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感想(共15篇)
1.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感想 篇一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感想
信管1201 卢欣艺
为了制作关于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PPT,搜集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的资料。并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了解,也确定了自己想要培养的能力。关于大学生就业难,从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而我们是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学知识也是和计算机专业差不多的,我们也要与时俱进,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或者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这样毕业后新旧知识一起运用,符合企业需要。
近日,新华网报道《中国社会蓝皮书》:“大学生就业难”出现新趋势。报告称,尽管大学毕业生的心态已经发生转变,能够接受更低薪金的岗位,且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仍难以避免在就业和生活上面临诸多社会不平等状况。而现在,IT职业教育却倍显优势,人才供不应求。
而我们如何能在高职高专人群中脱颖而出呢,不仅仅只靠一张211高校的文凭,而应靠自己的综合能力,也许在技术上我们和那些职业学校的人差不多,但是我们在211大学中能学到能力和素质却比他们多得多,所以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多培养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企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2.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感想 篇二
作为待就业的劳动者,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固然与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造成的激烈就业市场竞争有关, 但值得指出的是, 高校包括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等在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严重不足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对择业感到非常迷茫, 目标不明, 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定位不准, 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对用人单位缺乏基本的了解, 对岗位的任职要求不清楚, 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评判不清晰, 结果造成盲目投递简历, 竞聘没有针对性, 导致择业成功率低。许多大学生就业后缺乏职业规划, 要么随遇而安, 要么频繁跳槽。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曾与新浪网、北森测评公司联合进行过一次大型调查, 结果显示:超过2/3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非常重要, 但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人只占被访者的5%, 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大部分学生则表示不太满意。可见,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变, 以前那种“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就业体制已成为历史, 一个人一辈子从事单一职业的传统职业生涯已被易变性职业生涯所替代。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就业市场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大学生的自我期望值与现实就业状况落差太大的形势下, 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 以确定他们未来的职业意向, 顺利择业就业, 走好职业生涯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国际来看, 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甚至有专门的法案来保障实施。英国、日本等国也将职业生涯规划列入必修课, 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在国内,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是零星进行, 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还只是少数。我国传统的“精英教育”使“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高等教育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 使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工作就业之间成分割状态, 造成了大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走向社会。缺乏基本的职业认识、职业向往和从业、创业激情, 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缺点。他们面对择业就业, 茫然不知所为, 悲观、迷惘和无助成为普遍的心理体验。在高等教育阶段,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及相关学业准备都有重要指导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在大学阶段引导学生对其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 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准确定位, 科学评估个人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最匹配的职业定位, 避免在择业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 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及参加各种相关的实践和培训, 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 努力克服缺点。挖掘潜在的能力, 不断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择业市场中, 实现顺利就业。
3.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 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匹配。当前的就业市场, 需要的是有坚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创新型和技能型、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了以就业要求和职业发展为目标的人生管理, 通过让每一名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明确其预期的就业目标, 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和模式的要求制订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人生目标, 做好学业生涯规划,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 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从而为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1. 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部门或机构
专门的机构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高校应该以原有的就业指导机构为基础, 建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 配备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 一般由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管理理论、职业设计理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组成。
2. 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列入教学计划, 设为大学生的必选课程, 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应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素质塑造、成功校友经验分享、职业体验、职业生涯设计等内容, 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帮助学生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 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树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成才。
3. 以“全时段、全方位、全层次”的教育方式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要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进行与大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辅导。
大一年级为启动阶段, 着重进行职业生涯认知教育, 开展专业教育、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具体可通过入学教育、问卷调查、专场讲座等形式, 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以及职业性质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及以该专业为基础的职业前景等, 从而让学生尽早制订学习计划, 确定职业目标。大二年级为发展阶段, 着重进行基本职业能力培养, 一方面要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应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及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职业, 同时使学生在沟通表达、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职业能力有所提升。大三阶段为成熟阶段, 着重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除继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育外, 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和锻炼机会, 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此外, 还可以开展一些以增强职业适应性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加人才市场招聘、搜集求职信息、参加面试等。大四年级为完善阶段, 重点进行择业指导, 提供就业服务, 通过就业形势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心理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就业法律知识指导等, 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 为顺利走向职场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尹忠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
3.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感想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社团 就业 职业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00-02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俨然已经成为当下最困扰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这点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尤其不利。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就业市场中,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全日制本科、研究生相对比,存在一定的竞争劣势,很多企业在人才招收过程中,往往容易倾向于选择传统“985”、“211”等名校毕业生。对此,要想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择业难的问题,就需要从基础开始,抓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建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同时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理论基础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前提下,还要强化对他们职业兴趣的影响,以此来帮助他们提升在未来就业、择业中的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对培养学生职业兴趣的重要性
当前,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中,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问题研讨方兴未艾,众多教育者除了将目光投注在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知识能力之外,还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学生社团与学生就业的互动关系上。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来找到自己将来工作的兴趣,培养起一定的就业观,并日常的社团活动中,开始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可以说,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没有学生社团及其相关活动的培养与锻炼,其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期望就会变得迷茫,没有目标和方向,那么在美好的职业规划,终归就只会成为良好的愿望,而缺乏培育和成长的土壤。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对培养学生职业兴趣的影响十分重大。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对学生职业兴趣培养的影响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构建学生社团的主要目的本身就包涵着对大学生就业生涯规划的契机,其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不可谓不重大。学生社团建设为学生职业兴趣的养成提供了现实的“土壤”,而学生职业兴趣及其所形成的就业观、择业观又体现了学生社团建设的价值。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得益彰。
1.学生社团活动为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契机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并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产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当前的就业市场对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新的要求的驱使下,学生社团的建设就有着深刻的意义。具体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社团有着必要的要求。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所具有的特点与功能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而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又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兴趣势必就需要大学生社团作为媒介,利用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和社团文化的影响力,让参与其中的社团成员能够在特定的社团环境和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影响,以此来弥补课堂教育中对于职业兴趣培养的教育“空白”;二是学生职业兴趣培养反作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任何事情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同样地,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也能反作用与学生社团的建设。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过程中,既需要体现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又需要突出一定的层次性。而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不同兴趣催生了社团文化和功能的差异性,使社团的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符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素质,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良好规划。
2.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为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提供了成长“土壤”
任何一个社团的创建都有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以人为本”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核心理念,“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则是社团建设的根本落脚点。这与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不谋而合,一脉相承。尤其是在目前以班级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影响力日益式微的背景下,社团文化无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往需要通过班级教育来进行的学生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现在通过学生社团就可以更加自由、轻松地达到,拥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同一个社团当中,在社团活动的参与和完成过程中,相互扶持、相互促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而且也有助于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
三、以大学生社团促进学生职业兴趣培养,并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竞争能力的路径探究
上述我们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对学生职业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及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社团对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兴趣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以大学生社团促进学生职业兴趣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具体路径有哪些?以下,作者就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及时更新社团管理机制,确保社团健康发展
与其他组织相比,高职院校的社团相对而言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力。然而“无规矩不成”,大学生社团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并不代表就可以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我们知道,高校的学生社团往往是由一群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而成的,这就导致其存在一定的涣散性,因此需要必要的社团管理进行引导。只有制定出明确的社团宗旨、发展方向并及时更新管理机制,与时俱进,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需求,才能切实发挥社团的作用,促进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养成。
2.打造精英品牌,强化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困扰:社团活动单调,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社团的兴趣和社团效用的发挥。对此,要想充分利用社团建设来引导大学生职业兴趣培养,就势必对社团建设进行一定的改革,使社团建设更加具有特色,进而打造出精英品牌社团,因此来提高社团的感召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充分发挥社团文化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影响力。具体可以通过不断拓展学生社团活动的空间,创新社团活动的内容,融合社团活动与教学工作等手段来科学地设计社团实践活动,并将大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进一步消化、吸收,以此强化对学生知识、能力的锻炼,提高其未来职业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潇,洪玲. 专业社团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旅游系社团为例[J]. 当代经济, 2011(15).
4.大学生职业规划感想 篇四
给自己一个理想。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从小受父母的教导,印象最深的格言之一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咋一看,这句从祖辈们那里流传下来的真理似乎与我的职业生涯设计毫不相干,其实不然,规矩和志向是休戚相关的,它们都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正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也才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豪言壮志,理想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那如果没有这个指南针呢?或许人生的航船就要失去方向了,所以自从上了大学,我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我要好好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事,为自己服务,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所能及的力量。
目前我的目标就是过英语四级,全力准备物流相关证书的各项考试。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小时候的梦想,从来就不曾遗忘,做个为教育付出自己的生命,在这个理想的激励下,我不断的努力,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它给了我力量和自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知道,一个人如想做好一件事,只有兴趣是不行的,尤其是对我将来的目标,不仅需要兴趣,还要学会宽容和真诚。一个人在社会当中总会遇上不能称心如意的事情,有些时候只有宽容才能愈合创伤的奇妙的效果,宽容不仅仅是容忍缺点和错误,更是一种无言的教诲,宽容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的体现,在宽容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和升华。真诚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内心很容易被感动,引起人内心感动的因素很多,往往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灿烂的笑容,就足以唤醒一颗冷漠的心。现在的我,我必须踏踏实实地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不断地向课外扩展,丰富我的视野,为实现我的梦想的奠定坚实的基础。
物流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 、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人员的差距。因此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的我们素质不 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更为成功地在物流行业站住脚步。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 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5.大学生职业规划课课后感想 篇五
大学一年半,我们开了两次职业规划课,时间不长,课程也不多。但这门看似简单的课程,却意义重大,可以说事关今后我们的未来,容不得马虎。学习这门课后,真的很有感想,在这里,也大概的说一些自己的感想。
在学这门课前,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的工作的经历。在学习后,才对职业生涯有了个新的认识。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简单的说,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终生的工作经历。一般可以认为,职业生涯开始于工作前的职业学习和培训,终止于退休。在学习这门课后,我觉得,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跟他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切关系。就我现在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拥有压力和挑战、更要切合实际的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一种设想。下面,我要就我这么个认识,说说我的看法,也是我学习这门课程后的感想。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不仅要有对工作的规划,也要有对生活的规划,因为职业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所以职业生涯规划中不能缺少生活规划。而说到生活规划,却又不是个简单的事。一般来说,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工作、职业的的影响,所以职业生涯规划中生活得那一部分,得参照职业来规划。这一部分规划中,我们还要清楚自己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如何处理生活与工作间的关系等,而这些,又同样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就所列举出的这些来看,我觉得做好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不亚于完成一件大的工程项目。同时,重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影响到一个人一辈子工作、生活的。所以,我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它是复杂的。
以上,是我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经过课后查找资料,我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来说,应该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能够评估目前的成绩,也可以说是对目前的自我评价。
二、帮助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我们通过自我评价、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路线,正确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三、有助于帮助抓住重点,职业生涯规划能让我们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紧紧抓住重点,增加我们成功的可
能性。
四、能让我们努力奋斗,很多时候,当规划具体时,我们每做出一份努力,都能看到成绩。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我们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有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当我们拥有一个规划后,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实现规划的努力上。这个时候,我们会逐渐发挥出一些潜力,在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潜力会发挥出来。
在上就业指导课中,老师放了很多视频给我们看,在视频中,也了解到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它对我们的重要性上,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还是挺大的。想去做一份自己感兴趣。与自己理想有关的工作。才发现这不是最好的发展道路,想选择一份好的职业。应该做好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也不要盲目的做计划,在做之前考虑好,想全面点,然后再去认真的规划。
我现在已经有感触了,虽然说对这个明白的不是很多,但我清楚,我现在就要为职业生涯规划作准备了,以前没有这个意识,现在必须要有,也同时要拿出行动来。
最后,我坚信也确信自己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走得更好,做得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6.关于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感想 篇六
讲一个小故事吧。上课时许多同学第一节课就拿着其它的书到了课堂,我在讲课时发现同学很是心不在焉,只有个别的学生才听。我就想为什么学生会这样,是我讲的不清,还是同学们已经听过这些课?课下与同学们沟通过程中,才知道,原来同学认为这课与他们没有关系:听这课你能给我找工作吗?听了就能提高能力吗?听你讲还不如背几个英语单词哩等等,不一而足,但我知道同学没有真正听进去。
第二节课开始,我大开大阖地讲了几个成功人士的故事,并有针对性地引用“于止,止于所止”的话,引起了大批同学的共鸣,课才真正的开始。
故事到这好像是自己很成功,其实不然。等到每次同学们让我在听课记录上签字时,我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总共听课的学生应该是上百人,可是听课的也不过七八十人。到整个课结束,有的同学竞然一节课都没有听过,可见让同学重视与不重视是搞好职业指导课的关键之一,他一次都没有到过课堂,怎能打动他的心。
7.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感想 篇七
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生活依赖性强, 在完成上大学之前的短期目标———考上理想的大学后, 绝大多数学生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时却变的目标茫然,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 生活空虚, 生活目标随波逐流。他们不能够从实际出发, 对自己的性格、爱好、价值观、能力以及当前社会环境没有准确的分析, 总是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自己的人生。因而导致多数大学生在刚进入象牙塔时就以大书度日, 以网吧为家。就是因为没有合理的规划, 因而浪费了大好年华。
人生有限, 学习探索无边无岸。生涯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全部人生旅程, 制定自己的生涯规划就是勾勒自己的人生蓝图。职业生涯规划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如:做出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路径设计、评估与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计划与行动。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 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 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 为自己制定事业大计, 筹划未来, 拟订一生的方向, 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 在“衡外情, 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大学生的自我潜能, 增强个人实力,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 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 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使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 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 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 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 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 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 不能“慧眼识英雄”, 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 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 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 简直是耽误时间。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 实际上未雨绸缪, 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 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 也更经济、更科学。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 确立人生的方向, 提供奋斗的策略, 并且突破生活的格线, 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形象。通过这个规划可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准确定位职业方向、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可以使广大学生扬长避短, 发挥职业竞争力, 并且了解就业市场, 科学合理地选择行业和职业。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 大学生可以解决好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 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 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 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 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
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 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能了然于心中, 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 能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 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 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 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 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他们的大半生, 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 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引导和训练, 以便为学生未来就业、一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8.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感想 篇八
关键词:积极人格;职业选择;影响;大学生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校大学生人数过多,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也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的缺陷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择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所导致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因而,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积极人格理论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潜在的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时,积极人格特质就形成了。积极人格所体现的自信心、责任心、自制力等特征,使大学生更具魅力,更容易被他人、被社会所接纳。因此积极人格的塑造不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有利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挫折、困境时,能自我平衡,自我减压,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做出正确、理性的判断。
一、如何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
1.完善心理健康机制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有一定专长和经验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
2.树立积极认知观念
积极的认知观念与积极人格有着重要的联系。高校学生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很多学生受到消极观念的影响,消极地看待问题,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社会或他人。而具有积极观念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会顺利解决的。因此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积极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教给学生基本的认知-行为策略,培养学生积极的解释风格,引导学生关注并捕捉自身闪光点,加深学生对自身的积极品质探索和挖掘。所以培养积极人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个体具有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和认知能力,能进行自我分析,正确地认识自我,攻克自我,再造自我。
3.培育教师积极人格
高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还包括生活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等。众所周知,人格的形成是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高等教育尤为关键。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教师的个性、言行影响着学生的健康个性与思想的形成。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智力都在迅速发展、成熟的时期,高校教师如若具备积极的人格, 将会有利于大学生积极性格的形成。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如今,多数高校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格的培养。当前高校教育在抑制消极人格的同时.更应重视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人格是在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内,学校通过举办各具特色的体育比赛、文艺表演、艺术创作等活动,逐渐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此外,学校应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深刻感受社会中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也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超越自我,进而将积极心理品质内化为信念和行为习惯。
二、积极人格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作用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的表露和延伸,即人们在工作选择和经验中表达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价值。人格特性不同,表现在职业选择上的价值观亦不完全相同,这是职业趋向的现实观态度。
1.积极人格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多元化
职业选择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工作地域和工作单位性质这两面。大学生积极的人格能够在职业选择中起到主导作用。一直以来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是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首选地点,那些城市生活条件优越,开发程度高,容易获得丰厚的经济收入。然而这些城市竞争也相对激烈,有些同学在受挫后则一蹶不振,很难再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对于那些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愿意退居二线城市,在一方土地上争取自己的最大收获。同时职业选择在单位性质上受到积极人格的影响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大多数学生向往着风险小、收益稳定的全民所有制单位时,很多受积极人格主导的毕业生在单位选择上也越来越重视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好的职业,而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也成为了就业的新趋势。
2.积极人格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理性化
在就业的大潮中,很多同宿舍的同学盲目跟从,不考虑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对于大家都看好的公司和企业不加思考,随波逐流的签约。更有甚者在遇到拒签时,一味的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行,把一次签约的失败看作是人生的滑铁卢,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而这些非理性的思考在积极人格的约束下,都会得到最合理的解决方式。积极人格特质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在具体的情景中表现出、行事严谨、接纳和守信等特征。所以积极人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做出最合理、最理性的判断。
3.积极人格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现实化
当前高校毕业生职业心态倾向理想化、混沌化,期望与社会环境脱节,渴望稳定却不满足于现状;既希望高薪,却不愿吃苦,不想放弃本专业,却又这山望着那山高。所以加强积极人格的教育势在必行,让大学生们从更现实的角度出发,认同接受大学教育不仅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更应该把教育做为将来谋求职业,独立生存的资本。积极人格所引导的职业选择就是对现实性价值的最大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讲,工作效率与质量并不与收入学历成正比,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稳扎稳打的工作理念才是大学生的现实追求。
总之,对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学生能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从而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未来的生活,所以高等学校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尹忠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09):33-34.
[2] 王韦韦.霍兰德人格类型与成人职业选择[J].职教通讯.2010.10.
[3] 魏改然,项传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9.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感想 篇九
内容提要:职业道德是职业发展的根本,在公共生活中,职业生活要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了解职业道德,正确认识和对待职业道德,并有意识的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在校期间,我们应不断深入学习,提高文化人文内涵,不断实践,在社会中学习工作中所具有的实际职业道德,对职业道德保持高度重视,只有明确认识到这些,我们未来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才有了基础。
关键词职业道德素养 工作岗位 社会 就业
职业道德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根基。在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职业道德发挥着不同的重要规范作用。现代社会与职业市场的迅速变化对我们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加强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规范的学习与修养,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坦荡地驰骋于职业疆场。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综合,是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
职业道德包括两层意思:其一,职业道德有着突出的职业特征。人们在从事特定职业中,由于有共同的活动方式、共同的职业实践,并经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形成了共同的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传统,产生了“应当”或“不应当”、怎样做的特殊职业责任感,从而出现了调整本职业内外部关系的特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即职业道德。其二,它是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的职业化。职业道德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道德类型,而是一般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任何社会或阶级的道德都会通过职业道德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任何一种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受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的制约和影响。
职业道德可以规范人们的职业品质和行为表现,能够协调职业团体和组织中的内部关系,同时能协调职业团体和社会组织中每一个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可以使正在从业或即将从业的人员形成自觉的职业道德内心信念、传统职业习惯和稳定的内在品德,它对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职业道德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因为我们毕业后都将从事一定的职业,我们在校期间接受的是专业教育,今后从事的职业种类相对固定。因此职业道德的培养对我们迈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都有哪些呢?
(一)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择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大学生从步入大学起,就开始萌动着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憧憬,也开始了积极的准备,这种准备是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中.实际上,在填报志愿和选择专业的时候,就包含了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期望,而随着大学生活的延伸,大学生对自己见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思考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大学生对自己工作岗位的爱,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敬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从业者不断完成自身社会化的重要条件,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不可或缺的舞台。
(二)诚实守信。它既是做人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需要,即从业者早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承受承诺,讲求信誉。诚实守信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诚实守信不仅是从业者步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体现着从业者的 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也是具体行业立足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职业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现象,一些企业和大学生诚信的缺失,打扰了市场秩序,给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带的顺利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败坏了一些企业的名声.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大学生职业领域的诚信道德建设,非常必要,十分及时。
(三)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某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我觉得现在大学生在这方面应该掌握的很好,因为现在大学生刚就业,不可能在企业中承担非常重要的职位.为了能够突显业绩,他们只有以公道之心办事。
(四)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职业场所是体现着一核心要求的重要领域.现在的大学生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品质,他们觉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他们不在乎底下劳苦大众的感受,认为世界上没有不要钱的午餐,应该自食其利,自己动手.那样,服务群众在他们心中就成为空谈.
(五)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当代大学生的奉献社会精神并不是非常明显,因为他们只是在职业生涯中迈出了微小的一步,不可能有很大的精力去奉献社会。
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与我们还远。他们认为,职业道德需要从具体工作中培养,现在谈还为时尚早。这种说法过于乐观。职业道德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素养,其次是文化内涵。我觉得只有在校期间通过对自己修养与内涵的改变与维持,走入社会才更容易被接受,才能更随意的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
10.大学生十四五规划心得感想 篇十
决战决胜之年,既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也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通过脱贫攻坚成就展示,激发干部群众活力,汇聚“十四五”开局之年和乡村振兴发展合力。日前,“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_站在绵阳北川县启动。
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从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总结脱贫经验做法,讲好中国扶贫故事,需要更多主流媒体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和审视这场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实践。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扶贫干部把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结合起来,在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中,来自_等中央媒体与省级媒体的记者团,深入基层实际,深入贫困地区,探访当地文化扶贫工作成效,探究文化扶贫的经验做法,必将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大自信。
贫困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本身并不缺乏丰富的文化资源。从红色文化,到民俗文化,从民族文化,到非物质文化等,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当地拥有诸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挖掘这些历史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前瞻性的文化发展规划,贯穿文化扶贫这条主线,通过文化扶贫带动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发展,通过文化的交流互动,通过文化产业的引领带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来看,正是因为我们注重了文化扶贫这个关键,不仅激活了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的一池活水,而且增强了贫困群众的文化自信,推动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转型,为群众脱贫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11.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感想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95-03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当重要的角色,由于与大学生接触多,辅导员的言行对大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导致部分高校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本身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试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出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方案,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的特点
首先,思想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缺乏自立、锻炼的机会,自私心理严重,不能吃苦,毅力不强,但也承担着过多的学习压力。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几个特征:忠于追求新奇,追求个性化,但坚持力与毅力不强,经常半途而废;做事欠考虑,易冲动,常常会破坏事情的正常发展;对辅导员认可度较低,产生厌学心理。
其次,适应环境的能力较低。在生活方面,大学生不能独立解决大学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很难和学生打成一片,凡事都要咨询家长,通过家长来求助于老师,更甚者,部分家长还搬来学校与孩子同住,帮其料理日常生活;在学习方面,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下降。
再次,过于自大,责任意识较差。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加上家庭的过分宠溺,许多大学生自大心理严重,自由观念较强,但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只重视个人利益,不重视集体精神。大学生是一个矛盾体,对自我能力估计过高,却力有不逮,他们对风险往往预测较低,坚信自己的能力足以胜任,但事情通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发现事情的严峻性与自身的无能为力。
最后,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能力差、与同学发生矛盾、学习水平低、家庭不和、成绩不好等方面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主要因素。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通常伴随忧郁、烦躁、压抑的心理,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出现自杀、自残、失踪的极端行为。目前,出现极端行为与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情绪方面,缺乏对工作的动机与热情,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在对待学生方面,缺乏耐心、爱心,不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难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工作不自信,消极怠慢。此外,部分辅导员过分注重个人利益,但个人成就感不高,对辅导员前景发展持怀疑态度。这种职业倦怠既严重阻碍了辅导员本身的健康发展,拖慢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进程,还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
(一)扭曲大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发展。首先,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倾注热情,缺乏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创新意识与锐气,也不再积极投身于各项细致的工作日记当中,就很可能在做学生工作过程中出现不耐烦、冷漠对待等错误态度,往往以一些死板、固化的方式来标签学生,久而久之,这些错误的学生工作态度将伤害大学生的情感,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其次,对工作缺乏激情。部分辅导员虽然没有编制,但却需要接受院系以及校学生处的管理,就连学生处、组织处、就业管理处都会将大量工作交由辅导员完成。而校团委等部门也会给高校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若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问题,且认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缺陷都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导致的,就会让辅导员不再对工作抱有足够热情,往往以一种游戏人间的态度来处理,对身边的同事、学生动辄冷嘲热讽,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一顾,常常出现违反校规校纪的情况,进而为工作带来更多问题。
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将以正直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充足的工作热情为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行为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三观。与此相对,辅导员若是情绪波动大、心态不平衡、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岗位工作缺乏兴趣,那么学生也会受其影响,在学习、生活、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缺乏创新意识、个性消极等现象。鉴于辅导员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所以当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问题后,其所负责的学生都将面临思想政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逐步下滑的危险,这显然与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悖。
(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高校而言,其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辅导员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职业倦怠将影响教师已形成的良好习惯,逐渐削减辅导员对工作的激情,对各类事务处理过程中也不再具备高专注度和创新意识,对班级和学生的掌控能力也将降低,不能够将自己的精神集中在大学生工作上。许多辅导员在职业倦怠的困扰下出现了对学生不耐烦、失去足够的关心与关注;备课不再如从前般细致充分,也不能够控制自己的工作进程,失去了工作的热情。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给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带来更多的阻碍,也给大学生下了一个暗示:违反校纪校规不需要付出代价,这一错误意识必然会导致学生缺乏责任意识与纪律意识。由此可以看到,职业倦怠问题将给高校教育教学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给教师本身以及高校带来多少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影响者还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作为大学生在大学生涯的朋友、指导者以及教育者,辅导员一旦对学生事务出现不耐烦现象、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不再积极承担工作任务,那么久而久之,这些负面的情绪与意识将伤害学生的情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就业、责任意识、职业操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教师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分子,本身就与学生存在亦师亦友的亲密联系,其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大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的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消极面对工作、缺乏进取心、并未将情感倾注于工作中、不遵守甚至不尊重职业操守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势必会通过教育教学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破坏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的三观意识。所以,辅导员作为大学生亦师亦友的指导者、教育者,其“负能量”必然会阻碍大学生的心理、身体健康。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将导致学生难以安排自己的日程;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不到位,将导致新生出现社会交际危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将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更将对其日后就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对策
职业倦怠不仅不利于高校辅导员对自身与学生进行高效管理,而且极易导致心理扭曲、人际关系差、不自信、身体欠佳、精神不振等问题。鉴于此,高校相关部门应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加大对辅导员的管理、引导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倦怠现象。
(一)优化辅导员工作评价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热情。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够突出,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出现倦怠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理论上来说,辅导员的工作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项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而人类的思想道德水平则需要整个人生过程来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还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加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显现,所以也难以通过量化标准来评价一个辅导员的工作实效。从当前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将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分解为党员率、先进班集体率等等数据式的考核标准,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这也意味着鼓励辅导员为了数据好看而工作,而非为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工作。所以,构建一套完整、科学而具有可行性的辅导员工作考核制度,是当前促进高校辅导员提高工作表现、改善辅导员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公正评价辅导员付出努力的有效方式。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将学生作为唯一主体,将服务作为首要工作,将学生管理融入学生服务工作当中。为学生而操心,为学生的问题而着急,对有关学生的一切事务都抱有饱满而充分的热情。
为辅导员创造更多职称评选、晋升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技能,使辅导员在本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与工作积极性。大部分辅导员任职时间都不长,有着较高的事业心和工作动机,高校要全面了解各个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关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其享有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的福利待遇,充分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一方面要对辅导员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同时要为辅导员创建更多深造平台,使其更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知识文化水平,使辅导员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工作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交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帮助,要使辅导员深刻认识到辅导员职业是充满希望与发展前景的,对其提供转岗、职称评定、晋升等优惠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职业倦怠。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与教育氛围,是减少甚至是避免高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问题,推动辅导员职业化、精英化、专门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现实情况下,辅导员的职业化、精英化、专门化发展应该通过校园文明建设来实现。首先,以情动人,通过情感来使学生主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减少工作量与工作压力。其次,应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与体育活动来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举办辅导员联谊活动等等,使辅导员群体之间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业氛围与行业文化,提高辅导员对自身行业的使命感、认同感,不仅能够避免职业倦怠问题产生,甚至还能够为辅导员建立起职业眷恋情绪。再次,应为辅导员提供更自由的工作环境与更多的选择。最后,应为辅导员提供明确的工作目的与工作职责,使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要赋予辅导员改革创新的勇气。应对辅导员给予充分重视,并理解他们的工作,从而让他们及时缓解自身工作带来的压力,并始终维持自身心态平衡。
(三)高校辅导员个人的努力。高校辅导员必须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正确定位。辅导员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大学生能够通过高等教育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保障。一名辅导员应该充分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承认作为一名辅导员,除了需要有正确、向上的三观意识,还需要拥有充分的政治知识储备、管理学知识以及心理学知识,更需要突出的交际能力与问题处理能力。学习将帮助辅导员不断改善自身工作水平,然而学习这项活动却绝不仅局限于提高工作能力这一目的,更能够有助于实现辅导员的人生理想,进而帮助辅导员避免职业倦怠问题。不但如此,身为一名高校辅导员,高压工作是不可避免的状态,必须要学会释放压力。事实上,所有职业都需要面对一定程度的压力,辅导员应该通过锻炼来提高自身抗压能力,并学会准确评估自身压力等级,在压力过大时主动通过娱乐活动放松,发泄工作中累积的负面能量。
辅导员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主体,更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管理者与倾诉者,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群体,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影响。对此,高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要为他们提供舒适、良好的工作氛围,对辅导员的身心状况与发展情况予以高度关注。与此同时,还要引导辅导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事业观,踊跃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不断实现自我提升,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减轻来自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强化工作责任心与事业心,心甘情愿将自己投身于教育事业当中,为国家作贡献。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更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因此,辅导员素质的高低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部分辅导员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这不仅是辅导员群体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是考验辅导员能力的一种特殊方式。探讨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发展特点与规律,促进辅导员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防止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已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课题。各大高校要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给予充分关注,利用清晰界定岗位的方式来减轻与彻底解决职业倦怠问题,建立健全评价与审核制度,加大对辅导员的岗位培训力度,全面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着力建立一支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思想道德高尚的辅导员职业化队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江雪华.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5)
[2]张革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目标诉求和路径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周邦.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缓解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9)
[4]马洪亮,徐锐.高校辅导员工作执行力的结构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6)
[5]陈玉民.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广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201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研究”(2014LSZ012)
【作者简介】黄 艳(1979— ),女,河南遂平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2.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感想 篇十二
一职业规划的内涵
对于职业的含义, 众说纷纭。美国学者舒尔兹 (Schultz) 认为, 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 (最低层次是维持生计) 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也可以说是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自我实现而进行的持续的活动方式。
职业规划是指通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 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研究和总结, 尤其是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价值观、特长、经历以及存在的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西方, 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领域。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Frank Parsons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职业生涯规划, 他在职业指导活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 揭开了职业生涯理论的序幕。
二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职业生涯占据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段。成功人士正是由于有明确的目标, 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才在职业生涯中闪烁出夺目的光彩, 可见职业规划教育尤其重要。下面从三个层面来阐述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一) 学生层面的意义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个人竞争实力和实现个人价值。有学者说:“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的自己”, 因此, 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 职业规划教育关系到毕业生的择业行为乃至一生的发展, 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 并为自己一生的职业大发展和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竞争和自身在社会的价值, 通过自我合理预期和择业, 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 学校层面的意义
对于学校而言, 有利于高等学校改进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有利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过程中, 学校开始关注市场变化, 并据此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 适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 这样就必然促进高校和市场的结合, 从而真正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三) 社会层面的意义
对于社会来说, 职业规划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场上流动的无序性, 使学生理性地评价和定位自己, 使目前高校就业市场中常见的“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成本就业”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综上所述, 大力加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 是大学生内心强烈的渴望, 是学校主动适应社会体制变革的需要, 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呼唤。
三辅导员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由此可以看出, 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业规划、求职就业困惑和问题的最理想人员, 这是辅导员职责使然, 是其在学生学习、就业、成长成才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梦想的启发者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谋者, 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者, 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领路者, 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压力、困惑的疏导者, 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路者。
(一) 辅导员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 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就是要让每一位大学生充分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 并使之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密切关注和深入了解相关行业和职业的详细信息, 深入基层, 分析就业环境和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重视目标的坚定性和实施的灵活度, 务求实效。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位教师,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高校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 是与学生直接接触和生活的人。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困惑, 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 专业学习, 发展方向, 职业选择等问题都需要辅导员的帮助。同时, 作为学校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辅导员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 超前意识, 鼓励和引导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己, 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善于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
(二) 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佳参谋者, 能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
辅导员经常与大学生接触, 能最直接地了解学生个体。辅导员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崇高的理想, 明确职业规划, 并且提出实现职业规划目标的具体步骤和具体措施, 并且加以贯彻执行。辅导员要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 努力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启发学生的职业梦想, 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还要对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由于专业的不同、智力和能力的差异, 再加上家庭背景和文化的差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造成了学生个性的差异, 因此要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三) 辅导员能清醒地意识到职业规划存在不确定因素, 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职业规划进行动态评价
辅导员应该未雨绸缪, 尽早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 根据学生的各项特点, 建立个人信息档案, 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 并进行动态指导。
要达到职业规划的预期目的, 就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大学生的知识储备, 能力结构也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步入社会化后, 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往往有很大差异。辅导员应充分把握职业规划的不确定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适时对职业规划进行调整。
四辅导员对高校低年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途径
在目前就业难的形势下, 大学生跳槽现象依然频繁发生。《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 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 有38%的人在工作半年内离职, 其中近九成属于主动离职的“跳早族”, 人数共计约228万。重要原因是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做过理性地思考与规划, 这也反映了高校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一是学生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转变的重要时期, 同时也是四年大学生活的基础阶段。因此抓好他们的教导工作极为重要。辅导员在高校中是基层工作者, 与学生接触密切, 对学生的情况也是了解最清楚的, 因此, 下面就辅导员对大一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途径进行探讨。
(一) 组织专题讲座
大一阶段, 学生从高中跨度到大学, 感觉到轻松了许多。但伴随着新鲜感的减弱, 一些学生对未来前景充满了困惑。还有一些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交友环境不能适应。因此这一时期就要多组织专题讲座对学生加强引导, 让学生明白上大学的目的和意义。用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告知学生近几年的就业形势, 让学生对未来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二) 开展主题活动
开展主题活动, 如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等, 通过一系列活动, 让新生意识到大学的学习目的与中学的本质不同, 专业学习是为职业做准备的, 知识是为职业生涯做积累的。对自己的专业思想和职业意识有初步的轮廓和认识, 为自己做初步的职业选择, 关注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 为自己学习和发展制定目标和计划, 增强求知欲和能力培养的自觉性。
(三) 开展专业知识教育
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学习方法、就业前景和最新发展态势, 激发学生对所选择专业的兴趣。通过专业知识教育, 使学生在了解自己专业的基础上, 进而喜爱自己的专业, 并从中获取学习的原动力。鼓励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主动去读书, 多思考问题, 不断掌握新知识, 拓宽视野, 丰富知识结构, 让知识在自己的头脑里储备并迸出灵感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孙玉贤.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
[2]陈之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辅导员工作浅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6) .
[3]李金和.对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
[4]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高教探索, 2006 (4) .
[5]龚咏梅.简论对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2) .
[6]孙玉贤.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
13.我对大学物理学习的感想范文 篇十三
我自己认为正因为考试是如此的重要,学生把前途都寄托在考试中,老师觉得要对学生负责,所以一上课老师不敢多寒暄,往往没几句“家常”就直奔主题,接着便是一大串拗口的外国人的名字和写在黑板上像铁丝网一样密密麻麻的方程,让人头晕目眩。一节课下来,有的同学早已在睡梦中度过了半节课,有的随着盼望已久的下课铃声的响起而应声睡着了,有的早已拿出了《读者》之类的杂志津津有味地读着,有的什么也不干耳朵却塞着耳机在听音乐。
我们的课堂里到底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听课?一个学生一个学期会认真听几节课?每节课会认真听几分钟?有的同学在问我们学的物理学到底有什么用?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物理课研究的对象也是不断更新,探索的规律也是越来越复杂,对于基础较差或是智力不够发达的同学来说当然是越来越吃不消了,真的是他们的能力不行吗?传统的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受制于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了达到一个更高的能力目标,就应该常设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教学方式,极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还是很大的,如果有了兴趣,做起一件别人觉得很乏味的事情来,他会觉得这是一种享受;如果没有兴趣却要强迫他去做,他肯定不会高兴而且会感到痛苦,因而做事的质量也不会好。所以我认为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纵观历史上众多的物理学家,他们哪个不是对自己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他们的条件都是很艰苦的,但他们都是苦中作乐,始终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有些人早年的时候被说成不是学物理的料,如爱因斯坦、德布罗意等等,他们都凭着自己的极大的兴趣和毅力最后取得成功的。
美国是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它的教育无可非议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比照一下生动活泼的美国普通物理,放任自流的物理教学实验,中国的物理一上来就是抽象的教条,既象《易经》又象《圣经》,老师总喜欢把科学讲得高深莫测,实验课也是涵盖得越多越好,哪怕学生其实只是在照搬照抄。在美国科学的精神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表述得越简单越好,在课堂上学生要轻松得多,大家有问有答,老师如鱼得水,学生妙语连珠,学生老师彼此汤母、彼德地称兄道弟,即使是荒诞不经的问题,老师也要借机引伸一番。把简单的问题引经据点的复杂化、神秘化其实就是影响我们对物理课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难道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精神吗? 如果把物理课程讲授得简单而形象,再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几个深入的问题供其思考,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学习的前一次课,如果老师给我们提供一些问题作为作业让我们思考,那么我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看课本,还要去图书馆看许多资料,结果会是遇到更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上课时特别认真仔细地去听老师讲和同学的积极发言,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好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教学仪器也越来越先进了,这给老师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我想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工具,比如说投影仪和计算机,我们完全可以用它们来增强我们对物理学的感性认识。现在有些大学物理教学就特别不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侃侃而谈,学生像在听天书,这些“老师”们以为感性认识只是一些小零食,学生是吃不饱的,只有理论上的认识才是主食,才是米饭,要吃得越饱越好。而他们却没有想过要是在吃饭之前吃上一个西红柿或酸梅之类的零食,那你吃饭的胃口会大增,吃得更痛快,吸收得越好。在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粉笔加黑板不再等于高科技,只能代表一种落后的教育思想,而老师教育观念的落后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减,要知道,短短的一段科教录像片或是一套极其简单的物理模型,就可能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一生,就可能把一颗懒惰的无心向学的心感化成一颗积极向上崇尚科学的心,让一只小船能在茫茫大海中找到自己的航行目标,得到前进的动力,因而又一个爱因斯坦就可能在这一瞬间诞生了。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五彩缤纷的网络资源给我们的感性认识增添一点补充。
14.职业规划感想 篇十四
HR工作共分为六大板块:1、人力资源规划;2、招聘;3、培训;4、薪酬;5、绩效考核;6、劳动关系。这其中的后三个板块正是我接触了四年的工作,是HR的基础工作。现在这个基础已经打的很牢固了。
我的职业规划方向是做到HR总监,同时能兼顾做一些行业培训。现在最欠缺的就是前三个板块的训练,也就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以及培训。
招聘要学习的不光光是一些程序性的东西,要练就的还有审人、阅人的本事。培训需要练就公众演讲能力,要能做演讲、做好演讲,达到一定的影响力。人力资源规划是更高层面的学习了,把自己放在公司领导层的高度,以战略眼光来审视公司的用人机制。这其中每一个环节的学习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的积累。希望能在下一个坎到来之前,能顺利通过。
15.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感想 篇十五
一、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存在问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业教育的定义, 从广义上说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人, 而创新教育则是以培养创新意识、精神、思维、能力与人格等多个元素的教育活动。从内涵上而言,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统一的。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原则, 在四个维度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一,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强化实践活动中创新创业意识对个体心理倾向的动力作用, 培养大学生自主意识与竞争意识;第二, 塑造大学生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三, 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引导大学生规范个体从事社会活动行为;第四, 健全大学生创业心理与人格。
目前,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在社会就业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深化推进的教育改革内容之一。然而, 就当前大学生自身而言, 创业意识与创新意识相对淡薄, 只有少部分大学生愿意将创业作为毕业之后的选择。但毕业后, 真正选择创业道路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人力资源市场, 岗位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然而在他们的理解中, 自主创业存在很多误区。首先认为自主创业是无奈之举, 与其承受自主创业必须面对不稳定局面带来的压力, 不如寻找一份相对稳妥舒适的工作。其次是学生对于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 大多数创业只局限于门槛较低的餐饮、零售等服务性行业, 技术创新的领域几乎很少涉及。三是对于自主创业缺乏长远规划, 缺乏耐心, 易于急功近利。
从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来看, 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创业的信心与勇气, 与创业成功者有较强的距离感, 甚至将创业成功者归因为天生具备的素质, 包括能力与勇气。另外, 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四年大学生活中, 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相对严重。学生对于创业完全停留在一个模糊的概念上。尽管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将创业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学生培养的效果上仍不理想, 从根本上讲, 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 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相对模糊。目前高校将培养社会人才作为主要任务, 但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相对于时代发展略显滞后,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教授方法及考核标准, 仍然缺少一个明确清晰的界定。
第二, 创业创新教育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大多数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将创业教育课列为公共选修课, 或是组织校企互动, 包括请企业家做讲座或是组织学生深入企业, 有些学校还设置了创新创业学分。然而此类做法并未形成体系, 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笼统地将学生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或是将此类课程单纯地进行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非学生综合素质完善的主要途径。
第三,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工作中通常被划归为学生工作、就业指导部门, 使创业创新教育停留在学生活动层面。同时, 承担创业创新教育的大多是兼职教师, 并未形成专业系统的教育研究体系, 评价考核机制的建设也并不健全。
二、职业规划教育的心理调适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提出, 在90年代引入我国。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过程中, 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是指个体学习分析自我主客观条件, 掌握测定、分析、研究和总结个人爱好、兴趣、特长等能力, 确定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职业目标, 最终实现连贯有效的职业目标实现路径与实现方案。
首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或者说职业生涯规划, 从本质上讲属于心理学范畴, 是个体认识自我并塑造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要在大学生创业创教育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教学体系上明确教学目标, 完善教学体系, 转变社会教育理念, 正确认识创业创新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之一在于其阶段性。创业教育并非鼓励大学生盲目创业, 而是对所有学生进行一种创业精神、文化的培养及对创业基本知识的传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 在心理上迫切渴望独立与被认可, 然而在学习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却因为技能与经验的欠缺难以树立自信心。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目标:不同的职业发展层次意味着个人素质发展的不同阶段, 那么意识与人格的培养塑造也可以通过职业发展的层次划分进行相应的目标确定。对此,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依据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 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其次, 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相对具体:对自我进行正确评估;对自身知识技能正确评估;对客观环境进行正确评估;对形势与政策发展进行正确评估。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更多的是从内心素质发展层面进行人格塑造与完善的过程, 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引入, 有利于教学实践体系的完善, 最主要的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 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各专业各科目课程教育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而言, 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精力与资源分配必然有所差别。因此,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 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在专业教育方面也应当加大调整力度, 形成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围绕社会具体需求, 完善专业结构, 同时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力度, 建设具有高影响力与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必需更加专业化, 选拔与培养专门从事创业创新教育的教师, 将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 在校教师与社会人员相结合。通过职业生涯与创新创业的多方培训, 专职教师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进程管控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管理, 同时也可以在合适条件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 例如企业家讲座或参观企业等, 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
最后, 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长期以来, 国内外教育培训经验证明, 评价体系的构建于评价机制的运作有助于教育主体之间竞争意识的培养, 也有利于教育水平的快速发展。因为,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 就业率为导向, 职业理想的完成度为标准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而言, 可以形成良好的推动力, 也可以及时发现教育体系中某一环节的问题。对高校就业率的评估, 不能单纯地以就业与否、就业薪资水平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考核的唯一标准, 而是要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设定, 以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案实现进行量化并加以评价, 充分反映学生自主创业、择业与就业的真实状态, 客观反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涵锦.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的调研及对策.东华大学学报, 2011 (3) .
[2]万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蒋琴雅.创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职业圈, 2007 (24) .
[4]桂南岭.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5.5.
[5]刘景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1, VOL2 (3) .
[6]党瑛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分析.华章, 2011 (14) .
【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感想】推荐阅读:
职业声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1-12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09-10
老师对大学生的评语09-23
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创业09-17
网络购物对大学生的影响10-10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意义06-18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评语08-04
茶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09-12
体育课对大学生的影响09-21
乡镇人民对大学生村官看法调查问卷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