aitkin计数器问世以来, 气溶胶测量技术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激光计数器、光学辐射测量等等。对大范围的气溶胶观测, 还有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等。因为气溶胶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匀, 所以光学辐射测量方法很难与称重法统一起来。一般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环境监测使用称重法, 而对整个气层的气溶胶的观测, 采用光学辐射方法;对大区域范围的气溶胶的空间分布, 采用雷达与卫星遥感方法。

光学辐射、激光雷达等先进仪器价格昂贵, 难以广泛应用, 目前只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一定的局部区域范围内使用, 常规环境监测则用的很少。此外, 利用测量大气电导率的方法, 也可以间接地推算大气气溶胶浓度。Twoney[4]分析了从18世纪以来在船舶上对大气电导率的记录的资料, 他把大气电导率转换为绝对粒子数浓度。利用电导率来推算粒子浓度, 由于存在难以确定的物理量, 如电离率、小离子迁移率和粒子的复合数等, 准确的粒子浓度难以计算, 但是粒子浓度相对增长数量的判断是十分可信的, 可以用作气溶胶浓度变化趋势的分析。并且, 对大气电导率的测量简便易行。

太阳直接辐射与太阳光度计的资料, 可以用来推算大气整层的气溶胶污染的状况。2010年分析了近40年兰州市及其他人口周密城市的日照时数资料, 发现兰州与其他人口比较周密的城市, 都存在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日照时数的减少意味着太阳直接辐射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城市上空的浑浊度增加, 灰霾增加。

在兰州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如:复杂地形上的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 (1989-1991年) 、城市大气气溶胶辐射效应 (1992-1995年) 等课题都考虑了气溶胶对城市气候的影响, 并有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 如:山区易于使人为气溶胶堆积;气溶胶的浓度在100μg/m3以上时地面太阳辐射就明显减少;当气溶胶浓度达500μg/m3时, 地面以上的400~600m烟雾层可使地面太阳辐射减少30%;空中气溶胶吸收了太阳辐射而增温, 使大气不稳定性减弱, 并使大气扩散能力变差, 进而使山区上空气溶胶堆积加重。这种正反馈积累过程是山区或河谷城市的气溶胶污染的典型气候特征。在这一时期对兰州市污染大气的观测表明, 兰州市上空600m厚度的烟雾层大气混浊度系数为0.357, 比烟雾层以上的大气混浊度系数大2.3倍, 市区上空整层大气光学厚度为0.87, 是无污染地区的一倍多。

进入21世纪以来, 兰州市加大对大气环境的治理, 关闭搬迁了一些重污染企业, 市内冬季的平均TSP浓度降低了一些, 由20世纪90年代的500~700μm/m3, 到2010-2011年观测的400μm/m3。分析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大气气溶胶的太阳光度计长期光学观测资料, 得到兰州市2006-2007年冬春季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仍在0.8~1.0之间。这说明了, 虽然由重排放企业的TSP减少了, 但是, 细小颗粒的气溶胶污染仍然十分严重。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剧增与气溶胶光学厚度保持在高值密切相关。

5 气溶胶在未来研究方向

兰州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 大气气溶胶的污染问题长期十分严重。进入21世纪后, 随着城市工业的布局调整、搬迁, TSP的浓度降低了一些。但是, 人口的增加与机动车的增加, PM 2.5的污染问题突出。考虑到当前的气溶胶对气候环境与人体健康影响的问题, 提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方向。在每个方向上, 都有一些相互关联的研究内容。

1) 对气溶胶的成分的分析以及与相应成分的产生源、大气过程的解析分析, 这是研究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基础, 也是研究气溶胶在大气中光学辐射等物理效应的基础;关于气溶胶在大气中的循环过程研究, 包括各种输送过程与清除机制, 特别对平流层的气溶胶循环过程的研究尚待进行;对各类不同形态的气溶胶光学性质 (如气溶胶的吸收、散射系数、折射指数等) 的研究;气溶胶作为凝结核的核化作用以及与其相关的控制因素;气溶胶的各种物理效应在气候模式中的表示;评估导致气候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各种反馈作用以及气候系统的易变性和脆弱性的研究;

2) 气溶胶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这一研究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非常重要。特别是对细小颗粒物与人体健康关系, 目前主要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 采用暴露—反应关系等方法。但是, 对灰霾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较少。当前所采用调查统计的方法, 仍停留在定性化阶段。对于其他物理特性如质量浓度、数浓度、表面积等致病机理的研究还不深入, 亟需加强。

摘要:大气气溶胶在气候研究、污染气象与人体健康等领域是热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已开展过许多观测研究和模式研究。但是由于气溶胶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气溶胶的观测历史短, 至今尚缺少全球范围的气溶胶系统观测资料, 所以, 在这些领域尚缺少定量化的研究结果。根据国内外开展的研究工作和一些初步的结果, 概述近期国内外对气溶胶的观测研究状况及结果, 介绍了今后将要在这一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气溶胶,气候变化,灰霾,大气环境

参考文献

[1]付培健.探讨气候变化的新热点: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 1998, 13 (4) :387-392.

[2]Zhang J.Atmospheric wet deposition of nutrient elements:Correlation with harmful biological blooms in northwest Pacific Coastal Zones[J].AMB IO, 1994, 23 (8) :464-468.

8.大气环境立体监测技术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 :立体监测; 环境光学, 大气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率逐年增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我国的大气环境应急监测工作起步晚,与很多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要求建立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因此我国各级监测站纷纷展开了应急监测技术的开发工作。

一、监测技术的应用

1机载遥感监测

近几年来,我国的地基遥感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并且逐渐的成熟和完善,这种技术最初是在机载平台的大气环境遥感载荷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利用地基遥感技术是需要建立空中的监测平台,这种平台与监测实验系统联系紧密,能够实时的监测飞艇、飞机、气球以及无人机的数据。这些数据长期积累起来,能够形成对大气的分析数据,使相关工作人员对大气环境进行立体监测。

2星载遥感监测

卫星遥感技术与其它技术相比有着很强的优势,主要是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覆盖,而且卫星遥感技术还能够实现快速、多光谱效应,这些特点尤其是在环境监测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些卫星资料显示的数据根据不同化学物质的吸收特性反演大气主要化学物质的浓度及分布状况。这些数据都被应用于全球大气化的研究中,除此之外,卫星遥感技术还能够反应大气的整体状况,这项技术对污染物的排放研究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3建立先进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创新研究平台

目前主要采用大气细颗粒物探测激光雷达设备对一些大气细颗粒物体进行一些研究,这项研究能够弥补环保监测网络数据的不足,还可以为研究灰霾的形成、演变和区域输送规律、开展雾霾准确预报提供技术手段。建立大气环境监测平台可以有效的获得分辨时空分布数据, 为气候变化模式、大气环境评估等研究及其验证提供基础数据.

二、监测工作的开展

1.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数据库

目前,我国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世界各个国家也开始逐渐的重视大气环境,因为大气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由此看来,环境的相关监测机构应该足够的重视起来,对于一些突发性的环境污染情况要注意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记录都包括有关单位的名称和污染物的来源以及污染范围;对于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物品要及时预防,大气环境监测站应该定期对危险品进行清查,及时更新和制定防护措施,这样才能够起到监督作用。

2.重视地理平台信息的建设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要定期开展,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同时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GIS系统,这种系统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这种系统能够在发现污染气体后第一时间进行定位,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对信息进行处理,在处理信息的同时应该关注该地区的风速以及风向等条件,结合这几种条件来准确的判断污染目标,这样确定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比较准确。

3.增加环境应急模拟演练

通常大气环境的污染比其它的污染要稍微的复杂一些,因为大气环境的污染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为这关系到能否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所以需要大气环境监测站实时的注意和监测,尤其是一些具有污染性的化工企业和建材企业等。及时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必要时可以进行处罚,做好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措施,可以进行环境污染的应急演练,逐渐的增加演练的难度,这样才会确保突发事件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4.监测站要做好上联下达的工作

大气环境监测站也并不是万能的,也是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大气环境监测站的反应速度十分快,能够第一时间的对污染事件做出调查和监测,第一时间提供有效和准确的信息,由此看来,应该提高监测站工作人员的热情,完善监测站的相关设施和设备,地市级的监测站应该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学习先进的监测技术,以便发生重大危险事故时能够有效的处理。

5.及时处理污染事故

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应急监测的速度,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在刚刚发生事故时,监测站在数据的提取方面十分看重,这样便于最快速的提取事故的危险源,最快速的监测事故的危险范围,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6.确保监测人员安全

大气环境监测站对环境的监测,监测的最终目的也是确保人员的安全,监测站的工作也应该从人员的安全角度出发,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秩序,做到井井有条,不慌乱,尊重自然科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起到监测作用,同时又确保人身安全,才能使大气环境监测站的职责充分发挥出来。

总结: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應该引起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关系到群众的人身安全,国家也应该重视大气环境监测站的工作,对大气环境监测站的工作做好相关的监督和检查,对技术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审批上要严格把关,禁止出现审批上的漏洞。此外,大气环境监测站要对平时的工作做好监督和检查,选择一些优秀的工作人员深入到企业开展大气环境的宣传工作,增加企业对大气环境的重视,对产生污染的企业要追求责任,这样才能真正的使环境监测站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立慧. 新型微脉冲激光雷达测量大气水平能见度[J]. 中国激光. 2014(09)

[2]王杨.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云和气溶胶类型鉴别方法研究[J]. . 物理学报. 2014(11)

9.复杂大气环境下的飞行研究 篇九

复杂大气环境下的飞行研究

飞机在海面上空飞行时比在陆地上空更容易受到大气环境的`影响,文中针对海洋上空的大气环境,建立了风和大气紊流的工程化模型,研究了飞机在变化风场中飞行时,受到风水平加速度和垂直加速度影响后的响应情况,同时分析了大气紊流对飞行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抑制阵风扰动的控制方法.

作 者:梁军 李科 朱齐丹 赵国梁 LIANG Jun LI Ke ZHU Qi-dan ZHAO Guo-liang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哈尔滨,150001刊 名:机电设备英文刊名: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年,卷(期):25(2)分类号:V211.关键词:风 大气紊流 飞机响应 飞行 研究

10.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篇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也越趋严重。大气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导致了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恶果。大气污染既危害人体健康,又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破坏经济资源。关注大气环境保护,积极采取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清楚的认识当今大气环境的污染状况有利于唤起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

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表明:2012年,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3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统计结果,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对SO2、NO2和PM10进行评价,地级以上城市达标比例仅为40.9%,酸雨污染程度依然较重。

2.1 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从我国大气污染排放量来看,2000年至2011年,中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为19.06%,由2000年的138145亿标准立方米增至2011年的674509亿标准立方米,11年增长了2.39倍。

2011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7.9万吨。其中,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017.2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1.0%;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200.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不含污水处理厂)二氧化硫排放量0.3 万吨。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404.3万吨。其中,工业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1729.7万吨,占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71.9%;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36.6万吨,占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1.5%;机动车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637.6万吨,占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26.5%,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不含污水处理厂)氮氧化物排放量0.3 万吨;废气中烟(粉)尘排放总量1278.8万吨。其中,工业废气中烟(粉)尘排放量1100.9万吨,占烟(粉)尘排放总量的86.1%;生活烟(粉)尘排放量114.8万吨,占烟(粉)尘排放总量的9.0%;机动车废气中烟(粉)尘(颗粒物)排放量62.9万吨,占烟(粉)尘排放总量的4.9%;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不含污水处理厂)烟(粉)尘排放量0.2 万吨。

从地区分布特征来看,颗粒物污染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地区,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等省区的颗粒物污染比较突出,总体上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污染严重。2012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对325 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13 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物进行评价,其中,186 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超标;113 个环保重点城市中83 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标。

3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3.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一是把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克服地区和部门保护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加强对各级、各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他们在生产经营中,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树立环保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依法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为保障群众健康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2 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及相应国家标准

2012年3月2日,我国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的污染防治将成为今后工作重点。2012年5月18日,国家环保部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规划》明确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范围、目标指标、工作任务,以及重点工程项目和保障措施。《规划》的实施,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以下简称《大气十条》),提出大气污染防治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政策举措。

3.3加大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近年来,国家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采取了脱硫优惠电价、“上大压小”、限期淘汰、“区域限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1年,全国累计建成运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6亿千瓦,火电脱硫机组装机容量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87.6%。与2010年相比,2011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04%、1.52%、2.21%,氮氧化物排放量上升5.74%。

2011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6026.2亿元,较上年下降9.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7%。其中,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444.4 亿元,比上年增加11.9%,占当年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7.4%;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2112.4 亿元,比上年增加3.9%,占当年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35.1%;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469.4 亿元,比上年减少17.9%,占当年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57.6%。

3.4 增强环境监管力度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管理是手段,治理是措施,现如今提出的环保两大体系建设,其中,强化“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正体现出了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防止各种污染事故的发生;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从根源上对排污企业起到督促、整改的作用;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增强对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实施排污总量控制,才能保证排污单位废气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给人类提供一片蔚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

[1]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1年,环保部

[2]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环保部

作者简介:王丽新(1963-),女,河北承德人,助理工程师,大学专科,从事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

联系方式:承德县环境保护局,067400

承德县下板城镇迎宾路

11.浅析大气环境质量有效监测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环境大气监测;大气环境;布点方法;意义

社会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种燃料和化学制剂的使用产生的污染物使大气环境受到了影响。大气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成为现今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主要是对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进行布点采样,观察和分析污染物的变化和影响,以适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污染物对大气造成本质上的破坏,对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

1大气环境监测概述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针对大气中的污染物的监测,对其种类和浓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实时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已经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大气环境监测对象主要是分子状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臭氧、碳氢化合物以及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还包括飘尘、悬浮微粒等颗粒状的污染物。对这两种状态的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进行布点、采样、观察和分析等一系列质量监测工作。监测项目通常根据地区实际的区域特点,气候特点、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来进行规定。其中对大气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加降尘的监测是国家规定的大气监测项目,另外可根据地方特点和污染源特征增加对碳氢化合物、二氧化氮、铅等污染物的监测项目。

2 大气环境监测的具体应用

在我国,大气层中的污染物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已经浮沉为主,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和质量控制,是对大气质量合理进行评价的前提条件。我国在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影响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在一个时间周期内进行连续的监测,通过监测结果分析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浓度是否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以此结果数据来作为基础依据,进行大气环境质量报告的编写,提供给环境管理部门进行大气质量控制;

2)对大气质量监测的结果数据为大气质量的监控和分析提供可靠性依据,以此为前提条件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从而掌握大气质量变化状态及其发展规律,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做以预测,发出预警信号;

3)对大气环境监测的数据和结构及分析报告为我国环境保护监测部门提供了较为科学准确的参考材料,以此为参考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预防和解决环境污染影响的新方法。

3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布点采样原则

对大气监测的布点采样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1)要根据污染程度对监测的区域进行区分设置。通常按低、中、高三个层次进行划分;

2)布点的选择要具有污染代表性,即能够代表一定范围内的大气污染程度,使此范围内的污染状态和变化规律通过此个布点突出的反映出来。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可根据污染源的集中度来选择布点,同时要对风向因素加以考虑,在下风向设计的大气环境污染采样点要多于上风向;

3)根据污染区域的工业区密度来设置采样点,对于工业区密集的地方要多设置采样点,以高污染区多设,低污染区少设为基本原则;

4)对于采样点的设置,样点周围环境开阔,不能影响空气的流通。对于其他局部的污染源和有吸附力的树木建筑等要避开,以排除外部环境对样点大气采样的影响,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同时,尽量将各样点设置一致的外部条件,这样得出的数据信息互相可以有参考性和可比性,便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

5)根据测定的目标来设置采用点的高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环境大气监测的布点方法和意义

对于大气质量监测的布点,要综合考虑污染物的种类以及要达到的监测目的来进行实际的设置,尽量做到监测网络布置的优化。

4.1 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是在不同功能区域内进行先进行踩点,根据区域的功能,对其实际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将此区域的功能和此地区的人类活动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而进行布点设置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属于一种常规性的布点方法,比较适用于大气环境监测的初级阶段,可以将区域功能布局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来,便于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4.2 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是将监测采样点以坐标的形式进行将监测的区域进行网格化的划分,对其进行采样点的均匀布设的一种方法。对于网格的划分不仅要考虑污染的程度,还有将社会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加以考虑,适合在污染源较多的区域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布点。这种方法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以一种直观的空间分布方式进行设置,受条件的约束较少,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4.3 同心圆布点法

此种方法比较适合污染比较集中的区域使用。此方法确定圆心后按不同的半径进行同心圆的划分,同时按圆心画出射线,取交点为布点处。这种方法受风向影响较大,因此在使用此种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此区域的风向问题,以上风处少,下风处多为布点的基本原则。同心圆布点法对污染集中,污染浓度较大的地区有很大优势,可以防止重污染区被漏掉而影响采样的准确性。

4.4 扇形布点法

此种方法适应于主导风向明确的高架污染源的地区。以污染源点为基本点,以主导风向为轴在下风向画出角度为45°到90°的弧线范围,在弧线上采3~4个点作为监测的采样点。

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可以使大气中的污染物得到实施的监控和观察,对其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及时掌握,便于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解决。对于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环境工作者的努力探索,找个更新更有效的方法。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匡跃辉.环境污染热点问题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0:43-45.

12.大气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篇十二

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 大气在线监测技术具有关键性作用, 在污染源控制、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等方面也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加强大气在线监测技术分析与研究力度, 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环保工作发展的实际需求。

2 环境在线监测技术概述

所谓环境在线监测技术, 主要是指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基础开展的一种综合性的在线自动环境监测与环境预警体系, 通常采用现代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主要技术措施, 来实现综合性环境在线监测目的。通过我国当前环境监测系统实际应用情况可以发现, 其在水质监测、空气质量监测以及环境噪声监测等方面都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价值, 主要是以水、大气以及噪声等环境污染指标在线监测为基础, 对环境中的目标污染物进行连续性的、实时的监测, 并通过现代化的通信网络传输技术追踪、监控污染源, 落实数据收集、管理与显示等一系列操作, 切实提高环境监测与保护效率。

通过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的有效应用, 能够及时地监控到环境中目标污染物突变的异常现象, 并立即发出预警预报, 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物出现扩散, 最大可能地阻止污染事件升级, 强有力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环境在线监测技术能够为环境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从而在促进我国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上, 从整体上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发展。

3 垃圾处理场及周边大气环境在线监测技术

3.1 垃圾处理场及周边大气环境情况

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 (简称:垃圾处理场) 是城市垃圾收集、处理的终端场地, 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关键。以长沙市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为例, 位于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黑麋峰山区一“Y”型山涧谷地, 其附近有很多村庄, 该场承担着长沙全市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置等任务, 采用改良型厌氧卫生填埋方式, 对填埋垃圾按单元分层作业;对垃圾填埋后产生的气体经导排系统收集后用于供热或发电;对垃圾渗透漏液经调节池集中收集后, 通过日处理达1500t的污水处理厂进行生物和化学处理, 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后排放。随着长沙城区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多, 该场已超负荷运行, 产生的恶臭、污水、噪声等对周边环境有较大程度的污染和影响。

当地环保部门委托专业机构对该场的恶臭气体进行了全成分检测分析, 根据检测结果确定该场主要特征污染因子为:臭气浓度、氨气、硫化氢、甲烷非甲烷总烃、PM2.5, 该5项因子即是该场的主要环境保护监测监控目标。

3.2 监测布点及监测工艺

根据国家最新颁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参照美国EPA及欧洲EU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要求, 结合场地所在区域全年主导风向夏天为东南方向 (SE) 、冬天为西北偏西 (WNW) , 和对该场的实际调查情况, 可在场地中间及场界处建设4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 全方位监控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及其周边的环境空气污染状况, 同时搭建数据信息平台, 形成对整个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区域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的系统建设。布点图见图1。

该场大气在线监测系统包括前端监控系统和信息化平台两大部分, 含:4个子站基建设施建设和4个子站站房系统建设以及4个子站监测数据系统建设和1套数据信息平台建设。仪器设备主要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为:硫化氢 (H2S) 在线分析仪采用紫外荧光法;氨气 (NH3) 分析仪采用激光直接吸收光谱技术;甲烷非甲烷总烃在线气相色谱分析仪采用在线式气相色谱法,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 ;颗粒物分析仪 (PM2.5) 采用β射线法;恶臭分析仪采用仿生电子仪器, 信号采集、处理和识别;气象五参数监测仪采用传感器或超声波方法。

3.3 垃圾场大气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意义

垃圾场大气在线监测系统建成后将成为长沙市政府对该场环境问题的“听诊器”, 是环境安全的“保护阀”, 将填补长沙市乃至湖南省垃圾处理场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的历史空白, 大幅提升对垃圾处理场的环境监管能力水平, 实现动态长效的环境监测和监控, 杜绝处理场恶意偷排、漏排, 监督处理场完善生产工艺, 有效控制、减少垃圾处理场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 实现污染预警, 向企业和公众提供有效的数据, 便于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解决污染纠纷。

4 大气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

4.1 空气中重金属的在线监测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化工产业与汽车产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导致空气中的重金属污染日益加剧, 但大多数重金属均具备较强的毒性, 并且还具备可累积性与不可降解性特征。当空气中的重金属元素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之后, 会逐渐沉淀, 当经历一段时间之后, 必定会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这就要求必须及时做好大气中重金属在线监测与污染治理工作。当前常用的大气重金属元素在线监测技术主要包括电化学分析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以及原子荧光技术、原子吸收光谱技术等, 对于能够监测的重金属元素, 主要包含Hg、Ba、Ca、Ni、Se、Ti、Fe等。

4.2 空气中SO2的在线监测

就当前情况来看, 我国大气污染主要为燃煤型污染, 主要污染物为燃煤型污染, 主要污染物为SO2、烟尘等, 其中, SO2的污染最为严重, 其所带来的危害也相对较大,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 这就要求做好空气中SO2的在线监测工作。传统的SO2监测方式主要为手工取样、全天候连续采样监测, 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仪器自动监测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是一种新型监测技术措施, 监测作业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均获得了进一步提升, 可更加准确的反映空气中SO2的浓度及动态发展状况。

目前, 欧美许多国家均采用紫外荧光法、紫外吸收法等监测系统, 对空气中的SO2进行实时监测, 但由于我国空气中的烟尘含量较高, 湿度也相对较大, 国外的一些设备无法完全使用, 再加上设备比较昂贵, 无法广泛的使用。以定位电解法为基础的电化学气体传感器, 可对烟气中SO2的质量浓度进行良好的测量, 监测结构也较稳定、准确, 符合国家监测标准, 较适用于我国空气中SO2的在线监测。

4.3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 (VOCS) 的在线监测

对于空气中包含的VOCS, 其不仅仅是光化学污染物形成的基础物质, 还是空气细粒子中毒害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通常情况下, VOCS的浓度较低, 但其具备较强的活性, 这就要求必须先做好其成本的监测与相应浓度的测量操作。目前, 基于VOCS的在线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激光光谱技术、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等。

5 结语

总而言之, 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存在一定的多样性, 实际在线监测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 少数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也较不稳定, 极易出现故障问题, 从而无法满足环境在线监测工作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此, 相关环境工作人员应当积极促进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的完善, 切实提高在线监测技术在分析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提升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 维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摘要:通过大气在线监测技术, 能够准确的、全面的反映出大气环境目标污染物的浓度及其变化趋势, 从而实现全时段、全方位、动态监测大气要素的目的。此背景下, 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在线监测技术, 其次对垃圾处理场及周边大气环境在线监测技术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最后探讨了大气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气,在线监测,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云素枝.环境管理中如何加强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01) :90.

[2]罗杰.无线网络在环境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0 (01) :37~39.

上一篇:公司办公设备管理下一篇:暑假趣事作文:日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