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快发展 奋力建设新农村(4篇)
1.抢抓机遇快发展 奋力建设新农村 篇一
抢抓机遇谋发展合力共建新农村
中共大王镇委大王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10日)
大王镇东邻太子,西接大冶市大箕铺镇,南依幕阜山,北濒大冶湖,由河金省道与106国道相接,辖32个建制村,人口5.8万人,耕地面积2.69万亩,国土面积82平方公里,属传统的农业乡镇。2010年我镇被定为黄石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有18位市四大家领导、14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驻点大王的32个村,省、市、县共有106家单位与我镇“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新农村。我镇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大力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聚合各方力量,上下一心,苦干实干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成立专班。镇党委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得力人员,完善相关制度,为我镇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障。镇里4名书记办公会成员每人分包一个重点村,以点代面,带动工作进展。镇干部和机关单位到各村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强度和力度,并召开村组干部座谈会,镇、村共同出谋划策,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帮村干部解除后顾之忧,树立信心。同时充分发动群众,选举成立村民理事会,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会议宣传。全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宣传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的有关政策,分析我镇发展的大好机遇,介绍外地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的经验作法;各村迅速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群众代表会,进一步统一群众的思想意识。二是培训骨干。利用镇党校活动阵地,组织培训村支部书记、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成员以及镇驻村干部共200余人。邀请县委党校老师和县农办领导授课,帮助镇、村干部、村民理事会成员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1
工作目标、建设内容、实施办法。三是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全镇共刷写新农村建设固定标语286条,印发新农村建设宣传资料11000份,组织文艺下乡演出320人次。镇电视台开通新农村建设电视宣传专栏,及时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好的经验做法。
3、强化措施,明确责任。我镇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和规划。一是制定了《大王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此方案内容全面,细致具体,涉及到全镇各行业、各区域的整体布局安排。二是编制了大王镇新农村建设三年总体规划、2010-2012年分实施的规划以及全镇32个行政村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做到事事有规划,不打乱仗。三是将工程项目责任落实到个人。我镇今年共有几十个重点工程项目,为了有效管理,镇党委制定了《大王镇镇级重点工程包保责任表》、《大王镇招商引资项目包保责任表》和《大王镇村级重点工程包保责任表》。为了有效落实,镇党委书记石显芳同志亲自承担了几个责任重大的项目,镇党委成员和驻村干部都包保了重点工程项目,真正实现了事事有人做,件件有人管,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速度。
4、督办检查,确保进度。一是我镇的黄石市和阳新县的驻点单位人员全部到位,这些工作人员一来到驻点村就吃住在农家,深入农家摸底调查情况,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还有一些村庄在镇村干部及驻点人员的精心筹划下,动得早、做得实,新农村建设的早已如火如荼的展开。二是我镇制定一套督办措施,要求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组每周上报一次工作进度,每周做一次工作计划,使党委政府能及时有效掌握工作进度。
二、主要工作成效
1、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一是村庄整治有规划。全镇投入资金22万元,完成了市级18个建设点的村庄建设规划修编,并把村庄规划图、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奖补标准全部上墙,群众对新农村建什么、怎么建一目了然。二是村庄整治变化显著。截至12月10日,在32个新农村建设点村庄整治工程中,已整修塘堰38口,硬化“两打两晒场”
32个,拆除旧厕357个,拆除旧房、空心房168 栋,硬化连户公路20公里,建设村组公路11.8公里,建成公共活动场所12个,完成外墙刷白、着色、粉刷和贴墙砖合计198300㎡。河金省道沿线整治工程,粉刷房屋426栋,合计74270㎡,拆除旧房20栋、2100㎡。全镇村庄整治工程总投资1628万元,已完成投资 1456万元,占总投资的85 %。三是重点工程有新突破。投资1300万元河金省道升级改造工程10.3公里实现了全线通车;投资2980万元的马家湖高产农田开发整理项目今年5月26举行了开工仪式,目前已经迁移通讯电杆8根,平整路基8200米,铺设涵管6500米,浆砌沟渠3500米,共投入资金1320万元;大王自来水厂二期工程总投资340万元,今年已经完成5800米主水管道向中心村组延伸,惠及周边2万多群众;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在我镇四个点全面铺开,目前各项工作进展很快,取得了明显成效。
2、集镇建设打造亮点。沿河金省道大王、中庄2个集镇,处在黄石、阳新、大冶结合部,位于黄石凤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核心区。这两个集镇的面貌是体现大王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大王文明程度的象征。市委王书记高度重视,亲自协调2千万贴息贷款。八月下旬我们聘请武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为这两个集镇建设进行规划,大王集镇改造为中式风格,中庄集镇改造为欧式风格。目前,集镇建设动态投资达800多万元,工程整修机关单位办公楼22栋,整治住户房屋156栋,建设下水道4.8公里,路灯、绿化带、人行道、下水道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元旦之前整个集镇建设基本完工,春节之前全部完工,届时两个漂亮整洁的新集镇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3、产业发展多头并进。我镇新农村建设中,紧扣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突出产业发展。今年,种植了1000亩优质油茶和500亩优质柑橘;上堰村程惠投入80万元建设生态养殖基地,实现年产值50万元;下堰村程良友、程良天、程时松三名群众自发组织投入资金20万元,建成下堰湖400亩稻鳅“三千”养殖基地;下街村村民王海南养殖黑山羊1000头。与此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也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发展,金
湖村引进制衣厂一个,安排劳动力就业75人,集体收入年均增加3万元。目前全镇村级集体收入5万以上的与12个村,2万的村有20个。
4、村级组织涌现活力。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的发挥,要想抓住当前新农村建设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实现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我们重点狠抓两个方面:一是围绕“五个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战斗力。新农村建设工作,关键在于村干部,核心就在村支书。按照“建强基本队伍”的要求,我镇切实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队伍建设。今年,我镇新农村建设涌现了上堰村程良政、王崇村王能高、金湖村曹树波、集会村李小兵、下海村曹中和、中庄村李相寅、南山村李祥旭等一批先进支书的典型,与此同时我镇及时调整了一批思想不纯、工作不力、作风不实的村干部,先后对巷口、柯畈、港西、子向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真正把那些素质高、能力强,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的干部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新农村建设村级班子整体工作水平。二是围绕“五议五公开”、“六步工作法”的要求,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民主管理。推行“五议五公开”、“六步工作法”是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重要手段;今年我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决策公开,建设内容公开,工程质量监督公开,资金管理使用公开,目前到位的1000多万新农村建设资金,没有群众对对资金使用提出异议。
我镇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领导要求,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希望各位领导为我镇新农村建设多提宝贵意见,不足之处多批评指正。我们将把各位领导的意见作为今后工作的指针落实,奋力实现大王经济大发展,人居环境大改善,社会和谐大进步的工作目标。
2.抢抓机遇快发展 奋力建设新农村 篇二
南溪县委副书记、县长肖敏
2010年是经济发展形势较为复杂的一年,也是决战“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更是南溪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攻坚跨越之年。全省提出将川南经济区打造为四川经济次高地,“万里长江第一县”南溪作为川南经济区重要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强力推进南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着力抓好引资引智,努力在项目工作上攻坚跨越
弘扬南溪“大气包容,重情守信”的人文精神,广聚四方英才,共推南溪发展。
推进开放合作,全力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围绕主导产业链,大力开展招商活动。拓展招商领域,密切与北京、重庆、成都等地的联系对接,积极开展招商推介活动。重点抓好与广州四川商会合作的城市开发项目和罗龙产业园区广州四川商会产业园园中园项目。整合招商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家和南溪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资源优势,盯住知名财团、国内500强企业的产业拓展和延伸,争取引进一个、带来一群、开发一片。
坚持投资拉动,全力项目建设。发挥好扩权试点县优势,把准国家、省、市政策走向和资金投向,积极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主动做好项目规划、包装、申报和跟踪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红黄牌”制度,既对阶段性任务完成好的项目给予红牌嘉奖,对未完成阶段性任务的给予“黄牌”警告并责令其作出书面检查,同时在广播电视上向全县人
民作承诺,纳入年终考核。全年计划投资56.63亿元,安排新建和续建重点项目123个,其中工业项目50个、基础设施项目46个、农业项目11个、社会事业项目16个。
二、着力抓好平台建设,努力在工业发展上攻坚跨越
南溪的希望在工业,工业的希望在园区。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第一驱动力,着力推动资源、产业和环境的集群化发展,尽快打造百亿工业大县,推动县域经济总量的跨越提升。
借临港之势,超常做好园区建设。主动融入临港经济区发展,迅速完善罗龙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完成中池路等7.5公里的道路、自来水厂管网、污水处理厂、110KV变电站配网、配气站及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以大学生创业园为载体,完成3.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及配套项目建设,将中小企业孵化园创建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完成南溪食品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罗龙产业园区企业的培育与引进,力争产值达到55亿元,实现税收6600万元。
借政策之机,加快产业集聚。突出产业集群项目攻坚,推进产业对接和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布局,增强集聚能力。加快完成宏程机械、锅炉公司搬迁改造、天蓝化工项目群、红光化工项目群、金山花炮引火线等项目建设,加快蓝天二期工程、五粮液药业二期工程、达业科技二期工程、南山射钉、长信实业、浩宇皮业等项目。以创建“四川中小企业基地县”为载体,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企业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做好重点企业上市准备工作。大力推进龙头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和潜力型企业建设,力争新增12户规模以上企业。
三、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努力在农业发展上攻坚跨越
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抢占绿色食品市场高地。以召开高规格的食品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突出特色和效益两大重点,编制完善南溪食品产业“十二五”规划、食品园区规划等一系列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龙头企业+订单基地”、“物流网络+龙头企业+基地”等发展模式,加大“农超对接”力度,推动农业、加工业和商业的联动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集中打造南溪特色农业品牌,抢占西部乃至全国绿色食品市场高地。
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完成徽记大豆食品加工、国砫食品技改、金南福酒业技改扩能、长兴酒业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口口香食品豆腐干、醉翁酒业扩能技改等项目建设。争取富民白鹅精深加工、天成酒业制曲等项目开工建设。做好蓝天纸业林纸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做大做强畜牧加工、豆制品、蔬菜加工、白酒生产等农产品加工业,加速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新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打造示范片建设新典范。以示范建设为带动,科学规划、全力实施全省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整体推进江南和马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落建设、公共服务,规范和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提升规模化生产水平,抓好10万亩榨菜、45万只“四川白鹅”、8万亩大豆等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打造50个“春风村”,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打造全省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典范。
四、着力抓好新城建设,努力在彰显特色上攻坚跨越
南溪县城依江而建、地势平坦,在长江上游具有独特的推进城镇化的基础和条件。围绕建设川南独具特色的滨江城市,全面发展城市经济,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
以战略眼光规划城市,提升城市品味。以打造西部“宜居、宜业、宜游”滨江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南溪得天独厚的长江岸线资源和生态优势,做足做精“水”、“古”两篇文章。聘请一流专家团队进行高起点、大手笔规划设计包装,完成西城新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启动西城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方案设计和项目包装工作;完善罗龙场镇建设规划,完成大观镇、刘家镇、长兴镇、石鼓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部分中心村村庄规划编制,强化城乡水、电、气专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强城乡总体规划与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科学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展开。
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打造滨江新城。主动融入宜宾百万城市组团,强势推进滨江新城开发。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完成滨江道路硬化和桂溪河1、2号桥建设,全面推进西城“一横五纵”主干道和桂溪河3、4、5号桥以及滨江景观带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新城开发和旧城完善,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县城取水、制水及管网改造工程、护城溪二期及道路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启动广福门至西门防护堤及道路景观工程建设,促使新老城市之间有效衔接。
以产业理念发展城市,激发创业激情。切实把商贸流通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全力协助市上完成宜南快速通道路面工程建设,积极配合省市做好宜泸渝沿江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宜宾港罗龙作业区建设,做好九龙港前期工作,推进农村产业公路建设,完善西南粮食物流园区功能,加快四通物流等项目建设,逐步形成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加快推进长江国际五星级酒店建设,启动桂溪河传统风格建筑商业步行街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等三产服务业,加强政策扶持引进力度,促进旧城商业业态不断向新城延伸。围绕川南旅游环线,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和长江生态资源,加快五粮液南溪公园建设,启动
水上主题公园、仙缘长街建设,逐步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休闲、娱乐、购物、食宿为一体的畅游之地。
五、着力抓好配置要素,努力在破除瓶颈上攻坚跨越
以市场化为手段,推动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向工业发展集中,全力保障发展所需。
加大平台建设,极力破除资金瓶颈。整合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大力培植财源。发挥好县财源国资公司等政府融资平台作用,加大BOT、BT运作力度,撬动民间资本投资。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融资、担保平台,推进银政企合作。
强化规划执行,极力破除土地瓶颈。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落实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和用地规划控制指标,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整理开发土地13850亩,全力争取发展用地指标。认真做好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积极帮助失地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着眼持续发展,极力破除环保、人才瓶颈。深入推进生态示范县建设,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高污染项目,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大力实施人才素质培养工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六、着力抓好民生改善,努力在和谐发展上攻坚跨越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民本。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更快发展。
统筹社会事业,提升社会满意度。大力实施教育品牌发展战略,创新南溪一中办学模式,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建立战略联盟,借船出海,打造四川乃至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积极探索南溪职中“多轨运行”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强化校
企合作,力争由职业高中成长为职业技术学院。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为契机,积极实施文化振兴工程,发展繁荣文化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倾力民生民本,增强人民幸福感。发挥好罗龙产业园区工业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加快构建创业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创业机制。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法。深入开展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新建廉租住房100套以上,实施租赁补贴1200户以上。
3.抢抓机遇快发展 奋力建设新农村 篇三
一、强化领导,做到组织保障到位
为保证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加强了对项目实施的领导,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领导组织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组织体系。
一是县政府成立了全县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由县长任总指挥,主管副县长任副总指挥,交通局局长任常务指挥,成员包括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办公室设在县交通局,下设工程技术部、监理检测部、财务部、协调部、材料采购部、质监站等6个工作部门,具体负责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指挥、协调和管理等工作。交通部门抽调技术骨干人员充实到指挥部中来,全员上路,始终工作在第一线,加强质量监督。指挥部领导经常深入到施工现场,对所有建设项目每周检查两次以上,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是各乡镇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分指挥部。各乡镇确定一名副职领导具体负责,抽调专职干部工作在施工现场,帮助施工单位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每个分项工程、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明确目标,责任到人,有效的推进了工作开展。
三是村委会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农村公路与农民利益最直接,与农民的关系也最密切,我们注重发挥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受益者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积极性,增强参与性。将项目所在村的村长和敢于负责、有影响力的村民聘为群众质量义务监督员,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向指挥部进行反映,确保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二、强化机制,做到资金筹集到位
资金是农村公路建设的“血脉”。特别是在国家政策调整的情况下,资金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成为农村公路建设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全县总动员,上下齐争取,通过“八个一块”的办法,有效地破解了资金难题。一是积极向上争一块。切实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瞄准国家和省的投资方向,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畅通信息渠道,准确掌握投资信息,确保把该争取的资金和项目争取到位。2006年交通部门对上争取资金3千余万,为顺利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县政府投一块。县政府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保证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2006年,县财政投入补贴资金200多万元。三是乡村筹资出一块。坚持村民自愿、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原则,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全县农户为修建公路主动无偿投入折合资金达327万元。四是交通内部筹一块。积极发扬交通部门职工主人翁精神,统一思想起动员,增强工作责任感,在职工内部借资140万元。五是施工单位垫一块。动员施工队垫付建设资金200万元。六是精打细算降一块。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精打细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缩小利润空间。2006年,我们通过核算节省资金200万元。七是冬贮水泥省一块。在备料过程中,考虑到各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材料供应将会紧缺,年初我们与省内各大水泥厂提前签订了订货合同,没有受到后期材料紧缺和市场价格上浮的影响,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一年来,仅冬贮水泥就节约资金近300万元。八是出台政策减一块。2006年我县制定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减免砂石管理费、林地补偿费等费用达1400多万元。通过上述措施,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强化管理,做到质量保证到位
在省交通厅和省公路局、市交通局的全力支持下,去年我们争取到了252.4公里的建设计划。可以说,公路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大、工作量之大,对我县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各方面难度更是可想而知,必须千方百计形成全县上下的整体合力。
一是组织精干的技术力量。我们从内部挖潜,从全系统抽调10余名有着丰富的公路建设经验的技术骨干,充实到第一线,人人超负荷运转,没有节假日,吃住在工地。在工程备料期间,县政府先后召开两次协调会安排部署,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备料任务。这样既减少了推诿扯皮现象,提高了办事效率,也节省了费用;同时为确保工程质量,在每个工地都聘请两名由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群众质监员,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跟踪监督。由此,形成了“管理人员负责、工程技术人员把关、企业自检、农民参与”的四级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工程质量。
二是变农民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广泛进行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直接引领农民参与到建设中来,提出让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工程机制,使广大农民参与修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是争着抢着修路,涉及到需要农民出工出车出资的时候,也是踊跃争先,主动前来,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热情达到了历史新高。
三是促进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工程招标后,除质量、工期外,工程指挥部门很少过问其它工作。但农村公路建设有它的特殊性,资金少、利润小、工作条件艰苦,大工程队一般都不愿意干。为此,我们从为施工部门提供行之有效的服务入手,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协调交警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车辆不扣、不罚、不堵,有毛病的帮助改正,确保交通安全;协调电业部门免收增容费,保证路在哪里修,电就架设到哪里;同时由指挥部统一购运原材料,切实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4.抢抓机遇快发展 奋力建设新农村 篇四
——李静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眉山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 年 11 月 21 日)
同志们:
本次大会是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市纪委,组织和动员全市人民,抢抓千载机遇,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富裕美好眉山。现在,我代表中共眉山市第二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请列席会议的各位同志、各界朋友提出意见。
一、加快发展、造福人民的五年
2006 年 11 月换届以来,市委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创新、奋发图强,攻坚克难、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市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解放思想,创新举措,科学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探索符合眉山实际的发展思路。2000 年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抓三化、建三市、五年创辉煌”的发展思路。2006年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发展、造福人民”的主题,“工业强市、开放兴市、人才立市、依法治市”的发展战略,“融入成都、一体发展、强工促农、繁荣城市”的发展思路。这些理念和思路,顺应时代要求,反映群众期盼,符合发展规律,是科学发展观的眉山化。按照发展思路,组织实施“四个大变样”,掀起经济建设“六大高潮”,推进“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四大目标,努力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化成生动的实践,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启了眉山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二)立足市情,大胆突破,加快发展。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基础薄弱、发展不足、实力不强”的基本市情,树立加快发展的雄心壮志,以前所未有的气魄,突破思想束缚,突破瓶颈制约,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加快发展。全市经济快速增长,GDP 保持 14%以上的增速,五年升两位,由全省 15 位上升到 13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25%以上,五年升三位,由全省 14 位上升到 11 位;地税收入年均增长 35%以上,五年升七
位,由全省 18 位上升到 11 位。我们坚持举全市之力推进工业强市,工业园区形成规模,工业集中度超过 70%,工业化率突破 50%,实现了经济形态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一村一品和现代畜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坚持以旅游业为重点,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全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预计 2011 年,全市 GDP 实现 675 亿元,比2006 年增长 1.4 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450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1.8 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 255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2.8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36.6%,比 2006 年提高 9.1 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 33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2.86 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 16400 元,比 2006 年增长 92.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 6530 元,比 2006 年增长 83.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2.5‰以内。
(三)改革开放,激发活力,创新发展。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合作,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水务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兽医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机构改革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整合市级融资平台,组建眉山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引进 2 家商业银行,成立 2 家村镇银行。坚持重心下移,积极向区县、乡镇放权,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占 GDP 比重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坚持大招商促大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瑞能多晶硅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引进巴斯夫等境外世界 500 强企业 7 家,全市招商引资到位内资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二位,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四年居全省前五位。积极融入成都,签订了成都眉山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合作共建了成眉工业集中发展区、成眉石化园区,建成成都农副产品配送基地 6 个,共建了长岛旅游项目,规划了黄龙溪、彭祖山、黑龙滩三点一片的成南旅游经济区,成为天府新区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域协调区。眉山区号并入 028,成都区位、眉山成本优势更加凸显。
(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统筹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财政性资金 96 亿元,实施民生工程项目 170 余项,群众受益面达 95%以上,群众“五难”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全市常年保持 100 万以上劳动力转移和非农就业规模,城镇居民“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职教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建成了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农村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全覆盖,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全省第一,五保集中供养率全省第一,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农家书屋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实施综合交通“44521”工程,开工建设遂资眉高速公路眉山段和成绵乐城际铁路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改造了省道 103 线、106 线、305 线和国道 213 线眉山段,全市农村公路畅通率居全省第 3 位。建成一批水利、能源、环保、仓储等基础设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 43.1%。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立了中心城区环境网格化管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政府主导、村民自治、市场运作”机制,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观。
(五)攻坚克难,奋力爬坡,负重发展。五年来,我们先后遭遇了千年不遇的“512”特大地震,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五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特别是“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快速反应,科学应对,第一时间成立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地震应急预案Ⅱ级响应,有力有序组织抢险救灾。实行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社会稳定三条线作战,全市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提前一年半全面完成,进度居全省第一,超额完成了对口援建九寨沟县草地乡任务。在抗震救灾中创造的“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三自精神,成为全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进发展的恒久动力。
(六)依法治市,综合治理,和谐发展。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眉山。组织实施“五五”普法,启动法治城市创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倾力打造平安眉山,全市六区县整体进入平安县行列,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大幅提升。推动维稳向创稳转变,以真诚的态度解决群众诉求,创造性建立了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公开领导干部手机号码、包案化解信访案件等重大举措,探索建立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机制全省推广。全市信访、维稳工作连续四年、综治工作连续三年获全省一等奖。
(七)从严治党,转变作风,聚力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创造凝心聚力、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坚持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市委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代会常任制,健全市委全委会、常委会决策制度,在全国率先建立党政协调运行机制、市委新闻发布制度,创造性地建立和全面推行了“干部选任初始提名非定向预推”、“两票制”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等一系列制度。坚持为政清简,坚持精文简会,规范下基层调研和检查考核评比。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建设成为全省“样板”。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电子招标。深入推进党务公开,眉山市委成为全省党的地方组织党务公开联系点。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彭山县成为“创先争优”活动中组部联系点。严肃查处腐败案件,扎实开展“讲政治、守纪律、保廉洁”专项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党性进一步增强,作风进一步转变。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职。民主政治建设、统一战线工作和党管武装、双拥共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残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政通人和。五年拼搏不平凡,五年成就不寻常。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四大班子团结协作的结果,是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驻眉部队、公安、武警、消防官兵倾情奉献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眉山市第二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眉山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总结五年发展历程,有六条基本经验:
——始终坚持加快发展、造福人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毫不动摇发展的信念,毫不松懈发展的劲头,以发展创造财富,让财富普惠人民。
——始终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富民,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领壮大产业,惠农助农,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全民创业,促进群众致富。
——始终坚持改善民生、群众满意,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始终坚持政治清明、为政清简,着力培育清新、简约、高效的党政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始终坚持团结和谐、同心同德,切实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苦干兴眉,践行“两个务必”,崇尚苦干实干,推动跨越发展。
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我们要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把这些经验发扬光大。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经济总量较小,结构不优,运行质量不高,2010 年,全市人均 GDP仅相当于全省的 87.7%、全国的 62.4%,第三产业占比分别比全省、全国低 8.8、16.7 个百分点;城乡发展不均衡,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化率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 6.1、15.6 个百分点;一些干部“庸、懒、散”和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切实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跨越发展,建设富裕美好眉山
未来五年,机遇叠加,千载难逢;挑战严峻,前所未有;时不我待,使命光荣。我们务必分分秒秒抢机遇,只争朝夕抓发展,为建设富裕美好眉山尽非常之责,作非常之为,建非常之功。未来五年,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发展,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牢基础,做优科教,做实民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文化立市、环境兴市、依法治市”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融入成都、同城发展,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域产业化、全域景区化、全域生态化”,把眉山建设成为“现代工业新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活品质之城”,努力实现“经济跨越、文化繁荣、环境一流民幸福”四大目标。
——经济跨越:力争投资“四千亿”,实现发展“千百万”,跨入全省经济强市行列。即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完成 4000 亿元,到2016 年,全市 GDP 超过 1300 亿元,力争 1500 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 80 亿元,力争 100 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分别达到 3 万元、1.2 万元。
——文化繁荣:文化立市战略强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以东坡文化为特色塑造眉山文化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建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环境一流:政治清明、政务高效、社会和谐、生态优美、城乡整洁,眉山成为全国党群干群关系、投资环境、社会治安、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人民幸福:共建共享、民生优先、富裕文明、快乐美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人民群众生活殷实,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建成生活品质之城。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强力推进十项重点工作,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工业新城,实现工业发展新跨越。工业强则眉山强。要始终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以投资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坚定不移地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按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以眉山经开区新区、铝硅产业园区、金象化工产业园区、眉山机械产业园区为组团和以成眉石化园区、彭山经开区、成眉工业集中发展区为组团的“眉山工业新城”,打造眉山现代工业旗舰,力争到 2016 年实现销售收入 1200 亿元,再造一个“产业眉山”。坚持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发展,打造 6 大百亿产业,将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培育成 500 亿元产业,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成 300 亿元产业,将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建材产业培育成 200 亿元产业。坚持集中集约发展,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推进园区规模扩张、上档升级。坚持政园合一,激发园区活力。打造 6 个百亿园区,新增 2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力争建成 1 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坚持招大引强扶优,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百亿企业、著名品牌。到 2016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 2010 年的基础上增长 2 倍,工业化率达到 56%。
(二)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坚定不移地做大城市,坚持“十字带动、两翼齐飞、全域共进、双百目标”,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加速城市组团发展、面积扩张。到 2016 年,将眉山城区建成人口 50 万、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城市,为未来建成人口 100 万、面积 10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坚持跨江东进、拥江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打造岷东新区,全面开发东坡岛、东坡湖南片区。坚持按照现代城市的标准建设五个县城,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城市新区,按照城市的标准建设一批重点集镇。坚定不移地做优城市,坚持产城一体、景城一体、文城一体,打造新型城市业态,建设宜业、宜商、宜居,和谐、自然、人文的生活品质之城。坚定不移地做特城市,坚持规划引领、产业为根、文化为魂、生态为先、以人为本,突出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塑造个性化城市风貌,打造魅力东坡、品质眉山。坚定不移地做美城市,实施“十城联创”,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法治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生态市、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市,塑造城市新名片。力争到2016 年,全市城镇化率突破 50%。
(三)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发展新跨越。坚持三化联动,实施“三个集中”,推进“六个一体化”,实现全域产业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到 2016 年,建成新农村示范片 30 个以上,新农村综合体 10 个以上,新村聚居点 2000 个以上,完成宜建新村聚居点任务 60%。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土地规范流转。大力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全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整体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坚持生产集约化、业态多元化、环境生态化、产品高端化、发展高效化,着力打造品牌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特色种苗农业、精品创意农业,建成万亩以上连片发展的重点产业基地 50 个,生态特色农业观光园区 30 个,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泡菜生产基地,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化现代畜牧业试点,力争建成国家奶业示范区、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 70%以上。到 2013 年,率先在成乐高速和成绵乐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沿线建成生态高效、形象大气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到 2016 年,在国道 213 线和省道 103 线、106线等交通沿线建成多功能产业+多色谱林业景观带。大力推广农业集成技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力争将我市基本建成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宜居宜业宜游,四川一流、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市。
(四)强力推进旅游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第三产业发展新跨越。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商贸和物流为两翼,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施全域景区化,打造景观园区、建设观光城市,打造观光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景观大道、建设生态干线,让眉山处处是景、处处如画。围绕“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四大主题,高水平建设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岷东新区和高家旅游区,加快推进三苏祠、黑龙滩、彭祖山、瓦屋山等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创建 6 个国家 4A 级以上旅游景区,把七里坪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新建一批四星级标准以上宾馆酒店,发展一批乡村酒店、星级农家乐。强化旅游市场开拓营销,发展一批等级旅行社,打造旅游黄金线路,塑造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建成市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大力发展商贸业,创建一批省级特色商业街区,建成一批商业中心,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城乡一体的商业服务网络。加快眉山中心物流园区、仁寿文林物流园区、彭山青龙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到 2016 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比达到 32%以上。
(五)强力推进融入成都,加快天府新区眉山区域建设,实现开放合作新跨越。纵深推进融入成都,实现与成都产业同链、基础同网、区域同城。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和“大思维、大手笔、大动作”的要求,突出抓好天府新区眉山区域建设,实现与成都“有特色、无落差”,确保“一年出形象、两年大变样、三年成规模”。坚持融入成都、交通先行,实施“四箭齐发、无缝对接”,规划建设工业大道、岷东大道、滨江大道、天府仁寿大道。实施“376”招商战略,推进招商引资“由量向质、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由一般化招商向专业化招商”三个转变,锁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机械装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服务业”七大产业,强化“以企招商、园区招商、驻外招商、一把手招商、节会招商和全员招商”六大方式,奋力推进招商引资新突破,确保到 2016 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超过1200 亿元。实施充分开放,扩大海内外合作,以大开放、大招商、大项目促大发展,把眉山建成川内最具活力、最富商机的发展前沿和开放高地。
(六)强力推进文化立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实现文化发展新跨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城市的灵魂。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东坡文化为特色,突出特色抓布局,突出项目抓建设,突出产业抓发展,突出政策抓保障,突出宣传抓品牌,大力实施文化立市“123”工程,到 2020 年,把眉山建设成为文化强市,实现“文化事业一流、文化产业一流、城市文明一流”目标。突出文城一体,建设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打造以“一城、一湖、一岛、一楼、一观、一路、一带和四园”为重点的东坡文化核心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大力提升东坡文化影响力。突出项目带动,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强化教育和科技支撑,建成市文化中心、市体育中心和市科技馆,抓好六大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投资千亿工程,重点打造文化旅游、文化传媒、文体娱乐三大产业,开发青神竹编等文化产品,到 2020 年,全市文化产业投资达到 1000亿元以上。突出文化活力,抓好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艺术创作、文化品牌打造三项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抓好五大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实施文艺创作“五个一工程”,推进文艺精品工程项目化、市场化、品牌化,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教育品牌和科技品牌,新创建一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名校、名师,创建一批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实验室。
(七)强力推进基础先行,加快改善发展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新跨越。跨越发展,基础先行。要突出交通、城镇、水利、能源等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夯实发展基础。推进综合交通建设,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三横五纵”高速公路网和“三横四纵”铁路交通网,加快推进岷江航电工程和彭山、眉山、青神 3 个水运港口建设。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道路管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城镇公园和绿地,配套建设城镇亮化、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推进城镇住房建设和棚户区、危旧住房改造。适应中心城区快速扩张的需要,超前建设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引水济眉、引水济仁”等骨干水利工程,推进岷江、青衣江堤防工程,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治理旱山村,切实提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电力设施投入,形成以 500 千伏变电站为支撑、220 千伏环网为骨干网、110 千伏环网双电源供电的强大电网格局。加快天然气管网配套建设,提升全市输配气能力。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眉山”。
(八)强力推进环境兴市,加快建设一流环境,实现环境建设新跨越。环境是生命线,环境是生产力。建设清明的政治环境,突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深化党务公开,强化社会监督,发扬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努力营造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的良好氛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不断探索完善干部考核选任制度。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建设高效的政务环境,继续坚持精简文、会、事的一系列制度,开短会、说短话、行短文、不陪会,星期一二三五原则上不召开全市性会议,每年五月为“无会月”,星期一二三不自主到基层调研。简化规范检查考核评比工作。坚持接待节俭节约。继续推进“五型”政府建设,坚持“两集中、两到位”,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优良的投资环境,把眉山建成产业发展的高地,资金和人才流入的洼地。亲商、重商、爱商、护商,定期研究完善土地、财政、税收、规费、金融等投资促进政策,进一步规范涉企检查,建立招商引资服务工作企业评议制度。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平安眉山创建,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推进诚信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的安全度、开放度和兼容度。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实施全域生态化,抓好节能减排降耗,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水系,发展生态产业,倡导生态生活。到 201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45%以上,城区绿化率达到 37.5%,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全面下降。建设整洁的城乡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城区和 5 个县城全面推行环境网格化管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持续治理“五乱”,保持城乡整洁。
(九)强力推进依法治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法制建设新跨越。依法治市是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要强化依法治市“八大体系”建设,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构建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执法、企业依法经营、行业依法管理、公民依法自治、监督体系健全的“法治大格局”,建成全国法治城市。毫不松懈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涉黑涉恶、“两抢一盗”、“黄赌毒”等严重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装备、资金保障,推进“天网”工程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全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基础作用,做好群防群治工作,建设平安眉山,提升群众安全感。坚持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改善法制环境,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法律援助,确保司法公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管武装工作,抓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
(十)强力推进民生改善,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建设新跨越。民生是硬任务,稳定是硬责任。坚持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提升民生保障“五有”水平。突出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居民充分就业。夯实民生之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进步服务民生。解决民生之急,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做牢民生之依,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满足民生之需,实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以村和社区为切入点,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探索维稳创稳工作新机制,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社会矛盾化解“大调解”体系,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加大对违法上访的处置力度,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保护好妇女、儿童、残疾人、老人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防灾救灾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监管和处置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年新跨越,明年是关键。推进新跨越,“两化”互动是重点。市委确定,2012 年为“两化”互动全面启动年。我们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以园区、新区建设为平台,强劲推动“两化”互动、产城一体,为新一轮发展开好局、起好步。2012 年,全市 GDP 确保增长 13%,力争 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确保增长 20%,力争 30%;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 20%,力争 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 22%,力争 25%;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2%以上;城镇化率提高 2.5 个百分点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5.7︰59.8︰24.5。
三、主动作为创一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为建设富裕美好眉山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富裕美好眉山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新一届市委的时代使命,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创一流,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开展,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弘扬党的先进性,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创一流的实际行动,转化为眉山跨越发展的实际成效。
主动作为创一流,就是要求全市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忠诚履职,干事作为,切实做到“常规工作,规范高效,主动作为;重点工作,创新突破,大胆作为;群众需要,优先落实,积极作为;急难险重,当仁不让,抢先作为”,努力实现“精神状态一流、工作业绩一流、干群关系一流、发展环境一流”。主动作为创一流,思想建设是先导。我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增强主动作为创一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党员干部成为推动发展的先锋,忠诚履职的表率,服务人民的楷模。主动作为创一流,组织建设是关键。我们要继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坚持不懈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特别是要按岗位职责要求,加强业务学习,一年成内行、两年成专家。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用每个岗位、每个单位的一流业绩,铸造全市跨越发展的一流业绩。坚持有为才有位,切实让职务岗位成为事业席位、能力席位、业绩席位,注重把主动作为、业绩一流、群众满意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真正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前途。坚持紧扣发展、强化保障,坚持站位前沿、务实创新,坚持广纳群贤、聚集人才,以激发活力、提升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组织工作,不断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
主动作为创一流,作风建设是核心。我们要始终保持击鼓奋进的士气、跳起摸高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和崛起危难的虎虎生气,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饱满的激情履职作为、干事创业。始终坚持群众满意最高标准,主动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及时解决群众诉求,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切实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以“快”为要,做到谋划在先,行动在前,工作要有提前量。坚持把治理“庸、懒、散”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严肃治理介于干部违纪和忠诚履职之间的“第三状态”,严厉问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行为。
主动作为创一流,制度建设是根本。我们要建立健全推进主动作为创一流的一系列长效制度,完善岗位责任制度,确保职岗相适、人岗相适,不留责任空隙。健全常规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明确工作程序、时限和质量标准。继续坚持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公布领导干部手机号码等制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群众办事“挂账销号”制度,确保群众办事件件落实。建立主动作为创一流督查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和问责制度,推动主动作为创一流活动顺利实施。
主动作为创一流,廉政建设是保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确保“干成事、不出事、出经验”。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增强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强化源头防腐,完善监督办法,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管和对“一把手”的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扎实开展专项治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厉查处吃拿卡要等行为。加大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监督检查力度,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确保政令畅通。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同志们,建设富裕美好眉山的蓝图已经绘就,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们,崇高的使命召唤着我们,群众的期盼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不辱使命、建功立业,为眉山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新崛起而努力奋斗!
名词术语解释
1.综合交通“44521”工程:“4”是指成绵乐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成昆铁路扩能、成贵铁路客运专线、遂资眉雅铁路;“4”是指成赤高速公路、雅眉乐高速公路、遂资眉高速公路、仁沐高速公路;“5”是指工业大道、岷东大道、国道 213 线仁寿段、省道 103 线眉山段、省道 106 线眉山段;“2”是指新建农村公路 2000公里;“1”是指岷江彭山—乐山段渠化工程。
2.干部选任初始提名非定向预推:不针对具体职位空缺,在一定范围内民主推荐近期可提拔或交流到重要岗位任职的领导干部预备人选,我市首创的制度已上升为省级层面制度,在全省推广。3.“一主三化三加强”: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4.“十字带动”:以眉山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南北和东西两条城镇发展主轴线,带动市域整体发展。沿省道 103 线、成乐高速公路和成绵乐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南北向的彭山—眉山—青神城镇发展主轴线;沿省道 106 线、遂资眉高速公路,建设东西向的仁寿—眉山—丹棱—洪雅城镇发展主轴线。5.“两翼齐飞”:沿国道 213 线、自北向南,将仁寿县的文宫、大化、文林、钟祥、慈航等城镇连为一体,建设仁寿—井研的市域东翼城镇发展次轴线;北连成雅高速公路,南达峨眉山市,建设丹棱—洪雅的市域西翼城镇发展次轴线。6.“全域共进”:在市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下,充分发挥重点城镇承上启下枢纽作用,依托区域内发展轴线,形成带动整个市域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格局。
7.“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8.“六个一体化”: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制、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
9.“有特色、无落差”:天府新区眉山区域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向成都看齐,与成都同标准,同时又体现眉山自身的特点。
10.文化立市“123”工程:建设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抓好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艺术创作、文化品牌打造三项工作。11.“一城、一湖、一岛、一楼、一观、一路、一带和四园”:一城即“东坡宋城”,一湖即东坡湖,一岛即东坡岛,一楼即远景楼,一观即蟆颐观,一路即眉州大道,一带即沿岷江文化旅游景观带,四园即苏洵、苏轼、苏辙和苏母文化主题公园。
12.五大文化惠民活动: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文化惠民活动。
13.文艺创作“五个一工程”:集中力量创作反映眉山特色、能够在全国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部文学作品、一台舞台剧。
14.“三横五纵”高速公路网:“三横”是指成雅高速公路、遂资眉高速公路、蒲彭仁简高速公路;“五纵”是指成乐高速公路、成赤高速公路、雅乐高速公路、仁沐高速公路、蒲丹东青井高速公路。
15.“三横四纵”铁路交通网:“三横”是指成雅铁路、雅眉乐铁路、遂资眉雅铁路;“四纵”是指成昆铁路、成昆铁路复线、成绵乐城际铁路客运专线、连汪铁路。
16.引水济眉、引水济仁:引水济眉,即从黑龙滩水库引水至东坡区崇礼镇拟建的中心城区第二自来水厂。引水济仁,即从黑龙滩水库引水解决仁寿全域供水问题。
17.“五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效能型政府、廉洁型政府。
18.“两集中、两到位”:推进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19.依法治市“八大体系”:依法执政体系、法治政府体系、法治环境体系、全民学法体系、基层自治体系、依法经营社会信用体系、监督网络体系、法治舆论宣传体系。
【抢抓机遇快发展 奋力建设新农村】推荐阅读:
立足科研求发展 抢抓机遇促效益10-21
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08-21
抢抓机遇务实创新09-12
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甘肃发展(论坛报告参考)06-19
准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08-28
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机遇与挑战论文08-16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发展机遇与风险和挑战09-06